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让别人无法取代

作者:管斌全 字数:28237 更新:2023-10-08 21:30:45

书籍介绍  书名:《让别人无法取代》  ——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管斌全  出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介绍:  该书作者管斌全是浙江省富阳市大源中学(省重点中学)教语文的一级教师。他1993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在自己当学生和老师的过程中,他亲身体验和目睹了我们教育中的许多误区。学校在不断把升学率、把考取名校作为办学质量的“硬道理”,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名校的学生又把找一个好工作作为“硬道理”。大家似乎忘记了,这些“硬道理”背后其实很难有人生成功的必然“道理”。有很多做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真正成功相差甚远。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却不会感动;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却会向动物泼硫酸。而更多没有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孩子,却在家长的数落、老师的轻视、同学的挖苦中成天过着愁眉苦脸的日子。他们有的甚至从此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到这些,他在自己的讲课中有意识地融入成功学理论。他把成功学和教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创建了“教育成功学”理论体系。他认为一个学生只有接受“智商教育”(教育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情商教育”(教育内容是成功学、潜能开发、情绪管理)和“财商教育”(教育内容是投资理财)才是最完整的教育。他为此写出了几十篇散文和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其中两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他的观点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每次讲完课后,总有很多学生围在他身旁,有问不完的问题。他讲课时,连最调皮的孩子都会停止手中活动。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管斌全把上百个行业里顶尖人物奋斗的故事串了起来,不但讲这些成功人士的今日辉煌,更讲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各自不同特点。他告诉每一个孩子,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天赋,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人一生失败有无数的可能,但成功只有一个――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你们应该去争第一,你们也能够争第一。孩子们听完管老师的课,就像服了兴奋剂,他们会在听完课后与家长辩论,勇敢地对家长说“你错了!”很多家长也跑来听管老师的课,很多机构也来邀请他去演讲。管老师的名气就这样越传越广,他的演讲手稿也被许多人抢去复印。  内容介绍:  竞争,是今天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法则:原地不动,你会被超越;发展缓慢,你会被超越;脱颖而出,你仍有可能被超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不变的法则。十年前就开始致力于竞争与成功学理论研究的管斌全先生,把成功学和教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出了《让别人无法取代: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对竞争和核心竞争力做了全面、透彻的阐释,从而使人能较快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竞争能力,读后莫不使人感慨万分。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所具备的别人所不能复制或不能超越的竞争能力。邓亚平奥运冠军的实力和名声就是她的核心竞争力,韩寒的写作天赋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核心竞争力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但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别人无法复制的能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能力,你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人生的发展战略规划来看,良好的教育和学历的取得,只是学业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要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确保自己保持持续的优势和核心发展能力,就必须根据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继续奋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开发、培养新的生存发展能力,以确保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立于不败之地。前言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更详细地表达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我们知道,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人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也必须有个人核心竞争力。  在这本书里,我不是给大家讲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要谈谈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个人核心竞争力,我套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这样来解释: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你十分喜欢唱歌,你的歌声也很美妙动听,但是别人也会唱歌,而且唱得比你还要好,那么演唱就只能算是你的竞争力之一,而不能算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并且是你所独有的本领。如果别人也有这种本领,而且比你高强,那么这种本领就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七年的学习思考、三年的实践探索,终于发现了这个秘诀。在三年前,也就是我发现这个秘诀之前,我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位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教育成功学专家了:  我写的几本书多次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而且还远销台湾、香港,总销量超过100 000册;  我在全国各地做了几十场演讲、报告和讲座,深受听众好评,读者来信、来电不计其数;  我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易等几十家媒体报道;  ......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这些成绩,就是因为我已经成功地打造出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那么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四个字:人格+特长。  健全、高尚、完善的人格是立身之本,而特长是谋生之本,这二者就仿佛是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一个人如果只有人格魅力,没有特长,他是难以在竞争中取胜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有特长,却人格低下,这样的人也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有一身好本事,要练好内功、外功、轻功。  内功,是做人之根本,即人格;  外功,是立业的本领,即特长;  轻功,则是为人处世的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致缩小了自己的成就。一块价值5元的生铁,铸成马蹄铁后值10.5元;如果制成工业用磁针之类,值3 000多元;如果制成手表发条,价值就是25万元,这就是世界旅店大王希尔顿精彩的"生铁价值论"。  据神经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神经元约140亿个,这比任何一台现代计算机都要复杂丰富得多。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存储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得12个博士学位。"  潜意识的能量巨大,这种能量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所谓的潜意识指的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的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但遗憾的是,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就算是像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的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过运用了他们潜意识力量的2%。人类的智慧和潜能,至今仍是低度开发。