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有两个重要的环流系统,分别位于南、北两半球的热带及副热带。北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南-- 984世界地理概览569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及秘鲁寒流组成,按反时针方向流动。分布于大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及秘鲁寒流从水温较低的高纬度流向水温较高的低纬度,对沿途的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暖流之一,流量相当于世界各河流总流量的20倍左右,水温高,对西部海域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在两个环流系统之间,有一股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流。此外,在太平洋西北部有亲潮(千岛寒流),北部有阿留申暖流,它们组成一个高纬区水温较低的环流系统,有时称为“寒水环流系统”。在南半球西风带内,受强盛西风的推动,海水自西向东流。由于无大陆阻挡,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大西洋连成一片,海水作环球流动,故称为“西风环流”。在南纬55°以南,盛行的极地东风把水从东部海域吹向西部。太平洋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9.37℃,比大西洋高2℃。这主要是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区域最广,以及白令海峡限制了北冰洋的冷水流入所致。由于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表层水温的分布,亦大致与太阳辐射热的分布一致。从南纬20°至北纬20°的赤道两侧,水温为25~29℃。从赤道向北,水温逐渐降低,最冷的2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55°附近,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处于冰封状态;最热的8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65°~68°附近。南半球海洋表层水温普遍低于相同纬度北半球表层水温,0℃等温线出现在南纬60°~62°(8月)及66°~67°(2月),南极大陆沿岸分布着冰山。受洋流、入海径流及季风的影响,北纬40°以北,西部海水温度较东部低4~7℃;在南纬40°与北纬40°之间,西部较东部高-- 985669世界地理概览3~5℃。海水温度在表层以下急剧降低,到1500米以下,常年维持在1~2℃或更低。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太平洋表层盐度平均为35,变B化在32~36.5。南半球海水盐度高于北半部,南纬0°~40°B及北纬20°附近,海水盐分最多,盐度在35以上,其中北半B球最高值为35.5,南半球达36.5。从低纬区到高纬区,B B海水盐度逐渐下降,大洋北端降至31以下,南端降至33.B5。此外,北半球西部由于河流淡水的大量汇入(如长江、B黄河),对黄海、东海表层盐度的影响较大。自然资源 太平洋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多种固体矿藏。石油与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大陆坡及小洋盆的海底。已发现的油气田大部位于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各边缘海海底及东部大陆架上,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澳大利亚东南的巴斯海峡、新西兰中部的库克海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一带及中国沿海。太平洋的含油地层面积估计可达1720万平方公里,其中27%分布于大陆架,34%分布于大陆坡,39%分布于深海盆地。砂矿中,有多种金属矿床,目前主要开采的是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磁铁矿等。已大规模开采的有东南亚的砂锡矿、阿拉斯加的砂金矿和砂铂矿、日本的磁铁砂矿及美国西海岸的各种重砂矿。磷灰石砂矿分布于北纬40°~50°之间的大陆架边缘带,最大的磷灰岩堆积于南加利福尼亚附近。在太平洋海底活动构造内,形成环太平洋的内生矿成矿带,其范围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俄罗斯、中国、马来群岛、澳大利亚等地的沿太平洋陆地及近海海底。以铜为主,其次是金、铁、银、铅、锌等。在水-- 986世界地理概览769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广泛分布着锰铁结核,其中锰铁含量占38%,此外还含有钴、镍、铜等有价值的金属。锰铁结核矿富集区的面积约1800万平方公里,估计储量17000亿吨,但目前达到开采条件的面积约数十万平方公里。太平洋的动、植物的种类繁多,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大洋表层,大量繁殖着单细胞的浮游藻类和各种各样的浮游动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温带有鹿角藻类和昆布科藻类(主要是海带),在热带有褐藻、绿藻及多种细藻,海岸带分布有红树林。众多的水藻为近海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繁殖有多种软体动物、软体虫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以及珊瑚虫等,并出产大量的鱼蟹。在岛屿和滨海一带地海鸟的栖息场所。大洋中部有不少兽类,如鲸鱼、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獭等。太平洋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大洋中居首位,捕获量占世界总捕获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渔场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东南部等渔区。