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4

最迟到东汉初年,日本已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两国交往加深,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入了日本。在汉字传入日本时,日本已有了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人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于是试图在自己的语言中引入汉字,以便于文化的吸收和交流。  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古日语和汉语的读音大相径庭,它们的音节极为不同,为使汉字音节能为日本人接受,日本人用日语音节改造汉语音节,实现了汉字读音的日语化。但是有许多汉字不容易被日语音节转化,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只好通过对汉语读音的模仿创出一些新的读音。在这里,汉语方言对模仿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日本人模仿的汉语“音读”中,就分出了“吴音”、“汉音”和“唐音”等不同形式。“吴音”与晋朝时汉字主要由江浙一带传入日本有关,带有吴地的特有软语发音。“汉音”则主要受华北和西安一带语音影响,由于传入多在隋唐时期,而那时中日交往最为广泛,所以至今“汉音”是日本语言的主要读音。宋元及其后,汉字传入日本并被模仿的语音称为“唐音”,也有较大影响。  日本人还用日语解释汉字的意义,学名叫“训读”。在训读时,日本人往往用几个音节解释汉语的一个音节,这就出现了日文中常见的一字多读现象。  上面所说的都是日本人在语音方面对汉语的吸收,其实不仅仅如此,日本人早就在琢磨怎样用汉字来书写日语,这种摸索的最终结果就是假名文字的出现。  假名,顾名思义是借用之意,就是借用汉字作为音符,来书写日语的形式。假名吸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分类,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简化楷书的部首表示日语音节,一种是用简化草书的部首表示日语音节,前者称为片假名,后者称为平假名。  大约到公元13到14世纪,假名成为日本的成熟文字,为人们广泛使用,但知识分子则多用文言文写诗作赋,文言文仍被看作高贵的象征。俳句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诗体,也叫“俳谐”(它本是“诙谐”的意思)。古代时,日本人就把以智巧和滑稽为主的汉诗或者和歌叫做“诙谐体”。到了中古时期,他们把凡是不属于正雅的汉诗、和歌、连歌全叫做“俳句”。17世纪后,经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提倡,“俳谐”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即特指连歌中的发句。“连歌”相当于中国的“联诗”。创作时,歌人们聚在一起,由一个人先吟出第一句,这叫“发句”。然后另一歌人吟出后一句,这叫“连句”。然后又咏发句连句,如此反复,可长可短,长的可达千句以上。这是当时贵族们的一种风雅的文学活动。后来,人们只用连歌中的发句吟出一些幽默讽刺的短诗作为和歌与连歌创作的余兴,这才产生了名副其实的俳谐。俳句一般是3局17音,即首句5音,次句7音,末句5音,所以又称“17音”。19世纪末,经过诗人正冈子规的革新,又产生了新派俳句。浮士绘  浮士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流行的一种描写风俗人情以及俳优、武士、游女、风景等的民间绘画。浮士,是佛教用语,含有人生无常的意思。浮士绘色彩艳丽,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细腻。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绘画。浮士绘的根源可追溯到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年)流行的风俗画和美人画。到了江户时代,其题材扩大为表现市井生活与风俗习惯、游乐活动、风景名胜、以及歌舞伎艺、力士相扑、美人春画、花鸟画等,由起初的毛笔画也发展成木版画。开创木版浮士绘的是菱川师宣。17世纪后半期的木版画是墨色印刷。到了18世纪,铃木春信创造了多色印刷的木版画,浮士绘由此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浮士绘的代表人物是喜多川歌磨,他绘作的美人画,峨嵋粉颈,体态婀娜,优艳华丽。江户末期,安藤广重所作的《东海道五十三驿站》,描绘了江户时代栩栩如生的生活与风景画面,留下了幕府末期的社会风貌。浮士绘的发展与流行与江户时代的整个社会和当时人们审美的发展分不开的。所以,随着江户时代的没落,这种绘画也渐渐没落,但它对于日本的艺术乃至整个大和民族审美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舞乐、歌舞伎和能乐  舞蹈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有着更崇高的意义。感情含蓄的日本人即便是在舞蹈中都决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放任地发泄着内心的情感,相反地,日本的舞蹈更是一种在内敛、宁静当中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艺术。这使得日本的传统舞蹈显得神秘难懂的同时,也平添了它的魅力。日本的传统舞蹈主要有三种,它们是舞乐、歌舞伎和能乐。舞乐是中国、朝鲜、日本三国舞蹈传统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的“序—破—急”的结构颇似中国唐代大曲“散序—中序—破”的曲式。演出时根据登台方向的不同而有左舞和右舞之分:左舞源自朝鲜和中国满洲,演员身着蓝色或绿色的服装;右舞则源自印度和中国,演员身着橙色或红色的服装。舞者均为男性,人数分四、六、八三种不同的规模。舞蹈时,演员们反复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跳着细腻而庄重的舞步。这种早已在中国、印度和朝鲜绝迹了的舞蹈形式,自7世纪以来至今,一直在日本的皇家宫廷中上演。  日本的歌舞伎则仅有300多年的历史。歌舞伎又称“日本舞”、“古典舞”、“日舞”、“邦舞”,它融汇了日本古典艺术中的宗教舞蹈“神乐”、“伎乐”、宫廷舞蹈“舞乐”以及武士戏剧艺术“能乐”中的精华,并摄取民间艺术中的养分而自成一体。歌舞伎正式出现于1603年,据说是在百年武士阶层的战乱之后。日本人民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于是巫女阿云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将自己首创的“念佛跃舞”带到京都一代巡回演出。她的舞蹈保存了宗教舞蹈的一些内容和程式,也吸收了乡俗舞蹈的成分,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歌舞伎的发展历经坎坷。起初它以歌舞为主,全部由女演员扮演,谓之“女歌舞伎”。后来由于武士阶层禁止女子登台演出,所以在1653年出现了全部由男演员演出的“若众歌舞伎”,男扮女角谓之“女形”。17世纪是歌舞伎的黄金时期,它由以歌舞为主体改变为以戏剧为主体,并开创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先例,且延续至今。19世纪末,在戏剧革新浪潮的推动下,歌舞基层掀起了一场新舞蹈运动,出现了“藤间流”、“花柳流”、“苦柳流”、“坂东流”等流派,促进了日本舞的繁荣。目前,在日本经常演出的歌舞伎保留剧目有100多个,可以分为四类:模拟傀儡戏的“义太夫狂言”;表现历史题材的“时代物狂言”;表现平民生活的“世话物狂言”;以及以舞蹈为主体的“能作事”。  能乐是完全属于武士阶层的舞蹈。它为武士阶层所垄断,是一种将歌、舞、乐、剧结合得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小巧玲珑的假面遮盖面孔。能乐音乐中的三段式结构和伴奏乐器都是由著名表演家世阿弥从舞乐中借鉴过来的。