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成公主进藏与魔女地形之谜(3)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唐太宗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几个使者之间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比赛。刚开始时,唐太宗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呢。禄东赞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禄东赞见蚂蚁爬出来,高兴极了,赶紧抓住丝线,慢慢拉扯,把丝带也拉过来。第一场比赛禄东赞胜利了,又开始了第二场比赛。这时,皇帝叫人牵了100匹母马和100匹马驹来,让婚使们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结果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在一天之中,只给马驹草料吃,不给它们水喝。第二天,他把马驹放到母马群中。马驹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妈妈去吃奶。于是,母马和马驹都被禄东赞分辨出来了。第三场比赛是认鸡。有100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唐太宗请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轮到禄东赞了,他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这时大多数小鸡都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还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母鸡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一边学着鹞鹰的叫声,一边大声喊道:“鹞鹰来了!抓小鸡了!”鸡娃听见,以为真的,便都急忙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霎时,广场上一片寂静,只见老母鸡护卫着各自的小鸡,警戒地向四周巡视着,准备抵抗侵袭者。后来,婚使们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比试,禄东赞都以超人的智谋获得胜利。禄东赞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唐太宗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七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六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个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吸引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他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于是,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为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文成公主进藏的陪嫁唐太宗非常喜爱文成公主,因此她陪嫁的嫁妆非常多。那么,这些陪嫁物品到底有多少,又有些什么呢?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分别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有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第十二章 文成公主进藏与魔女地形之谜(4)进藏为何要选择在冬季冬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季节,可文成公主在进藏的时候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季节呢?文成公主进藏时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玉树县的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千米的贝纳沟,文成公主庙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文成公主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公主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文成公主与贝纳沟贝纳沟与文成公主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在贝纳沟的岩壁上至今还保存有9尊佛像。相传,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后,翻过巴颜喀拉山,越过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贝纳沟。因长途劳顿,他们决定在贝纳沟休整一个月。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后第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为一行能够平安地通过巴颜喀拉山和通天河而高兴。自小信佛的她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亲自进行了设计,在贝纳沟的岩壁上刻下这9尊佛像。日月山的传说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初唐时名为赤岭,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日月山文成公主像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文成公主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日月山的碑石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面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揭秘倒淌河关于倒淌河的传说,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千米,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草原上。当然,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泪水汇成的这只是一个传说。对于倒淌河,地质学家是这样揭示的:倒淌河原也是一条东流的河,它和布哈河、罗汉堂河一起注入黄河,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它才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成为一条倒淌河,这便是科学的论断。通往日月山的公路第十二章 文成公主进藏与魔女地形之谜(5)然而,不知为什么,这科学的断语总是被人忘记,远古的神话更使它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文成公主进藏所走的道路,便是人们所说的唐蕃古道。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唐蕃古道上的文成公主庙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唐蕃古道上的结古寺文成公主的贡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40年(公元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而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拔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文成公主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子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为了让生活更加文明化,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他指派柔扎布去研究,后来造出了30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语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殿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释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当然,这些只是文成公主对西藏做出的一部分贡献。第十三章 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谜(1)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还有着众多的谜团。如大峡谷中有没有瀑布,有多少?大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大峡谷中又如何会有“西双版纳”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得出结论,但仍然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考证。流经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深度、长度)峡谷。