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心中的巅峰

《》 第一部分 前言:写给年轻的你去年暑假,我去了瑞士的采尔马特(Zermatt),那是一个对外隔离的山城,除了特别的登山火车,一般车子开不上去,也不准上去。但是当我进入山城时,真是吓一跳,发现街上的人群,多得摩肩接踵,似乎半个欧洲的年轻人都拥到了采尔马特。那里有阿尔卑斯山最著名的马特宏峰(Matter-horn)。站在采尔马特的街上,举头就可以看见尖耸入云,仿佛一个锥子般插入天空的山峰。七月的盛夏,马特宏峰却积着厚雪,许多刚下火车的年轻人,指着山峰又叫又跳,好像打算一步跳上山头。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我就出发了。先坐计程车到半山的缆车站,搭小缆车到一千八百多公尺处的中继点,再换大缆车升上三千公尺,又换圆形缆车,直抵三千八百八十三公尺的观景台。走出缆车,是一个通道,长长的山洞里,一群群年轻人,穿着厚厚的滑雪装,扛着登山的工具或滑雪板,像是一群全副武装的战士,正虎虎生风地走出碉堡。山洞外是零下的气温和一片让人张不开眼的白。有不适应高山的人,坐在地上喘气,也有人往更高处的瞭望台上爬。瞭望台上有个木雕的“耶稣钉十字架像”,面对着四周白皑皑的山头和远处耸立的马特宏峰。“为什么放个耶稣像在这儿?”我听见有人问。另一人笑道:“大概为了对那些登山牺牲的人表示悲悯。”高达四千四百七十八公尺的马特宏峰,直直的峭壁在阳光下闪亮,似乎向来自世界的登山好手撒下战帖,说:“你们谁敢来,来呀!”千百年来,也就有那么一批又一批的登山家,前仆后继地死在马特宏山的脚下。直到1865年7月,才有个叫爱德华·威姆佩尔(EdwardWhymper)的人,率领他七人登山队中的两个人,登上最巅峰。另外四个人,则死在了中途。从那以后,又有许多人登上了巅峰,也又有上百位登山好手牺牲了生命。在缆车站外的雪地上,看见三个人,正在准备出征。由一个年岁较长的男人,把一根长长的绳索绑在每个人的身上。他们不是紧紧相连,而是隔一长段绳索绑一个人。“我们不会走在一起,而是拉开来。攀上山峰前,先得走这一长段冰河。”男人指指远处的一大片白,“冰河上有很多裂缝,滑下去,连声音都没有,就不见了。所以我们走得很开,一个人掉下去,还有两个人能拉。”“如果两个人掉下去呢?”我很不识趣地问。他怔了一下,笑起来:“求救!没人救,又拉不上来,自己都要掉下去了,只好割断绳索。”我举起相机,为他们拍了张照片,又开玩笑地说:“可惜不能跟你们上去,为你们在巅峰拍照。”“我们不拍照。”“登上马特宏,也不拍照?”我问。“既然上去了,还照什么?”那男人笑笑,指了指胸口,“自己心里知道就好了。”下山时,缆车站向我索票,我又开玩笑地问:“难道还有人买单程,只上山,不下山吗?”“当然。”收票员拉上厚厚的缆车门,“有不少人买单程票。有的自己走下山,有的免费坐我们的车,把尸体运下山。”上山时熙熙攘攘的缆车里,下午三点,除我们一家,已经没有人。不是早下山了,就是正在往巅峰爬。看那白雪上,一点一点慢慢移动的人影。我想:人生不就像爬山吗?有人只是坐缆车,到高处,远远看看孤危的巅峰;有人爬到一半,受不了,退缩下来;有人半山搭营,遇到雪崩,闷不出声就死了;也有人从那垂直的岩壁上失手坠落。只有极少数人,攀上了巅峰。他们又可能只是站几分钟,连照片都不留一张,就离开。我也想:其实随便找架直升机,没几分钟,就能把你放到巅峰。站在那儿,并不难。但是,瞧!那些年轻人,摩拳擦掌的,就是要耍酷、玩命,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这就是年轻啊!总在心里有个目标,朝着那目标前进。他们不是挑战大自然,而是挑战自己;他们不只是登上眼前的巅峰,而是登上心中的巅峰。这本书就是为年轻人写的。正因为是写给“年轻的你”,所以既把你往回拉,叮嘱你好好准备行囊、接受训练;也把你往外推,告诉你你要走自己的路,成为你自己。这本书也是为海内外华人青少年写的,其中的文章除了在台湾发表,也在大陆的《中学生》《中外少年》杂志和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刊出。它针对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新伦理间矛盾的年轻朋友,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愿每位年轻朋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都能知道感恩,知道敬老,知道写作,知道说话,知道怎么选择方向、怎么交异性朋友、怎么对待同性恋、怎么执著自己的理想、怎么看出上一代隐藏的深情,以及怎么忠于时间、忠于工作、忠于良知。更重要的是,盼望每个朋友,都能把握年轻的冲力,既然认定方向,就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终于——攀上心中的巅峰!