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宙心向外飘移的生命光子流形成了亿万条生命之河——天河。所谓多维时空,即是指处于天河的上游,三维时空即是天河的下游。佛门为此以“天”来称号,“天”的层次愈高,即维数愈多,愈接近生命之本源“宙心”,“天”的层次愈低,维数愈少,少的极限就是三维时空,叫做落地。再向下就是负多维时空,佛门将最下面分为各层地狱。比如有十层地狱之说,实际上,低于最底层的地狱是否没有了,佛说到此为止了,意思是佛只说到最底层地狱,认为就足够了,不再往下说了,而并不是没有了,下面的更高数的负多维时空是无尽无休的,永远无法穷尽的。向上,可以穷尽源头,向下是永远不可穷尽的。那里是真正的苦海,无边无际,连地藏王也不到那里去,故而佛也不往下说了,因为无法说了。往上说是有意义的,其一是,可以穷尽;其二是可获得光明。生命体需要光明,这就是佛的智慧。第一是可能性,即向上说是可能穷尽的,而再向下说是不可能穷尽的。第二是需要性,生命体需要向上,以获得生命能量,不需要向下,去丧失能量。佛门将三维时空以上,以三界表示,即众所周知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所谓跳出三界就是指此三界,那么跳出三界到哪里去了?即是进入九地菩萨、十地菩萨、佛,也就是进入十二维时空。三界的最底层,即欲界天的最底层是地居,地居的最底层即是地狱,地狱再往下即是真正的无边无际的苦海。一切力量都是有限的,人力是有限的,人类在签合同上往往标注: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情除外。这是因为人类有自知之明。神力也是有限的。佛力、菩萨力等等都是有限的,佛、菩萨更是有自知之明,知道地狱往下是佛、菩萨力所不及,故而佛也不说,地藏王菩萨也不去,只是观世音菩萨因大悲心所在,不得不告诫一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门将欲界天的四天王及忉利天称为地居天,此即是四维时空,须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佛门称为空居天,此即五维时空。色界天的初禅天——六维,二禅天——七维,三禅天——八维,四禅天——九维,净梵地的无想天至大自在天为十维。佛门称无色界为四空天,即十一维,至于十二维就是宙心的大日(道教称无极),以及七色光音团(道门称之为太极)。从宙心发源出的“天河水”,最初是九条“河”,即白河、黑河、红河、橙河等等,往下就是这九条河相互交溶分支成亿万条九色光音的生命天河。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就是这亿万条天河中的一条。能够进入十二维的,超生命光团也是无数的,但有不少虽具有这种超能量的光团,却仍“身”居低维时空,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道门三清、九宫娘娘等等,他们挂念自己的后代或弟子而不肯回归。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九宫娘娘的后代,种族的不同,一是对应的上天娘娘不同,二是地球上各地域的水土环境不同。九宫娘娘分别具有九种光色,即黑白红橙黄绿青蓝紫。这里的黑、白并不是人类可见的那种黑白。此九宫娘娘早已身居佛、菩萨位,下界九天笑看人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却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九宫娘娘中最有特色的有四位:一位是东洋女仙之王,号称正义女神的九天玄女;一位是西洋女仙之王,号称复仇女神的西姆(即雅典娜女神)。另两位即人所共知的西王圣母和西洋圣母。西洋圣母即是观世音,其以大慈大悲著称于世。人类称此四位为天师或天母。实际上,人类称佛、菩萨、圣母、真主、三清等均为天师,故而人间有太平天师寺,上应天、下渡人。地球虽是天河中的一粒微尘,但这粒微尘却具有特殊的生化环境,它不仅可以孕育出无形无相的生命载体,还可以孕育出有形无相、有相无形、有形有相的生命载体。九宫娘娘为使飘移在天河中的生命光子有所依托,在不同的微尘上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能够衍生的生命载体以供生命光子依附。根据地球这粒微尘上所具有的元素特点,“制造”出了有形有相的有机生命载体,并可自行衍生以供光子依附。这就是地球上的生物、植物、昆虫、动物、人。九宫娘娘的母性决定了对生命光子的慈悲,她们造化了生命载体,并放牧着它们。但是众佛主却认为她们是在“造业”,有了生命载体,致使生命光子不愿回归而难以渡化。“渡”即是沿生命天河而回渡,“化”即是将其溶化在宙心的生命之光的海洋中。为此,佛下界、下世以渡人。初始,佛下界渡化并不顺利,曾一度发生九宫娘娘大战佛兵,致使佛兵无法入凡。以后,九宫娘娘之间因划分地域、星球即“殖民地”而发生争战,佛及佛兵才得以乘虚而入攻占了大罗刹帝国的1/4版图。佛兵与九宫娘娘之间争战了极长一段时间,直到佛以理说服了九宫娘娘才始罢休。佛让九宫娘娘认清了“生命载体”的低劣的本性,相争、相残、相食、相杀,后患无穷。以后才有九宫帮佛渡化之说。为渡化众生,佛制定了法规,即先制止劣性,然后才谈得上回归,此法规就是根本四大戒:第一,不杀;第二,不盗(即不相互侵占);第三,不淫(以图控制生命载体的无限制衍生);第四,不妄语(即试图让众生老老实实听佛教,不做其它妄想)。佛制规定,做不到这四点,不可回归,只能下堕。上述即是佛门四大根本戒的根本含意,佛认为做不到此四大戒,其心无法大定,其心不定,又如何回归?只有心定才能开慧,才可具有六神通十八变,从而具有回归的功能和本事。六神通,读者大都知道是什么,至于十八变,知道的人就不太多,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若欲知详尽,请自修习佛学。六神通即指:1.神境;2.天耳;3.他心;4.宿命;5.天眼;6.漏尽。十八变是指;震动、炽燃、流布、示现、转变、往来、卷、舒、众像人身、同类往趣、隐、显、所作自在、制他神通、能施辩才、能施意念、能施安乐、放光。有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或气功师,具有十八变或六神通的某种,或某几种功能。完全具有六神通十八变的人至少要具有七级能量,即罗汉位。但目前人世间极少发见,严新等最高级的气功大师,只有四级能量。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四十六集 止观双修法众多僧尼、居士总有一种想法,只要出家了,或是皈依念佛了,到时就会有接引之光,接其去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说法、这种想法是极幼稚的。在前面一些集子中研讨过如何才能获得接引之光,并不是你出家了,皈依念佛了就能够获得接引之光,不具备以前集子中讲述的那些条件是不可能获得接引之光的,到时仍是孤魂野鬼,人畜牲道,或是去地狱,甚至入苦海,就连地藏王也毫无办法,因为佛力是有限的。现在研讨另一个问题,即是你获得了接引之光,溶进了光的海洋,但是你不具备罗汉位、菩萨位、佛位,那么其结果你将被光的海洋所溶化,虽然不至于落入六道,但你也就消失了,你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了,因为你不具备足够独立的能量。佛并不希望你消失,故而再三叮嘱要修行,修罗汉、修菩萨位、修佛位,并不希望你犹如一滴水,溶进光的汪洋之中而永恒的存在,那是一种永远不存在的存在。佛在世传法四十九年,意在留下一套可行的法规,使人有法可依,按法修行,成为罗汉、菩萨,使你能够具备足够的生命光音能量在生命天河中回归,使你犹如一条鱼,虽溶于大海,却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修行、修炼的真正内涵。对于人来说,对于你来说,找不到自己就没意思了,人类决不愿意犹如植物人一样在西方极乐世界找不到自己,所谓极乐,就是不知有苦,不知有乐,犹如植物人。比如,一个人以获有一台彩电为乐,当你有一万台彩电时,你就会不以此为乐了。极乐就是无乐,又如,当一个人获取得六神通十八变的功能时,他也就永远没有乐了,因为他不再有任何追求,无追求的人也就无乐可言了。他也就不再愿意留在凡世间,默默地归隐于生命天河里的某个崆垌处,永远以寂静为伴。故而,人大可不必以烦恼为烦恼,因为当你一旦无烦可恼时,那时,就是一片寂静,甚至你连话也不愿讲了,因为你超脱了,脱俗入化了。反之,人若能不以烦恼为烦恼时,人也就大定入静、入寂了。人本身就是九宫娘娘制造的一个怪物,又想成仙得道,又不堪寂寞。若是不堪寂寞,就无以能在无尽无休的生命天河中回游,心只要稍稍一动,就会顺流而下,去寻找、寻机进入生命载体,去充分表现其生命力。九宫娘娘当初是怜悯那些思凡的生命能量体——生命光子,制造了能够自行繁衍的生命载体以供思凡光子的享用,没想到使这些光子落入三恶道而无力回归。天人下凡的故事很多,白娘子就是一例,下凡入了蛇道,以后修成仙欲回归,另一九宫娘娘及时相告,还有一缘未了,只有了尽才能回归,白娘子为了俗缘,才演出一场惊天动地的白蛇传。地球的生态环境很好,就象有的“多事人”把几只水狸放在热带地区放养,结果大量衍生,无尽无休,人力也无法控制了,地球上的人类也是如此,衍生极快,天人根本无法控制了。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控制,那就是人类的本性,自相残杀,自我毁灭。但人类中毕竟有有识之人,呼吁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更有一批觉悟者,在深思熟虑、苦想冥思:“我”到底是谁?我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何为念佛?僧尼、居士几乎天天念佛,但能说出何为念佛的,又能有几人?若要念佛,就应了知佛是什么?念的是什么?佛是指宙心——大日,以及大日周围的九色光团,即生命的本源,一切生命都是从那里而来,包括你。念,是指心,不是指口。若是指口的话,那是念佛,而不是念佛了。念佛的含意就是,你要知道,你心里要知道,你是从何而来,还要向何而去,不要再飘游不定了,回归生命本源大日吧,念佛就是心念生命本源,意在回归。当你念佛念到别无所念时,不念人生了,不念花天酒地了,不念吃喝玩乐了,而只是一心念佛时,你才具有回归之心,你才具有足够的定力去保障在回归的旅途中一心不乱,直奔生命本源。上述研讨的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你如何才能具有回归的能力,这个问题的难度就大了,而且更为实际了。