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速度”的第一个目标是零库存,海尔的流程再造,物流整合,就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用速度时间消灭库存空间。把所有仓库都消灭掉,仓库变成了一个只为下一站配送而短暂停留的驿站,所以把它称为“过站式物流”。海尔通过三个JIT 打通这些库,把它们变成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流动。第一个是JIT采购:需要多少,采购多少,不积压原料,通过国际化分供方,采购到完成定单最需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第二个是JIT 送料:在海尔,仓库只是一个配送站。海尔规定,在仓库存放的所有物料从采购进来到车间的制造系统不能超过7天,海尔立体库的零部件一般只存放3 天;第三个是JIT 配送:海尔在全国建立物流中心系统,无论任何地方,海尔都可以送货。产成品一下生产线,随即迅速转运进入海尔国际物流中心成品立体仓库,全国主干线JIT 成品分拨配送系统在平均2 天时间内将产品发运到42 个遍布全国的海尔物流配送中心,各地配送中心再将经销商需求的产品配送到客户指定地点。这些配送操作在物流中心城市8 小时内到位,区域配送24 小时内到位。第二个目标是服务零距离,即根据用户的需求拿到定单,再以“第一速度”满足用户需求,这个速度将使海尔与用户没有距离。以空间消灭时间,用户在网上定货,海尔根据定单送货,流程便结束。零距离是获取定单信息流的关键,企业努力缩短乃至消灭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获取用户的个性化定单并予以满足。第三个目标是零营运资本,是企业将货币转换为实物,再将实物转变为货币的能力。零营运资本,就是流动资金的占用为零。企业在给分供方的付款期到来之前,先把用户的货款拿来。也就是别人先预定付钱,然后再按照用户的订单制造产品,所以就没有了营运资本,也就是流动资金,这就使企业进入良性运作的过程。这样就把资金流转的时间给消灭掉,更降低了市场销售的风险。速度就是让产品保持新鲜,否则就会变质,没有人爱吃变质的海鲜。对于企业来说,谁能追上用户甚至带跑用户,谁就是赢家。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破产只有18 个月。”因为按照摩尔定律,18 个月后,芯片就会升一次级,存储量会增加一倍,所以对企业来说,破产和生存都与速度有关,如果跑得快,就能握住生存权;但如果比别人慢了,即使生产出来,芯片也会变为沙子。在海尔,速度作为制胜的法宝而备受推崇,事实上,正是超越对手的速度才使得这个家电巨人在近似白热化的竞争中风光无限。三只法眼,盯准政策张瑞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定位,因此必须盯住政府的决策;其次,市场法规逐步健全,和政府政策一样,经济法规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着机会,这些机会如果抓不住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只眼睛。”海尔的“三只法眼”就是:在中国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洞察时事,捕捉战机的一种素质。这三只眼看市场、看顾客、看政策必须用“法眼”,不能用凡夫俗子的“肉眼”,而且要定睛细看。什么是“法眼”呢?这里是借用佛教的用语。凡夫俗子看世界把苦看成乐,把虚幻不实的东西看作“实有”。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是“肉眼”,“法眼”则不同,不仅能够看到目前的状况,更可以看到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一只法眼,要盯住员工。只有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感到满意,才能提高员工的向心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第二只法眼,要盯住用户和顾客,要经常关注用户的需求,遵循用户的利益至高无上这一原则,提高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关于这两点,无论哪个国家、多大规模的企业,只要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非海尔的特点。而第三只法眼则是,在中国经营企业,使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武器,就是盯住国内外的产业政策和机遇,使企业在各种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往往会带来一些转瞬即逝的机会,要捕捉这些短暂的机会,就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采取及时的对应策略,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部署。张瑞敏靠着他那双“无遮法眼”,在企业发展中抓住了几次大的“机遇”,使海尔如虎添翼,开拓了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尔的成长历程中关键的几步,无不与政府的政策和机遇密不可分:1984 年,邓小平启动工业经济改革,强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搞活企业,海尔抓住机遇引进德国冰箱先进技术和优质管理,实施名牌战略,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1992 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海尔人意识到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可能放宽,他们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要建立第一个海尔工业园。果然,很快工业园建设用地就批下来了,这就是今天位于青岛市海尔路的800 亩工业园区。其后,海尔的这片地皮地价一下子上涨了3 倍。就在工业园筹备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张瑞敏的嗅觉灵敏地捕捉到了中央政府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的机遇。1993 年,张瑞敏只干了一件事——使海尔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如果没有当年发行股票筹集到的3.9 亿元资金,建成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几乎是不可能的;1997 年,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一下子兼并了18 个企业;张瑞敏在每一次应对环境变化的重大决策和变革中,几乎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外界不同的声音,在种种猜测和怀疑中,张瑞敏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决策,义无反顾,结果都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性和他高瞻远瞩的魄力。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今天中国的企业体制必须突破的一个障碍,没有政府认可,企业别的方面做得再好,都很容易归于零。