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教的其他仪式虽已履行,但迄今缺乏在我们中间只有神父方能施给的圣礼部分. 但他们明白圣礼是怎么一回事,很热切地期望其实施. 而且他们认真争辩,在未派来基督教主教的情况下,能否从他们中间选出一人就教士的圣职. 看来他们会推出一个候选人,但当我们离开时,还未推出.即使不赞成基督教义的乌托邦人,既不阻止别人信从,也不侵犯已经信从的人. 当我在那儿时,只有一个教徒受到处分. 他一受过洗礼,便高度狂热而不够审慎地公开谈说基督教义,尽管我们劝诫过他. 他说教时态度激昂,既把基督教说得比其余的什么教都好,义谴责其余一切的教. 他宣称这些教都是渎神的,信仰者是不敬神的,侮辱神明的,应永受天罚. 他长期这样说教后,终于被捕受审,所定的罪名不是蔑视乌托邦人的宗教,而是在群众中煽动事端. 他被判有罪后受到放逐的处罚. 原来乌托邦人有一条最古的制度,任何人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乌托普国王最初听说过,在他到来之前,当地人由于信仰不一而不断争吵. 他还注意到,在各个教派各自为保卫本国而作战时,这种普遍的意见纷歧为他提供了把他们全部征服的机会. 因此,自从他取得胜利后,他一开始就规定每人信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是法律上认可的,一个人也可以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教,劝其接受,但只能用温和文静的方式,讲出道理为自己的教作辩护,如果他劝说无功,不应将其他一切的教都恶毒地摧毁,不得使用暴力,不得诉诸谩骂. 如有人表达自己观点时,龂龂争辩,态度过分激烈,他将受到流放或奴役的处分.-- 123《乌托邦》第二部901乌托普国王制定这种法律,一方面是为了安定(他明白,经常的争吵和不解的仇恨以往完全破坏了安定),另一方面他觉得这样的解决办法对宗教本身有利. 对宗教问题,乌托普不轻率地作出武断的结论. 他不能肯定,上帝是否不愿意看到各种各样的多方面的信仰,因而不向不同的人灌输不同的观点. 但是他肯定这一点,即强迫和威胁人人都接受你心目中的真理,那是既横蛮又愚笨的. 并且,即使情况确是那样——只有一个宗教是真理,其余的都是旁门左道,乌托普也预见到,如能用温和而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真理凭其本身的自然威力迟早会自己呈露出来,受到注意. 如果这个争论的解决是通过武力和暴乱,而最坏的人又总是最顽固不化的,那么,最好的和最神圣的宗教也会淹没在一堆互相倾轧的旁门左道中,犹如嘉禾会被丛生的荆棘窒息致死一样.因此乌托普把宗教的全部问题作为一个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容许每人选择自己的信仰. 可是有例外,如他严禁任何人降低人的尊严,竟至相信灵魂随肉体消灭,或相信世界受盲目的摆布而不是由神意支配.因此乌托邦人的信仰是,人死后有过的必受罚,有德的必受赏. 如有人有不同看法,乌托邦人甚至认为他不配做人,因为他把自己灵魂的崇高本质降到和兽类的粗鄙躯体一般无二. 他们更不承认这种人是乌托邦公民,因为如果不是他还有所忌惮的话,一切法律和惯例都将对他无用处. 当一个人除法律外什么都不怕,除肉体外对什么都不寄予希望,那么,毫无疑问,为了满足他的私人欲望,他会想方设法回避国家法律,或是力图用强暴手段破坏国家法律.-- 124011乌 托 邦所以,怀有这种心理的人,乌托邦人取消他的一切荣誉,不给他官做,不使他掌管任何职责. 他普遍被看成是懒惰下流汉. 然而乌托邦人丝毫不处罚他,深知一人愿意信仰什么不能由自己控制.他们也不强迫或威胁他掩盖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不容许装假说谎. 他们最恨装假说谎,认为这和欺骗几乎毫无区别. 他们禁止他在一般国民前为自己的意见作辩护,但允许并鼓励他在教士前或重要人物前这样做,深信这种荒谬最后将让位于理性.乌托邦还有另一些人,为数不少,所抱的见解并非全无理由,而且本身不是坏人,因此乌托邦对他们不加以干预.这种人有另一类的错误,即相信兽类也有不朽的灵魂,但不及人类灵魂尊严,亦不能注定得到同样的幸福. 几乎全部乌托邦人十分肯定并深信,人可以达到无穷的天堂之乐. 他们对病者表示悲痛,但对死者无所惋惜,除非是极端贪生而不愿离开这个尘世的死者. 一个人临死而有如此的表现,他们认为不祥,预示他的灵魂无望,抱有内疚,对即将到临的处罚怀有默默的预感,因而害怕死去. 他们又觉得一个人在受到上帝召唤时不是欣然迅速从命而是勉强不得不去,上帝是不会乐意他的到来的. 他们如看到一个人这样死去,不禁为之毛骨悚然,因而在忧郁的沉默中将死者送到墓地上,祈求上帝怜悯死者而且宽恕其罪愆,然后把尸体埋掉.反之,他们对于高高兴兴满怀乐观而死去的人,不表示哀悼,在歌唱声中为其举行葬礼,充满深情地将死者的灵魂交付与上帝.然后,他们怀着崇敬的心理而并非悲痛的情绪,为死者举火焚尸.他们在现场树碑,记载死者的优良品质.他-- 125《乌托邦》第二部11们回去后,讲述死者的性格和事迹,议论最多并且夸不绝口的是其临死怡然自得的精神.乌托邦人认为,这样纪念正直的品德,不但是鼓励生者向往善行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给予死者以其所最乐于接受的敬意.乌托邦人认为当他们谈到死者时,死者是在场的,虽然不为世人的迟钝肉眼所见. 如果可享受天堂之乐的灵魂不能自由随意到处来去,那和它的遭遇是相互矛盾的. 这样的灵魂既全然弃绝回访朋友的愿望,又会是忘恩负义的,因为在生前对这些朋友有过相互友爱的情谊啊. 他们估计,自由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在一切好人身上不但死后不减少,还会增加. 因此,他们觉得死者会在活人中间来来往往,目睹他们的言行. 所以乌托邦人更有信心地处理自己的工作,托庇死者的保祐. 而且,由于相信先人的亡灵在身旁,他们就不敢私下做愧心事.乌托邦人极端轻视和非笑在其他国家受到重大注意的涉及迷信的一切占卜方术. 可是他们崇拜那些不是凭自然而出现的奇迹,将其看作运转中神力的灵验和启示. 他们说,在乌托邦也经常出现奇迹. 有时在重大危急事件中,他们公开祈求奇迹降临,抱着诚则灵的信心,终于求而必应.他们认为,探索自然,于探索中赞美自然,是能为神所接受的一种礼拜形式. 然而有些人,还是为数不少的人,他们出于宗教的动机,不从事专门知识和科学的探讨,但又不偷闲. 他们以为要在死后得到幸福,就必须勤干活,多行善.因此他们有的照料病人,有的修路清沟,改建桥梁,挖除杂草沙石,以及砍劈树木,用车辆运送柴粮等到城市中去. 不-- 126211乌 托 邦管对公对私,他们都如同仆役般操作,比奴隶还卖气力.任何地方有粗重费力和肮脏的活路,大多数人觉得劳累、讨厌、没办法,因此望而却步,他们却心情愉快地把这种活路全部承担下来. 他们自己辛苦不停,让别人安闲,但又不以此居功. 他们既不贬低别人的生活方式,也不表扬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越是奴隶般地操作,越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这类人分两派.一派是独身汉,不近女色,戒绝肉食,其中有些人甚至不尝任何荤腥. 他们屏绝人世的享乐,认为那是有害的. 他们熬夜流汗,只是为了来世的希望. 因为他们期待这样的来世很快地到临,他们就既愉快,又积极.另一派同样爱好劳动,但赞成婚姻,不轻视室家之乐,觉得对自然有义务结成配偶,对国家有义务生育儿女. 凡是不妨碍他们劳动的任何享乐,他们都不回避.他们喜欢肉食,理由是肉食会使他们更健壮,宜于任何劳动. 乌托邦人认为这一派人更明智,而前面说的那一派人则更圣洁. 假使第一派人宁可独身而不结婚,宁可艰苦而不舒适,其所根据的论点是理性,这就要惹起乌托邦人的非笑. 然而这种人既声称他们是受了宗教的促使,这就使乌托邦人对他们怀有敬意. 因为,乌托邦人最小心翼翼、不轻易作出武断结论的,莫过于在有关宗教的问题上了. 这样,他们在本国语中特称第一种人为“部色累斯卡”①,可译为“笃信宗教的人”。乌托邦人的教士是极端献身宗教的,因此数目不大,每①部色累斯卡(Buthrescas)——从希腊语臆造,意谓“非常信仰宗教的人”。——中译者-- 127《乌托邦》第二部31个城市不超过十三人(教堂也是十三座),战时例外. 遇到战争,其中七人随军出发,另由七人补他们的空额. 从战争回来的正式教士全都回到原先的职位上. 这时,补空额的人就权充主教侍从,遇有教士身故方递补上去.主教只有一名,是所有教士的首领. 凡是教士都由国民选举出来,如同官员也是由国民选出一样,其方式是秘密投票,以杜绝徇私. 