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要走,但相同的是,谁也无法避免失败与成功。登上金字塔的鹰和蜗牛都是值得学习的,前者能抵抗顺境中的迷药,后者能克服逆境中的折磨。一位成功学讲师应邀去某培训中心演讲,组织单位是一个成功学的培训中心,双方商定讲师的酬金是三百美元。这是一次规模盛大的演讲会,参加的人非常多,讲师的演讲也非常成功,他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同时,也结交了更多的成功学人士,感觉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有益的东西。演讲结束时,他谢绝了培训中心给他的报酬,他说:"在这几天中,我的受益绝不是这几百美元所能买到的,我得到的东西,早已远远超出了报酬的价值。"培训中心的领导很受感动,把这个讲师拒收酬金的事告诉了培训中心的所:有学员。他说:"这个讲师能够深深体会到他在其他方面的收获远远大于他的酬金,这说明了他对成功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像他这样的讲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成功学大师,因为他已经深刻领会了成功的要素和成功的意义,那么他宣传的成功学一定是最具有实用性,也是最可行的。阅读他所著的成功学书籍,一定会得到真实的成功启迪。"于是,培训中心的学员们纷纷购买了那个讲师所著的成功学书籍和录相带等产品。后来,培训中心又把这个讲师拒收酬金的事,写成激励的短文挂在培训中心的阅览室里,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感受到讲师的美德,都纷纷去购买他的书籍和产品,使他的书籍再版了几次,总数超过了百万册。这样,仅在售书一方面,讲师的收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越成功对其越有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就像一株植物,它会生根成长、开花结果,也会枯萎凋谢;它还能把种子散播开来,使其他人的自信得以开花结果。只有那些懂得这一原理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信心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做一次实验:他们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1:3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有没有信心。信心是能够传递和成长的,只有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有了信心,孩子对自己才会有信心。一个人只要有了信心,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完全胜任的感觉,从而喜欢上自己的工作,那么成功对他来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一旦获得成功、得到鼓励,他就会不断去尝试新事物、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功的教育就像无影灯一样,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任何阴影,反而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有一个学生,由于考试成绩取得长足进步,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向他行注目礼,家长也给了他物质奖励。正当他情绪高涨时,老师"戒骄戒躁"的期末评语让他打了一个冷颤;家长看过评语后严厉的批评更让他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同学的目光内涵也似乎有所改变。在以后的考试中,他的成绩开始一落干丈,老师如同捡到了一个"骄傲使人落后"的范例,在班上广为传播,以做效尤;家长也归咎于孩子的沾沾自喜,乃至动用扣发零花钱的惩罚。从此,这位学生一直萎靡不振,再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进步了,受到师生褒奖,有些沾沾自喜,未必就是骄傲自满,兴许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而自豪往往是自信的孪生兄弟,不会使人变得夜郎自大,更不会变成一介狂生。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可以引以自豪的,自豪得有"资本",这"资本"就是强项、长处、优势等过人之处。因此,孩子为了保持这个"资本",就得不断努力,不断有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抢占上风。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豪是一种动力,自豪不但不会使人落后,反而会使人进步。既然自豪会带来正面效应,教师和家长们就不应压抑它,而应该尊重它。现代社会不应倡导虚伪的谦谦君子,嘴巴的谦虚不代表内心的谦虚。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率真的花季孩子言谈举止都要谦恭,就会压抑他们的自信,就会助长他们的自卑。我们看到,那些自豪、自信被打磨殆尽的年轻人,在职场表现得畏畏缩缩,不敢毛遂自荐,因而常常与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好工作失之交臂。并不只是完美无缺的人才值得自豪,只要有闪光点就值得自豪。作为师长,应该为孩子们营造尊重和鼓励自豪的环境氛围,不要老是觉得孩子一旦自豪就等于骄傲,更不要动不动就讥讽孩子"你以为你是谁!"特别是对那些"咸鱼翻身"的孩子,不要投以怀疑的目光。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自我感觉良好",这实际上是自信自豪的外在表现。因此,"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通常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数,它和智商一样重要。对于任何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而言,没有比关注"信心的马太效应"更重要的了。成功了,自豪了,得到鼓励,自豪成为助推器,使之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失败了,气馁了,受到批评,自卑成为助推器,使之从暂时失败走向永久的成败。"信心的马太效应"--强者越来越自信,自信又使他越来越强,这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国家在拉美爆发金融危机后,阿根廷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国家之一。但这并非是什么荣耀,它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其糟糕的经济状况。它的经济曾经连续多年没有增长,并且几度陷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很难说这一场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但沉重的外债压力无疑是压垮阿根廷经济的致命所在,数二亿的外债对于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来说就如同一柄悬在头顶上的利剑。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使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感到悲观,投资的大量减少使经济复兴乏力,而经济不振又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国民的信心也大受打击,由于担心自己的积蓄在经济危机中"泡汤",人们纷纷涌进银行,提取存款,短短一个月内银行因此失去了几百亿美元,这对举步维艰的阿根廷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政府不得不下达"封杀令",严格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以限制资金外流。