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理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客户意识并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诉求。客户价值的实现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基于这个原理,即使是企业内部那些不直接面对外部客户的部门,比如作为支持性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应当把它所服务的内部其他部门或岗位视为自己的“客户”,并以对待外部客户的心态待之。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第四种能力或素质是“理性”。 管理者对团队组织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这样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管理者的使命之一,就是把“理性精神”融入团队组织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讲,这种“理性”的精神应该表现在如下四大方面: 1严谨性。 对管理者来说,思维的严谨程度会直接影响各种决策的周全性,或者对团队业务操作的把控力度;同时,也必须在日常的管理(比如工作成果验收)活动中,把这种严谨的精神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他们身上转化为对细节的精致入微的把控。在许多时候,客户价值源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质量源自细节。有时候,即便是一个词句的错误都会给客户带来难以磨灭的负面联想。 行者的罗盘(4) 2计划性。 “计划”作为基本的管理行为之一,在确保团队的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娴熟的计划管理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3集体智慧。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不仅能够有效地弥补管理者本人在专业知识、眼界和智慧等方面的局限性,避免“乾纲独断”式的闭门造车,确保重大决策的正确性,更是获得创新思路的一个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挖掘集体智慧能够显著增强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决策能力。 在多数情况下,“决策”都是管理者最基本的责任之一,管理者决策能力的强弱也将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整体绩效,甚至关乎企业的成败。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往往折射出他的判断力、自信(而不是刚愎自用式的自负)和冒险精神,因此,决策能力绝非某种可以单独存在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第五种素质是“担当”。 所谓“担当”,通俗地讲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管理者还有另外一个笼统的称呼,叫做“负责人”。从字面上讲,所谓“负责人”就是负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是管理者的角色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基本表现形式。 不敢或不愿承担责任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的,甚至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不仅仅是本书倡导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优秀的管理者从不做左手进右手出的“二传手”;也绝不会做毫无原则的“和事佬”,他常常会以得体的方式坦诚地指出他人的缺点。 相反,一名滥竽充数的管理者,如果经过自己审批过的文件或流程出了问题,也会想方设法由下属或其他人来承担责任。同时,在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体制下,他们等到上级给自己评分后,才给下级评分,经常为了避免“分差”而无端扣减下属的绩效得分。 凡此种种,当为管理者忌。 在明确了能力素质模型的诸要素之内涵之后,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内涵付诸实践,用以指导和校正管理者的意识和言行(后文详述)。 但需要强调的是,管理者所处的层级不同,对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各项要素的侧重程度也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量化评价时所占的分值大小来体现。在即将进行的后文详述中,我们会为不同的元素设置相应的分值(如下表所示,各元素后的数字即为其分值)。 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相同元素的要求也有深浅的差别。 高层管理者100中层管理者100基层管理者100领导力30树立团队正气10传承企业使命5激发下属热情10修正下属言行5领导力20〖4〗树立团队正气8传承企业使命2激发下属热情6修正下属言行4领导力10树立团队正气4传承企业使命1激发下属热情3修正下属言行2建设性10上级关系2两端关系5横向关系3建设性20上级关系4两端关系10横向关系6建设性30上级关系6两端关系15横向关系9远见30专业知识5业务把控10前瞻眼光5客户诉求10远见20专业知识5业务把控8前瞻眼光2客户诉求5远见10专业知识3业务把控4前瞻眼光1客户诉求2理性20严谨性5计划性5集体智慧3决策能力7理性30严谨性10计划性10集体智慧5决策能力5理性40严谨性15计划性10集体智慧10决策能力5担当10承担责任10担当10承担责任10担当10承担责任10 行者的罗盘(5) 通过上表所示的分值分布,不难看出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各项要求与管理者所处层级的侧重关系如下:1对“领导力”一项的侧重,与管理者所处的层级成正比。管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越是层级高的管理者越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力。 2对“建设性”一项的侧重,则与管理者所处的层级成反比。因为“建设性”主要用于考量管理者处理上、下、横向关系的方式和能力,而层级越低的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越强。 3对“远见”一项的侧重与管理者所处的层级成正比。远见和高度决定团队乃至企业的前进方向,关乎其成败。层级越高的管理者越是需要具备足够的远见和高度。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4对“理性”一项的侧重则又与管理者所处的层级成反比。这并不等于说对高层管理者来说“理性”就不重要,从对“理性”的分解元素中不难看出,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反映为对下属日常工作的指导。即便如此,该项的整体比重分值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是较低的,“决策能力”这一元素的单项分值却是“理性”元素中最高的,其中包含的道理显而易见。 5“担当”是作为管理者最基本的品质。因此,对任何层级的管理者来说,它的侧重程度(分值)都应该是一样的。 如果要用这个模型来指导各级管理者的言行,并对其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估,仅仅对各项要求(及其细分后的元素)进行内涵的诠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具体的选择题。 