选中的教士由教会同僚为其举行授予圣职的礼节.教士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察社会风纪. 任何人如因生活放荡而受到教士传唤或申斥,都被认做奇耻大辱.现在教士职责限于劝说和告诫,至于制止和惩罚违犯者则由总督及其他文职官员执行. 然而教士可将其认为非常坏的分子逐出,不许他们参加礼拜. 这几乎是一种最可怕的处罚,使人感到极不光彩,由于暗藏的宗教恐惧心理而觉得痛苦,甚至肉体上也会不久感到不安全,如果他们不向教士表明自己已迅速悔改,议事会就以不虔敬罪将他们逮捕法办.教士负有教育儿童及青年的任务,把关心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关心他们读书求知,看得同等重要. 教士从一开始就向儿童的幼嫩而善于适应的心灵,大力灌输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国家的健全意识. 这种意识一旦为儿童所牢固接受,成年后永不会忘记,大有助于对国家情况的关心. 除非由于不正当的见解所引起的罪恶,否则这个国家永远不会衰败.妇女担任教士不受排除,但当选的仅限于老年寡妇,为数极少.若教士为男性,则其妻子必须是全国最优秀的女性.没有其他的公职比起教士职位在乌托邦更受尊敬了,以至于纵然教士犯罪,不是送交法庭,而是付与上帝和自己的-- 128411乌 托 邦良心去裁判.乌托邦人认为由人们强行拘捕教士是错误的,因为不管一个教士犯下什么样的罪,他已经独个地把自己作为圣洁的祭品奉献给上帝了. 乌托邦人不难遵守这个惯例,因为他们教士少,而且是非常慎重地选出来的.再则,一个人从品德上经过择优拔萃而提升到这样高贵的职位,选拔的唯一考虑是贤良,而这种人竟至于走上腐化邪恶的道路,那是不会轻易发生的事.纵然这样的事会发生,因为人的本性是可以变的嘛,但是教士数目寥寥,而且除其荣誉地位具有影响外,并无实权,因此不必担心其对国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事实上,教士所以人数少而又特殊,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现在给以崇高敬意的尊严教士职位由于分享的人太滥而变成无价值. 这点特别符合真实情况,因为乌托邦人发现要罗致许多有德足以胜任这种尊贵职位的人,不是容易事,只有普通道德修养的人是不够担任这个职位的.乌托邦教士在外国得到的尊敬不亚于在本国得到的尊敬. 这点从下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我认为这样的事实正是乌托邦教士得到尊敬的原因. 当两军交战时,教士在一旁,但离战士不太远,他们跪在地上,身披法衣,伸出双手朝天,首先祈祷和平,其次祈祷在双方流血不多的情况下祖国取得胜利. 当乌托邦军队占了上风,教士便驰进酣战中心,阻止本国军队对败军滥肆杀戮.败军只要有看到教士并向其呼吁的,就能保全性命. 败军中有触摸教士身上飘扬的法衣的,就可以使自己留下的财物免于从战争来的任何破坏.乌托邦教士的这种品质使其在外国到处受到尊敬,具有真正的威严,既往往保护本国公民不遭敌人屠杀,又往往从-- 129《乌托邦》第二部51本国公民手下保全了敌人的性命.下面的事例是大家熟知的.有时乌托邦一方阵地动摇,在溃退中,情况很是危急,而敌人却正一路冲上,要杀要抢. 然而教士介入的结果,杀戮就防止了. 双方军队被分开不发生接触后,和平在公正的条件下得以缔结. 任何国家,不管多么野蛮、残酷和凶恶,都承认乌托邦教士人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朔日和月杪,元旦和除夕,在乌托邦被奉为节日. 每年分若干月. 月是按太阴在轨道上的运行计算,正如年是按太阳的历程确定. 在乌托邦语中,朔日名“西奈梅尼”①,月杪名“特拉佩梅尼”②,其意分别为“第一个节日”和“末了的节日”。乌托邦人的教堂很美观,工艺精细,并能容很多人,这也是势必如此,因为居民中只有少数人是教士. 教堂的光线都不太强. 这个特点并非由于不懂得建筑学,而是出于教士有意的打算. 教士认为过多的光会令思想分散,微弱的光能使精神集中,虔诚得到促进.上面已叙述过,在乌托邦,大家的信仰不相同. 然而信仰的表现形式虽分歧不一,可以说条条路通到一个目标,即崇拜神格. 因此,教堂内所见所闻都显得与普遍的一切信仰不矛盾.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仪式,可在每人家中举行. 所①西奈梅尼(Cynemernes)——从希腊语臆造,一说指“开始的日子”,原词颇晦涩难解. ——中译者②特位佩梅尼(Trapemernes)——从希腊语臆造,注家谓指“一个月末了的日子”。——中译者-- 130611乌 托 邦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那一种最虔敬的方式. 乌托邦人称呼神为“密特拉”,另无其他特殊名称. 他们一致认为,可以用这个名称体现神威的性质,不管这个性质是什么. 所用的祈祷文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念,不至于和自己的信仰有抵触.每当月杪或除夕这些节日的晚上,他们在教堂集合,实行禁食,感谢神使他们幸运地度过了一个月或一个年,现在到了末了的节日. 次晨,即朔日或元旦,他们一清早又群赴教堂,为到来的这一月或这一年能使他们幸福繁荣而祈祷,所以朔日或元旦成为预示吉祥开始的节日.可是每逢末了的节日,在赴教堂前,妻子伏在丈夫的脚前,儿女伏在父母的脚前,对于自己的过错或失职认罪忏悔,乞求宽恕. 这样,任何家庭所引起的不睦阴影都会由于此而全部消散,这样,人们可以带着洁净的心去参加献祭,因为如到时内心愧疚不安是亵渎神灵的. 所以他们如对某人感到憎恨或愤怒,他们在出席献祭仪式前,必须和那人言归于好,使他们自己的心净化,以免遭到迅速的重大的谴罚.在到达教堂时,人群分开,男趋向右方,女趋向左方.然后他们安排就坐,每户男子坐在他们的父亲前,女子坐在她们的母亲前,这样,在家管束子女的家长,出外仍监督子女的每一举止.他们又注意到,年轻的务必和年长的坐在一起,深恐小孩子们如自己互相照管,就会嬉戏调皮,而这时正是应该对神怀有虔诚敬畏的心情,给实践善行以最大的、几乎是唯一的激励.他们不宰杀牲畜作献祭用. 既然上帝慈悲为怀,对万物-- 131《乌托邦》第二部71有好生之德,他们认为上帝不会看到流血和杀戮而感到高兴.他们烧香以及其他有芬芳气味的东西,燃大量的烛. 他们明白,神所以是神,丝毫不借助于香烛,如同丝毫不借助于人的祈祷一样. 可是他们喜欢这样无害的拜神的方式. 人们感到,烧香燃烛,以及其他的仪式,不知怎地能使他们心境高尚,以更大的虔诚对神礼拜.在教堂里,人们穿白色的外套.教士穿各种颜色的法衣,设计及式样都很精彩,可是材料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贵,既不绣金,也不镶嵌宝石,而是用各种鸟羽巧妙地织成,其手工的价值不是任何贵重材料所能抵得上的.此外,他们说,教士的法衣既然用羽毛交织成章,掩映分明,就含有神秘的意味. 人们体会了教士们关于这方面小心相传的解释后,会想起上帝对自己的恩泽,又从而想起自己对上帝应有的虔诚,以及人们相互的义务.当这样装扮的教士从法衣室刚一走出,所有的人都恭敬地伏在地上. 这时,一切寂静无声,一个人看到教堂全体会众,感到惶悚,好象某种神的力量在眼面前. 大家伏在地上一会儿后,教士作出手势,他们才起来.这时,他们唱赞神歌,杂以乐器奏出的音调. 乐器和我们这儿所见到的在形式上大不相同. 许多乐器比我们用的更加和谐,可是有些乐器却甚至不能和我们的相提并论. 不过在某一点上他们确比我们远为先进. 他们的全部音乐,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能表达出自然情感,声音和内容融合无间,无论是祷词也好,是表示快乐、慰解、忧虑、悲伤或愤怒的歌词也好,意义都能通过音调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听众-- 132811乌 托 邦深受感动,内心激奋.最后,教士及会众一齐念诵有固定形式的庄严祷文. 这个祷文词句的编写做到凡是大家所共同朗诵的,每个人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从祷文里,每人认出神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统治者,是一切其他幸福的给与者. 每人感谢神赐与自己全部的恩泽,尤其感谢神使自己有幸生在这个最快活的国家并且接受这个自己希望是最真正的信仰. 