该城陷入敌手的时间还不到两天。当某个城市被优势的军队所包围,如果攻城战斗指挥有方,季节有利,这种情况下,无论该城防守如何严密,人们几乎知道它在多长的时间内会被攻占。威廉国王占领城市和城堡花的时间比路易十四多(1695年9月)。法国国王丢失那慕尔时,下令轰击布鲁塞尔。这是为他的城市受英国人轰击而向西班牙国王进行徒劳无益的报复。这一切对交战双方说来都构成一场毁灭性的、悲惨的、有害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引起的破坏不局限于我们欧洲。这是两个世纪以来人们的勤奋和狂热产生的后果之一。我们为了到亚洲和美洲的边远之地去毁灭自己,而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结果弄得自身精疲力竭。印度人因我们使用武力和巧计而被迫接受我们的殖民地,美洲人则曾被我们屠杀过,他们的大陆遭到我们蹂躏。他们都把我们看成是从世界的一端跑去残杀他们,接着又自我毁灭的人,是与人类天性为敌的人。法国人除了柯尔伯花费巨资,苦心经营的本地治里之外,在辽阔的印度并没有其他殖民地。耗费巨资结成的果实,要好多年后才能采摘。荷兰人轻而易举就占有了这些果实,并摧毁了法国刚在印度建立起来的贸易。(1695年)英国人摧毁了法国人在圣多明哥的种植园。一个布雷斯特的船主破坏了英国人在非洲冈比亚的种植园。圣马洛的船主们把铁和血带到英国人在东海岸拥有的纽芬兰。英国人的牙买加岛受到法国分舰队的蹂躏。他们的船舰被缴获焚毁;他们的海岸遭到洗劫。(1697年5月)法国分舰队司令普安蒂率领几艘法国国王的舰艇和几艘美洲的武装民船,在航线附近对卡塔赫纳城进行突然袭击。这个城市是西班牙人贮存取自墨西哥的金银财宝的仓库和堆栈。普安蒂在那里造成的损失估计为两千万镑,掠获的资财估计为一千万镑。这些计算总会有某些部分需要扣除,但是这些光荣的远征造成的深重灾难却没有任何部分需要扣除。荷兰和英国的商船始终遭受法国船主,特别是迪盖—特鲁安的掠夺。迪盖—特鲁安在他那类人中是个无与伦比的人物。对他说来,要享有德拉居①① 此处泛指严厉而公正的批评家。——译者② 此处泛指出于嫉妒而贬低他人作品的文艺批评家。——译者① 德拉居,十六世纪土耳其海盗,后任土耳其海军将军,曾率军骚扰掠夺非洲海岸。——译者----------------------- 页面 108-----------------------②和巴尔伯鲁斯 的盛名,只不过还缺少大型舰队而已。让—巴尔也在海盗中间鼎鼎大名。他同迪盖—特鲁安一样,从普通水手晋升为舰队司令。他们至今还名声赫赫。敌人抢走的法国商船较少,因为法国商船较少。柯尔伯之死和战争使法国的商业贸易锐减。海、陆远征带来了普遍灾难。仁慈之心多于策略手腕的人将会看到,在这次战争中,路易十四武装进攻过他的内兄弟西班牙国王;进攻过巴伐利亚选侯 (他曾经把巴伐利亚选侯的姐妹给自己的儿子法国王太子为妻);在让他的兄弟娶了帕拉蒂纳公主之后,进攻过帕拉蒂纳选侯,焚烧了选侯所属各邦。詹姆士国王被他的女婿和女儿废黜。后来,人们甚至看见萨伏依大公与人结盟反对法国,法国太子之妻是他的女儿之一;进攻过西班牙他的另一个女儿在那里当了王后。大多数基督教君主之间的战争是属于内战一类的战争。整个这次战争罪恶最大的行动是唯一真正圆满成功的那个行动。威廉在英格兰和爱尔兰始终一帆风顺,圆满成功。他在其他地方取得的胜利则全被抵消。当我把这个行动称为罪恶行动时,我并不去研究这个民族杀死某人的父亲后,有无理由放逐他的儿子,禁绝他的宗教,剥夺他的权利。我只是说,如果地球上有某些正义可言的话,詹姆士国王的女儿和女婿无权把詹姆士驱逐出他的宫廷。这个行动在个人之间是个可怕的。百姓的利益似乎为君主王侯们创立了另外一种伦理。② 巴尔伯鲁斯十六世纪土耳其海盗,为兄弟二人,曾相继为阿尔及尔国王。——译者----------------------- 页面 109-----------------------第十七章法国同萨伏依缔结的条约 勃艮第公爵的婚姻 里斯维克和约 法国和欧洲的局势 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之死及其遗嘱法国对所有敌人仍然保持优势。