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炎天

希腊篇:阿索斯——神的现实世界“再见,现实世界”  先从乌拉诺波里乘船。  阿索斯半岛(注:Athos,亦称阿克蒂半岛,圣山半岛。希腊东正教会(希腊正教)圣地,希腊僧侣自治共和国所在地,有“神权独立王国”之称。1,600多居民当中,多数为修士,少数为隐士。)巡礼之旅将从这里开始,并在这里结束。从这里出发,再返回这里──若有意返回的话。  乌拉诺波里位于阿索斯半岛的根基部,是海滨一个观光休闲小镇。船七点四十五分从这里的港口起锚,一天仅此一班。所以,最好尽可能提前一天来到这里在宾馆住一晚上,翌日慢慢吃完早餐从从容容上船。可以说此乃上策。因为,万一赶不上这班船,就要在这乌拉诺波里镇上困守二十四小时,困到第二天早上。而这无疑是相当严重的情况(我们实际遭遇过一回)。  从乌拉诺波里到达菲尼乘船约两个小时。这个时间正好歪在甲板上舒舒服服晒太阳,而世界则因这两个来小时的航行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乌拉诺波里和达菲尼两镇之间便是存在如此决定性的差异。一来两镇的形成方式根本不同,二来其所依据的规范和价值观也完全相左。而且居民的种类和追求的也不一样。用一句话说来,乌拉诺波里脏兮兮却又令人眷恋,属于我等凡夫俗子居住的地方,达菲尼则属于建立在普遍性、清廉和信仰之上的圣境。每天一班的渡轮便是把这两座在很多方面互不相容──即使不能说是背道而驰──的小镇勉强连接起来。  乌拉诺波里有几家小旅店,有酒吧式餐馆,有海滩,有码头,路边紧挨紧靠停着挂德国车牌的野营车。镇不大,沿一条路从这头走到那头,大多事都可办完。有漂亮的海滩、大的令人吃惊的停车场(大概因为来阿索斯的人都把车停在这里)和码头。甚至有一座看不出名堂的古老的石塔。酒吧式餐馆漂出油炸小乌贼的独特香味儿。戴深色太阳镜身穿游泳衣的女郎拖着橡胶拖鞋缓缓穿过路面。同周围光景简直格格不入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从收放机里流淌出来:each bad、each bad……一只狗在背阴处酣然大睡,仿佛正在生死之间彷徨。一个背负旅行包的人如获至宝似的抱着四十五日元一条的大面包走了过去。咖啡馆里面,本地的老年人们一支接一支吸烟,持续污染着四周的空气和自己的肺。希腊赚小钱类型的休闲海滨全都是这个样子。只是,这里是最后一站,是我们小小现实世界的天涯海角。再往前去,没有女人,没有酒吧式餐馆,听不到迈克尔·杰克逊,没有德国游客。连德国游客都没有了。是的,这里是人世的尽头,是欲望最后的出口,是现实世界的边陲。  没赶上渡轮的我们好歹在码头找到一艘往达菲尼运送建筑材料的船。同船长交涉后,得以花三千日元搭船过去。乘客只我们两人。谢天谢地,总算没在乌拉诺波里白耗一天。  可是话又说回来,大海是多么漂亮啊!从乌拉诺波里开船不久,我们便进入崭新的天地。我把上身探出栏杆,目不转睛地久久看着海面,百看不厌。虽说希腊有很多漂亮的海,但像阿索斯一带这么美丽迷人的海记忆中从未有过。当然,单纯澄澈单纯蔚蓝的海任凭多少都有,而这里的海则是全然与此不同的另一种美。怎么说好呢,那是性质迥然有别的一种澄澈、一种蓝。水简直像真空的空间一样纯净,而又被染上深葡萄酒色。对了,就好像大地酿造的葡萄酒从地底的缝隙 “咕嘟嘟”涌出,给海面着了色──便是那么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蓝。那里有鲜亮亮的清冽,有丰饶,有突破所有观念限制的令人诚惶诚恐的深度,晚夏清晨强烈的阳光如尖刀一般剧烈地扎在上面,又反射回来哗然四溅。船影以历历分明的轮廓映进海底,摇曳不定。鱼群无声无息地横向游过。海未被污染,无论怎样凝眸细看,也看不见脏物。感觉上那已经不能称之为海。甚至倏然间觉得那仿佛某种仪式,让我想起经过久远得令人眩晕的时间和牺牲后被彻底格式化、并因急于向美的核心突飞猛进而失却其本来意义的一种仪式。  海就是漂亮到这般地步。  随着船在海面行进,油炸乌贼、泳装女郎、迈克尔·杰克逊、“万宝路”广告等等迅速后撤变小,不觉之间消失了。一旦消失,就连那些东西是否曾经存在这点都在我脑袋里变得大可怀疑。映入我眼帘的惟有坑坑洼洼的半岛海岸和岩壁。与此同时,海岸开始现出仿佛时间倒流回中世纪的庄严的修道院──阿索斯!“阿索斯是怎样的世界?”  开始阿索斯之旅之前有几点我们必须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阿索斯半岛绝对是另一世界。阿索斯乃是以与此侧世界截然不同的原则运转的世界。其原则就是希腊正教。此地是希腊正教的圣地,人们为了接近神而来此访问。正因如此,这块土地尽管位于希腊境内,却在政府的认可下作为宗教圣地享有完全的自治。  治理阿索斯的法律,比任何世俗法律和宪法都要古老和强大。东罗马皇帝统治过这里,继而土耳其人统治,接下去由希腊政府统治。但无论在哪一种政治体制之下,作为宗教共同体的阿索斯体制都丝毫不曾动摇。这便是阿索斯。  阿索斯半岛现在有二十座修道院,约两千人僧侣在那里一丝不苟地修行。他们继续着几乎和拜占庭时期相同的自给自足的俭朴生活,为了接近神而日夜祈祷不止。他们非常虔诚,为了抵达宗教真理和至福境界而离开人烟、断绝世俗欲望潜心修行。那些祈祷需要付出非常微妙的注意力,惟其如此,他们才特意来到这个圣域,而不是出于童子军那种心血来潮。这点务请牢牢记在脑袋里。  所以,住在这里的一个女人也没有,也不允许女人进山。因为有女人会妨碍──说法倒是不礼貌──修行。动物也不允许放雌性进来。雄性统统被剦掉。不过,当然不是说阿索斯的动物无一不是雄性。这里说的仅限于家畜那样的大动物。  另外,这里是希腊正教徒的专属地,外国异教徒进来须取得希腊外交部签发的特别入境证。因为无关的人乱哄哄蜂拥而入,教徒们便无法静心修行。外国人逗留期限原则上为三夜四天,超过此限似乎很难获得批准。  据说圣母马利亚乘船访问住在塞浦路斯的拉撒路(注:Lázaro,《新约圣经》故事人物。据《约翰福音》记述,乃家住伯大尼村的马大和马利亚之弟,耶稣使其复活。),途中因遭遇风暴而偏离航路,在神的指引下漂流到阿索斯海岸。在那以前这里被置于令人讨厌的异教徒的支配之下,而圣母马利亚脚刚一触及海岸,所有偶像马上变得粉身碎骨。马利亚把阿索斯定为圣庭,宣布女性永远不得踏上此地。于是阿索斯成了被神祝福的圣地。  我想,假如现在发生这样的事,马利亚势必受到全世界女权组织的猛烈抨击。但这是差不多两千年前的旧话,没有什么人为之气恼,并且自那以来女性便无法进入这里了。若让我说一下个人感想,我觉得女人不得进入的场所世界上有一两处也未必不好。即使某处存在不准男人涉足的场所,我也不至于忿忿不平。  言归正传。这里修建正规修道院是十世纪的事。鼎盛时有四十座修道院,容纳两万僧侣修行。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也是由于财政问题,加上海盗屡屡袭扰,一段时间里显得相当萧条,但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又一点点现出复兴征兆,直至今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对物质主义感到失望、转而对作为取而代之的价值观的宗教发生兴趣的年轻人(尤其大学毕业的知识阶层)来此出家的事例多了起来,使得这里作为新的灵魂(spiritual)圣境受到世界关注。在阿索斯转过以后我也感觉得出,每一座修道院年轻人都为数相当不少,总的说他们外语也很精通。在这个意义上,阿索斯这个地方同日本人心目中的既成宗教含义完全不同。在这里,宗教分明是活着的,与时代共同呼吸。  还有,在这个半岛上,大自然几乎保留原始状态,可以说是希腊国内唯一未被旅游业开发商染指的地方。地形也很险峻,全是山,几乎没有平地。半岛南边耸立的阿索斯山海拔两千米。海岸线均为悬崖峭壁,仿佛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无论去哪里都必须以自己的双腿翻山越岭。交通工具那东西在半岛上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自从在书上得知阿索斯以来,无论如何我都想来此一游,想亲眼看一下那里有怎样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此这般,一九八八年九月一个清晨我们从乌拉诺波里乘船赶往达菲尼。同伴是摄影师松村君和编辑O君。松村君和我下一步准备开车周游土耳其。