比如,一个人可以心念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或是心念去潜入玛利娅娜大海沟,你可以去念,但是怎么才可具有实施的能力,就复杂了,难度就相当巨大了。回归的方法方式有多种,术语称之为法门,释迦佛指示:观音法门为最,即摩尼功法。其它法门虽也可以回归,但难度就更大一些。净土念佛法门,表面看去最安全,也最易,实际上是最难,风险也最大,所谓风险是指难以成功而言,并不是说有什么危险。禅宗法门,以前的集子中介绍过,有一心禅,次第禅(即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不过任何法门,均以戒为前题,为根本。“无戒不成定,无定慧无影,定慧两不具,莫问西天路。”故而五戒之受持、习修,是一切妙善之根本。有偈子为证:佛语诸比丘,观淫欲污秽。宁入热铁网,不堕爱河中。杀由贪嗔起,犹如不治火。一念嗔恚意,死后入泥犁。多方邪命求,得则皆盗罪。少欲知止足,十二头陀行。诸妄语邪命,以求取利名。现世为人轻,死后地狱沦。出家悟佛理,身披法王服。寻真飘四海,莫负九宫托。这个偈子写的就是杀、淫、盗、妄语四根本戒。在诸多法门中,虽以观音法门为最,但观音法门世人虽知,但难以说清,它不仅需要悟性,也需要实修实炼方可入门。净土念佛法门最易入门,但最难成功。佛门认为,止观法门较为稳妥可靠,不少读者也都知道止观法门。何为止?止就是定;何为观?观就是慧。修法是先止后观,即先定再慧。但是这不算完,第三步就是止观双修,即定慧双修,若无双修是修不出去的。世间的气功,往往修定不修慧,即修止不修观。有的则修慧不修定,即修观不修止,不双修是修不出去的。宗喀巴大师明教:乘若大着小,皆止观之果。唯观或唯止,多修而少成。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不见如来性,定强慧劣故;菩萨见不明,慧强定劣故;如来正遍知,止观均等故。无定强开慧,散心颠倒性。无慧强制心(定),轮回终未已。在下一集里,将进一步研讨如何修止,如何修观,如何止观双修。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四十七集 寂灭一切的黑洞有人问:菩萨要普渡众生,为何地狱再下一层次的苦海就不去普渡了呢?原因有二:其一,那里的众生是从地狱下去的,既然地狱之苦都不能使之回头,故而佛认为,那可就是不可教化的了。地狱是截拦生命光子向下漂流的最后一道拦卡,种种酷刑为的是使之回头,只要是浪子回头,地藏王必为拯救。其二是,地狱之下的苦海是一巨大的黑洞,它吸收一切生命能量,就是佛、菩萨那样巨大的、超巨型生命能量光音团,一旦入于黑洞苦海,也将为其所吞淹,故而佛、菩萨自知能力有限,自然是不会涉足苦海。宙心的生命光音团,以生命光音天河的形式在向宙心以外飘流,一方面是因为宙心旋转的“离心力”,生命光子思动、思凡的悬念,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黑洞苦海的吞食力,它仿佛是张着巨大的口,包围着宇宙,吞食着飘移过来的光子。宙心为明、光明,苦海为暗、黑暗,双方在争夺生命光子,可谓是明争暗斗。古波斯帝国曾有宗教,称之为明教,在古代也曾一度传入中国,若研究中国宗教史,就可发见这段记载。明教的真正起源是史前大罗刹帝国,当时是大罗刹王所创,大罗刹王灭度后,王太子罗地干布为教主。明教的教义就是描述这种“明争暗斗”,光明与黑暗之争。在漫无边际的黑暗苦海中,飘移着无数个宛如微粒般的宇宙,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就是,也仅是其中之一粒,不去管那么多了,连佛、菩萨都不去管,还是把自己的宇宙搞明白吧。宇宙仅仅是一点点,银河系是宇宙的一点点,人更是一点点……只是人自己感觉无比的伟大,人的生命本质,“永恒”的生命光子,与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本质一样,只是在生命之天河里飘荡,宛如微观世界里那一群毫无规则做布朗运动的分子。人类研究宇宙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太大,太遥远,但人类可以研究微观,微观是什么样,宇宙大体也就是什么样,这就叫全息论,是世界上最时髦的一种理论。不同的仅是量上的区别,正如一个小故事说的那样:莲叶上的水珠对大湖说,我是叶上的小水珠,你不过是叶下的大水珠。下面研讨“止观修持法。”第一步,修止法。一、准备条件,佛门术语谓之“积集资粮”,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体是:具备四具足。住(修持的地方)、食(有饭吃)、衣、药。具备上述四种条件,可使自己不至于过分辛苦而影响修持,这也就是佛门所说的供养。没有社会、护法、施主的供养,修持是无法进行的。这就是无金不养佛,无财不生道。并不是说任何地方都可以住下修持,即,修持的地方是很考究的,要远离恶人、恶兽,远离淫乱酒狂,气候、地质条件良好,以少生水土病,自身能持戒,同道人是良侣贤善,环境和合静寂,日夜均无纷扰。自己能少欲知足,节省度日,杂务能息止,最大限度的减少一切与修持无关的活动。若在家修行,言谈举止不可太亲近,并远离杂务,如俗语说:油瓶倒了也不扶,一切随它去,一切都放下。持戒是个关键,否则不能正定。若失,坏止戒,虽励力勤修,复经多千年,终不成正定。二、修身入正定:身具八威仪:跏趺如佛坐,身不作倾仰,两肩齐平松,头不作低昂,也不左右歪,眼不太张合,垂帘观鼻心,唇齿随自然,舌令著上跨,息出入无声,不粗猛急滑,出入若无知,绵绵无功转。三、修心入正定:令心明显,专注所缘,不起分别,相继任持。修时把握住正念、正知,即万念归一念,于心不乱散。其次是“治沉”、“治掉”,即勿堕于昏昧,或睡眠、沉没。勿追忆声色,要摄心内向。最后一点是要“注意”,即警觉,不可憨然澄寂坐,失明显定知,念力不坚强,落无想死水(枯木坐),初修勿求寂,不怕沉掉起。四、由定转妙观,大定之后,必生妙观(慧)。第二步,修现法,得止不修观,烦恼不解脱,于法观无我,诸惑无藏处,由闻思修慧,引发或通达,尔乃得涅槃。第三步,止观双修,在上述两步的基础,止观相杂,和合平等修持。从上述研讨中可看出,第一步止,即定,是极难的,若定,必先静,若静,必减少烦恼,烦恼不断,心难入静,而断烦恼要从戒字上下手,否则烦恼是不会断掉的。再者,有社会及家庭负担的人是很难修止观的,就是出家人也是一头烦恼静不下来,又何从去止去观,故而释佛明教出家人要以戒为师,若不戒,则修持的门都是进不去的。止观法虽然艰难,但比较实际,它是常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步步为营去实现的,与净土念佛法门比较,其无甚风险,但实在是太难了,其艰苦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但愈难的东西往往愈易,愈易的东西往往愈难。人类之所以不肯放弃一切去修行,是因为人类不知生命是永恒的,以为只此一世,过完了就完了,故而有一种极时行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或叹息人生的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想抓紧时机去做一番事业,曹操八十万大军渡江作战,赤壁周郎持天堑抗衡。风云滚滚的历史壮观,早已烟消云散,早已空了,一切都会空了,只有生命是永恒的,但它犹如逆水之舟,不进则退,飘向那无边无际的绝对黑暗、苦海,一个无声无音、无光、无亮死寂的黑洞。且看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类有个习惯,即眼见为实,希望能亲自去地狱看看,或去体验一下孤魂野鬼,方可信以为真。问题是等你去体验时,你就无法回来了,一旦回来时,也就忘记了。人们是有这种体验的,伤疤好了,疼痛也就没有记忆了,通常,人死后沦为孤魂野鬼时,若不犯鬼道之规,7O年以后可以转世。七十年的记忆早已磨灭,再要跨越时空,从负多维进入三维时空,投胎时的能量损耗,婴儿不通言语,一两年里无记忆,什么也都不知道了,只是一个新的人生,一个新的开始,新的里程亿万年来,生灵就是这样转化的,谁又能知百世以前你是什么?但有人能知道,知道一切……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四十八集 禅学笔记——四禅八定禅定学简称为禅学,是佛门寻求生命解脱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门里专习此术的又称之为禅宗,禅定学研究、实证生命本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气功学上,又成为一种功夫学。所谓功夫,前文已讲过,功夫就是时间,但并不完全,功夫就是时间累积的一种成果,禅定有成时,确定会产生一些成果,最大的成果就是了脱生死,证得生命是宇宙生命总和中的一部分,它具有宇宙生命的全部性质,即永恒性与共存性,简单言之:生命是永恒存在的,这是生命存在的绝对性,生命与宇宙同在,这是生命存在的相对性。用通俗话讲,就是人的生命(这里的人不是指生命载体,这个人形的外壳。人体犹如一件衣服,衣服损坏了,并不是人死坏了,人并不损坏,仅仅是扔掉了那件损坏的衣服,去找寻另一件,或另一种外衣),人的真实生命是永远存在的,它的寿命等同于宇宙的寿命。人的真实生命与宇宙一样长,并永远不会消亡,仅仅是其生命力的表现在不断地变化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总体来讲,是四大类形式,其中一类就是有形有相的形式,在这一大类里又细分为诸如人、动物、植物等等。气功学、功夫学注重的是禅定过程中产生的神通、神变,并设法应用于现实社会,以体现其价值存在。佛学则提倡不显神通,将禅定过程中累积的生命能量团用之于人寿中的最后一刻,去完成一个“伟大”的冲刺,去获取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命表现形式。由于认识的不同就产生了观点、方法的不同,矛盾也就由此引起,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佛门认为:生命能量应该用于人寿的最后一刻,去了脱生死之关,去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不会毁坏的生命表现形式,如果将生命能量释放去显示神通、神变,一方面会无以完成最终的冲刺,另一方面,神通、神变会引起社会思想认识方面的混乱,干扰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秩序。气功学的观点是,人类已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应该对人类自身——人的生命本质有所认识和了解。