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世界地理概览受波黑战争影响,经济损失严重,处于瘫痪状态。工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50.4%,以采掘业、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纺织、皮革、食品加工等部门为主。农牧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3.3%,主要农牧产品有小麦、玉米、牛、猪、羊、家禽等。和平时期旅游业较发达,以风景秀丽或历史古迹而著名,主要分布在亚得里亚海滨和萨拉热窝附近。(褚劲风)克罗地亚(Croatia)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北端。西北和北部分别与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接壤,东部与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为邻,南濒亚得里亚海。海岸线曲折,长约1777.7公里,沿海有1000多个岛屿,有“千岛之国”的美称。面积56538平方公里。人口479万,居民主要有克罗地亚族(77.9%)、塞尔维亚族(12.2%),其他为穆斯林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首都萨格勒布。境内北部是起伏的丘陵和广阔的潘诺尼亚平原,介于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之间,为克罗地亚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部为高山,为全国人口稀少的地区。南部为达尔马提亚海岸,附近有1185个岛屿,66%的岛屿有人居住,其中伊斯特拉半岛和佩尔吉斯卡半岛是两个最大的半岛。多瑙河流经北部地区,境内另有德拉瓦河、萨瓦河、库帕河等河-- 442世界地理概览324流。大部分地区属典型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5℃,7月平均气温24℃左右。为欧洲日照最多的地区。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0℃,夏季湿热;中部山地冬季在0℃以下,夏季最高不超出19℃。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铝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0%。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8世纪末、9世纪初,建立早期封建王国。10世纪建立强盛的克罗地亚王国。1102~1527年受匈牙利王国统治。1527~1918年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918年12月,与斯洛文尼亚及其他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1945年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5日宣告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为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克罗地亚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独立主权国家。克罗地亚是原南斯拉夫最发达的共和国之一。工业是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部门,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3%。80年代工业发展迅速,产值是70年代的2倍,90年代以来,受原南斯拉夫危机的影响,工业停滞不前。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石油化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造船、木材加工、电器等。萨格勒布、斯普利特、希贝尼克等为主要工业中心。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4%。北部是小麦、玉米等的粮食作物产区,沿海地区是油橄榄、柠檬、柑橘等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山地丘陵为-- 443424世界地理概览主要牧场分布区。第三产业(包括贸易、旅游、交通与通讯、金融、房地产等)发展迅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旅游业发达,是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亚得里亚海滨是主要的旅游区。交通较发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2698公里,其中39.1%实现电气化。公路总长269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2公里。主要海港有斯普利特、杜布罗夫尼克、希贝尼克等。有国际机场8个,主要机场为萨格勒布机场。(褚劲风)马 其 顿(Macedonia)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西邻阿尔巴尼亚,北接南斯拉夫,东部与保加利亚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面积25713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居民以马其顿族(64.6%)为主,其他有阿尔巴尼亚族(21%)和塞尔维亚族(2.2%)。主要宗教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马其顿语。首都斯科普里。境内地势崎岖,高山、深谷和盆地交错分布。西北部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为境内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瓦达尔河全长420公里。