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让孩子自己拟定一个计划几乎所有孩子,天生都是缺少时间概念的。他们渴望自由,无拘无束,但如果不加指导地把时间交给他,他就会像挥霍空气一样毫不在意。不过,如果父母给他一个计划他要么会厌倦,要么完全心不在焉。这是父母常常对教育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恰当的方法是让他自己做一份每天的时间安排表。当然,许多孩子可能刚开始会按时间表去做,但接下来又忘了,父母除了提醒以外,可以针对孩子每天完成计划的情况打分。一周下来,一个月下来,作一个评价,并适当给出物质和精神奖励。(5) 从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开始一般说来,一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他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会比较差,我从对小斯宾塞的教育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自我教育并不仅仅指获取一些能登大雅之堂的知识,恰恰相反,他也包括自我生存能力的获取。我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活中,天才毕竟是少数,而且很多后来被誉为天才的人,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因此,到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年龄,应该让他学会生存,比如洗衣、做饭、扫地,只要不是完全把他当做劳动力来对待就行了。生活自理,还意味着培养孩子独立、不依赖的意识和劳动的习惯。许多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他在生存能力上反而减弱。原因就是许多应该他自己去完成的事,被交给了女佣或者父母,这是不可取的。(6) 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事周末人们一般会到户外去郊游,但绝大多数时间是由成人在作决定,带什么东西,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办,在哪里吃饭,哪里住宿,花多少钱等等。孩子几乎是一个附属品,他们很多时候更像一个富有的绅士,由管家或其他什么人安排一切。我认为完全应该把关系倒过来,他应该是责任人,而不是旁观者。3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在人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书籍总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教育孩子的书,这是不应该的。我认为一个镇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哪怕很小一间屋子也行,只要有了,就可以慢慢增加。一个家庭也应该有一些藏书。不管世道如何变,家境如何变,但书中的知识和智慧是不会变的。有的家庭,图书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不但成为孩子可以遨游的一个巨大知识空间,而且还留下宝贵的求知的传统。有藏书的家庭和几乎没有什么书的家庭,孩子的最初环境就有了好坏之分。险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1)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开始得越早越好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是这样。当婴幼儿瞪大眼睛听父母念书时,看起来也许他们不完全懂,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在给一棵幼树浇水时,它不会马上长出叶子、开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静静地吸收,机体内的纤维组织也在发生变化。我曾经对除了小斯宾塞之外的200多名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爱听书、读书的习惯。具体在每天的什么时间读书,并不重要,只要每天坚持在同一个时间读上15分钟书,就一定会有作用。(2) 读书的习惯最好遍及家里的每个人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津津有味地读书,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看不懂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给他念。(3) 孩子要有自己的书柜在教育小斯宾塞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书和我的书混在一起,他自己的书经常找不到。后来我和他一起做了一个他自己的小书架,把各种书都贴上标签,圣经故事、植物入门、童话传说、儿童画报都分类放进去。此外,我不给他准备了几本工具书。小斯宾塞非常喜欢这个属于他自己的书架,他把它当做了自己的小图书馆,只要有机会找到书,就整齐地放进去。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在我看来,存书比存钱更好!(4) 帮助孩子选好书对于开阔孩子视野来说,书多一些当然好,但对于一些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方面,书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会杂乱,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每一个方面选好一本书,就像选好一位老师一样重要。