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长504.9千米,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大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带等9个垂直自然带,聚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在大峡谷入口处的派乡转运站海拔为2800多米,拐了几个弯流到墨脱海拔却已经只有几百米,江水流速最快竟达16米/秒以上……这条世界最高的大河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麓海拔5590米的杰马央宗冰川,一路深切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缝合线及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缝合线,最后造就的这个绿色峡谷的确是一个值得举世瞩目的奇迹,留给人类的也不仅仅是整个雅鲁藏布江中最复杂最险恶的谜中之谜。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为什么同一山脉的两端会有两座山峰遥相呼应地对峙着?为什么这种对峙又几乎对称地被两条大河深切成马蹄形大拐弯峡谷?这是大自然偶尔为之还是深藏地壳运动规律?然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谜团却远远不止这些,如大峡谷到底有没有瀑布?有的话有多少,有多大?大峡谷最深处在哪里,最深值是多少?核心地段的平均深度是多少?大峡谷究竟有多长,入口处和出口处在哪里?大峡谷中有几个瀑布,它们的具体位置、宽度、落差是多少?大峡谷江面宽度的变化趋势怎样,江面坡降是多少?……这些,都是中外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大峡谷的命名1998年10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世界最大峡谷科学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简称大峡谷。1998年10~12月,中国人首次完成了对世界最大峡谷的徒步穿越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进一步从测绘、水文、地貌等方面综合论证和对比,再次确认大峡谷为世界之最。弯弯曲曲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大峡谷形成的原因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5°的重要原因。大峡谷是否有瀑布群雅鲁藏布大峡谷河床上究竟有无大瀑布存在?这一问题曾引起诸多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关注。俯视雅鲁藏布大峡谷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关志华、杨逸畴等人第一次进入大峡谷作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1973年他们从下游的希让逆江而上到达峡谷拐弯的顶端扎曲;1974年从米林县的派区进峡到达峡谷腹地的白马狗熊(唯对白马狗熊到扎曲、甘代间这百千米河段未能作沿江考察),考察中见到峡谷中有多处跌水急滩,但未见到河床瀑布。他们作了多次实地访问,当地门巴、珞巴和藏族人都说,1950年以前大峡谷腹心的确有过河床瀑布,并有瀑布的详细描述。但是在1950年8月15日墨脱8.5级大地震之后,山河面貌为之剧变,峡谷中大瀑布亦不复存在,他们此后就没有再去过。第十三章 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谜(2)直到1998年10月29日至12月3日,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对大峡谷全程进行徒步穿越。通过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证实和发现了四组大瀑布群的存在,其中三个大瀑布高度30~35米、宽度50~118米,为世界主干河道上极为罕见的现象,这一河段河流坡降度达到23‰,为世界之冠。大峡谷的四大瀑布四大瀑布群的主体瀑布依次是:藏布巴东1号瀑布、藏布巴东2号瀑布、秋古都龙瀑布和绒扎瀑布。藏布巴东1号瀑布落差35米,宽62米,处在雅鲁藏布江主干河道上。雅鲁藏布江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S形的锐角状急拐弯,瀑布正好在S形拐弯的弯部开始部位。这里雅鲁藏布江主河床本来是朝东北方向前进的,结果由于这个拐弯,使瀑布不对着东北方向而转向西北方向。沿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大约600米之后,在S形拐弯末端又出现了第二个主体瀑布,竟然和上游第一个瀑布呈平行状态的布局。藏布巴东2号瀑布是雅鲁藏布江这些瀑布群里瀑布面最窄、流速最急的一个。它的落差为35米,宽35米,在瀑布落下的地方,其宽度骤然缩小,最窄处只有4米左右,瀑布下跌的水拍击石壁,响声如雷,拍打的水花在接触岩壁的瞬间立刻幻化成一团团的水雾。从正面看去,瀑布竟全为水汽所笼罩,瀑布落下去后在前面十多米的河床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深潭,满潭的水花翻腾,颇像装满了的牛奶。同时大峡谷在这三角形深潭处又形成了一个直角形的拐弯。秋古都龙瀑布的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发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如匹练挂下。绒扎瀑布群距大峡谷拐弯顶端(迫龙藏布汇入口,以下简称顶端)约6000米处的干流河床上,地理位置为:北纬29°51′,东经95°95′,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总落差100多米。揭秘大峡谷内的彩虹瀑布英国探险家沃德于20世纪初进入了大峡谷地区,在沿江行进时,突然看到了一条巨大的瀑布,恰巧当时瀑布的上空悬挂着一道巨大的彩虹,于是他就将此瀑布命名为彩虹瀑布。他把这一切都完整地记录在他于上世纪20年代初出版的书中,并且附上了照片。但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近百千米的无人区,是否在雅江江面存在着一条瀑布,这个谜萦绕着科学界和探险界已有多年,至今仍无结果。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众所周知,雅鲁藏布大峡谷内危险重重,要徒步穿越非常困难。然而,还是有人敢于挑战危险。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千米,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探险者的追求。大峡谷有何特点雅鲁藏布大峡谷虽然危险,但其中美丽的风景让无数人折服,而且它也有着独特之处。1.最直观醒目的形象——以峡谷围绕着南迦巴瓦峰作了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高峰、拐弯的峡谷构成一种自然奇观,这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是罕见的。实际上,大拐弯峡谷是小的拐弯一个套着一个,深的峡谷一个叠着一个。第十三章 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谜(3)雅鲁藏布大峡谷使人叹为观止。2.拐弯的大峡谷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巨大地形屏障,使南面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得以深入高原内部,于是大峡谷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据大气物理测试,其水汽通量的强度竟同夏季自长江以南向北输送水汽的强度相当。充足的水分和热量,导致广大藏东南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沿水汽通道热带山地的环境向北伸6个纬度,达到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限和垂直分布的最高限。大峡谷的测量成果有哪些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无数位探险家为之向往的地方,因此有不少人曾对它进行过测量。其测量成果主要包括:1.实测南迦巴瓦峰高程为778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782米);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岸的河床雅鲁藏布大峡谷2.实测加拉白垒峰高程为725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294米);3.峡谷长度504.6千米(派乡转运站——巴昔卡);4.峡谷最深值6009米(位于7787米南迦巴瓦峰与6050米里勒峰之间的宗容村);5.峡谷单侧最深值:7057米(位于得哥村,相对于南迦巴瓦峰);6.峡谷平均深值:2268米(504.6千米峡谷内的平均深度);7.峡谷核心地段平均深值:2673米(派乡转运站——希让间250千米峡谷);8.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的深度值:4817米;9.在多吉帕姆谷地坡降:75.35‰(2.9千米长、35~70米宽的基岩深槽河道内平均坡降);10.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千米的平均坡降达9.14‰(派乡转运站——希让);11.峡谷江面最窄处:35米;12.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千米江面平均宽度113米;13.洪水期间的水位比枯水期间相差达15~21米;14.实测平均江水流速3.23米/秒,实测最大流速6米/秒;15.古代河道的痕迹要比现在高出157米。大峡谷丰富的资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到了春天,漫山遍野变得姹紫嫣红,煞是漂亮。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每到春夏季节,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岸也充满了浓浓的绿意。