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并琉球藩,置冲绳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占领。1953年美国将萨南诸岛归还日本,1972年归还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由于美军占领期间劳动人口多在军事基地就业,归还后尚有基地经济的影响。人口职业构成,第三产业占67%。农业以旱田为主,水田很少,稻米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入。旱田作物以甘蔗、香蕉、菠萝等为多。工业以石油加工为主,其次为食品(制糖与罐头)工业。传统工业有纺织、酿造、陶器和漆器等。最大城市那霸,人口约30万,为冲绳县首府。(满颖之)-- 9127世界地理概览马来群岛(MalayArchipelago)世界最大群岛,以其居民主要属马来人而得名。旧名“南洋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北起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南迄帝汶岛南头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止于新几内亚岛以西,群岛范围南北长约3500公里,东西宽约4500公里,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和吕宋等群岛,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共有2万多岛屿,面积242.7万平方公里,占东南亚面积54%。岛屿之多、散布之广、拥有世界大岛数目之多均居世界首位。海域面积广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外,水深都在千米以上。群岛地处亚、澳两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板块碰撞,岛弧交接,除婆罗洲外,多火山,地震频繁。群岛为南北大陆生物种的过渡地带,有亚洲与澳大利亚动植物;既有马来人种亦兼有巴布亚人种。世界海空航线穿插于此,多重要海峡,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多港湾、港口。赤道横贯,水热条件充足,具有广大的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盛产橡胶与棕油,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与热带木材产量皆居世界首位。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约占东南亚人口的56%。其中爪哇岛与巴厘岛的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皆居世界各岛的前列。主要城市多兼为海、河港埠,接近海洋航线。其中雅加达为东南亚最大城市。 (徐成龙)-- 92世界地理概览37巽他群岛(SundaIslands)马来群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东西长约3500公里,南北宽达1750公里,总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一般将其划分为大、小巽他群岛两部分:大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马都拉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附近小岛;小巽他群岛从1954年起更名为努沙登加拉群岛,主要包括从西部巴厘岛往东到帝汶岛的南北两排岛弧:北支有巴厘、龙目、松巴哇、科莫多、佛罗勒斯、索洛、龙布陵、阿洛诸岛,多火山活动;南支有松巴、萨武、罗地、帝汶等岛,均有强地震。除加里曼丹北部和帝汶岛东部外,巽他群岛大部分陆地属印度尼西亚领土。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多雨,植物生长茂密。盛产稻米、玉米、木薯、花生、胡椒、木棉、金鸡纳霜、天然橡胶、甘蔗、椰子、茶、棕榈油,富石油、锡、铝土等矿藏。 (段绍伯)婆罗洲(Borneo)亚洲东南部岛屿,世界第三大岛,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大致位于马来群岛的中部。面积73.6万平方公里。连同附近岛屿共7433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东西、南北距离皆达1100公里左右。北部为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两-- 9347世界地理概览州,两州之间为文莱达鲁萨兰国,南部为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中、西加里曼丹4省。历史悠久,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浡泥”、“婆罗”等。地形起伏和缓。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赤道横贯,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以上。各月降雨在100~400毫米以上。日照较短,平均每天仅5~6小时,年平均气温26℃上下,年较差很小。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烈。土壤比较贫瘠。河流自内地向四周分流入海,拥有东南亚岛屿最长的几条河流,如卡普阿斯河(1150公里)、巴里托河(900公里)、马哈坎河(770公里)、拉让河(592公里)等。河流中下游沼泽广布,河口三角洲网状汊流交织,大河皆能通航。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有待开发。森林覆盖率80%,为仅次于亚马孙流域的世界热带雨林区,树木种数在3000种以上,出产婆罗洲铁木、红木、贝壳杉、树脂、藤条等。林中有长臂猿、猩猩、云豹、野猪及种类繁多的昆虫。地下矿藏品种多,有煤、石油、铝土、铁、锰、铬、钼、铜、铅、锌、金、铂、金刚石、锑、铋、砷、汞、高岭土和重晶石。金刚石储量估计为150万克拉,居亚洲首位,有少量采掘。主要开采的是石油,油田分布在北部沿海的文莱、沙捞越和沙巴,东部沿海的巴厘巴板至打拉根,为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农产品有橡胶、胡椒、西谷、椰干和稻米,胡椒居东南亚重要地位。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经济发达地区限于河流下游及沿海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北部经济开发较南部发达。城镇亦较大,有山打根等港口。民族成分多。沿海为马来人、印尼-- 94世界地理概览57人、华人;内地有伊班、卡达桑、巴瑶、米兰瑙、穆鲁特、普南、巴豪、克尼亚、卡扬等民族。(徐成龙)萨哈林岛(Sakhalin,Ostrov)中国传统名称为库页岛。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岛屿,属萨哈林州。