人的大脑真是个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忽略了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潜能--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力量。  潜意识内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资讯,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潜在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资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心灵感应等能力也将一一出现。爱因斯坦把第四度空间定位为"时间和空间合而为一的世界",这项说法在现实世界固然难以想像,但在潜在的世界则可能存在。每一个人都具备潜意识的存在,只是过去并没有这种体认。  根据维也纳大学康士坦丁·梵·艾克诺摩博士估算,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1 500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枝(神经元),与其他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促使联络网的发达,于是开启了资讯电路。然而人类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  潜意识像是一台复杂的机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作家米尔顿说它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运转,它一天工作24小时,从不休息,从我们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一个人的力量没有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非大多数人命中注定不能够成功,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世纪的领航者。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老师认为是愚笨的学生而失去了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在母亲的帮助下,经过独特的大脑潜能的开发,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一生完成2 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地发明,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他是人的大脑潜能得到较好开发的一个典型。  2000年11月8日的《参考消息》根据德国《星期日图片报》的报道说,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通过训练,有人会具有像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这是英国智力研究人员托尼·布赞在他出版的《大脑第一》一书中得出的结论。英国的查尔斯王子用托尼·布赞的办法提高了记忆能力。这位作家还提到了每个人具备九个方面的潜能,通过训练,这些潜能是可以被开发的。这些潜能是:创造潜能、个人潜能、社会潜能、精神潜能、身体潜能、感觉潜能、计算潜能、空间潜能、文字表达潜能。托尼·布赞在感觉潜能里写到,我们的鼻子有500万个嗅觉感受器,我们的眼睛可以辨别800万种色彩;可是,我们中间很多人进食却不辨味道。他在空间潜能里写到,法国的舒马赫就是一位"空间天才",在赛车道上,他能够驾驶时速为300千米的法拉利赛车,灵活地在其他F1赛车之间穿行。  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需要有人来驾驶它,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能像舒马赫一样熟练地控制这台机器,你就能够实现任何梦想。潜意识大师墨菲博士说过:"我们要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于是潜意识就会让你的生活状况变得更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实现。"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选择积极性、正面性、建设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运。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活在"不可能"当中,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可悲。世界著名的牧师舒勒博士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只要你有信心。"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相信自己,愿意"打造"自己、开发自己,使生铁"毛坯"成为"发条",使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  汉代名将李广喜爱打猎。一天黄昏时分,天色暗淡,他忽然看见草丛中蹲着一只猛虎。李广大惊,情急中立即拉弓搭箭向虎射去,正中虎身。殊不知,这哪里是虎,实则是一块酷似虎形的大石,而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头之中。当李广第二天再射这块石头时,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为什么李广不知道"老虎"是石头时他能够把箭射进石头,而当他知道"老虎"是石头时却不能够把箭射进石头?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老虎"是石头时,在情急之下的一箭射出了自己的最大力量;而当他知道"老虎"是石头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把潜能的大门关闭了--我怎么可能把箭射进石头?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而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句名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类似的例子。  有一个心理学家想知道自信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试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吓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9盏灯,灯光把房内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问。  这10个人为什么第一次都能够顺利地通过小木桥?不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险境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这10个人首次穿过房子一样--无视自己面临的险境,勇往直前,我想这个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功者。  面对不可避免的竞争趋势,我们不能只喊"狼来了",每个人还应磨好自己的利剑,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面对竞争毫不畏惧。第一章 兴趣+天赋=特长  中国有句古话:"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现代社会也有这么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任何人,贡献给社会的都是他的专长。往往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建立在他最擅长的一点上,即建立在"一招绝"上。只要你拥有了"一技之长",拥有了一个"绝招",你就有了竞争的资本,就有了就业谋生的手段。第1节 特长  兴趣+天赋=特长  什么是特长?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长是指个人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其中,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知识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现代社会也有这么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任何人,贡献给社会的都是他的专长。往往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建立在他最擅长的一点上,即建立在"一招绝"上。只要你拥有了"一技之长",拥有了一个"绝招",你就有了竞争的资本,就有了就业谋生的手段。请问:  刀郎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唱歌。  姚明的一技之长是什么?--打篮球。  韩寒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写作。  ......  很多人就是靠一技之长获得了一张生存"执照",在社会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武汉某水产公司的下岗女工邱莉下岗后学习并掌握了爱婴理发、洗澡等婴儿服务本领,开通了爱婴服务热线,创办了爱婴用品商店,得到了婴幼儿家长的热烈欢迎。目前,邱莉正在参加武汉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的函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婴服务水平。  吉田是一个从日本去美国的穷移民,他初到彼邦,口袋里只有500元钱,不会英文,只有靠当男仆谋生。屋漏偏逢连天雨,他的女儿生了重病,没有钱支付医疗费用,他真是伤透脑筋,后悔不该到美国来做一场发财梦。幸亏有一些好朋友慷慨解囊,帮他闯过了难关。  那时已临近圣诞节,吉田穷得没钱买礼品送给朋友,但他有一个特长--调制酱汁,于是,他亲手调制了红烧酱汁,用瓶装了送给别人。  谁知,他的酱汁大受欢迎,不少人请求他再给一些,还有人建议他不妨出售酱汁,肯定会生意兴隆。这样,他开始了经营酱汁的业务。这项生意一发便不可收拾,他的酱汁不仅风靡全美,而且卖到全球许多国家。"酱汁老板"的商业王国逐步扩大,十多年时间,他已有5 000万美元的资产,经营的品种也扩大为美食和滑雪板等。  