这阿索斯是第一步。O君被进入阿索斯的种种手续搞烦了,只同行到这里为止。  从结果上说,这次旅行相当辛苦。虽说我绝不讨厌辛苦的旅行,但我还是觉得这一次非同一般。路难走至极,天气恶劣至极,饮食糟糕至极。  不管怎样,还是按顺序来吧。首先是阿索斯的入口──达菲尼。从达菲尼到卡里埃  船到达菲尼港。从远处看,不过是个到处可以见到的普普通通的希腊港口。但随着距离的拉近,开始三三两两看见若干不普通之点。因是女人禁入之地,说理所当然也是理所当然,可是一个女人也没有的光景就在眼前的时候,还是产生一定的感慨。港口四周聚集着数百之众,无一不是男人,而且半数以上是僧侣。所以,整个光景黑压压一片。这就是说即将进入圣域。  还有一点──作为夏季的希腊极为罕见──没发现像是外国游客的人影。既没有胖得可观的德国夫妇,又没有背囊上缝着加拿大国旗的快乐游客。当然,旅行者模样的人还是不难找见的(他们是乘三十分钟以前的渡轮先一步到达这里的),但差不多全是希腊人,而且全部身穿十分朴素的──换言之,即平均线上的希腊人式的──服装。他们是从希腊各地远远赶来这神圣的大本营朝觐的善男们(没有信女)。  占人群主流的僧侣们全部身穿叫作“拉索”的那种肥肥大大的希腊正教僧袍,头戴呈生日蛋糕形状的圆筒帽,而且统统留着长胡须。对希腊正教我所知无多,不过剃须大概是有违教义或有违什么。头发也都很长,像发髻那样紧紧束在脑后。这副模样的僧侣在希腊各地屡见不鲜,但目睹如此密麻麻聚集一处却是头一遭。而且有趣的是,仔细观察之下,所穿服装所携物品各有微妙差异。里边甚至有顽固不化的所谓武斗派僧侣,他们身穿破烂得不成样子的拉索,腰间缠一条粗麻绳,肩上搭一个俨然游方僧背囊那样的口袋。说清楚点,较之僧侣,看上去更像乞丐。而一转眼,旁边又有整齐穿着仿佛从洗衣店刚刚取回的全无褶痕的拉索、手提公文包、戴着太阳镜的新潮雅皮式僧侣。以此二者为两端,其间又浓淡不一地散着形形色色的僧侣。真想把他们聚在一处按顺序排成一列。  同一宗教,而且是在如此狭小的半岛之中,僧衣何以存在如此差异呢?我难以理解。  不但整洁或脏污这点,而且拉索的颜色也一件件大不相同。从浅灰到深紫以至漆黑,大凡颜色一应俱全,众彩纷呈。不知是每座修道院各有不同,还是地位和职务造成的差异,我很难判断。莫非僧侣之间也有贫富之差?也有赶时髦的和不赶时髦之人、也有武斗派和温和派?这东西一一琢磨起来也琢磨不出个究竟,心想反正就是那样,如此不了了之。  反正就是那样。  不过这点也是后来才明白的。实际上他们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因其所属场所或生存方式而迥然有别。阿索斯便是这样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做法的地方。所以,他们的打扮各所不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下到达菲尼港,首先有个类似护照管理那样的地方。把护照放在这里,然后去首府卡里埃。卡里埃有个阿索斯山事务局那样的机关,在此进行入境审查,审查完毕发给停留许可证。没有这许可证就不能在阿索斯山走来走去,相当严格。  从达菲尼乘大巴去卡里埃。说是大巴,其实是个差劲得令人有些不快的劳什子。跑还是可以跑的。怕是已经用了三十几年。汽车用得这么彻底,可算是享尽了汽车的恩惠。大巴全岛只此一辆。  说实话,我们到时大巴刚要开,但座位上全是人,上不去,于是央求能不能凑合着让我们上去,而司机一口一个“不行”。很难说司机态度有多么好。他说到了卡里埃还回来,在此等一个小时即可。这么着,又推迟了一个小时。看来,在这地方着急也无济于事。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着急之人──大巴刚开始动,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僧侣赶来“呯呯”大敲车窗,喊道“喂让我上去!”司机说“满了不行!”但他置若罔闻,只管“呯呯”敲个不止。司机只好开车门让他上来。那人无论倒插的眼神还是敲门的方式,全都显得怒不可遏。我不由心想从事圣职之人怎么好这样,这地方简直莫名其妙。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事情让我困惑不解,可是别无他法,只能在此等一个小时。  达菲尼港有个小邮局,有个小海滨,有个小派出所。咖啡馆也有,还有两三家小杂货店。等大巴时间里,我买了一点应急食品塞进背囊。原来想像一旦跨进阿索斯,世俗用品一概买不到了,不料杂货店里基本食品一样不少。盒上落了灰尘,罐头生了锈,但只要不介意,东西不至买不齐。从J&B威士忌到廉价乌糟(注:Ouza,用大茴香籽调味的希腊产的一种果酒,用于饭前促进食欲或饭后作为清凉饮料饮用。)等酒类、肉罐头鱼罐头、速溶咖啡、糕点──想必前来朝觐的旅行者在此买完食品才去修道院的,因为修道院只供应一点点食物。至于僧侣们是否在此买东西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看样子这地方并非彻底要求人们清心寡欲,某种含糊性大约还是存在的(后来得知,除了僧侣,半岛还有很多来干活的人,需要卖给他们生活必需品)。  我也在此买了葡萄酒、面包、奶酪、咸牛肉罐头、梨和苏打饼干,还买了四个柠檬(这柠檬后来有千钧之重),往水筒里灌水,半岛地图也买了,然后走进咖啡馆喝了大概是最后一瓶啤酒,啃了面包,又在大巴来之前迷迷糊糊睡了片刻午觉。  港口有两条狗和四只猫。出于慎重我查看了一下,狗的确条条都是公狗。它们具有显而易见的雄性特征──勇武而又似乎哀伤。不错,原则得以维护。遗憾的是猫的性别没弄明白。同狗相比,猫在此地的生活似乎严谨得多,它们没有友好到轻易容我查看性别的程度。再说猫分辨公母远比狗困难。  我无可奈何,定定地瞪视墙头上的猫们的时间里,大巴下山返回。我们即将进入阿索斯内部.从卡里埃到斯塔夫罗尼基塔  阿索斯一片葱茏。在看惯希腊(特别是希腊南部)树木稀少的红褐色地表的人眼睛里,这景致显得十分新鲜。除却面临海岸的悬崖峭壁,其余无论哪里都绵延着密林和草原。  大巴扬着灰尘爬上山道,把我们拉往山那边的首府卡里埃。说是首府,其实卡里埃只是个静悄悄的小镇,甚至镇这个字眼都不太确切。一个静悄悄的村落──无非停大巴的广场周围排列的几座旧石头建筑罢了。有教堂,有钟楼,仍有几家杂货店。这里也有狗有猫。人影同样稀稀拉拉,只有几个提着皮包或口袋模样的东西的僧侣走过来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日本。又问我是不是正教徒,我说不是。遂问我信何宗教。无奈,我说是佛教。若回答不信教,很可能被赶出半岛。“日本有正教教会吗?”他问。“有。”我回答(神田的尼古拉教堂即是)。他心满意足似的微微一笑,大概心想日本那个国家还不至于无可救药吧。  这样的交谈在我游阿索斯半岛期间估计重复不止十次。几乎是一字不差按部就班地重复。从哪里来的?是正教徒吗?日本有正教教会吗?总之对他们来说,宗教、希腊正教乃是世界中心,是自己存在的中心,是思考领域的中心,是之于他们的现实世界。他们的关心始于这里终于这里。他们是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们。  在不妨说是卡里埃总部事务局的办公室里我们领到了停留许可证。阿索斯划分为二十个修道院教区,保持着可以说是自治中的自治的独立性。惟独卡里埃镇例外,给人的感觉仿佛是特别区。各修道院选出的僧侣聚在这里组成“教会评议会”,就整个半岛的问题作出种种决定。这项制度自修道院创立以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下来,作为原理是极为民主的。  我们在此顺利取得许可证,好歹走上了巡游修道院之路。由于时间一点点迟于日程安排,此时已到了三点。走不多远了,需要先把今晚住在哪里一事定下来。这是因为,各修道院随着太阳落山同时关门。一旦关门,不到早上绝不打开。一千多年以前这样规定的。所以无论怎么“呯呯”敲门也绝不开门。如果不抢在日落前赶到修道院大门,我们势必餐风饮露。这地方除了修道院别无投宿之处。  现在仍是夏天,可以说野营也不要紧。虽然食品不是很多,但也不至于饿死。这点准备还是有的。问题是动物。阿索斯半岛有狼出没。至少一开始我们就被这样提醒过,说晚上有狼出没。大自然便是如此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但不管怎样,作为我不想特意在这有狼出没的地方野营。所以,必须细看地图,把行程和所需时间弄得一清二楚。  