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 藏南美洲矿藏种类很多,巴西、圭亚那高原和宏第斯山是矿藏的主要富集区。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的主要矿藏是铁、锰、铝土、石英晶、云母及多种稀有金属。在巴西高原上,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是最重要的矿藏富集区,拥有铁、锰、铅、锌、云母、石英晶等多种矿藏,该州中部以伊塔比拉为中心的“铁四边形地区”,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优质铁矿,其他有巴拉州的铁和铝土矿,马托格罗索州的锰矿,巴伊亚州的铬矿,朗多尼亚地区的锡矿,戈亚斯州的铅、锌、镍矿等。圭亚那高原上,苏里南和圭亚那两国的铝土矿甚为丰富,其次是委内瑞拉东部的铁矿和巴西阿马帕地区的锰矿。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是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还有大量鸟粪层堆积。在赤道至南纬35°之间有一条重要的-- 831218世界地理概览含矿侵入带,形成巨大的多种有色金属矿富集区。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其次是分布于玻利维亚境内东科迪勒拉的锡矿,储量仅次于东南亚;铅、锌、铋、钼、银、锑等也有丰富储藏,秘鲁的铋矿储量高居世界首位。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如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盆地、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谷地等。硫磺矿则与广布的火山堆积物联系在一起。中部平原矿藏种类贫乏,以沉积型矿藏为主,较重要的是奥里诺科平原东部和亚马孙平原西部的石油。气 候温暖湿润、夏雨为主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7月2℃等温线和1月8℃等温线绕过大陆南端。全洲除山地外,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则超过2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纬40°以南为8~20℃,南回归线以北为24~28℃。各地气温的年较差很小,大陆性不显著。占大陆一半面积的南纬15°以北地区,年较差一般不足5℃,全洲最大年较差值仅16.7℃(阿根廷西北部的圣胡安)。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3,比率高于其他各洲;干旱沙漠A区所占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中又是最小的。大抵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东北和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一线以北和-- 832世界地理概览318以东的广大地区内,除哥伦比亚东北岸、委内瑞拉西北岸以及巴西东北部内地外,年降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安第斯山脉低纬东坡、亚马孙平原西部、奥里诺科三角洲至亚马孙河口的东北沿海、哥伦比亚西岸等地,高达2000毫米以上。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以西、安第斯山以东、包括潘帕斯草原在内,年降水量介于500~1000毫米。南纬3°~30°的西岸,自秘鲁经玻利维亚以至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区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为少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其中秘鲁和智利北部的西岸最为干旱,不及50毫米。南纬40°以南的西岸又是多雨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属夏雨型。气候类型 南美洲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约占大陆面积的23,其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和奥里诺科平原、圭A亚那高原西部及巴西高原大部分的热带干湿季节气候尤为突出。南纬25°~40°之间的大陆东南部,包括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平原东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南纬30°~37°之间的智利中部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大查科和潘帕斯草原西部等地属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南纬37°以南的智利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安第斯山地气候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833418世界地理概览河流和湖泊全洲河流的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759立方千米,仅次于亚洲;平均径流深度661毫米,居各洲首位。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河网分布在东西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安第斯山脉是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由于它逼近西岸,太平洋流域的河流一般短促陡急、独流入海,很少构成系统,流域面积较小;西部沿海又有很大地段气候干旱,河流少而水量小,多数是间歇性的,甚至中途因蒸发、渗漏或灌溉以至水流消失成为无尾河。太平洋流域的径流量为1330立方千米,仅占全洲径流总量的11.3%;流域面积为12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洲7%。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流域,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流网稠密,拥有亚马孙、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和奥里诺科三大水系。