吉田认识了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特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靠一技之长走上发达之路。  人生在世,如果有一技在身,就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钱。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能多掌握几手更好。虽说是多技者多劳,但多劳多得,也不是什么坏事。老话讲:艺多不压身。吹拉弹唱都会,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怕就怕"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十八般武艺没一样精通。  20世纪60年代,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因有"一抓准"的绝活而闻名全国。当今社会,如果你掌握了一门绝活,那么在社会中立足肯定不成问题。如果你武功独步天下,你就会被推为武林盟主;如果字写得好,你就会被奉为书法大师;如果歌唱得好,你就会被成千上万的人追捧......  世界著名的雅虎公司是杨致远开创的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却是从一种技艺开始的。杨致远在斯坦福大学时,是网络发烧友。他的网络技艺非常高,属于"大虾"级高手。当时因特网已经有相当多的网址,但没有任何分类,也没有任何系统引导人们迅速、简便地查找他们所需要的网址。  杨致远和朋友们沉浸在万维网中,收集各种资料,将全球网址分为艺术、教育、卫生、新闻、娱乐、科学等14类,并将他们自己编写的对网络资料分类的软件戏称为雅虎(YAHOO!)。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随口叫出的YAHOO!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青睐,成千上万的网友开始使用YAHOO!在网上冲浪。  1995年,由水杉基金会投资100万美元,雅虎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雅虎在纽约华尔街证券市场上市。  试想,如果杨致远没有网上冲浪的真功夫,不是把网络玩得溜溜转,他就算是学富五车,拿到了洋文凭,戴上了博士帽,也未见得能办起今日的大公司,成为风云人物。第2节 如何形成最具竞争力的特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你想做什么?  2.你能做什么?  如果你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那我要恭喜你--你已经踏上成功之路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是成功的两大关键。"  或许你想当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但你不一定能够当上;或许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但你不一定想当。一个人只有把他想做的和他能做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他的特长。  其实,我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你的兴趣,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你的天赋。要想形成最具有竞争力的特长,我认为最佳方法是在你最感兴趣的领域施展你的天赋,用公式表示就是:兴趣+天赋=特长。你感兴趣的,如唱歌,你不一定有这方面的天赋;你有天赋的,如写作,你不一定对当作家感兴趣;因此,你只有把兴趣和天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特长。  爱因斯坦在上中学时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是数学,在上大学时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是分子物理学,而他的天赋是具有严密的数理逻辑能力,他在他最感兴趣的领域--分子物理学,施展了他的天赋--数理逻辑能力,发明相对论。如果我们逼着爱因斯坦在他不感兴趣的领域里去干他不擅长的事--当政治家、文学家或是运动员,恐怕他将一事无成。  因此,形成最具有竞争力的特长的最佳方法就是:做你最喜欢的事,做你最擅长的事。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领域,从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研究的项目,运用你的天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一直研究到底,直到你成为这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专家,大家都公认你是这个领域的第一名,只要人们想到这件事就能马上想到你。如果你有了这种本领,你肯定能生活得非常好。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讲了一条有趣的原则--"刺猬原则"。为什么看起来很笨的刺猬能够战胜狐狸?只因为刺猬专心于一种能力的培养,而狐狸之所以不能够胜利却源于它太聪明,总想通过"计谋"获得胜利。"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比较像刺猬--单纯、憨厚,只懂得一次做一件大事。他们不像狐狸──诡计多端、行动敏捷,懂得许多事情,但却前后矛盾,缺乏一致性。  我们喜欢各种"计谋"的胜利,而不喜欢通过坚守做事"逻辑"而获得的胜利。要知道,1962年的美国排名前10位的廉价商品零售商(沃尔玛也是在这一年开设廉价商品零售业务)如今已经没有一家还在从事这个行业。  当刺猬战胜了狐狸的时候,我不知道狐狸是否真的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它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太"聪明"。第3节 拥有一技之长  研究任何东西都可以让你拥有一技之长  有一技之长的人永远是不会变成乞丐的,研究任何东西都可以让你拥有一技之长。在如此纷繁与喧闹的现代社会,如果你愿静下心来专攻一业,则必有所成。  我曾经在一次职业经理人研讨会上学到了这么一条原则--"祖鲁人原则"。这条原则的意思是:你只要选择一个比较狭窄的课题反复钻研下去,就会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比如说,你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有关祖鲁人的文章,仔细读过之后,对祖鲁人的了解你就比其他人要知道得多些。如果你再跑到图书馆把有关祖鲁人的书籍都借来看,你就知道得更多。如果你去南非到祖鲁人住的地方继续研究,你就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得多。只要你在某个狭窄的领域内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进一步引申,如果在这个狭窄的领域,你做得比别人更好,那么,你将是这个领域的最大获利者。  研究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你的一技之长,请看:  比尔·盖茨专门研究计算机软件,结果成了世界首富;  沃伦·巴菲特专门研究股票,结果成了股票投资专家、亿万富翁;  萧玉斌专门研究整条鱼脱骨法,结果成了著名的厨师;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硕士何华彪专门研究《孙子兵法》,结果成了"孙子兵法营销理论"专家。后来他通过转让研究成果的使用权而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年薪300万元的打工皇帝;  张业新专门研究开锁,他为那些丢了钥匙的粗心市民开了上万把锁,结果被长沙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中心聘为专职开锁员,被市民誉为长沙"开锁大王";  ......  下面再给大家详细介绍几个事例,大家也许从中能够受到更多的启发。  阿来,当代中年作家,藏族,现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成了富翁。早在教高中历史课时,他就接触到了"藏族土司制度"并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他所在的马尔康县,俗称就叫"四土",意思就是四个藏族土司管辖的地方。土司管理下的藏族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他研究了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在进行长期的研究之后的某一天,他忽然来了灵感,写成了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辽宁省锦州市西北市郊的农村,有一个小姑娘叫吴桂花。也许是天生脑子笨,小桂花上小学时,算术、语文从未及格过。上初中,学校不收,父母百般恳求,再加上初中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总算收下了。但学校规定,如果一年没有长进,桂花就得自动退学。  一年到了,小桂花的学习还是没有进步,父母只好把她领回家。  一天,孩子的舅舅从城里来了,知道了桂花的情况,就把桂花带到他开的饭店去当服务员。那一年,桂花才15岁。几个月后的一天,舅舅来到一个雅间,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小盘雕花,是用苹果雕的,玲珑剔透,让人百看不厌。舅舅端详欣赏着,赞不绝口,问道:"是谁雕的?"  这雅间服务员是桂花,桂花说:"是我。"舅舅一脸疑惑地看着她:"真的?"桂花马上拿出一个苹果,当场雕了起来。她的刀法非常娴熟,只用了几分钟,一只雕花苹果便做成了。舅舅特别激动:"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个特长。"  桂花说:"我家有个苹果园,我放学没事就到苹果园去。地上苹果多,我就拿一把小刀削着吃。吃不了,就削着玩,渐渐地就开始雕刻。我天天去果园,从不间断,现在已经七八年了。"  "太好了,这回你有用武之地了。"舅舅说。从此以后,饭店宴席上,只要摆上吴桂花雕的龙凤鲜花,就会使席面增辉,令顾客称赞不已。有时客人要求见见雕花人,当他们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时,都惊诧不已。客人兴致高时,要吴桂花当场献艺。  吴桂花17岁那年,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宴会雕花大奖赛,一举夺魁。当桂花走下领奖台,记者们一下子都围了过来,争着问道:"你的天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翻译把问话告诉吴桂花,桂花回答说:"我不是天才,我是一个笨女孩。