西北部渔区包括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一部分,其中大陆架面积219万平方公里。这些海区受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的影响,加上众多大陆江河把大量有机物冲刷入海,滋养浮游生物,鱼类汇集。主要捕捞鱼类有明太鱼、鲑、鳟、鲱、鳕、黄鱼、金枪鱼等。东南部渔区包括秘鲁、智利沿海,大陆架面积狭窄,但该海域有强盛的秘鲁寒流流经,并在盛行东南风影响下,沿岸表层水流偏离海岸,中层冷水上泛,把大量无机盐类带上水面,为浮游生物和鱼类提供丰富饵料,繁殖了大量冷水性鱼类,其中鳀鱼是主要捕捞对象。此外,太平洋中西部、东-- 987869世界地理概览北部、中东部、西南部等渔区,也均有渔场分布。交通运输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太平洋在世界海运中的地位仅次于大西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16、货A运周转量的310和货物吞吐量的14。主要海运航线有东亚A A—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便加上一天。太平洋沿岸港口众多,亚洲主要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釜山、大连、天津、上海、广州、香港、海防、新加坡、雅加达、东京、横滨、神户、大阪等,大洋洲有悉尼、惠灵顿等;南、北美洲有温哥华、西雅图、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巴拿马城、瓜亚基尔等。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是许多海、空航线的中继站,如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西萨摩亚群岛、斐济群岛等。太平洋的海底电缆从1902年起开始敷设,现已有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岛至澳大利亚的悉尼,从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从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以及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的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凌美华)-- 988世界地理概览969白 令 海(BeringSea)太平洋最北部海域,介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西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东为美国阿拉斯加,南界阿留申群岛,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的楚科奇海相通。白令海峡最狭处仅85公里。亚洲、北美洲和俄、美两国的分界线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该海域和海峡。1724年7~8月和1741年6月丹麦航海家V.白令曾率队两次在此探险,并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故名。海域轮廓略呈三角形,东西最宽处2380公里,南北长约1580公里,面积230.4万平方公里。白令海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半部;东北部大陆架宽广,水深一般不足150米;西南部为深水盆地,包括科曼德尔海盆和阿留申海盆,水深超过3600米,最深为4151米(54°N,171°E)。平均水深1640米,海水总体积379.6万立方千米。地处北纬51°22′~66°31′,气候严寒。全年少晴朗天气,风暴猛烈,夏季雾重,冬季多雪。自北向南,年平均气温—8~4℃,年降水量260~1000毫米,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1~5℃,含盐度31~33。B由于风急浪高,多雾和有浮冰,给航行带来困难。北部海域从10月到次年6月封冻,不能通航。浮游植物160余种,以硅藻类的海藻为主。鱼类300余种,重要的有鲑、鲱、鳕、鲽、大比目鱼等。海兽有海豹、海獭、海象、海狮等。北部大陆架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海底有金、锡矿,但均尚未开发。-- 989079世界地理概览两岸重要港口有普罗维杰尼亚(俄)和诺姆(美)。(蒋长瑜)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南北最长2460公里,东西最宽1480公里,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较平直,总长10460公里。较大海湾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水北浅南深,平均深度821米,最深处3521米,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千米。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约宽400公里,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1~2月平均气温-20~-24℃,7~8月为12~14℃,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11月至翌年6月),冰厚0.8~1米。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2月平均气温-5~-7℃,7~8月为12~18℃,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水结冰期减为3个月左右。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海水表层盐度在萨哈林岛(库页岛)附近为25~27,堪察加附B近32~33,中央部分33。