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通讯兵啪地tǐng身应道,旋即转身领命离去。目送通讯兵离去后,刘国栋又对李二道:“一连长。”“绡!”李二连忙tǐngxiōng应道。“你留下指挥部队,以防鬼子向我兵工厂进攻,我去去就来!”说完,刘国栋便带着两名战士朝兵工厂内疾步奔去。望着刘国栋离去,李二一阵疑huò,旋即对身后的部下们摆手道:“弟兄们,进入工事,全体准备战斗!”徐州城,虎贲军司令部。“军座·太和=县城关集兵工厂守备大队越级发来急电!”蔡佳涵手持电文向乔安邦报告道。“电文上怎么说?”乔安邦心头一惊,问道。“守备大队报告,十多分钟前,太和县城遭到日军的突然进攻·目前太和城危在旦夕,守备大队和当地民兵正在拼命守城,守备大队大队长刘国栋请求紧急增援。”梁佳涵照着电文上的内容如实念道。乔安邦闻言,顿时一拍桌子勃然大怒:“干他娘,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就在此时,外面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乔安邦抬头一看′谢晋元和池峰城二人联袂走了进来。见到乔安邦脸sè凝重,谢晋元敬礼过后,问道:“怎么了?”“日军迂回部队进攻太和,太和告急。”乔安邦淡然答道。“什么?日军兵力有多少?”谢晋元顿然失sè问道。乔安邦将目光转向了梁佳涵,他还没来丬葶及询问这些。迎着三人询问的目光,梁佳涵随即答道:“,日军兵力大概在千余人左右,虽然没有携带重型武器·但战斗力颇为强悍,应该是鬼子的精锐部队。”“一千余人。”乔安邦等人闻言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一千日军如果在平时·乔安邦可能连眉头都不会皱下,但现在情况不同,为了赢得徐州之战,虎贲军精锐尽出,如今的太和=县城,就是一座空城。刘国栋的守备大队也就是两个步兵连,民兵倒有数百人,但是这些民兵的大部分装备都是虎贲军缴获的日式装备,其战斗力和主力部队也相差甚远。因此仅凭守备大队,既要保卫兵工厂·又要兼顾太和=县城的安危,那是绝对应付不过来的。更何况,这可能还只是日军的一路迂回部队。见乔安邦一脸凝重,谢晋元试探性开口问道:“安邦,你打算怎么办?”乔安邦沉思了一会,果断道:“给守备大队回电·告诉刘国栋,全力掩护太和=县城的十几万百姓撤退,至于兵工厂,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将全部摧毁之,一件也不能留给日本人。”“放弃关集兵工厂?”一旁的池峰城倒没什么,谢晋元却大惊变sè道。安邦郑重的点了点头:“兵工厂可以再建,但十几万乡亲父老的性命却只有一次,身为军人,我们肩负的就是保卫家国,保护同胞的使命,所以,没有什么能比十数万百姓之生死更重要。”“是!”谢晋元佩服乔安邦之余,又惋惜不已,要知道那可是虎贲军的全部家当啊,两个兵工厂的所有设备以及大批已经生产出来的枪支弹药,各种轻重武器,就这样付之一炬,不是当事人,是无法体会到谢晋元此刻的心情的。其实,乔安邦做此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眼下徐州之战正值关键时期,他根本无暇抽调过多兵力回援根据地,而且徐州与太和相距太远,实在是鞭长莫及。动用飞行器的话,由于飞行器承载量太小,一次性只能搭载二三十名士兵,无异于杯水车薪,最重要的是,特战营出发在即,飞行器分身乏术。特战营的这次作战任务能不能成功更是关系到此次会战能否全歼华北日军主力,打开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所以两者取其一,乔安邦选择了以大局为重。只要打赢了这场战役,将会彻底逆转中国抗日的被动局面,虎贲军也将迎来充足的发展时间,所以就算以自己的两个兵工厂为代价,那也是值得的。见谢晋元要离去,乔安邦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当即摆手叫住了他:“大哥,等一下。”“嗯?还有什么事?”谢晋元驻足回答道。“再给飞行团发一份急电,令其暂缓对华北日军各师团的轰炸和空袭,出动所有战机前往太和协助作战,掩护老百姓转移,另外再派出侦察机,全力搜索鬼子其他迂回部队的行踪。”乔安邦吩咐道。“嗯,我知道了。”谢晋元点了点头,随即转身离去。太和城。当日军第34步兵联队赶到太和-县城时,并展开进攻后,城外的百姓大部分涌进了城内,一时间城中人满为患,也有不少人吓得四处逃亡。其中不少人遭到鬼子残忍的射杀,也有人被鬼子兵抓住当了俘虏。由于城内的民兵和百姓拼死抵抗,急切间鬼子连续发动了几次进攻,并未能将县城攻占。“你们滴,只有一次活命的机会,希望你们滴,好好的珍惜。”第34步兵联队的临时野战指挥部内,田上八郎大佐目光冰冷的逐一扫过跪在自己面前的几名中国俘虏,冷声道。最左边的一名年轻汉子嘴角还在向外留着殷红鲜血,听完田上八郎的蹩脚汉语后,冷哼一声,把头转向一边。田上八郎没有在意,而是直接开口问道:“城内的支那虎贲军有多少人?”几名俘虏唯唯诺诺的不知如何是好,田上八郎扭头向年轻汉子抬手示意冷声道:“你滴来回答。”年轻汉子带着仇恨的目光抬头看着田上八郎,咬牙切齿的恨声道:“老子什么都不知道,想让老子出卖虎贲军,当汉jiān,做你娘的春秋大梦去吧!你们这些***小鬼子,早晚虎贲军会将你们全部消灭,为死在你们枪下的中国人报仇雪恨的!”“八嘎牙路!”田上八郎勃然大怒,铿锵拔出自己的佐官刀,奋力朝年轻汉子劈去。“噗嗤”一声:钢刀没入皮肉的渗人声徒然响起,年轻汉子的脑袋连带着半个肩膀被他残忍的劈了下来,鲜血顿时狂涌而出,喷溅田上八郎浑身都是。其他几名俘虏见状顿时吓得hún不附体,连连低声下气的求饶:“太君,饶命,我们说,我们说,城内的虎贲军只有一个排,加上民兵大概不到四百人。”“呦西!那在城东北方向的那处基地,那里是什么地方?”田上八郎一边用自己的白手套擦拭刀身上的鲜血,一边逼问道。“那里是虎贲军的兵工厂,听说前段时间从北边还运来了不少器材。”一名年约四旬俘虏抢先答道。“哦?兵工厂?”田上八郎大喜过望,继续追问道:“那里的虎贲军滴,多少人滴干活?”“也就一两百人,原先屯驻在这附近的虎贲军都被抽调走了,现在太和的虎贲军只有这些人了。”那名中年俘虏讨好似地道。“呦西。”田上八郎一挥手示意部下将面前的这几名中国人带下去,随即扭头对身后的副官道:“田村君,传令部队,立即停止进攻,绕过太和=县城直接向支那人的兵工厂进攻。”在弄清楚关集基地是虎贲军的兵工厂这个之后,田上八郎可是兴奋不已,因此,当即决定放弃对太和=县城的进攻,转而进攻关集兵工厂,因为他知道,太和-县城和虎贲军的兵工厂比起来,那简直就微不足道。“哈伊!”田村少佐猛然低头应道,旋即转身快步领命离去。!。第二卷第286章:雉和集危矣(第二更)关集兵工厂内,刘国栋带着两名士兵,叫停了所有车间的产,将数千名工人和技师全部集合到了兵工厂的空地上。莫名其妙-的被叫停生产,工厂的工人和技师们都十分纳闷,但见刘国栋脸sè凝重又不敢多问,一个个揣着疑huò集合到了一起。见技工们集合的差不多了,刘国栋跳上了两名战士刚刚搬来的一张四方桌上,迎着数千人疑huò的目光,刘国栋语气凝重的沉声道:“诸位,仓促之间,将大家集合起来,大家一定很困huò吧。”刘国栋话音刚落,空地上的技工们便开始议论纷纷:“是啊,刘队长,将我们集合起来,有啥事啊?”“不瞒大家,鬼子来了……”刘国栋此话一出。技工们顿时炸开了锅:“鬼子怎么来了?我们的军队呢?难道前线守不住了?”“是啊,咱们的虎贲军不是一直打胜仗吗?怎么会让鬼子进攻到这呢?”“大家安静···都安静···…”刘国栋个人的声音已经无法压制住躁动的技工们,当即拔出自己的配枪朝天开了一枪。枪声一响,慌乱中的技工们很快安静了下来,他们刚才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实在是无法接受这残酷的事实,他们以为虎贲军已经战败了,所以日本人才会打到兵工厂这里来。刘国栋开了一枪后,神sè凛然的大声吼道:“乱什么乱,老子告诉你们,虎贲军没有打败仗,我们的部队在前线接连取得胜利,消灭了成千上万的鬼子,现在出现的这支鬼子不过是一支偷袭部队。”所有人都没有打断刘国栋的讲话,他们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刘国栋将手中的配枪收了起来,顿了一顿继续道:“现在,我已经将这里的情况上报给军座了·相信援军很快就到。但是,眼下鬼子正在进攻太和-县城,我们留守县城的兵力十分薄弱,一旦太和被日军攻占·那后果绝对不堪设想,因为城中有十几万从各处迁来的百姓,大家试想一下,一旦鬼子进了城,城中的百姓下场会是怎么样?”众人沉默不语,刘国栋再次高声道:“我来告诉你们,他们会被鬼子屠杀·活埋,jiān辱,届时整个太和-县城都将血流成河。”就在刘国栋想进一步动员这些技工们武装起来,跟自己去增援太和-县城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中,一名战士急匆匆的快步跑了进来。战士来到刘国栋跟前,气喘吁吁的急声报告道:“队长,不好了·鬼子朝咱们这边来了。”“怎么回事?”刘国栋闻言一惊,急忙问道。“具体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侦察兵发现鬼子停止了向太和-县城的进攻·直接朝咱们这边杀来了,刚才四排长也从太和打来了电话,证实了侦察兵的消息的确属实!”战士摇了摇头回答道。战士的话音方落,通讯兵又神情慌张的疾步跑了过来,向刘国栋报告道:“队长,军座急电。”“嗯?”刘国栋当即仲手接过电文,快速看了一遍,刘国栋的脸sè变得格外凝重起来。半晌,刘国栋才缓缓抬头,目光缓缓扫视了一遍在场的数千技工们·举起了手中的电文大声道:“诸位弟兄们,最新情报,鬼子停止了对太和=县城的进攻,正朝我们这边攻来。”“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炸毁所有设备和生产车间以及枪支弹药,然后撤离。第二,拿起武器,和鬼子死战到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誓死捍卫我们的兵工厂,誓与兵工厂共存亡!”“我们不走,我们要留下来,保卫我们的兵工厂,誓死不退!”技工们一听说要摧毁所有设备,顿时齐声反对,他们之所以会参加虎贲军,进入兵工厂工作,无非是怀揣着一颗诚挚的报国之心。为了能够提高产量,以支援前线部队打鬼子,他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精力,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设备和工厂已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将所有设备摧毁,然后逃跑。“好,情况危急,废话我就不多说了,武器弹药,你们当中绝大部分人不比我们陌生,会使什么枪,你们就拿什么枪,然后直接到镇南前沿阵地集合!”刘国栋满意的点头道。事实上,许多技工都是枪械高手,他们不但会操纵机器生产武器,也经常拿新生产出来的武器进行实弹试验,所以诚如刘国栋所说,他们大部分人都会使用,甚至精通,唯一欠缺的就是,他们没有杀过人,没见过血。得到刘国栋的允许,数千人顿时齐刷刷的朝库房涌去。颍州至利辛的公路上,楚景明正率数千名战士乘坐卡车沿公路急行军。忽然,一名通讯兵乘坐边三轮将楚景明的座驾拦住了,不等楚景明下车,通讯兵便大声报告道:“师座,副师座发来最新战况通报。”“哦?什么情况?”楚景明问道。“副师座来电称,刚刚接到消息,太和-县城遭到一支日军的偷袭,除此之外,我师的搜索部队和空军侦察机也发现了另外两路日军迂回部队的踪迹。”通讯兵回答道。“什么?太和-县城遭到攻击?鬼子兵力有多少?还有,另外两路日军现在在什么位置?他们的兵力又有多少?”楚景明闻言大惊,连续问道。“进攻太和的鬼子兵力在千余人左右,。至于另外两支鬼子,他们的兵力也将近有三千人左右,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我们的搜索部队才迟迟未能发现他们,他们现在已经到了楚店镇一带了。”通讯兵回答道。“楚店镇?”楚景明当即从身边警卫手中接过了一副小型作战地图,快速打开,在地图上找到了汝集镇的位置,顿时击节道:“不好,这里距离雉和集只有三十里了,鬼子一个急行军就能赶到。”“师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北上增援雉和集,还是西进增援太和!”通讯兵询问道。楚景明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地步,进攻太和的日军虽然只有一千余人,但虎贲军在太和的守军更少,如果自己不去增援,那太和必定会失守,最要紧的还是位于太和城东北的关集兵工厂。那里现在是虎贲军两大兵工厂云集地,一旦被日军攻破,后果不堪设想。而进攻雉和集的日军足足有两三千人,两地的情势都是刻不容缓。沉思了片刻,楚景明决定分兵增援二地,对通讯兵道:“传我命令,警卫营立即向太和、县城tǐng进,驰援太和,无论如何都要赶在日军攻破太和之前赶到!其余部队随我继续北上增援雉和集,营救乔老爷子!”“是”通讯兵应了一声,坐着边三轮摩托急速离去。雉和集县城。自从城中百姓全部撤离后,整座县城便只剩下了乔家大院一家还有人居住,城中除了几十名乔家警卫排的战士时不时的巡逻放哨外,再无直到昨天夜晚,原龙山机场守备营的一个连奉命连夜进驻到了雉和集,城中才多了一些喧嚣。乔家大院的堂屋内,亲自带队赶来雉和集的守备营营长周浩以及乔家警卫排排长乔五正在苦口婆心的劝说着乔思远。“乔老爷,您还是跟卑职去机场吧,这样我们能集中兵力保卫您和机场的安全。”周浩一脸诚恳的劝道,其实他的职责是守卫机场,乔安邦并未下令让他分兵保卫雉和集,只是再和飞行团团长高翔商量一番过后,为了保障乔思远真的落入日本人手中,他才主动率一个步兵连连夜赶到了雉和集,打算将乔思远带回龙山机场。如果一旦机场告急的话,他们可以用飞机将乔思远快速转移到徐州“是啊,老爷,如今少爷领兵在外,援兵暂时还无法赶到,我们还是先去机场吧,这样也好集中兵力,抵抗鬼子的进攻。”shì立在一旁的乔五也点头附和道。“老五啊,你就不要劝我了,我哪也不去,当初鬼子一个师团来犯,我们那也没去,不也照样tǐng过来了?还有周营长,你们都不必慌张,小鬼子蹦不了多久,不就是一小股鬼子想来偷袭咱们吗?告诉你们的部队,多坚持些时间,我相信我们的援军很快就能赶到。”乔思远气定神闲的对二人道。周浩和乔五二人刚想再劝,一名守备营战士忽然疾步跑了进来,向周浩立正敬礼报告道:“营座,侦察机发现鬼子行踪。”“哦?他们现在在哪?有多少人?”周浩神sè一凛,当即问道。“楚店镇!兵力在一个联队左右。”战士回答道。“什么?一个联队?楚店镇?离咱们这里不足三十里了?”周浩闻言大惊。!。第二卷第287章:鬼子增兵(第三更)“这情况是半个小时前发现的,估计鬼子现在距离我们也多里路了。”战士答道。“那我们的援军呢,援军到哪了?”周浩急声问道。