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全书-2

见解,最后得到一项最合理的结论。这种经验可以让个人与团体的能力都获得提升——当然讨论时要以真诚互信为前提。传授经验的技巧首重发问的艺术。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能迫使受教者去思考、反省与发现。我曾经参与一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所举行的计划检讨会议,在其中观察到以下的例子。该公司最大事业部之一的负责人提出一项策略,可将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从第三名提升到第一名。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关键在于是否能大幅提升在德国的市占率。执行长听完简报后称赞道:『这是非常精采的简报。』然而他也指出,该事业部在全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其母公司正位于德国,规模有我们的四倍大。执行长问道:『你要如何增加市场占有率?哪一类客户是你计划争取的?你要用什么产品与竞争优势来击败德国对手长保市场占有率?』事业部的负责人对这些问题无言以对。于是执行长转而评估组织本身的实力。『你有多少业务员?」他问道。『十个人。』负责人回答。『你的主要对手又有多少业务员?』答案是——我几乎快听不到他的声音,而且他突然显露局促不安的神情——『两百人。』执行长最后的问题是「你手下德国分公司的主管是谁?他不是刚由别的部门调来不久?他和你之间还隔了多少层级?」这位执行长只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暴露出策略中的弱点,也是日后执行上必然招致失败的关键所在。许多执行长往往会就此打住,让公司负责人事后感到压抑与挫折。如此一来,执行长就会丧失一次重要的机会,无法传授经验给在座的主管,帮助他们及企业成长。而这位执行长可没有浪费机会,他提问的目的是要指导自己的团队如何做出务实的计划。执行长剖析道:『也许还是有办法让这个方案能顺利运作。我们无须全面出击,何不区隔市场,找出竞争对手比较脆弱的环节,以快速的行动力胜过对方?他们的产品力有哪些缺口?我们是否能研发出填补那些缺口的产品?又该如何找出需要这些产品的客户,针对他们来加强业务推展?』会议结束时,事业部负责人对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跃跃欲试,也同意重新思考整个计划,在九十天后提出更可行的修正方案。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都学到了重要的一课,了解如何剖析策略流程。私下指导某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采行相同的原则。不论你的态度是温和或强硬,最重要的是询问一些能让真相浮现的问题,并且提供协助以修正谬误。包熙迪: 假设你的下属查理不但达成各项业绩数字,而且每次都能完成任务,只是行事风格令人不敢恭维。他要员工一个礼拜上七天班,动不动就对他们吼叫,还不肯雇用女性。你把他叫来说:『查理,我很看重你,可是你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后果很难收拾。我想员工早已受够了你。如今我给你几个选择:我可以当你的教练,亲自和你对谈,而且你一定得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你永远升迁无望,或者必须离职。』或许查理会辩称自己的作为并没有那么糟糕,于是你提出证据:『好吧,有十个人投诉你,难道他们都错了?你没有强迫他们周末加班?根据签到簿来看,你部门的所有员工礼拜六、日都在公司加班。记得我曾经向所有员工宣布过:「我不想看到你们每个星期日都待在公司。』你认为我是言不由衷吗?』『不是。』『那么我们看看你该怎么解决问题。目前还不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不过你得及早处理。』许多类似查理的主管在这种状况下会修正自己的领导风格,有些人则依然故我。遇到不知反省改正的部属,只能请他另谋高就,否则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员工士气。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业绩数字,行为问题同样重要。训练课程也是提升员工实力的重要环节——前题是方法必须正确。许多企业对课程内容毫无选择,提供太多有关管理与领导的各式教材,也让许多与管理无关的员工去接受这些训练。以我所知的某家公司为例,每一位表现良好的经理都要参加主管培训方案,而对其中50%的人而言,这绝对是浪费时间。你必须评估与筛选哪些员工适合按受此项训练课程,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也必须厘清举办这些训练课里的具体目的何在,如此一来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汉威联合的员工进修策略,基本上以与工作相关的组织能力为主。其中包括执行计划时必须掌握的工具——六标准差、数字化、原料流动的管理等。有些课程层次更高,是要以培训主管为日的。这时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去实地解决企业真正出现的问题。通常我们会提出公司所面对的三、四项课题,将受训者分成几组,让他们去尝试解决。别忘了,80%的学习来自课堂之外,企业中的每位主管与领班都应该身负传授指导之责:至于正式的训练课程,则应该让员工学习工作中要用到的各种方法。了解自我领导一间企业需要具备坚强的性格,对于这点,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在实际执行时,坚强的性格更是不可或缺。缺乏所谓的『情绪韧性』(emotional fortitude),你无法诚实面对自己、企业以及组织的真象,也无法坦率地提供别人有关公司的评量资料。你无法容忍员工有多元的观点、思想与成长背景,殊不知这正是使组织免于故步自封所必需的条件。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你就不可能有很高的执行力。情绪韧性让你能广纳你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不会受限于个人好恶;让你有勇气接纳不同的反对意见,化解矛盾与冲突、有信心鼓励并接受来自各部门的挑战;让你接受并正视自己的弱点,同时在惩戒失职员工时态度坚定;也让你在快速变动、架构复杂的企业中,胸有定见地日理万机。夏蓝: 你当然看得出来,最佳的企业领导人不见得是全公司最聪明的人,或是最熟知公司业务的人。究竟他们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比其它在特定领域更杰出的专业人才更充满领导人的自信?也许从以下案例能找出答案。我曾经与一家大型企业的执行长共事,此人缺乏强势领导人所必备的特质。他手下有两位执行副总裁,其中一位负责全公司60%的业务,与执行长共事多年,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老属下,缺点是保守怕事。执行长对副总裁的弱点知之甚详,却始终做不出撤换的决定。(执行长不是头一次面临这样的局面而未能有所行动;上回是由别人出面收拾残局。)最后董事会出面,要求执行长开革副总裁。至此决策权等于转移到董事会手中,而无可避免的,不久后这位执行长本人也离开了。这位执行长非常聪明,待人也很和气,而且对本身业务十分娴熟。然而他缺乏情绪韧性,无法当机立断,明快处理副总裁不适任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些人的确因情绪障碍而限制、甚至戕害自己的能力,以致无法做出领导人该做的事。这类情绪障碍会让他们回避不愉快的场合,不是规避街突、拖延决策,就是授权给部属处理又不追踪监督。更负面的领导风格甚至可能会羞辱其它人,导致员工士气低落,也制造不信任感。情绪韧性来自自我反省与自我控制,它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所在。优秀的领导人能不断省视自己的优缺点,更会从与人相处中了解自己,从而增强优点,改正缺点。领导人使别人心悦诚服,是由于大家感受到他内在的修养与自信,同时还有能力协助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并提升实力。一个可以长期巩固领导地位的人,内心必定秉持某些道德规范,才能在面对最艰困的任务时,仍然不会丧失坚持到底的力量。他择善固执的态度绝对不会动摇。这种品格超越了诚实、正直、尊重他人等美德,可称之为企业领导的道德。在现代企业的组织中,领导人本身的性格缺陷也许能瞒得过一时,但无法长久遮掩。因为他们无时无刻都会遇到挑战情绪韧性的事件,无法面对挑战的人就不能成事。事情能否顺利完成,最终乃取决于是否确实执行某些特定的行为;然而,缺乏情绪韧性的人,往往很难让自己或别人去做到这些行为。如果组织的员工彼此尔虞我诈,而领导人又怯于正视,不解决冲突,或者不喜欢表达与接受逆耳的忠言,又怎能奢求组织有确实的行事态度?如果团体的成员不具备情绪韧性,愿意承认自己并非万能,这个团体怎能改正错误、追求更佳的表现?要做到知人善任,领导人更需要具有情绪韧性。许多企业迟迟不处理绩效不佳的员工,其中症结往往就在于领导人的情绪障碍。再者,缺乏情绪韧性也可能让你无法雇用最佳人选来替自己分忧解劳。因为如果你有幸能找到能力胜于自己的下属,使可以为组织注入新的观念与活力。然而内在修为不够的主管畏惧权力被人瓜分,因而会避免雇用这样的人才。他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确保自己岌岌可危的势力上,身边的人必须忠心不二,至于有创新思维且勇于向他挑战者则一律排除在外,这种性格上的弱点很显然会使公司与他自己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如果团体的成员不具备情绪韧性,愿意承认自己并非万能,这个团体怎能改正错误、追求更佳的表现?我们从在企业界多年的工作经验与仔细观察,整理出情绪韧性的四项核心特质:真诚(Authenticity): 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用语,涵意十分易懂,就是真实、不虚伪。表里一致,不戴上伪装的面具;诚于中而形于外,心口如一。唯有真诚的人才能使人信赖,伪装者的面具总有一天会被拆穿。不论你口头上如何宣扬领导风格,员工还是默默观察你的实际作为。一旦察觉你言行不一,最优秀的员工会对你失去信心,而最劣质的一群人则会有样学样,剩下的大部分员工只好在勾心斗角的工作环境中寻求自保之道。如此一来,工作中便会到处充斥着障碍,很难做好任何事情。自我了解: 『了解自己』是非常古老的箴言,也是能否做到真诚无欺的核心所在。唯有认清自我,方能从容运用自身的长处,避免受限于自身的弱点。你要能明白本身行为的盲点与情绪的障碍,并且有因应之道——截人之长,补已之短。自我了解让你不论成功或失败都能从中学习,不断充实成长。在重视执行的企业文化中,自我了解的能力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让员工彻底发挥所能。很少有一位领导人完美到既知人善任,又长于策略规画,还能娴熟于指挥日常营运,兼顾到与客户沟通,并且有本事完成职务范围所需的一切事项。然而,你若是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至少可以特别留意加强那个部分,从公司或单位中寻求协助。透过这种做法,你可以及时获得完成任务必要的协助。一个不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自我掌控:有了自知之明后,才能进一步掌控自我。你会收敛自我中心的想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跟上变化的步伐,接纳新观念,同时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诚实与正直的行事准则。自我掌控是建立真正自信心的关键所在。这种自信心真诚而正向,绝非为遮掩自己的心虚或缺乏安全感——后者这种人的态度不是矫揉造作就是全然傲慢。自信心良好的人在对话时最能发挥贡献。内在的安全感使他们自有一套面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方法,并能拟定出相关的必要行动。他们知道自己并非万能,所以时时保持求知欲,并且鼓励能激发出相反观点的讨论,创造相互学习的工作气氛。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喜欢任用比自己聪明的人。如此一来,当工作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满腹牢骚,也不会四处抱怨或自觉委屈。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克服问题。谦虚:一个人愈能克制自我,就愈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问题。你了解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观点,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可能成为你学习的对象。你不会因骄傲而不去广纳信息以寻求最佳方案,也不会独占功劳而拒绝与他人分享荣耀。谦虚能使你坦承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错,然而好的领导人不但知错能改,还能从中汲取教训,让经验成为日后决策过程中的参考基础。包熙迪: 相信我,没有任何领导人是完美无瑕的。一个人必须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洋基队(Yankees)的经理托瑞(Joe Torre)在职场生涯中被解雇过三次,如今却成为美国职棒界偶像级的人物。