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问了财务,结果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北京作家史铁生在“活到自己最骄傲的年龄上”突然失去双腿。这个打击太大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死。但是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你又何必这么急呢?反正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了,说不定活下去还会有额外的收获呢。不活白不活!他说他想通这个道理之后感觉心情特别轻松,就像一名小学生想到在做不完的功课之后会有一个长长的寒假在等着他一样。这种心态让史铁生活了下来,并成为著名作家。这个世界上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发明创造的东西实在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说这本书。我最初根本没想过要写成一本书,只是觉得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提笔写了几个故事,没想到竟一篇一篇地写下来,成了你现在看到的样子。十张名片2000年6月20日,我策划的主题为“教练(Coaching)--提升企业生产力的新技术”的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教练技术研讨会。为了确保成功,我请了Lawrence来主讲。研讨会很成功,其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获得了广泛好评。里面有企业运用教练的个案分析、放录像演示教练技巧、体验式活动“变化者与观察者”等等。其中交换名片的环节却最令我难忘。研讨会开始时,Lawrence对在场的200多位来自珠江三角洲各个企业的管理者说:“现在,大家先交换名片,互相认识一下,看谁交换的名片最多。”场面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们互相打招呼,换名片。结束之后,Lawrence总结成果:“拿到一张名片的请举手。”有一个人举手。“两张名片的请举手。”“五张名片的请举手。”“七张名片的请举手。”“九张名片的请举手。”人们纷纷举手回应。“十张名片的请举手。”有两个人举手。这时,我看见Lawrence自己也举起手来:“我自己也是十张名片。”原来他也参与进去交换名片了。这让我很意外。同时,也令我自我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去参与呢?”原因是:我觉得自己是策划者、组织者,是工作人员,是不能参与的。其实,有谁这样规定呢?由于这样一个想法,让我没有采取行动,因此没有十张名片的成果。Lawrence虽然是教练,但并没有局限于“教练”这个概念里。性格即命运。我看到Lawrence永远都会乐呵呵的,有几分小孩子脾气,随和而真实,永远不会顶着乏味的“教练”或“导师”的头衔,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亲和力随时都可能让他和他的名片走下台来,向你伸出手,说:“哈罗,我是Lawrence。”教练与扶贫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各种原因,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比较富裕,而内陆比较贫困。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实施了扶贫政策。但在某些落实扶贫政策的地方却出现“越扶越贫”的怪现象。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当地的某些人原来还懂得自己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有了扶贫政策后,反倒依赖政府救济,不愿再去辛苦劳动。反正饿不死!于是一些专家提出,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需要“造血”。要被扶贫的对象自己拥有“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敢妄评国家的政策。但我觉得“造血”理论与教练技术的某些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常说:给人一条鱼,只能养活他一天;让人学会捕鱼术,才能养活他一生。教练技术的特点就是,让被教练者清晰自己,打开固有观念,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成功,而不是简单的教对方一个方法。因为给对方一个现成的方法,容易让对方产生依赖思想,停止自己去探索的脚步。这样反而限制了创意,其实对方完全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法的。正如伽利略所说:我们不可以教晓人们任何东西,只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发现。教练,就是一面让你自我发现的镜子。我们想要的是,这面镜子不仅能扶贫,更能让富者更富。教练与应变作家王蒙有一篇小小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甲和乙是两个邻县。两个县都想发展体育运动。甲县让运动员们练短跑,运动员们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很快就使甲县的短跑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乙县也搞短跑,但乙县运动员的作风迥异于甲县,他们比赛时不是往前跑,而是互相使绊子,你拉我扯,我当不了冠军,你也别想取胜。乙县的管理者无计可施。后来,有一个上级领导来考察,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领导作了一个决定——甲县继续发展短跑,乙县运动员改练摔跤。这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应变的例子。Lawrence说:21世纪,人的应变能力比计划能力更重要。