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植物史-3

为什么又要扒它哪。因为水库修建时间长了,泥沙淤积严重,实际库容量大大减少,抵御洪水能力不足。一发洪水,水就向下游乱溢,淹没了不少农田,也死了不少人。丞相翟方进(字子威)和御史大夫孔光下乡做一次考察,翟丞相认为:“这条大坝是水患根源,扒了它那水路就不通畅了吗?而且扒了还能得到不少亩良田哪。而且还省了堤防费”。(水库没水了,能空出不少地)。他向皇上打报告:“我要扒大坝,不但要扒,还要趁枯水期早点扒”,皇上(汉成帝)大笔一挥,签上同意。于是出现开始那一幕。大坝修起来慢,扒起来快,于是一条费劲力气修建大坝被破坏掉。后来这里水患确实少了不少。可是新的问题出来,老百姓浇不上地了。老百姓因此改水田为旱田。到了旱情严重的时候,这里甚至颗粒无收。老百姓于是编了一个童谣。童谣这样说:“是谁毁坏我们的鸿隙陂?是当朝丞相翟子威。现在我们只能吃豆子做的饭,芋头熬的汤。鸿隙陂应该保持原来样子啊,稻香鱼肥多好啊。这谁说的啊,是两只会说话的黄鹄。”(原文为“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见《汉书-翟方进传》)老百姓借黄鹄之口道出自己不满。翟方进的本意不坏,但是他没考虑一下,既然非要扒大坝,当初为什么又要费那么多人工修建它。兴修水利是人民造福,,而废除它肯定是一种倒退。他做法就好像是,耕牛不听话,顶伤了人。怎么办哪,算了一刀砍死。它再不会伤人。没有牛,自然不会出现牛顶人事情,但是老百姓拿什么去耕田那?翟方进合理做法应该是:在枯水期清理淤泥,增加库容,对大坝进行整修。”翟方进虽刚正不阿,是一代名臣。但他做法的确不妥。上边所说童谣中提到芋头(汉书称芋头为芋魁)应是旱芋,芋头分两种,一为旱芋,二为水芋。旱芋生长在山地、旱田里。水芋则长在水田之中。芋头的名称很多,有香芋、芋艿、芋魁等别称。芋头在中国种植历史很悠久。西汉刘向编纂的《管子》中就有芋的记载,史记把芋称为蹲鸱(芋头象树上蹲着的鸱,鸱为猫头鹰一类的鸟,人们常常把它比喻成邪恶的人)。开始的时候人们把芋头主要还是当粮食来食用。在广州时候我喝过几次芋头粥,粥里芋头不甜不腻,香中带绵,绵中有香。确实是一种享受。芋头吃法很多可以蒸后蘸糖吃,也可切成块当菜炒着吃。可炸,可烧等变着花样来吃。十多年前电视剧让《宰相刘罗锅》广西的荔浦芋头走进人们视线。芋头已再不是穷家人解饥之物,吃芋头而是一种享受。韩国在2005年时候热播一部电视剧叫《薯童谣》,写三韩时期百济王章和新罗善花公主爱情故事,里面自然少不了俊男俊女。薯童章本是百济王之子,但非嫡出,是王与舞女相通而生。后来舞女被赶出宫廷,章小时候靠挖芋头卖来为生,所以大家叫他薯童。他喜欢上美丽的善花公主,就用芋头哄小孩让他们成天为公主唱歌。后来经过种种磨难章终于当上了百济国王,并与善花公主成婚。小小芋头能与爱情相连。可见韩国人浪漫。不过中国电视剧介绍把芋头称为红薯,真是差之千里啊。南粤之地在中秋之夜要吃芋头,源于元末之时,蒙古人残征暴敛,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芋头与“胡头”谐音,且有些象人头。于是人们借吃芋头泄心中之愤怒。现在南粤之地把吃芋头,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常吃芋头很有益处,它可软化血管,降血糖、血脂,是理想的健康食品。说着,说着,嘴又馋了,想喝芋头粥了。蔬菜系列二十四——菱角芦花飞舞,船摇,水荡。一池碧水就如凝结的翡翠。荷花荡里传来玲珑婉转歌声,那曲声柔美动听。让人的心儿也跟着曲声荡扬。一舟缓缓划过,舟上坐了几个妙龄女子。她们口里吟唱的是采菱曲,江南流行唱这个曲子。她们卷起衣袖,露出白皙丰润的手臂。她们裤腿也挽起,腿上肌肤也如同凝脂般润滑。她们唱着歌儿,同时把手伸进水里,富有节奏的采摘着菱角。斜阳照耀在水面上,把水面也染个通红。相映而下,更显得她们动作的婀娜。女子唱的《采菱曲》是乐府曲调,其曲柔美动听,写的人很多。在南朝时候特别的盛行,它和《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调。直到唐朝仍有不少人写《采菱曲》。南朝梁江淹写《采菱曲》,曲中言道:“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他说采菱可以缓解忧愁,其实应该是优美的曲调让人淡忘心中忧愁。我心中烦恼的时候,听一些轻柔的曲调心情会舒缓许多,而且百听不厌。就如唐朝张九龄说:“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R26;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刘禹锡也写《采菱曲》,而且他写的很长。他写到:“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菱角如锦缎一样飘荡在水中,采菱女子连心上人都来不及顾及,争着去采菱角,她们争着划向那菱角多地方。兰桨一道道划过掀起一层轻浪。菱角吸引力确实很大啊。他又写采菱曲声:“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美丽曲声连三千里外长安都能听到,可见其魅力巨大。唐朝的温庭筠在长安看到有人坐船东归(唐朝的大运河可以从长安坐船直下江南)。想起故乡菱角。他写到:“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小小菱角勾起人的思乡的愁绪。可见菱角的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南朝的《采菱曲》轻柔婉转,而北朝诗作多豪迈之气,象北朝的《木兰辞》中木兰豪迈之气就很浓。我想木兰不会多温柔的,否则怎么会做一个刚强的军人。南有采菱女子,北有花木兰。前者我会很喜欢,后者我只能赞叹而已。(个人观点)中国食用菱角时间很悠久,已经有将近三千年历史了。汉时的《尔雅》,《礼记》就记载菱角,不过那时把菱角的菱写为“蓤”。菱角在水中生,是水中长见的植物。春天长出叶子,叶子是卵形的,叶边成锯齿状。