由此可见他由一路走来的经验中获益不少。奇异电器前执行长威尔许在《jack:20 世纪最佳经理人,第一次发言》(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一书中,坦承在职场生涯初期曾犯下许多用人不当的错误,同时也靠直觉做出不少决策。不过只要得知自己有错,他会立刻承认:「这是我不对。」接下来他会反躬自省错在何处,聆听别人的看法,吸收更多信息,直到找出真正的答案。在这样的磨炼下,他的表现愈来愈出色。他也领悟到,当别人犯错时,光是责罚于事无补,反而应该借机指导与鼓励,令他们重拾自信。你是否已在培养这些特质?当然,市面上有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书,有一些会很有帮助。包括奇异电器与花旗集团(Citicorp)在内的许多公司,在领导人才的培训课程中,都有包含自我评量的工具。然而,最根本的学习之道来自留心看待经验。工作时如果能记取自己以往的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经验的传授,都能协助排除心理障碍,强化情绪韧性。有时候,我们可以由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得到领悟,你会发觉自己似乎也有同样的毛病待纠正。不论经由上述何种方式,你都可以累积自我评量的经验,并透过自己的洞察力提升个人的实力。这种学习并非智力的练习,而是需要执着、持续和时刻用心。你必须反省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据我的经验,只要肯开始进行这种学习,你的潜能将会无限地成长。企业领导人的一举一动,最终就代表公司的行为,因而也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个能改变企业文化的新架构。第四章改变文化, 让公司动起来当企业状况不佳时,领导人常会想到要改变公司的文化。这个思考方向相当正确,因为它体认到『软件』---人的信念与行为---至少和组织结构等『硬件』同等重要,甚至犹有过之。单靠策略或结构的改变,对公司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如计算机未搭配适当的软件就毫无功用;组织的硬件﹝策略与结构﹞如果没有软件(信念与行为)配合,也会运作迟钝。如何变革成功企业文化变革的努力多以失败收场,原因在于未能与绩效相互给合。在员工改革的理念与工具往往模糊不清,又常和策略与营运的现实情况脱节。其实要改变企业文化,必须藉助一组流程---社会运作机制﹝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以改变员工的信念与行为,使其直接连结到企业的经营成果上。本章将介绍一个以现实为基础的文化变革新架构,有助于创造并强化执行的纪律。这种方式相当实用,而且能完全与可测量的经营成果连结起来。我们的基本思维很简单:唯有以执行为标准的文化变革才能成真。这个架构应用起来,不需要一大堆复杂的理论,也不必进行员工调查:只需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他们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成效。首先﹐必须清楚地告知员工你希望获得什么成果。其次,员工完成目标时应给予奖励﹔而未能达成目标时,你可以加强指导、撤销奖励,调派其它职务,或请他们走路。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可以创造一种执行的文化。夏蓝:最近某家列名《财星》二十大的企业新成立一个事业部,我恰好有机会在他们开会时从旁观察。这个事业部是二OO 一年公司在购并同类型产业的两家公司后新成立的,员工近两万人。这次会议是新领导团队成立后的第二次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创造新文化以改善低落的绩效,因为该事业部的资本报酬率不到6%,股价也大幅下滑。新任执行长与领导团队都清楚,虽然购并的综效(synergles)节省了成本,但尚不足以展现出类拔萃的成绩。这两家被购并的公司文化并未要求员工为自己所许过的承诺负责。而在团队合作方面,两者的管理团队也都表现不佳。举例而言,两家公司都未能比竞争者早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以致市占率与投资报酬率下跌。虽然物流部门主管明显失职,却仍然领到和管理团队其它成员一样的报酬。新事业部曾与一家专精文化诊断的人类行为顾问公司签约,对员工进行一项调查,并以调查结果进行标准的文化分析。调查过程中向员工询问五,六十个问题,包括公司的价值、正直、诚实等等,决策风格是专制或民主、权力如何分配等。虽然经由分析结果完成了合乎规格的报告,但其中完全未触及该事业部该『如何』在信念与行为上采行不同的做法,才能获致杰出的续效。会议的讨论漫无头绪,最后执行长终于发挥她-贯追根究柢的精神介入其中,开始提出正确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改变公司的文化,那么接下来该问什么问题?』一位团队成员提出下面的问题做为响应:『公司文化要如何改变?』另一位成员说:『让它变得更好。』接着又有人间:『从什么状况变到什么状况?』于是讨论就此顺利展开。执行长将大家分为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就『从什么状况改变成什么状况』提出十个答案。结果各组写出来的都是些虚矫的字眼:『从缺乏续效的文化到绩效明显的文化』、『从停滞不前到持续进步』、『从本土到全球导向』。这些回答显然不够具体明确。执行长再度介入,要求各组的答案更具体一点,而且还要找出一则改变,可以让各部门关键人物的行为大幅改变,并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结果大多数人都没法达到这么具体的地步,因此执行长又进行下一个步骤:她将团队划分为两人一组,每组必须提出一项看法,说明公司当前文化的缺失以及在未来应有的改善。结果大家司意,权责不明应该是最需要改变的重点。于是执行长问道:『该由哪里着手?』回答是:『由这个团队开始。』于是执行长又问:『你们大家都同意每个人都负起责任吗?』一片愕然的静默。执行长再问道:『如果你们自己不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寄望部门里的其它人会改变?』这时候已不再需要任何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团降的行为改变之后,接下来该做什么?』人力资源部的主管说:『让两万名员工都知道这件事。』执行长问道:『这样做怎么能使人改变呢?单单这样做是没用的。真正有效的是养成负责的习惯,而且就由这个团队开始。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权责分明,下个阶段就是让事业部的三百位经理人为他们本身的绩效负责,否则他们手下的三千名领班与一万七千名员工将无法感受到执行的文化与纪律。』接下来他们就讨论具体的行动步骤,将权责分明的精神注入高阶主管及其直属的三百名经理人的文化之中。他们拟定后续追踪与沟适的方式,并以考核个人绩效与行为做为奖励的标准。对每位管理团队成员而言,手下直属的员工能否尽责,也是评量其行为的标准之一。从信念及行为改变企业文化近年流行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光是思考,不会找到新的行动方式:要行动,才能找到新的思考方式。』要藉行动找到新的思考方式,得先明臼『文化』一词的意义。一个组织的文化,就其本质而言,乃是组织员工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心改变某种文化的人,往往最先提及要改变价值观,其实这是放错了焦点。价值观--基本的原则与标准,如诚信,以客为尊或是奇异公司标举的『无远弗届』﹝boundarylessness﹞等--可能需要强化,但极少需要改变。如果员工,特别是位居最高层级者,违背了公司的基本价值观,领导人必须出面公开谴责。会影响特定行为的信念,才是比较需要改变的部分。这些信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学养、经验、有关公司前景的传言。对领导人言行的观感等。只有新证据出现,而且足以充分证明原有信念错误时,人们才会改变信念,例如,如果公司员工都相信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没有成长远景的成熟产业,就不会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寻找成长的机会﹔如果他们认为少做事也能拿同样的报酬,工作的热诚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前面提过的EDS 执行长布朗,他加入EDS 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专注在员工的信念与行为上,以改变公司的文化。二OOO 年一月,在一次高阶主管会议上,布朗要求与会者列出过去五年形成公司自我形象认知的最重要信念,同时也要求他们由公司未来发展的角度着跟,列出最需要的一些信念。结果大家透过小组讨论﹐得到下列的项目。EDS 的旧信念● 我们属于大量生产的企业。EDS 处于一个成长缓慢的成熟产业---计算机服务外包业---特性为竞争激烈、差异小,因而利润率偏低。我们的成长不可能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准。身为大量生产行业中最大的厂商,EDS 很难达成高获利成长。有收入才有利润:业务做得愈大,利润总会多少跟着来﹝这一信念必然导致资原配置不当﹞。每位主管拥有所有的资源--控制权是关键。每一部门都完全自主,各自保卫自己的地盘﹝这个信念使企业各部门间无法互助合作)。同事就是我的对手。﹝这一信念和上面控制资源的信念一样,也会成为成功的重大阻碍,因为内部的竞争行为具有破坏性。我们的对手应该在外面的市场上,而不在隔壁的单位里。为了成为市场赢家,团队精神、知识分享、互助合作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别人都不负责任﹝『那可不是我的错』﹞我们懂得比客户多。我们的员工会告诉客户他所需要的解决方案﹝这一信念使EDS 的员工不能认真倾听客户的问题与需求﹞。EDS 的新信念● 我们可以比市场成长得更快---不但获利﹐而且更有效率地运用资本,● 我们可以逐年提高生产力。● 我们会为客户的成功全力以赴。● 我们会提供卓越的服务。● 互助合作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我们将做到权责分明与全力以赴。● 我们会更用心倾听客户的话。第二份清单变成了一项改变态度的方案,而且实施对象除了最高阶主管,还包括EDS 各级主管。行为是将信念转化为行动,透过行为才能产生成果,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过我们谈到行为时,比较强调的不是个别的行为,而是行为的规范:亦即在公司环境中,符合常轨的行为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参与的法则』(rules ofengagement)。这些规范谈的是员工该如何共同工作,对公司能否创造竞争优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报酬与绩效的连结改变行为的根本之道,在于把报酬与绩效连结起来,并且让两者间的关联变得清晰透明。透过企业文化,可以界定哪些事项会受到肯定与尊敬,乃至获得报偿﹔也让组织的员工了解公司所重视与认可的事项。如果员工希望自己的职场生涯更成功,就应该特别下工夫。如果员工的奖惩升迁都是依据他的执行力,公司的文化自然会随之改变。有太多公司在报酬与绩效的连结上表现不佳,个中原因何在?  夏蓝: 虽然有不少公司领导人在连结报酬与绩效上相当成功,但也有太多人的表现不够称职。我们一再看到,有些领导人喜欢给予奖励,喜欢受人爱戴,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情绪韧性。能对员工诚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适当地给予奖惩。他们延迟推托,表面上敷衍,或是找出种种借口。有的领导人甚至会创造出新职位来安插续效低落的员工,这样的举动当然会令底下的人感到相当困惑。EDS 对此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布朗采取迅速的行动,明确地做到让绩效优良者获得更多报酬。权责不清过去曾是公司的重大问题,领导阶层也都心知肚明。一位主管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绩效不佳不会对你有什么负面的影响。而且,不只没有负面影响,如果你属于某个有力的小圈子,即使你做了对公司下利的行为,也根本没有负责的问题。』另一位主管还插了一句:『反正永远是别人的错。』布朗制定了一套评量系统,按五等分方式评比所有的主管,并据以给予奖励。这种做法类似威尔许在奇异公司所施行的『活力曲线』(vitality curve),将员工区分为A、B、C 三级。用这样的制度来评比员工,如果经理人设计与执行不当---例如,任意据此挑出特定百分比的员工,强迫他们离职---就很容易引发争端。如果在制度设计上能辅以额外的经验传授,让表现不佳者有机会改善,那么对协助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文化将大有助益。这个流程必须具有正直无欺的特性:搜集与运用的信息必须正确,并且以行为与绩效准则为基础。领导人应该给予员工诚实的评语,尤其是对那些排名敬陪末座者。布朗的做法正是如此。举例而言,他曾提及:『第一年有个人过来告诉我:『你的制度有问题。去年我的评此成绩非常好,今年我还是一样做事,绩效也维持同样的水准,可是评比成绩却很差。』我回答他:『我可以给你答案。