姑且去斯塔夫罗尼基塔修道院好了。到斯塔夫罗尼基塔有两小时左右路程。其次去伊比隆修道院。第一天,时候又晚了,今天就先看看情况算了。  我们背起背囊,走上通往斯塔夫罗尼基塔的路。午后三时的阳光很强,汗顺着身体流淌下来。但路本身很容易走,简直可以边哼着小曲边走。其实从卡里埃到伊比隆甚至有大巴,但我们坚持走路。毕竟是为了走路来这里的,走就是。山路心旷神怡。种种样样的小鸟在树林里鸣啭,飞起来掠过天空。路上到处立有顶着十字架的佛堂样的东西。木牌上写道“树林是心的憩息地,是神的微笑,注意防火”。一点不错。  中途同一个瘦瘦高高的希腊青年同行。他说要去一座小修道院的作坊帮忙做壁毯。阿索斯除了修道院也有几家大大小小的这种作坊,若干僧侣在那里制做宗教工艺品。他虽然不是僧侣,但定期去作坊从事壁毯的制作。  不久,走到斯塔夫罗尼基塔修道院。在阿索斯半岛二十座修道院之中,斯塔夫罗尼基塔最小。走进院内,左边有一座石头修的旧水道桥,沿桥排列几个水池,还有坚牢的高塔。这座修道院靠近海岸,自古以来频频遭受海盗袭击,因而加强了防御。的确,从海岸一侧看来,较之修道院,更像一座堡垒。  到修道院后,有关僧侣首先端来希腊咖啡、掺水的乌糟酒和一种叫鲁克米的甜果冻。哪一座修道院都必然拿出鲁克米这种糕点,但这里的实在甜得下巴发痒不敢沾牙。当然,由于是手工制作,各修道院味道略有不同,但唯独甜得要命这点无一例外。  乌糟这东西类似希腊烧酒,酒精含量十分之高,味道忽一下子直冲鼻孔,掺水后变得白浆浆的,而且便宜。总的说来,我觉得不适合日本人口味,我也不大喜欢喝,但浑身累了,酒精急切切地渗进胃里,身体就会放松开来。咖啡也放足了砂糖,甜得不能再甜。我们称之为阿索斯三样。三样的目的在于以酒精和糖分消除旅人的疲劳。反正越疲劳越能觉出这三样的美味。咖啡和乌糟酒我是高兴地享用了,但克鲁米怎么也没吃完,因为我本来就吃不来甜食。只咬了一口,其余全剩下了,倒是觉得抱歉。  往下路没那么好走了,疲劳也渐渐上身,恨不得马上赶到下一座修道院吃克鲁米──不过这已是后话了。伊比隆修道院  关于伊比隆修道院没有多少可说的。  从斯塔夫罗基塔到伊比隆,走的是海边比较好走的路。我们五点从斯塔夫罗尼基塔动身,不出一个小时就到了,一路顺风,轻松至极。说句英语,就是“a peace of”。我们想,什么呀,这阿索斯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嘛!这种傲慢后来受到了足够的惩罚。一路上海很漂亮,风平浪静。很想歇一会儿下去游泳,但不可能。这里是圣地,是神的庭院,严禁赤身裸体在海里游什么泳。  到了修道院──无论哪座修道院──我们先去名叫“阿尔霍达”的办公室。换成日本式说法,“阿尔霍达”大约就是“朝觐·食宿部”。  除了宗教义务,修道僧还要分担各种日常性劳作,接待朝觐者也是劳作之一,安排专人负责。他们给来访者端茶上糕点、准备床铺,这是免费的。上岛时在卡里埃的事务局每人交两千日元左右,一切费用都包括在里面。  只是,伊比隆是大修道院(在半岛二十座修道院中位居第三),加之离卡里埃近,来人也多。所以,这里“阿尔霍达”雇用普通的老伯替僧人做实际事务。当然也有几个僧人做,但事情太多了,光靠他们估计根本做不完。这座修道院同样位于海边,同样状如城堡。墙高,窗少,双重门又厚又重。若想起电影《玫瑰的名字》中的修道院,情形就差不多了。  走到这“阿尔霍达”,照例有鲁克米果冻和乌糟酒和甜腻腻的希腊咖啡端上来。鲁克米我只吃了一半。  在“阿尔霍达”帮忙的老伯把我们领进房间。房间狭窄简朴,木地板,摆着同样简朴的六张床。窗口有一个,可以望见修道院的田地和后山。若是oceanview(注:能从宾馆窗口看见海。)就好了,不过不可贪心不足。这房间里,除了我们还住一个希腊老伯。不知此人是累了还是性喜沉默,只是脸朝里躺着,一动不动。墙上挂了一盏煤油灯──照明器具仅此而已。房间一角有个较为像样的取暖炉。这个季节当然没生火。炉里插着一个烟头,看样子有人在此吸过烟。房间里倒是禁烟,但希腊人一般都是烟鬼,怕是忍无可忍了。  接待我们的老伯说饭已经开过,但若肚子饿了,可以特别做一顿。当然饿了,除了鲁克米什么都没进肚。在黑乎乎的厨房那样的地方,我们面前端来了凉豆汤、橄榄咸菜、硬面包和水。若问是否好吃,我想不能说是好吃。面包硬硬的咬不动,又咸,但因为肚子瘪了,就算有怨气也如获至宝。别无选择,奈何不得。  端饭送菜的老伯说他原是船员,日本也跑过几次。在希腊旅行起来,一天总要碰一个这样的人。希腊的确当过船员的人多。但船舶不景气,他们都弃船上岸,迫不得已。上岸当服务生,在大巴售票,当造船工,或者像这样在修道院干杂务。  到天黑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在修道院内散步。松村君照相,我踱着方步画几笔素描代替记录,伊比隆之名来自古伊比利亚(高加索南部),因为这座修道院的创建者是来自伊比利亚的修道僧。阿索斯的修道院有一半左右都这样是由信奉东正教的许多国家(多是东欧)捐赠或创建的,修道院的色调也因各国文化和风格的不同而多少有所不一。  伊比隆修道院中也有好几个礼拜堂。窗口镶着五彩玻璃。但在看惯了意大利和德国教堂精妙华丽的五彩玻璃的我的眼里,这里的显得甚是原始,而且做工粗疏,式样单调,不少地方打坏了一直没有维修。其实维修也无非是在缺口那里换一块普通玻璃罢了。感觉上虽不能说荒废,但管理显然跟不上,大概没那种经济能力吧。俄罗斯和东欧等东正教国家全都共产化了,对修道院的经济援助也已断绝。不过黄昏时分在这一片岑寂的修道院的院子里散步之间,其简朴的景致不由令人神思悠然。那种单纯、那种疏漏同景致融为一体,感觉起来十分自然。坦率地说,我对西欧教堂神气活现无懈可击的华丽时常感到头疼,但这里不然。  这时间对于僧人也好像是休息时间,他们三三五五聚在院子角落里低声说话。他们说话总是压低语声,笑也是静静微笑。  除了礼拜堂还有几间殿堂,有关的僧人像做什么准备似的逐个转来转去,用长棍样的工具给殿堂里的灯点火。院子到处高高堆着劈开的圆木准备过冬。  想不到我们睡得很熟。睡得早,以为能够早起,但睁开眼睛已经六点半了。昨天那个老伯进来把我们叫醒,样子像是问我们要睡到什么时候。礼拜已经开始了,这种时候还在睡是不地道的。早饭都已结束。  我们赶紧穿衣走去礼拜堂。抬头看天,天空阴沉沉的,颜色不吉利的云快速飘移。和昨天的天气完全两样。可以感觉出空中有一股潮气。回想起来,来欧洲将近两个星期时间里还一次也没下雨。别说雨,甚至阴都几乎没阴过。所以根本没考虑到下雨的可能性。不过看这样子很可能下雨。  礼拜已经开始。身披艳丽僧袍的高僧向人们赐福。两个年轻僧人以朗朗动听的声音轮换唱着拜占庭圣歌。希腊正教禁止为圣歌伴奏。雕像也禁止。因为没有伴奏,听起来也像是日本的念经。昏暗的教堂里点着无数蜡烛。神情肃然的朝觐者们轮番接受祝福。朝觐者们似乎只能在礼拜之时进入教堂。我们是异教徒,悄悄缩在后头。其实他们也不希望异教徒进来。他们这种严格的宗教观──不妨说是本质上的不宽容──同积极接受外国人的日本禅寺大相径庭。他们是把宗教作为自我确认(identity)的方式,从历史的通道中冲杀出来的。有一个青年正在接受特别的祝福。不明白为何唯独他得以如此。大概有某种缘由吧。他跪在祭坛跟前,高僧站在旁边高诵祝词。稍顷,高僧一件件脱下衣服,并把脱下的衣服搭在青年身上。这么说来,我忽然想起詹姆斯·布朗的表演中也有这样一幕来着。同詹姆斯·布朗连在一起是有些不大合适,但那原本也是从福音中派生、发展而来的,感觉上应是同一回事。不管怎样,属于一种表演这点是确切无疑的。青年显然蛮紧张地接受祝福。我看着他的侧脸心想,为什么希腊人会有这般一本正经的表情呢?很多时候我就是以其表情的一本正经将希腊人同意大利、德国人区分开来的(例如迈克·杜卡基斯就是个好例子)。倒不是说意大利人和德国人表情就不认真,但希腊人的认真和那个还不一样。他们在某种场合几乎一本正经得令人悲伤,让我时而有些心境黯然,时而觉得不忍。  礼拜结束高僧离开后,礼拜堂里收藏的宝物开始向朝觐者们小心翼翼展示出来。管事僧用钥匙打开橱柜,我们排成一列依序拜见。即使在阿索斯半岛,伊比隆修道院这些宝物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亦被称为“博物馆修道院”。这么说是不大好,算是比较柔和的修道院。至少不是武斗派顽固不化的修道院。阿索斯二十座修道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体共同生产性质的,另一类是多少柔软的承认个性的,祈祷是全体共同的,而饮食和劳作则由个人决定。伊比隆修道院属于后者。  伊比隆修道院的宝物基本是宗教工艺品。