有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和多雷恩湖等湖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1~12℃。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铁、铅、锌、铜等。森林覆盖率35%。公元7世纪已有斯拉夫人定居。10世纪下半叶至1018-- 444世界地理概览524年,萨莫伊洛建立第一个马其顿国。以后长期处于拜占廷和土耳其的统治。1912年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军队占领。1913年被塞、保和希瓜分。地理上属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达尔马其顿,属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达尔马其顿随塞尔维亚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瓦达尔马其顿为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9月8日,马其顿就国家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确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同年11月20日宣布独立。马其顿工矿业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斯科普里建有全国最大的钢铁厂,亦是综合性的工业中心,库马诺沃、普里莱普等亦为全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农业属亚热带混合型,主产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农牧产品有蔬菜、稻谷、小麦、玉米、肉类。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公路总长10591公里,铁路总长922公里,其中32.8%是电气化铁路。20世纪90年代受原南斯拉夫危机的影响,经济损失重大,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下降。 (褚劲风)罗马尼亚 (Romania)欧洲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同摩尔多瓦、乌-- 445624世界地理概览克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接壤。东临黑海,海岸线长245公里。面积23.75万平方公里。人口2316.9万,居民89%为罗马尼亚族,余为匈牙利族、德意志族等。80%信奉东正教,6%信天主教。通用罗马尼亚语。全国划分为40个县、1个直辖市。首都布加勒斯特。自然地理 境内平原、山地、丘陵与高地各占13左右。A峻峭的喀尔巴阡山脉呈弧形绵亘国土中部,弧内是波状起伏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弧外东部是摩尔多瓦丘陵,南部是广阔的瓦拉几亚平原。境内喀尔巴阡山分成东喀尔巴阡山脉南段、南喀尔巴阡山脉和西罗马尼亚山地3部分。东喀尔巴阡山由北向东南延伸,至布泽乌附近向西弯曲,抵普拉霍瓦河谷。它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间有许多河谷、凹地。有不少2000米左右的山峰,山坡多森林。西侧火山山脉多有色金属矿和矿泉。南喀尔巴阡山东起普拉霍瓦河谷,西至多瑙河铁门峡谷。许多山峰超过2200米,弗格拉什山的摩尔多韦亚努峰海拔2543米,是全国最高点。南喀尔巴阡山冰川地形发育,锯状山峰连绵起伏,冰斗、冰湖众多,与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相似。往西为西罗马尼亚山地,系喀尔巴阡山系的支脉。中间是比霍尔山,南部地带多金属矿。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位于东、南喀尔巴阡山与西罗马尼亚山地之间,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海拔300~800米,丘陵河谷相间。富藏天然气和岩盐。摩尔多瓦丘陵位于东喀尔巴阡山东侧。多布罗加高地东濒黑海,平均海拔约300米。瓦拉几亚平原又称多瑙河下游平原,北起喀尔巴阡山前-- 446世界地理概览724地带,南至多瑙河,东南长400公里,宽约12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肥沃黑土和栗钙土,是重要农业区。多瑙河三角洲由基利亚、苏利纳和圣格奥尔基三条汊河冲积而成,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罗马尼亚境内,海拔很少超过4米。湿地、河汊、湖沼纵横交错,芦苇密布。罗马尼亚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顺地势坡向成放射状外流,均汇入多瑙河,注入黑海。较长的支流有穆列什河、奥尔特河、锡雷特河和普鲁特河等,各河长约700~800公里,多瑙河下游流经南部,其中大部分构成罗、南和罗、保界河,后流经东部,注入黑海。罗马尼亚境内或与邻国共有的多瑙河河段长1075公里,是水上交通大动脉。罗、南国境线上有长达120公里的峡谷区,包括著名的卡桑纳峡谷和铁门峡谷,水力资源丰富。罗、南两国已在铁门合建了大型水电航运枢纽。罗马尼亚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除山地外,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由南往北逐渐变化。不同地形区之间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多布罗加地区,属温带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0~-4℃,7月20~23℃,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除少数地区为牧场外,绝大部分已垦为农田。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属温带森林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4℃以下,7月在20℃以下,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山地森林茂密,丘陵坡地草原面积较大,河谷地带已辟为农田。