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2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比较差,学校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且不说一般老百姓,很多领导者发表讲话,都会或多或少表情呆板,有的甚至完全是照本宣科。在这种情况下,难怪听众厌烦,打瞌睡,甚至拒绝参加会议。再加上一些空话假话,大家更觉腻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领导者的自我表现,削减了其个人魅力。  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我当众言说能力是不是足以秀出我的个人魅力?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涉及题材、对象、场合、情境、规则、策略、方法、技巧等具体内容。言说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交际、情感、思想表达的艺术。当众言说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涵养、风度和认知水平,能展示自我存在。光说得流利还不行,还需要善于把握重点,能让读者听完后记住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而不是云山雾罩,已经说跑了题却收不回来。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能否在众人面前有胆量发表讲话,说得如平时一样自然,还包括说得有条有理,言行得体。文化差异总是相对而言的。被美国人认为言行不得体之处,中国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体。反之亦然。比方说,中国南方人通常说话很快,在国内人们已司空见惯,大家在台下听了并不会觉得南方籍的领导或老板讲话有什么不得体。但是,南方人讲话地方口音重,ZH和Z、CH和C不分,R和L这些发音有困难,如果英语说得很快,就很难让外国人欣赏我们的口头表达。  要培养当众言说能力,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这方面的能力差。我在自己的另一本书《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里对文化提出了几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是内向文化,即我们中国文化是内向文化。我所说的内向和外向,不是简单的话少或话多,而是当众言说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得开,潇洒自如。话可以不多,但说到点子上,引人注目。在内向文化里,内向的人会被看成是老实、不闹事、不夸夸其谈、做事踏踏实实;而个性张扬的人则容易被认为浮躁而不被重用。有了好成绩的人一犯错误,就被扣上“骄傲自满”的帽子。  我初中数理化语文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我的班主任动不动就说我骄傲自满,弄得我非常痛苦。初中阶段我只有12到14岁,家庭出身“不好”,我根本不敢骄傲,还总帮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可我是个少年,不可能没有缺点或不犯错误。有一次全校在操场集合,我和同学在一起兴高采烈,说了几句话,班主任当着全校老师同学们的面,对我大吼,说我骄傲透顶。我感到委屈极了。有了这个心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当众说话时总觉得不对劲。第22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3)  我有个姐姐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活泼可爱。“文革”期间,她上初中后,虽然学习成绩仍很优秀,可人却变得很内向,不喜欢交朋友。前几年我回老家和她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上初中第一天,学校工宣队长因我父亲坐过牢,对她说,“不要乱说乱动,争取做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使她背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内心很压抑,唯恐自己在学校里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上纲上线”,不再对人敞开心扉。从反右到“文革”结束,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我姐姐这样人生经历的人何止千万。  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整个文化内向的胎记还很深。这个胎记,恐怕是导致我们当众言说能力普遍比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传统文化历来宣扬“枪打出头鸟”。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被教导要“少说话,多做事”,无形之中把我们培养成了内向的人,没有良好的当众言说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不接受传统文化,但是内向文化使得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和家长们都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当众言说能力。  我们的内向,很可能受生物基因行为遗传的影响。如果我们开放一两百年之后,我们当众言行仍然不像美国人那么放得开,那么也许可归结为我们的神经系统遗传基因不同于美国人。有一个中欧美合作研究项目,发现中国的婴儿一生下来就比西方的婴儿乖、安静。生物有遗传也有变异。从总体而言,华人天生比西方人内向。然而,如果我们都觉得外向好一些,努力改变自己和教育后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天生的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在出国前,我碰到的来华美国人和几个要好的美国朋友,他们当众言说能力都比较好。那时我就想,也许这些到中国来的美国人属于比较优秀的。到了美国我才发现,美国社会上上下下,从总统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当众言说起来非常自然,和平时说话没什么两样,表情丰富,头头是道,非常有吸引力,没有私下和在公众面前判若两人的情形。在美国采访一个人或请他当众讲话太容易了,他会像平时一样很轻松。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大多可以当演员,因为他们当众言行自如,很放得开,带有自然夸张的味道,就像演戏一样。到美国后,我才知道他们从小在学校都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训练,即陈述(presentation)。  在美国,一个人想当政府官员,小到村长,大到总统,都要通过到处当众言说让老百姓知道其政治主张,表现其个人魅力,来击败竞争对手。这种公开竞争机制,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整个社区和国家,都会被竞争者的当众言说所鼓动、所感染,或喜欢,或讨厌,人们讨论的都是竞争者演说的内容。可见,公开的竞争机制大大有助外向文化的形成。  在外向文化里,家长们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主张,整个社会有一股尊重个人主张的风气: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尊重你这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因而,少年儿童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就会重视,甚至不自觉地培养当众言说的能力。可是,不少华人家长常常会训孩子:“你懂什么?”这非常容易扼杀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和独立个性。我9岁时父亲去世,小时候,比我大8岁的哥哥动不动就大声训斥我,骂我笨,而且他的嗓门大,火气也特别大,弄得年幼的我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有时他叫我帮忙干活,由于他很凶,我很害怕,反而帮倒忙,所以,我从小就以为自己在干活方面很笨。一直到我来美国后,一切都得靠自己,我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样笨。  很多中国家长都有类似我哥哥这种情况。我现在只要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懂什么?”就特反感。因为这太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杀他们敢说敢干的个性,使他们变得唯唯诺诺。常有美国人说,你们中国的孩子真是听话。听话固然好,但希望不要扼杀了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希望所有的家长读了这本书后,永远不要对你的孩子说:“你懂什么?”如果你需要对你的孩子严厉,不要吼叫,不要大声训斥,不要说他或她笨。不过,语气要严肃,让孩子明白你有原则,并不过分溺爱。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忠孝节悌,自古青少年成长就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祖训、父母之命、兄长之言,不敢声张。好的一面是可以培养孩子谦逊有礼的品格,坏的一面是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还是有必要保持的,谦逊有礼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品格之一,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坏的一面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的弊端,是必须克服的。谦逊有礼并不妨碍一个人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尊重他人也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第23节:12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从专业陈述开始  12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从重视专业陈述开始  我们从中国到美国来留学,开始英语不够好,不能尽意表达想说的东西。等到我们英语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在陈述方面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这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如何陈述的问题——要说得恰到好处,时间有限,既不能太啰嗦让别人不耐烦,又不能话太少了冷场;要有足够的证据和说服力让听众接受,不能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此外,还有陈述以外的因素也影响我们当众言说的效果,例如,嗓音大小、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和外表穿着。北大毕业的高先生,在美国读完MBA后,在美国一家大银行工作。他很快就发现,尽管他在美国拿了工商管理的学位,无论他有多么聪明,他都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他当众言说能力不行。他的MBA在校成绩不错,唯一的缺陷是专业陈述不出色。银行当时录用他,是希望让他通过银行各部门轮流工作的经理选拔项目而改进自己。