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八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机灵”。幼儿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幼儿思维是否全面、深刻,解决问题是否新颖、有独创性。从幼儿思维实际来看,中班幼儿的思维就开始具有一些灵活性,如给中班幼儿八根长短不同的游戏棒,要求他们按长短排列整齐。有的孩子要通过不断调换,用较长时间才排列出来。但有的孩子却机灵地把游戏棒朝桌上一竖,把下头整理齐,上头长短一清二楚,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又快又整齐;又如,皮球掉进洞里了,中班孩子不仅知道可往洞里灌水,使球浮上来,而且知道可用钳子钳,可用捕昆虫的网兜捞。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已有一定的表现,正待我们去开发,去培养,去促使它迅速发展起来。那么,怎样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呢?首先,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好习惯。如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人的大脑机能的发展,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在一定合理的限度内,大脑是越用越灵敏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习惯,经常向儿童提些问题和鼓励幼儿多提问题,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老师的每次提问,都必须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和周密设想,既要明确,又要富有启发性,问题应是孩子能够回答的,但又是他们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答出的。我们还要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思考,好奇好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凡是孩子根据已有知识,经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动脑解决;一时难以自己解决的,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在老师指导下,找到圆满的答案。这样,就能使幼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思维活动越来越活跃,爱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第二,积极鼓励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推崇“师道尊严”,凡教师的话,得“有言必听”。听老师的话,这一般是对的。但如果强调过分,就会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意识定势”,或叫“思维定势”——想问题,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办事情,总在一个传统的框框内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孩子又怎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呢?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精神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是直接相关的。历史上有成就的、思维灵活的科学家、文学家,在儿童时代,无一不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举世闻名的爱迪生、居里夫人、鲁迅、高尔基等等,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幼儿敢于独立思考,而不轻附众议;敢于探索、创新,而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习惯的精神。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精神,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及别出心裁的主张的孩子,更是要积极给予鼓励,充分给予肯定。第三,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使幼儿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不同途径、不同渠道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多个答案。这种做法能有力地促进幼儿思维多端性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暂时神经联系越来越广泛,因之,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应忽视引导、训练幼儿思维的多端性。比如,自由活动、外出散步时,可以问问幼儿:“长方形积木可以派哪些用场?”“羽毛球搁在树枝上了,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它弄下来?”上语言课时,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描述;给幼儿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各自续编情节的发展等。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第四,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不仅能使已有知识更加巩固、扎实,接受新知识更加迅速、容易,而且能使幼儿知识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它也是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地为幼儿灵活运用旧知识而创造条件。当学了磁的性能后,可以请小朋友帮“老奶奶”找一找掉在地上的针;学过“2”、“3”、“4”、“5”的组合分解后,让小朋友自己来给“6”、“7”、“8”、“9”组合、分解;学过10以内加减法后,要求小朋友以最迅速的方法,从9条“小鱼”中拿出七条“小鱼”;待装饰画课学过对边折找中心的知识后,在计算课讲“等分”之前,也可先请小朋友平分方形纸,平分蛋糕,以至平分香蕉;常识课学过“透明”的知识后,语言课可要求幼儿不用“明亮”、“晶莹”,而用另一个意义相近的新词,来形容玻璃窗。久而久之,幼儿的思维就能越来越灵敏,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让幼儿做一些智力游戏,如“对着说”、“词语接龙”、“什么东西洗洗吃?”等等,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幼儿的言语 第一章:谈“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在幼儿园,有的老师很重视幼儿言语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幼儿言语的水平;有的老师却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大了,自然会说话,没有重视的必要。”