这些选择题的设计者必须对企业的现状拥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选择题的设计及选项都应当建立在企业各种现象的基础之上。 首先,把每个细分的元素分解为一个或几个选择题。在答案选项设计中,把企业主张的现象(言行或意识)设计为满分选项;把与企业在此方面的主张相悖的现象则设计为相应分值的负分选项。也就是说,此类现象的表现者不但得不了分,反而还要被扣分,以示惩戒;对于不违背企业主张而又达不到最高要求者,则给予60%~70%的及格分。 这样一来,就可以传递一个鲜明的信号:企业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 其次,选项的设计要照顾不同评价主体(上级、下级、横向)的不同视角所看到的现象之表现形式;其中,上级的评价选项应直接而充分地体现出细分元素的基本内涵。 最后,这种分解也是动态的。经过一段时间施行之后,相信许多负面的现象会有所收敛,或者转化为其他现象,但同样与企业的主张相悖。这时候,就要对负分的选项做相应的调整,最终使此类现象没有存在的空间。 下表所示为以某企业集团为原型设计的题库(表中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即为分值):基本要求细分元素不同考核主体的评价上级评价横向岗位评价(所有)下级评价领导力(30)树立团队正气(10)1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2):●不正确(-2)●片面(1)●深刻(2)2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4):●对核心价值观不屑一顾/其行为经常有悖于公司制度/从不对下级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4)●经常对下级进行核心价值观及公司制度的宣传教育(3)●以身作则践行核心价值观及公司制度(4)3对待下级或处理下级之间的分歧或矛盾(4):●“小团体利益至上”/以个人好恶(-4)●基本无偏向(3)●很公平/以事实为依据,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4)1核心价值观的分享(5):●常批评核心价值观/追求个人超越公司制度的特权(-5)●从不批评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司制度(3) 行者的罗盘(6) ●经常正面宣传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足堪核心价值观之表率(5) 2处事是否公道(5): ●在平级同事中“拉小团体”(-5) ●处事严谨公道(3) ●有大局观和责任感,处事不带个人偏见(5) 1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5): ●对核心价值观不屑一顾/其行为经常有悖于公司制度/从不对下级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5) ●经常对下级进行核心价值观及公司制度的宣传教育(3) ●以身作则践行核心价值观及公司制度(5) 2对待下级或处理下级之间的分歧或矛盾(5): ●“小团体利益至上”/以个人好恶(-5) ●基本无偏向(3) ●很公平/以事实为依据,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5) 传承企业使命 (5)1对企业使命及远景的理解(2): ●不正确(-2) ●片面(1) ●深刻(2) 2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企业使命(3): ●本人或所辖部门的行为有损于企业使命或远景的实现(-3) 1其言行影响我对企业使命或远景的理解(2): ●其言行使我对企业使命或远景的理解更加混乱(-2) ●其言行对我理解企业使命或远景有一定的帮助(1) 1是否帮助我理解企业的使命和远景(5): ●从未讲解企业使命和远景(-5) ●偶尔进行讲解(3) ●结合个人职业发展向我展示企业“蓝图”(5) 领导力(30) 传承企业使命 (5)●时常以企业使命或远景为参照自觉对本职或所辖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估(2) ●把企业使命或远景转化为本部门的“次级使命”,或转化为下级的行为参照和个人目标(3)●其言行使我对企业使命或远景的理解更加深刻(2) 2其言行是否折射企业的使命(3) ●有悖于企业使命或有损于企业形象(-3) ●基本能够折射企业使命,有助于企业远景的实现(2) ●其行为充分折射出对企业使命的履行(3) 激发下属热情 (10) 1推动下属树立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信念(3): ●煽动或纵容下属与企业之间的“对抗性交易”(与企业离心离德)(-3) ●从正面倡导下属与企业共同成长(2) ●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使下属树立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牢固信念(3) 2正确激励下属(5): ●有意压制下属展露才华(-5) ●及时表达对下属正确工作态度或突出表现的欣赏(3) ●经常向本单位之外或隔级上级公开肯定下属的才华或突出表现(5) 3帮助下属的职业发展(2): ●从不帮助下属的职业发展(-2) ●经常与个别下属探讨其职业发展规划(1) 1就我的观察,他在激发下属工作热情方面(10): ●存在明显缺陷,常闻下属抱怨工作热情受到打击或漠视(-10) ●表现平常,对下属并无不公平言行(6) ●在激发下属工作热情方面表现突出,值得我学习借鉴(10) 1使我对企业前景及本人的前途(5): ●感到忧虑(-5) ●有一定信心(3) ●充满信心(5) 2使我认识到本人的工作在团队整体绩效中的角色和作用(3): ●看不到本人的工作对团队整体绩效的作用(-3) ●我的突出表现经常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2) ●使我能清晰认识到本人的工作对于团队整体绩效的作用(3) 3帮助我认识自己(2): 行者的罗盘(7) 领导力(30) 激发下属热情 (10)●结合下属的职业愿景、强弱项和潜质,提出职业发展的建议或意见,激发其事业心和进取心(2) ●从未帮助我进行自我认识,或对我的评价不能令我信服(-2) ●偶尔能就事论事地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强弱项(1) ●让我看到自身的强弱项及对弱项的改进措施(2) 修正下属言行 (5)1对待下属的不当言行或倾向(5分): ●无视或纵容下属的不当言行/把下属的不当言行当作对其实行控制的“把柄”(-5) ●及时制止下属的不当言行或倾向(3) ●以高超的技巧帮助下属不断修正其言行,并使之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5)1接到我对其下属不当言行或倾向的反馈后(5): ●推卸自己责任/趁机诋毁下属/不予理睬(-5) ●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或敦促其改正(3) ●举一反三,针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真诚改进(5)1如何对待我的缺点(5): ●当作我的“把柄”(-5) ●及时制止,但方式欠妥(3) ●以得体的方法帮助我不断修正言行,并使我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5) 建设性(10) 上级关系 (2)1在与上级的合作过程中(2): ●故意以上级的弱项或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理由/消极对抗与上级的分歧(-2) ●正确理解上级的指令(1) ●积极、主动理解上级指令,并创造性地执行/建设性地规避和弥补上级弱项/与上级的分歧会积极沟通(2)1在我与上级的合作过程中(2): ●使我对上级产生更多负面理解(-2) ●使我正确理解上级的决策(1) ●经常帮助我对上级的决策有更深刻的领悟(2)1在我与其他上级的合作过程中(2): ●使我对上级产生更多负面理解(-2) ●使我正确理解上级的决策(1) ●经常帮助我对上级的决策有更深刻的领悟(2) 建设性(10) 