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生存还是毁灭?-7

作者:陈书凯 字数:17726 更新:2023-10-08 21:30:33

这镜子决不能使我相信我老, 只要大好韶华和你还是同年; 但当你脸上出现时光的深槽, 我就盼死神来了结我的天年。《十四行诗》第二十二首莎士比亚讴歌爱情可以使人与年龄进行抗争,而且镜子中身体和面容的衰老并不能使人心苍老,只要心爱的人还在身边,年轻的心就会时刻跳动。柏恩哈特夫人这位始终活力充沛的女演员,她或许深谙莎士比亚所说的这种保持年轻的秘密,所以在其年过六旬的时候还登台演出,不知道她实际年龄的人们都以为她最多不过四十岁。在柏恩哈特夫人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现代社会如此先进的美容手术和各种各样的驻颜化妆品,而且柏恩哈特夫人给人留下的印象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年轻,而是她精神上显示出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青春活力。柏恩哈特夫人曾经说过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语:“我要向年纪说,一如我向群众说‘无论如何,我要克服你。’”事实证明,她成功地克服了年纪在自己身体和心灵上的雕刻。包括柏恩哈特夫人在内的许多“老当益壮”的人们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是他们却依然保持着年轻,这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特殊恩赐,而是来自他们对于年纪的态度。他们用快乐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拒绝衰老的出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振作自己的心灵,所以时间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无论任何人,只要始终保持心灵的振奋,只要勇敢而坚定地与年龄做斗争,岁月的沧桑就不会过早地刻在你的脸上,更不会刻在你的心上。只要你的心态保持年轻,纵然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雕痕,你也会保持年轻人的活跃与新鲜。可是,如果你总是想着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痕迹,如果你总是想到自己已经太老而不去尝试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每天从一醒来就看着自己镜子中的面容故作苍老和憔悴,那么即使你的身体还年轻,你的心灵实际上早已衰老,而当心灵变老时,身体也会日渐愈衰。我们变得衰老,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注意怎样保持年轻,正如我们患病与受伤,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如何珍惜健康。不要让可怕的未老先衰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实际上可以拥有无尽的青春和活力,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时间一刻不停地、公平地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可是有的人却一生充满活力,有的人则过早地心力衰退。其实,无论是年轻还是老迈,并不由时间完全控制,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来掌握。如果我们不愿让年纪上身,那么从现在起,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想想前面还有多少希望、兴趣和幸福,而不要想过去经历过多少风雨、苦难和不幸。与人相处要注重礼节陈书凯啊,那么我只好让你去了。可是听着,葛莱西安诺,你这个人太随便,太不拘礼节,太爱高声说话了;这几点本来对于你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我们的眼睛里也不以为嫌,可是在陌生人家里,那就好像有点儿放肆啦。请你千万留心在你的活泼的天性里尽力放进几分冷静去,否则人家见了你这样狂放的行为,也许会对我发生误会,害我不能达到我的希望。巴萨尼奥,《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二场当葛莱西安诺要求随同巴萨尼奥到贝尔蒙特的时候,巴萨尼奥叮嘱一定要注意必要的礼节,在陌生人家里尤其要如此,否则的话就很可能使别人对自己发生误会,甚至会使他达不到目的。看来巴萨尼奥深知注重礼节对于社交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也知道是否注意礼节将决定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一个人是否注意礼节,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不同的。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情理地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尊敬、祝愿或信任,那这个人就会使别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别人在对待他们时同样会以礼相待;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和谈吐都太随便,那别人就会产生自己不被尊敬和重视的感觉,就不会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交流气氛。不讲究礼节的人常常被人认为缺少教养,或者被认为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如果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显然不利于我们与别人进行良好沟通,也不利于我们生活的愉快和工作的进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良好的礼节会对人们的许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与朋友交往时、表达对长辈的尊敬时、教育孩子时,以及在工作中与上司或同事沟通时,或者与客户联系和谈判时等等。既然具有良好的礼节对人们的影响如此广泛而且又十分重要,所以,任何人都有必要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各方面的礼节,曾经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伊力特说过:“在培养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和得体的行为”。如何才能培养自己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和得体的行为呢?其实只要自己在内心中多加注意、时刻提醒自己,那就会从许多途径获知培养自身礼节的方法,比如在图书、报刊或杂志上就常常有介绍各种礼节的资料,只要自己多留心,就不难找到这些方法。可是仅仅按照这些方法行事并非就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多读书,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拓展、知识量不断充实。