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的孩子! 有的家长总是以别人的标准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外人说的时候倒是很能放得开,一实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总是得失心太重,不免就急躁。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也都是不同的。我从小对孩子就很放手,比如很多的生活能力,我从不插手,因为,我知道孩子凭她自己的能力能行。但是,有些东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帮孩子一把的。我们不能死把着什么"自由"理论,一定要懂得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和要求时,我觉得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他们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帮助和引导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帮助和引导他们走上自信的人生。 我们的孩子,在外面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强大的社会压力,这社会对他们来讲就是他们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也许还有亲朋好友。不要以为,孩子不说就没有压力,他们有的,他们也非常地在意。这样的外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圣经罗马书里说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面对我们在外面受挫的孩子,我们不能再去效法这个世界在他们身上所做的一切。一定要相信,我们能跟这个世界抗衡,我们能把这个世界无情地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撕得粉碎!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母亲,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承认,接纳是一个很难的功课。但,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每天会犯多少的错误?我们有的时候对我们孩子所做的简直就是犯罪,但是,我们的孩子呢?他们照样无条件地接纳我们,他们依旧张开小手,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扑进我们的怀中,并喊我们:妈妈! 上个周五,我又看到了圣经里的那句话:"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4节: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1) 其实这句话,在我的文章中,我已经引用过好多次了。今天,我再次引用,是想说,我们自己可能会是一个在世人眼里不合格的妈妈,不合格的妻子,不合格的上司,不合格的下属。但是,在我们的孩子眼里,我们就是他们的妈妈,唯一的妈妈。 想想以往那些技术支持、科学探讨、自我剖析,解决过你和你孩子的问题吗?解决过长期压在你自己心头的心结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还要带着你的孩子走上那条老路?为什么要把你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自觉地有传承给你的孩子?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这么小就背负他们不应该背负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做母亲的不把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彻底铲平!让他们背着自信的行囊,轻松地踏上他们的人生之路? 不要在意世人的评价,你把孩子交在谁的手中,他就是谁的孩子。把孩子的成绩单撕个粉碎!把你的"科学"报告撕个粉碎!孩子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 孩子的早期阅读一直都是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尽管之前都有说,但这次还是要再重点说说。 果果的阅读现在已经是我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了,但我的头疼和别人正好相反,我头疼的是怎么才能让她少读一点儿。每当看着她捧着书的手,离眼睛越来越近,我总是长吁短叹,这可咋办呢? 昨天,教会里的一个姊妹看到我们排练的时候,果果一直在看一本大部头的文字书,问我你是怎么教的。我想来想去,果果之所以这么痴迷于阅读,是我从来没有把阅读当成一个任务交给她。 有一本著名的书名字叫做《爱和自由》,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本书,只想借有这书的名字用一用。我们知道,如果爱里面没有自由,那并不是爱,而是占有。具体到阅读,如果我们不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那么,阅读始终都会是一种任务,无情地占有着孩子的时间和生命。孩子感觉到的只是被占有、被侵犯,阅读的乐趣又从何而谈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是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从小就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阅读也一样。那天,听朋友说,某专家给她所谓的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阅读训练计划为:每天5000字! 首先,我历来强烈反对给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贴上任何的"障碍"标签,他们没有什么障碍,他们充其量是比较特殊,他们充其量是被一些东西挡住了去路。而拆掉那些路障,并不需要每天5000个中文字。我不是专家教授,我不知道这5000字的概念从何而来。