如果他在这些问题上是弄错了,或是如果比起他的国家和信仰还有更美好的并且是更为神所赞许的,他就祈求神慈悲为怀,让他有所了解,因为他情愿遵循神所指引的任何道路. 可是如果他这个国家的形式是最好的,他的信仰是最真正的,那么,他就祈求神使他坚定不移,并引导其他所有的人同样过这种生活,同样抱这种关于神的观念,除非各种不同的信仰有给神的不可思议的意志以喜悦之处.末了,每个人祈求能轻易地从尘世解脱,向神归依,可是祈求人不敢决定这个解脱的来早来迟. 然而,假如不至于冒犯神威的话,他宁愿虽死于痛苦而可以归依神,不愿贪恋尘世荣华而无从更早地接近神.念完这样的祷词后,会众又伏在地上片刻,然后起身走开用餐. 这天剩余的时间,他们用于游戏、运动、和战术练习.好,我已经力求准确地对你叙述了这个国家是怎样组成的,认为这不但是最好的国家,而且是唯一名副其实的国家.在别的国家,人们固然谈说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却只-- 133《乌托邦》第二部91是私人的利益. 在乌托邦,私有财产不存在,人们就认真关心公事. 诚然,以上两种情况,都各有道理. 因为,在别的国家,许多人知道,不管国家怎样繁荣,如果他们不为自己另作打算,他们就要挨饿. 因此,他们势必把个人利益放在国民利益之上,亦即放在别人利益之上.相反,在乌托邦,一切归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决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到什么缺乏. 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 这儿看不到穷人和乞丐. 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当人们毫无忧虑,快乐而安静地生活,不为吃饭问题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吵闹而烦恼,不怕男孩贫困,不愁女孩没有妆奁,而是对于自己以及家中的妻、儿、孙、曾孙、玄孙,以及绵绵不绝的无穷尽后代的生活和幸福都感到放心,那么,还有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财富呢?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曾经从事劳动而现在已经丧失劳动力的人,和仍然从事劳动的人受到同样的照顾.于此,我倒愿意听一听谁敢于把这种公道无私和流行于其他各国的所谓正义作个比较.我敢保证,在那些国家中,我找不到关于正义以及公道无私的些微影踪. 任何样的贵族以及金铺老板和高利贷者,还有其实一事不做或做非国家所急需的事的人,他们全都在游荡和无益的奔逐中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这算是什么货色的正义呢?而一般劳动者、车夫、木匠以及农民,却不断辛苦操作,牛马不如,可是他们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任何国家倘缺少这种劳动,甚至维持不了一年. 然而这些人所得不足以糊口,生活凄惨,还抵不上-- 134021乌 托 邦牛马的遭遇. 牛马不须这样不停地做工,吃的刍秣不一定更粗劣,实际上味道还更好些,牛马也不必为将来担忧. 至于这些作工的,不但现在不得不一无所获地劳累受苦,而且不免为将来贫苦的老年感到非常痛苦. 他们每天的收入如此微薄,甚至不敷当天开支,更谈不上有节余可以逐日储存起来养老.这岂不是一个缺乏公正和不知恩义的国家吗?所谓上流绅士、金铺老板等这般家伙,不事劳动,徒然寄生,追求无益的享乐,却从国家取得极大的报偿. 相反,国家对于农民、矿工、一般劳动者、车夫以及木匠,却丝毫不慷慨,而没有他们就会是国将不国.这些人为国家浪掷了青春劳力之后,挨受老病的折磨,生活穷苦不堪,可是国家忘记他们没有睡眠的长夜,忘记从他们的双手劳动所取得的全部巨大利益,十分无情义地让他们潦倒不堪而死,作为对他们的酬报.更糟的是富人不仅私下行骗,而且利用公共法令以侵吞穷人每日收入的一部分. 即使富人不曾这样侵吞,那些对国家最有贡献的人却获得最低的酬报,这已经看来不公平了.可是现在富人进一步破坏并贬低正义,以至于制定法令,使其冒充正义. 因此,我将现今各地一切繁荣的国家反复考虑之后,我断言我见到的无非是富人狼狈为奸,盗用国家名义为自己谋利. 他们千方百计,首先把自己用不法手段聚敛的全部财富安全地保存起来,其次用极低廉的工价剥削所有穷人的劳动. 等到富人假借公众名义,即是说也包括假借穷人的名义,把他们的花招规定为必须遵守的东西,这样的花招便成为法律了!-- 135《乌托邦》第二部121然而,这些坏蛋虽把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一切财富都私相瓜分了,他们还是远远享受不到乌托邦国家的幸福啊!在乌托邦,金钱既不使用,人们也就不贪金钱. 这就砍掉多少烦恼啊![【电子书.me】]这就铲除了多少罪恶啊!谁不知道,金钱既然取消,欺骗、盗窃、抢劫、吵架、骚乱、喧闹、叛乱、暗杀、变节、放毒等虽然每天受到惩罚却只能施以打击而不能制止的罪行,就不发生了?谁又不知道,恐惧、焦虑、烦恼、辛苦的操作、不眠的通宵,也会随金钱的消失而消失?而且,贫穷似乎是仅仅缺乏金钱所造成,一旦金钱到处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消失了.为了使得这个断言显得更清楚,设想我们遭到一个收成不好的荒年,好几千人饿死. 我要强调的是,到了荒年尽头,如果我们清查富人的粮仓,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粮食,要是饿死病死的人当初都分到这些粮食,谁也不会感到气候和土壤曾造成了歉收. 生活必需品本来不难取得,可是该死的金钱这个大发明,据说是用以便利我们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实际上却阻碍了我们取得必需的东西.毫无疑问,甚至富有者也觉得:与其吃着不尽,何如够用够使;与其为如山的财宝所包围,何如使大量的烦恼消除.同样毫无疑问,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和人们对我们的救世主基督的关心(基督由于有大智慧,不会不了解什么是最好的东西;由于慈善为怀,不会不把他所了解是最好的东西当作忠告),早就应该使得全世界都采用乌托邦国家的法制,若不是那唯一的怪魔加以反对,这怪魔便是骄狂,它是一切祸害之王,一切祸害之母.-- 13621乌 托 邦骄狂所据以衡量繁荣的不是其自身的利,而是其他各方的不利. 骄狂哪怕能成为女神,也不愿做这个女神,如果她再也看不到她可以欺凌嘲笑的可怜虫,如果她不能在这些可怜虫的不幸前显示自己的幸运,如果她夸耀的财富不能使这些可怜虫因贫穷而受到折磨并且更加贫穷. 这条从地狱钻出的蛇盘绕在人们的心上,如同鮣鱼①一般,阻碍人们走上更好的生活道路.骄狂在人身已经植根很深,不容易拔掉. 所以,我很高兴看到至少乌托邦人享有我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享有的那种形式的国家. 乌托邦人采用了那样的生活制度以奠定他们的国家基础,这个基础不但是最幸福的,而且据人们所能预见,将永远持续下去. 乌托邦人在本国铲除了野心和派系以及其他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们没有因内争而引起纠纷的危险,而内争曾是毁灭了许多城市的稳固繁荣的唯一原因. 只要一国内部融洽一致,并有健全的制度,那末,邻国的统治者就无从使这样的国家发生动摇,尽管这些统治者心怀觊觎,常来扰乱,然而总是被击退.当拉斐尔说完他的故事,我觉得他所讲述的人民的风俗和法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规定得十分荒谬,不仅是他们的作战方法、礼拜仪式和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制度,尤其是作为他们社会全部结构根本的那种特征. 我指的是他们的公共生①鮣鱼——英语有suckfish,suckerfish,remora等名,汉语亦作“印头鱼”,有椭圆形吸盘,常吸附于大鱼身上或船底而移徙远方. ——中译者-- 137《乌托邦》第二部321活和给养——完全无须金钱流通. 单这一点就使得一般人认为一个国家引以为自豪自荣的全部高贵宏伟和壮丽尊严都荡然无存了.可是我知道拉斐尔已经谈得很累,又不能十分确定他能否容忍他的意见的任何对立面,我尤其记起他曾指摘过那些唯恐自己被看成不够聪明因而对别人有所发现就去吹毛求疵的人. 因此我赞扬了乌托邦人的生活方式,赞扬了拉斐尔的谈话,挽着他的手带他人内用晚餐.