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5

作者:郝闯 字数:23193 更新:2023-10-08 21:28:58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重来(1)曾翔肖穆 女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01级本科生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去向: 欧莱雅(中国)管理培训生求职特色: 快乐活泼的女孩,在咨询公司有着丰富的实习经验;最终去欧莱雅假装我不曾离开……这是dvdv姐姐文集里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记得这么牢。现在想来,这种假想下暧昧的口气,在我意识里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椭圆弧线,再掉转身来,于是,已了忘却的大学四年都在那里了。我的文集叫,睡了两年,醒了两年。这是Penny的一首歌,被我有意地沿用了两年,直到不喜欢。不再喜欢是因为大四最后半年,当我穿着职业套装回到校园时,突然很向往更混沌而天然的生活,而这个名字显然,带上了太多目的和结果的痕迹。10分钟改变一年aoxiang看到估计会乐死,他怎么会想到他对我有这么大影响?我自己都不曾想到。大三第一个学期,他大四,寒假在家和他网上聊天,第一次听说他搞定工作了,第二次听说摩立特,第三次听说咨询行业。当下心潮澎湃,奉其为偶像。后来事实证明,我和咨询确实有不解之缘,只是有缘无分(后话后说)。从aoxiang口中,我知道了咨询行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咨询行业的门槛很高,咨询行业的人都很牛。而我想做牛人,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便屡屡骚扰他,从他那里获得各类信息和谆谆教导。在此告诫后辈一条,请记得从别人,特别是前人那里寻求帮助。而关于在摩立特实习的具体过程,我会在下面详细说明。宝洁经历的失败与伟大虽然看上了咨询,但也只是一厢情愿,顶多没事做做白日梦流流口水,我从咨询学会的内部ftp上下载了大量的咨询相关资料,有空就饶有兴致地看。我开始看网络版的麦肯锡中文季刊,看New York Times的相关版块,大三做广告协会会长一年,而协会就在我萌芽的管理思维下被蹂躏了一年。其实,那时候的咨询对我来说还没有从经验上征服我,盖过更大范围上“商业”对我产生的影响。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必经的鲜明环节,开始学一个商人的思考,开始想象自己做老板和雇员的样子,第一次试图把自己放到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去。大三下整个学期基本上和宝洁作了半年斗争,因为那时候宝洁在招marketing summer intern,因为那时候我觉得,嘿,能进宝洁还真不错。很有意思的是,似乎每一次类似的经历中我都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他人的帮助。这次是loloo姐姐,同样是我的senior。从一开始网上简历筛选,到最后的final interview,她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帮助我分析优势和劣势,教我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当时,每个人都觉得我和这个公司很合拍,我也几乎认为自己进去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很自然,败了。分析原因,极其简单。第一,经验太少太浅。光靠几个漂亮头衔根本不足以打动头头们,相反,他们更关注你从有限的经验里获得了什么。而我当时还太年轻,脑子里虽然杂乱地塞了一堆新潮的名词,但还没有学会从自己有限的经验里寻找投射,更不懂得如何telling story vividly。第二,现场翻译很差。鉴于此,以后申请宝洁的孩子们,请尽量做到和你的面试官在无第三人的情况下直接沟通,结果可控多了。final后惴惴不安,终日胡思乱想若干星期,结果终于在6月5日我打电话追问过去后获知。情况很糟糕,我在等待文化产业研究所研修班面试的前一分钟得到噩耗,最后这个面试没有败掉,一直让我引以为豪。现在想来,宝洁不过是我求职路上试错牺牲掉的一个,只是这个代价有点大。在这里告诫师弟师妹第三条,面对你真正喜欢的公司,请做好充分准备再行动。但还好,我的收获也很大,这次经历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也断了一劳永逸的机会主义念头。正如面试落败后的一篇励志文字所述,没有了后路,就要更加加倍地努力。勺海的消沉期没有了宝洁,暑期实习不知道该去哪儿了,只好求助老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给安排在勺海市调,一家北大人创办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机构。第一天去,很不好意思地和经理谈薪水,被告知只有800块,当即有以头抢地气绝身亡的冲动。那日郁郁寡欢地坐车回去,打死也不肯坐2块的空调车,好不容易挤上了1块的车,开始在车上无限忧伤地想,原来我辛苦一整天,只能坐20趟空调车……亲爱的,我们能不能重来(2)曾翔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傻得可爱。那个月可算是最不明朗、最让我心忧的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自己一人流鼻涕掉眼泪了,因为当时的我在简历上没有任何优势,而一年一度的求职大潮即将到来,我该怎么办?事情简单得不可思议事情简单得不可思议。在我最不爽最郁闷的时候,aoxiang给我打电话: “Monitor这里有个intern你做不做?”我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得到了去摩立特公司实习的机会,简直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把简历发了过去,忐忑一天,第二天下午去了公司。谁也没见着,被扔了一笔记本电脑,填了保密协议,就被打发回了。当时的心情,傻掉了。从此开始在客户边的工作,我的直接老板是韩国consultant,哎呀呀我实在是爱死他了,在我眼中他简直就是完美男人的范本。直到后来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时在MSN上碰见他,他还会用命令的口气说: “It’s too late, go home.”搞得我感激得眼泪汪汪。刚开始那段时间过得难上加难。语言不通,其一,我蹩脚的英语让我每每说出什么都想抽自己嘴巴子。比如有一次我们的Case Team Leader问我: “How do you feel about working here?”我愣了下,竟然冒出了一句“It’s very good”。这种猪得不能再猪的话,怎么听都像坐在饭桌上赞美菜式。其二,韩国人在一起叽里呱啦,我就只好站在一边用无邪的脸傻笑。我尤其体会到了什么叫“熬”和加速折旧,自从做上那个项目,就没指望过晚上9点前回学校。更有甚者,因为学校澡堂10点就关门,我的洗澡问题被老板当成一个笑话,他说: “It(taking shower) has never posed a problem to me. I have never let my assistant go early for this reason.”休整休整,投入了另一个第一个项目做完,找工作的高峰开始了,可是我rp(人品)太差,在中华英才网上投的简历没有一个有下文。于是开始不爽,咨询也没有理我的,顿觉大事不妙。于是横下一条心开始在摩立特做第二个项目,这次不是战略了,是尽职调查。第二个项目学到了太多东西,多得事无巨细。我不得不怀着各种感激之情提到我的各种好运气,第一个项目结束的时候,我的老板和项目上的Principal给我修改简历,给我加上了他们的reference——我从来不知道简历能这么好看。第二个项目的老板则充当了一个表面上反面的角色——严厉但积极。后来我了解到,韩国人做事情和中国人有很大区别,所以第一个项目里我的老板宁愿自己多做一些也要表现得彬彬有礼,他们的长幼顺序和领袖意识非常浓。而第二个项目我的老板是中国人,为人sharp,喜欢用更creative的方式pushing the whole process。见客户,学会得体的微笑,握手,递名片,做会议和访谈记录,写简短但信息量丰富的meeting notes,整理database,做基础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打电话做访谈,用各种可能的角色和各种人套瓷以获得有用的信息,这些,就是我做的几乎全部了。我很受用。我觉得,做完这个项目后,我已经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professional了,懂得团队合作,愿意承担责任、学习规则并且积极沟通。