夏天开黄色或白色小花。菱角是坚果,壳比较硬。颜色有青色、红色、紫色。它角数不等,有四角,三角,两角,一角。果肉白嫩。嫩的时候可以生吃,脆中带一丝甜味。老了可以煮的吃,味道香绵。菱角可以晒干,磨成粉用来熬粥,菱角壳不太好去,用手剥太费劲。牙咬,又要考验牙的能力。不过现在有的菱角用机器在壳上打出一道缝,两头一挤就可以把整粒菱角挤出来。这样吃菱角就方便了许多。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所以是理想健身食品。菱粉粥有益胃肠,肠胃不适者可以多食用。蔬菜系列二十五——莲藕(一)莲花两千五百年的一天,风景如画蓝毗尼花园(在尼泊尔境内)是这样的景色,山下绿树成荫,水十分的清澈,雪山倒映在水面显得那么皎洁。一个婴儿哇哇啼哭的诞生在此地,他是迦毗罗卫国王子。因为按照习俗,女方要回娘家生孩子。由于赶不回,就在花园里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很神奇,刚生下来就立刻下地走了七步,而且每一步踩下去都生出美丽白莲花来。他就是后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七天后母亲去世,父亲把他交给姨母养育。后来他长大并娶妻生子。王子的生活是很优裕的,据他回忆说:那时他住的豪华的宫殿,吃的是美味佳肴。欣赏的是各式的歌舞。但是他厌倦了这种生活,他看到人世有那么多苦难,他决定出家修行。三十五岁的时候,他盘座在菩提树下静思冥索,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中,象征神圣与不灭。所以莲在佛教中意义很重要。带莲词语也很多,比如说莲宇指的是寺院。西方极乐世界多生莲花,所以称其为莲邦。佛像底下坐台多为莲花状,称为莲台。我们看到观世音画像上,她就直接坐在莲花上。人生活这个嘈杂的社会里,耳闻目睹了不平和不公,人都希望心灵受到安慰,希望能得到一片纯洁的乐土。莲就给予这种象征。佛语有心莲之说,即清净之心。就是说心清净如莲花。莲的圣洁就在于它出之污泥而不染,以一种别样素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不是人们所渴望的吗?莲花的名称很多,屈原在《离骚》称它为芙蓉(现在我们说的芙蓉是木芙蓉,是一种小灌木,又可称水芙蓉,木莲花)。《尔雅》称为芙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更称为君子花。莲花作为观赏之物时间很悠久了。《诗经-国风-郑》中有首诗就提到荷花,诗中写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首诗是以女子对爱人的玩笑之语,诗的意思是:山上有繁茂的枎苏树,水潭里有美丽荷花。不见美少年子都(子都、子充都指美男)。只见到一个狂妄自大家伙。山上有挺拔松树,洼地有艳丽的荭草。不见俊郎子充,只看到狡诈的人在笑。这个女孩很会开玩笑,不过她这样说,有些肚量小的男士就不好忍受。唐玄宗为了杨玉环高兴,给芙蓉池(又称芙蓉苑)增添了不少亭台楼阁。并且在池中种植了许多荷花。到了荷花盛开日子,这里烟水明媚、花香四溢。成为他们浪漫的好地方。汉代以前,我国种植的基本都是单瓣(花瓣只有一圈)的莲花。到了魏晋朝的时候,出现了重瓣荷花(花瓣有两圈,或更多)。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并蒂荷花是最美丽的荷花,它是一个茎秆上出现两个花,两个花层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花瓣非常多,有的花的花瓣可达千朵以上。并蒂莲又可称合欢莲,常常用来比喻男女恋情。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人不可考,可认为是文学人物)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这表明她对爱情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荷花凋谢给引发李清照许多伤感,她《一剪梅》写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天来了,荷花凋谢,竹席也凉了。自己独自坐在兰舟上,期盼大雁归来,收到夫君书信。这种无计可消除的相思充分体现清照情感。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后人评价道:“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白雨斋词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宫中看到自己爱妃潘玉儿脚很小,而且走起路来贴着地。看起来很美丽,就如脚踩着莲花。他称为"步步生莲华"。不过他这一称,却给中国女士们带来无边的痛苦,为追求奇型小脚,出现了缠足的恶习。它是用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使脚骨折,扭曲。使女子痛苦不堪。这种美实在难以叫人消受。后人给萧宝卷封的谥号很正确,“东昏侯”就表明其昏暗无比。荷花有白色,粉红,红色等颜色。一般荷花在清晨集体开放,所以早上是赏花的好时间。荷花美丽,人们就常常把女子美手,称为白玉莲花杯。画家爱画荷花,诗人爱写荷花。荷花更被人给予的某种象征意义,神话传说《宝莲灯》中沉香以宝莲灯的神力战败二郎神(二郎神往往代表正义,而他却阻止神与人的爱情,变成了反派,这也许是一种讽刺),后来斧劈华山,救出母亲。法力无边的宝莲灯就是这种象征。(二)藕、莲子北宋仁宗的时候,汴梁城(开封)里有一条河,本来这河水自然流动,水也算比较清,两岸人们都从河取水使用。但是由于河边风景好,达官贵族们纷纷建造别墅,他们把建筑垃圾倾倒在河里,有的人家把河拦断把河变成自家荷花塘。由于这条河阻塞,水流不通,有机物在河里腐败变臭。这条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河。