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科-38

这一认识的核心无疑存在于这种感觉之中:有一个绝对概念的、无罪孽的、完美的世界存在着,——也就是教徒们称为的“上帝”。这种对“不可摧毁性”的感觉是卡夫卡的自我存在的直接的肯定性和中心,与此同时,他并未忽略(因为他的心灵具有最敏锐的眼睛)无数可厌的错误步子中的任何一个、任何罪孽、任何可笑性,懂得人们互相间以此败坏着生活的乐趣,使生活无法进行,并因此而离生活的源泉日益遥远。一种美好的生活是为我们规定着的,但我们在内心深处却没有能力去抓攫它。这么一来,上帝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个超验的领域,就字面的本来意义而言是无处生根、幽深可怖的。上帝的意志在我们的耳朵里响着不合逻辑的声音,也就是说与我们人举的逻辑形成怪诞的对立面,它令我们觉得残酷,甚至不道德。自从圣经中有《约伯》以来,没有人像卡夫卡在他的《诉讼》或《城堡》中或他的《在流刑营》中如此强烈地抱怨上帝。《在流刑营》用一幅画面描绘了正义:一台狡猾而残忍地发明的、非人的、凡与魔鬼无异的机器,一个这台机器的古怪的崇拜者。在《约伯》一书中,上帝做的也是这样的事,在凡人的眼里显得荒唐和非正义。但只是在人的眼里如此而已,在《约伯》和卡夫卡那儿,最后的结果是确定这一认识:人们作为工作的衡量尺度与绝对概念的世界里的衡量尺度不是一回事。这是不可知论吗?不是,因为这里有个基本感觉不变:人毕竟通过神秘的方式与上帝超验的王国联系着。只不过这不是通常的、平淡的、可合理对待的联系。用废话、用虔诚的圆睁的眼睛、用对恶的半遮半掩、用文艺来涂圣油都无法治愈那可怕的怀疑;而卡夫卡则以他不断翻新的智力和永远创新的、离奇的幻想将这种怀疑拽入我们的道德体系。只有通过一种非凡地耸立的积极的感觉,一种敢于横眉以对一切不加遮掩的消极面的积极感觉才能做到这一点。不加掩饰地登记大自然的消极面和可怕的缺陷,同时又从内心深处始终看到“思想的世界”(柏拉图的观念),这是卡夫卡生活和创作中的特征,这也在他的朋友们面前(尽管没说过任何一句有关的话)显示为一种启示、宁静、肯定性,在苦脑和模糊之暴风雨中。  也许有人比卡夫卡信得更深,也就是说更无疑义;也许有人怀着更辛辣的怀疑,这我不知道。我肯定知道的是这个奇特之处:在卡夫卡那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特性化成了最高的综合。其意义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在所有信徒中他是离幻觉最远的;而在一切不怀幻觉看世界的人中,他是最坚定不移的信仰者。  这是古老的约怕问题。但卡夫卡几乎毫无保留地站在人的一边。在小说《在法的门前》中便是如此。守门人骗了那个请求进去的人,或是那人头脑太简单了。结束时,倾听这个传说的K.说:“谎言被变成了世界秩序。”显然这还不是最后的话:那牧师通过语言和举止来反对、抗议。(长篇小说《诉讼》中的最高法庭)的正义、一种符合上帝的委托,即符合“法”的良好的生活的可能性于是未被否认——但这种可能性并非肯定性。一切在摇摆之中。夜和光互相保持着天平。——这部“无时代”的长篇小说内容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创世前一分钟。它会不会成功呢?怀疑、无把握的巨大担忧充满了心胸。  为什么人不能达到根本,达到真实,为什么他无论如何都要迷失道路,就像那个“遵循着夜铃的误响”的乡村医生那样呢?卡夫卡从其本质出发不愿对上升天堂做出任何许诺和指导。他钦佩一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而他自己处于摇摆之中。但是倘若他不曾感受到那绝对概念是自身中一种不可言状的东西(Arrheton),那么这种摇摆就会是空洞无物的。在他的无把握中人们感觉得到一种遥远的把握,通过这种把握使无把握得以出现和保持。我已经说过,这一积极特征由于他个人总是让人感到安详和开朗,他的本质的温柔、思虑、从不慌慌张张,它也许便在他的文字中表现得不那么突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感到这一特征是被压抑着的原因)。但只要仔细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就会透过昏暗的外壳看到其亮光闪闪的或说得确切些放射着柔光的核心。在作者叙述的表面上漂着内心矛盾和绝望;但是他那叙述时的从容不迫和条分缕析,他那沉湎于细节,也就是沉湎于现实生活和忠于自然的描述中的“填密主义”,他那在简洁的、经常通过短路构成的句子结构中和如此众多的风格转换中表现出来的幽默(那些债务人“变得善于挥霍了,他们在一家饭店花园中举行盛宴,而其他人则在逃往美国的途中在这宴会上稍事逗留。”)——所有这一切仅仅通过形式已经指出了卡夫卡心中的“不可摧毁之物”和他所认识到的人类的普遍本质,一旦卡夫卡自己朗诵,这种幽默便显得特别清楚。比如,当他给我们朗诵《诉讼》的第一章时,我们这几个朋友着实开怀笑了个够。而他自己笑得那么厉害,以致有时候一时读不下去了。如果联想到这一章可怕的严肃性,会感到十分惊讶。但事实便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完全愉快舒适的笑。但里面含有愉快的笑的成分——当然这一个成分是与一百个阴森可怕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这一点我并不想予以缩小。我只不过想同时指出人们在观察卡夫卡时易于忽略的一点:对世界和生活的乐趣这一素质。  他引以自责的是,他对生活的信仰动摇着,他身心中的生活不够强大。而他赞赏一切坚实地、活动着立于生活之中的人。所以他爱乡间朴素的生活,这一点在青年时期致奥斯卡-波拉克的一封(不曾发表的)信中已可看到(“你发现大地朝着吃草的奶牛隆起,那么亲切地隆起吗?你发现沉重而肥油油的田里的土在非常柔细的手指中粉碎,那么庄严地粉碎吗?”),在他屈劳期间写的日记中这种观点更明确了,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农民的一般印象,高贵的人,他们以从事农业拯救了自己,在这里,他们如此聪明而兢兢业业地安排工作,他们天衣无缝地与整体融合,不受摇晃与晕船之扰,直至陶然逝去。真正的大地公民。”当然,他的饮仰并未局限于农村人民,在日记中(1913.10.20)他以类似的口吻描写了一个明确自己的道路的纳城市作家:“读了雅各布森的事迹。这种生活的力量、下决心的力量,满怀乐趣地立足于正确的所在的力量。他端坐在自我之中,如同一个杰出的划船手坐在他的船中或任何船中那样。”从这些笔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卡夫卡划分的价值标度。他爱生活的能力,但只限于那些为善、为建设性服务的。(难以满足的双重要求!)他老是责备自己“没学到过一点有用的本领”。他抱怨说(日记1921.10.25):“生活的洪流从未卷到我身上,以致我永远不得离开布拉格,永远与体育或某种手工活无缘。”他常责备自己的冷漠,对生活的无能,没有生活力,这在书信中,在《诉讼》最后一章都可读到。那两个穿黑衣的、神秘的刽子手已是执行一个已经执行了的判决。当他们将K.带走时,他们同他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几乎只有无生命之物才能组成的整体。”他已经死了,这就是说:对真正的生活而言已经死去。因此最终毕尔斯特纳小姐幽灵般地出现对他产生了一种有如麻木的作用。他想看到她,并不是想要寻求救助,而是“为了不忘她对他所意味着的告诫”。K.没有结过婚,始终是单身汉。他在生活的现实面前感到惊恐,在它面前没有经受住考验。——这是他秘密的罪孽,在判决之前便已经将他排除出了生活的圈子,“假如他抗拒,并不是什么英雄壮举,”结束处因此而有这样的话,“假如他现在给那两位先生(刽子手)制造困难,假如他现在抵抗时仍试着最后享受一下生活的光。——K.死于生活上的虚弱,这本书一开始他便已经死了(从被捕的一刹那开始,卡夫卡在写这个时刻的时候一定处于某种阴魂附体般的状态,一种敏锐预见的感受中。——因为,1914年时哪有那种紧身的有带扣、口袋、钮扣和皮带的黑色制服呢?)。当然虚弱只是相对的概念,假如以这部长篇小说从中生长发育出来的自传性质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就会想起,只有用卡夫卡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英雄道德观的、伟岸如纪念碑般的要求来衡量,才会把他的生活看成是虚弱的。但若这么看问题,还有什么不是虚弱的呢?这么一种感觉在极其感人的《诉讼》最后一段中被唤醒了。在这段文字里,“对最后的错误负有责任”这一点遭到了否认,K.猛然直起身子,想要召唤远处一个不认识的、不清楚的、朝这伸出了胳膊的人。”“那是谁?一个朋友?一个好人?一个同情者?一个援救者?是一个人吗?还是全体?还有救吗?是什么责备的话忘了说吗?当然有的。逻辑虽然是不可动摇的,但它却不与一个有活下去愿望的人唱对台戏。那个他从未照过面的法官在哪里?那个他从来不曾到达并与之相对的高高的法庭在哪里?”  又是那古老的约伯问题。  卡夫卡的基本特征:同情那艰难地从事着正确事业的人类。同情,半微笑、半垂泪的同情。不是“危机神学”的“绝罚”,这种神学对人们错过了什么知道得很清楚。  卡夫卡对自己的要求那是再严格不过了。他几乎从来不认为自己符合这些要求。相反,他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家”。因为许多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许多他见过的相当普通的人,在他心目中与他水乳交融,息息相关,其效率和力量值得赞赏,为上帝所宽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任何人像他这样火烧火燎般强烈地意识到“与上帝间的距离”。但卡夫卡出于谦卑,在对这段距离的认识上看到的不是美德,而是无把握,亦即虚弱。由于清楚地、不经任何礼仪或神秘的纱幕来看与上帝间的距离(即与真正的生活变化之完美性间的距离)对他来说是一切生活的先决条件,他对寻常人用p基克加德所说的“低贱的人”)的赞美和欣赏经常含有一种非常柔和的、无意的、戏谑的、但却感人的讥讽在内。出于他极深厚的善意,他假设性地给日常生活的胜利者们加上一个优点:他们像我一样知道深渊的存在,但他们仍然愉快地平衡着身体朝它上面走去。——他们真的知道吗?前半句中那开玩笑般的假设赋予他自己生活的悲剧以一种轻松的气氛,这是他完全独特的幽默的根子之一。  所以,卡夫卡的立场与约伯的立场接近——但在某些问题上则完全不同。对这一区别,我不能像雪普斯和玛加雷特、苏斯曼那样将其归于犹太民族当时和今日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区别。  约伯从一开始便以一个完美的正义者姿态出现,认为别人同自己一样;而卡夫卡(出于刚才提到过的限制)感到自己特别不完善。这便已构成了问题的不同出发点。  自然,这两个人在对上帝提出问题和抱怨方面是一致的。对不可测度性的经历是两者的共同点。上帝的正义世界与人的伦理世界间互相裂开的——基克加德的“恐惧与战栗”的空间产生了。或者如卡夫卡一次在日记中表达的:“作为肺结核病人而有孩子并不完全是亵渎神灵的。福楼拜的父亲患有结核病。选择:或者使孩子的肺吹笛子(这是非常美的音乐表达,因它之故医生把耳朵贴在病人胸脯上),或者产生福楼拜。当人们在空虚中议论时,父亲在战栗。”不妨衡量一下这句话中可怕的无希望:“……在空虚中议论。”它使人想起卡夫卡肯定不知道的那首古老的、着魔的圣歌:《SederuntPrinciPes》。约伯同样口无遮拦;在他怨天尤人时,不忌讳任何辱骂上帝强烈的言词;  事实上,他从我身边走过,但我没有看见他。他若匆匆离去,谁来保护他? 谁可以对他说:你在干什么?除非,我可以回答他,即使我有道理,也得不到回答。假如我叫他,而他应答我,我也不相信,他会听我说。他反而会暴风雨般地冲我咆哮,无缘无故令我伤口增加。永远不让我喘息,而用难受的痛苦填满我心胸。若说强者的力量,非他莫属,若说正确的道路,那么:谁敢要求我在前面领路这正是《诉讼》中的K.不能接近的同一个法官;这便是城堡中的那些人,他们不允许自己说话,而总是把干坏事的不负责任的下属推到前面。  约伯的话;  假如鞭子猛地打死人,  他便笑那无辜者的绝望。  大地被交到了作恶者的手中,  他挡住他们的法官们的眼睛。  若我用白雪沐浴  用碱液洗  你便会将我浸入污水池中,  使我的衣服厌恶我的身子。  因为他不是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能给他回答的人,  我们不会共同走向法庭。  我们中间没有仲裁人  将手分别搭着我们。  他若从我手中夺走他的手仗,  我就要毫无畏惧地发表言论。  约伯一书中的解体随着上帝在暴风雨中的呼喊而告终,“当我建立大地的时候,你在哪里!”这么一来,只不过是上帝和人之间的异律性得到了强调。上帝的权力这样便与人的权力彻底地区分了开来。约伯一书偏偏以颂歌般地描写两个怪物、巨兽——河马和鳄鱼而结束,赞颂了它们完全不同于人类的美。“在他后边闪现出一条小径。——人们将洪流看成银丝——那是一个高于一切自豪感的国王。”太出色了。但上帝的尺度不是人类的尺度,这个矛盾依然存在。用人间的尺度来衡量,上帝是以非正义的面目出现的——创伤依然故我,约伯自然对这“善与恶的彼岸”还是达成了某种宽容。  卡夫卡则不同。他的抱怨比约伯走得更远一步,尽管这在人们眼中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这一步是:河马和鳄鱼虽然没有可用人的标准来衡量的伦理规,但在美学的意义上它们得到赞颂,从它们的力量上可以看到这些上帝的作品的辉煌之处。在卡夫卡笔下,“法庭”甚至是肮脏的、可笑的、值得蔑视的、可贿赂的,在偏僻城区的房子里开庭,散发着愚蠢的官僚主义气息,因此说在美学上也毫无价值。两个作家的意图当然是一样的。上帝的异律性应该描绘出来,那不可以人的尺度衡量之物。平时人们总是以向积极方面的无限夸张来试着描绘这种异律性:超越想象范围的光明,超越人的理解力的伟大、强壮。卡夫卡则通过展示反面的征兆来帮助人们理解完美的世界的不同性。在约伯那里,上帝的世界(以他的巨兽面目出现)便被置于与人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地位,但它〔指人的世界——译者至少是宏伟壮观的。在卡夫卡笔下它却显得狭小、顽固、肮脏——这也只是不同性、相反性的一个象征。在人的心中,尽善尽美的世界是那么可厌,人的判断是错误的。这是以最勇敢的坚定性表达出来的。—一而完美的世界在卡夫卡这样故意侮辱的描写中照样不受触犯,实际上就像在约伯笔下一样是不受触犯的。  但约伯因上帝和人不能达到同一个层次这一点而安了心。卡夫卡却安不下心来。而这将他排除出了约伯——基克加德——危机神学这条线。这将他带回到犹太人的信仰上去,这信仰中这么说:“我们的上帝是个整体,”我从中看到的是最强烈的咒语,反对一切将适于上帝的伦理法则划分为与人类的全然不同的企图。上帝完美的世界、柏拉图那“最高的善”处于同我们一样的法规下,我们的道德朝那尖端跑去,当然永远是够不着的;但我们抓着了通向它的方向,我们不承认某种真正与它相违背的异教的自然伦理学。这也显然是《圣经》中关于不要有上帝的影像这一信条的最深刻的原因。危机神学,甚至早在约伯那里,甚至基克加德的亚伯拉罕观都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危险之中:从上帝和人的不同中,从完善和有尽头二者的不同中引导出一种上帝的非道德成自然道德来,把上帝想象成一种龇牙咧嘴的黑人的物神。“你心中不能产生影像”。通过河马和鳄鱼同样没有对上帝的形象作出最后的定论。当然上帝“照他的模样”创造了人类——这是古老的人道的学说,生活在阿奎诺的伟大的托马斯便是在奥古斯汀悲观的迷失后重新回到这个学说上来的,——卡夫卡同样在上帝和人之间看到的不是异律性,而只是不清晰性,一种充满了阴谋诡计的、由官僚主义带来的、不断阻碍着善的中间层次那几乎无可救药的错综复杂。  尽管这一中间层次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如此广大的空间,有时甚至不留空隙,他还是写下了像下面这样充满了希望和爱情、充满了由无数苦难艰辛地换来的安慰的句子:  假如第二天囚徒们还是老样子,或甚至更尖锐了,或即使明确宣布他们将永不停止,这些并不能构成对彻底解放的预感的反驳。这一切倒是有可能成为最终解放的必要前提。他认为,即使人们已经得救,也必须转向善,不考虑过去,甚至不考虑本来。  卡夫卡眼中的绝对世界不是无可救药的,不是与我们隔绝的。希望——同样有我们一份!他有时发出的相反的言论在“绝对概念的无数入口处面前并无决定意义。他不断重新认出这些入口处,在这部传记中,我也将正确的职业、正确的婚姻等等反复出现的可能性作为这样的入口处来描写。因为我感到,正是这一点在描述一个宗教观强烈的人时是至关重要的:指出这个人所承认的有尽头的世界和完美的彼岸世界之间存在的交汇融合,指出它们位于何处,他是完全拒绝了它们,避开它们,还是只是偶然地错过了,但在原则上是认识到的,并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去经历。   1922年3月15日,弗兰茨为我朗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城堡》的开头部分。  