还要提一提我的老板,她只比我大三届,也是北大的。所以我有时候感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她是一个超有责任感、工作态度绝对严肃、对质量控制绝对关注的人。熟悉起来后,我有一些烦恼也开始以师妹的口吻和她说,而她真的很好,我能感觉到她的关心的真诚。败败败12月,没能拿到摩立特的offer。案例面试中找不到数据,这显示: 第一,我对数据的不敏感,第二,我对英文的不敏感。考虑到我为公司工作了这么久,公司决定再给我一次机会,用第三个项目来test my quantitative skills and analytical mind,我很感激。整个11月到12月,动荡不安。每天早上醒来一阵,便感到一阵虚弱无力。每天晚上睡去时,脑子都是木木的。我知道我背负的不仅仅是工作的责任感带来的压力,我在和自己作战,和自己模糊的未来。如果没有欧莱雅,我想我会坚持到底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生活?10月投的欧莱雅12月底开始面试了,真好笑,我晃过了HR获得了二面机会。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想,被拒就被拒,我还有摩立特,那个地方不会因为一面之缘就决定对我的态度。事实证明,这种心态很棒。我和三个品牌经理都聊得很欢,第一个和我扯了一个多小时,走的时候递给我名片说: “It’s very good.”(这次不是菜式……汗)第二个和我玩了半天时尚杂志上广告的视觉效果分析。第三个对我说: “Contact me if they don’t inform you.”我受宠若惊,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不错的。亲爱的,我们能不能重来(3)曾翔从上海回来,等了几天忍不住给北京HR发短信问有没有结果,他给了我一个非常消极的反馈。我急了就给第三个品牌经理打电话。他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好,他说: “I am happy you do such followup.”这个电话过后一个小时我就收到了三面通知。我发现我猪了,HR那边的消极信息是因为我还没有offer消息,但我们这个部门是需要三面的。于是又去了一趟上海。三面被部门GM面。开头很轻松,我们调侃了一下使用何种语言,最后我还是不知死活地挑战了他的英语。他开始问我的头发,问我用的make up,问我对流行的看法。我就顺便把我对cosmetic advertisement的看法说了。和他讨论了一段时间,后来他要我卖笔,我问了很多问题,在各种假设前提下作各种high level的分析,market segmentation,price targeting,他都摇头,说: “你就把它卖给我。”我傻笑,说: “卖不出去。”离开的时候心想肯定败了,他对我没兴趣。在走廊碰见HR,HR坚持要我留在公司“静候佳音”,说结果很快就出来。于是我们6个女孩就挤在小小的沙发上等啊等。等来了offer。选择,一个结束一个开始我一直惊奇于自己的决断力,真是不朽。我往往会有不可名状的直觉,然后就作决定,从一而终,而往往结果不坏。当年选择文科、报考北大都是这么回事。从本质上讲,我极富冒险精神。呵呵,于是,我还是决定舍弃咨询,签了欧莱雅。我也许,是在许自己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正是因为不确定,所以是美丽的。而对于咨询,我自知积累太少,暂时不想被压力掐得半死不活。所以即使这两者在有些人眼中差距甚大,可对我,选择欧莱雅未必不是好的。而我相信这是更好的。安排毕业走到四年的尽头了,感慨良多。一直以来就允诺自己要好好规划我的毕业,用最安详而淡泊充实的方式度过,图书馆、南配殿、讲座,北京城的种种,甚至远到我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只剩下一个月了,我还是惭愧,无一兑现。唯一可确定的是,最后这半年的确足够混沌自然,有欢笑有泪水,有新朋友,也有老朋友的重聚。我知道我是年轻的,正因如此我才可以对未来有那么多期待。而现在我很开心,很自由,也很快乐,我觉得足够了。蓝色之路(1)曾翔董宁 男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2级研究生毕业去向: IBM中国产品销售代表求职特色:本来相信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经历两次求职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短短的几个月,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匆匆忙忙的状态下度过,而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匆匆忙忙的生活。提起笔来,想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才发现自己好久没有写过这样大段的感触,可能是生活磨去了无数的激扬。但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又给了我很多的变化,让我踏上今天的这条漫漫征路。书归正传,让我们谈谈这件对于每个毕业生而言再正经不过的事: 找工作。我是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中心(现为智能科学系,给这个新集体做一下广告)02级硕士研究生。中心以从事理论研究为主,和现在很多单位的商业应用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个人最终在求职上选择了一个和专业相差较远的工作。大家从我的题目可以了解到我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对,就是所谓的“Big Blue”,蓝色巨人IBM。我最终选择了到IBM System Technology Group做产品销售,开始我的职业生涯。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在求职过程中的几次重要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希望对和我有类似情况的同学有一些启发。两次失败9月份一开始,我们这届毕业生的求职就拉开了序幕。我像身边很多同学一样,投出了大把大把的简历。我的策略是: 第一个学期的重点是外企大公司和像四大银行这样的国企,第二个学期重点考虑那些规模小一点的单位,侧重于更加实际的工作和待遇。其实,现在想一想,当时还应该去试一试公务员。可能很多同学觉得公务员仅仅是工作稳定,环境轻松,其实认真考察一下,公务员的待遇和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也许是自己的运气好,在9月份就得到了很多的笔试和面试机会,其中不乏摩根士丹利这样的牛投行多次的电话面试,也有偏向技术的微软工程院、维尔软件等单位。这些机会中,有失败的,有成功拿到offer的,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帮助我总结了自己的优劣势,帮助我认识到了应该如何开始自己的职业历程。除了IBM之外,在这些公司中,我打算挑选偏研究和技术类的微软研究院和非技术类的P&G(宝洁)两个单位作为例子,来讲述我在笔试面试时的亲身经历。很遗憾的是,我虽然进入了这两家公司的最后一面,但并没有得到最终的offer。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他们和IBM中国公司一样,在校园招聘工作上有着非常专业和成熟的流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多轮笔试面试,考察细致入微,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我是9月份在网上向宝洁公司提交的简历。可以说,我对宝洁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以marketing为主导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也就是牙膏洗发水之类的了。当然,后来才听说了P&G光品牌就有300多个,就连最近上镜率很高的SKII也是它的产品。它的第一轮笔试分为两个部分,先是解难测试,如果通过了当场就进行托业考试。题目类型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主要是为了测试应聘者的英语能力和基本的逻辑能力。当时是在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阶梯教室考的,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大家谈笑风生,让我在心理上减轻了很多的压力。感觉就是时间很长,但氛围还算轻松。