由于在国内受教育十几年从来没有受过任何专业陈述的培养和指导,加上他性格内向且外表很瘦,没有魅力,心理自然受到影响。每次向老板和在部门会议做presentation,他都很没有自信,显得非常紧张和局促,效果很不理想。为期27个月的选拔项目结束后,他没有得到经理职位,只得到一份做报表的工作。  Presentation是指当众提出计划或显示成果、表达自己的看法的陈述过程。一个好的专业陈述或报告,不仅要当众言说得有理有据,而且陈述的方法、词语的表达都要尽可能吸引听众。如果陈述者知识渊博又不乏幽默,那就更加吸引人,会收到绝佳的效果。在企业里,这种陈述,也就是正式的工作成果汇报或计划讨论。  专业陈述的培养是当众言说能力提高的关键。  尤其是在时间这么宝贵的今天,很多专业陈述不是举办讲座和演讲,不允许长篇大论,通常最多给你半小时。一般都是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要表达的东西陈述得好,既让听者明白,又要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没有经过经验积累或培训,是不容易做到的。  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学校,美国非常重视专业陈述。在美国学校,专业陈述不是一般的课堂发言。它要求陈述者对要讲的课题或计划做一番研究,拿出可信的论证来说服听众。美国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研究生,每学期会布置几个课题(projects),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做总结,写成报告,陈述给同学们听。这种报告,通常都有图片或数据,展示给大家看,陈述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所讲内容简单扼要又清晰明白地告诉大家,随后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当众言说技巧和雄辩术是美国高等院校的课程。在美国大学里,尤其是读研究生课程,很多课都是以研讨会(seminar)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参与这种研讨会,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只要有想法就想表露出来,而且说出的想法要让听众心服口服。在整个学期里,要么轮流陈述,要么期末进行。陈述完后,其报告或文章就是这门课的成绩。这种研讨会,鼓励讨论交流,鼓励批判质疑,鼓励思想上的冒险和创新,这不仅仅培养一个人的当众言说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无畏精神很有帮助。学生把专业陈述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美国职场,那些有领导才干的人不但组织能力强,并且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加上美国外向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如鱼得水,在和华人面对面的交锋或竞争主管职位时,占有优势,容易获胜。所以,我们常听到在美的华人移民抱怨:“我们会做,美国人会说。”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或者研究生院,都不重视当众言说能力,专业陈述完全被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实,不仅仅是中文和外语需要听说读写,专业课也需要听说读写齐头并进。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完全忽略了专业陈述。也许,我们的外语说得很流利,可我们的中文水平却不如“文革”前的初中生,更何况我们从没有在专业上受过陈述训练,我们怎么可能在正式场合有精彩的当众言说?  我们很会做研究,我们的学生很会考试,TOFEL和GRE考高分,甚至能考满分,令人惊奇不已,然而,当众言说能力却差得一塌糊涂。美国大学研究生院怀疑中国学生的考分,不能说没有道理。既然我们这么优秀,TOFEL能考满分,为什么说不出来呢?既然我们GRE专业课都考得如此高分、在国际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为什么当众我们却连个要点都说不清楚呢?为什么不能陈述得令人信服呢?为什么还要一字一句照稿念?人家自然而然怀疑我们考分的真实性,是不是因为别人代考,我们的研究是不是别人做的或我们剽窃别人的。第24节:13 营销演讲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1)  13 营销、演讲和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  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走访调查社会实践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调查发现,相对于简历上的学历及成绩等“硬指标”,在个人软能力要求上,招聘者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营销能力。受访的济南南瑞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振全表示,他一般通过大学生在应聘时的表现来考察。他说,应聘时,大学生应首先会营销自己,工作起来,营销产品和企业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何培养营销能力?调查的受访者普遍建议,营销能力需要在课外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如今,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营销能力,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做销售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当众言说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的本质就是营销,包括推荐自己、观念和产品。  在瑞士保险公司任高级执行副总裁的巴索里金先生是从营销员做起的。在做营销员那两年里,他经常到私人客户处推销保险,到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等处举办保险产品的推介会。他认为自己今天之所以能成为高级执行副总裁,应归功于那些产品推介会。每次会议,少说有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如果说,在私人客户处推销帮助他学会了如何说服客户购买保险,那么,推介会则迫使他学会把有说服力的论证在众人面前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达出来。他说:“大型推介会需要我在作陈述时自然放松,不仅要用专业词语来解释保险产品,还要即兴地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让大家很快能理解产品。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风趣生动,如何通过向听众提问来带动整个推介会的气氛。每次会后我都认真总结教训,并将这次的收获应用到下一次会议中去,不断提高陈述的质量。这种经验,对我后来在职场上高升帮助很大。”  巴索里金先生建议,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应该去做一两年营销员,然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不管将来做什么,营销经验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如果营销的是将来所从事行业的产品,则是最好不过的,那样既提高了当众言说能力,又了解了本行业行情。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学毕业后都做过1到3年的营销员。三个孩子如今都很成功。巴索里金的大儿子汉斯性格原来比较内向,一开始不愿意去做营销。巴索里金鼓励他:“正因为你性格内向,你更需要通过做营销来使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汉斯回顾自己当营销员的经历,非常感谢他父亲。  他说:“若不是父亲给我这个建议,今天我不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我在一家儿童玩具公司做了3年的营销员,那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知道自己内向,我第一次去商场做产品介绍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请邻居小孩来玩我要营销的玩具,问他们为什么喜欢那玩具。当我在商场做产品介绍时,我便从邻居小孩为什么喜欢那玩具讲起,我有些紧张,幸亏我边玩边进行展示,或多或少转移了我的紧张。由于做营销,我不得不主动和别人说话,不得不考虑我该怎样说才能打动客户,使我的当众言说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因为营销儿童玩具,使我对儿童心理很感兴趣。3年后,我上研究生院,选择了儿童心理学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博士论文课题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玩玩具开发儿童的智力。”  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也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可惜没有普及。由于我们的内向文化和国情,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它。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研究生,都开设演讲课、表演课。通过学习演讲,提高我们的当众言说能力。不过,演讲和我这里说的当众言说不完全是一回事。第25节:13 营销演讲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2)  演讲,顾名思义,它是带有表演成分的当众言说,甚至表演性质可以很浓厚,语调语气都可以夸张。而一般的当众言说最好自然些,如果听众觉得言说者表演成分太浓会反感,不但不能说服听众,相反,听众可能因为言说者语调语气的夸张而怀疑所说内容的真实性,或不买账。若言说者是商品营销员,在产品营销会上把当众言说完全等同于演讲,顾客反而可能不相信,不买他的东西。  当众言说的范围远远比演讲广。演讲只是众多当众言说里特殊的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演讲的机会可能是零,可当众言说尤其是专业陈述却总是需要的。一个演讲能力非常好的人,其当众言说能力未必很强,就像有些演员在众人面前表演时可以是出色的演员,却在非演戏的真实状态下当众言说能力很差。不过,两者很相似,目的都是要打动或说服听众。通过掌握演讲和表演技巧,能帮助我们提高当众言说能力。美国前总统里根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当众言说最有魅力的总统,这和他的演员出身很有关系。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演讲”和“当众言说”经常被视为同义词。我之所以在此强调两者的不同,是要说明一点:能说会道,在今天已经不是贬义的。我们可能一生中永远不需要上台演讲,然而,无论我们准备干什么职业,当众言说却是必需的。  人作为会说话的产品 (学校教育的产品,或自学的产品,或家庭教育的产品,社会的产品),需要用言说来表现自己,辅助自己获得成功。否则,产品再好,别人可能不采用,至少不可能重用。世界上只有人这种产品会说话。当众言说能力不行,无疑会使你失去进入最好市场的机会。  美国和西欧有钱的贵族家庭送孩子去学表演,大多不是为了要孩子当演员,而是培养其公众言说能力,培养他们怎样说话得体吸引人,怎样举止,怎样和别人合作表演。我们中国家长很少会从这方面着想。