《城堡》中出现了详尽的描述,这是一种特定的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感到这种类型的一个因素的存在(正如浮士德或唐-吉诃德或居丽亚-索莱尔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着一样,即使仅仅是自我的气质、渴望、部分成分,于是尽管描写出的品质中有着种种个性,卡夫卡的《城堡》是供每个人认识自己的书。卡夫卡的主人公仅被称为“K。”,因而具有自传性质,这个“K。”寂寞地在生活中穿行。这部长篇小说以超现实之巨大的、令人惊恐的清晰性挖掘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寂寞成分。可是这里是一种特定的有着细微差别的寂寞(这种细微差别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在安静的时刻会感到它向表面浮升)。K.全然是个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他不希望寂寞,对寂寞无自豪感;相反,寂寞是无可奈何地逼上来的,因为从内心出发,他很愿意成为人类社会中活跃的一员,愿意通过正当的方式方法同人们一起工作,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他寻找着一种有用的职业,想要结婚,建立家庭。但这一切皆告失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围绕着K.的冰冷的与世隔绝不是偶然现象。同样并非偶然的是:在K.争取到一住处的那个村庄里,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与他之间隔绝着,他在寻找联系的努力中碰到的农民家庭恰恰是受到其他人蔑视的。但是K.为何不能与当地人融合之谜得不到解答。他是陌生人——他闯入的村庄是以不信赖眼光看待陌生人的。话说到此便为止了。人们很快就感觉到:这是人类普遍的陌生感,只不过在此具体化为某一个特殊的事例罢了。“在此谁也不能成为别人的同伴。”在这具体化上还可以再继续向前迈一步。这是犹太人独特的感觉,他们想要在陌生的环境中扎根,用尽心灵的全部力量,去接近陌生的人们,完全变成与他们一样的人——但这种融合终是没有成功。  “犹太人”这个词在《城堡》中没有出现。但显而易见,卡夫卡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通过这么一个朴素的小说就今日犹太民族的整体处境所说的话超过了一百篇学术论文可以告诉我仔1的内容。专门的犹太民族的阐释与人举普遍的阐释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个排斥另一个或干扰另一个时间领。关于普遍的宗教阐释.我在为《城堡》出书写的跋中作了尝试。铁国指出反映长篇小说与犹太人命运的关系的几点。  同农民的第一次相会就已具典型特征的了。K.在这个陌生的村子里迷失了方向。他累了。看见了一个老农民。“我可以到您那儿去待一会儿吗?”K.问。这个农民说了句含混不清的话。K.马上就将此看成是邀请,便走进了小屋。后来显示出,这个让他进去的人是低能的。犹太人在其各散居地赖以建立其“居住权”的奇怪的法律条款使人想起与K.所接受的那种半带偶然的‘宽容”是那样相似。几页前的描述也完全一样。K.询问那相当不友好的教师,他是否可以登门拜访。教师的回答:“我住在斯瓦能街肉店亭。”作者评注:“这句话的性质更多的是给个地址,而不是邀请。”K.却说:“好的,我会来的。”在这个小小的前奏中便可以发现“各民族”静静地拒绝、而犹太人不得不堆笑脸、巴结、甚至露骨奉迎的场面,这些是以一种令人震惊的客观的忧郁描写的(这是卡夫卡风格的独特处之一,从客观中涌出,而非出自主观强行的忧郁。)。  往下读,在小屋里马上便显示出来,在场者视K.为完全不受欢迎的,他打扰了他们非常具私人性质的家庭劳动(擦地板、洗衣服、喂奶)。他们无可奈何地同意他在那里稍睡一会儿。然后他被请了出去。一个“沉默寡言、缓缓思索的人,身体宽大,脸也宽大”,朝他走来,“您不能留在这里。”犹太人并非总是被不客气地或故意作难地赶出去的。事情往往是符合一种自然规律的,没有激情、呆板生硬地发生的。“我们不需要客人。”K.声明,他是接受邀请来的,他本该在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职位,一个土地丈量员的职位。这一邀请是否真实,或是否是K.自己臆造的,这个问题是整个长篇小说围着转的中心——在此也很容易感觉到其与犹太人问题的并行性。在开头这一章中,这个民族的这个朴素的人给了暂时性的答复:“(人们是否需要您)……这我不知道。假如说人们叫您来,那么他们也许需要您,这显然是个例外。但是我们,我们小老百姓,总是照老规矩办。您别见怪。”K.还想迅速与房间里的一位姑娘交谈几句,但“K.的右边和左边已经各站了一个男人,被他们一言不发地用全力架了出去,仿佛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那老头儿不  知为什么乐了,拍着手。连那洗衣服的女入也为突然嘈声鼎沸的孩子们而笑了起来。”这个场面,永恒的犹太人命运,看上去就像是“别动,犹太人将被烧死”这句话的非常公正不阿的翻版。论据在这个世界为我们举行的犹太人问题讨论中是没有地位的,“一言不发地,仿佛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  敌对的周围世界对K.来说分成了两个层次:村子——统治的城堡。为了能在村子里居住下来,他需要获得城堡的批准。但正如农民不理睬他一样,城堡也对他关闭着。城堡以小说中独特的象征性语言代表着上帝的领导,村子及其中的农民意味着“大地母亲”。女人们让他靠近自己——他希望通过她们打开与各家庭间的通道,在脚下找到坚实的土地。同样对他来说职业也是与大地的联系,是扎根的因素。当他看到与当地的一个姑娘有建立关系的希望、有获得职业的希望时,他以为他的事业胜利了,他在梦里掂了掂自己的分量,感到他“难以区分地”夹杂在村子居民中一起升起。整个这段话中呼吸着一切同化心理学的幻觉精神:“只有作为村子里的工作者,尽可能远离城堡里的先生们,他才有可能达到城堡中的什么东西。那些对他仍然十分不信任的人将开口说话,假如他虽然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但能成为与他们一样的公民的话,假如他有朝一日与盖司太克或拉瑟曼毫无区别的话——这很快就会实现,而一切取决于它——到那时,所有道路都会在一瞬间全部向他敞开。……  “K.的想法是沿着人们熟悉的道路展开的:通过与人的共处抵达上帝身边,从与一种自然生活形式的交融中发掘宗教的力量。K.显然有能力合理地分析这个秘密——却没有能力亲身到达其深处(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我在这里多待一会儿,便有点感到被遗弃了,”他向那个教师抱怨,“我既不归属于农民之中,也不归属于城堡之内。”“在农民和城堡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教师纠正他的说法。——这话听上去又像是一句名言、一句赞美诗句的意译了:“我们怎么能在陌生的国主唱上帝之歌!”下面阐述的K.和当地人之间的差别具有人们十分熟悉的轮廓。犹太人处处触犯古老的风俗,——不自愿地变得令人讨厌——他有这么一种虚幻的感觉:对一切都比当地人更懂,他想以与他们不同的方式来简化、实际化整个事情,他们顽固不化。卡夫卡在许多场面中以带优越感的讥讽指出,村庄和城堡中那些似乎已经过时的、怪僻的机构针对这个不速之客在发展着怎么样的难以感觉到的抵抗力量。“您不是来自城堡,”旅馆女主人残酷地直率地对他说,“您也不是村里人,您什么都不是。可惜您毕竟是某种东西,一个外来人,一个老是到处在赶路的人,一个老是引起人们头疼的人,一个意图不明的人……对这一切我基本上不责备您。您就是您这个样子,我一生中见的已经太多了,所以见到您不见得就忍受不住。但您自己想想,您实际上要求的是什么……您到这里来不过几天,就想要显得比上生土长的人对一切都知道得更多了。我不否认,可能有朝一日会达到完全违背规定、违背传统习俗的某种东西,但那时肯定事情不是以您所做的方式发生的,不是像这样总是说不,而只相信您的脑袋。”  那个村长也是这样,他同样明确地表现出对K.的强烈反感,尽管这种反感的表达与前述有着细微的差别。“您是作为土地丈量员被接受的,可是我们没有工作给您……没有人留您在这里,但这不是驱逐……谁敢驱逐您呢,土地丈量员先生。前面那些问题的不清晰已经欠了情,应该客气地对待您。只是您看上去过于敏感。”  在犹太民族漫长的受难史中,人们曾经听到过所有这些声音。K.以可怜而又可笑的方式遭到了失败,尽管他曾以那么严肃而又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他始终是寂寞的。在这部长篇小说经过的所有不愉快的场面之上,在所有无事得来的不幸上隐隐约约地晃着这个口号:这样不行。要想扎下根来,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完全不同的途径。  在1914年写的一个残篇中,卡夫卡将这同一个基本感觉表述得更加尖锐。“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来到一个村庄,这里我从未来过,”这篇小说延伸至笔记本中十四页处,然后遗憾地中断了,这是小说开头的话,“在农民的庭院前面到处看得到高大、古老的树木。刚下过雨,空气清新,一切都是那么宜人。”大墙上的一扇门敞开了。佃农的孩子们探出头来张望,看是谁这么晚黄昏时还经过村庄。叙述者吓得够呛,但他从一个过路人那儿打听到了情况。“外来人容易对一切都感到奇怪,”他微笑着表示歉意。叙述者想在村子里过夜,去找一家旅馆,受到了观察。与他说话的第一个人对其妻子说:“我只是还想看看这个人将在这里干些什么。他是一个陌生人。他完全没有必要窜到了这里来。你瞧吧。”卡夫卡继续说:“他谈论着我,当我是聋子,或者当我不懂他的语言。”接着是与这对夫妇的一番可怕的对话。这个外来人在他们那里得到了一个过夜的床位。这里一半是或全部是不曾挑明的敌对空气,一切都发生在这种空气中。“哪怕收留我对你们来说有一丁点儿不便,就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我根本不会坚持。那样我就到客栈去,反正我无所谓。’‘他话这么多’,那女人轻声说。这不是侮辱吗?竟用侮辱来回答我的彬彬有礼,但这是一个老妇人,我没法反击。于是这个女入这句收不回去的评语在我心里起的影响比它应该起到的要大,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许正是我之不反击。我感到我理应受到某种责备,倒不是因为我说话过多,事实上我只是说了非说不可的话;而是出于其他非常接近我的存在的原因。”最后描写的是,这个外来人无意地由于笨拙和误解将孩子们从睡梦中惊醒,使整幢房子一片混乱。  短篇小说《歌女约瑟芬,或曰鼠族》是卡夫卡最后一篇完成了的、由他亲自交代付印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犹太人问题的阴暗方面、犹太人处境的不稳定也表现得很清楚。至于对这群受追捕、无庇护的老鼠的描述直接影射是什么民族,恐怕根本无须明言。在这个民族最深的困境中却始终存在着明星、文人、领导“人物”的虚荣性:这里以特别强烈的讥讽描写中心人物,这个中心人物相信这个世界期待着的只是他,是他唯有的一句救世语言。这里涉及的可惜也是一种恰恰在犹太人政党和文学事业中特别常见的现象:某个人认为只有自己负有责任,而对别人建议、做和说的一切,以居高临下的嘲笑当做无关紧要的一笔抹杀,或者几乎不加注意。——可别误解我的意思!无所托庇的老鼠们的处境同时也是一幅具有普遍意义的图画,是与恶的魔鬼势力进行斗争的孱弱的人类之象征。虚荣的预言家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正是由于那不负责任、不讲良心的“著名人物”昏昏沉沉的状况在犹太人中处于犹太大众苦难和心灵苦难的特别耀眼的光照下,它便仿佛是人类普遍苦难的特别尖锐的微型画像,一种以漫画手法显示的清晰的缩影。  在《约瑟芬》中同样有通往积极解决的道路(这恰恰发生在卡夫卡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觉得不能等闲视之)。女歌手约瑟芬抗拒着她的人民,在人民面前躲藏起来,而这个民族是这般狂热地欣赏她的艺术,甚至将之视为不可或缺的。于是:“但这个民族是安静的,不流露失望情绪、自以为是的一个内向的群体。他们几乎是(虽然表面现象不是这样)只知给予,从不接受,对约瑟芬的东西同样如此。这个民族继续走着它的道路。而约瑟芬却注定要沦落。马上就会到来这样的时刻——她最后的口哨声响完,更无声息。这是我们的民族永恒的历史上一段小插曲,老百姓会克服这一损失的。”将个人汇人民族的命运之中,同时对良心做最严厉的检验,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悔过自新,这是要求个人主动配合的。这部传记的读者会找到足够的依据,来证明卡夫卡是如何在他独特的犹太人处境中寻求着与民族的联系的。——卡夫卡自然不相信单靠改变地理上的地点就足以达到这个目的;心灵的皈依在他看来同样是需要的。两者都必须进行,两者都是必要的。心灵中的皈依——和外部生活条件的正常化。  人们也许还会问,卡夫卡为什么只在日记和书信中、而未在其文学作品中阐明这个观点。为什么他作为作家始终只通过譬喻、只通过寓意或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首先应该承认卡夫卡式思维方法的独特性,这种思维是在图像中,而不是在推理中展开的。即使在对话中、在辩论中这种图像也笼罩着一切。日记中有这么一段美妙绝伦的充满诗意的话(这是许多这样的段落中的一段:“梦纷纷到来,溯河而上,攀着一架梯子向河堤上爬来。人们留步,与他们交谈,他们知道一些事情,只是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你们为什么举起手臂,却不把我们拥入怀中?”  此外,不能将“寓言”和“象征”混为一谈。卡夫卡从不用寓言,但在象征性方面却达到了最高程度。一则寓言是“说彼道此”时出现的,这“彼”并不很重要。意味着希望的“锚”这个词,它作为锚的特性本身完全不令我们感兴趣,至于它是什么颜色、样子、大小则完全无所谓。所以它仅仅作为象形文字、含义明确、轮廓清晰地用来代表“希望”。而安徒生的“顽强的锡兵”表达的也许是一颗善良的、坚韧的、可爱的心灵,但还有其他许多东西,消融于永恒之中的东西。同时他也作为锡兵以他个人多方面的命运打动着我们。这个锡兵使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其抽象意义,而同时还有他那具体的形象。这是比喻和象征之间确切的区别。比喻使我们感兴趣的仅仅是它所代表的、它所指出的东西。象征使我们感兴趣的是它所代表的和意味着的东西,但同时也作为它自身、它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它对我们叙述事件,并通过这种具体的叙述、这种特殊事实过程的呈示来表达某种遥远的、普遍的东西。锡兵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象征同时站在两个平面上,一个是预感性地指出某物的,一个是客观真实的平面。它以特殊的方式把两个平面统一起来,像这个希腊词本身意所表达的,将二者捏合在一起。——效果是,人们越是深入锡兵的一切故事细节,就越是清楚地看到那普遍性的东西。《O.侯爵夫人》写的是父母和孩子间的信任问题,但在这后面更高的层次上立着的是信任问题本身,是对世界秩序的信任。那么这位作家为什么不把他想要表达的具普遍意义的东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呢?因为那是语言所道不尽的,因为它属于永恒的范畴。作者在他叙述的特定事情中只是写下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的出发点。寓言的途径完全不同,它写下的是这么一种过程的结束点,写下的是界限分明的小玩意地——一种疲倦的精神特征。与此相反,象征是精神上的出发,是使个别的有限之光射入无限之中的一种活力。人们便根据这道光线照耀切面的距离,可以感到这里涉及的是个性的、民族的或人类的事情。而这是同时发生的,以同样一些话语,在同一个情况中。  在卡夫卡描写的一切场面后面都展示了这无穷无尽的一面。但这场面本身,在那放射出这种视线的平淡的叙述中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和对大自然的忠实,充满了细微的、永不令人厌倦的观察(不妨读一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城堡》中那宛若亲历其境的冬景)。只有对生活怀着最深厚的爱的人才能够以这种方式来叙述。没有一句话不给这段描述加入一种新的色彩,没有一句话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独特的掌握风格的艺术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而且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现象,这是卡夫卡特别诚实的本质的一种反映。假如不过是用于进行一番朴素的现实主义的描述,这种能力同样是伟大的。