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战争破坏,稻米产量锐减,自给不敷。经济作物有橡胶、麻、胡椒、豆蔻、糖棕、热带水果等,其中以橡胶为主,种植面积曾达6万公顷,以磅湛省和腊塔纳基里省较为集中,有大橡胶园。单产较高,单株胶树平均产胶3.4~3.7千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很低,仅占16%。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是碾米和锯木。还有纺织、造纸、胶合板、玻璃、酿酒、炼油、水产加工、电力和水泥工业。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流域和泰国湾沿岸。暹粒的传统手工制革和拜林的玉石,均驰名国内外。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13400公里,其中铺面公路3400多公里。铁路有两条:金边—波贝,长382公里;金边—磅逊港,长269公里。水运航道主要依靠湄公河、洞里萨-- 136世界地理概览711湖及洞里萨河,在高水位时,通航里程约1500公里。湄公河从桔井到金边终年可通小汽船,金边以下可行驶海轮。航空以金边西面的波成东机场为中心,与东南亚各国有班机来往。金边与暹粒等城市间也有航线相联。主要城市有金边、马德望、磅逊、吴哥。吴哥为柬埔寨的古都、世界著名的文化遗址和游览考古胜地。(吴关琦)缅 甸(Burma)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孟加拉湾东岸。南北长2000公里,东西最宽处930多公里。面积676581平方公里,居东南亚第二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人口4230万。有42个民族,缅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65%,其余为克伦族、掸族、钦族、克钦族、克耶族、孟族和勃欧族等。85%的居民信奉佛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缅甸语为国语。首都仰光。自然地理 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注入安达曼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北部高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从高山区往南,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贯穿掸邦高原,向南绵延至安达曼海东岸;西支沿印度和缅甸边界,直抵孟加拉湾沿岸。西部山区南北延伸1100公里。北段为印度和缅甸边境的那加丘陵,地势较-- 137811世界地理概览高,海拔1000~2000米,大部分为原始森林,交通不便。山脉中的隘口为东西之间的主要交通孔道。南段为若开山脉,紧逼海岸,山体变窄,高度渐降,海拔自1000米以下往南低至500米以下。东部高地以掸邦高原为基础,北起高黎贡山,南迄比劳山脉,南北延伸600~700公里,高度自西北向东南递降。比劳山脉构成泰、缅国界,海拔在1200~1300米,有丰富的锡、锰矿。萨尔温江及其支流纵贯在南北向的山脉之间,下游毛淡棉附近的冲积平原为稻米主要产区之一。沿海多岛屿海湾。鱼类资源丰富,盛产珍珠。近岸的兰里岛和切杜巴岛是缅甸的海上石油产区之一。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为伊洛瓦底江平原,由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其间零星散布有浅丘、岛山。北部有海拔200~500米的敏金山脉,其北端的东梭龙火山(海拔1708米)为死火山。孟拱以西的因道支湖是缅甸最大的湖泊。中部曼德勒、蒲甘一带的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泛滥平原,宽度达160公里,为缅甸古代的经济活动中心。德耶谬以下,受若开山脉和勃固山脉的约束,两山山脊相距不过百公里左右,山嘴伸向谷地,致使谷地狭窄,多急流峡谷。苗旺以南,即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南北长约290公里,三角洲前缘宽约240公里,总面积32000平方公里。地势低洼,许多地方在洪水线下,雨季时常为一片汪洋。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之间虽有勃固山脉阻挡,但两河的下游平原连成一片,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是主要的稻米产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国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75%。主要为热带季雨-- 138世界地理概览911林,以柚木、龙脑香料为主。缅甸介于北纬10°~28°30′之间,地理位置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偏北,而且北部高山海拔较高,因而气温一般比东南亚其他国家稍低。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终年炎热,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凉、热、雨3季。年平均气温20~25℃。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3~5月为热季,除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外,全国4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5℃以上,平原中部地区更在30℃以上,曼德勒的最高气温达45.6℃,被称为东南亚的“热点”。5月中旬以后,海岸地带吹湿热海风,偶而形成夹有冰雹的雷雨,这时正是杧果成熟期,所以又称“杧果雨”,气温略有下降。6~9月为西南季风期。