但是,就算我数学再不好,我也知道每天5000字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先不说孩子,我想问问大家,我们自己愿不愿意看一篇我们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长达5000字的文章?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5节: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2) "爱好"这个词,首当其冲的还是"爱",没有了"爱",何来的"好"?而没有了"自由",又何来的"爱"?5000字什么?我觉得除了是一个训练计划,还是一个有期徒刑。这徒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最快的时间拆掉所谓的"障碍",但是,我们在实施这样的训练手段之前,除了生理以外,是不是还要更多地考虑考虑孩子的心理?当那所谓的"阅读障碍"在最短的时间被无情地拆除以后,因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留在孩子心理的那一道道障碍,就得用非常多的时间去消除。 既然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要对孩子放任自流了呢?当然不是的,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计划,只是这计划应该因每个孩子而异。我们一直都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直都说不要相互比较。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自觉地相互比较。比较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地害人,每当我们去比较,我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被浓浓的失落感所笼罩,我们的方向就会偏离。 听说专家还建议让孩子大声朗读,所以,有朋友问我,果果在家看书是朗读?还是默读?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建议,我想专家的道理,可能是因为,朗读会发出声音,孩子会听见,所以孩子会用心,也会增进阅读理解能力吧?可是,这不就又变相地剥夺了孩子阅读的自由了吗?我想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画面,就是女人做饭,孩子玩耍或做作业,男人在沙发上看报。这画面通常比较令女人不满,但是,如果那个男人不仅光看报不做家务,而是边看报边大声朗读,那岂不是一件滑稽透顶的事情?我个人以为阅读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如果,需要朗读训练,大可以让孩子去朗读那些语文课文,一天一课足够了。果果过去也经常在我做饭的时候窜到厨房,表情过度地为我朗读她的语文课文,那都是老师留的作业,我们肯定是要做的。但是,当果果陶醉在自己阅读的小天地时,我绝对不会再去打搅她,可笑地要求她为我大声朗读。当然,当她高兴也有时间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她为我讲故事,可那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爱的表达和互递。 有人问,不朗读,我怎么知道他在看什么?我怎么知道他看了多少?我的天啊!如果,这就是大声朗读的目的的话,我们不都成了监视孩子的特务了吗?孩子们不就又失去自由了吗?孩子不就又被我们无情地占有了吗?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的孩子姗姗学步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孩子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到现在还需要我们的搀扶呢? 这样说来,无论任何学习,只要我们停下我们自己的速度,给我们慢半拍的孩子以信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用适合他们的速度行动,他们肯定一样都不会落下。很早以前,在果果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全线失利时,我就跟果果说过,人生是一个长跑,起跑的落后并不决定最终的结果。现在,孩子在刚刚开始进入他人生的长跑时,不要过早宣布他没有领先到达终点的能力,让我们把阅读的自由,把学习的自由,都还给孩子。让我们坐在看台上为他们加油,并耐心去等待等待。相信吧,这份爱和自由一定能带我们的孩子跨越旅途中的一个又一个路障,带着他们向着那个美好的人生标杆一路飞跑。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6节:微笑并保持微笑(1) 微笑并保持微笑 果果是一个快乐的孩子,"笑"是果果的标签,从小到大她都不擅言辞,但她的微笑不知让她赢得了多少朋友。这微笑给她,也给她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快乐。果果很内向,但是果果从来都不担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会没有朋友,因为她有一个致胜法宝--微笑。 来到美国以后,果果因为语言不同,无法和他人交流。但是,很神奇,没有多久全班的同学竟都变成了她的朋友,连老师也成了她的哥们。我的很多朋友都很纳闷,果果是怎么做到的。但是,我知道,这秘诀很简单--微笑并保持微笑。但是,上个周五,当果果结束了当天赶场一样的快乐活动回到家以后,果果不再微笑了,果果流泪了。 果果难受的原因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对于孩子们另外的矛盾,我历来的观点就是让孩子们自己解决。所以,在这方面果果一直都没有让我过多地操心过,因为她总是能够很好地化解矛盾。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有的时候,当他们受到了伤害的时候,做家长的如果还是教条地以"独立"为由,把孩子使劲往那风口浪尖上推,那也是不对的。 那天晚上,果果开始并没有哭,只是幽幽地跟我说:"**最近都不爱跟我说话了。"这句话,我从一个月以前就开始听到过了,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小孩子之间,今天晴、明天阴的事再正常不过的了。