它们当中的几个,如萨伏依和帕拉蒂纳,已被它制服。它在其他国家的边境上作战。这个躯体结实壮健,因长期抵抗而疲惫不堪,因节节胜利而耗尽精力。及时给予打击,本会使它摇摇欲坠。同时多方树敌的人最后只能通过分裂敌方或缔结和约来拯救自己。这两者路易十四都很快做到。当萨伏依公爵维克多—阿梅代需要为自身利益而解除所承担的义务时,他就先于其他君主作出抉择。法国宫廷与之打交道的就是这个诸侯。后来晋升为法国元帅的泰塞伯爵是个灵活干练、和蔼可亲、生性令人喜爱的人。他的才能在谈判者中首屈一指。他最初在都灵秘密行事。卡蒂纳元帅既长于和谈,又善于作战,完成了这次谈判。要使萨伏依公爵决心接受实惠,并不需要两个灵活干练的人去劝说。法国把他的国土归还他,并给他金钱,还向他①建议,让他的女儿和殿下 的儿子、法国王位继承人、年轻的勃艮第公爵结婚。这桩婚事很快就得到同意(1696年7月)。公爵和卡蒂纳在洛雷特的圣母院缔结了条约。他们以朝拜圣地为借口前往洛雷特,但这个借口骗不过任何人。教皇 (当时是英诺森十二世)积极参予这次谈判,其目的在于解救意大利,使之既不遭受法国入侵,也免付德意志帝国为支付军费而不断课征的捐税。人们希望德意志帝国军队让意大利保持中立。萨伏依公爵答应通过条约为意大利取得这种中立。德意志皇帝最初的答复是加以拒绝,因为维也纳宫廷只在局势危急,走投无路时才会作出决定。于是,萨伏依公爵把他的军队并入法国军队。不到一个月,这位诸侯便由德意志皇帝的大元帅变为路易十四的大元帅。他的女儿当时十一岁,被带往法国(1697年),与十三岁的勃艮第公爵结婚。萨伏依公爵背叛后,正如内伊梅根和约缔结时期一样,每个同盟成员都作出决定,进行谈判。德意志皇帝首先接受意大利中立。荷兰人提出以海牙附近的里斯维克古堡作为谈判普遍和平的会议场所。法国国王当时有四支军队处于战备状态,这加速了和约的缔结。一支八万人的军队当时在佛兰德尔驻守,由维勒鲁瓦率领。舒瓦瑟尔元帅在莱茵河畔也有四万人。卡蒂纳在皮埃蒙也有一支人数相同的军队。旺多姆公爵,好象一个官运亨通的士兵,从法国国王的卫士逐级晋升,达到将军的衔级,在加泰罗尼亚担任司令官。他在该地打了一次胜仗,占领巴塞罗那(1697年8月)。这些新的努力和新的胜利是最有效的调停。罗马宫廷还提出愿意进行仲裁,但却如同在举行内伊梅根和会时一样,遭到拒绝。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担任调停人。(1697年9月、10月)和约终于缔结。这次缔约,法国方面不再摆出过去足以显示路易十四的威势的那种高傲和那些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而是表现得很随和,而且还降低了法国国王所要求的权利,使法国人和同盟国都感到惊奇。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这项和约是经过深谋远虑而制订出来的。人们认为法国国王的宏伟方案是,而且应当是,不让庞大的西班牙君主国的遗产落入奥地利家族另一支系手中。据说,他希望波旁家族至少能争取① 此为路易十四之后对法国王太子的尊称。——译者----------------------- 页面 110-----------------------到被瓜分的遗产的一部分,或者有朝一日,获得全部。路易十四的妻子和母亲过去曾经签字放弃继承西班牙王室遗产的权利。看来,这种签字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新的时机一到,它就必然会被废弃。为了实现这个扩大法国或波旁家族的如意算盘,必须向欧洲表现出某些节制,以免使这样多始终疑虑重重的强国产生恐惧心理。和平使人有时间结交新盟友,振兴财政、争取自己用得着的人,并在国内重建民兵。为了取得更多的东西,必须作出某些让步。这些被人认为就是法国缔结里斯维克条约秘而不宣的动机。由于时局使然,这条约确曾使路易十四的孙子取得西班牙王位。这种想法似乎会有,其实并不存在。路易十四和他的枢密院本应有这种种想法,事实上却没有。这是这个世界一连串剧烈变革的重大事例。这些变革把那些似乎领导它们的人诱卷进去。西班牙这个君主国全部或一部不久将被占有。