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29日在纳尔瓦宣告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1940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6日加入苏联。1990年5月8日改国名为“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宣布独立,9月17日加入联合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占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机械制造、电子仪表工业较发达,主要生产电机、采掘机械、无线电电子和监测仪器等;在油页岩、泥炭、磷灰岩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电力、化工、油页岩化工等部门。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3,尤以捕鱼业发达。工业大部分分A布在芬兰湾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以上,主要的工业中心有塔林、纳尔瓦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约占农业产值的70%,以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为主。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瓜果、奶、蛋、肉类和家禽等。-- 335613世界地理概览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占优势,铁路总长1030公里,公路总长1.48万公里。航空运输颇发达。主要城市有塔林、卡拉斯泰、沃鲁、帕尔迪斯基等。 (褚劲风)拉脱维亚(Latvia)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邻爱沙尼亚,东接俄罗斯、白俄罗斯,南临立陶宛。面积64500平方公里。人口261万,其中拉脱维亚族占53%,俄罗斯族占34%,其余为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族、立陶宛和犹太族等。绝大多数拉脱维亚人信基督教新教,少数人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全国分为40个区。首都里加。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东部地区为丘陵地带,34地A区海拔在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仅为311米。主要河流有道加瓦河,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多湖泊,较大的是卢巴纳斯湖、烈兹纳斯湖。气候具有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1月平均气温-7~-2℃,7月16~18℃。年降水量500~800毫米。资源较贫乏,仅有森林、泥炭等。公元5世纪境内出现阶级社会,公元10~13世纪建立早期公国。13~16世纪受日耳曼人统治。1562年部分领土被波兰和瑞典瓜分。1795年并入俄国。1918年12月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1940年7月21日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加入苏联。1990年2月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 336世界地理概览713亚共和国“。1991年8月21日宣布独立,9月17日加入联合国。工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约占社会总产值的34。主A要部门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化肥和石油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工业。重要的工业品有电力客车、长途电话交换机、家用电器、化肥、化纤、塑料、棉布、麻布、毛料、丝绸等。农牧业发达,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农牧业结构合理;种植业中饲料作物比重大,有春大麦、燕麦及豆类作物等,其次为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畜牧业集约化程度高,以养牛、养猪业为主。交通便利,尤以铁路和海运最为发达。铁路总长2380公里,公路总长2.42万公里。海运港口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利耶帕亚。主要城市还有陶格夫匹尔斯等。 (褚劲风)立 陶 宛(Lithuania)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与俄罗斯、波兰相接,西濒波罗的海,海岸线长约99公里。面积65200平方公里。人口376万,其中立陶宛族占82%,俄罗斯族占9%,波兰族占7%,其余为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犹太族等。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通用立陶宛语。全国分为44个区。首都维尔纽斯。全国地势平坦,东部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一般不足200米。境内多湖泊,主要河流为内穆纳斯河(涅曼河)。气候具-- 337813世界地理概览有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为-5℃,7月为17℃。年降水量630毫米。资源贫乏,仅有粘土、砂石、泥炭、森林等。公元5~6世纪境内出现阶级社会。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立陶宛并入俄国。1918年12月~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2月加入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6年政变,1940年7月重建苏维埃政权,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和国徽。1991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工农业发达。工业增长速度快,机械工业是主要的部门,生产小型精密机床(包括各类精密铣床、磨床及自动、半自动机床)、小电机、电视机、录像机、仪表及电焊设备等。木材加工、制浆造纸、食品加工业等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另外,利用西西伯利亚等地的石油、天然气,发展起石化工业。农业发达,居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以乳、肉用养牛业为主。种植业以亚麻及甜菜为主,另有马铃薯、蔬菜等。养蜂和养鱼业亦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2030公里,公路总长3.28万公里。内河通航628公里。维尔纽斯是铁路、公路的枢纽,为通往东欧国家的门户。克莱佩达为不冻港。主要城市还有考纳斯、希奥利艾等。 (褚劲风)-- 338世界地理概览913俄 罗 斯(Russia)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称俄罗斯联邦。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地跨欧亚两洲。北临北冰洋,西北滨波罗的海,西南滨黑海和亚速海,东濒太平洋,隔海与美国阿拉斯加州和日本相望。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陆邻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14个欧、亚国家。其西北部的加里宁格勒州与本土不相毗连。领土略呈长方形,东西长9000多公里,南北宽4000余公里。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19强。人口A1.49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和巴西,居世界第六位。境内有100多个民族,83%为俄罗斯人,另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日耳曼、车臣等民族。大多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俄语。全国设有21个自治共和国、1个自治州、6个边疆区、49个州和10个自治专区。首都莫斯科。自然地理 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约占70%。以叶尼塞河为界,西半部多属辽阔的平原,分布有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前者波状起伏,后者地势低平,且多沼泽,两平原之间为低矮的乌拉尔山脉。