不过卡夫卡报道的事件当然首先意味着事件自身,但同时却不仅仅是自身。从每一个细节中都放出一道光芒来,照耀着永恒,照耀着超越感官直觉的境界,照耀着理念的世界。这种通过人间的形式照耀永恒的现象在所有伟大的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可是在卡夫卡这儿,它成了他的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的原则,简直无法将紧密结合着的内容和结构区分开来。  第七章 最后几年  第七章 最后几年  “这里全面理解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假如有这么一个理解我的人,比如一个女人,那就意味着在所有方面获得支持,获得上帝。”卡夫卡1915年日记中这么写着。似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这种幸福光;满了,以致他命运的终结阶段比起至此为止的整个发展要积极些,更有生命力些。  1923年夏,弗兰茨同他的妹妹及其孩子们在莫利洪波罗的海海滨浴场度过。在那里他偶然地遇到了柏林犹太人大众之家度假旅游团。这个“家”是雷曼博士建立的,它的建立给他、也给我都带来了希望。他积极地参加了这个后来在巴勒斯坦以美好的大规模展开的工作之开端,他一度还鼓动未婚妻F.在柏林作为自愿的帮助者协助这个机构范围内的工作。——现在,事隔多年,他在海滨见到了大众之家的孩子们,他同他们一起玩耍,认识了老师们,参加了愉快的晚会。有一次他在大众之家的厨房里发现了一个姑娘。她正在刮鱼鳞。“这么温柔的手,而活儿是这么血淋淋的!”他不赞成地说。这个姑娘感到羞愧,要求改做另一个工作。  这是他同他生活的伴侣朵拉-笛芒相识的开端。  朵拉-苗芒那时好像是十九或二十岁,出身于东欧犹太教一个虔诚教派的名门家庭。尽管她对亲爱的父亲充满敬意,却无法忍受其传统的偏狭性——这与话剧演员略维的情况相似,略维心中对父母的敬畏与不能在他们的道路上生活下去的理智是结合在一起的。朵拉从波兰的一个小城市脱身而出,先是在布列斯劳,后来在柏林接受了工作,她是作为大众之家的职员到莫利茨来的。她会操一口出色的希伯莱语,卡夫卡那时正以特别高涨的热情学习希伯莱语。(在他的遗墨中希伯莱语练习稿并不比德语文学的少多少)他俩最初的谈话有一次就是以朵拉用原文朗读耶萨雅的一章结束的)。弗兰茨发现了她演员的才能,根据他的建议,并在他的引导下,她后来去学习这门艺术。  弗兰茨是精神振奋地从夏季避暑地回来的。他决心扯碎一切羁绊,到柏林去,同朵拉一起生活,这个决心十分坚决——这回他也开始付诸实施了,坚定不移地。1923年7月底他成功地顶住家里一切责难,离开了布拉格。他在从柏林写给我的信中第一次写道,他感到幸福,甚至睡得很好(这在他最后几年中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他同朵拉住在市区边缘斯台格利茨,先是在米盖尔街八号赫尔曼家中。在那里产生了相对来说愉快的小说《一个矮女人》。这个对自己实际上陌生的“自我”始终气恼不休的“小个子女法官”正是他们的女房东。她显然给这对年轻人造成了一些麻烦。所以六周以后,他们迁居至绿林街十三号莱特贝格博士夫人家,这是一座别墅,弗兰茨如痴如醉地谈论这座房子的美,尽管他的住处只是两个毫不奢华的小房间。只要我到柏林,就到那里去看他,总共是三次。我在那里看到的是和谐宁静的画面,我终于看到我的朋友情绪很好,但他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不过至少还没有很大的危险性。弗兰茨谈到妖魔们终于松开手把他放了。“我逃脱了他们的魔爪,迁居柏林是了不起的,现在他们在找我,可是找不到,至少暂时找不到。”他终于达到了过自立的生活,有自己的居所的理想,他不再是家庭之子,而在一定意义上自己成了家庭之父。事实表明,卡夫卡追求的根本不是一种悖谬,不是一种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如基克加德,如“危机神学”;而是(这是关键所在)他所需要的那种充满意义的、良好的、正确的生活,他大体上与马丁-布伯站在一个原则上,布伯反击基克加德,反对原则上的孤寂,在谈到与女人共同生活时说:“婚姻是模范性的连接,没有其他东西像它一样载着我们进入伟大的约束之中,而只有作为受约束者,我们才能进入上帝给他的孩子们的自由之中……不错,女人处于与有限性最危险的联系中,不错,有限性是一种危险,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与她粘连在一起更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了;但我们得到拯救的希望正是与这种危险锻造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越过充实的有限性,我们人类的轨道才会通向无限性。”(摘自布伯《对个别人的问题》,1936年)。在这个意义上,我看到卡夫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这一年尽管他的病非常可怕,仍然使他得以圆满地结束一生)在正确道路上,在他的生活伴侣的伴随下确实感到幸福。他兴致勃勃地工作,把《矮女人》念给我听,写《地洞》,他也给我念了其中几个部分。当我把他介绍给“锻造”出版社领导人时,不须发挥长时间的说服艺术,他很快就同意发表四篇小说,他给它们(根据其中一篇的题目起了个总题目《饥饿艺术家人由于他这一根本上的转变,由于这一切转向生活的迹象,我后来才能鼓起勇气,将他给我的(在此很久以前写下的)禁止发表任何遗墨的叮嘱视为无效(见《诉讼》第315页)。  不仅我感觉到弗兰茨在他当时的举止中表现出获得解脱,变成了一个新人——从信件中也可以发现他健康的心情和终于获得的心灵安宁。比如在下面这封给妹妹的信中:  亲爱的瓦莉,桌子位于炉子旁边,我刚离开炉子旁,因为那里太暖和了,连那永远冰凉的背脊都受不了。我的煤油灯燃得棒极了,这既是制造灯具者的杰作,也是购买的杰作(它是由不同的东西拼凑起来并一起买来的,当然不是我干的,我哪有这个本事!有一个燃嘴的灯,像茶杯那么大,它的结构使点火容易,不必取下内外灯罩;它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煤油它就不燃烧,但我们其他人也是如此,我便这么坐着,拿起你那封现在已那么旧、那么可爱的信来。钟滴滴嗒嗒地走着,甚至对钟的嘀嗒声我也已经习惯了,而且很少听见它,一般是在做特别值得赞许的事时。它的这个钟——和我有某种个人关系,如同房间里一些东西一样。只是这些东西自我辞职以后(说得准确些,是自我被解雇之后。这种解雇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好事,而且是一件复杂的、需要花好几页篇幅来描写的事情)。开始部分地背离我;尤其是那日历——关于日历上的格言我已经在一封信中告诉父母。最近它好像完全变了样,要不就是完全关闭了。心扉,比如说人们急于知道它的见解,到它那儿去,但它说的无非是,宗教改革纪念日。这也许有某种更深的意义,可是谁又能发现它呢?或者,它是恶意嘲讽,比如最近我读书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感到这个主意很好,说得确切些,很有意义。于是我很想询问一下日历有关事宜(只有碰到这样的偶然事件他才在当天回答问题;否则就有待于人们在一定的时候机械地撕下一页)。“有时也会有一只盲狗等等,”它说。另一次,用煤账单使我大吃一惊,而它却说,“幸福和满足是生活的极致。”这句话里面除了讥嘲外,当然还有侮辱人的迟钝,它没有耐心,它已经根本不能忍受我的离开,但也许只不过是,它不愿使我的离别饱含痛苦,也许在我迁徙日的那页日历后面还会跟上一页我将看不到的纸片,那上面任意写着什么,比如:“这肯定是照上帝的意思做的等等,”不,人不可能将对他的日历所想到的统统写下来,“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  假如我以这种方式为你写下我所接触的一切,当然会没完没了,而且会造成假相,好像我在过着非常热烈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我的周围一片寂静,但又从来不安静。对柏林的激动人。心的事,无论是坏是好,我都少有见闻,当然得知前者要多一些。此外,佩帕是否知道,在柏林如果有人问某人:“你好吗?”他会怎么说?噢,他当然知道了,你们大家对柏林都比我了解。现在我冒着重述众所周知的老掉牙的事情的危险,实质上这话还始终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会说的是:“物价糟透了。”还有:一个人激动地谈到莱比锡体操节:“七十五万体操运动员开进场,这是多么壮观啊!”另一个人慢条斯理算计着说:“三个半和平体操运动员,这是什么意思?”  犹太人的学校里怎么样(这已经绝对不再是开玩笑,但愿也不是任何悲伤的东西)?你读到过《自卫》上一个年轻教师的文章吗?看法很好,感情热烈。我又一次听说,入过得不坏,而M.小姐说是改革了整个巴勒斯坦体操。你不必责怪阿伦斯坦老人的生意头脑;把家庭驮在背上漂洋过海到巴勒斯坦去无论如何总是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至于有那么多人各以各的方式做这件事,这是一件航海奇迹,其意义不小于发生在希尔夫海中的奇迹。  我非常感谢M.和L.寄来的信。奇怪的是,把她们的文字并列,也许比较不出她们性格上的差别,但几乎显示了她们身体上的差别,至少最近几封信给了我这样的印象。M.问,我对她生活中的什么特别感兴趣;我想是:她读些什么,她还跳舞吗(在这儿的犹太人大众之家里,所有小姑娘都在学有节奏的舞蹈,当然是免费的)她还戴眼镜吗?阿妮-G.让我转告对L.的问候。这是个可爱的、美丽的、聪明的孩子(说的是L,但是阿妮也是这样),勤奋地学习希伯莱语,差不多已经看得懂书了,会唱一首新的短歌。L也有进步吗?  现在再不去睡觉可不行了。这回我几乎一个晚上与你们同在,而从斯托克豪斯街和米盖尔街路又那么远。别了。  可怕的1923年通货膨胀之冬降临了。我认为,是它杀害了弗兰茨。——当弗兰茨一次从柏林安静的近郊乘车回来,他“好像从混战的战场上”回来(摘自朵拉的报道)。穷人的苦难啃啮着他的心,他“面色灰白地”回来了。“他生活在非凡的节奏中”,朵拉说,“以致他一生中已经死了几千遍了。”这里面不仅仅是同情,他自己生活也十分清苦,因为他倔强地坚持靠他小小一笔退休金度日,只有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才非常郁郁不快地接受家里的汇款和食品包裹。因为他感到这样他刚刚获得的自立性受到了威胁。刚获得了一笔小小的收入(通过与《锻造坊》的合同),他已经打算尝还“家庭借债”。对家里寄来的丰足的生日礼物(家里人小心翼翼地为他着想着)他却绝口不谈其真实意义。——那时煤很缺乏。牛油他从布拉格获得——他得悉妹妹成了一个布拉格犹太妇女联合会的成员,该联合会将救济品包裹邮至柏林。他就将贫穷的熟人的地址寄去。“为了不错过机会(因为邮寄这样的东西很快就会把钱用完的),我马上寄地址给你,当然还可以寄其他地址给你,库存有的是。”在有些地址下他写上:“合乎犹太教规的。”接着他看到一个这样的包裹,并评论说:“这会儿它放在我们面前了,严肃得要死,没有一小块巧克力、一只苹果或诸如此类的东西发出一丝地微笑,它好像在说,现在靠这些麦糁儿、大米、面粉、糖、茶叶和咖啡过几天吧,然后死去,就像注定的那样,我们能做到的就到这一步了。”这样永远也不能使他细致的感觉感到满足。  在他健康的时候,他去阿提勒力街上“犹太教学院”的课。他在师范学校预备班听了托奇纳教授和古特曼教授关于犹太圣  典的报告。他阅读较简单的希伯莱语课文。只是为了上这个班的缘故,他才定期离开安静的郊区前往柏林市中心。  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间他发高烧,但又康复了。在发烧期间他迁居切伦多夫,房东太太是作家卡尔-布瑟的遗孀。他过着退隐的生活。极偶然从柏林来过一个客人:鲁道夫-凯瑟尔博士,恩斯特-布拉斯。  物价上涨开始使他不安。“假如局限于住房(当然是一套过于美丽的住房,下个月我得让出一间)和吃饭上(当然是很棒的饭菜,从两个酒精炉和一个食物烟箱上变戏法一样变出来的。——当然这也许仍然是一笔过大的开支,尤其与我以前的房东常谈到的那位先生的烹调法相比较下,那位听说什么东西都是在他的床上煮的),假如这样生活在寂静中,那么还算过得去,当然也只有在父母和姐妹们的帮助下。可是一旦冒出什么特殊事情来,一下子便会显得什么都无望了。医生到我这里来过,L.太太把她的亲戚、一个大个子教授介绍给了我。幸亏他自己没有来,而是先派一个助理医生、一个年轻人来,这人还不到三十,除了寒热,他什么也诊断不出,医嘱暂时也无非是卧床和等待。这么来一次他要了二十马克,即一百六十克朗。最糟糕的是,这个价格不仅在收费价目上看倒也合理(这里没有人提出超过收费价目的要求),而且与其他价格具体比较也完全相当。一切都那么责,要在这里求得生存,得赚金马克才行。我有时候已经想在与柏林的价格的斗争中退却了,我想到什累申、维也纳、戈尔达湖。”  当人们拜访弗兰茨时,他以开玩笑般的口吻谈及他的忧虑。有一次他便这样对我详细地谈了一个计划:同厨艺高超的朵拉一起租一家小餐馆,他在餐馆里当跑堂的。  朵拉后来告诉我,卡夫卡阐述这个计划时是与这个意图结合起来的:若能恢复健康,便迁居巴勒斯坦。这两个人想以这种方式在“那边”的初期阶段维持生计。朵拉告诉我在柏林的一个住处,她在卡夫卡的命令下烧毁了他的一些手稿。他下令,她颤抖着服从;许多年后她还为听从了这个命令而感到遗憾。但她强调说,假如她今天再度面临这种情况,她照样会屈从于卡夫卡的意志。据朵拉说,在被焚的文字中也有一篇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取材自奥德赛宰杀柏利斯以祭神的过程;此外还有一部内容不明的剧本。——其中留存于朵拉处的卡夫卡的文字于1933年被盖世太保没收,并显然被毁了。我曾请求尚处在独立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驻柏林公使馆任随员的作家卡米尔-霍夫曼为这些文字去德国有关当局交涉一下。他没有获得成功,后来他自己也成了纳粹迫害的牺牲品。  毕竟不可能闭目不视,尽管弗兰茨心灵中得到了平衡,但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一个妹妹去看望了他,然后,我从柏林回来后,便将危急状况告诉了舅舅(医生),他到柏林去了,作出了最坏的断言。1924年3月14日,我前往柏林观看牙那切克作品在国家歌剧院的首演《耶努发》)。17日,我将弗兰茨带往布拉格。朵拉和克洛普斯托克博士送他上火车。几天后朵拉也踉来了。  这会儿弗兰茨又住在父母那儿了。尽管他的周围充满了关切之情,但他却感觉到这是他自立计划的破灭,是失败。这时候他希望我每天去看他。以往他从未以这么坚决的口气说话,他对我工作的繁忙表示出极强烈的关心。现在他说起话来就好像他知道我们共同的日子不长了似的。“明天还是这时候来!”他说这话简直带有一定的严厉。  由于他情况越来越糟,不得不被送入一家疗养院。  我日记中写道:“4月10日这一天,由于‘维也纳森林’疗养院传回了卡夫卡的消息,一切可怕的事情都变得平淡了。维也纳医院。确诊为喉结核症。最可怕的不幸的日子。”  只有一辆敞蓬汽车用于从疗养院到维也纳间的交通。风雨交加。整段路上朵拉一直站在车上,试图用自己的躯体为弗兰茨遮风挡雨。  罗伯特-克洛普斯托克也表明了他热烈的忠诚。他中断了在柏林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后来在肺病治疗领域内取得了重大成果),从那时起直至弗兰茨辞世,将全剧精力投入了对这位珍贵的病人的照料之中。朵拉和克洛普斯托克博士这两个人戏谑地自称弗兰茨的“小家庭”,这是在看着死亡到来时的一种亲密的共同生活。弗兰获知道自己病得很重,但据我一次看望他的体验,他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勇气,好像全然不知即将来临的危险似的。在维也纳医院(哈谢克教授处),他情况不佳。为了给他争取一种考虑更周到的治疗,比如一间单人房间,作了许多努力,全是徒劳。有几天他甚至不得不躺在一个临死的人旁边,过后他怀着极其钦佩的心情对我。谈到那个牧师的耐心,他坚持守候在弥留者身边安慰他,直至最后一刻,而医生们“早就溜之夭夭”。我写信给维也纳有影响的人士;韦尔弗激烈地为弗兰茨说情,然而那个相当没有心肝、没有文化修养的教授同样激烈地声称,他在卡夫卡身上看到的只是多少多少号房间的病人。他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叫韦尔弗的人写信给我,让我为一个叫卡夫卡的人做点什么。谁是卡夫卡,这我知道。他是十二号病床的病人。可是谁是韦尔弗呢?”  朵拉和克洛普斯托克终于促成弗兰茨于四月底迁入修道院新堡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这是个环境优雅亲切、光线明亮的所在。韦尔弗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哈谢克教授声称,留在医院里对卡夫卡来说是唯一可行的。因为这里有一切治疗手段和疗养可能性。他非常不愿意放他走。”卡夫卡在基尔林度过了最后几周。他住在一个美丽的、用鲜花点饰的房间里,窗外一片绿色,周围是他的两个忠实的朋友。在疼痛不厉害时,他过得轻松、愉快。  诺伊曼教授和讲师奥斯克-贝克博士来到基尔林病人营。