然而这一无奈之举却引发了更大的动荡,各界民众强烈反对,社会一度陷入动乱,政权更迭,整个国家在危机中越陷越深,几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甚至贵为阿根廷总统,也无法避免因掏不出维修费而使专机被扣的难堪。对于背负巨大外债的阿根廷来说,与其相类似的另一个国家是美国。众所周知,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科技、文化乃至体育领域。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关于美国的另一些事实:其实,这个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了纯债务国,至今它所欠的国债已达数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美国人身上都背着一笔上万美元的债务。相比之下,将阿根廷拖垮的"巨额外债"不过是个小数目而已。美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是毫无风险的,安然公司倒闭,众多大企业、大公司涉嫌在财务报表上造假等等都使人们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怀疑。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一个像阿根廷那样的国家,后果肯定是毁灭性的。然而它发生在美国,人们虽然疑虑和警觉,但并不对这个国家丧失信心,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为投资者青睐的国家,人们对它的未来仍然抱有信心,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个"大"国,人们相信它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足以消解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阿根廷相对而言则是一个"小"国,没有人愿意把赌注下到它身上。进入好上加好的良性循环毫无疑问,谁都想进入向上电梯的良性循环,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而反感和恐惧坐上向下电梯的恶性循环,成为马太效应的受害者。但仅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成千上万的人和你一样渴望着成功和富有,在心理的起跑线上你和他们是别无二致的。那么,人们又该如何成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的那一部分人呢?其实,经商的要诀、经验多如牛毛,你不可能都记在心中。你只要记住"领先"这个要诀就行了。"领先一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但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就可以"见微知著",从许多小事看到商业机会,如果能率先抓住一个机会,便会从中受益无穷,哪怕是抢先半步,也会步步领先。日本索尼公司的秘决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当然这也是所有马太效应受益者的秘诀。"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到下,大家朝着目标奋勇前进,这样的氛围是索尼今天成功的动力,而目标和梦想的实现来自于"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竞争战略。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想要一直立于时代潮头,只有不断努力,索尼公司生产工人一增再增,效益扶摇直上,但它并不满足这种生产、产值、利润同步增长的喜人形势。索尼的董事长说:"一步领先不等于步步领先,今天的好势头不能保证明天不被挤出市场。企业家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做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抓住了商机,也就让您拥有了成功的开始。""永远领先半步"是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为提升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恪守的经营理念。甲骨文公司的总裁说:"之所以提出'永远领先半步'而不是一步、两步、三步,是因为只有稍稍领先,才能步步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可;但是不能够太超前,如果太超前,市场的消费点还没有形成,那样就不能达到引导市场的目的。"甲骨文公司的这种经营理念包括市场敏感度领先、销售策略领先、服务超前规模超前等。甲骨文公司开拓新市场时总是领先市场、领先竞争对手半步,而这半步就是经济学家和经济评论家常说的领先市场,引导消费。甲骨文公司的一位高层员工曾向媒体透露:"别人的软件还没有上市计划,甚至还正在开发的时候,我们的软件就已经上市了,但是我们通常只比别人提前1个月时间。"也许谁都会知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道理,咀对所有商人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走出这"领先的第一步?"中国香港富豪吴兆声先生,20世也50年代只是香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有一次,他看了一部表现非洲生活的电影,发现非洲人非常爱戴首饰,便萌发了做首饰生意的念头。筹借了几千元,他就独自闯入非洲,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生意已经做到了令人眼红的地步,许多香港商人纷纷赶到非洲抢做首饰生意。面对众多的竞争者,吴兆声并不留恋自己独创的基业,拱手相让,从首饰生意中走出来,另辟财径。由于商业活动中以稀为奇、以少为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所以,要想超出众人,领先半步,就必须有"绝招",那就是在稀奇、独特上下功夫、打主意,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才能出奇制胜,步步为"赢"。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了一个明星做一次广告的收入上千万元,要比上千个工人辛勤一年所得还要多,这能说明明星一次出镜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一个工人一年劳动时间的几千倍吗?非也!这是名人效应的结果。成龙十七岁刚出道时,当临时演员、替身、武行的价这当中万倍身价的差异,就在于名人效应。名人效应之所以产生作用,在于名人的光环给人带来的无形优越感、自豪感。、一个著名歌星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事实上,花上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多少,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现场歌星演唱的氛围而慷慨解囊。名人效应的关键,是名人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是一个人的社会认知程度。名^效商之所以具有号召力,原因也在于此。对名人而言,所有的障碍都会消除,比方说他可以与一位信奉不同宗教的艺术家共同出现在一家酒馆里,却不用担心任何的负面影响。如果赫尔曼·约瑟夫·阿布斯和赫尔穆特·施密特在一起会面,他们相互就会向对方证明,他们隶属于名流的圈子。一位名人与其他政治阵营的名人保持某种关系,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指责,相反,人们会说这是经济界、科学界以及政治界首领间必要的接触。出于这种名人效应的需要,甚至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产业。达沃斯学术年会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是由一位日内瓦教授每年组织召开的,这位教授深谙名人效应的奥妙,将会议筹办得十分高档以达到吸引名流的目的。