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面向西南季风的山坡,降水量达3000~6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山脉背风坡地区为干燥带,年降水量仅500~1000毫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掸邦高原以及北部山地,年降水量1500~3000毫米。海岸地带95%和内陆地区90%的降水集中于6~9月西南季风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发展简史 约公元前后境内即出现若干国家。1044年,阿奴律陀王统一境内大部地区,以伊洛瓦底江中游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兴修水利,种植稻米,并创造了文字。1287年又分裂为许多小王国。1531年建立东吁王朝,统一全国度量衡,并发展炼铁、炼铜及漆器制造。1752年的雍笈牙王朝(又称贡榜王朝)发展成具有较高文化的德耶谬封建国家。上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北)已形成国家主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18~19世纪,缅甸已是一个灌溉发达的农业国家,并-- 139021世界地理概览发展了渔业和手工业。当时的下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南)虽为一片沃地,但蚊子孳生,疫病蔓延,人口稀少,基本上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1852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下缅甸,开辟稻田,发展交通,建设港口,使缅甸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自印度分出,由英国直接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占领。1948年1月4日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4年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殖民地时期,由于片面发展稻米单一经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独立后,实行一系列国有化的经济政策,逐步消除殖民势力的影响,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94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1%,工矿业占10.4%。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耕地有1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沿海平A原,其次为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产量自给有余,还可供大宗出口,大米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13。近年来,农业多种经A营有所发展,除了橡胶、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外,还有油料、烟叶和麻类等作物。橡胶主要产于德林达依沿岸和勃固山麓一带炎热多雨的地区。甘蔗分布在密支那、东枝、勃固一带。棉花种植历史悠久,但纤维短,主要产地在中部干燥地区。畜牧为农家副业,以饲养牛为主,用于犁地和运输。中部干燥带饲养黄牛,三角洲地区饲养水牛。林业以柚木最为著名,拥有世界可采伐柚木的34,每年出口的柚木占出口总A-- 140世界地理概览121额的14。其次还有各种硬木、竹、藤和虫胶等。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政府重视工业生产,特别从1963年开始,工业发展较快,除原有的碾米、锯木和矿业外,新建了建材、炼钢、火柴、纺织、制胶、卷烟等工厂。仰光为全国的工业中心,集中全国大部分工厂。一些新建工厂分布在伊洛瓦底江西岸地区。矿藏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石油在采矿业中居首位,除供本国消费外,部分可供出口。炼油工业也有发展,1973年在锡里安新建了炼油厂。其他矿产有锡、钨、铜、铅、锌和煤等。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内河航线长6436公里,伊洛瓦底江是运输干道,从海口到八莫均可通航,全长1450公里。其支流亲敦江,通航河段从河口上溯640公里到霍马林。海运港口主要有仰光、勃生、毛淡棉和若开等。全国有公路3.4万多公里,以仰光为中心形成公路交通网。铁路有3130公里,均为狭轨线,以仰光为起点,通往全国重要城镇。全国有40多个机场,仰光有重要的国际机场,联系国内外主要城市。主要城市除仰光外,还有曼德勒、毛淡棉、仁安羌、密支那等。仰光不仅是缅甸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也是缅甸最大的佛教和文化中心。 (吴关琦)泰 国(Thailand)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与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为邻。南濒泰国湾。面积51.4万平方公里。-- 141221世界地理概览人口5952万。全国有30多个民族,泰族占全国人口的40%,其他还有佬族、马来族、高棉族和华人等。90%以上信奉佛教,马来族多数信伊斯兰教。泰语为国语。首都曼谷。自然地理 以平原为主。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谷地占总面积的50%以上,超过1000米的山地仅占5%。中部是湄南河谷地(又称中央谷地),主要为冲积平原。谷地由北向南倾斜,北部略有起伏,散布有零星岛山。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他念他翁山脉、登劳山、比劳山脉沿泰缅边界作南北走向,海拔大部为1500~1800米。西部山地是湄南河和萨尔温江的分水岭,河流沿岸谷坡陡峻,谷地较窄,宽度很少超过1公里。北部山地大部分崖壁陡峭,滨河西部的因他暖山,海拔2595米,为全国最高峰。