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有渔业和盐业。工业只有小型畜产品加工、船舶修理、机械修配、炼油、制革、食品和电力等,大部集中在首都。交通运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境内唯一的一条铁路从首都吉布提通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境内长106公里,是国内交通要道,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出海通道,货物过境税和港口收入是吉布提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公路2000多公里,仅14可终年通车,其余多为土路,晴通雨阻。A首都西郊有大型国际航空港,与法国、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以及阿拉伯半岛和南亚诸国都有班机往来。(苏世荣)-- 602世界地理概览385索 马 里(Somalia)非洲东部沿海国家。在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通称“非洲之角”。东濒印度洋,北临亚丁湾,海岸线长3200公里;陆邻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处于亚、非两大洲交界地带和地中海、印度洋间海上航道要冲。面积63.70万平方公里。人口665万,居民绝大部分是索马里人。按血统分为萨马勒和萨卜两大族系,前者约占总人口80%以上,此外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意大利人。伊斯兰教为国教。索马里语是通用语言,英语和意大利语也广泛使用。官方文字是索马里文和阿拉伯文。全国分为16个州,首都摩加迪沙。索马里地形以平缓的低高原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降。全境由4个地形区组成:①亚丁湾沿海低地,是狭窄的冲积平原,称“古班平原”,由西向东逐渐变窄,西端最宽达百公里以上,东端最窄处仅数米,沿岸有风积沙丘。②北部山地,是埃塞俄比亚东南高原边缘山地的东延,由一些高平的山块和山岭组成,与亚丁湾平行,北坡陡峭,南坡平缓,海拔1000~1800米。中段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苏鲁德峰海拔2408米。③东部沿海平原,从西南边境向东北延伸到半岛顶端,宽度逐渐变窄,地表较平坦,沿岸多沙丘,朱巴河与谢贝利河沿岸有灌溉之利。④内陆高原,东部沿海平原以西、北部山地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轻度切割的波状高原,南部和东南部-- 603485世界地理概览一般海拔400~500米,北部和西部约1000米。西南部是平坦的草原,向东北逐渐过渡到半荒漠和荒漠。主要河流是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干流常年有水,均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在索马里境内分别长600公里和900公里。朱巴河雨季可通航,在基斯马尤附近注入印度洋。谢贝利河流至摩加迪沙附近为沙丘所阻,折向南流,与海岸线平行,泄入朱巴河口不远处沼泽洼地,特大水量年份可与朱巴河汇合入海。两河沿岸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耕作业发展。全境处在南纬2°~北纬12°间的赤道地区,并受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大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境终年高温,仅在滨海地带,受海洋影响,气温稍低,夏季多雾。大部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西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地超过500毫米。雨量年变率很大,多暴雨,加以终年高温,植被覆盖差,土壤侵蚀严重,常致旱涝灾害。索马里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居民就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并在沿海一带修筑起一些城镇和港口,同欧、亚、非许多国家都有贸易来往。9世纪时,索马里的香料和象牙就名扬国外。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移居沿海一带,传播伊斯兰教,并建立了若干苏丹国。16世纪葡萄牙人曾袭扰沿海。1840年英国侵入北部沿海泽拉等地区,1887年索马里北部沦为其“保护地”。1889~1902年中,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英先后攻占对方在索马里的侵占区。1949年联合国决议将原意大利侵占区交意大利托管。1960年英占区和意托管区相继宣告独立,同年7月1日合并组成索马里-- 604世界地理概览585共和国。1969年10月21日改称索马里民主共和国。索马里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全国80%以上人口从事畜牧业和半农半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0%。活牲畜和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93%。全国宜牧草原面积2885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其中23分布在南部,但草原质A量和利用率均不如北部。牲畜总头数居非洲前列。有骆驼560万峰,约占世界骆驼总数13,居世界第一位。全国牲畜约2A A3分布在北部,以游牧、半游牧方式为主,产品率低于非洲平均水平。活牲畜一直是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值70%以上。全国可耕地面积800多万公顷,现有耕地111.6万公顷,灌溉面积不足10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谢贝利河、朱巴河沿岸以及两河间地势较高、雨量较多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近年来开始种植稻谷。独立后粮食产量有较大增长,丰产年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香蕉、甘蔗、棉花等。香蕉常年产量10万吨左右,大部分供出口,与活牲畜构成国家两大出口物资。香蕉主要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在两河沿岸灌溉地区。