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5

18世纪后半期以来,英国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在英国统治者的经营下,北美经济繁荣,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同时,殖民地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有了共同的语言,也逐渐有了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各地相继出现了“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各地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反英事件。  这一切都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起来了。于是,波士顿人民开始反抗了,终于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1789年4月30日,纽约的空气格外的清新,阳光也格外的明媚。人们是如此的兴奋和激动,整个北美沉浸在一片欢乐当中,他们不仅为独立战争的胜利而欣喜,也为新总统的上任而欢呼。就在这一天,华盛顿在纽约华尔街联邦大厦的阳台上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宣誓就职。  后来,在大西洋岸边的波托马克河畔,兴起了一座美丽的新城市,它和美国的首任总统有一样的名字——华盛顿。在1800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华盛顿于1732年2月22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县威克菲尔德种植园,祖籍英国。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10个黑奴。16岁的时候,就去西部做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做过土地买卖。华盛顿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实际锻炼,掌握了土地测量和农牧生产的技术。18世纪50年代,华盛顿曾参加七年战争,获中校和上校衔,积累了军事指挥的经验。1758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翌年与富孀卡斯蒂斯结婚,获得大批奴隶和15000英亩土地,成为弗吉尼亚最大的种植园主。  18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1754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20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的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了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3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英国统治者的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沉重的赋税也使人民不堪重负。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1775年6月,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在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7月3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独立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其的困难。而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1777年9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所以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开始率兵向英军投降。  尽管条件艰难,形势严峻,但华盛顿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就看我们选择哪一条了。  在战争中,华盛顿努力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将各州团结、联系起来,共同作战。1777年10月,美军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军,从而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又争取到法国等国的援助。1780年,英军把主力转移到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美军在法国军队的帮助下,直逼约克镇,取得了约克镇大捷。1781年9月,英军统帅康华理率部上千余人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解散大陆军。1783年12月23日递交辞呈,解甲归田。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邦联宪法,为根除君主制,制定和批准维护有产者民主权利的宪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来自法国的自由女神像  一个手持火炬、身穿长袍的女子高高耸立于纽约港湾的自由岛上。这座雕像原名为“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由铜板锤琢成型并铆接起来。对多数人而言,她是美国真正的象征。她的历史,和其创作之时美国、法国等国的革命有密切的关系。  1865年4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南方的失败告终。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政府宣布:要在1876年,也就是美国建国100周年的国庆日期间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法国著名自由主义者、法美协会成员、青年雕塑家弗雷德里克·阿古斯特·巴托尔蒂听到这一消息后,决定为美国人民雕塑一尊自由女神像,以颂扬美国的新共和与自由,并希望自由重返法国,因为此前的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女神像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他也想以此唤醒人们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  当时各国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对巴托尔蒂留有深深的影响。提起自由女神,巴托尔蒂立刻回忆起历史上那使他终生难忘的一页:1851年12月1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的那一天,他亲眼目睹了一位少女手擎火把,高喊“前进!前进!”她无视荷枪实弹的士兵,越过路障。后来波拿巴的士兵朝着少女开枪射击,她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位为革命牺牲的少女的精神和形象刻在了巴托尔蒂的心中。1869年,巴托尔蒂完成了塑像底稿设计,他参考了在爱琴海滨的阿波罗青铜雕像,选择了一位名叫珍妮的美貌少女为“自由女神”的模特,面容则是她自己母亲的形象。1875年,雕像初具雏形。在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巴托尔蒂展出了女神火把的手臂,仅食指就有2.44米,在美国引起轰动。  回到法国之后,巴托尔蒂便着手将“自由女神”运往纽约港。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的钢构件分装210箱上了“伊泽尔”号轮船,运抵纽约。1886年10月28日,美国第22任总统罗弗·克利夫兰亲自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自由女神便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标志。1916年12月2日,德罗·威尔逊总统亲自为之打开灯钮,女神像又成了海上一座灯塔。  女神身着宽松的长袍,头戴漂亮的额箍,面容端庄慈祥。她双唇紧闭,右手高举,手中紧握一把象征自由的火炬,左臂捧着一部长度为23.7英尺的《独立宣言》,上写“1776.7.4”,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眺望着远方。她所戴的王冠上有着7条长尖状的突出物,象征自由之光照耀在七大洲和七大海洋,脚上的断铁镣表示推翻暴政取得了胜利。雕像的基座高154.2英尺,边长62英尺,整体总高305.1英尺,格外引人注目。她是纽约的象征,也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雕像的底部刻着犹太裔女诗人爱玛·拉扎罗丝的诗句:  送给我吧,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  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  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饱经风霜的人们  一起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自由的灯火!