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3

(2)通过剖析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哪些光荣、哪些可耻。  (3)与孩子一起阅读、观看影片,听听孩子对荣与辱的理解,孩子有认识偏差的时候予以更正。  (4)每周定期与孩子就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会孩子辨识荣与辱。20.善用身边事进行荣辱观教育(1)  家长要懂得,孩子只有在与社会及他人、自然、自我的关系当中找到合适的价值体系,掌握最好的行为方法,形成健康的情感,他才可能在这个社会当中发展。  "八荣八耻"是个大的范畴,那应该怎么样把它贯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怎么样在家里进行这种相对正统的主旋律教育呢?当家长跟孩子讲解国家兴衰与他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时候,他会不会接受这种荣辱观的教育呢?这种教育对他们的未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这样四个具体的方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荣辱观。  第一,要帮助孩子理解祖国、人民、劳动这样一些问题的内涵。  比如说,什么叫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重要方面。  进行荣辱观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父母自己应树立正确的荣辱意识。  (2)对孩子进行荣辱观教育要深入浅出,用身边的小事为孩子讲解博大的道理。20.善用身边事进行荣辱观教育(2)  (3)选取身边的教育案例要典型、易懂,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准。  (4)对孩子所犯的小错误不能姑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督促孩子自觉改正。21.家庭切不可忽视爱国主义教育(1)  爱国主义是一个大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所以需要对孩子头脑中为祖国、为人民的概念不断强化,用积极的思维抑制消极的行为,促进健康思维模式的形成。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而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注意到家庭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还要充分注意不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特点,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多种教育元素,使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在大多数家庭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明确爱国主义的内涵。  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但祖国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祖国首先代表地球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一切,高山大海、原野河流,地下矿藏、地上鸟兽都和自己息息相关,都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生命的轨迹之中。爱祖国,爱的就是这一条条大河、一座座高山;  祖国还代表着一个人群,一个有着和自己血肉相连、处处相依的团体。爱祖国,就是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爱我们共同的祖先和共同创造的历史;  祖国还代表一种文化,国家与民族相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爱祖国不仅要了解民族的语言习惯、服饰、饮食、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认同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国家也是一份情感,是一份血浓于水的热情与爱恋。情感是个既抽象又具体的东西,人们常常可以忍痛和一种生活告别,却很难割舍一份情感。爱祖国,就是对这块土地的眷恋,对同胞的不舍之情,对精神母亲的依恋;  祖国同时也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上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根本的优越性在于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人类千百年来苦苦追求的社会价值--平等与公正。爱祖国就是对现存国家社会制度价值的接纳和认同。只有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爱国主义丰富的内涵,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真正充实有效。  第二,家长需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情操。国家观念及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但又是最普通、最平常的,是融入一个人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之中的。  应该看到,近些年来,在一部分成人中间,国家的观念淡薄,个别人甚至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来。孩子在国家观念和情感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问题,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成人世界。  在家庭中,一个平日里牢骚满腹,对祖国的恶言恶语随口而出,对民族文化毫无感情,甚至诋毁、诬蔑的人,给自己孩子的,只能是扭曲了的国家观念,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对孩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影响的。  因此,提高家长自身的爱国主义素养,是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传递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是由很多具体的,甚至很细小的行为及其判断而逐渐形成的,这些行为和认识就是家庭的日常生活。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处处有意识地宣传爱国主义观念,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也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操的主要方法。  例如,家庭旅游时、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前,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去认识祖国河山之美;家庭团聚、朋友聚会、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时,特别提醒孩子去体会亲情友情和团体之情;看展览、读课外书,甚至每天看电视节目时,尽量安排与孩子讨论的环节,明是非,辨荣耻,点滴之间传递爱国的观念;  遇人遇事,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及讨论,多有些机会让孩子接触民族的、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如此种种看似细小的行为,都是对孩子进行国家观念教育的好机会。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与生硬的、死板的教诲相比,孩子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是具体的、生动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重视爱国情感的熏陶和培养。  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  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发生地。  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孩子养成爱国情感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  二是要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无论是参加集会的准备,还是家庭物件的摆设,都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氛围,让孩子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调动孩子的情感素质,注意激发孩子的情感状态,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表达、调整情感的能力。这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21.家庭切不可忽视爱国主义教育(2)  第五,引导孩子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爱国是价值,是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行为能力。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生活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下,正规教育体系施行的主流价值灌输,其影响力日渐减弱;而非主体、非主流的社会信息丰富多彩,影响巨大。