遇到多雨季节,臭水还四溢,富家人的别墅的门槛高水不容易进,这水就淹进许多贫苦人家。人民苦不堪言。包拯这时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知道情况后,但一时也没办法。因为那时没有环境法。如果是在黄河等主要河流出现这样情况,可以以阻碍工部河防为由阻止,但是在小河上却没有合适法律判决。皇上过生日了,各个官员都要进贡些土特产和美食。这皇上什么都没看上,就看上包拯进贡的“琉璃藕”,这藕色白如雪,嫩脆甜爽,生吃都很好吃。包拯给皇上说:“吃这种藕可以延年益寿。可是这种藕产之江南,千里迢迢运送太不容易。不如在宫里挖个池塘,把外面小河河水引进来。种上这种藕,那皇上吃起来就不方便了”。皇上一想这方法不错,就把疏通河道,挖藕塘的差使交给包拯。有天子这块令牌办事就方便多了,包拯就着手疏通河道。那些阻塞河道的人再不敢干涉,因为没人敢挡皇上水路吗。此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日子。上面提到琉璃藕是藕的一种,这种藕也称为雪藕,原产在苏杭一带,在唐朝时就列为贡品。有人作诗咏道:“欲访伊人趁鹭翔,溯洄宛在水中央;虚心萦绕千丝细,虚心萦绕千丝细,秀色深埋七尺长。浊淖污泥波弄子,聪明冰雪水仙王;莫将西母瑶池种,轻比吴姬皓腕攘”。诗人惊叹这种藕的雪白,称之为水中之王。他还说:“洁白的莲藕就宛如吴地美女手臂。清人钱枚写词把莲藕比做西施的手臂(“一握弯环西子臂”)。人们也拿莲藕比喻女子手臂之白。藕的食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过去人们认为中国的藕是从印度引进过来。但是考古发现,四千年多前中国已经食用莲子。并且发现不少地方发现有野生藕。证明中国也是的藕原产地之一。藕按孔数可分七孔藕与九孔藕。藕颜色很多,有白色,红色,粉红色等。有些淀粉含量高的藕煮熟后口感很绵,适合于做炖菜。莲藕的嫩芽用来作菜味道的不错,清脆爽口。今年四月初的时候,在武汉它刚上市的时,卖到了九块钱一斤。就这样去晚了还买不到。藕断开时候会有丝线相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藕断丝连。比喻情感的纠缠不清。人不可能淡忘过去,一份美好的情感是不可能让人淡忘的。但是要珍惜现有的东西。不要为了回忆而去盲目追求,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你一个人,要尊重他们的情感。莲可食用部位很多,除了藕以外,莲花,莲蓬,莲子均可以食用。莲子是不错滋补品,它可养心安神。对心悸失眠有很好调理作用。人们常常用莲子、红枣、冰糖。银耳煲莲子粥。这粥味道很美,有很好滋补作用,它是病后体弱者之保健膳食。过去新人结婚的时候,多用藕、莲子等物。它们取的是吉祥之意。藕借指佳偶。莲子就是连生贵子意思。这给藕蒙上了喜庆意味。蔬菜系列二十六——芥菜我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年。我住的地方是部队家属院(父亲是测绘部队的营长)。在这里住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个不同。但都用共同语言疆式普通话,这个普通话是各式各样的,有广味,有京味,还有的带有吴语的绵软。家属院生活是热闹的,有一次几个新战士杀猪,他们不会杀。把刀砍在猪脖背上,一时刀取不下来。那头猪脖子上架着刀就到处乱窜。那猪速度相当快,战士追不上。那猪就窜进家属院。不管前面有什么一直往前跑,撞倒两辆骑自行车的后依然高速奔驰,后来在十几个战士围追堵截下,才算给予擒获,然后执行死刑。新疆冬天天寒地冻,为了吃上蔬菜,家属院大家基本用地窖储存过冬蔬菜(那时候大棚菜还没有兴起)。萝卜,白菜,土豆这几样菜吃久了,吃的有些发腻。部队有时会搞来一些罐头给家属们发下去,调剂下生活。这些罐头里我喜欢吃雪里蕻罐头,罐头里的雪里蕻带一点酸味,并有一丝芥辣的气味,再配上一些辣椒。味道十分爽口。小时候,我一个人一顿就能吃一罐头雪里蕻(1斤装的罐头)。现在还想吃那雪里蕻罐头,可惜现在再见不到了。雪里蕻是芥菜的一种,它属于叶用芥菜,它又被称为春不老。雪里蕻这里名字得于它在冬天里依然青翠。它适合做腌菜,在有的地方秋天的时候腌上一大缸雪里蕻,可以一直吃到开春的时候。芥菜除了叶用的雪里蕻以外,还有茎用、根用和籽用的芥菜。茎用芥菜特点是茎部肥大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常用来做榨菜。榨菜有名的就是四川涪陵榨菜,榨菜由于加工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所以才得名。榨菜清脆爽口是不错佐餐小菜。根用的芥菜我们俗称为大头菜,一般用来做酱菜。陕西潼关用面酱腌制的大头菜就比较有名。在家乡时候,我把它切成条和黄豆、辣椒一炒。用来夹馒头和拌稀饭,感觉味道十分不错。籽用的芥菜把它的成熟种子碾磨成的粉就是我们长说的芥末,它是我们常见的调味品。芥末对口、舌、鼻子均有强烈刺激。有的人食用后会眼泪鼻涕一起涌出,一股辣劲会从嘴里流入鼻子里,一直涌到耳朵里。那种感觉十分独特。如果你觉得太辣,在芥末中酌量添加些糖或食醋,可以冲淡一些辣味。芥末长用来拌凉菜。它也可作泡菜调味品。日本人就喜欢芥末,因为他们喜欢吃生鱼片。芥末可是生鱼片的美味调料。芥末有刺激眼睛的作用,眼睛有炎症的人就不宜食用。芥菜在中国的食用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西安半坡遗址(距今七千年历史)中瓦罐里就发现了芥菜种子。西汉初编纂的《礼记》就提到芥酱(芥末制品)。诗人也多写芥菜,芥菜普通但却象征着平淡的生活。白居易为请韬光禅师喝茶专门写了一首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招韬光禅师》)。他觉得经常去韬光禅师喝茶,应该自己做一回东道主。他准备好喷香的米饭。用藤花,芥菜,红姜做好素菜。要请禅师一起吃,吃完了再喝茶。可是人家禅师不愿去他哪,因为他那是官宦之地,于是白居易只好把做好的素斋用盒装了,又带些好茶上山,与禅师一起吃斋品茶。