而它的吟唱则以念经的风格为基础,歌词是五音部与七音部交替的韵文,这种韵文形式是600多年前从中国传入的,后来成为日本诗歌的标准形式。能乐的舞台在舞乐舞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尖形的屋顶外,还有起支撑作用的四根柱子,它能提示假面后面的演员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免发生摔到台下的危险。朝鲜的文字变迁  汉字很早就传入了朝鲜,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深远,儒家的《四书》、《五经》很早就为朝鲜人熟悉,并被作为取士的基本依据。与日本相比,汉字对朝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朝鲜人名、地名,全都借用汉字表达,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字占朝鲜语词汇量的2/3以上。  早在隋唐以前,朝鲜人已开始尝试用汉字写自己的语言。唐朝时,当时的朝鲜新罗王朝派出了大量遣唐使留学生到长安,他们回去后即开始用汉字作音符,按朝鲜语法,书写朝鲜语词。这样书写的朝鲜语词表达的意思与汉语语词不同,它多用于书写一些乡谣、民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实词按汉字拼写,虚词用汉字代替朝鲜语音,实词意取汉字本意,用朝鲜语法组织语词。这种方式称“吏读”,保留了相当明显的汉字影响。  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方式,其运用范围都极为狭窄,官方的正式文字长期都是文言文。随着朝鲜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要求创制自己文字的呼声。14世纪末期开始,朝鲜官方开始推行一种字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按一定规则组成拼音方块字,叫做“谚文”,也就是通俗文字。朝鲜王室还专门在宫中成立了“谚文厅”教授新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谚文已成为成熟的文字,被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40年,朝鲜宣布废除汉字,全用谚文。朝鲜半岛分裂后,北朝鲜不再使用活字,南韩则继续使用,只是谚文的比例越来越大了。·第三篇 信仰之旅·艺术宝库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地处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半山腰。山势形成了半圆形,下临深涧,涧中有一泓清水。石窟环绕在半山腰,凿石而成,洞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据考证,石窟于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公元650年竣工,前后达数百年之久。  阿旃陀石窟共有29窟,其中25窟为僧房,4窟为佛殿。窟内的壁画、石像,件件精美,因为不曾有人破坏,保存完好。据说唐朝的中国高僧玄奘曾来过这里,以后此石窟一直湮没无闻。  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为主要内容,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画中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形象逼真,引人注目。  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具特色。当时艺术家以丰富的想像,运用瑰丽的色调,描绘了将近一千年间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况,它们被表现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钦仰。  第十六、十七两窟的壁画,是四五世纪印度艺术登峰造极时期的作品。第十六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但依然可看出所画的内容,情节生动真实。如悉达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发现丈夫弃家求道,便低头而坐,非常忧伤,周围男女老少也表现得十分不安,个个面带愁容。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第十七窟的壁画保存得最多,除千佛像和轮回图外,几乎都是富于人情味的画面。在八尊佛像下面是一幅幅小型壁画,每幅壁画中都有一对情人,或彼此敬酒,或相互赠花,画面清新、活泼,引人入胜。壁画上的“飞天”身姿极其柔美,脸部表情纯洁,目光炯炯有神,嘴如樱桃,眉毛细长,肌肤圆润。这一窟的壁画表明,当时艺术家已掌握了线的钩描,对色彩的支配、人物形象的表现、以及画面的组织安排等,已达到娴熟的地步。  第一窟为公元7世纪所建,是大乘佛教建筑中最光辉的典范。窟内正前方有释迦牟尼雕像,高约3米,引人注目,从中间和左右两侧三个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他的快乐、痛苦和冥想三种不同神态,这真是奇艺。拱门和六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个大厅,四周壁画上有五百罗汉等,其面貌姿态各不相同,喜、怒、哀、乐表情丰富,衣服纹褶也都清晰分明。这些壁画反映了古代印度高度的绘画艺术成就。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座石窟中,还有补罗稽舍二世、伊朗皇帝胡斯劳二世以及马利迦·希利在一起的画面,这幅画不仅是成就很高的艺术作品,而且它反映了当时印度和伊朗之间的友好关系,记载了公元7世纪时亚洲各民族间友好往来的历史,所以它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又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阿旃陀石窟的绘画与雕刻虽然是为宗教服务的,但内容都以当时现实生活为基础,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出社会各个阶层(从统治者到所谓“贱民”)的真实面貌。在表现技巧上,构图和谐紧凑,人体肌肤富于质感,线条舒展,笔法洗练,色泽鲜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至今为各国艺术家们所推崇,不愧为印度艺术的宝库,人类文化的奇迹,因此前往参观考察者终年络绎不绝。“投身饲虎”  我们在形容为了救助危难者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时,往往使用投身饲虎这个词。关于它的来历,佛经中有这样的故事:  有个国王,有一次带着他的三个王子到森林里游玩。正当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欣赏着林中美景时,发现一头快要死的老虎躺在路边,身边还有7只刚生下的小老虎。看到这些,大王子说:“母老虎躺着不去找食吃,饿了肯定会吃小老虎。”二王子说:“它真可怜,恐怕要饿死了。可我能怎么办呢?”三王子什么也没说,当父亲和两个哥哥要走时,三王子说他先不回去,过一会儿再回来。他们走后,三王子想法救助母老虎,但很久都想不出来。忽然,他想到可以用自己的肉来喂老虎,于是他脱光衣服,躺在母老虎面前,让它吃了自己。但老虎太饿了,根本直不起身,三王子于是用干树枝刺破了自己的血管,让母老虎舔食流在地下的血液,恢复了力气的老虎直起了身,吃了奄奄一息的三王子。当国王见儿子久久不回来而派人到森林里寻找时,只发现了一堆骨头和衣服。国王十分悲痛,将儿子的遗骨收藏起来供奉到了宝塔之中。  佛说:三王子做了一件大好事,也使自己脱离了苦海,这样他也就达到了涅的境界。佛陀  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简称佛,又称浮屠、浮陀,意为知者、觉者或智者。