再加上开放的社会激发了当代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简单的观念灌输、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实践体验在家庭爱国主义教育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平时的学知识、长身体,可以挖掘其中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孩子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的思想。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的时候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孩子们可能完成的爱国行为。只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  第六,为孩子树立人生的榜样,通过榜样提高孩子的爱国主义品德。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榜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人生理想、道德标准、社会追求,往往与他选择的榜样紧密相连。  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儿童的榜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一些正面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失去了对孩子们强烈的吸引力,如何让主流的榜样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实施有效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之一。  首先,应该注意树立时代感强的、与孩子生活实际贴近、孩子们感兴趣的榜样人物,如体育明星、航天英雄等,易激发起孩子们的崇敬感,让孩子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其次,学习过去年代的爱国人士,一定要结合学习历史,帮助孩子在历史环境中认识英雄的信仰和高尚品质;  再次,深刻挖掘英雄人物的内在精神,尽可能以孩子的视角和思维特征去认识英雄人物的行为,把榜样与孩子实际真正连接起来;  第四,运用家庭生活亲密、随时、琐碎等特点,把爱国主义的榜样尽可能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从小事、小节、细致具体的行为入手,向榜样学习。  第七,善用引导、激励、奖惩等手段,强化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不那么正规,但一些教育手段的运用还是十分必要的。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其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比较简单,为祖国、为人民的概念需要在不断强化中,伴随着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所以,对孩子要经常使用激励,甚至惩罚等手段,强化其正确的行为,鼓励其积极思维,抑制其消极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形成。  例如,当孩子表现出愿意参与某一项社会服务活动时,当孩子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未来连接、充满向往时,就要给与积极鼓励或奖励。开始孩子可能就是为了奖励而去完成这些行为,但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养成一种从他人和社会角度去思考价值的思维定势,养成乐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行为模式。有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会因为不理解而拒绝,甚至会因被迫行为而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恶习,这是最失败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大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的时候一些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的行为中闪现出它的痕迹。一个没有国家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又怎么谈得上健康发展呢?  在家庭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细节:  (1)父母自己要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通过孩子亲眼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孩子进行教育。  (4)通过鼓励孩子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5)各时期的爱国主义表现形式不同,要善于引导孩子理性面对。22.家庭里的科学精神教育要坚持"六个一"(1)  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  前不久,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一个年轻人为了表达对逝去的父亲的孝敬,在清明祭祀时,准备了一大堆纸钱、纸元宝、纸车马,还特别精心糊制了两个穿三点式泳装的纸二奶,说是供父亲在阴间享用。在好笑、鄙视之余,也不由得为我们少年儿童的生存环境担忧。  近年来,一些腐朽没落的旧文化现象在社会上抬头,封建迷信,伪科学的骗术屡见报端。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前不久市场上流行咒语毒娃,购买者除了一些白领,主要就是一些女中学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愚昧的、没落文化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  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素质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  家庭里的科学精神、品质的教育要坚持"六个一"。  第一,抓住一个核心。  家庭的科学精神教育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孩子崇尚科学,什么是科学呢?  首先它是一种价值观念,是科学视界、科学方法、科学想象、科学创造等诸多要素的总和,是一种世界观。所有的科学工作背后,都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如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其中某一部分的规律和其他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就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等等。  科学的价值观表现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就是要坚持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就是在面对具体事物时是相信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相信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等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的这句名言就是科学的唯物史观最生动的表述。  在家庭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经常带孩子看科普展览、听科普讲座;有机会就和孩子一起拜访老科学家,读著名科学家的传记;鼓励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有机会带领孩子从收集物体、计数和测量物体、进行定性观察、组织收藏和观察、讨论发现等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入手,探索各种秘密;经常与孩子探讨真伪、美丑、善恶等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等。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循序渐进,家庭科学观念的教育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住这点,把科学价值观念的传递作为家庭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激发一种兴趣。  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而探索来源于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  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力和活跃的思维;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引导人发掘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  一个人是否对科学有兴趣,往往早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决定了。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是家庭里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也多种多样。  如,经常和孩子一起观察,比较在不同的地方生长的树叶,其形态、薄厚有什么不同;一粒种子开始生长,和长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等等。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无论是植物标本,还是舰模航模,让材料成为孩子乐于探索的源泉、驰骋想象的翅膀,让过程成为孩子兴趣的孵化器、发现和创造的园地。  第三,培养一种素养。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素质包含五个层级。