可见芥菜在白居易眼里是不错的素菜。蔬菜系列二十七——山药劈啪、劈啪,褐色的糖汁在锅里翻滚着作响。“应该差不多了”。一个人说道。另一个人说:“恩,叫我看看”。他用筷子蘸一点糖汁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拿出来用牙咬一下。他说道:“不粘牙了,可以放了。”另一个人就把先穿好的山药、山楂串放在糖锅中,让它们在锅里滚一圈粘满糖汁,然后把它们拿出来放在抹上油的木板上,用力摔一下,山药串、山楂串们就被摔出了一个个明显的大糖片来,样子很好看。这就是我们长吃的糖葫芦。门外孩子早就等急了,争着抢着购买。好多孩子要的是糖山药,因为山楂的吃多了会酸牙,山药的好吃,再吃不会酸牙。糖葫芦用山药做串在老北京是很普遍的。还有一种山药串叫“嘎拉鞭”比一般糖葫芦小,也蘸糖但没有糖葫芦多。很便宜一分钱一串,是那时孩子经常吃零食。可惜现在见不到这种山药串,年轻人基本上也没听说过“嘎拉鞭”这个名字。山药常用来做甜食,除了糖葫芦外,拔丝山药也是我们长见的甜菜肴。关于拔丝山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隋末,隋炀帝昏淫无道。天下义兵皆起。最强者乃翟让瓦岗军。李密闻其名就投奔了瓦岗军。六一六年翟让率领瓦岗军围攻荥阳。李密邀请魏征参加宴会商议如何攻打荥阳。李密建议要兵贵神速,要速战速决。魏征不说可,也没说不可。李密见此,再急也没有办法。正在时候厨师端上一道色泽金黄的拔丝山药。李密不管三七二十一,下筷就吃。直听他喊叫一声。原来他嘴上被烫了一个泡。这时,厨师端上一碗凉水。魏征夹起山药在凉水里一涮,然后吃下。并叫李密这样吃,李密这样一吃,觉得香甜脆嫩十分可口。魏征这时说道:“急不得,荥阳城内隋军士气正旺,此时攻城会有很大损失。李密连连点头说是。第二天李密向翟让建议:“现在荥阳城内敌兵虽然多,但是他们粮食储备有限。等到时间久了,他们人困马乏,又没有粮食。咱们再攻打是很容易的。可以让小部队攻打荥阳城外据点,彻底切断荥阳城支援。让大部队休养,等到士兵休养好了,再攻打荥阳。”眼看着荥阳城外据点一个个被拔掉。荥阳太守郇王庆坐不住了,他命令张须陀出城讨伐翟让。李密让崔让装败,让张须陀追赶。他设伏兵在树林中。等张须陀到来时候突然出击。和翟让前后夹攻,大败张须陀。斩首张须陀于阵中,张须陀部下秦叔宝。罗士信落荒而逃。(秦叔宝并非一开始就在瓦岗寨,他开始在隋军任职,后来才投奔瓦岗军)。张须陀军一败,荥阳城不攻而破。可见到拔丝山药还有过警诫冒进的作用。山药我国自古就已经栽培,山药原名叫薯蓣,因为唐代宗名李预,改为薯药。北宋的时候宋英宗名赵曙,所以又改名为山药。此名沿用至今。陆游写过一首山药粥的诗,诗中写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沽村酒具山药。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醋作解嘲。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嘱甜羹”(《菘芦服山药芋作羹》)。这里说的甜羹并不是甜食,而是不放任何调料的淡食。他写的这首诗是他罢官的第二年(1191年),他时年六十六岁,他没有多余经济来源,生活困窘。经常熬山药为粥。他这首诗名字意思就是用白菜,萝卜,山药作粥。虽然如此,他还说八宝粥虽吃不上,但这山药粥确实难得美味。可见陆老先生安于贫困,并不怨天尤人。山药开始人们当作一种粮食食用,并认为是一种滋补品。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上说:“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可见山药可以延年益寿这种说法早就有了。山药还有补肺、补肾作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匾肾气丸”中均含山药。糖尿病与肺病患者就适于食用。山药养人,大家还应多多食用。蔬菜系列二十八——竹笋岭南的冬天如同北国秋天一样短暂,天气又变得暖洋洋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春意盎然。小院四周有不少竹林,一场春雨过后长了不少竹笋。连台阶上都冒出几根来竹笋。小院门关着,屋内传来欢声笑语。罚酒,敬酒声音络绎不绝。屋内有几个男女,其中一个大约50多岁男子,长相十分的文雅。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个四十岁左右女子,端庄素雅。她是苏的妻子王闰之。还有个二十多岁秀丽女子,她是苏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今天是她的二十五岁生日。连同苏东坡的几个儿子,一大家人为她过生日。桌子上摆满了各式菜肴,不少是美食家苏东坡亲手烹饪的。其中就有苏轼拿手菜“竹笋闷肉”。苏东坡喜欢吃鲜竹笋,并称竹笋为“玉板和尚”,他将竹笋奉为“素中仙”。他的好友黄庭坚曾经调侃到:“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意思就是说:为了竹笋,苏东坡可以把官袍都可以脱掉。由于菜肴做得非常可口,很快就被一扫而光。苏老先生为祝贺朝云生日写了一首诗,“罗浮山下已三春,松笋穿阶昼掩门。太白犹逃水仙洞,紫箫来问玉华君。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王氏生日致语口号》)他在这首诗中说,连神仙都来向朝云祝寿。春风到来也是为朝云做寿。可见他对朝云是十分重视的。朝云小的时候是歌舞班小歌女,她十一岁那年在一个宴会上为苏东坡表演歌舞,苏东坡看她聪慧可爱,就把她收入家中。她本无姓名,苏东坡就让她跟妻姓王。并起名朝云。这名字就如同早上的朝霞一般。苏东坡和妻子闰之教她读书认字。把她看作亲人一般。朝云成年后成东坡的第三位妻子。苏东坡被贬官岭南后,朝云陪他度过了那段颠沛流离生活。一次河水发洪水,朝云自愿投身滔滔水流中、以身祭祀河神,以求民众平安,此举感动了很多的人。