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着脸皮向学长们讨要了一些简历,结果先被他们吓了一个月,看起来每个人都比俺牛百倍啊!结果写简历这一步就让我徘徊不前,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才好。两个月准备,简历时间就花了我一个月!其实很多事情在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起步,真正开始做了,可能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并不多。因为心里没底,这一个月就在看一些写简历的书啊,网上的一些宝典啦,简历也浏览了不下100份,搞得脑袋都涨了。后来动手做就是在某一天(实在急了),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模板,相应填入我的资料就ok了。然后扔给几个学长,让他们帮忙修改。然后自己再稍加整理,突然感觉咋就看来跟学长们一样牛了呢!许多看起来平常的东西,变成文字感觉就不一样了啊。看小说和看电影就是有很不同的感觉!当然简历在后来真正使用时,还作了细小的调整,以针对某些行业、某些职位。“行话”就是某个行业、某个职位经常用的一些术语之类的。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看人家的面试经验,看职场的一些故事和小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搞到什么资讯都不是难事。还有就是跟圈子内的人多交流。“披挂”是花几百块钱买的便宜货,这样的我还一直舍不得穿呢。结果临阵前穿上后,搞得自己很别扭,言谈举止很多都变形了,很不自然,全然一个十足的土老冒加暴发户。后来慢慢感觉,职业装的档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披挂整齐,并且还要披挂起来后能和言谈举止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还是要提前学一些商务礼仪之类的东西,没事的时候多穿上晾晾,让自己习惯成自然。弄好简历之后,就开始四处撒种了。俺的八字战略方针是: 广泛培养,重点捕捞。因为属于找实习,所以也没有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行业,适合干什么,倒是想通过实习寻找答案。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上未名和水木的job版以及ChinaHR,51job,zhaopin等网站。发现网上投的简历的要求和自己准备的简历差别好大,于是按照人家要求的格式重新整理和更新。网上简历筛选这一关挺不好过的,后来在一门专业课上才了解到其中蹊跷。以前是手写简历,每个人精力有限,所以投的单位不是很多;再就是打印版(复印),也是要花一些成本的;网络投递,对于学生来讲,基本上不花什么成本,比较容易,另外用人单位也不用费劲一份一份看简历了,只需要用软件从数据库中按照既定标准选取就行了。但这样一来,就造成每个求职者以前可能只投10份简历,现在却可以投100份,每个公司的应聘者都显得多了,而公司面试的规模和能力却没有变,所以在简历这一关就会咔掉好多人。大部分的筛选是靠软件,大体就是每个公司针对自身文化和职位的要求,对简历中的项目设定不同的加权,最后简历符合一定加权的就可以进入下一轮了。有的时候很多公司的筛选方式都是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的方案,所以造成有的人被狂拒,而有的人被狂面试!不过还好,还是有好多公司的加权方法差别很大,我最终还是有机会的。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3)曾翔我投简历的时候,已经是2004年3月,这个时候才知道像宝洁等早已结束暑期实习生网申了。还好4月份到6月份还有一次高潮啊!投完了一轮,就等笔试或面试通知了。而结果只有IBM给了机会,其他的就莫名其妙地被扼杀在网申阶段了。申请IBM的人狂多,而自己就这一根稻草,希望很渺小!可能因为只有这一家的关系,我就比好多申请者多作了一些准备,背水一战呗。笔试提前了解到是一些英文的数学题之类,类似于GRE的逻辑和数学,于是我重拾了一个星期的GRE,当时感觉怪怪的,好像回到了3年前……考场上感觉发挥得极其糟糕。每道题目单独花5分钟,肯定能做完,可是把十几道压缩到5分钟左右,一般人是很难做完的。所以我有一多半的题目是蒙的。考完之后才知道,居然还是倒扣分的题目,还好大多数人像我一样,也就平衡了。接下来的日子天天看信箱,无聊地过着,实验室的工作一点心思都没有了,有时一天看10遍信箱,生怕漏了什么似的。第一次嘛……这期间MM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分散掉我好多的负面情绪。走过之后才懂得,人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很容易无所事事,像等待宣判一样,好像只有尘埃落定,才能够进行一下步。这种心态对自己非常不利,其实应该在等待消息的时候,让自己忙起来,不断地让自己一直往前走。一面终于拿到了,去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的一座写字楼,离万柳很近。记得很清楚是周六下午1: 30,MM和我在“橡树林”吃了午饭就慢慢遛过去了,在大厅里等待了一会,看到旁边有一个打扮得很职业的MM,后来知道是法学院的。这一面,面试官是中华英才网的一群姐姐们,进去之后发现她们也刚吃完午饭,看起来比较累,于是寒暄了一下。第一次毕竟还是紧张。她们很职业地一边针对简历狂问,一边不停地在纸上记录,很有效率,导致我的思考余地很小,说话偶尔有些迂回。最令人恐惧的英语面试没有出现,可能自己应聘的首选是个技术职位,只是让我翻译了一段产品说明书,暴多单词不认识!不过还算流利。等了些日子,又收到二面通知了,地点是在IBM中国研究中心(CRL)。招收的是心理学的,与我的专业对口,不过工作具体干什么我还是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招一个人,18人进入这一面,5个是我的同学。面试我的是我的一个师姐,虽然面试过程中对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过没办法,她对系里的情况太清楚,我的专业与她这次期望的不符,所以我没机会了……不过在我下半年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她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感谢她!接下来的日子比较黑暗,自我感觉很不爽,心情降到了最低点,逢人便哭诉自己的“悲惨”。后来系里一位关系比较好的老师给我介绍了一家国内的咨询公司,她的朋友是这家公司北京地区的经理,于是便去上班了。也就是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某日在公共汽车上接到一个电话。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双安附近,车上人很多很嘈杂,电话里说让我去面试,只听清了是IBM,当时回她说我已经被拒了,是不是她打错了,那位小姐确认了一下说没搞错,这次是人力资源部门面试,是后来从一面的名单里又筛选出来的……当时很激动,都没记清楚时间地点!后来下车了,又打电话确认了一遍。这次面试我的心态已经很平和,就像追一个女孩子被拒了,现在好像又送上门来的感觉。哈哈!那天的半个小时,我很轻松,就像聊天一样……后来我在IBM实习时的师傅说,面试后剩下三个候选人,我是被面试我的人极力推荐的。她是中文系的一位学姐,很和蔼,可以感觉出当年是个大美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文采,一级棒!我的经理是IBM中国区的人力资源总监,后来也知道是自己的一位嫡系学姐,对她无比敬仰,能在她手下学习,实在是一种享受。我的师傅是一位在工作中看起来很tough的帅哥,对我要求比较严,但是很热心地教我很多东西。我的实习工作是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好多其他的实习生都是在做一些琐事。他们的指导对我后来真正地择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让我逐渐认清了自己,认清了以前不熟悉的一些行业,了解了工作中真正需要的能力。如果不是他们,我可能会糊里糊涂地找个单位“嫁”了,最后则可能导致一段不幸福的经历。谈婚论嫁——实战篇实习结束了,好多当时一起实习的战友留下了继续实习,目标是正式录取,我的心其实也在与IBM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紧紧地被抓住了,还是蛮喜欢这个公司的。可是学校的事情太多,我不得不离开。到了学校之后已经是9月中旬了,大规模的校园招聘已陆续开始,可是自己却一直紧张不起来,都是IBM惹的祸啊,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只是象征性地投了几份简历,并且这些公司都是些很牛的咨询公司、投行之类的,对我来讲根本就是空中阁、水中月。好像心里一直期待着什么,但是IBM一般都是在12月左右才开始招聘的。都忙了一个暑假了,“十一”长假本来计划好要好好愉悦一下身心的,可是心里压着巨石,前途渺茫的感觉真是不爽。结果还是选择把自己憋在屋里,好好地重新修订简历,查信息,偶尔投一些简历。还有就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去玩一玩,互相慰藉。一位光华的哥们曾经对我说: “机会真的来之不易,并且总会和你擦肩而过,我很吃惊为什么有的人会面试时迟到或者丢三落四的。他们是在对自己不负责任啊!”我还没有直接的目标,但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不能因为我的懒惰而把机会放走。机会不理我则另当别论。天慢慢凉了,心也慢慢静下来。