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童年

《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本书用一种氛围将人包裹住,把读者带回到自己的童年,让所有的时间和感觉都回去,重新组装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对有些人是陌生的,但如果父母尝试着走进去,那将是一个全新的感觉。无数父母已经在作者的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为了让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未来能够以完整的人格状态来幸福生活,家长所要做的,就是重新了解自己,寻找生命中那些曾经丢弃的宝贵资源,并以此来了解、伴随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引言 准备好了吗期待与妈妈分享礼物的孩子  一个典型事例  在我们幼儿园,1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孩子举办两个庆祝节日的活动——“六一”的亲子运动会和“圣诞”的亲子嘉年华,以此让父母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愉悦。我们一直坚持着“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孩子都有奖品和礼物”的原则,摒弃了“奖罚与比较”。  又是“六一”,我的办公室照例被征用做了领奖室,它被布置得格外温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上午10点,办公室前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长队,孩子们自己挑选奖品,拿到奖品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父母分享。  小小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有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重要。马上打开,马上触摸和探索,这就是孩子,他们与自己内在的需求紧紧地在一起,他们活在当下。  “妈妈,妈妈,快一点,不要打了!”循声望去,是3岁的安琪儿,只见她一手拎着早晨我们发给每个孩子的相框,另一手拉着妈妈的手,这只手里还拿着自己的领奖票。妈妈正在打电话,安琪儿使劲往前拽着妈妈,妈妈的身体却微微向后趔着。看上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力量正好相反。  队伍越来越长,安琪儿更着急了,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但妈妈此刻却全神贯注地打电话,对孩子的感受浑然不觉。  我走上前去,快要靠近安琪儿时,安琪儿马上大叫起来:“我不愿意,我要妈妈,你走开!”看来她很清楚我的动机。  妈妈停下来,但电话依旧没有结束,情绪似乎显得很激动,丝毫没有察觉到我和安琪儿之间的事情。我只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妈妈。  安琪儿一会儿拉妈妈,一会儿推妈妈。妈妈的身体在推搡中趔趄着,眼神似乎在说“你等一下行不行”。安琪儿无奈,只能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等待妈妈。  显然妈妈的电话内容很长,而且好像和对方的谈话有些争执,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很多小朋友都拿上了礼物,安琪儿更加焦急了。突然,她转身使劲推了妈妈一下。由于用力过猛,自己手中的相框“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包括安琪儿和妈妈。有三秒钟的沉寂,孩子们都本能地靠向了自己的父母。安琪儿也吓坏了,望着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惊恐。  妈妈似乎并不懂得安慰孩子,她自己的情绪也忍不住爆发了:“让你等等,你就是不等,看,拉,拉,这下打碎了吧!我说了,打完电话就去,你怎么不听话呀!真是烦死我了!”说着,一下摔开了孩子的手,独自走开。  安琪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委屈再也无法压抑。她终于挣脱我扑向妈妈,但此刻的妈妈也被情绪所困扰,依旧不停地抱怨着。  妈妈的愤怒与孩子的绝望,就如同一起进入到了一种“孩童”的情绪世界,但同时,又在两个不同的频道中背道而驰着……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  最亲密的关系却无法交集  拿到礼物是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需求,礼物就是孩子的天使。如同一个渴望拥有车的成人,正好眼前摆着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你不可以动,你必须等待你的太太打完长长的电话才能动,我想这时候,成人的内心感受也会和安琪儿一样委屈、焦虑、迫不及待,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和内心需要更为一致,更为清晰可见。  安琪儿就是这样,处于完全内在的频道,真实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把这一需求表达出来。她不明白,为什么对于自己来说如此重要的事情,妈妈却丝毫不关心;为什么一个电话可以说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当自己在情绪最坏的时候,想在妈妈那里得到抚慰的时候却屡遭拒绝和指责。  而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处于完全外在的频道,感受着社会化的需求、利益、财富和关系,我们习惯于从物质的利益来判断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妈妈认为她的电话更为重要,而小小的奖品,自然不如生意重要。然而她却不知道,这样的等待,对于一个孩子,是何等的苦难!她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这么烦,这么缠人,怎么就不明白刚才的电话牵扯到一笔很大利润的生意,怎么就不明白自己在百忙中抽空陪她的心意。  孩子的需求与成人所给予的“爱”,就这样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频道,各自上演,却始终不能交集,不能对应在一起。  这样的问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通常父母认为能够“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就够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是因为他们的生命需要不断地获得与父母内在心灵的连接,就如同健康的食物滋养身体一样,关注与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就是滋养孩子内在世界的养分。真正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然后产生内在心灵的连接。在这样的状态中,关注和重视孩子的需要,并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情,这种陪伴不用时间很长,但质量却很高。显然,安琪儿的妈妈和众多父母一样,对孩子这些内在的情绪与需求,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就这样,一对本该最亲密的母女,却始终处在无法沟通的两个频道中,不能相融在一起!了解孩子神秘的内在世界  三、和孩子一起完成内在的成长  大多数成人眼中的世界,就是怎样在这个社会中通过竞争获得金钱、地位和成就,获得外在的认同和满足。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有愿望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体验着每一种丰富的感受:体会充满爱的情感、观察各种生命的色彩、触摸他们好奇想探索的东西、倾听一切爱的言语和美妙的音乐、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然后获得它们的名字……通过这些,他们建构着自己内在那个丰富、温暖、柔软的生命!  成人不知,孩子通过建构自我的世界,让身体、感觉、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然后再来探索我们这个外在世界,才会拥有丰富完整、和谐宁静的人生。我们通常按照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用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来塑造他们,要求他们,这直接导致孩子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过早接触充满了冷和硬的外在世界,这给孩子带去了挣扎和迷茫。  于是,在两个无法交织的频道中,作为强势一方的成人,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因为成人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会把孩子带离自然法则所指引的成长之路,而变成复制成人的生命。事实上,人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孩子的使命,不是复制我们的生命,而应该是创造更美好的生命。  有的父母一定会问:“怎样才能真正明白孩子,明白那个神秘的内在世界呢?”  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也许就是孩子的使命。他们的出生,将重新唤醒我们的内心,这也是我们生命应该经历的历程。让我们为了孩子,带着一份好奇,走上一条探索自我生命的成长之路吧。因为若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就需要先进入自己的内在生命。这个历程既冒险又艰难,但它对我们和孩子的生命改变与成长拥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爱自己、建构与自己和谐的关系,才能够了解他人、爱他人、与他人建构和谐的关系。当然,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也是如此。  在这一旅途中,我们首先要回到每个新生命出发的地方,看看每个孩子带来了什么,他们是如何起步的。让我们跟随孩子生命的脚步,重温一遍我们的童年,看看我们在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遗失和匮乏了什么,看看自己是否也像孩子般渴望爱与被爱,检测一下自己是否被欣赏和被接纳,看看自己是否也很渴望被关注和被重视。  在这一旅途中,也许你会看到一个隐藏在自己生命中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那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很容易就激怒了你,就如同安琪儿的妈妈在事件中也同样受到伤害而感到愤怒一样。  当然,你所了解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你坚持去探索你的内在世界,充满爱和安静地与它连接,你便会重新开始了解和认识自己,接纳和改变自己,并重新整合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困惑你的问题也许都会迎刃而解。