只有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将空洞的礼节演绎成富于生机的行为,才能让别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舒适,缺少知识的礼节,只能让人感到做作和空虚。除此之外,培养自身礼节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实践中锻炼,要经常用清楚、顺畅、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要多为自己创造一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要因为害怕而躲避他人,也不要因为害羞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是害怕、怯场而讷讷不言,你的说话才能就越得不到锻炼;越是不与人多交流,就越不能熟练地运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话,不但会给人留下没有见过世面、不懂规矩的印象,而且还会因为内心的慌乱而做出更加不得体的行为。旅行拓展视野陈书凯年轻人守着家园,见闻总是限于一隅……我倒是很想请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总比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在懒散里消磨青春好得多。瓦伦丁,《维洛那二绅士》第一幕第一场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人能够撼动,有人说“如果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现在如此丰富和优美的英国语言”,他的作品对于后人的影响极其深刻和久远。莎士比亚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呢?他没有名师的指点,也没有受过比别人更好的教育,他的家境也不比其他人优越。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天才,或许莎士比亚在语言方面具有某种先天的聪慧和敏感,但是如果没有后天丰富的阅历和对于文学写作的热爱,世界文学史上便会缺少这颗璀璨的明珠。莎士比亚提倡年轻人用丰富的阅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增长头脑中的见识,他的所有戏剧几乎都用各种各样的场景来为读者提供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巴黎、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斯、维罗纳、米兰、罗马、雅典……所有这些具有迷人风光和无限风情的地方都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过。莎士比亚对这些场景的描述常常使人感到身临其境,可见他本人是极其迷恋于这些美妙的自然风光的。于是人们便开始了这样那样的猜测,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应该是贵族,因为只有贵族才能到欧洲大陆旅行。”另外一些则是好奇“莎士比亚年轻时去过欧洲大陆旅行,可能是以巡回剧团作家的身份去的。”还有一种更好笑的说法:“莎士比亚其实是意大利人!”其实无论莎士比亚本人出生于哪里,或者他的身份是什么,都与他对自然风光的迷恋没有直接关系,更与他丰富的阅历和后来取得的成就没有特别的联系。只有真心热爱旅游,并且能够在旅途中充分享受沿途风光和各地风土人情的人才能真正从旅游过程中获益。所以莎士比亚提倡人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出外旅游的机会,他知道旅行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充实,思维更活跃,灵感更丰富。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见解会打破我们的自我膨胀:透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就像服用一剂有益健康的良药。踏上归途时,我们会变得更理智、更宽容、更知情达理……就像瓦伦丁所说的那样,与其在家里无所事事、消磨青春,还不如外出旅行以增长见识。其实旅行的作用何止增长人们的见识,它还可以使人们的胸襟更加开阔,头脑更加灵活。如今现代人有钱有闲,所以经常见到机场有人络绎不绝地组团旅游。不过旅游不应该只是走马观花,而应该多多体会当地的风俗民情,那将使自己的人生增添不少的经验!掌握教育之法陈书凯普洛斯彼罗:……就在这里,我亲自做你的教师,使你得到比别的公主们更丰富的知识,因为她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无聊的事情上,而且她们的老师也不会这样认真。米兰达:真感谢你啊!《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普洛斯彼罗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从这方面说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父亲。而他的女儿米兰达,也正如同她的名字那般,是个奇才。更重要的是,她发自内心地感激父亲对自己的付出,这不能不说是普洛斯彼罗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另外一重收获。有人将普洛斯彼罗看作莎士比亚的化身,至少这些人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莎士比亚也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可是实际上,莎士比亚却远不像普洛斯彼罗那样全心全意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尽管他的大女儿苏姗娜的文雅远近知名,颇具乃父之风,但他的小女儿朱迪丝却只能画“×”作为自己的签名。这不能怪小女儿朱迪丝不够聪明,只能说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据考证,从朱迪丝出生以后,莎士比亚的工作一直十分忙碌,而且渐渐成名的他还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他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教自己心爱的小女儿读书识字。可见,即使父母是十足的天才,如果没有充分的教育,儿女也不可能在耳濡目染当中自行成才。当然了,教育子女不仅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因为教育子女不仅是一种责任,而且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曾经有一位聪明的母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小马克从小生长在一个经商的家庭当中,在耳濡目染当中,小马克从小就对经商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父亲也非常乐意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发展。长到10岁,小马克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个商人了。一天,他决定要让自己更像一个真正的商人。