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7

这个案例说明了,家长有了过错也要积极地承担责任,而且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对这样的做法,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理解家长的。这样做的结果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品质的发展,为他养成自省的好习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实际上在向他证明,能够自省的人是优秀的人,自省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生存规则和能力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需要真正从孩子的未来出发,来考虑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3个细节:  (1)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  (2)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3)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偶像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偶像  孩子迷恋偶像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痛,也是引发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据西部某城市针对中小学生所做的一次题为"追星族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80%的人心目中都有明星偶像;30%的学生承认自己是追星族;98%的接受调查者都承认追星对学习和生活有较大影响。  在我国的甘肃省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青年迷恋刘德华,为了能去香港追逐刘德华,她让父母把家里住的房子都卖掉了。这次她又要第三次去香港了,父亲没有办法筹到女儿赴港追星的费用,不得已,只好打算卖掉自己的肾供女儿去追逐她所谓的梦想。而这位女青年从16岁开始就盲目追逐刘德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为此,12年来她荒废了学业、变得沉默寡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我的情况跟普通的追星族并不一样,因为我对刘德华的喜欢不仅仅是仰慕和爱戴,而是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的。"  青少年追逐偶像,会模仿偶像举手投足的特点、效法偶像的生活方式。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没有这种疯狂的追逐偶像的经历,但是,不能说他们没有自己的偶像。有的孩子非常喜欢自己年轻漂亮的老师,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偶像。  实际上,偶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去迷恋一个人。所以,帮助孩子从过度迷恋偶像的误区中走出来,家长需要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指导,也需要一些技巧。50.从孩子和社会的视角审视偶像  孩子迷恋偶像其实还是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孩子对于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清楚,他们的认识还不成熟。家长对于孩子迷恋偶像这一状况应予以正确的认识,不只是孩子单方面的因素社会整体舆论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特有的偶像,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偶像,但是过度迷恋偶像就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怎样从更深层的角度来了解孩子对偶像的心理需求呢?  一般来讲,孩子迷恋偶像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表现。  10岁左右的孩子,对于男女性别的观念还不是特别清楚,他们还可以很放松地在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等到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心中性别的观念会慢慢清晰起来,如果这时有一个男生总是喜欢和女生在一起,这个男生就会被周围的男性伙伴看不起甚至会被嘲笑。这个时候是人的性心理发展第一个阶段,叫"疏远异性期"。这个期间的男孩女孩开始相互疏远,脑海中渐渐有了男女有别的概念。  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叫做"牛犊恋期"。这个比喻很贴切,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迷恋同性或者异性的那些年长于他的人,就像是小牛喜欢贴着大牛一样那种感觉,这就是偶像心理因素。对于同性的人,孩子会把他看成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对于异性,他把这种朦胧的对异性的好感,寄托在比他年长的人身上,这就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年龄大约是10至16岁左右。  性心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才是"浪漫恋爱期"。  所以,孩子偶像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性心理发展阶段性的表现。  第二,受流行文化的熏陶。  实际上,孩子追逐偶像也是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孩子们对于名牌的衣服和鞋子总是比较感兴趣,因为对青少年来讲,流行就是一种符号,而那些名牌就是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一个时尚符号,所以他们才会如此喜欢。  青少年追逐偶像,也是由于这个符号性。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是非常了解他所追逐的偶像,他喜欢的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所以,青少年是受流行文化、时尚符号的影响,才导致了对心中偶像的追逐。  第三,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  迷恋偶像其实还是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孩子对于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清楚,他们的认识还不成熟。