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但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动物已濒于灭绝。大峡谷的世界之最经科学论证认定,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在派乡转运站,出口处在巴昔卡村,实际长度为504.6千米。其最深处于南迦巴瓦峰和里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宗容村,谷深6009米,单侧峡谷最深处在得哥村附近,谷深7057米,大峡谷平均深度为2268米,核心地段平均深度为2673米。第十三章 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谜(4)拥有多项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测绘数据还显示,大峡谷江面宽度从入口处的660米,逐渐收敛至最窄处的35米,江面最大坡降度(河段高程差与距离之比)为75.35‰。据水资源专家分析,这也是世界之最。从上述各项定量特征数据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很多的世界之最,如它是世界其他大峡谷,如美国的长370千米、深2133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长90千米、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测绘专家还精确测定了新发现的4组大峡谷瀑布群的宽度和落差,其中最宽的藏布巴东瀑布宽117.7米,落差最大的白浪瀑布高达35米。西藏为何会有“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云南,可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什么也会有呢?在西藏,为什么拥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藏东南成为一片绿洲,以致是地球上体现生物多样性不可多得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等提出的水汽通道理论,便是理解这一问题的钥匙之一。在一些阴雨天气里,如果伫立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谷坡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自然奇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谷底发出隆隆巨响,一泻千里,而浓重低垂的暖湿云团却有如游龙般沿峡谷逆流而上。湿云遇高山顺山势抬高,与高山冷空气交汇凝结,便哗哗落下一场大雨。之后,湿云再沉入谷中,顺主流峡谷或支流峡谷继续西行或北行,在各处降下丰沛的雨水。暖湿云团在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区的频繁出现,使它经过或到达的地方形成暖湿气候。于是,地处北纬30°的易贡出现茶场,地处东经94°的米林以东江畔长有不尽的桃林,帕龙藏布江日夜急流滚滚,藏东南到处林木繁茂。因此,优越的水热条件使这里的植物生长得高大茂密,覆盖率达90%以上,一些世界珍稀植物如桫椤(又称树蕨)等,随处可见。这里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带等9个垂直自然带。在不同高度的垂直自然带里,景观各异。进入大峡谷必经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七八月份是菊科、报春花科的细小植物最为繁茂的季节。从多雄拉山向下走,先看到的是高山灌丛草甸。这里的灌丛以杜鹃为主,草甸的种类则比较丰富,有龙胆、园穗蓼、报春花和垂头菊等。再向下走,就会进入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这些针叶林以冷杉居多,林中还生长着杜鹃、忍冬、荚迷、五加等灌木。继续往下就进入了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青冈树是半常绿阔叶林中的霸主,这种树上的附生植物十分发达,主要是攀缘植物和空竹等藤本竹类。这里的苔藓遍地都是,紧紧地包裹着每一棵树。继续下行,将到达低山河谷进入季风雨林带。季风雨林带里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如千果榄仁、阿丁枫、天料木等。在这些大型乔木之间,印度栲、蒲桃、厚壳桂、粘果榕等稍矮些的乔木相互交错。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野芭蕉、桄榔和鱼尾葵以及原始古老的桫椤。藤本植物在这些林下四处攀缘,白藤、扁担藤等长势良好,各种兰科植物、水龙骨、鸟巢蕨、冬叶、艳叶姜、楼梯草随处可见。此外,在这里还蕴藏有很丰富的资源植物。如有一种名叫油瓜或称猪油果的大藤本植物,其果实可采来榨油或生食,它的种仁含油量高达72%~77%,是一种很有引种驯化价值的野生油料植物。还有一种乔木叫马蛋果,它的果实含油量也很高。淀粉植物则有各种薯蓣和莲座蕨,以及被誉为糌粑树的青棕和各种栎类树木的壳斗果实等。至于林内的热带药材也有不少,像过去只知广东、云南等省才有的砂仁,这里也较普遍地被发现。还有果实可用来制作治疗肾炎的藏药榼藤子和可治心脏病的漆树科五眼果及预防疟疾的三台花等。可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还适宜引种金鸡纳、咖啡、芒果、菠萝、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由此可见,这里不愧是西藏的“西双版纳”,与云南的西双版纳是可以媲美的。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西藏不仅有着神秘的自然景观,有常年不化的巍巍雪山,更有令人敬畏的动物和神奇的植物,如雪莲、冬虫夏草、藏羚羊、藏獒、野牦牛、“六不像”等。那么,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够生存在这里?它们都有什么奇特之处呢?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神秘的自然景观,有常年不化的巍巍雪山,有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有富饶辽阔的牧区草场,有纵横奔腾的江河,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更孕育着令人敬畏的动物和神奇的植物,吸引着人们想要去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一窥究竟。比如,为什么藏民那么爱犬?藏獒为何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藏羚羊这一“高原上的精灵”有着怎样凄美的传说,在“生命禁区”,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在述说着自己的神奇和壮丽?野牦牛为什么被藏民们视为高原上的保护神?秃鹫为什么会被称作西藏神鹰,它有何神奇之处?高原上真的有长得“六不像”的动物吗?传说中神秘的雪莲花有些什么神奇功效?比黄金还贵的冬虫夏草是怎样长成的?原本不是产于西藏的藏红花为什么又被叫做藏红花呢?为何说藏獒是上天的使者在西藏,高耸的群山覆盖着常年难融的冰雪,海拔4000多米以上常年寸草不生,藏獒加上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特殊的地理造成了高原缺氧的特定环境。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常年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们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的生活孕育出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有着强悍的身体。为了生存,他们日日夜夜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上天赐给他们强壮的身体、广阔的草原和牛羊,同样也赐给了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藏獒。獒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犬,它能看透鬼,能辟邪,是西藏藏族人的保护神。藏獒又名蕃狗、多启、大狗,古称苍猊犬等。据记载,藏獒距今已有800~1300万年历史。2000多年以前藏獒便活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关于藏獒的来历,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而那些坐骑就是藏獒。活佛和藏獒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解救了善良的藏族人民。故在青藏高原,藏民一提起藏獒,无不对它崇敬有佳,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被称为天山神犬。因此,在广阔的西藏,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们从不杀犬。藏獒头大而方,额面宽,眼睛黑黄,嘴短而粗,嘴角略重,吻短鼻宽,舌大唇厚。它颈粗有力,颈下有垂,形体壮实,听觉敏捷,视觉锐利,前肢五趾尖利,后肢四趾钩利,犬牙锋利无比,耳小而下垂,收听四方信息,尾大而侧卷。藏獒全身被毛长而密,身毛长10~40厘米,尾毛长20~50厘米,毛色以黑色为多,其次是黄色、白色、青色和灰色的藏獒,四肢健壮,便于奔跑,动如豹尾,搏斗助攻,令敌防不胜防。一只纯种成年藏獒重60千克左右,长约四尺,肩高二尺半余,强劲凶猛,即使休憩,其形凶相,常人绝不敢靠近。藏獒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但对主人却极为忠诚、亲热至极,是忠实可靠的护卫犬。神奇的藏獒被藏民们喻为“天狗”,而西方人则称其为“东方神犬”。现在,藏獒已成为安全与富贵的象征,每个爱犬之人都为能有一只纯种藏獒而自豪。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2)标准的纯种藏獒多见于广大牧区,有狮头型、虎头型之分,有安多系、康坝系、青藏系的类别区分。但多年来由于草原的特殊生活环境以及牧民薄弱的血统保护意识,造成原始藏獒与当地牧羊犬的血统融合,使纯种藏獒越来越少。