当无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恨自己了,或者说憋到一定程度就爆发了,于是11月中旬开始天天疯狂地投简历,赶场。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4)曾翔疯狂之后,又开始冷静了,招聘的公司实在是太多,各种行业各种职位,自己要是每个都去试的话,投简历就能让我喷血。所以,开始思考什么类型的职业是我真正适合的,结合实习经历开始自我分析。因为是学心理学的,可以有机会进行一下测评,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兴趣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兴趣。我喜欢用排除法——我在北大的七年,大多用的是穷举然后排除的方法。我实习是做的人力资源方向的,这可是我们系最对口的职业路线了,可是在IBM实习时了解到,人力资源属于Back office,不是公司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是技术和业务。自己在北大清闲了这么多年,已经很老了,如果再不拼搏一下的话,就要终身后悔了。人生能得几回搏啊!加上测评的结果佐证了我具有做销售的某些特质,于是就选择了这个对自己比较有挑战性的职业。当然首选是国际IT大公司,然后是其他行业的跨国企业。如果自己实在太孙子,那就去小公司!简历筛选一关,如找实习的时候一样,还是颇受打击的,还好已经能清醒地面对这个问题,不会像刚开始找工作的同学那样大呼小叫了。看来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有很好的效果的,某种激情消失了,更多的是冷静。终于在10月底的时候,来了第一个面试机会,是深圳华为的国际营销。它是唯一让我可以放弃首选目标的民营公司,因为华为的国际营销是到别的国家做买卖,并且是卖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并且好多客户都是政局复杂的国家。自己感觉这个工作的挑战性极大,当时是抱着必胜的心态去的。华为的面试有些拖沓,要在现场等候一天,当时和环境学院的一个哥们在一起呆了一整天,算是患难了吧。现在这位兄台去了发改委,很牛的地方!面试是在一个屋子里,一轮一轮地来,一轮之后就是筛选,然后过关进入下一轮。大部分的时间是坐在外边的椅子上等待,中午有盒饭。第一次面销售,问题问得很尖锐,有的时候像吵架。对方让我列举自己适合做销售的理由,我列出一个她就反驳一个。总体感觉我还是发挥得比较次,因为是第一次面试销售职位,有些准备不足,或者是自己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知道准备什么。当天晚上华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位经理给我打电话,说人力资源部门对我有意。潜台词就是销售部门我完蛋了。第二天下雨,他还亲自到了我们系。感谢他的赏识,中午以朋友的身份请他吃了顿饭,长谈了一次,第一次感觉到华为踏实干练的军人作风。我澄清了想做销售的意愿,他也很尊重我的选择,并且好意地告诉了我我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第一印象让某位面试官感觉不好。第一印象,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样的招人标准太武断,怎么能凭印象选人呢?其实,我是应聘销售的,如果一个销售人员给客户的第一印象都不好,那么后来的工作就要难做好多。想来想去,可能是面试那天中午吃多了,还倚着墙不知不觉睡着了,被叫醒进去面试时,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呵呵,别提多难看了。小细节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销售的面试机会光顾我,倒是有一些研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机会。我们系这几年来,抛弃心理学专业而就业的研究生好像不多,毕竟走一条全新的路还是比较难的。郁闷的时候,还好有MM给我安慰与鼓励。IBM的校园招聘终于开始了。我属于实习过的学生,所以前两关免检,直接进到第三轮也就是一线经理面试。因为自己提出了转部门应聘,所以如果在面试中被淘汰了,就与IBM无缘了。很多部门都有实习生留下,留出来的指标相对就要少一些,造成竞争很惨烈。我的三个意向都是销售培训生,只是部门不同而已。因为要等其他校园招聘生走过笔试和一面,所以那段时间真的让我很焦急。毕竟这是自己心仪的公司啊。在心仪的人面前,总是很容易紧张。和我当时追求MM一样,每天都觉得有盼头,却每天都没有进展,不知道她会怎么宣判我们的将来。眼瞅着好多人进入二面、三面了,有的都开始发offer了,自己的心开始往下沉。好歹有些部门还没有开始招聘,还是有一些希望,不过越来越向理论值靠拢了。这个时候,来了一段小插曲,就是前面实习时面试我的CRL的师姐,她到系里招人了。于是我又一次去尝试,当时的想法是先进IBM再说吧。后来还是很顺利,都到了最后三选一的关头。总是在接近绝望边缘的时候看见曙光,开始面试CRL那边之后,我现在所在的部门也开始发面试通知了。因为很期待,所以很主动,准备也格外用心。提前到了1个多小时,问了问前台关于面试者的一些情况。进去以后,是一位很老练的经理,问的问题也很有挑战性。半个多小时,我一直在接受挑战,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完全凭第一反应。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压力面试。走出国际会议中心,心情还是蛮沮丧的,因为经理没有给自己一点鼓励,完全是挑战、责问、反驳,当时的感觉是无望了。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5)曾翔两周后,好多部门已经接近尾声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签约已经过了,心又一次陷入黑暗中……突然又接到了面试通知。那天下着北京今年第一场大雪,这次面试我的经理看起来很和蔼,从口音上能听出是位东北汉子。他问的问题都很轻松,有聊天说心里话的感觉。估计他曾是一位很强的销售吧。我时时受他的指点,包括我那天穿的西装不是很得体等。我也很愿意吐露我的心声。他最后把对我的评价告诉了我,说对我印象很好,尤其是会倾听。这一点可能得益于我们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和训练。不到一周,HR提早把好消息告诉了我,并且劝我放弃别的offer,当时我哪里有别的offer,除了CRL那边的最后一面。当时考虑好久,因为CRL那边还有一位同班同学进入了最后角逐,而自己已经有一个offer了,觉得去跟她竞争是很没品的做法,所以就提前跟那位师姐说了。师姐非常善意,我们聊了很久。她当天就给我的同学发offer了,这样的结局真好!以后虽然也收到一些公司的终面通知,但自己已经没有半点矜持就签了IBM的offer,所以对那些都婉言谢绝了。尘埃落定——尾声这半年来最要命的就是我的左脚,已经感染增生了,但是治疗的话需要做手术,至少两个星期不能走路,而我都不确定两个星期里会失去或者得到什么样的机会,所以一直咬牙忍着,直到签了offer后才去。把医生都吓了一跳,说我这半年都怎么过的……回首找工作的经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将来,并且尽快地想清楚自己将来的定位——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因为各种诱惑确实是太多了,每种诱惑都可能有精彩的未来,但不能在五花八门中留恋,无论如何选,都要回到实际中来,脚踏实地。其次是不要拒绝长大,早早地让自己肩膀上挑起至少一份责任,然后就向着目标一直走,不停歇。即使看不清终极目标,也要用短期目标来激励自己。总之,设定自己短期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一件武器。单纯按照时间来分类,北大人可以分为4年型,7年型(含6年),9年型,长期型。我是属于7年的那种。本科时并不出众,也不十分上进,很多时候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只好拿自己7年的时间,完成好多同学4年就已完成的历程。对北大的感受,除了大一时有一段刻骨铭心的鲜活,很多还是浓缩在了这找工作的半年里,真是各种滋味都有啊!7年了,跳出去还是需要勇气的,惯性是可怕的。每位刚进北大的新生都是一方水土的佼佼者,来了之后,便会又分出高下。我来北大不久,就发现周围的牛人太多了,于是放弃了好多争斗的念头。也是从那时开始承认自己平庸,承认自己将来的所有的一切都不可以凭自己的“天赋”去获取。但可怜的是我明知这一点,却还是慵懒了,无忧无虑地过着。到真的要踏出北大那一天,才又一次觉得自己好渺小,被北大庇护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并且深深感到被北大庇护而自己又浪费光阴的日子是可耻的,希望后来人明白这一点。我们是在滚滚的洪流中继续着我们的生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找工作的途中遇到的好多强劲的对手,他们的过去远没有我们这些被北大罩着的人那么辉煌,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坚韧地向前。昨天的努力和天赋,让你来到了北大,但是今天的慵懒,又会在将来让你羞于提起北大。少年心事当拿云(1)曾翔匡澜 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03级研究生毕业去向: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合规部经理助理求职特色: 本科非名校,通过努力考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光华人论坛”创办人之一把论文初稿上交导师的时候,忽然惊觉: 在光华的两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两年,无疑会在我的生命中刻下特别的记号。