你不会再为以下的问题而烦恼:  “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依恋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孩子喜欢占有东西?”  “为什么孩子会在突然之间情绪由好变坏?”  “为什么孩子有破坏性行为?”  “为什么孩子没有安全感?”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路途中,你并不会孤独,无论你是快乐还是痛苦,你都会感受到,有太多的伙伴与你同行。这样的一段旅程,是每个成长中的人必经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觉醒者。若你相信,并做好了准备,那么就请你做三次深呼吸,然后随着我的笔,一点点去探索孩子,探索自己。在不断的探索中,追寻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第一章 如何让孩子建立归属感如何让孩子建立归属感  每一个生命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天使的来临。  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他不仅是一个能够让我们看到、触摸到的小身体。他的生命内部,同时带着宇宙所赋予每个人灵性的能量和信息。他犹如一组密码,承载了一个生命成长的全部资源,这使得婴儿的生命拥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精神和具有创造力的生命特质。  其实,我们也曾经是这样,只是在我们破译这些密码、进行自我创造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我们身边的成人,让我们的内在需求,存在太多的缺失,而非满足。比如,归属感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认同感的缺失、爱的缺失、自我的缺失……于是,我们迷失了自己。  这种缺失,并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逝,而是隐埋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很少会清晰地觉察到它们,但它们却是我们生命的“老板”,每时每刻都在指挥我们的思想,牵动我们的情绪,主导我们的行为。  了解我们自己的需求,也了解孩子的需求……  就这样失去心的连接  一、从天国而来  光,明亮而交织着,由白变蓝,由蓝变紫。白是那么清澈,蓝是那么深邃,紫是那样剔透。  爱,弥漫在整个空气里,散落在每一个角落,围绕着每一个人。  海,宁静而包容,一眼望不到边际,只有那一片湛蓝进入眼帘。  花园,安逸而祥和,花朵与绿树相互欣赏。  男人,被白色长袍包裹着健壮的身体,悠闲地躺在树枝下的摇床上。  女人,被如海水般的蓝缎包裹着柔软的肢体,优雅而宁静地编织着。  孩子,被光围绕着,一身洁白,让你永远想不到黑。  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有一对可以自由飞翔的羽翼。  那真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令人向往而留恋!  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坐在桂树枝头,双翼发出祥和的光,正闻着清清的桂花香,陶醉在满园的七彩缤纷中,那模样时而显出圣洁与高贵,时而又俏皮与舒展。她微笑着说:“我是归!”  一位长者走来,平静地对归说:“你将拥有一项神圣的使命——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有爱的人,并再次唤醒人间更多的爱!但是,到了人间,你会逐渐忘却你的使命。不过,随着生命的流失,你还会逐渐回忆起那爱的感觉,并再次找到它。”  带着这种使命,归扬起她美丽的天使之翼,恋恋不舍地回望着那昔日玩耍的花园,静静地飞离天国,飞向人间,飞向那充满一切可能的未来。天国通往人间的路,依旧是一条光之路。一束祥和的光,由天国直达人间,却看不到尽头。在光的隧道里,有从未听过的音乐,悠扬极了,如同生命力的一部分,无法分割;有从未看过的图画,绚丽极了,如同生命力的一部分,无法分割;有从未见过的舞蹈,优美极了,如同生命力的一部分,无法分割;有从未体验过的感受,美妙极了,如同生命力的一部分,无法分割……这一切让天使归感到兴奋极了,她张开自己美丽、轻柔的羽翼,将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统统接收在翅膀之下,这让她看起来更加的圆满。带着这份深深的喜悦,伴随着圣歌,天使归慢慢从光的隧道飞落下来!婴儿在母体中的感受  这个女人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生了,她并没有做好准备要这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的到来,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她甚至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如何去过未来的生活。但是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孩子就要出生了。  归慢慢睁开眼睛,原有的光芒消失了,周围一片昏暗,没有天,没有云,没有阳光,安静极了。归躺在一个安全而又柔软的气泡中。  在这全新的环境里,归在经历新生蜕变的过程。她不能再用明亮的眼睛看见天国般美丽的风景,但却可以用丰富的感受了解周围的一切。她不能再享受天国的阳光,但却有被呵护的快乐。  在很长的时间里,归不断地变换角度来体验自己的变化。这种变化很新奇,身体在不断地增长,模样越来越清晰,只是那对圆满而美丽的羽翼却越来越隐形了。当然,归清晰地知道,这个日益成长的身体和这对隐形的翅膀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它们一体化的时候,生命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所以,归会捍卫她的翅膀,并按照它的指引来不断成长。  归不仅清晰地体验着自己的变化,而且清晰地感受着气泡主人的变化。  通常,气泡中的光线和温度是恒定的,柔和、温暖。无论归用手还是脚,每一次触碰气泡壁的时候,那种软软的弹性都让她久久陶醉。虽然空间不大,但也能自得其乐。  但有时候,气泡壁突然紧缩,伴随着一股异常的空气袭来,归的身体一下子收缩,归的心也跟着一下子紧绷,难受极了。归知道,气泡主人那经常不约而至的坏情绪又来了。她日复一日地酝酿着这些坏情绪,却不知道,这对于她肚子里的归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苦难。一个不受“欢迎”的新生命  不受欢迎的出生  该来的终于来了,这个女人到了预产期。她的丈夫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陪着她来到了医院,迎接孩子的到来。  这一天,归随着一股力量进入到黑暗而潮湿的通道里,与先前那柔软、温暖的气泡完全不同。通道不停地、一松一紧地、强烈地挤压着归的身体。  眼睛睁不开了,昏暗而柔和的光没有了。耳朵听不到了,轻柔而优美的歌声没有了。嘴巴紧闭着,先前甜美的味道已消失不见。呼吸也从未有过地艰难,甚至感到似乎要窒息。  归将双手与双腿紧紧地贴住自己的身体,头向下,努力且拼命地向下挣脱着。那种难以承受的挤压一轮接着一轮地“轰炸”着归。  随着几声震耳的尖叫,一股巨大的力量,终于将归从通道中推挤出来,掉在一个巨大的新空间中。从这个新空间的定义来说,归出生了!  这个空间嘈杂而又刺眼。  归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手和脚伸出去,去寻找那柔软又有弹性的气泡壁,却发现什么也触不到,那没有任何回应的“空的感觉”,让她找不到可以倚靠的东西,这让归害怕极了。她拼命地哭,而身边的大人们,似乎也习惯了她这样,并没有给她太多的理会与照顾。她不停地大哭,来释放自己所有的不适。第一次,她感受到了恐惧,就如同那无尽的黑暗。从通道的挤压到这一刻,这种恐惧被埋在了归的身体深处。  归的耳朵很灵敏,她隐约听到从天国飘来的祝贺声。  归的感觉也很灵敏,她完全开放地感受和吸收这个新空间的所有信息。  归带着所有的爱与喜悦,张开她隐形的羽翼,迎接着父母与亲人的到来!  归努力地睁开眼睛,模模糊糊看到一个面孔,面孔上没有笑容,没有欣喜,但归依然觉得很亲切。归的整个身体都被这个人抱着,这个她将要称为“妈妈”的人。  一天又一天,归看到的面孔越来越清晰,正是这个人每天给她甜美的乳汁,为她清洗身体,为她更换舒适的衣服。归很明白:“这是我最亲的人,是我完全依赖的人。”  归在心里对她的妈妈说:“妈妈,我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冷硬,我从天国来,带着我的爱,带着我的生命,想归属于你,归属于我们的家,但此刻我无法让我的身心都很快适应这里。我需要得到你的照顾,我想先把心放在你这里,帮我暂时保管。”  归不知道,她的到来,并没有给母亲带来喜悦,母亲内心满是失落和不安。母亲更不可能保管她的心,因为父母已经酝酿好了一个想法。  坏情绪使她的身体散发出毒素,而毒素很快会进入气泡中。归感受到灰黑的迷雾带着一种刺鼻的气味在气泡中蔓延。这种感受不仅会让归很难受,而且会让她间断地忘记天国以及隧道中的感觉,忘了这些就会忘了使命呀!  每每面临这一刻,归都有一个果断有力的决定:用充满光的羽翼,用全部的爱,轻轻触摸那片灰黑,抚慰它,接纳它!这时,爱的法则就会显现力量,慢慢地将气泡中的灰黑消融。这种工作有的时候很频繁,并消耗着归由天国带来的能量。但天使归始终坚守,因为她带着信任、希望和爱而来!为了给她寻找更好的归宿  分 离  “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还弄个孩子!送人送人!”男人那粗野的声音,似乎可以完全超越情感。  “她毕竟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骨肉啊!”  “那也不行呀!”  “唉……”  父母的这段对话,决定了归的去向。  有一天,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把归抱了起来。归看到母亲、父亲站起来,都在看着她。距离远来越远,面孔越来越模糊……归被抱离原来熟悉的那个房子,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周围是完全陌生的人。  也许对成人而言,只是为了给她寻找更好的归宿;但归,并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表达她的感受。  归害怕极了!几乎要停止呼吸,全身冰冷,犹如一下子被重重地抛弃在北方寒冷、冰冻的房子里,没有光,没有空气!  离开的那一刻,母亲、父亲的面孔,犹如一幅定格的画面,清晰地停留在归的记忆里,但眼前看到的却是完全的陌生。  她知道,她把她的心,放在母亲的身上了,见不到母亲的时候,她总感受到她的心有一种被撕扯的痛。她只是无法说出来!但她并不知道,其实从这一刻起,自己与父母的生命连接,已经越来越远,甚至已经割裂。  造物主是神奇的,他给了孩子弱小的身体,却也给了他强大的爱的能量,唤醒别人的爱,也疗愈自己的伤痛。慢慢地,隐形的羽翼将归包裹起来,爱缓缓地流淌在归的身体里。爱的法则再次显现力量,归慢慢回到有呼吸的地方,慢慢恢复活力。带着从天国带来的信任、希望和爱,归重新充满希望。  笑声,不断的笑声,归表达着对周围人的友善和爱。  哭声,不断的哭声,归也向周围人传递着自己的需求。  归用自己的方式向周围传递着信息,但周围的大人们,似乎只是把这些理解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表情。她的笑声让他们放心,她的哭声让他们烦恼。他们一如既往地按照他们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式,照顾着归。归的内心在呐喊:“我的需要是这样的,而不是你们认为的那样!”但她的呐喊不能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她能够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记录自己的历史。怎样做妈妈才会爱我呢?  