“第7第6师的援军离得最远,至少要五个小时才能赶到,第三师的援军最快也要四个小时,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从颍州开来的第四师援军了,他们距离我们还有一百多里,如果全速行军的话,两个多小时应该能够赶到。”战士一一回答道。“这么说,我们至少单独抵挡鬼子一个联队两个小时?”周浩脸sè变得极为凝重道。如果单是集中机场守备营全部兵力保卫机场或者雉和集,周浩有信心坚守五个小时,但现在的情况是,乔思远不愿撤去机场,他的守备营必须一分为二。以一个步兵连阻挡鬼子一个联队两个小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对不易。“周营长,我们可以请空军出动战机对这支鬼子进行轰炸和空袭,以延缓他们的进军速度啊。”一旁的乔五突然建议道。周浩无奈的摇了摇头道:“不行,空军战机全被派遣到北线战场执行轰炸任务去了,等呼叫他们返航,并且准备完毕再重新起飞后,鬼子估计早就兵临城下了。”“那怎么办?”乔五也是没了主意,一脸焦急。“没别的办法了,只有拼死一战了。”周浩大义凛然道。“嗯,说得好,周营长,老夫为你们加油打气!”乔思远点头赞道。周浩苦笑着,点了点头,随即转身对战士道:“马上向各师援军发电,通告他们,我们将誓死保卫雉和集,保卫乔老爷子·请求援军尽快赶来。”“是!”战士急忙立正应道,旋即领命离去。就在日军的三路迂回部队搅得虎贲军纷纷分兵回援之际,华中日军主力也终于有了大动作。颍上-县华中日军联合指挥部。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第9师团师团长吉佳良辅以及第16等各师团的师团长、参谋长齐聚一堂。作为这次迂回进攻行动的策划者吉佳良辅显得颇为意气风发,大有一扫淮南之战之耻的气势。藤田进左右环顾了一眼在场的众人·沉声道:“诸位将军,拜天皇庇佑,我军的迂回部队取得了极大的战略效果。”藤田进说话间,早有参谋人员将悬挂在指挥部墙壁上的巨型地图打开,并将木质指挥杆递给了藤田进。藤田进接过指挥杆,率先转身来到了巨型作战地图前,看了看众人·随即指着地图上的颍州、太和、雉和集一带,道:“现在,我师团以第34步兵联队为基干组成的三支迂回部队,已经成功越过了支那人的正面防线,其中第34联队联队长田上八郎大佐率领的第一大队,在太和意外的发现了支那虎贲军的兵工厂所在地,目前已经赶往进攻,相信要不了多久必奏凯歌。”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藤田进得意至极的继续道:“只要我们攻下了虎贲军的兵工厂,就等于取得了此战的最终胜利,没有了兵工厂的后勤补给·虎贲军很快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届时,华北方面军不但可以转危为安,甚至可以反过手来将乔安邦的精锐全歼于徐州。除此之外,另外两路迂回部队已经抵近了虎贲军大本营雉和集,根据情报显示,雉和集现在就是空城一座,迂回部队拿下它应该是轻而易举。”“藤田君,那我们该做些什么?总不能毫无作为吧?”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眼看迂回部队都要取得大胜了,不禁着急起来·因为这三支迂回部队都是隶属于第3师团的,如果他们攻下了雉和集,又攻占了虎贲军的兵工厂,那战功可就全被第3师团得去了,没其他师团什么事了。看出这一点的不光是中岛今朝吾,其他几名鬼子师团长也纷纷点头附和:“是啊·中岛君说的对,我们不能毫无作为,这样对不起天皇陛下对我们的期望和厚爱。另外,我们的给养储备已经不足了,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速战速决。”说白了,争权夺利心只要是人都会有,日本人也是人,所以他们也不能免俗。藤田进当然也知道其他人的心思和担忧,释然一笑道:“诸君稍安勿躁。”说着又转身指着地图道:“目前,根据情报显示,支那人从颍州、怀远、甚至北线战场都抽调了援军回援他们的根据地。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个绝好的进攻机会,一来可以为迂回部队减轻压力,策应他们进攻来,我们可以趁他们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全力一击,力求突破支那人的正面防线。”说此一顿,藤田进转头对身后的中岛今朝吾道:“中岛君,这次进攻由你们第16师团担任主攻。”“呦西,请诸君放心,我第16师团必定全力以赴,誓要突破支那人的正面防线。”中岛今朝吾大喜,欣然点头道。“藤田将军,我认为,我们应该再派出几支迂回部队,攻入支那人根据地腹地,以达到真正策应支援第一bō迂回部队作战的战略目的。”一直久未发言的第9师团师团长吉佳良辅忽然出声道。“哦??”藤田进等人疑huò的将目光转向吉佳良辅,提出分兵迂回进攻作战计划的正是吉佳良辅,所以藤田进普人对吉佳良辅不得不刮目相看,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藤田进肃手道:“吉佳君,请说说这么做的理由。”吉佳良辅也不推脱,当即道:“首先,当支那虎贲军得知皇军迂回部队危急到他们的根据地腹地时,不可能不派援军紧急回援,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而以虎贲军全机械化的行军速度,他们的援军可以在数个小时之内,便能够赶回参战。众所周知,迂回部队如果迟迟不能攻占战略目标,就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如果再遭到支那人的重兵合围,那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在派出一批迂回部队,如果第一批迂回部队进展顺利,那第二批迂回部队则可以趁势扩大战果,牵制支那人的援军。反之,如果第一批迂回部队作战不利,那第二批迂回部队可以视情况决定是会同第一批迂回部队继续进攻,亦或者接应他们平安顺利撤出支那人的合围圈。”吉佳良辅这一番话说完之后,在场的鬼子高级将领们纷纷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得不说,吉佳良辅提出的这个建议都是十分稳妥的。众人沉思了好一会,藤田进等人才点头道:“吉佳君说的非常有道理,就这么办,只是迂回部队从哪个师团挑选呢?”“诸位将军,这次迂回作战任务就交给我们第9师团吧。”吉佳良辅道:“我们第9师团虽然刚刚重建,但我和支那虎贲军交过手,对他们颇为熟悉,应该有利于此次战斗。”“吉佳君的意思是,你要亲自带队出征?”中岛今朝吾诧异的问道。“是的,我决定亲自率本师团两个联队兵分两路绕过虎贲军正面防线,向他们根据地后方tǐng进,驰援田上八郎大佐他们。”吉佳良辅点头道。“呦西,吉佳君勇气可嘉,我们当全力进攻虎贲军的正面防线,吸引支那人的注意力,掩护你的行动!”藤田进欣然点头道。“多谢藤田君和诸位将军,我先去准备。”吉佳良辅朝几人敬了一礼,旋即挎着军刀转身离去。太和=县城,关集兵工厂。日军第34步兵联队第一大队在联队长田上八郎大佐的率领下赶到了关集镇,不过此时镇内的守军已经不是一两百人了,数千名兵工厂技工几乎全部武装了起来。不会用枪的人自愿担任弹药手和担架队员,会用枪的技工们和守备大队的战士们一起,进驻整个镇子内外所有工事和建筑,严阵以待,等候鬼子前来。关集镇的工事是当初虎贲军修建兵工厂时连带着修筑的,镇外各种交通沟、堑壕纵横交错,铁丝网、障碍物遍布。最主要的还是靠近镇子入口处,虎贲军大大小小修建了十几座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永久xìng防御碉堡,这些永久xìng防御碉堡群是整个关集镇防御阵地的核心,碉堡顶部用钢板水泥浇筑而成,厚度达一米多,足够经得起日军的任何重炮和飞机轰炸。不过,眼下田上八郎所率的偷袭部队,所装备的最强重武器就是九二式重机枪和掷弹筒以及QlM迫击炮了,所以,根本无法对守备大队的碉堡群造成任何威胁。如果防守关集的只有守备大队两个连,鬼子还可以凭借绝对的优势兵力强攻得逞,但现在镇内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千余人,有了他们的加入守备队的防线将会变得无懈可击。!。第二卷第288章:关集保卫战(第四更)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技工们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刘国栋可以凭借着四千装备精良的“部队”直接向鬼子发动逆袭,在正面交战中击败并全歼田上八郎的这一千余鬼子。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技工们所装备的武器可都是眼下中国战场最先进,最优良的武器,加兰德半自动步枪,M38冲锋枪、MG34通用机枪,每一种武器,都让鬼子恨得牙痒痒。有了这些精良装备,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们”可以凭借工事给鬼子造成难[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以估量的损失。毕竟,这种堡垒防御战和进攻战以及野战、遭遇战不一样。镇外两千米左右的一处土坡上,田上八郎带着田村少佐等几名部下正在举着望远镜窥探关集**防线。举着望远镜眺望了好一会后,田上八郎转头对身后的田村少佐道:“田村君,你看出什么不对没有?”“回禀大佐阁下,卑职看不出什么。”田村少佐不假思索的答道。“你没觉得这里太寂静了吗?按理说,皇军兵锋所至,支那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田上八郎疑huò不解的道:“要么就是,他们有了防备。”“大佐阁下,卑职以为,还是命令炮兵做好准备,然后派出一个步兵小队发起试探xìng进攻吧。支那人只有不到两百人,卑职认为,只需要一次试探xìng进攻便可知道他们的火力部署。”田村少佐道。“嗯,马上命令第五中队准备进攻。”田上八郎点头吩咐道。“哈伊!”田村少佐猛然低头应道,旋即转身领命而去。镇外主碉堡中,刘国栋举着望远镜趴在望孔也正在观察日军的情况,在他旁边的是他的一连长李二。“连长鬼子咋还不进攻啊。”李二放下望远镜转头向刘国栋问道。“不着急,时间拖得越久,对咱越有利。”刘国栋头也不回的道。李二闻言,不在多问,再次举起望远镜朝外望去。刘国栋将自己的五个排全部部署在正面阵地上,其中两个排守战壕,两个排守碉堡,另外一个排守在镇内的建筑内必要时也可担任预备队,补充上去。没过多久,李二忽然惊声道:“队长,鬼子,鬼子有动静了。”“我看见了。”刘国栋一边密切关注着前方鬼子的情况,一边摆手对李二道:“传令一排和二排,鬼子人数不多,让他们放近了再打。”“是!”李二当即转身朝电话机走去。主碉堡内的电话线不但联通其他碉堡也通到了前沿战壕,这样,能够保证作战命令,第一时间传达到最前沿。担任试探xìng进攻任务的鬼子是隶属于第五中队第三步兵小队,全小队拥有三个步兵班,和一个装备三支掷弹筒的掷弹筒班步兵班每班装备一tǐng歪把子轻机枪,其他人全部装备清一sè的三八大盖。加上小队长,这个鬼子小队的人数是六十人。六十人分前后,排着宽约一百多米的散兵线朝守备队前沿阵地快速逼近而来。守备队中虽然大部分士兵都是当初组建时招募的新兵,但骨干都是上过战场和鬼子交过手的老兵,有老兵们的指导和坐镇,战士们虽然紧张,已然奉命匍匐在战壕中,静静的等待着鬼子靠近。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过去六十名鬼子愈发接近可能也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鬼子愈发接近,也变得越发谨慎,散兵线从开始的百余米排到了近两百米,可见鬼子的谨慎。毕竟日军和虎贲军交战那么多次,对虎贲军的火力配备作战习惯都有一定的了解,日军都知道虎贲军自动火力强大,所以再进攻时,他们都会将散兵线排的尽可能散,以抵消虎贲军密集火力给己方造成的伤害。当距离抵近到百米之内时,鬼子已经停止了冲锋,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步行接近,所有鬼子都如临大敌一般举着手中的三八步枪神情警惕的缓步前进。躲在战壕中的战士们甚至已经能够听得到地面传来的杂乱脚步声,却仍不见开火的命令下达。就在战士们紧张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之际,主碉堡内的刘国栋终于拿起电话机大声命令道:“一排、二排,你们听着,鬼子很谨慎,狙击手给我瞄准了打鬼子的机枪手和掷弹手,其他人只管用最密集的火力招呼,咱们啥都缺,就是不缺弹药!”“是!”前沿战壕中一排长和二排长同时朗声应道,挂掉电话便率先起身厉声道:“弟兄们,给我打,狙击手干掉鬼子的机枪手和掷弹筒,其他扫射!打!”两人话音未落,便抱着分别架起一tǐngMG34通用机枪开始猛烈扫射。“哒哒哒······哒哒哒······”MG34通用机枪一开火,子弹顿时如暴雨般狂泻而出,密集的子弹形成一道道扇形弹幕泼水般倾泻出去,如果不是鬼子散兵线排的疏,光是这两tǐng通用机枪暴雨般的扫射就能让鬼子小队损失惨重。不过饶是鬼子散兵线排的开,仍有几名鬼子兵被当场击中,先后栽倒在地。与此同时,其他的战士们亦纷纷开火,半自动步枪、冲锋枪、通用机枪组成的强大火力网徒然爆发,子弹如飙风般呼啸着朝鬼子人群飞鬼子显然早有防备,倒下了十几人后,其余人纷纷卧倒并开枪还击对射,跟在步兵后面的几名鬼子掷弹筒也纷纷蹲下,开始装弹准备进行火力支援。歪把子机枪手更是快速趴在地上架枪还击,步兵手们则是全力掩护,配合十分娴熟。不过鬼子的机枪手和掷弹兵还没射出几发子弹或炮弹,便被虎贲军每班配备的狙击手盯上,密集的枪声中几发特殊的枪声响起后,三名鬼子歪把子机枪主射手先后一歪头趴在了地上。当副射手反应过来时,才发现,主射手额头上多了一个血窟窿。掷弹兵也未能幸免,如处近的距离,这些蹲在地上准备炮击的鬼子掷弹兵就如同活靶子一样,三名主炮手也是先后被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子弹爆头毙命。剩下飞副射手和副炮手刚刚接替前任的职位,便再次遭到了冷枪屠戮。失去了轻机枪和掷弹筒的火力支援,几十名鬼子步枪手被虎贲军密集的火力压制的根本抬不起头来,在损失了超过二十余人后,鬼子小队长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战场之外的土坡上,一直在观战的田上八郎见状不禁勃然大怒:“八嘎牙路,支那人的神枪手,看来他们还是早有防备啊。”“大佐阁下,卑职建议立即炮击。”田村少佐见状建议道。“嗯,告诉炮兵,直接特种弹,然后第五中队、第三中队同时发动进攻,争取一举夺取支那人防御阵地。”田上八郎已经没了耐心在仔细探索他的对手的实力,因为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所幸的是,这次他特地带上了特种弹。