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以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同日本北海道相对。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7.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万。北部是北萨哈林低平原,地势较低,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为东萨哈林山脉,主峰洛帕京山海拔1609米,是全岛最高点;两山脉之间是特米-波罗奈谷地。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多雾。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6℃,北部-24℃,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北部10℃,南部19℃。年降水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夏秋较多。冬春亦有一定降水。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属山地型河流,水量丰富。北部主要是由达乌尔落叶松构成的沼泽化稀疏针叶林。北纬52°以南是由鱼鳞云杉和萨哈林冷杉构成的针叶林,特米-波罗奈谷地主要是草甸和沼泽,岛的西南部有针阔混交林。多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等矿藏。工业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木材加工、造纸和鱼类加工为主。水产业和畜牧业亦很重要。城市有南萨哈林斯克等。该岛原属中国,18世纪中叶后,俄、日-- 9567世界地理概览相继侵入,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称萨哈林,日称桦太。1875年俄日签订条约,俄以千岛群岛18岛交换日占南部,全岛遂归俄。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又将南部(北纬50°以南)割让给日本。1945年,《波茨坦协定》规定全岛归属前苏联。(李志国)南亚次大陆(SouthAsiaSub-Continent)亦名印巴次大陆、印度次大陆。地处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亚欧大陆的南延部分。因面积小于洲,自成一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故称次大陆。面积约430万平方公里。南亚次大陆的范围约在北纬8°~37°,东经61°~97°之间。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界喜马拉雅山脉,西北界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地形上分为北部高山区、南部高原区和二者之间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区。气候主要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干湿两季,10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6~9月为雨季。随着季节风向的更替,还可分为:凉季(1~2月)、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季风退缩季(10~12月)。除北部山区外,各地年平均气温都在24~27℃之间,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000~2000毫米。次大陆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人口11.3亿,约占世界人口1A5。使用200余种语言,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物产丰饶,-- 96世界地理概览77盛产稻米、小麦、棉花、黄麻、花生、油菜籽、甘蔗和茶叶等。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主要有煤、铁、锰、云母和金等。(施精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文原意为“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范围大致东起伊朗高原西缘,西至叙利亚沙漠,北起亚美尼亚山区,南迄波斯湾。地势低平,海拔平均200米以下。从北往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地势略高,岗丘起伏;南部低凹,排水不畅,湖沼星罗棋布,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阿拉伯河,形成芦苇丛生的沼泽三角洲。两河流域平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一弯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代这一地区河渠纵横,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气候除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外,其余均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北部约500毫米,南部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的中间地带,同时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一个中心地区。自古以来,是西亚陆上通道和各民族交会的地区。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年灌溉农业已较发达,著名的巴比伦文化即发祥于此。曾先后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 9787世界地理概览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现两河中下游的灌溉区是伊拉克主要农业区,建有很多灌渠和堤坝。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与椰枣等。航运价值主要在阿拉伯河和底格里斯河。海轮可通航至巴士拉港。 (邵献图)克什米尔(Kashmir)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是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一个地区。西北接阿富汗,北部和东部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南邻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西为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77%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印度教,还有少数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大多数人操克什米尔语。