我摘录后者5月3日写的一封信之内容(致菲利克斯-威尔奇):“昨天我被笛芒小姐叫到基尔林去。卡夫卡先生咽喉内非常痛,尤其在咳嗽时。吃东西时疼痛更其加剧,以致几乎不能下咽。我可以断定他喉头里正在发生一种毁灭性的结核病变,软骨的一部分也牵扯在内。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作任何手术。我给喉管主神经注射了一针乙醇。今天笛芒小姐又打电话给我,为的是告诉我,那一针只管一时,疼痛以同样强烈的程度再次出现了。我向笛芒小姐建议,带卡夫卡博士回布拉格去,因为诺伊曼教授也估计他还能活大约三个月。笛芒小姐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她认为,这样会使病人对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得很清楚。  “您不妨向他的亲属完全说明情况的严重性。从心理上说我理解笛芒小姐(她以自我牺牲的、感人的方式为病人效劳),理解她为什么希望再召一批专家到基尔林来会诊。因此,我必须使她明白,卡夫卡博士无论在肺里还是喉头都处于一种任何专家都无能为力的状况,只能通过潘托苯或吗啡来减轻痛苦。”  在最后几周内他应该尽量少说话。因此他通过在纸条上书写来沟通。我拥有一些这样的纸条。有一次他写道:“那篇故事有个新题目,《歌女约瑟芬,或曰鼠族》。这种夹着‘或’的题目虽不很漂亮,但在这里也许有二特殊的意义。有点像一架天平。”他时不时想到父亲,想起与他一同去游泳场,想起那食欲旺盛的吃喝。他告诉朵拉,“当我是小孩时,我还不会游泳,有时我同父亲一起到浅水池去,他也不会游。然后我们光着膀子坐在小吃部那儿,每人要了一份香肠,半升啤酒。父亲一般自带香肠,因为游泳学校里卖得太贵。你应该仔细体会一下,一个魁梧的男人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畏怯的骨头架子是什么样子,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小更衣室内怎么在暗中脱衣服,然后他怎么拽我出去,因为我感到害羞,他怎么想要把他所谓的游泳本领教给我,等等。可是在此之后有啤酒喝!”他虽是个不喝烈性酒的人,一个素食者,他却懂得享受啤酒、葡萄酒和肉类;有时他闻闻饮料,夸赞其出色的香味;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他的话是嘲笑还是一本正经说的。最后他有几次又饮起啤酒和葡萄酒来,惬意一番。“你没有感觉到莱昂哈德在做听写练习时面前放着一杯‘谱索尔’酒吗?”他在一张对话纸条上这么写着(这里面的莱昂哈德我不知何所指)。——生命力的画面占上风:“我的堂兄,这个了不起的人。这个叫罗伯特的人已经年约四十,当他傍晚(早不行,他是律师,很忙,既忙于工作又忙于娱乐),当他下午五点以后来到索菲亚游泳学校,三两下脱了衣服,便跳入水中,像一头美丽的野兽那样有力地在那里来回翻滚,只见水珠飞溅,目光炯炯,转眼就游得很远,向堤坝处游去——这真叫律。而半年后他死了,被医生折磨致死。一种神秘的脾脏病,人们主要用注射乳液来治疗,明知什么都无济于事。”关于他的状况他也写了很多,关于当时的需求、药物、变化。他要求弄“那么一顶从水中捞出的大礼帽”。其间有些话如“国王们的儿子们”,“向着深处,向深处的港口”。他很疲倦,很不耐烦。但时而又出现了:“马克斯5月27日生日。”“经常给护士一点酒喝。”“在这里赠礼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点内行。”“赠送是一种幸福,这肯定能给他人、真正地在一瞬间带来快乐。”“当心别让塞在花瓶里的最下面的花受罪。怎么能让它们受罪呢?用碗作盛器也许真是最佳方法。”5月11日,星期天,我前往维也纳再次探望弗兰茨。发生了一幕奇特的场面。当我星期六下午到编缉室去时,有人招呼我,“快接电话去,一位女士刚从维也纳打来的。”大衣都没脱,我赶紧跑到电话间。是朵拉,她用这话问候我:“你刚才打电话来过。”我:“没有,这会儿我刚到。”朵拉:“布拉格来电话。是布拉格日报。所以我问问你。”我多方努力,这件事却始终是谜团,因为《布拉格日报》虽然常打电话去维也纳,但从不打到基尔林。卡夫卡的妹妹中也没有一个在那天打电话去基尔林。这次基尔林之行以特殊的方式笼罩在死亡的信号中。我刚要离开住房时,听说我们这儿一个年轻人在他的住处滨海死亡。火车上一个身穿黑色服装的女士与我搭话,我没有马上认出她来。那是图萨尔部长的遗编,她向我述说她丈夫之死,述说她的不幸。在维也纳我未同任何人说话,只是从火车站赶到旅馆,从旅馆赶到火车站。早晨我坐第一班级列车前往修道院新堡,从那里前往基尔林。待到晚上,再坐车前往维也纳,第二天早晨前往布拉格。上午弗兰茨精神清爽,与所有医生证明相反,我觉得他的情况并不是毫无希望的。我们谈到了我们下一次的会面,我计划作一次意大利之行,此行将再次经过维也纳。朵拉首先告诉我的,弗兰茨向我证实的(他不能多说话)是卡夫卡奇特的求婚故事。他想与朵拉结婚,写了封信给她虔诚的父亲。在这封信里他阐述道,他虽然以朵拉父亲的标准来衡量不是真正信教的犹太人,但却是一个“忏悔者”,一个“皈依者”,因而可以抱有被这个虔诚的男人之家庭接受之望。那位父亲拿着这封信到他最尊敬的人、其权威对他来说高于一切的“给盖勒尔-莱伯”那儿去了一次。这位拉比读了这封信,扔在一边,言简意赅地只说了一个“不”字。不作进一步解释。他从来没有解释的习惯。这个神圣的拉比的“不”字通过弗兰茨马上到来的死亡得到了证实;那位父亲的回信在我到达前刚刚寄到,并成了那“小家庭”一天的话题,弗兰茨已把这封信看成是不祥之兆。他微笑着,但显然受到了影响;我们尽力使他转到别的思路上去。但一会儿后,朵拉就把我引到一边,悄声告诉我,每天夜里有一只猫头鹰出现在弗兰茨的窗口。这死亡鸟。  但弗兰茨想要活下去,他以我从未在他身上见过的准时性毫不抗拒地遵守医嘱。假如他以前就认识了朵拉。他的生的欲望就会产生得更早,产生得及时并更强烈。这是我的印象。—一这两个人般配极了。朵拉掌握的东方犹太人宗教传统的丰富宝藏是令弗兰茨心醉神迷的不竭源泉;而这位对西方又比的一些伟大之处尚一无所知的年轻姑娘.对这位伟大的老师之爱和尊敬也丝毫不逊色,她同样爱着他梦幻般的、奇特的想象,这些想象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她。他们经常像孩子般地互相逗乐。我还记得,一次他们把自己的手一起浸入同一个脸盆之中,并称之为“我们的家庭浴池”。朵拉对这位病人的关怀备至今人感动.而他一切活力的姗姗来迟的觉醒也令人感动。朵拉告诉我,当契阿斯尼教授(那时已是弗兰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弗兰茨说,他脖子里看上去好一点了的时候,他高兴得哭了。他一再地拥抱她,告诉她,他从来不像现在这样渴望活下去,渴望恢复健康。我愿将此与我们共同的什累申之行(1919年11月)作一番比较,那次火车旅途中有两件事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卡夫卡谈及汉姆孙的《大地的祝福》,他详细地分析,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有时甚至违背作者的意愿)一切恶都来自女人;另外,有一次火车停下时,他以最深的抱怨口气说:“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竟有这么多车站,走得太慢了!”而现在,在死神降!临的时刻,他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希望能活下去。  6月3日,星期二,卡夫卡溘然长逝。尸体置于密封的棺木中运回布拉格,6月11日四点安葬于布拉格——斯特拉斯尼茨的犹太人公墓,墓址的位置很好,在公墓边缘告近一个大门的地方。当我们五点一刻走回吊丧的房子——旧环城路弗兰茨的住处时,我们看见,市府大楼上的大钟停在四点钟的位置,时针始终还指着这个时辰。——弗兰茨的父亲和母亲后来在同一个坟墓中安息。  关于弗兰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绝大部分从罗伯特-克洛普斯托克博士的报道中获悉有关情况并陈述于下。  星期一晚上弗兰茨状态很好,他情绪愉快,对克洛普斯托克从城里带回的一切都表现出欢喜之情,吃着草毒和樱桃,捧着这些水果闻了很久,享受着它们的芬芳。在最后几天中他对一切都是这样以双倍的热情享受着。他希望看别人在他面前喝很多水(还有啤酒),因为他自己做不到。他分享着他人的享受。在最后几天中他谈了许多关于饮料和水果的话。  星期一他还给想要到基尔林来的父亲写了下面这封信——一个自我控制和孩子之爱的文献,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比如海涅在他的病房里寄给其母亲的信件,为了不引起丝毫不安。信的内容如下:  最亲爱的父母,关于你们有时来信提到要来看我的意图,我每天都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它对我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该是多么好啊,我们已经这么长时间不在一起了。布拉格的相聚不能算,那是一种住宅干扰。可以算数的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宁静地共度了几日。我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除了有一次在弗兰岑温泉度过的几个小时。再就是像你们信中写的,一起喝 “一杯好啤酒”。从这里看得出,父亲对荷伊立根不太感兴趣,从啤酒的角度考虑我也同意他的观点。再说,我现在在炎热的日子里经常想起,我们有一次共同成了有规律间歇的喝啤酒者,那是在很多年前,当父亲带我去民用游泳学校时。这一点和其他许多方面都是赞成这次来访的理由,但反对的理由太多了。首先,父亲由于护照难办而很可能来不了。这样当然会失去这次来访很大一部分意义;而老是由父亲陪伴着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会过分地关照我,过分地为了我而来,可我总是那样不很美,根本不值得人家一顾。初到这里和维也纳各方面的困难你们是知道的,这些困难使我的健康受到一些损害,它们阻碍了热度的下降,并使我进一步衰弱。咽喉问题引起的吃惊在最初阶段造成的衰弱超出了疾病本身带来的后果。  直到现在我才依靠人们在远方根本想象不到的朵拉和罗伯特这样的帮助(没有他们真不堪设想!)摆脱一切衰弱。干扰现在也还存在,比如前些日子患的肠炎,至今尚未消失殆尽。这一切凑在一起,使我尽管有这样好的帮手,尽管有美好的空气和食品,尽管几乎每天沐浴在新鲜空气之中,至今仍未完全好转,总的说来还未出现如当时在布拉格那样的转变。此外你们还要考虑到,我只能轻声说话,即便如此也不能经常讲,考虑到这点你们也会愿意推迟来访的。一切都处于最佳开端中——最近一位教授确定咽喉中有很大的改善,因为正是他这么一个非常可亲的不自私的人——他每周开汽车来一次,要求我做一切……所以他的话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我已说过,一切处于最佳开端,但最好的开端毕竟只是开端而已。假如向来访者(甚至像你们这样的来访者)展示的不是明显的、无可否认的、用外行眼光也看得见的进展,那么宁可别来。我们是不是暂时不要见面呢,我亲爱的父母亲。  别以为你们到此能改善或丰富我的治疗条件。虽然疗养院的所有者是一位年老有病的先生,他帮不了很多忙,而与那位非常令人不舒服的助理医生打交道友谊的性质多于医疗的性质。但是,不时有专家来查看,此外罗伯特总是  在这里,他不离开我,他不去考虑他的考试,却以全副精力为我着想;还有一位年轻的医生,我很信赖他(我感谢艾尔曼副主教为我找来了他和刚才提到的那位教授),他当然还不能开车来,而是节俭地坐火车或公共汽车,每周三次离城前来。  星期一(据说包括星期二早晨,但我几乎不能相信)弗兰茨修订刚收到不久的他的最后一本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初版。他就小说顺序的排列提出意见,对出版社没有足够地重视他的一些意见,表现出他的心受到了伤害。朵拉有一次说得很对:“其实他希望受到非常的尊重。假如别人对他很敬重,那么事情就会万事大吉,他对外表形式就那么在意。假如别人不这么做,他就感到深受伤害。”夜里十二点他入睡了。早晨四点克洛普斯托克被朵拉叫到房间里,因为弗兰茨“呼吸不对劲”。克洛普斯托克知道这是危险的信号,叫醒了医生。医生给打了一针强心剂。围绕着是否使用吗啡展开了斗争,弗兰茨对克洛普斯托克说:“四年来您不断地向我许诺。您在折磨我,一直在折磨我。我不跟您说话了。我就这样去死。”他被打了两针。第二针打完后他说:“别骗人说您给我的是对抗的药物了。”然后便是那句已经提到过的警句:“杀死我,否则您就是杀人犯。”他们给他打了潘托苯,他很高兴:“这就对了,但要多一点,多一点,这么些不起作用。”然后他缓缓入睡了。他最后几句话是对他的妹妹艾丽说的。克洛普斯托克扶着他的脑袋。卡夫卡一直最担心传染给别人,他说(这位医生朋友在他眼里变成了妹妹):“走开.艾丽,别这么近,别这么近—一”克洛普斯托克微微抬起身子,他感到满意:“对了——这就对了。”  还在这些最后的场景之前,他粗暴地示意女护士走开。“他从来没有这么粗暴”,克洛普斯托克对我说。然后他用全力拉掉了心脏助搏软管,扔在地上:“现在别再折磨了,何必再拖延呢?”当克洛普斯托克从床边站起,想要清理一下针头时,弗兰茨说:“您可别走。”这位朋友回答说:“我不会走的。”弗兰茨以深沉的嗓音说:“可是我要走了。”  这里摘录克洛普斯托克6月4日从基尔林写来的信中的一段,他那典型的匈牙利德语保持原样。“可怜的朵拉,噢,我们大家都可怜。世界上还有谁像我们变得这么可怜——她睡了一会儿,可就是在梦中她也不停地嗫嚅着,只听得明白:我亲爱的,我亲爱的,我的好人啊,你!……在她躺下时,我答应她,今天下午再到弗兰茨那儿去。她就这样躺下了。说到他,‘他是那么孤单,孤单极了,我们无事可干却坐在这里,而让他一个人在那里,一个人在黑暗中,无遮无盖。——噢,我的好人儿,我亲爱的你。’就这样翻来覆去。我们这里的情景难以描绘,也没有必要描绘。只有认识朵拉的人才会明白什么是爱情。理解这一点的只有很少的人,而这样更使折磨和痛苦加深。但您是的,对不对,您是的,您会理解的!……我们还完全不明白,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清楚,而同时又昏暗了下去,揪心的痛楚。他还在我们这儿,所以我们尤其不明白。现在我们又要到他,到弗兰茨那儿去了。他的脸是这么呆板、威严、不可接近,他的精神是那么纯洁和威严。威严——一张国王的脸,出身于最高贵、最古老的家族。他的人的存在之温柔消逝了,只有他无可比拟的精神仍然构成他呆板的珍贵的面孔。美得就像一尊古老的大理石胸像。”  第八章 补遗:卡夫卡形象的新特征  第八章 补遗:卡夫卡形象的新特征  很少有作家经历过像卡夫卡现在经历的命运:生前几乎完全默默无闻,而死后很快便世界闻名。  对手弗兰茨-卡夫卡来说,这种命运的刻薄由于他对荣誉持全然无所谓的态度而得到缓解。在他心目中,写作(在他一篇日记中这么写着)是“祈祷的一种形式”。他努力的方向是内心的完美、白壁无暇的一生。不能说他毫不在乎世界对他怎么想。他只是没有时间来顾及这个问题。充斥他心中的是对伦理上最高境界的追求,这是人应该达到而实际上几乎达不到的境界;是一种上升至痛苦、至半癫半痴状态的冲力——不能容忍罪恶,容忍谎言,既不能容忍自我欺骗又不能容忍对他人的刻薄。这是一种经常以自我鄙薄为形式出现的冲力,因为卡夫卡仿佛是用显微镜观察他自己的弱点,渴望与纯洁、神圣获得最紧密的融合,在他的格言中这被冠以“不可摧毁的东西”。这种全力以赴的追求占据了他的一生。在这个意义上,卡夫卡是现代作家中最接近托尔斯泰的人。“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卡夫卡以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自己的宗教观。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句话。  卡夫卡生前的状况便是如此。  在他死后,一开始找不到一家大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遗作。每一本我几乎都必须先在另一家出版社中出版。我试图引起一些名人对这些出版物的兴趣。盖尔哈特-霍普特曼写信对我说,可惜他还从来没有听到过卡夫卡这个名字……今天人们打开每一期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或意大利的杂志,差不多都会碰到这个名字。  今天聚集在卡夫卡这个人物上的耀眼的灯光自然也会引起对他的形象的一切扭曲。但只要充分相信卡夫卡自己教诲的那个“不可摧毁之物”,对那些扭曲也可以不必放在心上。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难以着手的人格的正确的形象轮廓将自己会显现出来,尽管这个轮廓今天还是那么有争议。  但是如果今天就能有机会描绘出本质的、正确的轮廓来,自是令人高兴的。也就是说,如果那些曾与卡夫卡有个人联系的证人出来讲话的话。比如最近我得到的《回忆卡夫卡》一书,这是卡夫卡的一个朋友(弗利德里希-梯伯格,现在在耶路撒冷)写的;比如卡夫卡生命的最后岁月直到他去世的生活伴侣朵拉-笛芒(她不久前,于1952年8月在伦郭去世)在她在以色列可惜太短暂的逗留中,在公众演讲和私下谈了许多她与卡夫卡共同生活的事情,大多数由费利克斯-威尔奇记录了下来。