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居民以华人占多数,约占人口77.7%,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华人多信奉佛教,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欧洲人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行政中枢新加坡(市)。自然地理 有50多个岛屿和礁滩,分为新加坡岛、北部岛屿和南部岛屿3部分。主岛东西最长41.8公里,南北最宽22.9公里,海岸线长193.7公里,面积约57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92.4%;北部有10余个小岛,散布在柔佛海峡东段,面积约30平方公里;南部有40余个小岛,扼新-- 151231世界地理概览加坡海峡西段,面积约20平方公里,包括裕廊群岛、武公岛、安乐岛和圣淘沙群岛。新加坡地势不高,起伏和缓。主岛面积的64%在海拔15米以下。全国最高点武吉知马山海拔175米,位于岛的中部。西南部接近海岸有花柏和巴西班让两条山岗,屏蔽港口和城市。东部被河流切割成相对高差可达50~70米的一系列阶地,为全岛比较崎岖的部分,农业用地主要分布于此。南、北部岛屿的中部都有低丘,最高22米。南部岛屿周围有珊瑚礁,礁盘广阔,便于填海造陆,给石油工业及修造船只提供场所;群岛之间隔着水深6~20米的海峡,为优良锚地。主岛四周多分流入海的小河,形成宽窄不等的河口湾平原,以岛的南岸平原较大;北岸河流比较宽阔,有实笼岗、榜鹅、实里达、格兰芝及丁加等河。全岛以实里达河最大,长12公里。河流是沿岸农业的灌溉水源,被拦蓄建坝形成的水库日益增多,大小水库有10余座。主岛用水不足,消费量的50~60%从马来西亚柔佛州引进。新加坡因南距赤道136.8公里,加之海域环抱,故全年高温多雨。12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5~9月为西南季风期,二者之间有两个季风转换期。1月平均气温25℃,7月27℃。年降水量2426毫米,多阵雨。发展简史 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2000多年来,新加坡地区曾几次出现过繁荣的港埠。公元初年,往来于南海与孟加拉湾之间的木帆船,以新加坡地区为中途停泊港。中世纪时,中国、阿拉伯、印度、中-- 152世界地理概览331南半岛等地的海运兴起,新加坡地区成为当时东南亚繁荣的国际货物集散中心。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东南亚,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新加坡与欧洲的航程。1887年天然橡胶在新加坡与马来亚试种成功,同年勿拉尼岛建立炼锡厂,逐步发展起农、林、矿原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过境船舶的修理工业等。新加坡遂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商品贸易中心和世界著名的大转口港。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参加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退出,成立新加坡共和国。经济地理 经济长期倚重于橡胶和锡的转口贸易。60年代逐步取得自治与独立后,扩大经济基础,实行经济结构多元化,继续发展海运和贸易,大力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经过30年努力,国民经济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工业超过了海运和贸易。由制造业、建筑业、贸易业、运输和通讯业、金融与商业服务构成的五大经济支柱全面增长,1994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万美元。主要工业有炼油和化工、船舶和钻井台修造、冶金和机械、电子电器、仪表仪器等;传统工业有食品饮料、纺织成衣、木材、橡胶和油脂加工等。1961年开始建立炼油厂,目前炼油业已是新加坡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工业,年加工能力达550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休斯敦和荷兰的鹿特丹,居世界第三位,占东南亚炼油量的40~50%,产品大部分供出口。炼油厂所在的巴西班让、裕廊和南部岛屿,接近新加坡海峡,便于深水油轮停靠。炼油业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产品有塑料、合成橡胶、化纤、肥料等。裕廊和武公两岛为石油和-- 153431世界地理概览海事工业基地,有居世界水平的大型炼油厂、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化工厂和油库。造船业应航运而兴起,1867年建立第一座船坞,为修船服务。20世纪60年代着手发展造船业,建造4000吨以下的近海轮。70年代初开始建造9万余吨的油槽船。亚太地区广泛兴起海上石油钻探后,新加坡一部分造船业改为建造钻井平台,现在已是世界三大钻井平台的生产基地之一。随之又发展起电子、电器、冶金、机械、仪表、仪器制造等工业。电子工业是新加坡的第二工业支柱,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电子生产中心。产品大部分出口。60年代末开始发展军事工业,生产轻型武器,维修、组装和制造飞机零部件,供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东、非洲、东南亚国家。为适应世界海运的发展、船舶吨位扩大、集装箱和驳运子母船不断翻新和增多的趋势,60年代起,新加坡港加速扩建和调整,实行作业专门化,并划分为6个港区:南岸的裕廊港、巴西班让、岌巴港、东礁湖、直落亚逸和北岸的森巴旺。除直落亚逸外,都有集装箱码头。总计300多条海洋航线,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公司的轮船往返于此,联系世界各地300多个港口。进出港口船舶的注册吨位1982年超过鹿特丹居世界第一位。1987年起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居世界港口的前列。