早在佛教产生前,已有佛陀的存在,释迦牟尼对它进行了重新解释,赋予它自觉、觉他(让众人觉悟)、觉行圆满等新意,于是佛陀就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中,修行成果有很多等级(果位),佛陀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层次。在小乘佛教(原始佛教)中,佛陀是教主释迦牟尼的专称,但在大乘佛教里,只要是修行到了最高的果位,都可称佛,我们常说的弥勒佛、燃灯佛、阿弥陀佛等就是这样。涅磐  在佛经中,涅磐的意思是圆寂、灭度,由其本意火的熄灭和风的吹散引申而来,佛教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境界。在这里,没有欲望、烦恼,没有生死,没有一般人的感受和理智,它超时光,超经验,超苦乐,完全排斥世间的万物和秩序,与它处于对立状态。涅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是一种永恒寂静的安乐境界,只有圣者能感知它,到达它,它代表功德圆满。在佛教中,往往称名僧去世为圆寂,也就是说他以死达到了涅磐的境界,完成了功德的圆满。佛之“三毒”  在佛教看来,一切皆苦,一切皆是烦恼。所谓“三毒”,就是在它看来,人生一世中带有根本地位的三种烦恼之源,即贪、嗔、痴,佛教称它们为“三不善根”,为人生诸烦恼之首。舍利和塔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众弟子们火化了他的遗体,在收拾骨灰时,弟子发现了若干颗晶莹透亮的白色珠子,弟子们认为这些珠子是佛祖的肉身化成,因而视其为圣物,称它作“舍利”,意思是“佛祖的身骨”。后来人们就用舍利来泛称佛和有德高僧的身骨。  舍利子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是极为神圣之物,被看作是佛的象征,因而舍利子也成了它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传说佛祖死后,印度有八个信佛的国王分取了它的舍利,建立专门的塔进行供奉,所以,在佛教中,塔的最初意思,就是供奉舍利的地方。印度现存的三齐大塔,里面据说就有佛祖的真身舍利。  佛塔又称“浮屠”,前期专指存放舍利之地,慢慢地里面也可以存放经文等各种法物了,甚至出现了不放舍利的塔,佛教徒于是称放有舍利的塔为佛塔,没放舍利的塔称支提,以做区分。前期的佛塔由于只供奉舍利,没有提供信徒的活动场所,是坟墓状的。后来发展出了一种塔庙,在先前塔的前面加盖大厅而成,信徒可在塔的大厅中进行各种礼佛的活动。当然,传入中国后,佛教活动场所渐渐以庙为主,塔倒不多见了。佛教的圣树  佛教有两大圣树:娑罗树和菩提树。  娑罗树又名“无忧树”,传说佛祖出生和去世都是在娑罗树下,顺理成章,娑罗树就成为了佛教的圣树。释迦牟尼本是印度一个小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据说佛祖出生前,净饭王由于一直不能有太子,极为苦闷,后来和自己的妃子摩耶王后同时梦见了天神为他们赐子,第二天王后就怀了孕。在产期快到时,天神又告诉王后,多在无忧树下走动可减少生产的痛苦,于是王后经常在鸟语花香的无忧树下活动。有一天,当王后禁不住去攀摘一颗树叶时,她身子一直,孩子就生出来了。王子一下地,就能自由活动,到处走、跑了。  王子长大后,并不想作国王,他在经历过一段腐化淫乱的生活后,突然离家出走了,要修行成果。他找了很多的师傅,都不能让他满意,潜心苦修了6年,王子都无法得道,这使他感到很苦闷,想要寻找新的修行办法。有一天,他来到了菩提伽耶,坐在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座修道。在一片寂静中,王子心里忽一下子豁然开悟了,证得了菩提果而修炼成了佛。由于佛祖是在荜钵罗树下证得菩提果的,以后佛教就把这种树称作菩提树,含“觉悟成道”的意思。据说佛祖得道时的那颗树现在还存在,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南郊20里的地方,树下有佛祖打座的“金刚座”,树东侧则是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大菩提寺。犍陀罗艺术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这大不利于佛教的流传。伴随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佛教徒改变了自己的佛教观念,他们自称大乘,而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神化,称其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时把佛教的神灵描绘成人形,塑成华丽的雕像。由于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后来的人们称早期佛像艺术为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吴哥古迹  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然而,从15世纪起,吴哥古文明竟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沉寂了400年,直到1861年才被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发现”。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随处可见金碧辉煌的泰国式样的佛寺,可距金边仅数百公里的吴哥却是从古印度传承而来的文明。在一个不大的国家里,一种文明突然“断裂”并被另一种文明所取代,这本身就是个谜。  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省省会暹粒附近,在这方圆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静静地躺着600余座石砌建筑,大都是佛教、印度教庙宇和宫殿。现存吴哥遗址中包括吴哥城(俗称大吴哥)、吴哥窟(俗称小吴哥)、巴肯寺、达布龙寺、空中宫殿、女王宫、罗洛印度教湿婆神庙等大型建筑群十几座。  吴哥建筑都用巨石垒砌而成,连地基都不打,却能屹立千年而不倒,其建筑水平之高令人惊叹。想当年,不知有多少人参与了吴哥的建设,也不知他们是怎样把这些巨石垒砌得如此之高,这一切使吴哥越发神秘。  柬埔寨是东南亚历史最长的国家,公元一世纪就已立国。公元802年,柬埔寨进入吴哥王朝时期,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茂的时期,是东南亚诸国中的老大。也正是从这时起,吴哥动工兴建。也许是国王们太痴迷于建筑艺术与宗教艺术了,一座座庙宇殿堂竟修建了400余年。  修建这些巨大的建筑,现代人尚且感到力犹不及,何况1000多年前的古人。据说,仅吴哥窟(小吴哥)就用了上千万人建了80多年。吴哥的建设耗去了大半国力,等到泰国(当时叫暹罗)兴起时,吴哥王朝已无力与之抗衡。于是,一次次退让,直至公元1431年,暹罗军队攻破并洗劫了吴哥城,吴哥王朝被迫东迁到金边,柬埔寨慢慢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小国。如今,当你站在斜阳渗透下的吴哥城中手抚石栏,空寂中,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惨烈的搏杀。  吴哥王朝东迁之后,吴哥便废弃了。这里的树木生长很快,热带巨树巨大的根系能将大石头拱起、掀翻,使建筑坍塌。于是,吴哥很快就湮没在了那片热带丛林中,一睡就是400多年,以至于连柬埔寨人都忘记了曾给自己国家带来无尽荣耀的那片建筑。婆罗浮屠佛塔——印尼的金字塔  当年释迦牟尼死后,诸弟子分葬舍利,在地面筑半圆的丘坛,下有基座,顶上立刹修饰(刹就是一根长杆串许多圆盘,互相重叠)。这就是浮屠。中国人又将浮屠简称为塔。  现今世界最大的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它还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东方四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婆罗浮屠”,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它大约建于公元778年,长宽各123米,高42米,动用了几十万名石材切割工、搬运工及木匠,费时五十至七十年才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随着15世纪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婆罗浮屠旺盛的香火日渐衰竭。