两端关系(5)1上级决策与下级诉求发生偏差时(3): ●利用这种偏差制造上级的负面形象,自己充当“仗义”角色(-3) ●劝说下级接受上级决策(2) ●努力使下级理解上级决策的合理性,并使之心悦诚服(3) 2鼓励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坦诚沟通(2): ●刻意阻止下级与上级之间的(隔级)沟通(-2) ●不反对下级与上级之间的沟通(1) ●鼓励下级与上级之间的沟通(2)1就我的了解,他在处理其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时(5): ●蓄意利用或制造两端分歧,从中充当“仗义”角色(-5) ●没有发现有损两端和谐的言行发生(3) ●努力推动两端关系向建设性方面发展(5)1在传达隔级上级的决策时(5): ●使我认识到隔级上级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但让我感觉到他的观点和立场是合情合理的(-5) ●并未使我加深对隔级上级决策不合理性的认识(3) ●总是努力让我理解隔级上级决策的合理性,并在多数情况下令我信服(5) 横向关系 (3)1在与横向的兄弟单位或岗位之间的合作过程中(3): ●经常为兄弟单位设置障碍或陷阱,或者在合作过程中经常习惯性地推卸责任(-3) ●保持不卑不亢的合作态度(2) ●主动为兄弟单位或岗位排忧解难,努力分担兄弟单位的工作压力;或在与兄弟单位发生分歧时努力进行主动、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3)1在与我的合作过程中(3): ●经常推卸责任,或者总是“巧妙”地把他的工作转移到我的身上(-3) 行者的罗盘(8) ●感觉与他的合作很平常,没有特别的满意或不满意之处(2) ●经常当面向我提供支持、批评或建议,经常就我们之间的分歧或不明之处进行主动沟通(3)1在和与上级领导平级的岗位或单位合作的过程中(3): ●阻止或暗示我们不与对方进行建设性合作或沟通(-3) ●要求我们无条件支持对方的工作(2) ●经常要求我们从大局发出,协助兄弟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或经常把兄弟部门的缺点作为杜绝我们出现类似错误的教材(3) 远见(30) 专业知识 (5)1拥有的业务知识(3): ●其知识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岗位要求(-3) ●其知识结构基本满足岗位要求(2) ●其知识结构远远超出岗位要求(3) 2在其他部门或岗位提出专业(知识)援助时(2): ●明显不能满足要求(-2) ●基本满足要求(1) ●让对方有超乎预期的收获(2)1在我向他提出专业(知识)援助时(5): ●让我感觉到他的知识结构明显不足(-5) ●基本能够满足我的需要(3) ●经常以令人信服的专业知识为我提供参考或指导(5)1作为其下级,我感觉他的知识结构(5): ●明显匮乏,还不如我(-5) ●比较全面(3) ●令我信服,足为我师(5) 业务把控 (10)1在审批流程中的表现(10): ●他的环节形同虚设,经过他的审批之后,我对他负责的领域仍不放心(-10)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关”(7) ●经常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地把问题弄清楚,并鲜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他的审批之后,我比较放心(10)1他在审批流程中(10): ●经常让我不得不“越俎代庖”地为他把关(-10) ●基本能够在他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把关”(7) ●从专业角度提供意见或建议,让人感觉他的环节必不可少(10)1在业务过程中(10): ●基本不能为我提供令人信服的建议或意见,或者,提供的意见很不合理,我是迫于他的权力或面子才勉强接受(-10) ●经常能为我提供意见或建议,多数情况下令我信服(7)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能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或建议,令我大开眼界(10) 前瞻眼光 (5)1在与其岗位相关的专业领域内(5): ●明显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对事物的判断滞后于事物本身的发展,预见性极差(-5) 1向我提供的(与其岗位相关的)专业性建议(5): ●经实践检验常是错误的(-5) 1向我提供的(与其岗位相关的)专业性建议(5): ●经实践检验常常是错误的(-5) 远见(30) 前瞻眼光(5) ●基本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紧跟事物发展的脉搏(3) ●能够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发展的趋势较敏感,能够在端倪初现的征兆中捕捉事物发展的最新动向(5) ●虽无出彩之处,但常常比较到位(3) ●经常能有出人意料的判断被实践证明其拥有过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5) ●虽无出彩之处,但常常比较到位(3) ●经常能有出人意料的判断被实践证明其拥有过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5) 客户诉求 (10)1对内、外部客户诉求的理解(5): ●经常南辕北辙(-5) ●基本到位(3) ●非常准确(5) 2对内、外部客户诉求的响应(5): ●经常找各种理由拖延,或者未能按承诺及时提供成果(-5) 行者的罗盘(9) ●基本能够及时响应并按承诺提供成果,偶尔会滞后(3) ●总能做出积极而及时的响应,提供的成果经常超出预期(5)1在与我的合作过程中对我的诉求之理解(5): ●经常南辕北辙 (-5) ●基本到位(3) ●非常准确(5) 2对我的诉求之响应(5): ●经常找各种理由拖延,或者未能按承诺及时提供成果(-5) ●基本能够及时响应并按承诺提供成果,偶尔会滞后(3) ●总能做出积极而及时的响应,提供的成果经常超出预期(5)1他在组织我们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感觉他对客户诉求的理解(5): ●经常南辕北辙(-5) ●基本到位(3) ●非常准确(5) 2他在组织我们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5): ●工作安排或任务分解不合理,根本不能如期为客户提供成果(-5) ●工作安排或任务分解基本合理,能够为客户提供成果(3) ●经常通过全程的跟踪、支持或指导,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成果(5) 理性(20) 严谨性 (5)1在写作文件或考虑问题时(5): ●经常漏洞百出(-5) ●考虑问题基本周到,但不能算作是很严密(3) 1在写作文件或考虑问题时(5): ●经常漏洞百出(-5)1在写作文件或考虑问题时(5): ●经常漏洞百出(-5) 理性 严谨性 (5)●非常严密,很少出现瑕疵或漏洞(5) ●考虑问题基本周到,但不能算作是很严密(3) ●非常严密,很少出现瑕疵或漏洞(5) ●考虑问题基本周到,但不能算作是很严密(3) ●非常严密,很少出现瑕疵或漏洞(5) 计划性 (5)1计划的制定或分解(5): ●谈不上计划性,其掌控的业务经常显得混乱或手忙脚乱;或者经分解的子任务并不能促成总任务的完成(-5) ●基本能够制定计划,但经常显得很草率,实施性差(3) ●习惯于未雨绸缪,计划制定严密,且操作性强(5)1在与我合作的过程中(5): ●经常手忙脚乱,丢三落四(-5) ●基本上能够按部就班(3) ●计划周到,有条不紊,并能在过程中与我及时沟通(5)1我们的日常工作(5): ●经常忙乱无头绪,像在救火(-5) ●计划内的任务基本能够按部就班,但临时任务经常与计划内任务相冲突(3) ●计划内的任务与临时任务相得益彰(5) 集体智慧 (3)1在日常工作中(3): ●经常不能做到人尽其才,一方面团队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强项;或者在主持的各类“诸葛会”中显得无所适从(-3) ●基本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使团队内部各种人才各得其所(2) ●能够充分调动集体智慧以弥补自身不足;能够驾驭各类“研讨式”会议,达到会议目标(3)1在与我合作过程中(3): ●对我的合理化建议置若罔闻,不解释,不沟通,一意孤行(-3) ●经常与我通过横向沟通进行合理决策,但不能同时综合多人意见,并促使决策更科学(2) ●能够在多方不同意见中,找出合理化措施(3)1在日常的工作中(3): ●他对自己知识或经验不足之处,不懂装懂,刚愎自用,不爱听取下属的意见或建议(-3) ●他比较尊重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同事的意见,遇到相关问题常与他们交换意见(2) ●经常组织内部“诸葛会”,激发我们参与策划或决策;能够谦虚地向我请教或学习(3) 行者的罗盘(10) 理性(20)决策能力(7)1在需要做出决策时(7):●决策过程因缺公心而缺胆识,或者常因决策滞后而影响工作,或者决策结果常有悖于企业基本方针或理念,或者决策结果不严密(-7)●努力决策,基本做到及时、准确和严密(5)●能够在本单位职能(岗位职责)的范畴内,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决策果断(7)1在与我合作过程中,在需要他做出决策时(7):●经常不合理,或不及时,或推诿(-7)●基本能够满足我的协作要求(5)●在与我合作过程中,决策果断准确,能给我形成有力支持(7)1我向他请示时(7):●经常因他的决策不及时或不清晰而耽误工作(-7)●基本上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5)●能够获得清晰、及时的决策,并且经常让我参与决策过程(7)担当(10)承担责任(10)1在日常工作,尤其是绩效考核中(10):●经过他审批过的文件或流程,如果出现问题,也由下属或其他人来承担;或者,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等到他的上级给他评分后,才给下级评分,经常为了避免“分差”而无端扣减下属的绩效得分(-10)●凡是经他确认过的成果或意见,均能勇于承担责任,从不向下属推脱(7)●从不做“二传手”;常以得体的方式坦诚指出他人的缺点,不做和事佬(10)1在与我合作的过程中(10):●遇到他拿不定主意的问题,经常指使下属提出来,避免因被否定而使自己“难堪”;一旦出现差错,总会习惯性地把责任向下属或兄弟部门推卸(-10)●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能够勇于担当,不向下属或兄弟部门推脱(7)●不但勇于承担责任,还经常善意地向我本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10)1在日常工作,尤其是绩效考核中(10):●经过他审批过的文件或流程,如果出现问题,也由下属或其他人来承担;或者,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等到他的上级给他评分后,才给下级评分,经常为了避免“分差”而无端扣减下属的绩效得分(-10)●凡是经他确认过的成果或意见,均能勇于承担责任,从不向下属推脱(7)●从不做“二传手”;常以得体的方式坦诚指出他人的缺点,不做和事佬(10)这种对言行表现的评价,说到底都是“印象分”。为了避免单一主体的偏见或局限所致的不公正,需要综合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如此,即使某一人或几人的偏见,也不至于使评价结果有失公正。 不公正的评价比没有评价还要糟糕。 基本的原则是所有与管理者有协作或隶属关系的员工都参与评价,因为是“印象分”,缺乏客观的硬性标准,故,各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上级、下级、横向岗位)均以“简单平均分”的形式换算成此类主体的平均分。 但是,由于管理者在工作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他的上级和下级,因此,他们的评价应该占有绝对的分量,可以设置为各占40%的比重;而与他有横向协作关系(未必是平级)的管理者的评分,则占20%。 多主体评价如下图:图4-3管理者的评价主体专业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载体必须拥有如下五大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担当。因此,专业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亦如下图:图4-4专业类员工的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类员工首先应该具备足够的“基本素质”。 所谓“基本素质”,代表专业类员工的基本能力。作为业务的直接操作者,他必须首先具备与其岗位相关的基本的业务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否则就不堪其任。 行者的罗盘(11) 一名优秀的专业类员工应该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通透的专业见解,并且通过持续的学习使这种知识和见解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他还应该对关联领域的业务具备基本的判断力。 除此之外,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严谨性”。处理业务时缜密周全,不留纰漏,并且习惯于把控细节,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专业类员工的基本素质还表现在“计划性”方面。优秀的员工都应具备极强的计划性,工作起来从容不迫,并且能够同时担当两项以上的任务。 专业类员工应该具备的第二项能力是“创新能力”。 一项成果能否称之为“创新”,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必要的前提特征: 1前所未有。如果他人曾经实现过这样的结果,那么,无论这个成果的获得是创造者的独创还是借鉴,都不应该称为“创新”。 2人为努力的结果。即便是前所未有的结果,如果不是人为努力所致,同样不能称之为“创新”。比如,某种动植物身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基因突变,如果这个变化不是人为努力(科研人员)而是非人力因素所致的结果,那么,它便不能称作是“创新”。 3具有正面价值。一项前所未有的成果,也系人为努力所致,但如果不能带来正面的价值,同样不能称之为“创新”。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如果这项成果不能给组织(企业)带来正面价值,也不能称作“创新”。把是否给企业带来正面价值作为衡量“创新”的必要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引导员工的创新方向。 人的创新活动绝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创新能力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人的分析能力。考察员工分析能力的强弱,从直观上讲,可以观察他在交流时能否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或核心要点,并且能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得丰富的启发或灵感,迅速形成新的观点或看法。如果不具备这种基本的分析能力,通常很难产生出令人信服的新思路或新创意。 二是人的思维特征。有的员工的思维模式封闭而僵化,并且习惯于“想当然”地对问题做出判断,不能在开放的心态下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特征是不可能具备创新能力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其思维模式非但缜密而开放,更重要的是,他会习惯于在接触新问题时反观或反省自己的思维缺陷,并及时做出调整,使之更趋合理;或者经常总结出针对不同主题的有效思维模式。 专业类员工应该具备的第三项能力是“学习能力”。 人的“学习能力”之强弱,往往取决于他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自我超越”的意识。