如果我们送孩子去学戏剧或影视表演,那多半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走影星之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要把学表演当做培养孩子当众言说能力的桥梁,犹如我们需要把体育运动当做一种社交,来培养孩子敢于冒险、敢于竞争的个性。第26节:14 不做职场“残疾者”  14 不做职场“残疾者”  除了文学奖外,2006年所有诺贝尔奖都被美国人所获。《德国之声》当即发表了一篇报道《为什么美国人包揽诺贝尔奖》,指出亚洲和欧洲同样有一流的科学家,他们也许同样有获得这些大奖的资格,并非美国有比其他国家更好的科学家,而是美国科学家们有远胜于其他国家的宣传和院外活动能力。  从1901年至今,美国共获得了228次诺贝尔奖。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只获得了75次,排在第三的德国只有65次。而英国和德国的诺贝尔奖大多数还是在1901年至1950年间获得的。美国已成为科学领域的绝对霸主、超级大国。美国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美国科学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他们更善于利用当众言说进行专业陈述,宣传自己的成就,经常在媒体上露面,生动诱人地使观众对他们的课题产生浓厚兴趣。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不是没有这样做,而是当众言说能力远不如美国科学家,他们更多的则只埋头在研究所和实验室的象牙塔里。  长期以来,正因为美国教育部门看到了当众言说能力的作用,在学校要求学生做专业陈述,在大学开设演讲、辩论的课程,才使得当众言说在美国具有超常的力量。美国人越来越依靠当众言说之道,来赢得职场上的成功。只会干活而不会说,只会做研究而不会专业陈述,等于走路少了一条腿,在职场很容易跌跟头。  许多美国政要把当众言说当做成名致富的途径。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便是典型的例子。里根的成功很大程度靠他极具魅力的当众言说。克林顿在下台后,靠他出色的当众言说,继续风靡全球。他来中国当众言说,一个小时收费25万美元。尽管他的当众言说有些是义务的,但他2001年和2002年当众言说的收入,分别高达920万美元和950万美元。  优秀领导者都有很好的当众言说能力,特别是那些著名政治家,无一例外是当众言说的高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年就是靠“炉边谈话”的力量给美国人民以无穷的信心,把美国从大萧条的困境和危机中挽救过来。奥巴马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其最大的软能力就是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他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演说,让在场的75000多人如痴如醉。当他演说完毕,全场听众就像发疯了似的。2008年7月在柏林,听他演说的居然有20万人。如此之多的外国人听一位尚未当选的总统候选者演说,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前例。  当众言说的作用在于让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就此而言,任何一名领导者都必须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当众言说本身,它除了可以提高陈述水平之外,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反应能力,这些素质会使我们在对外交往和管理下属时游刃有余。当众言说是领导部下的一部分,也是领导者形象的一部分,更是凝聚人心的强有力手段。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者一定具备一流的当众言说能力,它是领导者的必要素质。  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在2007年美国联邦亚裔职场晋升会议上指出,出色的领导者应有5项特征:(1)清晰而具说服力的言说和书写沟通能力;(2)与团体效率合作的能力;(3)对职务内外环境及形势的理解与掌握;(4)以最高道德标准为核心价值;(5)不断实践,增进领导技巧。这5项特征里,首要特征就是言说能力。  我读到一篇文章,它谈的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问题。文章说,我们因为当众言说能力差,大学生毕业后普遍英语口语不好,因而中国不可能在10年甚至20年内从以便宜劳务获益的资本转型为以高质量的服务(services)赢利的资本积累。而印度大学生毕业后普遍英语口语好,可胜任以言说为主包括专业陈述或当众言说能力相当重要的服务行业,因此,许多国际企业和金融公司纷纷把全球客户服务行业搬迁到印度,甚至美国国内的电话客户服务中心也转移到印度。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之所以英语口语不好,不是英语本身问题,也不仅仅是英语不是我们的官方语(我们可考虑把英语作为官方教学语言之一),而是我们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来都不注重专业口头陈述的训练。  现在,国内和美国一样,招聘都要面试应聘者。有经验的招聘单位和一流公司,尤其是咨询公司和市场开发公司,往往除了面试,还要特别考察应试者的当众言说能力,甚至一些小公司也这样做。因为很多企业都需要雇员与顾客打交道,比方保险公司、银行财富管理或医药公司都需要在众人面前介绍产品。所以,招聘者常常会叫应试者在一群人面前作专业陈述,把应试者曾做过的工作或论文用半个小时陈述出来。他们要考察其是否自然从容,情绪稳定,口齿清晰,能说较为流利的普通话或英语,话语是否流畅,用词是否恰当,对专业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熟练掌握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技能,表述是否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应试者陈述完后,他们问他一些问题,看他是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当然,他们还观察他的穿着打扮、手势、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等等。  总之,不尽早提高我们的当众言说能力,不经过专业陈述的训练,我们很快就会在职场竞争中落伍。我们必须在专业上要求自己学会口头陈述,训练如何陈述自己的成果。这种在正式场合陈述自己对其专业上的想法和成果,是我们每个人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力是我们将来能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2004年10月底,江苏卫视对省级干部的公推公选当众言说答辩进行现场直播。在此次当众言说答辩中,所有竞聘者在评委测评、群众旁听中所得的分数都会被当场亮出。每一个公推公选岗位的5名候选人经过此轮角逐,将直接淘汰3人,余下2人进入下一轮。这的确开了一个好头,有利于选出素质高而且当众言说能力强的干部。  在欧洲国家,德国人作为整体,相对比较内向少言。这是为什么希特勒当年能够以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哗众取宠,让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对他敬佩至极,崇拜得五体投地,导致产生一场浩劫的法西斯统治。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但是,如果这些反对者能有比希特勒更胜一筹的演说能力,使得大众对希特勒的崇拜彻底瓦解,那么,可以使多少人免遭灾难。这个例子从反面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国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是领导者吸引人的最大亮点之一。没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我们难以成为领导者。即使是政府机构和国企,在不久的将来,当众言说能力必定会被视为提拔管理者的首要标准之一。第27节: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1)  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  在众人眼里,温文尔雅的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像是天生的当众言说家,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商业会议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听众,他都可以用引人入胜的当众言说将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展现。李开复透露,这“天分”其实是他坚持练习的结果。以前,他和人交谈都会脸红,曾是每次上台言说都会拘谨或退缩的学生。做助教时,学生甚至嘲弄他,给他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这个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当众言说能力主要与他当众言说的次数成正比。实际上,万事开头难。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当众言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即便我们是口才很差的人,只要不断当众言说,就会不断进步,甚至成为当众言说的高手。  优秀的当众言说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否则,词语就会空洞可笑。当众言说本身的构成不仅依靠选择词语,而且还依赖细心地遣词造句。因为当众言说中的一切力量和技艺都在于激起听众的注意力和情绪。无论回答问题还是辩驳,应敏捷而简洁,举止体面而文雅。要注重身体动作、姿势和外观,语调要有变化。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当众言说的机会。  (1)从人少的场合开始锻炼  如果我们比较胆怯,可以先在人少的场合开始锻炼。我认识一位家长,她让儿子每次念课文的时候都站着朗读。别小看这一站,却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有一种正式的感觉,读起来声情并茂,这有益于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不要以为婴儿无须社交。孩子出生后,让他(她)经常有机会与别的小孩相处。即使家里请保姆或祖辈带小孩,也应该送去幼儿园。在人多的地方长大的小孩,自然不容易怯场,这样的小孩当众言说能力形成较早。  有客人来家里做客或者到别人家做客,有时可特意造成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在这种场合里让孩子介绍自己或讲故事、表演,锻炼在人多的场合开口说话。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既不花钱又有效果。  (2)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俱乐部  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例如,话剧社、演讲比赛、辩论队等,如果没有合适的俱乐部,也可自己组织。要等学校或社区有现成的俱乐部,不符合我们目前国情。不能等,要行动。唯有行动,才能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3)自我练习很重要,专家指导画龙点睛  在当众言说中,除非特殊情形,注意嗓音要大(但不要喊叫),吐字要清晰,语速要慢,身体姿势和手势要配合。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数,一定要请专家或朋友先来做听众,帮你纠正,或在落地镜前多练习。  (4)做一个要点列表  事先一定要清楚言说的目的,越具体越好。把当众言说的主要事项或要点做一个列表,以防漏掉要点。这样可确保自己在言说时不会走题。一旦发现自己走题,可根据要点列表马上回到主题,不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才发现自己走题。  永远不要照稿子念。否则,听众干吗要花时间去听,把稿子发给大家看不就完了吗?照稿言说,失去了言说的魅力和吸引力。尽量把要讲的内容背下来。若不能脱稿讲,大方地看一眼稿子,然后脱稿讲完一个要点后,再看一眼稿子。如此言说,听众不会觉得言说者不行,反而有可能认为他作了充分的准备,很重视。只要不是照稿子念,陈述生动,和听众始终有目光交流就很好。第28节: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2)  当众言说一定要首先大声向听众问好(比方说:“晚上好!”“大家好!”),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获得好感。若无人介绍言说者,应马上自我介绍。开始后第一时间告诉听众要言说什么,结束言说时再把要点重新提示一遍,以便让听众容易记住。要点最好是3个,不要超过5个,否则大多数听众听完后记不住所说的全部要点。  把握好时间。事先一定要估计好每个要点需要多少时间。在练习时考虑时间的进程。这样不至于在言说时因时间不够而惊慌失措。不过,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早讲完,把时间留给听众提问题或再讲点别的什么,而不要使时间不够。时间拖得很久,再好的言说都会令听众心烦或失去兴趣。  (5)留出提问时间,并准备好第一个问题  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听众提问题。如果没有人提问,可以自己向听众提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因此,言说前准备好一个问题及其答案。如果听众提出的问题言说者不能回答,千万不要搪塞或不好意思,老实说这个问题自己没法回答,请对方原谅。听众会理解,言说者是专家,但不是万能的神。不要向听众提出太具挑战性或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问题,否则,听众会觉得言说者太狂而不能接受。  若场所允许,最好在提问题时走到听众中去,这样比固定在一处或讲台上更有亲和力,并且容易调动听众和言说者形成互动,但也不要走动太频繁,以致听众要追随你的来回走动分散了注意力。开场或言说中,可用幽默来活跃气氛。但是,若言说者不是一个风趣的人,不要勉强用玩笑来活跃气氛,这样会弄得很尴尬,不伦不类。除非有很大的把握,避免在言说中用玩笑。言说中,可以用自己的故事来打动听众,让听众觉得言说者是有亲身经历的真正专家,而不是仅仅传递信息。  (6)从听众的角度做好准备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事先准备。若可能,最好先到场半小时,检查一下场地、设备、灯光,知道怎么用场地设备。这些都会影响言说,有时会彻底败坏言说者的情绪。把自己当做听众来准备,即设身处地从听众而不是言说者自己的角度来准备要讲的内容和方式,知道听众的期望是什么,知道听众的需要、知识水平和渴望了解所讲话题的程度,言说就越容易成功。(7)观看自己的言说录像  录下自己的当众言说。听或观看自己的当众言说是帮助自己提高当众言说能力的最佳办法。有些细节,若不是自己过后听到或看到,很难纠正。以下是一些经验教训:  ☆ 不要弄出任何声音和你的嗓音竞争,关掉手机,不要动口袋里的钥匙。  ☆ 不要戴帽子,除非需要它来说明什么,或它是陈述的内容之一。因为戴帽子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或使听众注意言说者的帽子而分心。  ☆ 穿着要得体,让听众觉得言说者重视自己的言说。  ☆ 不要玩弄或触摸身上或身旁的任何东西,包括手上的戒指、耳环、头发、笔或桌上的其他东西。否则,听众会觉得言说者太注重外表或漫不经心,或认为他紧张、没有自信。  ☆ 不要把双手交叉在胸前或都放在口袋里,那会让人觉得言说者傲慢或不舒服。  ☆ 永远不要道歉。如果在当众言说时说错了什么,立刻纠正便可。大多数听众并不会计较甚至根本没察觉到。言说者道歉反而会使错误变成了言说中的亮点,从而影响效果。第29节: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修养(1)  第四章 你懂得享受孤独吗?——独处能力  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人文修养  人活在世上,与别人相处以培养社交能力,与自己相处培养独处能力。这是一枚钱币的两面。这两个能力有天生因素,但它们的提高都靠后天培养,靠自己的人生经历。  关于社交能力,本书不再专门讨论,它的重要性已人人皆知。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已不少。本书讨论的体育运动、社区服务、当众言说等等,都是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若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很出色,我们的社交能力也就很棒了。  然而,独处能力往往被人们忽略。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忍受独处,又无法在社交中提高交往的深度。很多人回到家,不是沉迷于网络就是做沙发土豆,对着电视发呆。更有些人变成酒腻子,静不下来,一天到晚闹酒,形成了所谓的“酒文化”。还有的人变成麻将腻子,一天到晚打麻将。很多人有空宁愿一天到晚轮流坐庄请客吃饭,也不肯坐下来读一本有价值的书。时间长了,内心深处很空洞,没有人生理想,没有自己的精神境界,社交内容自然也就很无聊,很低档。  过去20年来,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指出我们的内省能力差。为什么?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独处是给自己一个内省的机会。  不会独处内省,不会通过独处提升生命的自我实现,就难以有精神上的积蓄,就难以有高层次的社交内容。独处是深化自我内涵、提高社交档次的途径。社交只有是双向的才能长久。仅仅依靠社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你更多地是从社交里获取,而不是提供。  如果你没有高质量的独处来深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你凭什么向别人提供优质的社交内容?  尤其是在今天商业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忽略了独处对自我和社交的作用,因而即使社交很多,也是低档次的,没有高雅情趣的东西,结果就混成了老油条。  该如何自省?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独自静心读书,写下心得体会,此外还有记日记、冥想、祷告,等等。比如,读书的时候,拿一支笔,边读边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既可在书的空页(如果是你自己的书)上写,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当然也可直接敲进你的电脑里。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它会成为你很好的内省方法。它让你把自己瞬间的思绪变成文字,强化你的记忆,变成宝库。将来哪一天你打开它,会发现很有用。或者,你已完全忘记它,重读它让你再次思考,你会惊喜如初。  我在花旗银行负责亚洲和拉美国家的消费信用风险和全球欺诈损失,整天与数据打交道。因此,写作使我大脑和心理得到一种平衡。这种独处对我是心理保健。像我这样在美国银行界的华人很多。然而,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却屈指可数。每当我和朋友出去活动时,朋友们总是向别人介绍我是作家。这是我被人认可的一个标签。无论我多么谦卑,这也是令我喜悦的认可。写作,使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是一种内省,同时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得到了自我实现。  独处帮助人们放慢紧张的生活节奏,更好地了解自我。  为了真正体验休闲的快乐,人必须学会如何享受独处时光。自我实现的人喜欢独处,处于自我发展的最佳水平,他们不会逃避独处,相反,他们寻找独处机会。这些人在独处时拥有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独处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大量发自内心的满足,因而他们比其他人更喜欢独处。这是很多成功者的经验。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的人具有高水平的独立性,然而他们同时也喜欢并更善于与人交往。这些有创造力的人在独处时发掘自己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他们已学会如何独处,他们有能力独处。自我实现的人不会拘泥于自己是社会群体中一员的身份。他们在信念和愿望方面坚持独立,而不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希望体验自我实现,我们就必须能享受独处带来的乐趣。  自我实现意味着我们自己内心生活决定着外部生活的质量。为了自我实现而进行的自我发展和改变,会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神秘和心灵的成长。尤其当我们开始进行有价值的独处时,我们会发现休闲精神的一面。安静的独处空间会为我们提供思考和成长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家园就在我们心中。  许多人面对孤独时,并没有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们从来不懂得欣赏孤独。巴赫在他的著作《幻觉》中讲到,生活在人群中一段时间后,人需要独处来努力进行自我调整。第30节: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修养(2)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独处时,不要首先就想着逃避或感到恐惧,不要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实际上我们和一个重要的伙伴——自我在一起。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去做能独立完成的事情。  今天的时代,人们以车代步,有很多享乐和选择,却处在媒介、时尚、潮流、广告的包围、强大暗示和既定的规则之中。即使在美国,很多年轻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个人的自由民主,并不真正了解金钱和权力乃至社会风气对个人有形无形的主宰。他们极力追求个人的快乐,但很可怜:在这样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里,很多人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所谓个人主义原则及其文化精神,就是在尊重保护个人生存和自由民主的权利的基础上,提倡个人的独特和重要性。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这又怎么样”和“我不在乎”,总想表明自己是多么独特,并不在乎别人如何。可是深入交往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其实不但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且他们所做所想的全是追求时尚,包括买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名牌的衣物和去哪里游玩,彼此都很相像,毫无个人特色。  很多人没法自己一个人去欣赏生活。如果我们告诉别人,独自去吃了一顿美味佳肴或去看了一场风趣的电影,对方很可能会惊奇,会认为我们身边没有亲朋好友或心里郁闷。现代人对自己没有耐心,忍受不了一点寂寞,其娱乐消遣都是集体或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起去吃饭、派对聚会、唱卡拉OK、煲电话粥。