加入这些证言行列的有玛尔特-罗伯特关于朵拉的报道,还有古斯塔夫-雅诺施值得注意的记载。雅诺施的记载之特殊价值在于:他在卡夫卡生前便记下了卡夫卡的言论;这好比艾克曼在歌德每次讲话之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了解歌德这个真实的非凡人物的无法估价的源泉。雅诺施自己在他的书的“前言”和附录的“说明和解释”中介绍了他自己的生平和《卡夫卡谈话录》的产生经过以及手稿的故事。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的是,这部手稿是怎么到我这里来的,它是怎么补充了从1920年3月底以后这段时间里,即从雅诺施认识卡夫卡的那天起,我们对卡夫卡生活的认识。关于这段时间直到不久前还没有很多出版物提及。雅诺施的记载填补了这个空白。  1947年5月,即我最终离开我出生的城市布拉格八年后,我收到了一封从布拉格寄来的信,信是以这几句话开头的:“我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我是您离开这里前不久在布拉格日报’上报道过的那个音乐家;也就是促成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文译本在弗罗里安那儿发表的那个人。”写信者问我,他是否可以把他“关于弗兰茨-卡夫卡的日记记载”寄给我,他在为此找一家出版社。“弗兰茨-卡夫卡是我的青春时代——而且不止于此。您可以想象我的紧张心情,”在雅诺施给我的第二封信中这么写道。  这部手稿隔了很久才到达。而由于我当时工作繁忙,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读。最终还是我的女秘书爱斯特-霍弗夫人(她在我整理和出版弗兰茨-卡夫卡的遗作中鼎力协助,使我欠她无限的情)拿去了这部著作,并在读后告诉我,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重要的著作。于是我开始读这些记载,其充实的新鲜内容向我涌来,令我惊讶,而这些内容清清楚楚地、无法替代地留着卡夫卡身上所宣示的那种天才的印记。就连卡夫卡的外表,他的讲话方式,他边说话边作手势的那种给人深刻印象的、柔和的姿态,以及他的相貌都活灵活现。我感到好像我的朋友突然活了过来,刚刚走进我的房间。我重新听到他说话,看到地闪闪发亮的活跃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感觉到他安静的、痛苦的微笑,为他的智慧所吸引并深受感动。  此后不久,朵拉-笛芒来此探访,她多次来看我,有一次我给她念了雅诺施这本尚未出版的书的片断。她马上被吸引住了,在雅诺施保留下来的一切文字中她认出了卡夫卡那无可替代的风格及其思维方法。她在这本书中感到真正地与卡夫卡重聚了,深受感动。于是这些谈话的真实性得到了两个证人的证实;不久又来了第三个人。卡夫卡的《致密伦娜书简》问世了,是由我的朋友维利-哈斯整理出版的。这些信件在一家布拉格银行的保险箱里保存了二十年之久,我没有见过。现在我读到这些信件了,依我看,这些信属于所有时代里最伟大的情书之列,足以与朱丽叶-德-莱斯庇纳斯那些灼热而谦卑的书信相媲美。这里,在一些插曲中我又碰到了那位拘谨的年轻人古斯塔夫-雅诺施,他把他的最早的一批诗歌送交给他极尊敬的卡夫卡评阅,同他一起讨论,而由于卡夫卡沉浸在完全不相干的思想和爱好之中,这种征求意见明显地打扰了他。雅诺施记载中涉及的整个对话局面当然只是他从一个方面看到的,而从另一个精度,从对立的方面看是掺杂着讥讽的滴剂的,却正因为如此而更证实了其真实性。  此外,雅诺施在我于1937年发表的卡夫卡传记中已经首次被提及,当然只不过在比喻中,说得更清楚些:随着他父亲的形象出现,没有提到名字。在第三章中我描述了卡夫卡如何善于同他工作的办公室内的同事们,即工人工伤保险公司的同事们交朋友,包括“同非常普通和思想非常混乱的心灵”。我举例谈到一个监察员,弗兰茨曾将他的记事本转交给我。现在我又找到了那个记事本,在现在这个时刻它正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这个记事本开头写着这么一句话:NOSEXULESFILllEVAEINHACLACRIMARUMVALLE(见上面第三章)。这本记事本的充满幻想和独特思想的编撰人不是别人,正是雅诺施的父亲。我既结识了父亲,稍后也认识了儿子。人们会注意到,雅诺施一书的诠注落款是“阿尔玛-乌尔斯”这个笔名,这便会令人感到与刚才提到的记事本有联系。父亲高雅的形象和他不幸的异族婚姻感人的次要主题,在古斯塔夫-雅诺施的记载中,在卡夫卡形象的主旋律之外清楚地得以表现(这里可对比卡夫卡关于雅诺施父亲的评价,见《致密伦娜书简》第121页)。对卡夫卡来说,他同雅诺施交往的整个时期处于“密伦娜-耶申斯卡一波拉克”这个命运攸关的信号之下。雅诺施于1920年3月底认识了卡夫卡。卡夫卡日记从1920年1月到1921年10月15日这段时间是个空白,与此有关的本子或散页无处可找。1921到10月15日卡夫卡第一次提到,他把他所有的日记都交给了密伦娜。有可能他那时正好将与这一伟大的爱情插曲有关的部分毁掉了。他死后,密伦娜把这些日记带给了我,还有长篇小说《失踪者》和《城堡》的手稿,这些保存在她那里,指定要交给我的。密伦娜在卡夫卡死后写给我的谈及这些事的那封信,我把它作为倒数第二封摘引于下。卡夫卡在日记中以M.标示密伦娜,有关的笔记我在其他地方(在卡夫卡父母的住处,在弗兰茨暂住过的小房间里)找到,可循迹至1922年5月。那种一开始即成为卡夫卡最大幸福的狂热的关系很快出现了悲剧性的转折。我保存着卡夫卡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恳求我阻止密伦娜再去看他。读者在将载入卡夫卡斯有信件的那本书中见到这篇东西。  这就是雅诺施交给我们的谈话内容之暗淡背景。对当时充满心中的巨大苦恼卡夫卡只是隐隐有所提及,此外,他以客观地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出现,以纵览的方式关心着世界大事、各民族和各阶级以及各宗教间的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卡夫卡在他一生几乎所有情况下持有的巨大的自制力——除非是他坐在日记本前或在与最亲密的朋友谈话时。  雅诺施转达的卡夫卡的话给人以真实可靠的印象,它具有卡夫卡通常讲话风格那种不会误认的标记,这种风格也许比他写作的风格更简明,更精确,对于卡夫卡来说,要说什么没有意义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从未从他嘴里听到过一句不深刻的话。即使在他谈论最日常的普通事情时也同样如此。对他说来(也同样对正在与他谈话的人说来),根本就不存在日常。他从不刻意追求思想深刻的格言,而是一切都自然轻快地从他嘴里涌出,他的话在胚胎状态中就是奇特的,奇特地诞生,根本无须去寻求奇特性。当他没有重要的话可说时,他宁可闭口缄默。在同雅诺施谈话中的素材范围也是我自己在无数与卡夫卡的谈话中所熟悉的,我毫不困难地认出这些话题素材正是卡夫卡关心的核心范围。  在我的卡夫卡传中我仅以一段简短的解释将雅诺施作证的这一整段时间一笔带过。由于那时密伦娜还活着,我有所保留。在那以后,我们从玛加蕾特-布伯一诺伊曼的书中(《斯大林和希特勒管制下的囚徒》知道了更多关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的事,也知道了她在集中营中的可怕的死亡,还有她感染所接触的所有人的那种神奇的、鼓舞的力量。卡夫卡(192年1月18日日记)曾将她的品质说成“无所畏惧”。现在卡夫卡给她的信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她的手段,此外还有维利-哈斯撰写的跋和密伦娜这个真正了不起的女人的重要的肖像画。在一定意义上,她生存方式的光芒也在雅诺施的记载中反映了出来,尽管她的名字从未被提到过。可是要理解卡夫卡对雅诺施讲过的许多话并找到正确的回音,就必须考虑到,在卡夫卡当时特别用心考虑犹太人问题的时候(如对话所示),他爱上了密伦娜这么一个捷克女基督徒,而且她的两个女友都嫁给了犹太人。密伦娜的丈夫也是犹太人。为了跟他结婚,她与站在政治舞台上的、身为民族主义思想特别强烈的父亲这个捷克人之间爆发了最激烈的冲突。卡夫卡处在这样全新的、激动人心的环境中,面临这样的抉择,使他能更深入地观察犹太人问题。  在读了雅诺施的《谈话》及《致密伦娜》后我才明白,卡夫卡伟大的长篇小说《城堡》提供了根本性的注脚,这是一首惊人的悲剧叙事诗,写的是一个陌生人,一个无家可归者,他想要在他所选择的家乡扎根,却不成功。  撇开《城堡》之外的一切更广泛、甚至包罗万象的宗教内容不谈,不可忽视传记住这个前提。推诺施无意中为帮助理解这些内在联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这些内在联系,密伦娜给我的信件(八封信,一部分对卡夫卡作了广泛的分析,谈到了他与她的关系)和我自己关于卡夫卡生命的那个阶段的笔记,以及密伦娜口头对我的叙述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人们可以在长篇小说《城堡》中找到卡夫卡对密伦娜的爱情关系的反映,这些往往是以古怪的疑惑和轻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是所发生事情的强烈的扭曲变形,也许只有用这种手法才能拯救他脱离危机。密伦娜在长篇小说中是以极端漫画化的形象借“弗丽达”之身出现的。她为了搭救卡夫卡(K.),迈出了关键性的步子;她与他结合,与他一起在贫困和放弃享受的情况下建立了家室,然而愉快而坚定,她想永远属于他,并通过这一点引导他回到质朴和直接的真实生活中来。可是就在K.取得进展,抓住伸来的手的同时,对那个女人产生影响的先前的联系又冒了出来(“城堡”、民众、社会,尤其是那位神秘的先生克拉姆,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以夸张的、妖魔化了的吓人形象表现出来的密伦娜内心无法摆脱的合法丈夫),梦想中的幸福很快便告终结,因为K.不愿只获得一半权利,他希望的是独自将弗丽达娶为妻子,而不能让她老是为“城堡”的信使们,那些谜一般的助手,为克拉姆所占有。可是她却背叛了他,回到了她曾经摆脱的“城堡”的势力范围中去。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清楚起来,K.心中整体获救的愿望之火燃烧得远比弗丽达坚决,弗丽达心中的愿望像点燃的稻草般一烧便尽,或者很快就失望了。密伦娜口头告诉我,她的丈夫得知卡夫卡是他的情敌并想要娶她时,他重新开始对地产生兴趣。  这部长篇小说和亲身经历的平行线还可以画得更远,可以看到K.身上自我折磨的特征强烈地显示出来。在长篇小说中他把自己看成是一手制造一个邀请、一个职位之任命的假想的骗子。劝他们断绝来往的密伦娜的女友们在长篇小说中夸大地上升为神话般的、命运女神般的女店主形象。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悲剧中的合唱队。弗丽达在奥尔加(在长篇小说中)面前表现出来的奇怪的妒忌和蔑视,反映了密伦娜对卡夫卡当时的未婚妻J.W.的态度。她断然要求卡夫卡与W.和她的家庭断绝关系。她的这个要求提得十分尖锐,甚至不合理,卡夫卡自己就曾这么指出过,尽管他还是听从了她。被社会遗弃的奥尔加一家同样也要去迎合现实。像这种现实主义的砖石在《城堡》中还可以找到很多。而整个建筑物大大高出一切这类砖石,作者把人间所有零碎部分富有想象力地改造一番,堆成高大的整体。假如人们看到了这个给人以强烈预感的、始终在模糊的光线中晃动而又有效地发出预言的整体,看到这整个建筑物,人们自然会更加为这部长篇小说深深吸引,产生无穷的赞赏之情。生活中的细节对于产生一部文艺作品所具有的重要性当然不能估计过高;但如果完全忽视其重要性,那么非常容易产生错误的观点。  长篇小说《城堡》构成了《谈话录》以及《致密伦娜》的布景和舞台。卡夫卡是在1921和1922年之间写这部小说的。我可以证明他从事于这部小说之写作的第一个日期是1922年3月15日。卡夫卡在这天将这本即将写出的书开头相当大的一部分念给我听。相似的主题当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他的日记中了(比如1914年6月11日:村才子里的诱惑D。卡夫卡1917年在屈劳的经历构成了书中的环境;我甚至可以证实其材料与他中学时代的读物的关系(同博切娜-汉姆可娃的优美的捷克文长篇小说《祖母》就有关系,在那部小说中,同样有一个给人以陌生感的宫殿统治着一个村庄)。密伦娜的信也隐隐约约地点到了这个古典女作家。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我们承认,仅仅通过同密伦娜相识,所有在作者心灵中早已形成的容器才装满了沸腾的内容,这种内容使他如痴如醉,使他产生了创作《城堡》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在产生《城堡》的那个时期,除了卡夫卡致密伦娜的信件和密伦娜致我的信件外,雅诺施的回忆也成了极重要的文献。由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卡夫卡的日记完全中断了,而在此后不多的几年中也残缺不全。因此雅诺施的回忆就更显得重要了。  我将在此首次发表的密伦娜给我的八封信让我们深入地看到她与卡夫卡之间的整个关系,并且是从女方的角度出发看的。这样它们便在重要的特征上补充了由《致密伦娜》画出的这个爱情的画面。  第一封信落款日期是1920年7月ZI日,是(同第二封一样)用德语写的,我将不作删改地抄录于下。第三封到第六封信(包括第六封),包含着最重要的内容,是由密伦娜投入其全副身心热情奔放地草就的,显示了她美丽的捷克母语,我在此将尝试着译出来。随着与弗兰茨关系的弦断音绝,密伦娜显然对我也更加有所保留了;所以她的最后两封信又回到了德语,她的德语比她的捷克语表达方式显得保守些。  关于密伦娜的捷克语在此再说几句。密伦娜-耶申斯卡夫人是一位出色的女作家,而且不是她家庭中唯一的一位。关于同一姓氏的另一位女作家,假如我没有弄错的话,那是她的姑母;由于她捷克沙文主义的、小市民的思想意识,她在我们的圈子里是受非议的。相反,密伦娜则经常为布拉格自由派的日报《论坛报》撰稿。这份报纸是由感到自己是捷克人的犹太人,即激进的同化论者和犹太复国主义的反对者们创立的,这成了文学上颇受重视的一张报纸,捷克最杰出的作家中有许多人参加该报的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密伦娜从维也纳寄文章来,至少每星期天在这份报上发表一次。卡夫卡常以极大的热情跑到一个报刊亭去,看看新的一期上有没有密伦娜的文章,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密伦娜写关于在维也纳的生活的报道,社会圈内的交谈,关于书的事,关于女式时装,关于日常新闻,此外还有一般的心理学观察。卡夫卡简直找不到足够的赞美言词来形容这些文章的精巧、活力、风格之轻松自如。他常将它们同他心爱的作家之一冯塔纳的书馆和游记相比。他买来报纸,大段大段地朗诵给我听;我承认,这些受到称赞的描述设有什么在我脑子里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什么也没有在记忆中留下。当然可能责任在我这边。看来应该花力气把密伦娜这些记者文章找出来,收集起来;因为卡夫卡对其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显然并非仅仅出自爱情,而且也是出自对密伦娜写作质量的客观评价。他关于文学事务的判断总是极其独特、精确的,失误非常少见。在出现失误的地方(比如对格里尔帕策的《可怜的乐师》的明显错误的评伦,《致密伦娜》一百零一页,甚至说它是“浅薄的、矫揉造作的”—一据我看来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再说也与卡夫卡自己在日记中及口头上对《可怜的乐师》的激动的评价相矛盾),必须始终考虑到,卡夫卡出于自我憎恨攻击某个作者的观点,实际上认为必须批判的是自己这种观点。这是一种与作者共同进行的自我对号入座。  据我所知,密伦娜没有出过书籍形式的作品,译作除外。  第一封信是由一件初看上去流于古怪的事情开头的。有人告诉我,在布拉格旁的维勒斯拉文精神病院里多年来关着一个不幸的人,他家里人关心他的囚禁状态。那人要求我开始为营救无辜受害者干点什么。卡夫卡告诉我,以前密伦娜也在这病院里待过,认识了队队先生。所以我写信给密伦娜,请她谈谈有关NN.的情况。我以前认识密伦娜,经常与她匆匆见面,那是在韦尔弗或作家保尔-科伦菲德组织的社交场合中。我知道她在维也纳同韦尔弗的朋友恩斯特-波拉克过着极不幸的婚姻生活。波拉克才华横溢、知识丰富,也搞些哲学研究(逻辑斯谛论者),被人们称为“行家波拉克”,他对她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对其他女人也同样)。可引为对照的是《城堡》中许多处于克拉姆的描述。我知道,密伦娜是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投入波拉克怀抱的;也许她被迫居留维勒斯拉文与她家里人把她同波拉克分开的企图有关。波拉克同时与维也纳一个非常美丽的、智力平平的女人有着爱情关系,这个女人与另一个人有着暧昧关系,与之结了婚。波拉克想干什么就明目张胆地去干,丝毫不考虑密伦娜的感情——而她看来对他的无所顾忌深感痛苦,却似乎同时又爱这种折磨。