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张立娟,王彩霞 编著本书不是一本乏味的经济学教程,那样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但也绝不只是为了迎合读物,那样只会使读者迷离于浮光掠影,却忽视了对经济学的进一步接触。 实际上,本书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明事例为血肉、涵盖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和热门话题。面对一篇篇小品文,读者如果随意一翻,可以在轻松的浏览中了解某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沿着本书的目录逐次阅读,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实际勾勒出了一幅现代经济学的大体轮廓。前言 简单设问一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所面对的,那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懈努力的,便正是“经济学”。这也许是对经济学最平民化的解释。 然而,作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者,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在于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历经了漫长发展,时至今日已博大精深。这就像当初只有几株幼苗的原野,而今已是一望无际的林海。“由极简至极繁”,当今的经济学已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其范围之广,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罗列这门科学的分支,其数量当以百计,以至于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加里·贝克尔声称,经济学几乎可以分析人类社会90%的行为。 话虽如此,在现实当中,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某个现象产生好奇,进而想去探究它的经济学机制时,却往往会在专业书籍大量的原理、数字和图表面前无所适从,接着望而生畏,最后退避三舍,从而极大伤害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是由最基础的命题、定理开始,沿循着逻辑体系展开,直至构筑成一座宏伟的大厦。要学习它,需要按这一模式循序渐进。然而,我们普通人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工作闲暇去系统掌握。 可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注定不能对生活里的各种现象视若无睹: 为什么同一种型号的手机,在百姓和学生间会有悬殊的售价? 为什么在粗粮和细粮之间,玉米的市场价格有时会超过小麦? 为什么某种商品价格猛涨,人们反而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购买? 为什么把钱存进银行生利,储户几年后发现自己反而赔了钱? 为什么已经提高香烟征税,对控制吸烟的效果依然不甚明显? 为什么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几个人要联合起来到街头擦皮鞋? 为什么人民币在不断升值,变得更加值钱后反而又生新烦恼? 为什么产品比原料还便宜,这种市场竞争优势反而隐藏风险? 为什么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经济学家们对此却一直忧心忡忡? 要理解这些现象,就必须借助经济学的一臂之力。不过,面对那些生涩的阐述和深奥的理论,我们又往往困惑不已。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学点经济学》将努力帮助读者解决这一难题。 本书不是一本乏味的经济学教程,那样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但也绝不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兴趣,而刻意编写的猎奇读物,那样只会使得读者迷离于浮光掠影,却忽视了对经济学的进一步接触。 实际上,本书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明事例为血肉,涵盖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和热门话题。面对一篇篇小品文,读者如果随意一翻,可以在轻松的浏览中了解某一经济学常识;如果沿着本书的目录逐次阅读,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实际勾勒出了一幅现代经济学的大体轮廓。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阅读,读者都会在轻松愉快中有所收获,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学的认识和兴趣,这也正是本书的编写目的。如果本书就此成为读者打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那必将是编者莫大的荣幸。 第一章 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人人都应学点经济学不值钱的背后——通货膨胀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是涨声一片。这让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该怎样认识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那么多东西了。假如半年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3元才能买1斤猪肉。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光是猪肉涨价了,当你环顾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人们通常都不喜欢通货膨胀,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得不值钱了——尽管在通货膨胀时,人们往往赚得更多。 通货膨胀可以分成好几类,而且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人们一般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例如在1923年的德国就发生过,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一个马克的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还有津巴布韦,其2008年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31000000%。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也比较复杂,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因素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减少压力和损失。 从宏观上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 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具。 2%-5%的温和通货膨胀一般是经济最健康的时期。这时一般利率还不高,经济景气良好。这时虽然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但千万不要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黄金,而应当将你的资金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最可取的方法是将资金都投入到市场上。此时,无论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很不错。当然这个思路的另一面就是,这时一般不要购买债券特别是长期的债券。而且要注意的是,对手中持有的资产,哪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也不要轻易出售,因为更大的收益在后面。 当通货膨胀达到5%-10%的较高的水平,通常这时经济处于非常繁荣的阶段,常常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时期。这时政府已经出台的一些调控手段往往被市场的热情所淹没。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是该离开股市的时候了,对房产的投资也要小心了。 在更高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政府必然会出台一些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基本上经济紧接着会有一段时间衰退期。因此这时一定要离开股市了。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这个时候的财务成本是很高的。也绝不能炒房,甚至不是投资房产的好时候,手中用于投资的房产也要减持,因为在接下去的经济衰退期中房产市场也一定受到影响。这时,利率应当已经达到了高位,长期固定收益投资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如长期债券等,但企业债券要小心,其偿付能力很可能随着经济的衰退而减弱。还有保险,储蓄型的保险也可以多买一些。 当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你的全部财产换成另一种货币并离开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这个时候任何金融资产都是垃圾,甚至实物资产如房产、企业等都不能要,因为这里的经济必将陷入长期的萧条,甚至出现动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离开国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就只有多选择黄金、收藏等保值物品,以减少损失。 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保持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首度破7,人民币汇率一时又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普通百姓也会热议人民币升值问题。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好事情,而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坏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人民币升值是好是坏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多大影响?该如何对待人民币升值? 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了,钱值钱了,老百姓出国旅游、买原装进口汽车、瑞士表更便宜了,大企业到国外吞并企业成本降低了……美国为什么下大力气逼迫人民币升值?难道美国人傻吗,让自己国家的钱不值钱?其实我们从日元相对美元的升值就能看到其中的道理。1985年美、英、法、前联邦德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迫使日本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签字之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到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日本人当时也以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了富翁,但事实却是日本的经济所遭受的打击用了20年也没有缓过劲来! 人民币的升值对富人的好处确实是显而易见,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前8.5元人民币换一美元,现在不到7元就可换到,到国外去玩、去购置产业就更廉价了,显而易见富人手里的钱更值钱了。但对于指着工资生活的老百姓来说却没有多少好处,甚至带来坏处。以前买一个烧饼五毛钱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变为四毛,相反境外游资来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促使物价上涨,这看看现在的房价就知道了。最要命的就是就业问题!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办厂,是来挣钱的,图的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旦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威胁到外国企业的利益(因为人员工资等费用是以人民币结算),他们就会撤资,去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市场。还有就是不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因为换汇成本问题,你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贵了,肯定影响到占有率。比如,升值前1美元等于8元人民币,升值后,1美元只折合7元人民币,假设包子1元人民币1个,升值前,外国人用l美元本来能买8个包子,升值后,1美元只能买7个包子了,也就是说中国的东西变贵了,那外国人就会不买你的东两,而去买更便宜的东西,因此,中国的出口量就要减少。这样一来,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就更困难了。 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升。其实,客观地说,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升得恰到好处,则对我国有利;升得不好,则对我国有害。具体来说,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你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将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买进口车或其他进口产品,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便宜”了,从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2)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以后,其购买能力就提升了,企业进口的成本就降低了。 (3)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一国货币的升值和贬值,是一国国力的象征,比如,近年以来,你到东南亚各国去旅游,只要带人民币就可以了。人民币并不能自由兑换,为什么东南亚各国会接受人民币呢?那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信任。这样,靠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国际事务话语权。