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漫游 1岁9个月的淼淼是班上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记得刚入院时,他走路都走不稳,户外活动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他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淼淼又换了一种方式漫游。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他也加入了。对他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他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他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有时嘴里还一边哼着调调,一边往坡下出溜,还能突然停在阻挡他的人前面。就这样上上下下,他练习了三十多次。 孙瑞雪: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学会走路了。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有点晚了,他在抓紧练习。桓桓的故事小狗下坡 2岁1个月的桓桓入园两周多了。 昨天,老师们向几个小宝宝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从坡上缓缓走下来,发出悦耳的“哒哒”声。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头掉过去,想让它再从坡上走回去,可小狗只能从倾斜的坡上下来,不能回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发现它还是走不了。最后,他把小狗放到坡上, 让小狗下坡。他则在旁边看着,脸上带着微笑。他的愉悦传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孙瑞雪: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园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孩子探索空间有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然安静,整整一个下午,孩子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探索空间 2岁2个月的桓桓不停地把不同的教具放在同一个地方;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先是往平地上扔,然后往树丛中扔,扔了再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 他还把球扔上比他高出很多的小平台,然后跑到小平台的另一端等待小球慢慢骨碌过来。这些天,他不断重复着这些游戏,从不厌烦。 去动物园游玩的一天真开心。吃完汉堡,老师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乐着,抱在一起在草地上打滚。许多游人的目光被我们吸引了。 2岁2个月的桓桓对在草地上打滚有些害怕,我抱着他尝试了一次。他很高兴,我鼓励他自己试一次,他却被临近的小水管吸引了,把小草、小叶放在水管中,水管中有水,小叶浮了起来。他静静想了想,又用小手去按小叶,看着小草和小叶顺着水流走。过了大约四十分钟,大家要离开了,他还不愿离去。 孙瑞雪: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但生活中,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长所了解,家长不知道敏感期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有一个探索空间的敏感期。求 助 2岁2个月的桓桓的语言发展有点慢。他只能说单字或两个字的词,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点困难,常常用“嗯嗯”声来求助。 那天早晨在游乐场,桓桓专注地摆弄着齐齐的摩托车。半小时后,他把小车推到满是小石子的地方时怎么也推不动了。一使劲,小车翻倒了! 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桓桓向他求助。我说:“桓桓,你可以请小哥哥来帮助你,对他说‘你可以帮助我吗?’”桓桓对小男孩说:“帮我。”刚走出几步的小男孩回头看了看桓桓,过来帮他扶起了小车,转头就走,我忙说:“桓桓你应该对小哥哥说谢谢”。桓桓说“谢谢!”看着奔跑的小哥哥的背影,他眼中充满了感谢。 孙瑞雪: 向他人求助和帮助他人是人的生存能力之一。如果成人不愿意帮助他人,漠视甚至敌视他人,追溯他的童年,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儿童要自我发展,这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准备环境。儿童在一个环境中发展自我,这过程常常需要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帮助。怎样自然地设计环境和提供环境,使教师提供的环境和帮助在无意识中使儿童不断发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小哥哥,你别走 今天气温较低,但户外空气湿润,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们来到游乐场,孩子很少,但有一个小哥哥不离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经2岁3个月了。小男孩十分照顾他,看他骑着小车到转弯处或前方有障碍物时,小男孩都会加快步伐抢先跑到危险的地方。当桓桓停下车,要去玩其他设施时,小哥哥问他:“我可以玩你的小车吗?”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脸上!小男孩难受地“哎”了一声。我立刻告诉桓桓:“这是粗野的行为,请你向小哥哥道歉。”桓桓说:“对不起。”我说:“如果不想给小哥哥玩,你可以说不。” 过了一会儿,桓桓又骑上小车,回头一看小哥哥没追来,就停下来看着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谅了桓桓。