老天只给我苹果,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是的,老天只给了她苹果,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创造生命的辉煌。兴趣是人生的"雕刻家",而专注便是一把灵巧的刻刀,有了这些就足够了,就可以雕出芬芳而璀璨的人生。  阿来、吴桂花由于长期从事一项专门研究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记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在回答"你认为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年轻人停止当学生,使他们开始成为物理学研究者。"停止当学生,直接开始研究,一步到位,这也许是获得成功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  有时我在想,学生如果在学校读书成绩不好并不要紧,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他就有生存之本,他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我可以给大家举出几个典型例子:  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在读完小学后就退学了,专门研究电脑。如今年仅21岁的郑亚旗是北京某著名媒体的网络技术部总监。  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学生王小平,退学后专门研究成功学。17岁,就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给专家做关于"大成教育"的学术报告,引起轰动;18岁,在高校主讲"大成教育系列讲座",精彩的演讲和机智的答问,赢得阵阵掌声,被多家媒体报道,同年在报纸开设"大成学趣谈"专栏;19岁,与人合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被认为"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学巨著";20岁,独立写出《本领恐慌》一书;23岁,成立了北京人类大成教科文研究院。  我在讲课的时候会经常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上学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许多学生会这样说,得高分取得好成绩。我又接着问,得高分取得好成绩又是为了什么?学生答,为了上一所好大学。我又接着问,上一所好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学生答,为了拿一张文凭。我又接着问,拿一张文凭又是为了什么?学生答,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各位读者,你们看到没有,学生上学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大学拿文凭找份好工作。其实,学生拼命读书上大学还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与其让他们在上大学后才学一技之长,倒不如让他们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一技之长,这样做,他们岂不是能够更快、更早成才?  我再问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读者朋友一个问题:你们靠什么赚钱谋生?  说到底,你们还不是靠一技之长赚钱谋生。如果没有任何一技之长,你们靠什么生存?问题是,你现在用于谋生的这个一技之长是你的特长吗?如果不是,你的特长又是什么?你想不想把你的一技之长转化为你的特长?  如果你想把你的一技之长转化为你的特长,方法很简单: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擅长的事,在你最感兴趣的领域施展你的天赋。  我们的才能和长处是有限的,我们的无能和短处是无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把我们有限的才能和长处尽最大可能发挥出来。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一位百万富翁的笔记本》,作者曾指出,他只有四项才华:知道怎么把字打好,知道如何做有效与说服式的沟通,知道如何指导摄影机捕捉性感人物,知道如何推销产品与观念。仅此而已!他的才华与能力是不是有限的呢?绝对是!他不会演奏乐器,他不懂会计上的试算表,他不会操作机械设备,他一点也没有运动细胞,他不懂电脑或电脑程序,他甚至不懂16岁儿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总的来说,他只有四项才华,其他的完全不懂!然而这四项才华却让他创造了多达1亿美元的业绩,还创立了从保险到化妆用品的各类企业。  我们的才华与能力是否都是有限的?是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让这种有限来阻碍我们实现梦想呢?绝对不是!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优点、才干与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都有数不尽的缺点和无能。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将自身有限的几个优点和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就只能成为平庸之辈。  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后,有的人问他,这是怎样做到的?他回答说,雕塑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这块花岗岩中了,我只不过是把周围的其他东西都凿掉罢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去创造才能,而是发现才能。换言之,你生来就具有自己的才能,你只需要发现它们。第4节 只做一件事  只做一件事,要做一流的专家  有一个寓言"猴子掰包谷",说的是猴子在地里掰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包谷,也只好将就了。  我们都会笑那个猴子太傻。猴子犯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它太浮躁。这正如荀子所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现在有些年轻人很像这样的猴子,今天考律师,明天学会计,后天读MBA......对此,樊纲(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的观点是:读书的时候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认真地学点东西,打好基础,多学点安身立命的资本,不要着急去做什么事。毕业后可以有几年的选择期,可以尝试着做几份不同的工作,看看哪个最适合自己,然后选择其一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但是这个选择过程不能太长,最好不要超过28岁。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别人无法取代你的地位,才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公司,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就做一件产品,取得垄断和领先地位,再不断地做科研,使自己的技术一直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取得超额利润。  看看《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能源类第一名是杜克能源公司,炼油类第一名是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物流运递类第一名是UPS公司......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非常专注于一个产业,并尽心打造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例如,UPS发展到今天它只做了一件事--用最快的速度把包裹送到客户手中。只做了一件事,UPS就把业务做到了全世界。  世界上很多企业就是靠集中所有的时间、精力、资金和技术做好一种拳头产品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1981年于瑞士Apples市成立的罗技电子(Logitech)是世界知名的电脑周边设备供应商,拥有很高的零售和OEM市场占有率。当初罗技只是依靠生产鼠标和键盘进入电脑周边设备行业的。鼠标和键盘是电脑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外设配件,但同时也是价钱较低获利较少的配件。因此对于电脑行业的巨头们根本无法产生吸引力,这便给了罗技一个契机。从此,罗技走上了鼠标和键盘生产的专业化道路,经过了数年的努力,罗技不仅在该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鼠标和键盘的生产供应商。  企业的发展是这样,人的发展同样如此。如果你几十年做同样的一件事,你就能把它做好做精,你在这个专业领域就有了发言权;就有了别人无法取代和超越的地方,你也就能牢牢地站稳脚跟。然后,你还有闲暇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不要以赚钱为目标,也不要以出名为目标,应该以成为某个领域中的最顶尖为目标。只要成为某个领域的最顶尖的那一位,你一定会赚很多钱;只要你是某个行业的第一名,你一定会出名;只要你成为行业顶尖,你就一定会成功!  乔丹打篮球成为世界顶尖篮球巨星,不但一年收入8 000万美金,而且有人找他拍电影,有人找他拍广告,有人找他出书......请问他的运动鞋需要自己买吗?不用,耐克公司会提供;他穿的西服需要自己买吗?当然也不用,别人不但免费提供,还要付他广告费。甚至香水厂商还借乔丹的名字与肖像生产乔丹牌香水。乔丹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他肯提供给厂商名字与头像,别人就送他30%的股份。你说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是他的行业中最顶尖的,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巨星。  成龙拍电影时,各个汽车厂商主动争取免费提供汽车的机会,让成龙在电影里面表演特技。