动荡的生活环境  一岁  在这个世界已经走过了一个年头,归的内在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再次感受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感受那种温暖、那份舒适、那片安宁。归的生命需要借助这种感受带来的力量,迈向新的人生历程。  但是,无论多么渴望,那种连接的感觉都已经无法再现。就在与孕育自己的父母离开的那一刻起,她已经彻底地离开了自己的生命,心中留下的只是一颗被抛弃的种子。  三岁  这个叫“归”的孩子被领养来之后,这个家庭又发生了新的变动,养父母生了自己的孩子。归显得有些多余了,并且养父母也忙碌起来了,无法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他们决定把归送给爷爷奶奶抚养。  这一次,归的感受更为清晰,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紧抱着,无论怎样拳打脚踢,怎样挣扎反抗,最终还是被强行抱走了。  那一瞬间,她再次看到,站在那里的男人、女人、房子所构成的画面。那画面也再一次如同她的呼吸一样停滞在那里。  奇怪的是,归真切地看到,画面中的男人、女人、房子,忽然幻化成了自己出生那一刻看到的那男人、女人、房子,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依旧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复杂。  那画面由灰慢慢变黑,那颗被抛弃的种子也在体内蔓延、扩张,它甚至突破了天国赐予归的爱的能量……  六岁  爷爷奶奶老了,归也大些了,于是她又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生活。养父母虽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们是善良的人,把归继续留下,正是出于他们的善心。  “亮亮,来,妈妈抱抱。”“亮亮乖,妈妈亲一下。”“亮亮,妈妈给你买了你最喜欢的小车车。”归非常羡慕这个与她一起生活的三岁小男孩,这个她要称为弟弟的人,他似乎总能获得妈妈以及全家人所有的关注、所有的爱——热情的拥抱、温暖的亲吻、诱人的礼物……  归多么渴望也能从这个新妈妈那里,获得跟弟弟一样的爱!但是妈妈的注意力似乎全都在弟弟身上,很多时候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而且对于妈妈而言,她更希望归独立,照顾好自己,并帮忙照顾弟弟。  归太渴望了!  怎样做妈妈才会爱我呢?她开始用稚嫩的头脑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也许自己还不够像弟弟那样讨人喜欢。于是,她开始观察妈妈的脸色,开始琢磨成人的语言。她开始懂得如何去讨好他们,如何让他们高兴,如何让他们给自己施舍一份宝贵的爱。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被抛弃的迷茫  十二岁  归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越来越多。她羡慕别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享受着看起来似乎更多的爱、更好的呵护。但她却又慢慢发现,许多同龄人的内心,似乎也与自己有很相似的感受,她不明所以。她仿佛不再孤独,又好像更加孤独,冲突在她的心头滋生。  这种感觉,让归无可抑制地恐惧,因为她无法预知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无法获得内心的支持与爱的关怀。越是匮乏,越是渴求,她对这种爱与支持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大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认知。而她的父母并不关心这一切,他们只是关心归的成绩是否达到他们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训斥与要求,让她反省,让她重新走到他们认为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孤独、恐惧的日子里,归总是会回到某种情境中,既反复地出现在梦境中,又总想逃开的令人生厌的情境——孩子那么小,家那么遥远,站在门口的大人是那么的模糊,画面的颜色总是由灰逐渐走向黑,一切的感觉是那么的冰冷……  每次做这个梦的时候,都是归情绪低落的时候。她记不起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那种感觉却总是真真切切,好几天都无法忘记。  直到有一天,她走在路上,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妈妈,妈妈,不要留下我!妈妈,妈妈,我听你的话……”归的胸口,有一种猛烈抽搐的痛感。她恍惚地追随着哭声走过去,一对夫妻,正从自家的院子走出来,篱笆的院门已经锁上了,一个小男孩攀着院门,哭喊着不停地摇晃。“爸爸妈妈有急事,很快就会回来,你在家里等着我们,乖!”他的妈妈隔着门对他说。孩子只能绝望地哭着喊着,声音已经有些沙哑了。他拼命地摇晃着院门,可是以他微弱的力量,如何能够撼动紧锁的门?他的父母不再回头,走过归身边的时候,归听到女人的嘟囔声:“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呀?”也许他们的事情真的很急很重要,也许他们确实不能体会到孩子的绝望!  那一刻,归的内在,有感同身受的绝望与伤痛。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父母,不一样的房子,不一样的场景,却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昨晚才刚刚在梦中见过。当然更相同的是那灰黑的色调,那冰冷的感觉以及静止不动的画面。  归就那么站着,很久很久,没有任何意识,只是站着。她的脸变得苍白,再由苍白变得发红,一种愤怒夹杂着仇恨,慢慢地涌上心头,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似乎随着孩子的哭喊声慢慢地微弱,归内心的爱、信任以及希望也离自己越来越远,一种绝望、愤怒和仇恨的综合情绪开始滋生。  瞬间,她的上臂与后背感到阵阵疼痛,犹如被抽走了什么。她不知道,那是她美丽的隐形羽翼……  归彻底地变了。  十五岁  父亲的离去,并没有让归有太大的感觉。即使在那天晚上,她又一次梦见了那个灰黑的画面,那种被抛弃的感觉也再次紧紧的包裹着她,看上去,归依旧很冷静。妈妈的哭声以及寻死觅活,也没有让归像以前那样讨好她,只是将内心更为烦躁和无助的感觉隐藏了起来。生活就这样被复制着……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也许改变这一切的,只有离去,离开这里!寻找失落的归属感  失落的归属感  十八岁  离开一种不安,离开一种无助,离开一种没有爱的感觉,离开……  带着自己的信念,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归进入新的城市,走进了大学校园。  新的一切,让归的内心充实而平静。那个梦境,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听上去热情而有些羞涩,期待中带有渴望的声音响起:“我很喜欢你!”在对方炙热的眼神注视下,归的内心再次掀起了波澜。她有些不知所措,紧张、兴奋、愉悦、担忧……  甜蜜像晃荡在微波阵阵的湖面上的小舟,晃得人有些微微的眩晕;幸福使得她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他们开始恋爱了。“也许,这是我真正的归宿。”她幸福地告诉自己。  男孩是那么体贴,那么关心她,对她的每一个需要、每一份情绪都是那么的在意。这让归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她也付出自己的全部,全心全力地爱着这个男孩。  不知为何,那个梦又开始进入归的世界。不同的是,那灰黑不再是始终如一,而是变成了淡淡的彩色。  超越自己所有的付出,总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激情褪去了,真正浮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需求。两人都开始抱怨对方给予自己的太少,对方太不了解自己。  这段恋情留下的仅仅是回忆,因为恐惧与防御总是偷袭归的心灵,让她无法完全信任对方。并且,归讨厌对方那有条件的爱!  其实,这个世界上,基于同样原因,随风飘逝的爱,又何止他们两个?哪里是属于我的地方?  二十五岁  归不知道,在这个诺大的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地方,哪里是自己可以真正安顿心灵的家园。空,巨大的空,让归感到巨大的恐惧。  “我害怕,怕让真实的需求跳出来伤害现在的生活,我无法面对,无法承受内心那种隐隐的伤痛与强烈的需求。”  “我害怕,怕认真思考情感断裂的原因并去面对,宁愿经历一段又一段不明不白的激情,然后去承受激情之后的孤寂。”  “我害怕,怕付出真情去确定这份爱的时候,却换来更多的伤害和更多的冷漠与敷衍。”  “我害怕,怕划亮那根家的火柴,却终日处在怕熄灭的惶惶不安中,而又要用理性来保持平静的状态。”  这些恐惧困扰着归。但同时,她又无比地渴望被人爱,被人呵护,被人结结实实地抱着,甚至被融化了也心甘情愿。恐惧和渴望不断地撞击着,归拼命挣扎。  在需要选择伴侣的阶段,那种生命中被抛弃的感觉总是隐隐地左右着归的生活,但又无法辨别,到底是潜意识的害怕和不信任,还是意识的拒绝。总之,这种感受让归在与异性相处的时候,始终保持着界限分明、不敢完全投入的状态。寻求改变  三十岁  终于,归还是离开了自己用心经营的家。  她原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归属,所以她将心交付对方,完全地交付,并渴望通过交付,将自己完全地归属于对方,并且也完全地拥有对方。  但生活并不是想象。婚后,归才发现,对方与自己是那么地相像。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渴望,让他们像两个没有大人照顾的小玩伴,时而快乐无比,时而又吵闹不堪,彼此争夺,彼此索要。每到战争发起的时候,无助、恐惧就会再次袭来,那片灰黑,那个场景就会同时出现。归终于厌倦了这种没有色彩的生活,她决定寻求改变!孩子需要心灵的关注和连接  基于各种生活、工作上的原因,我们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里,把孩子放到全托幼儿园里。我们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孩子的身体,却很少关注到身边这个小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对孩子说:“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但对于孩子,他只是在不断地体验着:怎么总是看不到父母,怎么父母总不管我的需求、不管我的感受。毫无疑问,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当成是“心肝宝贝”,但我们所做的事情,确实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莫大的伤害:孩子的心没有归属,孩子在承受着被抛弃的感觉。  犹如需要物质和生理的营养,孩子同样渴求心理的滋养。孩子需要心灵的关注,需要与父母有心灵的连接,并不断地在收到心理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对于父母,我们有多少人了解孩子这样的需求并很好地满足呢?  孩子,你的心是否有个家  “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呢!”  齐齐妈妈非常爱齐齐,对齐齐的照顾与成长的关注,可谓是无微不至。为了齐齐能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她不辞劳苦,四处打听、了解各个幼儿园的情况。终于看上一所幼儿园,并立刻把家也搬到附近。