似乎各有来历,但我对这类东西概无兴致,并不觉多么可贵。其中有形状奇特类似药丸盒那样的东西。细看之下,里边装的似乎是人的遗骨。想必是古代高僧遗骨的一部分。希腊人在那些物件跟前难分难舍地画着十字。  我们大体看罢,管事僧十分小心地盖上盒盖,“咔”一声锁上,似乎在说参观至此结束。随即,堂内照明一支支吹灭。于是这场分外够规格的晨间功课告终。  这倒也罢了,问题是我们似乎漏掉了早餐,肚子渐渐饿了。试着进厨房问一下老伯,他说这个倒有,姑且吃了吧,说着递给一大块面包。我们拿回房间吃了起来。比昨天的还硬,简直咬不动。得得,往下每天都吃这种面包如何吃得消。就结果来说,如此不好吃的面包在阿索斯半岛是个例外,其他修道院拿出的面包要好吃得多。白吃白喝却写这样的事是觉得过意不去,但若编写“阿索斯的星级指南”一类导游手册,伊比隆修道院的厨房我想会是无星一级,遗憾。  七点四十分,我们背起背囊,告别这座无星修道院。费劳塞修道院  七时四十分,我们刚走出伊比隆修道院大门,果然噼里啪啦下起雨来。雨倒不是很大,但看天空,又不像是避一会雨就会停下的样子。天空阴云密布。不管怎样,我们决定穿上雨衣前行。按阿索斯的规定,没有特别许可,同一座修道院不得住两晚。有进无退。  下一站是费罗塞修道院。我们原计划经费罗塞去卡拉卡尔修道院,若再有时间就争取去更远的格兰德·拉布拉修道院。因为只有三夜四日,很想尽可能抓紧赶路,但看这天气恐怕很难赶到那里。姑且走到费罗塞,然后再作打算吧。去费罗塞要爬山,但距离不很远。我们估算,这个程度的雨,费不多大力就能走到。  可是当时还不清楚,在这阿索斯半岛的东南部,天气变幻莫测。  至于为何这地方天气多变,我自然不大明白。或者海拔两千米之高的阿索斯山的存在使得气象大大乱套亦未可知。总之这里别看眼下丽日晴空,而转眼间就云笼山头,转眼间就大雨倾盆。而且半岛北部比南部、西部比东部更容易风云突变。不了解这点,就会大触霉头。在气象这点上,此地完全不像希腊。  然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任何一本旅游指南都没谈及阿索斯气候,以致我们马马虎虎伞也没带,只带了简易雨衣。而我更掉以轻心,仅仅带了件防风外衣。说马虎的确马虎得可以。可是,有谁会想到去九月初的希腊要带什么伞呢?实际上除了阿索斯,其他地区滴雨未下。  往费罗塞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雨哗哗下了起来。雨很凶,裤子也好鞋袜也好什么都淋得一塌糊涂。山和海也彻底隐没在水帘般的雨中。一无所见,见到的唯独雨和水。身上渐渐冷了起来。若是这样,身穿正规登山装就好了,我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在山路上走。行走之间,忽见路旁稍远些的地方有座小屋。有没有人不知道。大概是独立僧的小屋,也可能是什么作坊或者没人住的废屋。碰巧,避避雨估计还是可以的。  一敲门,出来一个长发蓄胡的年轻男子,也就二十五六吧。不是僧侣,穿普通衣服。我问进去一会儿可以么,他说不碍事进去好了。里边还有一个年轻男子,短发,胡也刮了。再往里有个大房间,又一个人倒在那里吸着烟听收音机。锵锵锵──仍是凄凄哀哀的希腊民歌。这种音乐同雨声混在一起,更叫人悲从中来。  房间共有八张简易床,哪张都有新用过的痕迹。毯子堆作一团,烟灰缸满是烟头,一张床上散乱地扔着扑克牌。一本似乎很多人翻看过的破破烂烂的希腊语软皮书扣在枕旁。  “啊,随便坐。”胡子青年似乎这样吩咐。我们脱鞋烤袜子时间里,他给我们做咖啡。用小锅 “咕嘟嘟”煮的希腊咖啡。至少糖放了很多,甜得不行。我实在喝不惯这种甜咖啡,但希腊人不问放不放糖,只好忍着喝下。不过,由于身上发冷,热咖啡的确难得。  “日本人?”胡子青年问。我说是的。他说他去过日本。原来他也曾是船员。“川崎、函馆、长崎”,他说。简直像在唱《港城布鲁斯》。“现在来这里赚钱。”他继续道。他家在与阿索斯相邻的希索尼亚半岛,现在的职业是木工,在此从事两星期修道院维修作业,然后返回锡索尼亚。一共八个人住在这里,全是木工。“其他人出去干活了,我们下雨守在家里。”语气中沁出一种无奈,似乎在说没人想待在这种地方。情有可原。红尘中的年轻男子在这一无女人二无酒馆甚至澡堂也没有的山中闷上两个星期,不无聊才怪。我说又喝不得酒,他说那倒不至于。说着,笑嘻嘻把我领去隔壁。一看,不得了,满地酒坛子。还堆着几箱苏格兰威士忌,啤酒箱简直数不胜数。此外有葡萄酒、乌糟酒、杜松子酒、伏尔加,活活一个酒库。实际也像喝得很来劲,很多瓶空空如也。我不由赞叹:这般喝法居然没酒精中毒!  “不喝乌糟?”他问。于是我们庆幸地接过一杯乌糟。这瓶乌糟格外大,酒忽一下子暖融融地沁入胃中,感觉上无与伦比。不觉之间,好像自己的身体缺了乌糟很难坚持下去似的。毕竟越熟悉本地,本地酒这东西就越变得可口。在基昂蒂(注:位于意大利,以产红葡萄酒闻名。)地区旅行时一个劲儿喝葡萄酒,在美国南部每天都喝波旁苏打,在德国始终泡在啤酒里,而在这阿索斯,对了,就喝起了乌糟。  在木工们的宿舍避了一个小时雨。“去费罗塞,很快有去费罗塞的卡车路过这里,坐在货厢里算了。”听胡子青年这么说,决定承其美意就是。这么着,我们在这里一边听着雨声,一边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  不多工夫,一辆丰田轻型货车停在门外。驾驶席坐两个男子,货厢也坐了一个。胡子青年让司机把我们拉去费罗塞。好啊,坐上去,司机以手示意。雨略微小了,四周却相当冷。天空仍黑漆漆的。我们坐上货厢,丰田当即开动。老实说,路相当糟。泥泞得一塌糊涂,又是拐来拐去的坡路。拐弯时屁股常常颠起,每次我们都险些从货厢甩下去。就路况来说,一般只能由四轮驱动车爬坡,但开车的人似乎丝毫不以为意。同我们一起坐货厢的是叙利亚人,来此朝觐。我问常来么,他说常来,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气,相当虔诚。  如此这般,来到费罗塞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浑身发冷,又给车颠得昏头昏脑。时间已过十二点。计划一步步滞后。  费罗塞比伊比隆规模小得多,一看就知整洁而平和。总的说来有一种家庭气氛。修道院四周整个围着高墙,入口有一座俄罗斯风格的漂亮塔门。整体上建筑物色调明朗,但因淋了早上下起的雨,颜色变得有些沉稳。雨已完全止息,门外坐着几个老伯悠闲地聊着天。墙外是葡萄园、果树园和一片开阔的菜田。  走进“阿尔霍达”,一个文静的年轻僧人出来给我们送来鲁克米果冻、茶和乌糟酒。从这时开始我也可以把鲁克米全部吞进肚里了。甜是甜了点,但总可以壮起胆子──尽管仍战战兢兢──整个吃掉。茶和乌糟酒也美妙得很。之后年轻僧人把我们领入房间。不大的三人房。我们在这里脱掉湿透了的旅游鞋,换掉长裤和袜子,然后吃苏打饼干和奶酪代替午饭。几乎闷声不响地一口口吃着。吃罢歪身上床,理直气壮似的呼呼睡了过去。睡得十分香甜。我蓦然心想:光是被雨淋一淋人就会变得如此垂头丧气!倘淋得再厉害些,说不定会投向宗教怀抱。修道院的床成了我们的救星。  费罗塞修道院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阿尔霍达里的僧人全都和蔼可亲,建筑物颜色赏心悦目,以及午觉睡得无比惬意,所以我对这座修道院的印象十分美好。至于其他的──对不起──都记不确切了。记忆荡然无存,现在就是想写点什么也全然无从记起。或许是被淋雨消耗一空的关系。也可能睡得太沉了,以致前后记忆依稀莫辨。不过说到底,修道院这东西一天转上两三座,看起来难免千篇一律。这么说倒是失礼了。  三点过后,天气恢复,天空明亮起来。我们谢过负责接待的热情僧人,开始向下一座修道院进发。我们一点点往半岛尖端南下,前往更为原始的地带。卡拉卡尔修道院  去下一个目的地卡拉卡尔修道院一小时的路很好走。我们下山,又下到海边。到达卡拉卡尔门前下午五点刚过。今天只能在此投宿。  卡拉卡尔端上的是咖啡和香子兰(vanilla)水。香水兰水就是把香子兰果“嗵”一声放进玻璃杯水里。香子兰融入水中使得水味变甜。先喝水,再用小匙舀香子兰吃。这东西反正就是甜得要命,我无论如何受用不了。蜜蜂闻味飞来,落在杯边“吧唧吧唧”舔水不止──便是甜到这个程度。  给我们上香子兰水和咖啡的是一个叫马什的年轻僧人,戴着俨然大学外聘讲师的眼镜,蓄着黑黑的胡须,完全一副煞有介事的学究架式。后来问年龄,答说二十八。讲一口相当考究的英语。我等照例说是佛教徒。结果他想详细了解佛教教义。遗憾的是,关于佛教我不具有多少专业知识。我思忖,较之佛教徒,恐怕还是回答“高科技教徒”或“高度发展资本主义教徒”之类好些。