藏獒因为生活地区不同,在外观上也有差别。目前品相最好的上品藏獒出于西藏的河曲地区。这种藏獒有典型的喜马拉雅山地犬的原始特征:茂密的鬃毛像非洲雄狮一样,前胸阔,目光炯炯有神,含蓄而深邃。喜马拉雅山脉的严酷环境赋予了藏獒一种粗犷、剽悍美、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赋予藏獒王者的气质,高贵、典雅、沉稳、勇敢。雪地中的藏獒藏獒的性格和气质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吻合: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事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敲门,藏獒只是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一种蔑视的目光等待着事态进一步发展。开门后,如果进来的人一边高声说话一边往里走,藏獒才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呜声,警告来人到别人家里说话声音不要太高!就是这种轻轻的声音,完全可以让那些冒失的人突然变得有礼貌。人工饲养的藏獒藏獒不仅在遇到野兽时会表现出雪域神犬令人惊奇的凶猛,更令人惊奇的是,藏獒在经过殊死搏斗后,如果是生命垂危,决不回家求助,而是独自远远避开,默默地死去。那曲县门堆乡牧民洛珠养了一只怀孕的母藏獒其米,一天傍晚,洛珠一家发现其米迟迟没有把羊群赶回来,便去牧场寻找。结果洛珠在牧场发现三具狼尸,却没看到其米。他沿着一些断断续续的血迹寻找,终于在很远的一条河边找到其米的尸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世界名犬还特别适应艰苦的高原生活。据牧民说,藏獒怕热不怕冷,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山牧场上,它也能安然入睡。它也不像许多牧羊犬那样一定要吃肉,在提取过酥油的奶渣水里拌上一碗糌粑就是它的主食。据说藏獒还有一个奇特的功能。牧区若是碰到大雪暴,牛羊因寒冷和缺草而尽殁,人也因缺粮而快撑不住时,一头哺乳期的同样缺吃少喝的藏獒,以它的乳汁,几乎可以供出三五人每天的吃喝。一个寒冬下来,半人高的藏獒,因其巨大的消耗,足足会矮下去尺余。但它仍能生存下去,且会迅速地得以恢复。这让我们联想到沙漠中的骆驼,在缺水之时,数日不喝,仍能于体囊内储存一定数量的水。驼善储水,獒竟能生奶,也堪称为一种奇迹了!藏獒是一种天降的神犬,是一个忠心护主的伙伴,是一种众人向往的传奇物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被世界公认的犬种已经濒临灭绝,所以还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藏羚羊为何被称作高原上的精灵位于青海省西部,青、新、藏三省区交界处的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藏羚羊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上的精灵”,亦被称作“可可西里的骄傲”。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3)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身高约75厘米,体重约25~30千克。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体重约35~40千克。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而雌性和雄性藏羚羊其活动模式也有不同,因为雌性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到可可西里。有些学者认为:是因为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水草丰美,天敌少,丰富的食物、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藏羚羊的生产和生长。也有些人认为:卓乃湖和太阳湖的水质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的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而且,藏羚羊集中产羔后,离开产羔地,有可能回到种群不是以前它所在的种群。这样会利于基因之间的交流,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有助于藏羚羊种群的延续。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有关专家研究称,大群的藏羚羊为瘠薄的高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肥料,它们对牧草的适度践踏又起到分蘖作用,使牧草长势旺盛。它们产仔后遗留下来的大批胎盘及老弱病残者,又为狼、秃鹫等许多肉食动物提供了食物,因此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可西里中的藏羚羊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了藏羚羊,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将会急剧恶化,许多野生动植物也将面临灭顶之灾。藏羚羊的繁殖特别有意思。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份,公、母藏羚羊像是接到命令一样,顺着各自规定路线紧急聚集到各自的配种场地。公、母藏羚羊聚集到了配种场以后并不急于求成,留有几天的互相观察和了解时间,看中后再接触,难舍难分。藏羚羊实行一夫多妻,举行集体婚庆。次年藏历四月,成年的公羚羊保护成群母羚羊到繁殖基地产仔。在赴繁殖地的途中,遇到河流时,所有公羚羊在头羊的榜样下,自觉跳进水中,所有公羚羊一字排好,头向水的上游,尾部向水的下游紧靠,此时母羚羊像收到一个密码信号,顺序纵队从“羚桥”上飞快过去,等全部母羚羊过去,从头羚羊开始快速过河。这样做为的是保胎,避免因受寒而流产,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服务。藏羚羊是群体分娩的,在天然繁殖基地每个母羚羊都有自己挖好后还要维修干净、标准的产窝。在母羚羊分娩期间,为了保护母子,成年公羚羊不能睡觉,它要全力承担保护任务。分娩后20天时间,羚羊群在自己首羚的带领下,告别产房,带着儿女开始返程。各羚羊群排好队,不吃不喝不破坏途中草场,安分守己,各负其责,母羚羊担当保羔任务,公羚羊重担护卫任务,急奔故地。众所周知,藏羚羊是一种自尊心强又通人性的动物,它们不会屈服于列强,不会向强者低头。但是,藏羚羊所怀有的那一份母性的爱,却可以让它在面对猎人的枪口时,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和骄傲,向猎人跪拜。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在过去,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筒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喝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动物皮张能换来一些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4)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身拿来杈子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它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因为藏区流传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一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觉得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形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历史上藏族人对藏羚羊的猎杀都是迫于生计。今天,藏羚羊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为获得其底绒的大规模盗猎行为。藏羚羊浑身是宝,其纤细柔软的绒纤维被称为“软黄金”,用藏羚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在国际非法贸易中十分走俏,“高原精灵”因此遭到疯狂屠杀。在令人心颤的枪声中,成千上万张血淋淋的藏羚羊皮让“无人区”几乎成为“无羊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从20多万只急剧减少到几万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藏羚羊底绒制成的“沙图什”,是世界公认的最精美最柔软的披肩。为了获取底绒就必须将藏羚羊杀死,而一条披肩是以数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而织成的。尽管印度历史上有使用“沙图什”披肩做嫁妆的风俗,但西方时尚界对“沙图什”的追求是直接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大约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此外,传统医药市场对藏羚羊角的需求、人类和饲养的家畜对藏羚羊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和活动的干扰以及对藏羚羊栖息地的侵占,都是促使藏羚羊濒临灭绝的原因。其实,藏羚羊是一种优势动物。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从此,可可西里有了忠实的守护卫士。在4.5万平方千米的雪域荒原上,“高原精灵”藏羚羊在这批守卫者的悉心呵护下,以它特有的速度、坚韧继续述说着“生命禁区”的神奇和壮丽。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5)野牦牛为何被视为高原的保护神在藏族的传说中,藏名为“踵”的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它们体格高大,生命力强,喜欢群居,性格剽悍。