但齐齐上了幼儿园后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继续寻觅的过程中,齐齐妈妈了解到我们幼儿园,并很快把齐齐送了进来,再次把家也搬到了幼儿园附近。  齐齐入园后,他妈妈经常和老师沟通,也常和我谈论孩子的情况。我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真的是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这天下午,齐齐妈妈又和我谈起孩子近期的情况。能看得出,她真的很爱她的孩子。吃过下午餐的齐齐,看到了妈妈,兴致冲冲地跑过来,抱住妈妈的腿,不断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抱抱齐齐吧,他想妈妈了。”我提议。“等会儿,妈妈正和老师说话呢!王老师你看,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烦呢,老爱这么黏着我。”妈妈显得有点儿不耐烦,已经四岁多的齐齐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高兴。  我能感受到,当孩子走近妈妈时,妈妈内在是有些不知所措的,不知道怎样自然地和孩子一起。为什么不伸出双手拥抱孩子?离开妈妈快一天了,孩子是多么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啊!为什么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独立生活了一天,为什么不亲亲孩子,给孩子爱的能量和滋养?  大多数的父母,都愿意尽自己所能,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还需要在和父母的亲密相处中,建立起一个无形却踏实的温馨的心灵家园。  心灵的连接和回应  我走在幼儿园上二楼的楼梯上,从楼上迎面走下两个孩子。“早上好!”走在前面的那个孩子一看到我,大声向我问好。“早上好!”我微笑着和孩子目光对视,并回应孩子的问候。随之,我的目光移向后面那个孩子,我说:“早上好!”  前面那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还没向你问好呢!”“他向我问好了,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后面那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小鹿一般欢快、愉悦地跑下楼去,脸上洋溢着被理解的满足感。  当前面那个孩子说出“早上好”的时候,后面那个孩子选择用眼神向我问好。我接收到了孩子的信息,并热情地回应了他。尤其当我说出“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时,孩子知道我接收到了他心灵发出的信息。  连接,就是这种心灵的感知和回应。当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断与老师产生这样的心理连接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幼儿园生活得很踏实,就会对幼儿园有归属感,就像他们每次社会实践回来时,一下校车就会说:“到家啰!”  在细腻的感受中连接  下午,大部分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整理好教室,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玲老师有些疲惫,加上思念远方的恋人,她有些无力地趴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课桌上,看着窗外渐落的夕阳,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教室里还有三四个孩子,边画画儿边等待父母。玲老师安静地趴在课桌上,心想孩子不会留意到她。一会儿,肖肖轻轻走到她身边,绕了一圈,从后面抱住老师,并把小脑袋靠在老师背上。刹那间,玲老师感到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全身,眼泪忍不住又流了出来。玲老师知道,孩子发现自己在伤心,并想安慰自己,给自己力量。过了一会儿,肖肖又绕到老师前面,轻轻地走开了。一会儿她又来了,轻轻地把两张面巾纸放在老师课桌上,又轻轻地离开了。玲老师拿起面巾纸擦掉了眼泪,这时她的心里盛满一份感动和温暖,感觉世界那么美好。这时玲老师听到肖肖在对其他小朋友说:“玲老师都哭了,她可能想男朋友了。”  孩子并不靠语言来认识和了解你,甚至不用听你说什么,他们用心就能感觉到你的最深处。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在感受里,敏锐地感受着我们,同时也渴望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回应他们。孩子与父母之间尤其需要这样的心灵层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不断和父母心心相连,在连接中找到归属。  孩子的父母,你们是否曾放慢自己的节奏,是否曾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孩子?我们的童年路决定成年幸福  回顾我们的童年路  我们在人生第一站错失了太多。回到30年前看看我们的童年,有谁在两岁以前获得过这种无条件的爱,获得过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呢?  从我们的精神胚胎和生理胚胎形成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用生命的全部感受着这个孕育我们的人。在我们不断的体验中,我们时常感到,父母并不完全是因为相爱才拥有我们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意外怀孕、想要男孩、传宗接代或是仅仅为了生育而生育。  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其实就已经开始感受母亲的忐忑与不安了,因为她对如何孕育一个生命几乎一无所知。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三个、第四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或许已经感受到,已有了几个孩子的母亲并不情愿留下我们,但是她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我们。所以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出生之后。也许那里是一片晴空,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怀着这种隐隐的被抛弃的感觉,我们终于等到了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原以为这里就是阳光,但是我们又感受到,迎接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爱。由于不是父母期待中的男孩,或者是其他的某些原因,我们盼来的是第二次被抛弃。  无论是想送人没送掉,还是已经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或者是虽然被留下,但背负了所有的内心创伤——一切都让我们再一次清楚而深刻地领略了被抛弃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渴望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被尊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它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依旧怀有一颗渴望的心,等待着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爱的到来。  我们就这样默默地、顺从地、讨好地等待着。没过多久,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妈妈很忙,你需要在别人家寄放一段时间”,或者“你需要独立,去吧,到幼儿园全托吧,那里能让你像一名战士一样独立”。就这样,我们怀着失望和恐惧来到了新环境。我们依旧不放弃,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老师那里。我们以为,那些老师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们甚至恍惚地叫过她们“妈妈”。但是不久,我们彻底失望了。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如何讨好这些大人,他们都无法知道我们的需要。我们就是在这种反复被抛弃的恐惧下,开始麻木自己,封闭自己,用一切防御手段来解决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保护没有安全感的自己。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多么渴望父母的胸膛就像一座稳健的大山,随时随地提供给我们依靠,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轻松自信、身心舒展地去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期望总是落空。当遭遇无法面对的困境时,我们多么希望背后有一个声音响起:“宝贝,不用怕,你去做吧!妈妈在这儿,妈妈永远都爱你。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最好的。”但这只能是一个梦想。于是,恐惧、不安、紧张时常侵袭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充满焦虑地左顾右盼。我们不仅无法获得安全感,而且还时常生活在谎言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抛弃。  我们寄人篱下,我们不受关注,我们内心孤独,这一切又有谁知道?直到有一天我们彻底绝望了,我们把那颗心远远地抛下,因为我们再也无法承受它那么敏锐的感受。我们慢慢让自己学会麻木。身心分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原本可以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乐章,从此将出现不和谐音调。  也许我们太渴望拥有安全感,也许我们太需要关注。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失望了。我们知道无法从这里获得我们想要的内心感受,于是我们幻想着,也许在外面的世界,可以找到我们企盼已久的那份情感。  当有一天,我们听到有一个男孩或女孩对我们说“我喜欢你,无论怎样,这辈子我都要和你在一起”时,我们眩晕了。我们盼望已久的那句话终于来了。我们的眼睛立刻被蒙敝,我们只能用耳朵来感受对方。我们放下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这就是爱。我们拿出所有,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对方,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那段日子,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不久,矛盾就凸显出来:我们发现,我们彼此都渴望获得对方无条件的爱,渴望获得对方全方位的关注。而这一切,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我们怕失去对方,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对方而失去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第一次恋爱必定失败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我们内心深处仅仅是想寻找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当第一次的恋爱失败后,我们以为是因为我们太小、太幼稚、太简单了,所以才会犯下愚蠢的错误。  