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婚宴有富人的排场,比如上茅台、五粮液等最好的酒,选当地最好的酒店,体现的是阔气。穷人的婚宴有穷人的讲究,酒好酒差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喜气表现出来。云贵一带自古贫穷,百姓们创造了婚宴流水席,大宴数日,路人、陌生者也可入宴。“流水席”寓意美好的生活流水般悠长。 婚宴上,新郎新娘必须给双方老人敬酒,这意味着儿女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意味着又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也意味着传宗接代的香火已经点燃,如此等等,对老人来说都是美好生活的内容,所以民间有“娶媳妇嫁闺女,常在爹娘醉意里”的说法。 无论天南地北,婚宴上都有新婚夫妻共同向来宾敬酒的习惯。一对新人把幸福装进酒杯,一个个地敬,连小孩子也不漏掉,大家分享的不是酒,而是美好的生活,谁喝谁高兴啊。 凡受到邀请喝“喜酒”的人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推辞。为什么?一则是人家有了大喜,希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乃至同事前去助兴,你不去是什么意思?看到别人幸福你难受?不去岂不伤人自尊?平时喝闲酒推就推了,能说出理由人家理解,说不出理由人家也不会见怪,而婚宴非同一般,忙里偷闲也要参加。二则婚宴有喜气,喝几杯喜酒沾些喜气符合中国人祈福求安的普遍心理。 婚宴上每每有人醉倒,你道是因为贪酒?不是。实在是因为生活的美酒太醇太浓,酒不醉人人自醉。别再说“光棍汉喝喜酒越喝越伤心”,“伤心”之后没准就会奋发,美好的生活对谁都有激励作用。 参加别人的婚宴要带上一个红包,钱多钱少是个意思,寓意为一对新人添些财气,预祝日后的生活更美好。这也算一种习俗,千年不变。 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对每一个家庭都同等重要,这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传宗接代当然是一种希望,更大的期盼是“望子成龙,期女成凤”,光宗耀祖。你说这喜酒该不该痛痛快快喝? 满月酒、百天酒、周岁酒,一年隆隆重重喝三次。别看过去中国人重男轻女比较严重,而对待新生命的态度并无轻重之分,不管生男生女都要摆酒示庆。尤其是江浙人,对女儿恩爱有加,女儿刚出生就埋下几坛老酒,待女儿出嫁时才破土开坛。这酒就叫“女儿红”,极美的名字,让人一听就产生痛饮的欲望。 喝人家的满月酒,要送上一篮子红皮鸡蛋,一则为产妇补身子,二则有“鸡生蛋,蛋生鸡”之意,预祝后继有人;喝百日酒要送衣物,预祝新生儿一生无衣食之忧;喝周岁酒送红包的多,也是预祝财运广大。这些都是“老规矩”,对现代人来说送红包最方便、最实惠。 人死了毕竟是件悲痛的事,而喝酒是件高兴的事,把两者放在一起怎么说气氛也不协调。所以当今在大城市看不到喝“丧酒”,人死了开个追悼会、送个花圈表示哀悼是最普遍的做法。 但在广大乡村,在河南、山西、陕西等一些古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仍很重视操办“红白喜事”,“红喜”指婚嫁,“白喜”指丧事。河南的开封市是七朝古都,大宋朝建都于此,“铁面包拯”也坐堂于此,忠、孝、仁、义便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世风。就说孝,开封人对死去的老人体现孝心的举动其他地方无法相比:大门口架起锅灶,搭起帐篷,摆上桌椅,让人一看就知道要拉开架式大宴一番。这种架式和婚宴只有一点不同,丧宴门口贴的是白纸,而婚宴贴的是红纸。这情景在全国中等以上城市实为鲜见。 乡村仍在沿用古老的祭礼,多在葬礼“一七”、“三七”或一周年时摆宴纪念亡灵。 有人觉得对死人体现孝心纯属多余,因为有些做儿女的平时对老人孝心一般,没让老人享多少福。与其老人死后大办丧宴,不如把这份孝心体现在平时。理是这么个理,但千年之俗万户皆崇,不这么办闲话岂不更多。/* 51 */ 喜酒要多喝 不喝是过错(2) 应邀参加丧宴的人一般也不能推辞,送人“入土为安”,这杯“喜酒”不喝说不过去。参加丧宴自然也要带份“礼”,带“纸钱”是给死人的,带红包是给做儿女的,最好死人活人都能兼顾。 降生、结婚、亡故这三件大事都属人生关键环节,件件含有幸福之意,与此有关的酒的确可以称得上“喜酒”,该喝。如果遇到这类喜酒还要推辞,无疑是对别人的幸福漠不关心,那岂不为过?/* 52 */ 闲酒经常喝 全当是娱乐(1) 人们有了好事的时候为什么要喝酒?因为高兴啊,你或许这样说。废话,高兴时可以唱歌,可以笑,为什么偏偏喝酒?这就看出了酒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你终于告别了低矮拥挤的小屋搬进新房,高兴;你终于战胜了对手又官升一级,高兴;你终于发了财摆脱了贫困生活,高兴;你终于结束了苦苦的寻觅娶了一个称心的妻子,高兴······你高兴你放开喉咙唱几声,要么张开大口笑几声不就完了?不行。高兴的背后意味着美好生活的来临,这时候只有酒最能助兴,不喝它几杯不足以体会幸福的感受。你说这酒,是不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般理解是,喝酒几乎都有“由头”:要么遇到高兴的事,比如住上新房了、官升一级了、发财了等等,忍不住要举杯庆贺一下;要么是有了烦心事,比如夫妻不和、上下级关系紧张、做了赔钱生意等等,总想喝几杯解解烦;或者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战友、老同学重逢了,也会把酒迎客。不管是什么“由头”,说起来皆事出有因,这些酒都该喝。 而有些人喜欢喝“闲酒”,什么事也没有,一声招呼几个朋友呼呼啦啦聚起来,叮叮当当碰起杯,热闹一番,开心一阵,各自走人。 在河南,喝“闲酒”非常普遍。男爷儿们闲下来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找个地方喝场酒,就像湖北的爷儿们有空总想打几圈麻将般习以为常。在生活还比较艰苦的那些年,习惯于在家里摆起酒场,用不着麻烦妻子,自己动手切棵白菜拌一下,炸盘花生米就能喝半夜,所以那时候的男爷儿们刀功都过得去。这些年生活富裕了,有条件去酒店了,一到晚上男爷儿们在家呆着的更少了,夜里围酒桌更属经常性活动。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河南的男爷儿们喝“闲酒”都是“车轮战”,今天我安排,明天你负责,基本上停不下来,除非谁出差去外地了,或有事抽不出身了,谁才暂时“脱离组织”。老婆孩子对此基本不干涉,因为早就习惯了,只有跟着习惯走。 如果谁把喝“闲酒”视为“无聊酒”那就错了。