但是这种明显的利益对里斯维克和约的缔结并无丝毫影响。托尔西侯爵在他回忆录手稿中承认这点。人们因为厌战而缔结和约。这场战争几乎无的放矢。至少在同盟国方面,这场战争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空洞的贬抑路易十四威势的图谋而已。而在路易十四这位君主方面,这场战争则是那种从来不甘退让的威势所产生的后果。威廉国王把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西班牙、荷兰联省、萨伏依全都卷进他的争端中。路易十四卷入太深,以致无法退出。欧洲的精华部分已经惨遭浩劫,因为法国国王在内伊梅根和约缔结之后,过分高傲地运用了他既得的成功。别国结成联盟,主要是针对他个人,而不是反对法国。国王认为他的军队带来的光荣已被置于稳妥可靠之地。他希望得到处事有节的光荣。国家财力枯竭的现象已经日益明显,这使他易于节制。政治事务由枢密院处理。决议由该院作出。托尔西公爵还很年轻,仅仅负责决议的执行。枢密院全体成员都希望和平。特别是博维利埃公爵曾在会上竭力描述人民的贫困。曼特农夫人深为所动。国王对此也并非无动于衷。特别由于法国从柯尔伯大臣为王国创造的那种繁荣昌盛的局面一落千丈,相形之下,这种苦难就给人印象更加深刻。各种庞大的机构支出浩大,令人惊人惊异。节约无法弥补这些过度开支所产生的紊乱。这种隐忧使人吃惊,因为自从路易十四亲政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感觉到过。这是缔结里斯维克条约①的原因 。当然,一些道德上的感情对此也有影响。有些人认为各国国王和他们的大臣始终毫无节制地听凭自己的野心支配。又有些人认为各国国王和大臣总是为世界谋幸福而作出牺牲,他们的错误都不相上下。法国国王于是把他在比利牛斯山附近夺得的土地,以及他在最近一次战争中在佛兰德尔占领的城市:卢森堡、蒙斯、阿特、库特雷等全都归还给西班牙的奥地利家族支系。他承认威廉为英国合法国王。在这以前,这个人还被称为奥伦治亲王、篡政者和暴君。他答应不再给予英王的敌人以任何援助。詹姆士国王的名字在条约中略而未提。他徒有国王的虚名,靠路易十四给予的养老金,留居圣日耳曼。后来他只不过还发表一些宣言而已。他的保护者出于自身的需要而牺牲了他。他已被欧洲人遗忘。布里萨赫和梅斯法院对很多君主作出的判决,以及在阿尔萨斯进行的种种领土合并,统统废除。这些合并是威力和危险的骄傲情绪的象征。根据法① 仓促缔结和约的唯一原因是使王国松一口气。见《托尔西回忆录》第1 卷,第50 页,第1 版。——伏尔泰注----------------------- 页面 111-----------------------①律没收的大法官管辖区归还给合法主人 。法国除了放弃这些权益之外,还把弗里堡、布里萨赫、克尔、菲利浦斯堡归还德意志帝国。此外,它乖乖地平毁了莱茵河上斯特拉斯堡的要塞:路易堡、特拉尔巴赫、蒙—罗亚尔等。过去为修建这些工事,沃邦用尽全部技能;国王耗光整个国库。路易十四缔结这项和约,仿佛吃了败仗。欧洲人对此惊讶;法国人对此不满。阿尔莱、克雷西和卡利埃等人因曾参加签订这项和约而不敢在宫廷和巴黎城内抛头露面。他们受尽指责、痛骂和嘲笑,似乎走了政府没有下令要走的一步。路易十四的宫廷责难他们背弃了法国的荣誉。但是,后来,人们却又赞扬他们签订这项条约,使法国得以继承西班牙的王位。其实,无论批评,还是赞扬,他们都不应得。最后,法国根据这项和约把洛林归还给七百年来拥有这一地区的那个家族。德意志帝国的支柱和土耳其人的战胜者查理五世公爵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利奥波德在缔结里斯维克和约后拥有洛林的主权。他的真正权利已被剥夺,因为不准许这位公爵在洛林的首府建造堡垒。但是,却无法剥夺他享有一项更加壮丽的权利——为臣民造福的权利。这种权利从来没有一位王侯比他更善于使用。但愿千秋万代以后,子孙们都知道欧洲的一个最弱小的君王就是对人民造福最多的那位君王。这位君王发现洛林荒无人烟、满目疮痍,于是设法使这块土地的人口重新繁衍和丰饶富足起来。正当欧洲其他部分惨遭战争破坏之时,他却使这块土地始终和平安定。