有的员工在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受到来自他人的质疑时,会习惯性地自我辩护,对“自我证明”的欲望高于对真理本身的追求;在自己的眼界或能力面临挑战时,不去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修正,而是竭力逃避或抗拒。相反,优秀的员工能够直面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习惯于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并能自觉以此为契机,努力进行自我调整。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不仅会使人的学习动机趋于消极,也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学习的态度。有的员工在面对与岗位技能相关的新知时,学习态度消极,得过且过;相反,优秀的员工则具有明显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是学习的速度。优秀的员工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往往会远远快于适应工作要求的知识更新速度。 专业类员工应该具备的第四项能力是“沟通能力”。 企业价值的实现应该是各种专业岗位或技能合成创造的结果,因此,在“分工”的原则之下,“沟通”应该无所不在。由于专业类员工不是管理者,理论上不存在下级,因此,他的沟通对象基本上以“上级岗位”和“横向岗位”为主。 行者的罗盘(12) 在今天,关于“沟通”的技巧甚至是理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或学科。但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除单纯“技巧”层面因素外,对员工的工作沟通能力还应有如下方面的要求:一是与上级岗位的工作沟通。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积极、正面、建设性地理解上级的决策,同时努力推动上级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即使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决策,也会在无条件的执行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是与横向岗位的工作沟通。有的员工经常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在明知兄弟岗位存在明显缺陷或弱项的情况下,不去做建设性的努力,听任其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相反,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但能够巧妙地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而且会主动采取措施,促使对方有效改进。 和管理类员工一样,专业类员工同样需具备敢于“担当”的精神。 这种“担当”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工作的主动性。有的员工总是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挑战性的任务面前尽量躲避;相反,一名优秀的员工如果发现自己能够(比别人更)胜任的任务,就会主动请缨。 二是承担责任。每位员工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素养,对自己提交的工作成果无条件地承担责任。 与管理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原则一样,对专业类员工来说,不同层级的侧重也不同。这种侧重性同样需要通过分值的分配来体现。如下表:高级专业员工100中级专业员工100初级专业员工100基本素质30知识结构10严谨性15计划性5基本素质40知识结构15严谨性20计划性5基本素质50知识结构25严谨性20计划性5创新能力20分析能力15思维特征5创新能力10分析能力8思维特征2创新能力5分析能力4思维特征1学习能力20自我超越10学习态度5学习速度5学习能力30自我超越15学习态度10学习速度5学习能力30自我超越15学习态度5学习速度10沟通能力20对上沟通10横向沟通10沟通能力10对上沟通5横向沟通5沟通能力10对上沟通5横向沟通5担当10工作主动性5承担责任5担当10工作主动性6承担责任4担当5工作主动性3承担责任2通过上表不难看出:1虽然“基本素质”在专业类员工的整体能力素质结构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但相对于不同层级的员工来说,侧重性还是有区别的。高级员工作为企业内的业务骨干,往往充当着“业务带头人”的角色,因此,他的工作状态不应该是“机械”地执行某种重复性的工作(这种工作状态则要求绝对的基本素质),而是更多技术含量的创造性工作;层级较低的员工则相反。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层级越高就越不需要基本素质,因为对初级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与高级员工显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2正是基于不同层级员工在工作状态上的差异,因此,对越高级的员工,越要求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3层级较低的员工往往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经验或技能均有待进一步地提升,因此,他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4由于高级员工的工作状态不以简单重复的“机械”执行为主,更多的是与其他岗位的协调与交流,因此,对他的“沟通能力”相对较侧重。 5由于初级员工受岗位重要性所限,他承担责任和独立负责工作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在“担当”方面的侧重则相对较轻。 行者的罗盘(13) 专业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的选择题及其答案选项的设计原理与管理类员工基本相近。 下表所示为以某企业集团为原型设计的题库(表中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即为分值):基本要求元素分解不同层级专业类员工评价分值高级专业员工中级专业员工初级专业员工基本素质知识结构知识结构(10):●存在严重缺陷或过失,不能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10)●基本能够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7)●知识面广,远远超出岗位职责的要求(10)知识结构(15):●存在严重缺陷或过失,不能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15)●基本能够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10)●知识面广,远远超出岗位职责的要求(15)知识结构(25):●存在严重缺陷或过失,不能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25)●基本能够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20)●知识面广,远远超出岗位职责的要求(25)严谨性在工作中的严谨程度(15):●经常漏洞百出,顾此失彼,考虑问题很不周全(-15)●基本周全,但常有小漏洞(10)●非常周到全面,常常高于期望(10)在工作中的严谨程度(20):●经常漏洞百出,顾此失彼,考虑问题很不周全(-20)●基本周全,但常有小漏洞(15)在工作中的严谨程度(20):●经常漏洞百出,顾此失彼,考虑问题很不周全(-20)●基本周全,但常有小漏洞(15)基本素质●非常周