泰国和老挝边界的銮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为难河和湄公河的分水岭。清迈、清莱、南邦等山间盆地是北部山区的农业区,南邦府的褐铁矿是较著名的矿产。西部和北部山地有发育较好的季雨林,以产柚木、红木、紫檀等硬木著称,其中柚木分布广,以永河流域最集中。东北部的呵叻盆地为一蝶形低谷地,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3.1%,平均海拔100~200米,岗丘很少超过300米。藏有丰富的岩盐和石膏。地表有许多浅塘,其周围的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盆地内部形成两个水系:南面为蒙河水系,北面是颂堪河水系,均注入湄公河。此外,还有间歇性湖泊。盆地边缘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大部分为龙脑香科树种,以及干燥竹林和多刺灌丛。东南沿海的多雨山区主要分布热带雨林,以双翘龙脑香-- 142世界地理概览321属最多,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坡垒属。海湾附近生长着野生的西米棕榈。在河口附近多红树林沼泽。泰国湾东北部的阁西昌岛是多森林的石质岛屿,不能进入湄南河的海轮均在此停泊。东南端的强岛,面积约181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岛屿。半岛山地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山地为德林达依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伸入巴蜀府后,分为两支,西支进入缅甸境内;东支为普吉山,向南伸入普吉岛,有几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山峰,是南部冲积锡矿的重要产地;东部山地又称銮山山脉,从泰国湾中的阁道岛、阁帕岸岛、阁沙梅岛延伸至万伦以东,由花岗岩组成,产锡,主峰高1787米。东海岸岸线平直,少海湾,有许多长海滩。阁沙梅岛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西海岸岸线曲折,多港湾。海岸平原狭窄,少海滩,多红树林沼泽。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除个别山地外,全国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27℃左右。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热带作物生长。大部分地区有雨季和干季之分。6~10月西南季风期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东北季风期为干季。全国年降水量1300毫米。东南部最多,达2370毫米;河叻盆地较少,约1000毫米。降水大部集中于雨季。每年2~3月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气旋雨,当地叫“杧果雨”。3、4月在泰国湾沿岸还有地方性的风暴,挟带少量雨水,常出现在大城府以南,集中在那空那育府和巴真府之间。这期间的降雨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西南季风期降雨多,加之8、9月台风影响半岛南部大量降水,常使江河泛滥成灾。-- 143421世界地理概览发展简史 公元7世纪前,境内即建有王国。14世纪,中部暹国和南部的罗斛国合并称为暹罗。17世纪国势强盛,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使稻米生产获得发展;手工业、商业亦盛。与中国的贸易频繁。此后,有许多中国人移入。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农业、手工业,特别是碧差汶和华富里的手工冶炼业、湄南河三角洲及泰国湾周围的烧炭业,以及泰国湾一带和呵叻盆地乌汶四郊的制盐业均有较大发展。随着贸易的扩大,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和柚木的采伐。16世纪起受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者的侵略。1932年6月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1939年5月改国名为泰王国,意为“自由天地”。194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国名为暹罗。1949年复称为泰王国经济地理 原为农业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90年代初的经济增长率超过7%;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从1960年的40%下降到1993年的12.8%,制造业的比重则从10.5%上升到28.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产值的76.2%。农产品出口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向为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稻田主要分布在中央谷地以及其他河谷地区,其种植面积、又产值和出口总额在全国都占突出地位。1960年后,在继续扩大稻米生产的同时,着重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改变了单一的稻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3年稻米产量1944万吨,居世界前列。70年代,木薯、玉米的生产比重迅速增加。玉米主产于中央谷地,其次为呵叻盆地,-- 144世界地理概览521年产量350万吨(1993),90%供出口。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木薯,国内消费量极少,主要供出口。1992年产量22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出口值已超过稻米。