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21 不做高学历文盲 21 不做高学历文盲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先生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文理分家、 阅读能力下降和教育行政化。其中前两大病症,正是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我们高中文理分科,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使得我们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降低了国人整体的人文修养。正如朱先生所说的,理工科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对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我们在职场上很可能是只会生产的机器人。 我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户家庭的图书消费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4?5本(日本55本,美国50本),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呈反向发展。国人的阅读力一直走低,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特别是人文修养的降低。 这两年,中国高校学生频频跳楼自杀,以致有“现在流行跳”之说。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在短短10天里有4人跳楼自杀。我找不到全国的统计数据,据《杉达大学论坛》2001—2007大学生自杀统计(不完全),至少有32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杀。高校学生出现自杀事件,已成了中国新闻媒体上常见的报道。高校学生频频自杀,除了求职失败、恋爱受挫和某种压力太大等外因,其中两个很重要的内因是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太差,缺乏独处能力,因而不能面对挫折。 在当今社会,我们很容易丢失精神罗盘。在充满原罪的后现代里,零度道德事变继续恶化,甚至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大规模的毒奶和毒食品事件。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低级思维模式,加剧了华夏文化的退化进程。中国在制造大批富豪的同时,也制造了大批高学历文盲,他们懂一点专业皮毛而徒有学历,人文素质极差。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指出,高学历文盲的繁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 国内许多高学历的人对我说,现在他们根本不读人文书,早已没这心思。坐出租车,甚至买车、上饭馆,花钱都很大方,但是要买一本与自己业务没有关系的人文书,却心疼得要命,要犹豫半天。大家只忙着赚钱而忽视人文。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我们的社会和高学历者本人只重视其学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如“文革”前的初中生,硕士不如“文革”前的高中生,博士不如“文革”前的大学生;二是市场经济化后,金钱得胜的凯歌响彻天空,竞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残酷,人们休闲时间里宁愿无所事事,上网聊天,也不愿读一本书。 在美国和日本,青少年自杀是其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我在这本书里讨论这问题,其目的就是我反复说的,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祖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把美国和西方文化垃圾捡进来。好在美国除了法制,有强大的基督教力量和对穷人的社会福利,这两样在人文精神上弥补了美国在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人文不足。离开这两样,很难想象美国能有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美国的法制,却没意识到美国这个金钱挂帅的国家有基督教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作为文化的支撑点和杠杆,而基督教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固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国公民,但这个文化支撑点却是难以动摇的。而我们缺乏文化的支撑点和杠杆,地方法制不健全,又如此忽视人文,人一旦太认真却又想不开,独处时心里更是非常空虚脆弱,难免厌世。缺乏这两样,人只能依赖朋友。 26岁的博士生孔耳在遗书里说:“自己过于内向且偏执,再加上常常的怯懦与随波逐流,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内心。”一个依靠自己内心来生活的人,本来是很好的,孔耳为什么反而要自杀呢?高学历文盲,自然而然视野窄,对生命、对外界没有高尚的品位,只有随波逐流,别人的标准和媚俗的眼光就成了自己内心的标准,而不是量力而行,一旦复制别人受挫,便容易灰心。 孔耳内向且偏执,很可能没有朋友。独处能力对他更为重要。高学历文盲若没有信仰,没有爱好,当内心空虚脆弱时,拿什么来填满心里的空洞?