成龙选中日本三菱跑车,三菱公司立刻提供上百辆新车让成龙拍摄赛车镜头,成龙将车撞得稀烂,三菱也分文不取,为什么呢?因为成龙是最棒的,他的电影总是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做软件做到世界第一名的微软会不会赚钱?当演员当到世界巨星的成龙会不会赚钱?打篮球打到世界第一名的乔丹会不会赚钱?跑110米跨栏跑到世界第一名的刘翔会不会赚钱?当然会!只要你是最好的,一定是最能赚钱的,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你说是不是呢?  第一名,拥有一切!  第二名,只能拾人牙慧。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的梦想。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宣布:"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全球数以亿计的人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个人类的伟大壮举已经过去30多年了,请问你还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的同伴吗?  一般人有个错觉,以为拿不到第一,有个第二名、第三名也不错。如果说第一名代表的是100分,很多人以为第二名起码也有90分,但事实上第二名能不能有10分都是问题。  为什么?因为第一名冲出去以后,他就不需要再与别人比。他往前看,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任由他挥洒。  但是在第二名与第三名、第四名之间却会形成一个追赶群。这个追赶群里的成员之间彼此会竞争、纠缠和拖累,他们不仅要与第一名竞争,也要与追赶群里的其他成员竞争。最后即使他能够挣扎着跌跌撞撞地冲出来,也只是领先了这个追赶群,再向前看的时候,第一名已经领先太远,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在企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和战略布局上,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先生曾有以下精彩的言论:"一个产业里,做第一名才可以稳定赚钱,第二名有点钱赚,第三名损益打平,第四名随景气沉浮,第五名往后要么等着被收购,要么就是被淘汰出局。"因此,"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名"成为鸿海企业开创的最高指导哲学。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用友软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王文京。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王文京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十几年的时间,王文京从一介书生发展到个人身价高达数十亿元,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领导地位。谈及自己的创业,王文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他的精华:"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要想在任何一个行业出头,必须有沉浸其中十年以上的决心,人一生其实只能做好一件事。"正是凭着这朴实而坚定的人生信条,王文京实现着用友软件商业化的梦想。  只做好一件事,意味着集中精力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很多人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总会有不寻常的收获。请看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妇女,来自农村,没读完小学,连用汉语表达意思都不太熟练。因为女儿在美国,她申请去美国工作。她到移民局提出申请时,申报的理由是有"技术特长"。移民局官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的"技术特长"是什么,她回答是会"剪纸画"。她从包里拿出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就剪出一组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移民局官员连声称赞,她申请赴美的事很快就办妥了,引得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签的人一阵羡慕。  这个故事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一个人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但只要有一项特长,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拥有其他人不能获得的东西。可是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往往走入误区,譬如一些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忙着考这证考那证,证书弄了一大摞,忙着做主持、当模特,业余职业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毕业之后却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分散了时间和精力,没有专注于某一份事情,结果事与愿违。  今年28岁的张立勇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卖了8年馒头,得了个外号"馒头神"。这样一个外号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就安在他头上的:英语口语流利,托福考过630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是早早过关;在校外兼职英语家教,在清华餐饮中心英语培训班任主讲老师;还在报纸上写了不少文章。一本关于他如何自学英语的书《英语神厨》已经出版--而他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高中没有读完、在清华食堂卖馒头的小师傅。也因此,才有清华的学生将他与《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做比。  张立勇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他成功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个高二就辍学的年轻人,在8年的打工生涯中,坚持自学英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份执著与毅力确实让我们汗颜。他克服了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他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苦难;他遭受了常人不能遭受的误解。因为,他只有一个梦想,只有一个追求,只干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意味着集中目标,不轻易被其他诱惑所动摇。经常改换目标,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目标定了很多,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有做到最好,实质是没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因此,一定要专注于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嘉信理财的董事长兼CEO施瓦布从小文科成绩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他的读写速度很慢,英文课需要阅读经典名著时,只能从漫画版本下手。他常常说:"我的脑袋里有想法,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它写出来。"后来医生诊断他患有识字障碍。  施瓦布之后凭借优异的数理成绩,进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就读。他发现商业课程对他而言比较容易,于是选择经济为主修,在英文及法文仍然不及格的同时,投全力于商学领域,获得MBA学位。毕业时,他向叔叔借了10万美元,开始自己的事业。1974年,他于旧金山创立的公司,如今已名列《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拥有26 000多名员工。  现在施瓦布的读写能力仍然不佳,当他阅读时必须念出来,有时候一本书要看六七遍才能了解,写字时也必须以口述的方式,借助电脑软件完成。  一个先天学习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施瓦布的答案是:由于学习上的障碍,让他比别人更懂得专注和用功。"我不会同时想着18个不同的点子,我只投注于某些领域,并且用心钻研。"他说。  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态度,也展现于嘉信的发展历史中。当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将顾客锁定于富裕的投资者时,嘉信推出平价服务,专心耕耘一般投资大众的市场,终于开花结果。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顾客的成长,嘉信于每个时期都有专心投注的目标,成为业界模仿的对象,在金融业立下一个个里程碑。如今嘉信理财成为全球最受景仰的20大企业、全美最适合工作的企业,成为各种管理书籍最常列举的案例之一。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持有一种股票没有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可能会把这归结为各种原因所致。  很多时候,决定不做比决定要做更难,放弃比抓住更需要定力。人心浮躁,就是因为向往的太多,凡事都想抓住,也不管是不是能够抓住,就像那掰包谷的猴子,想抓到更多,结果连手上这个也没有抓好。  古语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够抓住的却少。人生的机遇,可能就只有那么一两次。因此,一生做好一件事,只要真正做好了,也就够了。  