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可是,这个房间里有4 个人。毕淑敏:没事。我是一个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做朋友的人。我不怕人多。旅行社:游轮上的4人舱房,安排在很低的楼层,眩晕会比较严重。房间里地方很小,房客们的行李搁不下,要送到专门的储藏室去。如果毕老师计划在旅途中工作,这么拥挤的房间,可能会让您的设想落空。我的确打算在海上完成一个构思了很久的作品,如果工作时间大受干扰,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为了工作效率, 只有住双人间了。最便宜的双人间是多少钱呢?旅行社:是双人间里的F舱房,票价是147400。舱位(2)毕淑敏(咬咬牙,狠到牙龈都痛了):我就定这个房间吧。旅行社:F舱房位于3 层。它太低了,颠簸会相当剧烈,您晕船吗?。毕淑敏:(愁容不展,虽然没有人看到。)晕。还挺厉害的。旅行社:那这个F舱房对您可能不合适。您要是天天晕船,如何还能写作呢?毕淑敏:有没有比这个F舱房稍好一些又比较便宜的呢?旅行社:那就是E舱房。在4楼。154100。毕淑敏:为了工作,就住这个E吧。旅行社:可是……毕老师……这个E,是没有窗户的。毕淑敏:没窗户……这很重要吗?旅行社:是的,这很重要。因为您不是坐一天两天的船,是整整三个多月。100多天在完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您会倍感压抑。我们为什么要到大海上去,虽然不是纯粹地为了享受,但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是非常重要的。E房型没有窗户,不管白天黑夜,都要开灯。打个不一定合适的比喻,E房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就像一间牢房。毕老师,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写出的东西,只怕是透着憋屈呢。毕淑敏:这个……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么照你的意见,哪种房型比较合适呢?旅行社:我们觉得D房型比较好。它有窗户,是那种圆形的窗户,虽说小,但是总算有窗户,能看到天光。再有,它位于4楼,虽说还比较低,但也要比3 楼舒服一些。价钱也适中,是167500……航行中,以上提示都被证明是无比地具有先见之明。我如果是住在3楼,晕船之苦一定会让我的劳动能力大幅度地下降,头晕眼花思维混乱。我曾到过4 人舱房,的确是非常拥挤,空气也不流通。清晨上厕所和洗漱,彼此都须协商和妥善安排时间,据说偶有肢体冲突发生。半夜时分,如果你看到有人迟迟不入睡,孤魂野鬼似的在甲板上游荡,除了失眠者以外,很多都是四人间的客人们,因为那空间太狭小了,他们不到困倦无比,是不会回去入寝的。早晨在公共空间,也会突然看到某人满口白沫地呲着牙,你千万不要害怕。他们口中含着轰轰作响的电动牙刷,走来走去既锻炼身体又解决了民生问题。那是四人舱房的客人们,去公共厕所洗漱。窗户的安排,也极为重要。人们常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套用过来并反向做个比喻——窗户,是远洋轮船的心灵。尤其在风暴中,能够看到苍茫的天,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精神的渴望。面对着非同小可的旅行费用,“和平号”给大家出的主意是——借钱。如果能向父母亲戚们借,就在内部解决。如果内部无望,就去找贷款。这方案对中国人来说,恐怕太陌生了。你可以借钱或是贷款买房子,大家会认为这是必须的。你可以借钱或是贷款买汽车,虽然大家不认为这是必须的,但还可以理解。你若是借钱或是贷款去旅游,大多数人估计都会认为你疯了。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觉得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一个人没有食物饱腹,没有衣服避寒,会造成很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但是一个人不去旅游,哪怕是一辈子终老在自己出生的土炕上,哪里也不曾去过,这并不什么稀罕事,也不是不可容忍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旅游是可有可无的。为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让自己背上灾难深重的实实在在的借贷包袱,得不偿失。舱位(3)我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虽然,它并不正确。非常喜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生需求“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简明扼要,有着大道若简的朴素和睿智。简直就可以说是当代人生的万有引力定律。你每天都看到树叶从天空落下,天经地义到不再经过大脑任何细胞思考,至多悲一下子秋,怆然而过,但牛顿一思考,“落下”——就成了物理学的经典。人到底要什么?也是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寻找着占有着,可有多少人想过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这其中千变万化的需求,可有某种共同的规律藏匿其中?马斯洛把这个直指人心的规则给提炼出来了。我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说过这个“金字塔”理论。它非常简单,几乎听一遍就能记住。容我用最精炼的字句再来重复一遍。金字塔第一层:生理(温饱、性等)第二层:安全第三层:爱与归属第四层:尊严第五层:自我实现马斯洛不单假设了这个需求层次金字塔,而且还认为人在这个金字塔的台阶上,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在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采取追求更高的层次。很喜欢这个理论,言简意赅,用几十个字,就把千奇百怪的人心,剖成了几近透明的薄片,可以放到显微镜下接受辨析了。常常想,旅游是属于哪个层次的需求呢?一个人的温饱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恐怕是不会有意识地去旅游。如果你把流浪乞讨也当作旅游的话,那也未尝不可。那只能说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浪迹天涯的渴望。安全?旅游其实是不安全的。因为你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了陌生的地方。你的房子变了,你的交通工具变了,你吃饭的形式,从外包装的锅碗瓢盆到内容物也都变了。你的床铺变了,你洗脸的盆变了,你喝水的味道也变了。连你上厕所的方式都变了。更不要说你见到的人更是千奇百怪。所以,旅游绝不是满足安全感的好法子,没有人为了更安全,才去旅游。那么,爱和归属呢?到了这一层,似乎一点点关联了。比如很多人选择结婚旅游,这毫无疑问是一件和爱有关联的事情。在旅行中,也常常在素不相识的男女中发生浪漫的遭遇,这也是屡见不鲜的事了。一个团队,集体的出游和到远处进行“拓展训练”,其实也是借了旅游和陌生化的氛围,在苦难和磨砺中,修复疏远和淡漠的关系,重建人们的信任和团体的一致性。也许远方比近处能够刺激人们分泌更多的荷尔蒙,精神变的更昂扬和紧致。现在,我们已经上升到了尊严的台阶上。我曾看过国外一位社会学家的专著,他说:“人们把旅行视作空间的转换,但其实它不但在空间进行着,也是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如果要完整地描述任何旅行的经验必须要同时使用5个坐标。因为空间本身就有3个坐标啊。再加上时间和和社会阶层。我们的贫富不断改变着。人容易暂时放弃自制,开始挥霍。旅行不仅仅是将我们的身体带到远处,还是我们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或是降低一些,使我们脱离了自己原有的阶级脉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你在旅游中,会发现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这个现象说起来复杂,其实凡是旅行过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比如你到欧洲或是发达国家去,你可以感到那里的很多人,对亚洲人骨子里的藐视。