确实,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把握先机、果断应变,必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被称为万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易”字就是变化、更替的意思,《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学说。很多人现在重新把这部经典运用于商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就是想掌握应变的窍门。在前面的小说中,领导者不拘泥于形式,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因应措施,使得两个县的运动员可以各展所长,皆大欢喜。那么,教练与应变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应变的关键在于学习。所以自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企业以来,学习型企业就成为一种潮流。而在数年以后,彼得.圣吉在回答“为什么企业仍未学习”时说:“……学习之道并不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答案……学习的出现是因人们愿意在繁复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寻找方法去自我反省——或者雇佣一个具备学习‘工具’和‘技术’的教练。这些工具或技术是有异于坐享他人的答案……而是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是教练的特点,也是教练的应变之道。不必担心“你不必担心,因为当你担心的时候,你的担心肯定会发生,你担心也没用。比如,当James(我的英文名)想去吻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如果他担心那个女孩子会给他一巴掌的话,那他也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他肯定会得到那一巴掌的。”在某次工作坊前的定向中,我们的企业教练卫有恒这样回答Maggie的某个担心。因为我正好站在旁边,所以被拉进去,做了他的比喻材料。这是卫教练对于担心的态度。其他教练又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呢?2000年7月我们去上海做了一次招聘会,为公司的上海发展计划提前做准备。出发前,负责招聘会的同事Joyce总是担心会漏掉什么物资。于是Elsie对她说:你肯定会漏掉什么的。不过,你也肯定有办法搞掂的。果然被Elsie不幸言中。我们乘飞机到达浦东机场时,竟然拿错了皮箱。一箱子的文件、宣传品变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图书。我们的皮箱里放着这次来上海的几乎全部重要物资,如果这个皮箱丢了,这么多人就算是白来上海了。后来我们通过拿错的别人皮箱中一本书里的手机话费发票,几经周折,找回了皮箱。完全应验了Elsie的预言。可见,担心本身是没有用的,它不能对我们的目标有任何帮助。不如放下担心,把精力投入到如何做好该做的事情上,这样或许能避免你所担心的事情发生。活在当下,才是积极应变之道。我所认识的梁立邦2000年5月1日,在西丽湖汇才团队户外展能基地,一个人影从十几米高的木塔上跳下来,在空中滑行几十米。其间那个人影不断冲拳踢腿,姿势活泼潇洒,既像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又像一个贪玩的小孩。这是户外展能训练中的高空项目“空中走廊”。而这个人影就是梁立邦。梁立邦出生于香港,曾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做过商务官,所以大家习惯叫他的英文名:Lawrence。作为训练过乐百氏、润迅、国泰航空、深圳市委党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广州物资集团、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多家机构的专业教练,Lawrence为人机智、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他常说人们容易争拗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有一次,有一位学员问他:“你和Eva(中文名叫黄荣华,梁立邦的夫人,汇才首席导师。)会不会吵架?”“当然会啦,”他爽快地说,“因为我们也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嘛。”其实,这就是他作为企业教练的自醒能力。另一次,我们和一家广告公司谈设计,他像孩子拣糖果一样拣了一款:“我中意这个(广东话:这个。)”对方以为方案通过了,个个眉开眼笑。不料他狡黠地笑了笑,“不过我说了不算数,因为我怕老婆。”第一次见到Lawrence ,是我去面试时。感觉他很像金庸,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印象。当我接到通知去面试时,我已经忘记我是否应聘过这家单位。(Lawrence也对我说他们从来都是在学员中挑选而不对外招聘这个职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那页名为“剑客档案”的简历是如何辗转到Lawrence手上的。)我初次看到人力技术有限公司的字眼时,完全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以为是职业介绍所或猎头公司,而且我当时刚刚进到深圳一家颇有名气的广告公司做策划。因此,我对这次面试不怎么重视,什么资料也没带就去了。和Lawrence一谈之下,我立刻后悔了。我发现这家公司很不错,尤其是这个老板,很有个人魅力。在我和他谈话的过程中,我感觉一种无形的温和而深厚的智慧包围了我,虽然不知道这种智慧来自于人类的哪一个源头,但我确实感受到了。谈话很愉快,我想在这种老板手下做事,一定很过瘾。我开始怪自己太轻率,没好好准备自己的资料,以至失去了一次好机会。不过我决定还是要尽力一试。于是我对Lawrence说:“很抱歉我今天没带资料来,不过你可不可以出个题目,我现在试给你看。”Lawrence同意了,让我写一份公司简介。我一边写Lawrence一边和我聊。过了几分钟,他问我做完没有。我说还有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对你很重要,你就把它写完吧。”