诚然,孩子出生后,只要他的大脑和言语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健全、完善,并且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可以经常与成人交往,那么即使没人有意识地教他们,他们也能学会说话。古代的孩子是这样,现代的孩子也是这样;城市的孩子是这样,农村、山区的孩子也是这样,这是事实。但是,孩子生活在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时代、地区,生活在给予他们语言训练多少不同的家庭、幼儿园,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也是事实。我们曾对城市和农村幼儿园的中、大班幼儿,进行过言语发展水平的小测查,结果表明:从词汇看,城市幼儿园的幼儿,远较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丰富、生动,如看图讲述时,前者能说:“这是春天的一个睛朗的早晨,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在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有粉的,多美丽!”而后者,绝大多数只能说:“这是早晨,天上有云彩。”“公园里种着各种颜色的花,真好看。”与前者相比,语汇明显地显得平淡、枯燥,缺乏生气和美感;从句子结构来看,前者基本上都是复合句,甚至不少人用了反映较复杂的逻辑关系的偏正复句,句子完整、连贯,层次明确、清楚,而后者一般句子较短,不连贯,带有很大的情景性;从说话习惯看,前者喜欢说话,说话时也大胆、自然,声音清楚、响亮,而后者则有许多幼儿不爱说话,说话时,声音小,含糊不清,眼睛望天或看地,手揪衣角或玩扣子。就是在城市幼儿园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重视不重视幼儿言语的培养,是不是与幼儿经常交谈,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明显地不一样。有人曾作过调查,发现同是四岁幼儿,都是表述星期天的生活,缺乏语言训练的孩子,说了112句,共11段,还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情的主题交代清楚。而受到老师较多的语言训练的孩子,只用二、三十句话,就抓住了主要情节和各情节之间的关系,语句简练,表达系统,并且基本上没有不必要的废词和拉长声的语病。许多心理实验和研究都表明,幼儿言语的发展是幼儿整个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幼儿接受各方面教育的前提。因为,正是由于言语加入幼儿的认识过程,才使感知对象被知觉得更清晰、完善,使得注意有意性更强,想象具有更大的独创性,抽象逻辑思维也得以萌芽、发展。也正是由于言语能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传达思想的中介,老师与幼儿间的交往,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因此,为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更为了幼儿整个智力的发展,使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我们还是抛弃“自然”说,重视幼儿言语的培养吧。幼儿的言语 第二章: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幼儿言语的发展,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口头表达能力等四方面来分析。(一)语音。幼儿语音水平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三至六岁是幼儿语音发展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听觉不够灵敏,还不能区分差别较小的声音;同时,他们的发音器官的发育尚未完善,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差,还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分,所以有不少声音发不准。如:常常把需要用舌根的不送气塞音“g”、“k”,发成舌尖音“d”、“t”,从而出现把“哥哥”说成“得得”的现象;常常把需要用舌尖后位的“zh”、“ch”、“sh”,发成舌尖前位的“z”、“c”、“s”或是发成舌面的“j”、“q”、“x”,从而出现把“老师”叫成“老西”,“吃饭”说做“七饭”的现象。幼儿对于“n”、“l”,“r”、“l”,还有“h”、“f”也常常分不清,从而把“奶奶”叫做“来来”,把“真热”说做“真乐”,把“灰尘”说成“飞尘”。四岁以后,幼儿由于听觉灵敏性的发展,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逐渐能够控制发音的部位,在正确的教育和训练下,他们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只有个别幼儿对个别较难发的音,仍感到困难。到六岁,幼儿的发音,一般已没有什么问题,他们不仅能正确地发出词音,而且能按语句的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能清楚准确地发出四声。如果这时的幼儿,还有发音不清的情况,就是属于特殊现象了,应该进行专门的检查和治疗。(二)词汇。幼儿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掌握的词汇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一般地说,三岁幼儿掌握八百至一千个词,四岁幼儿可掌握一千六百至二千个词,五岁时可增加到二千二百至三千个词,六岁时可掌握三千到四千个词。其次,幼儿掌提的词类范围,迸一步扩大。在三、四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中,绝大多数是名词、动词,还有部分形容词。到五、六岁,形容词大量增加,其他各词类如副词、数词、量词、连接词、前置词等也逐渐被掌握、使用。到幼儿末期,人类言语活动中最基本的一些词类,在幼儿言语中,都可以找到。当然,幼儿词汇中,虚词仅仅占很小的比例,远远不能与学龄儿童相比。再者,幼儿掌握的词汇内容不断丰富、加深。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多,词类的扩大上,而且也表现在内容的丰富与加深上。一方面幼儿掌握的每一个词本身的概括性逐渐增长,例如“桌子”、“苹果”,不但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桌子和苹果,而且包括了桌子和苹果的某些一般属性;另一方面幼儿掌握抽象性、概括性较高的词汇数量逐渐增加,比如,在过去幼儿只掌握“老虎”、“狮子”、“狗熊”、“猴子”等词,现在则掌握了概括这几种东西的词,即“动物”;过去只掌握“皮球”、“娃娃”、“汽车”、“跳绳”等词,现在则掌握了概括这些东西的词,即“玩具”。当然,和成人相比,幼儿对词义的掌握,还是不够丰富和深刻的。对多义词,幼儿通常只能掌握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对词的转义,还几乎不能掌握。高级词汇在幼儿掌握的词汇中,也还是较少的,而且幼儿对这些词的理解,跟学龄儿童或成人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区别,显得幼稚、肤浅,更谈不上很好地运用。幼儿掌握、运用得较好的,还是基本的、常用的、抽象概括性较低的词。(三)语法。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仅有词汇并不能进行言语交往,还必须按照造句的规则,将词或词组组成句子,才能行使言语交流思想的职能。