这种考试,心态很重要,能够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基本上差不多了。由于对宝洁公司并不是很了解,在这一轮需要决定所要应聘的部门时,我把P&G的CBD(客户商业发展部)名称都写错了。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不要紧张,另外有时间应对应聘的公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老实说对托业考试并没有什么信心,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听力和阅读的形式与托福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挺意外地很快接到了第二轮的面试通知,便开始着手准备。准备的主要内容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主要有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宝洁面试最最经典的8个问题。我后来的感觉就是,这些问题其实只是一个框架,主要还是要准备你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例子。面试官会向你追问非常非常细节的内容,你在自己的经历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将向面试官传达出他们所想要考察的你的基本素质。所以大家要尽量把事例准备得细一些。第二个部分是宝洁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一轮时觉得对要应聘的单位了解不够,所以这时候恶补了一下,以至于后来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笑着问我是不是作了准备。当然是肯定地回答他。这样也表现了对公司的诚意。第三部分是对其他一些细节的准备,比如说自我介绍,基本的行为规范,以及各个问题的英语表达等等。面试那一天,去得比较早,得以有时间和其他应聘者以及前台工作人员交流一下。一方面让自己放松了,另一面互通了信息的有无。面试官是个很年轻很干练的Sales Manager,和我“单挑”。我们聊得挺投机,我看到他在不断地记录,就尽量不使话题跑得太远,突出地把问题的核心意思表达出来。面试比我想象的要短,归功于我的充分准备和宝洁公司的高效。没几天我就得到了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的通知。蓝色之路(2)曾翔遗憾的是这次面试不是我期待的广州之行,还是在上次面试的地点进行。这次是三对一的“群殴”,一个业务经理,一个高级经理,还有一个HR总监。我现在对这次面试的印象就是时间好长,几个人轮番轰炸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他们对经历问得非常仔细。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就是,那个高级经理还问了我组织的一个活动预算多少,经费多少,盈余多少。整个过程应该说我的感觉不是很好,事后的结果也证实了我的感觉。最大的感触是当时的我缺乏同时应对不同类型面试官的协调转换能力,而且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我对这个岗位来说并没有优势可言。紧接着我又面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应该说,能到这样一个研究型单位工作甚至只是面试,都是我作为一个计算机系出身的学生多年的梦想。我面试的这个部门的leader是被称为“深蓝之父”的CB(Crazy Bird)许峰雄。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我很荣幸能和包括CB在内的许多科学家进行交流。早上8: 30,我准时来到微软研究院所在地西格马大厦,被领到了一间会议室,这时才得知今天安排了对我的总共七轮面试。第一轮是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由于部门成员一半以上是外国人,所以整个过程要用英语来进行。这个部分主要用来了解你的研究背景、科研创新点以及科研素养。这一轮的时间比较长,面试下来基本就可以进入状态了。剩下的六轮面试全部是“单挑”,包括两个中国人和四个外国人,所以,准备好英语是必要的。其中有两轮是测试基本编程能力,当场出题,限时作答。我的感觉是尽量不要涂涂改改,想清楚了再写;注意程序细节,如边界条件、死循环等等。另外有两轮是team的项目负责人,主要考察你的科研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对细节要关注,要描述出你的创新点的整个思路。这是他们能和你就你的相关工作聊得最透彻的环节,也是最能表现你的科研实力的环节,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去说服你的面试官。在这两轮中还包括一顿午饭,不过这顿饭吃得非常紧张,那个外国面试官在饭桌上还在和我讨论科研问题。还有两轮是部门的“大佬”对你的科研情况、综合素质的考察,其中包括CB。应该说,尽管面试官是微软研究院的高层,但给我的感觉这是最轻松的两轮,我和CB甚至聊起了他原来的IBM经历,聊起了IBM出售自己的PC业务给联想。他们出的题也多是智力题形式的。另外那个高层还问了一些咨询公司面试常问的问题,比方说分析北京市每年的汽油使用量等等。从微软出来天已经黑了,看看表6: 30了,一天的面试太紧凑了。此时的我脑袋发木,两腿发软,精疲力竭地回到北大。紧接着,我又面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次面试,感觉多数科研人员认为我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地做下去,还有好几个面试官问我是否有读博士的打算。这样,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来这儿脱了一层皮,也算人生完整了,对得起我学的这个专业了。……蓝色之路我利用暑期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了IBM的一个实习项目,这使我对IBM这家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争取到了一个担任IBM校园大使的机会,对公司的招聘流程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IBM对每年的校园招聘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对这些校园大使也都本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去培养,这是我最终选择IBM的主要原因。IBM的第一关是笔试。现在的IBM校园招聘笔试正逐渐从笔考过渡到机考,形式上较之以前有所改变,但内容上还是主要测试应聘者逻辑、反应和英语水平等几个方面。笔试分三个部分: 矩阵变换、数列推理和数学应用题,每个部分分别给分,最后三个部分的分数加权得到最终得分。题量比较大,时间又很短。我就心想,能答多少道就答多少道,速度上去了,分数就会容易比较高了。过了这关,是中华英才网安排的第一轮面试。中华英才网的工作人员还是非常负责的,对每一个面试者基本上都能照顾到。这轮面试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短,问题也不是很tough,我还没来得及紧张就结束了,真的没什么感觉。面试官很专业,也很nice,基本上围绕着简历进行发问,并且一直在认真地作着记录。到了第二轮面试,也就是被安排在IBM中国公司的盈科中心(IBM大厦)、由IBM的HR部门组织的面试,才让我真正地感觉到了IBM非常职业的风格和独特而又浓郁的企业文化。这一轮,HR根据应聘者申请的职位安排相应的部门经理进行面试,而不同部门的经理会根据职位的要求考察应聘者的素质,所以应聘不同的职位所作的准备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给我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有几点。一是整个过程IBM的经理们都非常nice,可以让应聘者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表现自己,但我们在校大学生往往面试经验不足,反而会在面试过程中渐渐放松了警惕,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缺乏认真考虑。二是这些经理们往往是多年的老IBMer,在IBM公司强大的公司实力和文化下受益匪浅。所以,面试前多了解IBM公司的文化和市场现状,可以拉近你和面试官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也会觉得你是个有心人。