当时,我只告诉果果:"也许她最近不开心吧?"当时,果果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快乐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这次我还是对果果说:"她最近是不是不开心啊?"果果这次马上反驳:"不是的,她很开心的,她和别人在一起开心极了。但是她就是不理我。"我说:"她不理你,你可以主动理她嘛。"果果委屈地说:"我去理她了,可是我一去找她,她就躲开。"我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严重的,继续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决定自己行为的权利,她有权利不理你,这并没有什么。也许这一段她不开心,不想理你。你给她一段时间,也许她就好了。"果果并不同意我的说法:"不对!她不仅自己不理我,她还让所有的人都不理我。而且,已经好长时间了,她们一直都不理我。我站到中间,她们就站到旁边。我站到她们旁边,她们就又站回中间。每次都是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那里,不管我怎么做她们都不理我。妈妈,我今天不想再去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事情好像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看来果果的心里是受到了一些伤害。于是,我停下了手里做的事情,把果果抱在怀里,果果这个时候好像也非常需要我的拥抱,使劲地扎在了我的怀里并开始流下了眼泪说:"我想跟她们说话,可是,每次还没等我说呢,她们就都走开了。"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7节:微笑并保持微笑(2) 让果果哭了一阵子后,我一边给果果擦眼泪,一边说:"妈妈知道你非常的难过,前一段,妈妈在学校里,那些韩国的妈妈们都不理妈妈。妈妈跟她们打招呼,她们就当成没听见,妈妈也非常的难过。那滋味真的不好受,就像你现在这样。"果果听了这话,一边点头一边又哭了一阵子。看她哭得差不多了,我说:"果果,你想想我们刚刚才从哪里回来的?我们是不是刚从公园回来的?我们刚刚是跟什么人在一起的呢?"果果说:"韩国人。"我说:"是啊,这几个月她们一直都把妈妈排斥在外的,但是,今天她们邀请了咱们一起去公园玩。你想想,如果妈妈当时因为她们不理妈妈就再也不在你的学校出现了,学校里的什么活动妈妈也都不再参加了。那么今天我们还会有这个和她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吗?"果果摇头,我继续说:"当然,如果你真的认为今天没有做好去的准备,妈妈可以陪你在家呆着。从今天开始,你可以选择不去,直到你做好准备为止。这是你的权利。" 接着,果果又和我分析了别人不理她的原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而且,她得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结论。这让我很吃惊,但是,我觉得果果说出来就是好的。所以,我说:"宝贝,妈妈想事情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还有一种可能根本就不是你像的那个样子,而仅仅是一种巧合。"我没有给果果回答的时间继续说:"你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矛盾出现的可能,就像我们都有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一样,别人也会有和我们不同的地方。这种事情,等你慢慢长大以后,在任何的地方都还会遇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别人的这些不同的话,我们就会很难受。另外,如果,我们和别人接触是为了赢得人的好感和满意的话,我们也会很难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求也是会经常变化的。" 果果静静地听着我说的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过了几天,果果放学后的第一句话就跟我说:"妈妈,她今天又理我了。嘻嘻。"之后,果果还跟我说,他们今天课上的游戏,是一个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的游戏,如果两个人配合不好东西就会掉到地上,所以她和那个朋友配合的非常好。听到这里,我有一些感动,真的是非常地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这就是果果闹情绪的全部过程了,果果用最快的时间就已经恢复了她的微笑。我也感谢果果的老师!感谢在我们团契中为果果祷告的Susan老师!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果果的人!果果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样的小事,以后还会发生。不可避免这样的事情在果果身上发生。但我会告诉她:无论有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让我们微笑并保持微笑!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8节:低龄孩子在低年级的一些问题(1) 低龄孩子在低年级的一些问题 所谓的低龄孩子,指的是那些出生在一个学龄段后期的孩子们,具体地说,我和果果都是这样的孩子。中国的学龄段,基本是9月1日至8月30日,我和果果是同一天的生日,我们都是8月份出生的,所以,都是班里面最小的孩子。实际上果果比我还要小,因为果果早产了一个月,按照正常的情况,她现在应该上二年级。为了这件事,我也曾犹豫过,但是,最后,还是选择让果果按出生年龄上学。因为,不想果果被嘲笑为留级生,总不能到处跟人家解释我是早产儿吧? 年龄的差距导致能力的差距是肯定的,除非天才儿童。当我们面对这种差距的时候,做家长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年龄的差距,不是能力的差距。"低龄儿童"并不等于"低能儿童"、"低智商儿童",就像我当初跟果果说的:"你不是笨鸟,你只是一只小鸟。" 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做家长的才可以面对孩子暂时的落后摆正自己的心态,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迎头赶上。