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曾经分布很广泛,现在仅存在青藏高原上。野牦牛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各种环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动于雪线下缘。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都能登临受用。野牦牛是高原动物中的“巨无霸”。它长得倒和家牦牛没什么不一样,连体型都是同样的笨重与粗壮,但它的个头却要大得多,甚至会是家牦牛的两三倍。成年后的野牦牛身长可达3米,重量有1000千克以上。据说一头被肢解的野牦牛,光内脏外的牛肉就需要用八头家牦牛才能驮走。野牦牛野牦牛的身体呈黑褐色,体侧下方和腿部有浓密的长毛,适于严寒环境中生活。它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牦牛有多刺的舌头和坚硬的牛角,而蹄甲则是它的第三种武器。如果是人躺在低凹处,无法抵到和踩到时,它们就用舌头去舔。据说舔第一下,就是羊皮袄都会粉碎;舔第二下,绝对血肉大开花。因此,过去的藏族女牧民会把晒干的野牦牛舌头当梳子使用,这种天然的“肉梳”绝对不会断齿也不会变形。野牦牛的叫声似猪,所以在当地又被称为“猪声牛”,藏语中称为“吉雅克”。野牦牛的消化器官比黄牛粗大,牙齿质地坚硬,鼻镜小,嘴唇薄,采食能力很强。它们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在遇到狼群、雪豹袭击的时候,牦牛们会围成一个圆圈,把未成年的小牦牛们保护在圈内。作战时,它们会把两只粗大坚硬的犄角向外,无畏地去迎战敌人。雄性野牦牛是草原上的情种,在7~9月份发情的时候。在动物界的游戏规则中,公牛们也会为争夺母牛发生最激烈的格斗,那奔跑的牛蹄声、巨角的撞击声,还有激昂的吼声,将震撼所有观者的心灵。当然,也只有最强大的胜者才会获得自己的“小情人”。而当遭受猛兽的袭击时,野牦牛就会显露出“草原霸主”的本来面目。据说,一群饿狼曾冒险袭击二十余头野牦牛,被激怒的野牛群合而为一形成强大阵容,一起勇猛地抗击狼群,经过几十个回合的拼命争斗,狼群落荒而逃。耗尽体力的野牦牛静静地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地站立了很久,从它们的双目中,燃烧着仇恨和凶悍。不过,野牦牛一般不主动进攻人,它硕大的体格、从容不迫的风度,显示出一副端庄、憨厚的模样。成群的野牦牛在遇到人或汽车时会主动跑走,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它们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即使行驶中的吉普车也能将它掀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人工饲养的野牦牛野牦牛的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肩部中央有显著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时显得前高后低。野牦牛头形稍狭长,脸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对小,颈下无垂肉,四肢粗壮,蹄大而宽圆,雌体有2对乳头。野牦牛头脸、上体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致密,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长毛,其长可达400毫米,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部长毛形成簇状,显得蓬松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类中十分特殊。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6)野牦牛的四肢强壮,蹄大而圆,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别强硬,稳健有力,蹄侧及前面有坚实而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上有柔软的角质,这种蹄可以减缓其身体向下滑动的速度和冲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牦牛的胸部发育良好,气管粗短,软骨环间的距离大,与狗的气管相类似,能够适应频速呼吸,因此可以适应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气条件。野牦牛一身都是宝。牛皮可以剥下来制成各种产品,牛毛能拧成绳索和编织帐篷,牛尾可做成尘掸,牛角可以入药,牛心更是藏药中的名贵药材。自古以来,猎杀野牦牛的故事一直都有。据传说,在《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大王的爱妃阿达拉毛勇猛无敌,野性十足,她曾射杀的野牦牛数也数不清,野牦牛垒起的城墙别具风格。这则故事曾引得人们引经据典寻找其遗址。历史上,也确有雄强之王率兵围猎,射杀的野牦牛堆成了山的真实史料。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不法分子的盗猎,野牦牛的分布区日渐缩小,其数量也较以前大为减少。在现今,野牦牛是严禁猎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关于野牦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有一座珠日神山,传说此山原是一头紫色的野牦牛,为寻觅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栖身之地,它从遥远的地方逃遁至金马草原。野牦牛赋予神灵的嘱托,在遁至金马草原的刹那间,幻化成永恒的雄姿。千百年来,色达人将该山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并成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古代,野牦牛就被藏民们奉为神灵,说它以前是住在天上的,并称之为“星辰”。现在,野牦牛仍然被藏民们视作西藏边境的“保护神”,可以保佑人们健康如意,畜牧兴旺。在西藏,牦牛就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为何称藏野驴为马拉松好手雄伟的青藏高原不但有凶猛的藏獒、矫健的藏羚羊、勇猛的野牦牛等特有物种,还有一种珍稀动物,名叫藏野驴,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在藏语中称为“将”,也有人称野马。它们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草原优势野生动物之一,常年活动在海拔4200~5200米之间的高原草场,尤其在水源丰富的草原常能见到它们的踪影,如西藏聂拉木的波荣草原、定日的扎卡河谷地带、吉隆的配古措草原、巴拉塘嘎等地,藏野驴的数量较多。藏野驴的头短而宽,耳朵比马要长,颈部的鬓毛短而直立,身体从肩背直至尾根上有一道醒目的黑褐色毛纹,其背上和两腋的毛色呈深棕色,而腹部及四肢还有嘴则都是漂亮的灰白色。藏野驴的身上有两种颜色,身上是黑色的,而四条小腿则是灰白的,就像是高筒的白袜子,非常美丽。藏野驴的外形有点似马和驴杂交而成的骡子,虽然四肢有些粗短,但其体形还是很匀称和优美的。藏野驴喜欢结群生活,常见多为8~20匹一群,也有单只活动的。藏野驴有独特的求生和防敌本领,极善奔跑,时速可达50千米,一旦受到惊吓,便闪电般逃离。它们在吃草、休息的时候自然形成圆圈或伞状圈形,头朝外,时时都抬头张望,人类很难接近它们,而人在五六百米之外它们就能发现,并逃之夭夭。藏野驴能够适应恶劣的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生活环境。在植被缺乏的高寒沙漠草原上,藏野驴常以野葱、针茅、固沙草、苔草为主要食物,夏季常在雪线附近的草地觅食,冬季则在低处水源附近生活。它们不怕劳累、不怕饥渴,几天不喝水也没有关系。它的四只大蹄子,放开四蹄跑得很快,成群结队飞奔在缺氧的高原上,不但汽车追不上,就连擅长追赶兔子和山羊的狼群,也不是它们的对手。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7)生活在艰险的环境里,藏野驴养成了灵敏的听觉、嗅觉和视觉。只要远远发现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就立刻拔腿就跑。藏野驴就是依靠马拉松式的长途奔跑,来甩掉身后的敌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长跑健将”。它们跑的时候,绝对不是一窝蜂式的逃跑,而是有严密的组织:有经验的雄驴在前面,雌驴在后面,中间夹着幼仔们。绝对不会丢掉幼仔各自逃生,也不会搞乱队形。藏野驴一般在每年8月前后配种,每胎一崽,孕期一年,幼崽产下很快就可以行走。据生活在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人说,一群藏野驴只有一头公的(即种驴)可以配种,其余的公驴没有配种能力。每当配种期一过,种驴便远离驴群独自生活。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人们常常说,像驴子一样蠢。其实藏野驴可不蠢,反倒很聪明。在干旱缺水的时候,经验丰富的藏野驴懂得找水。它们常常选择在干涸的河湾和湖岸边,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用蹄子耐心“挖井”。在沙滩上刨出一个个深坑,水就会慢慢浸出来。这样不仅解决了它们自己的口渴,还给别的动物解决了难题。当地牧民把这些水坑叫做“驴井”。更为有趣的是,矫健的藏野驴还极有“个性”,它们好奇心重又很好胜,每当有车辆驶过惊扰了它们的闲情逸致时,争强好胜的藏野驴总是要和汽车一比高低,它们在头领的带领下风驰电掣般从车的前方穿过,还要停下来回头看看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能不能追上自己。藏野驴也有美丽的传说,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的依夏克帕提湖,是保护区内景色最美的地方,它就是因藏野驴而得名。在维吾尔语中“依夏克帕提”是“毛驴陷下去的地方”的意思,传说就是因为有人看到,大群的野驴在湖边的沼泽觅食,有的野驴一不小心就陷了下去,依夏克帕提湖因此而得名。