马背上的英雄——美国牛仔  美国好莱坞的“西部影片”曾经风糜全世界,至今仍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影片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结实的牛仔,头戴宽边帽,身穿紧身衣、窄腿裤,脚蹬长统靴,胯边垂着火筒枪,当匪徒一个个应声倒地时,他却若无其事地骑马飞驰而去。  浪漫的传奇故事,再加上刺激性的枪战、打斗,似乎构成了牛仔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影片毕竟不是历史,在美国历史上,牛仔的生活可不是骑在马上追击匪徒,锄暴安良,他们是美国开发西部的先锋,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要说美国牛仔,得先说说美国的牛。美国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美国的牛则是欧洲的后代。美国的牛最早是由哥伦布带去的。当时,他把西班牙牛带到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带。1525年,西班牙种的牛开始从西印度群岛引入北美大陆。1611年,英国人又把数量众多的牛运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从此英国种的牛便在北美大陆广泛繁衍,那里出现了很多养殖点。  1540年,西班牙探险家科罗纳多横渡大西洋去北美寻找传说中的“瑟博拉七宝城”,他带了500头牛,这些牛被运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带。此后,牛群不断繁殖,逐渐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纪初,哈利斯科的牛已达到10万多头。  总之,美国的牛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入,逐渐遍布全国。18世纪初,牛群出现在美国的俄亥俄和肯塔基。肯塔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草地,又称青草州。与肯塔基相邻的伊利诺伊州则被印第安人称为“草原之国”,这里是牛的乐园。到19世纪中期,那里驯牛养牛的技术已经十分高明。南北战争之后,牛群又向西推进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草原,那里成了“牧牛王国”。  从南边墨西哥进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得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  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这就产生了“马背上的英雄”——牛仔。  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首先要管束半驯服的牛,特别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边,紧紧盯住它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沿途还要留意狼群等野兽和毒蛇、毒虫的袭击,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标枪。有时候可能会突遇大雷雨,电闪雷鸣往往会导致牛惊群,牛乱奔乱窜,牛仔就要沉着地兜转它们,围成圈子,消除惊恐。  牛仔长途赶运牛群如同大规模的行军。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们要严格分工,各司其职。常常有两个最有经验的人担任总指挥,一个通讯员,前后左右负责传递消息。另外还有“游骑”,前后左右灵活巡视,“翼骑”在队伍两边行进,“尾骑”殿后,专管小牛、病牛和懒牛。  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数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们在美国东部居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牛仔的长途放牧,本身就带有开拓性,他们为西进的人直接开辟了道路。  19世纪末,美国的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牛仔的地位渐渐降低。他们纷纷转行干别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了。但是他们的奋进、开拓精神却一直激励着美国人。  人们常把牛仔和“牛仔裤”联系在一起,其实,当年牛仔最突出的标志倒不是“牛仔裤”,而是他们的帽子。牛仔常戴墨西哥式的宽边高顶帽,这种帽子用途很多,既有利于遮挡烈日风雨,休息时还可以抓起来作枕头,甚至可以舀水喝。牛仔裤,最初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西部出现的。19世纪4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人们纷纷赶去淘金。有个名叫利维·斯特劳斯的人也赶到加利福尼亚,他原是个布商,随身带了些可做帐篷、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他发现淘金的人穿的棉布裤子非常容易破烂,于是他灵机一动,把带来的厚实的帆布裁成裤子出售,裤子设计成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式样,大受淘工欢迎。不久,更多的牛仔们也喜欢上了这种服装,后人就称之为“牛仔裤”。内战烽烟——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的著名小说《飘》讲述了一个凄惨而又伟大的爱情故事,它的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是第一个工业化战争,这是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大战,是工业革命后的一切军事发展的总试验,也揭开了战争史上一个全新的篇章。  美国南北战争亦称美国内战。这场美国北方联邦政府各州与南方邦联政府各州之间冲突的复杂原因,源于美国南北两方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19世纪中叶,美国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北部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制产生矛盾,引起了政治、经济上的对立。1860年,反对黑人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乔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相继宣布脱离,并于1861年2月8日联合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简称“南部同盟”)政府,另选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制定宪法,公开分裂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武装叛乱,决心维护联邦统一。  4月12日,南部同盟军队炮击萨姆特要塞,首先挑起内战。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正式爆发。不久又有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四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同盟,南方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在战争之初,南方军队处于优势。7月,在马纳萨斯战役中,联邦军队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之后林肯政府重新调整军队,于1862年2月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在西线,由格兰特统率军队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南线则由巴特勒率军在海军协助下在奥尔良登陆;在东部联邦海军封锁了海岸;北线联邦军主力由麦克莱伦率领,在半岛战役中失利。  在战争中,为了鼓舞人民的参战热情,林肯政府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先后于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9月又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这些法令都大大提高了工人、农民和黑人的参战积极性。此后,战争开始逐渐利于北方。1863年7月,联邦军先后在葛底斯堡战役、维克斯堡战役中告捷,获得胜利。1864年3月,林肯任命格兰特为全军大将军。1864年5月又由谢尔曼将军统率联邦军队10万人向南部进军。1865年4月3日,格兰特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9日南军的白旗升起来了。在一间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的小会客室中,南部联军统帅罗伯特·李(RobertEdwardLee,1807—1870)缴械投降,战争结束。  19世纪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晚年思考1863年前后的战争变化时认为,工业革命后的战争会变成大量兵力之间的惨烈而极无理性的血战,所使用的兵器将具有意想不到的威力。他还进一步指出,除非各国政府联合起来,禁止作毁灭性的发明,否则步兵就必须恢复其在中世纪中所使用的护甲。不然,在尚未与敌人接触之前,整个的步兵营都会被消灭。