后因火山爆发而遭堙没。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才从茂盛的热带丛林中把这座宏伟的佛塔清理出来。1973年,婆罗浮屠佛塔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婆罗浮屠佛塔是由100万块火山岩巨石一块块垒起来的十层佛塔,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120米。塔墙高4米,下面的基石亦高达1.5米,宽3米;塔身共五层平台,愈往上愈小。第一层平台离地面边缘约7米,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塔顶由三个圆台组成,每个圆台都有一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在这同一圆心的三圈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圆顶,离地面35米。  全塔共有姿态各异的佛像505尊,分别置入佛龛和塔顶的舍利塔中。舍利塔中的佛像是被塔身罩住的,只能从塔孔看到,相传如能用手从石块之间的孔中摸到佛像的手,便会为摸者带来好运,到这里后,不妨一试,看看是否能得到好运。  婆罗浮屠浮雕艺术也极为杰出,其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里,共计有1300幅叙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第一层走廓的正墙上,描绘了佛陀从降生到涅的全部过程。第二、三、四层的浮雕描绘胜财到处参访,寻求人生真谛的情节。佛陀、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国王、武士和战争也都是经常表现的题材。尤其突出的是艺术家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长石上较好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使人物栩栩如生。·第四篇 希腊的光荣·地下迷宫  在远古的时代,有位国王叫弥诺斯,他统治着爱琴海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弥诺斯的儿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阴谋杀害了。为了替儿子复仇,弥诺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战。在神的惩罚下,雅典正充满灾荒和瘟疫,无力对抗弥诺斯的挑战,雅典人向弥诺斯王求和。于是弥诺斯要求他们每隔9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  弥诺斯在克里特岛建造一座有无数宫殿的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谁进去都别想出来。在迷宫的纵深处,弥诺斯养了一只人身牛头的野兽米诺牛。雅典每次送来的7对童男童女就是供奉给米诺牛吃的。  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头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长们都惶恐不安。雅典的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看到人们遭受这样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他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并发誓要杀死米诺牛。  雅典民众在一片哭泣的悲哀声中,送别包括忒修斯在内的七对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只要船上的黑帆变成白的,就证明爱琴国王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潇洒引起弥诺斯国王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忒修斯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偷偷和他相会。当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她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诺牛的伤害。  聪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进入迷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怪物米诺牛。他抓住米诺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剑,奋力杀死米诺牛。然后,他带着童男童女,顺着线路走出了迷宫。为了预防弥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启航回国。经过几天的航行,终于又看到祖国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伙伴兴奋异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翘首等待儿子的爱琴国王在海边等待儿子的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时,以为儿子已被米诺牛吃了,他悲痛欲绝,跳海自杀了。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弥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找到了迷宫。由于地下迷宫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雅典古城  雅典古城堡即雅典卫城,位于雅典西南部。雅典是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卫城是供奉雅典庇护者雅典娜的地方。雅典卫城雄踞于市中心一座高一百五十多米的四面陡峭的山丘上,19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遗址,它们包括道路、水井、墓穴和住宅,这些遗址证明此处于公元前2800年便有人居住,一千年后的雅典王也是在这里建起了他的王宫,宫殿被一道牢固的围墙完全圈在里面,利用雅典卫城的陡峭山岗进行有效的防卫。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作为希腊第一个城市国家出现,这里成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的宗教中心。公元前480年至479年,贵族出身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成为雅典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他委任当时希腊最有名的雕塑家费迪亚斯重新建筑雅典卫城的神庙,鉴于雅典国家的政治机构早已被迁移到城市的低部,这里完全成为了雅典人膜拜崇尚诸神,尤其是雅典城的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宗教圣地。卫城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地势险峻,仅在西面有一上下出入的通道,战争中又是坚固的要塞。  古堡由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雅典娜胜利神庙和卫城山门等古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几乎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因考虑到从山下四周仰望卫城的良好景观,这些建筑物基本沿周边布置。