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2)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则会对外资造成很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台湾也曾经历过中国现在的压力,在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40涨到1:25后,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纷纷转移到东莞。同样,有专家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这些传统产业又会从东莞转移到像中亚、越南等更不发达的地区。本来,中国还有很多地区,比如西部,可以容纳这些产业,但因为货币的调整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可能使得中国被迫提早经历产业空洞化的过程。 (3)人民币升值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4)人民币升值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这就好比是一户本来很穷的人家,来了一个巨富亲戚,为他们带来了暂时的“富裕”生活,因而外人便因其阔而借给这家人巨资,不料这户人家的富亲戚突然消失,留给这户人家的只有高筑的债台,最终导致这家人崩溃破产。 人民币升值,有利又有弊。那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该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呢?面对人民币升值普通大众应当调整储蓄、投资和消费三大结构。 一是调整储蓄结构。多存人民币,少存美元。目前亚洲有四大流通货币——人民币、日元、韩元和新元,人民币是亚洲的主体流通货币,占流通量40%以上,将来升值空间大。此外,可尝试到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储蓄业务。汇率放开之后,一些外国银行相继进入我国,普通大众可以拿出一部分人民币储蓄到外国银行,通过多元化储蓄来分散风险。 二是调整投资结构。普通大众因此不能全依靠储蓄来保值和增值,还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人民币购买不动产,比如山林、土地、房产等,因为实物保值比货币保值风险性更小。 三是调整消费结构。面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多消费进口产品,多进行境外购物消费。 金融世界的“大地震”——次贷危机 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经济领域的人来说,次贷危机这个名词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从2007年开始,这个名词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次贷危机让强大的美国经济陷入了增速减缓的困境,甚至面临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的变脸牵一发而动全局,让全球众多国家的经济也陷入了危机。在中国,次贷危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经济的下滑、通货膨胀、股市的暴跌等,都和次贷危机有关系。那么,什么是次贷危机呢? 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房贷危机(suloprime*lending*crisis),是指发生在美国,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剧烈的危机。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都受到其影响。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质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对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优质客户,主要提供传统的15-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三个层次就是次级贷款市场,针对的是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没有收入证明与负债较重的人,主要是提供3-7年的短期贷款。至于第二层次就是“另类A级”(Alt-A)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是提供介乎前两者之间的贷款。 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由于第三个层次的次级贷款市场出现问题。次级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无须提供资金证明。这表面上来看,贷款银行似乎在做着善事,让那些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房可住。事实上,我们不能忘记任何公司都是逐利的,银行也不例外。这些银行推出的都是无本金贷款,三年、五年、七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而这些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就突然增加。这样做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银行对资产价格有着极其强烈的上涨预期,而且这样做的利润空间很大,所以,就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低收入者提供贷款了。 银行将贷款贷给低收人家庭之后,它本身为了转移风险以及尽快网笼资金,以住房抵押为基础,对次级贷款进行了证券化,将这些贷款发行成债券,即次级债(MBS)。相应地,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也高于普通的债券。因为利率高,于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都纷纷买入了次级贷款债券。 而投资银行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抵押证券(CDO),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转卖这些次级抵押证券,到了最后,风险已经蔓延到了全球的金融机构。 如果房价能够持续上涨,这样的利益链条是能够保持正常的。但是,从来就没有只升不降的资产价格,当经济进入滞胀,通胀泛滥,资产价格的下跌就无法避免了。从2006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开始下跌,次级贷款这个多米诺骨牌随之倒塌,无数家庭无法偿还贷款,大量的违约房产被银行收回拍卖,导致了贷款银行的巨额亏损,投资银行也无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银行也爆出巨亏。这就是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了。 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就非常显著。虽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次贷金融产品的规模有限,但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严重恶化了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5.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换算成人民币,增幅回落11.6个百分点;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 其次,由于美联储进入了降息周期,而中国央行在通胀压力下不得不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套利。大量热钱的涌人一方面造成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总额达1.8万亿美元),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另一方面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局面,推动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上升。 再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产品价值熏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也是造成目前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波动性加大的原因之一。 最后,美元贬值推高了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这将通过PPI的上涨(我国的PPI从2007年10月份开始上升,到2008年2月份达6.6%,创3年新高),最终传递到中国的CPI(2008年2月份达到峰值8.7%)。 新世纪第一场全球经济大动荡——金融危机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进入新世纪的第八个年头是一个悲惨的年份。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显现,继4月份贝尔斯登破产被托管后,7月份两房——房地美与房利美危机爆发引发民众疯狂挤兑潮,9月初美国政府被迫承诺接管两房;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时,美林证券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最后,美国五大投行仅剩的两巨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很多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可以说,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很好的证明。 从表面上看,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邹平座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有两个: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结果造成金融活动逐渐失控。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这一最薄弱的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并被无限放大。 2.美国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从而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涨。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另外,在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人们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直接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涨,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这次金融危机会极大地削弱美国的实力。其一,体现在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控制力方面。在金融危机中大量的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遭到严重的打击,这些投资机构首先崩溃,没有人再敢买美国的金融产品了,马上就会造成信贷紧缩。接下来一大批相关的企业倒闭,对美国的经济实力影响相当大。。 其二,体现在软实力方面。过去20年间,整个美国经济体系都是以金融这个核心来运转,这个体系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样板。人们甚至认为美国模式已经战胜了周期波动。现在,这个经济体系按照美国人最为自豪的“市场规律”崩塌了,以从繁荣到萧条,从金融到实体的顺序。这对美国的硬软实力都有相当大的损害,特别是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国金融模式作为改革样板,现在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样板的作用,美国的榜样力量要打一个大折扣。 这次金融危机不但重创了美国,更是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作为世界风向标的美国,打个喷嚏连全球都要跟着感冒,更不要说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此,经济学家章玉贵说:此轮全球金融风暴在将美欧金融业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毁灭大半的同时,更有可能将全球经济周期拖人寒冷的“失落十年”。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国家破产 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旋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此时,他面对的冰岛不再是这个世界最美丽干净、金融高度发达的天堂,而是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乌托邦,昔日在全世界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冰岛人口只有32万,过去仅靠渔业支撑,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进入一个连续10余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冰岛的银行体系此时迅速萌芽并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它们在全球各地成立分行,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银行因此成为冰岛经济的最强支柱。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3万亿克朗。 银行资产的大量累积,让冰岛人尝到了甜头,这个小国人均GDP占到世界第四,美丽洁净的环境、优厚的福利政策让这里成为一方世人向往的“幸福乐土”。但是当金融危机袭来时,这个国家才发现他们原来正是巴菲特所说的“裸泳者”。总理哈尔德承认,由于冰岛银行产业几乎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业震荡波中,冰岛面临“国家破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哪个公司或企业破产了,倒闭了,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会破产。但这种现象现在却真实地出现了,冰岛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地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加入将要破产困境的国家越来越多。全球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评级报告(警告),面临“国家破产”边缘的国家还有一长串。 