木薯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泰国为世界三大橡胶生产国之一,1993年产量15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半岛地区。此外,还种植洋麻、豆类、烟草、甘蔗、椰子、胡椒和水果等作物。畜牧业以饲养耕牛为主,主要集中呵叻盆地。内陆水域及泰国湾鱼类资源丰富,有鲤、鲈、鳗以及沙丁鱼、鲭鱼等。年捕获量260万吨,可供大宗出口,为世界第七大鱼产国。全国11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事工业。除碾米、锯木、采A矿、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外,60年代末以来着重发展替代进口和面向出口的工业,逐步建立起钢铁、炼油、石油化工、建材、电子、汽车装配等部门。制造业集中在曼谷及其附近地区。矿业以采锡业为主,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年产量约4.2万吨,仅次于马来西亚,主要产区在南部地区,普吉岛上有大型炼锡厂。此外,还有煤、石油、天然气等。陆上交通以铁路为主,全长约4000公里,大都是窄轨铁路。以曼谷为中心,北通清迈,南抵马来西亚边境,东北至廊开和乌汶,东至亚兰。公路总长4.38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万多公里,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公路网。河流和运河为国内重要交通线,水深1米以上的通航里程达3460公里,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通过水运到达曼谷。国内主要城市都-- 145621世界地理概览有班机联系,并有多条国际航线。旅游资源丰富,重要旅游点均通公路。60年代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1993年接待国外游客513.6万人次。外汇收入48亿美元。主要城市有曼谷、清迈、呵叻和大城等。曼谷不仅是泰国首都和经济中心,也是东南亚的主要旅游城市。(吴关琦)马来西亚(Malaysia)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南海沿岸。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简称西马)与婆罗洲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简称东马)组成。面积329589平方公里(西马131794平方公里,东马197795平方公里),人口1900万。有30多个民族,其中马来族和土著占58%,华人占31%,印度人和其他民族占11%。伊斯兰教为国教,此外,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吉隆坡。自然地理 东、西马之间隔着南海,相距750公里。西马位于马来半岛,有8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纵贯马来半岛,构成半岛的中脊。北部地势较南部为高。吉保山脉为主轴山脉,东西两侧形成世界最大的两个锡矿带。半岛西海岸滨马六甲海峡,沿海平原冲积层深厚,宽20~30公里,沼泽绵延,逐步垦殖为国内重要的稻田区。海岸多红树林。山脉延伸入海,形成浮罗交怡、槟榔屿、邦咯等岛群。半岛东北-- 146世界地理概览721部为广阔的丁加奴高地,其中大汉山海拔2189米,为西马最高峰。高地东临南海,海滨平原狭窄,低丘形成岬角,多沙质海滩,有木麻黄林。半岛南部丘陵星散,平原稍有起伏。东马地势从内地往沿海逐渐降低,沙捞越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沙巴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降。伊兰山脉西段较低,多垭口;东段地势陡峻。克罗克山西段多峡谷,东北端的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为马来西亚最高峰。克罗克山东坡形成丹南、建宁欧、兰瑙等8个山间盆地,为沙巴主要耕作区。沙捞越海滨平原宽广,河汊及沼泽密布,为粮食与木材生产基地。沙巴东临苏禄与苏拉威西两个深达3000~5000米的海盆,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西马的河流以吉保山脉为分水岭,东侧河流主要有彭亨河与吉兰丹河,均注入南海;西侧河流以霹雳河最长,注入马六甲海峡。霹雳河中上游建有珍德罗与丁明歌等水库与电站。东马的河网较密,利于航运。主要河流有拉让河和基纳巴唐岸河,后者水力资源丰富。南海水系的拉让河长592公里,为全国第一大河。气候以赤道雨林型为主,北纬5°以北为热带季风型。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年平均气温沿海低地26~30℃,内地山区22~28℃。全境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西马最高可达3000毫米,东马最高可达4000毫米。全境东北季风期占年降水量的40~60%,11月至翌年1月为降雨最高峰,月降水量可达500~650毫米;西南季风期,雨量最少的7月仍不低于100毫米;两个季节转换期,地方性对流加强,多雷阵雨,月雨量可达200~400毫米。降雨变率大,有-- 147821世界地理概览时出现连续半月至1个多月的旱天。发展简史 西马开发早于东马。公元前在接近海上交通线的地区,已出现原始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公元初年,以吉打河口为中途停泊站,逐步形成港口,以出口热带竹木、香料和锡而著名。通航范围达到印度、阿拉伯和中国。东马约在6~7世纪兴起婆利王国,与中国有海上来往,沙捞越西南地区有对外贸易和铸铁业。15世纪西马南部兴起满剌加王国,商业兴盛。贸易范围远达中国、印度、西南亚和非洲东部。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世纪80年代后沦为英国殖民地,并把西马分为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3部分;东马分为沙捞越与北婆罗洲两地区。海峡殖民地包括槟榔屿、马六甲与新加坡。殖民者在此开辟港口,开采锡矿,建立橡胶种植园,修筑公路和铁路。1941~1945年被日本侵占。