“哈伊!”田村少佐再次猛地低头应道。镇内,刚才的交战,镇内的“新兵们”可算是开了眼界,虎贲军首战告捷,极大的提升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所有人都握紧钢枪,跃跃yù试。主碉堡中,李二一脸笑意的道:“队长,这小鬼子也太不禁打了,打两下就跑了。”“别大意,刚才只是鬼子的试探xìng进攻,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各机枪手、狙击手转移位置了没有?”刘国栋反问道。“已经转移了,鬼子试探xìng进攻后,机枪手必须转换位置,这个条列全连的弟兄们都能倒背如流了。”李二道。“你小子懂个啥,这是军座的英明之举,战场上练出来了,就这一条,挽救了不知道多少战士的xìn国栋联想到乔安邦颇为自豪的道。二人话音方落,外面突然响起了一阵“俅俅俅”尖锐刺耳的尖啸声。刘国栋连忙走到望孔举起望远镜朝前望去,只见前沿阵地却没有任何反应,当即又折身走到电话前拿起电话机大声询问道:“二排长,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导的世界将与我们当前仍然生活在其中的“西方制造”的世界完全不同。正如我所要讲述的,正是工业化进程使现代性变成了现实,直到20世纪中叶出现了少数例外的情况,这一看法才有所改变。所以,在20世纪下半叶之前,西方国家实际上享有垄断性的现代性(其中日本是个特例),因为只有这些国家经历了经济腾飞。可能有人认为,前苏联模式也是一种现代性方式,但是从人均GDP、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来衡量,苏联与自己声称的正好相反,它依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此外,尽管苏联是个欧亚国家,但它却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沿袭了很多西方传统。日本是一个特例,我将在第2章中予以探讨。“二战”之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并不太引人注目,直到19世纪70年代它才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是1945年以后,在经济方面,日本一跃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强劲对手,到80年代,更是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日本总是试图表明自己具备成为西方国家的特质,尽量淡化自己的政治特色和文化特性。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一直为美国占领,直至1951年。日本接受美国制定的宪法章程,无权设立军队(日本的安全防护主要依赖美国和日本1951年缔结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它即使没有沦为美国的附属国,也只享有有限的主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日本尽管在文化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是它依然不屈不挠地试图强调自己的西方特性。直到前不久,除了日本以外,现代世界的成员几乎清一色地都是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换个说法,便是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笔下的“西部分支”:欧洲国家本身、欧洲移民定居的国家以及欧洲后来征服的国家。所以,西方现代性,或者说我们迄今为止所知道的现代性,只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小小的阶段。这些现代性经验或者是欧洲的,或者源于欧洲,它们完全或大部分共享着同样的文化、政治、思想、种族和民族特征。西方经验的狭隘性和由此导致的非代表性,通常容易被人们忽视,而这正是过去200多年中西方国家享有的主导优势。但是随着那些拥有异于西方文化、历史以及文明遗产的国家的现代性进程的启动,西方经验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正处于这一过程的最初时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批东亚国家和地区――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才开始了经济腾飞,到7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才加入了这一行列,再后来是中国。一些特征曾经或多或少仅局限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我指的是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现如今已扩散到其他地区,尤其是印度。1950年,美国GDP几乎是东亚国家的三倍,所有亚洲国家的二倍。而到了2001年,美国GDP仅仅是亚洲的2/3,同时也远低于东亚的水平。在本书第一部分,我将详细讨论现代性的本质,我认为世界上实现现代性的方式绝非唯一,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丰富多样、相互竞争的现代性并存的世界的诞生。这正是21世纪的全新特征,我们迎来了一个我称之为“现代性竞争”的时代。导言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6)虽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蓬勃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才是最重要的经济体。她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和驱动力,对新世界拥有日益强大的支配权,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其影响力已经遍及了东亚、中亚、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国大陆与韩国、台湾地区等早期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不同,它从来都不是美国的附庸,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所以,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是亚洲其他新兴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直到现阶段,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种共识,即无论是作为现代性的结果,还是作为现代性的前提条件,抑或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合体,中国最终将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国家。过去30多年里,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以这种信念为基调的,它为美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中国的出口开放市场、赞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允许中国成为日益成熟的国际组织成员提供了支持。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从根本上看,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产生太大的改变。这种看法基于三个关键假设:从本质来讲,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在适当的时候,中国会变成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随着中国加入国际组织,接受并遵守其规章制度,国际体系仍然会一如既往。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中国的崛起将会以影响极其深远的方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现在,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前许多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四倍,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尽管那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向现代经济体转变过程的相对初级阶段,这些经济预测可谓惊心动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假定中国的影响本质上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呢?新崛起的国家凭借经济实力来追求更为远大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目标,是国际社会的铁律,这正是霸权力量的意义所在。中国也必将成为这样的一支力量,但是要西方国家去想象这种情形,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占据全球支配地位的时间太长,西方国家已经用这些假设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已经无法做到从其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它们习惯于用西方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取得进步的程度,西方国家一直自认为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峰,努力使“最西方”的形容显得名副其实,而其他国家进步与否、进步多大,就看它西方化的程度如何。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这将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消失。但是,认为中国将会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国家,那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西方几乎毫无共同之处。除非撇除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将世界简化成只关系到经济和技术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出中国变得越来越西方的结论。在第5章中可以看到,东亚国家虽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欧洲殖民统治后,又被美国权势笼罩了半个世纪,但是它们事实上并没有西化太深,实在令人称奇。如果这个说法适用于整个东亚地区,那它就更适合中国的情况了。这里有四个主题,每一个都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它们共同刻画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其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可能在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的问题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些主题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在此我简要概括如下。导言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7)首先,不应该仅把中国看成一个民族国家,即使目前她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看待她的。中国在现有的疆域内存在了差不多2 000年之久,但只在20世纪才开始认为自己是民族国家。中国人的特性早在断定自己是民族国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一点与西方不同。在欧洲和美国,人们的特性主要都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表述的。通过不断地提及自己拥有5 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意识到界定他们的不是国家意识而是文明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应该被首先看做民族国家,而更应该是文明国家。这个表述的含义是深远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同小异。我将在全书尤其是第6章中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其次,在民族观念上,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人口大国同样也有所不同。