有的孩子读了五本书,可能不如一个孩子只读一本书。就像你去听别人讲话,碰上一个智慧的人,你会停下来,久久聆听;而碰上一个唠唠叨叨,以没有多少见识的人,则只会败坏你的兴致。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3岁~6岁的儿童喜欢有色彩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以及动物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重叠句对他们也特别有用。6岁~8岁的孩子对书籍开始有偏好,除了父母认为重要的以外,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8岁以上的孩子,喜欢一些幽默、民间故事、古典名著以及奇幻、侦探故事。第九章 如何培养孩子快乐写作的能力l 我认为没有什么语言比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更动人,也没有什么言辞比事物本身更具有魅力。热爱真理,谦卑地折服于真理的语气,比任何强辞雄辩都更让人愿意聆听。l 记忆了自己的语言的人是痛苦的,被迫用别人的语气、思路去说话也是痛苦的。l 相反,一些某个时期在语言上显得笨拙、力不从心的孩子,反而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他们比前者更珍惜语言,更懂得去倾听内心和外部世界真实的声音。我认为没有什么语言比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更动人,也没有什么言辞比事物本身更具有魅力.热爱真理,谦卑地折服于真理的语气,比任何强辞雄辩都更让人愿意聆听。如果说写作有什么法则,这就是法则。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表达更吸引人,就应该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1 找到自己的语言范文常常是用来教孩子写作和表达的。我们在让孩子阅读范文时,应该告诉孩子范文之所以感人,或者有说服力,绝不是因为它是范文,被印成了铅字,而是因为它流露了真实的情感、思想,描写了真实的生活。要告诉孩子他自己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写出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的,别人愿意听、看的。本来,选取一些文辞优美、内容感人的范文让孩子阅读,只是为了让孩子受到一些言语的熏陶、思想的教益,但孩子往往会面对纸张,就好像非得要写出像范文一样的文章。孩子变成了所模仿的对象。忘记了自己的语言的人是痛苦的,被迫用别人的语气、思路去说话也是痛苦的。正如走路一样,如果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总去模仿另一个人走路的样子,他最后可能连路都不会走了。2 仅仅是把回忆变成文字一次,小斯宾塞好奇地问我,怎样写作文,我告诉他,从屋后的花园写起吧。他于是很认真地坐在花园里,呆了一个下午,却没有写出几行字来,当我拿起他的本子时,他说:“我不知道写什么”。我知道,这是许多孩子都面临的语言障碍,他们不习惯把记忆转变成文字,也不习惯把看见的事物变成文字,总认为作文是一件复杂的大事。于是我告诉他:试试快乐写作的方式,假设你很想把我们屋后的花园告诉你最喜欢的朋友,并希望他看了以后到这里来玩,你就不会困难了。另外,你已经很熟悉我们的花园了,用不着像画画一样照着写,试试用你的回忆。小斯宾塞果然重新开始了。这一次,他写得很顺利,把花园里有什么树、什么花、什么时候最好玩,全都写了进去,仿佛不如此他的朋友就不知道花园有多美、多有趣。读完这篇《屋后的花园》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原来,花园在小斯宾塞的心里完全是一个快乐得如同仙境一样的地方。他在作文里这样写到:“夏夜,有时天上布满无数星星,我喜欢坐在花园里,静静地看它们,听它们说话的声音。凉风从花园的树叶里吹过,树叶也像在低声细语……”3 不要让语言潜能妨碍孩子写作一般来说,具有语言潜能的孩子总是在口头表达上表现得很出色,他们善于学习和模仿新的词汇,很小就对成人语言环境有天生的敏感。父母们常常会惊奇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使用各种词汇,各种句式的联接也是那样的恰当、准确,各种修辞使用也恰到好处,在辩论中总是占有优势。本来,这种孩子已经有很好的语言潜能,完全可以在写作上发展。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写不好作文(当然,也有的写得很好)。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语言的天赋阻碍了真实的表达。相反,一些某个时期在语言上显得笨拙、力不从心的孩子,反而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他们比前者更珍惜语言,更懂得去倾听内心和外部世界真实的声音。我认为在教育孩子写作的时候,对于语言潜能好,能言善辩的孩子要提醒他,语言本身的力量绝不会超过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真相。同样,语言如果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和感情,它只会变得华丽、虚弱。真理是朴实的,但每个人都愿意倾听。还应该告诉孩子,不要把虚构的当成了真实的。童话,就是童话,而其他文体则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一旦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语言天赋便会插上另一个翅膀,在表达的天空自由翱翔。我曾经受到镇上公立学校的邀请,给老师和孩子讲如何写作文。我谈到这个观点时,一位拉丁语老师反问道:难道我们不需要鼓励孩子去大胆想像吗?是的,孩子是需要想像,但之前他最好先学会准确地描述自己和外部事物,最好先学会记录自己的回忆。