到全面,常常高于期望(20)●非常周到全面,常常高于期望(20)计划性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5):●计划性很差,甚至缺乏计划意识,经常对正在做的或即将要做的工作缺乏合理的规划(-5)●基本能够有一个总体的安排,工作计划也比较合理(3)●有极强的计划性,工作起来从容不迫,能同时担当2项以上的任务(5)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5):●计划性很差,甚至缺乏计划意识,经常对正在做的或即将要做的工作缺乏合理的规划(-5)●基本能够有一个总体的安排,工作计划也比较合理(3)●有极强的计划性,工作起来从容不迫,能同时担当2项以上的任务(5)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5):●计划性很差,甚至缺乏计划意识,经常对正在做的或即将要做的工作缺乏合理的规划(-5)●基本能够有一个总体的安排,工作计划也比较合理(3)●有极强的计划性,工作起来从容不迫,能同时担当2项以上的任务(5)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15):●在与人交流时经常抓不住对方表达的要点,在回答问题时经常答非所问;对问题的分析经常抓不住 要害,基本上没有新创意产生(-15)●基本能够捕捉问题的要害,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度,偶尔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10)●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且能够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得丰富的启发或灵感,迅速形成新的观点或看法,经常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15)在日常的工作中(8):●在与人交流时经常抓不住对方表达的要点,在回答问题时经常答非所问;对问题的分析经常抓不住要害,基本上没有新创意产生(-8)●基本能够捕捉问题的要害,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度,偶尔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6)●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且能够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得丰富的启发或灵感,在日常的工作中(4):●在与人交流时经常抓不住对方表达的要点,在回答问题时经常答非所问;对问题的分析经常抓不住要害,基本上没有新创意产生(-4) 行者的罗盘(14) ●基本能够捕捉问题的要害,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度,偶尔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3) ●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且能够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得丰富的启发或灵感, 创新能力 迅速形成新的观点或看法,经常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8)迅速形成新的观点或看法,经常有令人信服的创意产生(4) 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基本呈如下特征(5): ●总是一种固定而僵化的模式,习惯于“想当然”地对问题做出判断,即便被多次验证其思维模式存在重大缺陷,也不会有所改变(-5) ●思维方式相对开放,具备“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僵化,不顽固(4) ●在接触新问题时常常能够反观或反省自己的思维缺陷,并及时做出调整,思维方式显著趋向于合理,或者经常总结出针对不同场合或问题的有效思维模式(5)思维方式基本呈如下特征(2): ●总是一种固定而僵化的模式,习惯于“想当然”地对问题做出判断,即便被多次验证其思维模式存在重大缺陷,也不会有所改变(-2) ●思维方式相对开放,具备“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僵化,不顽固(1) ●在接触新问题时常常能够反观或反省自己的思维缺陷,并及时做出调整,思维方式显著趋向于合理,或者经常总结出针对不同场合或问题的有效思维模式(2)思维方式基本呈如下特征(1): ●总是一种固定而僵化的模式,习惯于“想当然”地对问题做出判断,即便被多次验证其思维模式存在重大缺陷,也不会有所改变(-1) ●思维方式相对开放,具备“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僵化,不顽固(1) 学习能力 自我超越在日常的工作中(10): ●在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受到来自他人的质疑时,习惯性地自我辩护,对“自我证明”的欲望高于对真理本身的追求;在自己的眼界或能力面临挑战时,不去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修正,而是竭力逃避或抗拒(-10)在日常的工作中(15): ●在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受到来自他人的质疑时,习惯性地自我辩护,对“自我证明”的欲望高于对真理本身的追求;在自己的眼在日常的工作中(15): ●在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受到来自他人的质疑时,习惯性地自我辩护,对“自我证明”的欲望高于对真理本身的追求;在自己的眼 学习能力 自我超越●能够直面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做明显无理的辩解,但也不去积极地进行更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改变(6) ●在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并能自觉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调整(10)界或能力面临挑战时,不去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修正,而是竭力逃避或抗拒变革的压力(-15) ●能够直面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做辩解,但也不去积极地进行更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改变(10) ●在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并能自觉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调整(15)界或能力面临挑战时,不去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修正,而是竭力逃避或抗拒变革的压力(-15) ●能够直面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做辩解,但也不去积极地进行更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改变(10) ●在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反省,并能自觉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调整(15) 学习态度在面临与岗位技能相关的新知时(5): ●学习态度消极,得过且过(-5) ●学习态度一般,能够自发进行被动的学习(3) ●具有明显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或兴趣(5)在面临与岗位技能相关的新知时(10): ●学习态度消极,得过且过(-10) 