而不至于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年龄,丧失了自信心。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告诉孩子也应该反复地告诉自己,这种差距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将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最终当孩子成年的时候,情形会恰恰相反,当初令他们自卑的年龄反而会成为他们令骄傲的本钱。面对低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有效的学习:我的朋友面对自己低龄的孩子没有进行"管卡压"式管理,这非常非常值得敬佩。可朋友看见孩子每天都在尽力学习而没有进展又很是烦恼,怎么解决这中间的矛盾呢?我觉得作为低龄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面临困难又无力自己解决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其实,小学低年的学习重点非运算和书写等,而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习"如何学习,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每天都在尽力学习,并不代表孩子每天都在进行有效学习。而且,如果让低龄的孩子自己摸索有效的学习经验,无疑是在为难孩子。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用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最直接的就是在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中进行分析和了解。 记得,果果第一个期末考试前,曾经发下了几十张卷子。当时,我并没有盯着成绩不放,那毫无意义。我要搞清楚果果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既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就要适应应试教育。一般来讲,如果你仔细把孩子的作业和试卷看完后,通常你会发现孩子很多的重复性错误。只要我们将孩子的这些重复性错误指出,帮助孩子弄懂并改正后,错误就会大面积缩水。打个比方,今天我看了果果的数学作业,我发现在百位进位加法中,果果做错了很多道题。但是,我也发现所有的错误都如出一辙,就是出现在遇到"9"进位的时候。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错误就都会消失了。再有一个就是果果的粗心问题,比如把"多多少"看成了"少多少"。那么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把关键字画出来提醒自己等等。同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上个星期果果兴奋地从图书馆借来了繁体竖版的《哈利波特》,可是,没几天畏难情绪就出来了,因为,总是看串行。于是,我就告诉果果可以用手或笔,边看边一路指下来,指到一行的底部,在原路指回去,指到顶端再向左一靠就OK了。果果试过了以后欢欣鼓舞,一本要被废弃的书又成了宝贝。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19节:低龄孩子在低年级的一些问题(2) 在父母的帮助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的,遇到困难不要害怕,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概念,也就会深植在孩子的心里了。 接下来是时间概念:不仅低龄儿童,在低年级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着磨磨蹭蹭的习惯。这其实是不能怪孩子的,因为,这么幼小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是成心要用磨磨蹭蹭来跟家长作对,半个小时和一个小时的区别,他们真的搞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来解决。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地强调一点,就是计时器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提醒的工具。它的作用是让孩子知道,噢,原来这就是30分钟,原来,一个晚上没有几个30分钟。计时器在孩子的眼里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恶魔。不能说,计时器一响孩子就要大祸临头了。 在孩子明白了时间的具体概念以后,做家长的可以帮助孩子列一张时间表,帮助孩子把晚上(或一周)的时间,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计划,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孩子磨蹭,很可能是孩子自己并不知道,他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完有限的事,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知道这点。一句简单的:"做完作业就可以玩"并不足以解决具体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对孩子才是重要的。 另外,早上起床的矛盾,可以用早起10分钟的办法解决。大冬天的孩子赖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自己不也不愿意起吗?那就早叫10分钟,让孩子多赖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每天整得跟解放军似的,听到号令就集合出发。 同时,如果父母有什么为难的,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让孩子充分理解后,孩子才能配合父母。比如,前天我跟果果说:我们可不可以还是每天8点出发?妈妈为了让你多睡5分钟,现在都是8点5分出发。可是,仅仅是5分钟,路上的交通就完全不一样了。你自己也看到了,我们左拐的第一个路口没有stop sign,车又那么多,妈妈没什么驾驶经验,开过去特不容易。