大西洋流域的径流量为10370立方千米,约占全洲径流总量88.2%;流域面积15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洲85%。南美洲内流区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的8%。其中玻利维亚高原为主要的内流区。此外,阿根廷西北内陆和巴塔哥尼亚北中部一带也属内流区。全洲内流区河流的年径流量为59立方千米,仅占全洲河流径流总量的0.5%。三大水系 亚马孙水系 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水系,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主流由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西科迪勒拉东坡的乌卡亚利河和马拉尼翁河汇合-- 834世界地理概览518而成,自西向东流贯于亚马孙平原,注入大西洋,全长6400公里,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沿途接纳上千条大小支流,流域面积广达70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 南美第二大水系。主流巴拉那河由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边缘的格兰德河和帕腊奈巴河汇合而成,自北向南流贯。巴拉圭河为其重要支流,源于巴西境内的马托格罗索高原。拉普拉塔河为该水系的河口段,向东南注入大西洋,由于近代下沉作用,形成巨型喇叭状三角港。总长5580公里,流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奥里诺科水系 主流源于圭亚那高原南部的帕里马山,绕行于高原的西部和北部边缘,汇注大西洋,全长2060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河流水量以夏涨冬枯为特点,河口年平均流量1.4万立方米秒。年输沙量4500万吨。河口出A露三角洲,主流在这里分成多条汊流向大西洋倾注。湖泊贫乏 南美洲不仅没有大的湖群,单独的大湖也很少。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有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西北沿海的马拉开波湖和东南沿海的帕图斯湖(10144平方公里)。开发简史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是南美洲古文明发祥地。早在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到15世纪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尔-- 835618世界地理概览北部,南达智利的塔尔卡,人口约900~1200万。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栽培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昆诺阿等作物,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驿道、建筑、手工业等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印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比亚、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国以外人口较集中的地区。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入侵。葡萄牙侵占了巴西,西班牙统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广大地区。16世纪末,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者经过激烈争夺,分割了圭亚那地区和近海一些岛屿。从此,全洲进入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先后在南美洲建立了秘鲁(包括秘鲁和智利)、新格拉纳达(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和拉普拉塔(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3个总督辖区,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总督区。殖民者用暴力推行各种奴役制度,强迫印第安人在种植园或矿场作无偿劳动,大肆掠夺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银财富。印第安人的家园被破坏,古文明遭摧毁,人口锐减。为补充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入大量黑奴。宗主国强迫殖民地专门生产一、二种能在国际市场牟取暴利的农矿产品,形成单一产品制,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也逐渐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南美洲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1810年,武装起义烈火燃遍整个南美洲。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西、葡殖民统治。到1826年,相继建立起10-- 836世界地理概览718个民族独立国家,只有圭亚那等少数地区尚处于英、法、荷殖民统治之下。独立后,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掌握了多数国家的政权,维护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经济发展缓慢。英、美等国乘虚而入,将各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的场所。特别是19世纪末崛起的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排挤其他国家的势力,成为南美洲的霸主。南美各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霸、反殖,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美国家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化浪潮,积极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和1975年,前英属圭亚那和荷属圭亚那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现在,南美洲除法属圭亚那和英国、阿根廷的争议地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外,共有12个独立国家,它们均属发展中国家。