《》 第一部分 感恩的烛光1996年的元月15号,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令我惊讶又感动的新闻。日本神户,经历空前大地震的废墟上,聚集着一群人,他们不是去凭吊死去的亲人,而是看着自己的爱子、爱女,穿着传统的日本服装,走上一个高高的台子。每个孩子大约都只有十五六岁,很恭敬地步上台阶,向中间的一位老者和四周的观众行礼,然后拿起弓箭瞄准,射向远处的标靶,再鞠九十度的躬,敬谨地退下。原来那是日本传统的“成年礼”,显然学自中国,取《论语》上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可不是吗?无论射得好不好,他们都彼此行礼,表现君子之争的风度。真没想到,在中国久不施行的仪式,竟被日本人学了去。而且,尽管震灾还未完全复建,又在元月的严寒之中,他们仍然坚持举行这“成年礼”。每个民族都有成年礼大概世上每个民族都有所谓成年礼吧!从那一天,女孩可能改变了发型,表示她长大了;男孩可能戴上帽子,表示他不再是毛躁的小伙子。在某些保守的宗教国家,女孩子从这一天,就不再能露着面孔、赤着臂膀在街上奔跑,而要成为谨言慎行的大闺女;在一些非洲部落,男孩子要随着族长进入深山,经历一段艰苦的磨炼,甚至在身上烙下疤痕,表示成为一位骁勇的战士;还有些地区的人,必须投身寺庙,经过一番清修,才被认作是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成年的权利与义务看一个民族的成年礼,就可以知道他们的价值观。有的民族重视勇气;有的民族重视思想;有的强调自制的功夫;有的偏重待人的态度。总之,到这一天就不一样了。你不是希望早早长大,希望把你当成人对待吗?现在,可以了。你成年了,能戴帽子、能饮酒、能上桌与大人一起吃饭……但是相对的,你也应该要有风度、有雅量,你更应该由被照顾的孩子,变成可以贡献社会的成人。这个世界从今天开始,是你的了,你成为了主人,你也承担了使命。愈想愈觉得“成年礼”实在太有道理了。它做了“宣示”,给了“权利”,也交了“义务”。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恢复“成年礼”的习俗?或者,即使不举行这样的仪式,在心里,也能用自己某一年的生日,当作“成年礼”呢?甜蜜十六岁最近,我参加了一位外国朋友为孩子举行的成年礼。庆祝女儿十六岁生日,父母邀请了几十位亲朋好友。像婚礼般,主角穿着粉红色的纱裙和低胸的上装,站在门口,与到场的宾客一一寒暄。音乐起,主角和她的父亲在大家的围绕下翩翩起舞。所有的宾客一齐轻唱“甜蜜十六岁”,似乎在那歌声中,送出一个消息:这女孩长大了,就将投入大学、投入社会、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于是,那歌声也就在喜悦中带了酸酸的滋味。晚会的最高潮,是为一个大蛋糕点蜡烛。十六岁生日,点十七根蜡烛。由那女孩自己点,每点一根,就说一段话:“这第一根蜡烛,献给我的母亲。无论何时、何地,我出了问题,你总在那儿,帮助我。不论有什么苦闷,你总倾听我的诉说,我真不知道,如果没了你,我的心灵会怎样漂泊……”“这第二根蜡烛,给我的弟弟。我真不愿意说,但我还是不得不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终我一生……”“这第三根蜡烛,给我的妹妹。有时候我觉得你好烦,可是我好爱你,也知道你好爱我。你顽皮的眼神背后,总藏着深深的关怀;在我哭泣的夜晚,你总坐在我的床边……”“这第四根蜡烛,给我的祖父母。当爸爸给我十块钱的时候,你们早就偷偷给我二十块了;当妈妈给我一勺冰淇淋的时候,你们总多给我几勺。你们的心里藏了我的小秘密,我的心底总有你们的大甜蜜……”一支一支蜡烛点下去,每一支都是一种感恩,直到最后那支:“这第十七根蜡烛献给我的父亲。你虽然会对我吼,但那是为了爱;你虽然曾经偷看我的日记,但那是为了关怀。你以前跟我打球会输,因为想让我赢;你现在还会输,因为你把我养得这么强壮。爸,愿你永远年轻,祝你永远健康,你是我永远的肩膀与依靠……”生命的烛海不知是否因为烛光闪烁,每个被叫到名字,走上前,与女孩一起点亮蜡烛的人,眼里都闪着特殊的光芒。我突然有一种感动,想告诉每个国内的年轻朋友:我们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吗?一岁一岁的生命,像一支一支的蜡烛。在父母、亲友的爱护下,我们被点亮,终于成为一大片灿烂的烛海。庆祝十六岁的生日,就像参加一个“成年礼”。一方面欢欣自己成年了,一方面要不忘“感恩”。且以那被大家点起的烛光,再去照亮更多的人。《》 第一部分 谈交友假使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她交了男友怎么办?最近有两个高中女生来对我说:“不得了了,我们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交了男朋友,怎么劝她,她都不听,眼看再过几个月,就是高考,老师,你说怎么办?”