当然,国家破产的概念不是特别严格,从理论上说,一个经济单位,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如果资不抵债就是陷入了破产的境地。但是国家和其他单位不同,国家手上第一有苛税权,第二有发钞票的权力,第三有举债权,有这三权在就使得他不可能实际地破产。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一个已经破产的事实,可能会导致政府更迭,但是国家破产不太可能。应该这样来看,这里用国家破产这个词说当前的事,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徐东华认为,所谓的国家破产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他说:“国家破产,是说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里的经济情况,首先,就是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对外贸易赤字;其次,就是出现大量外债;最后,该国家没有偿还外债的能力,同时也没有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要破产了。” 面对一个个国家纷纷陷入破产危机,如何拯救它们,也同样成为追在眉睫的任务。早在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级(IMF)的第一执行总裁克鲁格尔女士曾提出过一个解决机制,将IMF的地位放在了国家破产解决程序的核心地位,但是很明显,这一方案遭到了所有国家的反对。两年后,IMF再次提出一个改进后的方案,该条款从法律上允许债权人中的一个“绝大多数集体”(占债权人总量的60%-70%)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同时该重组须将其余的债权人包括在内,而IFM只起到监督和最后仲裁的作用。 为了应对当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阿根廷当年的债务危机与现在所说的“国家破产”几乎相同),美国政府也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著名专家学者曹凤岐认为,要挽救国家破产的危局,就必须从国内、国际多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渠道:“第一,是国际求助,比如这次冰岛向俄罗斯寻求贷款:从国外获得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第二,就是通过谈判解决债务问题,比如上一次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进行国际谈判,对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免除、延期等措施,这也是一种缓解危机的办法;第三,就是要发动国内民众共度难关。只有国际、国内多方面共同地努力和配合,才能真正起到挽救的效果。” 谁到底是上帝的手——市场失灵 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减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各大央行关于降息的联合声明全文: 为了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已进行长期紧密磋商,并已采取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减缓金融市场紧张状况等前所未有的联合行动。 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减缓,原因是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大幅下降。通货膨胀预期已逐渐缩小,但仍对物价稳定有重要意义。最近金融危机的恶化,增大了经济成长的下行风险,同时也减小了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 因此,鉴于部分放松全球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今天共同宣布,降低基准利率。 同时,中国央行积极响应救市.也宣布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货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挽救市场,说明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这说明市场已经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度过危机。 一直以来,每当市场出现危机的时候,始终充斥着关于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救市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其实,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过无数次的危机与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自人性的贪婪,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做“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经济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美国陷入次贷风波并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过程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干预行为。而且,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度过危机。 对于如何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G30主席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面对金融市场失灵和信用市场失效,现在,真正的问题已不只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定价问题,而是怎样使用流动性,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关于如何恢复市场信心,雅各布·弗兰克尔指出,鉴于金融危机引起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良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你找到工作了吗——失业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民生则是人民大众之生计,通俗地讲,就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能继承祖辈基业而无须为温饱奔波的人是少数的,绝大都数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个岗位,出卖劳动力换生存。生存是个沉重的话题,要生存我们必须找工作。 可以说,就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人民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牵扯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就业不论是在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是在决策层案前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不少国家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更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 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做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特别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例如,年轻人在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并长期投入之前,常常会更换几次工作;或者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更换工作等。摩擦性失业最终的表现形式即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例如,新型的计算机产业正在大力招兵买马时,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衰落却面临失业;同样,当繁荣的经济特区虚位待人时,而老工业区的许多工人却正在丢掉饭碗。这种因结构性失业而造成的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因为钢铁工人很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培养成计算机程序员。 由此可见,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雪糕厂在销售淡季裁减员工,因此而造成的失业者就是季节性失业。 对季节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应侧重于信息服务,指导他们在淡季以灵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就业。 (4)周期性失业: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例如,你是一家空调生产厂商的职员。随着经济衰退周期的来临,人们的收入减少,买空调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你们所生产的空调就会在仓库里越堆越多,老板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直到有一天,老板面色沉重地宣布:为了挨过危机,企业不得不裁员。于是,你就成了周期性失业者。而且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失业了。 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失业者。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失业,都认为失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比如说,现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大学生失业现象对整个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只有通过自由流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才会尽可能地提高。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失业现象并非完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收入高的人为什么多交税——累进税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累进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通俗地讲,就是谁收入越高,谁交的税就越多。比如,王先生和李先生是某公司的职员,王先生是普通销售员,每月实发工资3500元。李先生是销售经理,每月实发工资5000元。李先生就要比王先生多交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形式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额。 采用全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方法简单,易于计算。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不合理的情况。例如,甲月收入1000元,适用税率5%;乙月收入1001元,适用税率10%。甲应纳税额为50元,乙应纳税额为100.1元。虽然,乙取得的收入只比甲多1元,而要比甲多纳税50元,税负极不合理。这个问题,要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解决。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的数额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原来是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是2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一四金)-2000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应用税率如下表: 以上面所列举的王先生和李先生为例,王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3500-2000)×15%-125=100元;李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5000-2000)×15%-125-325元。在这里,李先生比王先生收入高1500元,就要多交225元的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方面,有利于自动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被人们称为“自动稳定器”;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它使负担能力大者多负税,负担能力小者少负税,符合公平原则。累进税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为多国所采用。 消费PK节俭——节俭悖论 王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丰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王先生却常常因两个人的花钱而生气,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儿子。这生气不是因为别的,却是因为父亲的过分节俭和儿子的过度消费。 王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虽年已七旬,但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未改。为了节省一点电费,他的父亲看电视时是从来都不开灯的,空调从装上到现在如果不是王先生去他那里开上一会儿的话,他自己是舍不得开的。当王先生因此而说几句时,他的父亲总是说:“咱住在二楼这么阴凉,如果再开空调,浪费电不说,凉得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先生专门给父亲买了一盒蚊香让他记着晚上睡觉前点上。可他的父亲总是说:“不点也罢。过去在农村,有谁点蚊香?人溘睡了自然就会睡着,这么大个人还在乎蚊子咬两口。”为了能免费理发,他的父亲能从城西步行到城东找义务理发摊儿。为了省钱,他的父亲不仅坚持自己蒸馒头,而且也很少买菜,常常是逛菜市场时顺便就捡上一些菜回来。父亲过生日时王先生说到饭店里去吃顿饭,可他却说:“还是在自己家吃实惠,割斤肉,擀点儿面,比去饭店吃强多了。” 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先生的儿子。