发展简史2500年前就有达契亚人定居。公元前70年,-- 447824世界地理概览以特兰西瓦尼亚西南部为中心,建立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国。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大量罗马人移入。271~274年罗马帝国被迫撤离达契亚,但大多数罗马人仍留居下来。达契亚人和罗马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逐渐融合成罗马尼亚族。9世纪后,罗马尼亚境内有许多附属于邻国的总督区和封建公国。14世纪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分别建立独立的封建公国。16世纪起,两公国和特兰西瓦尼亚先后隶属奥斯曼帝国。1600年两个公国和特兰西瓦尼亚曾一度统一独立。以后,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仍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特兰西瓦尼亚从17世纪起受奥地利帝国统治。18世纪起,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公国合并,1862年正式称罗马尼亚。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王国宣告独立。1918年特兰西瓦尼亚等地与罗马尼亚联合,形成了罗马尼亚民族的统一国家。1940年参加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1944年,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同年8月23日获得解放,1945年3月成立民主政府。1947年12月30日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经济地理 罗马尼亚经济发展迅速。按人口平均计算,电力、钢、卡车、电视机、合成纤维等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小麦、玉米的人均产量居世界前列。罗马尼亚已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农业国。90年代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约1%。罗马尼亚经济以工业为主。机械、石油、化学、钢铁、电力等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1980年后加强-- 448世界地理概览924发展原料、轻纺和食品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工业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石油工业受外国资本控制,主要开采原油供出口,战后石油开采、加工和石油化工全面发展,但仍需大量进口原油。以普洛耶什蒂为中心的南喀尔巴阡地区是全国最大石油工业基地。皮特什蒂是新兴的石油加工中心。以乔治·乔治乌-德治市为中心的东喀尔巴阡石油工业区也得到发展。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特尔古—穆列什至梅迪亚什一带是天然气的主要产地。天然气干线管道通布加勒斯特和克卢日等地。煤炭工业也有发展,日乌河上游谷地彼得罗沙尼地区是最大煤矿区,戈尔日县的罗维纳里是新建的大型露天褐煤矿。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随比卡兹、阿尔杰什、洛特鲁和铁门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建成,水电的比重有所增加。80年代开始在康斯坦察县的切尔钠沃德修建核电站。钢铁工业发展很快,60年代改造扩建胡内多阿拉和雷希察两个钢铁联合企业,70年代在加拉茨和多瑙河畔的克勒拉希兴建了两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特尔戈维什泰是合金钢生产中心。有色冶金工业以炼铝(斯拉蒂纳)和铜、铅、锌(巴亚—马雷等地)等较重要。机械制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部门比较齐全。石油机械、农业机械、A运输机械产品还成批出口。布加勒斯特是全国最大的多种机械工业中心,布拉索夫是最重要的拖拉机和汽车工业中心,普洛耶什蒂为重要石油机械工业中心,蒂米什瓦拉、克拉约瓦和雷希察是电力设备和机车制造中心,加拉茨和康斯坦察是造船工业中心,阿拉德是著名的机床工业中心。化学工业在工业中比重仅次于机械工业。普洛耶什蒂、皮特什蒂、乔治-- 449034世界地理概览·乔治乌-德治市等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黑海之滨的纳沃达里利用进口原油兴建大型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克卢日、特尔古-穆列什等地是以天然气和岩盐为原料的化工基地,布加勒斯特是生产颜料、药品、塑料和合成纤维的重要中心。纺织工业是轻工业中发展早及最重要部门,生产棉、毛、麻、丝和化纤等纺织品,棉织品和毛毯可供出口。布加勒斯特是纺织工业部门齐全的重要中心。罗马尼亚大部分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还有大麦、燕麦、黑麦和水稻等。年平均粮食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基本自给。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向日葵、大麻和亚麻等。果园、葡萄园遍布全国,南喀尔巴阡山南部丘陵地带、摩尔多瓦和多布罗加是主要产区。历史上畜牧业即比较发达,1944年以后又有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逐步提高。猪、牛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的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羊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罗马尼亚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11000多公里,其中复线2500多公里,电气化铁路2900公里。