后来朝云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后来不幸过世(年仅三十四岁),苏轼把她安葬在栖禅寺,让四季长青松林与她相伴。闰之与朝云相继过世后,东坡再未娶妻,孤独的过完最后的岁月。不仅苏东坡爱吃竹笋,许多文人也爱吃孙竹笋。李商隐写道:“嫩笋香苍初出体,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初食笋呈座中》)。在他眼里,刚长出来新笋就如黄金一样(北方除少数低矮竹子有竹笋外,其余的由于气候原因大多不产竹笋)。清代李渔喜欢吃竹笋,他说“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他可认为竹笋是蔬菜中第一位,肥羊嫩猪与它根本不能相比。中国食用竹笋的历史很悠久,《诗经》中就有“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意思是:用什么为客人饯行哪,用竹笋和蒲根菜)。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笋和冬笋为最佳。竹笋的烹调方法多样,凉拌、炒、油闷,熬汤都可以。而且它鲜嫩中带点清甜,感觉十分清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许多竹笋都有些苦涩味,有的人可能不习惯。吃的时候可以把它切成薄片。用水漂除苦味。或者不要单独烹调,把它与肉同炒味道会变的不错。苦味就不那么浓了。竹笋鲜美是由于它的蛋白质多以氨基酸形式存在,这种蛋白质特别容易吸收。且它含脂肪比较低,是理想的健身食品。它含纤维比较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鲜笋经过切片,蒸煮,烘干后由于它形状和色泽很像玉兰花的花瓣,所以称其为“玉兰片“。我在北方居住比较久,原来吃竹笋多吃罐头。后来来到南方才吃到鲜笋。看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北方人去南方,一个朋友用竹笋款待了他,他觉得很好吃,他问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朋友答到:“竹子。”回到北方家里,他就把家里凉席给拆了,在锅里煮。后来结果可想而知。竹岁寒三友之一,高风亮节。文人多好其清雅。竹之嫩芽竹笋也是清爽适口,无怪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吃它。喜欢就是这种清淡。蔬菜系列二十九——芫荽(香菜)街上来一群人,他们头上带着纱冠。身上穿着红色的大袖翩翩的衫子。那袖口出奇的大,里面可以钻进一个人。如果刮起风哪,那他们就象空中飞舞的花蝴蝶,不停扇动着那一对翅膀。街上老百姓以奇异目光看着这些人。这里是平城,是北魏的都城,这里百姓大多是鲜卑人,鲜卑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都穿窄袖短袍,十分干净利索。不象那伙人穿着那么累赘。老百姓以为他们是玩把戏的,因为玩把戏往往袖子很大。里面可以变出好多东西来。其实这些人是来自宋的使臣,他们是奉刘准旨意出使北魏。其实应该是齐王萧道成命令,萧道成杀了后废帝刘昱,立刘准为帝。为了政治上稳定,他需要和北魏搞好关系。于是派了使臣带了许多礼物去出使北魏。北魏接待官员很傲慢,给他们安排住处食宿条件很不好。使臣等了好长时间,才得到北魏皇帝拓拔宏接见。拓拔宏年龄还小才12岁,一切事情还得听太皇太后冯氏。在礼节性质接见完后,冯太后下令举行一个大的宴会款待使臣。宴会的菜肴很丰盛。但多以胡食为主,大块的肉,大碗的酒。让南朝来这些人有些消受不起。宴会进行一段时间后,下人端上一大盆羹来。给每一个都盛上一碗。使臣们闻到这个汤里有一种奇异的香味。他们中好多人感到好不习惯,他们礼节性喝了一点,有的使臣受不了这种香味,有些想吐。但那些鲜卑人却大口大口喝的很香。有个使臣就问一个鲜卑大臣:“这是什么羹啊?”这个鲜卑大臣汉话说的很好,他回答说:“这是胡羹,是用羊肋骨和羊肉熬成的。”使臣再问:“这香味是怎么回事?”鲜卑大臣回答到:“这是香佩兰(芫荽)味道,这汤煮好后要放胡荽和安石榴汁调味(安石榴是安息石榴的简称,石榴是从伊朗传入的,所以得名)。这胡荽你开始吃不惯,它能去腥解腻,习惯就觉得它好吃了。后来经常来往北魏都城的南朝使臣大都喜欢吃上胡羹,并把这种菜肴带到了南朝。使它在南方也流行开来。这里提到香佩兰就是我们长吃芫荽(香菜),芫荽原产在欧西南地中海沿岸。后来传入西亚。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它带入中原,西晋张华撰写《博物志》就记载:“张骞凿空,得安石榴(石榴)、胡桃(核桃)、大蒜、胡荽(芫荽)”。芫荽原名胡荽,因为十六国时候,赵国石勒不准说胡字。曾改名为香佩兰。后来按照波斯发音起名为芫荽。芫荽传入,也把游牧民族羊肉汤里放芫荽饮食习惯也带入了中原。西方人多食用芫荽籽,而中国多食用芫荽叶。芫荽叶子不要作熟了吃,熟了就失去不少香味。应该是汤菜入盘后,再把把切碎的芫荽撒在上面。用芫荽拌凉菜,它那种香味融入其中,会增加不少的食欲。与芫荽叶相反,芫荽籽需要油炸后才能出香味,西方许多菜肴就需要用芫荽籽。芫荽的营养丰富,它含的胡萝卜素含量是西红柿2.1倍,维生素C含量是西红柿的2.5倍;钙、铁含量也高于许多蔬菜,是不错营养蔬菜。芫荽香味浓厚,好多初次吃的人好不习惯。其实开始慢慢吃一点,你就会喜欢上它那种浓郁的香味。我长久生活在陕西,陕西的羊肉泡馍就离不开芫荽。那鲜红的辣酱,翠绿的芫荽,淳厚的羊肉汤,酸甜的糖蒜,加上那渗入汤汁的馍。是一顿难得美味,可惜离家乡太远吃不上啊。蔬菜系列三十——丝瓜立秋刚过,天还是那么热。知了不停的“知了”的叫唤着。庭院里种了不少的丝瓜,藤蔓四处攀援,遮去毒辣阳光。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摇着纺车在纺线。屋内穿来织布机咣铛声,那是老太太的儿媳在织布。一个小孩在院里哇哇啼哭,那是老太太孙子,可没人有时间去照料他。太阳西斜,老头子从地里回来了。家里没人年轻的男人了,陕甘民乱家里男人死的差不多,剩下的一个儿子还入了军籍,和左大人(左宗棠)一起去新疆平叛。