他谨慎小心,一直与法国友好相处,并在德意志帝国受到爱戴。他顺利地在两大强国之间保持不偏不倚。这种不偏不倚的地位,一个手中无权的王侯几乎永远无法保持。他使百姓得到他们当时已不再能享受的丰衣足食。那里的贵族已经陷于赤贫境地,仅仅由于他的恩惠善行才又富裕起来。他一看见某个贵族的房屋倒塌,就出资予以修缮。他为百姓还债,嫁女。他以高于恩惠善行的这种馈赠艺术来慷慨馈赠。他把王侯的慷慨和朋友的礼貌加进他的赠礼之中。各种技术在他那小小的省份中颇受重视,引起新的商品流转,使国家增添了财富。他的宫廷仿照法国王宫建成。人们从凡尔赛到吕内维尔几乎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异地。他效法路易十四,使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他在吕内维尔创建一所摆脱学究气味、类似大学的学校,年轻的德国贵族到此就学。在洛林的学校中,学生学习真正的科学。奇妙的仪器向他们传示物理学的原理。他深入店铺和林野访贤求能,以发掘人才,并加鼓励。他在位期间,专心致志,力求国家安定、富有、文化发达、娱乐普及。他说:“假使我不能造福人民,明天我就退位下野。”他因而尝到受人爱戴的幸福。他死了很久以后,我还听见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潸然泪下。他死时为最强大的国王们留下榜样。他的所作所为大有助于为他的儿子铺平通向帝国皇位的道路。当路易十四正精心筹划缔结将使他能继承西班牙王位的里斯维克和约时,波兰王位忽然空缺。这是当时唯一可以通过选举登上的王位。波兰公民和外国人都可追求这个位置。要登上王位必须具有相当彪炳的功勋,再辅之足够的谋略,以求吸引选票(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约翰·索别斯基的情况就是① 因其所著的那部有用的《那不勒斯史》而驰誉遐迩的吉阿诺纳说,这三个法庭设立在图尔内。此人对所有非他本国的事经常弄错。譬如,他说路易十四在内伊梅根和瑞典议和。事实正与此相反,瑞典当时为路易十四的同盟者。——伏尔泰注----------------------- 页面 112-----------------------这样);或者拥有足够的财富,以收买这个王国,它几乎始终供人拍卖。后来成为红衣主教的波利尼亚克修道院院长最初精明能干地安排了这次选举,使它有利于以在施泰因刻尔克和内尔温德战役中作战勇敢而著名的孔蒂亲王。这位亲王从来没有担任过总司令职务,从来没有进入法国国王的枢①密院。公爵大人在战争中和他享有同等声誉。旺多姆先生的声誉更高。然而,由于这位亲王具有讨人喜欢和自我吹嘘的巧妙艺术,而这种艺术又从来没有人比他更善于使用,所以他的名字使其他名字都黯淡无光。波利尼亚克有说服人的艺术。他首先使人们决心赞助亲王。他的雄辩和诺言抵消了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为竞选国王而花费的钱财。孔蒂亲王路易—弗朗索瓦被最大的一派选出(1697年6月27日)并由王国的首席主教宣布为国王。两小时后奥古斯特被人数少得多的另一派选出。但是,他是拥有主权的强大诸侯。他的军队在波兰边境作好战斗准备。孔蒂亲王当时不在波兰,既无金钱,又无军队,也无权力。他只拥有自己的名声和波利尼亚克红衣主教。路易必须阻止他接受授予他的王位,不然就必须向他提供战胜对方所必需的力量。法国政府送走孔蒂亲王去接受王位,它这样做被认为做得太过,但它只给他一支力量很弱的分舰队和几张他用来抵达但泽海湾的汇票,它这样做又被认为做得不够。人们似乎把这种温和策略作为行动指南:着手办理国家事务,旨在放弃国家事务。孔蒂亲王甚至在但泽都没有受到接待。他随身携带的汇票被拒绝承兑。教皇和德意志皇帝的阴谋、萨克森的金钱和军队保证他的对手获得了王位。他带着当选的光荣归来。人家法国看见没有足够力量拥立一个波兰国王的这种耻辱。孔蒂亲王的厄运丝毫没有搅扰基督教徒之间在北欧的和平。里斯维克和约缔结以后,欧洲南部很快得到安宁。除了土耳其对德国、波兰、威尼斯和俄罗斯进行的战争之外,没有发生别的战争。