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尤以半岛南部和岛屿部分最为典型。波河平原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类型,冬冷夏热,春秋多雨。因国土狭长,山地广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比较复杂,北部和南部、山地和平原、内陆和沿海、东岸和西岸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1月平均气温在半岛南端和地中海岛屿可达10℃以上,波河平原在0℃左右,夏季各地均较炎热,气温的地区差异较小。除山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3~25℃。降水受地形和坡向的影响显著,山地多于平原,西岸大于东岸。阿尔卑斯山地和亚平宁山脉为两个多雨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发展简史 意大利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公元前753年建立古罗马城。公元前5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领土范围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滨大西洋;南达撒哈拉沙漠、北抵莱茵河和多瑙河一线。此后,外扰内患四起。395年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自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进入长期封建割据和混战阶段。14~16世纪为欧洲资本主-- 428世界地理概览904义生产方式萌芽最早的国家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并出现了一批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1870年统一为意大利王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地中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国际航道,促进了意大利港口城市和商业贸易的发展。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发展。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与希特勒结成“柏林-罗马轴心”集团。1940年向英、法宣战。1943年9月战败投降。1946年成立意大利共和国。经济地理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1951年恢复到战前水平,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6%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每年1万多亿美元,成为发达的工业国。意大利工业资本高度垄断和集中。伊利、埃尼、菲亚特、蒙特爱迪生等十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7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控制国内工业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工农业生产高度集中北部地区,尤以米兰、都灵、热那亚“工业三角地带”经济最为发达。近年来注意开发南部地区,兴建了塔兰托钢铁联合企业和若干石油化工厂。意大利工业缺乏重要的原料、燃料,长期以来以轻纺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冶金、汽车、电器、造船、石油化工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已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工业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5%,其中制造业约占工业产值的70%。-- 429014世界地理概览意大利50年代起加速发展钢铁工业,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塔兰托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其他一些骨干工厂。目前钢的生产能力已达3500万吨。意大利汽车工业也发展较快,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产地主要在北部地区。都灵是菲亚特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有“汽车城”之称。米兰、那不勒斯也为重要产地。电器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行销欧洲市场。家用电脑的产量居世界前列。造船工业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萨沃纳、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威尼斯等港口。机床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五位。米兰周围地区是传统的化工基地,生产酸、碱等产品。60年代以来,依靠进口原油,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全国现有炼油能力约2亿吨,约13集中在西西里岛。石油化工中心A有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等。主要石化产品为塑料和化学纤维。纺织和食品是两大传统工业部门。前者集中在米兰和都灵附近,以化学纤维产品为主;后者散布于各大、中城市。所产的通心粉、意大利面条、馅饼、橄榄油、葡萄酒、水果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农业在意大利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仅占3.2%,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集约化程度较高,园艺业发达。全国250万个农场,80%由私人或家庭经营,平均农场规模仅4.8公顷。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产量的87%,波河平原为主要产区,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半岛南部和-- 430世界地理概览114西西里岛也是重要的小麦产区。波河平原还种植水稻,产量居欧洲各国之首。北部地区还生产燕麦、大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甜菜、烟草、麻类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和威尼托区。油橄榄产量居世界首位,葡萄仅次于法国。意大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之一,柑橘主要产于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东北部地区还生产桃、梨、苹果等温带水果。