若是这个,倒可以比佛教多少说得详细些,例如索尼随身听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等等。  “一小时后吃晚饭,先休息吧!”马什君说。饭前时间里我走到院子,把礼拜堂窗口的五彩玻璃的花纹素描下来。这里的五彩玻璃也远远算不上华丽,保存状况也很难说有多么好。  院子里住着一家蛮可怜的猫。一只母猫和五只小猫,母子全都瘦得形销骨立。在基本百分之百实行素食主义的修道院里安家落户(这座卡拉卡尔修道院实行更严格的素食,禁食肉食。若有祭祀活动之类,倒可能有鱼出现),它们不可能胖。可是猫们何苦特意选择饮食状况如此糟糕的地方定居呢?真个匪夷所思。偏偏选中修道院,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修道院里放着各种奇形怪状不知做什么用的工具。例如用铁丝吊着两端变圆的木鱼样的东西,下面挂着木锤。还有一座建筑物前面悬一块陡然弯成马蹄形的大铁板,上面也带一把铁锤。铁锤形状很不规则,像是谁心血来潮做的。此外,长约两米状如螺旋桨又如舍利子塔的长板扔得满院子都是,两端圆似木鱼,但中央部位像为抓取方便削得很细,而且好像用了很久,已经变成糖饴色了。这东西在昨天投宿的伊比隆修道院根本没见到。  马什介绍了这些工具。他说是用来向修道院僧人们通知祈祷时间的。“先敲马蹄形铁板,再敲木鱼,接下去拿起这名叫萨曼特隆的螺旋桨形板边敲边围着修道院奔跑。半夜十二点就听见了。”他说。  “十二点开始祈祷?”  “是的。半夜十二点对于我们──以你们的时间说──相当于早上四点。”马什说,“所以,那不是半夜的祈祷,而是早晨的祈祷。”  莫名其妙。马什进一步说明:“就是说,我们是在不同于你们的时间中生活的。这是从很久很久以前持续下来的时间,被称为‘拜占庭时间'。依据‘拜占庭时间',一天不是从午夜十二时而是从日落开始的。因此,你们的午夜相当于我们的上午四时。”  言之有理。阿索斯的修道院全部采用这种拜占庭时间。但不知何故──忘记问了──唯独昨天投宿的伊比隆修道院例外。所以,昨晚未能听得午夜的木鱼声或钟声。“我们十二点起来,分别在自己房间祈祷。后半夜一点全体集合祈祷。祈祷大体持续三四个钟头。特别日子有时持续十小时左右。”祈祷完毕,他们分开去各个场所干活,单独学习,再次祈祷。  我想这和我的工作时间差不多。我一般也在凌晨三四点开始工作。然后做家务、运动。特别的日子也有时工作十个来小时。平时不那么玩命。无论对象是什么,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或许都差不多。  六点半我们被叫去吃晚饭。我们是异教徒,不能和他们一起吃饭。大家吃完后,叫我们单独去吃。因为正式晚餐要同时祈祷,异教徒无法加入。不过,没有郑重其事的仪式,说快活倒也快活。吃饭这事情还是想悠着性子来。晚饭菜单有类似杂烩粥的米粥和三个西红柿、橄榄咸菜,以及又软又香的面包,不加量。杂烩粥里有大豆。较之昨天伊比隆的伙食,好得没法比。材料哪一样都是在这修道院里采摘的,一咬,味道猛地在口腔散开。毕竟是绝对彻底的天然食物。简单至极,清淡之至,和所谓希腊料理截然不同。  我对马什说因为明天一早动身,吃不上早餐。马什随即从厨房拿来许多面包和橄榄,并装进塑料袋,让我们带去。实在亲切得很。我们道谢接过。面包也好奶酪也好橄榄也好,都是他们亲手培育的。  晚饭后,马什带我们看修道院的菜田。田里长着西红柿、茄子、甘蓝和大葱。看上去土质非常肥沃。肯定因为雨多适合蔬菜栽培。暮色深下来以后,开始传来仿佛与此呼应的雷声。雷虽然远,但声音一阵紧似一阵。云又开始出现。正担心明日天气,雨啪啪啦啦落了下来,得得。  我们回到房间,一边听雷一边打开在达菲尼杂货店买的红葡萄酒喝着。虽是便宜货,但由于身体渴求酒精,觉得分外香醇。仅有三张床的狭小房间,照明只一盏煤油灯。没有电。厕所是手动冲水式,就是说或用旁边的软管冲洗或自己往桶里灌水哗地冲下去。简单。卫生纸冲不下去,扔进现成的盒子里。这道程序不限于阿索斯,整个希腊无论哪里都一样,习惯了倒也没什么不便。借着煤油灯光喝多少带有特殊涩味的葡萄酒也甚是舒心惬意。雷声不时传来耳畔。于是我想起马什的话,他说这一带时常落雷烧毁修道院。紧挨我们住处的一栋房子就在几个月前给落雷烧掉了,现在还焦黑黑地扔在那里。看来这地方不单雨多,雷也够多的。我可不愿意在这地方遇上落雷焦黑黑一命呜呼。正想着,八点左右有人轻轻敲门。开门一看,是马什。  “这个也带上吧!”说着,递过一个装着葡萄、元葱和青椒的袋子。真够友好的。多谢。九点,我们吹灯睡觉。  半夜被钟声惊醒。很奇妙的钟声。奇妙的节奏奇妙的音阶。看表,后半夜二时二十分。静静躺着未动,不一会儿木鱼样的东西响了起来。也同钟声一样,以奇妙的节奏和奇妙的音阶响个不停,一如马什所说。此外,那个叫萨曼德隆的螺旋桨形奔跑的木鱼也“咚咚”开始敲响。声音渐渐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从声音移动方式推断,萨曼德隆敲击手像以相当快的速度一路奔跑。但敲法很有力,节奏有条不紊。至于怎样的声音,说明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和我们通常听到的任何声音都不一样:短促、明快、清脆,声音凛然而遒劲地敲击夜空,一瞬间击穿夜幕传来我们耳边。虽说我对宗教没有什么虔诚之心,但还是能够觉出那声音里蕴含的某种心灵信息。唯独那声音的回响我想怕是无法录进磁带传达出来的,因为那是包含所有状况的声音、震颤所有状况的声音。阿索斯深沉的夜色。沉默。与我们不同的时间。满天的星辰。  整个修道院的僧人似乎全部在这栋房子里集合。上楼梯和在走廊行走的 “吱咯吱咯”声不间断地传来。我们住的这座建筑物的走廊木地板损伤非常严重(说濒于解体也未尝不可),每走一步都发出宿命的吱呀声,而且板与板之间有空隙,蜡烛的黄色光亮成一条线泻落下来。此外则一无所见,漆黑一片。唯独不规则的光线从天花板泻下。我们住在二楼,看情形楼上是做夜间礼拜的场所。  我爬起身,拿小手电筒走到房间外面。黑漆漆的走廊尽头,可以看见僧人们手中闪闪摇曳的烛光。他们三三五五爬上楼梯,消失在楼上。蹑手蹑脚尾随他们爬上去一看,楼梯上头有个小礼拜堂。朗朗的诵唱声传来。烛光明晃晃的,可以看见聚集一堂的僧侣那仿佛从夜幕中穿过的黑乎乎的僧衣。老实说,较之庄严,很有些令人惧怵。  我这人对整个宗教不具有丰富的知识。但若允许发表我个人感想,我觉得希腊正教这种宗教有时候好像能让人感觉出超越教义的东方式惊骇意味,尤其在从楼梯一隅窥看夜半礼拜的情况下。其中的确存在着以我等理性所无法处理的力学,仿佛欧洲同小亚细亚在历史的根本点上互相妥协的那种力度,比之形而上的世界观,似乎具有更为神秘而凡俗的肉体性。更进一步说来,我甚至觉得希腊正教乃是由最直接继承了满怀基督教之谜的人的小亚细亚式惊骇性所形成的。  我在楼梯侧耳倾听了一会他们的祈祷,后来觉得似乎妨碍了人家,遂走进院子。雨停了,夜空一片澄明,万里无云,简直像天像仪一样哪怕每个角落都布满亮得刺眼的银星。  怔怔望了三十分钟夜空,然后回房间钻进被窝。想到今天也大概是个好天气,心头一阵释然。远处唱和的僧侣们的祈祷声柔软地充满我的耳朵,我很快睡了过去。拉布拉修道院  来阿索斯第四天。一大早告别热情好客的卡拉卡尔修道院,向格兰德·拉布拉修道院进发。从这里开始路渐渐艰难起来。因为要沿阿索斯山麓绕行一周。这以前的路像是让我们练腿。好在今天晴空万里,是个适合旅行的好天气。  “有一点不太明白。”摄影师松村君说。此人平时只是笑眯眯不怎么开口,而一开口常常提出较为本源性的疑问。“那里僧侣们,吃那么糟糕的伙食,为什么还胖呢?猫都瘦得咯嘣咯嘣的。”  经他一说,果然觉得看到不少肚皮挺出的和尚,血色也并不差。每天只吃一点点粗粮,劳作又很辛苦,胖从何来?粗茶淡饭和运动是减肥的基本,那样的生活多少年持续下来而若还胖,减肥什么的应当从全世界彻底销声匿迹才对。不可思议!此乃神之庭园阿索斯半岛上一大谜团。或者年龄大了便胖乃此地人种性特质亦未可知。也许无论怎样的生活都避免不了他们非胖不可的倾向。也可能在什么地方偷偷地巧妙地补充了营养。  如此在山路上东拉西扯之间,发现泥泞的路面有很大的足迹。类似狗爪印,但作为狗未免过大。体重也好像相当可以,足迹陡然深深嵌入地面。如此清晰的足迹一个个重叠着伸向前去。看样子,雨过之后有什么成群结队在山路上移动,而且和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同。说不定是狼、一群野狼。我们就此议论良久。可是──不大明白的是──狼与野狗之间有这么大区别吗?不就是AC/DC和电机头那个程度的差异吗?