公路总长73000多公里。布加勒斯特是全国铁路、公路运输网枢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与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均有贸易往来。黑海沿岸的康斯坦察是最大海港和对外贸易中心。多瑙河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加拉茨、布勒伊拉和久尔久是重要河港。航空运输发展很快,布加勒斯特是主要航空港,有定期班机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地中海沿岸等许多国家以及世界一些大城市。主要城市有布加勒斯特、康斯坦察、克卢日、布拉索夫、-- 450世界地理概览134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康斯坦察是最大的海滨城市和冬季不冻的天然良港、也是造船工业中心。(陈周骅)保加利亚(Bulgaria)欧洲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东濒黑海,陆邻罗马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希腊和土耳其。国土略呈矩形。面积110912平方公里。人口876.3万,居民88%为保加利亚人,余为土耳其人、马其顿人和茨冈人等。主要信奉东正教。通用保加利亚语。全国划分为27个州和1个直辖市。首都索非亚。自然地理 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70%,平原占30%。山地与平原东西延伸,地势大致自西向东降低,平均海拔470米。自北向南分为4个地形区:①多瑙河丘陵平原。面积占国土14以上,包括老山山脉以北和多瑙河以A南地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一般海拔100~500米。区内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②老山山脉。长约600公里,海拔500~2000米,最高峰博泰夫峰海拔2376米。北坡较缓,南坡较陡。海拔600米以下以人工果园、葡萄园为主。③中央低地。介于老山山脉与里拉-罗多彼山地之间,由马里查河盆地、登萨河盆地和索非亚盆地等组成。土壤肥沃。马里查河盆地的褐煤和索非亚盆地的克雷米科夫齐铁矿储量丰富。-- 451234世界地理概览④里拉-罗多彼山地。位于西南部,包括罗多彼山脉和里拉山脉等,山势雄伟,海拔约2000米,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山顶终年积雪,是巴尔干半岛最高峰。区内富藏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针叶林(云杉、冷杉、欧洲赤松)分布甚广。全国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34.8%,其中34是阔叶林,余A为针叶林。境内水网稠密,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流急,水位变化大。多瑙河下游流经北部边境,计470余公里,是全国最大河流,富灌溉和航运之利;北部河流多注入多瑙河,其中伊斯克尔河长365公里,纵贯西北境,其上游河谷切穿老山山脉,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部最大的河流马里查河及其支流登萨河、西南部的斯特鲁马河都南流出境注入爱琴海。境内湖泊较多,但面积较小。全国500多个矿泉中一半以上是温泉和热泉,水温最高达102℃。全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5℃。温差大,绝对最高气温达45.2℃,绝对最低气温至-38.3℃。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20~25℃。老山山脉以北1月平均气温-1~-2℃;南部低地受地中海影响,冬季温暖,1月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70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山区达850~1200毫米,老山山脉北坡雨量最丰沛。除南部边缘地区为冬雨区外,大部分地区为夏雨区。发展简史 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迁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均有发展。7世纪后期建第一保加利亚王国。1018年沦为拜占廷帝国的一个行省。1187年建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396年起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占。19世纪末-- 452世界地理概览334摆脱土耳其长达500年的统治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沦为法西斯德国附庸。1944年9月9日成立祖国阵线政府。1946年9月15日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90年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之一。1939年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59%,工业占19%。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欧洲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工农业国家。工业是保加利亚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5以上,社会总产值的23以上。重工业在工A A业中占优势,其中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发展最快,主要有运输及起重机械、金属切削机床、农业机械等。还有冶金、动力、化学、电机电子和橡胶工业等部门。传统的轻工业降为次要地位。