所以地里劳作基本是老头子的。老太太对老头子喊叫道:“老汉,你去烧些谷草灰来,我要染布”。老头子说道:“让我歇歇吧,你不是想让我早归西,你好找你的相好去。”老太太眼睛一瞪说:“我就是这样想。”但是她看到老头子疲惫不堪样子,心里不由一酸。就把下面的话吞了回去。”老太太说:“老汉,你歇会吧。一会咱们再染布。克俭去了疆省好几个月,听说那里冷的很。我想作件棉衣,托人送过去。从这里到那里最少要三四个月,现在已经过了立秋。时间等不得。所以催你染布”老头子一听点点头,他烧了些谷草灰,摘了一些丝瓜叶子。他烧了些热水,把谷草灰和丝瓜叶放进去。等水开后,把织好的土布放了进去,开始染布。清代普通百姓穿的大多是自家织的土布做的衣服,穷苦人家人家能省则省,自家用丝瓜叶和谷草灰作颜料,用热水过滤,凑合着染上颜色,这样染成的布匹色泽不均,就象是花鹿皮。人家称为“油灯布”。而稍微富庶一点的,则将土布送至染坊,由染布匠代劳。我的祖辈都很穷困,就多采用这样方法染布。为了方便染布,他们就在院子里种了许多丝瓜。既染了布,还提供了新鲜的蔬菜。丝瓜在乡下可以经常看到,现在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此为何物了。或者只是在农茂市场见到人家卖的嫩丝瓜。丝瓜属于藤类植物,善攀爬。茎成棱形,叶片掌状心形,有象葡萄一样的卷须。开淡黄色的小花。结的果实成圆柱形,下垂。丝瓜原产印度,南宋陆游说:“用丝瓜络擦砚台,可以把脏东西全部擦干净,且不伤砚台(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杜北山写过咏丝瓜的诗,因此说明,丝瓜传入中国不迟于宋代。丝瓜嫩时可作菜,其色泽青绿,口味清淡。丝瓜能解暑,适合在盛夏食用,我在家里时候,多用丝瓜做汤,汤鲜且清雅,里面丝瓜润滑适口,人喜食之。丝瓜老了以后的丝瓜络,可以用做抹布使用。且吸附力很强,适宜洗油渍多东西。丝瓜络也可入药,《本草备要》中记载“丝瓜性平味甘,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女性月经不调就适于吃丝瓜,因为它可以让气血通顺。真有机会,我愿住在乡下,给庭院种上葡萄,丝瓜。它们白天能遮荫,晚上能纳凉。绿叶黄花又是一番景色。远离城市喧闹,换得一片清静。蔬菜系列三十一——葱八月,浙东。天依然热腾。一辆马车顺着乡间小路行走。两边水田早已干涸,偶尔有几束野草点缀在其中,但也奄奄一息,伸着枯黄的叶子在无力的挣扎。路上时常可以看见饿毙倒地的人。车上座着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他紧锁眉头。看到这样现象,他心痛不已。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刚被推举为掌管两浙茶盐职位(1181年)。在赴任之前他就听说了浙东旱灾闹饥荒的事情。没想到饥荒如此严重。他微服私访询问百姓朝廷赈灾情况,百姓说没见到什么赈灾。只是上面来人视察的时候,开过几天粥棚。但是人家一走,就撤了。朱熹记得朝廷拨了很多钱,肯定赈灾的钱被这些官员私吞了。百姓还说:“不但不给赈灾,而且地主豪强依然要征收租税。百姓们无法活下去。朱熹回到府邸后,连夜上书弹劾贪官以及大户豪强。他连自己的好友王淮都加以弹劾。于是不少官员上书说:“朱熹所主张的理学是“伪学”,他把自己思想加在圣人(孔子,孟子等)典籍里,是对圣人的极大不恭。后来朱熹被弹劾回乡。好多人趁机上本要对他处以斩刑。其中就包括的他的一些弟子。在他出名的时候,他门前客人络绎不绝,前来拜师的人不少。但是此时发生以后,几乎没人登门。而且以前弟子人人与他划清界线,改投他人门下。过其门不入。回乡后(江西婺源),他来到远离市井的螺坑村。在那里授业讲学,并以此谋生。村里人仰慕朱熹,经常请他吃饭。但是山里人穷,基本都以葱作菜,麦作饭来款待朱熹家人。女儿在城里过惯了优越生活。认为乡里人对父亲招待有些简陋。吃饭的时候脸上露出不愉快的表情。朱熹当时就严厉责备女儿。并写下一首《劝女儿》,“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朱熹后两句很诚恳,不要嫌弃葱汤麦饭没滋味,要知道还有多少还吃不上饭哪。葱在古时是百姓常吃的菜,但大多用来调味,很少拿它当主菜。上面提到的百姓拿葱来当主菜,表明了他们生活的困苦。葱在中国食用的历史非常久,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人们食用的是野葱,葱古称为茖(ge二声),指的就是野葱,《尔雅》中就有:“葱生山中者名茖”。后来人们把野葱驯化成为一种家常蔬菜。葱分大葱和小葱,北方多用大葱,南方多用小葱。而且北方人喜食生葱,用它蘸酱吃。或者切成细丝与它菜凉拌。南方人却很少这样吃,大概受不了生葱的呛辣。葱在饺子,包子等的馅料中是重要调味品,有的地方的馅料中葱含量很大。陆游写过题为葱的诗:“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mao,四声)羹皆用大官葱”。其中写到葱不分贵贱人们都吃,比较贵的肉菜羹都需要放大葱。(芼羹指的的菜杂肉为羹,古代平民食肉较少,所以比较珍惜)。宋朝文字掌纪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蔡太师指的就是蔡京,他生活奢华,连包个包子都分工这么明确,有专门切葱的。这个刀工只为包子,别的菜不参与。真有些皇家风范。(御膳房里就分工很明确,某一个菜,切菜的是切菜,烧火的是烧火,拼盘的是拼盘)。在福建惠安有这样一个风俗,婴儿满月的时候,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称“剃满月头”。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盆旁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取的吉祥之意。葱翠绿可爱,人们长用葱绿来比喻绿的浓厚。小葱细且上段白,常用来比喻女子的手指,来形容的手指的纤细。