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你去年的表现其实并不像你想象中那样好;另外,就算你去年真的表现很好,今年也维持同样的水准,但这代表你并没有进步,如果其它人今年都有进步。你的评比自然会变差。你该知道,EDS 不断在改善。每位员工也都在自己的职位上力求改善,如果你还是原地踏步,就会落到后头。』EDS 也将个人行为纳入评估奖励的标准中。举例来说,新企业模型能否成功,互助合作具有重要地位,但EDS 的旧制度中几乎看不到互助合作的行为。因而EDS在现行的主管奖金部分,就特别针对他们与别人共事的表现进行评量与奖励。假设包勃开发了一位客户,但是基于提供更佳服务的考量,他将这位客户转介给另一部门的琳达。他的自我牺牲在绩效评估时会纳入考量,主管在决定他的红利时也会注意这点。销售人员提供给其它业务部门的商机,都会获得特定的奖励。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来决定员工的报酬,目标是相同的:让薪资制度发挥适当的效果。你应该奖励的并非只有员工在数字上的优异成就,还应包括员工真正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你应该设法增加A 级员工﹝也就是行为与绩效俱佳的员工﹞的数目,并开除缺乏续效者。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员工会变得更优秀,而公司获利也将更为提升。  包熙迪: 你采用什么做为衡量的标准,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这是一个直接了当的过程。每一个新的年度,我都会致函汉威联合各事业部的业务与行政主管,告知:『我们协议过,以下是你今年的目标。』第一部分是财务目标。可能是营收的成长、所得、现金流量、生产力或其它变量,视业务性质兴我们在特定期间内希望完成的任务而定。这些目标会根据业务性质而斟酌权衡。例如若某一业务部门有四项新产品待开发,我会降低它营收成本与主产力的目标,而提高引进产品的目标。第二部分是其它日标。兼顾本年度以及长期的工作,这类目标范围广泛,可能由建立六标准差的实行架构到打入特定市场等无所不包。我们会在管理资源评估中,每年就绩效与潜力进行两次正式评量,然后将评量结果与薪资连结起来。每一事业部的总裁都会为其直属人员设定一些特定目标。他们每个人的财务目标可能相同,但非财务目标则各有不同---譬如建立更坚强的组织、找寻因应多元化形势的对策、或是其它各项关键课题等。你应该在股票选择权、红利与调薪上做到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因为差异化乃是建立绩效文化的源头。对公司最高阶的二百五十名主管,我采用的是股票选择权。虽然我们的本薪在业界还不错,但如果你要在汉威联合赚大钱,还是得靠选择权。不过,选择权的运用也非一成不变。例如,我手下有位干练的专业人员,虽然工作表现不错,但未能展现进一步的潜力,所以,我会发给他可观的现金红利,但股票选择权就给得少一点,可能也完全没有股票分红。至于另外一位员工似乎深具潜力,如果她在某年未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我会少发给她现金,不过有鉴于她是公司未来的重要资产,所以我会继续以股票选择权激励她。我们应尽可能奖励员工全力以赴,如此才能形成一种绩效文化。以下就是一个实例:二OO 二年因整体经济情势不佳,许多公司发放的红利为数甚少,甚至挂零。我们公司的航天事业部门由于九一一恐怖攻击的影响,受创格外深重,大多数业务项目的绩效都比不上前一年度。不过,我们在评量员工绩效时,考量的是他们在这种情势下相对于业界竞争者的表现如何?如果他们的表现比对手好,还是可以领到红利。将报酬与绩效连结起来,是创造执行文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单靠这点还不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的领导人很强悍,为了推动绩效文化,订下许多严苛的绩效标准,然后就站到一旁观看情势发展。他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就是留不留在这间公司随你。有不少人会就此消失不见,然而公司也可能会一起赔了进去,就像第一章提过的日光公司与邓洛普的例子。还有些领导人虽会针对合乎执行文化的新行为设计奖励方式,在施行时却失之草率。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协助员工去熟悉受到肯定的新行为。这些领导人并未提供经验傅授,指导一些不知如何着手的员工将一个重要的概念分割成一些较小的重点任务,以便在短期内执行。他们不会和员工进行对话讨论,好让事实浮现,也不会教导员工如何思考,或是把重要的课题彰显出来。他们遗漏的那个部分,我们称之为执行力的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 of execution﹞。执行的的社会软件夏蓝:你是否参加过一些会议,其中每位舆会者最后好像都同意该采取什么行动,但到头来却没有达成多少具体的成果?在这些会议里不见剑拔弩张的讨论,也没有人陈述自己的疑虑,大家只是让自己不喜欢的方案慢慢地无疾而终。在我担任许多大公司及其领导人的顾问生涯中,目睹过不少上述的情况,有时还发生在最高领导阶层,由于沉默的谎言与缺乏意见表达,以致产生虚假的决策。所谓『虚假』是指一些未说出口的因素或是怠于行动,让决策最终根本无法完成。在个人互动的层次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问题。使得应有的结果无法出现。身负决策与推动之责的人彼此无法沟通合作,他们惮于阶级分明的团队运作方式,又受制于形式主义兴缺乏互信,所以只是僵化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根本不具有说服力。正由于缺乏情感的投入,这些计划推动者也就不会果决地采取行动。这种不良的互动往往充斥于公司大大小小的决策过程中,鲜少只是单一的个案。缺乏果决的行动---导致执行力欠缺---深植于公司文化之中,看在员工眼里,自然会觉得公司似乎对改革并不热中。这里的关键词眼是『似乎』,因为领导人既然创造出优柔寡断的文化,便能打破这种文化。他们所能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组织的社会软件。和计算机一样,公司也有硬件与软件。我们称公司的软件为『社会』软件,乃是因为任何两个人以上的组织都算一个社会体系。硬件都分包括组织结构以及奖励、薪资与惩戒制度,还有财务报表的设计及其流程,另外沟通系统也是硬件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权力分布的层级,让分派任务与核可预算的权限透明化,正规化,有规矩可循,社会软件则包括价值、信念、行为规范,以及所有不能列入硬件的项目。和计算机软件一样,公司的硬件必须有社会软件才能发挥作用,成为可运作的系统。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会区分为不同的单位,以进行不同的工作。然而结构的设计固然重要,却有赖软件将公司整合为一个团结而步调一致的整体。软硬件的结合创造了社会关系,行为规范、权力关系、信息流动兴决策流动等等。例如,基本的奖励制度属于硬件部分,因为它是计量性质。你达成了目标数字,奖励制度就会按照某种公式计算你应得的奖励,接下来你就会收到支票。不过如果公司要奖励的是其它行为---六标准差的成绩、改善团队表现的多元性、或与同事间的团队合作---就需要加入软件部分,因为什么是受奖励的行为规范,要靠软件来界定。领导人若是破格奖励高绩效或高潜力的人员,便是在创造一种足以驱策员工行为的社会软件﹔员工会更努力工作,以制造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社会软件的一个关键成分便是所谓的『社会运作机制』(Social Operating Mechanisms),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简报,乃至便笺或电子邮件---即任何有对话发生的地方。它们之所以是运作机制,而不仅仅只具有会议性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它们具有整合性,横跨组织内部,打破单位、功能、学科、流程、阶层之间的隔阂。甚至超越组织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藩篱。社会运作机制能创造新的信息流动以及新的工作关系,使平常没有太多接触机会的人得以交换彼此的观点,分享信息与想法,并且学习由整体的角度来了解公司,从而达到透明化以及齐一的行动。其次,社会软件中的信念与行为会在社会运作机制中持续不断表现出来,而主管们的信念、行为与交互方式也由此散布于组织之中。有些主管会将这些信念与行为带入较低层级的正式或非正式会议,乃至于他们所参与的各种互动中,如对下属的指导兴反馈等。于是这些信念与行为也就成为『他们的』社会运作机制,如此一直向下发展下去。各项社会运作机制相互连结,并与评量及奖励制度连结起来,就共同构成公司的『社会运作系统』(SocialOperating System),从而推动公司的文化。举例来说,在人员、策略与营运三项流程内,由公司最高领导人共同参与的评估会议,便是公司主要的社会运作机制;而这三项流程结合起来,就构成公司的社会运作系统。奇异电器的成功,高度发展的社会运作系统居功厥伟。奇异主要的社会运作机制计有每季-次的公司主管会议(CEC)、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Session C)、每年两次的策略兴营运检讨会﹝S-1 与s-2),还有每年在佛罗里达波卡拉顿(Boca Raton)举行的年度会议﹝Boca),由营业经理人共商来年方案或修正现行方案。在为期两天半的公司主管会议中,奇异的三十五位最高领导人共聚一堂,对本身业务以及外在环境进行全方位检讨,确认公司最重大的机会与问题,同时分享最佳的做法。执行长也会藉此观察这些主管的想法以及彼此共事的情形,并给予相关的指导。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是八至十小时的密集型会议,由执行长与人力资源主管会同各事业单位领导人及其人力资源主管,检讨各单位人才库的展望以及其在组织中的优先级。奇异是否能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子上执行公司各项策略?哪些人该升迁或奖励?哪些人需要发展上的协助?哪些人无法应付现有的工作?执行长会针对每节会议中讨论的要点以及行动项目,亲自写成摘要,做后续追踪之用。透过这一社会运作机制,人才的挑选与评量遂成为奇异的核心能力。第一次策略与营运检讨会在第二季结束前召开,由执行长、财务长与执行长办公室成员会同各单位主管及其团队,共同讨论未来三年的策略,包括公司主管会议决定的方案,以及策略与负责执行者之间是否契合等。至于执行长也一如在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的做法,会在事后致送每位领导人一封信函,摘要列出大家得到共识的行动项目。第二次策略与营运检讨会则在十一月举行,重心放于未来十二至十五个月的营运计划,将策略和营运的优先级与资源配置连结起来。在各类会议之间,公司内还有其它社会运作机制在运行。每年四月,奇异会对一万一千名左右的员工进行在线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各项方案在整个组织内推动状况的看法。十月份,一百五十名公司高阶领导人齐集克罗通维尔(Crotonville)学习中心,检讨各项方案的进度,商定下一年度的营运计划,并参加主管培训课程。到了十二月的公司主管会议,与会者的工作之一就是敲定明年一月波卡拉顿会议的议程。虽然奇异的业务相当多元,有时会被视为一个企业集团而非单一公司,但是,公司领导人可以经由相互连结的社会运作机制所构成的系统,将组织整合起来。社会运作系统能明确地将奇异的整体策略和每一单位的绩效连结起来,包括各单位的领导培训与营运计划等。至于『对话』﹝dialogue)这个由前任执行长威尔许所建立的行为规范,则具有诚实与就事论事的特性,而相对的回馈也非常坦诚。执行长本人所出席的每埸会议,部是全程椟极参与。这的确是一个以执行为导向的运作系统。当代的企业本已十分复杂,而其中各个组成部分又无时不在变动之中: 结构、想法、决策都在改变,人也在因应企业环境而改变﹔只有社会运作系统是唯一不变的常数。它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一贯的架构,让所有员工能培养出共通的思考、行为、做事方式。一段时日之后,它甚至能够超越原本根深柢固的地域性文化。  包熙迪: 汉威联合的社会运作系统不像奇异那么繁复精密,不过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明白地显示于人员、策略与营连这三项流程以及每年两次由一百多位主管出席的管理会议中。这些会议是我们展现这些行为最密集之处,由此再往下扩散到组织里面。我们由这些过程中所学到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共同营造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气氛。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我们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很自然的反应就是聚在一起找出答案,而不是坐在那里,怨叹找不到对策,或是去求助于顾问。我们并不期盼员工无所不知,却很希望他们能全力找出最佳的答案,而且是与别人共同找出。这种建设牲讨论进行一段时日后,可以建立起员工的信心,就算面临不熟悉的问题,也不会担忧无法解决。要展开强力的对话没有强力的对话(robust dialogue),就不可能出现执行的文化。因为强力的对话公开、坦诚、不拘形式,能让事实浮现出来,而且能让组织在搜集与理解数据,乃至整埋资枓以协助决策上都会更有效能。强力的对话还可以培养创造力,大多数创新与发明都由此萌芽。