然而,今天看来,这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要比约米尼所预料的还要巨大,走得更远。在南北战争中,近代战争武器纷纷登场。手掷和有翼的榴弹、火箭,用弹夹的步枪和多管机关枪也开始使用,双方都曾使用汽球,还有火焰喷射器。甚至在1864年6月间,一些将军更要求兵工当局设法提供“有窒息作用”的毒气弹。戏院中的枪声——林肯之死  1865年4月14日晚,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静谧中飘着悠扬的音乐,演员们正在上演精彩的节目。台下前排的中间位置,总统林肯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戏,突然一声刺耳的枪声划破了戏院,观众骚乱了起来,林肯总统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了。  林肯总统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震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瞻仰了林肯的遗容,表达了对这位总统的爱戴和尊敬。  林肯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但他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书,休息的时候,也不忘带着书津津有味地读。  后来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大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所以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林肯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青年时期的林肯就十分痛恨奴隶制度,因为他当水手时,多次运货到南方,亲眼目睹了奴隶主的野蛮残暴和黑奴遭到的残酷折磨。他当了议员之后,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蓄奴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1854年美国的共和党成立,林肯加入了这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新党派,两年后他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他在竞选演说中说:“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8年,林肯以一篇题为《裂开了的房子》的演说参加了伊利诺斯州参议员竞选,他把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了的房子”。他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的演说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当然不愿意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当总统。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发动了叛乱。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南方很多州都相继脱离联邦,并成立了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机,一场保卫国家统一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林肯本人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而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废除农奴制、解放黑奴,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3年1月1日又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1863年4月3日,北方军队攻占了叛军首都里士满。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4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它结束了美国的分裂局势,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是林肯却因为解放黑人而为南方奴隶主贵族所仇恨,最终遭到了他们的暗杀。·第十二篇 日本和俄国·彼得大帝与俄罗斯帝国的建立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皇帝,被尊称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他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位时期,俄国的国号首次被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伟大的皇帝就是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他身高2米多,体格健壮,是统治俄国的第四代沙皇,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后来成为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改革家。他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他10岁就登基成了沙皇,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  彼得在继位之后尽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宫廷斗争,虽然他在1682年与其兄伊万五世并立为沙皇,但是由于其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摄政,所以他毫无权力可言。彼得即位不久,索菲娅就借助射击军兵变,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他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编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防战游戏。随着彼得的长大,他的游戏兵也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  当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生活条件方面,甚至要落后几个世纪。那时候,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随着奴隶合法权益的减少,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俄国错过了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机会,教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艺术几乎不存在,科学知识得不到重视。而当俄国沉睡在中世纪的时候,欧州的文学和哲学却出现了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著述都已经问世。  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他决定打开大门,去了解西欧。1697年到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考察旅行。这次“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还到英国国会旁听。总之,他尽力学习一切能够学到的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和管理技术。  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处死了1000多人。他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还把195名叛军的尸体吊在她的窗前。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以使俄国变成一个新式的西方国家。为了鼓励引进西方技术,彼得大帝聘请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同时还派出许多青年到西欧学习,他鼓励发展工业和商业,扩大城镇的规模。这样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多了,影响也不断扩大。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学习西欧,而且在服饰和社会风尚等许多方面也学习西欧。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剪掉客人的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舰队,统一服装、大炮和新式火枪,采用西方的办法和手段进行军事训练,在俄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建立正规陆、海军。他还在行政制度上进行多项改革,取消按世袭地位晋升的旧规,代之以按照文官实际表现和才能提升的新制度。  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考验。