为了玩游戏,硬是让他妈给买了一台好电脑,游戏光盘一买就是好几盘儿。想弹吉他,就让他妈给买了一把吉他,还专门请了老师教他。到了夏天,儿子是进门就开空调,冰箱里好点的冰糕都是为他准备的。早上他动不动就要去喝两三块钱一碗的羊肉汤。中午和晚上没有肉他是不会动筷子的。就这还不算,双休日他还总要王先生带他去饭店里撮一顿。对此,王先生没有少说儿子,可是儿子却振振有词:“现在提倡消费,国家领导人都说要扩大内需,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多作贡献。而且,您和我妈的收入也不应该在乎这点支出。” 王先生非常矛盾,常因父亲过分的节俭而心疼地责怪他,但对儿子的过度消费虽然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王先生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群体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西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节俭悖论”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个家庭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富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里一定要有汽车,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汽车要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又要用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用于买别墅的l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1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在经济学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有些情况下,社会成员个人的精明可以是整个社会的愚笨。解决节俭悖论的这一现实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节俭悖论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如此。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节俭和消费的问题。像本书开头案例中王先生的父亲和儿子,他们的观点都对,但又都不全对。这里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并不是不去消费;而消费也不是奢侈地去浪费。我们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也要理直气壮地反对盲目消费。 你买,我也跟着买——示范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你的同事或者邻居买了某种商品,引得其他人羡慕的时候,你也会跟着购买这种商品。 一次出差,张娜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同事刘婷婷结伴而行。刘婷婷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结识刘婷婷,也让张娜觉得这次枯燥的出差有了新的乐趣。出差的间隙,张娜和刘婷婷少不了安排在空闲的时间到当地的商场去购物,刘婷婷的出手大方也给了张娜不小的触动。 “平时一般购物,我都喜欢挑选一些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很少有四位数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线品牌,既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和自己收入相当的刘婷婷相比,张娜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觉得自己简直太“小儿科”了。“刘婷婷出手很阔绰,七八百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的便宜,动员我一起血拼。”可是在张娜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可是毕竟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而且我和刘婷婷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张娜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半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只名牌皮包。 从商场回来,张娜就后悔了。和刘婷婷快乐的单身生活不一样,张娜去年新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按揭款,可是买一个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半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信用卡的情景,张娜就开始有点担忧。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张娜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心态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女性之间难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爽快,我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我不能像刘婷婷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呢?” 由此可见,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但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其他人——主要是那些收入与其相近的人——消费行为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在起作用。 示范效应这个名词最早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作的总结,现在已广泛地被经济学家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人类的消费行为 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从动态上看,示范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 那么人们最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流趋势呢?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伯克尔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的理论,可以得到解释。 说来非常有意思,伯氏理论的获得竞和他经常陪太太去餐馆有密切关系。当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伯克尔发现他太太总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行为,就是在两家餐馆中,她总选座位被占满的那家。而在伯克尔看来,两家餐馆质量完全一样,差别在于,其中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人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细心的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是否理性取决于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其行动对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行动集。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消费的示范效应。 确实如此,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消费者相比较。例如,单位组织向贫困地区捐款,这对捐款的人来说当然是消费支出。有些人在这时不一定是看自己收入的高低,而是会先看看周围的人捐了多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应该跟哪些人捐一样多。即使他的收入高点,他也不会多捐,他担心有出风头的嫌疑。即使他的收入较低,他也要向某一部分人看齐,甚至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不愿意别人说他小气。从理论上讲,这里所表现的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这就使我们看到消费者分成了许多群体,有许多消费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算在一定的群体内,他的消费向这个群体内的其他人看齐。 在市场环境下,特别是在商品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消费的示范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市场供求关系起着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有人看到别人的衣服漂亮,不管自己穿着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计买一套穿在自己身上。“名牌效应”也是示范效应的典型现象,这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商家要不惜重金聘请“明星”做商品广告的缘故了。 在现代社会中,示范效应随时都左右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消费习惯。当消费者看到有些人因收入水平或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购买高档消费品时,尽管自己的收入没有变化,也可能仿效他人扩大自己的消费开支,或者在收入下降时也不愿减少自己的消费支出。示范效应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当某国居民接触到别国居民购买高档消费品时,他们可能会仿效别国居民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于是,消费的示范效应会造成低收入水平国家居民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他们正常的水平,从而导致储蓄不足和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等问题。 信息经济时代新法则——长尾理论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有一些颇有趣味的商业现象: 与人们预料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销量中,畅销书的销量并没有占据所谓的80%,而非畅销书却由于数量上的积少成多,而占据了销量的一半左右。 投向1000个活跃博客的广告,其效果有可能不亚于投向大型网站的效果,尽管每个博客的读者可能只有几十人。 彩铃等数字音乐的出现,让身受盗版之苦的中国唱片业,找到了一个陡然增长的、心甘情愿地进行多次小额支付的庞大用户群。此前,有意愿、有能力进行金额可观的正版音乐消费的客户群,其数量少得可怜。 这些商业现象对人们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些故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理论——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晌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例如,在销售产品时,厂商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所谓“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我们都知道冰山理论,用冰山理论来形容长尾部分的巨大价值是再适合不过了。长尾的世界就好像是一座海上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是大热门,但是在海面下是巨大的冰山基层,这一部分远比海上冰山的部分要大得多。例如,Google就是一个最典型的“长尾”公司,其成长历程就是把广告商和出版商的“长尾”商业化的过程。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和个人,此前他们从未打过广告,或从没大规模地打过广告。他们小得让广告商不屑,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可以打广告。但Google的AdSense把广告这一门槛降下来了:一方面广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廉价的,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对成千上万的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来说,在自己的站点放上广告已成举手之劳。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来自这些小网站而不是搜索结果中放置的广告。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代表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广告市场。这条长尾能有多长,恐怕谁也无法预知。因此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尽管听上去有些学术的味道,但事实上这不难理解——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 在上述理论中被忽略不计的80%就是长尾。克里斯·安德森说:“我们一直在忍受这些最小公分母的专制统治……我们的思维被阻塞在由主流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下。”但是人们看到,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奉为传统商业圣经的“二八定律”开始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媒体和娱乐业中尤为明显,经济驱动模式呈现从主流市场向非主流市场转变的趋势。 “长尾理论”也会影响到社会形态及公共服务,如以往不受重视的冷门服务项目、更个人化的社会医疗护理等,其应用也可移植。 衡量国家财富的尺子——GDP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GDP的持续增长。人们只要谈到中国的经济,就会谈到GDP。报刊、网络、电视、书籍等媒体上,到处都有GDP的影子。GDP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那么,GDP到底是什么呢?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使用GDP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出,或者说是生产能力。