最低的是科学文盲,这些人对与科学或技术有关的问题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少;第二层叫做表层素质,即可能听说过某个科学词汇、问题或主题,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第三是功能性的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即能够运用科学或技术术语,但仅仅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考试、读报、看电视;第四个层级是概念性的和程序性的科学素质,即能够了解某学科中的概念与该学科整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与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多维度的科学素质,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和社会意义。我们应该努力把孩子的科学素质向着最高的层次培养。  但这种划分主要还是针对科学的知识和才能而言的,其实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才干,而是培养素养。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对科学非常冷漠、不积极,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即便他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也不会有所成就,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22.家庭里的科学精神教育要坚持"六个一"(2)  所以,要通过多种形式,去影响和培养孩子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如对自然、社会现象的兴趣,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热情的人生倾向,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严谨、严密、严格的"三严"态度等等。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日常行为中去,一次出游,一场家庭聚会,一回亲戚朋友来访,一同看的电影,一起玩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好机会。  第四,体会一些实践。  家庭科学教育一定要通过孩子的实践活动来完成。一些家长平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除了上课、做作业、上课余补习班,没有任何娱乐性、实践性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家庭里涉及科学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开展。可以经常搞一些小观察活动,天文地理、动物植物,鸡下蛋有什么规律?蚕宝宝经历几个阶段才能长大?  这些活动不会花很大精力,带给孩子的却是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可以搞一些小实验活动:雨水的成分、淀粉的变色、果树的嫁接、花粉的人工传授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增加孩子的科学知识无疑是积极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  可以搞一些小制作:船模舰模、简易机器人、会转眼睛的布娃娃、能移动的小桌椅,做出来的是物化的成果,锻炼的则是孩子的能力。  第五,讨论一些问题。  儿童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往往缺乏鉴别的能力,更由于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对于自己不知道、不懂得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此也就最容易上当受骗。  而目前社会上各种反科学的东西仍然在泛滥,因此当前我们家庭里的科学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社会上反科学思想、行为的批判和抵制。要经常和孩子就一些自然现象,如沙尘暴、日月食、坟地里的"鬼火"等进行探讨,通过共同阅读科普读物、听科普讲座、专家咨询等形式,探求事物真相;要关注社会上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现象和问题,特别要注意孩子中间流行的各种不科学,甚至迷信的说法、做法,经常和孩子进行一些深入讨论、辩论,努力用科学的"真"去面对迷信的"假",用真理武装孩子的头脑。  当然,父母首先要相信科学,不被迷信所迷惑。父母的榜样和经常的引导,就会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就在自己身边。  第六,掌握一些技能。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增加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科学素质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不断丰富兴趣和热情的过程,也是提高其科学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是思维能力,如勤于观察、善于思索、灵活运用、博闻强记、巧妙组合、别出心裁、反常思维、同中求异、突发奇想、推陈出新、驰骋想象、丰富联想、善于借鉴等等;  二是锻炼动手能力,从细致的手工制作能力到需要一定体力的木工等大型制作能力,这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素质的必备内容。  培养孩子科学性技能,需要注意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特别是在学习辅导中给予特别的提醒和推动。如,经常和孩子讨论课本上学习过的内容,帮助孩子养成穷究其理的习惯;平时多问一些为什么,激发起孩子对问题的兴趣;有计划地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天文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和科学能力;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严谨性、记忆力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育儿小节,关系着孩子长大以后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天才人物中最成功的150名和最不成功的150名做了详细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差别最大的有四种品质:一是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二是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三是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四是多方面的感情和适应能力。  这里说的是非智力的因素,但每一项都与科学精神和实践有关。这进一步表明,家庭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的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  在家庭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要点:  (1)父母树立榜样、父母不能搞封建迷信活动,对封建迷信不听、不看、不参与,并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2)父母可采用报刊、书籍等材料为孩子分析哪些是科学、哪些是伪科学,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  (3)对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要用科学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并引导孩子自己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  (4)不让孩子接触有关描述"鬼"、"魔怪"等内容的读物或影片。  (5)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尤其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3.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劳动教育(1)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某报报道: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这些"优秀"的中学生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  另一个千人的大型调查也显示,有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但今天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应该看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成年人身上,特别是很多做父母的,忽略了对孩子正确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  目前在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相比,失业率是1比15,犯罪率是1比10。  第二,教养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  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  殊不知这种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了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  第三,家长的错误劳动观影响孩子。  