这些无可非议,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问题是:人作为个体不借助他人能不能使自己快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人是很可悲的。最主要的是,很多人因为耐不了孤独,而干了令人可笑,甚至毁灭自己的事。例如,因一夜情而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一个人的生活能不能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修养的高低。不管我们干什么职业,如果我们想使独处充满乐趣,有3个基本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能力、文学、音乐。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很难欣赏自己的生活。一个人身体不健美,会影响心理和生活乐趣,情绪和自信都会降低。所以,不管多忙,一定要加强锻炼身体,哪怕每天深呼吸5分钟都是好的。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塑造身体形象和个性,本书将在第五章专门讨论,在此不赘述。  文学修养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哪怕写一封电子邮件、情书和求职信,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是人生的一把钥匙,帮助人从文字内容及其结构上理解问题的所在。更重要的是,读文学书籍是人文修养的一种操练,因为好的文学著作告诉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或某个道理,而是内在的人文关系和社会背景,作者总是把其看到或想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公开或隐蔽地说出来。况且,很多散文随笔,作者直接谈的是其人生经验。读书,不要仅仅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作者如何表达,否则对文学修养帮助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读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写起东西来仍然干巴巴的原因。  我上小学时有个很好的语文老师,他经常要求学生用作文复述课文或故事,用此方法训练文字表达能力,效果很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读文学评论,因为好的文学评论文章或著作包含了政治、宗教、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化人类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会让人读出很多乐趣来,同时又提高了修养。这对开拓视野很有帮助。  欣赏音乐,如今容易得就像张口吃饭,买些唱片就可以做到,音响也很便宜。一个人生活,也许不用顾及他人,可把音响调大到如在音乐厅里。现代年轻人,喜欢古典音乐的很少,这很遗憾。现代社会节奏加速,人们追求快感刺激,却没想到古典音乐是培养耐心和安静的良药。不妨试一试,晚上打开音响,把所有的灯都关掉,在黑暗里躺在地板上,听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月光》,你会发现自己犹如在梦境里一样,感觉很美,大脑和神经都会很放松。  音乐,作为抽象的声音,是艺术中的数学。人一旦懂得音乐,很可能帮助人在其他艺术里得到更多乐趣,因为舞蹈、歌剧、电影等许多艺术都要借助音乐的力量。道理很简单,抽象的东西运用广泛,就像数学是其他理工学科的基础。  显然,以文学和音乐为基础的人文修养会带动整个人格魅力的提升和心理面貌的优化。就独处而言,这无疑会使一个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休闲时不会空虚无聊。最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会促使一个人在眼花缭乱的时事纷飞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索、高雅情趣和精神追求,选择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  为了今后可能要面对的孤独状况而做好充分准备,高中生要学会独处,在独处中发展个性,有自我安全感。等到毕业去上大学,离开父母去过一个人的生活时,就会很自信、很从容,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太惊慌失措,孤独时也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第31节: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1)  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  现在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我们的住宅又多为独立单元的高楼公寓,邻居之间几乎不来往,甚至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尽管如此,最近国内有研究说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其调查显示大多数独生子女有着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上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特征。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十有八九都会发现孩子很寂寞。很多想生第二个孩子的家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希望孩子有个伴,减少孤独感。  独处能力,对于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人们常感叹,“人生难得一知己”,甚至有人说真正的知己只有书和音乐。作为成人,我们自己很清楚,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知己是很少的。尽管整个世界现在热闹极了,喧嚣沸腾,但寂寞却挥之不去。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聚会完了回到家中,更觉得寂寞。很多现代人迟迟不愿结婚,有的更是选择过一辈子的单身生活。即便结婚了,离婚的现象或一方早早离世的比例也远高于从前。因而,如今一个人生活在生命中占了很关键且很长的一段光景。  实质上,人是独立器官,吐故纳新时不需要别人。而且,人有很多瞬间念头,就算别人能理解,人有羞耻心、有担忧、需要保留隐私,人不见得也不可能把自己瞬间的念头都说出来,也不可能都说明白。人有意识流,思想本身是流动的河,这本身就很难被别人完整地理解。在这方面,我很有体会,有时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或某件事情表达清楚,结果一扯就扯到别的地方去了,不受自己控制。  意识的这种流动性和瞬间性,加上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经历的不同,已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很难达到“三解”:了解、理解和谅解。了解我们的人不一定理解我们,理解我们的人不一定谅解我们;反之亦然。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只不过是求同存异。因而,就人的本质而言,提高我们的独处能力,比提高社交能力更重要。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无数案例表明,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忧郁、狂想,甚至产生幻觉,患精神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者赵承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从小极度内向,本来更需要父母培养其独处能力。遗憾的是,他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未想到这最终会导致他精神病发而狂杀32人,酿成了美国校园历史上最悲惨的枪杀案。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们一生下来内外向程度就有相当大的差异。可是,同样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有人独处安然无事、自得其乐,而有的人却不行。除了遗传基因、周围环境的促进或遭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后者独处能力差。独处能力差的人,没法在一个人的生活里对付寂寞,茫然失措,不知干什么才好,备感空虚无聊。最主要的是,这个世界对孤独的看法多半是负面的。当人在这样的信息里生活,碰到孤独、没有朋友的时候,就容易否定自己、忧郁、烦躁,以为自己有毛病,甚至变得病态。即使素质很不错的人,也会由此而心理受挫,不能自得其乐。第32节: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2)  一个人寂寞时,最可怕的是内心空虚无聊。面对寂寞,需要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在寂寞中欣赏自己,欣赏生活。随着个人主义文化在全球越来越盛行,独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我们应该在提高社交能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双管齐下,两者缺一不可。不擅长社交固然是一种遗憾,耐不住孤独更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这几年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和过去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个提法太抽象,大家不知道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素质教育应从培养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开始。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这两种相对的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校和华人家庭往往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人的素质教育不围绕着生活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事倍功半。我们有体校、业余学校和各种补习班,五花八门,却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学校,更别提培养独处能力的了。  现在,国内媒体又重提个性化教育。实际上,学校教育是很难做到个性化教育的。不管在哪里,学校教育毕竟是程式化的。除非是一对一教学,学校教育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个性,是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发挥个人的特长潜能。然而,即使在美国这样非常强调个性的国家,学校教育也只能是统一教学。美国能做到的,就是控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美国中小学校,每班人数通常在25名以下,超过这个数字,就被认为是超员,要增加预算,聘请老师。好学校,尤其是非常拔尖的私立学校,每班人数通常在10名至15名之间。