如果要虚构,那只是在写故事和童话时才那样做,不能让孩子为了写作文而去想像,就像不要让孩子因为题目是快乐而去总装出快乐一样4 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写作是一项作业、任务、要求,还是一件自己愿意做、想做的事?这是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每个孩子都在按老师的题目、父母的要求写作文,但我认为其实不然。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孩子自选、自拟题目,是我对小斯宾塞写作训练一贯的做法。之前我曾经和许多父母一样为他出题,但几乎每一个题目他都不感兴趣,或者写不下去。后来我尝试让他自拟题目,他发现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因为凡是他自己拟的题目,都是他熟悉的、想写的,比如《蜘蛛的网》、《德柏特家的狗》。更有趣的是,一篇题为《与斯宾塞先生夜谈》的文章,把我在一天晚上与他讨论“耶稣为什么不逃走”的问题全写了进去。这些题目和我给他出的“如何成为一个绅士”、“祖国”等尽管相去甚远,但每篇都真实、生动、有趣。当然麻烦也随之而来,受我的影响,镇上的许多孩子都自拟拟题目写作文,而且兴致勃勃。一天,史蒂文太太拿着一篇作文来找我。她怒气冲冲,进门时差点被裙子绊住跌一跤。“伟大的教育家斯宾塞先生,看看,难道这就是你教给孩子的作文吗?我的上帝啊!”我赶紧接住她扔到我手里的本子,仔细看起来,题目是“我的上帝啊”——真是太巧了,与史蒂文太太进门说的第一句话一模一样。我的妈妈,也就是人们称的史蒂文太太,总是说我不听话,她好像一点也不喜欢我,很多时候,她的尖叫和恐吓让我绝望极了。以下是我记得最清楚的话:“你难道想挨一顿吗?”当然我不想,如果是问我想不想要一只冰淇淋或者下周不用上课,那我一定马上回答她。不幸的是,当她说“你想挨一顿吗”时接着总是揪住我的耳朵——问我反正是多余的。“你再这样胡闹,我就剥了你的皮!”这句话比干脆打我一顿更厉害,我曾见过她听力地把一只兔子的皮剥下来,我决不会让她在我身上练习这种技巧。“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其实我心里明白,“最后一次”后面,还会有很多次。“你以为你是谁?”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我紧张的了。难道我是谁她不知道吗?有时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生下来时真的和别人的孩子抱错了。“我洗衣服、煮饭把手指都磨破了,还不是为了你们。”其实我早就建议她干这些活时最好戴上手套。“你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我倒真希望是这样,否则她又会说:“你以为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吗?”“唉!我的上帝啊!”我一听到这句话就绝望。难道上帝真是她的吗?当我看完时,差点忍不住笑起来。客观地说,这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生动,还有一点幽默。我问史蒂文太太说:“你觉得他写得真实吗?”“真实——但这也算作文吗?”以我的学识和所受的教育来看,无疑这就是作文,而且是他自己的作文。并且,我相信许多父母看了这篇作文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会受到启发。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写一样的题目?如果他对这个题目所涉及的题材没有体验、也不熟悉怎么办?前几年的大学升学考试,由教育大臣出的题目真让人又可气又可笑。一个命题是“母亲”,难道那些福利学校毕业的孤儿们也非得写这个题目吗?一些孩子生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自己的母亲。这难道不是有点不公平吗?另一个题目是“我敬爱的人”,许许多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根本就没有什么谈得上敬爱的人,这不是非让他们撒谎不可吗?虽然我非常理解教育大臣出这些题目的良苦用心,但这无疑是把写作这种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做的事变成了为教育大臣或老师的愿望而做的事。结果之一是,即使你是一个写作上的天才,如果碰上不熟悉的题目,也会被大学拒之门外。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蠢事教育部再也不干了。现在的题目从题材到体裁,选择的余地都更大了。除此之外,让小斯宾塞对写作乐此不疲的是我从来都鼓励他写他自己想写的。等他写完后,我再对一些文法、修辞不恰当的地方加以指正。5让写作无处不在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很多孩子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而另一些孩子却把它当做一种乐趣?这里面一定有某种秘密,发现了的就欣喜,没有发现的就一直困惑。我认为做父母和老师的,从小就应该把这个秘密告诉孩子,就像告诉他们应该饮怎样的泉水,食怎样的菌类一样。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什么是写作的回答。“写”是记录,“作”是创作。“写”就是把思想、感情、思考、事件记录在纸上,“作”就是使这种记录有恰当的体裁、形式、文采。“写”是求真,“作”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使所写的东西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其实写作无处不在,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来“写”和“作”。