我在面试的时候就和面试官聊起了我在路上看到的IBM eBusiness On Demand的大广告牌,由于这是IBM目前提出的strategy口号,所以这一话题令后面的面试气氛相当融洽。三是相信自己,表现自己,发挥自己。不要特意为了应聘某个职位去编造一些信息,而要真实地表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IBM的HR们对待人才的态度都是相当负责的,如果你表现优异,即使不能在这个岗位工作,他们也会继续把你推荐到以他们的经验来看比较适合你的岗位上去。我在应聘的过程中,就是从最初申请的technique support转到brand sales上来的,而且最终拿到了offer。回首往事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280万人,今年较这个数字又有增加。传言有“北大学生1000就卖”,而北大去年的毕业生总数达到6000多人。这些数字在我找工作初期,给我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一直相信这些困难不会影响毕业的主流,同时我也自信自己所受的教育一定会给我带来收获。找工作结束,我百感交集,突然想要感谢,感谢北大带给我的帮助和荣耀。尽管作为学子,我们久居象牙塔中,对社会了解不多,带着稚嫩和书生气,但在就业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积淀和实力,从而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情定GE(1)曾翔邹润磊 男北大物理学院02级研究生毕业去向: 通用电气公司医疗集团求职特色: 给自己的定位准确,突出独特优势,回避劣势拿起笔的时候,我真有点不知从何写起。我找工作的经历,比起其他同学来说好像简单很多。我没有参加过招聘会,也没有漫天撒简历的经历和一次一次的面试。找工作的确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经受很多考验的事情,可是我研三上学期中还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课题相关的实验当中,回想一下也算是饱受煎熬了。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我的本科是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学与核技术专业读的。也许很多人听到这个专业都会觉得很恐怖,因为和“核”有关。说实话我也觉得是,不过倒不是因为什么危险性、放射性,而是因为课程实在是太理论化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工科性质的实验性的专业,而不喜欢天天搞理论研究。本科的我表现平平,在强手如林的北大没有出人头地,不过还好,也没有掉队。大三的时候还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能出国求学,也跟随潮流去考了GRE,成绩很惭愧,也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为自己定下保研的目标,就开始集中精力打听我们系的专业设置、每个导师的情况。我不喜欢太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喜欢脱离实际生活太远的研究方向,最后,作出了一个我现在都觉得十分正确的决定,就是选择了我现在的专业——医学物理和影像工程。它把物理学应用到医学领域,同时还是一个需要计算机、医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交叉学科,而且,它和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很多可以拿到医院里面直接为病人服务。从我被导师接纳进入实验室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我的专业,喜欢上了我的研究方向。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我的导师,是他在物理系开拓出了这个与众不同的研究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一般的物理专业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必要的压力是上进的动力。我不是很刻苦的人,研一的生活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当时一个很好的朋友问我: 你现在会做什么?你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无语了。是啊,回头看看,研一就是在并不紧张的专业课与游戏之间浪费掉了,上研之前我曾经立志要学精的英语和VC编程,一点进展都没有,自己的课题也还在拖着。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而我还一无所成。一想到自己真正做课题的时间可能只剩下一年了,就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也把游戏和懒惰压出了我的生活。是该努力了!和一般研究生不同的是,我的课题是无法在北大的实验室完成的,所需的设备和实验条件都只有在医院的影像科里才有。我们实验室和北京某家医院的影像科有联合申请的课题,于是我就被导师派到了那家医院进行学习和研究。而我在医院里的这段类似实习的经历,虽然很辛苦,但是教会了我很多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也成为我进入GE的契机。直到现在我都很庆幸,能够有幸抓住导师给我的这个机会。当时的日子真的很辛苦。坐公交车来往于宿舍与医院之间,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还要忍受冬天的寒冷和夏日的酷暑。而且,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周围都是不熟悉的人,每天都会有很孤独的感觉。想想在实验室工作的同学们,觉得他们真的比我幸福。那家医院的影像科里面的设备就是GE(通用电气公司)的,而我的工作则是编写一个比较底层的源代码。当时的情况是,没有足够的资料,因为有些东西涉及公司比较核心的技术细节;没有人能够指导我,因为除了GE的人,没人懂这些枯燥的代码。我该怎么办?很多工作是无法通过一个人的努力完成的,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懂得如何去求助于别人。在医院里实习的过程,不仅使我学到了技术上的东西,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应该主动地与别人沟通,不可能每个人开始都会对你很热情,都会无条件地帮助你。但是,应该让别人了解你,应该主动地去为别人做事,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朋友,才会帮助你。在医院里,我经常主动帮医生们做一些简单但琐碎的事情,也会一有问题就向他们虚心地请教。虽然他们不能对课题进展提供直接的帮助,但是,通过他们的指点,我能学到很多相关的临床知识,对自己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和那里的医生最后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后来在医院里再也没有孤独的感觉了。同时,我还抓住一切机会,在GE的技术专家来医院的时候,向他们问我遇到的所有问题。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我对GE的设备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GE的人有了比较景仰的感觉。当时,我就把GE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了。情定GE(2)曾翔转眼到了研三,过了暑假之后,找工作很现实地摆在了面前。于是,从9月份开始,未名BBS和水木BBS的job版就成为自己每天的必经之地。先是开始学习如何做简历,上网到处搜集资料,自己慢慢地研究消化。然后开始写简历。当我慢慢吞吞地做简历的时候,周围有些同学已经投出去好多了。我发现和别人比,我的弱势简直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计算机水平。看看漫天飞的招聘要求里面,都要求这个那个编程能力,而我……几乎没有花精力来学这些,因为我的课题里面用不到。但是,在我的研究方向之内,与其他任何同学相比,我都可以算是比较精通的,而且有比较多的临床经验。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定位,就是瞄准与自己研究方向对口的工作,否则,我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于是,我在简历里主要突出了自己在这个专业方向上的优势,这样的简历投给其他不相关的公司,估计就是废纸一张。