可是我先说了这样的话:将来还会有机会更深入地考虑这些问题,并和他更全面地进行讨论. 但愿有朝一日这成为可能啊!同时,虽然他在其他各方面是有最真正的学问并对人情事理有最渊博知识的人,我不能同意他所说的一切. 可是我情愿承认,乌托邦国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虽愿意我们的这些国家也具有,但毕竟难以希望看到这种特征能够实现.第二部终拉斐尔关于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知道的乌托邦岛的法律和风俗的午后谈话完结,报道人为最著名和最博学的伦敦公民及行政司法长官托马斯. 莫尔先生-- 138附 录 一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①莫尔致伊拉斯莫斯(四八一号)②我为我的彼得赞同我们的《乌有之乡》而高兴. 如果象他这样的人喜欢它,我自己也会喜欢它起来了. 是否滕斯托尔以及布斯莱登③,还有你们的首相,都以它为然呢?虽然我不心存奢望:那些有幸在自己国家中担任主要官职的人会以它为然,除非他们欣赏这样的意见,即在我们的共和国,象他们那样学问道德不凡的人,竟是掌握权力的君主.我相信,这样的人决不抱怨,如果他所统治的不是目下君主称其为百姓的一群臣民,亦即遭遇还不如奴隶的人;因为统治下的若是自由人民,那才更光荣. 那么贤明的先生们决不会存心妒忌,以至于对别人怀恶意,而自己倒过着幸运的生活. 因此我颇为希望他们也会喜欢我们的著作,这是我真诚的心愿.如果他们的鸿运使得他们产生相反的看法,只要你一人表示赞成,就是对我的见解的充分有力的支持. 我认为我们两人代①据英译,当时学术界用拉丁语交往. ——中译者②编号据艾伦(P.S.Alen)编的《伊拉斯莫斯书信集》。——中译者③布斯莱登(JeromeBusleiden)——比利时神父,热心提倡古典语文. ——中译者-- 139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521表着大群人,我想你我会在任何孤独环境中共同愉快地生活.1516年10月31日莫尔致伊拉斯莫斯(四九九号)滕斯托尔先生给我一封友情洋溢的信. 他对于我们的共和国的评价,如此坦率,如此恭维,真比一个雅典的天才还给我更多的喜悦!你不能想象,我是多么高兴得直跳,变成多么的高大,又是怎样昂起头来,当我眼前显出一道幻象:我的乌托邦国民已经推举我做他们的永恒君主. 我仿佛已经庄严地向前走去,头戴麦草编成的王冠,身上的圣芳济修道士袈裟引人注目,手拿谷穗做的节杖,我周围是一群亚马乌罗提城的达官贵人. 在众多侍从的簇拥下,我接见外国的大使和王公,这等人和我们相比是些可怜虫,他们以外出为荣,全身孩子气的打扮和妇女般的服饰,戴着用令人作呕的金子打成的链,而且可笑地用紫袍、宝石以及其他无谓的玩意儿来做打扮. 可是,我不要你或滕斯托尔根据其他人们的特性来评价我,那些人的举动是伴随他们的命运而起变化的. 即使老天有意把我们从卑微提升到那么显要的地位,在我眼中是任何王国都比不上的地位,你决不会发现我忘掉当我还是一个普通人时你我之间存在过的旧的情谊. 因此,如果你不辞短途旅程的辛苦,愿驾临乌托邦和我晤面,我将充分保证:在我的宽大统治下的人民,都将把你当做他们的国王所最亲爱的人而致以应得的敬意.我这个美梦还沉沉未醒,可是升起的曙光把它驱散,我-- 140621附 录 一从王位上被赶下来了,我回到自己的禁闭室里,就是说,回到我的法律事务中.可是当我想到真实的王国并不更持久些,我就引以自慰了.1516年12月4日前后伊拉斯莫斯致克拉瓦(五三○号)当你阅读莫尔的《乌托邦》时,你会感到仿佛突然进入另一个世界里,身边的一切都那么新鲜.1517年2月14日前后伊拉斯莫斯致科普(五三七号)任何时候你想消遣一阵,或不如说,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几乎全部罪恶的根源,如果你还不曾读过莫尔的《乌托邦》的话,那么,想法子把这本书弄到手.1517年2月24日伊拉斯莫斯致莫尔(五四三号)不久前我曾托人寄上信札一束以及《乌托邦》副本一册,据捎信人自称,他是你的好友……我发出写给马利安纳斯的信,因为他怀疑《乌托邦》第一部是我的作品. 这种想法愚蠢到极点了,我不能让它发展下去……请尽快寄下你修订过的《乌托邦》,我们将把这个副本送往巴塞尔城,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送往巴黎.-- 141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7211517年3月1日伊拉斯莫斯致莫尔(五四五号)把《乌托邦》越快寄来越好. 安特卫普城有一位参议员很喜欢这本书,已经把它背熟.1517年3月8日伊拉斯莫斯致胡滕①(九九九号)关于你所要求的可以说是莫尔全幅的画像,我很希望我能绘制得十全十美,不辜负你的热烈心愿!花些时间对我这位最亲密的朋友作出一番构思,这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不过,首先,要探索莫尔的全部才华,不是每人都胜任愉快的. 其次,我不知道他是否容忍一个平凡的艺术家来描绘他. 我认为,要画莫尔,不比画亚历山大②或阿基利③更容易些,而这二人也不比莫尔更值得名垂千古. 总之,这个题材实在需要一位阿彼莱斯④的手笔. 我担心我更象法尔维①胡滕(Ulrichvon Huten,148—1523)——著名德国人文主义者. ——中译者②亚历山大(AlexandertheGreat,公元前356—323)——亦译“亚历山大大帝”,在西方史上以武功著称. ——中译者③阿基利(Achiles)——荷马史诗中英雄. ——中译者④阿彼莱斯(Apeles)——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有名画家. ——中译者-- 142821附 录 一阿斯以及卢图巴①,而不象阿彼莱斯. 不过,我要尽量根据多年在他家和他亲密交往中所观察到或是还记得起的,给你一个素描,而不能说是表现他一切的全像. 倘使你在某个出使的场合碰上他,那时你会恍然大悟,你选来干这项任务的艺术家是多么不行. 我甚至十分担心你不是责备我妒忌,就是责备我瞎眼,以致在那么多优点中,我目光短浅,看出的极少,或是出于我的妒忌,录下的极少.我先从你毫不清楚的莫尔的那一面谈起.他身材不高,也不显得矮,四肢匀称,恰到好处. 他的皮肤白皙,容光焕发而不是缺乏血色,但也并不那么通红,只露出一丝红润,他的头发淡黄中微带黑色,或不如说浅褐. 他的胡须很稀. 两眼浅蓝而带有斑点,这种眼睛通常是性情愉快的标志,也是英国人所认为有诱惑力的,虽然对我们来说,更喜爱的是浅黑的眼睛. 据说,莫尔的那种眼睛是最无损于完美的. 他的表情和他的性格相称,总是愉快而和蔼可亲,颇为笑容可掬.老实说,和他的表情相适应的是欢乐,而不是严肃矜持,虽然又远非痴傻以及毫无意义的滑稽味道. 他的右肩略高于左肩,特别是他走路的时候. 这点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出于习惯,就象我们偶然养成的许多小习惯. 此外,他的身体没有什么堪引人注意的地方,只是他的两手不太灵便罢了,这也不过是同他的外表其他部分比较而言. 他从小不修边幅,以①法尔维阿斯(Fulvius),卢图巴(Rutuba)——本指画幅上画得拙劣的两名罗马角斗士,见古罗马诗人何瑞士(Horace,公元前65—8)所著《讽刺诗》,第2章,第7节. 此处借用以指拙劣的画家本人. ——中译者-- 143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921至于不太注意按奥维德①的教导是男子应该唯一注意的各种事情. 从他的壮年仪表,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出,他青年时代应该是怎样地貌美,虽然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他不到二十三岁,而目下他差不多已经四十岁了.他的身体虽不健壮,还是差强人意,凡是体面的公民所适宜从事的任务,他都能担当. 他从不生病,或是很少生病.他的父亲虽然年迈,却异常矍铄,因此他本人也完全可望高寿.我从未见过任何人比他更不讲究饮食.一直到他成年,他爱饮的是清水,这是从他的父亲学来的.可是关于这一点,为了不使别人扫兴,他和座客们虚与委蛇,从锡杯子喝些淡色啤酒,水分很多,往往就是清水. 至于葡萄酒,英国习惯是共用一只杯子轮流劝饮,所以他有时也得呷一口,不做出厌烦的样子,而是使自己随俗. 他爱吃牛肉、腌鱼和充分发酵过的家常面包,而不爱吃通常被认做美味的食品. 在其他方面,他并不反对一切可给人快乐的东西,更不反对口味的享受. 奶制品和水果是他经常爱食用的. 他也爱吃蛋类. 