港口吞吐量的65~70%为石油和油产品,次为机械、运输设备、钢板、化工产品与肥料,以及橡胶、木材、椰干、棕油、大米等邻国来此加工和转口的传统货物。外贸额随航运和工业发展而增长。转口贸易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但绝对值仍在继续增加。空运有3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同40多个国家和地-- 154世界地理概览531区的70余座城市联系。1981年启用的樟宣国际机场,规模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位。岛上交通干线从新加坡河口起,呈扇形伸向内地,构成便捷的公路网。1983年动工兴建地下铁道,从城市分别通往裕廊、樟宜、森巴旺和滨海城。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交通枢纽,借助本地区各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及现代化服务,已发展为东南亚旅游中转站及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著名旅游胜地除圣淘沙和龟屿(姑苏)等岛外,还有裕廊山花园、飞禽公园、裕廊湖中的裕华园和星和园、东海岸公园,以及植物园、水族馆等。圣淘沙岛同新加坡市区间有花柏山空中缆车和轮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1%,粮食依赖进口。禽蛋自给,鸡、鸭肉可供应消费量的80%左右,渔产品提供需求量的30%上下。种植业主要生产蔬菜、水果和花卉,蔬菜供应消费量的20~25%;花卉、观赏鱼和鱼草90%以上供出口,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兰(胡姬花)和热带鱼的出口国。(徐成龙)文 莱(Brunei)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婆罗洲北部,北濒南海,其余3面皆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为邻。国土分东西两部分,相距约8公里。面积5785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占15,西部占45。海A A岸线长165公里。人口26.1万。主要有马来人、华人、达-- 155631世界地理概览雅克人等。以马来人最多,占人口69%;其次为华人,占18%;土著人占5%。此外还有少数英国人、印尼人和印度人。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语为国语。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南高北低。东部地区地形较陡,南半部海拔150米以上,东南角国境线上的巴干山海拔1850米,为全国最高峰。发源于巴干山的淡布伦河,向北注入文莱湾,为东部地区最大河流。西部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为文莱的主要农业区,东边和南边为丘陵带,海拔300~500米。河流众多,皆发源于南部丘陵,向北注入南海,较大的有白拉奕河、都东河等。白拉弈河长32公里,为全国最长河流。属赤道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31℃,年降水量平原地区为2800毫米,丘陵山区为3800毫米。东北季风期(11月至翌年3月)是全年的大雨季,沿海风浪大;西南季风期(6~9月)为全年小雨季,风力较小。热带雨林占全国面积75%,多分布在内地山区河流的上游,以珍贵的龙脑香科树种为主。发展简史 文莱自古为酋长统治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旧称“婆罗乃”。中国古籍称“婆利”、“渤泥”、“佛泥”、“浡泥”等。明代永乐初年,浡泥国王亲率王公亲属及陪臣到中国访问,不幸在南京病故,葬于南郊。公元15世纪中叶建立苏丹国,农业、手工业已具规模,文莱港开始对外贸易。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大战结束后,再次沦为英国“保护-- 156世界地理概览731国“。1971年获得内部自治权,但外交与防务仍由英国负责。1984年1月1日正式独立,称文莱达鲁萨兰国。经济地理 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资源。石油探明储量估计为1.7亿吨,天然气1924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1923年首先在北海岸的诗里亚发现油田,1929年开始生产原油,建成陆上石油基地。1958年近海又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相继建成西南安巴、钱皮恩、费尔利3个近海油田。1973年在卢穆特建立了设备现代化的天然气液化工厂,1976年全面投产。近年来,海上石油开采比重日益增大。石油产量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原油和天然气绝大部分供出口,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5%,产值占国民收入的63%。除原油和天然气外,其他部门有造船、锯木、服装、铜、银制品等小型工业。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可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稻米80%需要进口。其他经济作物有橡胶、胡椒、椰子、咖啡等。国内交通以公路为主,长12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540公里。干线贯穿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及都东、诗里亚、白拉奕、万加等地。铁路仅有一条轻便专用线,由诗里亚至巴达斯,长19公里。海上运输连通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马尼拉和香港。(严崇潮)-- 157831世界地理概览菲 律 宾(Philippines)亚洲东南部的群岛国家。