居 民全洲人口约2.7亿,在20世纪的90年间,人口猛增5倍多。全洲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人,不及世界人口密度平均数的一半。人口较稠密地区仅限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安第斯山脉北段和中段高原、拉普拉塔河下游和智利中部等地区;亚马孙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以及西岸沙漠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按国而论,人口密度最高的厄瓜多尔和哥伦-- 837818世界地理概览比亚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2人和24.2人,最低的苏里南和圭亚那则分别为2.2人和4.4人。自欧洲殖民者入侵以来,欧、亚、非3洲大批移民进入南美洲,改变了原来印第安人单一的种族构成。通过他们之间的长期通婚,形成一系列混血种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复杂的洲。白种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约占全洲人口25以上,主要集中在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国;其中A相当部分系当地出生且不同程度地混有其他种族血统的克里奥尔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又称美斯蒂索人,约占全洲人口14以上,巴拉圭、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A和厄瓜多尔等国都以这一种族为主,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也占相当比重。黑种人与白种人的混血后裔又称穆拉托人,约占全洲人口17,主要分布在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国。安A第斯山中段高原仍然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区,玻利维亚和秘鲁均以印第安人为主,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数量也较多。黑种人是当年殖民者从非洲贩运的黑人后裔,大部分分布在巴西,按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则以圭亚那最大。此外,有黑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萨姆博人等。亚洲移民的后裔有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日本人、华人等,其中圭亚那和苏里南是印度人居多数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美洲各国城市化发展迅速,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已达63%。其中乌拉圭、委内瑞拉、阿根廷和智利,城市人口比重均在80%以上,哥伦比亚、秘鲁和巴西也在65%以上。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全洲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20个,包括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 838世界地理概览918艾利斯、波哥大、利马、圣地亚哥、加拉加斯等大城市。人口特别集中于大城市和各国首都。除巴西、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外,多数国家首都人口在本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达20~45%。南美洲各国普遍采用过去宗主国的语言为官方语言。除巴西(葡萄牙语)、圭亚那(英语)、苏里南(荷兰语)、法属圭亚那(法语)外,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以印第安人为主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印第安语也作为官方语言。全洲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为世界上天主教徒最多的地区。圭亚那和苏里南以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为主。经济地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美各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南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目前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洲的2A3,加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四国,则占95%。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巴西和阿根廷两国集中了全洲制造业产值的34以上。在生产力布局上,各国现代化经A济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与落后的山区和边远地区形成鲜明对照。工矿业 南美洲的工业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自1850年起的第一阶段,以加工供出口的农矿产品为主,同时发展面向当地市场的基本消费品生产。到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第二阶段,采用“进口替代”战略,推-- 839028世界地理概览动工业发展,以轻工业部门为主体的制造业增长很快,钢铁、汽车等重工业部门逐渐兴起,目前大多数南美国家的工业尚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中期起,巴西和阿根廷进入全面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重工业部门在制造业中渐居主导地位。采矿业 南美洲传统的工业部门。