如果发表演讲的人是前英国首相、德国驻中国大使以及最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那么只有真正的名流才被允许参加,他们由他们的公司派遣而来,为了享有名人之间见证效应的殊荣,公司必须给这位日内瓦教授支付很多的钱。而另一方面,由:于二演讲者十分著名,他们不会再为他们的演讲索取酬金,通过在其他名人面前所发表的讲演来证明其自身的知名度,他们会感到十分的满意。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更愿意采访、报道他,商家也更愿意邀请他做广告.当然,他也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就好像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如演员、模特等。放眼生活的各个领域,顶尖人物享受着空前的优厚待遇。在职场中,一小群专业精英享有高得离谱的待遇和过度的宠爱,这些都能说明具备杰出的个人才能和品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有才能的人获得好待遇,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比起100年前,我们现在的社会更算是一个由精英阶层领导的社会,一个由金钱而不是阶级、血统作为成功尺度的社会,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因此,大的商品生产商通常会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发动耗资几百万元的广告战,但对于个人来说,谁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过,你也用不着面向数以百万计的观众,你有一个一览无余的、也许还可以得到拓展的顾客圈子,只要拓展自己的顾客圈子,你同样可以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名人。假如你的个人品牌只在私人生活中活动,这可能意味着,你愿意被当成花花公子、丈夫、享受者和美食家、一家的父亲、名誉协会主席、艺术品收集者或者甚至被当成资助人而受到关注。你知道,你愿意受到哪些人的关注,就应该拓宽这方面的圈子。假如你的个人品牌定位在某个能对公众产生影响的领域,那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大得多的顾客圈子。一位当地报纸编辑的客户圈子要小于一位电视新闻的编辑,一位社区代理人的客户圈子要小于一位联邦政治家。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争取信任的过程,以及被一个更大的客户群体推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的过程。如果你是艺术家,那么所有懂艺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你个人品牌的潜在客户。假如你是牙医、律师或纳税顾问,你的客户圈子就有可能局限在地区范围内。假如你的个人品牌属于传统的"雇员工作"领域,你作为办公室职员,你的同事和上司就是你的"客户",你大概也愿意,让其他部门的人认定你为所在部门的"名牌产品生产者"。假如你作为小企业的业主、售货员或代理人,那你总要对顾客有所了解,因为你知道,赢得新的顾客有多么重要。资源丰富的优势还体现在拥有更高的社会美誉度上。这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趋向"锦上添花"的一一在你没有成功时,没有人愿意了解你、宣传你.-一旦取得成功,所有人都会蜂拥而至。风行一时的名声制造业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拥有更高的社会美誉度能给自己带来成功,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客户圈子是什么,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如何建立和行销自己的知名度。在当今社会,成名已经是成功的最快捷的方式,成名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包括金钱、特权、荣誉、地位、影响力、人际资源等,而且只要行之有道,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成名!你对下面介绍的各种观念与操作细则的理解程度及执行程度,将严重地影响你的个人品牌,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超级名人,那么对于以下的操作细则你几乎都要奉行不悖;但如果你只想在某一领域内小有名气,那么对这些细则你可以依照自己的专长、特质和意愿选择性地落实。现代成名学创始人博斯丁一手创办的名声训练法,自1990年以来就开始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许多国际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援用这套方法得以成名的。美国政坛上声望极高、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擅长表演的里根总统,以及躲过几次世纪性丑闻,却仍然泰然处之的克林顿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成名学的核心论点是:在传播媒体大跃进的时代,名人是商品,名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可以借助名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制造出来,并经由媒体的褒贬炒作,在旦夕间起落。而所谓的名声制造业,源自好莱坞,指的是以经纪公司为核心,以公关、传播、形象设计、教育训练、广告、名人形象授权、转让等为分支的第四产业。如今这项产业已伸人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思维与生活方式。那么,追求名声又有哪些步骤呢?首先,你必需找到支持你成名的赞助者,如演艺界的经纪公司、制作人,政治界的利益团体,出版界的出版商,体育界的幕后支持财团等,总之,是要捧红你,而且与你共享商业利益的人。在寻求赞助之前,你必需先为自己找好定位,找出个人独特的竞技优势,先在小范围内累积名气,才可能吸引赞助者。其次,你必须熟悉整个名声产业的运作流程,各行业间环环相扣的互动关系,尤其须熟悉传播媒体的发稿程序、新闻取舍标准、谁有权力安排你上镜头接受采访等等。借助媒体的机会,你才有可能建立知名度,才有可能进一步吸引赞助者,也才有可能运用更专业的名声训练法及更足够的资源,将自己推向更大的名声市场,建立更大的知名度。此外,善用借:匀加分的公关策略,也是自助式快速成名的主要途径,它包括:1.名人推荐:比如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推荐的最佳替身,乔丹推荐的最有潜力篮球运动员,或者与某些超级名人合拍宣传照,这些都会使公众将名人的形象类推到求名者身上,产生他们是一类人的印象。2.竞赛得奖或破记录:如第四届世界小姐第一名、《纽约时报》年度小说征文赛首奖得主、徒步旅游全球最多国家的人等等,这些都足以让求名者获得媒体青睐,一举成名。3.公益善举:如政治人物的具名捐款、赞助、认养、公益性演讲。演艺,常作义演、义卖、义工等公益善举,它虽然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但所带来的媒体报导、免费广告效益,及传递的公益形象效果等却甚为可观。4.诉诸多数民意: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民意调查,如某某总统参选人目前是民意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某某民意调查中,某议题是大多数民意最关注,而某某候选人的政见正好与此议题完全相符等。这类民意调查的可信度虽然可疑,但常获媒体青睐,只要主题吸引人,调查单位及过程并无太大问题,几乎都能跃居重要新闻,一夜成名。伟大的品牌超过伟大的产品可口可乐的首席总裁曾经对媒体放出豪言:"即使全世界所有的可口可乐制造厂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我也可以靠这个品牌重新建立起新的可可乐王朝。"这绝非虚言,因为单凭这个品牌的价值,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投资商为它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它锁定了所有消事实上,"伟大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伟大产品"。