属印欧语系。境内多山地,大部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从西南到东北,地形可分为查谟平原、山麓丘陵、皮尔本贾尔岭、克什米尔谷地、喜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昆仑山。狭窄的查谟平原平均海拔仅300米左右。山麓丘陵600~2100米。岭谷相间排列。皮尔本贾尔岭有一条平均海拔为3900米的山脊线,形成克什米尔谷地的南部边界,个别山峰可达4500米。克什米尔谷地平均海拔1500~1800米。谷地长155公里、宽56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有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河流过,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喜马拉雅山西段斜贯于本区中部。高峻挺拔,有13-- 98世界地理概览97座山峰超过6000米,南伽峰高达8126米,有现代冰川。印度河上游谷地两侧分布有砾石阶地,由各支流造成的冲积扇外缘伸入主谷。列城即位于冲积扇上。海拔约3800米。东北边境的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过8000米,其中位于中国和克什米尔边境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气候南北差异很大,气温和降水随各地高度不同而变化。降水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自北而南增加。如西南部的查谟平原1月气温14℃,年降水量1150毫米;克什米尔谷地1月平均气温-11.7℃,7月达37.2℃,年降水量仅752毫米。冬季由于西风带来一定降水,积雪覆盖了谷地及周围丘陵,春季融化。为农业提供了水源,北部和东北部山区海拔高,日照强,寒风凛烈,气温极低,如列城年平均气温4.4℃左右,1月或2月平均气温-7.7℃,7月17.2℃,年降水量仅92.6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什米尔为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A A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1965年9-- 9908世界地理概览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居民从事耕作业。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粟、油菜、豆类及棉花、烟草等,多为夏季作物。农事活动主要集中于平原或谷地地区,广大山区多为森林和牧场。森林占总面积18左右。主要树种有印A度雪杉、兰杉、冷杉、松、云杉、核桃、榆木、白杨等。畜牧业以养羊、牦牛为主,所产羊毛细软,闻名世界。矿物资源仅有些小煤田和铝土矿储藏,至今尚未很好开采。此外还有一些矿泉(包括硫磺泉)。水力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多。手工业以当地所产羊毛为原料织成地毯、坎肩、围巾,还有木雕、皮革制品等。近年来还发展了旅游业。位于杰卢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最大城市,有毛毡、丝织、造纸等工业,也是避暑游览胜地;1948年创建了斯利那加大学。西南部的查谟位于达维河畔,商业较盛。列城为东部主要城镇,有公路通斯利那加。由列城越喀喇昆仑山可北入新疆的莎车、和田,经班公湖可东通西藏的日土。克什米尔自古为印度、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交通纽带。中国古代到印度的陆上交通,多由新疆绕帕米尔之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经克什米尔抵达。法显、玄奘都经此道(克什米尔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迦湿弥罗国)。 (毛履军)-- 100世界地理概览18蒙 古(Mongolia)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位于亚洲东部,蒙古高原北部。东、西、南3面与中国接壤,北邻苏联。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46万。蒙古族约占总人口90%,其中喀尔喀蒙古族人占34;此外有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图瓦乌梁海A等少数民族。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全国划为18个省,3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自然地理 地势高亢,平均海拔1580米,1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境81.2%。全国分为西部山地,中、东部高原以及南部戈壁3个地区。西部有蒙古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500公里,一般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友谊峰(奈拉姆达勒山)在中、蒙边界上,海拔4374米。山顶常年冰雪覆盖,地势向东南明显降低。山间形成以哈尔乌苏、吉尔吉斯和乌布苏湖为中心的大湖盆地,有科布多、扎布汗、特斯等内流河分别流入各湖。中部杭爱山脉长约700公里,一般海拔3000米左右,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发源于此,向北流入俄罗斯贝加尔湖。杭爱山脉是北冰洋流域与内流区域的主要分水岭。东北部肯特山脉较低,是鄂嫩河与克鲁伦河发源地。两河向东流入黑龙江。杭爱山脉与肯特山脉的山地牧场水草丰美,适宜放牧,北坡森林茂密。各河流经的广大草原地区,开发较早,为蒙古经济和人口最集中地区。南部地势平缓,海拔1000米左右,在低缓丘陵间分布着“塔拉”(浅盆地)和-- 10128世界地理概览“诺尔”(内流湖)。戈壁占全国面积13,其中沙漠仅占3%。A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温差大,降水少。年平均气温-6.6~3.9℃,1月-15~-35℃,7月18~26℃。极端最低和最高温曾分别达-50℃和40℃。年较差平均为35~50℃,最大可达90℃,以东部最为剧烈,西部次之。日较差亦大,平均为20~30℃,冬季蒙古北部形成高气压中心,是亚洲寒潮源地之一。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西北部山区可达400毫米,中部山麓地带150~200毫米,南部戈壁区减至20~100毫米。80~90%降水集中于夏季。相对湿度30~70%,日照充足,生长期一般只有100天左右,结冰期长(11月至翌年4月),干旱和风暴是蒙古农牧业的两大自然灾害。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有色金属(钨、锡、铜、钼)、金和萤石等。