偶像最先吸引他们的是表面的东西,而通过表面的现象就陷入疯狂的迷恋状态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在一次关于"喜欢明星的原因"问卷调查中,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因明星外形气质原因的占40%;因明星演技好、人品好的原因而喜欢的占到30%;因其是自己的学习榜样原因的不足10%;其余的偶像崇拜者大多是因为随别人喜欢的"大流"或偶尔看到就喜欢。  但是,每一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所以,偶像的选择和追逐往往预示或标志着一个人心智发展的程度。  第四,舆论与家长的不当影响。  社会整体舆论的影响和一部分家长的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也是造成孩子偶像崇拜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媒体出于商业目的,报纸纷纷推出"娱乐版",电视大干快上"娱乐专栏",而娱乐网站更是铺天盖地。这些媒体对于明星的报道事无巨细,只要有明星出现的地方就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引起人们积极的追逐响应,媒体甚至已经把明星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有那么多的追捧者。涉世未深的孩子非常容易被这些表面的光环所吸引、迷惑,理所当然地就将这种对光环的羡慕和崇拜的心情转化为对明星的迷恋。这是社会舆论的一种错误导向。  除此之外,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也是导致孩子迷恋偶像的成因。甘肃那位女孩的父母,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纵容的典型事例,女儿追逐偶像已经到了没有理智的情况下,父亲还要卖肾支持她,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行为,因为,一味地支持不但换不来女儿的理解和感动,而且还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去研究孩子为什么会迷恋偶像,而是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制止方式,对孩子进行呵斥、漫骂甚至殴打,想达到使孩子放弃偶像的目的。但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但没有放弃迷恋偶像,反而变本加厉地比以前更加崇拜自己的偶像,而且还会因看法上的冲突而更不听父母的话。  所以,社会整体舆论的影响和父母的不正确教养态度都是造成孩子迷恋偶像的原因。  在孩子钟情偶像的现象中,父母应做到的几点细节:  (1)父母要了解孩子,弄清楚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喜欢什么偶像,为什么喜欢偶像。  (2)父母不可简单地禁止孩子喜欢偶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  (3)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他所喜欢的偶像具有的优缺点,防止孩子盲目崇拜。  (4)父母可引导孩子将理想远大、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作偶像,学习他们的闪光点。51.理解孩子追逐偶像的心理需求  在青少年阶段,榜样是孩子人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孩子对人生目标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经过较多的理性思考,他们会将人生目标具体化,并作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  这是一个偶像遍地的年代,从雷锋、老山英雄到万人迷的刘德华再到红透半边天的小燕子、超级女声,偶像的更迭显示着时代的变迁,显然,对所有的偶像家长们不能一概地持回避态度。  在少年儿童成长当中,迷恋偶像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要解决孩子过度迷恋偶像的问题,家长必须要承认偶像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孩子如果没有佩服和迷恋的人,这个孩子一定是一个自大的人,他会认为全世界就是自己最棒。在青少年阶段,榜样是孩子人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孩子对人生目标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经过较多的理性思考,他们会将人生目标具体化,并作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  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人生目标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所以,偶像对孩子来说具有人生的引领和昭示作用,偶像会带领着孩子不断向前。但是,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对于偶像的选择常有很大盲目性,家长一定要明确怎样选择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孩子在选择偶像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及时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偶像需求,由于孩子性心理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追逐偶像是他们的需要,家长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够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去面对他的选择。  偶像对孩子起到的积极作用:  (1)孩子有崇拜的偶像,他能够从别人身上找到可以学习的优点,说明他不是一个自大、自负的人。  (2)偶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前进的目标。  (3)崇拜偶像的种类可以间接反映孩子的价值观取向,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加以引导。52.引导孩子理性地认识、选择偶像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理性地认识偶像,认识到偶像也是普通的人。偶像之所以值得崇拜,不是由于外在的、让人眼花缭乱的表面,而是由于他们内在的、高尚的个人品质,这才是真正值得孩子学习的东西。  除了要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外,家长还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孩子理性地对待偶像。成龙是很多人的偶像,而香港的教科书把成龙早年的经历收录其中,供香港的学生学习。成龙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除此之外,成龙也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帮助了很多贫困的人们。  