(1) 摘记在孩子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单词之后,就应该给他准备一个摘记的本子,鼓励他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梦想、奇遇、新闻以及读到的书,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有的可以抄录,有的则可以简略地记一两句话。小斯宾塞从6岁开始就作摘记,到后来,他作的摘记一本又一本,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简直就像一个大百科知识库。摘记比起日记、周记来说,更随意,孩子可以通过它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家庭、人生、自然等等。(2) 墙记有些孩子对书本总会有些排斥,只要让他在很正规的本子上写字,他就不感兴趣,相反在父母禁止的墙壁上,他却会常常即兴挥毫。好吧,那么就让孩子在墙上写吧。简单的办法是在墙上固定一个地方,贴上许多张牛皮纸,然后在上面有一点小小的提示,比如漫画区、记事区、梦想区等等。让他尽情去写、去画。天长日久之后,父母会发现墙壁像是有魔力一样,孩子们把它视为自己的,而不是成人的小天地。(3) 信孩子希望收到信,有时这种心情比成人还要迫切而隐秘,而要收到信惟一的办法是先寄出信。鼓励孩子写信也是一种必要的写作练习。在英国,有很多牧师、神父,还有一些童话作者,他们经常以通信的方式与陌生的孩子交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也经常给一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回信,每天下午4点至6点钟,一定会是我给孩子们回信的时间。这种有点古老的方式,看来对所有人都并不过时。小到小学生,大到一些杰出的人物,都喜欢以这种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4) 日记只是孩子们用的日记本,一定要与众不同。我给小斯宾塞设计的日记本,后来被一位商人看中,他成批地生产这种特别适合孩子的日记本。不久后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大家后来知道的“斯宾塞日记本”。(5) 故事本这是一种有些神奇的本子,一定要硬面的,有插图的。孩子们都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这种本子就是鼓励他们把听到的写下来。比如家庭的故事,家族的历史等。也要鼓励他们自己创作故事。到七八岁时,他们有一种愿望,就是把自己写的或者是记下来的故事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在我的倡导下,德比小镇每年一次讲故事比赛,非常有趣,后来固定下来,成为孩子们上课之余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到这一天,也就是感恩节的前一天,父母们总是把自己和孩子穿戴得整整齐齐,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的故事本来参加比赛。(6) 续写指导这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拙,但也非常有效。对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由老师或有条件的父母先写上开头,再让孩子在每段的提示下写完整。当然这些“提示”最好轻松、有趣一些。在英国许多学校后来接受了这种方法,甚至开设了一种写作练习,就是续写。当有一天,你发现写作对孩子来说就像走路、奔跑、跳跃、散步一样时,你就会发现这一项活动不仅可以开启他们心智,而且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方便和乐趣。这时,写作就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而只是人的一项充满快乐和智力活动了。现在,也许人们会发现,我提倡孩子快乐写作就和提倡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一样,都是立足于孩子的自然属性而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其他教育方法比顺应孩子自然的次序、兴趣更有效果、更有益处。第十章 如何运用有益的暗示在孩子的教育中l 后来我才发现,这类女性是极具教育天赋的。她们几乎是本能地把一种积极的暗示,不断地、自然地传递给孩子,同时又不失去威严。l 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几乎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l 我认为孩子比幼儿到少年这个期间,暗示就是像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孩子们从这些暗示中,隐约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1 伟大的祖母的暗示对这样一种敏感的教育方法,我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它告诉给别的父母和老师,那就是暗示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的方法和理论归入到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但作为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和观察实践者,我又不愿意完全隐瞒这一点。这样做是不符合我的内心法则的。我认为“暗示”这种方法,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以及我和小斯宾塞之间,就是这一方法最直接的素材。我的祖母几乎完全是一个生活在祖父阴影下的女性,她从不提任何建议,一直默默无闻,但有一点她对我父亲和我有着巨大的影响。我现在把它称为“祖母的暗示”。