最终而言,它还能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并提升公司股票的价值。要开始强力的对话,参与者必先有开放的胸襟,不为既定观念束缚,也不预设立场。大家都希望听到新的信息,选出最佳的方案,所以会乐于倾听各方的意见,也会不吝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坦率的言谈间,大家都会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而不是想讨好上级或维持和谐。许多领导人煞费苦心追求和谐,不愿得罪任何人,殊不知和谐可能恰好是真理之敌,不但压制了批判性思考,也使决策过程走向地下化。当和谐的考量占上风时,解决问题的模式往往如下:主要的长官们离席之后,与会者安静地否决自己不喜欢的决议,但当场却不做出任何反驳。有句格言值得牢记:『真理高于和谐。』坦率能协助扫除沉默的谎言以及私下的否决,也可避免创意受阻或事后一再修正,白白耗费大家的精力。要做到坦率,不拘形式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威尔许常挂在嘴边的话。形式会压抑对话,下拘形式则鼓励对话。正式的交谈或简报缺乏争辩的空间,因为好像每件事皆已形诸文字,早巳拍板定案。不拘形式的对话则是开放的,欢迎发问,也鼓励即席反应与创意思考。会议如果流于形式化而且阶级分明,那么只要一位有力人士,就可轻易封杀一个好构想、不拘形式却可以鼓励员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与交叉比对,无惧于当着同事,老板与部属的面去冒险。不拘形式有助于找到事实,也能激发不拘一格的想法,这些想法乍听之下可能荒谬,却可能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最后,强力的对话能达成结论。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对各人该作什么、何时完成都已有了共识。他们己经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中许下承诺,愿意为最后的结果负责。大多数公司之所以无法好好面对现实,是因为公司内的对话没有效果,这种情形会显示在营运绩效不佳上。试想你参加过的会议,有些纯粹是浪费时间,有些却能振奋人心而且成果丰硕,其中差别何在?这与议程安排无关,也不是因为会议是否准时召开或者有没有纪律,当然也和简报正式与否无关。差别乃是在于对话的品质高低。在典型的公司会议中---假设是业务检讨会---人们的对话多所保留、而且会有政治化的倾向。有些人为了避免冲突,会处处修饰,缓和尖锐之处,另外有些人则是企图压倒对方。如果团体里有这两种人(许多会议正是如此),对话就曾成为逞勇门根的角力,无力抵抗者会觉得羞辱或为难。曾议桌上得不出什么事实,该讨论的议题也未见多少进展。现在,再想象有一个成果丰硕的会议,不但就事论事,而且还制定能产生具体成果的计划。这是如何办到的?对话可以使团体成员的心情产生敲然不同的变化:它能开拓或萎缩团体的实力:它能提振或耗尽精力;它能令人自信乐观,也能令人悲观;它能促进团结,也能制造尖锐的磨擦。强力的对话能使事实现身---纵然有人会因此而感到不快---因为它具有目的与意义。强力的对话开放、强悍、专注、不拘形式,希望激发出多元的观点,厘清每件事的正反两面,并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去建构新的观点。这样的动态过程会刺激新的问题、新的想法、新的见解,而不是让大家徒耗精力去维护旧秩序。如果员工习于传统的公司交互方式与逃避伎俩,该如何让他们开始进行强力的对话?答案是由高层做起,从组织领导人参与对话开始。只要领导人以身作则,其它人自然会加以效法。有些领导人可能情绪韧性不足,无法欣然接纳异议:有些领导人可能还需要多学些特定的技巧,以协助员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挑战与辩论。不过关键要点在于:如果员工一心追求成果,就可以让他们透过行动来改变想法。只要你奖励高绩效,员工对绩效的兴趣自然会加深,而愿意参与对话。既然人人部希望找到最佳答案,就表示人人都需要在与人交流时坦诚相对---毕竟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如果有人发表的言论不合你意,你就很无礼地批评他,那么在场的其它人下次可能就不会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你采取另一种态度,向大家说:『我们现在来谈谈这点。让我们听听每个人的意见,然后做出我们的选择。』你所获得的回应必然好得多。上行下效一旦你对社会软件有所了解,便会明白:与企业日常营运脱节的领导人,是无从改变或维系公司文化的。EDS 的执行长布朗曾这么说:『公司的文化便是其领导人的作为。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领导人所示范或容忍的行为。要改变公司文化,就要由改变领导人的行为着手:而要衡量公司文化的变革,则要看领导人的个人行为以及公司绩效有什么改变。』为建立一个执行导向的组织,最高领导人必须要以身作则,并参与强力的对话,以创造并加强社会软件,并在社会运作机制中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演练。例如,有些领导人会利用定期召开的会议作为带动文化变革的运作机制,让公司高层主管接受对话与决策中崭新的坦诚作风与务实精神。这些会议中也会引进权责分明以及后续追踪的做法。领导人本身的行为,包括他与各阶层员工的沟通,都会在员工学习各项必要的信念与行为时,发挥示范与强化的作用。领导人在这些会议中所进行的对话,会形成一幅人人都看到的公司整体蓝图。因此,一旦遇到成果落后预期水准时,每位员工部晓得下个月该做些什么来补救。由于在对话中,会讨论到企业的整体状况,并看重外在环境因素,所以每位参与者对于全盘的趋势、竞争、关键课题、重大障碍等等,都会了解得更多。这些人在协助建立执行文化的同时,就可将相关信息传播到整个公司内部。如果你的单位处于一个没有执行文化的组织中,是否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执行文化?如果你这么做,是否会在组织中受到排挤?答案是:没问题,你做得到的---尤其是当你开始展现获利与营收成长之时。  包熙迪: 我在进行检讨工作时,总是抱着要发掘真相的想法。一九六O 年代晚期,我担任奇异公司的巡回稽核,访视了奇异全球各地的据点,见识到许多风格不同的管理者。看着这些成功者与失败者,让我坚信,当你参与得愈深入,愈懂得将问题摊在阳光下,你所做的决策就愈能解决问题。我在日后的职场生涯中,-直谨记着这些教训当我在一九七八年担任奇异资融(GE capital) 的单位经理时,就是依循着这样的做法。同-年,威尔许也加入担任消费部门主管,他大幅强化人员流程,使其变得更敏锐,更行动导向,也更实事求事。他以原有的做法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强度,赋与人员流程前所未有的深度、热度与强度。  我自己担任领导人的经验愈丰富,便愈能将先前的经验注入各项流程中。以人员流程为例,开始时我总会先想到某人在职位上的表现如何,毕竟这是企业能经营下去的根本所在。随着时间过去,我还是会注意到这点,但我也会不断思考,这个人的成长潜力如何?我会开始问更多有关长期潜力的问题,并且和他多讨论这方面的事。  我也开始邀请更多人加入讨论,因为听众愈多,你的收获也会愈多。我们过去太常采用一对一的对话形式,因为不希望自己对某人的坦率评论会流傅出去,造成伤害。但后来我们发现,到头来,被评论的当事人还是会知道我们关起门来讲的每一件事,所以我们决定还是采行坦诚但专业的做法。虽然我们的谈话仍是直来直往,却不会伤到人,因为我们会提醒自己,如果某些话当着本人的面会说不出口,就根本不要说。  我天生就是个参与者,对于自己的事业也一直极感兴趣,抱持着热诚、着迷兴好奇的态度。我认为这正是你能否带动组织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你觉得改革很麻烦、很累人,你就不可能成功;除非你真的乐在其中,否则根本不会有什么改变产生。  公司文化的变单能否执行成功,首要关键在于有适当的人,因此下一章我们将探讨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挑选并评鉴人才。    第五章绝不能授权他人的领导工作——知人善任企业无法掌控之事多得不胜枚举,从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到竞争对手突如其来的出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理应慎重处理唯一能操之在我的事项-一员工的素质,尤其是负有重任的领导阶层。一个组织想长期保有杰出表现,员工是最值得信赖的资源。他们的判断、经验与能力,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绩优企业,必定慎选员工然而高喊『员工是公司最重要资产』的领导人,通常并不会尽心思考加何让员工适才适所。组织及主管有时候并不全然清楚工作的要求何在——除了当下的需求之外,还得放眼未来——也不了解哪一种人才适合担任这些职务。如此一来,公司必然拙于应付雇用、升迁,和培养最优秀人才担任主管这些事情。我们常会发现,公司领导人对人事问题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他们花了太多心力去筹划如何扩张企业,或如何在全球化方面胜过竞争对手。他们总是忽略了员工的素质才是竞争力高人一等的最佳利器。知人善任的功效,短时期内也许不像购并等措施那么明显,但长此以往,却能让企业的竞争优势历久不衰。举例而言,戴尔计算机最终能以小搏大,胜过康柏计算机,靠的就是老板戴尔竭尽心力让员工适才适所——这些员工知道如何有效地执行戴尔的企业模式。又如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手机市场上,诺基亚(Nokia)仅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但由于拥有优秀的员工,终能独步全球。该公司执行长欧利拉(Jorma Ollila)出身银行界,他接手这家产品多元化、业绩却不振的公司后,抢在当时的市场老大哥摩托罗拉之前,率先采行数字科技。诺基亚也将手机的功能拓展到通讯工具之外,成为一种流行化商品,每个月推出新造型,带动市场热潮。观察任何一家长期绩优的企业,必定会发现它的主管十分坚持慎选员工。不论你已是大企业的老板,或是首次出掌利润中心,都不该将挑选与培养优秀主管的流程授权他人。这是一项你必须衷心喜爱的工作。包熙迪: 加入联合讯号之后,我发觉最令我感到困扰的问题,是营运管理团队的能力太差,未能达到竞争者的一般水准。我们似乎也没有任何培育未来主管的计划,使得接班能力不足。然而到了一九九九年我退休离开公司之时,我认为最能彰显公司实力的指标,就在于我们杰出的领导班底。评量他们是否出色的最佳证明,就是有好几位人才都被其它公司挖角去担任执行长:例如诺瑞思(Paul Norris) 到格雷斯公司(W.R.Grace) 、伯恩罕(Dan Buranham) 到雷神公司(Raytheon)、桑密(Gregory L. Summe) 到柏京墨公司(PerkinElmer)、波西思(Frederic M. Poses)到美国标准公司等等。能达到如此卓越的地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来聘任并培训主管,对别人来说,这做法太夸张了一-刚进公司头两年,我有30%到40%的时间投注在这上面,后来至少也有20%的时间。一个执行长为单一任务花这样多时间,的确非比寻常。然而我深信这正是联合讯号所以能振衰起蔽的重要关键所在。我首先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到各工厂视察并会见主管,了解他们的能力。我不只和这些主管对谈,也和员工交流意见,以了解他们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感受,并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这两者,都可以反映出领导人的作风。也就是由这些访视过程中,我察觉到,不重视主管的培养是公司相当严重的问题。当时我手下几位直属人员的能力十分值得肯定,不过一些营业部门的主管与他们的团队就没有那么高明。其中有些人应该多接受不同业务的历练,因为他们往往欠缺多方面的企业基础,只会以狭隘的功能性观点来设定优先级。很多人根本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巧,如了解竞争状况或是培训员工等等。我并不是说这些人不够聪明或工作不够努力,其实他们颇能构思并提出优秀的计划,只是缺乏执行的能力。于是,我们只能以优渥的离职会请他们另谋出路。下一步是积极网罗更多有能力的人——不仅为了目前协助公司经营,更是为将来储备领导人才。培养主管应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奇异电器为例,有85%主管都是自内部拔擢的人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培养领导人上做得多好。这全部是因为前执行长威尔许以及继任者伊梅特将培养领导人才视为首要任务,并要求所有的主管也都秉持同样的原则。相反地,在我刚接手联合讯号时,几乎全靠向外挖角来招募新血,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似奇异或艾默生电气这种善于培育员工的公司。经过一段时期后,我们大部分的职位已能从公司内部人员晋用,这也是我一向秉持的埋想,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理想,我花费了相当多的心血亲自参与筛选与培育领导人才。除了我的直属干部外,连这些干部的直属干部,我都会亲自甄选,有时还会扩及更低阶的职位。刚到联合讯号的前三年,我们所雇用的三百名刚毕业的MBA 中,有很多人我都亲自面谈过,因为这些人可作为公司未来的领导班底。