金、银、铜、锡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开采已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石油的开发,以及50年代以来铝土、铁等矿的大量开采,采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委内瑞拉、玻利维亚、苏里南、圭亚那、智利、秘鲁等国的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按产值计,石油居首位。全洲石油总产量1.7亿多吨,约占世界总产量5.7%。委内瑞拉是南美洲最大产油国,其次是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开采量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有铁(巴西、委内瑞拉、智利)、锡、锑(玻利维亚)、铜(智利、秘鲁)、铝土(圭亚那、苏里南)、铅、锌、银、铋(秘鲁)、硝石、钼(智利)、铌(巴西)等。制造业 南美洲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90年代初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秘鲁、智利等国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均在30%以上。在制造业中,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巴西和阿根廷已达50~60%,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也在40~50%。重工业部门以钢铁、汽车制造为基础,带动了化工、橡胶、电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3国的钢和汽车产量占全洲的90%,其中巴西已进入世界十大钢产国和汽车生产国之列。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国也初步建立了钢铁和-- 840世界地理概览128汽车制造工业。轻工业仍然是南美多数国家制造业的主体,比较发达的有肉类加工、制糖、饮料、皮革、纺织、服装、制鞋等部门,基本消费品自给有余。制造业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全洲形成以少数国家首都或大城市为中心的六大集中区。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三角区和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罗萨里奥区居首要地位,其次是哥伦比亚中部波哥大—麦德林—卡利区、委内瑞拉中北部加拉加斯—巴伦西亚区、智利中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区和秘鲁的利马区。这些地区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各国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2~45,成为各国的经济A A中心。农业 南美洲土地广阔,全洲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面积1.2亿多公顷,草原牧场面积约4.5亿公顷。农业生产相当集中,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工业和交通发达的大陆边缘地带。巴西东、南部沿海和阿根廷东部潘帕斯是最重要的农业区,集中了全洲大部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畜牧业生产,产值约占全洲农业总产值的58%。其次是乌拉圭南部平原、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高原河谷地带、巴拉圭河中下游平原、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沿海平原、智利中部的中央纵谷。种植业 南美洲农业的主导部门,又以经济作物居绝对优势。咖啡、香蕉、甘蔗、可可、棉花、大豆、西沙尔麻、烟草、柑橘等的产量或出口量,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巴西是南美洲上述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的咖-- 841228世界地理概览啡、香蕉、可可,阿根廷的甘蔗、棉花也较重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稻米为主。阿根廷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小麦产量约占全洲总产量的23、玉米产量仅次A于巴西。畜牧业 以饲养牛、羊、猪为主。奥里诺科平原和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地区养牛业分布很广,温带巴塔哥尼亚半干旱地区养羊业较集中,亚热带潘帕斯草原兼营养牛和养羊业,养猪业一般分布于谷物产区。按牲畜头数和肉类产量,巴西居全洲首位;按出口量,阿根廷领先,并是世界第二牛肉出口国和第三羊毛出口国。此外,乌拉圭也以畜牧业发达著称。渔业 南美洲除巴拉圭、玻利维亚外,各国均濒临海洋。秘鲁、智利沿海和巴西沿海为重要渔场,盛产鳀鱼、沙丁鱼、鳗鱼、鲈鱼、金枪鱼等。秘鲁和智利列入世界十大渔业国之列。交通运输业 全洲铁路总长约86700公里,其中34集A中于阿根廷和巴西。从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往东,经阿根廷、玻利维亚,直至巴西东南沿海的桑托斯的铁路全长4400公里,为横贯南美大陆的主要铁路干线。陆上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全洲公路总长约240万公里,其中45集中于巴西和阿根廷。泛美公路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南A迄智利中南部的蒙特港,纵贯北美与南美大陆西海岸。该干线的南美洲部分,包括若干条向东越过安第斯山的分线,贯通除圭亚那、苏里南以外的各国首都和大城市,总长4.2万公里,为全洲主要公路交通动脉。 (蒋长瑜)-- 842世界地理概览328安第斯山脉(Andes,Cordilleradelos)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全长约8900公里。一般宽约300公里,最宽处(南纬20°沿线)为80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安第斯山脉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按构造地形特征,安第斯山脉可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南纬4°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隔以广谷和低地。自厄瓜多尔南端的洛哈山结起,山脉分成2支,彼此逼近,中夹高原、裂谷,向北平行伸展。