于是他在早饭后向妈妈开了一张收款单,他告诉妈妈自己每天帮妈妈做的事情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妈妈看到儿子递给自己的账单时先是一阵惊讶,然后她便默默地接下了账单,并且告诉小马克,晚饭后她会支付这些报酬。让我们看看小马克账单上的款项:在园林里工作,1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替妈妈照看弟弟,10芬尼;为家人购买甜点,10芬尼;共计40芬尼。晚饭后的餐桌上,妈妈把40芬尼交给了小马克,同时交到他手中的还有另外一张账单——妈妈要求小马克支付的账单,内容如下:父母为你营造的幸福生活,0芬尼;十年当中的吃喝用具,0芬尼;你生病时妈妈床前床后的护理,0芬尼;爸爸妈妈一直真心地爱着你,0芬尼;共计0芬尼。小马克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看到母亲开出的账单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并且把母亲交给自己的40芬尼还给了母亲,但是母亲却让他留下做个纪念。从此以后,小马克更加勤快懂事了,他学习和干活时再也不用父母督促,到了后来他终于取得了令许多人羡慕的成就。教育孩子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除了爱心和责任之外,父母还应该掌握教育孩子的智慧。我们不用像普洛斯彼罗那样,将自己放逐于荒岛,对孩子进行15年不间断的辅导,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孩子从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亲情,学会感恩和宽容,并且教会他们学习和做人的准则。享受生活的真实陈书凯被云遮蔽的楼阁、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宇,甚至地球本身,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消失,就像一场梦境,连一点云烟的影子都不留下。构成我们的元素也就是那梦幻的元素,我们短暂的一生,前后都环绕在沉睡之中。普洛斯彼罗,《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在懵懂无知中,我们睁开双眼感受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当时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阳光的刺眼和皮肤的不适应,因为一切都与母体中的温暖和湿润大不相同。在成长与思考中,我们开始思索我们所面临的一切。直到我们要离开人世的那一刻,闭上惺松的双眼,我们可能依旧搞不清楚现实究竟是什么。在不同的人眼中,现实有不同的模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普洛斯彼罗将现实世界比喻为短暂的幻梦,他认为,所有在人们眼中看来真实的东西都会消失,不留一丝痕迹,一切都仿佛只是一场“沉睡”。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历了成长的蜕变,也经历了生与死的交接,可是又有谁能在离开尘世的那一刻对现实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不由得问自己,如果所有的一切都终将消失,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什么?我们曾经得到过什么?在来去匆匆中我们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莎士比亚的世界,也许普洛斯彼罗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一向认为现实不过是一场“沉睡”的普洛斯彼罗最后结束了孤独的隐居生活,走出了自己架构的超自然世界,从此与魔法一刀两断,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参加了女儿的婚礼,并退居于米兰养老——普洛斯彼罗一度试图脱离现实,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享受生活的真实。或许有时候现实的无情和悲惨让我们宁愿相信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幻,或许我们自己有时候会在迷茫中分不清自己究竟身处现实还是在梦境中游荡。可是只要我们经历过,生活过,现实就会为我们的生命打上深深的烙印,我们虽然不可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不快,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充分享受母亲十月怀胎之后赋予我们的这份生存的权力,还有这并非万物都能享受到的生活的真实。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种种乐趣,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过去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充实和真切:孩子的啼哭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事业上的大起大落以及亲朋好友的分离与团聚……所有的一切,难道都不值得我们珍惜吗?拥有过,是一种幸福,错过了,就很难再重新开始。心与心相通陈书凯最大的不幸是独自忧愁,任何的欢乐都擦身而过;倘若有同病相怜的同伴,再大的痛苦也会解去一半。《李尔王》第三幕第六场人的一生总不会一帆风顺,当人们遇到忧愁和痛苦时往往需要的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些人认为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幸是弱者的表现,真正的强者会将所有的烦恼深埋于心底。如果你真能将这些烦恼自行解决,从此不再受到它们的困扰和焦虑,那你完全可以严守自己的痛苦。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埋在心底的烦恼不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还会在心中任意滋长,直至使我们的情绪受到更恶劣的影响,最终破坏我们生活的幸福和工作的快乐。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众人围绕的社会当中,就不应该彼此封闭自己的心灵。分享心事不等于乱发牢骚,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其实都需要彼此之间的坦诚相待,没有人分享的幸福将失去其本来的甜蜜,而缺少了沟通的悲伤则会愈加令人感到悲痛。李尔王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赶出家门后,在最落魄的时候感受到了无人分担忧愁的巨大痛苦,这种孤独的痛苦比起忧愁本身来说更令人伤心。当身边的亲朋好友因为过于抑郁而自杀身亡时,我们或许会说:“我从没想到他有这么多的麻烦,为什么我没能早一点了解他的内心呢?”或者当原本亲密无间的爱人之间彻底分裂时,彼此才想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与对方共享快乐、分担忧愁了;或者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宣告自己的成功时,却发现自己的父母早就因为操劳太盛而卧病在床……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常常会引起心理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如果长期缺乏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无人关心,得不到帮助,就很容易造成由此而引起的其他社会问题,诸如心理畸形、暴力等。