这个记号也许算不上多么绚烂耀眼,却很值得我回味。在这里,我留下了青春尾声的无知无畏,也有面对挫折的百转千折,曾以为听到了爱情的绝唱,更结交了一些一辈子的朋友。要不写点东西来纪念一下,似乎有点对不起自己当年“文学青年”的称谓。然而,又不知从何说起。没有老T(指本书中《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一文作者——编者注)那么传奇的经历和辉煌的结局,也不善于对学弟学妹谆谆教导,深恐写出来的东西会对大家是一个误导。于是便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然终觉凡人经历或也有其动人处,便不惮浅薄粗陋,决意记录一二,与各位共享。需说明的是,这不是一个求职经历,不是经验之谈,不是炫耀显摆,只是记录下一个从湘江旁、麓山下走入光华的年轻人两年时光一闪所映照出的记忆。之所以用“少年心事当拿云”作为题目,是因为很喜欢这句话。虽然早已经不是少年,心事却从未堕拿云之志。与众共勉。是为序。你让我忘记,我却只看你的眼睛这一段是关于青春无敌的记忆。如果年轻的时候你都瞻前顾后,那么以后你也不会果断决行了。我记得在“光华人”论坛成立宣言中我说过,年轻人的血液温度要比其他人高0.8度,千万别辜负了你这0.8度。我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爱恨分明,敢于冒险,敢于咽下失败甚至是错误的人。我放弃了保送武汉大学法律系的机会,很有点自以为悲壮地走上了跨专业考金融的艰辛之路。当然,考研经历在这里就不再赘叙,总之,经过考研之后,我认为将来再也不会有让我绝望的事情。在我一个师弟向我叙说他找暑期实习时遇到的挫折的时候,我只是告诉他: “这才是一个开始,等着被更多的公司拒吧。”其实,找工作和爱情也有几分类似,讲究的是一个match的问题,不要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的权利。当然,爱情可不能如同求职一样全面撒网。跌跌撞撞进了光华,就感觉功德圆满,出人头地了。在老T忙着在博时卖基金的时候,我很惬意地把广东玩了个遍。主要是根本还没有那些念头,没有那根弦。这是一个教训,刚考上的师弟师妹如果想进入好的公司工作,尽早准备找实习是有必要的。不过,要问我是不是很悔恨,我会说不。那是在我当初的信息集和预算约束下所作出的最优选择,我绝对不会因为后来的信息集合更新和预算约束变更,而对之前的选择加以怀疑。换言之,我的偏好是有延续性的,变的只是外部的环境。用法律术语来说,法律不溯及既往J。我觉得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轻言后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哪怕是嘴硬,也硬得让人尊敬。开学了,进入光华了,照样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家忙着聚会、吃饭、喝酒,日子过得悠闲而自在。那是一个美丽得让人麻醉的秋天,也是我在光华的一段黄金岁月。后来即便闲在宿舍发呆,也再没有那么轻松的心境。在求职期间,甚至连做梦都会想到怎么面试,怎么写感谢信,想起来甚觉凄凉。此乃后话,按下不表。这一段岁月留给我的回忆是温暖的,想起来心情总会很飘忽。这样的日子过去了,还会回来么?我也不知道。忆当初,和小宝、胖子、老T、D哥、M哥、小C以“三宝四帅”横行江湖,也在03金融留下一段佳话。想当年,与众人一起谋划小宝和YZ的爱情大计,是如何的众志成城。K哥当初豪言“喝到死”之时,有幸躬逢其盛,如今每每念起,仍血气沸腾。K哥和XD哥比拼酒力,角逐班级“酒神”称号,此两大顶尖高手的巅峰对决,直叫日月失色,天地动容。经此一战,两人名动江湖,逐渐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会有不务正业的感觉吧?说对了,就是不务正业。在光华,在充满状元和牛人的地方,在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投行、咨询、国际大企业的时候,说这些有意思么?没有,的确没有。但是,我仍然很怀念这段岁月。我交到了很多知心的朋友,大家生活得很快乐,这是最重要的。金融业,说到底就是一个people business,最终比拼的是你的个人人格魅力,你的朋友圈子,你的personal network。厉老爷子有言: 同学是一辈子最大的财富。无论是从感情的角度还是世俗的角度,余深以为然。毛主席说过,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诚不我欺也。所以真诚地奉劝师弟师妹们,不管你们是怎么了不起的牛人,抑或你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都好好地珍惜你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吧,用一颗珍惜和感恩的心去面对,最后你会觉得你是最有收获的人。不要犯目光短浅的错误,人生是一个长期的博弈;不要只看着所谓的光环,见到所谓的牛人便趋之若鹜;不要太功利,尽管商学院里面弥漫着功利的气氛,但至少在交朋友方面你可以暂时和money或offer说再见。少年心事当拿云(2)曾翔在光华,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便是自以为看到了爱情的背影。虽然后来证明只是一种幻觉,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事情,至少证明了我还有爱上一个人的能力——很不容易,毕竟见了太多持“爱情虚无论”的沧桑者——甚至于我在如今已不存在的一塌糊涂BBS上写的《我的北大单恋日记》有一次还上了十大。当然,女主角现在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也很真诚地祝福她。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有大一大二的师弟师妹来问我所谓的投行、国际大企业的intern和fulltime的面试。惊异之余,我也有点啼笑皆非。挣大钱的魅力真的有那么大么?大得让刚进入大学、应该尽情挥洒青春的小孩也要开始抛弃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美好?所以我对那些人说: “好好enjoy你在北大的生活,找自己喜欢的人去未名湖逛逛吧。奋发有为是好事,但是太目标化了就不好了。”生活到底是什么?是一味不停地往前奔跑?还是从容地享受奔跑的乐趣和路上的风景?一个永远争论不清的话题,也许不说也罢。就这样很自得地过完了第一个学期。印象中北大的冬天美丽得让人心颤。2003年的第一场雪时,大讲堂正播放《滚滚红尘》,我们班几乎去了半个班的人。散场的时候,面对不期而至的大雪,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一瞬间的感觉让我记忆至今。虽然夹杂着期末考试的恐怖,混合着课程密集的压力,第一个学期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完美的童话。真的很崇拜老T,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摆弄实习、投行面试这些高深的东东,这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坦白地讲,我基本不知道那个时候他在折腾什么,而他也置疑我把时间花在追女孩身上是否有意义。最后当然没有结论,求同存异J。虽然历史后来证明我是徒劳无功,但假若不让我知道结果,让我再作一次选择的话,我肯定会做相同的事情。呵呵,个人的性格就是有点倔强。总是有人在我耳边说,不行,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但是,我偏偏想去试试,想去争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标题,也是我一个哥们写的一句顺口溜: 你让我忘记,我却只看你的眼睛。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大话西游》中有一句: 可惜快乐总是短暂的,换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虽然没有那么严重,等到第二学期,我也开始嗅到硝烟的味道。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要吃饭,就总要把自己卖出去。而要卖个好价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便开始在各门课程中疲于奔命;开始着手准备写人生的第一份英文简历;开始去网上搜索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开始倾听老T布道,讲投行是如何的激动人心;开始幻想是不是也有机会过上这种fabulous but single的生活(据说投行里很多都是单身贵族)。寻思着反正不想single都已经single了,那还不如fabulous一把好了。开始整天和老T混一起,接受求职的思想启蒙。知道了原来还需要找intern,还需要苦练英语口语,还需要准备正装,学习面试礼仪,用我们后来的话说: 要“装人”。说起这个,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参加C老师组织的辩论赛,据说要求穿西装。我怕麻烦,随便找同学借了件西装上衣套上,依然穿着我的Levis和Nike。结果意外得到了最佳辩手,需要出去领奖以及和C老师合影,就这样牛仔裤运动鞋地走了出去,汗……言归正传,非常幸运和感激能有老T这样的兄弟,要不是他,我不可能很快地从一个不知GS为何物的懵懂小子转变为能进入几乎所有投行面试并且最终拿到HSBC的offer的所谓牛人。所以说,兄弟是最重要的,而有和你志趣相投、性格相近,能一起努力奋斗的兄弟,则是莫大的幸运和缘分。法国一位国王(路易十几来着,记不得了)曾说过: 今夜,和我一起流血的将是我的兄弟。看到这句话,莫名其妙的很爽。于是开始了初期的找intern,开始尝试各大国际投行以及咨询的网上申请。结果自然是杳无音讯,石沉大海。客观地说,当时真属于异想天开。