境内有300多处高温和低温矿泉,在呼治尔图、鄂特冈腾格里等矿泉附近建有疗养院。发展简史 历史上称“外蒙古”,原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21年发生人民革命,同年7月11日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1年开始采用以俄罗斯字母为基础的新蒙古文字,取代原蒙古文。1992年改名为蒙古国。经济地理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约一半人口从事牧业生产。草场和放牧场约占国土面积80%。畜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80%左右,占出口总值(包括畜产品加工)80%以上。60年代以来,发展了加工制造和采矿业,1992年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农牧业在-- 102世界地理概览38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下降,1950年约占60%,1992年占23.7%。蒙古牲畜总头数1940年2620万头,50年来尚未突破此数,1992年2566万头。农牧业合作社和国营农牧场拥有畜牧业产值95%以上。畜牧业多为游牧、半游牧性质,逐水草而居的放牧传统仍占统治地位。天然牧场12190万公顷,是主要饲料基地(占饲料的95.8%),刈草场约150万公顷,每年可获草100万吨左右,种植饲料不足1%。每年随季节变化而更换牧场。目前蒙古正在从游牧向半游牧和定居过渡。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部门。在牧畜构成中,一向以绵羊为最多(约占60%),次为山羊(占19.2%)、牛(10.1%)、马(8.2%),还有骆驼(2.5%)。绵羊、牛、马多分布杭爱山与肯特山麓地带。山羊适应性较强,分布遍于全国。骆驼主要在戈壁地区,南戈壁省占全国的14。A过去几乎没有种植业,60年代以来有一定发展,有轮耕地100多万公顷,约占农牧业用地面积0.8%,播种面积70.4万公顷。80%以上耕地由国营农场经营。种植业以谷物为主,占播种面积84%,其中春小麦约占谷物总产量80%。还有燕麦、甜菜、马铃薯、蔬菜和饲料作物等。农业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正常年份谷物产量30多万吨,平均每公顷1500~1700千克。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带的色楞格、鄂尔浑、鄂嫩、克鲁伦等河漫滩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0~80%,其中色楞格省占12。A森林面积15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0%。木材蓄积-- 10348世界地理概览量12.7亿立方米,每年采伐原木160万立方米左右,除供国内需要外,略有出口。大部为针叶林,其中落叶松占70%,还有红松、雪松等。森林主要分布在杭爱山与肯特山北侧。工业基础薄弱,部门结构比较简单。6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较快。肉、乳、羊毛、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业约占工业产值50%,其余为燃料动力、纺织和缝纫、建筑材料和木材加工等。工业产值中15属于手工业。机械工业仅有几家汽车、A机车修配厂等。90%的机械装备和70%的日用消费品依靠俄罗斯提供。工业主要集中在乌兰巴托(占12以上)、达尔汗、A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等地。此外,各省会都有供应本地生产需要的小型畜产品加工厂。采矿业较重要。1992年煤产量597.8万吨,能满足国内需要。褐煤开采集中在乌兰巴托市郊沙尔河一带。沙尔河矿区储量为1.2亿吨,煤层总厚度达14~34米,便于露天开采。纳来哈煤田产量占全国23以上,主要供给乌兰巴托热A电站。此外,多数省份有小型手工采煤,供地方发电与取暖用。70年代在杭爱山区额尔登特发现铜钼矿,估计储量有10亿吨,1978年开始开采,1992年铜产量30万吨。蒙古铁路总长约2100公里。纵贯南北的蒙古大铁路,南连中国,北通俄罗斯,是蒙古进出口物资的主要通道,全国铁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全长约5万公里,以乌列盖—科布多—车车尔勒格—乌兰巴托—温都尔汗—乔巴山线为最长。各省省会间及其与各县之间皆有公路相通。民航有一定发展。主要城市除首都乌兰巴托外,还有乔巴山、科布多等。(孟春舫)-- 104世界地理概览58朝 鲜(Korea)亚洲东北部国家。位于朝鲜半岛的北半部。东滨日本海(朝鲜称东海),西临黄海(朝鲜称西海),南界韩国,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辽宁省、吉林省为邻,共同国境线长1359.5公里。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接壤,共同国境线长16.5公里。面积122762平方公里。人口2273万。全国为单一民族,通用朝鲜语。首都平壤。自然地理 山地广布,多低山丘陵,平原少。北部和东部地势高亢,向西部和南部渐次降低。北部为高山、高原区。从中、朝界山长白山向南,主要为盖马高原,海拔约1000~1500米,耸立在北部边境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是朝鲜第一高峰。盖马高原东、南、西3面为摩天岭、赴战岭、狼林山脉所环绕,称为朝鲜的“屋顶”。东侧有咸镜山脉和白茂高原;西侧有狄逾岭和妙香山脉。妙香山岩溶地貌发达,有蝀龙窟和万年大窟,已发展为旅游胜地。向南为低山丘陵区,坐落在东南部太白山脉北端的金刚山海拔1638米,是朝鲜第一名山。高原与山地间的众多盆地已发展成地方经济中心。西南海岸为丘陵低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黄海沿岸大小平原连片,较大者有平壤、载宁等平原,交通便利,是朝鲜工农业发达地带。朝鲜海岸东、西两岸各具特点。东海岸山脉与海岸平行,平原狭小。海岸平直,多沙丘,少岛屿,缺乏良港,仅清津、-- 10568世界地理概览金策、元山可通巨轮,但冬季结冰,春季有浮冰,有碍航行。寒暖流交汇,水产资源丰富。西岸冰期较长,影响通航。沿岸较曲折,主要海港有南浦、海州。朝鲜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山区1月-21℃,惠山、江界都有-40℃的记录,中江镇最低达-43.6℃,是朝鲜最冷的地方。南部(三八线附近)年平均气温10~12℃。由于受地形和海流的影响,东岸冬季气温高于西岸,而夏季又比西岸凉爽。年总日照时数为2280~2680小时,有利于粮食作物结实。降水丰富,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各地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内陆地区多在500毫米左右,65%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农作物生长。河网稠密,河流多源于北部和东部山地,西流注入黄海,形成不对称的水系特点。主要有鸭绿江(中朝界河)、清川江、大同江(流入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