事实上,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成为彼得的军事才能的最好见证,彼得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这场战争,俄罗斯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俄国遂跃居欧洲强国之列。敲响农奴制的丧钟——亚历山大改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自由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俄国农奴制度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中小贵族中的先进分子纷纷参与秘密组织活动,开始了推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面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运动的高潮。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他被迫进行改革。  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其主要内容如下: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农民获得“解放”时还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赎金的1/5到1/4,由农民以现金交付地主,其余部分由政府以有息债券垫付,农民在49年内逐年计息还清。  随即颁布的《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法律文件之一。从这次改革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个文件的实质:(1)这次改革解放了2250万地主农民,但是地主土地占有制仍然保存下来。(2)在改革中农民的土地被宣布为地主的财产,农民只能得到法定数额的份地,并要支付赎金。赎金主要部分由政府以债务形式付给地主,再由农民在49年内偿还政府。根据粗略统计,改革后,贵族拥有土地7150万俄亩,农民则只有3370万俄亩。改革中地主把农民的土地割去1/5,甚至2/5。(3)在改革中,旧的徭役制经济破产,但农民仍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奴役。在签订购买契约前农民还对地主负有暂时义务,即为使用份地而对地主暂时负有一定义务,交纳代役租或服徭役。农民为了赎买土地而交纳的赎金大大超过地价。农民交给政府的赎金有19亿卢布,而转归农民的土地按市场价格仅值5亿卢布。这就造成农民经济的破产,使得大多数农民还像以前一样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奴役。  俄国农民在分得土地之后,除了要交纳土地税、缴付赎金和国家垫付赎金的利息以外,还要负担地方行政机关新征收的各种捐税。为了交纳赎金和各种捐税,农民无论如何需要钱,所以只得无可奈何地接受高利贷者的苛刻条件。而投机商则乘机以低价收购粮食、高价出租土地的方式残酷地吮吸农民的血液。此外,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商品经济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农村公社自然经济的基础,造成了俄国公社农业和手工业的破产。因此,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的两重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来自德意志的俄罗斯女皇  18世纪中叶,俄罗斯彼得大帝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地海沿岸广大地区后,企图获得整个海域的控制权。当时,波罗地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死后,许多人争夺皇位,最后他的小女儿当上了沙皇。可是这个女沙皇没有儿子,就去德国把姐姐的儿子领来做自己的儿子,他就是彼得三世。1744年彼得三世到俄国来时,也带来了他的未婚妻,她就是索菲亚,也就是后来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原名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是德国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的女儿。因为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索菲亚,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  刚到俄罗斯时,她仅是一个年仅15岁的姑娘,不会说俄语,更不懂俄国的规矩。但是她聪明伶俐,又机智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并研究了俄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她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所以,宫廷里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  1761年底,女沙皇死了,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采取了许多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同时,由于彼得三世另有新欢,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也面临被废的威胁,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就想趁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一次宫廷政变,自己当皇帝。彼得三世有新欢,叶卡捷琳娜也有自己的情人,此时,她的情人们就成了她发动政变的有力助手。她把自己的两个情人找来商议对策,他们姓奥尔洛夫,是亲兄弟,都是皇家他们军官。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叶卡捷琳娜得到了他们一定效忠的回答,并且出谋划策商量了一番。奥尔洛夫兄弟认为,要想政变成功,没有外国人的支持是不行的。此后,在叶卡捷琳娜的指示下,奥尔洛夫兄弟先后和各国公使取得了联系,很快,各国大使来见叶卡捷琳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叶卡捷琳娜又获得了几个欧洲大国的支持。终于在1762年6月28日,她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是个非常反动的皇帝。她一上台就企图加强封建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她扩大贵族特权,把许多土地,连同居住在上面的农民都赏赐给贵族。在她统治时期,贵族所有的农奴数占全国农民数的一半以上。她还赐给贵族可以任意放逐农奴去服苦役的权力,而农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控告贵族地主。农奴常常像牲口一样在市场上被买卖。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一起登在官方的报纸上。  叶卡捷琳娜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虚伪、荒淫、残忍的女人。她一面嘲笑启蒙学派的演说,一面又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信,说她准备把他们的主张作为对政策的箴言。1767年夏天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员会会议,宣布女皇的训令,主张君主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总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开明君主”,居然写信告诉伏尔泰,俄国农民生活富裕,每天都能吃鸡。而实际上,俄国农民只能吃粗黑面包。她虽然想改善农奴制度,但是因贵族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此外她还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势力得到加强,农民和农奴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引起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然而,在1775年,起义很快被残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残酷地镇压了,她把普加乔夫戴上脚镣手铐装在木笼里运到莫斯科,然后把普加乔夫砍头、肢解、焚尸。  疯狂地扩张俄国的领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又一绝招,她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攫取了波兰62%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在那里建立了血腥的殖民统治。她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实现了彼得大帝都没能实现的梦想。  在亚洲,叶卡捷琳娜通过修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侵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80年代,俄国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俄国还从亚洲东北部越过太平洋,占领了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块俄国殖民地。  