有一天,我们以为我们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以为我们可以以一个成人的状态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于是,我们开始以理性的态度,以宽容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能够给予的爱都给了我们所爱的那个人。在这种幸福之中,我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是,不知是上帝在戏弄我们,还是我们在戏弄自己,那段激情和新鲜过后,我们彼此都感到累了,我们开始互相抱怨,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付出,在给予,而获得的太少,太少。  工作的压力很大,生存的压力很大,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需要从另一半那里得到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支持。但是,婚前曾经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像“母亲”一样的体贴已经荡然无存。“父亲”变成了“儿子”,“母亲”则变成了“女儿”,这种角色的错位,让我们再次茫然了。我们又开始进入到一种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的心境。  当我们反复体验这种感情游戏的同时,我们也会用另一种类似防御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爱情,内在的恐惧也让我们以防御的心态来对待爱我们的人。  我为什么总与人疏离  芳是一位聪明能干、办事利索的职场女性,她每到一家公司工作,总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一年前,芳转到一家大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提拔为总经理,深得老板的重用,周围同事都很羡慕。但私下里,芳总是说,老板不怎么接纳她。这让大家很纳闷,也很不能接受她的这种说法。  芳来找我诉苦。听她述说了几次职业经历之后,我发现,其实每到一个公司后,芳都是受到老板器重的,但她的内心却总是觉得自己跟老板有些格格不入。她甚至羡慕自己手下的员工跟老板的关系那么融洽。  “小时候,妈妈和你亲密吗?”我问。  芳有些茫然:“亲密,怎么算亲密?”  “比如,你妈是否时常亲吻你、拥抱你,是否抚摸你?”  芳思索了许久,似乎在头脑里搜索这样的童年记忆。  “大一些的时候,是否记得妈妈很能发现你内心的秘密?”我又提示。  “我记不起了。小时候,我妈总是处在自己的情绪里,似乎不会太多关注我内心的秘密。”  这才是真相,我们很多人,不曾和父母亲密,不曾有那种亲密关系的体验,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我们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建立那种心理上的亲近关系,不管是与老板、同事,还是爱人。不论对方怎样欣赏我们,接纳我们,我们依旧会担心被抛弃。  主导我们生命的“老板”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尽管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着,但突然某一天,却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你带来想象中的成就感,内心顷刻之间充满了无意义的感觉,甚至觉得生活乏味。随着这种感觉慢慢地扩大,你将难以分辨:这种无意义感是工作,还是你自己?你似乎没有能力摆脱出来,只是在这种迷茫之中,继续周而复始地生活着。而这种现状,让你连带着增加了一份无助、无望的感觉。  静心想一想,你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当那种没有成就感、没有意义的坏情绪袭来时,为什么依旧会出现无望与无助呢?或许你会把它们归结为情绪。想着情绪就是一时的坏心情,过一阵就好了。但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这种情绪为什么会经常地袭扰自己?  是什么位居我们生命的核心?是什么支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有5种核心限制性信念:第一,无资格;第二,被抛弃;第三,无意义和无价值;第四,无助感;第五,无望感。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隐埋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很少能够明晰地觉察到它们,但它们却是我们生命的“老板”,每时每刻都在左右我们的思想,牵制我们的情绪,主导我们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它们弥散在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一次心理培训中,我经历了寻找内在限制性信念的体验。  培训的初始阶段,我们似乎一点儿也寻找不到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但是,安静了几分钟后,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们回到了童年的许多感受上。这才发现,以上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多少都在我们的信念中停留着。无意之中,我们已经陷入这样的信念,但我们并不知自己怎么了!  当我们完全地放松下来,并且愿意敞开心灵,去接纳这些信念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寻找到这种感觉,而且能够迅速回到这种感觉当中,回到我们童年的生活情境里。  在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感受,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核心信念中。也许是在童年的成长,也许是在青春期的被忽视,这一切,都让我们重新看待我们今天的信念。  当我认真接纳自己的信念时,我选择了一对一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改变这一限制性信念。我告诉老师,被抛弃的感觉经常会扰乱我的情绪。我记不起曾经什么时候被抛弃过,留下来的仅仅是全托与被他人代养的情景。这种情景本身并不清晰,但是留下来的感受却如此强烈。于是,我与老师产生了一段对话:  “回想一下你被抛弃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固定下来,然后请你反复描述被抛弃过程中的感受。你想想,“这种感觉给你带来的积极心态是什么?”  我很自信地回答道:“我必须坚强,我必须独立,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  “你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  “是的。当然也会有脆弱的时候。”  “你脆弱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了想:“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这个过程,让我一下子明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追寻的就是这种感受,非常渴望自己能归属一个人,就像重新归属母亲一样。但是有谁能够给我提供这种归属感呢?当我们童年没有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时,就会有太多这样的情绪困扰着童年的我们。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如果我们学会将自己归属于自己,那么我们就不会再为缺失的归属感而难过了。母亲给足安全感长大不缺爱  让我们再回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那是我们太多人已经遗忘的角落,但那里却蕴涵着无限的秘密。  从母亲孕育胎儿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胎儿的身体还是心理,都与母亲是一体的。在母体里,胎儿的生活环境是柔软的、舒适的、温暖的。十个月后,胎儿的身体随着那条黑暗、潮湿和紧压的通道,艰难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身体与母体分离了。  婴儿出生了,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当婴儿再次将手、将脚伸出去的时候,没能再碰触到那柔软又有弹性的气泡壁,而是没有任何回应的“空的感觉”。  这是怎么了?  婴儿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他迫切地需要安全!需要依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了。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从母体的羊水里获取营养了。没有照顾、没有安全,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为了减少太多的恐惧,婴儿在身体与母亲分开的同时,把心依旧留在了母亲那里。也就是说,婴儿在心理上和母亲仍然是一体的。他需要母亲能够随时随地、全身心地感受他的感受,感受他的需求,并及时地满足他。因为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地、平稳地适应这个生硬的成人世界。当然,他更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取充分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奠定自己一生安全感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生命必须首先奠定的基石。  父母,尤其是母亲,将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最可以依靠的人。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他都需要不断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的体验和满足。  由于幼儿在心理上与母亲一体化的特征所决定,生命在两岁以前是无法与母亲分离的。例如,他会用全部感觉去闻母亲身上的味道,慢慢地认识母亲大概的模样,去辨别母亲的声音,去感受母亲的心跳。由于他们的心相通,所以,当幼儿不舒服的时候,他希望妈妈抱自己;当幼儿发现什么而笑时,他希望妈妈也能与自己一起笑;当发现妈妈不在身边时,他会不安地哭……幼儿非常清楚,只有母亲才牵挂他,只有母亲在身边他才有安全感。幼儿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哭、闹,还是索取,都是他的心理需求的表现,“你那里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要你给我”。  孩子天然地需要母亲给他这一切。通过需要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爱,来增加自己与母亲心理上慢慢分离的能量,来获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安全感。