或者是视而不见的忽视。当然了,也许有人会很热情地为你指路,但那是那基于他们的教养和习惯,内心深处的偏见依然存在。他们到了第三世界旅行,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次奥运会,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进步神速,表现出的国力和盛世风采,令海外华人扬眉吐气。这种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如果一个国家的力量和财富处于下风,那么她的国民在以世界为棋盘的格局里,也是处在弱势的阶层。舱位(4)这话讲的更直白一些,一个发达国家的穷人,到了穷国,就好像凭空上升了一个或几个社会阶层,那种满足和自豪,也是他在本国所享受不到的。一个穷国的小富之人,到了发达国家,看着琳琅满目的奢侈品,马上就自惭形秽,原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其实,在我们国人身上,这种情况也常常出现。比如从北欧回来,会说,到了那里,才知道咱们的钱太不禁花了。从越南回来,会说,那是个穷地方,让咱也过一把大款的瘾啊。很多年前,我认识日本的一位老人。他告诉我,已经来过北京60多次了,只要有机会就会来。我大吃一惊,说您来了这么多次,北京的古迹就是再多,也逛完了呀!他微笑着说,北京和东京的物价相差太悬殊了,在东京买一棵菜叶的钱,在北京够买一蓝子菜了。在东京,我是个没人理的孤寂老头,在北京,我就是外宾,会受到很好的照顾和高看一眼。他喜欢这种被人尊重甚至是高人一等的感觉,让他非常享受。这是他在日本国内,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的。因为他的那一点钱,在日本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国,就是富翁了。从这位日本老人的倾心而谈中,我们知道了旅游的确可以和尊严密切相关。普通人当中,谁要是去了欧洲埃及南非,很可能在亲朋聚会或是老同学见面时,假装不经意地提起,实则是轻微的炫耀。我的一位朋友,在去过北欧后一段不短的日子里,将那些旅游照片精洗放大封塑装在册子里,册子则随身带在身边,经常拿出来给别人欣赏……虽觉好笑,也可理解。因为在这里,她想得到的不仅是分享,还有尊严感的提升。这表示她已经有能力——这包括经济实力和空闲的时间,可以到远方去了。现在,我们已经爬到了金字塔的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比旅游的动机更复杂和包罗万象的了。也没有比旅游的动机更单纯和简明扼要的。也许,只是因为生命深处的躁动?因为从草履虫进化来的我们迁徙不止的天性?如果你决定航海旅行,人们一定会向你提起泰坦尼克号,它是绕不过去的噩梦。好在恶梦醒来不再是深夜。近些年来,你可曾听到过有一艘大型游轮沉没吗?在加勒比海,我和一位老水手探讨过这个问题。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的悲剧,是再也不会重演了。老水手说这话的时候,海天一色,四周孤零零地只有我们这一艘船。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大海原”,形容的就是这种海面平滑周正的景象。群鸥低旋,海平如绸。老水手的脸和手臂,都是不加任何牛奶的苦咖啡色。我说,你怎么能这样肯定呢?要知道,水火无情啊。船要是这会儿沉了,谁来救我们呢?老水手说,现在的科技比那时候要发达的多了。你别看周围一艘船也没有,要是发出救援信号,会有很多人来援助我们的。我说,如果船很快地沉没了,那些船赶不及,怎么办呢?老水手笑了,说你把轮船和飞机搞混了。飞机的坠落是瞬忽之间的事情,确实有来不及救援的时候。但是,轮船不一样。就是动力完全丧失了,只要没有大风暴把它掀翻,它也会浮在水面上,这就赢得了时间。我说,要是一个大浪打过来呢?老水手看着一望无垠蓝缎子一样的大海说,风浪并不是无迹可寻的。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卫星云图早就可以预见到风暴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在轮船可以抵抗的范围之内,我们就按照原计划航行。如果超出了界限,船就会改变航线,躲开风浪。你知道,风暴也是有它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并不是整个大西洋一起咆哮。风暴常常是狭长的。有经验的船长会让船只避开风暴。在这一点上,人们是很有经验的,否则,以往年代里,人们怎么能凭着那么简陋的船只,行走在大洋之上呢?我还是不放心,问,那要出现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没法对付的险境呢?老水手笑了,说你讲得一点也不错,总是有我们经验之外的事情发生。旅行本来就充满了风险,换句话说,你以为一直呆在家里,就不会死了吗?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死在家里的人,一定比死在海上的人多。做什么事儿,能没有风险呢?有的时候,就只有凭运气了。你看我,从十几岁开始当水手,现在马上就50岁了,你所说的那些险境,我都遇到过,这不还是好好地活着呢?我说,那您真是好运气了。老水手眯缝着眼睛说,谈不上好运气,一般的运气吧。你们才是好运气,能乘坐游轮。说完,他就回到底舱去了。按照规定,底舱的水手,是不得随便进入客人舱的。他今天的工作是为甲板涂抹油漆,才有了这一番对话。触摸地球素颜之旅(1)关于环球游,我很喜欢“和平号”的一句广告词——这是一趟“触摸地球素颜之旅”。素颜,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化过妆的地球吧。城市,就是地球浓妆艳抹粉饰过的大痦子,污染的河流,是地球浑浊的汗水,失去绿色的大地,是地球的累累伤痕。让我们看看地球干净的眼眸,让我们摸一下地球苍白的额头,让我们听听地球微弱的心跳吧。作为一个亚洲人,我们最佳的环球航行路线,还是从亚洲出发,以亚洲人的眼光来看地球,更为因地制宜。说实话,在此次航行之前,我很少把“亚洲人”当成自己的一个定位。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但我除了知道自己的肤色和其它亚洲人近似以外,对“亚洲人”这个称谓,没有特别专注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亚洲太大了,太芜杂了。既有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又五花八门,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字眼将它概括。不像北美,想起来就是富裕的代名词,或者是北欧,有很多共同点。亚洲充满了变数,五味杂陈,难以让人有大一统的概括感。中国是一个亚洲大国,但是我们至今没有开展远洋客轮环球游的项目。我这人,其实并没有很强的冒险精神。环球旅行,只有搭乘日本游轮,这也是整个亚洲唯一开办这种项目的国家。环球旅行,需要带上眼睛和心灵,当然,还有全身4万8千个触觉神经,和整整一舌头的味蕾。后来,我发现,味蕾还是放在家里为好,带上它,徒增苦恼。在你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环球游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去游览一些地方,不要迟疑。有人会想,日子还长,以后再去也一样吗!不!不一样。我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收获,那就是——全局大于局部之和。这本来是一个哲学观念,心理学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流派——格式塔学派,也是以这个观点为基石的。当我开始这次旅游的时候,我一点也没有想到它同哲学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但是当我走完这一圈之后,我深刻地体察到了旅游对一个人心理和世界观的改变。如果你在不同的时间单独地游览一个个国家,我想,也许你会看得更仔细,对一个个的局部了解的更充分。但是,你在同一个时间段,将世界连成一个圆环,连续地走访不同的国家,飞快地从寒带到热带又到寒带,见识不同的文化和人种,是如何在广袤的地理中渐次演变和晕染,那种震撼和迷惑的感觉,真是心旌摇曳地动山摇。全局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全局一定大于整体。