她极其反感革命,是革命不共戴天的敌人。她咒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法兰西瘟疫”,发誓要予以“剿灭”。她派俄国海军到北海去封锁法国,“制止革命”。叶卡捷琳娜又出巨资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干涉法国革命。  叶卡捷琳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保罗出生于1754年,后来成为保罗一世。由于彼得三世不能生育,有谣传说他是叶卡捷琳娜与朝臣谢尔盖·萨尔蒂科夫的私生子。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对这种说法并不介意,并说“如果他真是私生子,那也不是我们家族中的头一个”。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众多,其中前述奥尔洛夫兄弟就是最著名的两个。格利高里·奥洛夫也是叶卡捷琳娜的第二个儿子阿列克谢的生父。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著名情人是格利高里·波将金,他因“波将金村”(指为了粉饰太平而人工制造的布景式繁华景象)的典故而为世人所熟知。 从羊到狼的转变——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这场以推行资本主义新政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新运动,开始于明治年间,所以史称“明治维新”。  日本过去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这个国家号称“神国”,是所谓“诸神保护的国家”。天皇就是神的化身,他对自己的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忠君报国”、“效忠天皇”的思想一直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  到了1603年,德川家康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统天下。当时幕府将军把持着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直辖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是最大的封建领主。并且,还掌握着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着对外贸易,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大权独揽,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里。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夺土地,建立自己的军队,由武士组成,他们一般都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杀死平民可以不受惩罚,是幕府将军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幕府将军又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把农民等划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另外,还有30多万被称做“非人”和“秽多”的贱民,他们被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过着悲惨的生活。  幕府一方面拼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演说定为国学,禁锢人民的思想,压制他们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把整个日本严密地封闭起来。  德川幕府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18世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争得政治上的地位,摆脱封建统治,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苦难的生活,反抗的情绪也日趋高涨,接连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正当幕府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长州藩讨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讨幕派西乡隆盛、大文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讨幕联盟,成为全国讨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同年12月,压制讨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这时,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讨幕派的方向发展。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可颇有见识,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当即答应与讨幕派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就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  大久保利通等人接到密诏,欣喜若狂。紧接着,他们便召集讨幕派的重要人物,于1867年10月上旬的一天,在京都天皇宫中的一间书房里,商量具体的对策。  此期间,德川庆喜已听到风声,觉着形势对己不利,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辞职,以免与改革派正面冲突。  西南各诸侯怎能相信德川庆喜会轻易把政权交出,一眼就看出这是对方的缓兵之计。大家讨论一番,一致同意以武力解决问题,要给德川庆喜一个措手不及。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杀气腾腾地向京都进犯。他们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兵分两路,准备以钳形夹击京都。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寿等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优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亲自到阵前督战,大村益次郎率领的5000名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静等幕府军的到来。  夜半时分,两军相遇,双方展开了大厮杀。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很低,刚一接触,便四处溃逃。而政府军却斗志旺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与此同时,改革派还提出“减免租税”、“四民平等”口号,把农民和商人都争取到自己一边,以壮大自己声势。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资助的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由市民群众送到前线,并有许多市民找出土枪、土炮直接参战。幕府军气数已尽,德川庆喜仓惶撤退,逃到江户。政府军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跟踪幕府残军,迅即包围江户。德川庆喜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瓦解,江户的居民又不拥护自己,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随后,政府军便开进江户,这样,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台了。  1868年3、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基本方针,从1868年—1873年,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领地、取消封建身份级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这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第十三篇 德国和意大利·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其“铁血政策”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德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境内诸侯林立。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三位。当时分裂的诸邦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大的两个君主国。奥地利国势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措施,而普鲁士统治者为排除奥地利的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增强。