香港能够把成龙的奋斗史收录在教材里,说明真正运用好偶像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而这种引导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这个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真正地挖掘他所崇拜的偶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面对孩子崇拜的偶像,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到底偶像人物的哪一方面吸引了孩子,是崇拜他漂亮的面孔、还是崇拜他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或者还是别的什么?实际上,这样做就是帮助孩子去冷静地面对偶像,去挖掘偶像真正值得孩子敬佩的东西。  比如说,偶像的奋斗精神和健康良好的公众形象,还有他热爱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尊敬的。有人说濮存昕是演员"八荣八耻"中"荣"的代表,他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大使,为了增进人们对于防治艾滋病的了解,长期活跃在每个需要他的地方,并且还亲自入住到艾滋病患者的家庭里,与艾滋病病人一起吃饭,为的就是消除人们对于艾滋病传染途径的误解。濮存昕做的这些公益活动说明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喜欢他的人们在他为社会的付出中再次体会到他作为榜样的价值。像这样的偶像,是值得孩子们去学习的。家长像这样引导孩子去体会偶像的价值,就是在给孩子创造理性认识偶像的机会。  在对待孩子迷恋偶像的问题上,简单的隔绝并不能起到让孩子理性认识偶像的作用,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理性地认识偶像,认识到偶像也是普通的人。偶像之所以值得崇拜,不是由于外在的、让人眼花缭乱的表面,而是由于他们内在的、高尚的个人品质,这才是真正值得孩子学习的东西。  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一定要学会"未雨绸缪",千万不要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采取强制性的方法来制止孩子追逐偶像。其实,到那时,孩子就已经陷入了一种心理疾病的状态,这种状态再想矫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建议所有的家长都要从现在做起,预防青少年期对偶像的过度迷恋。  在孩子选择偶像时父母应给予的几点指导:  (1)为孩子分析现在社会上的偶像风气的成因,便于孩子理性面对偶像。  (2)给孩子讲一些对社会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的事迹,加深孩子对偶像作用的理解。  (3)给孩子分析不同的偶像对大众的不同影响,引导孩子选择对大众有良好影响的人作偶像。  (4)不可以对孩子的偶像一概否定,找出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向这些方面学习。53.经常与孩子讨论偶像及其引发的思考  家长如果能早一点在流行文化的层面和孩子做一个很好的交流,孩子在选择偶像的道路上就一定不会走得太远、太偏,偶像也一定能为他今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现在的孩子是看着广告长大的一代,在很多家庭,孩子在一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看电视,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上的广告,因为,广告画面的跳跃性、动感性、色彩流动性比一般的节目要强得多,很多孩子会说话以后就能背出很多的广告词。  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受广告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人群是儿童。这种情况下,孩子对流行的追逐就非常自然而然了--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家长跟孩子的沟通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对流行的看法,就是经常要和孩子交流,较早地引导孩子理性面对潮流,因为,追逐潮流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已经深深地在这一代孩子心里打下了烙印。  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在学校里上学,不会关心社会上的事情,事实上,社会上包括网络上的很多东西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如语言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等--会很快地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这就是网络文化当中典型的流行性因素。  所以,怎样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流行,是今天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如果真的等到孩子深度迷恋偶像的时候,再去做一些补救工作可能就已经晚了。所以,家长如果能早一点在流行文化的层面和孩子做一个很好的交流,孩子在选择偶像的道路上就一定不会走得太远、太偏,偶像也一定能为他今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有一次,我跟一个孩子聊天。他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了一些问题,他说:"大人从来不让我们撒谎,可是我发现大人都撒谎,我想不明白为什么。"  我说:"那你去研究研究大人撒谎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对我说:"我研究清楚了,撒谎有三种。第一种叫红谎,就是撒了有好处的谎,比如我舅舅得癌症,我们就骗他不让他知道自己的病情,让他很好地度过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这叫红谎;还有一种叫黄谎,就是撒了不好也不坏,愚人节我们骗同学逗着玩儿,这叫黄谎;还有一种叫黑谎,就是带着一种很恶毒的目的,撒完了以后就失去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这叫黑谎。我思考后觉得,红谎提倡撒,黄谎可以撒,黑谎坚决不能撒。"  我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说得挺对的。"  孩子说:"不过我还是很郁闷,上周末老师让我们打扫卫生,我们打扫完了,校长把我们集合起来开会,他说:'星期一上级来检查卫生,人家要问起卫生状况问题,你们就说咱们学校一贯这么干净。'我觉得我们校长撒谎,我现在不明白的是我们校长的谎是属于红谎、黄谎还是属于黑谎呢?"  这个例子说明,孩子会以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包括社会上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人都无法挡住外部世界对孩子的影响。也许有的孩子会说自己不迷恋偶像,也不追逐流行,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名牌的追逐,对流行的追逐早已经开始了。  