神通、神变可以促使人类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同时它又能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至于人终时的最后冲刺,气功学者尚未认识到这个问题,否则就不会提倡展示神通了,但又可变化成另一种说法:用神通这种现象和事实,去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去普渡众生,佛门是受社会供养而存在的,其成果也应还之于社会,用于普渡众生。这种争论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了。究竟应如何,读者自己去研究,本集是研讨“禅定”的方法。很多人对禅定有两种不同的误解,一种是以为,禅就是参话机,参来参去也参不明白,成为口头禅;一种是以为,禅就是打坐,一动不动,为坐禅,这两种认识均是似是而非。参话机起源于佛祖拈花,称之为一心禅,是顿悟之法,后人无那个悟性,渐渐流于文字技巧成为口头禅,而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现代佛门已极少见这种修持方法了,现代佛门大都是次弟禅,渐悟法门。禅定是采用打坐这种修持形式,但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实修禅定并不是那么简单,否则人人都可成佛了。件定在实修起来是相当麻烦艰难困苦的,前面集子中已经讲过,越是难修的法门,越易成功,越是易修的法门,越难成功。下面介绍禅定的实修理论和方法。现在佛门所说的禅定,一般均指四禅八定法门。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入禅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四禅又称之为不动禅。所谓不动,即如如不动呈现一种大定态。八定是指修禅时,入定的八种不同的程度,由初定到最后的大动大定。入第四禅时,心不高不下,不憎不爱,定住不动,这里的定住不动,是指心定住不动,而不是指人体定住不动,故而,心不动,谓之第四禅。或者说,入四禅即是到了心不动处。如佛语优陀夷: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我说是动,此有何动?谓觉观不灭。(此即是初禅的定义)若比丘,灭觉观,内净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我说是动,此有何动?谓喜未灭。(此即二禅的定义)若比丘,离喜舍行,念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舍念乐行,成就三禅行,我说是动,此有何动?谓合乐未灭。(三禅行定义)若比丘,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心净,成就四禅行,我说是不动。(四禅定义)成就四禅行时的成果又如何呢?见下文:若比丘,欲以神足动地,能以一为多,以多为一,乃至梵天,身得自在,随所欲入(即可自由出入色界天中的第一天、第二天,属初禅天、梵众天。即是可以由地球三维空间进入六维空间,成就六地菩萨位)。若欲受天耳清净过人,能闻二声,人、非人声,随所能入。若欲知他众生,能知有欲心,如实知有欲心,无欲心,如实知无欲心,随所能入。若欲忆念无量宿命,能忆一生(此一生并非指人这一生,而是指永远存在的生命本质的一生,即其各世的生命形式),乃至成就此行,随所能入。若欲受天眼清净过人,能见众生生死,乃至如所造业,随所能入。若欲尽有漏成无漏,得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知证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随所能入。上述即是成就四禅的结果,获得六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到此并不是修持的终点,而是梵行修持的起点,即从六地菩萨位向七地菩萨位去修行。小乘修行的顶点——罗汉位,就相当于七地菩萨位。目前,数千万的气功修炼者,已有数百万人修到了一地或二地菩萨位,极少数者修到了三地菩萨位,极个别者,如严新大师,已修到四地菩萨位,人若能按次第修禅定,最高可达六地菩萨位。下一集,具体研讨四禅八定的实修方法。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四十九集 四禅八定之初禅行修行禅定需一定的准备条件,佛门术语为“因缘”。在“非问禅定品”说:因缘(即条件)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不能得定。即是得定是需要种种的条件,不能无因缺缘或无因无缘去坐待其成。同时,也不能以单独一种方法去完成四禅定取得圆满的定果。修行禅定的因缘有两类:一是助行因缘十三种,正行因缘两种。助行因缘又称十三助行,前行,或资粮行,在正行中必不可离,可少之法,离之,少之,则因缘不具,不能得定。十三助行分别如下:1,爱护解脱戒;2,成就威仪行;3,已行处;4,爱护微戒惧如金刚;5,受持于戒;6,断邪命行正命;7,善知识;8,善亲厚;9,善众;10,摄诸根门;11,饮食知足;12,勤行精进,初不睡眠;13,离障碍法。上述十三行中,前九属戒,后三(十,十一,十二)属归定门,后一为慧。正修因缘有二;1,去盖断欲;2,正修四禅。其一也称断行因缘,亦属助行,亦属正修。修行者往往知修不知断,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坏,总在半边用力,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缘,故而虽修但少成。其二是: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乃至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净,成就第四禅行。上述是修行禅定的必要条件,不用说在家人是极难做到,就是出家人绝大多数也是极难做到的。人们羡慕仙神佛,只是因缘凑不多,又想超人六神通,却无恒心戒持中。上述诸多因缘是为了使修行者在修禅中位于四念处(即念者、正念、定念、慧念),从而能够行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进而获得三慧(慧眼、慧根、慧力),最后是身、心、慧三解脱。身解脱:解脱世俗粗重惑缚,现身自在。心解脱:断欲贪、嗔恚、身见、戒禁取、疑,而持定心自在。慧解脱:断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成无学果,漏尽自在。以此更上一层是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下面研讨一下第十因缘,摄诸根门。摄——控制。诸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通出入,内受外触,万马奔腾,由此发生一切善、不善法,令心随境不定,依情造作种种颠倒错失。故而若求定心,必先护根门,不入颠倒梦想。怎样护摄六根门?“眼见色,不取色相,能起眼根者,摄令不放逸。”由六入引触生受,使眼根沾附不息,不觉不知流入识行,乃至造作生死苦业。若明此理,觉知收管,令不放逸,使心不流,流则返回。初行,只有顺持戒,守护眼根,得眼根戒。恒久修炼,便能养成根力,内治于心在定。其余耳、鼻、身、舌亦复如是。六根中以意根最难护摄,意识种子能生过去、现在、未来,追忆、虚拟、推度,种种境界,并使之现前如真,出现种种影象,能使意根放逸不定,心猿意马无以从定。只可以法以戒,摄心归本,久久习练,根力强化从而守住意根。摄住根门,初学修是不易的,但初修必学,否则不能得定,即使得也会如虫食木,偶尔成文。从六根的摄护上,可以了知戒律的重要性。平素没有持戒的习惯,六根是难以摄护的。有人打坐多年仍是无成,不能入定,其原因在六根不定,无戒不成定。由此可知,佛祖制戒是为修行而制,并不是为戒而戒,若人不修行也就无从谈戒,对于不修行的人而言,戒是没有意义的。出家是为了修行悟道,若修行必持戒,否则是修不成的,但是对于不修行的人,持戒就显得不知是为什么了。持戒是修行的保障,但持戒不等于是修行。从另一个角度看,持戒可使心净,进而入定,它又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从这个角度讲,持戒也是修行。从这里也可以体味佛祖的话:末法时代,以戒为师。佛说以戒为师去干什么?佛是针对修行而言的,即是,在末法时代,想要修行的人,要以戒为师。佛为什么要说以戒为师呢?因为佛预见到,在末法时代,善知识实在是不易找到了,众多修行者去修行,若找不到师如何办呢?在家人若要修行,找不到师又如何是好呢?故而佛说,到那时,就只好以戒为师吧。为什么在末法时代善知识极难找到呢?那么就要看,什么是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称之为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即是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能断贡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调。能自灭,自入涅槃。若欲离欲,则欲尽;欲离痴,则痴尽。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且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能够信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能够修行八道,具足戒、定、慧,解脱知见,衣食知足。以上称之为善知。若识、善识、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散不离,是名善知识。即是具备上述善知、善识的人名为善知识,这种人本身已具足成就,能够普渡众生。按佛门经典对善知识的定义看,在现今的人世间,是极难找到的,高僧大德可遇,善知识却是难逢。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就可拜见高僧大德,比如一年,笔者去天台山,想拜见方丈,此时守在观音殿的一僧说:前不久一广东人拜见方丈,递上八百元的红包,方丈都不屑一见,但是若逢善知识,可不是有钱就可逢的,为什么不可逢?是因为实在太难找到具备上述条件的人了。那么到哪里方可逢到他们呢?这些善知识最起码已经修到五地菩萨位了,他们正在向六地菩萨位修,但是还远远未到六地菩萨位。他们是否在三维时空里?他们是否已经去了四维时空?存在于四维时空的某个崆垌之中?