在今日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心与心需要沟通。如果你有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了,那你就有两个快乐;如果你有一份痛苦,与人分担了,那你就会少一半的痛苦。心与心的沟通是一种理解,被人理解是幸福的,因为心灵能得到慰藉。心与心的沟通是一种相互支持,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与人分担痛苦,可以解除你的忧愁与疲惫。莎士比亚认为麻烦应该与别人共同分担。他的仁慈和良好之人际关系提醒我们,如果我们陷入麻烦,应该向朋友敞开心扉。如果我们的朋友陷入麻烦,则应该帮助他们,督促他们与我们共渡难关,或者是想办法安慰他们,这就是文雅、善良的莎士比亚要求我们做的。坚持自己的希望陈书凯当我还能说“我现在是最不幸的”,就还没有糟糕透顶。爱德伽,《李尔王》第四幕第一场成功一旦在望,就像燕子穿空似的;有了希望,君主可以成众神,平民可以为君主。里士满,《理查三世》第五幕第二场命运是不可捉摸的,在我们欢欣雀跃时也许不会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人们总是会感叹命运的无常,总是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无助、最不幸的人。其实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脱,在慨叹自己倒霉透顶之际,也许下一件更倒霉的事情还在等着你。可惜没有几个人会这样认为,或者当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时,会被当事人当作多嘴的乌鸦赶出家门。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有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更倒霉的事情呢?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难道我们现在面临的不幸就当真如自己想像的那般绝望吗?当面临不幸时,应该如何对待?莎士比亚为此提供了两个方法。首先,正如爱德伽清楚地指出:事情还有可能变得更糟,你还可能会死。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的生活比我更加糟糕,我永远都不是最不幸的那一个。如果说这种做法有些过于阿Q时,我们不妨采取莎士比亚为我们提供的另外一个方法——希望,这是里士满所极力倡导的。如果有了希望我们就会全身充满力量,而且可以勇敢而积极地面对一切,更重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动常常能使我们的梦想成真——里士满本人在表达出他的希望后不久便成为了国王。也许你正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许你心仪的爱人已经投向了别人的怀抱,也许工作的压力使你感到喘不过气,也许你要面对身体残疾的痛苦……如果你暂时不能改变这些,甚至你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些,但你要知道如果你就此消沉下去,那么痛苦只会更多,你的生活只会更加不幸,而有了希望一切都会不同。所以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困境,都一定要心存希望。你要相信有希望支持的欲望之力,因为这股力量能将出身低微的人,推向成功与财富的宝座。它宛如太阳、星星那般璀璨光耀,是改变你命运的引导,你借着它,即使遭受上百次不同的打击挫折后,仍能高奏凯歌。珍惜真正的朋友陈书凯相知相惜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波洛涅斯,《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在古犹太人那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朋友的故事:一位父亲在临终之际告诉儿子,“除了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我留给你的还有一生当中惟一的一个朋友,他住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这是他的地址。如果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那就去找他。”说完父亲把手中一个写着陌生地址的纸条交到了儿子手里,然后就撒手人寰了。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感到了万分悲痛,在悲痛之余他又为父亲临终时留下来的话感到不解,“我自己就有不下一百个好朋友,为什么父亲要我在遇到困难时去找他那位已经多年不再联系的惟一的朋友呢?何况他还住得那么远。”虽然对父亲的话感到不甚理解,但是一向孝顺的他还是把父亲留下来的纸条保存到了一个稳妥的地方。在父亲死后的几年之内,儿子不断宴请自己结交下的朋友,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由于过度花费又没有其他进账,父亲留下来的钱财很快就被他花光了。当几乎一无所有的他向那些曾经求助过他的朋友们寻求帮助时,没想到过去笑脸相迎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变得冷漠至极。在心灰意冷之际,他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留下的纸条,于是他简单地打点行装,开始寻找父亲那位多年不见的朋友。经历了风风雨雨,他终于来到了父亲的老友门前。父亲的老友显然家境并不富裕,看到这些他甚至都想打退堂鼓了。当他疑虑重重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表明自己目前的困难时,他看到这位老人很快走了出去,然后从外面抱回来一个看起来年代久远的坛子,一边从坛子里面取出十几块金币,一边告诉年轻人,“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和你父亲一起做生意时分得的利润,你全部拿去,用它们来创造更大的财富吧。”年轻人带着十几块金币走了,同时他带走的还有对真正友谊的大彻大悟。真正的朋友往往不是你得意时身边的前呼后拥者,也不是你风光正盛之时手捧鲜花向你祝贺的人。真正的朋友是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援手的人,是在你孤独落魄之时给你寄来一纸便函的人。虽然人们在一生当中要结交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伙伴,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朋友的却没有几个。真正的友谊是坚固的,它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和环境的考验,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友谊就没能经得起恶王克劳狄斯的阴谋破坏,而霍拉旭与雷欧提斯则截然不同,即使在哈姆雷特最痛苦的时候,他还是支持着哈姆雷特,他们之间感人而诚挚的友情实在是令人既感动又向往。