不管怎样,我可不愿意同那样的角色发生关联,一定要在天黑前进入修道院门内。  到格兰德·拉布拉有相当长一段路程。我们在山路上爬上爬下,顺着海岸前行。说是顺着海岸,其实海岸线几乎全是悬崖峭壁,上下相当艰险。十点半,累得浑身瘫软,坐下喝水,吃苏打饼干,然后继续爬山。但无论怎么爬都爬不过山梁。看地图,该早已翻过山梁才是。不管怎么说时间都花得太多了,无论怎么看上坡路都太长了。核对指南针,发觉我们偏离预定路线,似乎在朝阿索斯顶峰行进。但是无法断定。商量的结果,决定先走到路标出现时再说。  十二点,当我们快累得趴在地下的时候,遇见了樵夫一家三口。他们在山坡砍树,放在驴背上驮到下面路口,在那里装车,一起运下山去。驴共有六七头。樵夫一家由父亲和大儿子、小儿子组成。还有一只小狗。小孩告诉我狗的名字叫米克罗。用日语说,大约就是“小东西”。  我们说想去格兰德·拉布拉。“完全搞错了,”对方回答,“路走错了。这条道,哪里也去不了。”总之,这条路似乎是砍木材运木材用的。他说一定要折回,一直往下有块路标写着“格兰德·拉布拉”,在那里右拐即可。可是我们是留意着走过来的,却没有发现,真是奇怪。不过既然本地人这么说,自是奈何不得。  他们大概也正好到了午饭时间,我们一同走下来时的山路。驴背上绑了一大堆木材,敲驴屁股让它先行,我们跟在后头慢慢行走。“从哪儿来的?”那位父亲问。“从日本。”他听了现出费解的神情:“怎么来的?”我说飞机。三人对视说了声“飞机”。听到乘飞机而显得敬佩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由实实在在感到自己来到了很不得了的地方。  这一家是从一个叫阿尔内的村子出来打工的。老伯在我带的地图指出阿尔内村的位置。“啊,这一带!”地图上没有阿尔内村,是在北面很远一个叫德拉马的镇附近(过去我坐大巴在那一带旅行过一次,德拉马镇绝对是个非dramatic(注:戏剧性。二者发音相近。)的镇子)。“这里还有三个孩子,”老伯得意地说,“在这里干一个月,干完回阿尔内。”说罢微微一笑。听懂这个意思费了很长时间。我的希腊语固然一塌糊涂,可他们的乡音也够重的了。  想必下面有他们睡觉的场所,但午饭似乎是在途中临时搭的小屋里吃的。立起柱子,像暖窖那样围起塑料布,便是这样的小屋。小屋旁边有水涌出,清凉凉的好喝得很。樵夫父子用那水为我们做了咖啡。小孩说他是李小龙迷。李小龙在希腊的人气简直排山倒海,罗伯特·D·尼罗和汤姆·克鲁斯以及哈里逊·福特捆在一起怕也望尘莫及。这些人常去的电影院恐怕只能上映考贝便宜的香港电影。  喝罢咖啡照了张纪念相,谢过他们后继续前进。沿路一直下行,果然有一块写着“格兰德·拉布拉”的路标。正是我们筋疲力尽在十点半坐下去吃零食休息的地点。也许实在太累了,只想休息,以致看漏了。从我们当时坐的位置看去路标那里正是死角。罢了罢了,又白白耗掉了三个小时。如此下去,没准晚间也赶不到修道院,要和狼们狗们一起露宿山林。  但不管怎样,肚皮已经瘪了,决定在岔路口吃午饭。切了马什给的蔬菜,连同咸牛肉做成开放式三明治吃了起来,又“咕嘟咕嘟”喝刚才灌进水壶的冰凉泉水。编辑O君说:“哎呀,这么美味的咸牛肉生来还是头一次吃到。”累成一滩泥,加上好久没吃肉了,自然觉得咸牛肉罐头好吃至极,的确香入骨髓。马什给的蔬菜也甘美得很,西红柿的味道似乎吸足大地的养分。今天是O君第三十三个生日,能吃上如此美味的午饭,作为我也不胜欣喜。走了弯路也值得。脱去湿透汗水的衬衫晾晒,躺在那里闭起眼睛,听了一会儿鸟鸣。  休息二十分钟后,打起精神出发。同样上上下下的高原路蜿蜒不断。所幸天气好,阿索斯山头不时飘来云絮,但不是那种不吉利的雨云。白得干净利落。最后到达目的地拉布拉修道院已经傍晚五点多了。从早上七点开始,差不多走了十个小时。疲于奔命的一天,脚到底痛了。  在拉布拉,上来的仍是那三件:鲁克米果冻、咖啡、乌糟酒。鲁克米狼吞虎咽吃了,甜味现在也没得说了,无尚幸福。把那果冻塞满口腔,直觉得一股妙不可言的甘甜势不可挡地沁入浑身每一个细胞。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大有可能成为铁杆鲁克米爱好者。咖啡也极够味儿,乌糟酒也好上天了。罗马餐馆的香味儿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们到拉布拉修道院不大工夫,意大利人模样的旅游团吵吵嚷嚷闯了进来。大约是宗教团体,一个罗马天主教的修道僧领着十四五人。估计是作为同样的修道僧前来阿索斯参观或干什么的。不过这修道僧竟然提着收发两用机,机身挂着玫瑰念珠。不知吃的什么东西,血色好得出奇,一有什么就高声咯咯笑个不停。虽说同是修道僧,但阿索斯和罗马差别如此明显,简直像乌鸦群中的一只白鹭。意大利人一般都集体行动,加之喋喋不休,无论在哪里都一目瞭然。“好啊” 、“妙极”、“不错”──吵得要死。这伙人看样子是坐大巴来的,不知何故,里边还混进一个波兰人。此人似乎对那伙意大利人相当伤脑筋,而往我们这边靠拢。但我们忙于采风,没怎么搭理。本来就不该和一伙意大利人掺和在一起。我在马耳他岛旅行时也加入过意大利人旅游团,简直是人间地狱。  和卡拉卡尔不同,在拉布拉,正教徒和异教徒一起吃饭。大家在宽敞的餐厅里聚在一起,边听祈祷边吃午饭。餐厅右侧是修道院餐桌,左侧是朝觐者餐桌。顶头的餐桌是高声祈祷的僧人用的。餐桌是大理石的,感觉极其时髦。即使拿到麻布(注:东京一繁华地段的名称。)的酒吧里去也可能受欢迎。  不过这正式晚餐吃起来困难重重──必须在祈祷时间里三两下赶快吃完,而且还有此时可以吃此时不可以吃等诸多清规戒律,情形十分了得。稍有差错,就要遭到同桌朝觐老伯的白眼。但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况且饥肠辘辘,只管大吃大嚼。  食谱有炖菜(豆、茄子、南瓜、红薯、元葱、青椒)和奶酪(山羊奶酪),还有面包(面包还是昨天卡拉卡尔的好吃)和葡萄酒!见得葡萄酒我实在乐不可支。深色白葡萄酒装在长颈瓶里“嗵”一声往餐桌正中间一放,倒在杯里一喝,味道相当不可思议。我在希腊委实喝了各种各样的葡萄酒,而这个和哪一种都有根本性差异。首先,多少有甜味。但并非所谓甜葡萄酒的味道,而是倔强的险峻的甜。若在平时,想必觉得不好喝,甚至可能以为──现在想来──味道变质了。但我当时的确觉得香醇,至今仍清楚记得那种味道。是用身体而不是用舌尖记住的。后来买了说是阿索斯山酿造的葡萄酒喝的时候,竟成了毫无特别之处的味道普通的葡萄酒。  然而那葡萄酒我未能喝得尽情尽兴。斟第二杯时,对面坐的一本正经的朝觐老伯定定地逼视我的脸。我推测大概是不得喝第二杯。结果,第三杯没能喝成,遗憾。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遗憾之至。  饭快吃完的时候上来了一盆西瓜。O君以为是饭后甜品,刚拿西瓜咬了一口,祈祷结束了。O君正要咬第二口,朝觐老伯狠狠瞪着他说:“不成!”这么着,O君好不容易迎来生日,却只吃了一口西瓜。“好吃倒是好吃啊!”他懊恼地说。祈祷结束的时间同甜品上来的时间过于接近了。  在这方面,修道院因为习惯了,全都不失时机地美美吃了顿西瓜。不愧训练有素。佩服佩服!在《阿索斯星级指南》上面,这拉布拉修道院估计得分不少。炖菜可口,有葡萄酒上来也令人欢喜。只是,上甜品的方式恐怕要在服务分数上失分,另外面包也有待改进。  吃完饭,作为明天的食粮,我把餐桌上的面包和奶酪手脚麻利地塞进口袋带走。看样子餐厅的人忙得不可开交,气氛上很难容自己提出什么明天一早动身能否多少分一点食物。何况规定多如牛毛。见我三把两把将食物塞进口袋,那些人全都露出十分厌恶的神色,和卡拉卡尔友好的马什有天壤之别。可我不能因周围人做出厌恶的神色就不战自退,食物这东西对于我们乃生死攸关问题。O君也乘隙偷了西瓜回来,此人始终对西瓜情有独钟。普罗德罗姆小修道院之行  这格兰德·拉布拉一如其名称所示(注:格兰德同英语grand(大、伟大)发音相似。),是阿索斯半岛特别大的修道院,最大,又最古老。因而设施庞大齐全,但似乎多少缺乏家庭韵味。拿餐厅来说,未免过大,那样子简直同银座的“狮子”啤酒屋(注:这是个西洋风格的老啤酒屋,面积大,俨然教堂。)无异。至少西瓜该让人家慢慢吃个够嘛!  “不过,修道院并非为了让异教徒淋漓畅快吃西瓜而存在的。”O君说。这也的确言之有理。  此外,这座修道院设有纪念品商店。卖的当然不是馒头、僧侣偶人等修道院货色,而是正正经经的宗教物品。尽管如此,终究还是纪念品商店。并且这里好端端通着电气。厕所甚至镶了块明镜。以前去过的修道院根本没什么镜子,以致我以为修道院出于不可一一注意外形这个原因而一律不放镜子。然而这里有一面,试着往里一照,双颊悄然下陷,胡须越来越长。