在喜欢喝“闲酒”的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比干别的好玩多了,有益多了。 某县民政局的何局长号称全县“第一壶”,一是因为酒量大,斤把酒下肚什么事也不耽误干;二是因为喝“闲酒”多,基本闲不着。一来二去,大家便叫他“喝局长”。何局长喝“闲酒”的一套理论征服了许多人。 何局长当副局长时,妻子曾抱怨他“把喝酒看得比老婆孩子还重要”。他对妻子说:人总有个业余爱好,爱打麻将的人坐下来就赌博,爱跳舞的人弄不好就会跳出个婚外恋。赌博违法,婚外恋破坏家庭,还就数喝酒是个“好毛病”。我就这么个爱好,没事了出去喝几杯,既不耽误工作又不影响家庭稳定,你还有啥想不通?妻子细想想也觉得有道理,日后再不管他喝酒的事,而且还对别人说:没事就围在酒桌上的丈夫是好丈夫。于是何局长总结出了第一个理论:酒桌保护家庭。 有天省局来人检查工作,忙活了一天送走省局的人后,手下几个人对何局长说:累了一天,晚上找地方按一按解解乏吧。何局长说:找地方先喝几杯再说,我这儿还有两瓶好酒。喝酒的时候,手下总想着洗桑拿的事,积极性不太高。何局长说,再心急也得把两瓶酒喝完呀。几个人一上劲,只顾喝酒了,把洗桑拿的事忘到了一边。喝到10点多钟,突然听到一阵乱哄哄的声音,原来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为了整顿政风政纪,带着公安干警到桑拿中心“堵查”来了。这晚在桑拿中心享受异性按摩的几个干部被当场“堵”在按摩间,还有光着屁股的。何局长手下几个人感到庆幸,说:局长呀,你这两瓶酒可救了大家了,不然我们今晚都倒霉。何局长也一阵后怕,对手下人说:还是围在酒桌上安全呀,出不了大事。 第二天县委县政府把所有局委的领导都召集起来开会,当场宣布对几个搞异性按摩的干部给予纪律处分。会上,县委书记还向大家打招呼:下一步还要整顿酒风,酒风太盛了,影响党政干部形象。 散会后,县委书记留住何局长个别谈话,核心意思是提醒他以后少喝些酒,对手下也要管严点。何局长和县委书记是大学的同学,老关系了,说话比别人随便些。所以何局长说:老同学呀,酒风盛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地方的现象,全国一个样。说句玩笑话,这酒也是保护干部的好东西。昨天晚上你查桑拿中心,我和几个手下就在楼上喝酒,不喝酒没准也去按摩了。不是有句话叫“无事生非”吗?人一闲起来容易瞎琢磨,琢磨好事还好说,如果琢磨歪了就难说会生出什么邪事来。上了酒桌就不同了,只想喝酒的事,顶多喝醉了说几句醉话,出不了邪七歪八的洋相。就说我们民政局吧,业余时间喝酒成了大家的娱乐活动,这几年平平稳稳的,什么事也没出过。 县委书记听罢笑起来,说:“喝局长”还真喝出一套理论了,你再说说,还有什么好处? 何局长说:有呀,除了保护家庭、保护干部,酒桌还能保护领导。比如说吧,现在下面人巴结领导办法可多了,最流行的是拉着领导去洗桑拿搞异性按摩,时间长了弄不好就出事,即便不出事也会传出去,领导的形象受影响。若是部下请领导喝酒的多,领导违犯纪律的机会就少。喝酒影响不到领导的形象。再说,领导业余时间和部下多喝些酒,也是联系群众的好办法,酒桌上能听到办公桌上听不到的实话,这对领导了解民情有帮助。领导能够掌握民情,决策就贴近实际,就能减少失误,政绩和威信接着就来了。/* 53 */ 闲酒经常喝 全当是娱乐(2) 有人说何局长的“三大保护理论”无非是给喜欢喝“闲酒”的人找点依据而已,当笑话听听可以,不能当真。但也有不少人觉得,“闲酒”的确有极好的娱乐作用,这种娱乐作用体现在能够让人的身心轻松起来。 东北一位朋友说,妻子对他经常喝“闲酒”极不理解,总说:你白天工作还不累吗?晚上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休息休息不比你坐在酒桌上好? 他说:电视什么时候能轮到我看?遥控器先是被孩子控制,孩子做作业去了,遥控器又被你霸占,你不看了,我也该睡觉了。我呆在家里只有一件事——看天花板。 妻子一想也是,再想也好办,第二天便新买一台彩电放进卧室,对他说:各看各的。 没几天他对妻子说:这电视看的,憋老鼻子气了,要么是《还珠格格》,哭哭啼啼没个完;要不就是功夫片,打打杀杀没个头。反映现实生活的片子更没劲,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中国影视圈养了一批饭桶,整不出好玩艺儿。 妻子说:你别急,我就不信没有比酒桌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妻子又买回一台新电脑,外加几个游戏软件,心想上网聊天儿、玩游戏,大人孩子都着迷,这玩艺儿定能把老公拴在家里。 可是他只新鲜了几天又烦了,对妻子说:网上给生人聊天儿也不是那回事儿呀,再说我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来,等我把一句话打全了,人家早耐不住跑掉了。网上游戏都是小孩子玩儿的,怎么说我也不是纯情少年了,玩不起来。这人呀,各有各的兴奋点,各有各的去处,我几天不上酒桌,就觉得要憋出病来,想高兴都高兴不起来。你呀,以后别拦我了,酒桌是男爷儿们的娱乐场所,人没点娱乐那不成木头了。 妻子说:我还是不明白,酒桌上那点娱乐有多大劲。 他说:这你就不懂了,男爷儿们为了混出个人模人样,为了老婆孩子的幸福,年复一年奔波忙碌,身心最疲惫。身心疲惫的人最需要放松,又没有多少放松的办法,玩高雅的比如打高尔夫、打保龄球、游泳玩的是钱,咱玩不起;去歌厅老婆不放心,玩麻将有赌博的嫌疑,你说咋整?还就属酒桌是个好东西,花钱不多,朋友们边喝边找些开心话题,烦心的事忘掉了,兴头儿起来了,整个身心都轻松起来,你说这酒桌有没有劲? 妻子还真被他说服了,心想既然老公把酒桌当成了娱乐场所,只要他高兴,只要他不喝醉,还管那么多干什么? 北京的市民也爱喝“闲酒”,尤其是夏季,喝“闲酒”成了许多人消夏的好方法。前些年北京的四合院比较多,夜晚到来,四合院大门口的路灯下常常围着一群光着背、肩搭毛巾、手摇芭蕉扇的爷儿们,小方桌上摆些花生、小咸菜,手里拿瓶小二锅头或者啤酒,边喝边侃,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路透社”消息,古往今来侃得眉飞色舞,那番情景把皇城根人的悠闲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几年北京的四合院拆得差不多了,人们住进高楼后在路灯下扎堆喝酒不方便了,让许多家酒店、酒馆拣了便宜:露天摆放几排桌子,小二锅头、啤酒、凉拌菜满足供应,喝“闲酒”的人夜夜爆座。 其实,喝“闲酒”已经不是地域现象,而是“国画”。走遍中国东南西北,喝“闲酒”的人哪里也不少。有人说,广东人恨不能24小时都谈生意,其实未必。有钱人更知道把酒悠闲,夜晚你到广州的大小酒店看看便知,还是喝“闲酒”的人多。西北是个穷地方,穷地方的人也知道在酒桌上寻乐,所以西北人喝“闲酒”也是寻常事。 