他刚向桓桓跑了两步,楼上的妈妈喊他了,他立刻转身跑向妈妈的方向。桓桓追了几步小哥哥,发现追不上,坐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 我跑过去抱起他,他伤心地用小拳头打着我,我给他解释了小哥哥走的原因,并说:“小哥哥喜欢你,老师也喜欢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后抱着他走来走去,过了好久他才慢慢安静下来,离开老师的怀抱,又去骑小车了。 孙瑞雪: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仇。 幼儿伤心时总是大哭。这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而不掩饰。 这说明生命,即使对于成人来说,虽然我们有了强大的理智,但很多情况下,是情感状态决定着体验的丰富性、工作能力的发挥、决策的优劣以及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状态:小小孩受到关爱和帮助还没有什么感觉,但他简单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时就用打对方来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对大小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依恋;他对大小孩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消解需要时间。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受到小小孩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妈妈意外地打断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齿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两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刀归位。老师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勾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勾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再把自己的剪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孙瑞雪: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可能会哭。可桓桓没有哭,而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找椅凳 下午吃加餐,桓桓一幅没睡醒的样子,洗完手来到餐桌旁自己的位置上,眼睛看也不看就直接用手摸自己的椅凳,摸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椅凳不见了。他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桓桓椅凳呢?” 接着他蹲下来看桌子底下,看了好半天,确定桌子底下也没有,再次露出茫然的表情:“椅凳呢?” 突然间,他从桌子底下看到对面豆豆的椅凳。豆豆没来。桓桓兴奋地说:“桓桓椅凳!”立刻站起来跑向对面,准备拿椅凳。 豆豆的椅凳上洒了一点果汁,老师正在擦。桓桓兴奋地跑过来,手指着椅凳对老师说:“桓桓椅凳!”老师告诉桓桓:“这个椅凳没擦干呢,还不能坐。”桓桓再次出现茫然的表情:“那桓桓椅凳呢?” 正在这时,桓桓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跑去卫生间。原来他记起了放在卫生间搭衣服的小椅凳。正要拿时,听见老师说:“桓桓,椅凳干了,你可以用了。”桓桓兴奋地跑回来说:“桓桓椅凳,桓桓椅凳。”然后吃力地把它搬自己的位置上,吃起了加餐。 孙瑞雪:“恒恒椅凳”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意思是“恒恒坐的位置上的椅凳”。电报语是儿童语言的特征。 恒恒的位置和这个位置上的椅凳已经成为恒恒的秩序。这么小他就能努力恢复这个秩序,这对成人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它是儿童处于放松状态和正常状态时才出现的景象。插不上的圆柱 今天,桓桓第一次操作圆柱体插座。他先从最粗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拿起来放进插座中,接着又从细小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插进插座中,一直做到最粗的一个。做完这些,他开始四处张望,然后极不情愿地从活动室走出来,用脚踩地上的圆柱。我拿起圆柱:“这是教具,教具是用来工作的,请归位。”可他拒绝归位。薛老师抱起他说:“现在吕老师帮你归位,请你看吕老师怎样归位。” 我走向桓桓的工作毯,把最细的圆柱体插入插座中,接着从细到粗一个一个插进去。 插到第4个时,桓桓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挣脱薛老师的怀抱走过来,把圆柱体从粗到细插了回去,放到最细的一个时 ,他发现放不进去,把它颠倒过来才放进去。 孙瑞雪:圆柱体插座是儿童学习空间几何关系的第一种教具。几何是抽象空间中的边界,圆柱体插座把圆柱几何直观化。这个教具体现了蒙氏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儿童的认知从感觉开始。 圆柱体插座让儿童通过几何边界的对应来感知几何边界。一一对应是这个教具操作的主要内容。在一一对应的操作中,儿童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比较,掌握空间概念,为将来的几何学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操作这个教具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爱,妙不可言 我发现2岁半的桓桓最近对家里的阿姨很依恋。 今天早晨,阿姨送来桓桓后悄然离开,桓桓发现后立刻痛苦地跑向门口,不停地喊着“阿姨!阿姨!”我追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桓桓,阿姨回家给桓桓做下午饭去了,桓桓下午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他听了破涕为笑,情绪好了起来。 