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相望,西南隔苏拉威西海、苏禄海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对,东临太平洋,西滨南海。领土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有居民的岛屿1000多个。国土面积约299700平方公里。人口6567万。居民大部分属马来族,其余为印度尼西亚人、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83%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和原始宗教。菲律宾语(泰加罗语)为国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为通用语言。首都马尼拉。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大陆东南边缘巨大岛弧带上,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大多数岛屿是岩礁或珊瑚礁。全部岛屿大致分成4群,即北部的吕宋岛,中部的米沙鄢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西南部的巴拉望岛和苏禄群岛。各岛地势起伏,海拔一般在500~2000米之间,23以上的地面是丘陵、山地A和高原,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影响群岛东、西两部分的降雨量。全国有52座火山,其中11座是活火山。棉兰老岛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3米,是全国最高峰,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海拔2421米,山体面积广大,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吕宋岛西南部的塔阿火山,矗立在老火山口塔尔湖之上,形成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的复式火山。各岛平原面积狭小,除谷地、盆地面积较大外,海滨平原宽度一般不超过-- 158世界地理概览93115公里。群岛上众多的小平原,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菲律宾矿藏丰富,主要有金、铁、铬、锰、铜等金属矿藏,而煤、石油等非金属矿相对较少。岛上河流短小,多急流,不利航行,但富水力资源。主要河流有吕宋岛的卡加延河、阿格诺河、邦板牙河、帕西格河以及棉兰老岛的棉兰老河和阿古桑河。其中卡加延河长350公里,为菲律宾最长河流。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吕宋岛的碧瑶市最多,达4598毫米;棉兰老岛的三宝颜最少,仅990毫米。降雨的形成和多寡与季风、地形和台风有关,冬季1~2月,东北季风经过广阔的太平洋,行至菲律宾东部受到南北向东岸山地的阻挡而抬升,形成降雨;而西部地区则出现雨量很少的干季(月雨量少于50毫米)。5~10月西南季风期(称为雨季),西部地区普遍大量降水;其间台风频繁出现。台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尤以吕宋岛和米沙鄢群岛为最多。2~4月还有少量对流性的雷雨。发展简史 古代马来人进入菲律宾后,建立了名为“巴郎圭”的村社。在米沙鄢群岛、吕宋岛南部以及苏禄群岛的沿海地区已大规模开辟农田和修建灌溉工程,并使用木犁和牛耕种。苏禄群岛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珍珠捕捞场所之一,还有采矿、金属冶炼、伐木、酿酒、制盐等手工业。各岛之间的商业来往密切,与中国、东南亚诸国、印度、日本都有贸易往来。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强行种植烟草、蕉麻(马尼-- 159041世界地理概览拉麻)、甘蔗和可可等经济作物,使菲律宾出现了单一经济的地区和种植园。19世纪中叶,马尼拉成为菲律宾内外贸易中心。1898年4月爆发争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西班牙失败,美国占领菲律宾,美国资本不断涌入,菲律宾成为美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基地,椰子、甘蔗、蕉麻和烟草等经济作物大量发展。1942年被日本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占领菲律宾。1946年7月4日宣布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独立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积极发展民族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包括渔业和林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工业产值的比重则上升到28%左右。全国有可耕地1400万公顷,已耕地1200万公顷。但由于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稻田有300多万公顷,遍布全国,稻谷自给有余,部分可供出口。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和主要的椰产品出口国,种植面积约200万公顷,年产量1100多万吨。糖也是重要出口商品,年产量约200万吨,其中60%出口,大部分输往美国。其他重要出口作物还有蕉麻和烟草。20世纪70年代起香蕉产量成倍增长,出口量占亚洲香蕉总出口量的90%以上,大部分输往日本,居日本进口香蕉的首位。其他还出产玉米、橡胶、棉花、菠萝和各种热带水果。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4%,盛产桃花心木、乌木、檀木等,西内格罗斯省是世界上热带红木产地之一。-- 160世界地理概览141全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海域宽广。海洋渔业一般以近海捕捞为主。主要捕鱼区是从马尼拉湾到巴拉望岛和苏禄群岛的海域,鱼产量约占全国海洋鱼产的60%。