我竭力建议如果有一天你能去环球游,你一定要在这个统一的时间段里,尽可能地多走过一些国家和地区。一路走过来,和你整天龟缩在船上,绝不相同。什么叫环球游呢?有人说,必须要一步不拉地坐在船上,除了最简单的港口一日游,哪里的陆地活动也不参加,这样才有资格说自己像爬一样一寸寸捋过海疆,完完整整踏踏实实地临摹了地球圆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环球游。如果你半路到别处去了,等你回到船上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一段航程,这就是万难弥补缺口,就没有资格说你是彻头彻尾走过了一圈。将来对着友人夸口的时候,舌头要软一截。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有。我很尊重这种想法,但我想,环球游,并不是为了破一个记录或者得到一种证明,它只是我们读解地球的一个方式。在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那么多美仑美奂的生命,他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遗址,时空在一些角落里凝固,挂满蛛网,蛛网上有一些一触即破的露珠,等待着我们轻轻的触摸。目光所到之处,露珠簌簌落下,坠在我们的记忆里化作珍宝。触摸地球素颜之旅(2)有人更注重结局,我更喜爱过程。我至今都为自己没有报名去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旅游线路,而深悔不已。这个群岛的名字说起来很拗口,让我们感觉十分陌生。其实,我要是换一种说法,你就会觉得亲切了很多。加拉帕戈斯群岛,就是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的那组岛屿,是为他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奠定了最重要根据的地方。加拉帕戈斯群岛属于厄瓜多尔,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好像就是超市里那些又大又黄,完美如塑料玩具的大香蕉。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3座主岛和60多座小岛、岩礁和暗礁组成的区域,星罗棋布地散在分布于400公里的海域。所处之地,是4股主要洋流的汇合场所,岛屿本身则是巨大海底火山的山顶构成,至今仍在缓慢平稳地移动。它所拥有的地貌既惊人有罕见,简直就是一间具备各种复杂进化环境的实验室。达尔文形容它是一个“自我世界”,人们又称这里为“小宇宙”。无数生物为何选择了如此险恶的地区生长繁衍?主要是厄瓜多尔的小气候和海拔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成为多个生物群的理想栖息地,比如海鬣蜥、蓝脚鲣鸟、象龟等等。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脆弱而又狂暴的动物独立王国,无比令人神往。看到船上的线路介绍,我心跳加快,摩拳擦掌。然而,终于没有成行。据和平号上参加了这一旅行的人们说,好玩极了,美妙极了。一位女客人对我描述海狗生育孩子的全过程。包括它们如何把自己产下的胎盘,一口口吃掉。我说,是用望远镜看到的吗?她说,哪里啊,是肉眼。亲眼见啊,那么多的血,骇死人的。我说,你距离它们有多远呢?她说,最多也就20米吧。我觉得她吹牛。想那海狗也是比较高级的哺乳动物,灵敏得很,如何能在生子的时候如此大意,让一干人等聚在不远处参观呢?于是回答,不可能吧?它怎么会不害怕呢?那女人说,我也这样想啊。就算咱们女人生孩子,要是有不认识的人围观,也会受影响,没准就生不出来了。我后来向当地船工打听了,他们说是因为这里的动物,从来没有见过人,也没有人敢打扰它们,所以它们也就把人都当成了石头,并不在乎你看不看它。哎呦,我们还看到了大陆龟啊,好大啊,好老啊,听说这里的陆龟少说也活了200多年。当年达尔文就是在这个岛上受了启发,回到家里写出了进化论。我们看到的这些陆龟,当年也看到过达尔文的……她指着照片上一个巨大的陆龟这样说,我羡慕得差点口吐鲜血。加拉帕戈斯之行破碎成镜花水月,最主要的障碍是金钱。为了自己6 天的旅行,要多抛出几万块钱,良心上深深不安。在我心中,总存留着年少时所受的勤俭教育,说某一笔开销,够普通劳动人民吃多少餐的饭……几万元,的确是够一个普通人吃10年的粮食钱(按照现在的物价,若是快速涨价,也许就不够吃那么多年了),我油然升起了犯罪感。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心理障碍,不过,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心理障碍,积重难返。我可能要把这个障碍带到骨灰盒里了。世界上最芬芳的工作(1)瑞士花钟,是由不同的花卉组成了一个绚烂的表盘,每种花卉盛开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就成为钟表的指针,以表示不同的时间。据说,当年花钟是完全没有时针和分针的,花卉盛开就是信息。我们抵达时所看到的钟表盘,还是有时针的。估计当年创立美丽花卉钟表的年代,人们对于时间的精度要求还不是很高,有个大概其就行了,现代人则不同,精益求精。在大自然的指示之外,只好另加了人类的注脚。这面花钟便左右开弓双管齐下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我们起了个大早,乘坐公车向郊外赶去。实事求是地说,公车开了好半天,已经不是郊外,而是另外一个省了。拍卖市场的门票,是每人4个欧元。我挺佩服欧洲人的这个设计,当初在建造花卉市场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将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建筑风格上,既照顾了拍卖市场的需要:庞大的库房、四通八达的道路、大大小小的拍卖厅、检测花卉质量的研究所……又在所有这些生产经营性场所之外,修建了长达数百米贯穿整个花卉市场的甬道。甬道类似高架桥,周围都有栏杆,可供游客们漫步花卉市场,从下向下鸟瞰整个市场的经营活动。关键的拍卖厅部分,则以透明的玻璃窗分隔,类似烤鸭店烘烤填鸭的对外操作间,所有过程清澈透明。整个花卉拍卖程序历历在目,游客们可一饱眼福。从花卉甬道朝下看,映入眼帘的是巨大库房。一个个车厢满载着各色花卉,如同芬芳的彩色立体小房子,逶迤而来。我们先是忙着识别自己认识的花卉,惊呼着玫瑰、火鹤、菊花、百合、蝴蝶兰、满天星、非洲菊、大丽花……的名字,好像在招唤自己的老熟人。不过,很快我们就黔驴技穷,变成了哑巴。有限的花卉知识已然穷尽,五颜六色的花卉游行大军,还在兴高采烈源源不断地驶入,我们却再也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向花卉们致歉!据说在我们目所不及之处,还建有更大的阿姆斯特丹花卉库房。世界各地的草木佳丽们,都是半夜时分悄然潜进,在鲜花库小憩。稍事休息后,鲜花市场开张的时间就到了。鲜花就像新嫁娘一样,风姿绰约地来到这里,请众多买家们过目。这里不兴隔山买牛电子商务什么的,一切都秉承古老的原则,眼见为实。每一车出售的鲜花,都要按部就班地驶入拍卖大厅,让买主一睹真颜。鲜花市场的组织者,同步把鲜花们的倩影,即时传送到拍卖大厅的屏幕上,决定鲜花们命运的关键时刻真正来临。一朵花,是盛开在北京,还是怒放在纽约,抑或含苞在巴黎,凋零在开罗,在这个大厅里一锤定音。其实,寂静无声。没有锤,只有频频闪动的屏幕。屏幕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当时经过大厅的那车花卉的实景照片,配以文字,标明花的名称、数量、产地、供应商等资料。再有一个巨大的圆形钟,一根指针剧烈晃动。先是反向旋转,数字由大到小,转到0起点后,开始正向旋转,数字是由小到大。钟面并不是传统的12格,而是10格。随着指针的晃动,在一旁的屏幕上飞快地闪现着一些数字,呈不断消减的状态。当你还没有彻底看清楚的时候,钟面猛地归了零。一旁的大屏幕瞬即也归了零。然后,新的一张花卉艳照出现,一切周而复始地轮转……世界上最芬芳的工作(2)大屏幕的对面,是拍卖现场,如同半圆形的会场,大约有几百席。这样的拍卖厅,遍布长甬道两侧,估计有几十个。同行的小王是荷兰留学生,对花卉市场很有了解,说,交易过程的确非常透明,只是一般人闹不清这其中的秘密。我是自己花了80欧元,专请了一位深谙此道的导游引导了我一天,才把这里面的程序基本弄明白了。你看到那些椅子了吗?每个椅子上端坐着一个男人。在这里,世界顶级的鲜花市场,买卖鲜花的都是男人。你闻到空气的味道了吗?非常芬芳,这可能是世界上香氛最浓的工作。这个工作劳动强度特别大,非常紧张,而且需要当机立断,对人的压力极大。所以,几乎所有的花卉交易员都是男人。