民间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歇后语,这也体现了葱颜色分明的特点。做人做事也要如此,明明白白的不要混沌不清。虽然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但是糊涂往往办不好事情。对于爱情,事业混沌不清的处理,那爱情就不会有真真的爱情,事业也往往也会半途而废。所以说该清白时候还是要清白。蔬菜系列三十二——洋葱让我们把时光回归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尼罗河宛如一条蜿蜒银链穿过广漠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之间。它在每年的六月到十月定期泛滥,淹没了河两岸大片的土地,同时带来了肥沃的淤泥。河两岸遍布麦田、棉花、椰枣。在这荒漠之中形成了一条绿色的走廊,带来了一片无限的生机。在距离现在开罗十公里地方,有数万名奴隶在忙碌着。他们为法老修建灵魂归依的场所——金字塔。他们戴着脚镣和木枷,在皮鞭和棍棒的驱使下努力的劳作。他们先修好斜坡,然后他们在石块底下铺木棍,把一块块石块拉上来,整齐的堆砌好。修建金字塔所需要石块很大,平均每块要2.5吨重。一块石块往往需要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奴隶移送。他们工作时间很长,从日出一直到日落他们一直在劳作,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不断有人倒下,也不断有人补充进来。终于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一个个巨大的瓦盆端了上来,里面盛的煮好的洋葱和蒜头。奴隶们争先恐后的争夺着瓦盆里洋葱和蒜头。那是他们主食(在古埃及莎草文书就记载:修建金字塔的奴隶以洋葱和蒜头为主食)。靠着洋葱给予的力量,他们修建了世界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共用去了230万块石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享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十万人。洋葱在古埃及除了供给奴隶们食用外。洋葱还当作了神圣的物品。在公元3000年前埃及陵墓上的蚀刻画就有洋葱,上面的埃及文字纪录它神圣的力量(给奴隶吃洋葱,有着让他增加力量的意义)。古代埃及人把右手放在洋葱上起誓(类似于西方人按着圣经起誓),以证明自己信守承诺。在埃及的陵墓里,洋葱被置放在经过处理的木乃伊旁边,有时放在死者的眼睛附近。洋葱还被给予了引渡亡魂的作用。古埃及是最早种植洋葱地区之一。洋葱开始分布中东和近东地区,后来传播到全世界。中国古代称为“胡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有记载。因此洋葱引入年代不迟于南北朝时期。洋葱名字得于日本,洋葱传入日本后,被命名为洋葱。这个名字后来被传入中国,成为通用名。洋葱受到欧洲人的喜爱,被誉为“蔬菜皇后”。在中世纪的欧洲洋葱是很珍贵的,因为西欧人没有掌握它的栽培技术,西欧的洋葱大多是由阿拉伯人输入。输入成本过高,所以价格变得昂贵。洋葱常被用来当作租金付款和做为结婚礼物。后来掌握它的栽培技术,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率领军队与李将军领导的南军展开了拉锯战。美国南方流行痢疾,洋葱有预防痢疾的作用。洋葱成了部队的必备品。一次联邦军的洋葱吃完了,格兰特赶紧向司令部打报告说:“洋葱吃完了,我不能调用我军队了。”第二天上级赶紧用火车调拨了三列车洋葱交付给格兰特,避免了痢疾在部队的流行。洋葱经常被用来制作脱水蔬菜,父亲在任测绘部队营长的时候,去西藏执行任务。在海拔四千米哨卡里和守卫战士就常以脱水洋葱为食,这东西放几年都不坏。补充一次,能够好几轮战士食用,由于它口感不好,咬起来很费劲,战士往往称其为“牛皮菜”(现在条件改善不少,有的哨卡有温室大棚可以提供新鲜蔬菜,没有条件搞大棚的,也有不少的罐头食品)。洋葱含有植物杀菌素,有很好的杀菌作用。食用洋葱可以预防感冒。西方人做色拉经常用到生洋葱。我在家里时候经常把洋葱生切放醋凉拌食用,食之清脆可口,是不错开胃菜。切洋葱的时候由于它有刺激性的气味,常常使人流泪。可以吧,洋葱先切成两半,在冷水里浸泡一会。然后再切,它的刺激性的气味就少了好多。小时候在新疆,那里食用洋葱的机会比较多。在新疆称洋葱为“皮丫子”。我喜欢维族人的烤馕。里面放有各种香料和洋葱末,味道十分的不错。可惜回来这么久,再没有吃过原汁原味的烤馕了。蔬菜系列三十三——生姜一四二一年的正月,虽已过立春,但天依然很冷。这几天刘家港(江苏太仓)长江江面上北风刮个不停,那风夹杂着一股海上带来的潮气,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刺骨。虽然如此但整个刘家港依然是热闹非凡。因为三宝太监(郑和)要第六次下西洋。人们争相恐后的去看下西洋的宝船。宝船很大,最大有四十四丈长,宽十八丈(折合成现在尺寸,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船底到甲板有十来米高,宛如一个庞然大物,此大船可以乘坐一千来人。随行共有四百多条船只,二万七千余人(七十多年后达R26;伽马远航印度一共才4艘船和170人)。这些船只组成一个巨大舰队。光给船上装补给品和各种货物就花去半月有余。趁着这瑟瑟北风,舰队浩浩荡荡从刘家港起航。舰队途径夷州(宝岛台湾)。船员登上宝岛补充淡水,船员见高山族同胞饮食很单调,就把随船的大陆的特产送给他们。其中就有生姜,高山族人开始吃感觉到辣,不习惯。船员们就告诉他们,生姜可以治病。习惯了就觉得好吃了。船员还教授了生姜种植方法。当地人民就把生姜种在土里,并把生姜称为三宝姜。台湾凤山县还继续种植这种三宝姜。有人会问生姜放时间长了,不是变干不能种植了吗。其实郑和船队就种植着生姜,时常都有新鲜的生姜。他们在船上饲养家畜,种植蔬菜。