又因考虑到在卫城内的观赏效果,它们相互之间既不平行也不对称,而是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使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在山上山下、在前在后都能够观赏到不断变化的绚丽的建筑景象,而这个景象系统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有主有次的画面。  城堡的正面,保存着古剧场、集市中心和竞技场的遗址。城堡东南角建有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石雕和其他古代艺术品。希腊国宝帕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因祭奉雅典娜女神而得名。神庙除了石灰钙岩的地基,木制的大门和天花板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是用从潘太里科山采来的大理石构造成的,包括屋顶。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对帕罗斯岛上的优质大理石来说略显粗糙,所以这里的帕罗斯大理石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无瑕的质地使它显得尤为珍贵。  神庙的主体建筑为两个大厅,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带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廊。东部的门廊通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高11.89米,由总重约40—50塔伦特的金片镶着木制框架制成,其脸、手、脚部分用象牙雕制,眼睛的瞳仁由宝石镶嵌。她面目娴雅宁静,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执长矛,以盘蛇圆盾护身,威武庄严,栩栩如生。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后,将之交到了当时最杰出的画家手中,因为他认为“画家的最后笔触能给神像增添宗教色彩”。  神像设计灵巧,可以搬动或转移隐蔽。但这一艺术杰作,于公元5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搬走后失踪,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大憾事。这座神像是卫城建筑空间布局的核心,点明了建筑群的主题,丰富了建筑空间内容和层次。现在雅典考古学博物馆珍藏的雅典巨像只是一尊复制品,作于古罗马时代,相形之下,复制品威严不足,冷漠有余。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5世纪中叶,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极为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帕特农神庙的正式启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着盛大的帕那太耐节奉献给雅典娜。帕那太耐节是雅典人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常常举行体育竞技、歌舞活动和穿过全城直至神庙的巡行。巡行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织成的羊毛长袍挂在一只船的主桅杆上,船被抬在牛车上,这样缓缓移向神庙,羊毛长袍最后奉献给雅典娜。接着进行的是祭祀活动,献给女神的牺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它必须强壮、健康,没有伤口更没有缺陷。在出土的众多陶器上有许多祭神的场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杀牲口的场景总是被省略。牺牲品身上的骨头和肥肉被堆在祭坛上烧,重要的是从这里升起的烟必须升到神像上方,这样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这种祭神方式显然很特别,据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发明的,在分割牺牲品之后,他诱使宙斯选择骨头和油肉那一部分,将精肉留给人类。奥林匹亚赛会  波斯王薛西斯统率的大军横扫了希腊北部,来到了南下惟一的通道德摩比勒隘口前。令他十分奇怪的是,把守关隘的只有几千名希腊士兵。“难道希腊人另有埋伏?”直到派去侦察的人回来向他报告,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此时正是希腊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间。在希腊,奥林匹克是高于一切的大事,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甚至在外敌入侵时也不受影响。  那么,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希腊神话传说,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整个世界。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他们进献上整牛整羊作为祭品,载歌载舞,欢庆宴饮,同时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  到公元前766年时,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也就是运动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是200码(大约182米)短跑,后来逐渐增多,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比赛。最受观众欢迎的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奔腾,车轮滚滚,尘雾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骏马的嘶鸣,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热烈的气氛。因为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又要接受专门训练,所以参加的往往是贵族的代表。  运动会结束,竞赛优胜者要戴上用月桂编成的王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桂冠。戴着桂冠的优胜者比国王还要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有人甚至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崇拜。竞技大会的闭幕式上,还要举行“国宴”招待他们。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希腊,有的时候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扬。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有的城市还故意把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进城。如果优胜者是雅典人,还可以得到500银币的奖励。  古老的运动会还树立起了一种优良的运动作风,优胜者得到最高的荣誉,受到普遍的尊敬;而那些在运动会上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作弊的人,要被立即赶出竞技场,遭受大家的耻笑。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代希腊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甚至战争也要为运动会让路。