特产乳香和没药早已著称世界,被誉为“香料之邦”,二者产量均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主要产区在东北部高地。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发展较快。以轻纺工业为主,包括制革、制糖、食品、纺织、卷烟等,还有机器制造、建材、电力等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摩加迪沙、马尔卡、基斯马尤、乔哈尔等城市。鱼类加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渔港。境内矿藏主要有铁、锰、铜、绿柱石、黄金、石膏等。-- 605685世界地理概览国内交通运输主要靠汽车和骆驼。公路总长18800多公里,其中柏油路约1900公里,多集中在南部各州。新建的贝莱德文—布劳公路长1045公里,联结5个州,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境内尚无铁路。对外运输靠空运和海运。摩加迪沙是最大海港,随着深水港的竣工,年吞吐能力达50万吨。还有马尔卡、博萨索、基斯马尤和柏培拉等港。摩加迪沙和哈尔格萨有国际航空站。(苏世荣)肯 尼 亚(Kenya)非洲东部国家。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约430公里;陆邻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面积582646平方公里,人口2850万,有48个部族,主要是基库尤、卢希亚、梅鲁、阿坎巴、基西和尼卡族等。居民多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全国分为7个省和1个特区。首都内罗毕。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按地形全国可分为4部分:①西南部地势最高,海拔1500~3000米,为肯尼亚高地。东非大裂谷东支纵贯中西部,高地分为东、西两部分。高地东部在赤道附近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为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高地西部海拔1800~2250米。②向西南过渡到海拔900~1200米的维多利亚湖沿岸高平原,是土地肥沃的农业区。裂谷深陷,宽50~130公里,北低南高,底部分布着一-- 606世界地理概览785系列湖泊,谷底多死火山、温泉,富地热资源。两侧陡崖壁立,相对高差600~1000米以上,东侧有断块隆起的阿伯德尔山,西侧为马乌、埃尔盖约等断块陡崖,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最高达4000米。③肯尼亚高地以东为广阔平坦的尼喀高原,自1500米逐级下降至200米,间有一些残丘、孤山和局部隆起的高原,包括肯尼亚高地以北地区在内,是一片干旱、半干旱的荒原(当地语“尼喀”意即“荒野”),约占全国面积35。④东南部印度洋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不足A100米,北宽南窄,沿岸多海湾、珊瑚环礁、岛屿、沼泽和潟湖,有红树林。肯尼亚的水系分两大流区,以肯尼亚高地为分水岭,东有塔纳河、加拉纳河等常流河,注入印度洋;西有恩佐亚河等,属东非湖群高原水系。裂谷地区为内流河。肯尼亚位于南、北纬4°30′之间,赤道横贯中部,因海拔较高,大部属热带高地气候。尼喀高原年平均气温18~22℃,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北部只有150毫米,为灌丛草地及荒漠。肯尼亚高地年平均气温降为15~20℃,降水量则因地而异,高山迎风坡可达1300毫米以上,而背风坡只有700多毫米。沿海平原和维多利亚湖区气候较湿热,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早在史前时期,肯尼亚已有远古人类生息。公元初,沿海地区已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发展贸易,逐步兴建起蒙巴萨、马林代等港市,并传入伊斯兰教。11世纪以后,沿海与亚洲各地的贸易进一步发展,同中国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后,葡、英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95年成为英国“保护-- 607885世界地理概览地“,1920年沦为英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前期,爆发了持续4年之久的反英武装斗争——“茅茅”运动。1963年12月12日宣告独立,次年同日成立肯尼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肯尼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6%,远超过东非其他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5%,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12。全国可耕地面积227.5万公顷(其中多年生作A物地48.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主要分布于肯尼亚高地、西部湖区平原和沿海部分地区。经济作物种类很多,主要有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甘蔗、棉花、烟草等。其中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80%,是世界最大除虫菊生产国。咖啡、茶叶产量也均居世界前列。其他还有甘蔗、椰子、腰果、香蕉、杧果、菠萝、柑橘、柠檬等。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薯类为主,基本自给。全国草场面积376万公顷,除大牧场外,农区盛行农牧兼营。肉、乳已实现自给。森林面积253万公顷,沿海多珍贵热带林木,肯尼亚高地有雪松、冷杉等。除印度洋水域外,淡水面积广阔,发展渔业潜力较大。肯尼亚工业在东非诸国中较为发达,主要有炼油、造纸、制糖、制茶、车辆装配、食品加工(肉、奶、水果)、纺织、水泥、麻袋以及除虫菊、卷烟加工等。主要工业中心有内罗毕和蒙巴萨,其次是纳库鲁、基苏木等地。矿业以开采纯碱、萤石、金、宝石等为主,马加迪湖纯碱生产规模较大,还加工精盐。电力由塔纳河水电站、蒙巴萨热电站以及乌干达欧-- 608世界地理概览985文水电站供应。全国铁路总长2425公里,其中由蒙巴萨经内罗毕至乌干达边境干线长1070公里,有支线通坦桑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以及坦桑尼亚北部货物也通过此线经蒙巴萨出口。公路全长535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540公里。内罗毕、蒙巴萨有国际航空港。