1849年和1859年,普鲁士两次企图在自己领导下实现德国的统一,但都因奥地利的阻挠而失败。  1861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承王位后,任命俾斯麦为内阁首相兼外交大臣。此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对于普鲁士有能力统一德意志深信不疑。他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他曾反复对普鲁士人说:“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和议会的决议……要凭铁和血。”  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学习期间就强暴蛮横、凶悍粗野,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外交风格和个性。他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善于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善于玩弄外交手腕,这在他的统一战争中有明显的体现。  1863年前后,德意志与丹麦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发生领土纠纷,俾斯麦决定借机先打丹麦,然后再收拾奥地利。为了攻打丹麦,俾斯麦从大局出发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战争态度,转而采取同奥地利结盟的政策。在4月18日的居赔尔战役中,丹麦惨败。根据协议,普鲁士把从丹麦收回的荷尔斯泰因划给了奥地利,而收回了石勒苏益格。  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但打败奥地利并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此后,俾斯麦又三次亲往法国,与拿破仑三世达成了一个协议。  此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斯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想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的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红衫军远征与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在近代一直是个分崩离析的政治实体,没有形成像英、法那样的民族统一国家。到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共存在8个邦国和地区。其中只有西北部的撒丁王国处于意大利人的萨伏伊王朝统治下。东北部的伦巴底和威尼斯地区,是奥地利帝国的一个总督辖区。中部的三个小公国——帕尔马、摩地纳和托斯坎那的最高统治者是奥地利人,并以依附性的条约同奥地利联系在一起。中部是由罗马教皇实行世俗统治的教皇国。1848年欧洲革命中,罗马曾建立共和国,教皇庇护九世一度逃亡,但共和国因遭到法国的武装干涉而失败,教皇重新建立政权,法军从此驻于罗马。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则处于西班牙波旁王室的专制统治下。  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工业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形势,在北部地区,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企业日渐增多,纺织业的发展最为显著。与此同时,意大利的农业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进步。一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开始使用雇佣工人,建立资本主义农场。  然而,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层层障碍,其中最严重的是由于外国的统治与压迫所造成的政治分裂局面,它妨碍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因此,在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革命已在所难免,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奥地利的奴役和控制,进而消除政治分裂,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意大利民族国家,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拿破仑战争中,意大利民族蒙受了沉重的浩劫和灾难,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也遭到了打击。而意大利人民在共同的反法斗争中,也增强了民族意识,各地区的居民都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意大利人。拿破仑的残暴统治所引起的强烈仇恨,促成了意大利人民驱逐外国势力、自主管理国家愿望的增长。  在19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撒丁王国是唯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它自然成为资产阶级自由派力量集中的地区。1852年出任首相的加富尔对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使撒丁王国实力大为增强,因此,以撒丁王国为核心、以资产阶级自由派为领导、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为主要途径,便成为意大利统一运动获得成功的唯一选择。  意大利统一所遇到的头号敌人是欧洲传统强国奥地利。它不仅直接占领着伦巴底和威尼斯,还支配着中部的三个小邦国。然而,以撒丁王国的实力又不足以对付奥地利,因此加富尔极力想依靠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的土地上驱逐出去。1858年7月21日,加富尔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会晤于法国南部小镇普隆比埃尔,双方商定:法国出兵帮助撒丁王国将奥地利逐出伦巴底和威尼斯,而撒丁王国将把尼斯和萨伏伊地区割让给法国作为报偿。  1859年5月,法、撒联合对奥地利的战争爆发。法、撒联军连续取得马詹塔和索尔菲里诺战役的胜利。然而,拿破仑三世出兵帮助撒丁王国,并非是为了支持意大利统一,而是打击世仇奥地利,并将法国势力进一步向意大利渗透。当他看到意大利革命高潮掀起,局势很难控制,而奥地利仍有较强实力时,便不肯再战。他背着撒丁王国,在1859年7月同奥地利签订了维拉弗兰卡协定,规定奥地利将伦巴底割让给法国,由法国转让给撒丁王国,但奥地利仍可保有威尼斯。迫于法国压力,撒丁王国不得不接受该协定,并把尼斯和萨伏伊割让给法国。意大利的利益被拿破仑三世出卖了。  尽管对奥地利的战争半途而废,但撒丁王国毕竟收回了伦巴底地区,意大利统一关键性的第一步已经迈出。1860年3月,意大利中部各邦——托斯坎那、帕尔马和摩地纳进行了全民投票,正式与撒丁王国合并,意大利统一再获突破性进展。  1860年,两西西里人民受北方形势的影响,纷纷起义,使意大利统一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富有传奇色彩的加里波第闻讯,组织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派支持的“千人志愿军”,即有名的“红衫军”,这支军队在加里波第的率领下,于5月初南下远征两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首都那不勒斯。11月7日,撒丁王国国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二世在加里波第陪同下进入那不勒斯。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成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但此时,包括罗马在内的大部分教皇国仍处于意大利王国之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区仍处于奥地利统治下,统一并未完成。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普鲁士一方对奥作战。最后由于奥地利被普鲁土战败,根据维也纳条约,威尼斯归还意大利。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迫调回罗马的法国驻军。9月,意大利军队进入教皇辖地。根据公民投票,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统一大功告成。“缅因号”事件点燃美西战争导火索  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隔岸观火,并未援助古巴。然而到了1898年初,形势突变,古巴革命眼看就要消灭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于是美国匆忙以“帮助古巴革命”为幌子,以保护自己的侨民为借口,首派“缅因”号军舰,抵达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国巡洋舰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这艘名为“缅因”号的军舰,是美国政府借口保护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才驶抵这个倍受西班牙殖民者奴役的国度。  