虽然我无法与每一位应征者面谈,但我深信自己已树立可供其它人遵循的规范:只要你雇用优秀的人才,日后这批人自然也会雇用优秀的人才。如何做到适才适所常识告诉我们,对的人应该被放在对的位置上。然而,事实往往适得其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你每天都看到这么多浪费人才的情况?有可能是主管不够了解他所任用的人员,他们宁可用自己看得顺眼的人,而没有考量他们的工作能力如何。有些主管没有勇气为属下的工作表现分个高下,并采行必要的奖惩。这种种行为部反映出一项基本的通病:领导人对人员流程缺乏亲自参与的热忱与投入。深入分析工作性质领导人常会依赖员工考核制度,却忽略其中的准则可能根本就不合理。有时他们会接受模糊空洞的推荐词句,例如:「鲍伯是很好的领导人才。他善于激励士气,精于演说,和每一个人部相处得很好,又聪明绝顶。」然而,从头到尾领导人都没有问鲍伯到底有什么特质,让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其实很多时候,领导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胜任这项工作该具备哪些条件。他并未替这项工作界定出三到四项必要条件——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必定无法胜任。夏蓝: 二○○一年十一月,我和某家消费商品公司的执行长以及他手下一位副总裁一起吃午餐。这家公司正逐渐丧失原有的市场,我们在用餐时的讨论,找出了症结所在:最高领导阶层行销能力不足。很显然公司需要聘请一位行销主管,这将是二○○二年公司成败的关键。执行长内心已有了人选,此人是由副总裁马克所推荐。执行长以赞赏的口吻说道:『她真是优秀,令人激赏。』我问道:『哪一方面优秀?』。他回答的都是常用的冠冕堂皇字句,于是我丝毫不放松地再次询问,为什么他认为这人如此优异。但他显然答不出个所以然,脸孔也窘得发红。我反问执行长与副总裁,就这项职务而言,他们认为适任者应具备那三项特殊长才。经过一番讨论后,他们举出以下几点:极擅长搭配促销、广告与商品陈列的正确组合;过去有杰出表现,确能挑选出适合电视、广播或平面媒体的有效广告;有能力在最适当的时机执行行销计划,使新产品顺利推出;有能力延揽合适的人才,重新整顿行销部门。在他们订出这项职务的条件之后,我询问刚才那位备受推崇的人选是否符合。他们沉思良久,最后执行长终于诚实回答:「你知道吗?现在我发现自己并不够了解她。」由此可见,对于甄选这个重要职位人选一事,不论是执行长、副总裁,或是公司中任问有关的人,都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想要厚植领导班底的实力,公司就得在人员流程内设定一套准则,透过坦诚的对话,确定人才与职位是否相称,并且还要作后续追踪,以确保主事者都能如实贯彻。勇于采取果断行动许多人都会遇到单位里某人绩效不佳,却能年复一年稳如泰山的情形,我们发现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此人的主管缺乏情绪韧性,不愿采取果断行动而导致冲突。其实这种情况有时候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让缺乏绩效者占据高位,更可能会断送整个公司。夏蓝: 几年前有一家生产精密工业零件的厂商认为,公司接班计划内的储备人才不足,于是,他们从外面挖来两位执行长的后备人选。这家公司的产品原本在全球居冠,长久以来一直保持成功的形象。两位新进人员中,史坦负责领导北美洲的营运,这是主力业务所在,占公司利润来源的80%。史坦原本任职于-家全球性电子公司,是其中一个小型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专业背景还算契合。他形象良好,很快便在公司内建立起人脉关系,同时他工作认真,简报工夫也是一流。然而,做为北美洲营运的负责人,史坦的表现却不如预期,未能达成任职第一年许下的业绩承诺。在他的领导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滑,而且成本结构也变得不具竞争力。当时整个业界都为产能过剩所苦,然而史坦并未采取关厂措施或设法降低成本,也未专注于执行问题。如此一来公司的利润与现金流量都开始下降,股价也一落千丈。此时,公司的执行长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他认为史坦刚上任不久,需要更多时间适应企业文化,而且经过他的亲自调教,应该能协助史坦进入状况。第二年,史坦又未能达成业绩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再度减少,股票价格也进一步下滑。董事会开始担忧,当史坦提出下一季预测报告后,董事会在召开执行会议时,明确告知执行长必须开除史坦。然而这项动作为时巳晚,无法挽救公司的危机,当时股价已然腰斩一半,成为投资银行家和-些积极采取购并策略的公司追逐的目标。六个月之后,公司果然落到他人手中。其实,公司的执行长十分聪明,为人也很正直,一向能体谅员工的处境。他衷心欣赏史坦,但他缺乏勇气,当面纠正绩效不佳的员工,或坚持关厂与裁员这类行动。他未能督促手下最重要业务部门的主管面对业界不景气的真象,也未能为自己的绩效不彰负起责任。摆脱个人好恶许多用人不当的情况,是因为主管晋升的人是与自己合得来的下属。主管对于长期共事的员工很自然会养成信赖感,尤其是对那些他认为见解值得采信者更是如此。但是这种信赖感若是基于错误的因素,可能就会酿成严重的问题。举例而言,领导人可能会喜欢与自己埋念相符又态度顺从的员工,或是有办法保护老板在争执场面中全身而退的员工;还有些主管则偏好那些在组织中,多年来皆属于与自己相同社会网络的员工。夏蓝: 一家规模二百五十亿美元的跨国企业,新近聘用一位执行长——在此姑且称之霍华,他行事积极,企图心旺盛,而且颇获媒体好评。各界对他期望甚殷,希望往后十年,在他退休之前,能让公司在业界十大的激烈竞争中,从目前的排名第三晋升为第一。原先的领导团队有十一位成员,他一进公司,就要求其中八位提前优退,让忠于自己的班底递补上去。有赖前人余荫,头两年公司的营运还算顺利,然而第三年,开始走下坡。这项产业的成功之道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可是霍华所领导的团队却一再延误新产品的上市期限,而且落后时间长达六个月以上。公司因而将部份利润最高的产品市场拱手让给了能把握时效的国外竞争对手,而且公司的声誉也因为这些延误而受创深重。这些延误还使得推出新产品的成本增加15%,这对属于资本密集且利润偏低的产业而言,算是沉重的财务负担。自此以后,这家企业的资金周转迅速恶化,二度被调降债信评等,股利发放也减少。追究起成本增加与延误上市的责任,二位由霍华一手捉拔并直属于他的主管难辞其咎,然而霍华深受个人好恶以及信赖感所左右,竟未撤换这两位主管。结果在年底之前,董事会就间除了霍华以及他的团队。相较于这种行为,我所知道最鲜明的对比发生在奇异电器,当时琼斯(Reginald Jones)提拔威尔许担任下一任执行长兼董事长。琼斯生于英国,是个八面玲珑,能言善道的人,被视为商场中杰出的政治家:威尔许则直来直往,不讲究手腕,热爱工作,喜欢辩论。表而上看来,他和琼断是全然相反的类型。然而琼斯体认到奇异必须改变,而威尔许--和他自己一般聪明、执着、追求卓越——则具备未来领导公司的智慧与人格特质。隐藏在威尔许粗率、不拘小节的作风下,其实是周密的思虑与敏锐的心智,而且他更有绝对的求胜意志。培养个人担当如果不能让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工作,问题一定很难隐瞒或掩饰。领导人凭直觉就知道不对劲,而且通常也能很快就确认问题何在。可是接下来,绝大多数领导人却不会去着手处理问题。要做到适才适所,绝不是下令找到最佳人选来任职即叫。先前提过,不论以什么方式,领导人都至少要花40%的时间与精力,来挑选、评估与培养员工。这样全心的投入,虽然很耗费时间,还得忍受情绪上的倦怠与折磨,但是还是要给予员工回馈、进行对话、并将自己的看法坦诚相告。因为,卓越企业的根基就在于其培养员工之道——必须让员工获得正确的工作经验,如多方面接触不同的工作、向别人讨教、给予坦诚的回馈,并提供他们指导、在职训练与教育等等。如果领导人花在培养人才上的工夫,足以和他们花在预算、策略规画和财务监督上的工夫相提并论,必能获得永续的竞争优势做为回报。你该网罗何种人才?前面曾经提过,在大多数企业中,人们通常公认优秀领导人应具备眼光、策略以及鼓舞土气的能力。大家认为只要在上位者有正确的眼光和策略,并且传播到公司每一个角落,员工自然会望风追随。也因此,从董事会、执行长到资深主管以降,在与应征者面谈时,通常会以教育程度与聪明才智做为取决条件:此人是否有理念、有眼光?是否善于表达,敏于应变,长于沟通协调,最好还和华尔街等外界人士关系良好。然而,这些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此人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优秀?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擅长纸上谈兵者,往往不见得是能在恶劣环境中、或危急关头上顺利完成任务的人。可见,后者却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你想为公司树立执行的纪律,最好多提拔实际做事的员工。包熙迪: 一个不空谈理论、却有追求成功决心的人,通常比较能够找到适合的人选,彼此勉力,一起达成目标。我并不是主张学历无用,或喜欢聘用资质愚鲁之人。可是,比起那些才智出众、学历傲人却孤傲不群者,不如选择智商较低但一心一意追求成功的人,这样会有较理想的结果。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以前我也认为愈是高学历与出身名门的人,就愈优秀。事实上,企业最需要是拥有不懈的求胜意志的人,这种人只有在工作完成时才会感到满足。而且,在不断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持续强化自身的实力。只要观察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就很容易分辨出谁才是认真做事的人,这些人通常能激发员工士气,遇到困难时会果断处埋,并知道如何取得各方助力来完成工作,重视后续工作更有如他们的第二天性。每当有优秀的幕僚人员或顾问想转任高阶业务工作时,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问题。这些人通常出身企管名校,原先任职顾问公司,或是担任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或策略规画人员。问题在于这些人从来没有接受过协调现场人员执行任务的考验,也没有足以培养企业敏锐度的经验可言。举例来说,乔安妮任职于某工业产品制造商,是某一个发展迅速事业部门的财务主任。她盘算如果自己一直待在幕僚单位,就不可能有机会升到执行长,因此决定转换到业务方面的职位。乔安妮成为该事业部最大产品线的主管,要为市场占有率、盈亏以及应收帐款与存货等资产负债表科目负起全责。在她担任新职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企业执行长与事业部的主管都明显察觉到,乔安妮缺乏管理人事的技巧,无法重新整顿并激发她的直属团队,也未能更动某些重要职位的人员。当她面对客户在经济衰退情势下要求大幅降价时,她也没有表现出据理力争的勇气。我们并不是认为幕僚单位的员工就永远无法转换到业务单位。以奇异公司为例,威尔许担任执行长一职未久,就意识到他需要更多具有管理长才的生力军,于是奇异从顶尖的商学院和顾问公司召募人才,进入策略规画或行销顾问等单位。升迁原则是在幕僚工作上表现优异者,有机会调任业务性质工作,但阶级在事业部门经理以下。他们在这些职位上接受考验,也有机会展现本身是否具备事业部门主管所需的人事技巧。奇异日前的执行长伊梅特就是循此种管道而受任用拔擢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出是出身于顾问公司或是幕僚工作,而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领袖,包括最近成为IBM 董事长及前执行长的葛斯特纳、3M 的执行长马克蓝尼(JimMcNerny)、医疗电子(Medtronics)的执行长柯林斯(ArtCollins)等等,他们每一位都曾获得展现卓越管理技巧的机会。要能激发员工活力包熙迪: 有些主管让员工士气低落,有些却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假设你在面试时,有一位应征者条件优异,学历高,有且好的工作经历,在工作成绩上相当优秀,可是,他看来十分温吞保守--他只是坐在那里不动。这种人在面试时,表现通常不会太出色,而如果他过去的确成就非凡,我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详查相关数据,再决定是否录用。不过若是要让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我会相当慎重,因为他有可能挑选和自己相似的人做为班底,那么你就得随时注意提醒他们振作士气。我希望看到员工每人早晨部带着笑容进来,生气勃勃地面对无论是长期或短期的工作,优秀的主管不但创造源源不绝的能量,也很能激发同僚的活力——而且他会任用同样士气高昂的员工。我们所谓的鼓舞士气并非只靠放言高论而已。有太多领导人认为,要激发员工的活力,只需发表一些振奋人心的演说:或是描述美好的远景,每个人就会竭尽所长。然而,真正能使愿景成真的领导人,必须能带动并长期维系员工的士气。这些务实的领导人脚踏实地,专注于完成短期性的阶段性任务——这些目标有如强心针,在赢得长期胜利的途中,为员工打气。家庭货仓(Home Depot)的现任执行长纳得利(BobNardelli)就是一位善于提振士气的领导人。他曾担任奇异电力系统(GE Power System)主管,成功地让这个濒临倒闭的单位一跃而成为公司的明星部门。纳得利因为之前在运输系统事业部(威尔许经常以这个单位做为主管能否继续高升的测试)表现良好,得以在一九九五年接掌电力系统。纳得利的经历还包括奇异公司某项消费性业务的主管。