交战的双方会暂停攻击,等到5天运动会结束以后再继续开火。后来,休战期延长到一个月,最后延长到3个月。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希腊人仍把运动会放在第一位。竞赛期间是希腊全国性的节日,每个希腊人都把能看到奥运会当作一生幸福中的大事。  奥运会对希腊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的各个城邦,因为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会,就有了共同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彼此接近,也增加了各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很多城邦之间的紧张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的发展。希腊著名雕刻家迈伦塑的掷铁饼者,肌肉健壮,线条流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青年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被誉为不朽的艺术珍品。希腊人中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奥林匹克,就没有希腊雕刻。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到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举行比赛,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中断了1500多年。后来,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公元1896年,奥运会又在雅典恢复了。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比赛项目更多,参赛的选手更多。每隔4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会集在田径场上,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和友谊。奥运会又成为了人类和平友谊的盛会。为美女而战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据说斯巴达有一人家生了个女儿,取名海伦。这小姑娘俏丽无比,渐渐长成一个举世罕见的美女。人人都公认她是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希腊各国的公子王孙们都纷纷追求她,追求不成者也以看到她的芳容为一生最大的愿望。海伦成了各国公子王孙们的偶像和精心保护的珍宝。后来,海伦的未婚者们达成了协议:让海伦自己选择丈夫,大家保证尊重她的选择,而且要共同保护她丈夫的权利。  后来,斯巴达王阿特柔斯的儿子墨涅依斯被海伦看中,两人成亲。不久,墨涅依斯做了国王,两人相亲相爱,是一对美满的夫妻。  一天,墨涅依斯的王宫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特洛伊是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上的一个小王国,它和希腊隔海相望。墨涅依斯对帕里斯盛情款待,连年轻的王后海伦也亲自出来接见。帕里斯长得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很讨女人喜欢。海伦和他一见钟情,竟鬼迷心窍地和帕里斯一起逃回特洛伊城了。  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他连夜赶到迈锡城,请国王阿伽门农,也是他的哥哥帮他复仇。阿伽门农当时是希腊各国的霸主,他马上邀请了希腊许多小国的国王来开会,会上大家决定联合起来用武力消灭特洛伊城。阿伽门农被推选为统帅。不久,一支有10万人马、一千多条战舰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攻打特洛伊城去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爆发了。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神安排的,他们给这场战争的起因编了个美丽的神话。  神话中说,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国王珀琉斯和海中女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匹斯山上的许多神仙都应邀而来了。宴会十分热闹。忽然,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女神,她把一个金苹果扔在桌子上,上面刻着一行字:“给最美丽的女神”。  扔苹果的女神是“争吵女神”。珀琉斯国王本来就不敢邀请她,没想到她却自己来了,而且引起一场争吵。因为女神们都想得到金苹果,以此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  于是,众神的首领宙斯命令女神们到特洛伊去,请一个叫帕里斯的牧羊人来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女神们都给帕里斯最大的许诺:天后赫拉答应使他成为一个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保证使他成为一个最聪明的人;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发誓让他娶到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做妻子。  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因为他不要智慧,不要当国王,只要一个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牧羊童,他是特洛伊国的王子伪装的。  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帕里斯拐走了当时最美的女子海伦——斯巴达王墨涅依斯的王后。由此,引发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希腊人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城,但特洛伊城是个十分坚固的城市,希腊人攻打了9年也没有打下来。第10年,希腊一位多谋善断的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妙计,用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城。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  “当心希腊人造的礼物”这一成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传着,它提醒人们警惕、防止被敌人的伪装欺骗,使敌人钻进自己的心脏。这句话就是来自木马记。“特洛伊木马”现在已成了“挖心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马拉松  公元前492年的春天,强大的波斯又想征服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了。波斯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和他们隔海相望的希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  战争进行到第3年,波斯大军再次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处境险恶的雅典,一面紧密动员,加强戒备,一面派当时的长跑能手斐里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这位长跑健将以惊人的速度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便到达斯巴达。