看来阿索斯岛正适合健身。  这里似乎有种种样样来历不凡的建筑物和宝物。但一开始我就交待了,我对这类东西没什么兴致,再说以我的欣赏习惯看这座修道院有些过大。于是在院子里随便散散步、看看壁画就算完事。能够在阿索斯半岛停留的三个晚上就这样用掉了。我们本来打算去半岛南端转一圈,但由于下雨,日程整个乱套。这就开始深入秘境未免意犹未尽。  不管怎样,先去南端的卡胡索卡里贝亚的小修道院(斯基特)看看,再从那里乘船返回达菲尼。这样,也就算大体到了半岛南端。格兰德·拉布拉往前──也就是说绕完阿索斯再往前──正规修道院已经一个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小而粗疏的类似修道院派出所那样的东西。这些派出所也分几类,依大小顺序,称之为斯基特、凯利约、卡里贝、卡泰斯马、黑希哈斯特里奥。修道院各有定员,超过定员,剩余的就离开修道院,被分去这些“派出所”。最大的斯基特感觉上就好像把修道院规模缩小了一圈、统一性弱化了一点。至于最后边的黑希哈斯特里奥,已经彻底成了隐士小屋。他们在远离人烟的荒地、山中或洞穴里边搭一座小屋,在那里不受任何人干扰地过着孤独的宗教生活,即所谓武斗派的苦行僧。而且他们多数住在格兰德·拉布拉前面的半岛南端。因此来半岛后,作为我无论如何都想继续南下。  一清早我们从格兰德·拉布拉修道院出发。幸好天气不错,晴朗无云。由此往前的路渐渐难行,又很快糟到了极点。大多路段只能容一人通过,并且路面时不时消失不见,看样子一下雨路面就会成河。草蓬蓬勃勃长得很高,必须一一用手拨开才能迈步。道路标识也马虎起来,有几条踩出来的岔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至少意大利旅游团没来这里。  “村上君,你对意大利人好像很有成见。”O君说。  那倒不至于。不过好容易离开罗马,不想在这样的地方碰上意大利人(不是吗)。  约一个小时来到普罗德罗姆小修道院。一座稍稍离开海岸的斯基特。路上一直有一只蛮乖的狗跟在后面,一叫就跑,一迈步又尾随而来。此外谁也没遇见。狗一直跟到修道院门口。  普罗德罗姆小修道院空无人影,穿过门进入院子,走到像是“阿尔霍达”的地方大声呼喊也没人出来。阒无声息。看上去就好像最近因为什么彻底放弃了这座建筑。干干净净,井然有序,但空不见人。人的动静也没有。鸟鸣声从什么地方传来,如此而已。  无奈,我们坐在那里等人到来。  大约过了十分钟,一个瘦瘦的僧人如淡淡的影子无声无息地出现了,手里拿着扫帚,道歉说没注意到对不起。早上八点刚过就来这里的巡礼者怕是很少有。他照例端来咖啡、鲁克米果冻和乌糟酒。这么说或许不好──鲁克米的味道还是卡拉卡尔的好。  僧人名叫库列曼,是罗马尼亚人,讲法语。他介绍说,这座小修道院隶属格兰德·拉布拉(所有的斯基特均隶属于某座修道院),创立于一八六三年,住在这里的十五名修道僧全部是罗马尼亚人。他把我们领到院落中央的蛮气派的礼拜堂。礼拜堂只有做礼拜才能参观,但库列曼神父为人热情,特意为我们打开门。一进门就见到无数受难图。无论墙壁还是天花板,无不绘有过去遭受宗教苦难的圣人画。这不是壁画,只是用颜色画上去的,已过了差不多一百年,褪色和裂纹相当严重,但仍很鲜艳,看了不由感慨世界上委实充满着种类繁多的苦难。  煮在锅里的圣者有之(此人稍微显得难受,但似乎不是特别烫),手脚险些被斧头跺掉的圣者有之(此人看样子相当痛苦),腹部置红火炭者有之(有人的神情仿佛在说悉听尊便),腋下被火烧者有之(此人以傻呆呆的神情加以忍受),绑在车上飞速旋转、且背部被铁钉尖划得皮开肉绽者有之(此人大概昏迷过去),倒吊起来活剥皮者有之(看样子很痛)。压卷之作是锯裂胯骨,头朝下吊着,锯从胯间锯下去。这个我觉得可不是开玩笑。如此看着看着,心情渐渐黯淡起来。不过进到教堂里面,但见祥和的天堂景观铺展开来。圣人被神请到天国憩息,异教徒堕入地狱遭受不尽的苦难。天使吹响喇叭,圣母慈祥地微笑。地狱也好天堂也好都有点夸张造作,构图也单调。不过说到底,这种笨拙正是希腊正教的长处和一贯特色。天主教堂也有类似的手法,但没有如此凄惨可怕。在威尼斯的Torcello岛见过的受难图在意大利以残酷的地狱图而闻名,但同这个比起来简直成了准天国。总而言之,看这些图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受的难还不够多,遭到文艺批评之类,根本不能称为受难。“已经破损得很厉害了,但这座斯基特贫寒,没办法修复。”库列曼神父说。  看完礼拜堂,库列曼说这附近有圣人住过的洞穴,劝我们去看一看。时间还早,去看看无妨。我们转到小修道院后面,穿过仿佛曾让基督经受考验的到处是石块的荒地,来到海边的悬崖峭壁。路上有几座两三个僧侣居住的小屋。刀削般的石崖上凿有狭小石阶。究竟多少阶不晓得,总之很陡很陡。我们留心着不踩空石阶,慢慢下行,岩壁上果然有个洞穴,里面搭一个小屋,小屋里放着扫帚、木鱼和木锤,地面向海那边倾斜得叫人害怕。岩壁上方垂下一根软管悬在小屋窗外──估计是从小修道院引水的。在没有软管的年代想必用桶提水来着。生活可想而知。  小屋后头、洞穴深处有个静悄悄的小礼拜堂。里面有祭坛,变短的蜡烛排列在蜡台上。一个人也没有,惟有海风飕飕吹来。礼拜堂旁边的小洞穴里摆着四个古旧的头盖骨,不知是几百年前的,反正看上去很有年代,大概是住在这里修行至死的僧人的。应该是难得可贵的骨骸,但一旦成为骨骸之后,外观上就分不出是圣人还是凡人,是小说家还是摄影家抑或编辑。全都一样,无非白骨而已。  折回普罗德罗姆小修道院,几名修道僧把图书馆的旧书放到阳光下晾晒。也有人解开钉书线拆开来修护。一切都那么安静。问道能否照相,答说不要紧。在阿索斯拍摄僧侣困难之至(多数僧侣不愿意,甚至有发脾气的),但这座小修道院的修道僧则满口答应下来,看上去性格较为平和。  另外,我们带的食品也渐渐少了,自觉厚脸皮,但还是问库列曼神父能不能分一点食品给我们。库列曼神父点头去了哪里,不多工夫手拿装满食品的袋子返回,里边有西红柿、奶酪、面包和橄榄咸菜。从贫穷的小修道院如此白拿食物很过意不去,而这分亲切实在难得,实际上后来也帮了大忙。卡拉卡尔的马什也好,这普罗德罗姆的库列曼神父也好,若无他们的好意,我想我们的遭遇会更加狼狈。对宗教诚然不知其详,但其亲切我心领神会。爱消失了也有亲切剩下──大概是博加特说的吧。  十时四十五分,我们告别普罗德罗姆。下一站是卡胡索卡里贝亚小修道院,从那里乘船回去,如果顺利的话。  当然未能顺利。卡胡索卡里贝亚  从普罗德罗姆去卡胡索卡里贝亚的路相当艰难。平地几乎没有,或陡然向上,或急转直下。翻过一座险峻的山峰便是深邃的峡谷,然后又有山峰拔地而起。如此反复不止,令人相当厌倦。海边的石崖路大多崩塌,必须手扶石砾斜坡前行。行了两个小时,到底累了,遂在山崖上休息,看着海喝水、吃库列曼神父给的面包和橄榄。对于疲惫的身体来说,橄榄的咸味委实妙不可言。  早上耸立在我们右边的山峰现已绕到我们的背后,我们正往半岛南端接近。不料注意到时,刚才还历历在目的阿索斯山顶那里已罩上令人怵然的乌云。湿漉漉沉甸甸的云。云的下端灰雾濛濛。看样子山上在下雨,且是很厉害的雨。天气又开始变幻莫测。糟糕,没准要下到这边来。正这么想着,雨点 “啪啪啦啦”打来了。我们赶紧起身上路。走不到二三十分钟,雨劈头盖脑而来。路本来就举步维艰,一下雨更是雪上加霜,转眼之间都淋成了落汤鸡,前天的一幕再次上演。  同以大修道院为中心进行修道生活的半岛中央那里不一样,这一带多数修道僧在山里边过着差不多和农夫一样的个人生活。走一段路就会看见星星点点散在的人家,有小块菜田,有家畜棚栏,有葡萄架,有狗。不时碰上的僧人,虽然戴着那种僧帽,但穿的不是僧服,而是适于做重体力活的作业服,有的甚至穿着针织短裤或蓝色牛仔裤。  也有的小屋大概为了追求更加孤苦的外景地而把小屋建在俯视大海的悬崖峭壁的尖端。有的甚至会惊叹那地方到底怎样建的屋呢!熬来可以在那样的人家或小屋避雨,但我们一致决定不管怎样先赶到卡胡索里贝亚的码头再说。一来阿索斯停留许可证今天到期,二来若赶不上四点钟从卡胡索卡里贝亚开出的船可就非同小可。于是我们在越下越大的雨中挣扎行进。  去卡胡索卡里贝亚路上没什么可写的。雨急路险,我们又疲惫不堪,几乎没有开口,只顾闷头行走。最后到达卡胡索卡里贝亚已两点多了。我们湿得像河里爬出,连骨髓都冻透了。  卡胡索卡里贝亚是个坐落在陡峭的山坡或者说是近乎石崖的斜坡上的小镇。何苦选择这么糟糕的地方建镇呢?叫人莫名其妙。如此陡坡种田都种不成,况且去哪里都要爬上爬下。从镇口到最下面的码头,估计有三十阶楼梯那样的落差。镇子地形简直疯了。虽说是镇,却一无店铺二无餐馆,沿街只有三三两两的几座修道小屋那样的劳什子。空不见人。总之是个空空荡荡凄凄清清的地方。