整个一上午我都和他在一起聊天、工作、游戏。下午吃加餐的时候,我坐在旁边陪他,他不停冲我笑。妙妙吃完离开后,桓桓跪在我面前,双手搭在我腿上,慢慢对我说:“吕老师……桓桓爱你。”说完羞怯地将头埋在我的两腿前。我心里热乎乎的:“桓桓,吕老师也爱你。”听到我的回答,他的小脸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爱,真是妙不可言! 孙瑞雪: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是快乐的。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感情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征求别人的意见 2岁半的桓桓看见了文文的小摩托车,不加思索地骑了上去。王老师请他征求文文的同意,桓桓双手拇指与食指来回搓着,眉头微皱,表情严肃,快走到文文面前时,他的表情逐渐放松了,但还是很严肃,刚要张嘴,文文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似的,转身向地下室跑去。桓桓愣了一下,旋即回过神来,立刻去追文文。 一直追到地下室入口处,文文用力敲门想进去,桓桓站在后面,非常安静地等着,希望文文静下来和他说话。等了1分钟,文文仍在那儿用力地敲着门,嘴里大喊着“开门!开门!”桓桓似乎等不及了,在后面小声问:“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他声音太小了,文文根本没听见,继续在那儿敲门。桓桓又开始搓双手拇指与食指,眉头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桓桓发现文文没理他,失望地叹了口气。我以为他会放弃,没想到他又鼓起勇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话,声音也比刚才大了很多。 这回文文听见了,但并没有听清楚,他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桓桓。桓桓立刻感觉到机会来了,微笑着对文文说:“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桓桓的发音不太清楚,文文还是没听清,疑惑地转头看看我。桓桓的表情有点紧张,也用求助的眼神看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的帮助,立刻友好地对文文说:“文文,桓桓在问你是否愿意让他玩一会儿你的小车。”听了我的话,文文犹豫了一下,眼睛看着地面摇了摇头,见文文摇头,桓桓就像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似的,非常平静地走出地下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慢慢坐在游乐场的台子上,皱着眉头,出神地看着文文的车,看了好久,似乎在想着什么。忽然,他放松了眉头,叹了口气,跑向远处的滑梯。 孙瑞雪: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的启蒙非常重要。儿童提请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儿童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和成人相比,儿童是一个心理的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桓桓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绘画与音乐星期五早晨,班上的孩子上音乐课。桓桓参与了很长时间后离开了。他来到美工区,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画起线来,一边画着,一边脚底下踏着教室里歌曲的节拍---音乐带给他一种艺术氛围。在音乐声中,他很快发现了怎样画直线,我又给他引入了曲线和点,他不断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着直线、曲线和点.持续了整整30分钟。(王莉)孙瑞雪:儿重对音乐和绘画有着天然的直觉。音乐的敏感期同其他敏感期一样,也呈现出螺旋状发展过程。最早幼儿都喜欢节奏,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到了3、4岁,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5—6岁后,开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旋律较为复杂的音乐;6—8岁时,儿童已经能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某些孩子会为此而流泪,或是深深沉浸在音乐中。我们要为儿童提供系统地欣赏音乐的机会。这样一来,即使他们不接触乐器,对音乐的感受也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拿着影碟穿外套最近桓桓到了执拗的敏感期,听不进任何人劝解。觉得不被人理解时,就痛苦地趴在地上喊叫。下午阿姨来接桓桓时,他情绪特别兴奋,因为征得了薛老师同意,今天他可以把幼儿园的影碟、自己最喜爱的《狮子王》带回家看了。他爱不释手地拿着影碟,一直不愿放下。王老师给他穿衣服时,他执意要拿着影碟穿外套。外套袖口窄,影碟穿不过去,王老师说:“桓桓,请你把影碟换到另一只手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拒绝穿外套。家里的阿姨有些生气了:“你又不乖了,外面很冷,快让老师给你穿上。”阿姨的烦躁让桓桓变得更加执拗,他眉头一皱,表情痛苦地趴在地上。旁边的王老师百般劝解,他还是不加理会地喊叫。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他对我大叫:“走开!走开!”我轻轻问他:“桓桓,你是不是想拿着影碟穿衣服?”他诧异地看着我:“嗯!”我又说:“老师帮你想个办法,我们把碟放在袖口处,你把胳膊伸进袖口,我保证,当你把手伸出袖口时,肯定会拿到你喜欢的这张影碟。”他看着我,犹豫着将手臂伸进袖口,伸出袖口时手果真碰到了影碟,这下,他高高兴兴地跟着阿姨回家了。(吕景玲)孙瑞雪:桓桓是怎样感觉的呢?那个光碟离开他的手就会消失,或者会被别人拿走。吕老师真有办法,真懂得孩子!