你能不能和以前一样,少睡5分钟?那样,妈妈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也就安全多了。一般来讲,如果你是真心地寻求孩子的帮助和配合,而不是高压式的命令,孩子一定会积极配合的。孩子们是非常愿意帮助父母分担一些事情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千万不要扑灭了孩子心中这样的火。现在,任劳任怨,将来再想起要求孩子体谅自己,那就晚了。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0节:关于学画 关于学画 我觉得学习美术是学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这里更重要的并不是孩子的作品,而是那个老师是如何带领(不是教)你的孩子用他的眼睛、头脑和心灵去探索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表达的方式大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不管是哪种风格的作品,一张两张的画页都不能代表什么。我以为不管是梵高抑或是徐悲鸿,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模式和创作个性。而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体现出来的他们的人格魅力。你从那些作品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象,而是体会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同样艺术教育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我们不能去界定到底哪一种教育模式是最好的,但我们通过我们孩子之后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创造方式我们还是会得到答案。 很多的家长很介意孩子的作品本身,而没有去探究作品背后,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才是一种疏漏。 果果曾经有过很多的美术老师,但一直都没有很正规地学画。她上的第一个美术班,才上了3节课,我就再也不让她上了。因为,那个老师禁锢了我孩子的思维。果果后来的美术老师,应该是到现在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她的专业就是东西方美术教育对比,她的方式是集东西方之大乘。更重要的是,她首先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同时,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开启了我的孩子对艺术的探索之旅。她告诉了我的孩子,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种的方式,去探索、触摸这个世界,之后,还有那么多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探索和触摸。 但是,很可惜,果果只跟她学了一年。但是,仅仅是短短的一年,她对我和我的孩子影响却是长远的。什么是好老师?我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但是,我想能够影响一个人生命的老师,难道不是最好的老师吗? 果果现在在一个美国人的画室学画,据我的观察,那里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乱画一气。老师也在很耐心、很留心地引导孩子,但绝对没有禁锢孩子。但是,用我们通常的标准,这种西方式的引导,貌似有点进度太慢了。果果最近的3节课,都在折腾着一只猪。而每节课的费用是45美元之巨,这学费在美国也是很贵的。于是,就有这样一个韩国家长受不了这样的方式,因为她认为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于是向我打听,听说有一个中国老师更好,还更便宜(25美元),问我认识吗?那个老师我自然是听说过的,我知道他非常地注重技法,所以,我没有让果果去那里学。这么说,并不是我认为技法是不重要的,而是,以果果8岁这样的年龄,她并没有到了精攻技法的年龄。我现在要的就是我前边所说的那些,而且,我的孩子用三节课得到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仅仅就是一只猪。但实际上,在那只猪的后边,我的孩子得到的,是无数的"猪"。所以,我并不认为,那是不值得的。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我并没有说那个韩国妈妈就错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要的东西不同而已。 另外,关于太阳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抑或是三角的,到底的红的黄的抑或是蓝色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去争论不休,艺术哪里会有一个标准呢?我们不可能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给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教育了!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1节:常人表现(1) 常人表现 女人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比较反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谁也不是圣人,我们是常人,平常的人。这让我想起耶稣说过的:"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用石头打她。"是常人就会有常人表现,你这样,我这样,她也这样。有谁会不这样,那是肯定雕像,不是常人。有哪个女人敢说自己从来就没有在经期向别人发过怒的,我们就送块石头给她,让她自己打自己的嘴。但错误已经犯了,光后悔没用。不能原谅自己,更是不对的。无为同学所言极是,那会得强迫症的。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很贫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鸡蛋,非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蛋。