巴菲特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现在70几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看来,他这辈子也就是个投资大师了。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排在他前面的,是做软件的比尔·盖茨。巴菲特肯定也知道做软件很赚钱,但他肯定不会去做,不管股市是牛是熊,他都吊在这棵树上了。  任何行业都是博大精深的,够你花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只是自己那一个领域内的大师。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凭借他的实力,他如果去股市淘金,当个庄家,翻云覆雨,简直是易如反掌。凭借他的实力,他可以去做房地产,但他专注在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上,而不是被市场上其他的诱惑所吸引。他如果真那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比尔·盖茨了。  北京正邦品牌设计公司老总陈丹是中国电信新标志设计者,他在回忆自己的职业经历时,总是很感慨,他说开始的时候靠着一腔热情和执著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接下来面对市场里的种种诱惑,还必须做出新的抉择。他们的公司属于广告公司,面对各种各样的广告业务,他们决定只做标志设计,而这实际上只是广告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对此都不太理解,觉得陈丹丢掉了太多放在眼前的生意,但陈丹认为,要想在广告圈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放弃大而全的经营理念,专注于品牌设计,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区别于甚至超过竞争对手。  陈丹说:"术业有专攻,我应该把我擅长的事做精、做细。其实其他公司也做得很好,但我们因为只做了这一项,就更专业化了,分工更细致了,客户也就自然会想到我们了。"  有人曾向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卡诺·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的秘诀,他每次都提到父亲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他在回顾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时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的父亲,一个面包师,就开始教我学习唱歌。他鼓励我刻苦练习,练好基本功。当时,我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想当老师,当科学家,还想当歌唱家。父亲告诉了我这句话。"  "经过反复考虑,我选择了唱歌。于是,经过7年的不懈学习,我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了。又用了7年,我才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而第三个7年结束时,我终于成了歌唱家。要问我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一句话:请你选定一把椅子。"  "选定一把椅子",即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多么形象而又切合实际的比喻。人之一生,十分短暂,不容我们有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  森林里有一种鼯鼠,能飞飞不远,能爬树却爬不快,能挖洞却挖不深。它虽然有一身本事,却都不大管用,很容易成为食肉动物的口中餐,它吃亏就在于没有把一门技术学精。同样道理,贪心的猎人要追五个方向跑的兔子,也只能是一无所获。  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的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创业之始,选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努力。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当然,"选定一把椅子"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椅子"一定要选准选对。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椅子",花花绿绿,琳琅满目,但哪一把更适合你,你需要认真思量,精心挑选,要尽可能选自己最适合的那把"椅子"。  人生苦短,心无二用。当我们在欣赏帕瓦罗蒂那穿云裂石般的美妙歌声时,也请记住他的宝贵生活经验:"选定一把椅子"。  2004年8月在希腊雅典举行了第28届奥运会。观看了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我感慨万千。一位运动员为了能够在高手如云的奥运赛场上勇夺冠军,他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专攻一个项目,在自己的最强项上下苦工,使之成为世界第一,如此方能夺金。我还没有看见有哪位运动员能够在两类不同的比赛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  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够抓住的却少。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第5节 “市场细分”和“差异化”  利用"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成为NO.1  第一名拥有一切,怎样才能成为第一名?  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完全的市场竞争只能得到平均利润,垄断才能获取超额利润,要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所谓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某一个方向上的"垄断",要么保持成本领先,使得顾客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你的产品;要么"差异化",形成一些在整个产业范围内惟你独有的、个性化的东西;要么集中一点,占领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沿三个发展战略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则意味着这个公司被夹在中间,其注定是低利润的。  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在利润最高的业务上,并快速地建立在这个业务上的竞争优势,取得垄断地位,便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之所在。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原则的产生就是建立在这种思路基础上的。  杰克·韦尔奇接管通用电气公司以后,为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按照"数一数二"的原则来裁减规模,进而构建扁平化结构,重组通用电气的产业。  按照韦尔奇的理念,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在市场上领先对手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这一阶段,GE共出售了价值110亿美元的企业,解雇了17万员工,韦尔奇因此得了"中子弹约翰"的绰号。在关停的同时,GE也买进了价值260亿美元的新企业。GE现有企业中表现最佳的企业都符合以下四点要求:第一,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第二,具有远高于一般水准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第四,能充分利用GE特定的杠杆优势。  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战略,韦尔奇在执掌通用电气的20年中把通用电气集团带入了辉煌:通过近1 000次的企业兼并,把一家市场价值在全美上市公司中仅排名第十的公司,发展成盈利能力位列全球第一、市值4 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的世界级大公司。如今,通用电气旗下已有12个事业部成为其各自的市场上的领先者,有9个事业部能入选《财富》500强。  关于第一,海尔CEO张瑞敏的说法是:"如果不在行业里成为第一,即使今天赚到钱明天也可能赔进去。"而孙宏斌领导的顺驰集团在地产业掀起的波澜更是出于这种考虑:"不是我们要争第一,而是你不是第一就没法生存。"这是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的回响。  张瑞敏在谈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时说,海尔的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做冰箱一种产品,7年间通过做冰箱,逐渐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年~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产品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每一到两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其重要家电产品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到目前为止,海尔品牌价值稳步攀上中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论任何行业,第一名的企业只有一家。怎样才能做"第一"呢?如果你没有机会把"老大"拉下马,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市场细分,即在行业的空白点或以行业最高水平切入相关市场。例如,宗庆后就是以生产中国第一种儿童专用营养液"娃哈哈"为切入点打开营养液市场的,梁伯强就是以生产中国高档指甲钳"圣雅伦"为切入点打开小五金市场的。下面,我分别说明:  在中国现有的饮料市场上,娃哈哈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它于1987年由个人靠14万元起家,经过多年的拼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弄堂小厂,跻身于全国最大规模500强和最大利税总额500强,销售规模从1996年的10个亿,发展到2003年超过百亿,被视为业界传奇。  