她必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她说到过,有时她在维也纳一个火车站为游客提箱子,为求一饱。布拉格她那百万豪富家庭许多年内不给这个“失去的女儿”任何资助。弗兰茨是在她这样的困境中认识她的。当他1920年上半年从美兰休养后回到布拉格时,我简直认不出他来了;他这个平常多么平静的人那样幸福、那样兴奋地叙述着与密伦娜在维也纳度过的日子。然后他每天给她写几封信,也收到许多来信,但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有时干脆电报往来。我不得不经常到弗兰茨的办公室(工伤保险公司)去找他,帮助他打发等待密伦娜的电报的漫长时辰。我发现,这种可怕的激动无疑给他已被疾病动摇了的身体状况带来可怕的恶化。作为我的朋友的忠实助手(后来他在我的关情问题上作了同样的贡献),我劝说密伦娜以轻松些的方式对待病人。对此,密伦娜寄来了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中的气氛还相当安宁;这表现在这第一封信在开头和主要部分谈的是一件远离切身关系的事情;但这件事又强烈地照亮了卡夫卡的人性,因为正是他不断地催我为那个被医生关起来的N.N先生插手干预。那时我们俩还有足够的精力,不仅关心自己的命运,而且关心第三者的痛苦。直至今日,我们在保险公司走廊里不祥地回响着的脚步声依然在我耳边震荡。只有在上午弗兰茨才必须在那座陈旧的大楼里坐着度过办公时间,但那时他下午也在办公室里度过,因为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密伦娜的电报或急信到来。  密伦娜给我的第一封信是这么开始的:  非常尊敬的博士先生:  您希望我提供某种证据,证明N.N.先生在维勒斯拉文遭遇的是不公正的待遇。可惜我可以告诉您的有关当局的事没有多少确定的、成熟的东西,尽管我非常愿意这么做。我从1917年6月至1918年3月逗留在维勒斯拉文,住在那同一座别墅中,我能为他做的一切无非是:我数次借书给他,他数次使我被关起来;也就是说,他不得与任何人交谈;一旦发生了他与任何人交谈的事,即使内容无关紧要并当着护理员的面也不行。那么一来,所有的人都会被关起来,护理员被解雇。  接下去描写了那被囚禁者所处的糟透了的处境。一句也许包含切身经历的典型的话是:“精神病学如果被滥用,便是一门可怕的学问。一切都可能是不正常的,每句话都可以成为折磨者的新武器。我敢起誓,事实便是如此,而N.N先生在世界上别的地方同样能生存。但我却无法证明任何事情。”  我的干预一无成效。但这是后来的事情。这封信在结尾部分自己把话题转到了弗兰茨身上,密伦娜总是把他称为“弗兰克”。  我对您还有一个重要的请求,博士先生。您知道,我从来无法从弗兰克那里得知他的近况。他总是告诉我他的情况“好极了”,这个可爱的人,他总是说健康得不能再健康,宁静得不能再宁静等等。我请求您,真的请求,请求——假如您看到,假如您感觉到他在受苦,为我的缘故肉体在受苦,请您马上告诉我。我不会对他说我是从您那儿获悉的;假如您答应我,我心情会平静一些的。我将怎么帮助他,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帮助他,这我知道得很清楚。弗兰克说,必须“爱您,为您而自豪、钦佩您”,现在我做这一切,并预先表示真诚的感谢——首先为我能依靠您表示感谢。我在回信中没有隐瞒,卡夫卡的状况在最近恶化了许多。  7月29口密伦娜写信给我:  我确实非常恐慌,我不知道弗兰克的疾病是这么严重。在这里时他真像个健康人,我根本没有听到过他咳嗽,他精神焕发,心情愉快,睡眠香甜。您感谢我.亲爱的、荣爱的马克斯,却不是谴责我已经很久没到他身边去了,谴责我坐在这里仅仅写写信。我请求您——我为此请求您:别认为我是个坏人,别认为我心情轻松。我在这里。心都碎了,完全绝望了(别告诉弗兰克!),手足无措。可是您写道,弗兰克确实需要我,从我这儿得到点什么,某种好东西。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真的马克斯。弗兰克无疑会到什么地方去,我将为促成此事尽一切力量。假如没有其他办法,那么我就在秋天自己到布拉格去。我们会送他离开布拉格的,对不对?我也希望,他在别的地方将很平静,心灵处于好的状态。我(这用得者说吗?),我将为此尽一切力量。我的婚姻和我对丈夫的爱情的故事十分复杂,在此一言难尽。不过这事使我现在难以脱身,也许我永远不可能,我——不,语言是愚蠢的。但我不断地为我自己寻找出路,不断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寻找善与正确。马克斯,请您相信,我不会让弗兰克痛苦的,请您相信我,这一点对我来说比世上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现在您在他那里。有什么消息您一定会马上告诉我的,您会严厉而真诚地对待我的,对吗?我今天感到轻松些了,因为我有了您,因为我不再那么过于孤独了。等您回来,请您来信告诉我旅行的外界条件(比如办公室),再就是什么是必须为此做的事,怎么做?尤其是:从医生的诊断看他是否有恢复健康的可能?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我写这些干嘛?关键是让他离开那里,而他会这么做的,毫无疑问。我非常感谢您。我真的深深地感激您,您在信中对我这么好。请您原谅我称您为马克斯,弗兰茨是这么说的,而我已经习惯了。  致衷心问候!  密伦娜-P  这里逐字逐句、不加删节地刊载了第二封信。我只是省略了密伦娜画的许多语气加重线。此外,我觉得她的笔迹与托马斯-曼的笔迹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是非常奇特的,因为托马斯-曼的笔迹(尤其在早期)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封信的开端涉及的是我的一本书,密伦娜非常赞赏它。接下去她写道(我从捷克语译了出来):  我真想夜以继日地答复您的信。您说,为什么弗兰克畏惧爱情而不畏惧生活呢?然而我想,事情不是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与对所有其他人完全不同,首先,金钱、交易所、外汇中心,甚至一台打字机在他。心目中都是神秘的事物(事实上它们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其他人没有感觉到而已),它们对他来说是最奇怪的谜,他面对它们的态度与我们完全不同。比如他的公务员工作是一种普通的履行职责吗?在他眼里机关(包括他自己的)是那么谜一样,那么值得欣赏,就像一个孩子看待火车头一样。他弄不懂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您曾同他一起去过邮局吗?他按照格式写好电文,摇着头去找他最喜欢的一个小窗口,于是(丝毫无法理解为什么)从一个窗口走到另一个窗口,直到碰到合适的,然后他数好钱,拿到找头,点一点收到的零钱,发现人家多给了他一个克朗,把这个克朗还给坐在窗后的小姐。然后他慢慢走开,再点一遍钱,在最后一道楼梯上他发现那给还的一个克朗仍然应该是他的。这会儿您站在他旁边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两脚交替落地,考虑该怎么办。走回去是困难的,上面挤着一准入。“让它去吧”,我说。他震惊地看着我。怎么可以算了呢?他并不是为这个克朗难过。但这样不好。这根本不是一个克朗的问题。怎么能听之任之呢?他就此说了很多,对我非常不满。而这样的事重复发生在每个饭店里,在每个女艺丐那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有一次他给了一个女乞丐两个克朗,想要收回一个。她说她没钱找。我们在那里站了两分钟,考虑怎么办这件事。后来他想起来,他可以把两个克朗都给她。但刚走开几步,他就变得闷闷不乐。而这同一个人不言而喻会毫不犹豫地、激动地、非常愉快地给我二万克朗。可是假如我请求他给我二万零一克朗,我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换钱,如果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把二克朗换成两个,那么他就会认真考虑,他应该怎么处理不该给我的那个克朗。他对钱的狭隘几乎同对女人的狭隘一样。他对机关的恐惧同样如此。有一次我给他打电报、打电话、写信,恳求他看在上帝的份上到这里来一天。当时对我来说非常必要。我拼命诅咒他。他几夜睡不着,折磨自己、写了一些充满自我践踏的信来,但人没有来。为什么呢?他不能请求休假。他不能向经理——即那个他从内心深处(真实地!)钦佩的经理,因为他打字速度快——他不能向他说,他要到我这儿来。找别的什么借口——又是一封震惊的来信——怎么说呢?撒谎?对经理编个谎言?不可能。假如您问他,为什么他曾经爱他第一个未婚妻,他回答:“他是那么会做生意。”说这话时,他的险由于敬重而放光。  噢,不,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谜一般的,始终如是。是个玄奥的秘密。是某种他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他从感人的、纯洁的质朴性出发给予高度的估价,因为那是“会做生意”的。我对他谈到我的丈夫,谈到他一年里上百次地做不忠于我之事,他以一种方式吸引着我和其他介入。这时他脸亮起了同样的敬畏之光,就像那时他谈到他那字打得很快,因而是个杰出的人的经理时一样,就像他说他的未婚妻“会做生意”时一样。这一切于他都是某种陌生的东西,打字打得快的入、有四个情妇的人对他来说是不可理解的,正如在邮局里误付的那个克朗和多给女乞丐的那个克朗是不可理解的一样.之所以不可理解,是因为那都是活的。但弗兰克不懂得生活。弗兰克没有生活的能力。弗兰克永不会健康。弗兰克将很快死去。  事情显然是,从表面现象看我们大家都有生活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如何时已在撒谎中找到了避难所,避到了目不见物、精神激昂之中,进到了乐观主义、具有某种信念的场所,遭到了悲观主义或其他什么东西的地方。但他从来没有逃到某种避难所之中,没有找到任何避难所。他绝对没有撒谎的能力,就如他没有灌醉自己的能力一样。他没有一丝一毫庇护,没有栖身之处。他就像一个赤裸裸的人处于穿着衣服的人们中间。甚至那一切,他所说的、他本身所是的、他所度过的一切都还不是真实。便是这么一种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摆脱了一切可以帮助他改写生活的附加因素——无论在美好或在困苦状态下,都是一样。而他的苦行主义毫无英雄气概——因而更显得伟大和崇高。任何“英雄主义”都是谎言和懦弱。这不是一个将其苦行主义作为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的人;这是一个由于其可怕的洞察力、纯洁性和无妥协之能力而被迫采取苦行主义的人。  世上有非常聪明的、但也不愿妥协的人。但他们戴上了魔幻眼镜.从而看一切东西都不一样了。他们因此而不需要妥协。于是他们会飞快地打字,能拥有女人。他则站在他们旁边,惊奇地看着他们,看着一切,包括打字机和女人。他永远不能理解。  他的书是令人惊讶的。他自己则是更令人惊讶得多。我非常感谢您为我做的一切。祝您一切顺遂。假如我到布拉格来,我可以来拜访您吧,对吗?致最衷心的问候。  下一封信没有写日期,那是一声狂野的绝望的喊叫。密伦娜收到了卡夫卡从塔特拉疗养院寄来的绝交信。她摘录了他写给她的话:“不要写信来,阻止我们再会面。”原因很清楚;密伦娜想每隔一段时间同卡夫卡会一次面。但她不打算离开她的丈夫而始终同卡夫卡生活在一起。可是卡夫卡不能满足于一种婚姻替代物,对他说来,婚姻作为同妻子和孩子们的命定的组合.意味着生活中最神圣的峰巅。当时,在卡夫卡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下,也许完全不去考虑婚姻问题是明智的。只有某种不现实、不理智的事情的实现,只有一个奇迹才能拯救他。卡夫卡在寻找这个奇迹;后来他确实在朵拉-笛芒身上享受到这么一种奇迹的余晖;而密伦娜由于其完全接近现实的个性不能将这种奇迹带给他,尽管她作出了很大努力,尽管她已经那么接近于打破一切事件的框框。“我有罪还是无罪?”她在这封感情如暴风雨般的信中问我(信里她将许多处涂抹得无法辨认)。她想要从我这里得知,她是否也是那些救不了弗兰茨的女人中的一员。  现将这封信全文译载如下:  亲爱的博士先生:  请原谅我不能用德文来写。但愿您懂得很多捷克文,因而能理解我的意思;请您原谅我的打扰。我完全不知怎么办才好了,我的脑子再也不能忍受任何印象、任何思想,再也不能接受任何印象和思想,我一天所知,毫无感觉,什么也不理解;好像在这几个月中有某些非常可怕的事情撞上了我,但我不知道什么。我对这世界什么也不知道,我仅仅感觉到,假如刚离开我的意识的东西又回到意识中,我会杀死自己的。  我可以告诉您,一切是怎么、通过什么和为什么发生的;我可以向您叙述关于我、关于我的生活的一切;但有什么用呢——再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只是手里拿着弗兰克从塔特拉寄来的信,一个足以致命的请求,同时是个命令:“不要写信来,阻止我们再会面。只有这个请求静静地充实着我的内心,只有它能使我以某种方式活下去,其它一切只能继续摧毁。”我没有勇气发出一个问题,一句话;我也不知道,我想要问您的是什么。耶稣基督啊,我恨不得把太阳穴按到脑子里去。您只要告诉我一点,您最近曾同他在一起,您是知道的:我是有罪的还是无罪的?看在上帝的份上,我请求您,别来信给我安慰,别对我说,谁也没有过错,别给我写心理分析。这一切,您听见吗,您要写给我的一切我都知道。我信赖您,马克斯,在我一生中也许最困难的时刻,天晓得;我请求您也给我以信赖。清理解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知道,谁是弗兰克;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我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快要发疯了;我作出了努力,去正确地行动、去生活、去思想、去感觉,根据良知,但不知什么地方存在着罪孽。我想听的是这个。当然我不知道您是否能理解我。我想知道,我的情况是否使弗兰克也为我的缘故而痛苦,痛苦过,就像在所有别的女人身上一样,以致他病情恶化,以致他在我面前也要逃到他的恐惧心理中去,以致我现在也必须消失,我是否对此负有罪过,或者这是否是他自己的本质的延续。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吗?我必须知道这一点。您是唯一也许知道点什么的人。我请求您给我答复,请您用赤裸裸的、简单明了的、当然也是残酷的事实真相回答我。[三行字画掉,无法辨认]。如果您给我答复,我会非常感激。这将使我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从何处下手。此外我请求您告诉我消息,他近况如何?数月来我对他一无所闻。“画掉了两行]。我的地址:M.K,维也纳八区,65邮局,贝诺街。请您原谅,我不能将这封信誊清;我甚至不能再读一遍。谢谢。密伦娜。  下一封信的声调稍稍平静了一些。然而强烈的激动好像仍然在表层下持续看。下面是这封信的全文:  我感谢您的盛情。现在我已恢复了一点理智。我又可以思索了。这样我并未感觉好一点。我将不给弗兰克写信——这是绝对没有疑问的。我怎么能那么做呢!假如人类在地球上确实有个任务要去完成的话,那么我在他的身边这个任务完成得很糟。我怎么能那么不谦虚,伤害他,如果我没能力帮助他的话?至于什么是他的恐惧,我清楚得直至最后一根神经。这即使在他不认识我的时候,这种恐惧已经始终浮现在我的面前了。我在认识他之前便已经认识了他的恐惧。我理解了它,却蒙着头不加理会。在弗兰克在我身边的四天中,他抛弃了它。我们曾嘲笑它。我肯定地知道,没有一家疗养院能够治愈他。他永远不会健康,马克斯,只有他怀有这种恐惧。没有任何心理强化能够克服这种恐惧,因为这种恐惧阻碍着强化。这种恐惧不仅涉及我,而是涉及一切厚颜无耻地活着的东西,比如也涉及肉体。肉体过于裸露,他看到它便无法忍受,我当时曾有能力消除这一点。当地感到这种恐惧时,他便看着我的眼睛,我们等待了一会儿,好像我们喘不上气来似的,或好像我们脚疼似的,过了一会儿,恐惧便消逝了。不需要花丝毫力气,一切简单明了,我把他拽到维也纳后面的山丘上去,由于他走得慢,我在前面跑开了,他在我后面迈着沉重的步子追上来。闭起眼睛,我还看得见他的白衬衫和晒黑的脖子,看见他怎么拼搏。他跑了一整天,上山,下山,他在阳光下行走,没有咳嗽过一次,他胃口好得吓人,睡得像个风笛.他就是健康的,他的病在这几天中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假如我当时同他一起去布拉格,那么我对他来说将至今仍然像当时一样。但我的双脚异常牢固地长在了这里的土地上,我没能力离开我的丈夫,也许我女性味太浓了,以致我没有力量投身于那种生活,我知道这意味着一生度过最严厉恪守的苦行生活。然而在我心中却燃烧着一个无法抑制的欲望,一个对另一种生活的疯狂的欲望,渴望过我正在过和必将过的生活,渴望有一个孩子的生活,渴望一种接近地面的生活。这种欲望在我心里战胜了其他一切,战胜了爱情,战胜了对海阔天空的飞翔的爱,战胜了钦佩,归根结蒂仍是战胜了爱情。就此不管说些其他什么话都行,但只会是谎言。