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B B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990世界地理概览179多寒带鱼类,以鲱、鲑、鳟等鱼为主,堪察加附近为大捕蟹场。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等动物。开发较晚,1713年才从鄂霍次克开航到堪察加地区。重要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科尔萨科夫以及日本的网走、纹别等,大多数为渔港。 (张文奎)日 本 海(SeaofJapan)西太平洋边缘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面,被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环抱。西南隔朝鲜海峡通东海,东北经拉彼鲁兹(宗谷)、鞑靼两海峡通鄂霍次克海,东、南经津轻海峡和濑户内海通太平洋。海域呈不规则菱形,东北窄,中、南部宽,从西南向东北延伸2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0公里,最大宽度1265公里,平均深度1350米,最深处4036米。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28.4万平方公里,约占海域面积14。大陆坡分500~1000米和2000~A3000米两个海底斜面。海盆大部深达3000米(3000米以上的约达30万平方公里)。北纬44°以北地区海水较浅,有一条南北向狭长的鞑靼海槽。北纬40°~44°之间,海底平坦,水深3000米以上,为日本海盆。北纬40°以南,海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海盆、海槽、海台和海底谷等。海峡一般都狭而浅,其最窄处和最浅处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鞑靼海峡7.3公里和7米;拉彼鲁兹海峡43公里和50米;津轻海峡18.5公里和130米;对马海峡41.6公里和50米。温带季风气候,表层-- 991279世界地理概览水温最暖月(8月)18~27℃,最冷月(1月)-2~13℃,自北向南递增。海域东部有对马暖流沿东岸北上,并从津轻海峡流入太平洋,从拉彼鲁兹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西部有利曼寒流沿西岸南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如2月,本州附近海岸水温5~10℃,而大陆一侧为0℃。海水盐度东部高于西部,如本州沿海为34.7,大陆沿海32.8~34.1。海B B域年降水量北部600毫米,南部1200~1500毫米。潮汐作用较小,潮差一般为0.2~0.4米。日本海大陆架如东部沿岸的秋田、新潟一带,北部的萨哈林岛沿岸和南部对马海盆均有石油、天然气储藏。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浮游生物等,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鲭、墨鱼和鲱鱼等。津轻、对马和拉彼鲁兹三海峡为日本海沿岸对外交通孔道。沿岸的重要港市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维埃港;朝鲜的元山;韩国的釜山;日本的北九州、下关和新潟等。 (丛淑媛)珊 瑚 海(CoralSea)世界最大的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其西、北、东3面,分别被澳大利亚大陆、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环绕,向南开敞,一般以南纬30°线与塔斯曼海邻接。北部介于伊里安岛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海域又称所罗门海;西北经托雷斯海峡与阿拉弗拉海相通。总面积479.1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北冰洋面积的25。海底自西向东倾斜,交错A-- 992世界地理概览379着若干海盆、海底高原和海底山脉。平均水深2394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狭长深邃的海沟,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9165米(在新赫布里底海沟)。海水总体积1147万立方千米,居世界各海之首。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最热月(2月)平均气温可达28℃,每年1~4月多台风。表层海水全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含盐度27~37。B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海水洁净,呈深蓝色,透明度较高(约20米),有利于珊瑚虫生长。在大陆架和浅滩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构成众多的珊瑚岛礁,珊瑚海因此而得名。其中澳大利亚大陆东北海岸的大堡礁最为著名,它全长2000余公里,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珊瑚海中多鲨鱼,故有“鲨鱼海”之称。其他水产资源有鳗、鲱、金枪鱼、海参、龙虾和珍珠贝等。 (蒋长瑜)白令海峡(BeringStrait)亚洲大陆东北端与北美洲大陆西北端之间的狭窄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的威尔士角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杰日尼奥夫角宽仅85公里,为北美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最短距离。海峡水深平均18~40米,最深处59米。海流北流向北冰洋,流速每小时1公里。海峡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达-10℃。10月封冻,到次年7月盛吹温暖的南风,海水解冻,但多雾,不利航行。海峡两岸居住着因纽特-- 993479世界地理概览人,以捕鲸、海豹、海象和捕鱼为生。