早在1989年,宗庆后细心研究当时的市场后发现,国内营养液的品牌虽多(当时国内做营养液的企业有38个),但都是属于老少皆宜的全能型产品,还没有一种是针对儿童这一目标消费群体的。  "我们与其生产第39种这样的营养液,还不如生产第一种儿童专用的营养液",他于是抓住这个细分市场,开发了给小孩子开胃的儿童营养液,把它起名为娃哈哈,并挖掘出"吃饭香"这一卖点,没有采用深奥的理性诉求,而是采用"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这样的感性诉求,同时引发大人和儿童的互动。结果娃哈哈在儿童营养液上喝到了"头道水"。  目前娃哈哈集团旗下拥有了瓶装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制品、八宝粥等五大类几十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乳酸奶和八宝粥多年来的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66亿的总资产、100亿的销售规模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  娃哈哈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宗庆后采取市场细分的方法,寻找到营养液市场的空白点。  无独有偶,梁伯强的成功也是由于采取市场细分的方法,不过,他不是通过寻找市场空白点而一炮打响,而是以行业最高水平切入相关市场,即以生产中国高档指甲钳为切入点打开小五金市场而一举成功。  1998年5月的一天,在一张旧报纸上,梁伯强无意中看到一篇题为《话说指甲钳》的文章。文章写道:1997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会见全国轻工集体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时,不无遗憾地提到,中国的手工艺品以精巧而闻名,但到现在还未能造出好的指甲钳。为激励代表们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来发展我国的轻工业,他特意向代表们出示了三把造型美观、精致锋利的指甲钳,并让他们当场传看。面对这三把指甲钳,朱总理感慨地说:"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  小小指甲钳能在总理心中挥之不去,可见这决非小事,这里有市场的空白点,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  "为什么我不做一个中国指甲钳的知名品牌呢?"有着小五金行业从业经验的梁伯强,头脑中冒出这样的念头。他回首自己以前走过的路,自创办小工艺品厂聚龙后,虽然靠着自己的精明左冲右突,将业务扩展到旅游纪念品、烟草、电镀等行业,但至今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自己在工艺品、小五金行业做了这么多年,什么赚钱做什么,结果也没干出什么大名堂,梁伯强觉得是该有所专攻了。在小五金行业做单一产品,做品牌,而不再做那些低档的产品。梁伯强把宝押在指甲钳上。  一个世界品牌的塑造计划在梁伯强心中慢慢成形。"指甲钳虽然是小商品,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在一个大众消费品中做出品牌,利润同样可观。"梁伯强打定主意。  经过市场考察和攻关,梁伯强终于生产出了命名为"圣雅伦"的新一代指甲钳。经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称霸国际指甲钳市场的韩国产品,而价格仅是韩国产品的60%。  如今,梁伯强的指甲钳已占据了中国指甲钳高端市场70%的份额,连续4年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指甲钳行业第一品牌的称号,成了当之无愧的行业冠军。  争夺第一的方法是很多的,除了垄断和市场细分外,差异化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所谓差异化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好形象。差异化所追求的"差异"是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营销等方面,本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是部分对手不可替代的。"鹤立鸡群"就是差异化策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满足顾客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不断创新。以我国冰箱企业为例,海尔集团满足我国居民住房紧张的需要,生产出了小巧玲珑的小小王子冰箱;美菱集团满足一些顾客讲究食品卫生的要求,生产出了美菱保鲜冰箱;而新飞则以省电节能作为自己服务的第一任务。所有这些使三家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又吸引了不同的顾客群。  说到这里,我顺便谈谈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不想在这里详谈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只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有一次我上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帖子:"假如你有100斤黄豆要卖出去,可现在市场上黄豆正滞销,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把豆子卖出去?"  在这张帖子的后面,我发现跟帖的网友有好几十位。他们提出的办法不下30种,其想像力令人叹为观止,深受启发。仅列举如下3种:  第一种方法:如果市场上豆子滞销,那么就把豆子剥成豆瓣,卖豆瓣;如果豆瓣卖不动,就把豆瓣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那就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第二种方法:将豆子制作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就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就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那就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就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就让它彻底长毛发霉后,改卖腐乳。  第三种方法: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还滞销,就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就再让它再长大点,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的各大中小学校门口摆摊,并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得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主题就是"豆蔻年华的枯萎",记得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打电话报料,如成功,可迅速成为行为艺术家,并以此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回收,同时还可拿到报社的报料费;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报料费也拿不到,那就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移栽入土,灌溉施肥,除草培育,几个月后收成,再去市场卖豆子......  看来,这世上只有卖不出豆子的头脑,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只要你脑袋开窍,不故步自封,养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你就会产生很多新创意。因此,要产生差异,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差异化既可以是新价值观的倡导者,也可以是新服务方式的倡导者,还可以是行业新规则的制定者,这是比市场细分更有杀伤力的"第一"。  如果本行业领先者对自己威胁很大,那么采用"分类定位"的方法也是一种好的选择。例如,当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起进攻时,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宣传自己是"正宗可乐",乘机强化自己是"新一代可乐",成了"年轻、活泼、时代"的象征。可口可乐定位为传统人群的饮料,百事可乐定位为年轻人群的时尚饮料,强力切割了饮料市场。  后来七喜打算进入饮料市场。面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七喜采用分类定位的方法获取了市场位置。七喜在广告中宣称:饮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乐饮料",另一类是"非可乐饮料",市场上最好的"可乐饮料"是可口可乐,最好的"非可乐饮料"是七喜饮料。  这样的宣传,既把两大巨头定位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又为自己开辟了新的"第一"的形象,七喜因此迅速成长为美国第三大饮料企业。  以上我列举了这么多企业管理的案例,相信会给读者许多启迪,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怎样才能成为第一名?方法还是一样--利用"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如果你不能在某一个领域领先,你就要改变方向,另外选择一个无人涉及的新领域,哪怕这个领域很小。  