尽管程度各异,但后者普遍认为,它们生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的国家,起先由众多民族组成,不足为奇,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占全国总人口92%的汉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它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推动了几千年来各民族的大融合。中国在对待*的态度上存在意识形态的成分:19世纪末叶,中国日益陷入了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列强的包围之中,民族主义者为了抗击外来入侵者和推翻清朝统治,提出了“汉族”这一说法,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但实际上“汉族”一词的作用,比起中国漫长历史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在政治和文化作品中,民族往往是人们容易忽略的话题,但是对待民族和种族问题的态度,却是理解各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我在第7章中阐述的那样,它们塑造和界定着中国人看待境内外的外国人的方式。中国人对待差异的态度,是决定中国作为一支全球力量将如何作为的强有力因素。再次,直到100多年前,整个东亚地区都处于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所谓朝贡,是指邻国通过向中央王国(即中国)缴纳贡品,来表达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和强大国力的敬意,以换取中国的仁爱和保护。众所周知,朝贡体系遭到了欧洲列强在东亚地区的殖民统治的破坏,被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Westphalian Nation-state System)取代。那么,朝贡体系还有可能在该地区再生吗?一如从前那样,中国仍旧是该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很久以前就远离了东亚地区,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也正在逐步削弱。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遍布于该地区的洲际体系将继续沿袭威斯特伐利亚的版本。如果说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那么从新生中国的角度来看,东亚已经处于被重新构筑的过程中。我将在第8章思考朝贡国家体系过去和未来的本质。最后,中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她的统一性。西方曾一度普遍认为,中国将会以一种类似于前苏联的方式解体。这种观点源于对中国根本性误读的基础上。2 000年来,中国的疆域一直相对稳定。当罗马帝国分裂成众多小国的时候,中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她统一的进程一直持续至今,尽管历史上曾出现过很长时期的割据现象。所以,中国可以成为一个容纳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深深地影响了她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认识,也为她提供了(至少是潜在的)特殊的力量。庞大的人口规模将中国与除印度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对中国统一性的本质和演进的探讨将贯穿本书,尤其在第3、6、7章着墨更多。且不论我将在书中讨论的其他观点,单从文明国家、民族、朝贡体系和统一性这四个方面来看,显然中国历史极为独特,完全不同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习惯于凭经验去看待世界,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她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因此,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美国。这给我们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中国是否会像现在这样接受国际体系,还是会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体系?目前我们还无法对此做出任何肯定的回答,因为中国仍处在崛起的早期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国际共同体中守规矩的一员,她付出了诸多努力,向西方国家证明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负责任的大国”。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国际关系专家约翰?埃肯伯里(John Ikenberry)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二战’后的西方秩序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种由一个强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都是恩威并用,既有自愿随从也有被迫无奈,但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却独具特色,比起帝国,它更加注重道德的力量,而且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其合法性更强,也更持久。其规则和机构体系都扎根于全球范围内*和资本主义的日益强大,后者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前者的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它日益膨胀。它可能产生高速的经济增长,也可能发出限制增长的信号,总之,所有这些特征使得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很容易,推翻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却很难。”埃肯伯里认为,当前美国创造的国际秩序,拥有吸纳中国并使之成为其中一员的潜力,从长远来看,它也不会被中国领导的国际秩序替代。这是考量中国崛起之意义的关键晴雨表。迄今为止,任何一个新的全球霸权力量的出现,都会导致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英国和美国的情形都是如此。关于中国,人们很容易接受一种看法,即中国的崛起最终将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这是我将在本书末尾重新回归的问题。第一部分 导读(1)1800年的东方和西方,究竟谁更拥有经济优势?为什么东方又很快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必然因素还是偶然因素?欧洲的优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塑造我们世界的欧洲现代性和美国现代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将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中国当前经济突飞猛进的基因源于1800年之后的近代?未来的世界,全球的主导力量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东方来说,日本是个另类,它总在标榜自己的独树一帜,它总想着脱亚入欧、入美;对西方来说,日本也是个另类,从明治维新到向西方全面转变,它总是不遗余力,但无论如何,它也摆脱不了东方的特质。日本――究竟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中国从1300年之后开始步入了衰退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什么无法延承下去?中国未能实现工业革命,究竟有多么可惜?中国改良运动的失败源于中国人对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恨意?1949年,中国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进行了一次辉煌的改写历程。西方对现代性的垄断将随着东亚的崛起而被彻底击破。究竟是东方西方化,还是西方东方化?文化的差异有多么根深蒂固?语言、服饰、饮食、政治权力,西化的成分有多少?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很快剥离了西方国家的中心位置,并使其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到18世纪下半叶,人类生活本质上没有太大改观,当下的生活仅仅被视为过去的翻版。同样,人们认为未来并非变幻莫测,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或再造而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陆地上,陆地上的变迁着实缓慢,因而人们对历史的经验深信不疑。物质环境和日常经验深化了人们复制和崇拜历史的哲学和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艺术、宗教和文学中传承下来的是经验、智慧、身份等级以及传统。只要变化不威胁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便是可以接受和合法的。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两大重要历史事件,从字面上看,代表的也是对于过去的怀念,哪怕它们事实上承载着许多有前瞻性的新奇内容。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认为,尽管他们致力于改变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但是人们对历史经典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从16世纪开始,这种回顾历史的思维方式开始拓展,不仅在欧洲,在中国、印度、日本和*世界也都有所体现,只是这个变化过程在欧洲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科学知识的日渐增长,科学方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世俗主义的传播以及商业活动的日益普及,让人们开始质疑这样一种观点,即“现在和未来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18世纪晚期,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现在的生活已不同于以往,未来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改变成为历史范式中的变量,它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权力和承诺,并被作为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手段。进步、变化、现代化、原因、启示、发展和解放等一系列新词和概念,成为“现代性”内在价值观的代名词。这种态度同诸如传统、习俗、遗产、经验、保守等陈旧的思维方式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冲突,现代性―传统的划分,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现代性的来临不是一个历史阶段,不是某个国王的统治,或者某个朝代,再或者一场战争,或者工业革命。它的起始时间不是某个具体时间点而是某段时期;它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工业化标志着现代性的到来和传播,现代性更像一个不断扩展的天地万物,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第一部分 导读(2)戈兰?瑟伯恩(Gran Therborn)认为,现代性标志着面向未来的新纪元的到来。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yly)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发展、无穷无尽的过程,“从18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现代性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新颖的事物,那么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引人注目的万能故事,横扫了前方的一切障碍,以其“新颖”魔力般地激发大众的想象力,影响遍布从北美到欧洲、从中国到日本的诸多地区。现代社会诸多冲突无非都是“激进”与“保守”或“传统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些冲突的程度凸显了现代性与社会血液的融合度。对于现代性来说,其决定性时刻仍然是经济腾飞和工业化的来临。