代奥米德群岛位于海峡中间,苏、美两国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其间。(张文奎)拉彼鲁兹海峡(LaPérouseStrait)日本称宗谷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北海道最北端的宗谷岬与萨哈林岛最南端的克里利昂角间海峡最窄处宽约43公里。水深约50米,最深处为118米,除海峡中间的二丈岩外,无危及航行的岩礁和暗礁。海峡是在第四纪初由岛架沉降而成。海水温度与盐度北部低于南部,如6月的水温与盐度,北部为5.5℃和32.5,南部10~11℃和34.1;8月水温北部5~8℃,南部B B15~20℃;最冷月平均水温克里利昂角-1.7℃,宗谷岬2.1℃。对马暖流的一股支流经日本海通过海峡与南下的鄂霍次克海流在北海道东北海域交汇,海流时速1海里。夏有浓雾,冬多流冰,冬春多大风。主要水产有鲱鱼、海带等。扼北出日本海通鄂霍次克海入太平洋的航线要冲。南部的宗谷岬是日本北端的国境岬,岬上设有灯塔;其西宗谷湾内的稚内为不冻港。两地相距约32公里。北部的科尔萨科夫位于萨哈林岛南端阿尼瓦湾内,是俄罗斯远东良港之一,有造纸工业和水产加工业。(满颖之)-- 994世界地理概览579朝鲜海峡(KoreaStrait)北太平洋西缘,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本州和九州岛之间的水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公里,宽约180公里。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对马岛之间的水域,亦称西水道或釜山海峡。对马岛与九州岛之间的水域称东水道,其中,对马岛与壹岐岛之间称对马海峡,壹岐岛与九州岛之间称壹岐水道。海峡水深一般在50~150米之间,最大深度228米。峡底地形倾斜较缓,半岛侧更为平坦。两侧大陆架发达。在对马岛西北部有舟状盆地和洼地,长约50公里,宽5公里。海峡两岸都是沉降式海岸,蜿蜒曲折,多岛屿和海湾。韩国的天然良港有釜山、丽水、马山等,日本有下关、北九州、福冈等。黑潮暖流的分支对马暖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在对马岛南端分成两支,分别流经东、西水道,西支流量占70%。总流量每秒为500万立方米,流速每小时约0.9~1.8公里,流幅平均70~150公里。夏季表层水温23~28℃,冬季10~15℃,受暖流影响,沿岸气候温暖多雨。另有一支来自日本海呈东北—西南向的利曼寒流。寒暖流交汇,渔产丰富。釜山、长崎、福冈等为著名渔港。朝鲜海峡是日本海的“南大门”,向东北经日本海,通过拉彼鲁兹(宗谷)等海峡,可达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向东穿过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的关门海峡及濑户内海迳入太平洋;向西通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直抵东海。海峡又是朝鲜半岛东西-- 995679世界地理概览两岸海上联系的必经之路,交通、战略地位重要。釜山与下关等港有定期航线。 (孟春舫)马六甲海峡(StraitofMalacca)亚洲东南部重要海峡,因临近马来半岛南岸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经济和战略地位重要。海峡从西部的韦岛至东部的皮艾角,长1080公里,包括新加坡海峡,全长1185公里。西北部宽达370公里,东南端宽仅37公里,海峡呈喇叭形。底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深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主要深水航道偏近马来半岛一侧,水深25~151米,至安达曼海盆深达200米,靠近苏门答腊一侧,一般水深27米,很少超过37米。流速缓慢,每小时2.8~3.7公里。峡中大部分为半日潮。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5℃以上,年较差和月较差小。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940~2575毫米。处在赤道无风带,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弱,平均风力为1~3级。4~5月和9~10月的季风转换期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西南季风期偶尔有“苏门答腊风”,暴风骤雨,但持续时间不长。公元初年,中国船只已航行马六甲海峡。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波斯湾与红海横渡印度洋,穿过海峡而抵达中国及马鲁古群岛(盛产丁香、胡椒,有“香料群岛”之称)的航线,即“香料之路”。随着来往船只的增加,海峡地位日趋重要。7~13世纪,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15世纪-- 996世界地理概览779初,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数次经过海峡,出入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东岸。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最先侵入海峡地区,继之荷兰、英国先后占领沿岸各地,成为东侵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控制。战后成为国际重要通航海峡之一,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有6万余艘(77%的船只在新加坡停靠),有50多个国家的船只通过海峡,其中日本最多。 (吴关琦)麦哲伦海峡(EstrechodeMagallanes)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峡。海峡狭长曲折,东起大西洋岸的邓杰内斯角和圣埃斯皮里图角,向西南延伸至不伦瑞克半岛折向南行,在道森岛西南岸又折向西北,经圣伊内斯岛和德索拉西翁岛北岸,至皮拉尔角通往太平洋。长约600公里,宽3.3~33公里,最大深度1170米,航道最小深度31~33米。