进入哥伦比亚,山脉呈扇形展开,自西向东分布有西科迪勒拉山脉、帕蒂亚-考卡谷地、中科迪勒拉山脉、马格达莱纳谷地和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又被谷地分为东、西2支,西支低矮,沿海岸向北伸入巴拿马地峡;东支向北抵加勒比海岸。中科迪勒拉山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但延伸不长。东科迪勒拉山脉宽阔绵长,向东北延伸,至北纬7°30′处分为2支,列-- 843428世界地理概览于马拉开波低地两侧。西支为佩里哈山脉,终止于瓜希拉半岛;东支伸入委内瑞拉,形成梅里达山脉。后者沿加勒比海岸向东又分出2条平行山脉,北支发生部分沉降,尾闾为特立尼达等岛。北纬5°~南纬3°之间,裂谷两侧火山林立,其中有科托帕希、钦博拉索等14座活火山,为安第斯山脉第一火山带。中段(南纬4°~27°):宽度和高度显著大于北段,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高原。在秘鲁境内,高原深受亚马孙河上游支流切割,形成众多深邃峡谷。自南纬14°的比尔卡诺塔山结往南,高原展宽,进入玻利维亚境内达到最大宽度,即玻利维亚高原,海拔3500~3900米,起伏缓和。高原中部的构造盆地内,遗留众多古河谷、干湖盆和大盐沼。高原东侧是东科迪勒拉山脉,山峰多超过5500~6000米;高原西侧是西科迪勒拉山脉,南纬16°~28°之间,火山分布密集,其中高于5700米的火山锥有18座(包括尤耶亚科等活火山),为安第斯山第二火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火山带之一。南段(南纬27°往南):东、西科迪勒拉山脉接近,宽度收敛,在南纬41°附近合为一条山链,向南伸达大火地岛东面的埃斯塔多斯岛。山体高度变化很大,北部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系的最高峰多集中于此;南部低矮,在火地岛高度减至1500~2000米。南纬33°~43°为安第斯山第三火山带,有图蓬加托等活火山。南纬38°以南,纵横断层交错,山地分割破碎,冰川地貌普遍,现代冰川发达。安第斯山脉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 844世界地理概览528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具有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向风坡降水丰富,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此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但东、西坡之间差异明显。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降水不足250毫米,雪线高达6000米以上;东坡则高温多雨,秘鲁境内常绿林可分布到3500米高度。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西坡降水多于东坡。大致南纬30°~37°的西坡为地中海式亚热带硬叶林,37°以南为温带湿润森林;东坡以山地灌木、半荒漠和荒漠为主。雪线在南纬39°处约为2000米,在火地岛降至500~800米。矿藏丰富。自赤道至南纬35°,延伸着一条闻名世界的金属矿富集地带,铜、锡、铋、钒等的储、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铅、锌、锑、钼、金、银、汞等也有丰富蕴藏。非金属矿以硝石和硫磺为主,智利是世界最大的硝石产地。石油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以及南段的东麓地带,其中马拉开波盆地为南美洲最大的石油产区。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北段和中段山区海拔1500~3300米的山间盆地、河谷和高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集-- 845628世界地理概览中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大部分人口和城市。南段山区人口较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农业和矿业。由于山脉绵长高峻,山口多在3000米以上,东、西之间交通困难。现筑有10条铁路,以通过乌斯帕亚塔山口连接阿根廷和智利两国首都和通过基亚卡连接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两国首都的两条铁路最为重要,其余多为连接矿区的短途铁路。泛美公路系统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地区各国。(胡 健)圭亚那高原(GuianaHighlands)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地处奥里诺科河以南,亚马孙河以北。全境包括委内瑞拉南半部、巴西北部、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除沿海平原外的其他地区。高原一般海拔为300~400米之间,西中部一带较高,向东北方向缓倾。南部边缘陡立的山岭为奥里诺科水系和亚马孙水系的分水岭。岩性坚硬部分屹立着坡陡而顶部浑圆的蚀余山,高约1000~1500米,局部地段形成桌状高地。位于高原西北部的安赫尔瀑布落差1060米,底部长153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高原大部分为热带干湿季气候。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750~1500毫米,夏雨占50%以上;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5~30℃,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东部、南部属赤道多雨气候,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和26℃,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且-- 846世界地理概览728季节分配平均。林产品有家具木材、巴拉塔树胶、糖胶树胶、香草、杀虫剂和药用植物等。主要矿藏是黑色金属铁、锰,有色金属铝土矿等,非金属石英晶和云母以及多种稀有金属,其中铝土矿及铁矿甚为丰富。(褚劲风)巴西高原(PlanaltodoBrasil)位于南美洲中东部,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海拔300~1500米。地势大致向西、北方向倾斜,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曾受断裂上升作用,通过长期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波状起伏的高原。