后来,孩子长大了才知道母亲的心思,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我就是不觉得怎么感动。我觉得那母亲的精神可敬,但是行为不值得效法。首先,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知道实情呢?我家就一个鸡蛋,你是孩子,还在发育,你比我更需要鸡蛋,所以这个鸡蛋你来吃。搞不好,孩子一激动就分给妈妈半个。孩子也不会因为这半个鸡蛋就发育不全,反倒有了一个感恩的心。我一直所说的"给孩子真实",也包括这一方面。有人不喜欢孩子过早地知道很多"负面"的东西,他们试图掩盖真实,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完美世界"。有的妈妈过度压抑自己,委曲求全,为了所谓的"伟大的爱"。可是,孩子就生活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孩子的妈妈就是常人,她就会有常人表现,她就不是完美的,她们和孩子一样需要鸡蛋。妈妈总是可以包容孩子的缺点错误,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去体谅妈妈的常人表现?是谁剥夺了孩子知道真相的权利? 妈妈在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情绪会有所波动,这并不表明妈妈不爱孩子,不爱家人。而是因为生理的原因,妈妈暂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需要一个空间,用来安静自己的心,才可以更好的来做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也包括老公),让孩子理解到妈妈很爱孩子,但是妈妈也是不完美的,妈妈也很需要孩子的理解和体谅。孩子们通常都是很愿意做这样的事的,因为,理解和体谅妈妈的难处会给他们带来空前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长到可以帮助妈妈度过艰难时期了。 在果果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首先我不会事无巨细地为她做事,她自己能做的,一定是由她自己去做。而且,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让她明白。妈妈可以做她头顶上的伞,可以暂时地为她遮风挡雨。但是,伞也会被风吹雨打,有的时候,风大了,伞还会被掀翻。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足够完美的。我经常地要求果果的帮助,即便是在我自己完全可以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也会给她做事机会。甚至,有的时候我跌倒了,我会要求果果帮助拉我起来。这样,时间长了,用这种被动请求的方式,让她不是永远处于一个被"帮教"的位置,她才可以养成去主动地帮助别人,体贴、体谅别人的习惯。当然,妈妈也不能做过份的无理要求,你肯定也是要首先充分地去体谅自己的孩子。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任何的非正常时期,家人之间都可以相互包容、充分体谅彼此。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2节:常人表现(2) 来美国这一段时期,很多很多的事情对我来讲,可以用艰难来形容。我的身边没有长期以来一直贴心的母亲,也没有庇护我的丈夫,甚至没有一个"面对面"的朋友。在家的时候,我能够面对的除了上帝,我自己,就是果果。我也是个常人,也有各种的常人表现。但是,提前我都会跟果果说,今天,我的情绪有些不好,有些事情我无法处理,很烦恼。你可不可以让妈妈一个人安静安静,妈妈需要一些时间,就会好的。果果是非常能够体谅妈妈的,因为,过去妈妈也是这样做的。她有她的经历,她知道到时候妈妈就会没事的,但需要一些时间。而且,果果还会主动地跟我说:"我去看书了,我不跟你说话了,你一个人安静会儿,会好的,会没事的。你要凡事往好处想。" 我们毕竟是母亲,是成年人。我们不能凡事都让孩子去体谅我们,替我们承担我们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也要学会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否则,太多的重担压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自己的问题,自己都清楚,但是自己肯定很难控制自己。与其,把自己给憋得像一个快要爆了的充气皮球。不如,找一个方法,解掉那拴着气球的绳子。具体到所谓的"经期综合症"上,也就是说妈妈可以主动地在那几天减少跟孩子和老公的"正面"接触。人为地、主动地把伤害行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是我们应该的、也是必须要去做的。 在那几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它的事情中去。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练琴,经常会变成怒气的导火索的话。那么,可以让家里其他的人来暂时负责孩子这方面的事务,或者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仅仅一个月两三天的时间,并不会对孩子的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产生什么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而且,充分避免了,愤怒、上海、懊悔、忏悔这样负面情绪在家庭内的扩散。为什么不呢? 只要有经期在,那经期综合症就是自然的,也是难免的。这方面,我们可不能祈求上天拿走我们的经期。真的被拿走了,确实是不再瞎折腾了,可那岂不坏了?而且,拿走了也不等于就太平了,后边还跟着更折腾的"更年期"呢。那会儿的常人表现还大发着呢。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3节:好老师?坏老师? 好老师?坏老师? 许多家长都会在私下里议论自己孩子的老师到底是好老师还是坏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对于老师的好坏,不同的角度,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从来没有说果果现在的老师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他也绝不是我现在所在的这个班里的大多数家长们说的那么不可救药。 