掰着指头数数,我能投的,也就是GE、西门子、飞利浦这几家企业。东芝之类的我根本不想去。另外还有少数几家国内的公司,也可以作为第二选择。选好了目标,也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只留意与这些公司有关的信息,这样的确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我的第一份简历投给了飞利浦。当时是医院里面的一个医生告诉我,她了解到飞利浦有一个相关的职位在招聘,而且,她还给我写了推荐信。当时我抱了很大的希望,可是在投出简历之后一直都没有回音,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而第一次面试经历,则是给了我心仪已久的GE。但是,结果惨不忍睹。不过,我却从失败中得到很多教训。当时是在水木的career版看到GE医疗的研发部门招聘(应该属于社招性质),我就按照上面留的Email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简历。过了几天接到电话,让我去亦庄,和他们“聊聊”。第一次面试,我也不知道别人会问我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准备什么,只是西装革履地就去了。面试我的是他们部门的一个职员,既不是经理也不是HR。面试的问题集中在我简历中提到的我所做的课题上面,不愧是搞研发的,问的都是很细的细节。很不幸,好多东西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的,我被问倒了。同时他还问了我的编程水平,惭愧……最后,他说,可能需要我几个月的实习,然后才能确定能否录用我,让我回去等结果。我当时觉得,实习的机会至少还是能有的,于是就回去盘算如何在实习中好好表现。可是过了两天收到拒信,唉,被鄙视得惨不忍睹,连实习的机会也没有。当时真的觉得好消沉,突然间希望的肥皂泡就破灭了。没关系,重新再来吧!我知道GE还有校园招聘,于是在GE的网站上填了无数份申请(以至于后来让我去二面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面试哪个职位,汗)。后来,GE来北大开宣讲会的时候,我也去听了,这也是我听过的唯一的一次宣讲会。怕网申不保险,会后我又把自己的简历面呈给了几个HR,还询问了他们具体的招聘流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唉,自己刚刚被鄙视过,心态很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给自己定的目标: 多走一步是一步!其实事后看起来,这样的心态对自己的发挥的确挺有好处的。很快,接到了一面的通知: 翠宫饭店的“群殴”。那天的面试真是人山人海!过程倒是很简洁明快,分组面试,先用英文自我介绍。听了前面几个牛人的介绍,自己心里一直在打小九九。人家又是SCI文章,又是这奖那奖的,可我却没有,怎么办?说实话,当时有几位的长篇累牍的介绍,我听了都觉得累,于是,我打算简明扼要地说几句,一是不会因紧张而说错话(言多必失嘛),第二,我要突出别人没有的地方,就是: 我原来是GE产品的用户,我的工作是在GE的机器上进行的!呱啦呱啦说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是针对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情况,分组讨论解决方案。这种面试HR如何观察筛选,我到现在为止也搞不清,因为在分组讨论中,话说太多了不行,不能不给同组的其他人机会,可说少了也不行。总之,你不能过于抢眼,以免被认为缺乏团队精神,但也不能太沉闷。面试之后,我感觉还不错,回去等消息吧!过了大概一个星期,接到二面通知,又是去亦庄面试。接受第一次失败的教训,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熟悉自己简历里面相关的内容,确定搞清楚每个细节。可是,出乎意料的,这次的面试非常简短,面试我的经理和HR就简单问了我几个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我觉得也许是我的确非常喜欢GE,并且也有一定的了解吧,这些问题我的答案应该没有出大错误。面试只进行了10分钟,我就被告知可以离开等消息了。当时感觉非常不好,自己花那么多精力准备的却一点都没用上,而且,路上来回6个小时,面试却只有10分钟……当时的第一感觉是: 没戏了!又是漫长的不抱任何希望的等待,在这期间我和北京的一家国内公司联系过,拿到了他们的口头offer。真的很感谢他们,因为当我如实地告诉他们我在等GE的结果时,他们很大度地表示,可以等我确定后再和他们签。情定GE(3)曾翔记不得多久之后,突然间接到三面的通知。照旧地全力准备,然后心态轻松地轻装上阵。其实当我接到通知的时候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功的感觉了,我都进入三面了,还有多少人能活下来呢?至少我比在我前面不幸“阵亡”的兄弟们还是要幸运多了!这次去了以后,被告知要做一个基础知识的笔试,然后是和香港来的一个大领导谈(后来得知就是我现在上司的上司)。笔试我自我感觉很糟糕,一度有功亏一篑的感觉。里面主要是电路、UNIX操作之类的题。电路我只是本科的时候学过一个学期,早就还给老师了,没办法,幸好都是选择题,硬着头皮蒙吧。做完之后,去和那个香港人聊,用的是中文,也是说了一些有关职业规划的想法。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把你派到新疆,你愿意吗?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 年轻人嘛,多锻炼锻炼没什么关系。虽然当时这样说,事后想想,如果真派我去那里,我会有点不情愿的。但是又仔细一想,其实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实际上他是想弄清楚,你是否会为公司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可能我当时真的有点“只要能进GE其他都好说”的想法,才那么肯定地给出了回答。如果自己说不愿意的话,结果可能真的很悬。最后他问我有什么问题,我问了一些我特意准备好的问题之后,还问了一下,我什么时候能得到面试的结果?很失望,我被告知,不确定何时有结果。当时我就想,我的漫长的n面什么时候才是头啊?还不如让我彻底死心算了,这样悬在半空的感觉真不好受!快一个月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我被深圳的一家西门子的子公司邀请去面试。圣诞节那天我踏上了去深圳的飞机。面试很顺利,当时他们就答应给我offer。我同样很坦诚地告诉了他们我在等GE。他们虽然看起来不是很高兴,但是也同意我缓几天给他们答复。第二天我就从深圳返京了。到北京之后,下了火车,在回北大的公交车上很意外地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一个很甜美的女声说,这里是通用电气公司,我们决定给你offer!意外的惊喜啊!我还在等待着的n面就这样消失了?不是在做梦吧?虽然当时工作地点以及户口问题都无法确定,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offer,因为,我的确太向往GE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我拿到offer已经四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公司给我们安排了两次集中的培训,当时面试我们的HR们也成为了我们的知心大哥大姐。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往年GE医疗没有单独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所有的岗位都是针对社会上招聘的,因此,应届毕业生想挤掉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GE是非常不容易的。2005年GE医疗第一次制订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EQUP:Entry level Quality Upgrade Program),这是他们的一次尝试,而2006年也会有这个计划。招聘的岗位主要是销售代表、产品专家和现场工程师。专业覆盖面非常广泛,从理工科到医学、经济、管理等都有。GE的招聘,你的学校、专业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们更看重个人本身的素质、潜质以及发展的趋势,你的实习经历、从事某些具体项目的经验会为你的求职添加上分量很重的砝码。而且,需要你能够和公司文化融为一体。