总之,他们已步入天师的行列,而且正在向更高层次精进!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集 初禅五支相在上一集里研讨了禅定修行所必要的十三种人定因缘,其中第十一是饮食知足。对于受菩萨戒、具足戒的出家在家人,其饮食要断荤。因为在菩萨戒的第三食肉戒中,已有明文规定了,对于在家修行者而言,在未受菩萨戒以前,尚可食荤,但不可杀生(系指皈依佛门受五戒或八戒的在家人而言),否则有犯戒之嫌。东南亚一带的出家人,因习小乘,多不受菩萨戒,故而可食荤,但不得杀生,因杀生是五戒中的根本戒条。对于已出家但尚未受戒,或仅受沙弥戒的人,在戒律中虽无条文规定不可食荤,但其拟行受菩萨戒或具足戒,故而最好不要食荤。为何“饮食知足”要作为修定的因缘呢?因为作为以生命载体为人身的人,其本性有二,其一是食,食是后天人体能量的补充和供给,若不食,人体就会消亡(在人尚未掌握其它摄取能量的方法,诸如辟谷之前);其二就是性。这是生命载体自行衍生繁殖,以免绝代的本能,食与性是天人制造生命载体赋于的两种根本性的本能,而其它功能,大多是生命载体在后天生存环境里,为适应环境而产生或锻炼成的,因为这一类功能是随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史前的生态环境与现代的生态环境已有所不同了,故而史前人类的一些功能,在现代人身上已经消失,而现代人身上的某些功能又是史前人类所没有的。有些现代人身上表现出了史前人类的某些功能,现代人就称之为人体特异功能,如果一个现代人持一支步枪出现在史前人类之中,史前人类也会称此人具有特异功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史前人类的某些(特异)功能退化了,但支配这种功能的记忆却仍存在于人体之中,即存在于人脑的延长部分的最低端,尾椎附近(海底轮与腹轮之间),对于这部分记忆,常人是无法将其凋出使用的,但是通过打坐修炼这种方式却可以将其激发出来,将这种记忆从脊柱尾部提升到脑部,一旦完成了这个过程,现代人就可表现出史前人类的某些功能,诸如神通、神变。史前的地人与天人无甚区别,因为地人是天人制造的有机体,并尽可能的使这种有机体具有天人的特征和功能,这如同我们现代人制造机器人一样,尽可能的将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接近于人类本身。可以这样设想,一旦人类制造出几乎与自己完全类同的机器人时,这种机器人又能自行去制造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是以钢铁或是塑料等为“生命”载体,强度要比人类自身的有机载体强硬的多,终会有一天,地球上会遍布数亿机器人,而且它们还在拼命的“殖增”,到那时,人类不得不设法去换一种生存方式,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去远视“监护”,而把地球让位给了人类的后代——机器人。数万年之后,机器人的后代会开始研究:“我从哪里来?”真的存在有比“我”更高级的生灵吗?也许它们偶然会捕捉到人类,并用各种方法去研究人的构造,它们也许将人类称之为“神”,并发现,为什么“神”总躲着它们,不和它们一起生活。下面继续研讨“饮食知足”。食物仅仅是为了补充后天生命载体之能量的需要,而人体的主要器官、功能也都是为了加工这种食物,使之消化吸收为体能,以供后天生存之需。节食,辟谷控制甚至打乱了人体后天的程序,使人体以消化食物为主的功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异,若此时采用一定的技巧,比如打坐加一定的功法,就可激活深藏在尾椎附近的记忆,并使之升华至脑部,使人呈现某种常态下没有的功能。肉类是难以消化的,会影响对潜在功能的激发,而且肉类有时会伴随一些生命能量体进入人体,一旦人体呈虚弱态时,这种生命能量体就会乘虚发作。尤其是当你修炼到恍恍惚惚这个状态时,它们就会起作用。故而佛门著作中认为:放不下饥渴与美食过量,会退道远法。若能知足、善量、少营,事定心定,方可成就圣神。因缘中第十二条,不睡眠,应如何理解。一些人理解为只可打坐不可倒单入睡,其实不然。佛门经典是这样写的:若比丘于昼,或结跏跌坐……初夜……中夜,右胁著床,垒脚而眠……是名勤精进,不睡眠。何为初夜、中夜、后夜?午后五——七点——傍晚;七——九点——晚上;九——十一点——初夜;十一——一点——中夜(子夜);一——三点——后夜;三——五点——凌晨;五——七点——早晨(清晨);七——九点——前晌;九——十一点——上午;十一——一点——晌午(中午、午时);一——三点——下午;三——五点——后晌。助行因缘中第十三,离障碍法。障碍修定为障碍法。障碍法即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简单说,五盖就是心烦恼。断掉心烦恼,就是离障碍法。如何断心烦恼,只有持戒,别无他法。下面研讨初禅行,初禅有五支,四禅总共是十一支,初禅五支相。意思是初禅之禅的五种体相,即觉、观、喜、乐、一心。觉即觉悟,指对法(佛法)有所觉悟,初禅时,明慧至心而了知佛法。观,是指以心去观,即心行(心随境而行)。喜:由修觉、观,明理照惑,离世忧苦;乐:由此而内心达理,心忍受乐,意触乐受。心住,正住称之一心。从而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称之为定,上述五支称为初禅。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一集 光明与黑暗当天人离开三维时空重新进入四维、五级……时空时,一些“弱质”人因能量不足而无法随之而去,被迫留在了三维时空之中,但是他们仍能够生存于猛兽群居的地球上,是因为,他们虽然是手无寸铁,可是具有能够适应当时环境的功能。这些“弱质”成为地人,他们失去了天人的保护,因为天人进化速度极快,离地人愈来愈远了。因此,地人为了生存下去,选择了另一条进化的道路——工具,工具愈来愈发达,原始功能就愈来愈消亡,直至人类离开了工具就无法生存。尽管天人离去了,地人仍不愿中断与祖先的联络,他们把具有某种灵性,能够与天人保持联络的人称之为巫,并举为部族的领袖,诸如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王等等。以后,这种心灵感知愈来愈退化,天人又愈来愈远,于是使用联络工具八卦、易。工具愈发达,对天人的依存就愈显得不必要,联络就淡化了,以后就忘掉怎样去联络了,地人能够自立于地球之上,也就摆脱了天人的监护(自以为)。但是人类在潜意识里仍然保存着对天人的依求,仍然感知在冥冥中有种神秘力量在支配人类的命运。于是人类就又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宇宙,并试图开辟与天人联络的通道。这就是宗教之所以千年不衰的原因,以及瑜伽学、气功学产生井盛行的背景。那是因为人类始终没有忘记向另一条路进化的途径,没有忘记那种极特殊而又极为简单的进化方法,天人遗留下来的方法——打坐。但是物质文明、物质享受对人又是一种极大的引诱,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生活下去也不错,以至无法忍受艰苦寂寞的打坐。另一个问题是,天人为什么制定的天条那样严格,绝大多数天人只犯其中一条就要被打下界来。询问的结果是,在“天国”里,对人口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愈住下层次,承受能力就愈大,故而纷纷打下界来,打到三维时空去投股,鬼域、地狱的承受能力就更大,地狱以下的黑洞苦海简直是去多少收多少,多多益善。那么佛国为什么提出要接纳一切愿意去的灵体呢?原因有二:其一是,能去的极少,修不上去;其二是,佛国采用溶的办法,将生命光能量体——灵体,溶于光的海洋之中,而不是如同天国那样去为所欲为的伸展。目前,数以千万的人在修持、修习打坐,声势极大,但效果甚微,其原因种种,其一是,意马心猿这一关过不去,打坐时,心总是飘来飘去不能定住,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持戒以定心。其二是,未掌握适于自己的方法,和应机的技巧,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有自己特点的路标,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路标。第三是,要有相应的与上界的对应关系,即相应(瑜伽)。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你是从哪来的,哪里是你的缘份,你的祖宗在哪里,比如相对于九宫娘娘而言,你是哪个娘娘的后代。这个问题就很难设想了,如果一时确定不下来,你可以选择圣观音。因为圣观音的覆盖面是最大的,几乎全球都有她的后代,这也就是圣观音之所以称之为大慈大悲的原因,因为那是一种圣母之爱。史前,地球上最大的古国就是大罗刹帝国,圣观音就是大罗刹王,她的部族遍及全球,以后分化成四大块,东洋、西洋、古波斯帝国、佛国(南洋)。佛祖了知这一背景,故而推荐众生往生圣观音的领地,即西方极乐世界。在佛国里,东方药师佛国是最小的一块领地,那里也是太上老君的领地,中国道教修行的方向就是那里,药师国以丹药著称,极愿接纳愿去、能去的人。九宫中的白娘、青娘是专门接纳有成就的动物仙,但动物仙的修持要比人的修持难度要大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最渴望生命灵体去的莫过于黑洞,它贪婪的吞噬一切飘移过来的昏沉的生命灵体——那些佛设立的最后一道关卡——地狱所未能截拦住的生命。越来越多的人醒悟了,他们走出了花天酒地加入了修持的行列,有些人是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有些人是感知到另一世界的存在。提到花天酒地,此词是有来历的,在天庭是以花为醉,在地上,是以酒为醉。在天庭,大量的生命灵体是以花仙子的生命形态存在的,在地上,则是多以“酒鬼”的形式存在的,在佛国则是多以光明的形式存在的,在黑洞则是以黑暗存在的。生命光子的本质是要趋向上(上为天),向光明,而堕性却是要流向下(地狱),向黑暗。不了解生命本质的人是不会修行的,或盲目修行,只有了解了生命本质之后,才会主动型地按自己确定的方向去坚持不懈地修行。目前,除宗教而外,研究这个领域的全国组织有中国气功研究会和人体科学研究会,前者是采用实修实炼的法门去探索,而后者是采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去求证,目的都是想解开这个未知。笔者认为,应该有个全国性的宇宙生命研究总会,下设三个独立的分支,一是气功研究会;二是人体科学研究会;三是宗教协会。