其实,如果孩子不追逐流行家长也十分着急,你会觉得他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所以,这种情况下及早地引导孩子非常重要,一定要与孩子保持一种沟通的状态,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更不是强制,沟通要在和谐和快乐中进行,但同时也要强调信息的交流。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也是有效预防孩子过度迷恋偶像的重要方面。  家庭的性别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家长不大重视性的社会角色教育,大部分时间仅仅停留在性生理、性心理的教育上面。社会性角色教育,就是从一个社会人发展的角度进行的性教育,我们重视得还不够。  怎样做才算是好男孩好女孩呢?在家庭中,家长一开始就应该有这种意识,去告诉孩子、指导孩子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好男孩或者好女孩,而不是简单地说教。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很坦然地面对孩子对性的兴趣和他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除此之外,家长还要特别注意强调孩子的社会角色,孩子性别的社会角色,这是性教育以及偶像崇拜引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元素。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的3种方法:  (1)父母应适当关注现在的流行文化,以免与孩子在认识上产生太大的距离。  (2)父母不要将当今流行文化造就的偶像全盘否定,应积极肯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如坚强的意志,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  (3)当发现孩子有崇拜偶像的现象时,与孩子互相交流,引导孩子学习偶像的积极方面。 消除亲子间的代沟消除亲子间的代沟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说,现在每隔四年出生的人之间就出现了代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就不一样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更成了一种必然。  我曾经见过一对母女,母亲做过一个梦,梦境中的她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女儿,每次都在快要抓到女儿的时候又被分开了,梦境中的母亲很痛苦。巧合的是,女儿也做过一个和母亲同样的梦,梦境中的女儿可以看到母亲的身影,但无论女儿怎么喊,母亲就是不回头去看女儿,女儿在梦中也是十分的痛苦。  这两个意境相同的梦表明了这对母女的内心,其实,不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希望彼此贴近,但是现实中她们的心就是贴近不了。在现实生活中,这对母女的矛盾非常大,母亲觉得女儿任性不懂事,女儿觉得母亲过于严厉自己不能接受,两个人之间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爆发特别强烈的冲突。  这个案例可能比较生动地表现了所谓代沟的情感状态,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冲突。但是,当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有一个年龄段,孩子从情感上开始要慢慢脱离父母,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情感获得独立的阶段。  孩子小的时候以家庭为主,成年以后以社会为主,人生磁场的转换在这个时间进行过渡。家长也许可以感觉得到,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愿意跟在父母身后做个"小尾巴",父母走到哪他们跟到哪,甩也甩不掉。当孩子慢慢长大,有的场合当父母要求子女出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拒绝参加,才几年时间,当年的"小尾巴"不见了踪影。  孩子要完成好过渡期,一定先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独立,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代沟,或者讲代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有些家长不能正视这个客观存在,就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冲突化。  在北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爸爸因为儿子不听话,不好好念书,就把儿子活活打死了。事情是这样的:爸爸询问儿子作业有没有写完,儿子没有说实话,爸爸就把儿子的裤子脱到大腿处,一把按倒在床上,手持空心铁管猛打屁股和大腿。一顿紧似一顿地打,一直打到次日凌晨,铁管都打弯了。凌晨两点多,家人发现孩子手脚冰凉,急忙将孩子送进医院,虽经医生奋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当检察官侦讯这名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对于多年来持续殴打儿子的事情并不避讳。他说,无论怎样说教,儿子都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只有采取暴力行为,只有打一顿,孩子才能听点话。在庭审现场,这位父亲哭得直不起腰,心中十分悔恨,我们相信这位父亲一定是非常爱儿子的,但是,他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活活给打死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冲突,令人惋惜地造成了这桩惨案的发生。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代沟形成的原因,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使孩子快乐地成长。54.消除代沟需要先弄明白为什么有代沟  家长教育的不均衡,孩子自我发展不同步,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较为激烈的代沟冲突。  生长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都会有代沟,代沟是如何形成的?家长、家庭成员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从何而来呢?可以说,有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较为激烈的代沟冲突。  第一,家长教育的不均衡  代沟来源于哪里?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代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比如,什么叫美?在家长这一代人的眼中,如果一个男人戴着耳环留着长发肯定不会被认为是美,但是,孩子们对于这种现象就比较容易接受。  