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世界地理概览大湖,湖水盐度高,湖滨土地不宜耕种。西南与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是伊朗最大山脉,主体部分从哈马丹和克尔曼沙阿附近,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200公里,平均高度3000米左右,有些山峰达4000米以上;溪谷纵横,形成格状水系;其间有著名的设拉子盆地和加乌胡尼盐沼。山地富藏矿物资源,山麓西南侧是世界重要石油产地之一。南段山势低降至海拔2000米以下。山脉与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的沿海平原狭窄,仅波斯湾头卡伦河下游平原比较广阔,是全国最大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延续。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长850公里,是伊朗最长河流,也是唯一可通航的河流。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海轮可上溯至阿瓦士。中央高原东部山地,地形较复杂,塔夫坦山达4042米,为一巨大火山锥,现仍有活动。山间的河谷和盆地是重要农牧区。以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占优势。南部属热带干旱气候。大陆性显著,夏热冬寒,温差大,地区差异显著。北部山区1月平均气温-10℃,常有降雪,而波斯湾沿岸气温则为14~19℃。夏季炎热,大部分高原山地7月平均气温30℃,南部沿岸和高原低盆地达32℃以上,锡斯坦绝对最高气温达47~48℃,是亚洲最热地区之一。年较差较大,但里海沿岸受海风调剂,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伊朗年降水量400毫米,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里海沿岸和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年-- 226世界地理概览702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不到100毫米。冬季西风带南移,降水较多。西南部一些地方,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60~75%。里海沿岸年降水量较均匀。发展简史 伊朗为文明古国。旧称波斯,中国古称安息。远在4000年前后,居住在高原上和卡伦河流域的依蓝人等垦殖土地,开始发展农牧业。公元前1000年波斯人定居高原西北部。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修筑地下渠道(坎儿井),发展灌溉农业。公元前6世纪,创建波斯帝国,至大流士一世时(公元前522~前485),形成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嗣后又建立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经济繁荣,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成为重要国际商道。公元642年,阿拉伯人统治了伊朗,大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18世纪后又成为英、俄争夺的目标。20世纪初实际上被英、俄瓜分势力范围。1905~1911年,伊朗人民掀起民主运动,1925年建立君主立宪王国。1979年王朝被推翻,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经济地理 长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订了5个发展计划。60年代开始,实施改良措施,经济有所发展。90年代初期,年经济增长率超过4%。工业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40%以上,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开采较早,从1872年英国取得石油资源让与权后,石油工业一直掌握在英美石油公司手中。1973年收回“租让区”的全部资源和设施,1981年全部接收外国公司的石油企业。伊朗石油探明储量137亿吨,居世界第四,是世界最大-- 227802世界地理概览石油输出国之一。1974年产量曾达3亿吨。此后产量下降,目前年产量在1.4亿吨左右。出口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90%。全国油田50多个,主要集中在扎格罗斯山西南麓。在波斯湾海域也开始开采油气田。天然气储量20.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帕扎南是世界大天然气田之一。原油主要经输油管从波斯湾的阿巴丹港出口。60年代又在海湾中哈尔克岛建立深水港,为世界上最大石油输出港之一。该岛距离大陆40公里,建有6条油管直通油田。港区平均水深19~22米,能容纳25万吨级油轮,并建有海中码头,可供50万吨级油轮停泊。此外,还建有到地中海岸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仑港及向北通土库曼斯坦边境和向东通设拉子等油气管道。炼油工业规模居海湾产油国家首位,年炼油能力5326万吨。以阿巴丹炼油厂规模最大,年炼油能力3000万吨,占全国炼油能力60%。后又在德黑兰、设拉子和拉万岛建炼油厂。两伊战争后,由于阿巴丹炼油厂遭到严重破坏,年炼油能力下降到2700万吨。石油化工是60年代新兴工业,霍梅尼港的化工厂是世界最大化工厂之一,生产硫磺、酸类和化肥等。在设拉子、阿巴丹和哈尔克岛也建有化工厂。产品部分供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品、纺织和建筑材料工业有较快发展。60年代后着重发展电视、电冰箱等消费品生产和汽车、钢铁、机械等工业。利用本国原料在伊斯法罕建立了钢铁厂,还有阿拉克炼铝厂、钢铁厂和阿瓦士轧钢厂。纺织以棉、毛纺织为主,原料自给,分布较广。伊斯法罕、德黑兰和大不里士是重要纺织中心。波斯地毯世界驰名,是仅次于石油的-- 228世界地理概览902出口物资,克尔曼是全国地毯业中心。食品工业有榨油、面粉、卷烟、酿酒、罐头等,多分布在德黑兰、大不里士和里海沿岸各城市。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过去占重要地位。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为8%。全国可耕地占国土面积30%,已耕地占11.5%;灌溉地约占全部耕地36%以上。灌溉主要依靠坎儿井和河水。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次为大麦。主要分布在北部里海沿岸和高原边缘各绿洲。水稻产在里海沿岸和卡伦河中下游。经济作物以棉花为最重要,最大棉产地在里海东岸。甜菜种植较普遍,甘蔗集中在卡伦河下游。洋麻、烟草和桑、茶叶等都产在里海沿岸。椰枣产于南部沿海平原,产量在西亚仅次于伊拉克。此外,还盛产亚热带、温带水果。葡萄株植普遍,多分布在北部丘陵地。柑橘产于里海和南部沿岸。其他有桃、李、杏等。畜牧业以羊为主,头数在西亚仅次于土耳其。其他为牛、马、驴、骡等。部分居民从事游牧、半游牧。