因为这个社会其实就是收入和支出构成,也是投入和产出构成。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用这两者来计算。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也应该存在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到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有多强,或者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以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而GDP就是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也就是说,GDP是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的尺子。 到底社会财富包括哪些呢?一般来说,工厂生产的产品,银行提供的服务,学校创造的价值……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社会财富。把这些社会财富都加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简单点就可以这样表示:社会总财富=冬瓜+南瓜+丝瓜+……+鞋子+衣服+包子+美酒+香烟……为了使这些毫不相干的产品相加,经济学中便出现了“价值”这个概念,即冬瓜多少钱,丝瓜多少钱,衣服多少钱……这样用统一的货币表示各种产品的价值,就可以算出社会总财富。我们所经常看到或听到的GDP增长百分之多少,就是指社会总财富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 这里所指的社会总财富是没有民族和国籍之分的,就是说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无论肤色,不管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它是在这个时间所创造的都归入GDP内。例如,诺基亚在中国的分公司所获得利润就要计人中国的GDP,而不能计入芬兰的GDP;联想在美国的公司所获得利润就会计入美国的GDP,而不会计入中国的GDP。 当然,关于GDP这个概念,我们还有几个修饰词要把握好。一是时间概念,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生产的”,这说明GDP是个时间段的概念,不是某个时间点的概念;二是生产的概念,是指所有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不包括销售的收入,否则就会重复计算的。比方说生产了十台电视,就会有10台电视的社会财富的价值表示,并不会因为你没有销售出去,而只记部分的价值表示;三是“最终产品和劳务”,这是指最终为人们所消费和使用的物品,不包括中间产品,这样也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四是“价值”,这是指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都是要通过市场价格来统一计算的,不是某个厂家自己臆断的价值。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成为核心指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但有的时候,却会出现反常的情况,GDP高速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却并未随之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呢?这是因为GDP代表的是全社会终端商品的价格总和,而我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全社会终端商品使用价值的总和。这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背离。比如李先生家3年前每月吃10斤猪肉,每斤4.5元,共需45元。去年猪肉涨到了9元一斤,李先生家每月还吃10斤,需90元,这样在李先生家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任何提高的情况下消耗的GDP增加了一倍。今年猪肉涨到了13元一斤,李先生家吃不起10斤了只能吃7斤,需花费91元,这样李先生家在生活水平下降30%的情况下消耗的GDP反而还略有增加。李先生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吃了多少肉,而GDP反映的是李先生买这些肉花了多少钱,二者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相互背离的一面。有时李先生花的钱多说明他吃的肉多了,有时他花的钱多反而吃的肉少了。 可见,虽然GDP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具体来说,GDP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准确情况。因为现行GDP统计对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照算不误,比如有一年发生大水了,水灾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很多灾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但是,GDP却增长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救灾需要投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花费大量的物资,所以GDP上去了,GDP增长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比方说早上开车上班,如果开车很顺利,就很快到了工作单位;如果出了车祸,人要送到医院去治病,车要送到车行去修理,那么这样GDP就上去了,GDP就增加了。本来出车祸是不好的事情,也不会产生效益,但是从GDP来讲却是增长了。这种GDP的增长,其财富积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其二,GDP也不能够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比方说,有些地方,经济增长虽然比较快,但是,资源消耗非常厉害,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GDP上去了,但是成本很大,破坏了生态平衡。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既不要忽视它的重要作用,也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 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GN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间里,不管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入哪个国家,只要它们仍然为该国的个人或法人所有,那么用这些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或劳务价值就称为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例如,诺基亚在中国的分公司所获得利润就要计人芬兰的GNP,而不能计人中国的GNP;联想在美国的公司所获得利润就会计人中国的CNP,而不会计入美国的GNP。这里强调的是一国的国民,就是有着本国国籍的人,无论他身在何地,所创造的价值都计入本国的GNP。这和GDP强调的地域性有很大区别。 GDP和GNP,无论是外国名还是中国名,都只差一字,所以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GDP的时候,都会误以为它就是GNP。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区分它们,我们在这里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家子,妻子在家里种蔬菜,一年的产值是6000元,丈夫在外地做小生意,一年的产值是l3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公司搞软件开发,一年的产值是10万元。房屋的租金是l万元。那么,这个家庭的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再加上房租,就应该是29000元;这个家庭的GDP就是这个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以及房租,就是116000元。 GDP和GNP的关系是:GDP-GNP+(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在上例中,那个家庭的GDP=29000+(100000-13000)=116000元。 从上面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即括号内的值为0,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等于它的GNP。如果这两个值相差不大,那么这个国家的GDP也就约等于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大于它的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小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小于它的GNP。 GDP和GNP,究竟哪个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得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外资在该国内,就像在一个人肚子里的用塑料膜严密封好的一个蛋糕,这个蛋糕虽然在这个人肚子里,但是不属于这个人。还拿上例来说,真正能反映那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数据,是29000元,而不是116000元,那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值再高,也和这个家庭无关。GNP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经济学研究的基石——经济学假设 由于经济现实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还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经济学家为了专注于要说明的东西,就常常会假设其他条件不会变化。这样一来,就用一道屏障隔开了其他事物的干扰。这就跟数学中的变量一样,因为现实是所有的因素都在变化,以人类的智慧很难容易地分析出其运动规律。只有先假定某一或某些因素不变,才能分析出其他因素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再假设这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这样总结起来就比较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运动本质了。例如,经济学家断言:“香蕉的价格下降一定会导致其需求量上升。”他们的这种断言就是建立在其他条件——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香蕉的喜好程度、其他水果的价格等——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说,经济学假设是了解和研究经济学的必要前提。 在具体的研究中,西方经济学有三大基本假设: 1.理性经济人 所谓的理性经济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总希望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人。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现代经济分析和把握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 对于理性经济人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人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是有理性的,从个人理性可以推出社会理性,理性是可以计量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所说的本性并不是指个人的性格,而是人类作为群体共同的本性。现代的生物学已经证明了趋利是动物的本性,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趋利的本性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这个层面上说,人是自私的,人有趋利的本性,因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对这种人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也因此经济学把理性人假设作为自己的基本前提。理性经济人就是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当做是一切行为的目标的人,而经济学就是在这一假设前提之下对资源在限制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对个人而言是实现收入和效用的最大化;对企业而言是实现利润和企业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对国家、社会而言是GDP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理性经济人的真正内涵,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经济学的开端就是从假设开始的,如果没有理性经济人假设,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可以说,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现代经济学因为不具有分析力而无从开展研究。 另一方面,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设说成是主张自私自利的东西了,看成是具有价值导向和政策趋向的东西了,好像是经济学家主张人们都自私自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分析工具本身并不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存在价值趋向的问题,谁都可以用。不能说一个人坐了美国的飞机,他就主张美国的意识形态了。 承认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所谓的“自私”之人是有理性的,他首先要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其次要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不择手段。 2.资源稀缺 资源稀缺性假设是指相对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资源总是不够的。学习经济学首先必须承认资源稀缺性假设,因为如果资源是足够的,那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必考虑成本,当然就不会有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是复杂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一种更高的新的需要。