时代的变迁会使两代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时代发展的正常表现,为什么这种不同的看法会升级到父母和子女的水火不容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教育的不均衡,家长总是对孩子在生活、学习上过度关怀,而对孩子精神、情绪上的关注过少,显得过度冷漠。  社会在日益发展,孩子对于社会上的问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这种不一样的看法、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作为家长,不只要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代沟的产生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情感变化的漠视造成的,所以,只有家长对于孩子生活、学习与对精神、情绪的关注平衡起来了,代沟才有可能得以缓解。  第二,孩子自我发展不同步  代沟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不同步。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生理发育提前,而社会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或者叫成熟滞后。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几乎从来不让她进他的房间,更不让妈妈坐他的床。妈妈只要一进屋门孩子就说:"妈,你赶紧走吧。"她觉得自己把儿子养这么大,儿子反过来还嫌自己脏,她的内心十分的痛苦。后来,我在跟孩子沟通之后发现,他并不是嫌妈妈脏,而是觉得妈妈进入自己的房间,会侵犯了自己精心建立起来的私密空间。  我跟孩子说:"姑且不说妈妈是不是侵犯了你,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能力脱离你父母独立生活一周呢?在这期间父母只提供给你生活费,别的一概不管。"  孩子给我的回答是十分不确定的,表明他现在没有准备好自己去面对生活。对一个每天早晨起床都要家长叫三遍以上、一睁开眼睛衣服鞋袜都有人帮忙准备好的孩子来说,最基本的日常起居可能还需要家人的照顾,另一方面又说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强调私密性。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独立的空间还是需要有保障的。  其实,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家长,中国的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更加加剧了孩子心理发育的滞后。所以,这种孩子生理发育提前,而社会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的结果导致了代沟表现形式的激烈。  第三,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代际的变化越来越快,现在,20岁的人和10多岁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不一样,40岁的人和30岁的人有很多看法又不一样。  像当代青年的很多想法就令家长感到新奇,比如说:"月光族"的意思就是月月把钱都花光的意思;"负翁"指的是负债累累的那些人;还有一个名词叫"急嫁族",意思就是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赶快把自己嫁出去。这是当代一部分青年的一种价值观,都跟上一代人有很大的差别。  相差十年甚至五年的人观念都不一样了,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就一定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家长在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就要有所准备,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前后的家长就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亲子之间的冲突会削弱家长的教育力度,甚至会使得教育的成效走向负面。  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家长的教育会使孩子向反方向走去,有些孩子为了报复他的父母、和父母抵抗,就做出了伤害自己或父母的行为,甚至于毁掉自己的一生。也有的家长出于爱孩子的心却做出了无法原谅自己的事情,像那位打死自己儿子的父亲一样,他恐怕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  消除与孩子之间代沟的几点建议:  (1)了解你的孩子。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等,试着去了解孩子所喜欢的东西。  (2)尊重你的孩子。不要私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也不要过于关注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  (3)不要把自己的虚荣心强加给孩子。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作比较。  (4)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让孩子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55.认识并承认孩子的独立自主特质  孩子这个群体也会以非主动的形式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依然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意识的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独特性。  缓解代际冲突的重要步骤是检讨家长的教养态度。  孩子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孩子因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状况而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重视和保护。但同时,孩子这个群体也会以非主动的形式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依然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意识的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独特性。  现实生活中,孩子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几乎到处可见,当代中国社会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影响着很多家长、老师和孩子。大人们往往觉得今天的孩子不如过去听话,不好教育;孩子们则觉得大人根本不理解自己,有时甚至要与成人讲权利。这里除了正常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规范与反规范间的矛盾之外,确实存在着孩子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权利问题,存在着成人对这种愿望和权利是否尊重的问题,存在着家长对今天的孩子的了解和认识问题。  