他的话音不高不低,但容易听得见,虽不柔和,却很清晰. 他似乎天生不会歌唱,可是对一切音乐都非常爱好. 至于他的谈话,则是极其清楚明白,从容不迫而流畅自如.他衣着朴素,从来不穿绸披紫,也不戴金链,除非万不得已,为了应付礼节. 说来奇怪,他是多么漠视世俗用以评价温文尔雅举止的那些繁文缛节.他不要求别人对他客套,同①指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公元17?)在《爱的艺术》中有关的意见. ——中译者-- 144031附 录 一时在集会上或招待场合,他也不急于对别人勉强讲客套. 然而他并非不知道怎样讲客套,如果他想大讲特讲的话. 不过他觉得在这种无谓事上花时间不免带妇人气,有损于男子的尊严.以前他厌恶宫廷生活,厌恶和君主打交道,因为他一贯憎恨专制,一向喜爱平等.(你很难发现一个宫廷那样朴实无华,以至于不存在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不存在虚饰和奢侈,而这些又是和任何形式的专制绝不相干.)的确,经过千难万难,他才被逼进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尽管这个国王是最有礼貌、最谦恭下士的. 莫尔所天生贪求的是不受羁束和能够闲适. 固然,他一旦闲适,就领略其中的乐趣;但是逢到工作中需要他认真和耐心时,他又是最认真并且最耐心不过的.他生来好朋友,交友极其真诚,并始终不渝地维护友谊.他乐意和每一个人结交,不顾希西俄德所非难的“交友众多”。①他选择朋友时不过分挑剔,而是给以方便,使其不疏远;对他们永不变心,以保持情谊. 如果他遇上了有缺点而他又无从救药的人,他便在适当的时候和他绝交,不是突然割断一切,而是逐渐停止来往. 当他发现一个诚实不欺而又气味相投的人,他就乐与交际和谈心,对于他好比是人生的一件大快事. 一般贵人用以消磨时间的打球、掷骰子、赌牌和其他游戏,他无不深恶痛绝. 而且,他虽然不那么关心自己的事,他对朋友的事的照顾却是最殷勤不过的. 我还有必①公元前八世纪希腊诗人希西俄德(Hesiod)在他的《田工日历》中有论及滥交朋友的诗行. ——中译者-- 145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131要说下去吗?如有人想要一个真正友谊的完美典范,他最好在莫尔身上去找吧.在社会交际中,他彬彬有礼,风度不凡,能使郁郁不欢的人心情舒畅,能使一切棘手的难题显得轻松. 他年轻时便很诙谐,似乎生来如此,但是诙谐而不流于无意义的打诨,谑而不虐. 年轻的莫尔写过短的喜剧,也参加表演. 妙语警言,哪怕是拿他当靶子的,他一样欣赏,他是如此地醉心于饶有风趣的聪明谈吐. 因此他少年时代写过些警句诗,并特别爱好琉善的作品. 导致我写成《愚赞》的也正是他,这等于要骆驼跳舞啦①.在人事关系中,不管他遇见什么事,哪怕是非常严重的事,他总是去寻求乐趣.如果他和聪明的有教化的人来往,他从他们的才智获得乐趣;如果来往的是无知的愚人,他爱他们的傻气. 即使一个十足的傻瓜,也不能使他感到难堪. 他十分巧于不触犯每个人的感情. 一般地说,对于妇女,甚至对妻子,他一味地爱逗笑. 你简直可以说,他是德谟克利特②再世,或者更恰当些,是在市场上闲逛、沉静地注视买卖双方一片骚扰景象的毕达哥拉斯③派的哲学家. 没有人象他那样不附和群氓的意见,也没有人象他那样善于体察人们中共鸣的情绪.①出拉丁语,指作荒唐事. ——中译者②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希腊哲学家,有“笑哲学家”之称. ——中译者③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50?)——希腊数学家及哲学家. ——中译者-- 146231附 录 一他非常爱好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性格和动作,因此他家中养的禽鸟几乎种类齐全,还有各种珍贵的兽,诸如猿猴、狐狸、雪貂以及鼬鼠等等. 此外,他只要见到任何国外的或其他可供观赏的飞禽走兽,他都热心地买下. 他家中充满这些动物,以致客人来到,总有令其留连的东西. 客人的欣赏使他又高兴一番.当他达到结婚的年龄,他并不回避和年轻女人谈情说爱,但他尊重女性,宁愿对方向他表示爱情,不原主动启齿. 同时,更能吸引他的是精神的而不是肉体的结合.他年纪很小时就饱读古典作品. 青年时代,他致力于希腊文学及哲理的研究. 莫尔的父亲不但不支持(尽管他在其他方面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人),反而取消对莫尔研究上的全部接济. 人们几乎认为他的父亲声明和他脱离关系了,因为父亲操英国法律专业,而他似乎背离了父亲的行当. 这个专业和真正的学问毫不相干,但在英国,精通法律的权威人士格外地受到尊敬,它被看做成名的捷径,因为英国的大部分达官贵人是通过这门研究起家的. 据说,任何人不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无法精通它. 虽然莫尔这位青年生来有从事更崇高学问的头脑,他理所当然地对其发生反感,然而,他既受过经院式的锻炼,他学法律很成功,诉讼人无不乐于向他咨询,他的收入比专以法律为生的人还高,他是如此的聪明和智力不凡.他对基督教会作家也下很大工夫研究过. 在他差不多还是一个小伙子时,他当着一大群听众讲解奥古斯丁的《神都论》。不管是神父或老辈,都不以从这位世俗青年领教有关神-- 147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331学的问题为遗憾或可耻. 曾经有一个时期,他全心全意把虔敬当做学问去探讨,为了取得教士职称而从事守夜、禁食、祈祷以及其他类此的基本锻炼. 在这方面,比起那些事先不经历一段苦行就贸然投进这种需要磨练的职务中去的人,他是明智得多了. 仅仅由于未能放弃渴望结婚的念头,他才遇到阻碍而不去献身于那种生活. 所以他还是宁做一个纯洁的丈夫,不做一个不纯洁的神父.他终于和一个年纪还很幼小的出身名门的姑娘结了婚.这个姑娘一直和父母姐妹住在乡间,不曾受过文化熏陶. 这就使莫尔更能按自己的方式陶冶她,教她文学,使她掌握各种音乐的技巧,实际几乎快把她培养成值得白头偕老的伴侣了,可是她正当青春妙龄就不幸夭逝. 然而她已经生育过几个孩子,活下来的有三个女儿,玛格丽特,艾丽丝①,塞西莉,还有男孩约翰.他不耐长期鳏居,虽然朋友们不赞成他重娶.妻子死去几个月以后,他和一个寡妇结婚,更多的考虑是照顾这个家,而不是为了个人享乐,因为她说不上漂亮,并且,莫尔自己开玩笑说过,她也不是一个少女,而是一个精明机警的管家婆. 然而莫尔和她相处得愉快融洽,对于莫尔,她就赛如一个天仙化人. 他开点玩笑,用些动听的词令,她就依从他了,别的丈夫纵然板起面孔下命令,妻子也未必能那样地听话. 这在莫尔何难之有?他先就引导这个年纪快老而又倔强又很专心自己事务的女性学弹琴、奏琵琶、玩一弦及六弦乐器,并且在这方面按照她丈夫的心愿每天完成规定的①作信人笔误,应为伊丽莎白. ——中译者-- 148431附 录 一作业啦.他把全家治理得同样和谐,没有争吵,一片安静. 即令发生争吵,他马上排解,使其平息. 他不让任何人离开他家时还余怒未消. 他的家似乎真正地幸运,每个成员都获得更好的幸福,都从不曾玷污他的名声. 我们很少发现任何人和生母相处,能象他和继母相处那般毫无芥蒂. 他的父亲两次续弦,他爱前后两个继母,视同自己的生母.第二个继母,是他的父亲不久以前娶的,他凭圣书发誓说,他的这一位继母是再好不过的了. 他对待父母和自己的子女,既不使自己的感情流于使对方觉得厌腻,而又克尽他在家中的义务.他生性厌恶猥琐的财货. 他分给子女的家产,是按照他认为足够他们维持生活的那个数量. 多余下的家产,他慷慨地捐送掉. 当他还操法律业务为生时,他对所有的委托人都提供忠诚友好的意见,以当事人的利益为重,不为自己多得报酬. 他奉劝他们大多数达成和解,以免花费更大. 万一奉劝无效,他就指示他们采用最节省的打官司办法——竟有些人不打成官司是不高兴的. 他在自己出生的伦敦市担任过若干年司法官,处理民事案件. 这个差使颇为清闲,仅是星期四上午开庭,然而被认为最光荣的差使之一. 没有人象他处理那么多案件,并且如此正直. 他一般减低诉讼人照例应该缴纳的费用,如在正式提出起诉前,原告和被告都只各交三先令,超出这个数目即属不合. 他这样的作法为他赢得市民的无限爱戴.他决意满足于这个职位,已经够有权势了,又不至于冒大的风险. 他两次被迫出使. 由于他在执行中具有识见,英-- 149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531王亨利第八不把他逼进宫廷,决不罢休.难道不是“逼进”吗?别人费尽气力想钻进宫廷,他恰好是用尽心思去避开宫廷.