藏野驴还是不可多得的藏药原料,其肉、油脂、喉、睾丸、血都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的驴鞭在国内市场更是抢手货,因此也使得它们成为不法分子的盗猎目标。藏野驴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正遭到人类文明的无情侵害,它们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小,人类对它们有意无意的侵袭导致其数量也大大减少。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牧民称,成百上千头藏野驴在一起吃草休憩的壮观景象已经多年不见了。奔驰在高原上的藏野驴是青藏高原上当之无愧的主人,但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把它们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秃鹫有何神奇之处在青藏高原上,秃鹫是最大的猛禽,体重有七八千克,双翅展开时接近两米,令人生畏。没有到达过青藏高原,或者没有亲眼目睹过秃鹫风姿的人是很难想象它的“尊容”的。它就像中国神话故事传说里的大鹏形象,“高大、凶悍、强壮”,只不过没有一翅万里的本事罢了。秃鹫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它们栖息于高山裸岩上,筑巢于高大乔木上,以树枝为材,内铺小枝和兽毛等。秃鹫多单独活动,有时结3~5只为一小群,最大群可达十多只,飞翔时,两翅伸成一直线,翅很少鼓动,而是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翱翔于空中。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大型动物和其他腐烂动物的尸体,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兽类。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8)深谙佛教思想的西藏人民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人死后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灵,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在他们眼里,秃鹫是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它会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国。因此,秃鹫是天葬的主体,是实施天葬的核心力量。由于食尸的需要,秃鹫有着十分厉害的带钩的嘴,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使用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秃鹫在吃哺乳动物的尸体时,都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当发现地面上孤零零地躺着纹丝不动的动物时,它们并不着急享用,而是继续在空中盘旋察看。这种观察的时间很长,至少要两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假如动物仍然一动也不动,它就飞得低一点,从近距离察看对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转动。倘若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秃鹫便开始降落到尸体附近,悄无声息地向对方走去。这时候,它还是会犹豫不决,既迫不及待想动手,又怕上当受骗遭暗算。所以,它会张开嘴巴,伸长脖子,展开双翅随时准备起飞,或者会再走近些并发出“咕喔”声,见对方毫无反应时就用嘴啄一下尸体,马上又跳开去。当再一次察看对方仍然没有动静,才会放下心来,一下子扑到尸体上狼吞虎咽起来。秃鹫在争食时,身体的颜色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平时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铅蓝色的。当它正在啄食动物尸体的时候,面部和脖子就会出现鲜艳的红色。这是在警告其他秃鹫:赶快跑开,千万不要靠拢。如果有一只身强力壮的秃鹫气势汹汹地跑来争食,它招架不住,就得离开原来的位置,这时,它的面部和脖子马上会从红色变成白色。而胜利者趾高气扬地夺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会变得红艳如火。雄秃鹫会每天辛辛苦苦地四处觅食,一回到家里,马上就张开大嘴,把吞下去的食物统统吐出,先给雌鸟吃较大的肉块,然后再耐心地给幼鸟喂碎肉浆。秃鹫的胃口很大,每次都要吃到脖子都被装满为止。因而,雄鸟带回来的食物常被妻子、儿女吃得精光。秃鹫不是群居动物,只有在食物周围,才能见到秃鹫聚集,但并不意味着这群秃鹫就是一个群体,它们只是因这食物的原因聚到一起而已。在觅食的过程中,秃鹫都是单独活动。但是,在西藏,无论是哪个地区,从天葬师到普通百姓都说秃鹫有“领导”,比如止贡天葬台的白秃鹫,桑耶天葬台的金秃鹫,甘丹寺天葬台长了三只眼睛的秃鹫等。这些被形容成“领导”的秃鹫,外形上跟其他秃鹫都不一样,要么高大威猛毛色特别,要么多长了些什么且具有非凡的神力。人们还说在进行开葬时,秃鹫“王”如果不吃,其他秃鹫就不敢吃。这些特别的秃鹫“王”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解放前天葬师的地位是所有职业中最低的,连自己的儿女也看不起做天葬师的父亲。在那个时候,天葬师为了逃避人们有色的眼光,就在天葬台旁边修个小房子独自居住。但天葬师的生活条件比起一般的人来说算得上是好的,有粮食有肉。于是,一些走得晚些的秃鹫在天葬师吃东西时便又能得到些骨头、肉包子之类的。而天葬师在扔这些食物时,因只是给其中的某一两只秃鹫,便常常会根据当时秃鹫的身体特征取一些名字。如“跛子”、“独眼龙”……若没什么生理特征的,他们便会像叫人一样,叫秃鹫“史达”、“边巴”、“姬加”等。时间一长,那些有名字的秃鹫跟天葬师的关系日益亲密起来,天葬师便会教它们一些规矩。就像我们平时养的宠物一样,时间长了,它总是能听懂主人的一些指示。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9)而那些能听懂天葬师指示的秃鹫,总会得到天葬师的特别关照,比如准备工作完后,先喂它吃。而此类跟天葬师关系密切的秃鹫,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传说中的“王”。但是这些藏民口中的“王”现在也都只存在于民间传说和文学家的笔下,没有人真正见过。多次观看天葬全过程的人,也从来没有看到人们所说的秃鹫“王”如不吃,其他秃鹫就不敢吃的现象,甚至有时会变得十分没“规矩”地抢食。秃鹫虽然没有所谓“王”的说法,但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因为它除了被人为的杀死外,一般是找不到它的尸体的,据说它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时期,然后就到无人可及的高山岩石上死去,或者是直冲向云霄,力竭后从高空坠落而亡,尸体摔得粉碎,好似也在给自己执行天葬一般。高原上长得“六不像”的动物在现实中,长得“四不像”的动物已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但是长得“六不像”的动物,可能很多人都还未曾听说过。在神秘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种长得六不像的动物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动物庞大的背脊隆起像棕熊,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巴像山羊,两只角长得像角马,两条倾斜的后腿像斑鬣狗,四肢粗短得像家牛的动物名字就叫做羚牛。羚牛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动物,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也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它也被人们叫做羚牛、角马、扭角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羚牛的头粗大而且肩宽,很像水牛;后部纤细,比较像马;颈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长长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纹。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羚牛有飘垂漂亮的鬃须,长而成簇的尾,雌雄两性都有又宽又厚、非常光滑的弯角。被称为“六不像”的羚牛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虽然海拔愈高条件愈酷,气候也愈冷,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羚牛是非常友好、合群的,常常是许多家族组织起来一起行动,因而和其他同类动物彼此紧靠时也会感到很舒适。在雨季到来时,它们会将一大群分成很多小群,分散在草原上活动;而到了每年干旱缺草的季节,小群又会被重新组成一个个达上万只的大群,离开空旷的草原,进行大迁徙。这样的大群分别由许多的小群组成,每一小群都由一头雄羚牛率领,“首领”对自己的职责非常认真负责,它摇摇摆摆地在小群中来回绕着跑,强迫自己的小群加入整个大群。它们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经常被食物和水牵着鼻子走,围着水坑、河流,寻找可口的草吃。由于羚牛的“人缘”非常好,经常会有一些斑马、羚羊跟着它们一起寻找食物。羚牛迁徙来回的路程会达到3200千米,而且迁徙的过程可是非常壮观的,几千头或者上万头的羚牛集合在一起,黑压压的一大片,在草原上呈松散的队形铺天盖地地向平原的尽头行进,长龙一样的队伍延绵十几千米,看上去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纪律严明的“大军”。这样的不断地“行军”,最主要是为寻找丰盛的草地和水源。羚牛通常会边走边吃,主要以草为食,也吃些多汁的植物,所以只要是羚牛经过的草地就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土地了。每隔两三天,它们还会在有水的地方停下来畅饮一番,然后再去长途跋涉。