旅游业发展极快,肯尼亚火山、内罗毕和察沃等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吸引大批游客。主要城市有首都内罗毕和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内罗毕虽距赤道仅150公里,但终年气温在27℃以下,是避暑胜地。(张同铸)乌 干 达(Uganda)非洲东部内陆国。邻肯尼亚、苏丹、扎伊尔、卢旺达和坦桑尼亚。面积241040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有40多个部族,主要有巴干达、巴索加、巴尼扬科勒、巴基加等族。居民大多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33个地区。首都坎帕拉。乌干达国土大部在东非大裂谷东、西支之间,是久经夷平的准平原,海拔1000~1200米,自西侧向中间缓倾,中、南部地势低平,水网稠密。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西部边境,谷地多断层湖;东部多山地,其中鲁文佐里山位于乌干达与扎伊尔边界,其玛格丽塔峰海拔5119米,是非洲第三高峰。西南边境的穆哈武拉、萨比尼奥等火山,是维龙加火山群的一-- 609095世界地理概览部分。东部和东北部边境是海拔1200~15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上山峰错列。东南部边界上的埃尔贡山是熄火山,海拔4321米,火山口有水汽喷出和温泉涌流。乌干达河湖众多,沼泽广布,有“高原水乡”之称。水面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7%。大多属尼罗河水系,水量丰富,维多利亚尼罗河和艾伯特尼罗河穿流南北,进入裂谷处有险滩、瀑布,其中里彭瀑布和卡巴雷加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东北部属内流区,多季节性河流。东南临维多利亚湖,乌干达领有其面积的42.8%。此外较大的还有基奥加湖、艾伯特湖(蒙博托湖)、爱德华湖等。赤道横贯乌干达南部,全境属热带气候,因地势较高,大部地区终年温暖。温度年较差仅1~5℃。年平均气温21~24℃,1800米以上山地降至20℃以下。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中南部1000~1200毫米,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唯1~2月和6~7月间偏旱;北部和东北部减为500~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降水稀少。维多利亚湖周围和鲁文佐里山地是多雨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公元13世纪前在乌干达西部曾有基塔拉酋长国。15世纪后,乌干达境内陆续形成一些王国。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时,大部地区隶属布干达王国。1894年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后,全境逐步沦为其殖民地。1962年获独立,1967年10月成立乌干达共和国。乌干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5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90%以上。农村中半自给经济和小商品经济-- 610世界地理概览195占绝对优势。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全国可耕地57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4.1%,大部用于粮食生产,南部以种植木薯为主,北部种植玉米、高粱、粟居多。盛行灌丛休闲农作制,生产水平不高,但一般年景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是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咖啡居首位,产量居非洲前列,产品绝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总值23以上。棉花是20世纪初发A展起来的,1955年前一直是首位出口作物,大面积种植于维多利亚湖周围,随着咖啡的扩大种植,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产区也有向北部草原带转移的趋势。原居非洲前列的茶叶生产和出口,近年来亦有下降,西南部山地是集中产区。其他经济作物甘蔗、花生、芝麻等,烟叶有部分出口。畜牧业不发达,牧区主要在西南部山地和东北部干旱区,以养牛为主,盛行半游牧的饲养方式,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不高。淡水渔获量居非洲第三位,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是主要产区,盛产非洲鲫鱼和尼罗河鲈鱼。乌干达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10%。咖啡加工、茶叶加工、制糖、纺织、卷烟、鱼类加工等是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多集中在中、南部城镇。老企业多为手工业小厂。独立后现代轻纺工业有发展,利拉棉纺织厂和索罗蒂肉类罐头厂等较大企业的建立,对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他企业有以废钢为原料的金贾轧钢厂、托罗罗水泥厂和化肥厂等。电力工业较有基础,维多利亚湖出口附近的欧文瀑布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电力除供应国内,还向肯尼亚输出。采矿业规模有限,鲁文佐里山麓的基伦贝铜矿是最大企业,矿石运金贾冶炼后供出口。西南部基盖济和-- 611295世界地理概览安科莱等地少量开采锌、铌、钛、钨、铋,东部苏库利山等处产磷灰石和石灰石。乌干达深处内陆,经铁路出肯尼亚的蒙巴萨港是出海主要通道,其次是经维多利亚湖水运和公路通过坦桑尼亚出海。境内铁路总长1350公里,是国内交通主动脉,并有支线通西北部的帕夸奇,通联主要城镇、矿山、经济作物产区。公路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2000多公里为沥青路面。首都坎帕拉是最大公路枢纽,多条公路自此呈辐射状通全国各地。金贾、贝尔、恩德培是维多利亚湖畔重要港口,有航线通肯尼亚的基苏木和坦桑尼亚的姆万扎。内河航运主要河段为维多利亚尼罗河的纳马萨加利至马辛迪和艾伯特尼罗河的帕夸奇至苏丹边境尼木累等段。有机场12处,国际机场在恩德培。主要城市有首都坎帕拉和全国最大工业中心金贾。(曾尊固)坦桑尼亚(Tanzania)非洲东部国家。东濒印度洋,陆邻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面积945087平方公里(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公里)。