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它已经不可能"从肉体上被消灭"了。建立"伟大品牌"的方式可以无穷无尽,但利用有创意的广告和员工进行宣传却是最简单、最适用的方法。本来香烟是不能做广告的,但有一种"好日子"牌香烟的厂家采用了别出心裁的创意。他们在报纸上发布一条醒目的大标题:今天是我公司员工麦克·刘易斯的好日子!他们将当天过生日的员工名单、照片公布出来,向他们表示祝贺,宣布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生日礼遇,并说明这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应该做的。广告以完全没有商品内容诉求的新鲜做法,给人以极大的好感和快意,使人不但一下子就记住了"好日子",并且还会主动传播它。其实,员工的言行也存在着传播效应。对于某些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即使不登报,每个员工也都时时刻刻在以自己的言行为企业做广告,因为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存在着极强的传播效应。换言之,每个企业的形象,都受其员工言行的影响。如果企业正确地运用并加以强化员工的正面广告效应,那么对企业提升美誉度是非常有利的。对企业来说,品牌系统分为承诺与履行两大部分,其大部分都直接地表现为员工的行为过程。这提示我们,一定要重视员工在广告乃至品牌中的作用。因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员工在品牌形象传播或广告中的表现也不同,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员工行为规范养成为主;第二阶段,使员工成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主体,所言所行都是为了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第三阶段,使员工成为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的主导部分,以其言行带动企业品牌的提升;第四阶段,每个员工在保持个性特点的同时,又显示企业的共有价值和社会责任,建立较高的公司美誉度。在第四阶段,员工生活的真正意义已经升华为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社会民众只要接触到这样的员工,就会受到感染而信赖他和他所在的企业,成为他和他企业长期忠实的顾客。这已经达到了超广告效应,获得了更好的广告效果。所以,一流公司的做法是,将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足够的发展和充分的参与,成为企业的主人。员工乐观负责的态度、处处为客户着想的精神、热情服务的行为,都能在不经意中,为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个知名的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着眼于人的不足、人的缺点,而且认为人们的缺点不足都是不好的,因而总是牢牢地盯住人的缺点和不足,千方百计地试图让人改正缺点。与木桶定律相悖,是一个充分运用了马太效应的"杜拉克原则"。彼得·杜拉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精力、金钱和时间,应该用于使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卓越的明星,而不是用于使无能的做事者变成普通的做事者。"彼得·杜拉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低能力的人或技能这一方面,而是应该使那些表现一流的人或技能变得更加卓越。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把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卓越的人,比把~个无能的人变成一个普通的人,究竟能节省多少精力、金钱和时间,但是杜拉克观点还是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了。杜拉克原则关注的是人的成长,组织或个人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精力、金钱和时间都用在发挥人的优点上,而让人的缺点不要干扰优点的发挥,也就是做到扬长避短。杜拉克告诫说,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但你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却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它提高到普通水平。因为,这样做的话,改善的很可能不是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所以,在企业资源的分配上,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也要锦上添花,不要雪中送炭。举例来说,假定有一家企业有好几个事业部,许多企业在资源的分配上,常常采取"抑强扶弱"的策略,挪用绩效良好的事业部门的一些资源,补贴绩效不好的事业部门。但根据马太效应,企业应该大幅删减那些绩效不良、没有前途的事业部门的资源,对于那些绩效良好,或有前景的事业,则应该给予更多的资源。如此一来,企业可以更强化其本来的优势,而整体的绩效将会更好。换句话说,企业经营应该把握"抑弱扶强"的原则。建立强大的人才磁场知识经济是一个人才主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所谓人才主权时代,就是说人才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另一方面,资本也在不断的追逐知识、寻找人才,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正如我们所说的,不管是企业购并也好,兼并也好,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我们在购并企业,不如说我们是在购并人才。美国经济的发展,便是人才集聚效应的很好例证。据统计,美国大学入学教育已接近普及水平,其大学入学率1996年为80.6%,居世界首位,1995年美国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生的人数为5341人。在积极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的同时,美国还千方百计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一方面他们从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薪挖人才、抢人才,另一方面他们广招留学生,并以优厚的人才待遇、先进的实验室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有才华的外籍学者提供各种方便,从而使留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据统计,在1991.1992年留美的外国留学生约60万,但有近65%的留学生学成毕业后滞留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充分的教育机制,加上广招世界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使美国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正是人才的这种集聚效应推动美国经济出现持续8年的增长,使美国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4.2%上升到1998年的28.6%,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公司的发展也遵循相同的轨迹,优越的待遇、良好的文化、光辉的前途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要素,如果公司处在这个阶段,人才会自动地聚集在其周围。