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0)在艰难困苦的行军途中,病、弱、残、幼的羚牛都有可能在长途行军中成为落伍者而被淘汰,甚至它们还经常会遇到敌人的袭击,成为狮子、猎豹、鬣狗的腹中之食。但羚牛非常坚强勇敢,而且有韧性,从来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往往是前面的死了,后面的依然会前进,军心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行军中要经过湍急的河流,渡河时每只羚牛的力量都非常的有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在这个时候,几乎每只羚牛上岸都会被一些同类踩在蹄子下,许多弱小的羚牛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队伍被河水冲得左摇右晃,但大部分羚牛都能坚持渡过河去,只有少数的会沉入河中淹死,或被稀泥憋死。那些刚出生,或者年龄还比较小的小羚牛,也要参加如此艰苦的行军,而且在这个时候,谁都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弱小的小羚牛,甚至连它的母亲也顾不上去关心它们。因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死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羚牛也能很坦然地接受死亡。当然,这并不是说羚牛是一种经不起风雨的动物,相反,羚牛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可以和其他很多种动物进食。它的嘴和头的形状很特别,能够吃到很矮的青草。在雨季,像其他动物一样,羚牛以许多鲜嫩的青草为食。在干旱季节,羚牛必须每天或每隔一天喝足够的水。但在雨季,它们可以很多天不用喝水,因为它们从青草中吸收的水分就足够了。羚牛有1/3的时间在吃草,1/2的时间在休息,剩下的时间就是来回走动或与其他动物玩耍。羚牛在晚上吃的草和白天吃的草一样多,但是如果是在迁徙途中,它们晚上仍然是不顾疲劳的行军。羚牛所食植物种类多达百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它们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地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也有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而群牛则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相对要低很多。羚牛凭借强壮的躯体和力气,可以随时赶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他有蹄动物。因此,它们没有什么天敌。但由于羚牛生性憨厚,不设防,很容易被人类捕杀或掉入人们诱捕它们的陷阱,加之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羚牛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喜爱悬崖峭壁的岩羊在严寒和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生灵,总是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敬畏。而生活在悬崖峭壁的岩羊,其出色的攀岩和平衡能力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它们能在山脊陡峭的岩上轻轻松松的跳跃如飞,有时甚至可以稳稳的站立在几乎直立的崖壁上,仿佛是一尊直接在崖壁上雕刻出的石头雕塑。岩羊又被称为青羊、石羊,它们栖息在高山裸岩地带,是一种典型的高山动物。岩羊体型属于中等,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但头通常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与其他动物一样,岩羊也长有一双大角,而且雄兽和雌兽都有,一般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渐变得尖细,横切面几乎为圆形;雄兽的角长度为60厘米左右,最高纪录为84.4厘米。它们的角长得既不像盘羊那样盘成螺旋形,有很多褶皱和颗粒,也不像北山羊那样朝后呈弯刀形,具横棱,而是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外展,然后在一半处稍向后弯,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个角的表面都比较光滑,末端尖细,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横棱,横切面为圆形或钝三角形,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角那样奇特,但也因为特别粗大,显得十分雄伟。近看像倒置的八字胡,远远望去,则像一只展翅的海鸥。岩羊的背部体色呈微褐灰色、褐黄灰色、青褐灰色,腹部体色较淡,成年雄性个体鼻端、胸前均为黑色,腹侧有黑色毛构成的斑纹,四肢为黑色,只有膝盖和近蹄端为纯白色,像套上了白色护腕和护膝。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1)喜欢在峭壁上行走的岩羊岩羊是喜群居的动物,夏季常结成10只以上的群体,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岩羊群体成员的依恋性很强,如果有的成员不幸死亡,其他成员常将死尸围住,不让秃鹫等食腐动物叼走。岩羊有迁移的习性,春夏常栖于海拔3500~6000米之间,冬季和夏季都不下降到林线以下的地方活动。它们喜欢生活在峭壁之上,灰色的体色和灰色的岩石混为一体,当它们蹲在岩石上时,如果不仔细辨别,即使到了跟前,也常常无法分辨岩石堆里的岩羊。因为岩羊的毛色与岩石一模一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把它们称为岩羊的原因吧。在几近光裸的岩石缝隙中,岩羊依然能找到食物,它们以蒿草、苔草、针茅等高山草甸植物和杜鹃、绣线菊、金露梅等灌木的枝叶为食。取食时间不十分固定,白天常时而取食时而休息,但主要在黄昏活动,警惕性很高,吃食时总有担任警戒的羊在高处“放哨”。发现危险,整个羊群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奔跑速度极快。岩羊岩羊攀登山峦的本领在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在悬崖峭壁上,只要能容下岩羊的蹄子的宽度,它们就能攀登上去。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有时,岩羊一个纵跳能轻易跳上3米高的石崖,还能在大岩石上跳跃奔跑。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十多米而不致摔伤。岩羊虽然善于跳跃,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逃到山脊上以后,总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再飞奔而逃,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丧生。岩羊与众不同的求偶方式也甚为有趣。一般的动物求偶,都是雄性之间竞争以夺得雌性的交配权,而岩羊却是通过攻击雌性来夺取交配权的。每年9月左右是岩羊的交配期,公羊群在进入母羊群后,便开始寻找处于发情期的母羊,很快它们便会拥有各自的目标。找到一只正在发情的母羊后,这一群急着要做“新郎”的公羊们便开始围追堵截,看谁能最先得到“新娘”,虽然不久就有了胜负之分,但其他的公羊并不会善罢甘休,而是快速地向这对“新婚夫妇”冲过来抢夺“新娘”。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会有同一只母羊被众多的“新郎”抢到手,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婚礼”。藏民为何视雪莲花为神物西藏雪莲又名雪莲花,有大、小、红、白、黄雪莲之分,名同功异,为菊科植物。西藏雪莲产自海拔4300米以上的山冈悬崖之上,禀喜马拉雅天地之灵气生长,吸雪域圣地日月之精华开花,丽质天成,是世界少有的珍稀药材。藏族老百姓将雪莲花分为雄、雌两种,据说雌的可以生吃,具有甜味,雄的带苦味。雪莲花除产西藏外,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各地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药,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痿、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印度民间还用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雪莲花具有生理活性有效成分。其中伞形花内酯具有明显的抗菌、降压镇静、解痉作用;东莨菪素具有祛风、抗炎、止痛、祛痰和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治疗喘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96.6%。特别饶有兴趣的是雪莲花中所含的秋水仙碱,该成分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典型代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临床用以治疗癌症,对乳腺癌特别有疗效,对皮肤癌、白血病和何金氏病等亦有一定作用。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2)雪莲由于长期在高寒条件下生长,其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蛋白质等物质,提炼雪莲酚类物质研制而成的雪莲护肤品,能够净白肌肤,延缓衰老,对美容养颜有明显效果。传说公元6世纪,高昌国王妃隔日必用宫中医师调制的雪莲膏敷面,并取汁沐浴,以至举行国宴时被误以为公主。这个故事在1981年新疆吐鲁番柏枳克里千佛洞考古发现的羊皮卷中有记载,可见雪莲对美容驻颜的功效。雪莲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其幼苗能经受零下21℃的严寒。