1898年2月15日晚上,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的哈瓦那港停泊着不少船只。美国的“缅因号”军舰这时候也停靠在这里。劳碌了一天的海军将士正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海滨夜景。突然,一声巨响,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缅因号”爆炸了。很多官兵还没来得及问发生了什么事,就送了命。据事后统计,在这次爆炸中死亡164人、受伤100人。  “缅因”号爆炸事件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报道这个事件。一时间,美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但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缅因”号是被谁炸掉的。“会不会是西班牙人干的?”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他们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4月20日,美国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  西班牙方面却声明,它和这一事件无关。美、西两国为了这件事,争执不休,最后决定成立调查团。但是当西班牙调查人员要求登上“缅因号”调查的时候,美方却坚决拒绝了他们。这还不算,没过多久,美国又把炸坏了的“缅因号”拖到了大西洋,让它在排空巨浪之中沉入海底。这样,调查工作无法再继续进行,而美国人反对西班牙的情绪却越来越强烈了。终于,在事情发生还不到3个月的时候,美国总统麦金莱就对西班牙宣战了。  战争在古巴和菲律宾(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同时展开。1898年5月1日清晨,从香港海域驶出的美国舰队一个中队,不顾西班牙的鱼雷和岸上大炮的轰击,闯进了马尼拉湾,和西班牙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海战。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西班牙的舰队虽然船只多,但是设备落后,火力不强,又缺乏准备,敌不过装备比较先进又跃跃欲试的美国舰队。还不到中午,美舰就击溃了西班牙的10艘军舰,轰毁了岸上的炮台,为登陆扫除了障碍。几个月以后,美军占领了马尼拉城,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土崩瓦解了。  在西半球的古巴,西班牙军队从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调来了舰队,本来可以用它来攻击美国防务空虚的沿海城市或者攻击美国军队的海上运输线,来牵制美国的行动。但是西班牙的海军舰队司令竟让舰队驶进古巴东端的圣地亚哥湾,死守在那里,结果成了瓮中之鳖。为了防止西班牙舰队离开圣地亚哥湾,美国舰队把通往海港的狭窄航道封锁起来。西班牙舰队被困在港湾里,不断遭到攻击,只好在这年7月举行突围。这时候,美国舰队摆成了和西班牙舰队平行的攻击队形,发挥了它的大炮射程远的优势,把活动不灵的西班牙舰队全部击沉。在这次海战中,美军只有一个人死亡,一个人重伤,没有一只军舰遭到重创。而西班牙的军队损失惨重,被打死500多人,生俘1.7万人,连舰队司令也当了俘虏。  接着,美军发动强大攻势,占领了圣地亚哥城外的埃尔卡内山和圣胡安山上的西班牙人阵地。西班牙人只好退守城池。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守军眼看救兵不到,孤军难守,也俯首投降了。美军占领圣地亚哥以后,很快就夺取了整个古巴。  进行了3个月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人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古巴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并且将菲律宾群岛转让给美国,由美国付给2000万美元作为代价。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与神圣同盟的缔结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他就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令欧洲各国君主无不惧怕。也迫使他们采取合纵政策,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即使拿破仑再凶悍,在强大的联盟力量面前,也只能以战败做了了结。  1814—1815年,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会议的目的是:瓜分赃物;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经过激烈争吵,最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这些决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体系是怎样的一种体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维护这个体系的组织——神圣同盟。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这就是被称为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  此后,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定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所作的安排。四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解决争端。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同盟,演变为“五国同盟”。俄普奥三国相互救援是为了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他们所谓的保卫宗教、保卫和平和正义也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英国的参加,目的也无非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国也参加了同盟,显然此时同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  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但是维也纳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历史的逆流是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的。维也纳体系本身内部的矛盾也使体系日益瓦解。其中有民族矛盾、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1829年希腊独立,使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1830年比利时独立,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就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过程中,神圣同盟内部矛盾也在激化,并开始分裂、瓦解。更重要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使体系下的欧洲统治秩序被打破。维也纳体系至此已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19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首先在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很快,革命风暴席卷了意大利、俄国和法国等广大地区,震撼了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不久,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了更多的权利。在此期间,希腊和比利时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了独立,并使神圣同盟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最终破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已成必然,而神圣同盟的破裂则是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开始。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如火如荼,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维也纳体系最终彻底瓦解。狗咬狗的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午夜的旅顺港,天气非常寒冷,海风吹拂着海面,发出阵阵涛声,而停泊在这里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却热闹非凡,舰上灯火通明,到处挂满了彩灯,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岸上的俄军俱乐部里,优美的舞曲悠扬地飘向夜空,还有一对对男女在尽情地跳着舞。