在这一时刻,新的思维方式――定位于变化和不确定性,认为未来将不同于过去,从影响小部分精英扩展到改变全人类的心态。经济活动的重心从田地转移到工厂,人类居住的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步发生了转变:生活标准、家庭结构、工作条件、知识技能、自组织、政治倾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间观念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看法。如同现代性本身,工业革命作为现代性的主要驱动力,引发了一场经久不衰的经济变革。即使有人能将欧洲的现代起源追溯至16世纪,其变革的决定性时刻也毫无疑问地发生在19世纪,当时工业化进程横扫所有的西北欧国家,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诞生,实际上整个世界都被带入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所有这些趋势的融合,标志着人类组织发生了质变。从那时起,现代性的影响力开始遍及全球,人们追求现代性的欲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认为自己是现代的――从服饰和命名方式,到怀表、雨伞等个人物品――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甚至连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精英群体也深受影响,当然,普通民众所受影响不大(日本除外)。从那时到现在,现代性进程的速度一直在加快。依照过去的标准,1780~184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但是对比后来的例子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速度来评价的话,它其实极其缓慢。相继发生的每一次经济腾飞,其速度都是越来越快,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城市化过程和农业就业机会的急剧减少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尽管在人们关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欧洲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性的疑虑,但是从全球视角来看,现代性进程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席卷了整个亚洲大陆,那是世界上60%人口的家园――对现代性的看似永无止境的追求,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支配力量,实际上,这种追求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相比,欧洲对未来的信心和信念可能不那么明朗,但是美国却依然在慌忙地致力于探索进步和未来,如果有人想了解“拥抱未来”在实践中的真意,那么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中国。欧洲是现代性的诞生地。1750年之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欧洲现代性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它的思想、体制、价值观、宗教、语言、意识形态、习俗和军队,给世界其他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现代性和欧洲是不可分割的,彼此已经融为一体,难以想象没有对方的情形:它们似乎是一对同义词。然而,尽管现代性孕育于欧洲,却没有沾染上欧洲的内在特性:除了在这里诞生,它同欧洲以及欧洲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过去半个世纪中,随着现代性在东亚国家的扎根,它吸取了欧洲现代性(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然而,东亚现代性并非欧洲现代性的简单翻版,它极具特色,其体制、习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是根植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第一部分,我将探讨现代性是如何与欧洲(广泛地说是西方)建立起不可磨灭的联系,而东亚国家又正在如何突破这种联系。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1)“美国成功地创建了一种世界体系,它是当之无愧的霸权国,同时也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苏联解体之后,这种体系发展得愈加成熟,中国也逐步参与了进来。”到19世纪中叶,尤其是1839~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国入侵中国的事实,生动地说明欧洲对东亚国家的优势已经明显确立。但是这种优势是何时开始的?人们会忍不住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持这种想法,部分原因在于明朝之后――特别是产生多项发明创造的宋朝灭亡之后,中国在创新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对于清朝,历史学家大卫?兰德斯(D*id Landes)认为:“在科技领域,中国变得越来越迟钝,它故步自封,无意创新。”所以,他认为:“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欧洲将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方面,与过去的辉煌历史相比,中国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同时期的欧洲却正在活力四射地稳步增长。大约从1400年开始,部分欧洲地区就开始显示出稳步的经济增长趋势,同时文艺复兴的酝酿为后来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不过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些发展的意义可能被所谓的“后见之明”夸大了:当时人们都认为,由于欧洲19世纪初叶就获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功和超级统治地位,所以它的成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其实不然。于是,出现了一种并不流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欧洲获得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自身的衰落,都比实际情况发生得更早一些。认为1800年欧洲轻松地领先于中国和日本的观点,日益受到历史学家们的质疑。杉原薰(Kaoru Sugihara)提出,1600年后的东亚并没有走向衰落,相反在后来300年的时间里,还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被称做“东亚奇迹”――他称之为“勤劳革命”,这种经济成就完全可以与后来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相媲美。他指出,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农业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农作物的重大改良和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支持。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18世纪晚期,中国的市场显然比欧洲的更加先进和成熟。例如,中国粮食产量中被远距离运输到市场上的比例远高于欧洲。中国市场在早期之所以能获得发展,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土地可以买卖。中世纪的欧洲,农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既不能离开也不能任意处置土地;而中国农民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够自由合法地买卖土地及其农作物。1800年,中国城市化的程度至少与欧洲旗鼓相当,据估测,18世纪的日本,约有2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西欧为10%~15%。1800年之前,无论从资本存量还是经济机构的角度来看,西欧都未享有超过中国和日本的绝对优势,当时许多中国公司都是股份制的。即使在技术水平方面,欧洲和中国看似差不多,但是在灌溉、纺织织造、染色工艺、医药和瓷器制造等领域,欧洲还是落后于中国。中国很久以前就使用纺织机器,它们与多轴纺织机和飞梭只存在细微差别,后者曾为英国以纺织业为首的工业革命提供过动力。中国很早就对蒸汽机不陌生,而且还创造出类似的各种类型的机器;只是与后来詹姆斯?瓦特的发明相比,这些机器是用*驱动飞轮,而不是相反。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英国的工业革命一开始,对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就快速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创造出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增长,这也使得英国能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不断进步,并尽享领先于中国的优势。中国则正好相反,事实证明其“勤劳革命”并没有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2)1800年,在中国和西欧的一些中心地区,生活水平是大致相当的,可能日本略高一点,人均寿命和卡路里摄入量也基本相同。人均寿命是衡量繁荣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最富裕的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寿命都到19世纪末叶才超过中国。保尔?贝罗什(Paul Bairoch)计算得出,180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领先于西欧,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落后于西欧,但超过了欧洲。当然,提起中国和欧洲,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这两个地方都聚集了众多人口:1820年,中国人口多达亿,西欧人口达到亿,欧洲总人口达到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互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末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已或多或少与英国等西北欧最繁荣的国家处于同等发达水平。鉴于最发达地区在工业腾飞中所起的先导作用,需要对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做出具体的比较。1800年,西欧远没有取得遥遥领先于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地位,事实上,当时经济水平并无多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工业化是一个持续了几百年而非几十年的历史变化过程的产物,不禁令人怀疑。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业化看上去更像是相对偶然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仍然遗漏了一个问题:1800年左右,为什么是欧洲而非日本和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把财富聚积起来,然后在19世纪取得如此令人赞叹的成就呢?在此,重要的并不是所谓的“唯一原因”,偶然因素才是关键。1800年左右,包括中国和欧洲在内的旧世界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都发现保持人口增长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根本问题在于,粮食、燃料和建筑都在竞相争夺日益稀少的土地和森林。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尤其严重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心脏地带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由于土壤肥沃,该地区孕育了众多人口,但是由于资源的过度使用,这片土地日益枯竭,再加上新开垦的土地质量不高,所以问题日益突出。欧洲――具体地说是英国,之所以能够避开中国的问题,打破这种致命的土地限制,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英国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这有助于缓解木材日益短缺的困境,而且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燃料。