基督教徒虽然没有良好的政府,而且四分五裂,但在这场对土战争中却占优势。欧仁亲王在曾塔战役中打垮了亲自出战的土耳其首相(1697年9月1日)。这场因一个土耳其大首相、①十七个帕夏和两千多个土耳其人丧命而著名的战役,大杀了奥托曼帝国的骄焰盛气,并使科罗维茨和约得以签订(1699年),使土耳其人接受和约条款。②威尼斯人取得莫莱 。莫斯科人取得亚速海湾。波兰人取得卡米尼克。德意志皇帝取得特兰西瓦尼亚。基督教终于获得安宁和幸福。亚洲和非洲都没有听人谈论战争。在十七世纪将近结束的最后两年里,在这个过于短暂的时期内,全世界都处于和平安定之中。公众的灾难不久重新开始。北欧从1700年起受到世界两个最奇特古怪的人搅扰:一个是俄罗斯皇帝彼得—亚历克赛维奇,另一个是瑞典国王、年轻的查理十二世。沙皇彼得超越他的时代和他的民族,以他的天才和他的业绩成为他的帝国的改造者,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他的帝国的缔造者。查理十二世更加英勇,但对自己的臣民造福较少。他生来善于指挥军人,而不是领导各族人民。他是他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但却以轻率冒失的国王的名声死去。在十八年战争中,北欧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其源盖出于沙皇、丹麦国王和波兰国王野心勃勃的政策。他们妄图趁查理十二世幼弱,掠夺他① 即路易·德·波旁。——译者① 帕夏为古时奥斯曼帝国各省总督。——译者② 莫莱 (laMorée),拉丁人征服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后,对该地的称呼。——译者----------------------- 页面 113-----------------------所属各邦的一部分(1700年)。查理国王十六岁时把他们三人全部打败。他震慑了北欧。在别人还没有受完全部教育的那个年纪,他已被公认为伟人。他在位期间,有九年是世界最可怕的国王,另外九年则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国王。南欧的纷扰骚乱还有另一根源,即对濒临死亡的西班牙国王的产业的继承问题。诸强国思想上已在吞噬这笔巨大遗产,它们干着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没有子嗣的老富翁患病时发生的那种事:他的妻子、亲戚、教士和受派前来聆听那些垂危的老人的临终遗言的军官。他们把老人团团围住,从他嘴里争得一句对自己有利的话。一些继承人同意瓜分他的遗产;另一些则准备争夺这些遗产。路易十四和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处于同一等级:两人都因母亲的关系同为菲利浦三世的后代。但是,路易是长女的儿子。法国王太子对德意志皇帝的儿子们拥有较大的优势:他是菲利浦四世的孙子,利奥波德的子女则不是菲利浦四世的后嗣。因此,一切自然的权利都属于法兰西家族。只需看看下表就可明白:但是,德意志皇帝把下列各项都看成是自己的权利:首先是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真正地和得到批准地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其次是奥地利这个名称;利奥波德和查理二世所出身的马克西米利安家族的血统;这两个奥地利家族支系几乎持久不变的结合;这两个家族对波旁王朝的更为持久的仇恨;西班牙民族当时对法兰西民族的憎恶;最后是善于支配西班牙枢密院的种种权术。当时没有任何别的事物比使西班牙王位永远在奥地利家族中传下去更加合乎情理的了。里斯维克和约缔结以前,整个欧洲已经料到这点。但是查理二世的懦弱从 1696年起就打乱了这个继承顺序。奥地利的名字已被暗中抛弃。西班牙国王有个外侄孙,即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埃马努埃尔的儿子。