在如何做好企业的政治工作方面,柳传志堪为20年间难得的民企楷模。柳传志用“鸡蛋论”对此作了概括:“企业要发展,周边的环境极为重要。要想让一个鸡蛋孵出小鸡来,37.5℃到39℃的温度最为适合。那么,40℃或41℃的时候,鸡蛋是不是能孵出小鸡来呢?我想生命力顽强的鸡蛋也能孵出小鸡来,但是到了100℃的温度一定不行了。对企业来讲,1978年以前可能是100℃的温度,什么鸡蛋也孵不出鸡来。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可能就是45℃的温度,生命力极强的鸡蛋才能孵出来。到1984年我们办联想的时候,大概就是42℃的温度。今天的温度大概是40℃左右,也不是最好的温度。因此,生命力顽强的鸡蛋就要研究周边的环境,一方面促使环境更适合,一方面加强自己的生命力,以便能顽强地孵出来。”联想是1984 年注册成立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能达到目前的这种规模与柳传志克服了大量的困难、挫折是分不开的。他创办企业的第一关就是跟政府打交道。按柳传志的观点,在现在的体制下跟政府打交道,企业家需要不等待、不埋怨、不发牢骚,而是自己去克服政府这个障碍。我们的企业在双轨制的夹缝中,一方面按照市场的要求运作,应对竞争对手,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体制却束缚着企业的行动。所以很多企业家都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遇到绿灯快速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没有灯摸着走。”遇到我们政府的政策对他有利要赶快走,这叫抓住机遇;而遇到红灯,就应该绕着走。不走就是等死,必须要绕着走才能走出自己的光明路来。海尔这种三只眼的思想,是海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升华的。张瑞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定位,因此必须盯住政府的决策;其次,市场法规逐步健全,和政府政策一样,经济法规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着机会,这些机会如果抓不住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只眼睛。”“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市场链所要的结果是,在海尔触角所及的每一个市场角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种市场状况、任何一个消费反馈,都会即时体现在海尔的网络中枢中,体现在海尔的设计平台、生产平台、物流平台乃至采购平台等等之上。海尔的每一个员工、每一条生产线都与市场实现了对接,都能同市场的脉搏一起跳动。在论述海尔组织结构的变迁时,张瑞敏再次强调了“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缘自我们组织创新的观点,就是企业要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就像人的衣服一样,人长大了服装就要改,如果不改肯定要束缚这个人的成长。”海尔自己对发展的理解是:发展第一是要不断地创新,第二要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也就是像彼得所说的:“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所有不利于创造有价值订单的行为都要破坏掉,哪怕是昨天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今天也要重新再来。”对于动态的平衡,就像哲学上所说,是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如果达到一定的平衡,一定要自己打破这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因而,海尔的组织结构从没有停止过变革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海尔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直线职能式结构到矩阵结构再到市场链结构的三次大变迁。直线职能式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比较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这样就不行了,大企业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海尔改用矩阵结构。横坐标是职能部门,包括计划、财务、供应、采购;纵坐标就是不同的项目。对职能部门来讲,横纵坐标相互的接点就是要抓的工作。这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可以比较迅速地动员所有的力量来推进新项目。但后来产生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这个职能部门的人员要听命于他的领导,如果有几个项目这个部门的领导不愿意做,就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于是张瑞敏就把这种矩阵组织演变成了市场链机制,以用户满意度为最大的目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把外部市场竞争内部化,把内部员工关系改变成市场关系,把外部市场的压力传递进企业内部来,最后使每一个员工都能面对市场,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做出反应。“市场链”就像一个连接外部市场与内部生产的“脐带”,输送信息与养料,把企业内部与市场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流程。市场链所要的结果是,在海尔触角所及的每一个市场角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种市场状况、任何一个消费反馈,都会即时体现在海尔的网络中枢中,体现在海尔的设计平台、生产平台、物流平台乃至采购平台等等之上。海尔的每一个员工、每一条生产线都与市场实现了对接,都能同市场的脉搏一起跳动。市场链机制的原理是:打破原有组织的平衡,使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形成了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由于每一个岗位都有与其接口的部门,以此可以形成内部市场机制。市场链条的起始处为销售部门的定单,定单进入生产部门,生产部门紧接着对采购部门下达采购定单。生产部门收入来源于对销售部门定单的满足情况。采购部门的收入则同样取决于对生产部门定单的满足情况。通过市场链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形成市场——客户关系。于是,所有部门工作的中心都在定单的满足方面,避免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而导致对定单不重视的情形发生。