真正的友谊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追求和珍惜,在通讯设施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与朋友交流起来实际上要方便得多,只要经常给对方写写信、打打电话、发些E-Mail,或者亲自抽时间去看望对方及其家人,甚至只要一个默契的眼神和一句简单的问候,我们就可以获得幸福时的分享者和悲痛时的分担者。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伸出援手,在他们渴望友情时,我们会献上自己的支持。最后千万记住,真诚的友谊便是——不要伤害别人。宁可拉人一把、放人一马,也别做背信忘义之事。当我们无法成为像莎士比亚那般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时,也能够试着当一名伟大的朋友吧,不是吗?摆脱自恋情结陈书凯啊!你是太自命不凡了,马伏里奥,你缺乏健全的胃口。你认为是炮弹,在宽容慷慨、心胸开阔的人看来,不过是短箭。奥丽维亚,《第十二夜》第一幕第五场在希腊神话之中,有一名美少年叫做瑟纳西思。某日,口干舌燥的他来到森林深处,发现一潭清洌之泉。当他弯下身探近水面时,发现水精灵也正探出美丽的面庞,彷佛注视着他。因此,瑟纳西思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泉水里的美丽精灵。事实上,那是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但瑟纳西思却不晓得,他一直深深爱着的水精灵其实就是自己的倒影。瑟纳西思整日在水边留连,最后,他终于溺死水畔。不久,泉水边开出一朵清雅的花儿,这就是瑟纳西思的化身——水仙。莎士比亚于此,明确地阐明了一个相当先进的心理学概念——马伏里奥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由于缺乏安全感,他贬低身边所有的人以突显自己。结果完全没有人喜欢他,而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不安全感,使他更不快乐了。他开始产生困惑,从自己的身边找不到快乐,也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最终限制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人人本来就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太过度就危险了。自恋者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辛苦。莎士比亚为人们提供了最好治疗自恋的药方,那便是——慷慨、坦荡,还要有开朗的个性。优雅的莎士比亚用他反复提及的慷慨、仁慈和无私的主题来提醒我们;当我们对自己的关心不再处于优先的地位,生活的烦恼就会离我们而去,高山会变成平地,河川也会改变河道。快乐地工作陈书凯要是一年四季全都是游戏的假日,那么游戏也会变得像工作一样令人厌烦;但因为假日不是常有的,所以人们才会盼望它们的到来。赫尔亲王,《亨利四世上篇》第一幕第二场也许赫尔亲王过去的生活是荒唐的,但是当他说出了这段充满隐喻的话语时,他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从一个游手好闲的亲王向一位受人尊敬的君王自我转变,他比当时乃至如今的大多数人都更明智地看到了游戏与工作背后隐藏的人生寓义。赫尔亲王的这段话使人想起了朝九晚五工作的上班族,他们渴望摆脱工作的压力,想要让生活成为一段长长的假期。可是,当一段长假过后,他们又会感到身心俱疲,渴望重新回归上班时间规律的生活了。可能很多人会向往这样“一年四季,全是游戏的假日”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美好。看一看古罗马吧:富裕并且拥有特权的帝国公民拥有太多的假期,他们感到生活了无趣味,就把基督教徒抓去喂狮子取乐来消磨时间。事实上,在工作进行着的同时拥有的快乐才是最美好的,这就看你怎么合理利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莎士比亚很会调节自己的工作与休息时间,他经常从他在伦敦繁杂的事务中抽出时间,回到史特拉福过上一段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在出版《亨利四世下篇》和《无事生非》这年里,他常常回史特拉福进行短期的休假。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合理调节,莎士比亚的作品才能充满如此丰富的生活气息以及田园般的灵秀之气。其实大多数现代上班族的生活并非完全被工作所占据,除去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后人们就可以享受休闲的生活,比如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共度晚上的时光,或者与同事一起去打球、跑步等,或者利用周末到近郊去玩、去看场电影、开车旅行……总之,在工作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休闲时光也不要让你的假期白白浪费掉,要尽情享受工作与休息的更迭。尽情享受欢乐陈书凯托比:(唱)啊!十二月十二……马夫里奥:……我的爷爷们,你们疯了吗?还是怎么啦?难道你们没有脑子,不懂规矩没礼貌,在这种夜深时候还要像一群发酒疯的补锅匠似的乱吵吗?你们把小姐的屋子当作一间酒馆?……难道你们不想想这是什么地方,这里住的是什么人,或者现在是几点了吗?托比:……你以为你自己道德崇高,别人便不能饮酒作乐了吗?《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场托比爵士和他的密友安德鲁·艾古契克于深夜时在奥丽维亚的房前唱歌娱乐,奥丽维亚忠实的仆人马伏里奥过来想使狂欢的他们安静下来。一方想狂欢,另一方又想让他们安静,这显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托比爵士并没有因为眼前的问题而头痛,他只是用一句话便轻而易举的把马伏里奥打发走了——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既然马伏里奥喜欢安静,那就去一边享受自己的安静吧,可是喜欢狂欢的我们却要尽情地享受这歌声与美酒带来的欢乐。《第十二夜》的中心思想在于歌颂享受欢乐的权利,不要过分关注于人类脆弱的一面。我们都有权利选择和托比一样的生活,尽情地歌唱,尽情地开怀大笑。人们行事的动机是什么呢?首先应该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得到快乐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你都应该千方百计地去享受快乐。《第十二夜》好像对我们说:“为什么不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呢?”它道出了生活的本质。莎士比亚歌颂欢乐的真义,他希望我们能够找到欢乐,享受美好的事物,珍惜目前所拥有的,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托比爵士不但没有因为马伏里奥的劝说而停止狂欢,反而还劝一向遵规守矩的马伏里奥应多尝试新鲜的生活。也许托比说得很对,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欢乐,而且还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欢乐,只要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人们追求。