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比如看光碟不能被打断;大人不能将衣服搭在臂上;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有客人来访,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成人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来一颗……有一个例子。一个妈妈早晨送孩子来幼儿园,刚走到大门口,妈妈大声打了一个喷嚏,这举动破坏了孩子愉快进入学校的过程,使得孩子愤怒地大哭,坚决不进学校。我问妈妈时,她无望地说:“我打了下喷嚏,他就哭着不进去了.”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筒里,没有垃圾筒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一个人的空间今天,2岁7个月的桓桓把自己锁在了活动室里。一开始他在屋子里踱步,走了一会儿,来到食物架旁开始拿别的小朋友的水杯玩,又拿起宝宝的水杯喝水。我在窗外制止他:“桓桓,那是别人的东西,不可以动!”他跑过来关上窗户,想把我关在外面。紧接着,他似乎明白了我无法进去,便镇定下来,又跑到食物架旁拿淼淼的水瓶喝水。我告诉他:“桓桓,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你把别人的东西归位。”他对我置之不理,我又说:“桓桓.你可以一个人呆在屋子里,但是请你把别人的东西归位,因为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他犹豫了一下,从嘴里吐出淼淼的水瓶,但仍然拿在手中玩着。上完人体课,桓桓把一个嗅觉筒拿在手中,谁也不给,后来又把幼儿园的一把剪刀放入他的自行车后备箱。薛老师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他根本不听,在薛老师的一再追问下,他才说要把嗅觉筒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吕景玲)孙瑞雪:人有个体和群体两种状态:他进入群体,在群体中展示自己.显现自己的能力、形象、品格和价值,寻求交流、接纳、认可和给予;当他进入一个私人空间独处时,会放松、无所顾忌地做事,以释放自己。儿童2岁多就出现了这个状态。在个人空间里让他有基本的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法则,是一个人的底线。淼淼的故事奶瓶上的探险2岁的淼淼是个早产儿,家长格外疼爱他、保护他,不让他做任何“危险”动作,这使他比较胆怯。今天在活动室,我往淼淼的奶瓶中倒了180ml水请他喝,他的奶瓶盖是半圆形的,瓶盖与瓶口只有直线对直线才可以盖上,淼淼总是盖不上。但他一点也不急,反复地盖着瓶盖,重复了35分钟,最后终于盖上了(碰巧)。喝了一会儿,他请我帮他拧开奶嘴盖,他想直接喝。我答应了。他小心地把瓶口靠近嘴边,双手慢慢抱起奶瓶,瓶里的水只剩一小半,抬高双臂也无法喝到水,一急之下,他把双臂猛地抬到一个过高的角度。水不仅流到了他嘴里,也灌进了他鼻子里。他立刻放下水瓶,紧张地大口呼着气,看我并没有反应,便放松下来,双眼盯着奶瓶,像品味什么似的笑了起来。这是我笫一次在他脸上看到放松的表情。接着他又拿起奶瓶重复刚才的过程,虽有点紧张,但始终饶有兴趣地笑着。(吕詈玲)孙瑞雪:儿童的每一个新动作都是探索,每一个新动作的成功都是探索的成功。对正常儿童来说,各种各样的探索和探索的乐趣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老虎和雕塑对2岁的淼淼来说,今天是不寻常的一天。早晨一入园他就兴奋地给我讲马自达、雪佛兰、奔驰(车名).这是他近期钟爱的一本粘贴图书中的轿车。我问:“淼淼,你是不是想看轿车书?”他肯定地回答:“恩!”我说:“那你去书架上拿轿车书,老师给你讲好吗?”他愉快地答应了,飞快地跑向书架。跑到离书架1米左右时他突然停住,向后退了两步又跑回我身边。我有点莫名其妙:“淼淼,你怎么又不去拿书了?”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阿姨拿,阿姨拿。”顺着他恐慌的眼神望去。我发现轿车书旁边的动物书上,一只凶猛的老虎怒视前方,这只假吓着他了。我安慰他:“淼淼,那只老虎是假的,不要害怕,你是非常勇敢的!”他重复着我的话:“不害怕,不害怕。”脚步却不移动。我说:“淼淼,老师陪你去拿,好吗?”他犹豫地“嗯”着,慢慢向前移动脚步。到了书架旁,迅速拿起轿车书,以最快速度转身离开书架。讲完轿车书请他归位时,他又盯着书架对我说:“阿姨归位!”我说:“淼淼,老师陪你过去归位好吗?”他跟着我走到书架旁。毫不犹豫地把轿车书放在动物书上面,头也不回地跑开了。午睡时淼淼做了一个梦。惊醒后出了一身冷汗,他哽咽地哭着,哭泣声全都埋在胸腔内,面部表情紧绷。我甚至能感到他的头发都一根根竖了起来。我抱起他,绐他穿裤子,他一只手紧紧抓住我的肩膀,一只手指着门外断断续续地说:“上…上那……”我拿起衣服抱他出了卧室。下午淼森情绪较好。他在教室里扔弹力球,好几次都扔到离雕塑不远的地方。每次他都双眼紧盯雕塑,慢慢走向弹力球,拿到球后迅速起身,以最快速度跑到离雕塑最远的地方,继续扔弹力球。我抱着淼淼与我一起摸雕塑:“淼淼看,这是雕塑,是假的。”看,这是它的胳膊,这是它的手。”他笑了起来:“老师再摸。”我叫他l:“淼淼,我们一起来摸好吗?”他犹豫地看看我,看看雕塑,尝试着摸了一下.情绪逐渐放松了。我把他从怀抱中放下,想请他摸摸雕塑的其他部位,但他却扭头跑开了……(吕景玲)孙瑞雪:儿童有了害怕和恐惧的感觉,意味着他开始意识到危险,这是他自我保护的心理基础。但开始时,他还分不清真正的危险和假想的危险物。如果很平常的东西让儿童害怕甚至惊惧,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受过惊吓,这个经历在一些情景下会勾起儿童的回忆,使儿童对相关联的事情害怕。梦是潜意识的表述。如果儿童梦中有惊恐现象,也要考虑孩子是否有受惊吓的经历,这个经历会成为他的潜意识,并在梦中表达出来。我们很难全面了解儿童害怕和惊恐的根源,但我们有方法治愈它们,那就是爱、真切的关怀、及时的释解和适当的调整。对于曾经受过严重惊吓的孩子,必须小心谨慎地进行心理治疗和较长时间的调适,争取在童年消解掉这种潜意识。三指抓淼淼最近开始练习用三指、五指抓东西了。刚开始他喜欢抓大的模具,把一个物体抓到另一处,后来抓教具和小图钉,整个手指都伸进去,但马上发现这样抓有危险,又赶紧把手缩回来,回头望望我。我向他演示正确的三指抓的姿势,他小心地、轻轻地用三指抓起了几个小图钉。这以后,他更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插笔管、拿小教具、两指拿豆子,每次完成后都满足地离开,再寻找另一项工作。