几乎是从一生下来,她就不断发现许多我父亲以及我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他天生爱干净,只要一点没有给他洗干净,他就会哭”;“唉呀,这孩子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这太神奇了”……如此种种。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的祖母也会本能地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当她年纪大一些的时候,她甚至会把这些表现与神秘的世界关联起来。她的这种暗示由于完全出于本能和爱(也许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所以这种称赞本身就毫无夸张和虚饰,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是出色的。无独有偶,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个人。她常常会说:“看看,这个孩子,手脚不停,像在纺线一样。”“这孩子真不简单啊,这么重的东西他都拿得起来”结果,这种暗示完全被孩子接受了,他真的表现很出色。当然,她们的另一个特点也同样一致,那就是对孩子不道德的行为,她们会发雷霆之怒,会结结实实地把犯错的孩子痛打一顿。也许是她们从根本上给予了孩子过高的暗示,这种痛打不但一点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反而使他更强。后来我才发现,这类女性是极具教育天赋的。她们几乎是本能地把一种积极的暗示,不断地、自然地传递给孩子,同时又不失去威严。事实上,就我所观察到的事例来看,他们的孩子后来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些优秀的、突出的品质,即使他们失败了,但总会爬起来,重新开始。相反,我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过另一种暗示,那是一种来自母亲或父亲的,对孩子消极而有害的暗示。她们常常会语气低沉地说:“我的孩子的确要笨一些”;“我的孩子怎么能和你的孩子相比呢”;“唉,笨点就笨点吧,这是他的命”。听听吧,世界上没有任何话比这更让孩子伤心的了(连命运都给孩子断定了),特别是这种话是从他自己的母亲或父亲口里说出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孩子有的过早地失去了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有的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能体会到自己身体上的力量——尽管它曾遭到否定。2 积极的暗示带来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几乎肯定会对孩子在心里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这一观点最近得到了我的朋友,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的证实。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地分成了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等级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则相反。老师收到这种信号后各自开始了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考评真的优于B组。当他最后把这一实验的意图和真相告诉学生和老师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这一原理同样被证明。我发现暗示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越早期,越有较深远的作用。暗示者与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作用越明显。有时我会由此思考到宿命这个概念(本来我并不愿意这样去想),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暗示,如果总是消极的,它的结果一定也会是悲剧性的。这是否应验了“亲人的诅咒会带来灾难”这一古老的谚语呢?有趣的是,一般的暗示,和包含了丰富、真挚的爱的情感的暗示,其作用也不一样。这也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区别。比如,一个经常受到理智地夸奖的孩子,他也可能因为这种夸奖太频繁而产生反感。特别是当这些夸奖有些不实之处时,有的孩子会产生过大压力,使他不希望得到这种夸奖。相反,包含着爱的积极的暗示,它总是显得真实可信,并且也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这样的暗示的作用,就像血液和心灵印记一样,深入而持久。另一项来自马丁教授的调查也表明:几乎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最多的来自母亲,有的则来自父亲、祖母、祖父等等。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积极的暗示视为一种对人类教育非常有益的遗传信号,而不再把暗示与巫术、心理治疗等联系起来(尽管在心理治疗中也的确使用这一方法,并且有时很有效果)。那么,如何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进行积极的暗示呢?(1) 这种暗示总是与真挚的爱的情感相联系只有爱、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这是和所有科学所不同的。它有时是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2) 这种暗示并不是夸张、夸耀和人为地对缺点的掩饰。