东半部主要是高原、山地,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平均海拔500~700米,地面被河-- 339023世界地理概览流切割;西伯利亚南部、东部及远东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脉、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锡霍特山脉、朱格朱尔山脉、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等,均系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西南边境有大高加索山脉,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全境河流总长度约800万公里。河流分属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里海内陆四大水系。西部欧洲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河网呈辐射状分布。主要河流有注入北冰洋的伯朝拉河、北德维纳河;注入黑海、亚速海的第聂伯河、顿河;注入波罗的海的涅瓦河以及注入里海的伏尔加河等。这些河流除北冰洋水系外,大多流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通航距离和通航期(7~9个月)较长,且有众多运河沟通,具有航运、灌溉、发电、供水和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其中伏尔加河按长度、流域面积及水量,均为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流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伏尔加河被称为“俄罗斯母亲”。乌拉尔山脉以东,亚洲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地。主要有注入北冰洋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以及因迪吉尔卡河、科累马河等;注入太平洋的阿穆尔河(黑龙江)、阿纳德尔河等。这些河流大多流经人口稀疏区,结冰期长达6~8个月,航运价值不大,但水力资源丰富。大小湖泊和人工水库共20多万个,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部分湖区位于境内,还有世界上淡水容量最大(23000立方公里)和最深(1620米)的贝加尔湖以及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泰梅尔湖等大湖。此外,又有雷宾斯克、古-- 340世界地理概览123比雪夫、伏尔加格勒、卡马、齐姆良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布拉茨克等大型人工水库。众多湖泊、水库不仅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而且也是内陆渔业的重要基地。国土位于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及岛屿是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则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甚短,气温年较差大。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10~-30℃,东西伯利亚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可达-50℃,两地绝对最低气温分别为-68℃和-71℃,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12~24℃,里海沿岸低地可达25℃。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年降水量由俄罗斯平原西部600~700毫米减至东西伯利亚200~300毫米,到东部太平洋沿岸又增至500~1000毫米。山地降水较多,大高加索山脉西侧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而里海沿岸低地则不足200毫米。由于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永久冻土层,总面积1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3,是世界上永冻层A范围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均居世界首位。全国宜农、宜牧的土地有5亿多公顷,约占国土的13。森林覆盖率超过40%,森林面积和A木材蓄积量分别占世界的15和14。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蕴A A藏量超过2.4亿千瓦,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在地域上结合较好。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磷灰石、钾盐、有色和-- 341223世界地理概览稀有金属等矿物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如煤的地质储量占世界40%以上,天然气和铁矿石探明储量均超过世界13,三A者都居世界首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伯朝拉、莫斯科郊区等地。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铁矿石主要蕴藏在库尔斯克、乌拉尔和东西伯利亚。磷灰石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钾盐多在乌拉尔山脉西侧。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主要集中于乌拉尔、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简史 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自1547年伊凡四世改称沙皇以来,不断对外扩张,割占了邻国大片领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联盟逐渐扩大为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地处北半球的世界工业带内,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十月革命后经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生产布局逐渐向东推进。开发秋明油气田、安加拉—叶尼塞河水能资源和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开辟西伯利亚南部粮食基地;修筑贝阿铁路等均取得成效。1990年3月~1991年12月,除俄罗斯以外的前苏联14-- 342世界地理概览323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此后又有原苏联9个加盟共和国参加)。25日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26日苏联正式宣告解体。1992年4月17日宣布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同为国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虽然下降,但仍不失为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经济地理 国民经济基础雄厚,综合经济实力遥居独联体之首。在前苏联时期为全苏经济重心所在,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苏的60%。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实力雄厚的基础工业部门,其中能源、冶金、机械、化工是工业的四大支柱。但经济结构比例失调,表现为军事工业及与国防有关的重工业以及电子、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但民用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需要。农业薄弱,生产极不稳定,农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食品。苏联解体后生产滑坡,经济恶化。1995年以来经济下降速度明显趋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突出地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工业部门齐全,重工业发达,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及森林工业等部门。能源工业发达。