多散布于山区和半荒漠地带,天然牧场约占国土面积27%。水产资源丰富。里海盛产鲑鱼和鲟鱼,并以产鱼子酱著称。波斯湾产沙丁鱼、鲭鱼和蛎,80%供出口。交通运输 公路占重要地位,全长5.6万公里。德黑兰是公路网中心,马什哈德—德黑兰—巴赫塔兰线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铁路长4500多公里,纵横贯通全国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海运发达,集中在波斯湾,90%以上进口物资通过南部海岸各港口。主要港口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均-- 229012世界地理概览位于卡伦河和阿拉伯河汇合处,霍梅尼港位于波斯湾内,是伊朗纵贯铁路终点。阿巴斯港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岸,扼波斯湾口,为南方主要对外贸易港。航空运输也较发达。1944年建立航空公司。全国现有18个机场,其中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阿巴丹、阿巴斯为国际机场,有23条国际航线。主要城市有德黑兰、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大不里士、阿巴丹等,其中德黑兰不仅是伊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还是西亚最大的城市。 (王亦娴)科 威 特(Kuwait)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东临波斯湾,陆邻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面积17818平方公里(包括布比延岛和费莱凯岛等岛屿)。人口143万。全国人口半数以上是其他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侨民,本国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43%。居民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70%属逊尼派,阿拉伯语为国语。首都科威特。全境地势呈波状起伏,多谷地和丘陵,西部略高。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近一半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东南一隅最高不超过200米,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淡水缺乏,饮水和灌溉用水主要靠淡化海水。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少雨。年平均气温33℃。1月10℃左右,7月34℃,最高达52℃,年降雨日不超过20天。年降水量30~177毫米,多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 230世界地理概览112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710年,阿拉伯半岛内地的阿奈扎部落迁来,1756年建立科威特酋长国。187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899年被迫与英国签订条约,承认英国为“宗主国”。1939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宣布独立,称科威特国(君主立宪制)。在发现石油前,主要经济活动是游牧、采珠、捕鱼和少量海运。1934年,由英、美两个石油公司组成科威特石油公司,开始勘探石油,1946年开始商业性生产和出口,遂变为单一的石油经济国家。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很快,在巨额石油收入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经济。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9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1987年已探明石油储量127亿吨,居世界前列;天然气储量约1324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海底,其中布尔甘油田和劳扎塔因油田均属世界大油田之列。独立前,石油开采、加工及销售为英、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所控制。独立后,石油国有化,原油产量迅速增加,1973年产油1.57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嗣后,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分配额的限制,产量下降,海湾战争中石油基地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积极恢复生产。石油加工能力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伊朗。在南部沿海艾哈迈迪港等地建有5家炼油厂,加工全国石油产量的70%。石油化工业也有较快发展,主要生产盐类和氨类。60年代开始建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厂和液化天然气厂。淡化海水规模居世界首位,日产能力可达48.2万吨。其他工业有金属加工、水泥、预制件、食品加工、玻璃、皮革、日用品等,规模较小,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 231212世界地理概览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0.3%。可耕地占国土面积3%,已耕地占耕地13。种植业以蔬菜、水果为主,约占已耕地面积A45。畜牧业不发达,仅有少量食用家畜饲养。沿海产珍珠贝A和鱼虾。鱼获量一半供出口。粮食和其他食品几乎全靠进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是波斯湾地区贸易中心之一,随着石油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国内无铁路,公路贯通全境,总长2854公里。有4个主要海港,科威特港最大。首都有现代化机场。 (褚庆林)沙特阿拉伯(SaudiArabia)西亚国家,占阿拉伯半岛的45。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A陆邻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面积约2149690平方公里,人口1740万,本国阿拉伯人约占72.7%,外籍劳工约占27.3%。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利雅得。自然地理 大部分属阿拉伯高原,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倾斜。西部红海岸为宽20~50公里的低地,稍东是骤然隆起高达1500米以上的汉志高原。