然而当英王一定要罗致有影响的博学明智的正直人士,莫尔便是应召中首与其选的对象了. 英王看他是自己最亲密的僚佐之一,非有他时刻在左右不可. 每逢议论要政大计,莫尔比谁都在行. 每逢英王想聊天取乐,轻松一下,又没有谁能象莫尔谈笑风生. 往往发生难办的案件,需要有一个威望夙著并洞察事理的公断人;此类案件一经他处理,无不迎刃而解,因而两造都表示感谢. 然而谁也无从劝他去接受任何一方的礼物. 如果一切君主都能任用莫尔这样的法官,每个国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莫尔毫不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繁重的公务负担并未使他忘掉旧友,他还不时温习自己所喜爱的文学. 官位的显赫,国王的信任,在他不过都是用于为国家造福,为朋友效劳. 他总是急于使自己对所有的人有益,异常富于同情心,因此随时助人为乐. 他现在权力更大啦,所以可以更好地为别人谋方便了. 对某些人,他解囊相助;对另一些人,他用自己的职权给以保护. 还有一些人,他则是通过介绍给以支持. 当他无法对某些人进行别的帮助时,他就献出忠告. 他决不让任何人失望而去. 我们大可以称莫尔为一切处于逆境中的人们的共同辩护士. 扶助受压的人,使陷入迷惑困难的人得到解脱,为相互间有隔阂的人达成和解,莫尔认为能做到这些便是他的莫大收获. 虽然他在多方面是幸运的,而幸运往往带来吹嘘,我却从未见过任何人能象莫尔那样没有吹嘘的坏习惯.现在我要回过头来叙述他的学术研究,他和我正是由于-- 150631附 录 一这样的研究结交成朋友的. 他少年时主要在诗歌写作方面下工夫,以后又认真琢磨自己的散文,练习各样的文体. 是什么样的文体呢?这点我无须描绘,尤其无须对你描绘,你是经常有他的著作在手的. 他特别喜欢写雄辩文,在文章中他高兴发挥的是有对立观点的主题,由于其较能锻炼才智. 这使得他少年时写过一个对话,捍卫柏拉图关于共产主义乃至女性社会的学说. 他写过一篇对琉善《诛暴君》的回答,要我作为他的对手来反驳他,以便更有把握地检验他这一方面的写作是否取得进步. 他的《乌托邦》旨在揭露各个国家产生不良情况的根源. 这本书尤其是英国的写照,他对英国作过彻底的研究和探索.他利用闲暇先写成原书的第二部分,然后趁便临时写了第一部分加上去. 此所以全书有文体不大平衡的地方.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比他更杰出的即席演说家:他的漂亮辞令供他的漂亮才华充分驱使. 他有永远奔放不羁的敏捷才智,而又记忆牢固,有叩即应. 他既然如此灵敏,就能对任何问题,在任何场合,应对得宜,从容自如. 他的辩锋是意想不到地尖锐,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第一流的神学家为之目瞪口呆. 判断力犀利而精确的科利特在私人聊天中常说:英国只有这一个天才家,虽然才华杰出的人不在少数.他在虔敬上狠下工夫,但绝不奉行任何迷信的仪式. 他定时祷告神,不是惯例式的,而是出于衷心的. 他和朋友谈论关于来生的问题. 不难看出,他发言出于诚心诚意,具有坚定的希望. 甚至在宫廷上,他也是如此. 然而竟有人以为只是在寺院中才会遇见信仰基督教的人呢!-- 151莫尔和伊拉斯莫斯的书信摘录731这就是给你的一幅画像,是一个低劣的艺术家用拙笔从一个极好的模特儿临摹成的. 假如你对莫尔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你将更不满意这幅画像. 可是,目前我却教你不能怪我未曾遵命照办啦. 你也无从怪我写的信太短了. 不过,这封信对于执笔的我不显得长. 我知道,你阅读时,也将不觉得它冗长:我们的朋友莫尔的魅力对这点就是一个保证.再见.1519年7月23日-- 152附 录 二①《乌托邦》的历史意义维. 彼. 沃尔金托马斯. 莫尔这位人文主义者和伦敦商界的宠儿,英吉利王国的大法官和那部宣传以财产共有为原则的社会制度的精彩对话集的作者,是情况复杂的十六世纪最引人注意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思想中仿佛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这个时代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地成长起来,并已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莫尔所写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即大家所知道的简称为《乌托邦》②的那本小册子,其影响之深远在政治和社会文献中是少有的. 无怪乎《乌托邦》这个名称成了一定的①从苏联科学院1953年出版的俄译本(ToMacMop,)译E F G H I J出. ——译者②乌托邦一词由希腊文的“否”和“地方”两词构成,意为“虚无之乡”。后此词成通用词. 莫尔《乌托邦》的书名最初是Nusqama(由拉丁文nusquam——“无处”一词而来)。“乌托邦”这一标题最初见1516年11月12日致伊拉斯莫斯函中. ——译者-- 153《乌托邦》的历史意义931文学形式即空想主义小说的代名词了,无怪乎它和所谓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整个思潮相联系,并成为这一思潮的起点. 很可能,莫尔本人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历时,认为《乌托邦》的意义比不上他的大法官的职位,或者比不上他反对宗教改革的斗争. 我们在莫尔受害四百年之后(他是1535年被处死的)重读《乌托邦》时,比他的同时代的人感到更有兴趣.我们对他的活动的其他方面发生兴趣,首先因为他是这部精彩的对话集的作者.《乌托邦》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确表述的最早的一本书.这正是它的吸引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如果说古代世界出现过社会主义的因素,我们所指的是:消费性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初期财产共有的观念,以及组织公共生产的模糊思想等.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含混的词句,只是零星的想法,还没有连贯成统一的体系. 当我们研究有关《乌托邦》的文献时,应该注意这些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者莫尔是很熟悉柏拉图和其他希腊作者的,在这些人的作品里就反映了这些思想. 莫尔在《乌托邦》里提到了早期基督教公社①的神话式的“共产主义”。无疑的,莫尔利用了这类主题,创立了一个新的、经过全面考虑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古代奴①信奉救世主耶稣的早期基督教公社显然是在小亚细亚及亚历山大(埃及)等地形成. 基督教关于这些早期公社是在巴勒斯坦产生的说法,并没有科学根据.在罗马帝国建立的基督教公社是对奴隶制国家的抗议的一种表现. 这些公社是宗教团体. 早期基督教公社的组织很简单. 社员召开大会,设立公餐. 在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仅仅反映了反抗的情绪:仇恨罗马、期待世界帝国迅速崩溃,等待“世界的末日”,由耶稣举行“末日的审判”和建立神的王国. 后来,号召劳动者温和驯顺的派别在二世纪中叶就逐渐在基督教中占了上风. ——译者-- 154041附 录 二隶制文化所不能产生的.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说,只有在新的时代,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上,才会产生. 而最早阐述这个体系的功劳理应归于莫尔.《乌托邦》的文学形式(到一个陌生国家去旅行的故事)和古希腊后期的游记体裁的小说很相近. 这种形式直到十九世纪还保持着它的活力(如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但是,这种形式在其他任何历史时期都未必会比在莫尔的时代更能迎合社会的口味,因为《乌托邦》是在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地理发现已经开始但远未完成的条件下写成的. 一些比《乌托邦》早不了多久出版的书如1507年的《宇宙志引论》或1511年的《新世界》,莫尔都曾经看过,这恐怕是没有人怀疑的. 