苏联解体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分别占全苏的910、45和35左右。苏联解体后,产A A A量虽然下降,但相对地位未变。目前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的最大产地是西西伯利亚(秋明),其次为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秋明油气区的乌连戈伊气田是世界第一大气田;萨莫特洛尔油-- 343423世界地理概览田属世界最大油田之一。煤炭产量以库兹巴斯煤田为最高,其次是坎斯克—阿钦斯克和伯朝拉煤田。电力生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1.1万亿度,以火电为主,约占3A4,其次为水电和核电。钢铁产量约占前苏联的60%,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为主要钢铁基地,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有色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东麓和东西伯利亚,主要冶炼中心有车里雅宾斯克、诺利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和伊尔库茨克等。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重型机械、动力机械、拖拉机与农机、运输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和精密机械等部门最为重要。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重要的综合性机械工业中心;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的重型机械,伏尔加河流域的汽车、拖拉机和石油机械,北高加索的农机以及西北区的森林工业机械和造纸机械等在全国均居重要地位。化学工业以酸、碱等无机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60年代以来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了石油化学和有机合成工业。乌拉尔、中央区和西北区为老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伏尔加河流域。木材采伐量占前苏联的90%以上,木材采伐主要集中于西北区、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轻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是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主要有肉类、鱼类、乳品和粮食加工以及甜菜糖、向日葵油等生产部门。渔业及水产加工业先进,年渔获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前列,其中海洋水产占90%以上。-- 344世界地理概览523经过多年发展,西部已形成实力雄厚的加工工业地带,主要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工业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工业区,以伏尔加格勒为中心的伏尔加—顿河流域工业区和以叶卡捷琳堡为中心的乌拉尔工业区;东部则成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主要有以新西伯利亚为中心的西西伯利亚工业区和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为中心的东西伯利亚工业区。俄罗斯农业相对落后。全国农业用地2.14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亿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在耕地中灌溉面积仅616万公顷,只占4.7%。农业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和农畜产品单产低,产量不稳定,不能自给。但就整体规模而言仍属世界农业生产大国之一,许多农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3%和57%。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等麦类和马铃薯,此外还有玉米、水稻和豆类。小麦产量居世界前列,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作物以向日葵、亚麻和甜菜为主。其中向日葵产量占前苏联一半以上,居独联体之首;亚麻和甜菜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乌克兰,居第二位。主要牲畜有牛、猪、羊等,存栏头数和肉、奶产量均居独联体之首。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包括公路、水运、管道和航空互相配合的综合运输网。铁路营运里程约9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铁路货运周转量约占全国货运周转总量的一半。管道运输仅次于铁路,居第二位,输油管总长6.51万公里,输气管总长14.86万公里。海洋运-- 345623世界地理概览输居第三位。公路总长89.3万公里,其中约34为硬面路,A货运周转量居第四位。内河航道总长10.2万公里,内河运输和航空运输分别居第五和第六位。客运以铁路、公路和空运为主,其次为河运和海运。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区运输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四通八达,稠密的公路网、河运网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海港有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和罗斯托夫。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和伏尔加格勒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东部地区运输网较稀疏,西伯利亚大铁路(叶卡捷琳堡—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贝阿铁路(泰谢特—苏维埃港)为沟通东西交通的主要动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重要出海口。其他重要交通枢纽还有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主要城市有莫斯科、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等。莫斯科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交通和科学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历史名城和著名的科学文化城。(沈允武)白俄罗斯(Belarus)欧洲东部内陆国。西邻波兰,北、东、南三面介于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人口1040万,其中白俄罗斯族占78%,其余为俄罗斯、-- 346世界地理概览723波兰和乌克兰族等。多数居民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白俄罗斯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6个州和118个区。首都明斯克。国土地处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北部低缓冰碛丘陵与平原相间,南部为波列西耶沼泽低地。明斯克高地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中北部(最高点捷尔任斯克山海拔345米),为波罗的海与黑海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度超过9万公里;湖泊1.1万多个。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西德维纳河、涅曼河、索日河和别列济纳河等。温和湿润的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8~-4℃,7月17~19℃。年平均降水量550~7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森林占国土面积13,属针阔A混交林。主要矿产有泥炭、钾盐、岩盐、石油等,多分布在南部沼泽低地。10~12世纪初属基辅罗斯。13世纪后长期处于立陶宛、波兰和俄国的影响和争夺之下。18世纪末被沙俄吞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发展。1919年1月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苏联。