他们是在庆祝俄国太平洋舰队怀念斯达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  突然,轰隆隆的炮声从港口方向传来,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人们惊惶失措地乱躲乱藏,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日本已向俄国不宣而战!日本人打过来了!”  原来,早有准备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正由中将东乡平八郎率领,偷偷地接近了停泊在港口的俄国军舰,等几个悠闲的值勤哨兵还没有明白过来之时,突然一齐开火,密集的炮弹在俄国舰船周围爆炸,刚从梦乡中惊醒的俄国舰船急忙掉头,逃往旅顺港内。  日本这次偷袭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它是日俄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俄两国大力扩军备战,积极推行向外扩张的政策。当时,中国是各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瓜分的主要对象之一。俄国在东北的扩张野心加剧了它同日本在东北和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1902年又缔结了英日同盟,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  导致日俄两国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是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的军队却继续赖在东北,并任命了远东总督。日本不甘罢休,便主动同俄国交涉。为争夺远东地盘和掠夺财富,日俄两国一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边调兵遣将,准备战争。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了撤兵的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开始行动,最终于2月8日瞅准了机会不宣而战。  10日,日俄两国政府分别相互宣战,日俄战争正式开始。在偷袭旅顺港后,俄舰队退守旅顺口避港不出。为了完全掌握制海权,减轻日方海上交通线所受的威胁,日本决定仿照美西战争中的成功做法,将船沉在旅顺港出口处,封锁俄国舰队。但从2月9日直到3月初,日军几次沉船封港行动均未成功。到8月7日,沙俄舰队突围,受到日舰队阻击,发生“黄海海战”。战争结果使俄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  在陆军方面,日本从鸭绿江、辽东半岛的盐大澳、大孤山等地,侵入我国东北地区。9月发动“辽阳战役”,俄军败退;8月至12月的“旅顺战役”,经过激烈争夺,俄守军投降,1905年2月在水师营签约。1905年2月25日至3月15日的“奉天战役”是最后一次大决战,双方动员兵力60多万人,日军以伤亡7万多人的代价,把俄军队打得向北败退。  1905年5月27日,沙俄从欧洲调来的第2、第3太平洋舰队,到了对马海峡附近,遭到以逸待劳的日本舰队伏击,38艘军舰只有几艘突围逃跑,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温斯基被俘。7月,日军占领会库页岛。  这时俄国因国内爆发革命,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此时美国又从中调停。因此,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和约”。根据条约规定,沙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把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大间的铁路让给日本,并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此外,日俄两国还以“保护满洲铁路”为名,在附约中规定,在他们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有驻军的权利。·第十四篇 共产主义的发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养成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整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马克思先后就学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重点学习历史和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激进的无神论。1842年起他担任《莱茵报》撰稿人,10月任主编,在此期间通过写报纸评论,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深刻揭露,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和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并迁居巴黎,开始同德国、法国秘密工人社团建立联系,经常参加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的研究。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这些文章和当时给阿·卢格的几封信,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已经完成。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更好地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从此他们开始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直到终生。他们首先共同系统地研究科学的新世界观。第一个成果是《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等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4年,马克思又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写出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久,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阐明了新世界观的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与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批判了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同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参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伟大的《共产党宣言》。  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同人民一起参加了斗争。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声援各国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于1849年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直到逝世。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和1851年路易·波拿巴复辟后,马克思先后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及工农联盟等思想。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巨著,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1864年9月,马克思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期间,他高度评价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撰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公社经验教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一文中更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抱病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对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2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3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4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5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6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7
《知道点世界历史》作者:梁功平-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知道点世界历史
知道点世界历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