淼淼在自由的环境中不受打扰地发展着自己,用他独有的方式改变着教具的用途。(王莉)孙瑞雪: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淼淼手的敏感期有点晚了,他尽可能快地追赶着。此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可发展的东西,帮助儿童尽快完成这个过程。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发表于 2008-02-27 09:10:51想忘于江湖[iamtjyanlei@chinaren] [加为好友] [传小纸条] [送礼物] [回复] [加入个人文集] [投诉] 4楼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不会拴绳索。这都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如数学的敏感期,国际上很多幼儿数学敏感期在3岁半以后出现,但我国孩子的数学敏感期普遍在4岁、4岁半左右来临,有的甚至在5岁以后。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孩予理想的成长状态。自由的心理、爱的氛围、丰富的教具和大的活动空间是儿重正常发展的充分条件。小红靴两周来,淼淼经常在固定时间去衣帽间做同一件事—研究自己的鞋。今天他照例来到衣帽间,拿起自己的小红靴仔细研究起来。他先用手指不断触摸着拉链头.过一会儿,又试着拉拉链,试了两下发现自己做不到,便放弃了。接着把右手放进鞋里,触摸里面的毛绒,眼睛则盯着鞋面仔细看,看了前面看后面,看了后面看侧面。然后,他翻过鞋底仔细看鞋底的纹路,眉头随之皱了起来.似乎不满意鞋底这么脏!但还是忍不住好奇,用手按着纹路触摸鞋底的花纹。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把注意力放回拉链头,手指不断触摸,眼睛盯着仔细看。就这样不断看啊,摸啊,过了35分钟,才满足地把鞋放回鞋架,离开衣帽间。(吕景玲)孙瑞雪:在成人看来这是够奇怪的。还有更奇怪的:在一个小小的、仅能容身的树坑旁,孩子们排着队,为的是能背上驮着一只兔子,在里面蹲上一小会儿。我们真的对儿童所知甚少。、可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儿童用心研究一个对象,每天用同一时间做这个研究,这就是科学家的雏形。几乎所有儿童天生都有一些科学家的特质,不幸的是,很多情况下,这种研究时光被打断了。迟到的口腔敏感期2岁的淼淼近来出现了口腔敏感期。午睡时,他先用一只手背不停地轻轻拍打自己的嘴唇,接着把大拇指塞在嘴里吸吮,几分钟后又把食指塞进嘴里吸吮,就这样一个指头一个指头轮流塞进嘴里,最后五个手指一同塞进去。整个过程他的表情很放松。吃饭时他也用嘴玩勺子。先把勺子放在嘴里不停地咬,不停地从嘴里伸进拿出,伸进拿出;接着又咬勺子把儿的前端,也是不停地伸进拿出,伸进拿出;最后把整个勺把儿往嘴里塞,可能想感觉勺把儿的长度,有两次竟把刚吃下的饭呕了出来。整个过程他的表情仍然很放松.同时,他电把教具中的珠子、生豆子放进嘴里不停地咬,用舌头控制着珠子,在嘴里不停地换位置。还有一次,他竟然在衣帽间里咬一只鞋的后跟,当即被薛老师制止并拿走鞋后,他马上拿起另一只鞋接着咬,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最后老师把他抱离衣帽间时,他还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那只鞋。(吕景玲)孙瑞雪:孩子心里肯定在说:我怎么刚刚才尝到(知道)这个事物呢?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显然,由于家里过度的保护,淼淼口腔的敏感期推迟了。根据我们的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空间的敏感期淼淼最近到了探索空间的敏感期。他总喜欢扔教具,我告诉他:“淼淼,如果你想扔东西可以去扔弹力球,教具是用来工作的。”把弹力球给他,他立刻扔出去,发现弹力球着地后会弹起来,非常欣喜地捡回来,再同样扔出去。重复多次后,他又把弹力球从桌上扔下来,试探这样是否能弹回来,发现结果一样,又把弹力球从教具柜上扔下来试探,发现结果一样,非常欣喜。过了一会儿,淼淼偶然发现弹力球滚动时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弹回,他又立即把弹力球放在地面上朝障碍物滚去。然后在原地等待弹力球被弹回来。(吕景玲)孙瑞雪:这是一个探索空间的例子。这个敏感期应当在l岁前出现,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滞后了。老师在非常认真、耐心、谨慎地帮助儿童补上这个敏感期。弹力球是幼儿最初探索空间的最好东西。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当老师告诉孩子他扔错了东西或扔错了地方时,孩子常常会故意再犯一下错误。这是孩子的共同特点,他在试探你是不是爱他。这时,我们的老师通常理解地笑一笑,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一遍遍地帮助,直到孩子纠正过来。这之后,儿童就会自律。这叫有弹性的规则。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自由中的儿童》一书中详细介绍。紧握小木钉2岁的丁丁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人园的第三天,老师就发现他总喜欢手握一些很小的东西,小珠子、小笔芯、小线头、小纸片等等,并且是牢牢握在手心,好像生怕别人抢了去。一工作结束后,他把一小木钉带出了教室,老师发现后,请他归位,可他紧紧攥着小拳头,无论如何都不肯放手。老师坚持请他归位,他始使用“对策”,说等奶奶来接他时再归位。老师答应了,他像攥着宝贝一样,一整天都把那个小木钉攥在手里。还有一次,他丢了一个小零件,着急地四处寻找,最终没找到。这件事让他惦记了一个星期,每天他都在找那个小零件,还反复让老师帮他找。他妈妈说他在家也常常握着小玩意儿入睡,并且早晨一睁眼就要看到他的小玩意儿。他还常常为丢失的小东西哭泣。两岁的丁丁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从1岁一直持续到现在。(闫华)孙瑞雪:一个时期内,幼儿手里总是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把物品贴身放置或攥在手里是儿童的行为方式。这可能给他一种感觉,种拥有和不让这个东西转移的感觉。