来自亲人的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但是对孩子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会养成孩子在品质上的一些坏习惯。不顾事实,一味好胜,缺乏对真理的必要的谦卑,这样的暗示,与消极的暗示所带来的坏处一样。(3) 这种暗示总能引起孩子身心的愉悦3 让孩子学会快乐的自我暗示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想到的东西”;马可 奥略留说“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他想成为的样子”;威廉 詹姆斯也说“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通过改变头脑的观念,我们可以改变生活”。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一再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他就真的记不住。两样,如果一个人成天担心自己变老,他也一定会很快变老。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神奇!让一个孩子每天重复说:“我恨自己,我真的恨自己”,“为什么我老出错”,结果他几乎无法做任何一件事。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有一次,小斯宾塞突然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家的人都有神经衰弱的毛病”,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懂得很多知识,他一定会患上神经衰弱的毛病。于是“神经衰弱”这个词就一直停留在他的记忆里,怎么也无法忘记。他总把各种身体方面的异样感觉归结到“神经衰弱”上面。“神经衰弱”,这种自我暗示成了小斯宾塞的一道心理障碍。我必须通过交谈和其他的一些方法来扣除小斯宾塞内心的这种障碍。我使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让小斯宾塞每天早晨起床就说:“我的身体和头脑真是太好了”,“感激父母和上帝,他们给我的一切都如此完美”。开始他只是小声地说,后来我告诉他,不要犹豫,用你尽可能大的声音去说。这两句话在一个多月后,再也听不到了,因为小斯宾塞的“神经衰弱”障碍已完全消失了。一些孩子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也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劳尔神父在有一年冬天交给我一项任务,并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他把几个寄住在教会的流浪孩子送到我这里,希望我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接收他们的那天,我让他们从一个只能伸进一只手的纸盒中选取一张卡片,卡片上只有两句话,就是他的幸运语。每天需要重复这几句话:“今天,我要快乐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我很有信心,很有力量”,“我快乐,我会成功”,“我的记忆力很好,我能记住一切”……由于是孩子们自己选到的卡片,他们都很重视它。开始,他们很不习惯这样说话,我就有意问每一个孩子的幸运语是什么,并要求他们大声回答。我深信,只要一开始说,有益的影响就发生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孩子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表现越来越自信。本来因为天冷,又下着雪,户外活动很少,但经不住他们一再要求,我们还是经常在雪地里活动。我们跑步到德文特河边,一边跑,一边喊着:“我爱这个世界,我爱每一天”,引得镇上的人都趴在窗户上看。自我暗示的作用在渐渐显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开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活力……我认为孩子从幼儿到少年这个期间,暗示就是像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孩子们从这些暗示中,隐约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一旦这样,各种阻碍他们心智发展的不快乐的阴影就会消除。人类最伟大的、最积极的暗示来自《圣经》,它使面对争战的人看见和平的希望,面临黑暗的人看到黎明的希望,使贫病中的人看到拯救的希望,使在恶行中饱受煎熬的人看见善的希望。正是这些伟大的暗示,使人们选择积极有意义的人生。看看这些暗示吧: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第十一章 快乐的自然教育l 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l 然而,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也需要付出劳动一样,打开孩子心灵通向大自然的窗户,也需要父母的灵性和耐心。l 许多有益的事都开始于偶然而最终变成了必然,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最初的善意变成一项可行的计划。l 好环境使孩子性格温柔而富有同情心和灵性,坏的环境使其暴戾易怒或沮丧缺乏信心。l 人们常常会把有价的东西看做是有价值的,而把无价的东西看做是无价值的。