如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追求的是饱暖,到了90年代我们需要家电,90年代末我们需要电子通信,现在我们开始购买住房和汽车,再往后我们可能会开始考虑私人飞机的需求。我们需求的结构总是在不断地升级,需要永远得不到彻底的满足。于是任何一种资源,无论总量有多大,总是稀缺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资源之所以稀缺完全是被我们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人们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在寻求和实现解决方法的同时,也就不断为自己制造出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费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就是在这种无限循环的解决问题、制造新的矛盾、再解决新的矛盾、又制造新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的稀缺性在人类生存这个层面上讲,是可以不成为问题的,但在人们无限度的需求面前,资源的稀缺性就有了实际意义,因此这个假定也就无疑地成立了。 3.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足够使自己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信息。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婚姻。我们首先需要在恋爱阶段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爱好兴趣、个人习惯,甚至价值取向等,随着关系的不断深入,我们会了解到对方的亲戚家人、朋友同事、家庭事业,在实现了有效的信息沟通之后,再踏上婚姻的红地毯,这样的结合会因为在作出决定之前,对双方的信息有了充分的掌握,因而比较牢固稳定。试想,如果两个人不是建立在充分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就贸然而盲目地结婚,在日后的生活中肯定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及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政府只有在掌握完全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事实有全面而真实的把握,以这些信息为根据所作出的决策才具有现实可行性。个人和企业也需要大量地掌握经济信息,才能在市场的变换面前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理性经济人、资源稀缺、完全信息这三个基本的假设,为经济学的分析力、决策力提供了现实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而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就必须了解这些假设。 第二章 你是要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投资要懂的经济学牺牲当前消费来增加未来消费——投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投资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探讨。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投资是指牺牲或放弃现在可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投资活动主体与范畴非常广泛,在此我们以个人投资为例来对投资进行解释: 如果你手上现有1000块闲钱,你可在周末带全家出游后上酒店吃上一顿大餐,大家可以过个愉快的周末,或者买一件高档的衣服。但你也可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或者买入股票或基金,等待分红或涨升,或者从古玩市场买入字画,等待增值,或者参股朋友所开的小店,分得利润。前面一种情况就是花掉金钱(价值),获得消费与全家的享受;后面几种情况就是放弃现在的消费,以获得以后更多的金钱,这就是投资。再简单来说,你的本金在未来能增值或获得收益的所有活动都可叫投资。消费与投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费是现在享受,放弃未来的收益,而投资是放弃现在的享受,获得未来更大的收益。 投资的资本来源既可以是通过节俭的手段增加,如每个月工资收入中除去日常消费等支出后的节余,也可以是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如借人贷款等方式,还可以采用保证金的交易方式以小博大,放大自己的投资额度。从理论上来说,其投资额度的放大是以风险程度的提高为代价的,它们遵循“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原则,即收益越高的投资则风险也越大。所以说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只要是投资就有赌博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未来的预期往往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实按着你的预期方向发展,你就赌赢了,会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如果现实没有按着你的预期方向发展,你就赌输了,就会遭受亏损。 具体来说,个人投资的主要成分包括金融市场上买卖的各种资产,如债券、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以及在实物市场上买卖的资产,如房地产、金银珠宝、邮票、古玩收藏等,或者实业投资,如店铺、企业等。 投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1.狭义投资和广义投资 在经济学中,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而预先垫支资本及货币的各种经济行为。如开办工厂、开发矿山、开垦农场,以及购买股票、债券、期货等。狭义的投资则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等。 2.实际投资和金融投资 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投资可以分为实际投资和金融投资。实际投资是指投资于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黄金、房地产、厂房、机器设备、文物古玩、珠宝玉石等。一般来说,实际投资所涉及的是人与物,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实际资产能看、能摸、能用,用途广泛,价值稳定,投资收益也不低。金融投资则是指投资于货币价值形态表示的金融领域的资产,如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投资不涉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财务交易,而且金融资产也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资产,具有投资收益高、价值不稳定的特点。 3.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 按照投资主体类别不同,投资可分为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 国家投资,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所进行的投资,通常表现为财政投资,它可由国家直接拨款来安排,无偿使用,也可以委托管理投资的专业银行或投资公司实行贷款,有偿使用。国家投资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投资对象多为公共事业,如学校、医院、邮电局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因此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其实质是国家作为特殊的经济主体,引导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生活,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企业投资,是指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所进行的投资。这里的企业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金融组织及海外分支机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其投资范围涉及社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投资的实质,是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在优先实现自己的投资目的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对于企业投资,我们既要加以支持和鼓励,又要对其进行调控和约束,以防止出现不良投资行为。 个人投资的主体是个人,是指个人凭手中的资金购买投资证券充作金融资产借以获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个人并不是指个体企业,应将二者加以区分。个人投资的实质是广大劳动者将自己节约的消费支出转化为投资,在个人获得利益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的积累。 4.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投资按其投人的领域,可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是指投入到生产、建设等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投资,其最终成果是各种生产性资产。由于企业的生产性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因此,生产性投资又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在经济建设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生产和投资才能正常进行。生产性投资通过循环和周转可以回流,并且可以实现增值和积累。 非生产性投资是指投入到非生产领域中的投资,其最终成果是各种非生产性资产,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物质文体生活需要。非生产性投资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消费性投资,没有赢利,投资不能收回,其再投资依靠社会积累,如对学校、国防安全、社会福利设施等的投资;另一部分是可转化为无形商品的投资,有赢利,可以收回投资,甚至可以实现增值和积累,如对影剧院、电视台、信息中心和咨询公司的投资。 5.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 按照投资来源的不同,投资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是指本国政府、企业、个人等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国内投资总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积累能力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 国外投资是指外国政府、企业、个人,以及国际机构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它包括外国资本以各种形式直接进入本国境内投资和本国筹资者到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本带回本国境内使用两大类型。国外投资的实质,就是利用外资,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包括先进的技术设备,举借债务投资经营发展本国经济。 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处理好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的关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确定吸收国外投资的规模、内容和方式,在充分依靠本国力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国资本。 6.赢利性投资与政策性投资 按经营目标的不同,投资可分为赢利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赢利性投资又称为经济性投资,在西方也常称为商业投资,是指为了通过生产经营而获取赢利所进行的投资,一般主要投入到生产或流通领域当中。经济性投资能带来赢利,担负着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政策性投资又称非赢利性投资,是指用于保证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而不能或允许不能带来经济赢利的投资。政策性投资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却能带来社会效益,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就不属于生产经营因而不存在赢利可言的项目所花费的投资,如公共设施投资。这类投资支出由国家规定安排。另一种本身是生产经营性投资支出,存在潜在的赢利性,但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亏损,这类投资是国家允许的并有相应的政策规定。后一类型的投资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变为赢利性投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处理好政策性投资和经济性投资的关系,尽量节约对政策性投资的支出,同时加强经济性投资的建设。 最热门的财产增值手段——买卖股票 从2007年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越来越高。2008年1月份CPI达到7.1%,2月份达到8.7%。如果人们不能通过投资使自己的资产有效增值并超过CPI的增速,那么等待的只有财富或快或慢地缩水。在通货膨胀面前,银行存款最不可靠;债券也难以保值;固定资产买多了也不好兑现,流动性很差;黄金尽管可以保值,但是保管难度大。从美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股票投资。 可以说,股票是现在最流行、最火暴的投资工具。大部分人围绕股票构建自己的投资理财规划,再结合其他投资工具建立投资组合。从短期来看,股票具有很大的风险,操作不好有可能血本无归,但从长期来看,股票的风险并不是很大。 海外大量的历史数据表明,股票的收益率在长期几乎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一种出色的长期保值工具,而银行存款、各类债券、短期票据等固定收入资产都无法与股票相提并论。 美国的证券市场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研究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有专业机构对美国证券市场中的股票、长期政府债券和短期政府债券三类资产在不同阶段的长期的收益表现进行了对比,资产收益率的数据都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实际收益率,以反映各项资产的购买力的增长情况。 