奇异电力系统在世界大型发电器材占有-半的市场,然而这项产业本身却面临岩重的不景气-一公用事业大量削减投资,而且没有任何复苏迹象。纳得利深具眼光,决定以扩大业务范围来带动成长——拓展到较小型的发电器材,投入新的产业区隔,对客户提供产品以外的服务。他在一开始时遭到原有官僚文化的怀疑和排斥,因为这些经埋人坚信,唯有削价竞争才能刺激成长。纳得利赢得属下的支持并激发他们的活力,部分原因是他所展现的个人领导风格。他深人参与业务的各个层面,保持高度的好奇心,精力充沛-一他是亲自参与的典范。他在任何讨论结束时,总会将应采取的行动归纳整理出来。为落实自己的愿景,他会将其分割为可以逐步完成的任务。他安排原本态度疏离的干部动起来,主动会晤公用事业决策者以及其它客户,由第一手的资科了解电力系统该如何拓展市场。纳得利指导员工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项目,制定山具新意的提案,也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从未曾想过的可能性。原本讨厌开会的主管如今却期盼开会,因为电力系统的会议已成为行动与个人成长的园地。处理棘手问题要果决果决是指面对难题时,有能力迅速而正确做出决定,并动手去完成。每个机构都不乏举棋不定、做不成决定之人。有些主管因为缺乏情绪韧性,无法面对棘手的决策。如此一来,公司所有的员工也都会看出他们是如何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企图逃避真象。举例而言,假设你所经营的某项业务营运状况良好,有人要求拨付资金扩建新厂,然而整体经济却正面临不景气。此时你必须先采讨建厂时机是否合适,或者外包会比较好。然而选择外包会触怒绩优干部,让你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一-你的员工喜欢拥有自己的工厂,更何况在营运良好的情况下,长远而言,他们的想法也有其正当性。可是,你深知在此时建新厂十分不宜,所以还是必须独排众议,做出困难的决定。还有-种棘手的状况是自己的爱将表现不力。对于缺乏决断力的领导人而言,要处理自己一手提拔但表现不如预期的人,可能是最令他为难的事。夏蓝: 二○○二年一月,与我合作的某家企业有两个职位,面临人事悬而未决的窘境,不知该如何处理。直到本书付梓之日,情势仍然未见明朗。这家企业在二○○一年一月拔擢巳在公司任职二十年的劳夫,担任某事业部的总裁。董事会与现任执行长打算以这个职位做为劳夫登上事业高峰的跳板,然后在二○○三年,升他接任执行长。这一事业部对公司盈余和股票价益比都有关键的影响,而其绩效高低又取决于销售人员是否专注卖力。然而,情况似乎不太顺利,因为掌管行销部门的执行副总裁约翰迟迟未能安插职务空缺,让最关键的销售版图无人负责。约翰曾担任执行长的执行助理二年,也是因此而得以受到重用。他是企业重点栽培的人选,执行长并承诺让他担任重要的业务职位。劳夫一开始就怀疑约翰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因为他觉得约翰优柔寡断,而且缺乏鼓舞土气的能力。可是,每当劳夫向执行长坦言心中的疑虑时,总是被安怃要多忍耐,再给约翰一些学习时间。由于对约翰的处置悬而未决,整个事业部的续效都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前景。在竞争对手逐步接收市场,业界又盛行购并的情形下,这种因循状况拖得愈久,愈容易使企业成为别人收购的标的。透过他人完成任务透过他人之力完成任务,是一种基本的领导能力。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算是个领导人。然而放眼所及,有多少领导人能够作到?有些主管压抑部属,不让他们发挥创意与主导工作,这些人都是事必躬亲型的管理者,缺乏安全感,不相信别人可以做好事情,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调教员工,也不知如何评断员工的绩效。他们连各项细节都要亲自做决定,以致于无暇专注自己该负责的重大议题,或是去处理那些随时可能冒出来的突发状况。还有另一种主管则是完全不干涉自己的员工,他们崇尚授权:让员工自求多福,不论好坏都自行负责。这种主管会先分析任务的挑战性(有时用语太过抽象,几近唱高调),而后把球完全丢到员工手中。这样的主管既不订定目标也不进行后续追踪,等到结果不如预期时又满怀挫折。这两种主管都只会使组织的能力愈来愈差。有些人的个性就是无法与他人共事。包熙迪: 我想我算得上是知人善任的主管,不过仍然免不了犯错。举例而言,我曾经聘请一位副总裁担任幕僚顾问的角色,在此姑且称他为吉米。当时大家都十分欣赏他,因为他不但聪明,长于表达,而且和上司相处时表现极佳。一年之后,我们晋升他成为某一事业单位的总裁。再过一年后,这个单位出了问题,吉米无法如期让新产品问市,丧失市埸占有率,生产力也开始下降。当我们实地评核他的表现时,发现与他共事的员工都受不了他。他很会折磨人,一位手下的主管如此形容:『几乎像魔鬼士官长。』他独断独行,不征询别人的意见。长此以往,他和下属之间出现了鸿沟,事态严重到他再也无法领导的地步。我们当然只有开革此人,而继任者花了一年工夫才使这个单位重新步上正轨。无法透过他人之力完成任务的主管,通常都会用工作投入过量的时间,而且要求别人也和他一样,就像我第三章提过的查理一样。我总会质问这些人:「你完成了哪些事情?你是不是让大家都参与?」每当绩效评估时,我总会特别留意一些看似杰出却全年无休的主管,劝告这些人改正工作习惯,每周工作八十小时,其实是个重大的缺点。这种人通常也会强迫下属在周末假日陪着他,一起在办公室或工厂里加班。他们往往使周遭的员工操劳过度,感到精疲力竭。我会告诫他们:「你该少花一点时间在这里,不过续效可不能改变,必须维持目前的水准、你需要学习如何借助他人之力来完成任务,否则总有一天会累垮自己。」如果这种主管提拔的也是和他一样超时工作的人——因为欣赏这种工作态度,他们很可能这么做——被他提拔的人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无法和别人合作的人会削弱组织的实力。这样的主管不能善用部属的长才,结果不只浪费大家的时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能做后续追踪后续追踪是成功执行计划不可或缺的要素。执行力良好的领导人都会严谨地进行后续追踪,以确保负责计划的人员能依照原定进度完成当初承诺的目标,并找出缺乏纪律、或理念与行动不配合等问题,同时也能厘清各项具体细节,让组织各运作单位的步伐协调。如果遇到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完善的后续追踪也可使计划执行者迅速灵活地应变。举例而言,奇异的高阶上管在每-次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的九十天后——也就是在策略与营运检讨会之前——都会透过为时四十五分钟的视讯会议,让所有参兴计划的人检讨长程方案的情况。领导人可以用一对一、或团队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回馈、一对一的方式,可见如第二章,EDS 执行长布朗的「会后谈话」。若是采团体的方式,每个人部可在团体中学习,因为众多观点可以协助大家看清决策的准则,判断的基础,以及个中的取舍。如此开诚布公的做法,可以看出员工的判断力,并让团队更为合作无间。结束会议前一定要清楚告知后续追踪的方式,包括谁该负责、时间与方法如何、会运用到哪些资源,还有下一次检讨会的时间和与会人员。想要推动任何一个新计划,你都必须亲自投入,而且负责监督贯彻,直到这项计划融人组织,成为组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止。包熙迪: 每当我提出一个新方案,一定会确认它能有效执行。假如我六个月后,就对新方案不闻不问,等于白白浪费公司的资源和员工的时间,也必然会损及我将来提出新计划的效果。大家会想:「反正最多忙上三个月,老板又会想到别的新点子。」他们的肢体语言也会表达出不信任的态度。所以我会特别强调自己是相当投入的,让大家了解我们一定会去做。就算这个计划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我们也不会放弃。如此一来,大家才会明白这可不是随便作作的实验方案。如何找到适台的人来做适合的工作传统的面谈方式在挑选具有执行力的主管时,不太管用,因为它的焦点大多放在应征者的生涯发展以及曾负责过的任务性质。主试者通常不会深入了解这位应征者在过去职务中的真正表现如何,例如:他如何设定工作顺序?决策时,是否会听取他人意见?某些杰出的获利表现是否真是他的功劳,还是他只不过是运气好,在问题爆发前就已离职?有太多人滥用资源,美化自己任内的成果,再让继任者收拾烂摊子。有时,主试者会询问相关人士,仍未必能触探到事情的真相。在主持面谈时,最好多方探索与此人相关的事项,据以在脑海中建构完整的印象。接下来,你必须查出他在过去与目前的各项成就,了解他的想法,以及在他工作抱负背后的驱策动力。包熙迪: 想培养领导人才,第一步就是要面谈与评估可能的人选。我谈的不是监督人力资源部门的作业,或是与最后筛选出的几位应征者面谈而已,而是要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聘。多半的面谈过程都有严重的缺陷。每个人应付面谈的技巧有高有低,有时候面谈表现不佳者反而是最适任的人选。所以,在面谈时一定得深入探询,知道该听取哪些重点,并且尽可能取得补充资科。虽然深究下去,要多花时间与精力,但这么做还是值得的。最需要看重的特质就是执行的精力与热诚。这位应征者是否对执行兴致勃勃,还是只喜欢空谈理论?他是否从学生时代,就以这种热诚来面对所做的每件事?我不在乎他毕业于普林斯顿或只是州立大学,重要的是他在校时的表现如何?他的生命过程中是否有许多成就?他喜欢谈论什么话题?是否津津乐道自己达成任务时的激动,还是总把话题围绕着策略或理论?他是否会仔细剖析自己曾必须克服的障碍?是否会说明自己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各自担负的角色?是否有能力号召其它人共同完成任务?我在评估外来的应征者时,一定会验证他的过往经历,所以直接与他的推荐人对话就非常重要。当我刚执掌联合讯号时,我曾亲自一一询问数十位应征者的推荐人。还记得有些企业执行长会问:「为什么由你亲自打电话?」我总是回答,因为我个人很关心这件事。当我要聘用某人时,我不希望仅是由人事单位来考察他,而希望自己也能亲自查访。我也不会只询问一位推荐人,其它的则交给人事单位联络,我会尽量和两、三位推荐人详谈,即使这得花上许多时间。为了网罗并栽培最佳人选,花再多时间都值得。许多执行长告诉我,我查询应徽者事宜的谈话内容与众不同,因为我会专注于此人的活力、实际执行工作的方法以及曾达成的任务。我会问:「他如何设定优先级?他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他作决策时,是否会听取他人意见?他的职业道德与工作热忱如何?」只有经由这类问题,才能看出此人的真正潜力。我知道我亲自打电话,比较有可能得到实在的回答。如果我认识推荐人,我会比较确信自己得到的不是美化过的数据。如果我找不到任何认识的人可以推荐某位应征者,我就不会想雇用他。无论如何,只要你肯下一番工夫,你就能在评估过程中找到与应征者有关联的人。在刚接掌联合讯号不久时,我曾犯下一项痛苦的错误,也因此学到宝贵的一课。当时我必须开革一位我才雇用不久的高阶行销主管,因为他既独断专横,又不认真完成任务,结果浪费许多时间,却一事无成。我在开革他后,做了一些后续追踪的工作,回头向当初一些推荐他的人查证。其中一位推荐人和我没有私人交情,他说:「其实他一直都有这个问题。」当初这位推荐人为了怕惹麻烦,所以未对我据实相告。由此可见,在向推荐人查证时,绝对要锲而不舍,深入采求事情的核心。坦白沟通,发掘真相许多企业在评估内部人选时,通常也会遇到和面谈外部人员一样的问题,整个过程十分制式,有时甚至到了官僚化或是机械化的地步。主管要评估应征者时,通常会由幕僚提供-套准则,明列担任职位该具备的条件。审核应征者数据时,你必须找出是哪些特质,让他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他曾完成哪些工作?困难度如何?他是否能鼓舞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机械化评量方式有许多缺失,其中之一就是无法显示出应征者「如何」完成任务——他的工作方式是增强、或削弱组织及员工的实力?领导人『如何』完成任务,其重要性并不逊于「是否」完成任务,有时候犹有过之。如果以错误的式完成任务,将会对组织造成重大的伤害。在机械化评量方式中,很容易判断应征者完成过哪些任务:只要列出任务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数据数据,就可以看出任务是否完成。然而是否有其它外在因素影响他完成任务的能力?他是否在逆境中取得辉煌的成果,或是甘冒未来的风险,以求取眼前的成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是否同时厚植公司实力,让部属有机会培养领导能力,并赋与他们成长的空间?还是在任务完成后,只留下一个情疲力竭、功能残缺的团队?光靠制式的评核表,你永远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以错误的方式达成任务,有时后果极其堪虑。朗讯和其它一些电信供货商的领导阶层,为了达成野心勃勃的业绩成长目标,不惜对某些客户过分扩张信用,还同意回收客户销不出去的产品,终于使公司陷入困境。此外,还有更一种典型的例子。假设戴夫和麦可去年都达成业绩目标,而苏珊却落后目标。在机械化——也有人说是客观化——评量方式下,戴夫和麦可领得到年终奖金,苏珊则不能。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他们所各自面对的处境,结果将大不相同。戴夫的成功靠的是市场本身比预期中更为强劲。如果他能善尽本身职责,至少应该超越原订目标20%。至于苏珊领导的部门,因某项原料突然缺货,以致成本增加了20%,利润自然骤降。如果不是苏珊当机立断,加速实行-些拟好的生产力改进措施,结果会更不堪设想。况且业界许多竞争对手业绩滑落的状况更为严重。至于麦可,他所掌管的部门和苏珊一样遇上危机,但是他仍然达成业绩目标。