真爱需要考验陈书凯拉山德:哎,我在书上读到的,在传说中或历史中听到的,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的……赫米娅: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这已是一条命运注定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忍耐吧,因为这种折磨,正和思念、梦想、叹息、希望与眼泪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所缺一不可的。《仲夏夜之梦》第一幕第一场俗话说“好事多磨”,莎士比亚深谙这句话蕴含的深意,所以在他的所有喜剧作品中,在皆大欢喜的结局到来之前总要经过一系列剧情的铺垫,比如误会的发生、身份弄错、消息误传以及父母的多疑等一系列考验。其实莎士比亚这样设置剧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使故事充满悬念,以便吸引更多人的兴趣,莎士比亚这样做是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所有美好结局的出现无不需要经过前期的磨难和考验,否则这种美好的结局就会索然无味。幸福的滋味需要慢慢品尝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这份耐心。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希望一下子就看到男女主人公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也希望自己的爱情同样一蹴而就,不用经历重重磨难,在转瞬之间就实现完美。且不论这样的“完美爱情”是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这样的“完美爱情”真的降临到了自己身上,我们是否会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发自肺腑的快乐呢?我们是否能对这样的爱情足够珍惜呢?“好事多磨”,所以莎士比亚提醒我们,坚固的关系不单单因为瞬间的吸引,或令人瞠目结舌的“梦想与叹息”,它更需要彼此在各个关系中通过层层的考验。过于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常常会不懂得珍惜,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痛苦的幸福才更值得人回味,这就是现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性。只有经受得住时间和环境考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完美的爱情,要想为你自己的爱情故事写下幸福的结局,就需要尊重、关爱、理解和宽容对方。总而言之,这是一项颇为艰苦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份真爱可以轻而易举地真正为你拥有。在这一方面,爱情就如同其他成就一样,如果没有艰苦的付出和坚定的厮守,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情义远比饭菜重要陈书凯美酒菜肴即使稀少,但只要诚挚欢迎,也一样得以尽欢。鲍尔萨泽,《错误的喜剧》第三幕第一场鲍尔萨泽的话虽然说得十分简单,可是其中的意义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深入了解,即使人们了解其中的意义,在很多时候,真正能将鲍尔萨泽话中的深义在实践中得以科学演绎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好客的主人莎士比亚提醒我们:情义比可口的食物重要得多,一场欢乐的宴会关键在于主人的坦诚和真挚,而不在于主人提供饭菜的多寡和精粗。许多人举办家庭宴会时常被一些细节所困扰。比如地板应该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灰尘,房子要仔细擦拭仿佛警察于犯罪现场采集指纹般似的,而食物要好吃到可以招待国家元首的程度。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问题,举办一场周全的宴会,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玩得开心,并且能与客人分享这份快乐。很多时候,参加宴会的客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地板有无灰尘,在宴会开始的第二个小时里,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宴会中,玩得疯狂,往往已经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了。莎士比亚认为要举办一场颇受称赞的宴会,你所需要的就是有把事情做好的渴望,并用坦诚的胸怀欢迎客人们。其实不仅仅是宴会中的饭菜,世界上很多有形的物质形式都不如情义更能体现人的诚意,更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默契和贴心。这是因为,外在的物质形式纵使再丰美,如果人们之间缺少内心的互动沟通,如果彼此不能真心相待,那么人们一样得不到友情,得不到快乐和幸福。两位同住一座小城的老妇人分别受到了住在大城市的儿子的邀请,恰好两位老妇人的儿子在同一座城市中,于是两位老妇人结伴而行,一同看望自己两年多未见的儿子和从未见过面的儿媳。在火车上聊天时,她们都对彼此的情况有了些许了解:A妇人的儿子在大城市中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儿媳妇同样能干,在公司里担任副总经理,据说能力绝不在儿子之下,两个人将公司经营得蒸蒸日上。在她来这里之前,儿子已经打电话说好要派人开车来接母亲;B妇人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属于打工一族,每月薪水不多,不过也够小两口的日常用度了,而且儿子每年还要往家里寄一些生活费,火车到站时正好是周末,儿子和媳妇会一起坐公共汽车来接母亲。在大城市中两位老妇人依然保持联系,为的是一起结伴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城。一个月之后,她们二人搭乘同一列火车开始了回家之旅。一路上,B妇人觉得A妇人一脸的不开心,而A妇人则觉得B妇人一脸的灿烂,于是开始彼此问询各自如此心情的原因。A妇人先开始说,她说自己此次来着实为儿子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儿子每天都买一些自己过去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而且还为自己添置了贵重的首饰和衣物,在临走时还塞给了自己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可是她觉得在儿子家这一个月的生活实在是不开心得很,因为儿子工作忙得根本就顾不上和自己说话,回到家里和妻子谈论的话题,自己也根本就插不上嘴;儿媳虽然对自己十分礼貌客气,可是那种客气却令她感到拘促和冷淡;晚上儿子和儿媳一般回来很晚,回来以后两人还要看电视、听音乐,结果老人这一个月来夜里都很难入睡。B妇人先是夸赞A妇人的儿子和儿媳能干,然后又讲到了自己的儿子。虽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好在儿媳很体贴儿子,夫妻二人互相恩爱;而且自从自己来了以后,儿子和儿媳总是尽可能地多陪自己说话,听说自己爱吃猪脚,几乎每隔几天儿媳都会特意绕路去买一些猪脚回来做;由于天气乍暖还寒,而城市中的供暖期刚刚过去,为了让老人晚上休息好,儿媳还特意为患有腿疾的老人买了电暖器和电褥子,老人不仅睡得暖和舒适,而且还避免了头疼感冒的发生;虽然儿子没能为母亲买昂贵的衣物,但是母亲却时刻都能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孝心,儿媳的体贴更是让老人感动。