这样,学生上课提问的机会就多,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就多,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重视。美国有钱人送孩子到私立学校去,原因之一就是其班上学生人数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  在人类教育史上,学校教育几乎都不教学生怎么具体对付独处的生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独处能力。然而,学校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例如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样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活动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独处能力。比如,可以要求生活可以自理的中学生每周必须有半天独处的时间,在这半天里不允许和任何人交往,要求他关注自己独处的质量,然后在专门的素质课里和大家交流自己是如何独处的。这种有意识的独处和当众叙述,既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又可以从别人身上得到启发,学到经验。同时,老师可在课堂上灌输独处能力的重要性和养成独处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家长同样也可用在家庭里。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把独处能力作为学生未来一辈子所必需的素质来培养,这是全国性的失误。据新华网2006年4月26日报道,一项有6000余人参与的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的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约70%的人希望家中能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做伴。鉴于中国独生子女的这种特殊国情,提高孩子的独处能力显得更有实际意义。第33节: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1)  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  诸葛亮有一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孤独是一种美丽。人独处时,会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容易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面对身处的这个世界。人极容易受他人影响和感染,在群体活动中,哪怕是夫妻,都会有意无意地受对方支配,促使心理变化。只有独处时,灵魂才是完全自由的,思想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说思想的火花常常来自于与他人互动,那么,要想燃起思想的熊熊火焰并使它铸造出锋利武器,则更多的是在独处的时候。科学研究、写作等等,都是如此。遗憾的是,人们在强调社交能力和外向活跃的同时,把独处这种非凡的伟大忘得一干二净,更没有想到把独处作为最基本的能力来培养,这是一大失误。  请非常坚定地对你自己说:孤独绝不是无能或负面的。负面的是没有独处能力。不能在孤独中欣赏自己、欣赏生活,才是真正的无能。独处时,能把自己的知识、爱好和情趣调动起来,这种能力比社交更重要。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热闹,人最后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身心。所以,关注自己的重心是如何做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品位,而不是出人头地。这样,一个人独自生活虽然有挫折和不开心的时候,但会丰富多彩、自由奔放。  罗素说过:“那些在童年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遗憾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往往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或某种心理疾病。我们必须为孤独正名。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为此写了一本书《孤独》,他在肯定人际交往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他指出:“独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有关,即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察觉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将永远无法拓展。”他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孤独在生命中的价值,其中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孤独的价值及其心理治疗作用是无需证明的,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固然很多成功需要与人合作,但更多的成功往往从独处开始。只不过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诗人和作家都有这种体检:自言自语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开始之一,并且在独处时他们才能真正创作。对于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独处能产生重要的灵感,它提供一个重新开始和反省的机会。画家、雕刻家和作曲家有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独处的,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科学家更是如此,如果他们不能忍受孤独,肯定会一事无成。  印度有一句至理名言:“你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成长起来。”在独处中,因为专注,我们对内心世界有意无意地整合,孕育、唤醒和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快乐兴奋,平时的郁闷情绪会一扫而光。所以,诗人和作家的独处写作拯救了他们,科学家们在独处时产生了科研的灵感,使他们走向成功。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经验是最奥妙的,对治疗心理疾病最有疗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调节到内在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经过整合,储存在脑子里的外来刺激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有无独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家园,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面世界的关系。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很容易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在环境,世界对于他仅是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满足他精神和自我的场所,这样的生命缺乏独立个性,往往被动消极。  现在很多年轻人,别看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吹捧个性独立,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他们孤独时除了上网看电视,就觉得很无聊没趣。他们追随时尚,赶时髦。本来,最好的时尚是高雅经典,如今变成了庸俗的大众化。很多人穿着经典的衣饰,并不显得高雅。为什么?因为举止言行不高雅,无论是气质还是品位都没法和衣饰相称。说得难听一些,人不高贵典雅,即使满身都是名牌,也是土包子一个。本来,最好的时髦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如今成了紧跟名牌走,从手机到汽车,大家只要有钱就一窝蜂地追随。从媒体到娱乐,从买房到出国留学,人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外界的暗示和操纵。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人很可能变得越来越缺乏常识,越来越虚荣,喜欢攀比,不会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不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我需要的?这是不是适合我?  每年有大量托福和GRE考高分甚至满分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但是,一到海外,寂寞就像虫子在啃咬这些中国学生的神经。现在,中国留学生普遍的最大弱点是不但社交能力差,独处能力更差。他们离开亲友身处异国时,这种生活的基本能力差便凸显出来,英语再流利也无济于事。社交能力差,表现在不主动参与和缺乏人格魅力。独处能力差,则表现在独处不快乐,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特长和兴趣来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第34节: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2)  在新东方受训后托福和GRE考高分、现在宾州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赵磊这样描述自己:“我没事干时,就是上网或借DVD看电影。整整两年,我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有时,我恨不得立刻买机票飞回国去。太寂寞了!”像赵磊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反之,美国人到中国留学,大多不会有这种情形,即便他们的中文很差,他们性格外向,很主动参与到中国人的圈子里。他们独处时也很会玩,自得其乐。美国人独自一人背着包到处玩很常见。  人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我们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孤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此。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出现的系列谋杀犯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缺陷是他们无法平心静气地独处。正如系列谋杀犯丹尼斯?尼尔森被抓住后所说:“我一旦独处,没有任何快乐,就有冲动去杀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所有媒体都连续好几天追踪报道,大家都在询问缘由,连其家人都无法理解。我认为其中缘由之一,是凶手赵承熙无法平安独处,无法让自己快乐,即使同学愿意与他来往,他也拒绝,害怕别人会了解自己。  这里有一点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独处时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使自己快乐。