从1999 年开始,海尔开始实行市场链SST 管理机制,如果说“OEC”管理法是为了保证企业或个人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找出自己的“最短板”,在“永远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得以不断发展和优化取胜,那么“SST”则是将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工序、每个员工都纳入市场的全方位控制中,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SBU”。以用户的要求制定质量标准,以用户潜在的需求确定产品竞争力,以市场效益来检验员工工作的质和量,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市场,都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其结果是极大地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从而保证和提高整个企业的活力和效率。所以,SST是对OEC 的改善和进一步提高,是海尔管理创新的最新内涵。而SST 这三个字母代表着海尔质量市场链管理模式的三个关键术语,分别是索酬、索赔和跳闸三个名词中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具体的内容是:各部门、各道工序所有员工之间模拟一种市场关系,上道工序是下道工序的供应商,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市场,相当于客户。如果你为下道工序提供了半成品或服务,下道工序就应当给你相应的报酬,如果你的工作完成的不好,半成品的质量或服务的质量影响了下道工序,下道工序就要向你索赔,如果既不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由他负责解决前两者的问题。比方说,海外推进本部出口量非常大,它对事业部来讲就是真正的市场,定单就是命令单,一份定单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要花多少时间完成,细则订好之后,接了定单就看属于A、B、C 哪一类,A 类应该15 天完成,如果耽误一天,就要赔相应的钱,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那些超级大连锁店索赔起来是毫不客气的,既然海尔出口美国,就得遵循美国的索赔制度,因此,海尔内部也形成了一样严格的索赔系统。这样“人人都是一个市场,人人都面对一个市场”,“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每个员工都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同时感受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战略经营单位),更通俗化的说法是“人人都是老板”,要把自己的业务当作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的微型企业,以一个“微型公司”老板的意识和方式进行日常工作。这个管理理念的实质就是实现自我经营的最后目标,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市场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每个人都成为经理,成为一个老板,把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海尔市场链模式与DELL 直接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是以客户为起点的大规模定制模式,这种管理流程或模式,在全世界制造业范围内,DELL是首家,而海尔是第二个。张瑞敏认为:在中国成为管理者的传统方法和西方的不同。在中国,人们愿意成为小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而不愿成为大企业的小领导。“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他们想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张瑞敏认为市场链使海尔员工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成为小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尽管海尔拥有30000 多员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目标市场的高级管理者。激活每一个细胞SBU 对员工来说,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应该通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企业越大,问题就越多,越不好管理,然而孙膑有一个治军原则,部队不管多大,“分数是也”,把大的变成一个个小的。当然,管理部队靠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军令,如果换成企业,那就需要靠一种能够让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的机制,才能根治反应缓慢,步履蹒跚的大企业病,使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海尔的做法是使得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公司,都能够进行自主经营,海尔把这个思路叫做“每个人都成为一个SBU”。那么,什么是SBU 呢?SBU,即战略事业单位的英文缩写: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 。其本质是将创新精神作为基因植入员工身上,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有价值和竞争力的订单。SBU经营作为一种倡导员工自我经营的领先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一方面赋予每个人一片独立创新的天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员工创新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是一种真正的本能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又直接面对一个市场,每个人的报酬与他的市场订单直接挂钩,按效分配,体现了市场经济时代分配的公平性。要成为SBU,每一个员工身上都肩负着四个目标:一、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出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二、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三、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四、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SBU 对员工来说,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应该通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企业都能抓得住用户的心。