丁丁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滞后了,现在正在弥补,同时,占有的敏感期又在借助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发展。非常奇怪,自然总是赐予人弥补的机会,一旦儿童获得了爱和自由,很多恢复机制便自动开启。但6岁过后,这种补偿成长的机遇就越来越小,因为成人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在种种限制中,儿童的吸收性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逼女儿打枪我一直很反感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从心底里认为这是很多女人不如男人发展得好的原因。所以,生下女儿时我就下决心做到:所有男孩子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所有男孩子能玩的东西她也能玩。女儿2岁时,我带她去公园玩。看到摊上各种样式的仿真枪,我问她:“你喜欢哪一个?妈妈给你买。”女儿面无表情地看着枪.没有吭声。我自主张,随手拿起一把放在她手上,握着她的手扣动了扳机。‘啪”的一声,枪响,女儿握着枪不动,我突然发现她眼里满含着泪水。放下枪,我抱着女儿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轻声问她怎么了,她不回答。我问:“你想要枪吗?”她使劲摇摇头,泪水夺眶而出。我紧紧抱住女儿。我的纤弱而善良的孩子!我为自己的做法羞愧万分。(未名)孙瑞雪: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发展轨道,成人往往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干涉孩子的生活,给孩子设计未来,并坚信自己是对的。这对孩子的发展不一定有利。学会表达爱意(一)2岁4个月的豆豆刚入园时,用打来表达喜欢。我们不断对他说:“你喜欢宝宝,可以用拥抱、抚摸的方式,不要用打的方式,那样她会疼的。”多次之后,当他想表达自己的喜欢时,会先打一下,然后再拥抱、轻拍。那天,我们一同到亚运村上戏剧课,回院的路上,孩子们一路玩耍,非常开心。豆豆与桓桓玩起了顶头的游戏,正相持不下时,豆豆突然开始打桓桓,桓桓喊:“豆豆,豆豆!”我赶紧过去告诉豆豆:“你喜欢桓桓可以抚摸他,轻轻地拍他。”豆豆马上意识到了,立刻停止了打人的动作,伸出小手,轻轻拍拍桓桓。过了一会儿,桓桓累了,躺在地上,喊着豆豆的名字,我猜想可能是是桓桓想享受豆豆的爱,就对豆豆说:“你可以过去抚摸桓桓。”豆豆一扭一扭走到桓桓身边,温柔地抚摸着桓桓。桓桓又喊宝宝的名字,宝宝电像豆豆那样来到桓桓身边,不断地抚摸着他。(二)豆豆生病后,学会了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那天早晨,吕老师把豆豆带到花园,宝宝和桓桓正在远处玩。宝宝先看到了豆豆,她张开双臂向豆豆跑去,在吕老师的鼓励下,豆豆张开了双臂拥抱宝宝。我说:“宝宝爱豆豆,豆豆也爱宝宝。”我也拥抱着他们:“老师也爱豆豆、宝宝。”这时桓桓也发现豆豆来了,一路小跑过来,嘴里不清晰地喊着“豆豆、豆豆”,三个小朋友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三)孩子们在路边玩,各自寻找有趣的东西。宝宝情绪有点不稳定,抱着小狗,不知如何是好。我说:“宝宝,老师抱抱你,好吗?”她不肯。豆豆问:“宝宝怎么啦?”我说:“宝宝心情不好,你可以安慰一下她吗?”豆豆“恩”了一声,脸上一幅很坚定的表情,上前紧紧拥抱着宝宝,像在给宝宝宝传达力量。宝宝嘴角突然上翘,露出了笑容。两个孩子一起高兴地玩了二十多分钟。可能玩得太兴奋了,豆豆不小心摔了一跤.哇哇大哭起来。宝宝急忙上前拥抱豆豆,抚摸着他说:“豆豆,不要哭了,我爱你。”豆豆慢慢停止了哭声,平静了下来。两个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了。(王莉)孙瑞雪:表达喜爱之情,身体语言比用口头语言要真切。这个表达习惯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逐渐形成的。一次,一个5岁的男孩玩到高兴处,挥手打了身边的伙伴。被打的孩子对我说:“院长妈妈,他总打人。”小男孩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院长妈妈,我不想,但我真的忍不住。”另一个男孩说:“他就是忍不住!”我常常发现,成人们表达爱的方式有时候非常奇特,有的是挖苦对方,有的是折磨对方,正面表达似乎反而成了一件难事。常常有家长对我说:“我没法对孩子说我爱你。说不出口,总觉得有点肉麻。心里知道就行了。”他们不愿用语言表达爱,奇怪的是,却能毫不犹豫地把抱怨、责备、拒绝的话挂在嘴边。宝宝的故事抛洒、搬运和垒高“哗”的一声,2岁6个月的小宝宝又将豆子洒了一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和王老师对视了一下。看来暂时不能指望她归位了,我过去帮她归位。她很快发现老师在不停地将豆子归拢,这个发现让她更起劲地将豆子洒到其他地方。伴随着豆子“啪啪啪”落地的声音,她的脸上透着微微的惊喜。小宝宝宝还喜欢将教具搬来搬去,把立体几何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将它们藏到工作毯里。如果圆柱体插座的洞穴里有珠子,不用问,那一定是小宝宝干的。有一天,小宝宝发现粉红塔与棕色阶梯可联合垒高,她欢呼雀跃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与那塔状造型试比高。在工作时间里,老师不断发现小宝宝将彩色圆柱体组从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别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蚕豆一颗颗地扔在教室的地上。在餐厅里,常常可以看见小宝宝推着小椅子跑来跑去。小宝宝空间的敏感期到来了。(吕景玲)孙瑞雪:儿童通过抛洒、移动物体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但这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能设计出专门用于这个项目的教具就好了。比如有没有可能设计一块能收集豆子的布毯呢?成串的为什么这是下午吃加餐时宝宝和老师的对话。宝宝:“吕老师,为什么要开灯?”吕老师:“因为今天天阴。”宝宝:“为什么天阴就要开灯?”吕老师:“因为天阴的时候室内很暗。”宝宝:“是不是一开灯屋里就不暗了?”吕老师:“是的。”下面是看动画片之前宝宝和老师的对话。