海峡西段狭窄深邃,两岸崖壁陡峭;东段宽阔水浅,岸壁低矮,形成3个相连的浅水湾。处南纬52°以南,位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多强风和浓雾,海面波涛汹涌,在帆船时代过往船舶易失事。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到达并通过,故名。此后成为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6世纪末为西班牙所控制。1881年后,除最东端外均属智利,各国船舰可自由通航。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航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智利南部麦哲伦省牧羊业的兴起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 997879世界地理概览沿岸近海贸易又有所发展。主要港口蓬塔阿雷纳斯,在不伦瑞克半岛东岸,处海峡的中心位置。 (田松庆)-- 998世界地理概览979大 西 洋大 西 洋(AtlanticOcean)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并通过其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同亚洲滨临。东、西部分别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面积9165.5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5.4%,相当于太平洋的一半弱。平均深度3597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海沟,达9218米。海水总容积32970万立方千米。西南部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线同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同印度洋为界。北部以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斯塔德角一线,一般作为大西洋的北界。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状。南北长约16000公里,东西宽2400~6000公里。南半部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较少,较重要的只有南极大陆与南极半岛间的威德尔海。北部海岸线较曲折,并有众多的岛屿和半-- 999089世界地理概览岛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其中较重要的有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圣劳伦斯湾等。著名的海峡有沟通北海与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沟通黑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沟通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卡特加特海峡、厄勒海峡和大、小贝尔特海峡,以及沟通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的佛罗里达海峡等。大西洋中的岛屿总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大陆岛,如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那利群岛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另一类是火山岛,在大西洋中部呈串珠状分布,如亚速尔群岛等。海底地形 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或称大西洋中脊),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海岭北起冰岛附近(其中北纬52°至冰岛间称作雷克雅内斯海岭),南迄南纬55°附近的布韦岛,呈“S”形分布,总长约16000公里。由一系列彼此相距12~32公里的平行的岭脊组成,宽度为375~555公里至2200~2400公里,总面积2228万平方公里,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14。海岭一般高出周围洋底2000A~4000米,岭脊高度从中轴向两侧逐级降低。山脊距洋面2000~3300米,个别山脊露出洋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佩德罗-圣保罗礁、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等。岛上多火山及地震。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南纬0°13′,西径18°26′,最大深度7856-- 1000世界地理概览189米)的巨大断错(东西错开达1000多公里),将大西洋海岭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西洋海岭的轴部,有一条纵向的中央断裂谷地。谷底一般深约3250~4000米,宽约10公里,其谷坡又急剧上升到1640~2200米的深度间,谷坡宽度20~40公里。在整个大西洋海岭沿线,还有许多与中央断裂谷带近于垂直的横向断裂带,其深度大多达5000米,在地貌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在大西洋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两列海盆、东列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海盆;西列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此外,在南部尚有一个宽广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之间,常隔有一些海底山脉或高地。如佛得角海盆与几内亚海盆间的塞拉利昂海丘,安哥拉海盆与开普海盆间的沃尔维斯海岭,以及巴西海盆与阿根廷海盆间的里奥格兰德海丘等。