蔬菜生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尤以西红柿生产闻名,加工的西红柿制品出口到世界许多地区。此外,波河平原还栽种桑树,发展养蚕业。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于欧、美主要国家。乳肉生产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牛肉、黄油、乳酪。北部地区发展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养牛业,南部地区则多为小农经营的养羊业。意大利拥有较发达的陆、海、空运输系统。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6000公里,公路承担陆上货运量的82%和客运量的63%。铁路运营里程约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长1万多公里。米兰、博洛尼亚、罗马、那不勒斯、都灵为主要交通枢纽。阿尔卑斯山区的大圣伯纳德山口、辛普朗隧道、布伦纳山口等是通往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的陆上通道。海运发达,主要港口有热那亚、奥古斯塔、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塔兰托、那不勒斯等。热那亚为最大的货运港,那不勒斯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国际客运转运港。内河航运在国内运输中居次要地位,通航里程仅2250公里。航空运输比较发达,罗马和米兰为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431214世界地理概览意大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古迹和艺术宝库,如水城威尼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古罗马首都罗马城等。每年接待国外游客二、三千万人,为世界著名旅游大国之一。主要城市有罗马、米兰、那不勒斯、都灵、热那亚、佛罗伦萨、威尼斯、的里雅斯特,罗马是意大利的最大城市,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之一,城内多名胜古迹,千姿百态的残垣断壁,深厚庄重的圆顶教堂和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罗马还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共有天主教堂300多座,修道院300多座,还有7座天主教大学。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和绘画的摇篮,市内有40多个博物馆和画廊,60多座风格各异的宫殿和教堂建筑,整个城市好像一座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肖志斌)梵 蒂 冈(Vatican)全称梵蒂冈城国。世界天主教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是一个城中之国。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人。其中85%是意大利人,15%来自瑞士和其他国家。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首都梵蒂冈城。梵蒂冈为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公元754年法兰克王丕平从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罗马城及其周围地区赠送给教皇。从此形成教皇国。直辖领土面积约4万-- 432世界地理概览314平方公里。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收回教皇管辖的罗马及其他地方,教皇退居梵蒂冈,仅保留拉特兰宫和部分寺院。1929年意大利政府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教皇是国家首脑,有自己的货币(同时通用意大利货币)、电讯、邮政和公共事业机构,并发行本国邮票,出版《罗马观察家报》以及《教廷文汇》、《教廷年鉴》等刊物。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圣使”、“代表圣使”或“宗座代表”,在联合国有常驻观察员。国内不从事工农业生产,消费品全从意大利输入,但在许多国家有大量的地产和投资,其金融资本在意大利的各个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系统和不动产具有相当势力,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美国的摩根财团是梵蒂冈资产的最大受理人,教徒的捐、赠款亦为国家经济收入之一。梵蒂冈由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殿、博物馆和公园以及几条街道组成。国界以梵蒂冈城墙为标志。在国境之外的罗马城内有卡斯特尔哥多尔福夏宫,是教皇夏季避暑之地。在梵蒂冈宫殿和博物馆内藏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文物和其他艺术珍品,其中最光采夺目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拉斐尔的圣彼得画像和一尊约翰二十三世的青铜塑像。圣彼得广场在梵蒂冈宫殿东面,是教皇向教徒和来访者发表演说和传教的地方。从广场向西即圣彼得教堂,建筑宏伟壮丽,教堂内的屋顶和四壁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西南部有一火车站,铁路线与意大利铁路相连。 (陈慧增)-- 433414世界地理概览圣马力诺(SanMarino)欧洲南部内陆国。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四周与意大利相邻,距意大利海滨城市里米尼约20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大部分为意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国语为意大利语。旅居国外的侨民约2万人。首都圣马力诺。境内峰峦起伏、丘陵广布,蒂坦山盘亘全境,东坡陡峭,形势险要,西坡较为和缓,最高点海拔750米。属地中海气候,1月平均气温2~3℃,7月23℃。冬雨夏干。欧洲最古老的共和国之一。公元4世纪出现国家组织。13世纪制定共和国法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意、德法西斯侵占。现在国际事务中奉行中立政策。农业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葡萄园遍布全国,其次种植油橄榄、小麦、玉米、牧草等。果树有桃、无花果、梨、苹果、李、杏等。此外尚有养蚕业。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工业有采矿、纺织、纸张、陶瓷、皮革、合成橡胶等。享有盛誉的陶瓷工业始于16世纪,手工生产的彩釉陶器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远在中世纪时即开采蒂坦山石料作建材,并向意大利出口。蒂坦山蕴藏有硫磺矿,年产矿石500~600吨,全部出口。邮票业甚为发达,发行的邮票以图案精致美丽著称。还生产精巧的装饰品、纪念品等。