当他从母亲那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时,他会认为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第一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一旦稳固建立在自己的内心,成长中的孩子将不再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取。  孩子,你是圣洁的、高贵的  对出生的探问,是孩子最初探究生命的来源,进一步探究自己的归属。一般在四五岁时候,孩子明显出现“出生的敏感期”。①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询问自己从哪里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父母。  当年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曾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的出生有一种懵懂的好奇。我们很想追寻那种生命之初的归属感,我们需要认真地了解我们来自哪里。这本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倾向。  但是当我们探问此事的时候,因为文化的原因,我们的父母很难坦然地告诉我们:你是我们爱的结晶,你的生命是高贵的、圣洁的。父母往往给我们编造一个可以让他们逃避难以启齿的答案。他们哪里知道,这会让我们在稍大的时候,对自己的来临,有一种深深的耻辱感。  李少红导演的一部片子——《恋爱中的宝贝》,女主角疯狂地爱上了男主角,不顾一切。相信这部影片吸引了不少热恋中的男女,他们深深沉浸在那种疯狂的爱情中。  而如果我说,女主角并不是热恋那个男人,只不过是追寻在母亲那里缺失的爱时,你也许不会认同。但我认为,事实就是这样!  影片一开始,自称宝贝的女孩,在读自己写下的一篇文章——《关于我的出生》,其中清晰地描写了自己出生的那一夜,被丢弃在垃圾站里的一幕:在风雨交加的街头,一个无助的婴儿大声啼哭着。突然,镜头中迎面扑过来一只硕大无比的猫,似乎要一口把这个婴儿叼走。  想象一下,那一刻,这个婴儿多么无助!从此恐惧就深深地刻印在女主角的内心深处。她那疯狂的爱情,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被抛弃中已经太久了。她想寻求在母亲那里缺失的归属感,她在渴望能够再次真实地感受母子一体的感觉。  而那街头啼哭的场景,恰恰就是母亲给她描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关于性的相关话题,都是与羞耻相连的。所以,做父母的成人更愿意对孩子说,“你是捡来的孩子!”“你是嘴里吐出来的!”“你是腋下掉出来的!”“你是墙缝里跳出来的!”成人不断地用这种谎言来搪塞一个儿童对出生、对归属的内心需求。但成人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让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伤害和很低的自我评价,孩子会获得一个信息:我们的出生不过如此,我不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命!  我们就这样带着看不见的内在伤痕,慢慢地长大,不知道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去往何处。关于生命,关于性,我们一无所知。这种迷茫,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以为事业成功就可以解决这一切。但实际上,原有的那份不安全感,始终留存于我们内心和潜意识深处,无论我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或获得了怎样的成就。  现在,我们的孩子依旧在重复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识。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当有孩子问起“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我们的老师会这样做:  取出《儿童知识百科全书》(每个教室里都配有这本书),翻到关于出生这个章节,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有的孩子会要求老师反复讲;有的孩子会仔细看书上的图片——胎儿从一个月一直到出生的每一幅图片;有的孩子听着听着会流泪。这样的经历,使孩子对生命的诞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从此他对生命充满敬畏,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第二章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一个天使降临到人间  从天国而来  光,明亮而交织着,由白变蓝,由蓝变紫。白是那么清澈,蓝是那么深邃,紫是那样剔透。  爱,弥漫在整个空气里,散落在每一个角落,围绕着每一个人。  海,宁静而包容,一眼望不到边际,只有那一片湛蓝进入眼帘。  花园,安逸而祥和,花朵与绿树相互欣赏。  男人,被白色长袍包裹着健壮的身体,悠闲地躺在树枝下的摇床上。  女人,被如海水般的蓝缎包裹着柔软的肢体,优雅而宁静地编织着。  孩子,被光围绕着,一身洁白,让你永远想不到黑。  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有一对可以自由飞翔的羽翼。  那真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令人向往而留恋!  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坐在桂树枝头,双翼发出祥和的光,正闻着清清的桂花香,陶醉在满园的七彩缤纷中,那模样时而显出圣洁与高贵,时而又俏皮与舒展。他微笑着说:“我是安!”  一位长者走来,他平静地对安说:“你将拥有一项神圣的使命——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人世间那些真心相爱的人。”  天使安并没有惊讶,好似早已知道自己的使命,快乐而欣然地接受了。与每一个天使降临人间之路一样,安经过一条光之路,进入自己选择的那个母体。十月生长之后,安出生了。妈妈的脸为什么说变就变  很小的时候,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与小伙伴分手,回到家的时候,总是要先趴在窗户外,看看家里的情况。这对安很重要,他需要观察妈妈的情绪与家里的气氛。如果妈妈情绪好的话,那么家里一定是春暖花开,他就可以放心地大摇大摆地进去了,放肆一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妈妈情绪不好,那么家里一定是冰天雪地,他得小心,最好是安安静静或偷偷地溜进家门,他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昆虫,尽量被妈妈忽略不计,不然,就可能招惹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  安和姐姐、弟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人,情绪好的时候,会给他们做很多好吃的,让他们尽情地吃;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冬天把火盆烧得暖暖的,让他们在家里尽情地玩闹;还教他们唱好听的歌谣……但安总摸不准,妈妈什么时候就会情绪突然不好了,那日子,对他们而言,就像寒冬腊月屋子里没有火盆一样难熬,这个时候,他连大气都不敢出。  安不明白,妈妈的情绪为什么一会儿热情似火,一会儿寒冷如冰,家里的天气为什么总是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虽然安不明白,但安必须学会接受,这就是这个家庭的特征。妈妈是个胆小且依赖性强的但又要强的女人。妈妈的胆小和依赖性使她成为了爸爸的附属品,而好强的一面又让她憎恨自己这种附属的角色。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或面临问题的时候,妈妈就如同孩子般,迅速依赖在爸爸身边,并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得爸爸的保护。可是一段时间后,妈妈又开始为之前的事情抱怨指责爸爸,发泄对这种附属角色的不满。当然,那一刻,妈妈会更加生气地痛骂几个孩子没有听她的话,显然,安和姐姐是替罪羊,因为妈妈很宠爱弟弟。  安不明白这其中的关系,他只是小心谨慎地避免妈妈的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他甚至探索出了一个规律——  爸爸经常出差在外。通常爸爸回来的时候,家里更多地像春天一样温暖。但随着爸爸再次出门日子的临近,家里就由春天过渡到了冬天。先是妈妈唠唠叨叨,抱怨爸爸对家庭的照顾不够,终于这种指责超出了爸爸所能忍受的范围,然后爸爸就大发雷霆,有时甚至会摔坏家里的东西。  那个时候,安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如果一不小心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挨打就是必然的了。每当这个时候,安的心中就会无比恐惧与紧张。爸爸会弃门而走,妈妈会哭很久。  他不明白成人的这种变幻莫测,就像他的父母也不会明白一样,这样的变幻莫测会给安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安只是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当自己的心靠近家人,并渴望与家人围成一圈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背对着圈毫无表情,冷漠与疏离让安无法待在这个圈中。可是当安的心远离家人,并蜷缩在角落的时候,他却仿佛看见所有的家人热情而快乐地手拉手呈现着圆满的圈。这时的安又会渴望立刻回到圈中,感受家人的温暖;当安进入圈中时看到的依旧是背对着圈且毫无表情的家人。安不知道应该相信哪种感觉,好像这个世界很难有一块真正安全且温暖的地方。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家庭  安还有一个大家庭,除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弟,还有妈妈的父母和爸爸的父母。父母一段时间要照顾妈妈的父母,也就是姥爷姥姥,一段时间又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是个威严而又不失温和,并且很有能力的人。爸爸平时大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每次爸爸回家,安都远远地站着,用欣赏和崇拜的目光望着爸爸。他是那么伟岸,在安的心中,是光芒万丈的。  爸爸喜欢姐姐,正如妈妈宠爱弟弟一样,这是安很小就感受到的。虽然他们总是说,一碗水要端平,在孩子们发生冲突后,也表现出有理没理各打30大板的“公正”,安依旧能够用他敏感的心了解到真相。  “这孩子怎么回事,总是这么扭捏,一点儿都不像我!”爸爸这样评价安。  其实爸爸并不知道,安也希望可以肆无忌惮地接受父母阳光灿烂的爱,他总是幻想着爸爸将自己抱起,让自己高高地骑在他的脖子上,并昂起头向弟弟示威。但这只是安美好的幻想,他从不会主动跑到爸爸身边,将自己的渴望表达给爸爸。他已经习惯于先小心地观察,因为他不知道他扑向父母后,迎接他的是冰还是火!  通常,当爸爸回来的时候,安会默默地站在一边,直到爸爸和家里每个人打过招呼后发现安,并叫安过去的时候,安才会慢慢走近爸爸。有时候,爸爸会将安高高抱起。看着爸爸温和的脸,安反而会紧张得全身发硬,即使内心很喜悦。所以,多年之后,安都有一个毛病——在高兴和愉快的场合下,安会无意识地紧张和局促不安。  姥姥是一位温和、软弱、善良的老人,姥爷是一位有点柔弱但很有才华的老人。