现今人们都说人活百岁总有一死,关键看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怎样才叫好?除了成就感以外,无非是享受和快乐多一些。若论享受,富翁和乞丐不在一个档次上,有天地之别;但就快乐而论,都是没有区别的,顶多是快乐的方式不同而已。竹丝管弦是富贵之人的快乐,“叫花子唱戏穷开心”,也是一种快乐。对于许多既非富贵之人也非“叫花子”者来说,喝“闲酒”调兴排闷身心放松难道不是快乐吗?快乐就是一种生活质量。 有些人无喜无愁,却习惯于在家中独饮,每顿饭抿上几杯,自得其乐。有位报界朋友就常常这样,妻子问:“人家要么高兴时喝酒,要么忧愁时喝酒,你无喜无忧也顿顿喝,到底喝个啥劲?”朋友说:嘿嘿,你这就不懂了,陶渊明诗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现如今当官发财各有志,本人只想杯中香,喝的就是宽心。各有各的活法,小酒天天喝,活血平性,与世无争,岂不快哉?这也叫享受美好生活。/* 54 */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1) 酒能助兴,也可消愁。忧愁越少,生活越显得美好。 人的一生,大至高官厚禄、功名成就,小至衣食住行,可追求、操劳的事情确实太多。追求和操劳的过程,当然有几多刺激和欢喜,但也充满着忧愁。许多人在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后,一笔账算了个明白:原来喜悦和忧愁打了个平手。于是不无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当初怎么了?当初赤条条地来,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曾为衣食而忧,为财富而忧,为地位而忧······忧愁是生命的伴随物,除了疯傻之人,谁也不能不接受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忧愁令人无可奈何,你完全可以排遣它。生活的要义告诉我们要经常保持一个好心情,让忧愁少一些、离我们远一些。人们排遣忧愁的办法有很多,还有一招也很有效:拿酒来! 某报一位部主任上任之初,曾对部下讲: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喜欢喝酒,尤其是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必喝。工作不顺心必然影响情绪,情绪不好自然会影响工作,工作搞不好当然也影响事业发展。一个人事业心越强,工作中的矛盾越突出,由此带来的烦恼也多,有时候把人搞得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熟。何苦这般,赶快调整心态,否则就是自己折腾自己。怎么办?好办,喝它一顿,效果基本差不了。 据这位部主任说,他大学毕业分到报社不久,就因为一篇稿件被社领导狠狠批了一通:满篇学生腔,不对路。先跟老记者好好学学,把学生腔改掉。 他觉得刚到报社就给领导留下“写稿子不上路”的印象,思想压力大增,好几天闷闷不乐。本部一位老记者心眼挺好,有一天晚上把他拉到一家小酒馆,两个人边喝边聊,话题漫无边际。他对老记者说:这几天心情不好,今晚上酒喝得高兴,话也投机,这才有了笑容。 老记者说:人生漫长,工作和生活中的苦恼会多次遇到,如果不善排解,总是郁闷积胸,就太痛苦了。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是必须做到的。我告诉你一个诀窍,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遇到苦闷时找朋友喝几杯,大家有喝有闹有说有笑,顿时就会把烦恼忘个干净,酒桌气氛最容易给人带来好心情。心情好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健康,何乐而不为? 老记者的这个“诀窍”他接受了,因为晚上这顿酒他已有初步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留给大家的印象总是“整天乐呵呵的,干活蛮认真的”。尤其是自己的部主任,在任何人面前从不掩饰对他的欣赏,总说:这小子行,你批他,他不往心里去,工作该咋干还咋干,笔头子越磨越硬。就是有一点,爱喝酒,但也算不上多大的毛病。 他对主任说:我起初并不爱喝酒,只是干活越多,出的差错也比别人多,动不动就挨你老人家批,心里一憋气就喝酒,喝完酒就啥事也没了,心情一好该笑还笑,该干还干。我慢慢体会到酒这东西真是太好了,有烦恼的时候它为你消愁,没烦恼的时候喝几杯更能让你保持个好心情。 主任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借酒消愁”这一招?干了半辈子,一会儿为这发愁,一会儿为那担忧,没个心净的时候,人没老头发先白,被折腾得整个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既然酒桌能给你带来一个好心情,也能给我带来好心情,喝,以后有酒场别忘了叫上我。 “好心情”把他一路送上部门副主任、主任位置。人人都说他能干,而他心里说:能干的人多了,当主任的却没几个。这酒,的确帮了大忙,为我消了不少烦恼,让大家觉得我是个任劳任怨的人。如果终天长吁短叹、牢骚不断,岂能有今天? 这位全社最年轻的部主任精力充沛,干工作有股拼劲,协调内部关系也有一套,本部工作很有起色,深受社领导赏识。那年报社按照上面的要求要选拔一位36岁以下的副总编辑,依照学历、年龄、业务能力“杠杠”,社领导一眼就瞄上了他。组织部门正式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社长已经私下向他表示祝贺。大家议论,上面的标准好像是专门为他定的,这个副总编辑非他莫属。他心里也这样想,表面看不出什么,却暗暗做好了上任准备。 谁知关键时刻工作出了差错,由他亲自采写的一篇稿件反映了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一下惹恼了省委领导。省委领导说:“连续几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个问题早解决了,报纸还在胡说八道”!报社领导被批得抬不起头。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提他当副总编辑吗?广告部主任拾遗补缺,叼走了这块“肥肉”,正应了官场“意外说”:越有把握的越没把握,越没戏的越有戏。多写一篇稿子丢了副总编辑,越想越觉得亏。 他极不服气地找到社长说:当不当副总另当别论,但说我的稿子有问题我不认账。我是经过深入调查才写了这篇稿子的,所反映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我怎么胡说八道了?