一些家长整天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  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蔑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改进家庭里的劳动教育,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重大教育功能的认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总之,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功能,自觉加强和改进家庭里的劳动教育。  第二,要明确家庭劳动教育的丰富内容。一些家长把劳动教育简化成为口头讲讲,碰到机会让孩子干两件体力活,忽略了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其结果,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效果。家庭里的劳动教育要把握丰富的内容,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一是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二是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三是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四是提高劳动技能;五是把劳动教育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第三,是要讲究方法。今天家庭的劳动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存在不少问题,如孩子大多学习压力较大,学校里的劳动实践严重不足;社会上蔑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风气时有增长,功利性的人生成才之路左右着不少家长;家庭里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过于优越,相当多的孩子童年缺乏劳动经历。这些问题对家庭劳动教育形成了阻力,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讲究方法。一是从做家务劳动开始;二是家长要言传身教;三是要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四是慎用金钱做报酬的方式;五是不要把家务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六是把多方面的劳动素养的培养放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之中;七是要引导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八是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劳动,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的几个关键:  (1)父母要引导孩子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23.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劳动教育(2)  (2)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上面列明孩子应完成的工作任务。  (3)为孩子安排一些为家庭服务的任务,如打扫房间、洗衣等。  (4)孩子完成了劳动任务就给予适当奖励或表示欣赏。  (5)对交给孩子的劳动任务保持弹性;规定时间范围,由孩子自行决定执行进程。24.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就是教会孩子构建和谐(1)  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成熟的、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把对孩子的团结互助教育放在和提高智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坚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核心在于大力发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生活在崇尚个性、自主发展的开放社会,处于"四二一"养育模式下的当代少年儿童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团结互助教育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传统内容。"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兼相爱,交相利"、"协和万邦"等古语古训,都是对友爱互助这一民族精神的精辟阐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训。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成熟的、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对此家长需要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把对孩子的团结互助教育放在和提高智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对孩子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特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得其教育的难度较大,面对个性张扬,振振有词的孩子,家长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家庭里如何进行有效的团结互助教育呢?我们提倡八个"善于"。  第一,善于发现孩子在团结互助品质上出现的"问题"。  团结互助是一种道德理念和规范,也是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出现在"团结"上的问题,都是具体的,是和日常生活细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家长一看到孩子考试排名下降,或是孩子因和同学打架等问题被老师请到学校,就着急、愤怒,却长时间忽略孩子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些不良表现,以至于后果严重,不可收拾。  孩子在与人相处上发生了问题,会有这样一些典型的表现:任性、自私,不会体谅家人,没有孝心,有时气得你掉眼泪他也无动于衷;退缩、懒散,经常呆坐着无所事事,不会主动帮助他人,对别人的困难袖手旁观;不会谦让,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干扰别人的活动,弄脏或毁坏他人的财物,抢夺别人的物品或拿陷入困难之中的同学取乐;常有攻击性行为,爱用言语讽剌、挖苦、漫骂、威胁他人或抓、捏别人,实施武力同别人打架等等。  其极端表现,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没有朋友。家长要非常小心地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发现上述苗头,就需要及时予以干预。  第二,善于通过与孩子闲谈式的交流,帮助孩子明理。  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吃饭时的闲谈、看电视时的议论、放学路上的交流等等,潜移默化地传递关于团结互助的道理,并力求具体化。  不仅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要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事件让他逐渐懂得,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对世界的爱心等等,总之,就是要学会团结互助,让孩子明确认识到,不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还要逐渐帮助他加深认识,一是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努力帮助他人共同进步;二是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集体的温暖中健康成长;三是要学会处理好发展过程中个体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个人奋斗中实现社会价值。这些道理需要通过无数具体生动的人和事体现出来,并伴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抽象和凝练出来,深深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这里,方法是最重要的,核心是要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做不仅显得自然得体,而且孩子会由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这正是闲谈式说服教育的魅力所在。  第三,善于从行为训练入手,把团结互助教育具体化。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就是提倡一种仁爱之心、友善之心,把扶助他人作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和以往单纯强调团结不同,现在人们普遍习惯的提法是团结互助,即在"团结"之后增加了"互助"二字。这不仅是针对社会现实对团结赋予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潮流;也为团结这一概念增加了平等、人性等内涵,使它作为一个伦理价值更加生动具体化。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时候,更要特别强调具体,强调行为上的训练。比如,辅导孩子学会与长辈相处,就要从平时生活小事上引导、要求孩子。