但斯巴达人却以祖宗规定,月不圆不能出兵为由拒绝出兵。斐里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斐里庇第斯无奈,只好赶回马拉松复命。雅典人听到斯巴达人不出兵的消息后,他们并不气馁,他们立即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奴隶也编入军队,赶往马拉松,占据有利地形。  当时雅典军队有一万人,加上一千援军,总共不过一万一千人。而波斯军队有1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米太亚得决定不与敌人硬拚,而是把战线稍稍拉长,把精锐步兵安排在两侧,正面战线上的兵力比较薄弱。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清晨,大战前夕,米太亚得对希腊将士做战斗动员,他说:“雅典是永远保持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关键就在你们。”他激动人心的话语,激励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激战开始了,希腊士兵在下面发起进攻,波斯军队不知是计,立即反攻。希腊军队边战边退,波斯军队步步进逼。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从两侧夹击波斯军。波斯军队由于追击希腊人,战线拉得过长,这时陷入希腊军队的包围,首尾不能相顾,慌忙逃向海边,想上船逃跑。希腊军队尾追至海边,和波斯军展开夺取军舰的战斗。这场战役中,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船。雅典人牺牲了192人,其中有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  米太亚得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他又选中长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去传送消息。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可是,为了让同胞们早点知道胜利的消息,他拚命奔跑,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啦!”喊声刚落,他便一头裁倒在场,再也没有醒来。  希波战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交锋的第一仗,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斗志。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里庇得斯的功绩,1896年,雅典人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距离是马拉松至雅典的距离,根据当年斐里庇得斯经过的路线确定为全程40公里又200米。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又195米。斐里庇得斯的名字和马拉松战役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一代又一代地留存在了人间。斯巴达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象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希洛人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武装起义。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被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男孩到12岁时,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色,直至被狐狸咬死。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一切有关城邦的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然而,名义上还要由公民大会通过,方可有效。  斯巴达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加剧对希洛人的压迫和剥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举行起义。约公元前640年,希洛人发动长达十几年的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境内的希洛人再次起义。他们英勇顽强,直逼斯巴达城下,坚持了长达10年的斗争。斯巴达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给了起义军自由。斯巴达的统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斯巴达一天天走向衰亡。亚历山大  “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这是希腊最著名的雄辩家的雄心,只可惜当时的希腊已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处于日暮西山的时候了。但事隔几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却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征服亚洲的征途。  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曾驯服过别的骑手不能驾驭的烈马。13岁到16岁,他的父亲为他聘请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作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是《伊利亚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学习,创下辉煌的伟绩。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被征服的城邦认为这是摆脱马其顿帝国控制与奴役的天赐良机,他们纷纷起义暴动,但年轻的亚历山大在短短的两年里就平息了骚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以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把目光投向了领土辽阔、资料丰富、财富滚滚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一位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彻底击败了大流士的继位人,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元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斯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在东征的进程中,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应该平等、和睦相处。他因此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了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由于内讧不久就分裂了。