这些,孔耳父母也许根本没想到,只盼子成龙,学位,再学位。在我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和高考指挥棒下,我们现在有多少孩子有出色的爱好?有多少大学生和博士具有人文素质和信仰?我们的家长有责任。许多家长本身就没什么爱好,甚至嘲笑人文艺术。经济上升和金钱,并不能取代个人内心的需求。当我们一波接一波地大演“盛世”之风而忽视公民的人文素质,我们有可能成为办公室“机器人”或“电脑人”。 孔耳的父亲在万分痛苦之中感叹:“孩子,你怎么能这样自私?你让父母痛苦余生!”孔耳在遗书里承认自己“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他父亲因糖尿病受影响的一只眼睛因他自杀而哭瞎了。孔耳死前肯定想到了自杀对父母的致命打击。可是,在旁人看来感情和事业都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孔耳,却义无反顾地走了。他父亲把他的遗书公开,希望“年轻人对社会负责”。然而,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想一想:我们家长是不是忽略了孩子人文素质在内的独处能力? 人文精神的精髓是爱心和人道,善良平和。 缺乏人文精神又追求虚荣浮华,就是腰缠万贯也容易厌世。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个人,则很可能极度自私,对现实采取逃避方式。我们普遍缺乏公共意识(见第7章),实质上也是对物欲横流、人心极为浮躁空虚的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在,浮躁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通病。其原因,除了大家都恨不得急功近利发财,最主要的是现在中国年轻人普遍没有什么爱好,缺乏人文修养,静不下心来修炼自己。 所以,我们培养社交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强调独处能力,在独处中深化人文涵养,感受精神的快乐和幸福,特别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可以这样说,独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命运。 任何一种生物在他诞生的时候,都被赋予了生存基因,本质是不会自杀和杀死同类的。如果一种生物天然有自杀倾向,那一定早就灭绝了。 独处将使我们更深地回归生命本真,成就源自生命的辉煌人生。第40节:22 源自身体的心理弱势 第五章 你具备身体优势吗?——体育运动能力 22 源自身体的心理弱势 2004年夏天,我陪同一个中国企业代表团在纽约考察,这个代表团主要成员都是国内出色的企业家和知名的金融专家,其中有在美国留学过的海归,有专业背景很强的翻译。这次考察的目的,是和华尔街几家投资银行和公司讨论如何协助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美方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从中获取高额的代理费。这样的考察中方显然占有主动权,心理上应占优势。因为只要企业符合在美上市的条件,中方可在这几家银行和公司任选其一做代理商。 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星期的谈判交往中中方的表现让我大为诧异。这些在国内经常侃侃而谈、威风凛凛的企业家和金融专家在谈判中表现得很没有自信,有时候甚至连说话都不甚流利,对美方一味地表露出敬仰、崇拜之情,不断让步。过分尊崇,什么都由对方说了算,特别在商业交往中很可能是坏事,反而让对方有意无意地瞧不起我们,或借机占便宜。要知道商业谈判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一方在精神上完全臣服于另一方。私下里我问中方代表成员:“你们都是很优秀的企业家和金融高手,你们绝对不比对方差。干吗在美国人面前唯唯诺诺?”他们七嘴八舌。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其中有一点每个人都提到了: 身体差而带来的精神面貌差和心理弱势。 我在此引用上海一位30多岁公司总裁的原话:“我在公司和国内任何地方都很能侃。不知怎么搞的,到了这里就好像被一把锁锁住了。这里有好些微妙的因素。但是,有一点我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这些美国人的健壮,目光炯炯有神。他们站在我们面前,有一股很强壮的人气,无形中在心理上压倒了我们。每次见面,我一眼望去,我们中方显得很拘谨,缺少人气。而对方精力充沛、风趣自然、谈笑风生,显得非常自信、红火。” 为什么会这样呢? 身体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首要符号。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身体是与人交往的文本。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在初次见面中的重要性。在第一印象中, 身体形象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身体形象,并不是说一定要长得多漂亮多英俊,而是说整个形体和素质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气场,或者说是精神面貌。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在重要场合要穿着得体。其实,这只是身体形象最为基本的一小部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身体形象,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身体形象。 