起码,我没有在这里看到过一个女人。每张椅子代表着一个席位,只有花卉协会的人,出资才可以享有这个席位。不是谁想来买花就能买的。在这个交易厅里,中国一定也有专用的交易号,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哪一个席位代表中国。一辆花车开过来,大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相应的资料。操盘手们都很清楚这些花的来历。特别是对每车花的质量都有评估,你看,这车花就是“A”级,说明花的品质达到了某种保证。正说着,屏幕上的大钟面开始晃动了,从正中12点的位置迅速后退。此花钟是以10为中点,所以,钟面上依次出现9点……8点……7点……小王说,正中那个10点,就代表了1欧元。现在出现的数字,是欧……这就代表了每支花的单价。如果指针下滑到了你认为可以接受的价位,你就要手疾眼快地按下手中的按钮,表示你愿意在这个价位购买此花,当然了,你还要敲入你打算购买的支数。比如10万支,20万支……就在你敲下这些数字的同时,那边有一个控制中心,如果认可了这笔交易,你在银行的保证金,就会在几秒钟内划归到花农的账户上,你订购下的那些花,就会被很快地包扎好,运送到你指定的地方,也许是悉尼,也许是耶路撒冷……小王说,如果事情仅仅是这样进行,的确是不太复杂。花价瞬息万变,有时,你可以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到花,有的时候,你却买在了最高点上。这些,都和花卉操盘手在片刻间的决断有关。我按照小王的指教,看了一会儿,果然就看到了他所说的景象。推过来了一车花。这花我认识,艳丽夺目雍容华贵,红得像滴血的猩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玫瑰“红衣主教”。这车花的质量很好,“A”级就不用说了,每一朵花儿都亭亭玉立,花蕾硕大饱满,枝叶挺拔……说实话,我在花店里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神抖擞的“红衣主教”,好像刚刚从祭坛上走下来。标价的指针开始转动。我悄悄问小王:没有比1欧元1支更贵的花吗?小王说:这里是批发市场,价钱比你在花店看到的要便宜很多。起码我来过很多次,至今没有看到批发价超过1欧元的花。红衣主教从大约欧元开始,有人购买。那个代表花枝数量的数字在迅速滑动中消减。有一个片刻,指针居然迅速地下滑,已经掉到了欧元以下,还是没有人接盘……我吓了一跳,说,已经这么便宜,怎么还没有人买呢?小王说,这些操盘手,是代表着世界各地的买家在下单子。比如英国需要1万支红衣主教,他们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是欧元,那么受此委托的交易员,就要在确保给人家买到红玫瑰的情况下,再来尽量地节省费用。如果节省了,估计应该有提成。但是,如果丧失了时机,没买到红衣主教,让人家那边的重要场合插花受到了影响,操盘手的麻烦就来了。所以,手中有需要供货的单子,风格趋向稳健的操盘手,也不敢太求低价,看到差不多了,有的可赚,就马上求购,定下来心里踏实。这就是你在最初看到的那一波踊跃的买家。还有一些,就比较敢于冒险,他们愿意赌一赌,有可能在更低的价位买到同样优质的花……说时迟那时快,美丽的红衣主教,在钟面上的价位一路下滑,居然掉到了欧元,也就是5分钱。合成人民币,也只有几毛钱。突然窜出来一个买家,大刀阔斧地把所有剩余的红衣主教一股脑地包圆了,钟面上存量一栏,赫然出现了“0”。我看到还有一个报价“”欧元的单子,孤零零地在屏幕上停留了一瞬,估摸着他也想兜底买下这批光彩照人的红衣主教,只是下手晚了也许千分之一秒,虽然报的价钱还略高了一些,因他人业已成交,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就在片刻之间,同样的花,卖出的价钱便有6倍之差,的确是够刺激的了。有的操盘手桌子上,摆着咖啡和热狗,他们在紧张拍买的同时,还要抽空吃点东西。我看了看表,已是上午10点,纳闷问道,这到底是早饭还是午饭呢?小王说,他们经常从半夜就开始工作,难顾饥饱。在下单的间隙,实在抗不住了,就随便吃点,你无法准确地说这究竟是哪一顿饭,所以,女人们干不了这活儿,太辛苦了。哦!原来我们看到的每一支从荷兰花卉拍卖市场,袅袅亭亭走过来的鲜花,在理论上,都碾过了一个男人的手指。我还是觉得女人们和花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她们更能看出花朵的美丽,她们更能闻到花瓣的芳香。她们也更能体会花农的辛劳,应该让花儿有更公平的价钱,现在这法子,有点波光诡谲。也许,这正是花卉市场的魅力?同花不同酬。不知那些喷薄欲出的玫瑰花,今晚将在何处绽开?何时将在何方凋落?花开的灿烂,并不是为了花落的凄楚,而是为了果实的金黄。可是,从花卉市场经过的花,再也不会有果实了。做一朵花,是在这绚烂的世上风雨飘摇地走过,还是在山野里完整地结婚生子,在绿叶下酣然?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1)录一段当时的博客。2008年7月9日 进入“立入禁止”船上有很多地方挂有“立入禁止”的牌子,比如船头,比如最高的甲板。说明那些范围是操作重地或是危险所在,寻常人等不得混入。常常望着船首高昂的操作室生出遐想,那里是和平号航行的中枢所在,不知道里面究竟是怎样的情形?某日,我对和平号的负责人日高先生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你完全可以拒绝我,请千万不要为难。日高船长说,您有什么想法呢?请讲。我说,我很想看看这艘船是如何航行的,但我知道那里是要地,闲人免进。不知可不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让我参观一下?我保证,绝不乱动一下。日高船长说,他愿意来安排。前天,翻译小唐说,日高船长的意思是到了纽约之后,再让我参观,征询我的意见。我想一定是船在航行中,尤其这一带时有冰山出没,散兵游勇闯入操作室,实在是给人家出难题。待到船入了港,引发的破坏性就小些。我赶忙说完全没有意见,一切以船方的方便为宜。今天中午,日高船长突然让小唐转达——下午2点是否可以安排参观?我说当然没问题,十分感谢。下午两点,我们进入了船首的操作室。引领我们的千花小姐一身制服,非常认真地为我们讲解了船上的各种仪器的功用。几个外籍船员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前方。我注意听着,但基本上记不住。在所有的现代化仪器之外,看到一个铁制的喇叭悬挂在操作室的正上方,忙问这是什么?千花小姐说,在危急时刻,会有船员在船头瞭望,这个喇叭就是直接将观察员的声音传下来,不借用任何机械和电力,完全是人工的口头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千花小姐常常指着一些设备说,这个是完全手工的,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来控制船的方向。这个是在仪器失灵的情况下,以人工来调整船的动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此船的特例。反正我在和平号上看到的是在所有的现代化操作工具之外,还保存着一套完全是人工的操作系统。比如有雷达,也有望远镜。比如有无人驾驶的自动操作台,也有纯手工的传统舵轮……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总觉得这法子很好。就是再先进的东西,再精密的设备,出故障的可能性也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这一切密密麻麻的仪表之外,永远要有一套最朴素最简单的人工系统与之并行,这就是我们最后的保险所在。结束参观的时候,千花指着天花板处的两个装置问道,谁能猜出这是什么?各种流言如同野火一样地在船上蔓延。我们没猜出来,千花揭开谜底——这就是本艘船上的黑匣子。在平时所不能到达之处照了几张相。我问船长,像昨天那样的风浪以后还会有吗?这基本上是废话,谁能做老天的主!船长回答,他希望再也不会遇到。风雨过后,又起雾了。大雾弥天,和平号仿佛一脚跌进了牛奶锅。船速很慢,每隔几分钟就发出老牛哀鸣一般的汽笛声。不知怎么回事,我觉得有点凄凉。晚上,船上放映电影《泰坦尼克号》。我挺佩服船方的勇气,在昨天那样的恶劣天气之后,安之若素地放个灾难片给你们看看,放映者和观看者,都需要有点胆量。7月8日,我们在大西洋上遭遇飓风。这就是我上文博客中所问的“像昨天那样的风浪还会有吗?”可见当时的心有余悸。船长的答复是“他希望再也不会遇到”,看来也吓得不轻。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2)这其中有一个小的细节,就是我们在参观驾驶室的仪表的时候,注意到一台仪器上,不停地有红灯闪动。