而那些效益差、管理不善的公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才的大量流失,相应地,由于缺乏人才,公司也很难再重振旗鼓。沉寂许久的中美史克公司又在市面上露面了,这次他给公众带来的是不含PPA的"新康泰克"。该公司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那场禁药风波曾一度使公司岌岌可危,但即使是这样,公司仍没动过一名干部,没炒过一名员工,而是让这些员工拿着分文不少的工资放长假。在这段时间里,上至公司总裁,下至普通工人,大家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无偿加班加点,不计任何报酬,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放眼四望,那些打着以人为本,员工是"上帝"招牌的企业何止千万,但大多挂在嘴上,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是少而又少。这些企业将员工当作廉价劳动力,千方百计地压榨员工的血汗,侵害职工的权利。在他们眼里,员工只是挣钱的工具,毫无温情可讲,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则视员工为洪水猛兽,将员工一股脑地扫地出门,他们惯有的解释就是"企业不是收留所,哪有闲钱供你白吃白喝"。岂不知裁人也是把双刃剑,一着不慎,既伤员工,更伤自己,企业也将陷入恶性循环,永难有出头之日。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福特汽车公司陷入全面困境,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老福特力排众议,不裁减一名员工,每月自己只拿1美元薪水。当与会者走出会议室时都惊呆了,整个工厂灯火通明,全体职工坚守岗位、自愿加班、无偿劳动0:老福特深受感动,所有的董事也是热泪盈眶。三年后,靠着全体职工的努力,福特汽车终于翻过身来,重新称雄美国汽车市场并稳坐头把交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那么,一个野心勃勃的企业又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呢?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对人才来说,就像是一块"磁石"。可口可乐、高盛、摩根斯坦利、诺基亚都是利用良好的形象来吸引人才的。良好的形象来自过硬的产品和知名的"品牌",它使企业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从而乐意为它贡献才智。用好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人才创造一个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并不在于自己是否起早摸黑、加班加点,而在于如何充分调动职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位美国企业家}兑得好,领导者就如同乐队指挥,指挥得当,能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否则,只能一事无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才这个概念是有时间性的。作为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仅要用才,而且要养才、蓄才,使人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发现胜利的真实意义如果看过职业台球高手打球,你会很惊讶地发现:打台球似乎很容易,这些高手一般不会表演什么令你瞠目结舌的绝技,他们打进的球,你似乎也能打进。但每个会玩台球的人都懂得,台球打得准并不很难,经过几次练习,谁都可能把球打进,困难的是要学会怎样控制母球,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高手知道以后的球要靠现在这一击,所以他:不会只为眼前这一球而打,也绝不会因为某球好进洞而去击球。他在击打现在的某球时必须考虑下一个球该怎么打,否则,接下来的每一球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处理。如果你控制不了母球,或者根本就不考虑母球的走向,那么你很快就会陷人马太效应的负效应--所有的麻烦都会越滚越大,直到无力解决。尽管你可能是第一次察觉自己做了个笨拙的决定,但这绝对不是第一次,以前的愚蠢行为所带来的后遗症,以及被你忽略的细节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某件事对另一件事的影响,采取行动时不考虑未来,一再地做出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些都是不考虑"母球"走向的愚蠢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很快你将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这时你可能发现,你一直自呜得意的种种"胜利"其实都是给自己埋下的地雷,可惜的是,此时醒悟恐怕为时已晚,你已经深陷于自己布下的"雷区"而举步维艰了。"杀鸡取卵"和"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目光短浅的经营战略、人际交往方面的轻慢以及个性弱点,最终都可能使你败下阵来。有一个男孩常遭到同伴的嘲笑,因为每当别人拿一枚1角的硬币和一枚5分的硬币让他选择时,他总是选择5分的硬币,大家都笑他愚蠢。有一位同伴觉得他太可怜了,就对他说:"让我告诉你,虽然1角的硬币看起来比5分的硬币要小些,但它的价值是5分硬币的两倍,所以你应该拿1角的硬币。"但小男孩回答说:"假若我拿的是1角的硬币,下一次他们就不会拿钱来让我选了。"小男孩明白,只有选择5分钱的硬币,他才可以长期拿下去;选择1角的硬币,只能有眼前的利益,实际上并不是好办法,这是目光长远的最佳例子。战术运用的目的在于"争取主要的策略性目标"。一旦人们将战术目标看成最后目标,就看不见策略目标了。在谈判中,有时双方都会运用以进为退或者以退为进的战术,你不能因此忘掉谈判的最后目的。所以,每个人都得随时对行动的环境和真实情况的处理提高警觉,特别是当他自以为取得胜利的时候。提高实力,做到名副其实皮罗斯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国王,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中,他虽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却损失了大半的精锐部队。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他感慨地说:"再来这样一场胜利,我就完蛋了。"古往今来,大凡有所造诣的杰出人物,往往都要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对待马太效应带来的态度,已经从尊敬变成一种观赏、一种消费,名人的地位就如流行性速食品一样,大起大落。某些唱过几首歌、得了几枚奖牌的"文体影视明星",某些创造点儿成果的"科技明星",某些取得一定政绩的"政治明星",不是马不停蹄地继续努力,而是急于表现自己,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他们整天穿梭在媒体和各种社会场合之中,虽然风光无限,却有可能从此事业受阻、星光暗淡。对于企业,对于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围在强者面前打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危机的征兆,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且媒体造成的轰动效应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样,总有虚假的成分。这是媒体炒作的特点决定的,个人很难左右。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媒体,专心去做自己的事业。所以,好不容易取得名声的人,必须不断求创新、求进步,不断有新鲜的、真材实料的"牛肉"端上媒体的餐桌,亦即不但要名实相符,还要精益求精,跟上时代潮流,才不致遭到淘汰的命运。