“她交男朋友之后,功课是不是一落千丈?”我问。想了想,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其中一位还补了一句:“就是因为她功课不但没退步,还进步了,所以我们愈说不上话。”“既然没什么坏影响,你们还操什么心呢?”我又问。“可是,可是,她没上大学,怎么能交男朋友?”男(女)生是不是毒蛇猛兽?看她们焦急的样子,使我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我的母亲也总是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绝对不能交女朋友,一交,心一乱,就一生都完了。”天哪!听她说,女生好像是毒蛇猛兽,会把我吃掉。但是我相信,我邻居女生的父母,一定也这么教育她,只是那毒蛇猛兽不是女生,是男生,只怕还是我。异性真是毒蛇猛兽吗?如果真是,我的高中时代就是活在原始森林了。因为我的母亲虽然防伺甚严,我家的楼下,却住了一群师大夜间部的女生,而且还有一所“女子英文秘书班”,几十个女生,天天来上课。我每天跟她们用同一个大门、同一个厕所,甚至同一个浴室。只是,我也没被咬啊!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我看女生看多了,反而对女生比较有免疫力。异性免疫力“对异性的免疫力”,这是许多美国家长都爱谈的。他们的理论是——不要干涉儿女交异性朋友,只要注意他不酗酒、不吸毒、不滥交,一般正常男女社交,并没有坏处。因为你的子女如果从小没机会接触异性,到了他(她)该成家的时候,遇到个“浑小子”“小浪女”,主动追他,他因为没有免疫力,没见过“世面”,也没得比较,只怕一下子就“陷入情网”,娶错了妻、嫁错了郎,误了一生。多妙啊!同样说会“误了一生”,中西方的父母,居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西方的父母多半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有男有女,学校里也有男生女生,能以平常心,男女做正常的交往,当然有助于未来进入社会。中国的父母则可能在心里画了一条线——“高考”。没考上之前,绝不准交异性朋友。至于考上之后,放榜那天就是解禁之日,烫发、治装、大笔地给钱,从此“由你玩四年”,四年之后没有异性朋友,做父母的还要操心。恋爱镇定力我常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交异性朋友,造成负面的影响,一个是由于往往是初恋,比较容易魂不守舍;一个是因为大家总以异样的眼光看中学生的交友问题。结果,偷偷摸摸,没问题也成了问题。当然,我太太有她的看法。以前每次提到儿子交女朋友,她都会说“我当年有个高中同学,单独到台北念书,原来功课很好,只因为交了男朋友,大学连边都没沾上,结果第二年重考,才进了台大。”“为什么重考又考得那么好呢?”我曾经好奇地问。“因为跟男朋友吹了。”“男朋友也没考上?”“男朋友第一年就进了台大。”我太太说,“一个进了,一个没进,所以吹了。”我当时就笑说:“你怎么不讲,那男生交了女朋友,还是金榜题名呢?所以不怪交朋友这件事,要怪得怪你那女同学的定力太差。”小心你被拖下来我觉得这件事正可以给交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做个参考。如果你要交男朋友、女朋友,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你如果平常上课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当然无暇去约会。如果你一交异性朋友,就精神恍惚,当然功课会一落千丈。说句玩笑话:你尤其要小心,你的“那一位”,可能在高考录取的名额里,把你拖下来,把他自己挤了上去。假使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谁是好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太太倒有段话,说得很对。她说:“如果你发现儿子交了女朋友之后,变得更积极、更快乐、对父母更有礼貌,表示他交对了人;相反的,如果他变得消沉沮丧,而且非常情绪化,处处反叛,表示他交错了。”我补了一句:“表示他没资格交!”问问你自己年轻朋友!我知道大部分的师长都会反对你在中学阶段交异性朋友。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十分兴奋,甚至得意地拿给那些“反对势力”看。