虽然我们都不是机械操作方面的内行,但红灯代表着警醒和危机,这一点,都还是知道的。记得我问过,这是什么?船方答道,这代表着船内水密舱。我心中有点疑惑,红灯亮了,不是说明有危险吗?但因我们是客人,这里又是无关人等不得入内的禁区,让你进来看看,已是破例,问来问去的,这不是招人烦吗?再说,也可能是个小小的问题,但红灯就亮起来了。就像开车,有的时候,就是不停地报警,搞得你心里紧张,但并不妨碍继续开啊。水密门就是装在水密舱上的门,为不透水金属门。船体一旦破裂,水密舱进水,水密门顷刻间就要关闭,以抵挡海水的侵入,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用最快的速度把船体浸水的部位封锁住,局限住,以保证整个船体的安全。简单说,船在大海上怕什么?就是漏水,就是下沉。水密门就相当于最后的安全阀,它要在漏水的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封堵隔离漏水的空间,以维持船体的密闭和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水密门是轮船的降落伞。所以,每一艘船上对于水密门的操作和控制,都是万分紧要之事。以上这些知识,都是我回国以后查了资料才明确得知的。在2008年7月9日那天,我看着闪烁的红灯,以为是个小小不然的操作失控。我没有从操作人员脸上看出任何异常,当我们问及这个红灯的时候,他们没有回答。我把这种沉默,当成是一种专业态度。要是对来参观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问题,都谆谆回答,估计那就不是海员了,是幼儿园老师。而其实,我们的船——和平号,在前一天的大西洋飓风中,船的左舷已经被风浪击穿。海水涌了进来,水密门因此而关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幅危机报警中的仪表图像。记得风暴停息后,海面上非常平静。我后来似乎再也没有见到过这样宁馨的海面,好像刚刚熨烫过的深蓝色锦缎。当然,你说一点波纹都没有,那是不确实的,大海永远不可能平静到僵直。要知道绸缎抖动的时候,也是有微乎其微的细碎纹路,如同睫毛的眨动。极微弱的轻风袭来,好像对着翡翠淡淡地拍了一下手,海面依然是不动声色的平静,却有了一点点波光荡漾。后来,我同一位海洋专家谈起这种波纹,他说,在出海的渔民中有一个词,形容这种海特别生动,叫做“水缸纹”。我有些不解,说怎么讲?他说,你见过大水缸吧,水缸里的水,本是一点纹路也没有的,非常平静,像镜子一样。我说,是的。我见过。大海就是这样的吗?渔民说,海这样大,海里有鱼。哪能一点风浪都没有呢?你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缸沿,缸就微乎其微地颤一下,这时你再来看水面,就会像被人吹了一口气,水面抖起来,这就是水缸纹。我说,这种水缸纹的大海,多见吗?渔民说,不多见。一般是风暴之前,或是风暴之后,很短的时间,能看到这种海相。我说,风平浪静的,多么好!专家说,渔民讲,这种时候,不容易钓到鱼。一点风浪也没有,鱼也会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那次大西洋飓风之前的海面是什么模样,我没有特别留意。之后的海面,就是这种水缸纹。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和平号,已带病航行。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3)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至今仍然不能想象,如果我当时就知道水密门的红灯所代表的严酷情形,我会怎么想?能做些什么?估计也是什么都做不成,听天由命吧。在我们目光不及之处,永远潜藏着比我们更森然的力量,对此只能安之若素。扶病前行的和平号,总算平安到达了美国的纽约港。大家上岸游玩,不亦乐乎。到了原定的出港时间,人们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回轮船,在本该听到出港汽笛的时候,船居然一动也不动。大家很奇怪,以为是出了什么小差池,耐心地等待着。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夜幕低垂,繁星闪烁,船却没有丝毫挪挪窝的意思。人们纷纷紧张起来,觉得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儿。到底能是什么事儿呢?不知道。这天的傍晚,我和某人有了如下的一段谈话。你对船不能出港,怎么看?他说。我说,觉得出了问题。他说,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我说,应该是大问题吧。他说,你根据什么这么说呢?我说,这艘船上连客人带工作人员,拢共有2000多人。这么多人的安排,不是一个小工程。若是没有极其强大的理由,船不能不发。他又问,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我说,组成咱们这艘游轮的,就两个部分。他说,那两个部分呢?我说,一个是死的,就是钢铁构成的这艘船。一个是活的,就是咱们这些人。我姑且把船上的水手和工作人员也都包括在内。他说,你这样分类,也挺有意思的。我说,这是非常简陋的分法。咱们不是在探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吗?不是船体,就是人。只有这两方面,跑不出这个圈。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连自己也觉得说的都是废话。那人说,你估计是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呢?就在我们这样研究的时候,和平号上所有的人,也都夜不能寐。是啊,这太奇怪了,没有任何理由,船就不走了。到底是不能走还是不让走呢?各种流言如同野火一样地在船上蔓延。有人说和平号携带了武器,要运到委内瑞拉送给查韦斯。我对此嗤之以鼻。要带武器给查韦斯,为什么要送到美国这个查韦斯的死对头眼皮子底下来呢?这不是自找苦头吗?直接从公海送到委内瑞拉好不好啊?那多顺畅而且快捷!有人说,这携带的不是一般的武器,是原子弹。就挂在和平号的肚子下面,一路上跟随我们漂洋过海经历风暴。我觉得太好玩了,甚至对这颗原子弹充满了好感,丧心病狂地渴望这事儿是真的。想想吧,我们在一颗原子弹之上住了将近两个月,这是不是非常刺激?只是没有人回答这颗原子弹是从日本起航时就搭载和平号上,还是半路登船的?还有人说是因为船上的东欧船员出逃,在美国非法入境,美国人因此要彻查此船还会不会有偷渡者。还有的说因为和平号是反美的,这是一次政治迫害……某人接着问我,你对和平号停驶,究竟怎么看呢?我充满困惑地说,真不知道。但我估计还是死的东西,出了问题。这人说,你的根据呢?我说,就算是有船员偷渡,不应该扣押整条船,不得滥杀无辜嘛!这些船员都是船务公司派来的,如何应对偷渡者,应该有一整套的措施,并不能把整个船押为人质。再说啦,如果是害怕船上的人偷渡,应该是赶快把这条船打发走,这才治本。像这样扣着船不发,大家还有继续上岸的机会,岂不是时间越长麻烦越多吗?如果说和平号和美国关系不好,那应该送客为上策。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还一个劲儿地留着它,那不等于自己给自己上眼药吗?咱们都知道,这船上的客人很多是专门请了假来环球游的,哪天返回去继续上班,钉是钉,铆是铆的,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4)不得迟延。船方对此也十分清楚,冒着被客人投诉的危险不发船,一定有他们的大苦衷。相信不可能是他们自愿这样做的。那人说,如果他们不是自愿的,那谁又能扣住此船?我说,你讲的非常有道理。如果船是想走的,此地也没有要留它的理由,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这船自己走不了了。那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并不知道。听你这话,好像你知道什么?他说,是的。我知道。可是我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不能说呢?他说,因为我承诺过了,我绝不会说。你不能逼着我说。我说,哦哦,那你就不要说了。我根本就没打算逼你。他说,可是,我害怕。我怕船沉了。我说,你不用怕。因为既然不让我们船走,就是发现了问题。不要忘了此刻咱们是在哪里,是在美国纽约港内。我们这艘船,在大海中风暴中都没有沉没,难道会在万家灯火的纽约港内沉没吗?我不相信。你也许因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你害怕。