人口2771万,98%以上为班图语系的黑人,部族众多,主要有苏库马、查加、哈亚、戈戈、赫赫、尼扬韦齐等族,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多数居民信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英语为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为国语。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正-- 612世界地理概览395在建设新首都多多马。自然地理 全国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和丘陵,一般仅宽10~30公里;内陆大部分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起伏平缓,间有浅平洼地。纵贯国境中、西部的两支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谷底多陷落盆地和断层湖,两侧相对上升为山地和高地,伴随断裂活动的岩浆喷出形成高大的火山。东北有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和梅鲁山等火山,中部和北部山地沿大裂谷东支分布,其中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面积2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火山口之一;南部有东北—西南向延伸的断块山地,称“坦噶尼喀断崖”,构成东部沿海和内陆高原的分界线;西南有姆贝亚、利文斯敦等断崖山地延伸于边境地区。坦桑尼亚河流、湖泊众多。北部注入维多利亚湖的卡盖拉等河属尼罗河水系;西部注入坦噶尼喀湖的马拉加拉西等河属刚果河水系;东部和南部注入印度洋的众多河流中,最大的有鲁菲吉河和鲁伍马河,诸河切穿高原,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此外中部还有大面积内流区。位于北部与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间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面积6.9万平方公里,坦桑尼亚领有其水域的52%。其他湖泊多属断层湖,最重要的是西部边境的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此外还有鲁夸、纳特龙、埃亚西、马尼亚拉等湖。坦桑尼亚属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沿海低地和丘陵全年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主要受热带辐合带和来自印度洋的东南-- 613495世界地理概览气流控制,达累斯萨拉姆至维多利亚湖一线以北,每年有两个雨季(10~11月和4~5月)和两个旱季;此线以南的广大地区,11~5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雨量分布受地形、海陆位置和大湖水域影响明显,沿海平原、山地东南坡和维多利亚湖周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维多利亚湖西岸超过2000毫米,是东非降水量最多处,山地背风面和广大内陆高原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中北部在600毫米以下。发展简史 境内最早的居民是从事狩猎和采集的萨恩人(布须曼人)。近两千多年来,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哈米特人和班图语系、尼洛特语系各族先后来此定居。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量移入。1502年葡萄牙人侵入。1729年当地人民在阿曼苏丹国的支持下驱走葡萄牙势力。1840年阿曼苏丹将其统治东非沿岸的首府迁至桑给巴尔,其版图包括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沿海地带。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殖民者大举入侵东非,1889年坦噶尼喀沦为德国的殖民地。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坦噶尼喀全境。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分别被称为“剑麻之国”和“丁香之岛”,成了殖民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布独立。1964年1月桑给巴尔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经济地理 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7%,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5.4%。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9.6%。全国已-- 614世界地理概览595耕地面积620万公顷。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00万公顷,主要由小农经营,耕作粗放,正常年景农村粮食基本自给,城镇用粮依赖进口。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稻米、高粱、小米、木薯等。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不少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剑麻曾为重点作物,常年产量20万吨上下,约占世界总产量13,由种植园经营,东北部的坦噶一带是最A大产区,其次是达累斯萨拉姆至莫罗戈罗间的中央铁路两侧。20世纪60年代后因合成纤维竞争,剑麻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困难,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减少,目前产量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棉花种植历史亦较久,是主要出口货物,维多利亚湖周围是集中产区。咖啡以种植阿拉伯种为主,同棉花并列为首要出口作物;气候凉爽湿润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和梅鲁山地是最大产区,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维多利亚湖西岸和西南部的龙圭山地种植亦多。