全国90%的淡水鱼集中在八打雁、布拉干、内湖和黎刹等省。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有明显提高。60年代末,实行替代进口政策,发展出口工业。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纺织、制鞋、石油化工、烟草、电子机械等。70年代初期,建立起加工出口区,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和就业人数。其中巴丹、马克坦和碧瑶3个加工出口区的出口额占50%,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和纤维品。全国绝大部分的客、货运依靠公路。公路总长16.18万公里,一半以上的线路集中在吕宋岛,13在米沙鄢群岛。铁A路总长1800余公里,主要在吕宋岛和班乃岛上。境内水运主要以沿海和岛际航运为主,马尼拉是最重要的港口。70年代以来,民航事业迅速发展,国内航线以马尼拉为中心,通联各岛主要城市,国际航线通联世界主要都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全国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马尼拉多名胜古迹,有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圣奥古斯丁教堂。还有八打雁省的塔阿湖和塔阿火山,吕宋岛东南的马荣火山,以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的高山省巴纳韦梯田等,都是游客向往之地。旅游业已成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城市有马尼拉、达沃、三宝颜、宿务等。(吴关琦)-- 161241世界地理概览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亚洲东南部最大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地跨赤道,位于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国土分布在亚洲与大洋洲的13667个岛屿上(其中有居民的岛屿6044个),领域范围南北宽约1900公里,东西长5100余公里。国土面积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972亿。有100多个民族,爪哇族占总人口47%,其他主要有巽他族、马都拉族、米南卡保族、巴厘族、马来族和亚齐族等。另有土著美拉尼西亚人、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85%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或原始宗教。首都雅加达。自然地理 全境岛群分为4组:①大巽他群岛,主要包括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岛。②努沙登加拉,亦名“小巽他群岛”,包括巴厘、龙目、松巴哇、佛洛勒斯、松巴、帝汶等岛。③马鲁古群岛、包括哈马黑拉、特尔纳特、索阿休、布鲁、安汶、塞兰、班达等岛。④伊里安查亚,为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西半部。其中面积居世界前13位的大岛有5个,即伊里安岛(东半部属巴布亚新几内亚)、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合占印尼国土面积的92%。爪哇岛及其延伸的马都拉岛,历史上是国家重心所在,称为“内岛”或“内省”,其余各岛通称为“外岛”或“外省”。-- 162世界地理概览341环绕在岛屿周围的海洋有太平洋与印度洋,南海、爪哇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苏拉威西海以及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等十几个重要海域。海岸线曲折,总长35000多公里,平均54平方公里土地有1公里海岸线,岬角与海湾交错,多海港。各岛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以高原、盆地与平原。全境拥有3000米以上的火山峰多座,伊里安查亚即有7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全国最高峰。较大的平原仅在大岛上,大部分为沼泽地带,开发利用不多。全境共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77座,占世界454座活火山的16,以爪哇(20座)与苏门答腊(12座)两岛A为最多。印尼许多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就在火山区,这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如万隆、加鲁特、梭罗和玛琅等地。火山区有丰富的地热能源,仅爪哇岛即有300~700万千瓦,80年代初建立地热站,开凿有高压沸泉。印尼地震频繁,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不稳定的苏拉威西和马鲁古地区。矿藏资源丰富,有锡、镍、金、铜、铁、硫磺、碘、石油、天然气、岩盐、煤、铝土等。河流众多,水量丰沛,除大岛河流外,都比较短小,冲刷力强,水土流失较严重。较大的河流有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长1150公里)、伊里安查亚的曼伯拉莫河(长805公里)、苏门答腊的穆西河(长520公里)以及爪哇的梭罗河(长528公里)等。各河中下游通航里程较长。苏门答腊的阿萨汉河、爪哇的芝塔龙河支流贾蒂卢胡河及布兰塔斯河,建-- 163441世界地理概览有水坝和电站。全国有35000多种植物,森林面积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63%。森林覆盖率以加里曼丹与伊里安查亚最高(77%)。主要树种为龙脑香科、婆罗洲铁木、柚木、桃花心木、印茄、乌木等。印尼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降雨充沛,温度大,风力微弱。