他们有很多孩子,在安的眼中,他的这些舅舅们,都不像爸爸一样伟岸,而是像妈妈一样柔弱。所以,爸爸也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  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安需要更加地小心翼翼。奶奶是一位严厉、蛮横和冷漠的老太太,她似乎并不喜欢安的妈妈,时常训斥她,而且对安也不友好,时常会咒骂安:“你就和你妈一样让人讨厌!”但安并不知道她讨厌自己的原因,只是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安的心里。安对奶奶没有任何好感,他讨厌那张冷漠又高高在上的可恶的脸。爷爷倒是一位温和、善良、宽容的老人,他对安和家人都很好。  姐姐很善良,也像爸爸一样能干,总是会获得爸爸的称赞,这让安羡慕不已。其实,安也想向姐姐学习,变得能干而开朗,但每次下定决心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响起:“你不行,做不好了怎么办?爸妈会生气的,别人也一定会耻笑你的。”安总会犹豫、担心,最后放弃,安总是经历担忧、恐惧,最后放弃的心理历程。  在安的心中,弟弟很冷漠,但不知为何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可以不负责任。安在弟弟面前总是感到自己不好,但又觉得弟弟似乎也有问题。妈妈对弟弟很放纵,同样做错事情,如果是安,就会受罚,但如果是弟弟做的,就很有可能幸免,除非被爸爸发现。  这不,今天弟弟摔了一跤,弄脏了裤子,很不幸被爸爸发现,弟弟又挨打了。不知为什么,爸爸总是不喜欢弟弟。所以,每次爸爸回来,弟弟的苦日子就来临了,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躲在妈妈和奶奶的身边。就算是这样,也没少挨打。爸爸打弟弟的时候,总是顺手操起身边的东西就往弟弟身上招呼,棍子呀、条帚呀,操起什么就是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安害怕极了。他同情弟弟,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遭受像弟弟这样的待遇。所以,安更习惯于躲在不易被发现的角落,让自己在这个家里隐形起来。  通常,弟弟在挨打之后,都会在安的身上撒气,所以安在避免惹恼爸爸的同时,也要躲避着弟弟。  生活就这样继续着。对于成人而言,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他们见多了别人的家庭,似乎也是这样的一台情景剧,只是剧情稍有些许不同而已。  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的剧情,这样的风云变幻,给安的成长,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让安有种变幻无常的感觉。他渴望有人能保护自己,但他又无人可以信赖。所以,他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逃避冲突,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的不安全,为什么成人的情绪总是无常地变化着……  恐慌,在内心时刻被不安全感充斥着,安就这样慢慢长大了。一直长大到成年,那种不安全的感觉时常袭来,有时似乎是莫名的、没有理由的。  从天国带来的那对美丽的羽翼,早已被这些变幻无常的狂风暴雨,冲刷得七零八落。  他努力让自己表面看上去很安静,但他知道自己内心的恐惧。这种感觉时常让他死死地守着过去的一切,无论多么痛苦,他都无法面对和改变。  但有一点他深深明白,他一定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生活。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但他的信念决不改变。你给孩子的家够安全吗?  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时常处在自己的情绪里而不自知,愤怒、沮丧、紧张等,各种情绪在袭击和控制我们;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们内心深处隐隐涌动着不安;面对孩子,我们有时把他捧在手心都怕化了,有时却不能自控地对孩子大发雷霆……这就是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在经受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孩子完全不能知晓我们成人的世界是怎样的,孩子只是在感受着忽冷忽热、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而这样的感受,使孩子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不踏实的、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失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并不是说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尚不觉察;不是我们不爱孩子,而是我们尚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不是我们不想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全的环境,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尚未安定、安全。  孩子,你眼中的家安全吗?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3岁的浩,除妈妈外轻易不让任何人接近,外人一靠近,他就躲闪。身体很敏感,拒绝其他任何人触摸他的肌肤,更不能亲他。情绪不稳定,很容易紧张,不放松,和小朋友稍有冲突,就会毫无顾忌地大哭……  妈妈对浩的状态非常焦虑,觉得孩子太胆小。有时浩哭闹,妈妈甚至会忍不住地会对他发脾气:“你这孩子怎么这样,烦死了。”妈妈搞不清孩子怎么了:“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乖巧,人家父母也没怎么花心思,孩子不长得挺好的?”“是不是他天生就胆小呀?”“长大可怎么办呀,怎么跟人交往?”  分析一下,这是孩子的安全感出了问题。内在的不安全,导致孩子恐惧和排斥外在的环境和他人,这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去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相处。  那么,是孩子生来如此,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浩的妈妈为了孩子,向老师谈起孩子入园前的状态、孩子的生活、家庭环境等。  浩的父母关系有些紧张,家庭生活中容易起冲突,这样的冲突其实让浩的妈妈很不安。  “家庭的这些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老师提醒道。  “大人吵嘴,不关孩子的事情,我们从不因为我们的事情对孩子发火呀!”但妈妈不知道的是,孩子在父母争吵的环境中,体验到的就是不安全的感觉,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了,孩子甚至会以为父母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  父母争吵,频繁搬家,父母情绪不稳定,父母缺乏安全感,生活不稳定……这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孩子内在心理上的不安。孩子我想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前几天,一位妈妈找我做咨询。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我孩子怎么了,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紧紧地黏着我,一刻都不让离开。我一说要出门,孩子就使劲地抓住我。甚至我一换衣服,孩子马上就跟上来,担心我出去。可我陪伴他的时间真的不少呀?”  这位妈妈焦躁不安,我问:“最近,你的生活怎么了?”  妈妈愣了一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老觉得我的婚姻要出问题了。  “最近,孩子他爸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是有各种应酬、各种事务,我觉得是他在找借口。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我们很相爱,经常在一起。他像父亲一样地照顾我、呵护我;同时,他又是一位体贴的丈夫,很了解我、关心我。我也特别爱他,细心地照顾他的生活,帮他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候我们多好呀!但现在,只要他一出门,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有些发慌。老想着不知道他又去做什么了。有时候甚至特别冲动,想跟着他,一步也不离开他。”  ……  听完一番倾诉之后,我反问她:“孩子黏你的状态,是不是很像你黏你爱人的状态?”  其实,孩子是能够清晰感受到妈妈的状态的。当感受到妈妈内心忐忑不安时,孩子内心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妈妈是照顾他生活的最重要的人,这个人如果是不安的、慌乱的,孩子就会担心生活失去保护。面对这样的不安,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更紧地抓住妈妈。于是,就出现这位妈妈所说的孩子的状态。  “但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呀,我根本不能想象家里没有他爸爸会是怎样的。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我自己就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我刚一出生就没了父亲,一个人跟着我妈生活。我妈是那种相对冷漠的人,我们家的生活就是那种平淡的、有序的,但有些冷。你能想象,我对父亲怀着多么大的渴望,我太需要一个父亲了,我也绝不能让我的孩子没有了父亲。  “刚和我爱人恋爱那会儿,我觉得他特别符合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虽然有些沉默,但非常体贴、温和,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那时我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个男人就是属于我的,永远都是我的。结婚后,他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总是有各种事情而不能待在家里。而我为了照顾孩子,工作做得越来越少。我真的不能不担心,担心他会离开我和孩子。”  这位妈妈哪里知道,她越是这样强烈地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越是这样强烈地想把丈夫抓在手里,孩子也越会感受到家庭的不安全,越会紧紧地黏住她。更重要的是,孩子将会像她一样缺乏内心的安全感,会像她一样带着内心的不安,去面对未来的爱情、婚姻和他的孩子。相同的生命模式就会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咨询之后,这位妈妈选择走向自我的心理独立之路。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但孩子会给每一位母亲最大的动力。  不妨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谁又不是这样呢?只不过形式、程度不同罢了。