原因是他停止开发两项新产品,而且强制将许多产品运给经销商——这种做法会导致下一季库存过剩,损及企业利益,换言之,他是预支未来,充当眼前的业绩。由此看来,如果有人该得奖金,则非苏珊莫属。可是,太多时候我们纯粹根据数字或所谓的客观准则来评量员工,并以此排定绩效的优劣顺序。可是,如果奖励的对象不得其人,整个组织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往后没有人会尽心解决问题,只看到缺乏绩效者出头,而真正有绩效者却开始另谋高就,找寻更赏识他们的地方。要做好评估,主管必须仔细观察人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哪些人不论外在情况如何,都能不负使命?哪些人面对逆境,依然可以善用资源、努力进取,并且发挥创意?又有哪些人纯粹是运气妤,实际上并未尽全力争取更好的绩效?还有哪些人虽然达成预设目标,却牺牲了组织的士气及长期绩效?坦诚的对话在人员流程中特别重要。如果评量他人表现时不能直言相告,这种评估就失去意义,不论对组织或对需要回馈的员工都是如此。然而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员工从未获得坦诚的评量。负责评量者必须具备道德勇气与情绪韧性,方能直言无讳。经理人常会这么想:如果当面告知某人他的行为有待改进,一定会引发争辩,还是别惹这种麻烦。许多主管因乏人指点,没有练习的机会,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所以根本没信心,让自己的客观立场发挥力量。在联合讯号尚未与汉威联合合并之前,瑞林杰(DunRedlinger)是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二○○一年他又在汉威联合担任同样的职务。他回忆包熙迪执掌联合讯号之前的情况:「从前绩效评估的气氛都是轻松愉快的。我和属下单独晤谈时会说:『哈利,你知道吗?你在这六个项目上都表现得太好了。』之后我会轻描谈写地指出:『不过还是想想你和其它人沟通的情形,如果你能在这方面再加强一下,岂不更理想吗?』所有的话语都是模糊而正面的,就像果汁只有糖水却不见果肉。「其实负责评估者应该这么想:如果能够诚实告诉他,问题出在哪里,他也愿意改正,这对他将大有助益。如果你和主管晤谈时,他完全没有提到你的弱点,再回去找他!否则你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包熙迪: 我告诉手下的主管们,应该以日常的用语和文字来做绩效评估,而不要用人力资源那套专业术语,有时候也可以和负责人力资源的部门交换意见——我就时常这么做。我会说:「这是我做的评估结果。你也和他谈过,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听到不错的观点,我会把它加进我的评估中。不过,基本上评估还是我的责任。我希望被评估的人能感受到,做决定的是我本人,而非委托别人代劳,这点是我相当在意的。良好而坦诚的评量会提及对方表现优秀的事项,还有必须改进的事项。就是这么简单。你用不着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只要实话实说即可。这种评量具体明确、直指重点,而且能达到效果。举例而言,在进行评量时,你可能会说:「你企图心强,工作热心,人缘也很好。还有你很有慨念,分析能力强,也能参与团队合作。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你的进取心不够,也优柔寡断。你对别人要求不够高,培养团队的方式也未能符合我们的要求——去年你手下升迁的人太少。」然后你再透过具体观察到的实例,说明上述这些观点。对员工的评量应放在他的工作脉络中。举例而言,汉威联合的主管常将人员、营运与策略三项流程衔接起来,观察受评量者在每-领域的表现如何。比如说,某个营业人员在策略方面实力不够,这就会被列为待改进事项。负责评量的主管如果认为当面指正不够有效,就必须说明他准备如何协助受评量者改进弱黜,例如:「我们得替他找一位指导员。」或是:「为了补强他在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再指派一项任务让他历练」主管并亲自出马帮忙他。最后主管应该坐下来与员工讨论评量的结果。这时我会说:「现在我要做出总结。你已经听过我的意见——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待他回答之后,我会说:「就是这样了,我们都同意,这些是你要加强的部分。有些个性是天生的,你不见得能完全改变,不过应该还是可以修正与改进。」最后,受评量者在评鉴表上签名,这就等于表示:「我非常感激你肯定我的那些美言。对于该加强学习的指正,我也诚心接纳。未来我会特别注意自己要克服这些缺点。」这样的评量方式推广下去,有好几千人采行,最后整个汉威联合的组织部采用这种方法。以我个人而言,每当我巡视各事业部门时,都会检视最高主管以及他们的直属人员——也许会有五十到七十五位不等——的绩效评鉴。对于所有因表现杰出而晋升到现职的高潜力人才,我都会查看他们的绩效、如果发现有表现不佳者,会给予适当处置。通常我会写五到六页的信函,与他们个别沟通,六个月之后我会复检一次,看看他们是否采纳了我的意见。如果能将这种评核方式向下推广到整个纠织,必然能使你的人力大大改善。不习惯以坦诚态度进行评量的主管,-开始很难接受这种方式。瑞林杰指出:「他们会排斥这种做法。如何让这些人了解呢?我们开始推行时,不但困难重重,而且时常引起争论。有时候你要以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假设有人说『老哈利表现得十分不错。』你就可能故意回答说:『你疯了,他只配垫底,根本成不了事。他只会说大话。』大家会对这些人的评价相互争辩,然而,最后每个人都会对受评量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坦诚的评量过程让各事业部的总经理更注重自己人才的素质,并将之视为一项基本的竞争优势。他们下断地提升团队层次,假以时日,团队的工作能力便会愈来愈强,而且在面对竞争时表现更优异。整个组织的讨论内容也会和以往不同,大家不再只争辩受评量者的素质与绩效,而会更专注于设想自己能提供何种协助,以协助他克服知识、经验或是能力上的不足;或者,是否该谪他走路。」任用适合的人做适合的工作,其中的过程并没有什么复杂之处,只不过是有系统、有原则地面试与评量员工,并透过有效的回馈,让他们下断进步。本书第二部所提出的三大基石,乃是执行之三项核心流程的重要基础。如果企业的主管具备良好的个人修为,企业文化又奖励员工的执行力,并能建立一套让人员适才适所的制度,这家企业便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得从有效地操作与管理各项核心流程。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第三部执行的三个核心流程第六章人员流程:与策略流程、营运流程连结人员流程比策略流程或营运流程都来得重要,因为组织毕竟要靠人来判断市场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判断来制定策略,再将策略转化为现实的营运。简言之,如果没把人员流程做好,你绝对无法让企业的潜力完全发挥。健全的人员流程有三项目标:首先是精准而深入地评量每位员工;其次是提供一个鉴别与培养各类领导人才的架构,以配合组织未来执行策略的需要;第三则是充实领导人才储备管道,以做为健全接班计划的基础。很少有公司能同时圆满地达成这三项目标。传统人员流程的最大缺失,就是眼睛向后看,只专注于评量员工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殊不知这些人是否有能力处理明天的工作反而更加重要得多。我们看过不少人在单位主管的工作上表现不错,甚至十分杰出,却没有能力领导这个单位更上层楼。公司常会等到财务报表的结果公布之后,才更动关键的领导职位,其实此时伤害已然造成。营运结果是落后指针,记录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且还有时间落差。用错人,步步皆错夏蓝: 人员流程上的失误会造成企业巨额的损失,只是账面上看不出来而已,以下就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案例。几年前,某家资本额四十亿美元的化学公司投资了二亿五千万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建厂,这是该公司执行长整体策略的一环,预定将资源由成长缓慢的美国市场移往开发中国家,整个构想看起来很有道理。执行长将建厂计划交给原任巴西工厂的经理负责,因为他过去在巴西的表现卓越。到了二○○一年年初,这位执行长打电话给我「你可以去印度尼西亚一趟吗?这项投资计划就像一个石磨套在我脖子上、你去看一下吧。」我到雅加达后,发现情况已无可救药。由于建筑工程拖延,使工厂开始生产的时间远远落后进度。巴西的经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包商、取得执照、处理工会问题或召募需要的人员。等到工厂好不容易开张,他又卖不掉生产出来的货品。这位经理人所具备的能力,并不足以经营一间完整的公司,其实他在巴西就有这样的问题,只不过到了印度尼西亚就更为严重,因为他对印度尼西亚几乎一无所知,尤其不懂该如何在当地做生意。的确,他把巴西厂经营得很好,但他是技术专家,而不是总经理之才。他不了解客户关系的诀窍或市场的定价的问题,更不晓得如何在印度尼西亚这种国家,与各类政府机构发展并维持良好关系。他没有在政治圈周旋的本领-一这是在当地做生意不可或缺的条件。他既无法综观全局,又欠缺经营智慧中最为核心的技能,即了解企业的生财之道。他对做生意仍属生手,也不知如何在当地甄选合用的人员。他与企业总部间根本没有实质的联系,总部本身也没有任何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人员。公司最高层级的二十位主管中没有人到过印度尼西亚,连度假也不曾去过。他们纯粹是接受一家美国顾问公司的设厂地点建议,但这对他们了解当地做生意的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帮助。这家公司在未确定已找到适当的经营人才前,怎么能这样就将二亿五千万美元砸到印度尼西亚去?执行长选中那位经理,纯粹只是就理论上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技术专业很强的人,而且来自开发中国家的人应该比较懂得如何处理其它开发中国家的情况。他并未透过适当的人员流程,取得有关这位经理之领导能力与经营智能的信息。让错误的人去执行企业策略的关键部分,这种决策错误屡见不鲜。无论是到国外拓展业务或在国内实施新方案,有太多领导人忘记问些最基本的问题:谁要来执行这项策略?他们有这个能力吗?上述那家公司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问题,似该公司已经不可能将之付诸执行了。我回美国后,就建议执行长撤销这笔投资。最后该公司放弃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计划,并用那间工厂交换位于另一个国家的工厂。下面再举另一家英国公司为海外业务挑选人才的例子,只不过,他们的情况与上述公司完全相反。这家公司业界为第三大,股价表现优异,过去十年内股价上涨幅度较史坦普五百指数(S&P 500)超出25%。很自然的,他们在挑选人才时,也是放眼全世界。  一九九七年,该公司面临一项重要的人才挑选问题。该公司在欧洲的业绩表现向来不佳,各国的据点仿佛分封割据的诸侯,让公司的欧洲策略无法发挥整合作用。欧洲的执行长在一直无法于割据势力间取得任何综效后,即将办理退休。  显然该公司需要找一位业务整合高手接任,以有效执行横跨欧洲的策略计划。由于这个人也将是未来整间公司的重要接班人选,因此相关的要求特别严苛:必须兼具广度与深度,有能力洞察外在变迁来调整企业活动,能快速稳固地建立新的管理团队,同时能构想并执行一项充满活力的策略。  传统上,这个职位的人选会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不过当时这些可能人选中并没有符合条件者。在后续的讨论中,由公司的全球人才数据库中发现了一位看似不太可能的人选。他是某开发中国家的公司领导人,出生、成长于当地,他一路晋升为该国的营业主管,而且过去三年表现优异,超乎任何人的预期。在许多公司,这个人根本不会破列入考虑之列,他们会转而向外界求才。不过该公司在经过一番缜密的考虑后,终于决定指派他接任欧洲的工作。后来,他果真表现良好,而且到二○○二年时,已经成为该公司执行长的热门接班人选。  要确认某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一职位,其实不一定都像上例那么一清二楚。有时候你可能得撤换一位续效卓越的主管,只为了换上能带领企业再上层楼的人才。    夏蓝︰ 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到一九九○年代末期之间,某家大公司重要事业部的经理成功地将业务由全球第三提升至全球第一的宝座。他使业务全球化,扩增产品的服务,也大幅提高生产力。他的执行能力在整个公司几乎无人可及。  但是在一次策略会议上,公司高阶领导人得出结论,未来公司的营收若要能继续成长,便需要重新定义市场需求,让它更具有想象力、范围更广泛,同时还要运用新科技让产品的开发速度更快,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当执行长将这些策略需求连结到人员流程的对话上时,他发现虽然这位经理以往成就非凡,但该事业部若要更上层楼,必须有新的领导人与管理团队。  这项决策对这位经理当然是个打击。公司给了他几个月的缓冲期,让他获得寻找新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与支持。结果他在辞职前,顺利找到一份能发挥才能的理想工作。  事隔三年之后再来回顾,执行长当时的判断相当正确。新的团队续效优异,营收年平均成长率为15%,获利年平均成长率更高达18%。  有的时候,问题已经很清楚,此时公司便应及早采取行动。我们在前面提过,领导人如果靠牺牲组织为代价而达成目标数字,可能会造成重大的损害。