海尔推行SBU 机制的真正意图,就是让海尔的员工不再甘心成为其庞大企业机器里只知被动完成任务的僵化的螺丝钉,“因为这种螺丝钉精神和海尔目前的目标——让企业整个系统贴近顾客、迎合市场——存在矛盾。螺丝钉的本位意识是诱发身躯僵硬、行动迟缓的‘大企业病’的原因所在。”张瑞敏一语道破螺丝钉心态的弊端。因此,看企业发展前景,不是看它的规模大不大,关键是看它的细胞有没有活力。搞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每个企业的细胞都是活的,而不在于活一天还是活五天。应该保持整体细胞的活力,虽然有老化死掉的,但还会有新的细胞生出来,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为未来创造价值,为未来活着是海尔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海尔这个独特的经营思想正在逐步地被国内外企业界接受和效仿。今年5 月,张瑞敏在第八届“亚洲的未来”国际交流大会上,将刚刚创建的“SBU”思想献给了听众,三洋电机的井植敏会长评价说:张瑞敏不仅是中国的经营大师,也是世界的经营大师。日本的企业应该向海尔学习,从而也变成快马!SBU 的真正难点在于实际执行,但是技术上的难题也不容易解决,因为,SBU的基础是首先对岗位进行分析,岗位分析的实质是给岗位定价,给人定价。海尔现有3 万职工,按随机抽样调查的样本,至少应发500 张调查表,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和核算工作。张瑞敏表示,海尔做的就是打通员工与市场的壁垒工作,让每个人都直接面对市场。海尔员工现在每个人都直接面对市场的销售利润,如果员工自己参与的产品在市场上亏损,就不能得到收入,只能从海尔集团借工资、借生活费,而且只能借到6 个月,到时候市场利润再上不来,就会请他离开,所以,SBU把市场的压力直接传递给了员工。海尔物流推进本部的采购经理张永劭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年龄只有20 岁出头,加盟海尔也不过两三年,但他一年下来仅钢板采购业务涉及的金额,就达几亿。他感叹说:“SBU把我从一个普通的采购员变成一个采购经理。”他以前作为采购员,只管买材料就行了,可现在却要参与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不少“份外事儿”。如,他所采购的钢板被用到冰箱上投放市场,一旦用户在这个环节上发生了质量问题,责任一直要追究到他。“SBU”在给了员工最大化责任,还给了员工同样大的创造空间。而后者才是管理者最最想赋予员工的东西。2002 年,全球钢板价格不断上扬,张永劭不但保证了集团对钢板的需要,而且还争得了同行中的最大价格优势。2003 年到2004 年,他更是把客户从海尔扩大到外部,做起了“第三方采购”。在业务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他自主决定雇佣了几个人。海尔鼓励像张永劭这样经营几个亿的“微型公司”,让张永劭以老板自居去经营,使企业给他的资源增值,个人的价值增值。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实际上,这种自我实现体现的就是成就感。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2.安全,3.社会,4 尊重,5.自我实现。如下图所示:这个图表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人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即由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SBU”一下子道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的最高追求应是自我实现,激活组织中的每一个细胞是每一个领导者最大的梦想。海尔正是通过SBU 机制,把创世界名牌这个企业的梦想和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有机融合,使海尔人在一步步的前进中品尝到了成就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进一步形成了海尔人独有的使命感,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拥有一种掌控全局的责任心。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在接受《中外管理》杂志采访时,曾表示:“我佩服GE 韦尔奇,他既能把企业做大,同时又能把企业做小。在全球企业中,只有他做到了。”张瑞敏所欣赏的,也正是海尔自己正在做的。海尔要把每个员工经营成SBU,就是在把海尔做大的同时,把海尔做小,从而保持企业安全稳定、快速永续的发展信息化超越对手信息化运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水平高低,是否具备长远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减轻管理负担,直接推动效率的重要突破点所在。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如果仍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人自身的能力,都将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企业信息化是为了更加贴近用户,并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出世界名牌。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以与世界联网为手段,以信息化的基础和超越对手的速度创世界名牌。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 应用。从1997 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 多个销售公司和30 个电话中心,实现了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 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 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的公司。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 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 亿元。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 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 全程跟踪生产质量。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 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 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 个服务网点和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备品备件管理。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设计与模具加工系统:应用了业界领先PRO/E、UGII、Cimatron、C-Mold 等,可以为用户提供从产品概念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服务。