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是世界主要丁香产区,计有丁香树450万棵,年产量波动于0.3~1.8万吨之间,一般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腰果生产在非洲仅次于莫桑比克,集中产区在东南沿海的姆特瓦拉、林迪等地。除虫菊的生产和出口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东北部和西南部凉爽的山区是主要产区。其他经济作物还有供出口的茶叶、烟草、椰子,以及供国内消费的甘蔗、热带水果等。畜牧业历史悠久,以养牛为主,牛的存栏数1300万头左右,居非洲第三位。饲养粗放,牧区盛行半游牧,农区定居放牧。牲畜质量差,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低。河、湖水域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和潘加尼河上的尼翁-- 615695世界地理概览巴亚门古水库等是主要渔区,盛产非洲鲫鱼、达伽鱼等。坦桑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工厂系独立后新建。轻纺和采矿是主要部门。纺织工业规模较大,6座棉纺厂能满足国内对棉布的大部需要。还有麻袋厂、棉毯厂等。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有剑麻、腰果、咖啡、丁香油、椰皮纤维、制茶、除虫菊等加工行业。其他轻工业有制糖、卷烟、制革、制鞋、饮料、造纸等。采矿业以金刚石开采为主,希尼安加区姆瓦杜伊的钻石公司是东非著名企业。此外还开采少量金、锡、煤、铁、宝石、岩盐、云母、高岭土等。电力工业水电与火电并重,较大火电站位于达累斯萨拉姆、莫希、阿鲁沙等地,较大水电站有发电能力10万千瓦的基达图水电站和潘加尼河上的3座水电站等。独立前重工业仅有铁路修理厂和一些机器维修小厂,独立后陆续兴建和扩建了轧钢、农机修造、炼油、化肥、水泥等企业,其中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85万吨,是东非大厂之一,产品除供国内需要外,并通过输油管道输往赞比亚的恩多拉。工业主要集中在达累斯萨拉姆,其次是坦噶、阿鲁沙、桑给巴尔等城市。坦桑尼亚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3600多公里,分为东非铁路和坦赞铁路两大系统。与肯尼亚、乌干达合营的东非铁路境内计长2624公里,除承担国内运输外,还承运布隆迪、扎伊尔等邻国的部分过境物资。坦赞铁路于1976年正式通车,全长1860公里,境内长977公里,对促进南部地区的开发,加强坦、赞两国的经济联系和承运赞比亚进出口物资均有重要作用。公路网分布较均匀,总长约4.5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660公里。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 616世界地理概览795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姆特瓦拉和桑给巴尔是主要海港。达累斯萨拉姆是东非大港之一,可同时接纳21艘海轮;坦噶是世界最大剑麻输出港;桑给巴尔是世界最大丁香输出港和东非最大驳运港。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水运对沟通邻国经济联系有重要价值,姆万扎和基戈马为重要湖港。航空运输较发达,达累斯萨拉姆和莫希有国际航空港,国内民航机场20余处,散布各主要城市。坦桑尼亚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著名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风光旖丽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以及塞伦盖蒂、马尼亚拉湖等7处野生动物园和塞卢斯等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都是游客向往之处。每年外国游客在20万人以上。 (曾尊固)卢 旺 达(Rwanda)非洲东部内陆国。邻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扎伊尔。面积26338平方公里。人口753万,居民85%为胡图族,14%为图西族,1%为特瓦族。45%的人口信天主教,10%信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通用卢旺达语。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基加利。卢旺达地处东非高原西北缘,大部属强烈切割的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地,海拔2500~3000米,西坡陡峻,悬崖壁立;东坡缓倾。中部高原海拔1400~1800米,经长期侵蚀,形成无数的浑圆低丘。东、南部最低,海拔1000-- 617895世界地理概览米以下,多湖泊、沼泽。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国境西缘,谷底有断层湖基伍湖。岩浆喷出形成卢旺达、扎伊尔和乌干达边境的维龙加火山群,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位于同扎伊尔的边境上。卢旺达位处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分水地区,河网密布。尼罗河上源卡盖拉河流经东部边境;西部诸河溪汇入基伍湖,属刚果河水系。各河流势湍急,富水力资源。卢旺达位于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小。最热月和最凉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0~21℃和17~18℃。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增,东部900~1000毫米,西部1300~1500毫米,维龙加火山区超过2000毫米。5~6月、9~10月为两个多雨期,1~2月雨量偏少,7~9月为旱季。热带森林多遭砍伐,替代为农田和热带草原。西部山地保留约3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公元16世纪图西人在卢旺达建立国家(部落联盟),发展农业。19世纪末,英、德、比殖民者相继入侵。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后与乌隆迪合并为卢安达-乌隆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比属刚果管辖,1946年改为比利时“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