否则,我们虽然不会去杀别人,但却可能自杀,特别是心理自杀,变得忧郁烦闷。5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是郁闷,原因之一是他们独处能力比社交能力更差,不懂得怎样自我调整,而是被动地依赖外界促使自己快乐。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比起前几代人不知好多少倍,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如今年轻人见多识广因而要求更高,其独处能力跟不上见识的增长,自然而然很容易郁闷。  何丽是一位80后广东女孩,高中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在大学里英语补习班进修,打算第二年考入本科。她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CEO,母亲在银行做投资。因为太忙,父母雇了一位年轻保姆时时陪着她,照看她。在她7岁时,春节期间保姆回家过年,父母吵架,母亲气愤而外出,父亲追出去,留下何丽一人在家。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独处。她很害怕,父母吵架时凶相毕露的场面在她脑海里盘桓。她哭着哭着睡着了。等她被惊醒时,却发现一个小偷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原来,父母一时冲动跑出去,没有关门。路过的小偷看到屋里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睡觉,便放肆地偷起东西。何丽被吓得大叫起来。小偷用抹布堵住她的嘴,把她捆绑在床头上。正在这紧要关头,她父亲回来了。虽然小偷被抓了,家里也没有任何损失,然而何丽心理上的阴影却难以磨灭。那次经历使她以后很难一人独处安静地学习。她在国内没考上大学。父母无奈把她送到英国留学,同去的还有二十几位广东富豪的孩子。在英国,何丽也从没有独处过,同寝室的是另一位广东女孩。平常无论到哪里,她都是和这二十几位富豪孩子当中的几位在一起。第二年,何丽没有考上英国本科。父母犹豫着要不要把她接回中国,但是,何丽不愿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快乐的、正面的,那么,成年后他会很乐意接受独处;相反,如果他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伤心的、负面的,那么,他成年后独处时就变得很难过,要靠打电话聊天、看电视、吃东西等逃避独处,而且即使如此也无法排除郁闷的心情。美国系列谋杀案犯中,许多人童年时被父母忽略或被暴虐甚至性侵犯,他们在独处时感到恐惧悲哀而自卑,病态后就以杀人作为得胜而获得自信的手段。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有卓越领导才干的人往往是很会领导自己的人,即有出色的独处能力,知道如何消遣或工作,不会因为没有社交而苦恼,相反在他需要独处时会拒绝社交,给自己制造机会独处。  这些领导者中,很多人童年时家庭并不富裕。林肯10岁时母亲便病逝了,克林顿刚出世一个月父亲因车祸去世。但他们的童年都有共同之处:家庭富有爱心,教会他们自强,苦难造就了他们很强的独处能力,使他们独处时有积极自信的心理经验。林肯没上过大学,他把很多独处时间花在自学法律上,考上律师,最终成为总统。林肯有忧郁症,如果他不是独处能力很强,别说成为总统,要做一般的律师都够戗。克林顿的母亲是非常乐观的人。丈夫去世后,她非常坚强,她离家上大学拿到文凭。她顽强的独处能力对克林顿的心理影响很大。克林顿说过:“我从不在乎独处,相反我想独处的时间太少了。”  一个人有苦难的童年并不可怕,相反,现在那些童年条件优越的孩子,由于备受关注,缺少独处经验和能力。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有很好的独处能力,他会很自信,他会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会明白独处和社交一样很宝贵。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才,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得好。若一个人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即使他的社交能力不强,他一样可以成功。很多作家(比如严歌苓、林白、海岩)都很内向,但个性独立,有很强的独处能力,他们成功了。我绝不是说社交能力不重要。然而,一个人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却没有独处能力,在孤独时很难专注,很难独自承受困境,这个人可能会在大众面前一时显赫,却会在心理上出问题,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甚至自杀或者伤人。第35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1)  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  大学生毕业后在开始工作前,有经济条件的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孩子独自去远方或国外旅行几个月。让他(她)做出预算,每天只能花多少钱,住便宜的青年旅馆。这样,他(她)会碰到很多困难或问题,需要他(她)在陌生环境里独自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很有用。我在国外旅行时,经常碰到这样独自旅行的大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自己打工或工作存够钱后辞职去独自旅行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年。  有些读者担心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机会,其实不然。你在面试时,告诉对方你为了挑战自己,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特意选择了去旅行一段时间再工作,我相信有头脑的老板都会喜欢这样的人。我曾有一位朋友,辞职独自去周游世界一年,回来后再找工作面试时,人们非常敬佩她的勇气和挑战精神,结果她得到了一份在耶鲁大学当副院长的职位,比她辞职前在非营利机构的职位要高得多。  本书谈到的软能力,并不是我本人做得怎么好,相反,大多也是我的毛病,很有代表性,很普遍。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其他人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过,这一章所谈的独处能力,却是我从小到大的长处。独处让我坚强。我在这里简单地分享我的经历,或许对读者有所启发。父亲在我两岁那年被关进了监狱,发配到青海劳改。母亲一人养育6个孩子,我最小。家里非常贫困,大姐只好报考无须交学费还有饭钱的师范大学,二姐放弃大学梦进了护士学校。母亲忙着养家糊口,根本没空管我们读书,只盯着我们是否按时干完她从厂里带回来的加工手套的活,以便除了她的工资外还可以挣到一点钱来补贴家用。我从小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学得很轻松,从来不用家人操心。除了一个姐姐年龄比我大3岁,哥哥姐姐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很多,根本不可能玩到一块儿,再加上我小时候极缺营养,非常瘦,脸上老是拖着鼻涕,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弟弟。在家里我几乎都是独处,自己看书、加工手套,独自玩。我喜欢读课外书就是小时候独处时养成的习惯。读者可能会担心,独处能力好,是否会不想社交了。以我童年经历来看,不可能。我正因为在家经常独处,一旦出去和小伙伴玩,我会玩得很疯,常常废寝忘食,需要母亲或哥哥姐姐扯着大嗓门儿叫我回去。人是社交动物,除非特别内向、没有自信或是不好意思,孩子都喜欢和同龄朋友玩。只要独处和社交能够平衡就行。  无论是独处还是社交,必须有某种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当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我小时候虽然体质太差,体育运动不行,但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跳过级,初中当过文艺宣传队队长,还是班里出墙报和黑板报的主力,高中当数学课代表,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有一篇作文还被选进书里出版。老师的表扬和同学对我的羡慕,给了我一种自信。  我16岁去农村插队,一人独居一室,自己做饭洗衣,照料自己,在壮族乡村里度过了极其艰苦的3年。回城后,考上南开大学,远离家乡。大学毕业后,一人在外地工作。考回南开读研究生,毕业后又是一人在北京生活。这对提高我的独处能力很有帮助。到美国的头两年,既有文化休克,又是单身汉,我没觉得什么苦。因为这种洋插队的苦,比起我童年和在农村插队时吃的苦,实在算不了什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时,我在纽约州精神病院每周工作20小时,又是全职学生,压力大得头发直掉,我都独处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第36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2)  到美国之前,我发表过社会心理学的文章,编过教材,但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留学后,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失去了原来老同学、老朋友和亲人的社会网络,人变得相对独立,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这让我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独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经历了很多人生曲折后,出家入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但不是一个从小在寺庙里读经长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后的回归者,故事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还是博士生,独自一人跑到西欧游玩,自由自在。没人交谈时,我就和自己聊天:写在日记本上,还写了14首诗。正是那次旅行之后,我从此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因为其中一首诗发表成了我的文学处女作,受到鼓舞而一发不可收拾。正是独处和精神上的独立,为我展开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写诗,也写散文随笔,甚至写了长篇小说。我到美国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位,也不是进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属:写作。如果没有独处,我不可能发表300多篇文学作品。因为写作,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十几年来,独处的很多时间,都成了我写作的美好时光。经常有读者问我,你怎么会有空写作。说穿了,来自我独处的时候。只要是一个人,即使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我都可以写。这就是我以写作来“打发”独处的经验。我之所以给“打发”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主动的,非常喜悦的。如果我们独处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时间,我们能做的事一定会比别人多。大学生不妨早一点开始体会这一点,竞争力也会早一点开始提高。  哪里是心之所属的地方,哪里就是人的好去处。我们的家,在我们的心上。咱们中国人说四海为家,就是这个道理。