但是,请你务必读清楚: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书十几年,且有较开放观念的人,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每个人都该培养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但是,如果你过去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对异性朋友有了“特殊的印象”,又在男女分校的环境中,失去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你就好比总在笼里养尊处优的小鸟,在飞出去之前,务必三思。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异性真像毒蛇猛兽,而是你在初次接触时,难免发烧。中学生能不能交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你不必问我,请问你自己。《》 第一部分 谈毅力“二枚腰”是临危不乱的人。“二枚腰”是永不放弃的人。“二枚腰”是向敌人、向自己、向不可能挑战的人。人生的二枚腰从二十多年前,我的心中就常常浮现一个词——“二枚腰”。那是我在1973年,第十二届“日本围棋名人赛”的新闻报道中学到的。拥有“名人”头衔的林海峰,接受号称“围棋电脑”石田芳夫的挑战。才拿下“本因坊”头衔的石田芳夫,从一开始就气势如虹,连胜三局,眼看只要再胜一局就能抢下“名人”,日本的棋评家都说林海峰气数已尽,不可能翻身了。孰料,此后第四局、五局、六局、七局,他居然连胜四局,保住了“名人”的头衔。面对这日本棋史上少有的奇迹,棋评家开始为自己原来的“错估”找借口,说林海峰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也就是愈挫愈勇、忍着不死。然后,他们给林海峰一个很特别的形容词——“二枚腰”,也就是当他被腰斩之后,因为有第二个腰,所以非但死里逃生,且能反败为胜。十年之后,也就是1983年,沉潜已久的林海峰挑战棋艺如日中天的赵治勋,林海峰又在连三败,被棋评家认定将“四败”的时候,再连胜了四局,抢下“本因坊”的头衔,也更肯定了他“二枚腰”的美誉。反败为胜二十多年来,我常想“二枚腰”。如果那“腰”指的是“肾”,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是“二枚腰”吗?我也常在运动比赛时,注意那些有特殊韧性的人。像是198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队(Mets)对波士顿红袜队(RedSox)的比赛。已经输三场的大都会队,在第四场最后一局,两好球、两出局、无人在垒、比数落后。红袜队已经准备开香槟庆祝,居然“二枚腰”出现,大都会死里逃生,反以六比五赢得那场比赛,获得世界杯的冠军。更记得华裔网球名将张德培,1989年在法国公开赛,和埃德伯格的那场决赛。埃德伯格在第二、三局,以六比三、六比四连下两局,场边评论员开始判定经验不足的张德培可能无力翻身,张德培却发挥了“二枚腰”的精神,连着扳回两局,成为法国网球公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可以输掉生命,不能输掉人生1996年,在奥运会的摔跤赛上,我更看到一个感人的画面。因为癌症而切除脾脏,正接受放射治疗的选手布雷尼克,不但坚持上场,而且一路获胜。最后一局比赛,布雷尼克已经领先一分,他只要守住,不让对方得分,就赢定了。但是布雷尼克依然采取攻势,硬是令对手单膝着地,得到了奥运金牌。事后记者访问布雷尼克何必这么拼,他只淡淡一笑说:“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对死神的战斗迟早得输,我可以输掉生命,但不能输掉人生。即使在死亡的边缘,我仍然要勇往直前。”在雨中歌唱最近我更在“好莱坞电影回顾”的专题报道上,有了个惊人的发现。节目中放出几十年来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片段,当然包括了金·凯利(GeneKelly)的经典之作《在雨中歌唱》(SingingintheRain)——金·凯利拿着雨伞,在雨中舞蹈,愈跳愈兴奋,居然把伞收起来,就在滂沱的大雨中,跳上、跳下、跑前、跑后地歌舞起来。他舞得那么快乐,唱得那么开心,脚步那么轻盈、笑容那么灿烂,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应和节拍又浑然天成,怪不得能成为好莱坞的代表之作,连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洛杉矶演唱时,都唱了那首《在雨中歌唱》。可是,你相信吗?金·凯利说当他拍这一段时,因为感冒,正发着三十九度的高烧。人人都有“二枚腰”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一次又一次看见“二枚腰”。在仿佛已经输定的情况下,做死里求生的奋力一搏。加上这时已经自认必胜的对手疏于戒备,居然能后来居上,反败为胜。“二枚腰”是临危不乱的人。