当然,我们不是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与世隔绝",断绝与外界的一切关系,而是说,要善于克制自己,经得住各种诱惑,尽可能专心致志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如果社会习俗、大众媒体硬是不予"照顾"或不理解,那只能做出"无情"的选择了。成功意味着获胜,但获胜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关键要看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它是否增加了获胜者在各方面的资源。一个人做生意赚了10万元,而另一个人靠彩票中了10万元,尽管从金钱收益来看完全一样,但其价值是不同的。对于前者,他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信,也因此打开了销售渠道并获得了很多伴随而来的附加价值;而后者除了那10万元以外,一无所获。如果他从这次意外的胜利中得到了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可以以彩票挣钱,那么这次胜利甚至可能是有!言的。想想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不就是因为一次好运而荒废了自己的土地吗?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胜利会增加我们的资源,增加我们再次获胜的可能。换言之,我们应该追求那些可以持续为我们带来"附加价值"的胜利。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获胜,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获胜。一个真正了解马太效应的人绝不会轻视任何可能的隐患。为了长远利益他可能放弃眼前的小利,他深知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联系。他懂得一次战斗不如一场战争重要,他知道如何"把球打进",更懂得如何为...一击"乃至"最后一击"做好准备。获胜是令人快意的,但这还不够,你要的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而是使它成为一系列胜利的开始。远离不良的朋友为了摆脱马太效应的负效应,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时,你千万不要忘了,如果择友不慎,就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麻烦。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开创事业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求朋友。但是,请千万注意,不要结交那些有害无益的朋友,不要被他们拖人浑水之中。环境和朋友,对我们的一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品格高尚或才华出众的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获得较好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与此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就会陷入恶劣的环境中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者。假如你已不慎交上了坏朋友,我劝你立即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的苹果全都腐烂。要结交懂得自尊自爱的朋友,因为人如果不自尊,便无法尊敬别人。假如我们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懂得自尊自爱的人,相信大家都会互相尊重。与身心健康的人交往,不仅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也可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的人,通常都有很强烈的个人意识,不喜欢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这也是诚实的一个方面。他们不仅能忠实于自己,也能忠实于朋友。此外,他们的心态一直都很稳定,待人和蔼、与人愉快相处,过着安定、快乐的家庭生活,受到人们的尊敬及喜爱;他们工作卖力、意志坚强,而且也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他们善于控制自己,对自己的缺点并不十分苛求,能享受过去及现在的生活,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因此,他们很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身心健康的人不仅能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而且也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享受真正的乐趣。如果你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很轻易地分辨出别人是否和你具有相同的性格。一失足成千古恨守信是一大笔收入,背信则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其代价往往超过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会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因此,一旦进入失信的马太效应,你将会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无论埃克森石油公司(现在是埃克森一美孚石油公司)在环境方面做什么努力,很多人总是记得它在阿拉斯加的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上的重大失误。埃克森公司曾考虑利用一次广告活动宣传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项目,但担心许多人会疑心这是蓄意欺骗。的确,埃克森公司一定想知道,这些影响什么时候才算完?康拉德·希尔顿(Conrad Hi1ton)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经营酒店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点、地点、地点。现在,我们依葫芦画瓢,也可以说每个企业最需要的有三样东西:信誉、信誉、信誉。多年以来,一些大企业的老总认识有严重的失误:他们故意向股东、客户和政府传递错误信息,千方百计用骗人的手段发财致富。很多"伟大"的企业家比早些时候的强盗资本家好不了多少,人们为他们工作根本就是别无选择--如果你想星期天还能有米下锅.你就必须将灵魂出卖当今社会,好像很少有哪个公司能长时间保持盛名不衰。市场力量和经营现代企业帝国(更像是政府)的复杂性,使得管理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早晚有一天,你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遇到礁石。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关注自己的信誉,而且开始认识到(与其他问题一样)它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他们逐渐认识到,信誉正在影响到公司内部和外部股东的许多东西,包括股票价格、人才的流失/获得、财务关系、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除此之外,一些优秀的公司还发现了关于信誉的另一条真理: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看待你的信誉--在公司雇用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能力尤其如此。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人才的吸铁石,首先要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即使他们错了,你也毫无办法,往里面投钱也不会有多大帮助。