在GE,最重要的信条是诚信,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做到的;当然,个人能力也很重要,包括你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英语水平、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技巧等等。当然,在招聘之前只要你能成功地向他们展示你与众不同的优秀的一面,就有机会被选中。说到这里,我想插两句,大家要切记,面试你的HR也是人,普通人!你在面试甚至宣讲会上的每一个表现,可能都会给他们留下印象。如果你能抓住机会给他们留下好的深刻印象,对你的求职过程无疑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你进房间开门关门的方式,就能很好地反映出你的某些素质。再举两个身边同事的例子。这次GE在一个大学开宣讲会的时候,上台讲话的一个HR面对讲台下人山人海的同学,表现得有些紧张,以至于说话有些不连贯。这时,她发现台下的一个同学在冲她微笑点头,并投以鼓励的目光。她因此很快克服了紧张的情绪,同时,也对这个同学留下了很好很深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有心的小动作,使得这个同学在求职过程中早早地处于一个有利位置。还有一个故事,另一位同事在去面试的时候,到公司后被告知面试他的经理因患感冒,面试时间推迟半个小时。而这位同事就能想到利用这个时间,找到感冒药,在面试开始的时候给那个经理,并对他带病工作表示敬意。虽然那个经理没有接受他的药,但是心里很感动。后来在接触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位同事的确是那种很会关心人的人,面试时的举动绝非做作。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求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你的成败,因此一举一动都不可疏忽大意。适时适度地抓住机会展现你为人处事的技巧,是求职成功的捷径,而无意中的小纰漏则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对于我们这批新加入公司的应届毕业生,GE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以产品知识以及“soft skill”为主,包括GE的文化、价值观、与客户沟通的技巧等等。通过这些培训,我个人发现,GE招来的大都是性格比较外向、善于与人沟通的同学,并且,公司非常看重对员工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我切身体会到,在外企工作的确是很辛苦的,培训期间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甚至可能通宵达旦。但是每时每刻都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并且,考核也是非常认真严格的。由于大家都是应届毕业生,公司要求大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不断的挑战,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选择了GE这样的外企,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断的挑战、压力,选择了辛苦但充实的生活。回首自己找工作的过程,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讲,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我个人的感觉,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明确一点好,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很多精力;其次,要能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在HR面前突出自己的优势,并给自己带来自信;最后,要有比较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人说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不错,在很多方面的确很类似。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 找对象时付出的努力可能和回报不成正比,但是,对于自己的学业以及找工作而言,付出和回报总体上会是成正比的。只要你全心付出,就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阿土仔的选择(1)曾翔马锐 男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1级本科生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去向: 摩立特集团咨询顾问求职特色: 纯理科学子进入管理咨询领域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其实蛮土的,中学六年的生活几乎都是竞赛,那是我当时唯一的小爱好。但是从大二开始,就总是不断地有刚认识的朋友认定我不是一个理科生,以至于有时即便我很严肃地说: “我是学微电子的。”别人也会说: “别开玩笑了,你到底学什么的?”无奈之下,我换了一种沟通方式: 让大家先猜一下,然后自己在旁边独自享受the surprising look on their faces when they assumed I was some kind of economics background and then found out that I’m not。 到大四我拿到一些consulting offer之后,这就更成为我日常傻乐的来源了。其实从性格上来说,我的确不适合做理工科的研究,因为我太外向,同时很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但是现在的这个选择依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奥校的一员。一定程度上,我的抉择是对我自己过去的一个背叛。但是,sunk cost is not cost,这是我从经济双学位中学会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再加上之前的一些作抉择的经历,这个决定对我来说虽然艰难,却不痛苦。这就是我大学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选择。我的选择哲学信条一: Hakula Matata这是Lion King里面的经典词汇,意思就是put your past behind you。学术的说法就是著名的“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在我看来,选择永远是面向未来的,而你的过去只是资产。当你的未来秉承你的过去时,你的资产是一种资源;而当你的未来和过去大相径庭时,你最大的资产就容易成为你最大的负载了。这个时候,敢于放弃者成大器。许许多多的人,包括面试官,都问过我: 你学了那么多年的理工科,尤其是你的专业,你不觉得就这样放弃了很浪费、很心疼吗?我总是会说: 选择是面向未来的,我很不适合做这一行,放弃是迟早的。(当然,心里有着一句更简练的话,“早死早超生”。)就好比一个大螺丝钉,往一个小的洞里面拧;不能因为拧进去了一点距离,你就因为舍不得之前的功夫而拼命拧下去,这样的结果是不仅仅你难受,你周围的人也都难受。如果取出来,换一个合适的洞去拧一下,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信条二: Whatever the choice, move on一个朋友曾经提过一个让我很震撼的概念。他说: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而是缺土人。你看看世界各国富豪榜,有多少是书没有读完的?”也许用富豪榜来衡量对哪种人的需求并不完全客观,但是我觉得这些所谓的“土人”,有一点是很值得学习的,那就是他们的踏实和执行力。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顾忌。作了抉择,就开始埋头实施。在作选择的时候也是一样。选择哪条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之后你在这条路上如何走下去。我本来是想去美国读本科的,还为此高三傻傻地考了GRE,最后成功拿了Duke的offer,并且有full financial aid,但是签证却很不顺利。Duke本来同意我推迟入学,但是我还是决定放弃那边,然后在北大开始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走到今天,我很满意我的大学四年,而且觉得即使当初去了Duke,也不一定会走得比现在好。