数据显示,股票实际复合收益率在过去195年中达到了平均每年7%的水平,即股票收益率战胜通货膨胀率7个百分点。令人惊奇的是股票实际收益率在所有主要阶段均表现如了出色的稳定性:1802-1870年是年均7%1871-1925年是年均6.6%;1926-1997年是年均7.2%。即使在美国过去200年中通货膨胀最严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仍达到了年均7.5%的水平。 而固定收入资产的长期实际收益在各个主要的经济时期都要低于股票的实际收益,在1802-1997年间的长期政府债券的复合年实际收益率仅为股票的一半,短期政府债券则更低。固定收入资产的长期收益变化情况也与股票不同,票据的实际收益率从19世纪初的5.1%迅速下降到1926年后的0.6%,仅略高于通货膨胀率;长期债券的实际收益变化情况也类似,从第一阶段的4.8%下降到第二阶段的3.7%,到第三阶段仅为2.0%。 如果以离目前较为接近的第三阶段的收益率来预测,票据的购买力翻一番需要120年,长期债券需要40年,而股票只需要10年。因此,股票投资在长期的优越性极其显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可以帮助你抵御通货膨胀,股票的质地很重要,比如那些基本面很差、没有赢利能力、两三年后就有可能破产的股票,应该坚决规避;而那些可以转嫁通货膨胀风险的股票完全可以帮助投资者保值增值,尤其是那些拥有较多赢利能力强的优质固定资产和有自主定价权的股票,比如可口可乐。 巴菲特就通过长期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获得高额的回报。从1987-2003年,16年间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从未动摇过,投资收益率高达681.37%。尽管这期间可口可乐也一度出现过业绩下滑,但巴菲特坚持相信对其强大长期竞争优势的判断,而决不把股价的一时涨跌作为持有还是卖出的标准。1997年可口可乐的股票资产回报率为56.6%,1998年下滑到42%,1999年更跌至35%。许多投资者纷纷抛售可口可乐的股票,但巴菲特不为所动。他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并与董事会一起解雇了可口可乐原CEO艾维斯特,聘任达夫为新CEO。果然不久之后可口可乐就重振雄风,为巴菲特继续创造高额投资回报。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选到质地优良的股票呢?要选到质地优良的好股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挑选: 第一,要严格挑选股票,不能怕麻烦。 严格挑选股票是股票投资中的主要矛盾。投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较低的风险取得较高的回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选好股票。要成为一个卓越的投资者,就必须严格挑选极为优秀的公司,要有“股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那么,什么样的股票才是惊人的呢?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有生之年能拥有几只涨幅达到100倍的股票。很多人一听100倍会有些吃惊,其实举几个例子就能说明这并不罕见。比如沃尔玛和微软公司上市也不过20-30年,股价都已涨了500-600倍之多,我们身边的万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价一元计算,则已涨了1400多倍。第二层意思是选择的股票必须要“万千宠爱在一身”,就是要拥有多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察公司,无论怎么苛刻,都挑不出影响公司长期成长和收益的毛病来,它是那样的卓越和超群。 第二,挑选的公司要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这个“独一无二”极其重要,你会一下子就把优势公司和一般公司筛选出来。如果你用半个小时都找不出一个“独一无二”出来,那就要放弃它了,尽管它可能看起来股价较低。具体来说,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包括6个方面: (1)垄断优势。在经济学上,垄断是指单一的企业或少数几个企业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通俗地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具有这种优势的企业或机构,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例如,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就被独家垄断。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不过,独家垄断更具有优势。 (2)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许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这些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最具有投资价值。 (3)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非常多,但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志,这些品牌已深深地为全世界消费者所认可和喜爱。比如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很多。 (4)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I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具有这种优势的公司,往往会持续高速地发展,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5)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定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还有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还有我国的中药行业,有些公司的政策优势就比较明显。例如,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 (6)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时非常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众多,投资获利的可能性高;而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利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而且由于行业壁垒的存在,更体现出了一些行业的优势。如果投资者选择这种具有行业优势的公司股票,赚钱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 第三,挑选的公司要具有极强的赢利能力。 公司拥有极强的赢利能力非常重要。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例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得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还有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 第四,挑选的公司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要具有持续性。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还要看它的优势和赢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地赚钱。传呼机刚生产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持续多长时间就被手机取代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而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投资者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第五,挑选的公司股票要有合适的价格。 股票的价格是相当重要的。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好价格就是指股票要有很大的“安全边际”。当买进的价格远低于其应有的价值时,你就有了安全边际,这可用来抵消大部分人为错误、坏运气或国前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所产生的剧烈摆荡。安全边际主要由所付的价格决定。价格愈高,安全边际愈小。 沃伦·巴菲特如此描述安全边际:当你造一座桥时,坚持其承载能力要能通过载重三万磅重的货车,但你只开载重一万磅的卡车通过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投资。那些被大幅炒高,股价远离其内在价值,“安全边际”非常小的股票,一定不要选。即使这家公司非常优秀,也要等其股价降到合理的价位再买入。 好多投资者挑选股票的时候非常盲目,害怕麻烦,不愿花费很大的精力,结果常常赔钱。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上面的方法,精挑细选几只股票,非常有把握地获得高额的收益呢?花半年时间挑一只赚大钱的股票,比花l小时挑几只赔钱的股票更为划算。 是自住,还是投资——购买房产 据《北京晨报》2008年5月22日报道,《北京晨报》房产周刊与和讯房产网共同组织的《2008春季房展会购房人问卷调查》结果昨日出炉,根据本届北京春季房展会的现场调查和在线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有9成以上买房人均以自住为目的购房,与以往接近20%的投资购房人数相比,这一比例缩水近一半。 在调查过程中,有9成参与调查者认为北京房价偏高。而来自于中大恒基的数据显示,2008年4月北京二手房投资比例仅4.2%,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2/3,这是二手房投资比重自2007年10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下降。中大恒基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投资比例降至3年来最低,主要是北京房价高位运行,第二套房贷政策及多次加息导致投资成本提高,挤出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群体。” 人们买房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自住,一种是用于投资。由上面的报道可以看出,人们对购买房产的目的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自住还是投资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买房的目的是为了自住,就要考虑如下因素: (1)房子是否实用 对于自用型购房者来说,应该将实用放在首位。要看交通条件是否便利,周边自然环境是否好,房屋结构是否满意,价钱是否合理等。总之就是要住起来舒适实用。 (2)房子能否适应今后生活的变化 要知道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用型住房在选房的初期就应该考虑到今后生活的变化——单身的人要考虑到日后的结婚、生子;孩子尚小的人要考虑到以后孩子入托、上学的条件与环境;父母年迈的人应该考虑到今后对父母照料的方便等问题。一处外围环境再好、小区建设再理想的房子,如果不能为以上这些问题带来方便,也不是一处适合自用的房产。 (3)物业公司好不好 对于自用房产来讲,物业公司的优劣绝对是一个大问题。一家好的物业公司所提供的优质、完善的服务直接关系到业主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度。这一点对于购房自用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你可能要在这个房子中生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4)所购房产是否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 在考虑好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房产的升值潜力。虽然我们买房的目的是为了自住,但也要考虑日后房产升级的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许对于自住房产的面积、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对自用房产进行升级时,将“老房子”卖个好价钱会对购买新房大有帮助。 如果买房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则要考虑以下因素: 从这个狭义投资角度讲,“房地产投资”与购买股票、国债和期货合约没有什么两样。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它的未来增值预期有多少。比如买某只股票,是因为自己分析它要涨了,搞清楚的是什么时候涨、涨多少,而不会去考虑这只股票的公司在哪座城市,不会去考虑这只股票在哪个交易所上市。同样,如果你想做纯粹的“房地产个人投资”,则主要考虑的是该房产的未来增值预期有多少。那么,什么样的房产最具有升值潜力呢? 首先,房产作为不动产其地理位置是最能带来升值潜力的条件。那些地铁、大型商圈、交通枢纽等地段的房产升值潜力比较大。 其次,所购房产周边的基本配套设施和政府综合城区规划的力度和预期,是否有便捷的交通、学校,都将为楼盘升值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房产所属的小区的综合水平,物业设施、安全保障、公共环境以及房屋本身内在的价值等,都将是未来房产升值的评判标准。 最后,还要看该房产所属地的出租率和租金情况。总的来说,不动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两种变现方法:一是出售,二是出租。一个地区的不动产销售数据有时会失真,但出租行情作为终端用户的直接使用,其租金和出租率能够较为真实,就会明确地告知你该地区物业的真实价值。同时,租金和出租率也是不动产短期收益的衡量指标之一。 那么,如何考察一处房产的潜在价值呢?如果将购买的房子租出去,会赚钱吗?我们用三个简单的公式即可粗略地估算出房产大体的价值。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用严谨的方法得出专业数据,但可以通过简单方式作为自己的买房参考。 (1)用租金乘数进行估算 租金乘数是比较全部售价与每年的总租金收入的一个简单公式,计算公式为:租金乘数=投资金额÷每年潜在租金收入。 如果得出的结果小于12,即在合理购买范围之内。比如某套房子的售价22万元,月租金1500元,那么它的租金乘数约为l2倍。一般来说,这个数字被看成大多数租赁房产的分界线。 但是,如果一处房产的租金乘数超过12倍,就很可能会带来负现金流。假如若干年后这套房子的售价上涨到60万元,而月租金却仍不到2000元,租金乘数升到25倍,已经大大超过了合理的范畴。 投资者可以将房产的租金乘数与自己要求预期进行比较,也可在不同房产间比较,取其较小者。不过这个方法并未考虑房屋空置、欠租损失、营业费用、税收等方面的影响。 (2)用15年租金收益比较购买价 这种计算方式也是国际专业理财公司评估物业的常用方法,其计算方法主要是以15年为期比较房产购买价格。 