爪哇海、班达海以南沿岸各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由于海陆交错,地势起伏及迎背风向不同,局部地区气候亦有差异,沿海平原地带、海拔7米的雅加达年平均气温26.2℃,位于山间盆地、海拔719米的万隆年平均气温22.5℃;中爪哇的沙哇汉10月达38.6℃,为全国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则出现于海拔1550米的北加浪岸高原,干季曾达-2℃。各地雨量多寡不一,热带雨林气候区年降水量2000~5000毫米。热带季风区年降水量不到2000毫米,往东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干、雨季分明,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11月A至翌年3月的雨季,干季各月一般30~50毫米。降水量地区差异显著,大部分山区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沿海地带多在2000毫米以上。发展简史 公元初年前后,境内已有了狩猎、采集、农耕、捕捞、采矿、熔炼等生产活动和航海贸易,同中国已有交往。同时有印度移民在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沿海定居。4世纪在爪哇先后出现了几个王国。7世纪以苏门答腊巨港为发祥地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商业和文化发达,为当时印度以外的佛学中心,同中国、印度、阿拉伯都有经济与文化联系。9~10世纪版图扩及印尼西部各岛及马来半岛-- 164世界地理概览541等地。13世纪末兴起于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在雨水较少的东爪哇兴建了致密的水利系统,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等空前发达,沿海城镇甚为繁荣。国势最盛时领有印尼大部分群岛及马来半岛南部。大体上奠定了现在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16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入侵,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接踵而至,成立“东印度公司”,侵占土地,垄断贸易。1798年“东印度公司”解散,改设殖民政府。1830年在爪哇实行“强迫种植制”,迫令农民种植出口经济作物甘蔗、靛蓝、咖啡、烟草、肉桂、胡椒等。1891年改行所谓“自由政策”,从此,英、美、德、法、日等国资本纷纷涌入。不到半个世纪,爪哇、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岛上出现了橡胶、椰子、胡椒、金鸡纳、茶、木棉、甘蔗等种植园,并修筑公路、铁路,开采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占领。1945年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平均年增长率7%左右,兴建了新的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有所扩大和改善。石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经济仍以西半部岛屿较发达。全国有一半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5%,农产品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的14。种植业中粮A食作物占重要地位,耕地面积中稻田有900万公顷,居各种作物的首位;橡胶次之,230万公顷;椰子第三,约220万公顷;其余各种作物面积都不到50万公顷。全国主要岛屿都有-- 165641世界地理概览稻田分布,以干雨季分明、种植历史悠久的爪哇和马都拉岛为最多,合占全国稻米收割面积的55%以上和产量的60%左右。分水稻和早稻两大类,水稻约占稻田面积的86%和产量的95%。印尼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种类多,80年代大面积扩种。主要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咖啡、甘蔗、胡椒、可可、丁香、豆蔻、肉桂、烟草、茶树、硬质纤维等。1993年橡胶产量130万吨,主要分布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丘陵和阶地;棕榈油产量320万吨,皆次于马来西亚,居世界第二位。咖啡产量45.2万吨,次于巴西、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香蕉产量200万吨,居世界前列。椰干产量234.2万吨。胡椒、木棉、金鸡纳霜和藤的产量均占世界首位。1993年渔获量366万吨,居东南亚首位。其中海洋渔业占渔获量的75%,淡水渔业占25%。工业以石油开采、提炼和石油化工占主导地位。印尼是东南亚开采石油较早的国家之一,1885年苏门答腊北部第一口油井出油。1983年探明石油储量13亿吨,占东南亚石油储量的23。陆上主要油田近20个,分布于苏门答腊北、中、南A3部分,加里曼丹东部,东、西爪哇北部和伊里安查亚西部等地,另有几个近海油气田在爪哇岛西北和加里曼丹东岸外。苏门答腊中部的米纳斯、杜里两油田最大。原油含硫低,油井喷量大。1992年全国原油产量6500万吨。有9个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972万吨。原油产量88%供出口。天然气储量8383亿立方米,次于马来西亚,居东南亚第二位。天然气产量6740万立方米。加里曼丹的邦坦和苏门答腊的亚齐有液化天然气-- 166世界地理概览741厂,年产液化天然气315万立方米;出口量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13以上。其他采矿业有锡、铝土、镍、铜、铁A等。邦加和勿里洞向以“锡岛”驰名,近年来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苏门答腊的阿沙汉炼铝厂为亚洲最大的炼铝厂,年产2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