相比之下,中国的煤炭主要蕴藏在距离人口中心区较远的地方,尤其是西北部,而非纺织工业集中地和长江下游流域。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界殖民地――尤其是加勒比和中美洲地区,幅员辽阔,劳动力充足,食物和原材料丰富:以曼彻斯特的早期经济增长为例,如果没有奴隶种植园大量便宜的棉花供应,这种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英国没有从新世界进口棉花,而是靠养羊产羊毛来生产纺纱,那么就需要广大的牧地(1815年约为900万英亩,1830年则超过了2 300万英亩)。总之,据估计1830年,为满足英国的进口需要,新世界国家种植棉花、蔗糖和木材所需的土地面积,大约在2 500万~3 000万英亩之间,这甚至超过了英国所有耕地面积和牧场面积的总和。在这样的背景下,殖民地所发挥的作用提醒着人们,欧洲工业化绝非一个内源性过程。新世界和在英国发现的大量煤炭资源,减轻了对土地日益增长的压力,消除了欧洲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因而,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所说:“英格兰避免了变得像长江三角洲一样,二者看起来如此不同,以至于现在很难发现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点。”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3)在关键时刻,新世界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材料,这纯属偶然,但是在过去的200多年里,英国使新世界殖民化的方式却不是偶然的。殖民地也让欧洲在其他许多方面长期受益匪浅。对殖民地的争夺,欧洲内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加上它们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欧洲民族国家被磨炼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机器。因而,19世纪,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欧洲民族国家具有更雄厚的军事实力,其殖民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大规模的军事开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在海军上将纳尔逊(Nelson)指挥的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the Battle of Trafalgar)中,皇家海军的胜利,付出的代价相当于5个亚伯拉罕?克劳利钢厂――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大规模投资项目。殖民地贸易还为公司组织和融资系统的创新提供了支持,以荷兰为例,它创设联合股份公司,便是为了这一目的。没有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欧洲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突破性成就。诚然,从1644年到18世纪末叶,中国的疆域也在扩大,但是这些地域处于欧亚大陆的内部,既没有幅员辽阔的土地,也没有众多的人口,不能像新世界那样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东南亚资源富硕,本应该是在中国的新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选择。15世纪初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乘坐的船只之庞大要远远胜于当时欧洲建造的船只,这表明中国并不缺乏技术能力和财力,但是中国对待海外利益和财富的态度,与欧洲国家极为不同。尽管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但是与欧洲不同,中国无意为被其臣服之地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相反清王朝非常关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陆地区,这些都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认为自己是大陆文明而非海洋文明。这引发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就是欧洲和中国,以及两国①的精英分子,其态度到底存在何种程度上的差异,最终使得中国没能取得欧洲那样的突破性成果。中国的国力当然不是问题,我们在第3章将会看到,中国一旦把经济和自然资源利用起来,就完全具备创建丰功伟业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粮食仓储系统、长达1 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疆域政策,都表现出清政府强有力的治理能力。清政府在远途运输大宗物品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胜任。但是,中国优先考虑的不是煤炭,而是粮食、盐巴、铜矿,因为这些物资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维持百姓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始终是政府最为关注的层面。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政府往往把重点放在维持秩序和均衡发展方面,对商业行为和工业化进程关注较少。政府极力避免收入的巨大分化,把奢靡的行为看成有损于儒家倡导的和谐价值观的表现。这并不是说政府禁止市场活动和商业行为,而是说它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但是,除了那些从事盐业和外贸等垄断活动的商人能从中享受到一些好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没有起到促进商业资本主义的作用。相反,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对新兴产业更为支持。同样地,清政府不允许各省之间展开竞争,认为那样显然会造成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欧洲,这种竞争已经转化为民族国家之间的对抗。导致中国和西欧国家心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在欧洲,随着商业阶层的扩大,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逐步步入欧洲统治阶层;而在中国,商业阶层一直难以进入统治阶层。商人没有根基,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和扶持来保护和促进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西欧国家,首先以英国为例,更倾向于以工业发展为导向;而在中国,行政阶层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仍然占主导地位。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4)因此,1800年英国相对于中国来说拥有两大长期优势并非偶然。英国(其他欧洲国家或多或少有一些)比中国更倾向于工业化,而且殖民地和此起彼伏的欧洲内战为西欧提供了丰富的战略资产,尤其在原材料和军事能力方面。但是,殖民地化为18世纪末叶的英国解决了日益严峻的土地和原材料短缺问题却纯属偶然。因此,关键点仍然在于1800年的中国(还有日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与西欧非常相似的经济地位,也拥有实现经济腾飞的类似潜力。两者之间的决定性区别是那些偶然因素――新世界国家的资源、相对充足的煤炭供应使英国资源受限较小、英国政府对工业化的支持态度。中国未能拥有这些偶然因素,结果发现自己深陷困境,而且以鸦片战争为开端,随着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入侵,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所处的局势严重恶化。历史的结局难以预料:1850年的中国和1750年一样,还是农业社会,而到1950年,农业经济水平甚至有所下滑。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计,中国1820年的GDP是2 286亿美元――几乎是1600年的4倍――但是到1913年时仅微升至2 413亿美元,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而到1950年时,却下降至2 399亿美元。如果说中国1800~1949年的灾难性遭遇发轫于1600年前后,而不是1800年前后,那么中国当前经济活力的先兆并没有消逝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而是恰恰相反,它始终存在于近代的社会进程中。这使得中国自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变革的成就更有据可查。1800年的中国经济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在各个方面都展示出了非凡的活力;中国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农民体现出强劲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商人拥有极强的商业敏锐性。在列强入侵的年代,这种特征可能相对处于休眠的状态,1978年以后,它们再次登上中国社会的舞台。为此,我们得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当代观点。1800年,全球经济并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实际上它呈现出多中心的特征,亚洲、欧洲和美洲共享着全球的经济力量,其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目前,全球经济重新变得日益多极化。不要认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过去200年里经济力量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等少数国家手中,是一种历史脱轨的非正常情况。而且,殖民地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一些先决条件,使欧洲获得了普罗米修斯式经济增长,同时还赋予欧洲抑制和扭曲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长达100多年的力量和机会。是先决条件还是特征?对于18世纪末叶来说,如果西欧拥有与中国非常类似的地位,那么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和随后发生的事件,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欧洲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对短期的因素有关,并非漫长的几个世纪的渐变所预先注定。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思索欧洲数个世纪以来所获得的、经济腾飞前夕所具备的整体特征,即人们通常假定的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它们也许是可行的,也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经济腾飞真的只是一个幻想吗?日本、中国和印度并不是没有取得类似的经济突破,但是它们的政治和文化历史完全不同于欧洲。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它们获胜、欧洲失败,那么它们后来发展道路的特征,以及它们孕育的机制和价值观,肯定与欧洲的大不一样。的确,正如我们在后文中看到的,这些国家在实现现代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欧洲范本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5)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6)欧洲例外论欧洲远不是现代性的范本,也不是后来的每一次变革应该遵循的榜样,更不是衡量其他国家现代性的标准,尽管在实现现代性的问题上,欧洲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但是欧洲的经验应该被看成是特殊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欧洲对自身的看法与别人对它的看法很相似,认为它是一个普遍模式。这并不奇怪。长达200多年的超级全球霸权,使欧洲原本独有的特征也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在欧洲实现现代性的道路中,到底存在哪些独特的特点呢?