首要的矛盾就是孩子的独立开放与家长的死板管教之间的强烈冲突。  孩子独立、开放的群体特征与成人死板管教之间存在着矛盾。和过去的孩子相比,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格外独立、开放,但这种群体特征并没有为大多数家长所充分认识,这些家长一般还是继续延续过去的教育方式:替代选择,死板管教。在遭到孩子的反抗后,很多家长甚至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和手段,激化的矛盾常常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  现代孩子独立、开放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受社会的影响,价值选择并不完全以家庭和学校教育为准,而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对某些选择的集中则表现出他们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强烈追求。据一次对北京市5000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在金钱、爱情、婚姻、民主、自由、事业、知识、个人道德、个人名誉、物质享受、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为大众服务等13种人生目标中,选择知识的占第一位(19.43%);事业的占第二位(17.60%);物质享受的占第三位(14.41%);个人道德占第四位(11.86%);自由占第五位(10.43%)。而在影响事业成功11种因素(精明能干、运气或命运、家庭背景、不择手段、懂得表现自己、个人品德、高学历、耍滑头、仪表相貌出众、见多识广、审时度势)重要性选择的排序中,孩子们认为重要因素前四位分别是精明能干(可多选,97.61%)、个人品德(96.28%)、见多识广(92.39%)、高学历(89.24%),表现了他们对自我能力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他们对家长等长辈的态度虽有很高程度的尊重,但也表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态度。在上述调查中,对"父母永远是对的"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高达89.38%;对"子女在家应有自主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有74.75%;认为"子女应该有参与家庭事物的权力"的94.5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对权威的理智态度,从他们对"人生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判断的高赞同率(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合计93.15%)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自主性的强烈表现。  面对这样独立自主的儿童,成人社会并没有多少改变的传统教育方式必然面临挑战,很多亲子冲突的根源即在于此。  促进孩子独立自主的几点关键: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独立自主的榜样。  (2)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  (3)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做决定的习惯。  (4)不要对孩子犯的错误过分遣责,以免孩子缺乏自信,无法独立自主。56.面向未来,把握孩子的成长需要  在孩子们的许多认识中,其未来性和合理性已远远超出家长的认识,面向未来,认识孩子的成长需要,才能避开家庭中的一些冲突。  孩子面向未来的成长需求与陈旧教育观点之间的矛盾,是家庭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人们在谈论教育的时候,常爱说"看他们将来怎么生活?""他们"就是现在的孩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成人社会大都非常担心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社会,却没有注意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下一代相比,谁更适应未来社会?用20世纪形成和传承下来的观点去塑造21世纪的人,这中间是否会发生观念上的差别?当我们做家长的和下一代,和孩子间发生认识或观念上的冲突时,是否会想到这样的可能:下一代,也就是孩子的认识更适应未来?事实上,孩子们的许多认识中的未来性和合理性远远超出了我们家长的认识。  在一次"北京市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在2000多份问卷中抽取了1005份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购买服装时,53.5%的孩子认为款式最重要,42.0%的孩子认为品牌最重要,二者相加,达95.5%。而在"你觉得父母在为你购置服装时,主要是看什么"一题中,占第一位的是价格,达78.5%,看款式的只占2.6%。抛去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对经济的考虑之外,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看出,孩子的选择更适应未来,更能体现服装在审美功能上的进步和发展呢?!同样,在"平时和同学和朋友一起吃饭",采取AA制(各付各的账)的有83.0%"你会买推销员推销的产品吗"一题,回答"一般都买"的47.6%"只要好就买"的25.0%,二者相加达72.6%对季节性削价,"只要合适就买"有26.8%;"凡是削价的都想买"的38.9%,二者合计65.7%。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现代商业一些运作手段接纳的程度是很高的,"推销"、"促销"等现代商业手段在孩子这一消费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同。这里除了孩子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之外,是否也可以看出一些未来性发展性的端倪呢?  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当今孩子身上某些弱点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他们可能有的许多我们未及的长处,特别是因为观念认识上的差别,儿童的一些适应未来的优势往往不被成人认识和承认。例如我们常说今天的独生子女人际关系不会太好,因为很多大人想当然地认为搞好人际关系就是批评自我批评,而忽视了交往动机、心理、品质、能力等多方面现代交往因素。独生子女既然"独",势必在人际关系上处劣势。而实际生活中,独生子女因为大多性格开朗,生活范围大、开放而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上述的调查中,对"除家里人外,你是否还有知心朋友"一题,24.0%的孩子回答"较多",47.5%的孩子回答"一般",回答"较少"的只有23.5%;在"你把心里话讲给知心朋友吗"一题中,回答"经常"的占73.5%,回答有时的占20.0%,回答很少或没有的只占6.5%;有91.7%的孩子"经常"或"有时"邀请同学或朋友到家中做客;当同学或朋友谈话时,能自如地加入谈话的有44.8%,有时能加入的占40.2%;二者相加达85.0%。