先进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2001-2003年,海尔集团构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为海尔及其他知名品牌提供服务。第三个阶段是优化调整阶段:2003~2005 年,海尔集团进入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对人的再造,是定义每个SBU 的买入、卖出、成本、费用、增值和损失。为了满足企业的流程再造、市场链和SBU 的需求,必须以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企业如何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来体现出SBU 的经营效果。信息化的目标是推进SBU 的电子损益表,是搭建一个集团化业务绩效平台。总而言之,海尔集团通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管理流程化、业务标准化的水平,最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海尔以定单、市场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生产柔性化、个性化、敏捷化,加强企业内部及营销管理,使海尔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很多大型的国际化企业都是靠着管理创新以及持续的信息化应用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联想集团能从1984 年的11 个人、20 万元投资的小平房发展到今天拥有上万名员工,200 多亿元营业额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大型集团公司,与企业的全面信息化高速获得并处理大量的信息是分不开的。联想的信息化建设是从1991 年开始起步的,持续的信息化应用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仅ERP 上线的头一个季度,联想的净利润就比1999 年同期增长了136%,高于1999 年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近1 倍;平均交货时间从1996 年的11 天,缩短为5.7 天;存货周转天数由35 天降到19.2 天;应收账周转天数由23 天缩短为15 天;集团多法人结账由原来的30 天下降为6天,单一法人结账仅仅只需1天。联想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端的发展过程:构建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办公;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ERP。ERP 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设计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 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联想通过多年的实践,理解到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通过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消化,学习参照最佳行业实践,梳理、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并应用IT 技术,规范、集成、共享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运作管理水平的目的。信息化运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水平高低,是否具备长远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减轻管理负担,直接推动效率的重要突破点所在。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如果仍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人自身的能力,都将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这样,传统的管理方式便会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大量原始、落后的管理环节,对各类数据资料进行快速整合分析,得出直观准确的结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信息化运作还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建立无缝隙的连续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联想和海尔成功的经验,为离散集成类企业树立了榜样。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和模式,又需要量身定制,解决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海尔和联想的信息化建设都紧紧地抓住了创造世界产品名牌这个核心,围绕创世界名牌这个目标,要循序渐进,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实施,全面整合集散信息,达到超越对手的速度。流程再造革命流程再造不是从此点开始到彼点结束的直线,而是永远螺旋式上升的闭环。海尔进行流程再造以来,组织结构打破了40 次,重建了40 次,打破一次,阵痛一次,重建一次,新生一次。今后还要重建多少次,没有人会知道。可以预测的是:变化是绝对的。美国专家哈默这样解释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流程再造是一场革命,它意味着企业一切从头开始,一切从零开始。”张瑞敏说:“海尔的流程再造,推倒了企业内外两堵墙,把割裂的流程重新联结起来,形成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的市场链流程。通过推倒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墙,形成了共生共赢体,上游的分供方不再是以满足企业为宗旨,而是与下游企业共同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要。”张瑞敏的这个“拆墙论”与哈默的“革命理想”不谋而合。哈默也说:“上一件大事就是拆除公司内部的‘墙’,而未来10 年中将要支配商业进程中的‘下一件大事’则是拆除公司之间的‘墙’……”。世界最新的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企业再造适用于三类企业:第一类,问题丛生,已经面临危机的企业;第二类,业绩不错,但潜伏危机的企业;第三类,正处于发展高峰,再造是为了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抢占下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海尔的再造,无疑属于第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