尽管欧洲国家在内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在实现现代性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遭到外敌入侵,只有奥斯曼帝国曾入侵欧洲东南部,但是到17世纪,奥斯曼帝国已被步步击退,到19世纪,它最终失去了巴尔干地区。唯有欧洲才享有这种特权。后来的现代性追求者――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面临和遭受过现代欧洲国家的入侵。甚至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北美的欧洲移民也纷纷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建立主权国家,以便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欧洲很久以来很少设身处地为其他国家着想,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尤其在殖民地方面更是如此。直到最近,这种情形才开始相对有所变化。事实上,欧洲的殖民历史,是欧洲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更深层次特征。从16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欧洲国家通过实行大规模扩张和征服,非同寻常地(另外的唯一一个国家是日本)打造了巨大的海上帝国,其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殖民地,尤其是那些新世界国家,以及印度和马来半岛国家,都成为列强们丰富资源和巨额财富的源泉。就像我们所看到的,没有它们,欧洲就不可能以那样的方式实现经济腾飞。除了1868年以后的日本,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在19世纪实现腾飞,结果,大部分国家都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要达成现代性,就必须经历一个从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但是我们找到了欧洲例外论的另一个例子。欧洲国家(共16个)――英国、比利时和德国依次处于领先地位,它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经历过特殊发展阶段的国家,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就业人数多于农业人口和服务业就业人口。1911年,英国的工业就业人数达到了顶峰,占当时总劳动人口的,相比之下,美国1967年高峰期时的工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为,日本1973年达到了。工业社会让现代欧洲具有很多最鲜明的特征,尤其是阶级冲突的集中性和工会的重要性。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一条与欧洲不同但更为常见的道路,即不经过工业阶段,直接从农业社会转变为服务业社会,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用以往经济变革的标准来衡量,欧洲实现工业化的速度非常迅猛,但与后来实现腾飞的国家(包括美国)尤其是东亚国家相比,其进展就显得很缓慢了。西欧转型历史弥久,毕竟,英国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才具备了今天的面貌。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西欧国家的现代性与其传统之间的冲突一直相对比较缓和。欧洲城市完美地将现代性与传统结合起来:它像是一种地质遗迹,又像是一个新老建筑物共存的时代,还像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博物馆;相比之下,北美的城市都是新建的,东亚国家更甚,在东京、首尔、新加坡、上海、吉隆坡和中国香港等城市,几乎找不到历史的印记。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7)欧洲的另一个独特特征,就是一连串的欧洲内战。也许这种现象可部分地归结于外部威胁的相对缺少,它意味着主要的断层线发生在欧洲内部,而不是发生在欧洲与外部(包括殖民地社会)之间。这些内战最初是由宗教冲突导致的,发端于1054年东部基督教与西部基督教之间的斗争,1517年后,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划清了界限,使整个欧洲以南北轴线为中线分裂开来。持久的宗教冲突,使得神学和后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转变成强烈的理论学说。这种特征在欧洲最为显著,例如,几乎每一个重大的“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和主义、君主主义、新教主义、法西斯主义,都源于欧洲。从16世纪40年代到17世纪90年代,欧洲内战主要关乎早期现代国家的巩固和加强。法国大革命之后,阶级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从19世纪早期到20世纪晚期,阶级成为欧洲政治和社会的诠释语言,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从1792年到1870年左右,民族国家的建立在欧洲内战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到19世纪末叶,这些民族国家已经发展到在全球尤其是非洲争夺殖民地的阶段,并由此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二战”也是源于欧洲内战,尽管战争中心仍然在欧洲,但是战火很快蔓延至全世界。对内战的嗜好在冷战中也得到了体现:意识形态将冷战的世界划分成两部分,当时的两大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互围攻。最终,事实证明对于欧洲来说,渴望内战是几近致命的: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的损耗极大,普遍被战争折磨得精疲力竭,其全球力量也基本上成为强弩之末。最后,个人主义也是欧洲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对个人主义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社会是由自主、平等的单位也即独立的个人构成的,最终,这些个体比任何较大的团体都更为重要。”这与东亚和南亚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后者认为,集体而非个人处于中心的位置。以家庭为例,英国的家庭制度可以追溯到13世纪,通过朝圣者的传播,它奠定了北美家庭制度的基础。这种强调核心家庭的个人主义体制,与中国和印度的大户人家、包办婚姻、血缘关系维系的传统家庭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所持的价值观及其特征,一直持续到今天,没有随着城市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而有所改变。所以,在西方社会,婚姻本质上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在中国和印度文化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实现现代性的过程中,欧洲面对的是极为特殊的形式:外部威胁的相对缺乏、殖*义、工业优势、相对缓慢的增长、欧洲内战和个人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感到奇怪,欧洲的现代性比人们通常接受的更具特色。但是,因为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很难对特殊性和普遍性做出区分。不足为奇,欧洲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必须得到推广,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应用,必要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只有随着一系列新型现代性的兴起,才有可能对欧洲经验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做出区分。欧洲的优势19世纪初叶,西欧和北美海岸国家的人均GDP大约是南亚国家的2倍,相当于日本、中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到1900年,西欧和北美海岸国家的人均收入至少是中国的10倍。18世纪后期,无法克服的经济限制让中国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与此相反,欧洲正处于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到处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欧洲转型的关键是工业革命。1800年以前,英国的经济蒸蒸日上;到19世纪下半叶,许多欧洲国家都取得了类似英国的长足进步。先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像冰川移动般缓慢,现在西欧的复合增长率则远远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除了北美、旧白人殖民地和1868年以后的日本,19世纪的欧洲享有或多或少的工业化垄断地位,这种情形给其他国家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8)欧洲与其他国家拉开的经济差距,大大增强了其称霸世界的能力。殖民时代原本兴起于17世纪,但是自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对印度的逐步占领,殖民时代迅速膨胀起来。凭借基督教、文明、种族优越论的幌子以及举世无双的陆军和海军,英法领导的欧洲国家征服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其综合实力在1914年之前对非洲争夺战的几十年中达到顶峰。白人国家和中国、印度、北美、澳大拉西亚、南非等非白人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后者通过战争表明了自己的最终立场:反对欧洲殖民者对其宗教和统治者的攻击,以及对他们土地和资源的掠夺。尼尔?弗格森写道:“西方霸权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非对称性现象之一。总的来说,所有西方帝国――美国、比利时、英国、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都市仅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8%,但是它们的领土却占全球总版图的37%,财富占全人类总财富的28%。” 如果我们将俄罗斯也看成扩展到亚洲的另一个欧洲帝国,那么西方帝国占世界土地总面积和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一半。”作为世界的主导力量,英国试图根据自身的利益塑造全新的全球贸易体系。它主要通过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和以最低的价格进口食品和原材料来获取财富。自由主义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和无私的政策。通过这种方式,英国希望利用自己在制造业方面的压倒性优势,阻止其他国家通过收取关税以保护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英国倡导的国际自由贸易制度,对除西北欧和北美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抑制性影响。殖民地世界的工业发展,多是极其缓慢的,或者根本不存在,因为欧洲列强一直都设法先发制人地保护本国生产者,阻止竞争者的出现。“无论殖民者的言论是多么冠冕堂皇”,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殖民地和非正式附庸国,都旨在为殖民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充,而不是充当其竞争者。”城市人口是工业化程度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1900年亚洲和北美的英法殖民地人口,仍然维持在总人口的10%左右,这与19世纪的前殖民地时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甚至比1900年还要高。印度――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18世纪中叶处于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之下,1857年被英国正式占领),1700年的人均GDP为550美元,1820年降为533美元,1870年仍然是533美元,这说明印度1870年的人均GDP低于1700年,甚至还不到1600年的水平,虽然后来在1914年升至673美元,但是到1950年又回落到619美元。在长达250年的时期内,印度大部分地区都受到英国某种形式的统治,但是印度的人均GDP仅仅增长了。