94.6%的孩子认为人与人交往要讲信誉,但高达93.4%的孩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保留心中的秘密,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之间也应该允许保留自己的秘密;当原则与友谊发生矛盾冲突时,53.3%的孩子认为应该选择原则。这些数据表明,当今孩子的人际交往状况是正态发展的,而且可能有比上一辈更进步,更现代之处。  当家长们从传统的观念和认识来教育、要求当代的孩子时,会不会因不理解他们,认识不到他们可能具有的未来性而无意中压制、扼杀儿童的个性,侵犯了儿童发展的权利呢?这实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几点细节:  (1)定期、准时发给孩子零用钱,不要让孩子提醒。  (2)尽可能少地"透支"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学会收支平衡。  (3)零花钱的数额应基于家庭收入情况,切合实际。  (4)零花钱应包括一部分让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以便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花钱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对孩子的花钱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57.从孩子的生存状态反省关怀方式  家长及社会一方面给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百般呵护,毫不放手,这就从一个侧面造成了孩子实际上的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孩子的任务任重道远。  孩子面临的沉重压力与家长、社会过分呵护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我们的社会给儿童提供了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尽管家长们大都舍得投资金、投精力,为孩子成长竭尽全力,尽管孩子们大都健康茁壮,但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发现,孩子,特别是城镇的独生子女们,过得并不轻松,活得并不快乐。  沉重的学习压力是孩子们不快乐的首要原因,据对"北京市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的调查,以每天6节,每周5天,周30节为标准,只有13%的学校不超此标准。每周40节左右的,占64.8%,另有近两成的学校超得更多。另外,有49.9%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全班性的集体补课;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做一至二个小时作业的占83%,而在家每天做作业两小时以上的达到了半数以上,约为54%,全部样本平均做作业每天达3.01小时。  让孩子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学校里的成绩大排队,有94.7%的孩子承认自己的学校给学生排队;38%的学生考试成绩次次都要由家长签字;而有四分之三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76.0%),因此有过打骂作法的家长总计达44.3%。对"是否感到学习负担重"的回答中;肯定表示不重的只占5%,明确表示"很重"和"比较重"的达58.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和偶尔有一提上课就头疼和厌烦的达62.6%,而经常有"因不愿学习而想自杀的冲动"的占3.2%,偶尔有这种自杀冲动的占18.2%。可见,对孩子来说,学习的压力是多么沉重,对他们身心的压迫又是何等严重。  另一方面,孩子们生活上受到了家长的百般呵护,自立的能力很差,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关于"北京市少年儿童安全状况及求助倾向"的调查中显示,父母不在家,只有61%孩子可以自己做饭吃;31.5%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52.5%的孩子不知道在野外如何找水源;路上遇到坏人,15%的孩子"扭头就跑"、3.5%的孩子选择"和他拼了";50.4%的孩子不会做人工呼吸;游泳时抽筋,不懂怎么办的占57.9%。  最为严重的是孩子的心理安全状态十分令人担忧,一个关于平时感觉遇到安全威胁时在周围环境中获得帮助可能性的题目:"如果你遇到无论何种危险,你觉得都能比较容易地从别人哪里获得帮助吗"回答肯定是的只占13%,而不肯定的答案则达86.3%,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安全度不高。另一个关于自杀倾向的指标更为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回答曾有过多次自杀念头的占到10.7%,另有32.0%被试回答曾产生过一两次自杀念头,二者合计,高达42.7%。心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重大问题。  家长及社会一方面给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百般呵护,毫不放手,这就从一个侧面造成了孩子实际上的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孩子的任务任重道远。  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避免走入的三个误区:  (1)排斥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孩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把心理健康神秘化。不能从自身家庭、亲子关系中去寻求解决办法,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  (3)知行冲突。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但因工作等缘故而不能对子女坚持进行心理保健。58.掌握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与孩子之间的顺畅沟通,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亲子沟通的原则。  那么,怎么样消除代沟实现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呢?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还小,亲子之间的代沟还不是显得那么突出,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想法,要想消除代沟就要根据他的不同发展阶段,考虑他的一些实际需求,并尽量理解孩子,这样做的效果也许会更明显一些。还有的家长说,消除代沟最关键的就是要互相理解,家长的思维都比较传统,要试图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他们去沟通。  