不管在哪里,只要一个人心有所属,当他独处时,他内心也不会空虚无聊,就会有美丽的火花在寂静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我已习惯了给生命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去听音乐,看电影,读一些好书。我在曼哈顿上班,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近,有时下班独自一人去看画展或影展。在家我会静下来写作,真正享受独处。我妻子非常支持我这样做。这并不妨碍我们一家出去血拼,去旅游度假,也并不妨碍我和她两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赏艺术。只是有了孩子,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我们夫妻俩喜爱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成家后,人仍需要让生命独处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绝大部分的写作和博士资格考试,都是在婚后和在美国正式工作之后。成家立业,让人有了安定感,独处时更从容,知道不想独处或需要调节时,有自己的家做避风港。  有了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再加上成年后的自身体会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把独处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培养他, 让他学会自己玩,自己动脑筋。  年轻家长必须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独玩的时间。孩子需要一些时间自主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游玩,规划自己的游玩,享受自己的游玩。孩子独玩,如同成人的独处时光。在这过程中,可轻松愉快地安排自己游玩的步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独玩时,小孩不需时时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能体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报、读书,不受到干扰,因为这是可以沉思的时刻。当孩子独玩时,他尽情且专注与玩物交谈、互动,与自己在一起。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玩弄着自己的手脚,尝试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婴儿独玩的时刻。虽然大人无法确知婴儿在想些什么,但不难发现,孩子愉悦地享受着与自己玩。当婴儿学会爬,学会走,他的玩乐开始扩展到自身外的空间与物品,使尽所拥有的移动能力,摸弄他触及到的物品,专注探索着外物,直到他玩够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个目标,继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发出愉快的叫声。可惜,父母在孩子长大懂事后,却忘记了孩子婴儿期这种独处的本事,什么都要管,反而扼杀了他独处能力的提升。一个人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可能与小时候父母什么都要管有关。第37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3)  独玩是培养孩子自主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如同独处对成人的意义,在独玩时,孩子感受自己,重整自我。独玩时,他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实践,这对培养其自主创新及自信心很重要。这是孩子自我的真实展现,包含着他的情感与反应。相反,在与他人(尤其与成人)互动时,孩子的思绪与行为表现往往掺杂着他人的意见,较难完整随着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发挥。孩子的独玩,是其内心专注的时刻,如同成人专心做一件事。这种独处时的专注,是他未来成功的保证。  现在,中国孩子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填满,造成父母与孩子身心皆疲累。殊不知,这还会使得孩子失去独处时沉思内省的能力。过多外力的干涉,过度教导,会剥夺孩子自主判断的机会。虽然在父母管制下,孩子在人生道路可能提早起跑,然而,人生是一段长跑的历程,需要孩子在每一段路程中,冷静、清楚地判断自己的步伐,施展自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很多是由孩子的独处开始的。  孩子独处时间的长短需视其个性而定。对于缺乏独处能力的儿童,可以由10分钟开始,待孩子能习惯10分钟独处后,再逐步延长时间。约定的独处时间内,若孩子对父母有互动要求,即使是简单要求“我想跟你说句话”,父母需要很坚定地提醒孩子:“这是独处时间,当规定时间一到,你再告诉我。”有些孩子可能会耍赖,只要仍在独处时间内,父母都应坚定地提醒他,并坚持不予理会。这对孩子学会独处很重要。  孩子独处独玩时,父母干涉介入应减到最低限度。除非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例如爬到窗台、把玩利刃等),否则父母宜静静地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当孩子独玩时,父母不需要刻意赞美或提醒孩子。父母不着痕迹地在一旁欣赏或专注做自己的事,就是对儿童独玩最好的称许及示范。此外,在独玩之后,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在此段时间进行的事或活动,例如,告诉孩子“刚刚我读了这篇文章,我好喜欢”,或“你看,我把客厅打扫干净了,我好高兴!”也可以问问孩子:“你刚刚在玩什么?”聆听孩子的独处经验。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一旁细心观察孩子独玩的状况,当发现儿童不时张望父母时,父母则主动走过去,给他一个拥抱,不需言语,然后很自然地静静离开。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开始学习独处及尊重父母的独处。父母可与孩子对这段时间做一些约定与讨论。让孩子知道,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彼此都不能打扰,有困难也要尽量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会做家务的小孩到了职场和成家后也勤快,少抱怨。孩子13岁后必须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能做饭洗衣,父母不在时能管好家。到了13岁后,家长可有意外出,把孩子留在家中测试孩子的独处能力。孩子长大后,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再加上读书、工作种种因素,独处会愈来愈多。如果缺乏独处能力,即便成年了,很多人精神还是不能独立。强化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即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对我们新生代太重要了。第38节:20 每周独处一次  20 每周独处一次  提高独处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每周独处一次。通过独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了解自身的创造性或艺术性。这是生命中的特殊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开放自己的想象力和激起独特的兴趣。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有创造力或体育、艺术才能都没有关系。每周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独处能力。  每周有一天抽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做那些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或从前喜欢做但现在被搁在一边的事情。当做这些事情时,独处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在乎他人对你的评头论足。这同样也是学会享受独处时光的大好机会。  独处时做什么呢?从玩儿开始。  想办法玩儿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比如组装一辆汽车玩具,或试着做木雕。做些表现创造力或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如绘画、雕刻、写作、拍照。列出自己喜欢做或想实现的10件事。根据年龄,可选择做包括以下一些一个人能做的活动:  ☆ 写故事或日记  ☆ 画画  ☆ 拍摄周围所有种类的树或建筑  ☆ 尝试做多种风味的饭菜  ☆ 创作可演出的节目  ☆ 学习一种乐器  ☆ 练武术  ☆ 读一些以前没有读过的书籍和杂志  ☆ 在街上观察人们,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  ☆ 骑自行车,慢跑或游泳  ☆ 设计一个新的工具或物品  ☆ 打扫房间  ☆ 听音乐  ☆ 整理花园  ☆ 装修房子  ☆ 到公园去散步  ☆ 在雨中漫步  ☆ 唱卡拉OK,练嗓门儿  ☆ 在阳台上做个雪人或进行太阳浴  ☆ 练哑铃  ☆ 设计衣服款式  一旦列出想做的事,就可选择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加以关注,比如,购买需要的用品,或者收集资料。对于一项活动,例如写作,必须坚持做至少3个月,每周独处一次来进行。经过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人会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是一位创作者。在这些富于创造性的日子里,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画一幅画,那么画得好坏并不重要,画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真正专注画了,而不仅仅是想想而已。当开始进入画画的状态时,人会慢慢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创造力,也会感激能一人独处的机会,会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潜能,具有比想象中更多的创造性。  当最终完成目标时,人会充分体验到满足和自信。可以和亲友庆祝这个结果。如果写了一部小说,那就给朋友和亲人看看,甚至可投稿。不管人们怎么说,一个人会体验到一种完成目标后的美妙感觉,会发现独处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发现自己具有以前从没有注意到的创造力,会使人变得更有信心,从而更喜欢独处。可能令人更开心的是,一个人因此有了业余爱好。业余爱好使独处变得丰富多彩,甚至有时恨不得多一些独处时间。  所以,培养业余爱好对加强你的独处能力很有用,你一辈子都会受益。年轻人休闲独处时,最好是利用此时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不但独处丰富多彩,也为社交增添话语权,使社交变得高层次、高品位,别人也会越来越被你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吸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2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软能力
软能力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