中部汉志山脉与图韦格山间为宽约480公里的内志高原,大部海拔约1000米,向东渐减,在利雅得附近降至600米左右。高原大部分为岩漠。东部波斯湾沿海平原,宽150公里,地势低平,散布着许多盐渍地和沼泽。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大沙漠之一,面积6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的14。A-- 232世界地理概览312北部的内夫得沙漠较小,面积5.7万平方公里。两者之间连接着代赫纳沙漠,长1450公里,向东突出呈弧形分布,多涸沟、水井和绿洲。雨量稀少,蒸发和渗透强烈。无常年河流和湖泊。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绿洲。较大的有利雅得南面的海尔季绿洲,内夫得沙漠南面的哈伊勒绿洲等。有的地方筑坝拦洪蓄水,控制地表径流,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许多地方还采取保护和恢复地下水办法,建立“地下水库”。为了进一步解决缺水问题,从60年代初起在吉达等地建立淡化水工厂。沙特阿拉伯除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外,其他地区均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大陆气流控制,炎热干燥。因面积广大,地势高低悬殊等,各地气候差异大。7月平均气温30~35℃,沿海平原内部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1月平均气温15~20℃,南部超过20℃。全境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仅在西南的阿西尔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鲁卜哈利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除哈伊勒等个别地区有时降雪外,全境终年不见霜雪。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财富。全国探明储量226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14以上,居世界首位。集A中分布在东北部的波斯湾沿岸平原及滨海大陆架。其中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盖瓦尔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油田,探明储量为117亿吨;其东北的布盖格油田和迈尼费油田也是大油田。50年代初,在塞法尼耶海域发现的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储量约为25亿吨。60年代在鲁卜哈利沙漠东部北端边境附-- 233412世界地理概览近发现的谢拜油田和在利雅得东北偏东方向发现的胡赖斯油田,也都储量丰富。70年代以后,又在利雅得的南面发现了迈扎利季、基尔提和阿布吉凡油田。其他矿藏有金、银、铜、铁、锌、镁、陶土等。境内很大一部分地区尚未勘探。发展简史 公元前,即出现阿拉伯人部落,大多数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贝都因人)。公元610年左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教,建立伊斯兰政权。其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9世纪末开始衰落。13世纪中,亡于蒙古人西侵。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9世纪,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当时半岛分为奈季德和汉志两个酋长国。1924年,内志部落酋长阿卜杜·阿齐兹·沙特合并了汉志。1932年完成国家统一,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经济地理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1938年发现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石油收入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80年代进一步推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和水利,为经济较均衡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巨额石油收入,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国家之一。随着石油大量开采,初步建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石油过去长期操纵在美国的阿美石油公司手中。1971年后逐步收回主权。1966年起,石油产量大幅度上升,1979年达5.1亿吨,占世界第二位;出口4.6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14,居首位。石油产量占国A民生产总值70%,出口占出口总额97%,后因调整,1992年石油产量降为4.36亿吨。石油生产以陆上油田为主,有几-- 234世界地理概览512十个大型或特大型油田,其中盖瓦尔油田年产量曾占全国2A3。海上油田产量比重日益增大,如塞法尼耶油田年产超过3000万吨。原油大部分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地,拉斯坦努拉为世界第一大输油港,年运油能力可达3亿吨。为了大量输出石油,从波斯湾沿岸的拉斯坦努拉和达曼到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境内的赛达还铺设一条长达1770公里的输油管,每年可输送石油2400万吨。除石油开采外,还发展了炼油、水泥、纺织、海水淡化工程,以及石油化工、化肥、冶金、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初步改变了过份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拉斯塔努拉、利雅得、吉达等地建有炼油厂。以东部朱拜勒和西部延布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1%,已耕地只有52.5万公顷,其余大部分供放牧。耕地集中在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和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以及麦加、塔伊夫、麦地那、哈伊勒、塔布克等城郊谷地或绿洲。西南部阿西尔区也有大片灌溉耕地。农作物以椰枣为最重要。其他有小麦和玉米等。西海岸南部山地种植咖啡、香蕉、杧果等。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4.7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2000公里,联系全国大部分城镇,并与邻国相通。铁路只有一条,从利雅得至波斯湾沿岸的达曼,全长584公里。