当初被迫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灾难,结果如何,更在于你后来如何面对。理科生跳槽大事记HiAll的创始人许轶曾经和我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求职应该是个逆推的过程,确定了你的目标,然后再确定需要完成哪些milestones来达到这个目标。回过头看我大学四年,发现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逆推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偶然性却成就了我今天希望达到的目标。有四个因素,失去任何一个,我都无法成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 社团,朋友圈子,双学位以及宝洁实习。阿土仔的选择(2)曾翔§社团无论是锻炼能力,还是证明能力,还是为了在简历上面增加内容,学生社团的经历都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首先,在过简历的时候,无论是公司的HR,还是ChinaHR的筛选,president和vice president等都是他们在主动寻找的key words,像P&G的网申甚至“明目张胆”地问你当过多少次vice president or above。其次,在公司面试的时候,常常会问到: 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你的领导力(或者是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以及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者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社团的经历可以让你有很多备选的素材。假设你是面试官,一个应聘者大学最大的成就是四年政治课都在90分以上,另一个应聘者分别帮三个社团拉到过2万元的赞助,你会觉得哪个例子更震撼?最后,在社团中锻炼的组织能力等也是公司很欣赏的,毕竟工作之后不再是纯粹的学习,更多的是实施。而我觉得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考虑毕业之后转行的学生来说,社团经历还有着另一层面的意义,那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得不承认,北大的许多很有价值的机会和活动中,理工科学生的参与比例比较低。而且原因往往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课程重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这些机会和活动。加入社团和通过社团结交朋友,就好比是在一个全封闭的铁屋里开了一扇窗户,这样你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仅仅 “在铁屋中呐喊”。我之所以那么推崇社团活动,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大的受益者。我很多很好的、对我帮助很大的朋友都是在社团认识的,而在社团的经历对我求职的帮助也很大。可以这么说,是AIESEC, SICA和BFA把我送进了宝洁的实习。在宝洁严格的面试过程中,我就是通过不断地列举我在这三个社团中的活动而成功地过关斩将的。而宝洁的实习又是最终让专业和成绩都很普通的我进入咨询业的一个关键的催化剂。§朋友圈子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有很多很要好的朋友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狠狠”地帮了我。这里面有不少是我的师兄师姐,但基本上都不是我们专业的。比如,两个99级化学系的师兄,一个去了宝洁,一个去了Bain,是他们让我知道: 原来并不是学这个专业就必须要继续做这个专业。他们的出现,可以说是我现在走这条路的起点。如果你认识了一个你觉得会改变你生活的朋友,一定要敢于不断地、虚心和低调地向他(她)请教,而不是把他(她)的名片放在你的名片夹里。我的许多朋友都是在很偶然的场合或机会下认识的,但是我就再也没有“给他们机会从我的生活中溜走”。§双学位我和大多数选修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可能有些不一样,因为我几乎是把这个当成我的第一学位来学了。而且这个双学位对我而言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我在应聘咨询公司的时候看上去“正常”一点,而更多的是颠覆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 从传统的理科解题的演绎法,到更实证的先作假设再论证的purposeoriented solution。有段时间,就感觉是在经受洗脑。直到现在,我还成天听着SARS期间周其仁老师讲《新制度经济学》的上课录音,并时不时温习当时学的Accounting和Corporate Finance的内容。从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你可以得到的远不止一张双学位的文凭。§宝洁的实习在这个实习之前,我从没想象过我可以在两个月时间之内接手和完成一个很大的商业项目以及学会那么多的东西。这个实习于我,就好比菠菜于大力水手,唯一的区别是,这个实习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终身的。宝洁的实习和许多公司的实习甚至是一些知名大公司的实习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实习生会被看成和full time一样地位的职员,压根就不会被指派做端茶倒水或者翻译等杂活。每个实习生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老板,一个时常关心你的buddy,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以及很好的住宿条件。我当时实习的部门是市场研究部(CMK)。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商业中的数据分析,marketing framework,市场调研方法和技巧,consumer model,memo writing等等各种知识,更体会到了解消费者心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让我肯定了这条道路是适合我的,以及我适合在怎样的环境和氛围下工作,而这,成为了我最后从几家咨询公司中选择Monitor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阿土仔的选择(3)曾翔求职之路由于宝洁在实习完之后给我发了offer,我从求职一开始就没有十分紧张过,但却作了我有生以来最难的一个抉择: 宝洁还是咨询。宝洁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而且当时我的工作,以及公司里面的人,都让我觉得十分理想,但是我将来想创业,我希望能够学会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行业,为未来的创业作准备。而且我很希望留在北京,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只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潜力,以及我在这边的许多朋友。如果加入宝洁,我就必须回我生活了18年的广州。虽然感情上无法割舍宝洁,但是我认为咨询是一条更适合我自己职业规划的道路,于是我开始准备求职咨询业。§准备篇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要给我的求职准备工作打分的话,满分100分我就只有60分左右的样子。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包括双学位还有十门课,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毕竟已经有了后路,所以人也有些懒了。在准备工作当中,我做得还算不错的,就是所有公司的宣讲会我都去了,而且为了写好cover letter,对每个公司都进行了很详细的网上调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对每个公司的特点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后来作选择铺平了道路。但是其他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简历和面试,我是实在太懈怠了。