以描写新发现的国家为内容的书不仅启发莫尔采用《乌托邦》这种文学形式,而且还为他提供了发挥主题的材料:关于美洲土人及西印度群岛土人生活的故事,这些土人“不知道你的和我的有什么区别”,他们共同使用作为公共财产的土地,鄙视黄金和珠宝……莫尔把亚美利哥. 韦斯浦契的旅伴之一作为他的对话集的中心人物,这件事似乎可以更进一步说明《乌托邦》和这类作品的联系.对于莫尔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十六世纪初期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说来,《乌托邦》形式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共产党宣言》谈到十九世纪初期的伟大空想主义者时说道:“这种幻想的未来社会方案,是在无产阶级还处于很不发展状态……产生的,是从无产阶级希望社会总改造的最初的充满预-- 155《乌托邦》的历史意义141感的激动中产生的“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产生幻想的未来社会方案的条件所作的这种估计,不仅适用于圣西门和傅立叶的时代,而且也同样适用于莫尔的时代.莫尔虽有天才,虽然他看出了社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还引起了他的严厉指责,但是,他在他的周围社会里却没有觉察出能够消灭这些矛盾的唯一力量的萌芽. 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创造出使无产者形成为一个阶级所必要的前提,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幻想的方案”在莫尔当时的条件下是表达他的大胆的社会思想的唯一可能采用的手段.《乌托邦》第一部的基本内容是关于莫尔那个时代欧洲各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谈话.在谈话中,旅行家希斯拉德——他代表的是作者的观点——尖锐地抨击了当时在英国已经登峰造极的君主专制制度. 希斯拉德谴责专制君主的对外侵略政策,这种政策不但使被侵略的国家遭到蹂躏,而且也使本国民不聊生.他指出,君主为了贪图私利,不顾执政者必须关心臣民幸福、保护臣民利益的正确统治原则,而对臣民进行无情的剥削. 希斯拉德断言,人民选举执政者是为了人民自己,而不是为了执政者本身. 君主的荣誉和安全在于人民的幸福. 可是,这些合理的原则在国王的宫廷里是没有人愿意理会的. 国王的谋臣们阿谀奉承,随时都能为那些打算剥削老百姓的决议找出这样或那样的论据,他们告诉国王各种各样加强剥削的方法……为了便利起见,他们臆造出了一种“理论”,说国王从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卷,第501页.-- 156241附 录 二不会做不公道的事,因为国家的一切,包括人民在内,都是属于国王的;老百姓所以能够有财产,只是由于“国王开恩”,没有把他们的那一分财产要回来.他们还就这种理论大发谬论,说贫穷会使人民养成忍耐的习惯,而且能保障社会的安宁. 恰恰相反,贫穷永远是产生动乱的根源:最倾向于革命的,正是那些不满意现行制度的人. 一个国王,如果他的统治使百姓难以为生,就应该承认自己执政无方.但是,国王们最关心的是怎样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手段去吞并新的王国,而不是怎样妥善地治理已经获得的王国. 为了战争,每个国家都拥有大批闲人,这些人不能从事任何和平劳动,并且轻视劳动人民.希斯拉德对和他谈话的英国人说:“不管怎样,为了应付紧急战争,养一大批这类扰乱治安的人,在我看来,不利于为社会造福. 你们不要战争,就决不会有战争,而你们所更应该重视的是和平,不是战争.”莫尔还借希斯拉德的口,同样坚决而直率地揭露了国内社会关系中最令人怵目惊心的病毒. 莫尔指出,当时的社会突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祸害,就是“有大批贵族”。贵族象雄蜂一样,终日无所事事,强迫自己田庄上的佃农为他们工作.贵族为了增加收入,敲骨吸髓地搜刮纯朴的人民,人民辛苦劳动,既要养活贵族,又要养活贵族的大批奴仆. 莫尔这样指出了英国在十六世纪初期尚未铲除的封建制度的基本矛盾之后,接着又特别强调地指出了当时的封建关系所具有的新的丑恶特征,这些特征是由于已经出现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而产生的.《乌托邦》的第一部分描写了英国农民在养羊业发展的影响下怎样被剥夺了土地——这是资本主义关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所有论及-- 157《乌托邦》的历史意义341十六世纪的英国的作品几乎都描写过这件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谈到原始积累的过程时两次引用了《乌托邦》的话.希斯拉德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种开玩笑似的指责只是一个开头,接着他便对农民丧失土地的原因及后果进行了极其深刻而细致的充满忿怒的分析. 莫尔和希斯拉德认为,这一过程的起点是羊毛需要量的增加和羊毛价格的上升. 这样大地主便能够把他们的地产从经营农业转为经营养羊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国内出产上等羊毛的地区的僧俗地主们很快地想出了这种增加收入的门路,便开始把自己的全部土地改为牧场,把佃农驱逐出去,把所有的村落变成荒芜之地. 他们用诱骗或暴力的手段迫使凡是有地产的农民都不得不贱价卖掉自己的地产,离开自己久居的地方,因为养羊业不象种地,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这些可怜的人不知何处可以安身,到处流浪,很快就把变卖财产所得的钱花光了;任何人都不需要他们的劳动,他们在被迫之下,或以讨饭为生,或是沦为盗贼. 农民越来越穷了,同时那些一向从事羊毛加工和缝制衣服的穷人也越来越穷了. 和羊毛有关的一切业务都落到少数有钱人手里,这些有钱人任意操纵市场,只顾自己的利益,毫不考虑他人的死活.因此,由于少数人的贪得无厌,本来会对国家有利的事却变成对国家有害的事了.希斯拉德说,政府本应制止富人横行霸道,强迫他们恢复农田和村落,让穷人能够回来继续从事农业工作和羊毛加-- 15841附 录 二工工作.可是,政府不但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消灭祸害的根源,反而用各种严酷的法律手段来对付那些失去诚实劳动的机会而不得不流浪和偷窃的穷人. 希斯拉德虽然指出了政府应当走那条路,但他并不相信任何明智的忠告会使政府依照这条路去走. 他在另一个地方说到,国家“无非是富人狼狈为奸,盗用国家名义为自己谋利”。明智的忠告不能改变这些人对国王的政策的看法,因为这些看法是适合他们的口味和愿望的.国王和他的谋臣们固守着陈规旧俗,对于一切新鲜事物总是表示抗拒. 他们从小就充满偏见,不可能正确地领会哲学家们所讲的道理.和希斯拉德交谈的人建议他去侍奉一个国王,他回答道:“假如我对某一国王作出有益的条陈,彻底清除他灵魂上的毒素,难道你料想不到我会不是马上被撵走就是受到奚落吗?”这样,希斯拉德便否认了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可能,但是他却没有指出与此相反的革命改造方案. 然而必须指出,他的议论中有一个地方仿佛顺便提到过“被压迫者的起义精神”是“高尚的”精神.莫尔不仅分析了社会制度的个别缺点,还探讨了消除这些缺点的局部措施. 通过对一些罪恶的分析,他自认为找到了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私有制的统治.《乌托邦》第一部分最后谈论私有制的几页,不但在文学上,而且在逻辑上都是全书的中心点,这几页总结了上述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评,并成为下面描写理想社会制度的根据.希斯拉德断言,在私有制度下,既谈不到正义,也谈不到社会太平. 在私有制度下,每个人都尽可能把一切攫为己有. 不管社会财富有多少,它总是落入少数人手里;其余的-- 159《乌托邦》的历史意义541人的命运就只有贫穷. 前一种人一般都是凶狠奸诈的人;后一种人则是谦虚纯朴、每天为社会的福利而劳动、不是为自己私利而劳动的人. 要建立公正的秩序,必须彻底废除私有制. 