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部分,形成脊状山岭或断块山。脊状山岭如圣弗朗西斯科河东侧南北走向的爱斯宾哈索山脉和迪亚曼蒂纳山脉,两条山脉连接,南北延伸约15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之间;断块山如大西洋沿岸的曼蒂凯拉山和马尔山,前者山势崎岖,一般山峰均超过2000米。西部基本上为一广阔高原,缺乏显著的山岭,其中东部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称为戈亚斯高原;中西部具有桌状高地的特征,称为马托格罗索高原。高原边缘部分普遍为缓急不等的崖坡,东侧有一条著名的大崖壁,面向大西洋;西侧是单面山,面向亚马孙平原。高原上还有3个地势较低的高原盆地:一个位于欣古河上游,海拔200~300米;另一个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河中游,海拔250~500米;还-- 847828世界地理概览有一个位于阿拉瓜亚河中游,海拔约200米。主要河流有圣弗兰西斯科河,发源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向北流1600多公里,后折向东注入大西洋。河床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保罗·阿方索瀑布处建有水电站。气候属热带干湿季气候。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8~30℃,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最冷月平均气温2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750~1500毫米之间,干湿季分明,降水量一般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或12月至翌年5月。高原东北部内地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500~600毫米,且年变率极大,常久旱不雨,或暴雨成灾。巴西高原富含矿藏,主要有铁、锰、铬、镍、铀、金、金刚石、石英水晶及稀有金属等矿。其中,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是最重要的矿藏富集区,拥有铁、锰、铅、锌、云母、石英晶等多种矿藏。(褚劲风)亚马孙平原(Amazoni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为圭亚那高原,南为巴西高原,西与安第斯山相接。面积560万平方公里。亚马孙平原东西延伸,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米以下。西部紧靠安第斯山地,地势向平原倾斜,腹宽口窄,为一巨大集水盆地。平原可分为河漫滩和高位平原两部分,其间隔以40~50米的陡岸。河漫滩仅占平原面积的-- 848世界地理概览92810%,由松软的近代冲积物组成,地势特别低下,加之河流蜿蜒曲流,湖沼众多,排水不良;陡岸之上的高位平原,约占平原面积的90%,表层由沙与粘土组成,排水良好。亚马孙河口湾多岛屿,最大的岛是马拉若岛。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的亚马孙水系,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自西向东流贯整个平原。支流众多,长度在1500米以上的支流,右岸有茹鲁阿河、普鲁斯河、马代拉河、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托坎廷斯河等;左岸有普图马约、雅普拉河、内格罗河等。主流水量变化幅度和缓,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亚马孙平原为赤道多雨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21℃和26℃。全年湿度很高,降水极为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平原西部和亚马孙河口附近达2000毫米以上。且季节分配均匀。亚马孙平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13是南美特有种,A乔木、灌木和藤本、草本以及附生植被遮天蔽日,组成多层次的郁闭的丛林,一般4~5层,多者可达11~12层,每平方公里有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盛产红木、乌木、绿木、西班牙杉,巴西果、乳木、象牙椰子、美洲胶树、油棕等经济作物也很丰富;河口有红树林分布。平原内矿藏主要是石油,分布在平原的西部。(褚劲风)-- 849038世界地理概览拉普拉塔平原(Planicicdelaplata)南美洲第二大平原,介于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东临大西洋,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以阿根廷境内的萨拉多河为界,平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大查科平原,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其中阿根廷占一半以上、巴拉圭占13、其余部分在玻利维亚境内。海拔自西向东A由400米降至巴拉那河沿岸的70米,地面平展低洼;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带形成沼泽和湿地。南部为潘帕斯草原,面积约为76万平方公里,其中66.3万在阿根廷境内。地势坦荡平展,由西向东倾斜,东部海拔多在150米以下。以200米等高线为界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潘帕斯海拔向东降低为20米左右,表层土壤肥沃,多为草原黑钙土,易于耕作;西潘帕斯向西伸延及安第斯山麓,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及其主要支流巴拉圭河和乌拉圭河等自北而南流贯全区,注入大西洋。水量充沛,上、中游多瀑布、急流,富水力资源,下游河宽水深,利航运。为南美洲第二大水系。拉普拉塔平原的北部、东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0~24℃,7月份平均气温为8~12℃;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夏季稍多。大查科南部、潘帕斯西部为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4~28℃,7月份平均气温为8~16℃,为南美洲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年降--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