无论在与亲人、朋友还是其他任何人交往时,能够使彼此感到快乐和幸福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情义,而并非那些丰美的食物、漂亮的首饰或者其他外在的物质,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而通过彼此的真诚关爱传递的情义也是任何物质都不能够超越和比拟的。仁慈是最重要的陈书凯慈悲并非出于勉强,它犹如甘霖那般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传送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波西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这是波西娅乔装成律师在法庭上的那段辩护词,她追求的不仅是公平正义,而是更高的目标——慈悲心。波西娅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仁慈。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同情心,同时也称得上是最不平凡的女主角。波西娅的辩护理清了仁慈与公平、正义之间的界线。有了仁慈,就有了公平和正义。波西娅说,仁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她本人也验证了此真理。慈悲与善良和仁爱一样,都源自于人心的正直和仁厚,它们三者就像一母同胞的三姐妹一样,时时吸引着周围人的青睐,并且还可以驱走人们内心中的恶念,从而使人们受到污染的心灵得到净化。莎士比亚希望执法的人能够把慈悲与正义进行调和,也许莎士比亚见到当时极其残忍的执行手段时心情是十分悲痛的,砍头、绞刑、五马分尸、活生生地挖出人的心脏并且看见它仍在跳动……这些惨无人道的行刑方式显然不是慈悲的上帝所愿意看到的。虽然公正的刑罚可以使那些犯了罪的人受到严重的处罚,但是这种方式并不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只有通过教育和感化的方式使人心得到净化,整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馨。莎士比亚呼吁让慈悲的甘霖来冲刷走砍头、绞刑和五马分尸等残酷的刑罚,这显然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以人为本、强调慈悲和善良的思想和行为其实都对人对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正如波西娅所说的一样,“它不但将幸福给予受施的人,也同样将幸福给予施与的人”。很多人不能充分理解波西娅话中的深意。其实当我们心怀慈悲和善念地对待别人之后,就会从中体验到自己在施与慈悲和善良的过程中拥有的一番收获。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盲人乐师以出色的琴艺受到人们的尊敬,当地的很多达官贵人都以邀请到他弹琴而感到自豪,这位盲人常常在晚上到邀请他的人家里去弹奏,人们发现在夜晚走路时他的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盲人的这一行为使人们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有人问他:“你什么都看不见,对于你来说点不点灯笼又有什么区别呢?”听到对方的问话,盲人很平静地说:“虽然我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其他走夜路的人常常因为没有灯笼而看不清周围的道路,我这样做可以给别人照路。”对方依然感到不解,“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盲人仍然不紧不慢地说:“当然有关系,如果别人因为我的灯笼而认清了道路,那他们就可以节省在路上的很多时间。同时他们也不会因为瞎摸乱撞而碰到我,这样,我自己自然也会感到方便和安全。”在莎士比亚眼中,仁慈心是充满美感的表现,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观念。仁慈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一旦对方感受到你的仁慈,你们之间就建立起了友谊。这其中既包括了曾经得到你的原谅或是帮助的人,也包括曾经目睹或是耳闻你的善行的人们。仁慈可以让你自在、有力量。无论你的年纪有多大,“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作风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喜欢怪罪他人的作风,会令人陷入良久的烦躁、沉默与不悦之中。无法原谅他人的人往往希望对方道歉,他们会透露出“对我卑躬屈膝”的讯息,以为这样可以拾回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实,如果你能原谅其他人所犯的错,他们也会如此回报你。当你犯了错时,他们会帮助你渡过难关。反之,你则随时提心吊胆,深怕自己也有疏忽大意的一天。对人慈悲,就是对己慈悲。上帝是以慈悲来感化和教育众人的,所以那些崇尚慈悲并且一心向善的人自然会像上帝一样感化周围的人,而且他们自己也会在这种相互仁爱的氛围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自私、狭隘、甚至残暴只能使整个世界都陷于悲惨的地狱当中,而你将处于地狱的最底端。乐于接受自己陈书凯再见,旅行家先生,瞧你口齿不清,穿些奇装异服,看不起自己国家的一切优点,讨厌你的故乡,几乎要埋怨上帝为什么不生给你一副外国人的面孔;不然我很难相信你曾经在威尼斯驾着轻舟。罗莎琳,《皆大欢喜》第四幕第一场罗莎琳是个热爱家庭并以自己的家乡而自豪的人,她嘲笑那种追随外国潮流,而忘记自己本色的人。你也许见过这样一种人,譬如他们去日本旅行了一个星期,回来时全身日本知名品牌的行头,随口说着“撒由那拉”,见了人也是鞠躬哈腰的,然后他们就开始吹嘘自己美妙的东京之旅,再数落别人总待在家里,将是如何平庸。这些人仅仅在一次旅行过后就完全地失去了自我,真是可悲。更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来批判身边踏踏实实生活的人。这些故意装作有见识、有阅历的人或许应该从莎士比亚身上看到自己的卑微。莎士比亚一生去过多个国家和城市,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因此而看轻自己的国家和生养自己的家乡,他更没有因为见多识广而失去自我。在莎士比亚死后,人们遵从他的遗愿将其归葬于他出生和受洗的同一间教会。莎士比亚在一生当中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因为他知道,故乡不仅赋予了他生命、使他得以健康的成长,而且故乡的一山一水还决定了他是怎样的人。莎士比亚通过自己一生的执着经历深深地表现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他还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实际行动告诉众人,如果我们乐于当自己的话,那就要乐于接受自己的根。莎士比亚完全赞成用旅行的方式来充实生活、充实自己,但他对于喜欢崇洋媚外的人则始终无法苟同。不要过分苛求完美陈书凯贝特丽丝 :要是把他跟培尼狄克折衷一下,那就是个顶好的人啦:一个像泥塑木雕似的,老是一言不发;一个却像骄纵惯了的小少爷,叽里呱啦地吵个不停。里奥那托 :那么把培尼狄克先生的半条舌头放在约翰伯爵的嘴里,把约翰伯爵的半副心事面孔装在培尼狄克先生脸上……贝特丽丝 :叔叔,再加上一双好腿,一对好脚,袋里有几个钱,这样一个男人,世上无论哪个女人都愿意嫁给他——要是他能够得到她的欢心的话。