简历方面,我的模板已经过时,不知道有buzz words一说,连求职意向我都没有写,因此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幸亏咨询公司读简历是人读,而不像ChinaHR那样通过机器协助,否则我的简历很可能已经被丢到垃圾桶里面了。而面试方面,我真正开始阅读那本80多页的网上广为流传的vault guide to case interview,是在我第一个case interview ——Monitor的case interview的三天前。所以,我在面试高峰期那段时间,时不时就会临时抱佛脚。在这里,我给大家大概写一个求职准备的checklist吧,这样大家在准备过程当中也许能够比我有条理一些:● 参加公司招聘会● 上网对公司进行调研,包括■ 公司的文化、价值等■ 面试常见问题■ 该公司和行业中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申请的职位需要的素质调研的渠道主要有四个:■ 校园BBS■ 相关书籍■ 公司网站,尤其是每个公司网站career目录下的内容■ www.baidu.com和www.google.com● 8月份就开始准备简历其实对于简历,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考虑让专业的求职培训机构来帮你进行修改。因为我之所以现在觉得我当时的简历惨不忍睹,是因为在找到工作之后,我找了一个求职机构里的专家给我扫盲+修改。● 9月份就开始准备面试像我那样10月底开始的就是走独木桥了,太危险。参加咨询公司的面试尤其需准备以下几点:■ 想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这个公司(转行的尤其需要准备)■ 含“最”字的问题,最大的成就之类的■ 多阅读关于case interview的资料,尤其是那份著名的vault guide to case interview■ 有机会多些做mock interview● 对你申请的公司要形成一个初步的preference§经历和感想篇由于目标清晰,我只和BCG,Monitor,McKinsey,Roland Berger和A.T.Kearney打了交道。BCG是第一个来校园招聘的,10月底简历投递就截止了。他们对成绩要求挺高的,加上我又很马虎地寄了一份还没有完全写好的简历过去,结果连面试官都没见过我就被拒了。Monitor是我面试的第一个咨询公司。他们的面试十分紧凑,一个周日的上午是pretalk,十分钟的聊天,全英文,就简历以及个人选择问题问了一下,然后就通知我下午参加conversational interview。这一轮是二对一,差不多1个小时,也是英文,内容基本上都是和简历、性格、矛盾处理等有关的问题。conversational interview,其实就是和面试官聊天,当时两个面试官都超级nice。阿土仔的选择(4)曾翔一天之后,我就被通知参加第二天的case interview。面试依然是英文,时间一个小时。我的是关于新西兰果汁销售的一个case,应该是Monitor曾经做过的一个case吧。Monitor的case interview是paper case,但是技巧和传统意义上的case interview基本还是一样的,就是不要一个人蒙头想,要多和面试官沟通,但是同时要多留意paper上的data,毕竟这是一般的case interview所没有的。漫长的一个星期之后,是一个video case,以及就你以往面试中的一些表现再进行进一步的提问。半个小时左右就结束了。而两天之后,也就是Thanksgiving Day,Monitor邀请所有进了最后一轮interview的applicants到公司吃火鸡,作为对我们为面试疲于奔命的厚劳。那是我们在场的很多人第一次吃火鸡。公司很多的员工都来和我们聊天,连中国区的主管也在饭桌上share自己的很多轶事。大家像在一个家庭一样,那种感觉特别的好。就在那天下午,Thanksgiving Day,Monitor给了我offer。For me, it’s really a thanksgiving. 而且,一年前的Thanksgiving Day,宝洁给了我summer intern的offer。这一天对我来说总是这么特别。Thanksgiving Day的晚上,我参加了McKinsey的笔试。那段时间前后,我陆续开始了Roland Berger和A.T.Kearney的面试。但是因为时间无法安排过来,A.T.Kearney的面试我参加了一轮就没有再去了。先说说Roland Berger的面试经历吧。面试主要分了三轮,第一轮是两个面试官,一个大概是HR,另一个是senior consultant,轮流面试,各半个小时。前者主要是就性格和简历问题提问,英文;后者给了我一个估计中国牛奶市场大小的market sizing的问题,还提了一个基础的会计问题。能够通过这一轮,我一直很想不通。因为我那天很累,心情不好,在和HR的面试过程中,当被问到“If you work overtime, 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 it’s because of your low efficiency”时,我斩钉截铁地说: “That’s impossible.”然后她继续追问: “Well, when you are new to a firm, you might need some time to adjust yourself, right?”我继续很不客气地回答道: “Yeah, that’s right. But I am always the quickest to get adapted to a new environment, so it’s impossible for me to be inefficient. ”然后看着她很无语的样子,我当时认定自己是挂了。所以后来当他们通知我参加case interview的时候,就轮到我无语了。有些时候job interview和美国签证面试其实蛮像的,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第二轮面试是我有史以来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面试了。一个半小时,两个case,两个面试官。第一个面试官是一个从McKinsey跳过来的Manager。他无比的爽朗,上来就对我的简历,以及所有北大学生的简历痛批一顿,然后宁死也不相信Duke会愿意录取我并且给我奖学金,甚至当着我的面在简历相应内容的旁边连打了三个问号,并在顺带说了一句“你长得像李光耀”之后开始进入了case interview。这次的内容是假想的一个位于北大旁边的sandwich store的销售问题,本身并不难,但是在面试的过程当中,他突然打断,用中文说道: “你是不是从小到大经常看香港台?你英语说得蛮溜的,但是举例特别喜欢用like,而不是such as,这和香港人蛮像的。”我当时终于忍无可忍了,很严肃地对他说: “我希望我能够集中所有的精力在这个case上,而不是把一些精力分散到举例的用词上,这样也能够让您更好地评估我的分析能力,您觉得呢?”然后他突然爽朗地大笑了一分钟,感觉整个翠宫饭店都在颤抖。之后就一直都相对严肃地继续case interview了,也再也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插曲了。第二个面试官是从宝洁跳槽过来的Project Manager,人很nice,看到我的宝洁实习就和我聊了一下宝洁。然后给我的case是关于GE生产的其灯丝500年烧不断的灯泡是否该投放市场的问题。分析过程中需要做不少的图,包括产品生命周期,边际效应等等,蛮有意思的。最后一轮是见两个principle,都是之前从A.T.Kearney跳过去的。由于他们知道我已经有Monitor的offer,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尝试说服我,而且其中一个principle对Monitor还十分的不尊敬,让我感觉他极不professional。虽然他们最后给了我offer,但是我的心早已是Monitor的了。虽然Roland Berger国内的业绩很好,几乎和McKinsey打个平手,但是Monitor的国际客户质量要高不少。在一个咨询公司里面,公司的客户对于一个entry level的成长也是很关键的,所以最后我还是不得不和Roland Berger告别了。但是这个面试却是我收获最大的面试。我觉得我在整个过程当中做得最好的就是第二轮和经理据理力争。在case interview当中,面试官经常会故意制造pressure,来观察你在压力下是否足够冷静。就像The Apprentice I里Donald Trump把Kristi开除的原因是“She didn’t stand up for herself”。在面试过程当中应聘者虽然不能过于aggressive,但是也不能显得任人宰割。我从来都相信,I don’t beg for the offer, I invite the offer. 做人要有原则,面试也是一样的。阿土仔的选择(5)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