1 让大自然开启孩子的悟性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他既可以向孩子展示最伟大的事物的规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体等到休整;他的课堂白天、夜里、天晴、下雨,无处不在,而他从不索取一点报酬,也从来不会厌倦;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公正、宽容,他有父亲般的威严、理性、热情、粗犷,他又有母亲般的柔情、感性、温柔、细腻;他既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以品质、性格的典范,又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感觉得到升华,人们是否愿意把孩子交给他呢?这个对每个人来说都堪称伟大的老师是谁呢?他就是大自然。他像上帝的秉赋一样,神秘、万能。来听一下他的音乐课吧。随着春天从遥远天际传来的轰轰雷声,他宏大的乐队开始了生命序曲的演奏。这时冬天过去,万物复苏。那源源不断的大地气息从南方海洋、岛屿向北方的森林、原野、河流吹送,一阵,又一阵。森林中由无数叶片组成的合唱队唱出了合声,河流解冻后发出哗哗啦啦的低唱,稻田里禾苗随风摇摆发出的最细小的声音也变得美妙无比,而无数雨滴在屋顶、树梢、河面和空地跳着水晶般的舞蹈……这仅仅只是一支春天的序曲,接下来是夏天的交响乐章。这一乐章表现的是万物在走向成熟时所展示的雄伟的力量和巨大的冲突。这时气流像是从一万个少年的胸腔发出,跃跃欲试,那有力的躯体里既流动着日渐增长的力气,又交织着振臂一呼、冲破一切阻碍的愿望。雷声的鼓点更响亮,雨水的舞姿更刚健,夏夜的抒情更深切而让人难眠,云破日出的追求也更炽烈。不倦的乐队呵,会一直演奏到深秋,一直演奏到人们都在渐渐变凉的风中开始思考。秋天是这位万能音乐家最宏大的构思。河流开始放慢了节奏,生长的树林和挂果的果园进入成熟前安静的等待,万顷稻禾也静静地站在秋风中。生命的乐章变得庄严而饱满,前进与停顿在此刻交融,期望和目标在此刻汇合,成长和思考在此时撞击。只要放眼看一看那些漫山遍野的树林和田野,看一看那黄昏流金般的光影,每一个人都会感动得流泪。然后会是冬天,随着无形的指挥棒的挥动,全世界的声音都戛然而止。静啊,静得让人沉醉,静得只有回忆的钟摆在雪地上空摆动。人们收拾了工具,在清晨或者黄昏,聆听上帝的声音……如此美妙的生命乐章,如此宏大而精确的大自然的乐队,它把所有生命的丰富和整个世界、宇宙的简单都溶进这盛大的音乐课上。除此之外,他又是最杰出的色彩和造型大师,是深谙万物规律的智者,是疗治人类心灵的医国圣手。我就这样,一年,两年,在德文特河岸的这个小镇上,带领着小斯宾塞一遍又一遍地听,从来不会厌倦。正是在大自然美妙的音乐里,小斯宾塞的心灵和智慧,一天一天成长起来。这样的音乐课堂,使小斯宾塞既热爱丰富多姿的生活,又钟情于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既懂得生命的节律,又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前进力。后来,他在回忆中把大自然称作他的“第二个伟大的老师”。这些,表面上看似乎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任何教育的源头。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岁月和人生变故所无法磨灭的对自然的记忆,那也许倒映着两岸灯火的乡间河湾,也许是夕阳停留、开满野花的山坡,也许是被雨水清洗得澄蓝如碧的高远的星空,也许是一片飘着桔子花香的桔林。在这里,幼小的心灵许下虔敬的愿望,悲怆的心灵得到轻风的吹拂和安慰,梦想与壮志也在这里重新鼓动它们的羽翼。大自然啊,这位伟大而永远可以亲近的老师,是追赶浪子回头的父亲,是接纳游子回乡的村庄,是引导求知人的智者,是伴随一生幸福和富足的神圣祝愿,是孩子的另一个父亲和母亲。我满含深情地、诚恳地希望所有的父母为孩子打开这扇充满灵性的窗户。我希望你们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打定文章,制定一份计划,把紧紧握着的孩子的手松开一只,送到大自然这位老师的手里。2 快乐的自然笔记本然而,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也需要付出劳动一样,打开孩子心灵通向大自然的窗户,也需要父母的灵性和耐心。孩子尽管在天性上是自然的亲近者,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得去聆听、触摸、呼吸大自然的美与和谐。这首先需要每一个做父母的理解大自然的话语,然后教孩子怎样去看、去听、去描摹。我从小斯宾塞5岁时开始,教给他如何作自然笔记。有时他的词汇量明明显显不够用,他显得焦急而无奈,这里我告诉他,除了语言文字,还有形象,你可以画,照自然本来的样子。他也许觉得“自然笔记”这个概念有些深奥,不能完全理解,他自己把它改成了“我的大自然朋友”。许多年后翻开一看,竟然是图文并茂,充满奇思妙想。其中有文字,有图画描述,有实物,如一片苹果树的树叶、一片野百合的花瓣,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大自然开始了它无所不在的教育。这后来几乎成了伴随小斯宾塞一生的美好而健康的爱好。我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的,正如发生在小斯宾塞和其他英国孩子身上的一样。孩子从具象和实物中得到的快乐远比抽象的要多的多。任何一个普通的父母,如果懂得大自然这位和蔼而亲切的老师,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是有益的。3 从生活中开始孩子的自然教育我和小斯宾塞在一个暴风雨夜的经历,至今仍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整整一天的炎炎赤日,使空气闷热难耐。晚上,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雷声从遥远的天边隆隆而来,似乎显得越来越愤怒。软百叶帘咔咔作响,屋外的榆树枝条擦括着屋檐,狂风夹杂着雨点呼啸着从窗户缝钻进,声音如鬼哭狼嚎。偶尔,一道闪电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此刻,我听到小斯宾塞害怕的惊呼声,我赶紧跑到他的房间,只见小斯宾塞用一条床单捂在头上,浑身发抖。我坐在他的床沿,用手轻轻地拍着他,让他慢慢安静下来,然后对他说:“孩子,听!