我本科不是名校,而且是法律背景,在光华也没有什么炫目的表演。至于工作经历,更加寒酸,除了在广东游玩期间去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做过一段时间见习之外,一片空白。这样是肯定过不了第一关的。于是开始无端地郁闷,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开始所谓的少年愁。曾经以为上了北大便万事无忧,看起来并不是这样。加之爱情幻想的最终破灭,实在元气大伤。此时老T因为找intern屡屡被拒和一些个人原因(这里就不出卖兄弟了,嘿嘿)也很苦闷,加上考试一门接着一门,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有了老T文章中提到的两个郁闷的老男人(声明一下,我没老T那么老)一起在未名湖边看夕阳映照着无尽的湖水。那时真的是,每天都要去未名湖好几次,就在那里发呆,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想。也真是一种找借口不好好学习的至高境界啊……当然,更多时候是互相鼓励。我们的经典对白:老T: “我kao,我就不信了,难道我就拿不到××的offer?”我: “十多年前,我就是××的一个混混,现在也能在这里读书,我就不信我不能找到个好工作、好老婆。”老T: “小K,你肯定没有问题的,那么多苦难都过来了。”少年心事当拿云(3)曾翔一唱一和,两人说至兴奋处,俨然有世界尽在我手中的豪迈,用一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光华人”论坛的创立了。大约是4月的一个下午,正在一教和老T还有小胖一起上自习,看着小胖下笔如飞地解答financial engineering的问题,心里不禁绝望得想睡觉。昏昏欲睡之际,老T忽然兴奋莫名地把我拉出教室,和我说,打算借原来的光华考研论坛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以建立光华上下级以及更广泛的联系。关于“光华人”的详细筹办经历,我不需多说,网站上我们的宣言中早就有表述,只是我至今还记得那天下午阳光中老T因为兴奋显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和眼中放射出的逼人神采。老T曾说过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他的兄弟,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玩笑。自然,我们一拍即合。归根到底,我们都是想在“人”方面做一些事情,想建立一个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的网站,想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道理很简单,人生有起有落,没有人能够一个人独自完成什么伟大的事业。而且朋友这种东西,会让你充满了力量。班上的一位MM曾经有一句话: 有时候爱情让人脆弱,朋友却可以让你恢复元气。有意思。“光华人”建立已经整整一年了。想起当初开创的艰难和那种充满挑战的刺激,恍如昨日。很难忘记,我和老T、小宝叫了一大帮师弟师妹,在燕南地下像模像样地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开始没有钱,靠的就是一帮人的甚至有点盲目的热情。我记得我和老T还有小宝经常在网站上发一些激情洋溢乃至有点“虚”的文章,号召大家捐钱,现在想起来,大家能信任几个从未谋面的人,拿出真金白银去做一个虚拟的网站,真是让我们很感激。后来好不容易凑够钱了,又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和版面设置的问题。幸亏有了WCH同学,让我和老T两个技术盲也能创立网站。关键还是争取大家的认同,真正让这里成为一个有人气的地方。说实话,当时情况不是很乐观。我和老T既不是出身“皇室”(我们这样称呼本科是北大的同学),又不是牛人(当时的老T仍然处在“隐于市”的阶段,没有怎么显露他是怎么牛),更不是学习上的标兵,我们凭什么去做“光华人”,我们又怎么能代表“光华人”?好在我们有师兄师姐,有朋友,有兄弟,有一大群可爱的师弟师妹(当时主要是04级的硕士)。在我们把这个框架搭起来之后,大家都不遗余力地为这个平台添砖加瓦。02级的LD师兄,在我的“要挟”下,写出了那篇经典的《生活是一串锁链,选择是环……》;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地贡献出了自己实习的经验和感受;04级的同学则为考研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很快地,“光华人”为大家所接受、所认可,人气直线飙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的,光华人向上的精神、团结的力量显露无遗。马上“光华人”就要生日了,回忆起这一年间的风风雨雨,不免有些感慨。最深的烙印还是通过这个平台所结识的一大批朋友。勤勤恳恳又不乏领袖风范的小Q,极富小资情调的JJ,喜欢上蹿下跳、善于沟通有无的SZ,讲义气重感情的OYF,可爱的天才少女PQ……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办法一一列举。认识大家是我的荣幸,希望大家是长久的朋友。当然,还有很多神交却未谋面的朋友,感谢你们对“光华人”的支持和对我个人的关心。诚然,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光华人”肯定会继续发展壮大。至于我已经和即将为“光华人”还有大家做的,套用一句俗话: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光华人”在做,实习还是要找的。毕竟,只有好好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团结别人。记得有一位前辈教育道: 要努力成为别人都想团结的人。我也一直认为,不一定非要是好朋友才能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朋友是需要用心去交的,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交无数的知心朋友,但合作和分享却是和许许多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不是朋友,却可以合作愉快,彼此受益。话说远了,回到实习吧。实实在在地说,很长时间以来都在犹豫要不要写这一段以及接下来的求职经历,因为老T的经典文章《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已经基本穷尽所有。我那些经历一则不够炫目,二则大多数出自老T的言传身教,实在不知从何说起。然转念一想,这毕竟已是我在光华的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毕竟在我生命中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还是不惮粗浅,在这里也记录下一两笔吧。如果有人能从中得到哪怕一点点的启示,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了。相信,如今很多非名校背景,尤其是跨专业的师弟师妹也有着同样的困惑: 怎么迈出第一步呢?怎么才能突破这个瓶颈?我的经验既有特殊性,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特殊之处可能在于我的亲戚朋友有金融圈子中的,他们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机会。我的第一个实习——深圳发展银行北京分行便是人家介绍的。事后证明这个经历在求职中几乎可以忽略,但对我的起步来说绝对重要。少年心事当拿云(4)曾翔我在深发展国际部实习,做的事情很boring,很routine,但是我做得很勤快,很主动,很乐意承担责任。我主动请缨写作有些技术含量的支行开展外汇业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甚至主动地去参加他们的会议和游乐活动,和很多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去HSBC的实习,和之前在HSBC做过的一个人的推荐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归根到底,还是人在起作用。你怎么在你能力所及的实习机会中好好地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和里面的员工打成一片,努力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这是最关键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深发展实习的时候,同时在实习的还有一个中财的女生,不过,她嫌工作太无聊,做了不到一个礼拜就闪了。在办公室,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叫出她的名字。我个人觉得,千万不要摆架子,不要以为是研究生或者出身名校,就一定应该从事宏伟高尚的事业。很多看起来很琐碎的事情,要做好也不容易。后来和很多banker聊天,知道即便大家去了投行做analyst或者associate,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dirty work,关键看你的execution skills。所以,投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破除对这些地方的迷信和盲目崇拜也是很重要的,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战略上藐视它。当然,我知道深发展只是让我尝试一下上班的味道,对将来的求职起的作用不会太大。等我把深发展的实习混完,已经是7月了。