1939年9月西白俄罗斯从波兰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1991年8月25日宣布独立;12月8日与俄罗斯、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19日改称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的工农业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居第四位。在前苏联时期为重要的加工工业和农牧业基地,但能源和工业原料靠其他共和国提供。独立后国营企业和集体农庄仍是全国城乡主导-- 347823世界地理概览经济成分。与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相比,经济衰退幅度较小。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主导工业部门是机械制造,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近30%,主要生产农牧业机械和机床等。化学工业亦很突出,利用当地钾盐在索利戈尔斯克发展了钾肥工业;油、气管道沿线则分布有石油加工和化纤等工业。泥炭开采利用较充分,以泥炭为燃料建有许多热电站和火电站。此外,仪表、电子、木材加工、家用电器、纺织等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所生产的大型载重汽车、饲料联合收割机、金属切削机床、钾肥、化纤、摩托车、彩电、冰箱等产品在独联体均居重要地位。主要工业中心有明斯克、戈梅利、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等。全国农业用地98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1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以养牛和养猪为主,是前苏联乳、肉等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黑麦、燕麦、马铃薯、饲料作物和亚麻等。其中马铃薯年产量超过1100万吨,被称为“第二面包”;亚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原苏联的15以上。中部及东北部农业较发达,南部沼泽低地农业A用地及耕地所占比重均较低。白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业发达,是俄罗斯和中亚各国通往欧洲国家的重要铁路通道。铁路总长5567公里,公路总长5.2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约4000公里,航空线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境内有俄罗斯通往中东欧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明斯克为白俄罗斯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枢纽。主要城市还有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布列斯特、巴拉诺维奇、戈梅利、-- 348世界地理概览923格罗德诺等。(沈允武)乌 克 兰(Ukraine)欧洲东部国家。东、北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相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接壤,西南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连,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居欧洲第二。人口5220万,73%为乌克兰族、22%为俄罗斯族,其余为白俄罗斯族和犹太族等。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通用俄语。多数居民信东正教,西部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全国分为25个州,480个区。首都基辅。国土大部分属东欧平原,地表波状起伏。波列西耶沼泽、第聂伯河和黑海沿岸低地等平原低地与沃伦—波尔多高地、第聂伯丘陵、顿涅茨岭等低矮高地相间分布。西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一般海拔800~1500米,最高点戈维尔拉山海拔2061米;最南端为克里木山地。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第聂伯河纵贯中部,在乌境内长1204公里,建有基辅、克列缅丘格、卡霍夫卡等大型水库。其他主要河流还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顿涅茨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暖,由西向东大陆性逐渐增强。克里木半岛南岸属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东北部—8~-7℃,克里木半岛南岸2~4℃;7月平均气温,西北部18~19℃,东南部23~24℃。年降水量300-- 349033世界地理概览~700毫米,山地1000~1600毫米。全境热量资源比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2400~3400℃,生长期为190~240天。自北向南分属针阔混交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个自然带。中部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水热土条件优越,宜于农耕。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特别是煤、铁、锰矿世界闻名。顿涅茨克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超过1400亿吨,其中适于炼焦的煤炭储量近400亿吨,是前苏联欧洲地区最大的煤田。克里沃罗格铁矿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超过150亿吨,约占前苏联的14。尼科波A尔和托克马克的锰矿储量居世界前列。此外,第聂伯河水力资源,喀尔巴阡山麓—里沃夫的天然气、石油、煤炭,东北部第聂伯河左岸的石油、天然气,克列缅丘格、别洛泽尔斯科耶、刻赤的铁矿以及北部的森林资源等,亦具重要意义。公元9~12世纪乌克兰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14世纪起受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1654年东部并入沙俄,18世纪末西部也被沙俄兼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17年12月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1991年8月24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2月8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工农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在前苏联时期是全苏最大的煤炭、钢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机械、化工、食品和农业生产基地,但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及许多工业原料不能自给。-- 350世界地理概览133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其中煤炭、钢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独立前煤炭产量约占前苏联的14,铁矿石产量将近A一半,锰矿石约占80%,钢产量约占13。独立后产量虽然A下降,但相对地位未变。克里沃罗格、顿涅茨克和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为主要钢铁中心。以重型为主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发达,并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冶金、矿山、动力、石油、化工设备,锻压、起重运输机械以及船舶、汽车、内燃机车、机床、农机等产量在前苏联和独联体均占重要地位。此外,飞机、原子能反应堆、电子显微镜、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机械产品发展迅速。化学工业以酸、碱等无机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60年代以来利用境外油、气资源发展了石化和有机合成工业。轻工业以食品工业为主。甜菜糖、植物油分别占前苏联的55%和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