若是按研究方式方法的不同,采用的手段不同,在总会下面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人体科学研究会;二类是以实修实证为手段的:1.气功协会;2.巫学研究会;3.宗教协会。在巫学研究会里还要分四种:1.对人类巫文化的研究与实修;2.对动、植灵体的研究;3.对亡灵(人)的研究;4.对天灵(天人)的研究。另外,在气功学的研究方式里,可以采用“土洋”结合,也可以纯用“土”的方法去研究,因为“洋”式的研究在另一大类里已进行了。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二集 四禅八定之二禅行初禅的表相有五,称之为五支,而禅的定义有七,七义合之谓之禅,若能了知禅的七义,可对“禅”的概念把握得就更清楚了。1、舍心垢,正合、缘舍,称之为禅。重在一个“舍”字,去除之意。2、断除烦恼,为禅,重在一个“断”字,去除之意。3、断除烦恼后,得现世乐行、为禅、“得”字。4、如是善德成就,入禅明了,得炽盛清净,为禅“成”字,由成入定。5、如是定住,甚深妙义,专著智慧,为禅,由定生慧。6、修行觉观,意喜心定,为禅,由慧转定。7、随法非禅,是随禅法。若心住、正住,为禅,由法转定。以上是初禅四定。得定之后,如法护定、持定,称之为成就初禅行。所谓七义也是入禅的七个步骤,如此,初禅完成五支相,七义,故称初禅是根本四定。此为入禅之门路。由此可以看出,佛门重在修心、修性,而道门重在修丹、修身、修命。只有综合两门方可称之为性命双修,但是否可以两门同时修习呢?两门之间的统一性何在?矛盾性又何在?读者、修者只有在实修中去进一步体悟。下面研讨二禅。二禅为三总相,即灭觉现,内净信,一心。觉、观寂静了,思维等心能止能寂(名曰正寂静),无明渐渐不起了,消尽了,去除了,断止了。如此称为灭觉观。而实现上述的修行方法,称之为内净信,由此而达到的成果,即心独住,正住,正独处入定,称之为一心。从义上论二禅行,不用觉观(灭了外缘、外因引触的觉与观),而依内净信一心入修,由信定力(定心)生起喜乐,乃至成就。命名为二禅行。二禅有四支相:内净信、喜、乐、一心。而前面谈到的三总相,是由初禅向二禅的过渡相态。内净信的含义有八:1、成就了初禅行,觉观寂静、正寂静、舍、灭、没、除已尽、心趋向寂静。2、心趋向寂静,外缘了断.内净信生起,具足成就3、心得清净,得到清净之心。4、心境清白,得到清白之心,即定境寂然清白,如秋云新雨方息,远近山林.禾稼花草,园观如洗,虚空消明,无尘无风,人鸟绝迹,所观之形色、显色、清白了了之相,如此观境名曰内净信。5、心明了,得明了之心。如密室无风,灯焰无动,灯油充足,能照力强,显明生智。6、以久修无观无觉住,得寂静胜妙。产生思维内、外能力,如,思欲开眼合眼,眼便开合(此眼并非常人凡眼);思手动,手便动(搬运之功能);欲行则行,欲止则止;望梅止渴,观冰除热;乐情生爱、苦情生悲;若观清净,虽处闹市亦自清静;若观烦扰,虽独居清闲亦不安宁。若久修此“寂静住”者,其意识、寻思集中之力不可估量。寂静胜妙之得者,随境如如、明行现前、神足随应。巨远离挂碍恐怖,适然解脱。此曰内净信。7、内心纯静(心软),心境一如(调),清净无为,照境明了,内证寂静,集中力(念力)大,作用自然,光明显了(摩尼珠修成),其心印定,称之曰内净明了。8、心喜入信、心定。二禅的第二支相,喜:未知得知,未证得证,得未曾有,由此而身心欢跃。第三支相,乐:由于实践亲知而发起乐受。第四支相,一心:内心由此获得证净,所信能信,心境不二,合和相应。以上四支相称之为二禅。此时,诸受无所觉,所行尽寂静,识亦自然灭。修行者护持二禅成果.称之为二禅行。此时证得:佛说: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此时已证得,人身不过是和合缘生的生命载体,故有假我、假身,是故不应说有实我。人修行到此时,方能明白“真我”是谁,方可感知生命的永恒性,感知宇宙核心的生命之源。在佛门的著名经典“佛说梵网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时,释迦佛正在四禅地的天王宫与大梵天王等众述说,卢舍那佛所讲的心地法门品。卢舍那佛的所在地,称之为莲花台藏世界。这个世界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就在宙心,卢舍那佛即是大日如来佛,也称之为千叶佛。这时,释佛身上忽然放出慧光,照遍了三千大千世界,众天人只见慧光,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正在生疑念……这时,玄通华光主菩萨,以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三千大千世界,召集各界菩萨(天人)皆来聚会,一起问释佛,那是怎么回事?于是佛祖——释佛就将大众擎接到莲华台藏世界,进入光明宫中去见卢舍那佛。此时卢舍那佛正坐在莲华光明座上,释迦及大众在卢舍那佛足下礼敬毕,释迦佛说:一切众生为何因缘(条件),得成菩萨十地道(即众生怎样才能成菩萨,并从一地菩萨升至十地菩萨),最后成佛?十地菩萨及佛又是什么样呢?这时,卢舍那佛呈现大欢喜状,展现了虚空光体性本流,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让大众观看,并说:若要成就菩萨果、佛果,必须善思修行。我本身就是以修行为因,才能称号卢舍那佛,住在莲华台藏世界海。其台(海)周围有千叶,一叶为一世界,我化为千个释迦佛,分别据千世界……我卢舍那佛就是本源。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三集 菩萨行上一集说到大日如来卢舍那佛正在回答释佛提出的问题。释佛的问题是,成就菩萨道及佛道需何因何缘?卢舍那佛说:因就是我,我是一切佛、菩萨之本源,一切佛、菩萨都是我的化身,或是化身的化身。缘就是,只有通过修行方可进入十地菩萨,最后成佛。那么,这部佛经中的这一段文字,到底说的是什么?数千年来世人不解其意,现代人读了此段更是不知其意,没有人可以说得明白。现在,笔者将这段文字翻译过来,以正视听。卢舍那,即大日如来,其所处的位置即是宇宙的中心,佛称之为莲华台藏世界海,也叫光明宫,或大光明宫,也叫大光明座。形容此宙心之大,用海字(当时人类的言语词汇里,以海表示大),比海还要大,比无数的海还要大,即称为世界海。这个世界海的形状犹如一个大莲花台,故称宙心为莲华台藏世界海(莲台表立体形,不是平面形),另,形容人所呆的地方为宫、为座,故又称那里是光明宫、大光明座。此处的“光明’两字含意很深,世人均以为是象征光明,而不知,实际上就是光明。在这一段文字里,把宙心描绘出来了:宙心是很大的,无边无际的光的海洋,这个光的海洋就是大日如来佛。经文中写道:卢舍那佛展现了虚光体性本源。这段文字是说,卢舍那佛,现了原形让众生看看,众生看到的是什么?是虚光体性本源。即众生看到了,知道了,大日如来——宙心这个光的海洋,是宇宙虚空中,一切生命光能量性体的本源。而宙心就是宇宙虚空中一切生命体的成因。只有通过修持,方可到达彼岸,即修持是成缘。经文中又讲到,从光的海洋,即从光源(宙心),向外流出一千条生命之河(天河),即莲叶,这一千条大河孕育了大千世界,每一条天河又分流出一千条中天河,这就是一千个一千条中千世界,每一条中天河又分流出一千条小大河,以上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而人类所处的银河系,就是其中一条小天河。上述就是用古代语言对宇宙的描绘。经文中又谈到,每一条天河上都有一释迦佛,那是我——大日如来分化出去的化身,每一释迦佛又分化出无数佛,这段文字描述了宇宙生命的源流,生命光音能置体在大河中流飘,无数的光子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上述就是“佛说梵网经”的第一部分,即宇宙生命的起源,第二部分是讲述,生命光音能量体.若要沿天河回归,只能依靠心力,心力的大小是靠修持而来的,所谓心力,就是生命能量。经文指出:若从普通凡夫修成佛、菩萨,必须具备修持三十种心力的条件,经文详细讲述了这三十种心力的表相和如何修法。接下,又讲述了菩萨道的十个等级,即十地菩萨,以及每一地菩萨所具有的功能。并表示,进入九地菩萨位,即表示已修成佛了。而这三十心即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具备三十心时,即可进入菩萨地了。下面简述菩萨十地(详情自间经文)。第一,平等地:成就四天果(即可成为天人)。第二,善慧地:了知三世,可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第三,光明地:入光明神通。第四,尔焰地:佛心初动。第五,慧照地,五眼见一切法,具宿世力,百劫事—一知。第六,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行十神通,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十神通即,天眼、天耳、天身、天他心、天人智、天定心、天念智、天愿智、天解脱智、天觉智。第七,满足地:大明具足,神通道智,生六足智。第八.佛吼地:入法王位,其智(功能)如佛。第九,华严地:入佛位,以佛威仪,成自在王。第十,人佛界地:大慧空空,具如来性为天人师。从经文中可知,若欲入菩萨地,必具菩萨三十心,佛门小乘修至顶为罗汉(其功能相当于七地菩萨),若加行菩萨心即成七地菩萨。今观数百万气功修持者,大多已修至二级,极少数已达三级,若加行菩萨心则可入二地或三地菩萨位,至于如何加行,可评阅“佛说梵网经”。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从宙心向外幅射的光球环,是紫蓝青绿黄橙红,接近宙心,光呈紫色,最外光环呈红色。若修行菩萨道,具菩萨三十心平素就要训练自己持菩萨戒。菩萨戒四十八,是要求素食的。若不能持菩萨戒,可修罗汉道,但也需持不杀生等戒。为何要不杀生,因为宇宙中一切生灵均同源,均源于宙心。综观现前出世的各门派气功,在实质上均类同于佛门小乘的修持法。佛门中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现世,人应先从小乘修起,不要口口声声大乘,不要看不上小乘,因为修者虽修大乘,但还不是大乘,不要误以为口里一说大乘,自己就是大乘。修小乘但心要定在大乘上。大乘不是说的,而是修的。比如大乘菩萨道九地菩萨位,则视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在佛眼里(九地即已入佛位了),视一切众生,相视如父母,包括天魔外道。众生应把圣力用在修行上,不要分心去用于其它,一切众生(天上天下)均同源,千条、万余天河均是同源,这也就是万法归一,万宗同源的依据,也是人类、动物不应相残的依据,也是世界本应和平的依据。