果果的老师是浪漫的美国老师中更加浪漫的那一种。这种浪漫完全不符合那种急功近利的家长们的口味,他们都幻想着在这个特殊的班级内,这个特殊的老师就像哈利波特的校长一样的化腐朽为神奇。让他们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变成一个美国出生的孩子。而一旦老师没有满足于他们的要求,他们仅仅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掌握单词量是多么的有限、孩子还没有具备什么程度的写作能力等等。这个老师简直就是误人子弟,一无是处了。 在这个问题上,果果的老师真的有点儿冤。他费了好大劲儿地为了孩子们做了那么多的事,结果却被大多数的家长冠以坏老师的称号。竟有个别的学生家长说是一定要向校长、学区反映辞退掉这样的老师。因为,他们不能坐视这样的老师继续留在学校中,耽误下一年的孩子们。简直这群家长难道疯了!真想不明白,要想做考试机器,还大老远地跑这儿来干什么? 我们再回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没错,果果的英语进步是比较缓慢,平时笔头的作业量很少(其实阅读作业量也不少)。我也给果果买了些练习用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每天果果在家要听英语录音带半个小时(配书),看迪斯尼频道一个小时(这部分更像是娱乐)。隔三差五的会给果果增加一些半个小时内的书面练习。不得不说,这方面我做的较差,基本一个礼拜我也就能想起来一两次。所以到现在,大部分练习都还空着。果果每天基本还要跟邻居的孩子们在一起疯玩1~3小时不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语言学习的一种? 果果在基本松散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缓缓地进步着。当然,这种进步绝对确实需要一个等候的心。但在一个阶段的等候后,一个一个惊喜就会不断出现。对此,我并不认为是我的功劳,我和其他的家长比起来,简直就是和果果老师一类的对孩子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均属不可救药之列。 果果这个学期又结束了,果果依然没有通过英语水平测试,不能提前进入普通班。好学生?坏学生? 果果的老师依然没正形,还是看不见他的题山题海。却留出了一个"丹麦风光"的无厘头作业,让我和果果不得不窜进了图书馆。好老师?坏老师?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嗡嗡声就会延绵不绝。路都是自己走的,你觉得我的路是歧途,那是你的自由。但我也不会跟你走,自由嘛!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4节:果果的零用钱(一) 果果的零用钱(一) 今天还在春假中,我起的较早,女儿起的较晚。吃完女儿给做的早中联合餐,女儿得了一块钱。我呢,想来点儿实际的。谈一谈我已经欠了很久的一个话题--孩子的零用钱。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定的是每周发一次零用钱,每周日晚发。这一点,是根据书上的建议,因为,如果在周末前发放零用钱,孩子很容易在周末就把它花光了。选择这个时间,可以人为地帮助孩子相应的节制一些。 我们的计划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变化的。也就是5岁5元,6岁6元,以此类推。这个数目在孩子小的时候,貌似有点儿太多了。可是,当时我想到,如果5岁时,一个月5元的话,那么到了10岁,一个月才10元。这个数目,在那个年龄明显的不足。于是就这么定了。当然,现在到了美国,每周8美元有点儿太多了,我们就初步改为每月8美元,每周2元,具体数目还在摸索中。这个不是事物的关键,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关键是要持久。 在当初定零用钱"协议"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很具体的"条款"。比如:零用钱的30%(根据自己情况来定)必须用来储蓄,储蓄的其中一部分必须留作慈善储备。也就是说,孩子有权利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为70-80%。在初期,这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位孩子将来的理财铺垫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5岁的孩子比较没有百分比的概念,我就跟她说,每周的5块钱中,你必须存2元钱,这两元钱中,有一块钱你自己可以留着,有一块钱是为那些更需要钱的人存的。当然,还有很多条款,比如:罚款、赔款以及妈妈计划外的开销,必须由自己支付等。 由于小孩子比较喜欢硬币和新票,为此我找银行的朋友换了一大堆的一元硬币和一元新票。这些备发的钱,我并没有放在果果拿不到的地方。我就放在书架上,我给她充分的信任。果果到现在,也从来不去触摸尚不属于自己的钱。 有一次果果在用自己的零用钱在超市给自己买了一个吃的,从那以后,有很长的一个阶段,果果一分钱都没有花过。她一直都在努力存钱,问她存钱为什么?她就害羞地说:"买婚纱!" 在那之后,我开始逐渐引导果果去花钱。因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存钱,还要教会孩子怎么花钱。我和朋友经常把孩子带到小区的晚市,那里的东西很便宜,孩子们有足够的挑选余地。他们有的时候很可能会买些"小垃圾",但时间长了,他们自己有了经验以后,他们的兴奋就逐步又过渡到冷静和理智了。有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去超市花钱,每个孩子各拿10元钱,看谁可以更有效、有计划性地花掉那10元钱。 孩子有钱了,懂得花钱了,他也知道,他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慢慢的,他们就不会再见啥要啥了。他们知道妈妈的钱也是有计划性的,当孩子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计划时,我们就会说:"对不起,那不在妈妈的计划中。你可以用自己的钱来买。" 有好几个朋友都跟我说过,他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钱。