这也还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然而已经太晚了。我心中的这场斗争变得过于清晰.把他给吓着了。这一点正是他从另一方面出发与之战斗了一生的东西。在我这里他可以获得休想。可是接下去它在我这里也开始追逐他了。这与我的意志相违背。我知道得很清楚。发生了某种不可消除的事情。我去做、去完成那么一个行动,我是太弱了,而我知道,这是唯一可以给他带来帮助的途径。这是我的罪过。您也知道这是我的罪过。人们归之为弗兰克的“非正常性”的东西恰恰是他的优点。同他相聚的女人们都是些凡俗的女人,不懂得过与其他女入有所不同的生活。我倒是相信,我们大家、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有病,而他是唯一健康的、观点正确的、感觉正确的入,是唯一纯洁的人。我知道,他不曾抗拒生活,而仅仅是抗拒这儿生活的这种方式。假如我能够同他一起生活,那么他会同我一起幸福地生活的。但这些我今天才明白,所有这些。当时我是个凡俗的女人,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女入一样,一个渺小的、有性冲动的小女人。他的恐惧由此产生。这种恐惧是正确的。难道这个人的感觉还会有不正确的时候吗?他比世上所有的人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多一万倍。他这种恐惧是正确的。您搞错了,弗兰克自己不会写信给我的。他没有任何话可写信告诉我的。事实上他在这种恐惧中一句话也没法对我讲。他爱我我是知道的。他心地太善良也太羞怯了,以致他不能终止对我的爱。他会将此视为一种罪孽。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罪人和弱者。而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有他那样巨大的力量:这种绝对的、不容更改的对完美、对纯洁和真理的需求。事情便是如此。我从骨子里知道,事情就是这么回事。我只是还不能清醒地去认识它。我在大街小巷里穿行,整夜整夜地坐在窗前,有时思想像磨刀时进发的火花般在我头脑中跳跃,而我的心像挂在一个钩子上,您知道吗?挂在一个非常薄的小钩子上,它撕扯着,带来那样薄的、尖锐得可怕的痛楚。  我的健康已经濒临绝境,假如说还有什么东西阻碍着我的沉陷,那是违背我的意志的。这种阻碍物就是至今载着我走的那个东西,某种极无意识的东西,一种对生活的不由自主的爱。最近我在维也纳另一边某处突然发现了那样的轨道,您知道吗,您不妨设想一下长达几公里的街道,像一条骰子一般的沟——而下面是铁轨、红灯、火车头、天桥、车厢,就是这样一种黑色的可怖的机体,我在一边坐了下来,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呼吸。我想,我会在充斥的痛苦、渴望和对生活的极端的爱中发疯的。我是那么孤独,就像哑巴们那样孤独,至于我在这里对您讲话,那只是因为那些话完全违背我的意愿已经从嘴里呕吐出来,因为我已经不能再沉默了。请您原谅。  我不会给弗兰克写信的,一行也不写,我不知道还将发生什么事情。春天我到布拉格来,将会拜访您。如果您能时时给我写信来,告诉我他的近况——我每天去邮局,我改不掉这个习惯——我将非常高兴。  我再次感谢您。  M.P.  还有一个请求:一个很可笑的请求。我的《判决人《变形记》、《司炉》、《观察》这些书的一个译本将在诺伊曼那儿出版——切尔文(Cerven)丛书——其装帧将同查理路易斯-菲利浦的《布市》一样,您一定知道这本书的。  现在我搞完了——这几个月中我的脑子和心脏遭到啃啮,在这样孤独的情况下钻在他的书中,真是可怕——但诺伊曼要我“对捷克读者先说几句关于他的话”。耶稣基督,要我对人们写关于他的话?再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您能为我做这件事吗?我不知道您政治上是否有反对意见——切尔文是共产党的,可是这套丛书是无党派的。诺伊曼真诚地乐意出版这本小书,为其即将问世而高兴——当然您的名字也将在那里出现,您是否觉得不合适?假如不,那我请求您做这件事。大致写三四页,我将它译出,作为序言放进去。有一次我读到过您的这么一篇文章——为拉弗格写的导言——一篇非常美非常美的文章。您愿意为我做这事吗?我将很高兴。这本书必须以出色的面目问世,对不对?译文是好的。而您的导言一定会出色的。假如您没有政治上的顾虑,请为我做这事。当然这文章必须给捷克读者提供一种信息。可是您不要为人们写,而是为自己写,就像那篇拉弗格导言一样。您在该文中怀着爱,怀着正直的、非常有见解的爱。于是您所说的便非常非常美。要得很急,马克斯,我请求您帮帮忙。我希望能带着这本从各方面看都有分量、都完美的书走向世界。您知道吗,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必须保卫什么东西,为什么东西辩解。我请求您。  请您什么也别告诉F.。我们要让他喜出望外,同意吗?也许——也许他会为此感到一点欣慰的。  好像在密伦娜和我的通讯关系中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间歇,下一封信的开端便将证实这点。我丝毫回想不起,密伦娜翻译的那本书是否真的出版了,我是否写了前言。我手头既没有那本书也没有那个前言。密伦娜提到的另一篇前言是为我同弗兰茨-布莱共同翻译的居勒-拉弗格(1909年)的《风趣的丑角》一书而写的。在发现拉弗格方面走在这之前的是保尔-维格勒,他翻译了拉弗格的《传奇寓意剧》(Moralit6sleg一ndaires),可惜译文风格过于夸张,但许多地方译得很出色。依我看,拉弗格是福楼拜之后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他今天几乎不为人知(在法国也一样),曾由“法兰西信使”出版(1902年)的三卷本全集已告售罄。什么时候还会再版,并尽可能完整地出版呢?——一然而我离题了。我当然觉得,在美与爱的王国中一切都紧密地联系着,而实际上这是连接人类心灵的唯一真正的桥梁,因此我译的拉弗格著作事实上对卡夫卡及韦尔弗早期诗歌产生了影响。——下面是密伦娜的第六封信:  非常尊敬的博士先生:  请您原谅我这么晚才给您回信。昨天我第一次离开床,我的肺已经油尽灯枯。医生警告我说,如果我不立即离开这里,我就只能再活几个月了。与此同时我也给我的父亲寄封信去;他要是寄钱给我,我就走。何时何地,我还不知道。但在此之前我肯定来布拉格一次,将不揣冒昧去找您,以求获悉关于弗兰克的确切消息。我还会写信告诉您我何时抵达。但我坚决地请求您,别把我生病的事告诉F。我不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出版,显然在冬天。由K.St.诺伊曼出版,波洛维出版社,作为切尔文丛书中的一本,斯蒂凡街三十七号,或许您可以去问问他,您可否在出书前将那篇序言单独发表。纸张和钱都短缺,一切都需借以时日,我不愿对您的序言作任何删节(它是那么美)。我有个印象,好像您在对我生气?我不知道怎么会产生这个印象的,于是从这封信中感到。请您原谅我对弗兰克的“分析”,那是丢人的,我为我竟会这么做感到羞愧,但有时我感到仿佛必须用双手挟紧脑袋,以免其粉碎。  我感谢您所做的一切。再见。  您的M.P.  密伦娜的最后两封信已经是在卡夫卡死后的几个月中写来的了。谈得上卡夫卡同密伦娜真正的会晤的只有维也纳那“四天”和在格蒙德短暂的倒霉的会见;后者已经由疏离伴随而来了。在长篇小说《城堡》中两个相爱者之间融洽的关系持续的时间也是短暂的。在第一个爱情之夜后,书中写道:“他兴奋极了,深感弗丽达在他怀抱中的幸福,同时这个幸福感也是极其担惊受怕的,因为他觉得,一旦弗丽达离开他,就等于他拥有的一切都离开他了。”在此之后马上开始了不和的风波,这种不和只是偶尔被信赖的插曲所打断。关于第二次与弗丽达的共处,第四章(一开头,第二页)响起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诅咒。——我已经说过,长篇小说中的描述应该从轻蔑的漫画化角度去理解。现实生活中比那显然出于自卫原因而扭曲了的描写要宽厚。现实生活赋予这位作家以幸福的时辰,这一点在一开始写的那些非凡的信件中放出光芒,也赋予了他以密伦娜的信件(可惜已毁掉),表达了他满腔歌颂的感激之情。高潮发生于那“四天”和第二次会面之间。当然密伦娜后来在布拉格也还看望了这位作家,但那仅仅只是对病人的探望。当卡夫卡对我谈到这些来访时,尽管高度评价了从密伦娜的人治中仍然不断焕发出的好的影响,但从整体上倒是怀着更大的痛苦和烦恼提及的。哈斯在给密伦娜的信的编后记中谈到的在玛丽亚温泉的相会不曾举行;1922年2月29日日记中提及许多年前的插曲,即1916年7月与F.在玛丽亚温泉的相处。我相信,读者会通过这几封信中出现的强有力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密伦娜身上感到,这些信是对卡夫卡给她的信的重要补充,这也是我详细地转引的原因。由于没有关于这个时期的其它直接的文件,它们的地位就更其重要了。  最后转引她给我的最后两封信(用德语写的)。第一封是在印有她父亲地址的信纸上写的,这显然表明她与父亲达成了谅解。  亲爱的博士先生:  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把这本书寄还给您。请原谅我没有来看望您。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现在能够谈论弗兰茨,您也一定不会愿意同我谈到他。假使您同意的话,我将于九月份来布拉格之前通知您。请您将我留在亲切的回忆中,并向您的太太转达我衷心的问候,很可能有一次我无意中给她带来了伤害。在您有机会的时候,请您把弗兰茨那里的我的信件付之一炬,我放心地把它们交给您,说来当然并不重要。他的手稿和日记(完完全全不是为我写的,而是产生于他认识我之前,大约是十五大本)在我这里,假如您需要,便归您处置。这是他的愿望,他曾请求我除了您以外不给任何人看,给您看也必须在他死后。也许您已经见过一部分了。我最衷心地祝愿您,并保留着最友好的感情。  您的密伦娜-波拉克  亲爱的博士先生:  我不能前往布拉格,把手稿交给您,尽管我很愿意这么做。我也没有找到任何可以放心托带的人,我更不敢通过邮局寄上这些本子。我将考虑把布拉格之行推迟到十月,但愿您届时已经回来,我便能把一切亲手交给您。我也请求您把我的信从卡夫卡家里取出,这样对我来说您将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不想自己去请求他们,我与他的亲属的关系从来就不好。我非常地感谢您, 10月 1日以后在布拉格再见!如果您那时也不能在布拉格,请您写信到维也纳来,告诉我您何时从意大利回来。  致真诚的问候!  密伦娜-波拉克  此后我还经常与密伦娜谈过话,并接收了卡夫卡的手稿。  从我几年前才得知的一桩事实中可以看出,在观察卡夫卡时绝不能使用过于简单化的心理学。现将这件事报道如下。  1948年春,当时居住在耶路撒冷的音乐家沃尔夫冈-绍肯写信对我说,有人曾经向他透露,卡夫卡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作为证据,他向我出示了一个叫M.M.的女士的信(格蕾特-布洛赫;关于给她的信参见《绝望和拯救》),他(报告者)与她是好朋友。这位女士那时已经辞世,那孩子在此二十多年前已经死去。事情最可悲之处在于,卡夫卡从来不知道有过这么一个孩子——他不到七岁就死了,还在卡夫卡去世之前。孩子的母亲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独立的女士,她出于敏感很容易闭锁心扉。也许她心里有顾虑,不愿向卡夫卡透露这个消息,因为随着这短暂的关系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最终的疏远。我略略认识M.M.夫人,但对她与卡夫卡之间的友谊一无所知。根据弗兰茨对我的叙述,我把他们间的这种关系视为断断续续地出现仇视的关系。在弗兰茨的日记中可找到指着同一个认识方向的暗示。不管怎么说,M.M.是个著名的、卓有成绩的、意志非常坚定、极其聪明的人,对生活有着远大的目光。假如卡夫卡得知,他成了一个儿子的父亲,这会给他的发展带来多么巨大的裨益,其影响简直不可估量。他内心最盼望的莫过于获得孩子;他最怀疑的也莫过于自己生儿育女的能力。每个他的著作的行家都知道那些相关的段落,卡夫卡在那些段落中表达了坐在孩子的摇篮边的渴望。实现这个渴望对于他的意义超过了其本身,也许能从最高层次向他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也许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会感到自己身价培增;他始终将缺少后代视为一种特殊的、宣布将他逐入地狱的判决。如果卡夫卡把这个孩子收养过来,孩子也许不一定会死;也许重新觉醒的自信心能够拯救卡夫卡自己的生命,也许他今天就坐在我旁边,使我不必对着虚无命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得承认,这里的生活谱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卡夫卡著作中一切复杂的冒险性的残酷和讥讽的苦涩特征是那样惊人地相似。  M.M.夫人在布拉格瞻仰了卡夫卡的墓。她那时在布拉格又见到了给我提供消息的人,1940年4月ZI日,她从佛罗伦萨写了封信寄到以色列给他,我从中摘取关键性的几行。“你是当时在布拉格看到我处于莫大的困境中的第一个人,我为那时刚刚预感到的恐惧而忧心忡忡。你在你朋友们杂乱的房间中的音乐演奏。在这个神奇的城市中(我对它的爱超出您的想象)短时间的散步,这些在那时也都还能帮助我克服恐惧心理。我去瞻仰了那个对我来说意义极其重大的男人的墓,他死于1924年,他的高超艺术至今仍为人称颂。他是我的男孩的父亲,这孩子快七岁时突然在慕尼黑死去。远离我和他,而我与他在战争年代就不得不分手了,以后再也没见过——一直到几小时前——因为他在他的家乡,在远离我们的地方死于一种致命的疾病。我从来不提此事。我相信这是我第一次说到这事。我家里人和我的朋友们从不知道,除了我后来的上司以外。他因此而对我很好,很规矩。所以当他1936年去世时,我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失去了一切。想到他们不必再受时间的折磨,我心情平静,感到幸福。”M.M.夫人在好多年中一直是以这么一种独特的方式谈论卡夫卡和卡夫卡的作品的,以致我的消息提供者断定信中这一段所指只能是卡夫卡,绝不会是其他人。此后意大利很快就介入了战争,M.M。同我的消息提供人之间的通信不得不中断。那次重访布拉格已经是在德国纳粹夺权的阴影下进行的了。M.M.当时的住地是柏林,她有理由谈到折磨着她的预感性的恐惧。她逃往瑞士去以色列,最后到了意大利。我的消息提供人得到的最后一次关于她的消息来自不列颠红十字会,落款日期1945年5月16日,报道的是:“M.M.夫人被德国人于1944年5月从S.多那托-迪-科米诺和弗洛希农带走,同其他生活在这个区的犹太人关在一起。我们深感遗憾,当前我们一点都帮不上忙。”进一步的了解表明,M.M.被一个德国士兵用枪托打死了。我检验了消息提供人告诉我的所有线索。这些线索将我引向佛罗伦萨的好几个人,他们住在圣吉尔吉奥和简宁利奇奥里膳宿公寓。找到M.M.遗物的机会十分微弱,那里也有许多卡夫卡的信。居住在弗罗伦萨的作家马克斯-克莱尔帮助我寻找。但是没有下落。有可能卡夫卡的这些信今天保存在一个叫E.Pr.的先生那儿,是这位先生帮助M.M移居智利的(借此机会顺便说一下,卡夫卡写给那个同他两次订婚的“柏林女人”的书信至今仍在期待着与读者见面)。无法知道卡夫卡的儿子名字叫什么,他曾生活在什么情况下,死于什么情况下。没有什么东西像卡夫卡唯一的儿子这样,逝去之后在历史领域内留下的踪迹是这样的少。  卡夫卡的世界声誉并没有使人们能够理解他。围绕着卡夫卡已经出现了一个神话气氛,抹杀了他的人品的真实特征。比如一家瑞士刊物为努力使一般读者对卡夫卡“感兴趣”,竟信口开河说了些最为荒诞不经的故事。如,在他的慕尼黑朗诵会上,有三位女士晕厥过去,被抬出大厅,由于卡夫卡所读的恐怖场面的描写是那么骇人。还有,有两个女人在他尚未掩埋的墓旁爆发了一场争论,两人都声称是他的妻子。——所有这些纯属子虚乌有。关于慕尼黑朗诵会卡夫卡向我详细介绍过。如果发生过那样轰动的事件,他一定会提到的;因为按照他的性格,一切有可能被利用来反对他的事情,使他心情受压抑的事情,他都要特别地强调如果那时真的在慕尼黑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么卡夫卡在布拉格火车站(我去接他)就会对我说:“你看看,马克斯,我是个多少低劣的作者,我不能为人们做点好事,却给他们带来伤害。三个昏过去——这是我可悲的成就。”我敢断定,他会怀着对自己的夸耀性的幸灾乐祸大体上说这么几句话的。关于他的葬礼,那时我自己负有伤感的义务:扶着他的生活伴侣行走;我可以证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有在最遥远最不着边际的地方才会产生这样的谣言。  关于卡夫卡遗留的文学作品的故事我在每本书的后记中(尤其在《诉讼》的后记中),此外还在我的《作为指路人的弗兰茨-卡夫卡》一书中作了详尽的记述。卡夫卡自己发表的所有作品都收集在第一册《短篇小说集》中;此外只有那篇幅短小、引人入胜的散文小品《铁桶骑上》也是在卡夫卡生前付印过的,刊登在报纸《布拉格新闻》上;再就是1909年刊登在《波希米亚》上的《在布雷齐亚观飞记》。严格地说,这两篇散文也应该归入第一集。