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四集 三禅行三禅初显五相:离喜,舍行,念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初禅离盖欲;二样离觉观,成就共味定,即产生与定共生的欢喜之感受(触受)称为喜;三禅则是离喜,不除则不能发慧。舍行,即放下,在共舍定上再进一步。念正智成就,即无学十智(八正加解脱智及正智)。身受乐,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在三禅,受乐已无前五项,仅指意受乐。圣人即佛及声闻,指得无漏之人,意指在显态或隐态中可得到佛的指教,菩萨的指教(含位居高位的天人的指教),并能明解其意。入三禅后,有五支相:共味舍;念;正智;无喜乐;一心。共味舍,即离喜乐,修无喜共味定;念是指正念和忆念;正智,即应思维无我法,离喜舍行;无喜乐,是指放下苦乐,止心正受;心住正住(定住),称一心。上述五支相称为三禅,护持住三禅的定态,称之为三禅行,即住禅时无喜乐,能到彼岸,神通智通无碍。修成三禅行,其生命能量可达六级。修成四禅行可达七级能量,成罗汉位,若此时修菩萨行,即是七地菩萨位,由于能进入此层次者极为罕见,研讨也无太实际的意义,故关于四禅行暂不描述。佛门四禅八定修持法是比较切实可靠的,方式是步步为营,稳步行进,但须下苦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者不可心急,急则无成。这里没有竞争性,只是修者一人赛跑,无人抢先断后,谁修就是谁的。在修行的战略上要紧,因为过一日少一天,但在修行的战术上,要心放松,不可急,尤其是在家人修行,有社会负担,更不可急,要合理安排好工作、生活与修行的关系,不可学出家人样,因为出家人无社会负担,出家就只一件事——修行。仍有人问:四禅与三禅区别何处?前三禅有动,第四弹不动,即定住不动,心不高不下,即是不动称之为第四禅。佛语:若比丘成就初禅行,我说有动。何为动?觉观不灭。成就二禅行,我说有动,何为动?喜未灭。成就三禅行,我说有动,何为动?乐未灭。成就四惮行,我说是不动!是谓到不动处。止观法及四禅八定是怫家实证实修的法门,今简述之,以供各宗门参考修习,佛家法门并非是佛门专利,天下众生均可修习,而不论是何门何派,一切精神财富均应归人类所共有。下面研讨另一个问题,在气功各门派中,在各宗教里,修持时,常常有人提及走火入魔,那么修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魔相到底是怎么回事。笔者归纳一下,将魔分为两类,一是由心理、生理产生的幻觉所至。其根源是烦恼未断所产生的。这些烦恼会以各种方式,各种各样的变幻,或以顺式,或以逆式去满足和适应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的心理不平衡导致的,产生的大量妄想、妄念、幻觉、梦境,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节。一个人只要与外界接触,环境的种种表现就会影响这个人心态的反应,既使不与外界环境接触了,但以往与环境接触的印象和记忆,也会涌出来去影响心态。只有断除各种欲望,经过长时间的静修,使自我心态平衡、心静下来,心中无所求时,方可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魔是绝大多数修持者首先会碰到的,甚至很多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过不了这一关。这是人心贪恋的结果,是心中总是有所求的结果。这个魔也可称之为心魔,在修持时,遇到这种情况,你要清醒的告诉自己,这是自我心理的某种追求,如果认识到了,不去想了,不去追随它了,不在幻觉中去充任什么角色了,自己也不去编导这种幻戏了,它也就消失了。但新的幻戏又来了,你又去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去了,并又去担任编导这场幻戏也就又演下去了,演来演去,你也许会悟出一个道理,这些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最后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你在打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你的心也许会平静下来,心灰意冷下来,静静地坐在那里,犹如敬亭山,犹如一片云。过一会儿,一个念头又会飘移而来,又是一场幻戏,一场又一场,又空了,又静下来了。修行,就是要把这静下来的时间延长,静的时间长了,忘掉自己的存在了,就是入定了。总之,烦恼引发的所谓心魔,是修持中不可避免的,但只需一颗平静的心,就可制胜它。怎样才能获得平静心,以前各集中已经讲了许多了。第二类,称之为外缘魔。其因是三维时空以外的生灵侵扰所至,其缘是自心不静,或身心虚弱而使之有可乘之机。换一种说法是,其因是自身心不静,其缘是外界隐态生灵。佛门称此为死魔、天魔等等现代气功在现代社会上应用“不良信息”来命名这种现象。笔者统称之为“外缘”即由天神地祗、魂灵鬼怪介入而引发的一些现象。其内在因素仍然是个心态不平衡、不静的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依然是心中无所求,心静,修持者只要记住一句咒语,就可驱除所谓一切魔,这句咒不用梵文,也不用藏文,也不用古文,但十分有效,威力无比,此咒是:无求心静魔不生。如果在修持中你遇到无论是第一类烦恼魔,还是第二类外缘魔,你只要诵念或默念此咒,不消三遍,魔即遁去。那么,为什么此咒如此灵?俗语说,家鬼不引,野鬼不来,你心中的家鬼以心静制伏了,就无从引来外鬼了。这句咒比一切咒都灵,而且都要好。佛门往往是持咒来应付这种情况;道门有时以符等来驱除;巫门常以避邪物品来做防,比如镜子、剪刀、笔、佛经、八卦太极图、桃木等等;气功有时用手印、功力来驱除。笔者认为这都不好,都是怨怨相报何时了,而且无论是何法界的生灵都是众生,都是宇宙生命之源的子孙,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同类,你用符咒、法器、功力伤了它,种下了因,就会结某种果。著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我们寻求和平,要根绝一切战争。无知与贪婪是战争的根源,必须教化人际关系的知识——一切民族、种族,能够在同一地球上生存。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五集 天魔地怪那么,一切生灵也可以在地球上,宇宙间和平共处,共同生存。如果在修持中,你幸运地遇到了某种外缘,你就端端而坐,手持薄伽梵大神的平安手印(一切平安,双方平安),默念:无求心静魔不生……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外缘冲你笑笑就消失了……为什么说幸运地遇到了某种外缘?不是人人都有缘份遇到的,在人类中,只有极少的人才有这种机遇,比如,又有几人能遇到白娘子呢?当年,法海大和尚用法器击杀白娘,起了杀心,犯了杀戒,天理不容,至今法海仍在轮回之中,世世轮回,世世当和尚,世世不离镇江(不一定在金山寺),世世仍在修行。这一世他仍修不出去,因为他又错过了一次机会。有一种情况不太好处理,笔者曾遇到一个年轻人,他跑了五千多里路来到一气功培训基地,笔者问他:为什么来学气功?他说,以前在家也随一些气功师学过气功,但后来有一个小动物〔隐态)总在他身上跑,夜里睡觉时,它就上身了,压在身上,撵也撵不走,还说要他拜它为师,它就传他功法,他不答应,认为人怎么能拜动物为师,他就打它,而它就咬他,他打不过它,于是就跑到气功培训基地来炼功,并想请宗师把小动物制伏住。我说,它今晚还会来吗?他说,这里是气功基地,气功大师都用功力将场封起来了,小动物不可能进来。夜里,他忽地坐了起来,不睡了,打坐。他说小动物又来了,扒在他胸口上。我说:你就和他交个朋友吧,它和你有缘份,你有一世就是它的同类,现在它跑来想帮你。他说,人不可能拜动物为师,我得想办法请高师把它撵走。四十九天培训班结束了,他失望地又带着那个小动物回去了,他没有找到能帮他捧走的人。这个案例说明了几个问题,一,对于人来说,你的过去世,不知道会是什么。据笔者认为,六百万年前,人类都曾是水生动物,人类在某一世可能是狐、蛇、鼠类等等,你那一世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如今依然在,它们有时变成了隐态的动物,但它们仍会视你为它们的同类。这就是因缘。有的人打死过灵性较大的动物,这些变成隐态的动物,也就与你结了因缘,有时会跑来索命,尤其是在你处于功态或是生命垂危时刻。二是,人不应自认为有多高,为什么不可以拜动物为师呢?能者皆可为师,至于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自身。三,自己的因缘还是要依靠自己去解决,求外力去帮助解决,矛盾总还是没有消除。佛门是采用忏悔的方法,去求得各种因缘的谅解,天主教、基督教也是用忏悔的办法,目前有些门派的气功也是采用这种办法,事实上,人若具有大悲心,这些因缘关系均可得到解决。有一种外缘称之为鬼魔,阴气太重,会引起人生热病,并减少人的寿命,有时修持者无意撞到他们会引起纠缠。笔者在一个寺院里遇到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和尚想到附近一座废弃的小寺院去闭关修行,夜里,一阵旋转的阴气袭来,只见化作两个女鬼,其中一个压在他身上,浑身一阵寒气,一动不能动,喊也不出声……第二天,和尚请大寺院里的一群和尚去小寺院帮忙,清坛杨柳枝洒水,众僧持诵大悲咒,以驱除孤魂野鬼。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气功,修持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涉足于隐态生灵的圈子之中。自古以来,人类已经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处理办法,而且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多难的课题。笔者认为,方法虽多,但应把握一个原则,互不相伤,和平共处,不要犯法海和尚的错误,让千古唾骂。想来法海也真是多余,自古和尚本不多管闲事,倒是道士专好拿妖捉怪,“疾恶如仇。”而且往往有时不顾因缘,符、咒、桃木剑等等一起用了上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处理这些外缘,你可采用圣人孔夫子的做法,敬鬼神而远之。按佛门经典介绍,在修持时,可请土地神维护一下场地,不让外缘进入影响修持,但平素要经常对地神施食以供。另一种是修持者经常遇到的所谓天魔,天魔即是天神,神魔是不分的,天神即是众魔之王,其中以天王为最,但打扰修者的往往是他们的妻子,无法无天,她们常常喜欢戏弄人间。