行者的罗盘(15) ●学习态度一般,能够自发进行被动的学习(7) ●具有明显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或兴趣(10)在面临与岗位技能相关的新知时(5): ●学习态度消极,得过且过(-5) ●学习态度一般,能够自发进行被动的学习(3) ●具有明显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或兴趣(5) 学习速度学习新知的速度(5): ●很慢,或几乎学不进新东西,甚至会因此影响工作开展(-5) ●学习速度一般,但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3) 学习新知的速度(5): ●很慢,或几乎学不进新东西,甚至会因此影响工作开展(-5) 学习新知的速度(10): ●很慢,或几乎学不进新东西,甚至会因此影响工作开展(-10) 学习能力 学习速度●学习速度很快,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远远高于工作本身的要求(5) ●学习速度一般,但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3) ●学习速度很快,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远远高于工作本身的要求(5) ●学习速度一般,但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7) ●学习速度很快,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远远高于工作本身的要求(10) 沟通能力 对上沟通在与上级的工作沟通中(10): ●经常把上级的缺点或自己不理解的决策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消极抵制上级指令(-10) ●能够“机械”执行上级决策,从无抵制行为(7) ●积极、正面、建设性地理解上级的决策;推动上级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对即使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决策,也会努力使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10)在与上级的工作沟通中(5): ●经常把上级的缺点或自己不理解的决策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消极抵制上级指令(-5) ●能够“机械”执行上级决策,从无抵制行为(3) ●积极、正面、建设性地理解上级的决策;推动上级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对即使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决策,也会努力使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5)在与上级的工作沟通中(5): ●经常把上级的缺点或自己不理解的决策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消极抵制上级指令(-5) ●能够“机械”执行上级决策,从无抵制行为(3) ●积极、正面、建设性地理解上级的决策;推动上级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对即使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决策,也会努力使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5) 横向沟通在与横向岗位的工作沟通过程中(10): ●经常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在明知兄弟岗位存在明显缺陷或弱项的情况下,不去做建设性的努力,听任其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10) 在与横向岗位的工作沟通过程中(5): ●经常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在明知兄弟岗位存在明显缺陷或弱项的情况下,不去做 在与横向岗位的工作沟通过程中(5): ●经常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不完成任务的理由;或者在明知兄弟岗位存在明显缺陷或弱项的情况下,不去做建设 沟通能力 横向沟通●能够有效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进一步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确保工作质量不受影响(7) ●不但能够巧妙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还会采取措施,促使对方有效改进(10) 建设性的努力,听任其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5) ●能够有效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进一步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确保工作质量不受影响(3) ●不但能够巧妙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还会采取措施,促使对方有效改进(5) 行者的罗盘(16) 性的努力,听任其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5)●能够有效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进一步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确保工作质量不受影响(3)●不但能够巧妙避免兄弟岗位中的缺陷或弱项演化为工作中的负面事件,还会采取措施,促使对方有效改进(5)担当工作主动性在面临新任务时(5):●躲避任务,尽量少揽事(-5)●能够欣然接受领导安排的任务(3)●对自己能够(比别人更)胜任的任务主动请缨(5)在面临新任务时(6):●躲避任务,尽量少揽事(-6)●能够欣然接受领导安排的任务(4)●对自己能够(比别人更)胜任的任务主动请缨(6)在面临新任务时(3):●躲避任务,尽量少揽事(-3)●能够欣然接受领导安排的任务(2)●对自己能够(比别人更)胜任的任务主动请缨(3)承担责任在(与自己有关的)工作纰漏或成绩前(5):●习惯于推卸责任或邀揽功绩(-5)●客观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或功绩(4)●遇到责任主动承担,真诚反省;遇到成绩主动让出(5)在(与自己有关的)工作纰漏或成绩前(4):●习惯于推卸责任或邀揽功绩(-4)●客观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或功绩(3)●遇到责任主动承担,真诚反省;遇到成绩主动让出(4)在(与自己有关的)工作纰漏或成绩前(2):●习惯于推卸责任或邀揽功绩(-2)●客观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或功绩(1)●遇到责任主动承担,真诚反省;遇到成绩主动让出(2)除如下两个差别外,对专业类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的评价方式也与管理类员工基本相同:1专业类员工没有下级,因此,在评价主体中没有这一类,而只有上级和横向两类。 2在评价主体的评分比重中,直接和间接上级的简单平均分占60%的权重;横向的简单平均分则占40%。 如下图:图4-5专业类员工的评价主体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或意义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分别针对管理类和专业类员工的两个能力素质模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比如,在管理类员工的模型中没有强调“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 是不是意味着这三种能力对管理者来说就不重要呢?