莫尔认为,一切局限性的改革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根治社会的疾病.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 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 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无论这个任务的提出,或是莫尔解决这个任务的方式,都是极需有独创性的,在这方面,他并无前人可资借鉴.乌托邦社会在经济上是一个统一体. 国家的最高机关——元老院对各个地区生产的一切产品都进行统计,在必要的时候还进行产品的再分配. 乌托邦的全部土地都是共有财产. 国家可以把劳动力从甲地调到乙地. 对外贸易也由国家经营.可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城市.莫尔所说的国家好象是城市联盟一样.乌托邦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 每个家庭从事一定的手工业生产. 家庭的生产工作受国家官员的监督;家庭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 这样看来,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公共作坊. 还应该补充说明一点:这种家庭不一定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家庭. 甚至可以认为,这种家庭的基本标志不是血统关系,而是经济上的结合. 一个儿童如果不愿意从事这个家庭所担任的那种手工业工作,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职-- 160641附 录 二业转到别的家庭中去. 这样一来,同一家的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因为每一个家庭只能从事一种手工业工作. 一个家庭的规模超过经济上的需要时,国家可以把公民从这一家调到另一家去.不难理解,这种家庭手工业生产组织在乌托邦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生产组织的真实蓝本无疑是中世纪手工业. 在商业资本的影响下,到了莫尔的时代,这种手工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说,莫尔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这种手工业制度,不过去掉了它最后新增添的东西. 但是在莫尔这里,资本的破坏作用不是单纯地被消除了,而是被国家的有益领导所代替. 不言而喻,恢复后的手工业制度并不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一模一样,而是按照作者的总的意图理想化了的. 但是透过它的理想化的外形,毕竟还可以看出它的本来面貌.整个乌托邦社会几乎无例外地包括在家庭手工业体系内. 一个公民,只要他同家庭有联系,他便同手工业有关系.每个公民都学习一种手艺,手工业劳动几乎是他一生的基本职业. 在乌托邦,农业不是一种职业,这是莫尔的一个独特见解,也是乌托邦制度中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在乌托邦,农业是很受重视的,但是农业工作是按义务劳动制的原则组织的. 每个人必须从事两年的农业劳动. 只有特别爱好农村生活的人,有时可以申请把这两年的期限延长.由此可见,乌托邦是没有真正的乡村的. 乡村里只有农场,人们从城市来到这里做一个时期的工作,期满后又从这里回到城市,继续从事自己的基本工作. 全体公民的基本住宅区和各项工作的-- 161《乌托邦》的历史意义741组织中心是城市,城市有它可以用来进行农业工作的固定地区. 这样说来,在近代的第一部社会主义作品中,就已经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的问题,虽然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业和农业所生产的一切产品都是整个社会的财产.公民们从公共仓库或公共市场领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在后来的各种乌托邦中,我们看到有形形色色的给公民分配产品的形式:有的采用算术平均的原则,有的采用按功付酬的原则,还有的采用按需分配的原则. 莫尔在乌托邦实行的是最后一种形式,这也是最彻底的一种形式. 每个家长需要多少产品,就从社会上领取多少产品,他绝不会得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莫尔已经懂得,这种“按需”分配的前提是产品的丰富. 有了丰富的产品就“无须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他确信,在乌托邦一定会有这样丰富的产品.我们对于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认识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 只有“当每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生产力也随之壮大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完全涌现出来时,——只有这时,才能完全克服资产阶级式的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它的旗帜上写道:“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①生产力能够迅速增长的思想,莫尔是没有的. 在莫尔生活的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之交,技术进步的意义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得还很薄弱. 我们在《乌托邦》这本书里没有看到乌托邦社会的技术基础有什么特别优越的地方. 但是莫尔深信,在实行有限的六小时工作日的情形下,能够保证全体公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卷,第23页.-- 162841附 录 二民生活富裕.莫尔证明,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过这样富裕的生活,是由于乌托邦彻底消灭了寄生现象. 在评论社会寄生现象及其意义方面,莫尔是傅立叶的直接先驱者. 在傅立叶的学说里,我们知道寄生问题占着重要的地位. 毫无疑问,傅立叶在这个问题上是根据十九世纪的情况发展了《乌托邦》的基本论点的. 莫尔把士绅、上层贵族、牧师、仆役、乞丐看做寄生者.他还把一切生产奢侈品的人和妇女列入这一类;他认为,妇女的劳动力不是使用得完全不合理就是完全没有利用.在乌托邦,只有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活动的人,而且只有在他们真正担任着公认为有益的工作期间,才得以免除体力劳动. 例如,国家的官员就不从事体力劳动;根据才能被认为适合于做科学工作的青年也免除体力劳动. 如果经过一定的时期,这些青年有负众望,就把他们调回体力工作岗位. 反之,如果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公民中有人表现出智力活动的才能,就解除他的体力劳动,让他从事智力劳动去.由于极端缺乏技术进步的思想,要解决所谓“不愉快的”劳动这个问题就非常困难了. 几乎对于所有空想主义者来说,直到十九世纪为止,这个问题都是一块绊脚石.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寻找一批公民,他们正好对这类工作有特殊的兴趣. 例如,傅立叶悦,儿童具有担任这类工作的爱好,所以他就把儿童组织起来去担任成年人所厌恶的工作.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强迫劳动. 为了解决问题,这两种办法莫尔都采用了. 在乌托-- 163《乌托邦》的历史意义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