让孩子明白,孝敬长辈,一是不随便顶撞长辈,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听从长辈的教诲态度要诚恳;二是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三是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自己各方面做得好了,长辈会很高兴;四是长辈讲自己过去的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抱着理解包容的心态,理解长辈的善意,体谅长辈的艰辛;五是在父母生病时,有困难时,要尽心尽力去关心照顾、协助父母,日常生活中时时事事为父母分忧解难等等。24.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就是教会孩子构建和谐(2)  这种行为分解需要父母的认真态度,比如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就需要具体化解为和集体成员无障碍沟通、遵从集体规则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在集体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并参与集体事务、合理妥善解决与他人的冲突等行为能力上。家长也需要在这些具体事项上给孩子以引导。  第四,善于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家里要有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放学回家要主动和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这些虽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都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要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要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  对于孩子来说,讲给他的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将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深植心中。  第五,善于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行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上出了问题,一些家长喜欢亲自出马为孩子摆平:和老师发生了冲突,母亲去找老师周旋;和同学打架,父亲去找对方理论;孩子不适应学校班级,父母忙着给他找新学校换新班级。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没有某个方面的实践,就永远学不会某种本领。想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想让他成为一个懂得团结互助的合格的社会人,就要给他机会,让他去体验关心人、帮助人、团结人,学会和谐地与外部相处。  如在家长生日时,暗示孩子应表达对父母的爱;引导孩子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同学有困难,支持他选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同学;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给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处置的机会,只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处理方法的引导;当孩子付出行动后,以微笑的表情、赞扬的语气及时地给予表扬等等。这些实践有利于激起孩子产生关爱他人后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会产生继续施与的强烈愿望,并逐步形成关爱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  第六,善于理性地对孩子施与爱心,避免单向施爱和家庭溺爱。  从心理素质上看,不善于团结互助的人,大都任性和自私,情感冷漠,对他人缺乏理解、关心和体谅,缺乏爱心。  现在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几代人的宠爱倾注于一身,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同时,"四二一"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往往呈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的状态,即只注意把爱倾注给孩子,而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学会去爱别人。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别人爱自己是应该的,这一切理所当然。还有些家长以为自己如今百般疼爱孩子,孩子将来长大后必定会回报父母,这实在是一种误区,从小一味被溺爱,且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回报父母,因为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更不会去体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双向施爱,在给与孩子爱的时候,要求他去爱父母、爱家人、爱同伴。  第七,善于当好孩子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对他人的爱心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经常用有声的爱心语言,如"老人家,我来帮帮你吧!"去强化孩子的爱的意识,又能以充满爱心的表率行为,如对自己父母公婆的态度等导之以行,就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  平日里,父母热心帮助他人,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在工作单位、社区邻里都有好的人际关系,遇事不斤斤计较,经常用包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能令他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另外,家庭里友爱的氛围也特别重要。家长有责任为孩子创设一个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在良好的情感环境熏陶下,孩子才能学好处世做人。  第八,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和同学产生冲突,打骂、攻击、报复别人,或是与朋辈关系紧张,轻者讲大道理,重者气急打骂,这往往于事无补,有时还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表现。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有价值观念上的误区,也有行为习惯和心理发展上的问题,矫治也要讲究科学方法。如对常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就可以让被攻击的对象在孩子面前讲述自己的感受,让他体会与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激发他的同情心,使他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减少乃至杜绝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24.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就是教会孩子构建和谐(3)  再如对待性急、暴躁、倔犟、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消极行为难以自控、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的孩子,就要辅导他学会自我调节法,通过帮助孩子分析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实践,辅导他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绪强度、表现方式都控制在有益无害的范围内。  雷锋曾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一个人活着,就要与外部发生关系,只有给孩子与人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才是给他带来了真正的美好未来。  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有效措施:  (1)用鼓励、夸奖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与人相处的信心。  (2)通过家庭讨论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互助类游戏使孩子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并锻炼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4)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孩子的个性安排促进其与人相处的活动。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2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3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4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5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6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7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8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9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10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