那时候很少有外资金融类公司来招暑期实习生,而去宝洁、IBM之类的地方做sales或者accounting我又没多大的兴趣,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对我可能也没什么兴趣。于是,我开始新一轮的搜索。目标当然就定在外企,最好是金融类企业。那时正好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风险投资的书,其中一本是HBS的Case,看得热血沸腾,对风险投资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于是开始想去找这一类的公司。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不是很多,因为缺乏健康稳定的退出机制。外资的就更少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IDG(国际数据集团)原来有个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而且我看他的搭档有一个人就是北大毕业的。这时候我又想起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在Boston University的姐姐之前好像就在IDG做过,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那个姐姐写了封Mail。她很快回信了,告诉了我那个partner的Mail,说可以尽管试试。于是我给这位L先生发了一封Mail,详细介绍了一下我自己,表明了自己对风险投资的兴趣,并说希望暑假的时候能在那里做intern。没料到他竟然回复了,还约我去面谈。这就有了我的第一次外企面试。具体的面试经过,我在“光华人”论坛上发过,这里不再多说。总之,因为是师兄(L先生就是光华的)的缘故,特别亲切,聊得很high,英语也顺畅了很多。之后还用中文聊了很久,聊了聊光华的近况,聊起了一些老师,聊起了现在的校园生活。后来很轻松地拿到了这个offer。在师兄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风险投资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和投行的Private Equity类似,确实长了经验。还是老话,光华的牛人很多,只要充分地利用资源,构建人脉网络,绝对可以事半功倍。IDG让我有了些底气和资本,可以去谋求更高的发展了。这个时候,原来介绍我去深发展的朋友说可以帮我推荐一下HSBC,而正好在深发展实习期间认识的那位曾在HSBC工作的同事也很乐意帮我推荐。于是很顺利地见到了HSBC北京的经理J先生,很自信地和他说起在深发展做的事情和找IDG实习的经过,赢得了他的认同。当时,他告诉我说,很喜欢我这样的性格,很喜欢这种劲头,很喜欢这种态度,于是很顺利地进入了HSBC,开始了在国际大银行的实习。这基本打下了我后来求职的硬件基础。有了HSBC的经历,几乎所有的国际银行、投行都给了我机会。在HSBC的日子过得很愉快,虽然做的工作还是一如既往的routine。我早就没有了厌烦和不满,不仅仅把分派给我的任务做完,而且很主动地分担我的mentor的任务。有一次记得她要和男友去看车展,我就帮她加班加到10点才回去。走到楼下,正好遇见J先生也加班,于是很幸运地和他一起去喝了杯咖啡,聊了很多。这也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啊。HSBC有一个休息室,大家吃饭和午休的时候都会分批待在里面。我在里面认识了不少人,很主动地和他们聊天,向他们请教一些基本的行业知识,包括Mortagage,Credit Market,Institutional Banking,Consumer Banking等,和他们的工作感受。我还抽空去拜访了HSBC Securities(也就是投行)的北京办公室。他们在这边没有什么业务,时间比较充裕,也乐为人师,我跟他们学到了投行的一些基本常识。总之,在HSBC我就是最活跃的——到处跑,到处问问题,到处学习。实习期间发生了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部门换经理。原来的经理Henry是香港人,马上要退休了。新来的经理还没来,Henry整天坐在办公室,颇有些落寞。有一天我正好有一份文件去找他签字,于是就跟他聊了起来。好在我这个人别的不行,聊天吹牛什么的不在话下。我们聊得很投机。尽管他国语差得不能忍,到后来只能用英语交流L。此后,他很乐意经常把我叫去办公室聊天,我能拿到HSBC的offer,和这一段特别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记得光华的外教Michael说过,要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推销自己,不要觉得所有的机会都要到online了才算是机会。很多企业(包括大家心目中可能很神圣的投行)招intern甚至fulltime都可能是很随意的,也许他们从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挑几个人出来就算完成招聘了。因此,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只要有机会推荐介绍的,都可以去试试看。当然,你有机会,也可以给你自己的朋友推荐介绍。只要实现了互动,机会很快会多起来的。我和老T都帮身边的兄弟们推荐了一些intern的机会,没有觉得损失了什么,反倒觉得能有能力帮朋友,真是莫大的荣幸。当然,怎样去和企业里的人打交道,争取机会,这就视乎个人平时的修养了。太功利或者太急切,都会把事情搞砸。说穿了,又回到原点,人决定一切。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能做什么样的事情。那些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自以为很牛,自以为很面面俱到,却让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很奸诈的人,到头来终究没有多少人会真心帮助他。正所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少年心事当拿云(5)曾翔你可以不爱我,但我将誓死捍卫爱你的权利接下来应该说求职了。这段岁月是我这两年中最痛苦、最受煎熬,成长和收获却是最大的时期。对于工作,我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因为对于光华、对于北大而言,我都是一个外来者。用我们同学之间玩笑的话来说,我们出身不好,血统不纯正。比起本科就是北大清华的同学来说,我多少有点底气不足。这毋庸置疑,也无需掩饰。而且,最后我拿到的offer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比起老T和班上其他的牛人们,不值一提。只是觉得这里面的过程或许可以给大家以信心,或者一点点启示。因此,绝对不是什么牛人的经验之谈,谨记谨记!前面已经说到了,求职意识的启蒙开始得比较晚,实习找得也比较晚。等到在HSBC的实习结束时,已经是11月,大的投行、咨询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他们的招聘了。记得那个时候整个人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一面要实习,一面还要回来赶场去听一场又一场的校园宣讲会,要在网上提交简历,要经常上网去查邮件,要胆战心惊地等着电话响起,还要准备那些可能到来的面试。总之,觉得那些炫目的东西似乎触手可及,只要你通过几个面试便可以完成质变;又有些遥不可及,毕竟,有那么多的竞争者,千里挑一的几率啊。话又说回到关于职业选择,到底应不应该都去盯着投行、咨询、跨国公司?这是一个我现在都没法回答的问题。不可否认,当初热情洋溢地去面试投行以及国际大企业,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而且很大程度是因为大环境如此,不排除盲目崇拜的因素。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个时刻的想法,并且有明确计划的呢?“光华人”作过很多次交流,很多师兄师姐也很严肃很慎重地和大家说,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做什么。确实,能进投行咨询跨国企业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只能是少数,而且进入了也不一定就是什么高人一等、值得骄傲的事情。个人觉得,光华甚至北大有个不太好的风气,就是过于重结果。觉得进了投行了、去了牛公司了便理所当然地是牛人了,便可以骄傲了,便可以开始脱离群众,只和那些去投行牛公司的人说话了,甚至无论在何种场合,开口闭口就是Morgan,Goldman,HSBC,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我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看不起我,我也不屑和这种人交往。此话题打住吧,说回到职业选择。我之所以会选择去搏一把,拼一下,大约也缘于自己的性格吧。在经历过老T深刻的灵魂触动之后,虽然对投行还是一知半解,但觉得这种氛围很适合自己的性格。不安于现状,喜欢折腾,喜欢刺激和尝试新的东西,这是支撑着我一直坚持到考上光华的性格因素。曾经有一个好朋友说: “你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不安分的因子。”于是衡量再三,也决定一试,和那些传说中的牛人去一争高下。此举一出,颇有些人不屑一顾,也管不了那许多了。因为求职不像恋爱必须要专一,你肯定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因此,我觉得,只要你有过冲动,有过想法,有过一些准备,大可以一试。当然,还是要有重点的,弄清楚自己最有把握或者最感兴趣的行业。全面撒网可以碰碰运气,但是最后你还是要重点捕鱼的。