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事儿,我不害怕。放心吧,事情总会解决,咱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说完之后,我就不再理睬他了。不是恼他同为中国人,却不告知我真相,而是实在困倦了,睡觉要紧。第二天,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质问——我们为什么还不走?和平号船方给出的回答是:因为美国的海岸警卫队上船做例行检查,发现船上有一些设备不符合要求,比如人行通道上布置沙发,一旦发生火警或是海难的时候,会阻碍人员疏散速度。某些房间内的浴缸固定不够牢靠,风浪骤起的时候,可能会移动伤人……记得似乎有若干条,言之凿凿,都是船上确实存在的纰漏。于是,眼见得船方就开始了整改。餐厅附近的沙发被搬走了,有一些浴缸在加固……之后怎么办呢?船方的答复是等待美国海岸警备队再次上船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起航。按说这不是很复杂的事情,但和平号一直在等待。这种等待,是完全不透明的,于是更加扑朔迷离。每天早上我们听到的指示都是下午3时必须回到船上,船将准时出发。到了3点的时候,我们眼巴巴地等着,船还是纹丝不动。大约到了3点半的时候,会有新的一轮通知,说是晚上9点准时出发。大家就乖乖地继续等待,到了晚上9点的时候,和平号还是纹丝不动。你可以想见这种引而不发的状态,会引发怎样的猜测和混乱。每个人每天都绷紧了神经,稀里糊涂地等待着。你知道一定出了什么事,而且这件事情和你有关,因为你就在这条船上,可你什么都不知道。最后为大家解开这谜底的,还是美国人。某天下午,我们按照船方的指示——在下午3点之前返回和平号,急匆匆就要进入栈桥时,突然看到一辆美国电视台的转播车停在岸上。车上的摄像头,对准了和平号。这是怎么回事?大家挺惊讶。一位记者模样的人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是这艘船上的乘员吗?我们说,是啊。我们是游客。记者耸肩皱眉,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表情说,难道你们不知道这艘船已经漏了吗?我们大惊失色道,什么?漏了?不可能吧?!我们是坐着这条船渡过大西洋来纽约的。它就停在那里,怎么说漏就漏了呢?记者继续把双肩向头颅方有节奏地抖动,双手外翻,说,船漏了。千真万确,我们得到的消息就是这样。你们作为船上的客人,对此竟一无所知,这太令人惊讶并且不可思议!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5)我们无言,赶快上船。下午3点就要到了,尽管船方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开船,但我们仍然没有勇气延误时间。颇有一点“宁愿船负我,我不能负船”的悲哀与无奈。在船上乘客的强烈要求下,和平号船方,对大家做了说明。这是一艘有着38年历史的老船了,虽然在出海前做了修饰,但那主要是外在的装修,真正的机器及船体,依然是老迈失修的。这样,出航不久,就坏了发动机,导致船速下降。更换发动机也一波三折,因为机器太老,这个型号的发动机厂家已经不生产了,现定制一个,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等待。船速因此下降,为了赶上预定航程(因为很多陆地旅行线路都是预定好的航班和酒店,一旦改动,损失巨大。而且还不一定能订得到后续航班和住宿,毕竟邮轮的客人基数太大了),这就使得后面航程急追猛赶,而且把在阿曼的陆上活动时间,从原定的1天,压缩到几个小时。现在,这艘年迈的游轮终于尽显疲态,不但心脏有问题,皮肤和船舱也贯通了,汹涌的海水涌进了船体。被美国海岸警备队检查出来,大吃一惊,说就凭这样的一艘船,也敢环球旅行吗?这就是和平号滞留纽约港的真相。美国有关方面认为,这艘船不再具备远洋的能力,必须靠近美国近海航行,马上到佛罗里达港口修船。而且,这船上的救生艇的数目也不够,如果一旦发生海难,就如同将近一个世纪之前沉没在大西洋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必定有一部分乘客,无法登上救生艇。可以想一想,听到这样的消息,蒙在鼓里的游客们该是何等的震惊!我基本上还算镇定,对美国人的认真十分钦佩。这是一艘外国游轮,按说他们只是例行检查,却深入到了船舱里面,发现了这样的大漏洞,并且严格地按照规定,不让这艘船带病出海……从船方严密封锁消息,并一再刻意隐瞒的情形来推测,我简直想象不出,如果不是美国人强令修船,船方的下一步,是如何打算的呢?将用怎样的说辞来解释呢?会告知大家这艘船的真相吗?不知道。而且,漏了的地方,是用水泥封堵起来的,这令人深深不安。水泥能堵得住海水吗?若是脱落,漏洞岂不是越来越大了吗?后来在船坞修船左舷的时候,才发现这种危险的磨损区,在船的右舷也同样存在。船方在介绍到这一点的时候,带着一点自我表扬的口气,意思是说船的右舷并没有漏,是咱自个主动检查出来的,未雨绸缪地将它修好了,把事故消灭在了萌芽中。现在,船的左舷和右舷,都换了新钢板……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不然的话,反过来想一想,在风浪中,倘若船的左右舷一起漏了,更多的水密门就要启动了。水密门的功能并不是无限的。当年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是可以经受4个水密舱进水,当时认为这种危险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有人说,就是上帝本人出手,也无法将泰坦尼克号弄沉。真实的情况是上帝本人倒是没有出手,只来了一座冰山,就让泰坦尼克号的5个水密舱同时进了水,拉开了悲剧的大幕。我尤其没有想到的是,时至今日,和平号上的救生艇数目,还是不足的。我不止一次注视过船上的救生艇,它们被漆成触目惊心的蜜橘黄色,悬挂在游轮船体外侧。救生艇体积不大,在我以为只能乘坐40个人的船舱里,按上面的标志却要乘坐144人。我们上船以后,进行过一次海难演习。船方手里有一张客人名单表,当客人们集结以后,开始点名。确信所有的客人都登上救生艇之后,才可以弃船。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我觉得若是情况非常危急,半夜三更或是大风大浪中,这个步骤未必能实施。不过演习总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遗憾的是我们6个中国人,挨到所有的乘客都点完名之后,也没有叫到我们。这就是说,如果海难真的发生,就算有充足的时间来认真查对乘员是否都已上艇,我们却不在此框架内,有可能被遗忘。简言之,在所有登船的客人名单里,没有这一行中国客人的名字。同甘共苦,乃中国人的基本原则(6)后来,由于中方的不断问询,终于有了答复。说是因为乘客的演习名单用的是早些时候的登记册,那时中国客人还没有将名单报来,故而清点人数的时候,没有包括在内。演习就是要发现问题,这样才来得及更正。这可以说得通。中国客人的名单,的确报得比较晚。但我想,海上救援的名单,应该以实际登船人数为准,这在用电脑统计人数的现代,并不是特别繁难的事情。从我们上船的那一刻,就发了特制的船卡,统计出准确的数字,数据应该是唾手可得。我只能遗憾地认为——船上的急救措施是不完善的。这些情况都令人震惊,一时间船上群情激昂。我以为我会气愤,但是,我很不争气地平静。从我决定出海的那一瞬,就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我可能为了我的理想,付出生命。我们不断在思索和感悟,而所有的参透中,参透死亡最为重要。人生有很多机会遭遇死亡,但不必害怕,属于我自己的只有一次,肯定不会重复。无论你怎样辗转腾挪,死神总会收网,在我们的末路投下一束浑厚的光,代表你这一轮的谢幕。你就悄然驶过尘世,灵魂离开肉体,赶赴一个早已达成的约定。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祖先,所以,我不害怕。一点也不。现在,事情比我预料的还要好很多,我们的船并没有沉没在大西洋,还在纽约港漂浮。船上的救生艇不够用,可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实枪荷弹地用上它。救生名单里没有我们,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纠正……我看着灯火通明的纽约港。几年前,作为访问学者,我来过这里,没想到这一次,以这种略带惊险的方式和它重逢。人们在了解实情之后,纷纷询问他人是何时知道的。好像在比试知道灾难预警的速度里,潜藏着自己的关系网是否强大灵通,还有生命的保险绳是否坚固。同行的中国人,只有6个。有人夸耀地说,我早就知道了。