旅游业兴旺,每年入境游客达300万人左右,其中意大利人占一半以上。国民收入中旅-- 434世界地理概览514游业占60%、邮票业占10%。 (陈慧增)马 耳 他(Malta)欧洲南部、地中海中部岛国。位于地中海中心位置,扼大西洋通往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面积316平方公里,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245.7平方公里;次为戈佐岛,面积67.1平方公里;另外3个小岛是科米诺岛以及无人居住的科米诺托岛和菲尔夫拉岛。人口36.7万,居民主要为马耳他人,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98%信奉天主教。马耳他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瓦莱塔。马耳他地势西部高,渐向东南、东北降低,最高点海拔253米。西北部为石灰岩台地,岩石裸露,石峰洞穴广布;中部下降为谷地,植被比较繁茂;东南部为小丘和平原,土壤肥沃,为重要农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冬季温暖多雨,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12℃,夏季炎热干燥,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5℃;终年无霜、雪。年降水量530毫米。大部分时间阳光充足,温和宜人。马耳他无永久性河流和湖泊。淡水不足,居民和农业用水受限制。但在石灰岩下部有不透水层,涌出泉水,作居民饮水和农业灌溉之用。公元前10~前8世纪,腓尼基人到此定居,把马耳他作为地中海的贸易转运地。公元前218年后,曾先后属西、东罗马帝国。公元9~19世纪,又先后被阿拉伯人、诺尔曼人、-- 435614世界地理概览耶路撒冷骑士团、拿破仑军队及英国占领。1814年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00多年来一直是英国的重要海军基地。1947年实行内部自治。1964年9月21日宣布独立,1974年12月13日改为马耳他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马耳他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兴办工业,发展旅游业。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达5%。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5%(1992)。主要工业部门是修船和造船业,另有食品、纺织、制鞋、日用化工、造纸、印刷、烟草、酿酒、珠宝等轻工业。又发展起电力、化工和金属加工等重工业。工业主要分布在瓦莱塔、榟橔、比尔泽布贾等沿海城市。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马铃薯、蔬菜和葡萄等。粮食不能自给。蓄牧业以养羊为主。沿海有渔业。1992年农、牧、渔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支柱,每年游客达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外汇收入30%。有发达的公路网,公路长1300公里。瓦莱塔港是主要海港,其南面的卢加国际机场,与英国、意大利和北非国家有定期航班。 (邬翊光)南斯拉夫(Yugoslavia)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西部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接壤,北部和西北部同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邻,东部与保加利亚交界,南邻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部分地区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200公里。面积102173平方公里。人口1040.7万,居民主要有塞尔维亚族-- 436世界地理概览714(62.3%)、阿尔巴尼亚族(16.6%)、黑山族(5%)、穆斯林族(3.2%)、匈牙利族(3.3%)等。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信东正教,匈牙利族信天主教,阿尔巴尼亚族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地形组合复杂。东部老山山脉,又称巴尔干山脉,系喀尔巴阡山的延续,主峰是南、保边境上的米朱尔山,海拔2169米。西南部为迪纳拉山脉(又称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岩溶地貌发育,主峰贾拉维查峰海拔2656米。北部为多瑙河平原,又称潘诺尼亚平原,有多瑙河流经,支流有摩拉瓦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为主要农业区。其中尤以多瑙河以北的伏伊伏丁那平原为最,地面海拔仅80米左右,纵横150公里。多瑙河平原与山脉之间为丘陵地带,是全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铅、锌等矿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老山山脉的西坡。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12℃,夏季21~22℃。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开始定居巴尔干半岛。9世纪形成塞尔维亚、杜克里亚(后称泽塔,即今黑山共和国地区)等国家。14世纪,塞尔维亚为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15世纪,被土耳其征服并受其统治。1882年和1910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相继成立王国。1918年,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和黑山为其中的一部分。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年11月2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人民与其他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437814世界地理概览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45年至1947年,工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80年代成为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但受原南联邦危机和波黑战争的影响,尤其是1992年5月联合国实行制裁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1993年社会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66年的水平。1994年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主要工业有冶金、汽车制造、纺织、仪器加工等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克拉古耶瓦茨等。