领导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可以商榷,凭什么如此武断?难道谁的官大谁的话就是真理? 社长说:官场上的事你还弄不明白,谁是谁非的问题就不必要较真了。我只想告诉你两点,第一点是社领导在使用你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可是情况突然变了,希望你能够理解;第二点是即便工作有失误也很正常,社里不记账。再说句宽心话,你还年轻,机会比别人多。/* 55 */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2) 他对社长说:领导能想到我,我就满足了,保证不会闹情绪。 话虽这样说,可心里还是不舒服,毕竟是“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更担心的是副总编辑没当上,自此再成为别人的目标,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官场不就这样吗,你不显山不露水时最安全,一旦对别人形成威胁,就会遭到“围剿”,弄不好就会被“消灭”。报社积累了一批跃跃欲试要当副总编辑的部主任,和他们比心眼、比“斗争”经验,自己差远了。 越想越烦,整个下午心神不宁,快下班时告诉副主任:找个酒店,安排两桌,通知全部人员喝酒去。 上了酒桌,部下纷纷给他敬“宽心酒”,说“宽心话”。他对部下说:你们不用宽慰我,我知道用什么解忧。今晚这场酒一喝,明天起一切恢复正常。我告诉你们,以后谁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向我学习,喝场酒忧消愁散,省得我去做思想工作。 一位部下说:这叫什么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话早已成格言了,你蒙谁呀主任。 他对部下说:这你就不懂了,知道古人称酒为何物?叫“忘忧物”,从晋代就这样叫。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是和自己过不去,糊涂人才这么干。你读过李白的诗吗?“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能消愁!糊涂人借酒“浇愁”愁更愁,聪明人借酒“消愁”自无忧,“浇”与“消”仅一字之差,因出发点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只要你喝酒的出发点是为了消愁,你就能达到目的。 他接着对大家讲起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为官不顺,被贬至海南后,为排遣精神凄苦,终日举杯为乐,写了六篇酒赋,并总结出喝酒的两大“至乐”: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示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则予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常蓄善药,有求则与之,而尤善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各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 他说,之乎者也的听起来挺费劲,我告诉你们,苏东坡的两大“至乐”无非是:以饮酒待客为乐;以自己酿酒为乐。这就是苏东坡的美好生活。 这顿酒喝得酣畅,他被部下扶着回到家。妻子说你何必这样喝,醉了还不是自己难受。他说喝得越透,烦恼忘得越干净。 他果真不再想这件事,还是那样,整天笑呵呵的,撅着屁股干工作,让人看不出丁点“思想情绪”。 其实,人的一生中不仅仅是事业上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也层出不穷。比如邻里有纠纷、夫妻不和、子女不孝、上下级关系紧张······遇到这些烦恼怎么办?整天愁眉苦脸肯定不是好办法。尽管喝酒不能解百愁,但至少对调节情绪有帮助,至少对消除部分忧愁有作用,所以还是洒脱些,把忧愁放进酒杯吞下去,看它还能怎么样!这方面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曹操都是借酒消愁的高手,他们都是美好生活的向往者,决不会让忧愁挡住去路。我们当代人更聪明,更热爱美好的生活,更善于借酒消愁。忧愁是美好生活的大敌,消去它是美好生活的需要;酒是美好生活的象征,酒来愁去生活依然美好。 李白有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李白诗中寓意一目了然:酒是天地间美好的东西,既然天地皆爱酒,人更“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人们热爱美好的生活,而酒正是生活中的一剂美味;人们爱酒,也正是因为它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你道曹操意志颓废、雄无大志?一代枭雄闹得三国鼎立,岂是醉生之辈?“对酒当歌”是为了洗去征战之苦,给短暂的人生增添些生活的快乐。 “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邓丽君的歌常弄得大家醉意蒙蒙,所以有段时期不得不要求大家坚决抵制靡靡之音。你可以说邓丽君的歌是腐蚀剂,可你不能把美酒当作腐蚀剂呀,既然大家把美酒看成美好生活的象征,岂能拒之? “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十月里,响春雷,八亿神州举金杯,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这首《祝酒歌》我们至今已经唱了二十多年,农民喜庆丰收时唱,工人生产大捷时唱,各行各业庆功庆典时唱,大大小小的联欢会上唱······越唱越来劲,总唱得大家心旷神怡。杯中的酒成了“幸福泪”,你说这酒不是象征美好的生活又是什么。 我们曾有过把生活与革命对立的时期,似乎要革命就要艰苦奋斗,要艰苦奋斗就要有所牺牲,而被牺牲的恰恰是生活。于是爱喝酒、常喝酒的人往往被视为“享乐主义”,似乎缺少革命意志、艰苦奋斗精神。那时期我们忘了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难道不是向往幸福美满的生活吗?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正是一种人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吗?