就我自己而言,投行、咨询、商行、GE之类的企业都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外企上。国资企业除了几个大的基金券商以及人民银行的公务员以外,基本没有涉及。绝对不是说外企国企有优劣高下之分,觉得还是外企的氛围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要论待遇的话,大的国企肥着呢。简历投了之后,能做的便是等待了。关于如何制作简历,很多人不厌其烦地说了很多,我就不说了。等待的心情是极度受煎熬的。每天便是三部曲: 查信、看水木和未名的job版、等电话。我记得那个时候一看到有人在job上发文说某某公司开始发面试通知了,只要是自己投过的,便忙不迭地去查信。如果有就如释重负,没有则伤心欲绝。这些是每个找过工作的人都经历过的吧,大家都不容易啊,这年头要卖个好价钱真是受罪。记得我后来甚至看到job版都觉得有点恶心,情何以堪啊。那个时候最先开始有消息的是中金(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我们班很多人都接到了笔试的通知,我却是杳无音讯。这对我的求职信心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中金是我申请的第一个投行,也是我申请的第一家公司。比起其他国际投行来说,中金算是职位比较多的,尚且如此,其他投行就不要去想了。所以,当时情绪很低落,于是便和兄弟们诉苦。大家自然是好一通安慰。老T和我说,好好准备吧,会有机会的,说不定马上开张了。当时觉得只是一种安慰,后来证明确实是一个事实。所以,沉住气,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人力不可及之处,就让他去吧。一句俗话: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个时候还有几个咨询业的公司开始陆续发通知,BCG,Monitor。我这里也是毫无动静。那个时候真是悲愤无处说,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的定位甚至能力。人之常情。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脆弱甚至绝望的时候,这无所谓,关键是不要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乃至布满你的整个生活,影响你的行为。换句话说,你不可避免地会让情绪进入你的效用函数,但不要把情绪纳入你的决策函数J。少年心事当拿云(6)曾翔我就是在这种情绪中很固执地等待并且坚持着。好在没多久,就有了突破口,终于有了第一个面试,也是我投的所有简历中的第一个反馈——Deutsche Bank(德意志银行),就是这家可爱的公司。前面被拒的几家甚至连拒信都没有。当时那种兴奋,想起来觉得自己还是很可爱的。第一家面试就是德意志,起点高,代价更大,因为之前的intern面试从来没有很正式过,而且都没有什么竞争,所以面试方面的经验值简直为零。这个学费够高昂的。所以,各位师弟师妹,想办法多多锻炼自己的面试技巧吧,即便是模拟面试,也比毫无准备来得好。Deutsche Bank我面试的是商业银行方面的,在那里叫做Global Banking,之所以被相中面试,看来是简历中我在HSBC的经历起作用了。当时见的是一个Vice President,除了简历以外,问了问我对商行的看法,问如果投行部门和商行都给offer会怎么选择之类。当时真是紧张得一塌糊涂,虽然面试官看起来非常的nice,还是结结巴巴的。最后当然被拒了。但好在让我也见识了一下大场面,见识了一下牛人们。另外,DB还是很人性化的,尤其是那个HR阿姨,真是非常负责而且周到。所以,在所有的投行里面,我对DB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开了张以后,接踵而至的就多了,在我投的全部投行里面,除了中金,至少都给了我一次面试机会。像Morgan Stanley,之前各部门的Analyst面试我一个都没有,却直接给了我Institutional Equity Division面试Associate的机会,而且第一次见的就是他们的上海首代。虽然最后还是被拒了,但我和那位面试官到现在还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这也算是个收获吧。这也充分证明了投行其实有时候的行为也是很难捉摸的,很随机的,别看得那么神圣。而Goldman我FICC进入了第二轮,被拒,之后由于机缘巧合,我又去面了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而且进入了final,又一次被拒,都让我有对不起那位两次让我过关的HR姐姐的感觉。当然,我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技术性的东西大家又可以从老T的文章里得到全部信息,我就简单谈一些个人体会就好了。第一,准备准备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我党我军的战略,绝对适合于求职。你做好准备了却没机会,那没有办法,但是当机会来了你束手无策,就不能怪别人了。我面试DB,以及后来半夜12点被UBS突袭面试(当时太激动,忘了说要改时间),都是典型的没有做好准备而导致惨败的例子。再俗一把: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二,do your homework。这就是准备的内容了,也是光华一位外教给我的建议。包括你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关键是会用英语表达),还有就是市场信息。具体怎么做大家自然可以各显神通,我也不便多言。强调一下,英语口语绝对是成败的关键,我就被人说过我的英语pretty good,but not good enough。在说到有些学生的口语的时候,有人甚至用了恐怖的disaster来形容。有人开玩笑说,只要你的英语足够好,你肯定可以进入华尔街一流的投行。第三,良好的心态。求职是一个漫长(对多数人而言)的过程,中间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小公司都敢拒你;有时候你又会有舍我其谁的感觉,什么样的面试你都能杀出一条血路。我曾经经历过手里握有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CSFB,HSBC(Securities),HSBC,Citibank加上什么华夏基金、恒生银行所有面试机会的时候,也经历过所有公司拒信接二连三以至于一无所有、长达一个多月什么消息都没有的阶段。我相信,除了极少数牛人或者幸运儿,大家都会经历这样的百转千回。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我和老T几乎同时,所有的求职希望破灭,加上那时“光华人”论坛的运营在经济上出现困难,往里面垫了一些钱,以至于有的时候两个人竟然为了一份5块钱可以两人吃饱的盒饭而跑到遥远的一个叫做“饭店”的小饭店去吃饭。当时我们总念叨的便是: “过了这个冬天就没事了。”“工作,大不了重头来过,总不会饿死吧,好歹北大光华的。”在经历过最漫长的冬天后,老T和我都等到了还不错的结果。也非常感谢在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的时候坚定地站在我们身边,始终相信我们的兄弟姐妹,HZL老大,M哥,XPP,小胖,小宝,小YZ……没有钱,没有offer,但只要有朋友,有人,一切都不可怕。第四,善始善终。我有一个习惯,除了面试完之后写感谢信以外,还会在确定被拒以后给这次拒我的面试官和之前让我通过的面试官写一封信,表达我的遗憾和以后努力的决心。如有可能,还不妨请他们说一下拒我的具体理由。这很多时候不会有太具体的答案,但也有例外。外企的人还是很讲礼貌而且人性化的。Morgan Stanley的面试官在接到我那封信以后,还特意给我打了个安慰电话,说这是Associate的职位,更倾向于以前有过全职经验的人。还说了一些什么我非常excellent之类的客套话,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后来他来北大的时候还请我喝了次咖啡。我之后拿到HSBC的offer,也向他作了汇报,并且半开玩笑地说等有了HSBC的经验以后,就可以再去他那里工作了。Goldman的经历也类似,FICC把我拒掉的是光华的师兄,在拒掉我以后也给我写了封邮件表示鼓励。那位两次让我通过第一轮的HR姐姐在第二次通知我结果的时候,更是向我说了大半天,也是加以鼓励。像Michael(前文提到的光华的外教)说的,投行对那些通过了几轮面试,尤其是进入final的人都是有留心的,不是说你一次面试结束就宣判你的死刑了,也许是这个职位不合适,也许是你更适合其他的职位,也许你还差那么一点点东西。总之,他们会keep an eye on you,你随时都可能会有机会。像我Goldman面试Research的时候,HR那边根本就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就直接让我过了,不会因为我上次面试FICC没过就不再给我机会了。所以说,努力表现自己最好的水平和状态,面试以后把工作做足,对将来你再有机会进入这一公司或者行业是绝对有好处的。少年心事当拿云(7)曾翔最后呢,就对自己充满信心吧,难道还怕找不到工作?不可能!说说我自己的这个offer吧。我拿这个offer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HSBC是我实习的地方,我对HSBC的印象也极好,所以在众多的面试中,我最看重的便是HSBC的一个BDP项目,也就是所谓的Banker Development Program。之前两关都很顺利,然后到了面对面的interview。那天我去得很早,之前还拒了一家券商的面试,先去原来实习的地方和同事们打了个招呼,见了北京的Manager,在一片祝福声中踌躇满志地去面试了。面试我的是一个上海那边过来的姐姐,看起来非常严肃,不苟言笑。上来就用英语开始问你问题,一个接一个,要命的是,她问得非常机械,都是按她手中的纸条上写的来问的,就是所谓的那些经典问题: leadership,teamwork,convince someone,deal with conflicts in the team,how to deal with the underperformed team member等等,都要举例子,讲故事。