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l5年=房产购买价,该物业物有所值; 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该物业尚具升值空间; 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该物业价值已高估。 比如某套房子在2001年时,年租金收益为18000元,乘以15等于27万元,大于当时的售价22万元,因此是值得投资的。但是现在,就以2000元月租金计算,合理价值为36万元,远远小于当前60万元的售价,价值已经被过度透支了。 (3)用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 投资回收期法考虑了租金、价格和前期的主要投入,比租金乘数适用范围更广,还可以估算资金回收期的长短,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年数=(首期房款+期房时间内的按揭款)÷(税后月租金一按揭月供款)×12 这种方法可简略估算资金回收期的长短,一般来说,回收年数越短越好,合理的年数在8年至10年。在业内,又将该方法划分为两种:一是即刻回报型,二是培养回报型。 即刻回报型:通常指购买的房产位于周边配套完善、交通发达、商业氛围非常成熟的地区,不需要培育,购买后出租即可获得可观的租金回报。但此类房产通常需求的资金量较大,资金门槛相对较高。 培养回报型:通常指位于非传统的商业核心区,但是在市政规划、消费人群增长等方面,都有着比较良好的前景,而这个过程便是培养的过程。这类房产通常售价较低,但可以放长线钓大鱼,从长期看往往可以获得比即刻回报型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以上三种方法是房产投资时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有的只需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即可帮助投资者快速作出判断,有的还需要进行专业性的投资分析,计算另外一些指标以增加可靠性。比如,一处地段好的房产可能现在的租金回报率不高,但具有较佳的升值前景,或者一套普通住宅能够享受税收减免,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过高的租金乘数。 值得房产购买者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计算方法只能作为简单的房产价值评估手段,并不具备严格的通用性。这其中并没有考虑到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具体问题在内。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对房产作出大致的价值参考判断。 总之,不管是自住型或是投资型的购买需求,都应该考虑到房价未来能涨多少,因为大部分人是用毕生的积蓄购买的房产,起码也得保证较长年头内不跌,才能做到真正划算,投资才能得到良好的收益。 让家打理你的财富——基金 两年前,由于对股市缺乏了解,老张炒股票亏了。后来他听说基金比较稳健,于是就买了一只基金,一块钱一份,他买了5万份。 那时候,股市还挺好的,没过多少天,那只基金就涨到了1.03元,老张挺美。 可是没多少日子,股市就跟吃了泻药似的,一个劲儿地“拉稀”,几天的时间,就跌下了100多个点儿。他上银行一打听,他的基金缩水了,变成了0.97元。他有些懊丧,可是这还没完,股市又再接再厉地往下跌。过了几个月,那只基金变成0.9元了。他一算,啊?我都亏了10%啦? 老张想赎回来,可听理财专家说,基金是长期投资品种,不能像股票一样频繁炒作。于是他不再上银行了。 前几个月,老张听说股市又好了,一片飘红,那指数就跟井喷似的“噌噌”地往上蹿。他憋不住,还是上银行了。他找到大堂经理,让人家给查查,他的那只基金这会儿多少钱了。大堂经理是个30多岁的女士,她翻开表格一看,说,涨到1.4元了!老张说,真的?那经理说,可不是真的吗?不信您自己瞧瞧。老张仔细看了看,可不吗,一点儿都不假。他当时就“呵呵”地乐了。大堂经理说,您的还没赎回哪?老张说,没有。经理说,您可真有眼光,我这学金融的都不如您。当初我跟您买的一样,不过我在1.l元的时候就都给赎回了,现在一看,我可亏多了。 到了家里,老张把这事儿跟老婆说了,老婆也特高兴,赶紧给他包饺子。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基金又涨到了1.5,老婆说,赶快赎回吧。老张说,捂着,等再涨一涨。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基金涨到了1.8元。老张想,已经有80%的收益了,见好就收吧。于是他赎回了基金,5万元变成了9万元,他乐得合不拢嘴:小散户还是投资基金最放心划算。 在股市上,有好多像老张一样的投资者,他们对股市了解太少,炒股的时候亏了,可是买基金却赚了。那么,基金到底是什么投资品种,为什么会获得中小投资者的青睐? 通俗地讲,投资基金就是汇集众多分散投资者的资金,委托投资专家(如基金管理人),由投资管理专家按其投资策略,统一进行投资管理,为众多投资者谋利的一种投资工具。投资基金集合大众资金,共同分享投资利润,分担风险,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基金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假设你有一笔钱想投资债券、股票等进行增值,但自己既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专业知识,钱也不是很多,就想到与其他几个人合伙出资,雇一个投资高手,操作大家合出的资产进行投资增值。但这里面,如果每个投资人都与投资高手随时交涉,那将十分麻烦,于是就推举其中一个最懂行的牵头办这事。定期从大伙合出的资产中按一定比例提成给他,由他代为付给高手劳务费报酬,当然,他自己牵头出力张罗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挨家跑腿,有关风险的事向高手随时提醒着点,定期向大伙公布投资盈亏情况等,不可白忙,提成中的钱也有他的劳务费。上面这种运作方式就叫做合伙投资。将这种合伙投资的模式放大一千倍、一万倍,就会成为基金。 如果这种合伙投资的活动经过国家证券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批,允许这项活动的牵头操作人向社会公开募集吸收投资者加入合伙出资,这就是发行公募基金,也就是大家现在常见的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就是这种合伙投资的牵头操作人,不过它是个公司法人,资格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基金公司与其他基金投资者一样也是合伙出资人之一,但由于它牵头操作,要从大家合伙出的资产中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提取劳务费(称基金管理费),替投资者代雇代管理负责操盘的投资高手(就是基金经理),还有帮高手收集信息搞研究的人,定期公布基金的资产和收益情况。当然,基金公司的这些活动必须经过证监会批准。 为了大家合伙出的资产的安全,不被基金公司偷着挪用,中国证监会规定,基金的资产不能放在基金公司手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只管交易操作,不能碰钱,记账管钱的事要找一个擅长此事又信用高的人负责,这个角色当然非银行莫属。于是这些出资(就是基金资产)就放在银行,而建成一个专门账户,由银行管账记账,称为基金托管。当然银行的劳务费(称基金托管费)也得从大家合伙的资产中按比例抽一点按年支付。所以,基金资产相对来说只有因那些高手操作不好而被亏损的风险,基本没有被偷挪走的风险。从法律角度说,即使基金管理公司倒闭甚至托管银行出事了,向它们追债的人都无权碰基金专户的资产,因此基金资产的安全是很有保障的。 基金是以“基金单位”做单位的,在基金初次发行时,将其基金总额划分为若干等额的整数份,每一份就是一个基金单位。例如某只基金发行时的基金总额共计30亿元,将其等分为30亿份,每一份即一个基金单位,代表投资者1元的投资额。 基金相对于股票来说,更适合时间紧张、投资知识欠缺的中小投资者。这是由基金的特点决定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1)专家理财是基金投资的重要特色。基金管理公司配备的投资专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投资分析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投资产品,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基金通过汇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形成雄厚的实力,可以同时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现金等多种金融产品,分散了对个股集中投资的风险。 (3)方便投资,流动性强。基金最低投资量起点要求一般较低,可以满足小额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财力决定对基金的投资量。基金大多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使得投资者收回投资时非常便利。 保值增值的宝贝——黄金投资 继“股民”、“基民”之后,“金民”又成投资新一族。特别是在2008年1月,股市连续下挫,而黄金的价格却在节节飙升,于是,很多股民纷纷从股市抽回资金,转头杀进金市寻金。可以说,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黄金投资是最具潜力的投资品种,它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财富之门。那么,黄金到底具有哪些魅力呢? 黄金作为一种货币,具有不变质、易流通、保值、投资、储值等多种功能。当然,随着国际事务的变动,黄金的价格也会有变动,不过到任何时候,就算所有的纸币都不能花了,黄金仍可以充当货币。因此,黄金成为人们新的投资品种,尤其在不确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下,黄金作为“没有国界的货币”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永久、及时的投资方式。 同时,黄金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投资工具,具有全球都可以得到报价,抗通货膨胀能力强,税率相对于股票要低很多,公正公平的金价走势,产权容易转移,易于典当等比较突出的优点。这奠定了这个天然的货币之王的地位。 对于人们来说,要想进行黄金投资,就首先要了解黄金投资的品种。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的黄金投资品种有以下三种: 1.实物金 实物金买卖包括金条、金币和金饰等交易,以持有黄金作为投资。这种投资的实质回报率基本与其他方法相同,但涉及的金额一般较高(因为投资的资金不会发挥杠杆效应),而且只可以在金价上升之时才可以获利。一般的饰金买入及卖出价的差额较大,视作投资并不适宜,金条及金币由于不涉及其他成本,是实金投资的最佳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持有黄金并不会产生利息收益。 金币有两种,即纯金币和纪念性金币。纯金币的价值基本与黄金含量一致,价格也基本随国际金价波动,具有美观、鉴赏、流通变现能力强和保值功能。纪念性金币较多更具有纪念意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较难鉴定其价值,因此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主要为满足集币爱好者收藏,投资增值功能不大。 黄金现货市场上实物黄金的主要形式是金条和金块。金条有低纯度的沙金和高纯度的条金,条金一般重400盎司。市场参与者主要有黄金生产商、提炼商、中央银行、投资者和其他需求方,其中黄金交易商在市场上买卖,经纪人从中搭桥赚佣金和差价,银行为其融资。黄金现货报盘价差一般为每盎司0.5-1美元。盎司(ounce)为度量单位,l盎司相当于28.35克。 黄金现货投资有两个缺陷:须支付储藏和安全费用,持有黄金无利息收入。于是通过买卖期货暂时转让所有权可免去费用和获得收益。每日期货合约为100盎司。中央银行一般不愿意通过转让所有权获得收益,于是黄金贷款和拆放市场兴起。 2.纸黄金 通俗地说,纸黄金就是黄金的纸上交易。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记录只在个人预先开立的“黄金存折账户”上体现,而黄金的价格根据国际金价实时调整,用户不用担心银行随意操纵金价。 纸黄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安全性高 由于纸黄金是不依赖于实物的交易,所以你不用担心黄金的储存、保管,它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在银行的数据库中。其安全性要远远高于银行存款。 (2)成本低 纸黄金交易中,投资者无须透过实物的买卖及交收来实现交易,而是采用记账方式来投资黄金,由于不涉及实金的交收,交易成本可以更低。 (3)变现速度 从变现的程度来说,纸黄金的变现是瞬间到账的,不像基金需要几个工作日才可以拿到钱。而且纸黄金也比股票更具有弹性,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买入一分钟后卖出你的纸黄金,而这在股市是不可能实现的。 (4)交易方式规范 纸黄金跟随国际金价制定价格,而不是由银行自己制定的,所以投资者不用担心银行会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取利润。 (5)手续费低 与我们投资股票、基金一样,纸黄金的交易也是需要一定的手续费,与传统的按交易金额的百分之几收取手续费不同,纸黄金的手续费是按照黄金数量来收取的,投资纸黄金的手续费要远远低于股票、基金的手续费,并且这一比率会随着金价的上涨而下降。 但是纸黄金也并非没有缺陷,虽然它可以等同持有黄金,但是户口内的“黄金”一般不可以换回实物,如想提取实物,只有补足足额资金后,才能换取。 这里要注意的是,纸黄金和实物黄金的共同缺点就是不能做空。也就是说,当黄金价格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就无法进行黄金投资操作了,只能等待下次上涨。如果投资者手中持有黄金,而没有及时卖出,那么只能承担黄金价格下跌的损失了。 3.黄金期货 通常来说,黄金期货的购买、销售者,都在合同到期日前出售和购回与先前合同相同数量的合约,也就是平仓,无须真正交割实金。每笔交易所得利润或亏损,等于两笔相反方向合约买卖差额。这种买卖方式,才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炒金”。黄金期贷合约交易只需10%左右交易额的定金作为投资成本,具有较大的杠杆性,少量资金推动大颧交易。所以,黄金期货买卖又称“定金交易”。 世界上大部分黄金期货市场交易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保证金、合同单位、交割月份、最低波动限度、期货交割、佣金、日交易量、委托指令。 投资黄金期货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1)较大的流动性,合约可以在任何交易日变现。 (2)较大的灵活性,投资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以满意的价位入市。 (3)委托指令的多样性,如即市买卖、限价买卖等。 (4)市场集中公平,期货买卖价格不容易被操纵,开放条件下世界主要金融贸易中心和地区价格是基本一致的。 (5)品质保证,投资者不必为其合约中标的的成色担心,也不要承担鉴定费。 (6)安全方便,投资者不必为保存实金而花费精力和费用。 (7)杠杆性,即以少量定金进行交易。 (8)套期保值作用,即利用买卖同样数量和价格的期货合约来抵补黄金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也称“对冲”。 黄金期货投资的缺点是:投资风险较大,因为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市场投机气氛较浓,投资者往往会由于投机心理而不愿脱身,所以期货投资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劳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