后来我们说自己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初级阶段”更要考虑人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生活难道只需要肉而不需要酒?说白了,我们对酒不是天生的反感,曾经有过的反感完全是由于对生活的意义认识有误带来的。现在我们醒过来了,拼命当官拼命赚钱拼命干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呵,酒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既切合实际更无可厚非,不是吗?/* 56 */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3) “生活是杯美酒”。这话谁讲的?记不大清了。记不住人记住话,可见这话比人更精彩。把生活比做美酒,既说明了生活的质量,又体现了美酒的价值,着实见解不凡。 当然,说酒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为了证明酒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单纯说有酒喝就是生活美满,更不是鼓动大家天天抱住酒瓶不放。美好的生活不在酒瓶里,它要靠我们以智慧、以勤奋不断地创造。其实这话讲得和废话差不多,谁还不知道这个道理?/* 57 */ 酒是友情钩 勾起是朋友(1) 酒为稀,客为贵,希罕之物配之贵客,其情其意可谓厚也。我们当今之人都曾为客,为客之时桌上有酒,你准会觉得主人热情好客,即便你不会喝酒,也不觉有酒多余。假如没酒呢?你就会认为主人怠慢了你,既感到没有面子,也觉得薄了情分,明处不说什么,暗地肯定不悦。桌上有没有酒,关系到主客之间的情分,你说酒是不是友情的雨露? 酒为厚客之物,交杯他人,岂不使他人感动?感之入怀,动之生情,自然容易成为朋友。这大概就是以酒交友的出处。 古人以酒交友佳话极多,一代代流传,印染不绝。唐武时期,诗人张祜颇有名气,寄寓淮南节度使幕府数年,颇受先后几任节度使赏识。偏偏李绅任淮南节度使时,冷落了张祜,竟一次也不约见。这李绅的确有点脾气,凡没有地位、缺少功名的人他是不结交的,所以张祜自然不在其眼中。张祜也倔,非见不可,于是写了名帖,自称“钓鳖客”,呈于李绅。李绅被张祜的狂妄自负激恼,叫来张祜,准备羞辱他。李绅问道:“秀才既然以‘钓鳖’自命,请问以何为竿?以何为钩?以何为饵?” 张祜笑而应答:“以长虹做竿,以弯月做钩,以李相公做饵。”李绅先是一愣,继而大笑道:“以我做饵,钓鳖确实不难。”当下设酒款待奇才,两人谈笑畅饮,酒至神通,自此结为酒诗之友。 酒诗之友当数唐宋繁多。时而酒会,时而诗会,诗人们因酒因诗频聚,诗酒相融,也便分不清诗会酒会了。诗酒之谊使诗人们情同手足,祸福相担。范仲淹纵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却仕途坎坷,空怀壮志。当闻之范仲淹受朝廷谏官高若纳诬陷,欧阳修怒骂权贵,打抱不平,闹得满朝风雨。当官至右丞相的欧阳修最终也受冤被贬后,天下文友竹书斥政,也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酒友诗友的情谊。 当然,我们当今之人更懂得以酒交友的重要,以酒交友的行为更普遍。酒民们不妨想一想,在你的朋友圈中,是不是有酒桌上结交的朋友?别说没有,说没有证明你笨。对于更多的酒民来说,酒桌是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和陌生人坐在同一个酒桌,几杯酒一碰,对上脾气就可能成为朋友,所以酒桌上有“一回生、二回熟、三次成朋友”之说。 随便举两个例子,就可以证明酒与友情的关系,就能看出这个“友情钩”有多管用。北京闹非典期间,全国都怕和北京人打交道,连北京郊区的人都在路口设卡、放哨,看到市里的车牌子就敲锣“报警”,坚决堵住。据说外地许多宾馆干脆不接受北京客人入住。而就在这时候,深圳的黄先生从国外回来路过北京,心中惦记着北京的几位朋友,想见见,于是从首都机场打车进市,住进一家酒店,准备设宴一聚。可是电话打个遍,全联系上了,却没有一人愿意露面,都被非典吓住了,不敢出门。黄先生本是性情中人,心想,老子冒险进疫区,还不是奔着友情来的?这种精神居然感动不了这帮家伙,这算什么朋友? 正闷闷不乐之时,有人进门了,一看,有点意外,是北京一位官员朋友的部下张先生,有一年在深圳接待过。张先生对黄先生说:听领导说您来了,领导行动不便,我代表领导来看看您。 黄先生说:够得着的都没来,一桌酒菜白准备;够不着的却找上门了,不请自到。老弟呀,他们怕非典,难道你不怕? 张先生笑了,说:瞧您说的,您这时候敢来看朋友,这种精神让我这个还不算朋友的人也感动。上次去深圳您那么热情,酒桌上我说过,等您来北京我一定尽到地主之谊,还记得吗?酒桌上说到做不到那叫白喝酒,咱俩的酒不能白喝。您终于来了,我听说了还能不来?别说是非典,就是天上下刀子我顶个锅盖也要来。这段时间北京好多人确实不敢上酒桌了,但今天我陪您喝个够! 黄先生听罢这番话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拉着张先生立刻上酒桌。俩人越喝越投机,越喝越觉得性情相近。黄先生说:咱俩是在酒桌上认识的,今天又是在酒桌上加固友情的。我得感谢酒,因为有了它使我又多了你这位真朋友。 张先生也说:喝酒喝深,交人交真。酒桌上什么人都能遇到,却不一定和谁都能“喝深”,性情不一酒难透。别小看这酒呀,它能帮人分出真假朋友。 再举一例:河南的赵先生、安徽的穆先生两位战友在北京相遇,约上另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战友张先生,来到一家酒馆喝啤酒。战友情深,酒不怠人,点的热菜还没上,十瓶啤酒喝光了。酒馆的宗老板好心劝道:兄弟们,酒馆不怕卖酒多,你们哥儿仨最好悠着点,别喝太多了。 穆先生笑起来,说:老板,我们才刚展开,早着呢。你只管把酒准备足就行,一轮十瓶,不喝上三五轮不叫喝酒。 宗老板在一旁看,心想:军人强调作风,人家的酒风也过硬,喝那么多了,杯中不“养鱼”,地上不洒酒。酒桌显真相,这仨是硬汉。 第三轮啤酒又上来了,宗老板笑着对三位说:我越看越忍不住,想加入你们行列,酒钱算我的,欢迎吗? 一看都是爽快人,岂有不受之理?四个人喝得爽,谈得兴,夜深不散。老板娘数下空酒瓶,五十个,这才把他们劝下场。宗老板说:我这一生,朋友不少,就缺军人朋友,今天算如愿了。/* 58 */ 酒是友情钩 勾起是朋友(2) 宗老板交了几个真朋友,对谁都说是“酒做媒”。这和“酒是友情钩”一个意思。 不需多举例,当今之况,大家明白,人变多了,社会变大了,欲望增添了,更需要友情了,以酒交友也就更显得必要。“多喝一次酒就多交一个朋友,多交一个朋友就多条路”,就这个理儿。所以不是瞎吹,我们比古人搞得猛,比古人搞得透,比古人搞得扎实,比古人搞得精彩,尽管没有古人搞得文雅。若不然,酒店就不会越开越多,酒厂也不会越办越火。