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她根本不和你有任何的交流,你说她就开始往上面写。这是我感觉除了被UBS突袭之外最差的一次面试。正所谓关心则乱啊,太在乎了反而容易患得患失。结果自然很惨,我打电话去上海那边问之前有过联系的同事,很早地知道了这个结果,当时差不多万念俱灰。抱着交代一下的态度,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HSBC的那些对我找工作很关心的人,表示了歉意和希望以后努力的想法。这之中包括HSBC北京的Manager,也包括我之前实习的部门那位已经退休回香港的Henry先生。后来,就是典型的天上掉馅饼了。有一天突然接到Henry从香港打来的电话,说HSBC在广州的Branch要新成立一个部门,叫做合规审查,英文大约可以叫作Deregulation(规避管制?),会有比较适合我的职位,问我要不要去试试看。那当然是肯定要去的了,正好我们去深圳报到,于是就去了广州的HSBC面试。北京这边的Manager也答应给我推荐,说很希望我能成为HSBC的员工。有了这么多人撑腰,自然底气十足,和我现在的老板聊得很开心。两个礼拜以后,通知我说已经把这个录用申请报到上海,开始走程序。大约又过了两周,HR通知我说,已经被正式录用了。幸福来得太快,总会有不真实的感觉。回想这一段求职的艰辛与迷惘,真的很感谢北大光华给了我这样一个不停去尝试的舞台。虽然经历的大部分都是失败,但至少我经历过。说得大众化一点: 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经历的过程么?你可能不会记得有一次你为什么笑过,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些让你伤心绝望的事情。那些没有把我置于死地的东西,会让我更加坚强。北大、光华是一个重结果的地方,我已经说过了。人之常情。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能给出的信息只能是你的结果。但是对我自己而言,还是过程充满了跌宕起伏,更加有意思。所以,以后要走上求职这条道路的师弟师妹们,尽可以去勇敢地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激励和体悟。十年之后,你可能不会对你当初拿到的offer再欢欣鼓舞或者耿耿于怀,但这一段过程却将永远铭刻在你的生命中。就如同恋爱,你可以不爱我,但我将誓死捍卫爱你的权利。三人行,必有我师光华是一个牛人辈出的地方,尤其是各位教授和老师的风采,着实让人倾倒。虽然说,我在学术方面无任何建树,成绩也是平平,仍感觉从各位老师那里获益良多,不仅仅是一两个公式,一两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术态度和人格魅力。耳濡目染,日夜浸淫其中,连我这样的庸才都会深感水涨船高,况各位天资聪颖于我数倍之天之骄子?不能不提到我们的厉老爷子,虽然我们深知外界对其议论颇多,颇有诋毁之辞,然我认为,从古之学者立德、立功、立言而论,厉老都是我辈楷模。立德,老人家70高龄,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坚持每一个学期都要给新来的学生上课,立志要让每一个光华的学生都听过他的课。此言犹在耳,荡气回肠。立言,老爷子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恐怕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否则不会有“厉股份”的大名。立功,老爷子带领Cao教授,和一干青年骨干,在北大的水房开创光华不世基业;光华能有今日之景象,老爷子绝对居功至伟。自古以来成大业者,必定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矣。我听厉老师的课就三节,讲的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绝对是大部分人嗤之以鼻的课题。然课堂上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以至于这么一个话题竟惹万人空巷之壮观情景,恐怕要亲自体验方知。不能不提到Cao老师,老人家对证券市场和货币银行的研究和理解很不公正地被低估了。大抵是他的研究和讲授方法不是光华学生惯常能接受的吧。我自己也不太认真,甚至逃过课,想起来颇有些脸红。其实,Cao老师讲授的那些东西无论是加强对中国现实的认识理解还是对以后面试(尤其是国企面试),都是非常有用的。少年心事当拿云(8)曾翔当然,光华的好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北大的兼容并包。既有Cao老师这样的比较贴近中国实际的传统学者,也有Z老师那样的“海龟”,数学玩得出神入化,讲起课来天马行空。说到兴起,把从厉老开始的中国经济学家(包括他自己)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扬言要去给Barro(美国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提鞋,令我等大惊失色。就这么一个怪人,偏偏就能稳坐光华经济系主任一职。凭借的便是他的才华横溢。说实话,他没有教会我什么具体的宏观知识,倒是他的气势和言论,让我觉得光华和北大生机勃勃。我在光华的两年中,遇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大师,既有ZWY老师的一丝不苟,也有SZD老师的调侃搞笑,更有WHM老师的和善可亲……但对我而言,足以影响我成长轨迹的老师便是我现在的授业恩师: Yu教授。Yu教授在我上研期间没有教过我课,但我给他当过助教,给光华的本科生和暑假的全校通选代过课。Yu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甚至溺爱,让我深深受到震撼。每天讲得口干舌燥了,还很耐心、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连去洗手间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被堵住问问题。有一次我看不过去了去帮他解围,事后还被批评教育了一通,说学生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这样的老师比起某些自以为很牛、对学生不闻不问的老师,更配得上“老师”这两个神圣的字眼。我对我的老师是全身心地尊敬和崇拜,深深感染于他的人格魅力。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有学识、有风度又善良大气的完美的人。终我一生,他都将是我追随的目标。Yu老师对我说过: 要对人好,不要希望你对人好别人也会对你也好,要宽容,要有容人之心。我想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吧。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去谈如何做事。在我最失落无助绝望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 我相信你是一个讲义气、有勇气而且有兄弟的人,你肯定会成功的。我把你、把你们都看作是展翅高飞的雄鹰,即使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能直上云霄,可能会比小鸡飞得还低,但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是鹰,是鹰就有一天要高飞。一定不要把自己当作小鸡看。用此句话和那些暂时处于困境却不言放弃的朋友共勉。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时光一闪,已是匆匆两年。一句歌词: 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在夏天,这个我最喜爱的季节,我就要离开光华,离开北大。临到分别,总有一些伤感的东西在纠缠着你。湖光塔影,光华楼,45甲146,大讲堂,农园、康博斯、学五食堂;我的兄弟姐妹,我尊敬的老师们,我用心爱过的女孩;一次又一次的酣畅大醉,一次又一次的引吭高歌,一次又一次地高谈阔论;无数次的讲座,数不清的考试;一教和图书馆的自习,在宿舍不眠不休地赶论文;这些,构成了我在光华、在北大生活的每一个点滴,早就铭心刻骨。有人曾经问上帝: 你有什么不能改变的么?上帝说: 那就是你们的过去,你们的历史,你们已经消逝的时光。是啊,只有我们曾经亲身镌刻的分分秒秒的时光,欢喜或者悲伤,是谁也偷不走拿不去,是要伴随我们永远的。而这两年,是和我永远不分离的了。如今,我就要离去了,离开这个我万般不舍的地方。不管别人如何看,我从骨子里有些盲目和固执地爱着北大,爱着我曾经用青春和勇气换来的梦想。如今,分别就在眼前了,我就要告别纯真的学生时代,开始所谓的走入社会。一切都会变,一切也都应该要变。毕竟,人总是要长大,总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我的生活还会继续变化,动荡甚至漂泊。我不想过早地将自己定型,去过安稳的生活。然而,北大这两年,将注定长久地出现在我的梦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前人可以吟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是不是可以安静地走开呢?我想,我做不到。我会大声歌唱,我会和兄弟抱头痛哭,我不仅仅想要带走云彩,甚至想把未名湖、光华楼都打包装走。但我不是上帝,我做不到,所以,我只能离去,多少有些无奈地离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再回来,换一种方式回来。Someday I will be back.