身体素质差而导致的心理弱势,让我们在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交往时,往往不如对方有人气,容易失去自信。以前是我们穷,没有底气。可是,今非昔比。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交出了非常亮丽的成绩单:GDP年均增长率在9%~11%,外贸总额增长35%以上而突破1万亿美元,国力突飞猛进。2005年,中国经济更为辉煌,拥有美国国库券8190亿美元,私人储蓄率为40%。2007年,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和美国人面对面交往时仍然显得没有心理优势? 在陪同中国企业代表团时,我注意到,住在同一家酒店的中美双方人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美方很多人早上或下午谈判结束后会去健身房锻炼、游泳或跑步,而中方没有一个人去锻炼。我和美国几个代表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告诉我,他们这样繁忙工作,没有强壮的身体是不行的。他们出外旅行,都带着运动鞋或游泳裤,无论到哪里,都会去酒店健身房锻炼或去游泳池游泳。花旗银行全球商业风险总监布鲁斯说,他平时每天7点前就离家上班,5点半就起来锻炼45分钟。不到40岁的摩根投资银行执行副总裁大卫对我说:“健身不仅是让我保持健康,精力旺盛,更重要的是让我有良好的身体形象,让我 feel good (感觉良好),更有吸引力。”而良好的身体形象、充沛的精力、自信、稳定的情绪和吸引力,这都是职场成功的软能力。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感到身体素质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体育运动可培养出很多出色的软能力! 身体是人最直接的镜子,它反映的绝不只是肉体。身体健壮者春风得意,自信活跃,在心理效应上具有优势。一个人有健美的身体,会使他增添魅力,在和别人互动时更活跃。反之,这个人很可能精神不振,缺乏活力,两眼无神。因为身体反差而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弱势使得我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处于一种被动或敬畏对方的状态。可是,我们脑子里往往把身体和精神面貌以及心理隔离起来看,很少从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的角度去看体育运动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精神面貌差和心理弱势是否源自我们的身体?第41节: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1) 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 200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丹麦搭错了火车,等我察觉时已是下半夜,途经一个小站,我只好跳了下来在候车室里等着坐回头车。凌晨三点半,候车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3个小伙子闯了进来。他们看到我独自在候车,便跑到候车室外面转了一圈,确定没有别人,便回到屋里直奔向我来,要对我动手。我意识到我可能遇到抢劫的了。我怎么也想不到富裕的北欧丹麦居然有抢劫犯,还没来得及恐慌,他们却在我面前停下了脚步:“你是中国人?你从香港来?我们是朋友,我们尊重你。”他们和我握手,扬长而去。他们走后,我反而后怕起来。3个小伙子,我怎么也不可能对付得了。他们对我有什么好怕的呢?为什么没敢动手?想必是我当时头发极短近似光头,穿着无袖衫露出粗壮的胳膊、显出结实的胸脯,他们担心我是香港功夫电影里的中国武林高手。 这几年,中国人到海外旅游频频被人抢劫。我们媒体在报道时叫大家不要炫富露财,却忽略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身体大都不健壮,男人大都不阳刚,四肢不发达,人家觉得我们好对付,我们才被人欺负。若那晚在丹麦我不是因夏天穿得少而肌肉显示出来,想必会被抢了。健身的作用还包括防强盗,这是我原没想到的。 如果我们威武强健,除非抢劫者有枪,对方动手之前不得不掂量一下,起码他们得想一想咱们的中国功夫。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把咱们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欺负我们。我们老前辈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国人要在世界上自立,首先要在身体上自强。遗憾的是,百年过去了,国人仍尚未重视。 中国功夫应该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大家从小都要学一学,既健身又能起到自我防卫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三个有趣的现象: (1)在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中身体强壮的少,大学里学习非常好而身体又很棒很健美的人少得可怜;而在美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身体很棒很健美的,遍地都是。 (2)哪怕是周末,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在锻炼,到处都是老年人在锻炼身体;而在美国,锻炼者大多数是年轻人。 (3)中国蓝领阶层肥胖者少,肥胖者里中年白领阶层居多;美国则相反,肥胖者中蓝领阶层居多。 造成这三种现象有以下原因: 第一,我们蓝领阶层的体力强度远远比美国蓝领阶层大。美国蓝领阶层有汽车的人很普遍、工作机械自动化程度高;而我们蓝领阶层则相反,体力劳动强度大,无意中身体得到了足够的锻炼。 