/* 59 */ 酒是友情剂 越喝越紧密(1) 许多朋友喜欢隔三差五往酒桌上聚一聚,喝几杯酒,聊聊天,热闹一番,大家都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友情往往像丝线缠而不断。 杨总和他的几个朋友的妻子,都称自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说他们“不回家”有点夸张,业余时间在酒桌呆的多倒是真的。这么说吧,杨总和他的几个朋友如果每一两周不在酒桌上聚一次,肯定有“如隔三秋”的感觉。没别的事了,就知道喝酒?谁都有自己的事,但喝酒并没有影响谁的事业,该升官的还升官,该赚钱的照赚钱。那年杨总被总部任命为深圳公司董事长,好单位,好位置。只干了一年,找了许多理由调回北京。实际理由只有几个朋友明白:相隔几千里,想和朋友喝个酒都不方便,时间长了还不脱离“阶级队伍”?这种心态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但人家就这种性情,宁愿丢了好位置决不丢了好朋友。 因为杨总太能干,总部又动员他去石家庄开拓新局面,不得不再次离开北京。好在石家庄离北京不算远,开车也就三个来小时,杨总经常周末开车回京与朋友酒桌上见。也有工作忙回不来的时候,没关系,北京的朋友可以赶到石家庄。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一个周末,杨总不能回京,通知在京的几个朋友赶到石家庄吃晚饭。几个朋友开车出北京不远,遇到大雾,高速路封了。调头往回走呀,不去不就得了。不行,几个朋友商量说,和杨哥快一个月没聚了,雾再大也要去。所有的车都被赶下高速路,只有这几个朋友的两辆车没下路,因为一个朋友觉得还是高速路走得快,便动用了自己的“特权”。警察怕担责任,非要“请领导写个证明,有事领导负责”。雾不怕领导,越来越大,能见度不到两米,汽车在高速路的行进速度绝对没有牛车快。这里打手机说:“杨哥呀,别急,我们正在艰难地往前走。”那里说:“等到天亮也没关系。” 杨总躺在酒店包房的沙发上等到11点多,睡着了。因为是自家的酒店,大老板不撤,酒店的小老板只好也候着,厨师、服务员留下值班的。凌晨两点多,朋友们终于到了,正式开宴。当朋友们绘声绘色地把大雾中汽车一步一挪的危险情景讲给杨总,杨总说,也就是我们这帮哥儿们能干出这种“奔感情”的事,没说的,不喝到天亮不散场!这一喝起来没人说睡觉的事,硬折腾到和早餐连起来。 杨总的女儿出国时,对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以后您回到北京得多陪陪我妈,不然我妈一个人呆着没意思。 杨总的妻子说:别,你爸这种人可是离不开朋友,还是以朋友为重以酒桌为主吧,不然回到家也不安宁。 杨总哈哈一笑对女儿说:你妈早就理解我的“酒观念”了,你可别以为爸爸爱喝酒,经常喝酒只是密切、加固朋友感情的手段。你看看这些叔叔们,你一说想出国,各显其能,几天时间就为你跑下来。你说爸爸平时喝酒白喝了吗? 朋友间如果长时间不聚,彼此便会生分起来,友情渐渐也就淡了。这方面的感受许多酒民都有。无须举具体的例子,有种现象极普遍:有人遇到事情需要朋友帮忙时,竟不好意思开口,原因是长时间不联系了,突然提出帮忙,心中没底。尽管是朋友,感情程度有深有浅,遇到感情不太深的,相互之间平时不注意发展、加固,遇到相互帮忙的事情时不容易“全力以赴”。 以上所摆出的例子和形象说明,朋友之间经常喝几杯比不喝强,酒桌的确是交流感情、发展和加固感情的好地方。所以还想提醒大家记住下面一句话: 有事无事常喝酒,哥儿们感情不会丢;一年半载不聚首,谁还把谁放心头? “狗屁!交一帮酒肉朋友。”一位老革命骂他的儿子。儿子已经当上部门经理了,老子还嫌儿子不争气,整天吃吃喝喝,业余时间就是不学习。 儿子反唇相讥:酒肉朋友怎么了,也不是阶级敌人嘛。咱家换房子搬家谁帮的忙?您的“革命战友”没派一兵一卒呀,还不是我的“酒肉朋友”跑前跑后。您生病住医院不是总叫嚷医生不开好药吗?“革命友谊”咋不帮个忙啊?最后还不是我的“酒肉朋友”把大包大包的好药送到家,连钱都不要。 这父子俩的对话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酒肉朋友”是不是朋友?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酒肉朋友”。传统的理解应该是“有酒有肉是朋友,没酒没肉两家人”,一句话盖棺定论:靠不住。 传统的结论自有它的道理,但它超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酒肉朋友”当然也是朋友,至少是朋友的一种类型。为什么?因为当今是市场经济,人们已摆脱了对精神的单纯追求继而对物质利益的要求强烈起来,这就带来人们交往中的交换意识。你有“酒”,我有“肉”,酒肉成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两喜。反过来说,我有“酒”而你没“肉”,如何交换?你喝不到我的“酒”而我老吃你的“肉”,这种亏能吃多久?如果我们把“酒”与“肉”的交换看成是人与人互相帮忙,互惠互利,又有何不可?能互相帮忙就是一种情谊,有情谊就是朋友,别说酒肉不酒肉。 有人认为,“酒肉朋友”尽管也是朋友,也有些友情,却说不上是高尚的朋友、纯真的友情。这种认为也对。不过几十年前那位英国老头丘吉尔也说过: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所以酒桌上的朋友们不要追求完美。/* 60 */ 酒是友情剂 越喝越紧密(2) 当然,酒桌上有许多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喝酒的本意中没有那么多的“利益交换”前提,友情总是放在第一位的。相互也有帮忙的时候,友情是前提。这类朋友诚然不是酒桌培养出来的,但谁能说酒桌对他们加深友情没有帮助?/* 61 */ 酒是友情针 缝合间隙人 (1) 有两位老干部,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南人,在“阶级斗争”时期,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因为私下一起喝过酒,山东人挨整时河南人也被当做“爪牙”反复收拾。是酒把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患难之交。两人退休后住在一个干休所,经常一起外出钓鱼,隔三差五还要一起喝酒,交情几十年不淡。可是有一天两人因为讲“段子”闹腾起来。 有段时期不知为什么,全国都开河南人的玩笑,有关河南的“段子”满天飞。这天晚上一帮老干部闲聊,山东人对河南人说:伙计,祝贺你们家乡的“四小工程”上马。这“四小工程”既体现了高科技水平,又说明河南人敢想敢干。 什么是“四小工程”?给苍蝇戴手套,给蚊子戴口罩,给跳蚤戴脚镣,给蟑螂戴避孕套。这下再不怕苍蝇乱爬、蚊子乱叮、跳蚤乱跳、蟑螂繁殖快了。 大家听后一阵大笑,笑得河南人不好意思。