“这个老板对人宽厚、通情达理。”这件小事让我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且更坚定了到这里来的决心。我争取到了第二天再见Lawrence的机会。这一次我准备好我写过的从文学作品到经济类作品的全部资料,甚至专门去万佳百货买了一双新皮鞋。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如愿以偿。后来,在有一段的工作中,我很没有自信,好像连最简单的一封信函也不会写一样。那次,Lawrence让我给CCCP2000专业教练中某位导师写封嘉许信。我连写了好几次都没写好,感到十分沮丧。这时Lawrence打来了电话。“你肯定能写好的。”他说,“不过你要用心去写。不要那些华丽的语言,因为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要用心说出来的。”我又写了一次,这一次,写好了。而且,从那一次开始,我觉得写东西变得顺了起来。和Lawrence接触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一句广告语来总结。这句广告语很多人都很熟悉了,那就是一一沟通从心开始。不要信我一、不要信我我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懂长生。不预知未来。不能使人从死里复活。不会让你们永远不累、不渴、不饿。不可阻挡罪恶。只是,我也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我只知道一一爱。爱,让我们活着。一一德兰修女(1910一1997年)我在Eva深圳公寓中看到这段话时就忍不住把它抄下来。它刊载于香港一份报纸上,Eva把它裱在一个镜框里。闻弦歌而知雅意,透过这个镜框中德兰修女沧桑而宁静的面容,我仿佛看到镜框主人的一部分思想。我在本书中写到了几位教练,我的初衷是想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让读者更感性地了解教练的本义。其中很多篇章都是写教练的技巧的。事实上,做一名教练,还需要有一个立场。德兰修女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立场。二、立场往往是一些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事物,是不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原则。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使命感很强的人,他们通常会有坚定的立场。这是他们最难战胜的地方。有一位云南同学送给我一本名为《成功之路》的笔记本,上面有一段话就是描述这类人的。“以原则为生活重心的人,见解不同凡响,思想行为也自成一格。由于拥有坚实的内在为基础,所获得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使其能享有操之在我且充实的一生。”三、教练Shirley在教练客户的时候受了很多委屈,觉得无法忍受了,于是跑去对另一位教练叶晓燕大吐苦水,说:“我不想做教练了。”叶晓燕什么都没说,只拿了一首诗让她读。“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她读了一遍,觉得心中触动颇多。叶晓燕说:“你再读一遍。”她真的再读了一遍,这一次,更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她忍不住放声痛哭了一场。哭完之后,Shirley继续开始她的教练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说佛教中最大的布施,不是财布施,而是法布施。遵照这一原则,我将那首诗摘录于下,但愿您也能像Shirley一样从受益。这篇文章是关于“立场”的。而这首诗,正好是注释“立场”的绝妙好辞。此诗录自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墙上一一人们不讲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了他们,却可能受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一一德兰修女后记教练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能力。当这本书快完成的时候,我真正成为了一名专业教练,去实践教练的酸甜苦辣、挑战与精彩。通过亲身体验,我完全明白书不能尽述教练的丰富与生动。它缺少那种现场感。必须要说,教练文化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奇之处。你也许发现其中很多道理你早就知道。甚至,聪明、渊博的你可以讲得更深刻、更富有启示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之道。企业教练作为一种管理技术出现、存在、发展的意义就在于:教练把这些智慧系统化、专业化,将道理或理论化为体验和成果,并形成一套易于实际操作的工具。这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企业管理者能够实际地去运用那些直指人心的古今智慧来创造佳绩。写作这本书,是想以生活化、趣味化的形式,让大家轻轻松松体验教练。我想看到你打开它的时候起码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当然,如果它还能给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带来别的意外收获的话,我将衷心为你感到高光,真的。由于作者的取向与体裁的选择,本书重点呈现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故事。因此,它不是关于企业教练的标准教材,也不是企业教练的工具书。系统介绍教练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教练致胜》和教练成功案例集《你可以做得更好》稍后将出版。到时大家可以将三本书互动阅读、使用。最后要感谢曹国轩(John Cho)先生精心设计的插图,他的辛勤工作使得本书多了一种新的可能一一以亲切、愉快线条的形式,直接抵达读者心灵。2001年5月 黄俊华于深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