在整个学前期内,幼儿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音、词汇,而且无形中也逐步掌握了各种基本的语法结构形式。幼儿掌握语法结构,是有个过程的。三岁左右的幼儿,大量运用的是由十来个字词组成的简单句,由于他们对词和词的关系的掌握不好,所以常常出现语法上的错误。四岁左右,幼儿开始能够大量正确运用简单句,并能用许多简单句来稍详细地描述自己的见闻,或说明自己的意思。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已经开始出现了复合句式。不过,他们的复合句式,基本上只是简单句的结合,没有连词。到五、六岁时,由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並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语言中各种类型的复合句相继出现,并且不仅有反映时间、空间关系的复合句,而且还有反映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部分和整体等关系的比较复杂的复合句。应该指出,整个学前期,在幼儿经常使用的句型中,还是以简单句为主。许多实验和调查材料表明:幼儿所使用的简单句,占总句量的90%,复合句只占10%。而且,幼儿所说的复合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连词用得少。五岁以后,虽然出现了连词,但有时还用得不很恰当。这与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不深,揭示事物间关系的思维能力还较差有关。并且,在整个幼儿期,幼儿虽然能够说出各种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并不能把语法规则当作认识对象,他们只是在语言习惯上把握了它。专门的语法学习,对幼儿来说,既很困难,也没必要。(四)口头表达能力。在掌握比较丰富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的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地发展了起来。学前初期,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和婴儿期差不多,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他们不能作完整、连贯的叙述,而常常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东一句,西一句地讲,使用的是没头没尾、断断续续的短句,并且常常出现没有主语、动宾不当或词序颠倒、重复等现象。比如一个四岁孩子叙述孙悟空的故事时说:“晚上,孙悟空一金箍棒打烂了塔,搞坏了把塔,后来老头子来了,后来他滚到山头去了,要把大象背到云里面去,后来大象坐了孙悟空的云走了。”在叙述时,他还辅以各种手势和表情。这里“搞坏了把塔”,就是“把塔搞坏了”的颠倒,至于孙悟空与老头子、大象的关系就更没说清,说得没头没脑了。到学前中期,随着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增多,幼儿需要向成人或小朋友表述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甚至某种生活经历,而那种夹杂着浓厚的情境性的、不连贯的言语,已不能完成上述任务。因此,这就促使幼儿的连贯性言语逐渐发展了起来,这个时期幼儿开始能够比较完整、连贯地进行叙述。到学前晚期,连贯性言语逐渐取得了支配地位,成人仅凭其言语表达本身,就可理解幼儿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幼儿的言语 第三章:为什么幼儿常常自言自语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幼儿单独游戏,玩到高兴时,边活动边嘀嘀咕咕,自言自语:“这是山……挖好了……这是河……挖好了。河上边应该搭座桥,桥搭这儿……桥搭成了,河水在下边慢慢流……”也有的幼儿,有时独自儿安静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专心致志地自言自语,似乎在讲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不少老师看见幼儿常常独自个地说话,感到奇怪和疑虑,不知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甚至担心孩子的神经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有点失常。其实,这些自言自语是幼儿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老师们要了解了幼儿自言自语的实质,就不必为之忧虑了。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人的言语有两种形式,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人们默默思考问题时为自己所用的语言,所以它比外部言语与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行为自觉性具有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内部言语是在幼儿期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在内部言语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幼儿一方面思维依靠表象进行,能单独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语言动觉调节机能尚不完善,还不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样就出现了幼儿自言自语的现象。由此可见,幼儿自言自语是幼儿言语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幼儿言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首先发现幼儿有自言自语现象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指出:自言自语现象在儿童全部言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曾作过数字统计。(见上表)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主要有这样两种:(一)游戏言语。这是一种行动的伴奏。幼儿一边活动,一边自言自语。如幼儿建筑幼儿园时,边搭边说,用言语说明或丰富行动内容的不足;绘画时,一边画,一边嘀咕,用言语补充画不出来的情节。这种自言自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感情和表现力。(二)问题言语。这是困难在言语中的表现。常常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出现,表示困惑、怀疑等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常出现这种自言自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例如,在拼图遇到困难时,幼儿就自言自语:“这个放到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嗯,对了。这是什么呢……就放在这儿……。”幼儿这两种自言自语的形式,在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上,比例是不一样的。三至四岁幼儿,游戏言语多些,问题言语很少;四至五岁幼儿则问题言语很丰富。