我们也看到,某些主管因本身的负面行为而导致团队无法有效共事,耗损了整个组织的实力,让公司最后不得不开革此人。要从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是否适任现有的工作并不困难,当然最好还是确定要让正确的人担任重要的职位,若能及早纠正员工的行为,对公司的竞争力关系重大。  在许多组织内,为创造执行的纪律,即使是一些最高阶层也需要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几年前在我任职的一家大型铁路公司中,有位执行副总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此人——姑且称他为琼斯——在社交场合相当予人好感,在办公室里却是个令人生畏的残酷独裁者,他甚至会利用联系各州办公室的内部通讯肆意谩骂员工。大家都心知肚明,他违反了公司一再重申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由于他掌管了八成的预算与员工,所以权限庞大,足以影响不少人的前途。  遭到琼斯粗暴对待的并非只有他的属下,他对同僚以及执行长也倨傲无礼。执行长早先曾离开公司一段时间,再度回来后,被任命担任这个最高职位。琼斯认为这个位子原本应该是他的,所以对执行长毫不尊重。执行长是位聪明、高尚、态度温和的君子,他尝试用温和的方式改变琼斯的行为,却得不到任何成果。他之所以还容忍着琼斯,是因为考量琼斯过去的贡献。  有一天,我参加该公司决策委员会的会议,会中执行长以一贯温文有礼的态度报告,指出决策委员会为达成特领域。令我吃惊的是,琼斯以粗鄙的语言以及傲慢的态度响应,斩钉截铁地告诉执行长此事绝无可能。琼斯毫不担心会被革职,因为他吃定执行长是位谦和君子,而且他相信如果自己和执行长作对,董事会会站在他这边。琼斯还认为,如果他破迫离职,公司将会陷于瘫痪。不过这次,执行长可是打定了主意,并取得了董事会的支持,在一个月内就把琼斯开除,令公司内部有如释重负之感。在琼斯的直属部下接任之后,不一样的作风,加上成本削减,股价在四年内就整整上涨-倍。  像琼斯这种主管不但耗损公司元气,也妨碍员工的发展。领导人若不能有效地约束这种人,就是有亏职守。健全的人员流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架构,能确保组织的长期人才需求无虞,并且得以规划欲达成这些需求的必要行动。人员流程是以下列四项关键做法为基础:●连结策略计划及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连结营运计划的目标,包括具体的财务目标。●透过持续的改善、接班深度(succession depth)的分析、人员流失风险(retention risk)的降低,开拓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决定该如何处埋缺乏绩效的人。●将人力资源的任务与运作加以转型。关键作法一:人员流程与策略流程、营运流程的连结人员流程的第一项关键做法,就是与策略流程的短期(○.二年)、中期(二.五年)、长期的阶段性目标,乃至与营运计划的目标相互连结起来。透过这样的连结,企业领导人得以确保内部人力在素质与数量上,均能配合执行策略所需。假设某家飞机零件制造商XYZ 公司有项新策略,除了制造产品外,也提供各项解决方案,包括能维系客户并增加收入的售后服务等:除此之外,XYZ 公司还打算争取航空公司以外的客户。于是公司的人员流程对话开始有了新的焦点:当业务性质由出售商品转变为出售解决方案时,员工的技能组合需要有什么更动。许多员工在现职表现良好,但是如果要执行新策略,公司势必要重新评估领导团队并延揽新的销售人才。这么一来,哪些人的技术有落后之虞?训练工程师从事设计解决方案这项新任务,需要多长的前置时间?又该由谁负责?决定组织内哪些高绩效员工将无法胜任未来新策略的挑战,的确是相当棘手的社会流程——有谁愿意告知优秀的人员,他们没有能力更上层楼?不过这项任务还是必须完成,而本章所描述的人员流程正可迫使领导人正视这些问题。将人员、策略与营运相互衔接起来,也有助于找出企业下一年度的挑战任务。XYZ 公司必须改善供应链管理,这是提供销售服务给旧有客户相当重要的技巧。除了新的技能之外,XYZ 公司还必须提升维修服务的业务,让它成为直属总裁的利润中心,以期获得应有的重视与权责。策略成为全球XYZ 系统的顶级供货商,并以多层次客户为对象策略的阶段性目标短期(0-2 年)    ● 扩展既有产品线,转为出售解决方案 ● 展开新方案,扩大对旧有客户群的服务● 确定拥有新科技所需的技能    中期(2-5 年)● 进一步扩大与深耕现有客户类别 ● 发展中程方案,将解决方案销售给新客户群● 评估与洽谈联盟伙伴构想    长期(5 年以上) ● 成为跃进式科技(leapfrog technology)先锋● 建立更多有用的联盟● 开发低成本外包的构想      关键做法二:透过持续改善摘要表、接班深度,分析与降低人员流失风险来建构领导人才储备管道要达成中期与长朋的阶段性目标,非常需要有一个领导人才储备管道,以储备可造之才。公司必须对储备人才的现况进行评量,判断他们该加强哪些地方,以便能承担更重大的责任。经由评量所产生的讨论结果,将可显示公司的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在质与量上是否合宜。就强化组织竞争优势而言,没有此这更重要的事了。领导能力评量摘要表(Leadership Assessment Summary) :领导能力评量摘要表乃是就一组人员的绩效以及行为加以比较,是一项有用的工具,可以建构出领导人才储备管道的全貌。以XYZ 公司的摘要表为例(图一,请见下页),其中不仅可以看出哪位销售主管曾赢得大笔合约(绩效),也显示哪些人与同事合作无间、哪些人喜欢单打独斗(行为)。要销售解决方案,显然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原本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销售主管必须培养新的行为模式,才可能在新环境中成功。领导能力评量摘要表全面检视公司内潜力高、或可提拔的族群,他们在续效与行为方面两者俱佳,也就是位于右上象限。同样地,我们也可看到绩效超过标准但行为有待改善的人员,还有两方面都不符水准的人员。领导能力评量摘要表乃是好几项关键信息及相关资科的汇整结果,其中包括持续改善摘要表、接班深度分析、人员流失风险分析。持续改善摘要表: 这个表看起来颇似传统的续效评量表,不过它除了列出关键的绩效重点--包括主要成就与未完成目标,还对未来有待强化的事项提供明确具体的有用信息,并可协助员工持续改善绩效(图二,请见下页)。下面让我们以苏珊.詹姆斯这位行销副总裁为例加以说明。在领导能力评量摘要表中,她被评为具高度潜力。她二○○一年的绩效重点,包括为新的解决方案销售环境研拟维修服务策略,以及为欧洲市场制定行销与利润改善策略。她在二○○二年的挑战则包括继续执行维修服务策略,尤其是供应链管理。虽然她重视客户,也熟悉产业与产品,却仍有一些待强化的重要事项。她必须透过指导部属来建立自己的团队,设法提升表现不佳者的技能,尤其是负责欧洲市场的人员。由于解决方案的销售计划需要雇用为数可观的新人,所以她也必须有把握能有效整合新进员工。持续改善摘要表构成接班计划的基础,显示出组织内未来可能晋升至更高阶级的人才。苏珊在现职上最多只需再待上两年:她已被明确认定为『明日之星』,预计不久的将来即可晋升为事业部的总裁。接班深度与人员流失风险分析:要进行人才规画,并为高潜力员工建立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分析接班深度与人员流失风险乃是重点工作。这两顶工作合起来看,正体现了『人才是最重要资产』这句口号的意涵,也是探讨个人需求以及调整或升迁职位的依据。至于如何留住重要的员工,乃至如何找人更替突然离职、晋升或不能胜任的人员,也都是要注意的重点。图二改善摘要表人员流失风险分析检视的是员工的市场价值、异动的可能性、离职后公司将面临的风险。加果员工担任现职的时间太长,可能会觉得升迁受阻,就此较容易考虑猎人头公司的邀约。以苏珊而言,她对于企业的未来,以及是否能成功销售解决方案与维修服务这项新任务,都是个关键角色。因此,XYZ 公司会采取几项行动留住她,除了立即认可并奖励她的贡献外,还要让她了解公司未来的计划。此外,公司也会慎重考虑,腾出一个较高阶的位子,让她有继续成长的空间。透过接班深度分析,公司可以得知本身是否有足够的高潜力人才,可供填补各个关键职位,同时也可检视是否有高潜力人才放错了位置,还有如果不空出某项职位,是否有些重要员工会因而求去。奇异电器、高露洁、汉威联合等公司拥有优异的人员流程,使它们成为学习的标竿。一九九○年代中期,奇异已成为全球最佳的领导人才养成中心,各事业部总裁都是各方竞相邀约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列于公司年报中,顶尖的猎人头公司-直环伺在他们身旁。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就要靠奇异的人员流程发挥功能,除了搜集相关资枓,也提供财务上的奖励,例如退休时才能变现的配股。不过,如果有任何一位关键人物真的离职时,这一流程也几乎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就找到接任人选。例如二○○一年春,奇异的设备事业部总裁(Larry Johnson)宣布辞职,前往艾伯森(Albertson)连锁事业担任执行长,结果奇异当天就提出继任人选,甚至还在同一天公布了此一骨牌效应下所有升迁者的名单。及早确认高潜力以及可提拔的人才,可以避免两种危险:一是组织的惰性——让员工在同一职位任职过久(这在许多产业中相当普遍);一是某些员工升迁过速(例如某些网络公司二十来岁的主管,根本毫无高阶管理职位所需的经验)。夏蓝: 如果企业没有以良好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的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就可能会面对不少难题:一方面要顾及接班深度、留住未来领导人才,一方面却要因应眼前的经济现实层面,这样的矛盾将会使公司很难做出取舍。最近有家大型的多角化公司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例。该公司获利金额第二大的事业部过去一直呈现扩张走势,不过整体企业环境已经恶化,产业已呈现负成长,未来两年、甚至以后,都难见问升。该事业部总裁下一年度即将退休,继任者势将面对艰困的挑战。他除了要进行新的削减成本的措施外,还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不再由每一产品线各自形成利润中心,拥有自己的行销、法务、人力资源与工程人员,而转为配置共享人员的功能性组织。这个职位的可能接任人选有两位。其中一位是保罗,四十岁,极为成功的行销人才,备受客户与同僚欢迎,自事业部的内部一路晋升上来,也被视为七、八年后接任执行长的热门人选。另一位是罗杰,五十多岁,是经验老到的管理者,在公司另外两个事业部有过辉煌的成功纪录,由于他还有六年就要退休,因此与执行长一职无缘。公司的执行长极为青睐保罗,但事业部总裁却对他怀虑,担心他不足以在日益艰困的环境中胜任愉快。他指出保罗不曾承担过利润中心的责任,而且经过评估让他更担心保罗的韧性不足以处理成本紧缩、规模调整、与供应岗谈判、乃至企业重新定位等重要任务。至于罗杰,他认为比较有成功的机会——他有过掌管几个利润中心的历练,而且也展现了面对棘手问题的决策能力。可是,执行长也担心如果由罗杰接任,将会阻碍公司的接班计划,因为保罗很可能会因而离职,而其它有志晋身领导人才储备管道的人也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怀疑。同时他也指出,一些未来的领导人才如果看到罗杰中选,会认为公司太过保守。因此执行长建议:『我们给保罗一个接受考验的机会。他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我认为他会在这个职位上成长。』事业部总裁对此提出异议:『如果他无法成长到这个职位所要求的标准,我们可就麻烦大了。这个事业部对公司绩效攸关重大,何况华尔街现在可是毫不留情。而且老实说,我根本就不认为他该列入接班人选之中。』执行长与集团领导人决定征询更多的意见,于是邀请财务长与人力部门主管加入,四个人足足争论了四个小时,而且不时出现火爆场面。最后他们得到结论,保罗不是该项职位的适合人选。在冗长的讨论过程中,保罗的不足之处由他的成功纪录中浮现出来。他从未需要面对逆境,而且在进一步探讨他的人格持质后,大家认定他无法通过逆境的考验。更有甚者,他们也相信他不宜再被列入可能的接班人选中。经由这次经验,公司的高阶领导团队学到了重要的教训。他们了解自己高估了某位看来潜力十足的执行长接班人选,也决定为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制定更严谨的新准则。汉威联合的人才评估人才评估(talent review)是人员流程中主要的社会运作机制。这些评估在汉威联合称为管理资源评估(management resource reviews,MRRs),每年春秋两季在策略会议与营运会议之间各举行两天。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被评估之列,一些最高层级的主管由执行长负责,下面各企业单位则由其总经理负责。评估内容除了员工在目前职位上的表现外,还列出可接任他们工作者的名单,同时也找出具有潜力而应在下一年度升迁的员工。当然,表现不良的员工及其处埋方式也在讨论之列,看看是否可透过经验传授而加以改善,或者他们根本不适合担任目前的职位?各单位领导人必须就可能离职或异动的人员提出替代人选。除了个别员工的绩效外,人才评估也会触及组织设计,一般才能的开发、为执行组织策略而有待强化的技能等。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执行力全书
执行力全书-2
执行力全书-3
执行力全书-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执行力
执行力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