吕老师:“宝宝,请你去看动画片!”宝宝:“为什么要看动画片呀?”吕老师:“因为现在是看动画片的时间。”宝宝:“为什么现在是看动画片的时间呀?我们今天早晨不是看动画片了吗?”吕老师:“我们早晨看的是《迪斯尼英语》,现在看的是《白雪公主》。”宝宝:“为什么早晨不看《白雪公主》呀?”吕老师:“那是一天的活动安排。现在看这个动画片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安排。”(吕景玲)孙瑞雪:所有的孩子都有问“为什么”的时期。宝宝还小,问得简单一些.很多大孩子的追问使成人不知所措。这些为什么经常连续成串。每一个为什么引导一种因果关系,成串的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链条。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发出了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教师一定要做正确、简洁的解答。分 享宝宝一手拿着她的泡泡枪,一手拿着装泡泡水的瓶子,准备去游乐场玩。佳玉看到了,跑过来抢宝宝手中的泡泡枪,宝宝恐慌地将枪抱在胸前。王老师拉开了佳玉,对她说:“佳玉,那是别人的东西,你要问宝宝,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桓桓在衣帽间看到了这一切,他几乎和佳玉同时问了出来,“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宝宝只听到了佳玉的声音,看了看佳玉迫不及待的眼神,宝宅犹豫了一下,把泡泡枪塞给了佳玉。桓桓着急地冲过去抢佳玉手中的泡泡枪。王老师说:“桓桓,佳玉是征得了宝宝的同意才拿到泡泡枪的,你没有征求别人的同意不可以拿。”桓桓拼命在王老师怀里挣扎着,急得说不出话来,最后放声大哭。旁边的孙瑞雪老师看到了,对桓桓说:“桓桓,你可以再征求一下宝宝的意见,看她是否愿意把她手里装泡泡水的瓶子给你。”抽动着还未平静下来的身体,桓桓想了一下,抽泣着,断断续续地问:“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瓶子吗?”看桓桓哭了,宝宝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玩具给了桓桓,还热情地对桓桓说:“泡泡枪要放泡泡水里蘸一下,然后就能打出泡泡了!,桓桓一边抹眼泪一边走回衣帽间,请我帮他打开瓶子。(吕景玲)孙瑞雪:儿童是通过物来发展的,或者说儿童是通过消费物物来发展的。儿童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问题。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教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实行这个原则时,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让伙伴分享玩具的。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客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它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几年前看一家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屏幕上,一圈三、四岁的孩子围坐在主持人周围,主持人问孩子们:“你可以把你的衣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吗?”连续问了几个孩子,无一人愿意,最后一个孩子双手抱紧自己身上的衣服哭着说:“我不给,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一哭,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起来,采访无法继续下去:镜头一转,主持人总结说:“看我们的独生子女;多么自私!”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是占有。家长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六、七岁时,孩子才开始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这时分享 变成了一种快乐和良好的品质。赠送、交换也是儿童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时要给儿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们拥有赠送和交换的条件。爱咬人的玮玮前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玮玮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着,玮玮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我觉得有点奇怪。玮玮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玮玮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无聊,就提醒他去工作。现在想来,玮玮可能是在用舌头和牙齿在感知物体,探索环境。第二天刚吃完加餐,几个孩子爬栅栏玩,玮玮也在其中。老师在旁边看着他,以防再次出现意外。玮玮正和洋洋跳垫子,只见他突然抱住洋洋在洋洋脸上咬了一口,速度之快让老师猝不及防!老师抱起洋洋,她脸上有了一圈牙印,而玮玮似乎没有意识到做了什么,愣愣地看着洋洋,不知所措。下午玮玮的妈妈来接他时,老师跟她谈了这件事,他妈妈很生气,说玮玮在家也咬爸爸的手。(文文)孙瑞雪:我们发现一些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儿童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使儿童顺利补上口腔的敏感期。玮玮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拉下的口腔敏感期。我对他妈妈说:“这些天留意玮玮,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过了一段时间,再也没有发生玮玮咬别的小朋友的事。