还活着的西班牙国王的母亲是这个幼小的、当时年仅四岁的巴伐利亚亲王的曾祖母。这个母后虽然是德意志皇帝费迪南三世的女儿,属于奥地利家族,却使他的儿子剥夺了德意志帝国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她对维也纳宫廷感到十分恼火。她看中这个正脱离婴儿时期的巴伐利亚亲王,想立他为西班牙君主国和新世界的国王。查理二世在她支配控制之下,于 1690年立下一张有利于巴伐利亚选侯的遗嘱。查理后来丧母,又受到他的妻子、巴代利亚—诺伊堡的玛丽—安娜的支配。这位巴伐利亚的公主是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的舅嫂。她依恋奥地利家族,其程度和奥地利人母后热爱巴伐利亚的血统一样。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在这一事件中始终被颠倒。这件事涉及那个世界最大的君主国。巴伐利亚的玛丽—安娜教人撕毁规定年轻的巴伐利亚人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的遗嘱。西班牙国王答应妻子,除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的儿子外,他决不选定其他继承人,他决不会毁灭奥地利家族。这就是签订里斯维克和约期间的事态。法、奥两个家族彼此畏惧,互相监视,它们惧怕的是欧洲。在欧洲君主之间保持不偏不倚,是英国和当时正势盛力强的荷兰的利益所在,它们不愿容忍一个人既戴上德意志帝国或法国的王冠,同时又戴上西班牙的王冠。最奇怪的是,葡萄牙国王竟然也跻身西班牙王位觊觎者的行列。真是荒----------------------- 页面 114-----------------------①谬绝伦。他的权利只能够来自十五世纪的一个“伸张正义者”皮埃尔的私生子,名叫约翰一世。但是这种虚幻的野心却得到布拉冈斯家族的奥罗佩萨公爵的支持。他是枢密院顾问。他敢于谈及这件事,后来因此不再受宠并被免职。路易十四不能容忍德意志皇帝的儿子获得这项继承权。他本人不能要求继承西班牙王位。人们无法确切了解,谁第一个在查理在世时就想出对西班牙君主国进行过早的和闻所闻未闻的瓜分。这个人很可能是托尔西首相,因为他曾经对威廉三世向路易十四派遣的大使波特兰—本廷克提过这种建议。(1698年10月)威廉国王急切地同意了这个新的打算。他在海牙同塔拉尔伯爵安排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他们把西班牙和西印度给予年轻的巴伐利亚亲王,却并不了解查理二世在这之前就已经把他所属各邦全部传给了这位亲王。路易十四的儿子即太子,将拥有那不勒斯、西西里、吉普斯夸省和几个城市。留给利奥波德皇帝第二个儿子查理大公的只有米兰公国;留给利奥波德的长子、德意志帝国的继承人约瑟夫大公的甚么也没有。欧洲的一部分和美洲的二分之一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之后,路易十四由于这项瓜分条约,答应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全部继承权。王太子作了同样允诺,并签了字。法国以为可以得到西班牙的一些州省。英国和西班牙以为,可能加强欧洲一部分的安宁。这整个策略全都白费心机。奄奄一息的西班牙国王获悉,他还在人世,他的君主国就被人撕裂,异常愤慨。人们料想,他得知这个消息时,会宣布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或这位皇帝的一个儿子为他的继承人。他将给予德意志皇帝这一报酬,以奖励他没有参预这次瓜分。出于对奥地利家族的威势和利益的考虑,他将会立下一项遗嘱。他的确这样做了。但是,他却再次宣布,那个巴伐利亚亲王仍然是他所属各邦的唯一继承人(1698年11月)。惧怕君主国被人瓜分甚于惧怕一切的西班牙民族完全赞同这种安排。和约似乎应该是这种安排的结果。但是,这个希望同瓜分西班牙的条约一样空幻不实。