轻工业以食品加工(罐头、制糖、面粉、酿酒)、卷烟、榨油、纺织、服装工业为最重要。全国工业分布大致可分为三带。西部以首都索非亚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规模大而集中;中部工业点多面广,其中普罗夫迪夫是机械、纺织、烟草和食品工业中心,加布罗沃是纺织、制革工业中心,马里查河盆地的季米特洛夫格勒和马里查是新兴工业城市和全国采煤、化工、电力工业中心,佩尔尼克是新建的钢铁工业中心,多瑙河畔的鲁塞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东部工业集中于黑海沿岸的瓦尔纳和布尔加斯两大港市,以造船、食品和化学工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耕地占国土面积37.8%,其中水浇地面积占耕地1A-- 453434世界地理概览4强。大部分耕地种植粮食,多瑙河平原和东南部是粮食主要产地,以生产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为大麦、黑麦、燕麦以及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烟草、棉花、芝麻、花生、香料植物等。烟草在经济作物中占最重要地位,产量居欧洲前列。登萨河盆地是著名的玫瑰花产地,玫瑰油年产约1200千克,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向日葵、甜菜、油菜多分布在北部地区。蔬菜、水果种植业历来占重要地位,西红柿、葡萄等大量输往国外。草场面积占国土面积18.1%。畜牧业发展较快,现已建立起一些大型机械化养鸡场和养牛场。近年来海洋渔业发展也较快。保加利亚自古即为中欧到西亚、多瑙河通爱琴海的交通要冲,索非亚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非亚—伊斯坦布尔国际铁路、公路干线斜穿国土南部,索非亚—布加勒斯特国际铁路斜贯国土北部。全国铁路总长约6500公里,公路总长3.61万公里。黑海和多瑙河航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瓦尔纳、布尔加斯海港分别为北部平原和中央低地的出海口,可停泊万吨巨轮,并有铁路、公路干线与索非亚相连。鲁塞是多瑙河重要河港。索非亚、瓦尔纳和布尔加斯建有国际机场。保加利亚气候宜人,黑海海滨阳光充足,沙滩细软宽阔,山区风景秀丽、多矿泉,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国家之一。旅游业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城市有索非亚、普罗夫迪夫、瓦尔纳、图尔诺沃等,索非亚是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多-- 454世界地理概览534矿泉井,已建有20多个温泉疗养基地,素有“巴尔干矿泉城”之称。(仇奔波)阿尔巴尼亚(Albania)欧洲南部国家。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与南斯拉夫、马其顿、希腊相邻,西临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隔海与意大利相望。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349万,居民97%为阿尔巴尼亚族,余为希腊族和斯拉夫族等。70%信奉伊斯兰教,12%信天主教、18%信东正教。通用阿尔巴尼亚语。全国划分为26个区,首都地拉那。自然地理 阿尔巴尼亚是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34以上,其中30%的领土海拔1000米以上。全国可A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沿海平原3个地形区。东部山地系迪纳拉山脉的南延部分,德林河以北称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脉,山势高峻,地形崎岖,多2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耶泽尔察山,海拔2693米。德林河以南自北而南延伸着阿尔巴尼亚-中央山地,一般海拔2000~2400米,山势由东向西逐渐下降,山岭间散布着一些河谷盆地。中央山地南部山势较低,山间盆地宽浅。中部丘陵海拔200~1000米,多河谷盆地。西部沿海平原,宽度不大,地势低平,滨海河口地区多潟湖、沼泽,大多已经疏干,垦为农田。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5%。-- 455634世界地理概览河流大多发源于东部山区,向西流入亚得里亚海,只有南部一些小河注入奥特朗托海峡。主要有德林河、马蒂河、什昆比尼河、塞曼河、维约萨河等。这些河流长度不大,上中游坡降较大,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宜航行。湖泊主要有3个,西北部的斯库台湖、东部的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都位于边境,与邻国共有。全国属地中海型气候,但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较明显差异。沿海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7.5~10℃,7月24~27℃,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从沿海向内陆,逐渐过渡为大陆性的地中海型气候。东部山地冬季寒冷,夏季较热,1月平均气温-2~2℃,7月23℃,年较差在20℃以上,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北部山地多达2600毫米,只有南部的盆地在800毫米以下。发展简史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5世纪建立国家。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公元4世纪末被划入东罗马帝国版图。5世纪后,先后有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入侵。9世纪后曾受保加利亚王国统治。1190年阿尔巴尼亚为封建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