终于写完了这篇东西,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两年的生活,远远不是这样的文字能穷尽的,光华、北大给了我太多太多。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去梦想的机会,给了我去追求的信心和勇气,给了我尽情挥洒的空间,给了我志同道合的兄弟朋友,给了我那有些苦涩的但却铭刻在心的青春回忆。所有的这一切,我都感恩于心。行(1)曾翔李雄明 男北大社会学系01级本科生北大哲学系双学位毕业去向: 宝洁公司求职特色: 校园活动极其丰富: 包揽北大十佳歌手,十佳辩手和演讲十佳毕业论文答辩的前夜,我独自坐在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桌子很小,一大杯蓝色饮料在微弱的灯光下摇曳。我抱着笔记本电脑听着beatles的老歌,身子陷在柔软的大沙发里,做着回忆的工作。有时我觉得自己是慑于回忆的,像是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熟悉的物件,却已是明日黄花,永触不到了。流离在这个偏僻的咖啡馆里,置身于如此狭小的空间,我感到无比安全。有时觉得,我的生活懒散得像小桌上暧昧的黄色灯光,柔和得一无是处。思维流散,流散,身边满是散落的碎片,散落在刚刚没过脚踝的溪流中,我在下午三点的阳光下弯下腰拾起它们,心中满是感动。突然想起《蓝色大门》,骑着单车穿过洒满银杏叶的燕园小道,戴着耳机,任旋律流淌,任思绪浸没。四年前在爸妈的陪伴下走入北大东门时,我还在头晕,无法适应公共汽车急行急停的我在路边呕吐不止。我那时穿着天蓝色的没有牌子的T恤和银灰色短裤,拖着稍显沉重的箱子。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匆忙,表情淡然。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生,抱着两本书,背着书包,微微笑着走过我面前。我静静地看着她,看着他们,想象几年后我是否也会如此,用如此平静的目光看着校园里某个行人,湖边某块石头,某处水面,或许也会微微带着笑容罢。一晃四年,我果真做到了。我小心地把某个朋友,某个老师,某段时光,某个人,收拢起来,锁在有着透明玻璃的柜子里,然后时不时得透过玻璃向内张望,不停张望,直到再也看不清楚。趁我还看得清,让我写下,然后,且行,且行。双子座的我不是一个能努力进取的人,我总在同一个时刻想着很多件事情,然后让生活丰富得近乎狰狞。北大的几年我同时学着社会学和哲学两门略显玄妙的科目,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理想主义,甚至是莫名其妙。很多师兄师姐之前也不止一次地劝我为以后的求职考虑,有一个经济双学位的背景总是有利,虽是鸡肋,但总比通盘皆素来得好,否则如何生存。但我就是对经济学课本里的公式和数字提不起兴趣。我是一个决不妥协的人,我要lead我的生活,不能容忍生活lead我,这样的性格让我吃亏不少,但至少我还快乐。于是当时我把父亲给我选经济学双学位的钱贡献给了北大的哲学事业。回想四年学业,我要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学生,喜欢的课程一节不少地听着,不喜欢的课程一学期下来一节不少地翘着,然后在校园里闲逛,和朋友在咖啡馆聊天,或是在图书馆看小说杂志。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大四上学期我去教务老师那里check学分,老师惊讶地发现我已经修满了接近一百六十个学分(修满一百四十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但专业课却缺少四个学分,A类(自然科学类)缺少两个学分,体育缺了一个学分,然后看着我无语。于是我的大四依然忙碌,看着身边的同学打牌玩游戏,觉得事态诡异,为自己的偏执痛并快乐着。我喜欢挑战,喜欢在挑战中偏执地胜出。我唱着梅艳芳和王菲在十佳歌手比赛中一夜成名,被人崇拜,也被人不齿,但又有何妨。我在北大最大的舞台上化着紫色的眼影,披着大块的披巾近乎忘我地唱歌,让我的声音回荡在陌生人的记忆中,又有什么能比这幸福。一直觉得北大的个性和我有着某种暗合,选择然后绝不后悔,不管面对什么恶言恶语。以前一个朋友说: 对她来说,面对自己的爱,除非走到尽头,坠落悬崖,头破血流才肯死心。于我也是如此。我庆幸在大学四年里能交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一起做事,一起努力。我们组建了学校的辩论协会,成功地让辩论赛在北大复苏。从第二届到第三届,我作为社会学系队长自始至终坚持了下来,总决赛的比赛场上,我身边坐着大一大二大四的三位同学,虽然物是人非,但却坚定依然。整支队伍被称为社会学系的奇迹,而我能骄傲地说我经历了奇迹缔造的整个过程,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不久之后的面试中。团队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让我对团队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家要分工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分步骤努力前行,同时要一同承担任何行动可能有的风险。在团队中,没有任何错误是一个人的,任何错误以及带来的后果都必须由整个团队负责,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求全力以赴。行(2)曾翔在北大圆梦是以“演讲十佳”的称王告终的,能在这个舞台上讲述的人必须具备严谨的思维、卓越的表达能力和激情。这个舞台对我来说太难了,其实,我就是想给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和我的想法。从大一到大三我年年报名年年止步于初赛或是复赛,或是主题不合,或是突发事件,或是口气太过平静缺乏抑扬顿挫。一来二去,我被鬼使神差地逼到了最后一次机会面前。白西装,白色针织衫,牛仔裤,我一一穿好。可来到赛场才发现作这种装束的竟然就我一个,其他男生都是一身黑西装,打着领带,女生也是一身颇为职业的套裙。刚刚结束求职的我好像来到了一个大的面试厅,想来实在好笑。北大的宽容让我这个舞台上的另类在北大的最后一年实现了大满贯的梦想。拿着演讲十佳的证书站在领奖台上我看着台下的人,没有丝毫激动,只是细细地打量着大厅里或坐或站的人,竟突然想到了若干年前走过我面前的那个微微笑着的女生。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笑容的涵义,无法言说,但我明白。北大的沉重瞬间成为淡定。那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二零零八的淡定弥坚》。很多人说在竞争越激烈的地方越难交到真心的朋友,北大作为中国优秀学生的集合地无疑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地方。但四年后我能自豪地说,在这个校园里我有着很多很好很好的朋友,我们陪着对方哭,陪着对方笑。某个人打工赚到了钱就一起腐败,某个人考试遇到了问题就一起想办法,某个人失恋了痛哭不止就争相陪伴,一夜一夜地开导。在朋友身上我从来不吝惜时间,任何时候我的朋友只要一个电话打来要我陪着散步或是为郁闷的事情聊天,我绝少拒绝。在好朋友面前什么事情都可以停下,然后我从宿舍冲到他们的身边,我想不出大的道理,我只知道他们需要我,在那个时候。北大是聪明人的竞技场,每个人都聪明至极,某天一个人走到你的身边say hi,你很难知道他到底为着什么目的。但这种生活的复杂让我十分抵触,换句话说,我拒绝这样工于心计的生活,我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本着简单的目的。有人说我这样会受欺骗,但事实证明,我的朋友是真心待我,而我也是真心待他们。直到某个时候当我突然知道某个人是学生会主席,某个人是某某协会会长,某个人是高考状元,奥赛冠军,某个人拿到了某某牛offer,总觉得世界是这样奇妙。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精打细算,他也会对你精打细算,你对他简单地一笑,他也会对你简单地一笑。我试图从任何人身上看到他的可爱,他的优点,以至于学校里大家公认的险恶用心之人却能和我真心相待,是我很好的朋友。求职是大学四年最后一个挑战,很多牛人都在它面前踌躇不前,痛不欲生。想来,我一共只投了六份简历,宝洁,Shell,Monitor,LEK,Korn&Ferry,南方报业。之前我去了SONY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实习。虽然签了五个月,但做了两个月我发现自己的性格实在不合SONY的企业文化,于是毅然决定离开。找工作的过程在实习过后到来,六个公司除了Shell之外都给我带来了面试,但宝洁因为招聘时间最靠前,所以我很早就收到了offer。之后LEK和南方报业的面试就没有参加,Monitor在一面之后对我报之一笑然后没带走一片云彩,Korn&Ferry经历了极其痛苦的面试后觉得我的性格不合适。然后我接受了宝洁的邀请,整个求职过程简单得甚至近乎苍白。我一直觉得一个offer就足够了,自己选好了,拿到就好了,没必要要那么多的offer,大家都是学生,都不容易,何必占别人的机会呢?所以之后的几个面试我都没有参加。生活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就好,何必在乎那么多呢?不久后我才知道,我是北京绝少见到的本科非经济专业拿到宝洁offer的人,实在是受宠若惊了。结我是一个散漫的人,做事没有什么规划,但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则会一根筋走到头,无论是唱歌、辩论还是演讲。当然,宝洁也是。我不会畏首畏尾,我愿意简单地生活到老。宝洁的offer在感恩节那天静静地躺在我的邮箱里,我想,她是想告诉我: 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你的生活,善待你周围的人。从此刻起,你要对他们感恩,在心中为他们默默祝福,他们也会为你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