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改革家梭伦  这是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只见梭伦在众人的注视下大步登上讲坛,环顾四周,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此时,嘈杂的会场立时变得鸦雀无声,人们凝神屏息,视线随着梭伦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个大木框。梭伦用手一拨,将架在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便呈现在人们面前。梭伦高声宣读了这项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解负令”,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契全部废除,被抵掉的土地归还原主,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拔款赎回。并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起劲地欢呼,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梭伦(约公元前630—56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梭伦早期的游历经商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他了解了下层平民的疾苦,从而抛弃了贵族的骄矜,对他一生的改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从邻邦墨加拉手中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夙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担任首席执政官后,他立即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颁布多项法令,向氏族贵族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当时,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梭伦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穷是富,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400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它各级公民都可当选;设立了陪审法庭,每个公民都可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陪审法庭成为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在梭伦改革之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对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们指责它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了这一酷刑。他还采取了许多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除自给有余的橄榄油外,禁止任何农副产品出口;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奖励有技术的重工业者移居雅典,给予其公民权;改革币制;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等。  梭伦制定的这一系列法律条文均刻在木板或石板上,镶在可转动的长方形框子里,公诸于众。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伯里克利与雅典  提起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人们往往会想到雅典城和伯里克利的名字,因为最能代表与反映这种强盛与繁荣的,就是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因此希腊的“黄金时代”又被称作“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年),是希腊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贵族,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较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公元前444年以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希腊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谈。  据说,为了广泛接近民众,伯里克利经常到大庭广众之中和普通百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遇到反对他的人当面辱骂他,也从不动怒,更不随意抓人。一天晚上,在他步行回家的路上,一个贵族跟在身后辱骂他:“你这个疯子!真无耻!你出身贵族,却忘掉了自己的朋友,竟然去结交那些下贱的百姓!”这个人就这样一路尖声叫骂着,尾随他到了家门口。看看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让仆人打起火把,把骂他的人送回家去。  伯里克利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执政廉洁,他掌权十几年都没参加过别人举行的宴会。他唯一一次接受的邀请是参加侄子的婚礼,但还未开宴他就离开了。老百姓形象地说,伯里克利在雅典只熟悉一条路,那就是通向能和普通公民接触的广场和500人会议的路。  在雅典,军人、法官、议员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起初都是没有薪金的,当兵的要自己掏钱买武器和马匹。这样一来,这些职务都被有钱人把持了。伯里克利执政后规定: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由此一来,公民的民主权利扩大了。伯里克利还给穷人发“看戏津贴”,使他们也有文化娱乐的机会。伯里克里当权时做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大事,这对日后雅典以至整个希腊的文化艺术、旅游及商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件大事就是:重建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放火烧毁了的雅典城。  在他的主持下,一批出色的雕塑家、建筑师、工艺家云集雅典,把这座古城装饰得十分雄伟、壮丽。不久,许多闻名于世的建筑陆续屹立于雅典城。可容纳14000名观众的露天剧场,经常上演一些著名剧作家的悲剧和喜剧,其中不少剧作对欧洲的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专门用于诗歌演唱和比赛的音乐堂,经过精心设计,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位于雅典中心的卫城是最出色的建筑群,它建在150米高的陡峭的山巅之上,全部用大理石修建而成,城中有雅典最著名的帕提侬神殿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铜像。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2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3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4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5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