于是有人反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那人道,告诉我的人,说不要告诉别的中国人。我不能辜负了对我的这份信任。面对这样的回答,无话可说。瞬间想到了汉奸。有华裔日本人问我,你是何时知道的?我说,是美国人告诉我的。我既不是从船方管理者日本人那里知道的,也不是从自己休戚与共的同胞那里知道的。是那天回船的路上,听来采访的美国记者说的。问话者说,你要算是船上最晚知道这件事的一拨人了,只有毫无门路和地位的人,才属于这个阶层。消息早就一传十,十传百,日本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了。我确知你们6个中国人中,有人也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我们以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们。我说,我也知道有的中国人早就知道了。那人问,那你怎么看这件事?我说,如果我知道了,我会告诉自己的同胞。也许,我没有能力要求别人这样做,但我会坚守生命优先的原则。如果有什么人对我说,我告诉你一个消息,但仅限你自己知道,你千万不要告诉和你一道来的中国人。我会对他说,那就请你转过身走吧,不要告诉我了。我不可能不告诉我的同胞,我会和同胞们同甘苦,共患难。这也不是我的什么优良品质,只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原则。水先案内人(1)先摘录一段博客文章。2008年7月31日 水先案内人我算是佩服了自己的内耳平衡功能。这在地面上呆了几天,一上船,就又开始像重感冒似的迷迷糊糊。我们向着中美洲行进,气候变的炎热而潮湿,空气似乎也沉重起来。海水是无可比拟地蓝,你觉得如果用钢笔抽取一点,肯定如同灌了纯蓝墨水,提笔就能写出蓝色的字迹。“水先案内人”,这是一句日本语。这其中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可它们合在一处,就让人很难猜出含义。刚开始我们上船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十分莫名其妙。比如你要去听讲座,打听主讲人的情况,主办方会答复说,这是一个水先案内人。后来才搞明白,“水先案内人”的本意,是指海洋中船舶进港时的领水员,引申的意思是某些方面有特殊研究的人,担当对公众所做的入门指导一类的工作。我也不知道这个阐释是否准确,说错了恳请指正。目前先是按照以上含义,来看待和平号上请来的“水先案内人”。我觉得和平号在遴选“水先案内人”的时候,采取了十分开放的态度。请来的人中不但包括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还有演员、登山家、歌唱家……我看过一场魔术师的表演,人山人海的,大厅里挤都挤不进去。只好作罢。由于太受欢迎,组织方不得不采取分场次的方法,就像参加正式晚宴时,要分为两场,现在看魔术也要照此办理。好不容易轮到我们观看了,我看到的第一个节目是“大变现金”,中间夹有很多插科打诨的话,可能很有趣吧,日本人笑成一团。我完全不得要领,只知道所有变出来的钱,都是提前准备的藏下的,不可能无中生有。加之人一多,我的晕船感就愈发作乱,只得退出了。今天主讲的水先案内人是一位美国黑人爵士乐女歌手,名字叫安辛克莱(从日文译出,可能不准。请谅解)。身材高大,嗓音颇富有穿透力。据说她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俱乐部的职业歌手。她的演讲,很有激情。她说她本人是歌的俘虏,因为她凭借歌声和大家连接,和人们一道分享喜悦和悲伤,所以,她把自己献给了歌唱。我最佩服的安辛克莱当场组织大家唱歌的本事。说句实在话,她不通日语,基本上也不用翻译,只是凭借着歌声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就把大家调动起来和她一道放声高歌,发动群众的本事可不小。她把这种形式叫作“唱歌作坊”。先是让会场内的男性和女性分坐在不同区域,这样就把男女声部分开了。然后又唱不同的音高,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分坐不同位置,自然就分成不同的声部。大家站起身来分头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这个环节让我有点为难,五音不全,实在不知道自己该算是哪一拨的。就此退场吧,又对后续进程好奇,就僵坐着没动。结果我所坐的这个区域,成了女中音部。惭愧啊,滥竽充数。安辛克莱有教无类,满会场老老少少的乌合之众,就这样被组织起来了。按说日本这个民族在公众场合还是比较拘谨的,但在安辛克莱的调动下,很快就引吭高歌起来,看的我目瞪口呆。心想这位黑人歌唱家,真不愧是水先案内人啊,引领着和平号在加勒比海上歌声震天。她说:音乐在很多时候,比语言更能表达我内心的苦闷和快乐。因为语言是要经过大脑的,但很多东西其实是在我们的身体里,淤积着,它们影响着大脑,大脑却无可奈何。音乐就不同了,那些情绪从肚腹直接升起驻守在我们的胸膛,然后流淌到我们的肩膀,从肩膀就到了手掌,然后是手指,它们能更好地更猛烈地更有力量地传达我们的情感,然后达到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也许我们用语言和肢体还有表情难以传递的东西,却在我们手指的帮助下,完美地输送了出去,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心灵码头。这是神秘的时刻,让我们坐在歌声的翅膀上,飞起来吧。水先案内人(2)……船上因为空间狭小,可以进行锻炼的方式有限。打球吧,语言不通,哪里组织得起球队?再说,轮船摇摇晃晃的,像打乒乓球这样的运动,变的准头很差。乒乓球案子是晃动的,脚下的地板是晃动的,球本身就在晃动,碰上不规则的浪花,它更是踪迹诡异。这么多的不规则运动,组合在一起,就使得寻常的运动项目,变的陌生和不可琢磨。有一位号称从来不晕船的人,打了20分钟乒乓球之后,大叫一声“晕死我了!”,把球拍一扔,就跌坐在一旁椅子上,从此再也不敢问津这项运动。还有一次,船上预报说某日某时举办运动比赛,到时辰了,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参观,却被告知比赛临时取消了。我们说,为什么呢?回答是,现在风浪已经超过4 级,比赛有可能会伤及身体,故此改期。你看,在船上的运动对于训练有素的年轻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我这对一条腿跨进老年阵营的人来说,更不可大意。也不能一直拒绝运动啊。我试着到健身房去练习,但那里常常人满为患,需要排队。我最怕争抢,赶紧退避三舍。再加上那里空气不很流通,空气湿的能攥出水,令人不爽。我去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入内。思来想去,我为自己制定了最简单易行、风雨无阻(太大的风雨也不行,船方会把舱门锁了,让你上不去甲板),不用花钱,空气新鲜老少咸宜丰俭由人的锻炼方式。你可能有点好奇,这是什么锻炼方式啊?说出来你会失望,就是每日三餐之后,沿着和平号的甲板散步。绕一圈大概是200米,走上5圈就是1000米。眼前是翻滚的海浪,船头是翩飞的海鸟,呼吸的是最新鲜的空气,看到的是最神奇的云朵……这难道不是极好的运动方式吗?如果有劲,还可以多走一点。如果没劲了,我觉得5圈就差不多了。贵在坚持,每天坚持3 公里的漫步,应该也还说得过去吧。很多日本人也用这个方式锻炼,通常走得比我快。因为天天一起散步,彼此也熟悉了,他们有时会示意我也走得快一点,不然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我总是微笑着拒绝。船上时有颠簸,走得太快了,万一风浪骤起,地动山摇之前,也不会向你报警,一个趔趄滑倒伤了筋骨,就把美事变成了祸事。再说啦,为什么要脚步匆匆?这样的美景,值得慢慢咀嚼和欣赏,若是把注意力都放到走路上面,就辜负了这天地之间的灵气。由于每天走路的人都基本上是同一拨,大家伙都是半熟脸。有一天,突然发现多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在疾走的队伍中。游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不时地由人上船下船,本不值得稀奇,但这个女子走得不同凡响,并不是很快,但有板有眼,目光炯炯,脚下弹性甚好,让人觉得身手不凡。终于有一天,我在水先案内人的讲座上看到了她。她叫天部井淳子,是日本登山运动员。1975年 5月16日,她从东南山脊路线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登山运动史上第1个踏上地球之巅的女性。