当然不是。 如此设计主要是基于如下理念:1从本质上讲,在创造力和判断力两种能力倾向方面,管理者应该更倾向于判断力,因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管人”为主,“管事”为辅。专业类员工则相反。 2“沟通”是作为管理类员工的基本工作方式,已经把对这种能力的要求融入到诸如“领导力”、“建设性”、“理性”等方面了,故不再单独列示。 3团队管理与单纯的业务操作对人的特质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把管理者理解为专业类员工的“升级版”。业务做得好,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把管理做好。 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在于如下四大方面:一、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员工的评价应该是综合的和全面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评价都需要和报酬直接挂钩。无论公正与否、正确与否、客观与否,综合的评价往往都会决定被评价者在企业内的发展,甚至是去或留,因此,仅仅有工作成果的绩效考核(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评价比没有评价更糟糕。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首先,对相同类别的不同个体来说,评价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因人而异的标准。其次,评价由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做出,以“简单平均分”的方式统计量化的评价结果,即使个别人心存偏见,也难以对评价结果产生根本的影响。 行者的罗盘(17) 如果不采用这种形式,那么就会使对员工的评价沦为某些别有用心者的“专利”,从而滋生企业的内耗。传统的评价方式——管理者通过他人的“进言”对第三人进行评价——是极其不公正的。这种不公正可以归为四种“失衡”的结果: 一是“动机失衡”。在现实中,人们在向上级传递表达对某人的评价时,传递负面信息的动机往往要远远高于传递正面信息的动机。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境的普遍性:某人挖空心思寻找机会恶意中伤或诋毁另一人;但却很难想象某人如此殚思竭虑地去肯定或赞扬另一人。 二是“正负失衡”。在“动机失衡”的结果之下,那些实权在握的管理者平时接受到的更多的是别人对他人的“负评价”,而正面的评价却要少得多,因此会产生正负评价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是很难明辨是非的。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的皇帝,哪怕是天性正直的皇帝(如果没有过人的判断力的话),总是被奸臣所利用,而在外拼杀的忠臣良将也常常因此受到迫害。 三是“影响失衡”。任何一位心智正常的领导,在听到他人对某人的评价时,都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一翻分析和判断。但这种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往往是模糊和感性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而影响其判断结果的往往是潜意识里的审美取向(如本书第二章所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心理之下,他首先要受不同进言者的可信度的影响。如果是“心腹”级的进言者,则可信度会更高,影响力会更大;而那些他原本就不信任的进言者,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同的评价主体做出的评价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四是“机会失衡”。并不是每位员工都有机会向上级发表意见,尤其是涉及对他人的评价,则进言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于是,这种进言的“权利”往往被某些人所垄断,比如上级的助理或私交甚好的同事。 如果基于精神穹宇的能力素质模型的综合评价,并且是由多个主体做出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规避上述四种“失衡”情形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避免别有用心者以“民意”的名义对他人进行迫害,因为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所显示的结果就是最准确的“民意”。 二、修正不恰当的组织行为,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在能力素质模型的各个元素之下的各个评价题的答案选项(负分选项),都是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设计的,满分选项则反映了企业的主张。因此,每位员工的组织行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可以隐藏的空间。当不恰当的组织行为发生时,就会被人们“对号入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自己的不当言行被纳入公众的评价范围,任何人都不得不有所收敛或调整。 根据我在《党史商鉴》中提出的概念,所谓企业的“文化”,仅指“民间”客观存在(而非企业官方主导)的感性氛围,即员工实际奉行的审美取向和是非标准。这种感性氛围往往以某种具体的言行来承载,因此难于把控和主导。这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全球性难题。 通过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把对这些行为纳入量化的评价体系,通过扼制不恰当言行和倡导正确言行来“净化”企业的文化。 三、指导员工的发展 通过能力素质模型清晰地告诉员工:企业主张什么和反对什么?如果员工有企业发展的诉求,则可以以能力素质模型的各个元素为参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已经具备什么?还需要加强或充实哪些方面的能力或素养? 第五章精良装备 精良装备 刘先生是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的总经济师,主管全集团的大宗物料采购和工程委托。每年都会通过招标、议标等方式对外签订数十份大型经济合同;同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他必须对每项合同付款进行复核。 众所周知,每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建设,都是基于合同关系的多家企业合作的结果。可以这么说,房地产企业的基本业态特征是各种合同关系的组合。 每复核一笔合同付款的时候,他都必须仔细校对相应的合同条款;更令他烦恼的是,他还必须与合同执行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其他房地产公司一样,刘先生所在的集团总部与项目公司的有关部门(合同执行者)并不在同一座城市;这些部门经常外出公干或在工地现场,使他们之间的沟通非常困难。通常只能是先通过电话来复核,然后,定期通过邮递或其他方式传递相关签字表单来补办签字确认手续。 更严重的是,由于工作的需要,刘先生自己也经常去外地出差;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成堆的待批文件和电话留言。项目公司也常常抱怨因刘先生出差而影响合同付款,从而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