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小麦、甜菜、向日葵、葡萄等。畜牧业较发达。国内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396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42公里。公路总长4.75万公里,其中现代化公路2.79万公里,高速公路374公里。 (褚劲风)斯洛文尼亚(Slovenia)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西接意大利,北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46.6公里。面积20256平方公里。人口198万,居民主要为斯洛文尼亚族(90%),其他有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和穆斯林族等。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首都卢布尔雅那。-- 438世界地理概览914境内多山。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东延的尾闾,呈东西走向,横亘国土。主峰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863米,为全国最高峰。境内有萨瓦河等河流。属山地气候,1月平均气温0℃以下;西南滨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2~4℃,7月平均气温22~24℃;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0~2℃,7月平均气温20~22℃。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9.7%。公元6世纪末,斯拉夫人已在今斯洛文尼亚一带定居。869~874年在潘诺尼亚平原建立斯洛文尼亚独立国家。之后,长期受德意志国家和奥匈帝国的统治。1918年12月,斯洛文尼亚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1945年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5日宣告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为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独立主权国家。独立前,为前南斯拉夫6个组成单位中,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最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出前南斯拉夫平均水平一倍多。90年代以来,受原南斯拉夫地区危机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工业发展历史长,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3.8%。主要工业部门有黑色冶金、电器、化学、木材加工、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等。滑雪板、滑雪靴、水晶制品、珠宝、日常用品和体育用鞋、家具、时装等工业产品有较好声誉。80年代中期以-- 439024世界地理概览来,电子、电器、化学等部门发展较快。卢布尔雅那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主要的工业中心还有马里博尔、克拉尼、采列等。农业不能满足本国需要,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旅游、交通、金融等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7%。亚得里亚海海滨和北部阿尔卑斯山为主要旅游点。交通发达,铁路全长1200公里,有国际铁路与意大利、奥地利相连。公路总长4.5万公里。科佩尔港设施现代化,是中欧国家通往世界的门户。全国有3个机场,主要机场为卢布尔雅那机场。(褚劲风)波 黑(BosniaandHerzegovina)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北部、西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东部与南斯拉夫为邻,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约25公里。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430万,主要有穆斯林族(43.7%)、塞尔维亚族(31.4%)和克罗地亚族(17.3%)。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萨拉热窝。境内多山。迪纳拉山脉(又称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国境大部分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国境北部为起伏的丘陵和潘诺尼亚平原的边缘地带。萨瓦河流经北部-- 440世界地理概览124边境,乌纳河、弗尔巴斯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等为其主要支流。受地形影响,水力资源丰富。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北部1月平均气温-1~-2℃,7月20~22℃;南部1月5~7℃,7月24~27℃。全国森林较丰富。以温带森林为主,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为阔叶林,1200~1800米地区为针阔混交林。主要阔叶树种为山毛榉和橡树,针叶林则以云杉和冷杉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铬、铜、铅、锌、银、金等多种矿藏。公元5世纪末至7世纪初,有斯拉夫人迁至巴尔干半岛定居。12世纪末,建立波斯亚国。14世纪末成为南部斯拉夫最强盛的国家。1463年被土耳其征服,受其统治长达400余年。1908年遭奥匈帝国兼并。1918年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被划分为几个行政省。1941年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原南斯拉夫后,波黑与德、意法西斯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合并。1945年原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为其6个组成单位之一。1991年10月,波黑共和国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议员在塞尔维亚族议员抵制的情况下,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穆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自此,波黑三族间爆发内战。1995年11月三族达成和谈。同年,12月14日正式签署和平协议,波黑仍作为主权国家保持统一。--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