暴风雨中有歌声呢,你听到了吗?”小斯宾塞果然不再紧张,凝神听起来。一声炸雷,又是一道闪电,“孩子,听,那鼓声敲响了”、一阵狂风吹起来,呜呜地直响,我又说:“暴风雨的乐队里又多了一把大提琴”。“不,不只一把,好像是很多把”,小斯宾塞说。我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脸,心里由衷地高兴。夜里,暴风雨一直持续着,我们也一直在谛听,直到风停雨住,小斯宾塞和我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第二天早晨,小斯宾塞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多么雄壮的音乐,我听到了”!从德文特河边到镇上有一条羊肠小路,路两边长着一在片矢车菊。有一天,小斯宾塞像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事一样指着小路两边长得又高又密的矢车菊说:“看呀,为什么这两行的矢车菊长得这样高,而且花又大又多?”小斯宾塞为他的发现欣喜若狂,着急地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说,每天都有人提水从这里经过,总会洒出一些水来,正是那每天的一点一滴的水,使它们比其他的矢车菊得到了更多的滋润啊。小斯宾塞恍然大悟,弓下身去看那还挂在矢车菊叶片上的小水滴,那专注的目光让我无言又感动。我知道,从这两行矢车菊,小斯宾塞已开始明白了爱的道理。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了朱莉的身上。朱莉是一个长着长长卷发的漂亮姑娘,遗憾的是她的双耳有些失聪。尽管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但她自己已渐渐丧失了信心。秋天的时候,朱莉的母亲把她交给了我。这对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我给她讲什么,她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她显然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不能自拔。我给她放上一段雄壮的音乐,她开始会好一点,但接下来又神不守舍了。我决定试一试新的方法。我把声音关掉,也把书本合上。我说:“朱莉,我们不再用耳朵听,让我们用心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也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把窗户打开,屋外是一小片浓密的榆树林,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地颤动。清凉的气息一阵阵从窗外飘来,小朱莉把手放在胸口,真的入迷地听起来,渐渐地她脸上焕发出异样的神采。我知道,她正在聆听自己内心和大自然的声音。两个月后,朱莉回家了,一天她母亲激动地跑来告诉我,“斯宾塞先生,你对朱莉做了什么?她竟然能专注听别人讲话了,而且整天蹦蹦跳跳,比以前活泼多了。”4 给孩子一份自然教育的小计划许多有益的事情都开始于偶然而最终变成了必然,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把最初的善意变成一项可行的计划。比如当人们偶尔品尝到一串樱桃的美味,接下来就把樱桃树苗栽种在庭院里,然后浇水、修枝,直到樱桃树挂满果子。比如人们发现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于是计划出每天散步、跑步、晨练的时间。对孩子从小的自然教育也应该如此,好在这种教育的教具和课堂随处可见,俯拾皆是。重要的是把每一次偶然的与自然相遇变成一份必然的计划。根据我对小斯宾塞的自然教育,大致可以这样来安排:(1)0~3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对世界产生最初印象的时候。他无法去进行分类、定性,但可以去完全地感受,也很容易把这种感受与生命复杂的综合、发育过程相联系。这个阶段是确定孩子的“根性”的好时机。应多带孩子到水木清华的地方走走,多让孩子感受夜晚的月光和星空,早晨的日出和露珠。环境的清浊、眼界的宽狭也会影响他最初的性格。不要担心孩子面对这些时会本能地去玩,这恰恰是他幼小生命的天性,而他这里对大自然的感受是模糊而强烈的。他幼小的肺会去呼吸,他澄澈的眼睛会去看。父母不应该放过大自然更替变化中的每一个良辰美景,这些对孩子心性的最初成长,就像乳汁和面包一样有益。大自然天然的和谐和律动的节奏,有时连成人也会忽略,但孩子不会。所以许多孩子不愿呆在家里,总是想方设法地要求父母或保姆把他带到色彩和声音都更丰富、环境和空气都更好的地方。他反而会从烦燥中安静下来,从沉闷中兴奋起来。他就像一个灵敏的测量计,可以测出什么环境对他有利,什么环境对他不利。关于自然环境对孩子日后性格和心性的影响,尽管到目前还没有得出定论,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好环境使孩子性格温柔而富有同情心,坏的环境使其暴戾、易怒或沮丧、缺乏信心。(2)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开始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开始注意自然界各种东西的功能以及变化。这是自然环境对其性格、智力影响的第二个阶段。他会把所见所遇的事物存留在思维、记忆中,或者深刻,或者飘浮,或者是使身心愉悦的,或者是不愉快的。遗憾的是,这时他的判断能力是模糊的,他也可能把一种恶劣的环境当做最初的“玩伴”而接受下来,从此染上一些在他看来是有趣的而在成人看来是有害的习惯。不管他的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空闲还是忙碌,大自然对孩子来说都是公平的。父母这时对孩子的自然教育应该系统的开始,给孩子讲述自然万物的功能、特点、变化和相互关系。大自然的教具完美而随处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