她们是一个重要的外缘,但也是基于人自身的内因,贪心不灭,修持者贪心不灭,往往就成为她们开心戏弄的对象。比如大人对小孩子说;你唱个歌给我开开心,我就给你一块糖,就是利用小孩对糖的贪心。据怫门总结的经验看,被天魔戏弄的修持者往往有如下几种表征:1、初修持不久、确是大精进,超于常人。2、展现佛、菩萨相(对初修者而言)于空中。3、传授特别动法,而生微细神通。4、虚空中划金字,或有多人会集。5、降财如雨,或出现天龙妇女雨花作供。6、轮现父母、师长形象。7、对一般人的少许病患,而能以定静力加持消除。8、令修持者自觉有功,慢傲于人。如果修持者心无贪心,心静如水,也就不会为天魔所戏弄,甚至她们看你是诚心修持,无贪着之心,反而真的会来帮你,或是不再对你恶作剧了。修持者心要清净、冷静。你是三维时空的有形有相的形体,外缘是多维时空中隐形的生灵,若你心不去追随,彼永远无法牵制于你。对于三维时空的人而言,那一切均宛如虚空,它们不会伤害到你,之所以是伤害你.那是因为你的心动了,产生了一种自我伤害。例如,恐惧、惊吓。另是做大功德以福业加以消除。总之,修持中出现的种种所谓魔相并不可怕,而往往与你有着某种因缘关系,它往往又是你与多维空间的生灵接通关系的前兆,只要自己具有大悲心、慈心,保持着清静的心境,于心无所追求,无所贪欲,只是一心修定下去,那犹如幻象的“魔”影,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伤害着你。但往往是人自己吓唬自已,故弄玄虚,疑心生暗鬼而已。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四篇 太平天师第五十六集 古人证悟的宇宙气功学的内容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养生,防病,祛病;第二治病,临床应用;第三,人体特异功能的激发和研究。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言,气功是属于人类实用科技范畴里的一支。但气功理论尚不完备,理论落后于实践,这是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的,实践是第一性的,理论是第二性的。另一方面是,气功理论与现代科技理论是两条平行的河,尚未合流,故而气功学依然徘徊在庄严的科学大门之外。气功进入第三领域时,不得不面临一个与宗教有关的古代神秘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使气功学进退两难,犹如处于三岔口。左行,科学大门是关闭的,因为还没有仪器能解释,验证气功学的深奥现象。右行,宗教的大门也是关闭的。对于气功学来说,前面没有路,只是一片荆棘,尚待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功又是一个科学与宗教的混合体,有它的特定的生存背景。今后,三学(科技学、气功学、宗教学)将并存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气功学的特点依然会是一个没有检测仪器的科技和一个没有围墙的宗教。气功学在向第三领域进军时,不得不涉及宗教的部分理论、实修方法以及印证的结果。比如佛门的止观、禅定、手印、密咒;道门的内丹术、符咒;巫门的祈神术、灵动、通灵、巫术等等。因为在第三领域里,无论是在理论、实践(实修)、实证等方面,宗教学依然是遥遥领先。气功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宗教学的经典、理论,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并通过实修加以印证、破译。这样一来,气功热就会导致一场宗教热,这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那么由谁来领导这场宗教热呢?科技界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宗教界也不会牵头的,依然还是气功学。故而气功学者(并不一定是气功大师),将要花费很大气力去深入经藏、道藏、圣经、可兰经……以至考古学,史前神话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一个十分壮观的事业,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只有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只有当三条河合流时,才是一个新的里程的起点。左边一条河是科技学,右边一条河是宗教学,中间一条河是气功学,也只有三河相会时,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之谜。这里边科技学是消极的,宗教学也是消极的,只有气功学,尽管是处于不神不鬼的位置,却是最积极的。但是气功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门派林立,相互排斥,相互封闭,自立宗门,很有江湖习气。修习气功的人虽是上千万,但却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不负责任的气功师会利用这种群体性的盲目性,致使民众、社会对气功失望。这是气功界内部需要克服的,但是也不能用简单的行政性的方式加以管理,因为气功带有某种宗教的性质。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论和实证,宗教界自古以来是居领先地位,仅仅是它的理论,过于古典,喻性极浓而让人费解,而它的实证又是相当艰难,且一旦有人证出什么以后,往往就远离社会遁入“深山”。在古代,一些高僧证悟出其中的一些神秘,并用他们的语言描绘了出来,但是,这方面的东西经常是无法用言所喻的,例如唐朝一大和尚讲述他的体悟:一、心(读者应知,佛门所说的“心”仅与心脏的心同字、同音但不同意)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是因为识性(后天意识)昏暗,不觉不知。若能穷究(坐禅),步步行行(从初禅至二禅、三禅、四禅……),念兹在兹(入劝入定),忽然亲见,名日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此性无形无相……此心此性即是生命光音能量团,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摩尼珠。“心是众生之本源”一句,是说宇宙生命的起源,于宇宙心,由宙心飘流出来的生命光子就是生命之心,就是构成人身的真我。会吗?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指凡人与天神、佛)原来共一家。二、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余(指那大和尚)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他与吾起坐皆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从上述一、二中可知,古代人已证出生命的本源,但是又能用何种语言去描绘呢?用什么语言才能说得情呢?下面继续看对宇宙的描绘。三、梵语“摩诃”,中文意为“大”、“平等”,或世间最大莫过于“虚空”。摩诃即虚空,即宇宙。金刚经说:南西北方,四维(指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说:不可思量,世尊。古人已证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大,尽管有地球、太阳、月亮,但相对于宇宙而言,宇宙仍是象什么也没有,它太大了,只呈现一片虚空。地球所在的太阳系、银河系处于虚空之中,它的周围都是虚空,地球的位置在虚空境(宇宙)的东方。古人只能用当时的语言来描绘宇宙的大和虚空性。如:灌溪说: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大道(指宇宙、虚空、摩诃)无边际,虚空难度量。雪峰说:仰望不见天,低头不见地,谁知有一物,更过于此,太虚虽广,不能包其体,日月虽明,不能喻其光。这里雪峰描述的是宙心,说它比虚空还要大,虚空都包含不了它,这是指宙心向外飘移的生命光子流,它能飘移出宇宙,而进入黑洞海洋(详见四十七集、五十一集)。而这个明亮的光源宙心,日月虽明,也不可比喻它的光亮。上述是古人注解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几段文字,古人注经是用体悟、证悟去注经,是修行到了那个层次之后,用证悟后的语言去注经,后人注经就不同了,没有修行到那个地步,只能是字面上,咬文嚼字,越注越偏,让人看不到佛的本来面貌了。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五篇 法轮常转第五十七集 念的什么经史前的修炼是非常简单的,打坐、入定,产生超自然功能,立足于荒原野兽之中,最后回归天上(奔向宙心)。上古时代,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农业,占去了大部分人的时间,少数人(统治者,巫)在修炼,仍是打坐、入定,产生神通,统治部族,最后回归天上,不修炼者沦为畜生、鬼、狱鬼。炎、黄大战,以及黄帝与蚩尤大战,实质是神通大战。酒出现了,帝王发现酒可以使“灵”昏迷,从而失去回归天上的功能,故而禁酒。古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物质享受多了,人变得贪色、酒,绝大多数人忙于农业、手工业、商业,极少数人在修炼。方法也较简单,遁入深山,远离社会,打坐、入定,成仙得道、升华。释佛预见后世人的修行,在环境上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物质文明发达了),提出戒律以对付物质享受对修行人的阻障(财色迷世间,空名惑道人)。古人的修行乃较简单,持戒(对付物质引诱)远离闹市,入静、入定,产生功能,升华。现代人的环境远远不同于古代了,戒持不住了,财色空名的引诱力更大了,打坐,入不了静,更入不了定……修行、修炼的成功率极低,宗教仅成为一种形式或是一种自我麻醉的仪式,而真正能修出去的又能有几人。寻找、寻求适合于现代人修持的方法,就成了一个课题,是否可以设想,气功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创造一个使人入定的措施或环境?困难的是设计不出监测仪器,当人升华到多维时空时,仪器就更无跟踪的能力。