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1896年,年仅17岁的爱因斯坦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勤奋好学,肯动脑筋,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天,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说完,他拉起爱因斯坦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指着水泥地面的脚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在新的领域,只有在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双脚涉足过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其实,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踏上新的征程。  曾几何时,大街小巷随处可闻一个男子沙哑沧桑的歌声;一夜之间,一个陌生歌手的名字--刀郎开始在满世界流传。刀郎这位在此之前默默无闻的歌手火了,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疯狂畅销,据说盗版都卖到了800万张,正版的保守数字在150多万。许许多多的人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的歌,认为其有男人味道、回归生活,对其的狂热程度绝不亚于当年的"菜市场之歌"--《心太软》。  刀郎为什么能如此走红?  说得简单一点,就在于他能够另辟蹊径,走创新之路。  他把既有的旋律样式操作出了新感觉,"他的旋律糅合进了摇滚、新疆民歌等元素,他把这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让自己的音乐有了个性"。他背离了流行音乐的时尚模式,对底层音乐进行了深入挖掘,让自己的歌在商业模式下存留了一点可贵的真实。他的歌是一种来自底层的声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初衷是缺少商业企图的。一直以来,流行歌坛都忽略了底层听众,刀郎对自身的底层气质进行了很好的开发,实现了平民音乐对商业歌坛的一次非典型胜利。  刀郎的音乐是将西部民歌的旋律糅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因素,甚至再稍稍借鉴一点别人的音乐元素,这是刀郎在音乐创作上的特色。他首先翻唱老歌,让上了年纪的人,图个怀旧。而其他类似于地铁卖唱歌手的沧桑的原创歌曲,则让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以及正处于迷茫懵懂期的十多岁的小孩子听得有滋有味,因为这些歌传达着一个平民的感觉--我们过得不顺利,有许多的烦恼和不公,但是我们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及真实的情感。  我们已经习惯了迎接一位新生明星的模式,先从歌曲排行榜上听到他的声音,再从各种电视晚会中看到他的容貌,最后从报纸的绯闻与辟谣中对他耳熟能详。如何打造明星,唱片工业有一整套流水线似的生产模式。但是,刀郎的出现却给自命不凡的明星制造体系一记清脆的耳光。他没有歌曲MV、没有电台打榜、没有哪怕一场新歌发布会,他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火了。刀郎现象,给唱片业界带来震动也带来思考。  刀郎的走红模式在唱片业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曾想把刀郎招至麾下的著名音乐人宋柯告诉记者,刀郎的出现对唱片业界现有的造星模式是一种反讽,"现在的唱片公司对推歌手都太技术化了,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音乐风格,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宣传,说起来人人都头头是道。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歌手最终还得靠歌声去赢得市场"。流行音乐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元素:简单、好听、深入生活,这看似简单却是流行音乐最高的追求。刀郎很好地回归了这一本质,为唱片业提供了造星的另一种思路。  刀郎的成功给我很大启迪: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走一条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奋斗经历。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而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多达1 300多万。怎样从这成千上万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确实需要动动脑筋。不要说成为全国第一名难,就是成为全校第一名也很难。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有的是勤奋。怎么办?我经过认真思考,认为有两种可行途径:  其一,从语文教学中选择一个很小的课题,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地钻研下去,直到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成为这个领域的中国第一,这样方能出人头地。  其二,另辟蹊径,另外选择一个无人涉及的新领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出一片新天地,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捷径。  经过分析比较,我选择了第二条路--研究教育成功学。为了打造出自己最具优势的项目,我经过筛选,最后把焦点锁定在"如何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我最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上。其余的项目,如目标设立、潜能开发、自信心的培养、性格分析、投资理财等,尽管我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最后都放弃了。  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我认为我的人生决策是正确的。通过寻找"市场空白点"不仅令我一举成名,而且也应该是所有渴望成功的人实现梦想的一条捷径。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有许多人在研究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还没有人研究"如何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我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专家!我坚信只要自己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水平是最高的,是全国第一,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第1节 什么是兴趣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中国学生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他的这位美国同桌写信去向比尔·盖茨请教答案。比尔·盖茨在回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各位读者,读了以上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你对"兴趣"产生兴趣了吗?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例如对绘画感兴趣的人,就把注意力倾向于绘画,在言谈话语中也会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绪。  爱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参与这种活动的动机,继而参与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他感到有趣,于是就产生了对这项活动的爱好。这一过程可以这样表示:兴趣→动机→行为→爱好。  在以上的内容里,我给大家介绍了兴趣的含义以及爱好。接下来,我想问读者朋友一个问题:如果天天让你去做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有什么感觉?烦躁,痛苦。对不对?如果让你去做你不喜欢的工作,你就会对工作缺少热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常常失去动力,你当然不可能把它做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是在游戏。爱迪生就是一个好例子。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长达18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此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事实上,每个从事他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大事。我还没有发现有人在他不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王羲之是我国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东晋以后,历代书法家大多都受到他的影响,故后人尊之为"书圣"。王羲之练字,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到了吃饭时间,书童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蒸馍,几次催他吃,王羲之仍专心致志练字,连头也不抬一下。书童只好去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吃饭。夫人到书房时,只见王羲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王夫人见此情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王羲之此时仍心醉神往地写他的字,还没发觉把墨汁当成了蒜泥,见夫人到来,直夸她今天做的蒜泥特别好吃。  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能够取得成绩和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是因为在青年时期对学习和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取得辉煌的成绩。只要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