那多半是因为,做父母的什么都满足了孩子,她什么都有,你让她怎么去在乎钱呢?他对钱首先根本就没有概念,还以为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所以,在实行了零用钱计划以后,不该买的,我绝对不再给果果买。如果要买,必须由她自己来承担。 会存钱,会花钱并不够,孩子还要学习赚钱。果果7岁以后,我们开始制订了一些家庭内部的非义务性劳动,一边帮助果果学会赚钱。有长期的,比如帮助妈妈做各种家务。规定有的家务是她力所能及的,是她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不付钱。有的劳动,超出了她的义务范围,比如擦地等,这个她如果愿意,可以收费。还有一些是临时的,比如教爸爸学汉语拼音等。有的时候果果高兴了,就会不要钱,因为她觉得那是向妈妈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有的时候,她也不客气。比如今天的早午饭,她就说:"妈妈,你该付我一块钱。还有,这个周日你还欠我的零用钱没给,一共是3块钱!"得,我成杨白果了!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5节:果果的零用钱(二) 有一点我特别想说明。无论孩子犯什么错误,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惩罚,但从不停发零用钱。因为我们给孩子零用钱是因为她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爱她,这是她应得的。不存在她要用好的表现去取得这笔钱这种概念,也不会因为她的任何好的表现和成绩,额外颁发奖金。果果有一个同学的妈妈,期中期末考试,孩子考几分就给几块钱。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学习考试是他自己的事,物质刺激不会长久,还很危险和有害。 我们帮助孩子制订零用钱计划,其目的并不在钱本身。而是,让他们知道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钱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亲身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永远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护伞之下,最终,我们还是要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 果果的零用钱(二) 除了固定小额零用钱外,孩子还会有一些非正常的大笔收入。比如:压岁钱、见面礼等都可以被划为这一类。这一类钱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一句话:有关那一类的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银行帐户,用孩子的名字,把钱存到账户内。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你尽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实际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这样的粪土的。 女儿开始有了"巨额"收入后,倒是没把金钱视为粪土,但基本也没把它当作财富。更多的时候,她把它看成一种玩具纸。而从大人那里察言观色的结果是,她最喜欢的是粉红色的玩具纸。所以,当初这一沓子的"玩具纸"突然消失,变成一个深蓝色小破本本时,果果着实地迷惑和失落过一阵子。果果还小,搞不明白那本本上的数字,跟她的粉红色玩具纸有什么联系? 这没关系,钱可以存,还可以取。为了让果果明白,她的钱跑到哪里去了?虽然换了蓝本本,她有没有失去对粉红色玩具纸的主权,孩子不管学习什么知识,一定要让自己精力探索、发现和总结的整个过程。于是,果果终于放心了,原来,粉红纸还是属于她的,只是暂时放在了一个比家里更保险的地方而已。而且,中国的银行是半年一结息,到了半年,我会给她看,她的账户上。莫明其妙地多出了一小笔钱,虽然很小,但毕竟是"白"来的,孩子还是很兴奋的。 关于这笔钱,我们规定了,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动用的。那是孩子自己的钱,爸爸妈妈也绝不会去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她自己认为必须支付的大额开销时,经过父母同意,她可以支取。18岁后,这笔钱全部由她自己支配,之所以要把这比钱存到银行中,是因为我觉得,这笔钱由父母代为保存不是很妥。一方面是不安全,万一给丢了呢?再有就是,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银行是这笔钱最好的去处了。而且,钱一旦进了银行,花起来也不是那么痛快和便利了。最好还是定额定期,因为那样如果动用就会影响利息,让小葛朗台们体验体验心疼也不错。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第26节:牧养孩子的心灵(1) 当然了,我们的理财一定要建立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的构成的,和谐家庭是由和谐成员构成的,没有和谐,粉红玩具纸再多,真的就跟粪土一般。 牧养孩子的心灵 最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朋友都把视觉从灾情转移都灾后的各项事宜中。我的朋友中多为爸爸妈妈,所以大家更加关注受灾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救助方面的文章。我也看了好多,颇为受益。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普通的父母,我们基本没有可能深入到灾区与那些可怜的孩子面对面。不过,我们却最有可能把我们学到的一些知识,用在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心理的成长是一个缓慢和持久的过程。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中,他所面对的任何人、任何环境、任何事件都在不断影响他的心理发育和成长。就算我们都已经为人父母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仍在活到老长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