在蔬菜里面,比较重要就是生姜。海上航行,海风很大,人容易伤风感冒。生姜可以治疗风寒感冒。海上颠簸,人长长呕吐不止,生姜还可温胃止呕,有很好抑制晕船的疗效。生姜就成了船队的必备品。郑和船队把生姜作为调理身体良药。民间也这样认为,有一句谚语这样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现在发现生姜提取物具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见长吃生姜对很有好处。生姜原产中国,中国食用生姜的历史很悠久,在《论语-乡party》中有:“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几句话意思就是街上买来的的酒和肉食不能吃,因为它的来历不明,谁知道是好肉还是坏肉。不要撤去带有生姜的食物,但也不要多吃姜物)。古人认为食用生姜有长寿的作用,据《东坡杂记》所记载:苏在浙江杭州任通判(通判是州郡官的副职起到监察官作用)时候,曾经在钱塘江旁游玩,路过净慈寺。在寺庙有个僧人号称聪药王,年纪八十多岁,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苏轼问他长寿的秘诀,僧人回答到:“我每天把生姜切片服用,已经有四十年,所以才不显得老。”也许受此影响,何许苏东坡自己本身喜欢生姜。苏东坡写到:“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他送些土产给朋友,有鲫鱼,螃蟹,莼菜还有生姜。他说:“那新春姜芽比肉都好”。可见他对生姜的喜爱。生姜作为重要调味品,也受到欧洲人追捧。阿拉伯商人从生姜、桂皮、豆蔻等香料贸易获得巨大的收益。为了防止欧洲人知道香料来源何处。阿拉伯商人告诉欧洲人:“生姜和桂皮从尼罗河直接自天堂浮载而来,由埃及渔夫在洪水中洒网捕获。让欧洲人长久以为那神气的香味是从天堂飘来的。生姜既能生吃当调味品,也可用糖,盐等腌制食用。糖姜是一种长见的零食。俗语云:姜是老的辣,老姜驱风效果更好。它可以用来暖和身体,冬天的时候母亲长让我喝红糖老姜汤,因此我很少感冒。所以我很感谢生姜。蔬菜系列三十四——蒜(一)蒜苗喀喇昆仑山是亚洲著名的大山脉,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川很多。但也有些的牧场散布高峰之间。二十多年前昆仑山上一个边防哨卡里来了一些人,他们是军区(乌鲁木齐军区,那时没有被撤)测绘大队的。执行边境地区的测绘任务。带队的是我父亲,他是队长。这个哨卡条件比较好些,周围有牧场。可以提供丰富的肉食。哨卡的排长就8块钱买一只羊,款待父亲他们。排长三十来岁,山东人。性格很豪爽。他对炊事班老刘说:“你那蒜苗长的长的怎么样。把它割了作菜吧”。老刘有些舍不得那些蒜苗,海拔这么高,见不到什么新鲜蔬菜,好不容易才长了一寸来长蒜苗。吃了实在可惜,他告诉排长蒜苗实在太短了,而且就那一小面盆。排长一听这样,就说:“那好等几天吧,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再吃吧”。哨卡准备的午餐很丰盛,有大块羊肉,还有不少罐头。吃饭的时候,排长告诉了父亲这里情况。本属于我们的山口被北极熊R国占领着,他们还霸占我们50多平方公里土地,那里可是一个相当好的高山牧场。山口大概驻扎一个排老毛兵,要过山口去测绘,恐怕不太好办到。父亲告诉排长,测绘任务必须要执行,望他能给予配合。排长点点头,告诉父亲,第二天派一个班的兵力(10个人)去陪父亲他们一起去测绘。第二天早上父亲他们出发了,然后开始爬山,虽已经五月,但早上天气依然很冷。大家都穿着的棉衣。爬了一会就看到冰雪。下午两点多时候,他们到了离山口五六百米的地方,他们看见好像有一群乌鸦站在山口附近,不过又不象,因为乌鸦是黑色,而那一群的颜色是棕色的。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排老毛子兵。大概有一百来号人。整齐的立在那里。他们穿着呢子大衣,手里拿着各式武器。他们手中武器以冲锋枪居多(那时候R国有钱)。而相比而下,父亲他们就寒酸很多了,身上穿的衣服是棉布做的与呢子衣服相比不是一个档次。战士拿的武器多以步枪为主,而且只有一半人有武器。领头R国军官体毛很长,褐色的,有些类似传说中野人。他用俄语喊叫,让父亲他们停止前进,要不就开枪。父亲让翻译告诉他,:“这是中国土地,我们有权决定怎么做。”R国军官听后说:“这是R国土地,不是中国的,你们不得侵犯。”父亲回驳到:在过去R国地图上并没有包含这个地方。这是你们在三十年代时候强占的。”R国军官并没有理睬父亲的反驳,而是让手下把子弹上好膛。准备随时应战。父亲见如此只得让大家下山。回到驻地后,大家窝了一肚子火。排长气的直拍桌子。排长说道:“你以为你人的多啊,我们也有一个排哪。明天我把整排拉上去和他们对一对。炊事班的老刘你们也去。”老刘说:“没有给我配发武器啊,我去管用吗?”排长说:“你不是有剔肉剁骨的刀吗,你的刀法不错。能派上用处。”老刘说:“那好”。第二天,排长亲自带队,拉上一百来号人,向山口进发。老刘最威风,腰间别了六七把长短不一的刀。旁边的人开玩笑说:“你这样去,人家以为你是卖刀的。”走到一半的时候,来了一架R国直升机,在行进的人们头上盘旋,但一会就飞走了。快到山口的时候,又看到一群棕色的乌鸦站在那里,数量比上次多得多。到达山口,大家看到山口大概站着一个连的老毛子兵(三百来人),此处没有那么多人。估计是从别的地方调过来的。领头还是那野人军官。他对着父亲他们笑着,并且笑的很灿烂。野人军官环视一圈,忽然收起笑容,楞了起来。他目光落在老刘身上那几把刀上。他很诧异,来这儿带这么刀作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餐桌上的植物史
餐桌上的植物史-2
餐桌上的植物史-3
餐桌上的植物史-4
餐桌上的植物史-5
餐桌上的植物史-6
餐桌上的植物史-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餐桌上的植物史
餐桌上的植物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