而印度独立之后,人均GDP在1973年上升到了853美元,到2001年的时候,更是一路飙升到1 957美元,这与独立前的水平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1800年以后,欧洲经济腾飞不仅采用了一种规避亚洲的方式,而且有时候还综合运用经济和军事手段强制阻止亚洲国家走相同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839~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向中国输入了大量产自印度的鸦片,鸦片贸易一方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给英国和其印度殖民地带来了巨额利润。鸦片的流毒毫无疑问给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但是在英国人眼中,“自由贸易”才是更高的原则。中国无力阻止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清王朝日益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极度绝望的衰弱状态之中。1900年,当欧美的远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运动时,中国显然无力抵抗,其命运与非洲一样,即被列强瓜分。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9)荒谬的是,没有什么比日本的崛起更能生动地说明欧洲力量的势不可当。日本曾经面临过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怀有唯恐遭受与中国同样命运的恐惧,但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小心谨慎地迎来了一个快速现代性进程。它派出专家小组到欧洲学习其先进的教育体制、精锐的海军和陆军系统、发达的铁路体系和完善的邮政制度等。日本不再认定自己是亚洲的一部分,反而觊觎别国能接受它是一股西方力量。它甚至效仿西方的殖*义模式,占领朝鲜和中国部分地区。明治天皇的现代性计划,是对欧洲霸权综合特征的实践。生活在欧洲影子里的所有其他国家,无论愿不愿意,都被迫接受和效仿欧洲的部分特征,否则就会面临殖民化的威胁。欧洲的崛起改变了其他人的游戏规则,但它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完全消极:重要的是,欧洲的经历证明了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世界也由此面临着现代性的必然选择。虽然列强们将殖民地看成满足其需求的仆人,而且绝不允许它们与主人竞争,但是这些殖民地也从主人那里延续了很多后来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英语成为印度的通用语言,台湾地区延续了日本的教育体制,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居民学会了西方的商业模式。但是,正如早期的经济表现以及绝大多数殖民地对外来统治的敌意所体现的,殖*义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尤其在非洲国家,其影响几乎完全是消极的。一个特例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白人殖民地:因为民族和种族原因,它们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待遇,所以最终获得了极其繁荣和兴旺的发展。尽管直到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仍然设法霸占着阿比西尼亚,但是欧洲列强殖民势力最强劲时期可能是在“一战”以前。那时,美国已经开始作为欧洲列强的继任者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不过,这种崛起产生的所有影响,仍然被其孤立主义和对欧洲的偏爱遮掩。1850~1930年欧洲向美国的大规模移民,1900年时已占到欧洲总人口的12%,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帝国的迅速瓦解和急剧崩溃,中国的解放以及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和马来西亚的相继独立,1945年以后的欧洲明显地走向衰落。民族国家的数量猛增了3倍。如同19世纪所发生的那样,世界地图再次被重新描绘,但是这次是以更快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这些国家的独立导致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可能性是极其分散和不对等的。前面引用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印度的情况有所改变,但是经历奴役和殖*义之后,非洲的整体实力大大削弱。据估计,由于强行贩卖和自然死亡,非洲人口在奴隶制下减少了一半。相比之下,东亚遭受殖*义侵害的程度远低于非洲,所以处于相对有利的境况。考虑到1950年以后前殖民地出现了如此巨大的经济变革,很明显在“二战”后的头20年,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大大低估了非殖民地化和国家自由化的意义。可以说,这是20世纪头等重要的大事,它为绝大多数人变成21世纪竞技场的核心球员创造了条件。正如亚当?斯密关于欧洲人发现美洲和所谓的东印度群岛的预见性言论: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10)然而,对于东西印度群岛的本地人来说,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的所有商业利益都在带给他们的巨大的灾难中烟消云散了……在发现这些地方的特殊时点,欧洲人恰好拥有如此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因此,他们可以毫不受约束地侵犯这些偏远国家的利益。但之后,殖民地的本地居民也有可能会变得强大,欧洲有可能会江河日下,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居民有可能会获得和欧洲人一样的勇气和力量――那种能够把独立国家之间的相互侵犯转变为相互妥协和尊重的勇气和力量。美国的崛起美国和欧洲的现代性往往被人们一并视为唯一的西方现代性,实际上两者颇为不同。它们的联系在于1607年最先到达美国的殖民者是欧洲人。到1790年,美国共有万人,其中万人是奴隶,他们不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80%的白人是英国人(剩下的20%主要是德国人和荷兰人)。一波又一波的欧洲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知识和文化。他们的目标是在新世界国家重新建立起一个旧世界。但是,与欧洲资本主义还保留着封建残余不同,欧洲移民不受先前存在的社会结构或风俗习惯的限制。实际上,他们可以忘记历史,一切从头开始。当然,这也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所谓的“种族清洗”运动中蒙受重创。当欧洲长期陷入土地不足的泥沼时,美国的欧洲移民根本不受土地约束,而且由于美国原住人遭到大规模屠杀,他们神话般地向西推进,领土范围不断扩大。在欧洲人拥有强烈的版图意识的地方,美国人没有形成相应的忠诚感,因为他们不需要那样做。美国如同白纸,可以随意制定规则和设计体制:从一开始,美国就沐浴在新教的春风里,美国人民被抽象原则吸引,这在宪法和后来强烈的普遍主义和全球使命意识中得到了体现。欧洲移民带来了强有力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但却抛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阶级性,这让美国人产生了一种认同感。非洲奴隶被排除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加上美国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这让欧洲移民的身份认同打上了深深的种族烙印。无边无际的沃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持续扩展的边界给国家灌输了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情绪和勇于变革的精神。美国国内市场不受当地和本地区偏好的限制,盛行于欧洲的阶级差别、地位尊卑,在美国变得平和,美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刺激人们不断地引进节省劳力的机器和提高生产力。不像欧洲,美国没有出现任何抵制机械自动化的现象。因此,美国经济对技术革新、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劳动过程的持续改进和规模经济的强烈渴求,远非欧洲所能及。美国模式的鲜明特色是全新的大众市场和大众消费者,以及在广告等领域随之出现的创新。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从19世纪晚期开始,美国的资本主义远比欧洲的更具活力和创新能力。1820年,美国仅占世界GDP的,而英国高达,德国也达到。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到1870年时,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已经上升到,而同期英国是,德国是。到1914年的时候,美国这一比例一路上涨为,而英国只停留在的水平,德国也只有。1950年是美国经济的全盛时期,占全球GDP的比例达到,相比之下,英国是,德国是,其他所有西方国家加起来为。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11)尽管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但是1870~1950年的美国经济还是大大超过了欧洲的水平,这为1945年之后的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基础。美国完全逃脱了“欧洲殖民地”的命运,成为第一支真正的全球力量:美元被奉为世界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新型全球机构也体现出美国的经济霸权,同时美国的空中军事优势更是前所未见。美国成功地创建了一种世界体系,它是当之无愧的霸权国,同时也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苏联解体之后,这种体系发展得愈加成熟,中国也逐步参与了进来。到了1960年(可能更早),美国已经取代欧洲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典范。凭借好莱坞和电视肥皂剧,还有可口可乐和李维斯牛仔裤等消费产业的标识,美国显示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和影响力。美国大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学者和学生。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美国永远名列前茅。当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而流行于全球时,其背后隐含的是美国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美国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个新隐喻: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毫无负担、善于革新、拥有新边疆精神①。它诞生于当下,并且从未过时,行为准则体现在宪法中,全社会都致力于一个永不停歇的再造过程,源源不断的移民不停地改变着国家的构成和国民的身份。硅谷的兴起、人们对整容手术的嗜好、拉美裔人口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虽然体现在美国社会的不同方面,但都是美国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美国现代性的特征与欧洲的如此不同,以至于人们将美国当成一种外来物,但是从美国确实源于欧洲的事实,又意味着两国之间的结合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全球背景下,会一直都很强大,而且很可能保持下去。血统、种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利益,掩盖了彼此之间深刻的分歧,“西方”一词的普遍使用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它意味着美欧之间的亲近,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文化、种族和民族上的亲近,“西方人”一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所有这些潜藏的含义。无论欧洲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分歧,它们都会继续保留价值取向和身份的共识;的确,非西方国家及其文化的兴起,可能也有助于增强这种相似性意识。当然,欧洲新兴少数民族的逐渐增多和美国非白人少数民族重要性的日益增长(奥巴马的当选折射出这一点),正逐渐地改变着这些社会,但是这种进程不应该被夸大。要让大西洋一岸的绝大多数白人改变主导他们的社会,还需要漫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