1948年2月1日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成立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与沙巴(北婆罗洲改称)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独立以来,不断调整经济部门结构,实行种植多样化,改变过去的单一经济结构。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超过8%。马来西亚的锡、天然橡胶和棕油的产量与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胡椒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石油产量仅次于印尼,居东南亚第二位。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80年代初,提出“四加一”的种植政策,着重发展橡胶、油棕、可-- 148世界地理概览921可、椰子和稻米。橡胶、油棕、椰子、烟草和稻米种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西马,可可和胡椒主要在东马。橡胶自1968年以来,产量一直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橡胶园遍及各州,以西马吉保山脉东西两侧最多,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浅丘或阶地。油棕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速度较快,分布于北纬5°以南,特别是西马南半部的低地,如柔佛和彭亨内地原始林垦殖区、雪兰莪和下霹雳的沿海平原,以及东马沙巴的斗湖及山打根新垦区。棕油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可可一部分在西马的椰子园中间作,大部分在沙巴的肥沃火山土建立新园。稻米主要种植在西马沿海平原、内地河谷及浅丘地带,生产受天气及病虫害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时有伸缩,大米基本自给有余。全国森林覆盖率为66.2%,西马、沙巴和沙捞越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7%、59.3%和91.3%。森林面积的50%为永久林场,34%为生产林,15.9%为保育林(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蓄材量近10亿立方米。已利用的经济树种有70多种,以龙脑香科为主,约占木材出口量的90%。80年代控制采伐与改变出口结构,西马出口锯木,东马出口原木。殖民地时期建有采矿、电力、冶炼、机械、车辆、船舶修造和农产品加工等工业。独立后新建有采铜、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炼制、钢铁、建筑材料、纺织与电子工业等。采矿业以锡和石油为主,其次有铁、铝土、金、铜、钛等,除石油与铜的开采量上升外,其余开采量不稳定。原矿或精炼矿大部分出口。锡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但产量在逐年减少。铁矿自1921年开始采掘直到60年代,产量一直居-- 149031世界地理概览东南亚首位,现已日趋枯竭,产量锐减。铜矿位于沙巴州基纳巴卢山南坡的马穆,为露天斑岩铜脉矿。石油开采始于沙捞越陆上米里油田,现已枯竭。60年代末先后在东、西马的南海大陆架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石油蕴储量约4.5亿吨,天然气9628.8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沙捞越、沙巴和丁加奴的南海大陆架,国家规定每年开采储量的1.75%。炼油厂设在沙捞越的鲁东、森美兰的波德申、瓜拉丁加奴及马六甲,年炼油能力1000万吨左右。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主要产品有橡胶制品A和水泥等,还发展了冶金、机械和电子工业等。工业多数集中在西马的西海岸带,已建起槟城—北海、太平—怡保、吉隆坡—巴生、马六甲、芙蓉—波德申、新山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东海岸的工业基地在关丹。东马工业基地有古晋、哥打基纳巴卢、斗湖等。槟城巴六拜出口加工区为电子工业中心。主要电厂分布在西马矿场、种植园与城镇集中的西海岸带。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约2.4万公里,80%以上里程为沥青及混凝土路面。西马占公路总长77%。1982年建成通车的槟威公路大桥,从北海到槟城,长13.5公里,为世界第三跨海长桥,是1号联邦大道兼2号亚洲公路的重要旁延。东马公路占总长度23%,主要有西南、中、东北3段线路,分别连接沿海与内地城镇。铁路总长2300余公里,绝大部分在西马,为1米制窄轨,有2条南北行干线,西干线大致与联邦1号公路并行。东马为轻便铁路,沟通沙巴南海沿岸与内地城镇。马来西亚海港众多,以西马的西海岸和东-- 150世界地理概览131马的东西两端港口最重要,主要有西马的巴生港、槟城港、巴西古当和关丹港;东马有山打根、哥打基纳巴卢、古晋和泗务等。国内大小机场100多个。吉隆坡、槟城、哥打基纳巴卢和新山有国际机场。主要城市有吉隆坡、怡保、槟城、马六甲、古晋等,其中吉隆坡不仅是首都和经济中心,还是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徐成龙)新 加 坡(Singapore)亚洲东南部的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当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东口。北以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相邻,有长1056米的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连;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相望。扼新加坡海峡咽喉,为东南亚海空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