在其它所有集子中材料都是卡夫卡遗留下来的。在有关的后记中我对我的助手汉斯-约阿希姆-雪普斯.海因茨-波利策和艾斯特-霍弗的合作表示了谢意;只有感谢不能得到足够的重复。  关于我的出版工作方法,我在那些后记中也谈了一些。这方面有关的补充可参见我除这本传记外发表的关于卡夫卡的另外两本书:1.《弗兰茨-卡夫卡的信仰和学说(卡夫卡和托尔斯泰)》,附有菲利克斯-威尔奇的《弗兰茨-卡夫卡的宗教幽墨》,蒙迪阿尔出版社,温特图尔和库尔特-德施出版社,慕尼黑(见221页及其后);2.《作为弓I路人的弗兰茨-卡夫卡》,楚迪出版社,圣加仑。关于如何准确无误地出版卡夫卡著作的讨论是不着边际的。说穿了只有原文手迹的照片才能保证十分的把握和天衣无缝。其他任何一种出版方式都必须有所选择。原则上应该区分,一个作者是否已经指定发表某个作品,是否他没有指定发表它,或者是否(这也是第三种可能)他明确指定过不得发表。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他对那种不完美的、悬而未决的、充满矛盾的作品所抱无所谓态度要比对第二种情况的态度鲜明得多。可惜卡夫卡那儿就是这种情况。可是我知道(因为我经常被他找去当参谋),卡夫卡是如何缜密地对他自己交付出版的书精雕细琢,他是怎样一个劲地打开格林词典查找的,他是怎样为一个破折号是用还是不用同我和其他人讨论的,等等。所以,让疏忽、明显的语言错误、受捷克句法影响了德文风格的“布拉格德语”及类似的东西原封不动,是违背我的良心的。因为我知道,卡夫卡在最终出版前是一定会把这些疏忽大意之处消除掉的。我相信自己通过与我的朋友长期的共同生活对他的意图和语感了如指掌,有把握改掉这类违背他本心的错处。有所改动的只是个别地方,而且仅仅是作者没有修改过初稿中毫无疑问不正确的地方。我举个例子;卡夫卡在手稿中常用布拉格德语的“paar”表达“einpaar”的意思——比如他说:“Nachpaar块hrltten”,向不是说“nachelnpaarSchritt。n”。然而在他自己把手稿修改付印时,他总是把这个错误改掉的。在卡夫卡自己发表的作品中找不到它的踪影。所以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在他的遗稿中碰到这种情况时以我的手代替已不在的他的手来整顿一下。此外,我发表了许多不同的写法,在一个附录中甚至发表了被他画掉的段落,这些往往能帮助人们弄明白卡夫卡描述的意图。也许未来的人们在准确性和详细性上还会超过我;这是没有界限的,影印版除外。  在刚才提到的我的另外两本书的第一本中(《弗兰茨-卡夫卡的信仰和学说》)还有关于卡夫卡伟大的绘画艺术的阐述;人们至今慨无例外地仅仅视之为稀奇古怪的东西。这种看法是会改变的。我打算把我收集的卡夫卡的画(他自己多半是往废纸篓中扔的)作为专题著作出版。此外,我那两本上面提及的书是对卡夫卡进行阐释的,但也还有一些传记材料掺在其中。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长篇小说《斯蒂凡-罗特》(1931年)以及以下这些发表的文章中:《关于卡夫卡(城堡)的诠释》(《新苏黎世报》1951年IO月2O日,此外还发表在《艾卡特》上)、《对一个叫弗兰茨-卡夫卡的玩偶之谋杀》(对一个错误的解释的争辩,及第二次争辩,发表在《新瑞士评论》二月号与五月号上)、我的著述《此岸与彼岸》(1946年)第一册中的《漫谈基克加德、海德格尔、卡夫卡》。作家卡夫卡和他的叙述艺术和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诗歌的独特之优点是我的阐述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完全不必特别予以强调。我对他的诗歌的爱也表现在我将他的两首诗谱写成歌曲(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皆可)这件事上。在我那两本书中,一方面指出他心灵的发展(与对他的形象的静态理解相反),另一方面将他的格言(这些格言突出的是人的心中“不可摧毁之物”,是信念和对上帝的积极的信赖)与他的叙述作(其作品则为一切怀疑和不安敞开大门)分离开来,我通过这两点来阐释他的世界观。在小说中卡夫卡展示了人们是如何困惑,如何迷失了道路,在格言中这条道路自己显示出来,宣布摆脱困惑的前景。自然,人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将卡夫卡这两种世界观机械地分离开来。格言中也有许多例子表明人由于痛苦和不知所措而喘不上气来;另一方面,在长篇小说中也有穿透黑暗看见希望的目光,并非仅仅是无望的观点。卡夫卡永远是完整的卡夫卡;如果人们这么说了,再说一遍,再予以强调,那么人们最终在“格言中的卡夫卡”身上看。到的更强烈的还是他的启示性的、助人的品质;而在叙述的想象力中的卡夫卡身上看到的则主要还是混乱的、自我烦恼和危机的展现。一个灵魂的两个方面是共于一体。问题必然会提出,一个方面或另一个方面的突出造成的有层次顺序的区别之原因何在?大体上可以这么考虑:在小说中,也包括在书信和日记中,卡夫卡信步走去,听其自然,毫无拘束地把自己托付给天使和魔鬼;而他在沉思的水晶体中(在格言中和一些书信里)则实行自我督检,进行人的自制,试图使自己有所归属,为了一个思想中的或现实中的周围世界的缘故而提高自己,力求取得成果。这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针对命运之错综复杂的:人的意志自由;针对罚入地狱的:仁慈;针对绝望的:结束“亚历山大战役”,代之以和平时期的要求,对致密伦娜的信中由那些力量从深处呼喊的宣言的希望:“尽管如此,你们这些沉默、被推动着的、前进着的、心中充满直至狂野的信赖的人们,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管,即使在你们最愚蠢时也不会,而且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抛弃你们。”穿过卡夫卡混乱、虚无的世界,轻轻地,但不容置疑地响着对人类这一造物的爱的声音,那种上帝的“力量”(是这么预告的)“尽管如此”不会抛弃这些造物,还为他们祝福。  关于卡夫卡的“简历”  关于卡夫卡的“简历”  下面的陈述经吉乌塞普-斯蒂凡尼的友好允准,是从他的一篇文章中抽出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弗兰茨-卡夫卡:保险总公司职员》,发表在这个机构总部所在地特利斯特出版的1952年12月的该保险公司内部报纸(“Bolletion”)上。除了关于文作学品的诱人的概述外,这篇文章还摆出了传记形式的年代日期。文章告诉我们,卡夫卡于1907年10月2日递交了要求参加总公司工作的申请书,并根据惯例附上了一份简历。“法律实习”一词是指:在奥地利,凡欲当一名律师或获得某种国家的职位的人,大学毕业后要作为记录员或预审法官助理等等无偿工作一年,一部分在刑事法庭,一部分在民事法庭。除此之外,从斯蒂凡尼的文章中我们还得知,卡夫卡在被保险总公司接受前检查了身体,被认为“体质纤弱,然而是健康的”。他身材瘦长,身高一米八一。可1908年7月14日便产生了另一份医生诊断。根据这份诊断,卡夫卡由于神经受损和“心脏极易兴奋的特征”而必须辞职。事实上这第二份医生鉴定大可不必认真看待,卡夫卡想以和平的方式从私人企业转到工作轻松得多的半官方工伤保险公司去。考虑到亲属中马德里的舅舅同保险总公司的管理部门有关系,因此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将疾病作为辞职的理由。  简历  我于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在旧城大众小学读到四年级,然后进入旧城德语国立中学;十八岁开始就读于布拉格卡尔-费迪南特德语大学。通过了最后一次国家考试后,我于1906年4月1日进旧环城路理复德-略维博士的律师事务所当秘书。6月我通过了历史性的博士学位答辩,同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我同这位律师先生马上达成了协议,我只在必要时才去事务所上班,以便充分利用时间。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打算在律师这一行久留。1906年10月1日我开始法律实习,直到1907年10月1日。  弗兰茨-卡夫卡博士  附录一 布雷齐亚观飞记  附录一 布雷齐亚观飞记  弗兰茨-卡夫卡  1909年9月9日的《布雷齐亚岗哨》激动地报道说:我们在布雷齐亚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连大型汽车竞赛时的情景也不能与之相比,来自威尼斯、利古里亚、匹埃蒙、托斯卡那,直至远自那不勒斯的外乡人,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的来宾们云集在我们的广场上,我们的旅馆里,塞满了一切边角的私人住房。所有价格大大上涨;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供观光;飞机场上的餐馆可以为两千人提供出色的服务,在这成千上万人面前却无能为力了,不得不出动军队来维持小吃部的秩序;在那些廉价购物的广场上每天有五万人站着。  当我的两位朋友和我读到这个消息时,我们同时获得了勇气和担忧。勇气:因为在这种挤得要命的地方,民主空气会十分浓郁;倘若根本没有位置,也就不必费心去找。担忧:担心意大利对这类活动的组织能力,害怕那些将为我们操劳的委员会;对铁路客运的担心,“布雷齐亚岗哨”对其晚点四小时以赞誉之词加以张扬。一切期待都是错误的,一切意大利人的回忆在他们一回到家里便混淆了,不能令人信服。  当我们的列车驶入布雷齐亚火车站的黑色窟窿时,我们听见人声鼎沸,仿佛大地在燃烧,我们认真地互相提醒,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始终在一起。我们难道不是怀着某种敌意到达的吗?  我们下了车。上了一辆轮子松动、几乎快要散架的马车;马车夫情绪很好,我们的马车驰过几乎空空荡荡的马路,前往委员会官方向,那里的人们没注意到我们内心的刻毒,仿佛刻毒并不存在似的;我们得悉了我们需要了解的一切。给我们指定的住处,初看上去好像是我们所见过的住处中最肮脏的,但很快就不那么过于厌恶了。这种肮脏已经存在多时,无人再议论;这种肮脏不再改变,它已经安家立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更坚实、更有人间味道;旅馆老板从这肮脏中匆匆走上前来,怀着自豪感,对我们毕恭毕敬,老是动着胳膊肘,用双手(每个手指都值得恭维)不断给他脸上盖上新的阴影,一个劲地弯腰鞠躬,这种姿势我们后来比如在飞机场上在加布里埃尔-达农乔身上又看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对这种肮脏耿耿于怀呢?  飞机场在蒙特奇阿利,乘坐驶往曼图阿的当地火车不到一小时便可抵达。这种当地火车在普通的公路上占有两条铁轨,于是它既不高出,也不低于其它交通工具,毫不突出地行驶在那些几乎闭着眼睛在尘土飞扬中骑自行车的人们中间,行驶在来自全省的完全破败不堪的马车中间(这些马车有多少乘客就装多少,竟然还驶得很快,令人难以理解),行驶在往往是巨大的汽车中间(这些汽车好像刚刚放出笼子,看样子马上就要倾覆,在其快速行驶中不断按着的喇叭显得十分幼稚)。  有时乘坐这种可怜的火车到飞机场去的希望完全彻底地消失了。然而周围人们在笑,左边、右边都有人冲着列车里面笑。我被挤到了一个个子高大的人的旁边平台上,而这个人岔开腿站在两节车厢间的缓冲器上,沐浴在从微微晃动的车厢顶上落下的煤烟和灰尘之中。列车停了两次,等待逆方向来的列车通过,等得这般耐心,时间这般长,好像在等待一次偶然的相会。一些农人缓缓走过,墙上不时可见上次汽车竞赛留下的热烈的海报。路旁的一切植物统统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灰尘染上的油腻腻的色彩。  到了不能再往前开的地方火车最终停了下来。一些汽车同时刹车。透过飞扬的尘土,我们看见不远处飘着许多旗帜。一群牛挡住了我们的路,它们失去了控制,跌跌撞撞地走在山丘状的土地上,闯入了汽车中间。  我们到了。在飞机场前面还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些捉摸不透的小木屋,那上面的匾额出人意外的是:车库、国际大型小吃部等等。不计其数的叫化子们在他们的小车子中吃得白白胖胖,一个个向我们伸出手来,挡住去路,人们匆忙中真恨不得从它们上面跳过去。我们超过了许多人,也被许多人超过。我们仰望天空,这才是大家所关心的地方。谢天谢地,还没有一架在飞!我们毫不躲闪,竟也没有被车子碾死。在数以千计的车辆中间和后面,跑动着意大利骑兵的马。秩序和事故看来同样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布雷齐亚的一天夜晚,我们想要尽地到某条我们认为相当远的马路上去。一个马车夫开口要三个里拉,我们还价两个。这位马车夫表示不愿去,仅仅出于友好他给我们描述了那条路远得多么可怕。于是我们为我们的还价感到羞愧。好吧,三个里拉。我们上了车,车子拐了三个弯,穿过短短的马路,我们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奥托比我们俩强硬,他宣称,他绝不能为一分钟的路程付三个里拉。一个里拉就绰绰有余。也就是一个里拉。时值深夜,小马路空无一人,这马车夫是强壮的。他很快就冲动起来,好像这场争论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似的:什么——说我是欺骗。——想什么呀你们?——一说好三个里拉,就得付三个里拉,把三个里拉拿来,要不然你们等着瞧吧。奥托:“拿出价目表来看看,要不然就叫警察来!”价目表?这里没有价目表。——哪里有这个价目表?——他说,这是为一次夜间行驶约定了的,如果我们给他两个里拉,他就放我们过门。奥托叫得令人胆战心惊:“不拿出价目表就叫警察!”又是几声叫嚷和寻找,然后一张价目表被抽了出来,那上面除了污垢外什么也看不清。因此我们达成了一个里拉五十分的协议,然后那马车夫驱车继续驶入这条无法调头的小胡同,他不光是愤怒,而且也悲哀,我有这么一种感觉。因为我们的态度可惜是不正确的;在意大利不能这样,别处也许行得通,这里可不行。但是谁在匆忙中又能考虑到这一点呢!没什么可抱怨的,总不见得人们能在短暂的一个飞行周内就变成意大利人。  可是后悔不该破坏飞机场上的欢乐,否则只会带来新的懊恼。我们与其说是走入飞机场,不如说是跳进去的,我们全身每个肢体都处于亢奋激动状态,这种激动在这里的阳光下有时会一下子抓住我们一个个肢体。  我们从飞机库旁走过,它们都拉上了幕布立着,如同周游演出的喜剧演员舞台前拉上的幕布。在覆盖着飞机的这些幕布上编写着飞行员们的名字,名字上方是他们家乡的三色旗。我们读到这样一些名字:科比安奇、卡格诺、卢吉尔、库尔提斯、慕契(这是架三叉如飞机,颜色是意大利的,信任意大利胜于信任我们)。安查尼、罗马飞行员俱乐部。布雷里沃特呢?我们问。布雷里沃特是我们一直在想念着的,布雷里沃特在哪里?  卢吉尔在他车库前用篱笆围起来的圈子内跑来跑去,这是个小个子,鼻子十分醒目,穿着衬衫。他忙得要命,不太清楚在忙什么,他甩动着那对强有力地动弹着的双手,边走边摸各种东西,叫他的工人到车库的幕布后面去,又把他们叫回来,自己从其他人中间挤进去。而他的太太站在一边,穿着白色的紧身衣服,一顶小黑帽紧紧嵌入头发中,套着短裙子的两腿微微岔开,她朝炎热的空间看着,活脱脱是一位商人太太,小脑袋瓜里装满了经商的一切忧虑。  在旁边那个飞机库前面孤单地坐着库尔提斯。透过敞开一条缝的幕布可以看见他的飞机.这架B机比人们传说的要大。当我们经过时,库尔提斯正将《纽约导报》高举在面前,读着一页上方的一行;半小时后我们再次经过时,他已经读到这一页的中间了;又过了半小时,他结束了这一页,开始读新的一页。他今天显然不想飞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2
正序
倒序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2
知识百科-3
知识百科-4
知识百科-5
知识百科-6
知识百科-7
知识百科-8
知识百科-9
知识百科-10
知识百科-11
知识百科-12
知识百科-13
知识百科-14
知识百科-15
知识百科-16
知识百科-17
知识百科-18
知识百科-19
知识百科-20
知识百科-21
知识百科-22
知识百科-23
知识百科-24
知识百科-25
知识百科-26
知识百科-27
知识百科-28
知识百科-29
知识百科-30
知识百科-31
知识百科-32
知识百科-33
知识百科-34
知识百科-35
知识百科-36
知识百科-37
知识百科-38
知识百科-39
知识百科-40
知识百科-41
知识百科-42
知识百科-43
知识百科-44
知识百科-45
知识百科-46
知识百科-47
知识百科-48
知识百科-49
知识百科-50
知识百科-51
知识百科-52
知识百科-53
知识百科-54
知识百科-55
知识百科-56
知识百科-57
知识百科-58
知识百科-59
知识百科-60
知识百科-61
知识百科-62
知识百科-63
知识百科-64
知识百科-65
知识百科-66
知识百科-67
知识百科-68
知识百科-69
知识百科-70
知识百科-71
知识百科-7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