河南人想,你开我们的玩笑,我也开你们的玩笑。于是说:不好意思啦,我们河南的“四小工程”比不上你们山东的“四大工程”,山东是大哥哥,河南是小弟弟。 什么叫“四大工程”?给地球镶金边,给泰山穿长衫,给长城贴瓷砖,给宇宙装风扇。 大家又是一阵大笑,山东人也笑起来,说:不错嘛,这说明俺山东人喜欢“做大”。这时有人提出打牌,两人不再讲“段子”了。 第二天大家又聚到一起,有人问山东人:今天有“段子”吗? 山东人说:有呀,听说河南又有了“大计划”了——把首都搬洛阳,军队装备少林棒,国歌改为豫剧腔,国宴改为糊辣汤。 河南人说:还是你们山东厉害,“解放台湾方案”不费一枪一弹——西门庆勾引吕秀莲,潘金莲迷惑陈水扁,孙二娘去开连锁店,插国旗任务交时迁。 山东人这下有点不高兴了,说:我讲的“段子”属于开玩笑,而你讲这个“段子”带有诬蔑性质,色鬼、淫妇、小偷、开黑店的,都代表山东人民上阵了,他妈的这不是说干正事时山东挑不出好人了? 河南人也不高兴了,说:你那“段子”叫玩笑?你让俺河南拿糊辣汤当国宴,拿少林棒当武器,这不是诬蔑俺河南拿不出好东西吗? 山东人说:我讲的“段子”大家都在讲,说明你们河南的问题就是多。你讲的“段子”我头一次听说,分明是现编的,报复行为! 河南人听了这话也有点不高兴,说:哼,你们山东好,“鲁吹一号”!我就不明白,河南、山东几辈子难兄难弟,你们才风光几天呀,就目中无人了。你说对了,我今天花一天功夫憋出了这个“段子”。今后你每讲一个河南“段子”,我就给你编出个山东“段子”,不报复你还真不中。 两个人都是“爱省分子”,都为家乡的形象而争辩,争着争着争红了脸,争急了眼,你拍桌子我摔椅子,老朋友从此话也不说了。 有人出面做调解工作,劝他们说:不就是讲个“段子”开开玩笑嘛,没必要耍小孩子脾气。 可是两人都说,开玩笑可以,但不能拿老朋友开涮,谁没有自尊心?老年人大都有不认输的习惯,所以两人谁也不愿主动和好。 两家子女办事明白,一商量,说:嗨,好办,把两个老倔头拉上酒桌,看到酒他们就想到“患难之交”了。 干休所长说:这事交给我办,为了防止拉不上酒桌,我组织一次老干部游戏酒会,让大家都带着面具喝酒。 十几个老干部上了大酒桌,谁也认不出谁,还都觉得挺新鲜。干休所长举起酒杯说:大家革命一辈子,斗争一辈子,到了晚年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愉快、长寿。愉快和长寿是有因果关系的,心情好人不老嘛。所以我先宣布一项决定,以后凡遇到老干部过生日,都由所里设祝寿宴,老干部能参加都参加。祝寿宴是干什么的?是让大家喝酒的;喝酒是为了什么?是让大家高兴。这酒可是好东西,“小酒一沾唇,感情多三分;酒杯一碰响,感情没法挡。”“喝下几杯酒,烦恼全赶走;朋友酒碰酒,误会全没有。”好处多了,不用细说。我敬大家一杯! 一位老干部事先接到所长授意,马上接过话茬说:所长说的没错,刘备、关羽、张飞举着酒杯“桃园结义”,为啥不举水杯?说明酒是有情物。再说山东、河南那两个老家伙,别看前些日子吵翻了脸,没事。人家俩是酒桌上的患难朋友,铁着呢。不信把两人叫来,酒杯一端两张笑脸。 山东人把面具一摘,说:不用叫,来了。 河南人也摘下了面具,对山东人说:喝两杯? 酒杯一碰,山东人感情上来了,对大家说:都这把年纪,还红什么脸呀。以后哪句话没说好、哪件事有误解,酒桌上纠正,保证什么毛病都没有了。就像我俩,这不没事了嘛。 河南人也说:就是,大家相处没官争,没利夺,高兴第一。以后“段子”还要讲,但讲些不糟蹋人又能让人解闷的。 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尚且有闹矛盾的时候,朋友之间也难免闹别扭。朋友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找酒帮忙。对友情而言,酒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能够及时化解朋友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有位生意场上的朋友也曾讲到自己的一次经历:他与一位朋友合伙开了家酒店,生意做赔了,两人互相抱怨对方不上心,结果伤了感情,不来往了。另外几位朋友知情后,专门设宴邀二位喝酒。酒喝到一定程度,主持人劝二位道:古代有“二桃杀三仕”的故事,说的是两只桃子三个朋友分,谁都怕朋友吃不到,纷纷自杀。人家为了朋友命都敢舍,你俩怎么能为几把碎银子闹别扭?这不是朋友干的事呀。今天你们两人好好喝几杯。两人被说得不好意思了,举杯相敬,杯子一响,姿态都有了,豪气都上来了,老感情也回来了。后来生意场上的朋友做大了,那位曾和他合伙做赔过生意的朋友生大病住医院时,他一把拿出几十万元相助,救了朋友的命。你或许会说没有那场酒用别的办法也能使两人和好,可是那场酒毕竟也没白喝呀。既然那场酒管了用,你就不能否定酒对友情的“雨露”作用。/* 62 */ 酒是友情针 缝合间隙人 (2) 我们平时也都有体会,朋友间难免有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会、鸡毛蒜皮的矛盾的时候,如果有一方主动请对方喝次酒,解释清楚了,或是诚心道个歉,也就没什么了,朋友还是朋友。当然,也有靠喝酒拉不回的人,这种情况要么是伤害太大了,要么是遇到了糊涂蛋,或者压根两人的感情基础就不牢。 我们说“酒是友情的雨露”,还在于它能够增强人们在友情面前的大无畏精神。还是举个例子说明问题:张先生病愈出院那天,另一个张先生,还有崔先生、穆先生、刘先生带车把他接到一家酒店喝“压惊酒”。考虑到病人刚出院、天气炎热,大家喝起了啤酒。都高兴呀,酒兴自然也高,无奈张先生刚走出医院大门,尽管平时尚酒,这时也不敢不有所节制,爽劲的确欠一些。刘先生按捺不住叫了起来:大哥爽劲儿丢在医院了?你病好了朋友高兴,冒着中暑的危险把你接出来,你倒把一百多斤当龙体了。 张先生说这不是刚出院不敢放肆嘛。崔先生嘿嘿笑着说,大不了再把你送进去,哥儿几个天天陪着你,怕个啥? 都是些开玩笑的话,想让张先生多喝几杯倒是真的。张先生说非要我喝也可以,有个条件:一碰杯就干掉,不允许喘气。他本是为了吓唬“那个”不善喝啤酒的张先生,没想到“那个”张先生一拍桌子说道:只要你带头干,大家都没问题。 这下把张先生逼到墙角了,也觉得住医院一个多月哥儿几个没聚过,该痛痛快快喝一次,于是大扎啤杯一举,说:我是酒鬼我怕谁,开干!说罢一口气灌进去。 哥儿几个顿时来情绪了,疯狂劲一发不可收拾,服务员一趟紧一趟送酒,一转身就喝光了,忙得顾不上收杯子,赶快跑去再拿酒,累得后背衬衣被汗水全浸透了,似乎哀求般说,先生们慢点喝行吗?我已经喘不过气了。酒店老板也出面劝他们,说各位兄弟呀,酒店没有怕卖酒的,实话说,我这一扎啤酒成本价才两块钱,卖给你们就是10块,赚头大啦。可是诸位这种喝法我害怕,可别闹腾出什么事儿来啊。已经喝得满头大汗的穆先生哈哈一笑说:老板放心,才喝了63扎,早着呢。哥儿们喝酒“走泥丸”,情意面前“尽开颜”。 那是1996年,北京刚兴扎啤不久,扎啤杯极不规范,又粗又高,连个刻度标志也没有,一扎能装一斤多啤酒,五个人灌下63扎不是闹着玩的。