巴伐利亚亲王被指定为国王后,死于布鲁塞尔(1699年2月6日)。①人们仅仅根据犯罪的人就是那些罪恶对之有用的人 的这种可能性,冤枉奥地利家族,认为它要对他的遽然身死负责。于是阴谋活动在马德里、维也纳、凡尔赛、伦敦、海牙和罗马的宫廷中再度展开。路易十四、威廉国王和三级会议再次存心对西班牙君主国进行处置(1700年3月)。他们把过去给予刚刚亡故的这个小孩的那一份转给德意志皇帝的幼子查理大公。路易十四的儿子将得到那不勒斯、西西里和第一次协议给予他的全部权益。米兰被给予洛林公爵。屡遭入侵、又屡被法国归还的洛林将永远并入法国。这项所有王侯或者为了阻挠它,或者为了支持它而纵横捭阖、大事活动① “伸张正义者”皮埃尔 (1320—1367),葡萄牙国王,1357 年即位。——译者② 在托尔西侯爵的 《回忆录》发表前很久,《路易十四时代》的作者就已撰写了这些既新奇,又有趣的轶事的大部分。这部回忆录终于证实了这部历史叙述的所有事实。——伏尔泰注① 关于巴伐利亚选侯之死的种种丑恶传闻,现在只有不讲信义,毫无廉耻和毫无阅历的下流作家才予以复述。他们为书商效劳,也委身于政客,在所谓 《曼特农夫人回忆录》,第5 卷,第6 页中,有如下的话:“维也纳宫廷一向被马基雅维利的格言所毒害,并被人怀疑以投毒来弥补他的大臣们的过错”。从这句话看来,似乎维也纳宫廷一向有被指定的投毒人,如同设有执达吏和侍从那样。指出十分不雅的词藻,反对恶毒诽谤的见解,乃是一项不可推诿的义务。——伏尔泰注----------------------- 页面 115-----------------------的条约和前一条约一样,毫无用处。欧洲的希望再次落空,这种情况似乎司空见惯。人们建议德意志皇帝签署这项瓜分条约,他却丝毫也不愿意,因为他希望囊括全部继承权。法国国王虽然催促别国签署,自己却犹豫不决,等待事变发生。当马德里宫廷得知这一新的侮辱时,西班牙国王几乎悲痛欲绝,王后则怒不可遏,把房间里的家俱,特别是来自法国的镜子和其他装饰品,砸得粉碎。全国上下无不对此群情激奋。这些空想的瓜分、这些阴谋诡计、所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个人利益的表现。西班牙民族被认为无足轻重。它的意见无人征求;它要什么样的国王,无人询问。有人建议召开las cortes,即三级会议。但是,查理只要听见这个名称,就索索发抖。于是,这个眼见就要死于风华正茂之年的不幸君主愿意把他的邦土给予他妻子的侄子、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的次子查理大公。他不敢把这些州邦留给利奥波德的长子,因为均势体系当时在民心中颇占优势,而他对以下一点又深信不疑:人们害怕西班牙、墨西哥、秘鲁、在印度的大殖民地、德意志帝国、匈牙利、波希米亚、伦巴第同归一个所有,这种恐惧心理将使欧洲的其他部分武装起来。西班牙国王要求德意志皇帝派遣他的次子查理率领一万人马前来马德里。但是,法、英、荷、意当时不会容忍这件事。这些国家全都要求进行瓜分。德意志皇帝既丝毫不愿派儿子前去只听凭西班牙枢密院摆布,也无法派去一万人马。他只愿意部队向意大利进军,以便占有西班牙君主国所属各邦州中的这一部分。私人之间每天在无足轻重的问题上发生的事,也在事关重大利益的问题上发生在两个大国国王之间。大家争论不休,相互关系变得尖锐起来。德国人的自负激起高傲的卡斯蒂利亚人的愤慨。对命在旦夕的国王的妻子操纵有术的珀里尼伯爵夫人,本应为马德里争取民心,却疏远了民心,而维也纳的枢密院也因自身骄横傲慢使民心更加疏远。后来成为德意志皇帝查理六世的那位年轻的大公总是以侮辱性的名称称呼西班牙人。他教人懂得,当时王侯们说话应该如何字斟句酌。一个莱里达的主教、马德里驻维也纳大使,对德国人极为不满,摘录了查理六世的这些言论,并在他的函件中大事加油添醋。关于奥地利枢密院,他本人还写了一些比大公过去攻击西班牙的东西更具有侮辱性的东西。他写道:“利奥波德的大臣们的心胸好象我国的山羊角:狭窄、冷酷、不正。”这封信被公诸于众。莱里达主教被召回。他回到马德里,只不过使西班牙人对德国人更加厌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