我们悄然不知地把童年未满足的渴望全部压在了自己最爱的人身上,要求他像父亲母亲对待婴儿一样,任由我们霸占和支配,要求他不仅要事业有成,还要能够细心体察和照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但现实是,他的内心也如我们一样,是个未长大的孩子。于是越想占有,对方越是逃离。  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人和事上时,无论怎样也无法弥补曾经那种与母亲之间的安全感和一体化的缺失。为自己,为孩子,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让我们重建自己的安全感  你有安全感吗  几年前,我曾经和一个企业家先生,在偶然的机会里谈到安全感的问题。  我问他:“你在这个社会中,内心深处有安全感吗?”  他回答我说:“有时候会没有,比如说,交通啊,抢劫啊,等等。”  我接着问他:“那对自己的内心呢?”  他似乎有些茫然地看着我,然后说:“哦,是自己吗?安全感?”  显然,他对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不是很清楚。  可能许多人都是这样,不曾意识到内心的安全感如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影响我们。  今天,安全感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基本话题,大家都会谈到,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建构了安全感。  有一天,我坐在一辆巴士上,感觉椅子靠背似乎有一些松动了。当我全身放松地靠上去的时候,椅子的靠背就慢慢向后滑下去,给后座的人造成了压迫感,后座的人自然会向后倾斜身体,躲避压迫。我迅速抱歉地将椅背调整好。但当我再次将疲倦了一天的身体靠上去的时候,椅背又开始慢慢地向后滑。这个过程,既让我感到尴尬,又让我疲倦的身体更加困顿。  我们的人生不就如此吗?当我们在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多想有一个坚实的靠背,让自己在静静的倚靠中得以喘息。当工作中遇到麻烦,不断遭受上司、客户苛责的时候,当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的时候,当某个意外事件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被搞得疲惫不堪、心神不宁。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多么渴望有个安全、坚实的肩膀可以让我们倚靠,踏踏实实、彻底放松地倚靠着,不求回报,没有条件,只有对我们的爱、接纳、理解和宽容。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有这样可以依靠的肩膀吗?大多数的现实是:身心疲惫的我们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彻底依靠的人。父母、同事、朋友、同学、爱人、孩子……这些人中,有的我们知道不可以去靠;有的我们尝试着去靠,对方却向后躲避了;有的我们认为本应该可以靠,对方给予的却是责备和抱怨。我们疲惫的肩膀空悬着,无助、无奈、恐惧、不安、紧张的情绪向我们内心袭来,这一刻我们感受便是缺乏安全感、归属感。  重归心理的安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头痛、头晕、全身不适,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探索心灵成长的过程,正如清洗一件昂贵的礼服一样,整个过程并不轻松。我无法教给你清洗的每个步骤与技巧,因为心灵的清刷不仅仅依靠技术,而是当你真正愿意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涌动出那种独特的体验与了悟,这会使你真正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飞奔。当然,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生命中绝对拥有这样的潜能,能够完成身心的自愈。其中也包括你将你的安全感建构在自己的生命中,而不是他人。即使你此刻还没有任何体验也不要紧,请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等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从未知走向已知。想要做到这些,你需要牢牢地记住——你是你生命的专家,并且为自己承诺:  1. 学会重视自己的身心,并关注它们  之所以我们失去了安全感,是因为我们从小失去了被重视和被关注。  重视:在父母的眼中,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原本的你,不是他们期待中的你,不是比较中的你,不是物化的你。  关注: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价值取向和意见;尊重孩子正当的言行(可以不喜欢,但需要尊重);欣赏并认同孩子。  如果你在父母那里并没有获得这些,那么,我奉劝你:不要再到处寻找,或者期待父母有一天改变,或者期待自己的伴侣给予自己补偿,或者期待自己拼命工作后能在老板或社会中获得。因为,真正能够给予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习重视自己,关注自己。这与我们以往所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也太自私”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要开始让我们学习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将我们曾经失去的体验,通过自我觉醒,慢慢寻找回来;而后者却是,由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压抑或缺少精神引导,而产生的叛逆心理与精神匮乏的表现。  那么,何为关注自己?例如:当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不舒服的信息时,你需要重视并关注它;当你的情绪不好的时候,你不再是无意识地压抑,而是要懂得释放;当有人向你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你不再做心里不爽而嘴上却答应的快速反应,而是开始尝试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客气地拒绝。  从大脑接受到心理上体验再到行为上的熟知,这个过程实在不易,但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承诺,美好的结果就会出现。  2. 思 考  你的内心是独立的,还是依赖的?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这里所说的独立,不是指在寄宿学校里培养出来的独立生活能力,而是指你是否拥有心理和思想上的独立。  曾经,我一个人走在去西藏的路上,期间,我看完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①其中一段对自由的阐述,让我开始真正触摸自己的安全感。书中这样写道:  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情,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先要了解什么是依赖。依赖你的老师、厨师、邮差、送牛奶的人,这种依赖很容易理解。但是,有一种更深的依赖必须要认识清楚,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的快乐。你明白依赖别人得到快乐是什么意思吗?这不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心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如果你长大以后,在情感上依赖你的父母、妻子或丈夫,依赖你的灵性上师或某种理想,这就是束缚的开始。  这段话很久以来,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一个内心依赖的人,怎能谈及独立;一个不独立的人,怎能谈及自由;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怎能谈及拥有内心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内心安全感的人,怎能谈及是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  我知道,我对生活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是我的家人不爱我,也不是我的老板没有赏识我,而是我的内心不自由。我总在潜意识中依赖他人,而这一切被独立的外表所掩盖。直到我开始从模模糊糊的似知非知,到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为自己所建构的心理层面的基本安全感时,我的生命也在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刻的我,已经明了,自己正在走向自由之路。  什么是永远都做你自己?在这里,我不再对问题做阐述。而是希望通过对“角色”、“身份”的简单描述,让我们的心灵有个连接。  一个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永远都是一个头衔、一个岗位上的角色,  一部“人生剧”中的演员,  一个一生都活在父母和社会期待中的躯体。  当你处于其中一种状态,扮演一个角色时,又怎么会让自己拥有内心的安全感?反之,当你思考并体验了“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时,那种生命的安全感就会与你不可分割。第三章 学会认同你的孩子迎接新生命的语境和氛围一、从天国而来  光,明亮而交织着,由白变蓝,由蓝变紫。白是那么清澈,蓝是那么深邃,紫是那样剔透。  爱,弥漫在整个空气里,散落在每一个角落,围绕着每一个人。  海,宁静而包容,一眼望不到边际,只有那一片湛蓝进入眼帘。  花园,安逸而祥和,花朵与绿树相互欣赏。  男人,被白色长袍包裹着健壮的身体,悠闲地躺在树枝下的摇床上。  女人,被如海水般的蓝缎包裹着柔软的肢体,优雅而宁静地编织着。  孩子,被光围绕着,一身洁白,让你永远想不到黑。  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有一对可以自由飞翔的羽翼。  那真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令人向往而留恋!  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坐在桂树枝头,双翼发出祥和的光,正闻着清清的桂花香,陶醉在满园的七彩缤纷中,那模样时而显出圣洁与高贵,时而又俏皮与舒展。他微笑着说:“我是同!”  一位长者走来,他平静地对同说:“你将拥有一项神圣的使命——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人世间那些真心相爱的人。”  天使同并没有惊讶,好似早已知道自己的使命,快乐而欣然地接受了。  和每一个天使降临人间之路一样,同经过一条光之路,进入自己选择的那个母体。十月生长之后,同出生了。  二、出乎意料的迎接方式  “你看,这个孩子多好看呀,长大一定是个美人儿!”  “哎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黑,像个黑碳头,长大没人要,哈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透析童年
透析童年-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透析童年
透析童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