《无事生非》第二幕第一场贝特丽丝对她所见过的男子均要进行一番苛刻的品头论足,与其说莎士比亚想把她塑造成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孩,还不如说她实在是一个过分苛求他人的女子,至少在她和叔叔议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时,她的表现就是这样。在后来叔叔描述她未来丈夫时,她竟然这样说,“有胡子的人年纪一定不小了,没有胡子的人,算不得须眉男子;我不要一个老头子做我的丈夫,也不愿意嫁给一个没有丈夫气的男人”。恐怕即使是世界上可以征服所有女子的男人也要无可奈何地消失在贝特丽丝面前了,有谁能够做到如此完美呢?也许就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把唐约翰的深沉和培尼狄克的口才,再加上一双好腿、一对好脚,还有口袋里的金钱,这些综合在一起才可以。可是这样的完美,只能通过零零星星的拼凑来实现了,但是当这种拼凑完成时,难道就真的是完美吗?无论是人,还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缺点,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苛求完美,那最后只能被撞得头破血流,而且最终会发现,自己的这一追求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因为它缺少现实的基础。有一位朋友,他曾经坚信完美的存在,并且声称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力求做到完美。于是他在写书时,不仅要求内容出彩,而且还要求字形完美、纸张完美,有污渍和没有香味的纸他是从来不用的,而且如果在书写的过程中出现一丝错误,他也要立刻换上另外一张重新再写。就这样,他为了写心目中的一篇完美文章,他写了又写、停了又停,直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没有写成。最近又听说他认为自己心目中的那篇美妙的散文远不如正在蕴酿的一首现代诗更有意境,于是又着手写诗,我想他这诗又是很难出笼的,至少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看到他写出的任何一首、哪怕很小的诗。我们可以凡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但不可过分苛求完美。要知道过犹不及,当我们为自己和他人的一丁点失误斤斤计较时,往往会错过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更美的风景。喜剧和悲剧(1)陈书凯喜剧和悲剧1. 错误的喜剧 The Comedy of Errors这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品。根据考证,这部作品参考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改编而成。普劳图斯的作品,对西方戏剧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此剧描写20年前的一场暴风雨,使得两对孪生兄弟主仆四人,在船难中彼此失散了。而20年后的某一天,这两对主仆竟然在以弗所城相遇,当“大安地福勒斯”遇见“小安地福勒斯”,当“大特洛米奥”遇见“小特洛米奥”,一连串离奇错认的故事便展开了……《错误的喜剧》是莎士比亚1593年创作的,是他的戏剧中最令人开怀的作品,诙谐逗趣的对话,曾引起无数人捧腹而笑。2. 驯悍记 The Taming of the Shrew故事描写一名凶悍刁钻的姑娘凯萨琳娜,在镇上因泼辣而赫赫有名。某日,从远地来了一个聪明的男人彼特鲁乔,竟大胆地向悍女凯萨琳娜求爱。正当全镇的人都想看彼特鲁乔的好戏时,聪明的彼特鲁乔竟将这位悍妇驯得服服贴贴。其实﹐这出戏跟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一样﹐可以有多种诠释。一方面﹐大家可以把它当作一场闹剧。彼特鲁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让凯萨琳娜了解凶悍之不足为训。另外这出戏也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表面温驯的妹妹﹐结婚后并不听丈夫之命,因而难脱大男人主义的罪名。男主角摆明要娶富家千金﹐婚姻成了男人之间的交易﹐女人则是商品。结尾时三个丈夫以自己妻子的温顺下注﹐也明显物化了女性。所以用今人观念来论之,《驯悍记》中的驯妻手段不可能被赞同,但在中世纪,彼特鲁乔却被视为成功的男人,而他驯妻的过程也成为引人爆笑的剧情。《驯悍记》是莎士比亚在1593年所写的性格喜剧,是反讽夸张的舞台剧,此时正是莎士比亚人生中最愉快的阶段。3. 维洛那二绅士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故事描写两名无话不谈的绅士——瓦伦丁与普洛迪斯,这两个年轻人彼此鼓励、彼此祝福,有着深厚的情义。他们似乎有着男性们最在乎的男性情谊,觉得自己待对方比亲兄弟还亲腻,也丝毫不加怀疑。然而无巧不成书,他们竟然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女人,那么朋友间的友谊与爱情的力量,到底孰轻孰重?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爱情?又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友谊呢?《维洛那二绅士》是莎士比亚1594年早期的喜剧作品之一,虽然故事是个快乐的结局,但其中却有着狡诈及背叛的部分。在此剧中,莎士比亚对人性与爱情的描写十分深刻动人。4. 爱的徒劳 Love's Labor's Lost本剧描述拿伐国王与他的三位侍臣所共同立定的誓约,言明在三年之内不与任何女子交谈,并专心研究学术。但当他们在立完誓约之后,就立刻面临了重大的考验:因为他们分别迷恋上了法国公主与她的三位侍女,那么他们究竟应该严守誓约,还是该勇敢追求心爱的女子?于是这四人便徘徊在矛盾之间。《爱的徒劳》为莎士比亚在1594年的作品,此剧中莎士比亚以幽默的笔法,讽刺当时装腔作势的社会风气,剧中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非常适合在舞台上演出。此剧也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作品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戏码。5. 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爱情能够战胜一切吗?真爱是永恒不朽的?感情能至死不渝?世界知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1595年的代表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最引人悲泣、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相爱的男女之间为坚贞的爱情义无反顾,排拒所有外来的阻碍。这一故事发生在两个互相仇视的大家族中,而他们彼此的儿女——罗蜜欧与朱丽叶却是对一见钟情的爱侣,但他们的恋情却因为上一代仇恨而成为牺牲品,最后演变为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部在舞台上表现极其成功的戏剧,早在这部作品中,便可看出莎士比亚在悲剧方面的天才,它也是许多电影故事的原型。喜剧和悲剧(2)陈书凯6.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莎士比亚最富浪漫色彩的喜剧是《仲夏夜之梦》,创作于1595~1596年。轻松有趣的故事充满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