上述各海盆的一般深度多超过5000米,其中最低平的深海平原深度大多在5500~6000米间。大西洋的大陆架分布较广,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921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太平洋大陆架,但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将近两倍。大陆架的宽度变化很大,从几十公里到1000公里不等。其中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北海以及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外缘海域,是世界上大陆架最宽的区域之一,200米深度内的大陆架最宽可达1000公里以上。比斯开湾以南,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及非洲西岸的大陆架宽度较小,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北美大陆东岸的大陆架宽度一般为110~-- 1001289世界地理概览320公里(在纽芬兰东南海域最宽处达500公里)。南美大陆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陆架狭窄,但大陆东北岸又展宽到90~300公里;至巴西东北岸,宽度复减至20公里左右;南纬30°以南,大陆架又展宽到160~400公里,其中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美洲海岸,大陆架宽达1000公里左右。大西洋大陆架水深大部在100米以内,只有个别部分超过150米。连接大陆架和深海陡倾部分的大陆坡,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较陡,坡度多为5°~10°,宽度一般只有20~30公里;在美洲大陆架外侧的大陆坡,一般坡度较缓,常在3°以下,但宽度较大,通常可达50~90公里。海洋水文 大西洋的洋流系统同大气环流特别是洋面的盛行风直接相关。其南北两部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及加那利寒流组成。北赤道暖流大致从佛得角群岛开始,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至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称安的列斯暖流。它的大部流向西北,小部与从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汇合,向西穿过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各海峡,注入加勒比海,称加勒比暖流。继而西北流经尤卡坦海峡注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不仅汇聚了南北赤道暖流,而且还接纳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暖水,因而成为巨大的湿热“蓄水库”,其水位也较邻近的洋面高。巨大的海流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哈特勒斯角附近,湾流宽达110-- 1002世界地理概览389~120公里,水层厚度700~800米,表层水温25~26℃,流量8200万立方米秒),到北纬40°附近,因受盛行风的影响A折而向东,大约在西经40°附近,“湾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并在北纬40°、西经30°处分为两支:北支在强劲的西南风的吹刮下向东北流,在不列颠群岛的西北穿过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挪威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挪威海和北极海域;南支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南部环流系统由南赤道等暖流和福克兰等寒流组成。南赤道暖流位于赤道以南,但当它由非洲沿岸流到南美沿岸时,由于受到南纬7°附近巴西向东伸入的巨大的三角形轮廓的影响,迫使南赤道暖流在此分为两支:北支沿大陆海岸至小安的列斯群岛,称圭亚那暖流;南支沿大陆海岸南下,叫巴西暖流。巴西暖流到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与沿阿根廷海岸北上的福克兰寒流汇合后,因受盛行西风的作用而转向东,成为整个环南半球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西风漂流在接近非洲南部处,一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印度洋,另一部分沿非洲西岸北上,成为本格拉寒流。本格拉寒流在南纬10°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形成了南大西洋反时针环流系统。此外,在南、北赤道暖流之间,还有一条与其流向相反的赤道逆流,向东注入几内亚湾,称几内亚湾暖流。另一条是由北冰洋的巴芬湾经戴维斯海峡沿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汇,潜流于温水层之下。-- 1003489世界地理概览在暖、寒流相汇的附近海域,多海雾,并且是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交汇的场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如上述纽芬兰附近海域,南美阿根廷以东海域及拉普拉塔河口附近,西欧沿岸及非洲西南岸等。大西洋北半部的平均水温比南半部高6.3℃。同气温一样,大西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幅也不大。夏季最热月(南、北大西洋分别为2月和8月),在赤道和南、北纬20°附近,表层水温约为26~27℃;北纬40°附近为23℃,南纬40°附近为15℃;北纬60°附近,表层水温自东部海域的12~13℃减至西部海域的5~6℃,南纬60°附近则接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