第二,在美国,就整个社会而言,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成正比,即教育程度越高,肥胖者越少,肥胖者以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多数;而在咱们中国,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并不成正比,越有知识,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我们传统文化对身体锻炼强调的是养身长寿。年轻时抵抗力好,没什么病,也就不重视锻炼。等到年老退休或下岗退休有时间了,为了长寿或没医疗保险了才注重锻炼。美国文化则非常强调外表形象的心理作用,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为的是塑造一个漂亮的身体形象,让自己更自信更有魅力。 第四,美国文化是阳刚文化和肢体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崇尚健美,敢于冒险,以征服为荣,身体棒,精力旺盛。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和饮食文化,人们崇尚儒雅形象,男人斯文女子气,求稳平和,我们保健的第一手段和主要途径是饮食,而不是体育锻炼。第42节: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2) 我们历来有“身体是本钱”的说法,可是,我们积蓄这本钱,靠的是吃,而不是重视体育锻炼。我们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肢体发达的意识。尽管“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中国流行了好多年,可是轻视肢体发达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着我们社会的现状。国人过去被称做“东亚病夫”,除了是贫困造成的,根源是我们中国文化不是重肢体的文化。在我们脑子里,肌肉发达的男人都是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而不是知识分子。我们大多更欣赏儒雅男子,而不欣赏阳刚硬汉。例如,《西厢记》《红楼梦》里受到欢迎的都是文弱书生,受到嘲笑的都是四肢发达的壮汉。我们很多人包括学校老师也常常在嘲笑学习差的孩子时,使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话。即使是在美国待了很多年之后归国、对年轻人和思想界很有影响的一位文人,在其著作中也把上健身房锻炼讥讽为“上刑具”。 我把我们文化轻视肢体发达的这一看法跟许多同胞交流,很多人同意我的这一看法。有一位朋友深有体会。他早年在北大荒插队多年,锻炼得很壮实,性格豪爽,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大学里任教,很有才气,非常能调侃。可是,别人给他介绍恋爱对象,很多姑娘都不愿和他见第二次面,原因是他不像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不儒雅”。他哥哥没上过大学,但人长得很秀气,戴眼镜,书生样子,很容易被女方接受。我的朋友当时觉得奇怪,他哥哥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虽然是大学老师,可是你这样子像一个体育老师。”我们很多人内心里是瞧不起体育老师的。 所以,我们脑体分家,即知识分子里很少有身体健美强壮者,知识分子因为身体差而英年早逝者不胜枚举,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同时,身体健美强壮者里很少有知识分子,多半不是运动员就是体力劳动者。我们知识分子的普遍现状是头脑发达而四肢无力。随着高科技在生产和服务行业的运用,蓝领阶层的体力劳动强度越来越低,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再不强调全民健身,不重视大众体育,未来中国后代除了职业运动员,恐怕难有身体健美者。 身体是自我形象的本原。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全球化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要成为职场竞争的赢家,要想有旺盛的精力去保持赢家局面,要想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我们必须改变轻视肢体发达的观念,把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身体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第43节:24 别让身体弱势成你职场绊脚石(1) 24 不要让身体弱势成为你职场的绊脚石 怎样才能算是身体健康而素质好?这应从两方面来谈。用英文来说,必须是 Have a good shape and fit 。首先,我们要 have a good shape,必须有良好的体魄,身体形象佳。其次,要fit,身高和体重应成比例,肌肉结实。这里所说的身体形象佳,不是指天生丽质或长得漂亮,而是说身体健美。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肯定影响其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这已被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所证明。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在比我们高大强壮、比我们有朝气的人面前时我们无形中就被束缚住了。这是心理效应。当然,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谈吐举止本身同样也可以让对方佩服。