“二枚腰”是永不放弃的人。“二枚腰”是向敌人、向自己、向不可能挑战的人。各位年轻朋友:初次上场时,你很可能因为紧张而表现不佳。这时候你只有两条路可走——兵败如山倒地输掉,或定下心,发挥“二枚腰”的精神。当有一天,你成为老手,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你也只有两条路走——投降认输、从此退休,或以多年的经验和年老的持重,再一次成为“二枚腰”。每个人都有两个“腰子”,坏了一个,还有一个。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二枚腰”。《》 第一部分 谈天才他十目也看不了一行,但他写出来的东西,常吓我一跳,我发现自己从不怀疑的东西,竟能让他找出全新的观点。他,难道不是天才吗?十目一行的天才七岁的飞机驾驶“你听到雨声了吗?你听到雨声了吗?”1996年4月11号,七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在电话里对她的母亲说。然后,杰西卡在父亲和教练的陪同下,坐上飞机的驾驶座,冒着风雪起飞,几分钟之后坠毁,成为惊动全美的大新闻。前一天,杰西卡还对记者说,希望成为最年轻的驾机穿越美国的飞行员,并且希望飞到华府,请克林顿总统坐上她的飞机遨游天空。后一天,她在万千美国人的叹息声中,睡进了小小的棺材。我当时剪下了报上的新闻,夹在笔记本里,每次无意中翻到,都一惊,也都想:那是一个跟我女儿一样大,才进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孩。我的女儿还在玩“乐高积木”拼成的飞机,她却已经受过四十小时的驾驶训练,立志成为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到底是谁把杰西卡送上驾驶座?是谁鼓励她缔造世界纪录?是谁为她发布新闻?是谁给她无数的掌声?是谁逼她非得冒着风雪起飞?是谁害死了她?天才的失落从“小时了了”的孔融、“能识之无”的白居易、“山近月远”的王守仁,到音乐神童莫扎特,古今中外不知传诵着多少天才儿童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勾出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众人惊叹声中露出得意笑容的画面。每个故事的背后,也都浮现出一些强势的父母或师长,为自己的虚荣,把孩子抛向天空。在美国大学里,我也教过这种“资优生”。十二三岁,一手拿着玩具,一手抱着教科书,坐在一群二十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之间听讲。那小天才可以跟我辩、跟同学辩,说得头头是道,然后,在下课铃响之后,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有说有笑地离开,再一个人收起东西回家。每次看那天才孤独的背影,我都想:他是不是失去了什么?错过了什么?而且再也拾不回。每次看报上登出十三四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消息,我也都纳闷:为什么从没见以前的这种天才,而今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这种天才会像爱迪生一样,被误为“低能儿”吗?会像牛顿一样,看到苹果落地而不解吗?只怕他们都因为太聪明,聪明得“不会不解了”。迟钝的天才过去我也迷恋速读,希望能做个一目十行的人。可是当我已经能看得相当快的时候,却产生困惑——那些美丽的诗篇和深奥的哲理,只有我慢慢吟咏和细细推敲,才能有收获,如果“一眼带过”,似懂非懂、学而不精,岂不是要错过许多精华?也记得以前教过一个学生,非但不能一目十行,而且十目也看不了一行。叫他读文章,他常把字母颠倒;给他考试,他总最后一个交卷;别人一看就懂的,他要反复看半天,才弄通。但是他写出来的东西常吓我一跳,我发现自己从不怀疑的东西,竟能让他找出全新的观点。他,不是天才吗?父子都留级小时候,人们也说我是天才,可是我父母让我在幼稚园多读一年,使我能长大一些,再进入“小学的战场”。我儿子小时候,也被报章赞美为神童,可是当他到美国,别人的孩子都跳级的情况下,我却让他留级一年,因为我希望他打下更坚实的语文基础。至于高中,他明明提早毕业,而且被哈佛大学提前批准入学,我却带着他回到大陆,从北到南,旅行了一个月。因为我要他寻根,知道自己生命的源头,知道作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攀上心中的巅峰
攀上心中的巅峰-2
攀上心中的巅峰-3
攀上心中的巅峰-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攀上心中的巅峰
攀上心中的巅峰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