若不是老板提醒,大家心疼张先生久病初愈,还会喝下去。这就叫“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般的喝法。也叫“友情壮酒胆,豪酒更添情”。 酒桌上也有朋友间不愉快的情况。别担心,没事儿,影响不到友情,下次再聚到酒桌上仍似兄弟。酒是滋润友情的东西,岂能伤了友情? 关于“酒是友情的雨露”,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其实酒桌上的朋友们对此不乏感受,何劳多赘。/* 63 */ 老让小,喝得好--屠苏酒 不是许多人都知道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吗?屠苏是什么意思?恐怕知者不多。告诉你,屠苏原为房屋之名,也是一种草名。 据传说,古代有人居住在一间用屠苏草搭起的草庵中,除夕夜把屠苏草浸泡井中,至元日取水兑于酒中,制成“屠苏酒”,饮后不染瘟疫。所以人们年年除夕之时以此法制酒而饮,久积成俗。王安石所讲的“屠苏”便是酒俗。 古人喝“屠苏酒”首先是年小者先喝,因为在老者看来,年小的岁月还长,请其先饮以表示老者对小者的祝愿;而老者已失去了许多岁月,有“无所谓”的心愿,所以后饮。屠苏酒如今仍在喝,只是有所改变,过年喝酒总是年小者请年老者先开杯,意在尊老。 酒友们若想求个“正宗”喝法,今后过年喝酒不妨改一改先后,还是请年小的开杯,这是“祖制”,在“酒谱”。/* 64 */ 有酒先敬神,群饮祈福音--社酒 社会、社稷、结社、旅行社、神社、出版社、社团……一看就多少明白点,这个“社”字包含政治、宗教、文化、民俗、地理等多种文化内容,也有个广泛、集体的意思。 古代社酒之俗是酬神、祈丰年、庆丰收,属群饮群宴形式。老祖先们封土立社意在祈福,所祀之神便叫社,祭社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祭为春社,秋祭为秋社。春社最隆重,大都在年前就准时酿酒以备社日祭神、宴客、欢娱之用,所以便有了“社酒”之俗。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讲的就是社酒。 有人说社酒之俗如今已不见了。这种说法糊涂,不是不见了,而是时代不同了,内容和形式也变了。逢年过节时许多单位不是会餐吗?会餐的理由一是大家辛苦一年多有收获,这叫“庆丰收”;二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做出新贡献,这叫“祈丰年”。社有“集体”之意,一个单位不就是集体吗?几十号上百号人举杯共饮,不叫“群饮”吗?请记住,这就是“社酒”。顶多是缺了“酬神”这项内容,因为我们现代人不信神了。我们要酬就酬“领导”。/* 65 */ 有朋远方来,把酒乐开怀--接风酒 这也算“酒俗”?远方的朋友来了,肯定要喝几杯;好友、同事出差归来了,免不了碰几杯,这不是我们现代人常干的事吗?别不信,接风酒的确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酒俗,《辞海》是这么解释的: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辞源》也有解释:设宴招待远来的亲友宾客。既上《辞海》又入《辞源》,说明“接风酒”很早就有了。看过《红楼梦》吗?书中讲薛姨妈带薛蟠、宝钗投奔荣国府,荣府“合家俱厮见过,又治席接风”;贾琏去平安州办事数日回到家中,凤姐“命摆酒接风”,说的就是“接风酒”。 再往远处追,明、元、宋、唐、汉、秦、周历朝历代,“接风洗尘”酒都有明白记载。这是老租先留下的礼数,当然是“俗”。 细数起来,在老祖先留下的众多酒俗中,有的渐渐失传了,有的不合时宜了,有的时隐时现,还就数“接风酒”有生命力,时至今天仍四海盛行,三教九流无不沿用,以至于普遍到让现代人意识不到它是一种酒俗。/* 66 */ 酒似清清水,涤污冲百晦--禊酒 “酒水”的叫法出自何时? 往久远处追溯,禊是种祭礼,禊是浴的意思。老祖先们喜欢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边行祓禊之浴,也就是意在用水洗涤污垢晦气,图个岁月吉利,因此这天便称上巳日,也称禊日。禊日各处男女都到水边,作象征性的洗浴,而后边饮酒边歌舞。杜甫《丽人行》一诗中所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便是描述的禊酒之浴。 禊日也作春游日,唐代尽显禊日春游之盛。宋代以后,民间渐渐将春游日移至清明节,禊酒也多在清明前后兴俗。 实际上,自唐宋间,禊酒已成了文人墨客春游、水边饮酒赋诗的佳节。古时文人墨客饮酒比我们现代人玩得雅,花样极多。北京的潭柘寺至今保留“曲水流觞”一景,就是古时候文人墨客创造的欢饮之法。“曲水流觞”就是在平浅曲折的山泉边,将酒杯放置水面,任其随缓流而动,流到谁的身边就该谁喝酒,酒后接而赋诗一首。这种饮酒之法仍沿祓禊之名,所以也称“禊酒”。唐宋年间,许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如杜甫、欧阳修等,都在自己的居住处造有曲水渠,供禊酒之乐。 禊酒之俗被文人墨客搞得过雅了,在民间却少见了,以至于弄得我们现代人不知什么叫“禊酒”。想一想我们现代人文人墨客比唐宋时代多多了,即便不属文人墨客者,研究生、博士之类也大把大把的,文雅之度岂能逊于唐宋文人?为什么不把“禊酒”之俗找回来?春日丽景之季呀,多好的时节,找个有水的地方,浴清流拂春风饮美酒,过把“禊酒”瘾,岂不快哉!/* 67 */ 坐后无清闲,雨露应均沾--蓝尾酒 唐朝诗人白居易,人称“醉翁”,这老先生写了不少酒诗。“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意思是说年老的喝了蓝尾酒就会病愈焕发青春。“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是说过年喝酒排在最后的人推辞喝酒。这都是“醉翁”的诗句。白老先生诗中的“蓝尾”何义?就是酒桌上排在最后的人。 宋朝有个文学家,叫叶梦得。他在《石林燕语》一作中对“蓝尾”这样解释:人们聚会轮流饮酒,坐在最末尾的人要连喝三杯,故称“蓝尾酒”。原因是坐在末尾的人离首席远,轮到他喝酒时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让他连喝三杯以示安慰。 看来古人喝酒极讲究雨露均沾,不让一个“吃亏”。我们现代人喝酒更多情况下讲究“重点突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尤其是坐在“蓝尾”之位者总是比别人“凉快”,即便多数人酩酊大醉他也清醒如初。和古人一比就显得我们现代人喝酒缺少“有福同享”意识。这可不行。请大家从此留意,不能再“冷落”蓝尾之人,这是酒俗。/*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