没什么人会相信桥石轮胎公司(Bridgestone)的费尔斯通(Firestone)分部还能再吸引客户,更别说新的雇员。它与福特汽车公司的公开冲突使它拥有了一个很难摆脱的坏名声,没有人愿意拥有这个坏名声--包括诺埃尔·科沃德在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在线)被讥讽为"互联网界最糟糕的地方",它的软件也被称为"地狱之碟",谁还愿意去理会这些公司的各种广告呢?你可以拥有全球性的信誉,这可以用来满足你对财务分析人员、投资家、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你也可以拥有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信誉,从而很好地满足你在特定市场的需求。如果以上目标能够达到,在某个市场信誉不好就不会影响到另一市场了,至少你公司的人才招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摩托罗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在苏格兰再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公司工作(而且没有哪个苏格兰人再买它的移动电话),然而在遥远的亚洲,这个公司的信誉却是"无出其右者"。作为一个很早就在亚洲投资的企业,摩托罗拉成为当地劳动力的"首选公司":它将培训和自我发展作为在当地招募人才的中心主题。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1ip Morris)也有同样的故事。在欧美的大多数地方,毕业生回避这家公司,因为他们相信烟草生产轻视了现代企业的行为准则,生产这样导致人死去的产品是个道德问题。但是,在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你会发现,菲利普·莫里斯是当地人最愿意工作的地方。他们为爱沙尼亚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快速升迁的机会、一流的培训和到国外工作的机会。在塔林(爱沙尼亚的首都)大学的经济课上,你从不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在大型跨国公司喝咖啡加班到深夜多么辛苦。""会当凌绝顶"固然很风光,但辛辛苦苦得来的信誉也可能会一夜扫地,只要你的队伍里出了一两个不满意的捣蛋分子。信誉总是那么不堪一击,在多数人觉得一个公司很好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是某个公司的股东,我们觉得公+司发展得很好,可在别人的内心深处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因此,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进入马太效应的正效应,防止出现马太效应的负效应是其最主要的工作。使你的资源增值约翰逊是纽约某大报的记者,他大学一毕业,当了两年兵退伍,然后就顺利地到一家大媒体报纸当财经记者,而且任何他要采访的对象,似乎都可以手到擒来。附带一提,由于约翰逊长得很帅,又是大报的记者,所以受到许多美女的青睐。就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约翰逊有一次与公司主管发生冲突,心里觉得很委屈。这时候,突然有一家小型报纸想高薪聘请他,而且愿意让他主跑外地新闻线、,约翰逊心想:"我在新闻媒体圈才工作了一年,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现在有人出多50%的薪水挖我,又让我跑自己喜欢的新闻线,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受闷气呢?"于是约翰逊跳槽了。约翰逊到这家小报纸上班采访的第一天,怪事便发生了。原本可以立即顺利邀约采访的明星和大老板,都推说有事,要另外安排时间,而原本安排给自己出书的出版社,也突然推说出版计划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要暂停,甚至那个本来见到他都很和气的豆腐西施,看到他新公司的招牌后,脸孔也换成一副欠她钱的样子。刹那间,全世界都好像在跟约翰逊作对,变得不认识约翰逊这个人了。当然,约翰逊由于绩效不如预期,也时常遭受新老板的冷眼相对。约翰逊觉得很郁闷,他不知道自己原来就像一只"狐假虎威"的狐狸,不知道以前别人对他表现的尊重与喜爱,是因为他背后代表的大媒体招牌拥有的舆论力量,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专业与人际关系的积累。可见,有时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并不是他的才能和价值,而是他背后隐藏的资源。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源。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以工作--影响我们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为例,工作决定了我们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程度,它还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以及是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快乐。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我们却经常准备不足,无论是从长远的计划、还是日常的工作,很多人都采取敷衍了事、听天由命的态度。这又何谈"好的开始"呢?回想一下马太效应是怎么说的?"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此,当你每天都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后面的人要迎头赶上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是一句值得重复无数次的话--一"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最成功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起始点。那么,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呢?如果你对大部分成功者进行一番调查就会发现,好的开始来自于事前充分的准备和立即采取行动的精神。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好的开始来自于事前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来自于事前详细的规划,详细的规划来自于前瞻性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有前瞻性的思考,如果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做准备,那么,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很好的成效。每一天都在做准备,每一天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将来做准备。当你做了充分的准备,机会来临时就是你的,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任何机会都可能不是你的。市场上所有的领导者,几乎都是准备比较充分、起步比较早的人。起步比较早的人,不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可是,因为他的准备充分、起步较早,便有更多机会调整错误。如果你的起步比别人晚,从现在开始,立即采取行动,而且每天都要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此外,商业中总是有未开发领域,你要去思考如何比别人捷足先登,这就是前瞻性的思考。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比别人早一步,都要比别人更迅速地掌握未来的动态、未来的信息、未来的走向。这是赢家拥有的理念,是他们思考的模式,也是他们的秘诀一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千万要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开始。