在生长期不到两个月的环境里,高度却能超过其他植物的5~7倍,它虽然要5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也是相当独特的。雪莲形态娇艳,它的根黑、叶绿、苞白、花红,恰似神话中红盔素铠、绿甲皂靴、手持利剑的白娘子屹立于冰峰悬崖、狂风暴雪之处,构成一幅雪涌金山寺的绝妙画图。千百年来,在新疆、西藏等地牧民的心中,行路途中遇到雪莲,会看作是祥瑞之兆,并以圣洁之物相待。据传,这雪中之莲花,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时由仙女们撒下来的。因此,雪莲被藏民们视为神物,说是饮过雪莲苞叶上的露珠水滴,都可以驱邪除病,延年益寿。不仅如此,雪莲因其圣洁,亦被当作爱情的象征。在哈萨克族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有勇敢的小伙子为了赢得美丽姑娘的芳心,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寻找雪莲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编成歌曲,口口相传。雪莲在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小说中也常常被提及。一千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曾经这样吟唱雪莲:“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现代的文人雅士也有颂赞雪莲之高洁的诗篇:“皑皑白雪赞雪莲,高山之上傲冰寒。自古天山藏雪莲,雪莲飘香随风散。花香虽未桂花好,可比牡丹战风寒。昙香花开一时现,不及雪莲在高山。清纯典雅无可比,肌如冰霜意志坚。玉枝花放是奇观,天生俊丽独到处。哪管富贵与贫贱,要做雪莲在世间。高官厚禄抛一边,清贫快乐永不烦!”武侠小说中的雪莲不仅能使功力大增,还可百毒不侵、起死回生,不斥于神丹妙药。这虽然有夸大其词的地方,但说起来雪莲药性属大热,吃了会大汗淋漓,练武者借此逼出体内毒物也算有点根据。神圣的雪莲有众多的用途,它们犹如天仙的笑容不仅绽放在雪山之巅,也盛开在每一个藏民的心中。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自然界的变化,奥妙无穷,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冬天的形状完全是虫,夏天的形状又像是草,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冬虫夏草。清代的蒲松龄写得好:“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界物理信无穷。”那么,这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就像许多蛾类生物一样,蝙蝠蛾在长出翅膀之前,也经过蛹状幼虫阶段。蝙蝠蛾的幼虫极喜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当大雪飘飞的冬季来到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蝙蝠蛾幼虫就会来到土壤表层开始它们漫长的4年虫生。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3)冬虫夏草这是蝙蝠蛾本来应该拥有的正常虫生,然而偏偏在蝙蝠蛾极喜的生存环境里还有另外一种生物也同样极喜低温和高海拔,那就是一种叫虫草菌的真菌。同样喜欢低温和高海拔的虫草菌与蝙蝠蛾所不同的是虫草菌生活在地表上。分别生活在地面和地下的两种生物,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当虫草菌孢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如果机缘巧合,孢子正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粘附在蝙蝠蛾幼虫身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这些尖状的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昆虫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把它的“五脏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净,真菌丝也就充满整个虫体。一种异物无端侵入体内并且不断蔓延,小小的蝙蝠蛾幼虫虽然也会为此烦躁、痛苦,它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苦苦挣扎。但最终,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表面看来,蝙蝠蛾幼虫仍然是一条虫的样子,实际上只是一个僵死尸体的空壳。到了夏季,冰冻的表层土壤消融,土壤温度升高,真菌丝就会穿通虫壳,破土而出,并逐渐长成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囊壳。到此,原本普通至极的蝙蝠蛾幼虫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和同样普通至极的虫草菌珠联璧合,就生成了大名鼎鼎的冬虫夏草。风干了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1757年的《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文房肆考》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名叫孔裕堂的人,他的弟弟患虚弱症,出汗极多,但又怕风怕冷,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门紧闭,处在帐中,仍然有怕风怕冷的感觉。得病三年,医药无效,病情愈来愈严重。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来,送他3斤虫草,他每天用虫草与肉类炖食,竟然一天天好起来,不久就完全痊愈。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因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所以愈觉珍贵,身价百倍。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藏红花真的产于西藏吗藏红花采自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是驰名中外的“藏药”,其药效奇特,尤其以活血养血而闻名天下。然而,我国西藏并不生产藏红花。那么,何以来得藏红花之名呢?据说,这种药材最早是在明朝传入我国,它从地中海沿岸经印度传入西藏,又从西藏转运内地的。所以,人们把由西藏运往内地的番红花,误认为西藏所产,称作“藏红花”。这在《草本纲目》中曾有记载:“藏红花即番红花,译名泊夫兰或撒法郎,产于天方国。”“天方国”即指波斯等国家。不过现在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藏红花已经栽培成功。第十四章 神奇的西藏动植物之谜(14)藏红花有三个世界之最:一是世界上最贵的药用植物,二是世界上最高档的香料,三是世界上最好的染料,被西班牙人誉为“红色金子”。传说中,藏红花是天地造化的灵物,是能治百病的神草。《本草纲目》、《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记载:藏红花形如菊,黄兼红,气微香,入口沁人心脾,降逆顺气,开结化瘀,力雄峻,乃红花中之极品。《本草纲目》曾记载,藏红花能“活血、主心气忧郁,又治惊悸”。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对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方面疗效确切,藏红花含有多种甙的成分。多种甙可明显增加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故藏红花可调节血液循环、凉血解毒、养颜化瘀、抗疲劳、抗衰老。因其珍稀难求、价格极其昂贵,有“植物黄金”之美称,是藏医祛斑、美容最佳神秘药物之一。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藏红花的花蕊中含有的藏红花酸、藏红花、藏红花素和藏红花苦素等都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对于血癌细胞、乳头癌、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藏红花素等抗癌活性物质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藏红花作为世界上最昂贵和最珍贵的香料,与爱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爱情香料而著称的藏红花,在克什米尔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的古典神话,那是关于克什米尔最后一位君王约瑟夫?沙?超克与著名诗歌女子祖恩的爱情故事。在16世纪末期的一个秋夜,约瑟夫漫步在种满藏红花的园里,随即他被飘荡在藏红花园内的热情奔放的诗歌带到了园地的高处,与一名年轻美貌的女子不期而遇。传说这是藏红花的魔力使他们相遇。约瑟夫被这位名叫祖恩女子的纯真、美貌和迷人的声音所吸引,由于藏红花具有催欲剂的作用,身处藏红花花丛中的这对男女很快坠入爱河。随后约瑟夫娶祖恩为妻,祖恩婚后改名为哈巴?卡图恩。现在这段藏红花的爱情故事已成为克什米尔历史的一部分,被人们世代传诵。此外,关于藏红花的传说还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有说是牧草的精灵向花神弗洛拉祈愿说:“请在这个深秋寂寥的牧场上,为小羊儿们开些花吧!”弗洛拉听到了这个祈祷后,所绽放出来的花就是藏红花。在希腊神话中,有传说是天神因为同情单恋妖精不成而失恋自杀的青年克罗卡斯,就把他变成藏红花。而希腊神话中的另一个故事则说,当芮斯和妻子蕙拉盖斯在半山腰相亲相爱时,他们的热情使得黄色的番红花纷纷绽放。藏红花的最大产地在伊朗,世界80%的藏红花都产自那里。虽然在国际市场上藏红花是名贵的药材,但伊朗人却并不看重它的药效,而是把它当成普通的调料,它那诱人的黄色经常出现在伊朗普通人家的米饭、糕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