而在六至七岁幼儿那里,则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活动、绘画时,多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但遇到了困难,就又自言自语了起来。因此,对于幼儿自言自语的现象,老师们不必惊奇,也不用担心,更不要因幼儿自言自语影响了课堂秩序、纪律,而轻率地指责幼儿,而应该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仔细倾听幼儿自言自语的内容,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及时给以适当的指导,促使幼儿顺利地由自言自语过渡到内部言语,并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有的幼儿已经七岁左右了,还常常自言自语,那就该注意了,这可能真是一种病态,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幼儿的言语 第四章:怎样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语音是口头言语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正是因为有了语音,语言才成为可以被人感知的东西。特别是幼儿,语言以口头语言为主,他们又正处在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幼儿发音的种种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培养:(一)培养幼儿准确的听音能力。要使幼儿会正确地发音,首先就要求幼儿能听得准确。听得准是说得准的前提。因此,必须注意发展幼儿的言语听觉,使他们会听音,能分辨各语音的微小差别,特别是区别某些近似的词音,如z、c、s、zh、ch、sh、n、l等,为幼儿正确地发出词音打下基础。正确为幼儿编选一些发展听觉的教学游戏,对培养幼儿发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这种教学游戏,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分辨各种大小、强弱等不同性质的声音,比如“猜猜我是谁?”、“是谁在学哪种动物叫?”等,在小、中班都可进行。(二)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幼儿注意和语音发展的特点,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实物、玩具、木偶、图片,以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听与说,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教小班幼儿练习区分“j”和“q”时,出现实物或玩具小鸡与白菜,老师说:“小鸡小鸡来吃菜。”小朋友也会跟着说。教幼儿正确发“sh”和“s”时,组织幼儿玩“卖柿子”的游戏,有的当卖柿人,有的当买柿人,每个卖柿人手里都拿四、五张有一至五个柿子的图片,在幼儿反复地说“柿“涩”的过程中,使幼儿很快掌握了“sh”和“s”的发音。老师也可以带幼儿学习小动物叫声,如鸭子“嘎嘎嘎”,母鸡“咯咯咯”,小羊“咩咩咩”,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还可以教幼儿学说简单的儿歌,绕口令。如练习“z”的儿歌:“三个小胖子,穿衣扣扣子。红红帮冬子,冬子帮珍子,互相来帮助,都是好孩子。”由于幼儿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语音也是通过模仿成人而掌握的,因此,在教幼儿发音时,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发音的准确,清楚;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模仿自己发音时的口形,以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求得语音的正确。(三)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要真正掌握一个新的词音,必须做到这样两个方面:一能正确分辨出近似音,二能正确熟练地发出声。在教幼儿每一个新的词音后,都要及时地让他们重复练习,以巩固正确的发音。这样,除了要有计划地通过语音作业来培养幼儿的正确发音外,还必须充分利用游戏、散步、吃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有的幼儿分不清“裤”和“兔”的区别,把“裤子”说成“兔子”,老师可以在散步时带幼儿去看兔子,并告诉幼儿:“你们看,这是兔子,兔子喜欢吃白菜,还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你们去问问她:‘小兔子,我穿的裤子好看吗?’”有意识让幼儿练习“裤”和“兔”的发音。又如,有的幼儿分不清“湿”与“吃”,可以在幼儿洗手时、吃饭前提问:“毛巾放到水里怎么样了?”“炊事员叔叔做饭给谁吃?”等等,引导他们反复练习“湿”与“吃”的发音。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幼儿的语音分辨能力就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了。此外,老师在注意全班幼儿的语音发展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个别儿童的正音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个别幼儿的正音工作,应该从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方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并且要注意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激发幼儿说话要正确、清楚的内在愿望和积极性,以帮助个别幼儿尽快克服语音方面的缺陷。幼儿的言语 第五章:怎样丰富幼儿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一个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他的语言表达才能生动、准确。同时,幼儿期是储备词汇、形成语言能力的时期,幼儿在实际生括中常常出现因缺乏必要的词,而语言显得平淡、简单的现象,还要借助手势、表情与人交往。因此,为发展幼儿语言,使幼儿较快地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我们必须积极、有步骤地丰富幼儿的词汇。(一)丰富幼儿的词汇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理解掌握词汇的特点,丰富幼儿的词汇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首先应该丰富幼儿那一些代表具体概念的词,然后,随幼儿思维的发展,逐渐再教给代表抽象概念的词,即先教幼儿掌握苹果、梨、柿子、桔子,大象、熊猫、松鼠、孔雀等一类比较具体的词,然后再教水果、植物、动物等一类抽象性较高的词。从词类来说,首先要教幼儿掌握关于对象和现象的名称,即名词,其次教幼儿掌握说明对象和现象的动作和过程的动词;而后再教幼儿掌握说明对象和现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最后在幼儿掌握有实际意义的实词的基础上,教幼儿掌握各种反映对象和现象之间关系的虚词,如介词、连词等。各类词汇的教学,也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名词,小班主要教幼儿掌握代表物体整体的名称(如衣服、汽车),中班则要在此基础上,教幼儿掌握代表物体各部分的名称(如衣领、衣袖、车头、车轮、车窗)。总之,丰富幼儿词汇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