也就是说,身体素质不占优势的国人,心理素质需要更强更好,才能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自如。即便是同一国家同一种族的人之间交往,也是如此。 如今,身体成了人类研究的首要课题。放眼世界,人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自己的身体,各种各样保健、延年益寿的营养药品和自然补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到处销售。有关健身的食品和补药,是目前最赚钱的商品之一。然而,人们对自己身体和其状况的了解却非常有限。我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攻读学位、去谋求事业的发展,却对自己一生为本钱的身体,很少花点工夫去好好地了解一下。绝大多数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是一种想当然的态度,懂的少得可怜。其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所了解,找有关书籍读一读。 身体处境和时光背道而驰。时间在更新,人却在衰老,而我们对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却又是多么的无知。人对它的了解,多半是非常表面的,如每天照镜子、身体不舒服或病了。我们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见识随着时间得到很多更新,然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却没有得到同步更新,这是我们做人的缺陷。 我从小身体很瘦弱,体育运动能力特差,鼻子常常流着鼻涕。因为家里穷,发育时没法补充营养。30岁到美国奋斗,无论是攻读博士还是后来工作,都很容易疲劳,比起我的美国同学和同事,我的精力差多了,整天犯困。尽管我现在很努力地改变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坚持锻炼,但多少已是亡羊补牢,就像一栋房子根基没打好,乍看还可以,却经不起风雨吹打,容易出毛病,甚至突然倒塌。我5年前血压就有点高,而头发早在10年前就开始掉了。我40多岁的老同学中,有几位已不在人世,很多人都有慢性病, 使身体弱势成了职场的绊脚石。希望年轻人吸取我们的教训,否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劳累和心理压力很容易把不强壮的身体打垮。 在如今的时代,没病并不意味着健康。身体内部的磨损或受害,很多情况下是潜伏的,当我们发现时已经太晚了。然而,我们还保留着传统观念“健康就是没病,而没病就好”,没有强调身体素质对心理的影响。身体是最大的珍宝。长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处境好,那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病痛让我们受折磨倒也罢了,头痛的是它破坏我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让我们心里不得安宁。 放眼看中国,青少年近视的越来越多。除了遗传,缺少运动而看书玩电脑太多,眼睛得不到休息和调节,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江西省为例,小学生患近视比率达到20%,初中生达到50%,高中生则达到61%。据《成都商报》报道,10个高中生8个“眼镜”,即成都市57万中学生有45万人均为近视眼。有些高中班级,都难以找到不近视的学生,只是有些女学生为了漂亮戴着隐形眼镜罢了。据最近卫生统计报告,中国初中生近视的比率已达到60%,高中生则达到90%! 很多从一年级就开始上奥数班的孩子,要么是“豆芽菜”,要么是“小胖墩”。和他们的父母聊天,多数对自己孩子的优秀成绩很得意,对孩子令人担忧的体质和近视,却觉得没生什么病而颇不以为然。其实,戴眼镜对体育运动极不方便,而小孩又不宜戴隐形眼镜或动激光手术,自然影响孩子们锻炼身体。这样,在体育运动上没打好基础,影响他们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参与。 这些年来,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艺术家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猝然撒手,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惋惜: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光学家蒋筑英,声学家胡可心,气象学家曾再顺,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家华怡,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杨,力学家卓克聪,语言学家杨顺安、廖秋思,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钟家栋,小说家路遥、周克芹、莫应非、王小波,音乐家施光南,影视明星李媛媛,导演梁左等。 让我们再来看看仅这两年来的例子: ☆ 均瑶集团总裁、拥有14亿元家财的富翁王均瑶死于晚期肠癌,只有38岁。 ☆ 中国社科院学者32岁的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后去世。 ☆ 清华大学讲师36岁的焦连伟突发性心肌梗死死亡。4天后,该校中年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去世。 ☆ 云南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张小燕因心脏病突发而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 ☆ 浙大数学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导、教授何勇,肝癌恶化病逝,年仅36岁。 ☆ 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和傅彪分别患心脏病和肝癌去逝,都只有40多岁。 ☆ 网易公司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先生患癌而死,享年38岁。 ☆ 37岁的上海中发电气公司董事长南民因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脑血栓而去世。 ☆ 同仁堂“少壮派”掌门人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39岁。第44节:24 别让身体弱势成你职场绊脚石(2) 英雄一去不复返!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不断地罗列下去。很多普通老百姓的英年早逝,只是没有被媒体报道罢了。 所有关于英年早逝的报道,都没有从我们普遍忽略体育锻炼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严重问题。上述这些人绝大多数生前没有经常锻炼身体,甚至根本不锻炼身体。据《东方早报》报道,何勇的妻子哽咽地表示:“他对自己的身体总是很不注意。”她总希望何勇生前能在晚餐后陪她散步,但他总是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傅彪和高秀敏有共同的特点:胖。我们常把胖当成壮,看成是健康。然而,胖会产生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人的致命伤。 著名企业家王均瑶英年早逝,曾经引发江浙一带的商贾纷纷去上海体检。一件件惨痛的教训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健康的问题,于是,有关养生的图书和节目开始火暴。但是,国内有位朋友告诉我,她去北京体育大学书店,那里有关学习游泳、球类等体育锻炼的图书却很少,而且几乎无人问津。 中国人保健是重视食品而不重视锻炼。中国有号称世界第一的饮食文化,我们讲究吃,全球闻名。现在咱们富了,吃得很好,营养丰富,这本来是很大的进步。可是,很多人富裕了或吃公款,不节制吃喝,反而很有害。营养过剩,又没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去将其消耗掉,留在身体里只能是负担,自己还不知道,糊里糊涂患了病。在中国,现在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头号常见慢性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显示,7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的边缘;30岁到45岁人群死亡率有较大幅度上升,过劳死年龄已突破30岁的门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患病率高达80%,动物所体检未见异常的知识分子仅5%,数学所患高血脂症的知识分子占71%。 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手里。职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企业家表示工作压力大,逾七成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市政府对该省19所大专院校、近万名教师进行健康抽样调查,只有10%的教师处于健康状态,20%处于轻度疾病状态,其余近七成的教师,则属于重度健康不佳,成为我们社会亟须正视的问题!这些教师中许多人也是家长,这种双重角色却病态地“以身作则”,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不重视身体素质也就成了很自然的现象。尤其是“文革”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大多没什么体育特长,很少去运动。这些人身为家长后,自己不喜欢体育锻炼,就很难有说服力去影响其后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喜欢体育运动的概率自然就小多了。 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坚持体育锻炼。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和学生要注重锻炼身体而自己却从不锻炼,这无形中使孩子误以为体育锻炼并不重要。学校必须表扬那些身体素质好、体育出色的孩子。这样,学校形成以身体素质好为荣的风气,而不是只表扬学习优良者。我每次收到儿子学校的校报,都发现学校登榜表扬体育出色的学生,而且还刊登其照片。这比空头强调身体素质更有成效。美国所有的中学都有各种体育校队,参加比赛。家长们都会去观看、加油和帮忙(如:做裁判,帮买饮料)。家长们还根据自己社区里孩子们的年龄阶段,组织足球队、棒球队或其他球队,周末训练,带出去和别的社区孩子们比赛。 我不主张发育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上健身房练器材来塑造身体形象,而是参加具体的某种运动便可,例如游泳和球类运动。应该等到他们已不再长高了,即高中后期和上大学后才开始用健身器材练形体健美为佳。国家和教育部应该立法,所有大学都必须有足够空间的健身馆和健身器材,供学生塑造身体形象。必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共识:健美的身体形象非常重要,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例如,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加自信,乐于与人相处。这种影响对人成长的作用显然是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