吉达和达曼为国际港口,前者拥有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10多个城市有机场联系国内外,吉达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主要城市有利雅得、吉达、麦加、麦地那,其中麦加是-- 235612世界地理概览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穆斯林的朝觐中心。 (马裕祥)巴 林(Bahrain)亚洲西部国家。位于波斯湾西南部巴林湾的巴林群岛上,介于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之间。由巴林岛及其附近的穆哈拉格岛、锡特拉岛等3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53万。大部分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其中什叶派占75%,逊尼派占25%。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麦纳麦。各岛地势低平,沙漠广布。巴林岛海拔30~60米,最高点杜汉山海拔137米;北部沙丘连绵,中部有一条长19公里、宽6公里的洼地。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26℃左右。夏季闷热,7月平均气温30~3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15~20℃,绝对最低气温9℃。年降水量100~125毫米,以阵雨、暴雨为主。相对湿度较高,有时可达90%。植物稀少,多属沙漠型。沿海有棕榈林和椰枣林。缺乏地表径流,干沟纵横交错。地下水较丰富,多自流井和泉,阿扎拉、赖哈、赛法杰等泉较有名。海中也有淡水源泉,近海泉可在落潮后涌现时取水;远海泉可用水泵或潜入海底取水。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海产珍珠,鱼产丰富。西南海岸低地有盐沼。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7~13世纪属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1507~1602年被葡萄牙人占领。1602~1782年处于-- 236世界地理概览712波斯统治之下,1783年宣布独立,建立巴林酋长国。1820年起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宣布独立,定名巴林国。长期以来,经济以海上贸易和采珍珠为主。1932年发现石油,1933年开始产油。独立前,石油开采权控制在美国石油公司手中。1978年收回全部外国石油公司股份。石油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70%。油田在主岛杜汉山麓,石油工业中心在阿瓦利。设在锡特拉岛的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300万吨以上,为中东最大炼油厂之一,可生产70多个石油加工品种,向30多个国家出口。锡特拉岛和巴林岛间有输油管相连。除加工本国原油外,还通过海底输油管从沙特阿拉伯输入原油加工。除采油、炼油、石油化工外,还有炼铝、天然气液化、海水淡化、造船、建筑材料、编织芦席等工业部门。其中制铝和造船是国民经济第二大支柱。1971年投产的中东最大炼铝厂年产铝锭17万吨,原料从澳大利亚进口。此外,还拥有先进的电讯、空调和航空设备。农业主要集中在巴林岛和穆哈拉格岛的北部滨海地带可用自流井灌溉。主要农产品有蔬菜和紫苜蓿以及少量小麦、大麦和小米。粮食主要依靠进口。果品除椰枣外,还有柑橘、香蕉、石榴、柠檬、香橼、梨、杏等。养畜业有乳牛、骆驼、家禽。渔场大多位于浅水地带和海岸附近,产金枪鱼、鲥鱼、沙丁鱼等。传统采珠业已衰退,但仍是海湾地区的采珠中心之一。巴林为海湾地区商品传统的转运站,转口贸易约占进出口40%。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自1975年以来大力-- 237812世界地理概览发展金融业,现已成为波斯湾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有重要地位。全国无铁路。首都麦纳麦和主要城镇间有公路相通。巴林岛同穆哈拉格岛和锡特拉岛之间均有海堤相连,前者长达2.6公里,可通汽车。全长25公里的跨海大桥,把巴林与沙特阿拉伯连接起来。麦纳麦有国际机场,为海湾地区重要航空中心。海运有一支载重量3400万吨的商船队。(金永春)卡 塔 尔(Qatar)亚洲西部国家。位于波斯湾西南岸、阿拉伯半岛东北的卡塔尔半岛和附近若干小岛上。半岛东、西、北三面环海。陆邻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39万。本地居民不到13,其余为外籍人。大部分信奉A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占多数。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首都多哈。全境地势平坦,多为沙漠和半沙漠,最高点海拔不超过100米。南部及其沿海地区多沼泽,西部沿海有杜汉山高地;北部沙漠中有些绿洲,为良好牧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闷热,7月平均气温35℃,绝对最高气温达49℃,沿海地区也在32℃以上;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20℃,绝对最低气温4.7℃,沿海地区16~20℃。年降水量125毫米,多降于冬季,以阵雨、暴雨为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对湿度较高,-- 238世界地理概览912有时达80%,内地比沿海低。沙漠中多为耐旱耐盐碱的荒漠性草类和灌木。沿海有椰枣林。干沟纵横交错,缺少常年有水的河湖,仅西北部地区有一些地下水流——自流井,为主要淡水来源。海岸线曲折,多海峡港湾,但水深不够,沿岸多暗礁,良港不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5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6800亿立方米。沿海水域产珍珠贝。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中世纪后葡萄牙人和波斯人曾先后入侵。18世纪初,哈利法·阿勒萨瓦家族从阿拉伯半岛迁来,1846年建立卡塔尔酋长国。1871年被奥斯曼帝国侵占。1882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地”。1971年卡塔尔国宣布独立。长期以来,经济主要依靠采珠业、渔业和养驼业。自1937年发现杜汉油田,1949年开始产油以来,特别是独立后,经济发展很快。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95%以上,独立前,石油由英、法、美、荷合资经营的两家石油公司控制,1972年建立国家石油公司,1977年全部接收了外国石油公司股份。杜汉为主要油田,乌姆赛义德建有炼油厂,并为石油主要出口港。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部库夫等地,利用率高达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