而升华走的人又无法与地面人沟通从而使之感知。更为严重的是,这是一个生命的试验,是一个人命的试验,即使有勇敢者、志愿者参试,但还有一个法律的问题,允不允许你去死?下面继续研讨古人的证悟,通过古人的证悟不仅可以知道他们到底证悟到了什么,了知他们使用的方法,同时可以使现代人对经典的真义有所了解,从而指导修行。这里研讨的是唐朝宝通和尚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证悟。唐僧奉诏西天取经,又奉诏译注“般若最胜大经”六百卷,其中最简要的是“心经”,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简,其意最难晓,宝通和尚修行中,次第入顿,证悟了心经,故而写文:大颠和尚注心经。和尚说:会么?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和尚的这句话,表示他已修成功了摩尼珠。宝通的生命能量级已修到五级半,具有了一定的神通,成就了五地菩萨位,在人世间已具有善知识的资格。和尚说:大凡人无般若(智慧),不知修行,死时才会感知,有大苦恼,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舍不得苦,此时灵魂(真我)离开人体,有一种杳杳冥冥之感,只见前路黑暗(往负多维空间堕落),魂识纷飞,无家可归,只得依草附木。饥渴苦恼,亲戚不覩,莽莽荡荡受尽孤魂野鬼忧愁之苦。有的堕入地狱,千死万生。有的堕入畜生,久受困苦。但有的凡人能悟出三恶道之苦,发大智慧,顿悟无生,见自本性(即修出了摩尼珠——本性),转凡成圣,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生极乐国(此心系指摩尼珠,生命本体,宙心就是超级摩尼珠,故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和尚又说:说此难信之法,希有之事,悟者方知。更参最后一句,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然,话虽如此说,佛门、道门,甚至气功界的一些人多是零落人。正是,若非是零落,怎能入空门。和尚说:迷者此岸,悟者彼岸(波罗)。但众多凡人妄认人身为己,迷自本性,即在此岸,轮转生死,出壳入壳,改头换面,辗转不觉。若顿悟无生,即到彼岸,生死永断,寂然快乐,名曰极乐。如何是极乐?和尚说: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和尚很幽默,这句是反意话,即不知修行的人是无法进入极乐之门。和尚说:经,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和尚打的是谜语:经,即径,要修出去就得走这条路——从海底金乌沿中脉直冲上去,去会和天上日(宙心大光明,即佛)。万里无寸草处,是指头顶的天门穴,即梵天轮。何为无寸草?即和尚头。切忌在冲到头上过天门关这一瞬间,切勿动杂念,要一心不乱,否则会冲不上去而堕入地狱。有些女巫有这方面的经验,人死后,她手一摸死者头顶,就知此人是否冲出去了,还是入了鬼道了。和尚说:一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云门接着问僧: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说:我不问汝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几千年来,这对话中的玄机终是无人可解。和尚接下说:若从这里会得(和尚明白了,但他不直说出来,而是继续用隐语讲),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五篇 法轮常转第五十八集 一卷经佛门经典五千四十八卷,最最要紧的是云门所说的那一卷经,如果你读遍了经文,偏偏不读这一卷经,大概是去不了西天的。上几集里已经研讨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享受的丰富,改变了修行的环境(使人精力分散,不易入静),为了保障修行者有个修行的环境,为此,宗教相应产生了,宗教的产生是为了保障修行的环境,有一个相对与社会隔绝的客观环境,除此之外,宗教没有别的意义。如果宗教离开了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宗教也为不能专门从事修行的世人,提供一个瞬间修行的场所。例如,天主教信仰者每周一次的礼拜,佛门信徒初一、十五的上香拜佛等等。但是不可忘记,修行是宗教存在的唯一意义,而修行者修行就要认真去念一卷经,那么这一卷经是什么经呢?宝通和尚说;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从古至今,只是众生不悟。和尚接下说:此一卷经,流浪多劫。然而,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方知,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和尚讲完了,再问,不说了。不少读者已能悟出这一卷经了。经论、道藏文多字广,浩如东海,但溺水三千,最最重要的是抓住那一卷经,那才是经中经,道中秘。和尚所说的一卷经就是径。具体就是从海底轮到梵天轮(天门)的那条通道(中脉),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意思是若将“真我”从此经(径)中引上来,是一个明亮的光团(摩尼珠)。和尚又说:举起它的办法是,打坐入静,呼吸(出息、入息)之间不要分神(涉万缘),入息时要将气沉到海底,不要只停留在胸部(膻中,阴界),要让气息在径中常回转(常转如是经)。只有入静、入定时(默时),它才运转(说),即出来,不入静时(说时),它是隐默的。佛门称生命灵体(真我)即摩尼珠为明点,它平素隐默在人体膻中穴的左侧,由于生命能量体的能量低,明点呈静止态且无光,只有通过打坐入静,运用呼吸将天地间的微量生命光子能量吸收进来,使明点的能量提高,方能使之活化、上举,显现成摩尼珠。位于膻中穴的明点,严格说应称之为灵,称大灵,或是佛、道所说的心。摄取的天地能量(光子流)(这里指的不是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光子流,而是由宙心飘移出来的生命光子),一般是贮存在腹部的丹田,瑜伽学称之为脐轮或圣居轮。吸收、摄取的生命能量,要在丹田纯化、提炼,道门称此为炼丹。丹为生命阳性体。生命的阴性体贮藏在眉心轮,也称月轮,位置在眉心高度的中脉上。炼丹中,要使月轮中的阴性体与丹田的阳性体和合,道门分别以水、火两字来形容,在卦象上以离、坎来表示。和合成的能量将为灵体所吸收,而呈现出光团状,此时即称之为明点,它有时映现在天目前,即成为摩尼珠。从上文可知,宝通和尚、云门等都是修行有成的人。云门也具有五级半的生命能量,属于善知识。宝通和尚又说:什么是修行、打坐、入极静?于十二时中念念不断绝,常读一卷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貌太分明,如果能这样修行下去,则称为返本还源。如何是源?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此和尚真是厉害得很,说起话来句句见真,没有废话。和尚又说:废话少说,但去静坐,日夜反照,五蕴顿澈。丝毫不挂,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已,廓然无我,自然到家。古云:不是不归家,家贫归不得,幽谷深远,无人能到。又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和尚说的家是指宙心,生命体归家必须一丝不挂(穷到极点),故说今年穷(到家了),产生了神通——无手人能行拳。这里的一丝不挂是双关语,一是放下一切,一是打坐时一丝不挂。史前的修行者均是一丝不挂,现代瑜伽中,一些人修炼时也是一丝不挂,但如今,社会不太理解,尽管这样,修炼时,身上要少戴东西,如手表等,衣服要宽松,尽可能有如同一丝不挂的效果。但是仅去追求形式也没有用,不入静,什么也没有用。有读者问,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宇宙心,是否应称为宇心为易,为何称为宙心呢?心是表示起点、起源,而此心并不表示宇的起点,不表示宇的起源,仅是表示宇的中点。但心是时间的起点,是时间的起源,心的特征是生命体,一般生命是以时间表示,不以空间表示。比如,说人的生命(指表象生命)一百年,大象三十年,那棵古树已活了一千五百年等等,而一般不说,此人生命一点八米,那棵树活了二十米高,因此,以宙心来表示生命的起源。有人发问,你是谁?你讲的就是天经地义吗?这是人类的误区,人往往是这样的,如果是权威人说的话,即使是假的、错的,也相信,如果是无名小卒,说的是真的,人也会怀疑。有位权威的伟人说过,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应该是那样。至于一个人是谁无关紧要,八百万年前他可能是一条多足乌鱼,清朝时他也许就是乾隆皇。还是听宝通和尚解心经:般若即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古云: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如此悟去,唯有一身空。会吗?撤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若是出家人、修行人贪恋物质,那就不是修行了,成了守财奴,何以又能一丝不挂的修出去?和尚讲“波罗”:渡何须用工具,见性悟道亦复如是,若渡了过去,工具就无用了。在尚未见性悟道之时,须借用坐禅行道,看读圣教,看话下语。一旦顿悟,从前多种方便之法门,有为之法,尽成了闲家具(没有用了),留与后人看,目开之人(获得了摩尼珠),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悟永悟。此时得意忘言,作了一个物外闲人。会么?及尽玄微妙,回程月下行。和尚讲“密多”:意为无极,又云究竟,喻指大虚,能包万法,会源归一。识得一,万事毕。“时”,正见之时,一无可见。与虚空平等,共归一时,玄之又玄。以上是宝通和尚讲心经中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苦波罗密多时。(此句的另一部分在上一集中)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五篇 法轮常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