加之大雨哗哗下得正猛,看上去即使不算世界尽头,怕也离得不远了。其实到开船差不多还有两个小时,但我们担心有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决定先下到码头再说。  码头在出镇还要往下的地方,如尿壶的底。踩着石崖极陡的石阶一直下行,的确有个混凝土突堤样的东西伸出海面。波涛“呼嗵”一声撞在那里四溅开来,到处卷起色调黯然的海藻。雨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背后是悬崖峭壁,此外一无所见。没有码头建筑,没有匾牌,仅有一个突堤。得得,在这样的地方再冒雨等上两个钟头,一想都叫人黯然神伤。  不过人世总有转机。前行不远,有个洞穴样的场所。看来这一带地貌很容易形成洞穴。虽不太深,但进去避雨足矣。我们在洞里脱去衣服,用毛巾擦身,换上干衣服吃饭。早已饥不可耐,加上反正可以乘船离开阿索斯,便把剩余食品大体一扫而光。西红柿、奶酪和青椒夹进面包里吃,橄榄单吃。最后剩在背囊里的只有一点苏打饼干、两片奶酪和柠檬。  时针转过三点的时候,雨总算停了。雨停之后,恢复很快,太阳转眼探出脸来。阿索斯的天气简直叫人捉磨不透。我们走出洞穴,把湿衬衫湿裤子放在朝阳处晾晒,只穿久违了的短裤做日光浴。但觉舒坦至极,竟然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反正往下只管悠悠然等船来就是。因日程推迟没转成半岛尖端,但毕竟到了端头,再说食物也没了,该回去了。想刮刮胡须,想洗个澡,酒也想一饮为快。  然而船没来。    四点没来,四点半没来,五点还是没来。  “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研究可能性,但摸不着头脑。海上风浪并未大到足以停航的程度。或者船没看见我们也有可能。于是我们爬上崖顶,朝着偶尔驶过远方海面的轮船“噢──噢──”喊叫。可是任何船都不看我们一眼,驶入我们所在海湾的一艘也没有。我们惨遭遗弃。  既然乘不上船,往下只能再住一宿。问题是只允许住三宿而住四宿是否可以,可是别无他法,只能往下,往后的事往后再说。  这么着,我们在卡胡索卡里贝亚的小修道院住了始料未及的第四夜。就结果而言,这里成了我所经历过的最有刺激性最艰苦的修道院。旅途中,事情便是如此阴差阳错,预定日程便是如此偏离了。毕竟我们身处异乡。这里不是为我们存在的场所,乃是异国他乡。所以,在这里事情不可能称心如意。反过来说,事情诸般不顺也才成其为旅行。惟其诸般不顺,我们才得以碰上种种有趣的东西、奇异的东西、令人哑然失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旅行。  首先,我们问小修道院里会英语的僧人为什么船没来,依他解释,情况简单而明了:(1)我们等的码头不对,码头在另一座山的后面。(2)不过不必气馁,反正这样的天气船不会来。天气不好,船当即不开。(3)这个季节船两天一班,因此后天之前不会有船,而且因天气关系船不来的可能性很大。(4)最稳妥的办法是明天步行去亚吉亚·安纳,从那里乘开往达菲尼的船。半岛西侧亚吉亚·安纳每天早晨有班船开出。  “早晨几点?”  “七点。”  “从这里去亚吉亚·安纳要多少时间?”  “这个嘛,快也要三个半小时吧。”  可是无论怎么说,不可能早上四点前爬起去走山路,势必在亚吉亚·安纳再住一宿。而这样一来,要以三夜四天的许可证住五夜六天。问题又严重起来。  “不过,到了亚吉亚·安纳说不定找得到船。”我说。  “是啊,反正去了再说吧。”编辑O君附和道。  总之,我们不得不按最初的打算绕半岛尖端即最艰苦的地区徒步一周。  我们在卡胡索卡里贝亚的小修道院(一如普罗德罗姆,这里隶属格兰德·拉布拉修道院)住的僧房与其说是僧房,莫如说更像穷乡僻野的工棚。人家免费留宿还发牢骚是不大合适,但的确一塌糊涂。厕所粗糙得简直算不上厕所──我这人从未体验过便秘,可这回无论怎么用力也硬上不来排泄欲望。负责住宿的僧人长一副活像《德拉库拉》(注: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卡1897年出版的魔怪小说名。亦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电影里的驼背佣人的脏兮兮阴沉沉不吉利的面孔,态度极不耐烦,同马什和库列曼那样文质彬彬的人大异其趣,时不时嘟囔一句,把什么一脚踢飞或开门关门时弄得啪啪作响。我们到来也没招待,鲁克米果冻也好咖啡也好乌糟酒也好一样也没见到。  晚饭也提不起来。先说面包。面包简直一塌糊涂,不知什么做的,硬如石头,而且霉得长满绿毛。他把这东西扔进洗脸盆用自来水泡涨,再用笊篱过水。肯用水泡涨未尝不可以称之为友好表现,问题是这东西根本不是人所能吃的。再说豆汤。往汤里“咕咕嘟嘟”倒了很多醋进去,“醋养元气。”他说。那或许不无道理,可是味道一言难尽。还有那犹如墙土的破破糟糟的奶酪,在我生来吃过的奶酪里边顶数这个咸,咸得让人扭歪了脸。有高血压的人吃了这东西保准呜呼哀哉。可是肚子饿了,不能不吃,除此别无选择。这么着,我们吞了霉烂长毛用水泡胀的面包,灌了酸汤,嚼了咸奶酪。  “吃霉烂长毛的面包,身体不要紧吧?”松村君问。问得好。但我迄今没吃过霉烂长毛的面包,估计不出要紧不要紧。若身强体壮,有可能捡一条命,否则说不定报销。不过反正肚子饿了,没有办法。闭上眼睛吃掉算啦。不用说,味道绝不鲜美。  松村说他曾在中国各地转了一个月,有过种种样样的遭遇,但总比这里强。  吃喝时间里,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只猫。看样子猫是修道院的,一边“呼噜呼噜”响着喉咙,一边把脑袋蹭在给我们送来食物的那个面目可憎的僧人腿上。僧人尽管又嘟嘟囔囔发着牢骚(怕是在诅咒什么),但还是把发霉面包浸在豆汤里给猫吃了(对猫比对我们似乎多少亲切一些)。结果怎么样?猫居然 “吧唧吧唧”吃得津津有味。  这光景实在难以置信,大千世界还真有靠豆汤和发霉面包活命的猫。这样的猫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养的猫连鲣鱼饭都不正经吃。世界确实大。对于生在长在卡胡索卡里贝亚的猫来说,食物大概就是发霉的面包和放醋的豆汤。猫不知道──不知道翻过几座山后就有所谓猫专用食品存在,不知道甚至有分为鲣鱼味、牛排味和鸡肉味的特殊猫食罐头,不知道有的猫过早死于运动不足和营养过剩,不知道发霉面包绝对不是猫应吃的东西。这些是卡胡索卡里贝亚的猫根本想像不到的。猫肯定边吃发霉面包边想今天能吃上发霉面包真是幸福啊活着真好。  那样的岁月或许是一种幸福。但那不是我的岁月。倘若在这样的地方再憋上一天,再吃发霉的面包,我们势必土崩瓦解。明天还是尽快撤往亚吉亚·安纳吧!亚吉亚·安纳──再见,阿索斯  晚饭后没别的事干,于是拿出关于阿索斯历史书,歪在床上查阅卡胡索卡里贝亚是如何形成的。书上说,卡胡索卡里贝亚是由四十个卡里比(像一家人那样生活的人数少的小修道院)合在一起成立的。最初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名叫马克希莫斯的隐士。此人似乎是个讨厌人类的、或者真正是个偏执型隐士。一开始他在近海处盖了一座茅庐一个人,自得其乐地过着隐士生活。及至后来其他僧人赶来在附近建房子的时候,他嫌他们妨碍修行,一把火烧了自己住的小屋移居崖顶。或许是个急性子人,撤离倒也罢了,付之一炬未免过激。总之,这座贴在石崖上的地形奇妙的镇便是这样形成的。镇的创始本身就够偏执的,而且这种偏执至今似乎仍然作为此镇的特性根深蒂固地留传下来,我觉得。  也可能是这里负责投宿的僧人不大希望来人,因而就算不烧小屋(一一烧不过来),也要拿出发霉面包尽快把我们打发走。若真是这样,其战术便成功了。吃早餐时我们一看见用水泡胀的发霉面包上来就蔫头耷脑,而且这回还配了发霉长毛的鲁克米果冻,再加上盐咸奶酪和咖啡。但因肚子饿了,只好含着眼泪闷头咀嚼。  “喂喂,是不是在找我们别扭啊?”松村君说。过激意见。  “僧侣们在那边享受美味佳肴呢!”O君接道。  “如此说来,这里的僧侣们血色相当不坏,肚皮也鼓起来了。”松村君继续下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雨天·炎天
雨天·炎天-2
雨天·炎天-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雨天炎天
雨天炎天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