主动学习,自动自发手工业时代,男孩为了学一门手艺常拜师学艺多年,却无法拿到一分钱工资,但他们毫无怨言。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老板并不是一个睿智的人,并没有注意到我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那么也不要懊丧。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我们投身于商业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且有更长远的未来。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二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上班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工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就会有许多人来聘请你做你喜欢做的事。罗斯·金说:"只有通过工作,你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可以进行思考,工作才是件愉快的事情。两者密不可分。"年轻人应该从头学起,担当最基层的职务,这是件好事。世界上有许多大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要做那些琐碎而单调的事情。他们与扫帚结伴,以清扫办公室度过了企业生涯的最初时光。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被认为一夜成名的人,其实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累积,不论何种行业,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阶,你得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即使面对的是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当你养成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时,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老板和领导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信赖。自动自发地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促使你成功,也没有人能阻挠你达成自己的目标。成功的人很早就明白,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主动争取,并且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保证你成功,只有你自己;也没有人能阻挠你成功,只有你自己。许多公司都努力地把自己的员工培养成自动自发的人。自动自发的员工,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勇于负责。他们不会像机器一样,别人吩咐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们往往会发挥创意,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不能自动自发工作的员工,则墨守成规、害怕犯错,凡事只求符合公司规则。他们会告诉自己,老板没有让我做的事,我又何必插手呢?又没有额外的奖励!这两种裁然不同的想法会明显地导致不同的工作表现。成功的机会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主动做事的人,可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早已养成了拖延懒惰的习惯。只有当你主动、真诚地提供真正有用的服务时,成功才会伴随而来。而每一个雇主也都在寻找能够主动做事的人,并据他们的表现来犒赏他们。现在就动手做吧!当你意识到拖延懒惰的恶习正在你身上显现时,不妨用这句话警示自己。从任何小事做起都可以,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重要,重大的意义在于你突破了无所事事的恶习。具备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人们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因此,培养和树立超前意识、具备前瞻眼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个人,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在这一点上下功夫。不如此,就很难准确地看到和把握住生活中大量一晃而过的不显眼的契机,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机遇;不如此,也就往往使我们跌落在"随大流"的人流大潮之中,以至于很难使自己迈进"领先"的道路上,从而给自己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越是领先,空间就越大,越是挤在拥挤的人流大潮中,空间就越小,生活的道理本来就是如此简单所谓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动态中准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在静态中及时地预见事物产生的变化;三是在平平常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友好往来中善于发现不显眼的契机,并预见到它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地发展自己。三者之中,前二者往往体现在重大问题中,比较难做到,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而后者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锻炼、有意识地思考,就会很快地提高,并见之于成效。人们常说:"机会人人有,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抓住。"这句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单位到个人,特别是部门领导,要善于在每件事情上都以前瞻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去想一想、看一看,有没有什么潜在的"契机"可以抓。如果有,就要抓而不放,并让它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实际成果。如果经常地这么想、这么做,那么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就会始终处在"领先"的位置,让自己不断地拓宽发展空间。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强调前瞻眼光、超前意识,就是强调高起点思考问题,就是强调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跳出时问的局限、地域的局限、人际的局限、思维定式的局限,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真能这样地去做,我们必定能时时处处抢占先机,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不走寻常路有家大型广'告公司招聘高级广告设计师,他们要求每个应聘者在一张白纸上设计出一个最好的方案,没有主题和内容的限制,然后把自己的方案扔到窗外、,如果谁的方案最先设计完成,并且最先被路人捡起来看,谁就会被录用。设计师们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绞尽脑汁地描绘着精美的图案,甚至有人费尽心思地画出诱人的裸体美女。就在其他人都手忙脚乱的时候,有一个设计师非常迅速、从容地把自己的方案扔到了窗外,并引起路人的哄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