儿童无意中用牙齿、用口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长牙时要使用牙,舌头发育时要使用舌头,这是1岁左右孩子的特点,他们用牙不断咬、咀嚼东西,把东西塞满一嘴,但并不咽下。偶然也会把自己卡住,但很快就学会了调整。饼干、苹果都是孩子发展口腔的好东西。但很多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滞后了。华亭的幼儿园里,好些孩子2岁多时这个敏感期仍未度过,他们最爱吃的水果是梨、萝卜(我们把萝卜当水果用),不爱吃高级的饼干(大概嫌太酥了),最爱吃又便宜又硬的那种。咀嚼时又专注又认真又满足。很多小床的边缘都被孩子们的牙齿啃坏了。信 任班上来了个2岁半的小男孩,名字叫“小浪底”。他长得很恬静,再加上这么个不一般的名字,我忍不住格外关注他。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小浪底”刚来的几天里总是哭,特别是早晨妈妈离院时,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总让妈妈一步三回头。妈妈走后,他能逐渐恢复平静,但除了让老师抱外,拒绝与任何人交谈。我试图接近他。在任伺一个能见到他的机会都向他微笑。渐渐地,他也向我报以微笑。他的笑很有意思,笑容收得特别快,但非常纯真。那天吃午饭时,我发现“小浪底”孤零零地坐在小桌旁,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小朋友,当他把目光转向我时,我向他招了招手。令我惊喜的是他也向我友好地招招手,动作很优美。我又向他回报了一次招手,他也回报了我一次,并向我这边走来。那天以后我开始与他交谈。他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适当的场合,我们以招手传递彼此的信任,那感觉真好! (闫华)孙瑞雪:对儿童来说,初到一个新环境,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哪些地方安全?哪些人友好?哪些人可以信赖……当他感觉某个人值得信赖时,就会亲近这个人,追随他,允许他抱。因此,面对每一个新来幼儿园的孩子,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熟悉环境,比如首先要熟悉卫生间。成人到了新环境也是这样。大学生也会由于调整班级、毕业等变动,感到闪失、烦恼、揪心。只是由于经验和理智,他们的感受没有儿童那样强烈而已。成人也都曾感知结识新朋友的重要。那让你的心安定,给你精神慰藉。我是孙悟空2岁半的胖胖是我们班的新生,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模仿孙悟空,初次见面我就领教了他的这个本事。“你好,我是你的老师,你可以叫我徐老师。”胖胖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好像没听懂我的话。不一会儿,他竟然舞动着金箍棒找妖精去了!这可把送他来的“亲友团”急坏了,赶紧把他追回来,重新把我隆重地介绍一遍:“胖胖,她是你的老师,就像唐僧是孙悟空的师傅。”胖胖果然一点就通,立刻叫了我一声“师傅!”新来的孩子第一天情绪都不太稳定。还好,我们这天坐车到火车站上戏剧课。一路的景色让胖胖暂时忘却了离开家人的苦恼,我亲了一下怀里的他:“哈哈,被我亲到了吧!”我以为他会开心地笑,没想到他一语惊人:“妖精才会哈哈地笑,孙悟空是哼哼地笑!”胖胖每天带着金箍棒来幼儿园。他认定自己就是孙悟空,把打妖除魔视为己任。一天,娄域带着奥特曼的面具在后院里玩,被胖胖追打得满院跑,说是要打妖怪。平时胖胖的一言一行也都模仿孙悟空,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就说:“看俺老孙怎么收拾你!”回家时则对我说一句:“师傅,老孙告辞了!”为了帮他建立正确的概念,我反复跟他说这个世上没有妖怪,也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告诉他“你是胖胖,不是孙悟空”。刚开始他并没有理会,可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他一下子委屈地哭了。那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我不能肯定他的状态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还是一种神游。(徐颖)孙瑞雪:儿童向往神通广大。很多儿童喜欢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神通tn广大。大多数孩子都曾想像过自己是孙悟空,有些孩子收集孙悟空的书,画孙悟空,反复看电视剧《西游记》。儿童有神的敏感期,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进一步夸张和设想神,编织神的神话;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想像或期待自己就是神,神游天下。当儿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开时,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神。把这个现象称作神游最名副其实。根据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缩影的理论,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神话和宗教以及一些供奉神的原始部落印证这一点。4、5岁或者更早一点,儿童就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去崇拜一些偶像。通过观察我发现,那些成长在强权中的儿童崇拜强大的、有暴力倾向的神,这有点像人格替换,借助强大的神去面对强大的父母和老师;那些生长在平和环境中的孩子,会崇拜智慧和美丽的神。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他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我常常听到这些话。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我们推想胖胖也可能正处在这一时期。这个敏感期过去后,你再这样一叫他,他可能会不高兴,会说:“我就是我。”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学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