这些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与孩子之间的顺畅沟通,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亲子沟通的原则。很多家长是不是都徒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却因为没法了解孩子的内心而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无力感呢?怎样消除年轻一代与年长者的心理代沟、顺利实现亲子沟通呢?  第一,一定要以真诚的态度建立家庭沟通的基本规则。  家里要有一个成员之间互相沟通的规则,就是父母与孩子在发生重大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沟通,全家人坐在一起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规定一个固定时间用于家庭内部的沟通,在这段时间内分享各自的快乐与痛苦。  例如,爸爸可以说:"我这一周心情不太好,我们单位总是有忙不完的事,上司还总是批评我们做事的效率太低,所以我心情不是很好。"  孩子在这时大概非常愿意帮助父母出主意,他觉得父母当他是朋友,这就会使他有很多话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谈。当这种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他也会主动去跟家长沟通,他会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朋友,是可以互相信任的。  第二,亲子间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对方的感受,不妄加批判。  这也是很重要的沟通的原则。传统的家长可能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好像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里面不批评就不能称之为家长一样。其实,对等的互动式沟通远比批评有效果得多。  如果孩子说过的话,家长要全部都拿来纠正和批评,就不存在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了。所以,一定不能用批评的态度彼此对待,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讲给大家听,每个人尽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思考,一家人共同分享快乐与痛苦。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学会了倾听和倾诉,而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  第三,要诚实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念。  家长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的诚实自然就能达到相互理解。  第四,少负面教训,多正面教育。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最好少批评、少告诫,而要对孩子多表示关心和支持。  以上四个原则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亲子无障碍沟通三原则:  (1)宽容。父母适当地对孩子的错误予以宽容,使孩子敢于与父母进行沟通。  (2)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有利于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便于在与人交往中正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3)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发展合作精神。59.亲子沟通必须讲究方法(1)  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多地需要亲子间情感的交流,而我们往往忽略这些东西。所以,改变亲子间的沟通方式,特别需要引起家长高度的重视。  中国的家长习惯于语言上的交流、事务上的交流,不太习惯传递情感,这是中国人含蓄的文化观念造成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如果能给他一种支持,给他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远比讲大道理更管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的道理他们都懂,与其给他重复这些道理,不如给他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当孩子做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自己心里非常明白是对还是错,心里也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他只不过希望跟家长沟通一下,家长在听完孩子诉说之后能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就足够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多地需要亲子间情感的交流,而我们往往忽略这些东西。所以,改变亲子间的沟通方式,特别需要引起家长高度的重视。首先,要承认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别是永恒的,家长要承认自己和孩子有很多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都是正常的;第二,要互相体谅和认可,亲子间要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互相理解;第三,要通过坦诚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使得相互之间的差别能够碰撞并融合在一起。  有很多家庭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冲突,恰恰是很好地掌握了好的沟通方式,有了这样三个态度和前提,相信相互间的冲突和矛盾就会少一些。  总体来说,我认为家长应该从现在做起,加强沟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2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3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4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5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6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7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8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9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10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