我们熟知的中国女子登山队员潘多,非常遗憾地比她晚了11天,于1975年5月27日首次从东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历史的记忆不留情面,在世界登山史上,这个身高只有1 米50 的弱小的日本女子,永远被人铭记,第二位就差了很多。至于第3个登上珠峰的女子是谁,我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有找到。胜者通吃啊。水先案内人(3)天部井淳子至今保持着骄人的记录。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7大陆最高峰攀登的女性,迄今为止攀登了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级山峰141座。她的梦想和目标,是登遍世界所有国家的最高峰,现已圆了49个国家的最高峰。她的脚步不停,记录还在不断刷新中。天部井淳子看起来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是干枯瘦小,和想象中的登山健将大相径庭。“我在山上看到了雪豹。它正在在冰岩上奋力攀登。”这是我听到翻译翻给我的第一句话。因为我们去得稍晚,天部井淳子已经开讲了。就这一句话,马上把人带到了人迹罕至的雪线之上,不由自主屏住气息。天部井淳子1938年9月22日出生于日本福岛县三春町父亲是印刷工人。10岁那年,学校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她说:“记得小学4年级放暑假的时候,随班主任一起攀登的是那须高原2658m的茶臼岳。印象中披在大山身上的应是绿色的草木、烂漫的山花。山谷里流淌的应是清澈冰凉的小溪。夏天山顶上也应是酷暑当头。可茶臼岳的山体是被砂石和火山岩所覆盖.山谷里流淌的是热水(就是温泉)。夏天的山顶却寒冷刺骨……这种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无法给我的体验,让我兴奋着迷。老师带我感知了这‘未知的世界',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憧憬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感受‘未知世界'带给我的冲击和喜悦成了我爱上攀登高山的真正理由。”哈!原来天部井淳子是个受童年经验影响很深的人,学校老师无意间组织的一次活动,造就了这个女子一生的传奇。天部井淳子在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她一无所知之后,开始向往登山。1962年她从昭和女子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同年加入成人山岳会,开始了漫长的登山生涯。天部井淳子不仅自己乐此不疲地登山,还是一个组织家。1969年,她发起成立了只以“女子海外远征”为宗旨的“女子攀登俱乐部”。1970年她作为第一支日本喜马拉雅女子登山队的成员,登上了海拔 7577米的安纳布尔纳Ⅳ峰,实现女性首登,日本人首登。1975年她作为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队副队长,成功登上珠峰,成为世界上首位登顶珠峰的女子登山家。说起这个“世界第一”,真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准备工作从1974年开始,天部井淳子把女儿交给姐姐照顾,离开东京前往加德满都。作为这次探险队的负责人,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督运15吨重的食物和器材上喜马拉雅山,是用牛车长途跋涉。到了牛车也无法行进的时候,天部井淳子雇佣了600个搬运工,才把这些物品穿越森林运抵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第二年,也就是1975年的3月中旬,探险队的全体成员在达库姆布冰峰的大本营集结,15名日本妇女组成了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队,队长是久野英子,天部井淳子是副队长。其后两个月,天部井淳子和她的探险队,开始向珠峰顶点进军。为了登上这座世界最高峰,她们经历了千辛万苦。5月3至4日夜间,在海拔6450米的营地突然发生了一次大雪崩,7名女队员和23名尼泊尔向导遭受雪崩袭击,整个6450米的营地全被雪崩吞没,情况非常危险。好在及时抢救后,全体人员平安脱险了。天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没的队员中一个,她回忆说:“在雪里我一点也不敢动。3岁女儿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想,如果我死了,她怎么办?必须活着,为了女儿,为了我自己,为了所有人。”天部井淳子曾失去知觉6分钟,后来被向导发现获救。最后的冲顶用了6个小时,接近顶峰的路段是最险峻和陡峭的,天部井淳子还背了20公斤的东西-——氧气、照相机、水和食品等。1975年5月16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天部井淳子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当年27岁,男性)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她在上面呆了50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性。想必是吃了太多的苦,经受了太多的惊吓,天部井淳子在登上顶峰之后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可这只是片刻的退缩,天部井淳子并没有停下登山的步伐。她的登山履历让我特觉有趣的是,她不在乎高度,只在乎那山是不是所在国的最高峰,所以就有海拔只有294米的立陶宛最高峰,312米拉脱维亚最高峰,318米爱沙尼亚最高峰,173米丹麦最高峰……真是大小通吃,苍蝇蚊子都是肉啊。还有一点令我感动的是,2000年,天部井淳子完成了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生学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她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喜马拉雅山的垃圾问题》。你可以计算一下,天部井淳子是1938年生人,2000年的时候,她已经62岁了。这个年纪,在每年出征7到8 次到国外去爬山的情况下,还完成了学业,真是不简单。她登上和平号,是2008年,算起来,她整整70岁了。70岁的天部井淳子矫健有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她说:作为一名女性,她的一生所作所为,曾经引起过很多非议。某次,她为妇女登山俱乐部寻求一笔资金(类似于赞助吧),求助于日本社团基金会。基金会的人不屑地说,女人就应该呆在家里,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什么要去登山?天部井淳子说,呆在家里对于一个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妇女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天部井淳子,把登山当成了她荷尔蒙分泌的础石。只要山在那里,她就忍不住磨刀霍霍要去攀登。这种爱好锻炼了她的意志,让她青春勃发,斗志昂扬。 谈到近况,她说,我现在每周都要去爬一次山。说到和平之船的旅行,她说自上船以来,每天都要锻炼。先是每天走10圈,适应之后就每天走20圈。和她相比,我的每天5 圈,惭愧之极。惭愧也是一种收获,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奇女子,这样不断攀登的生涯!阳历的七夕(1)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在日本,人们也庆祝七夕,但他们的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据说日本过去也和中国一样,在农历七月七日过七夕,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后,多数地方的七夕活动,就改在公历的七月七日举行。一进入7月,和平号上也开始酝酿过节的气氛,先是在宴会厅和餐厅过道等公众场合,竖起了人造的翠竹。我有点纳闷,实在想不通七夕和翠竹有什么关系。觉得若非要搭建布景,也应该是葡萄架或是喜鹊窝才应景。后来才明白,这个节日,并不是单纯的爱情,更多是励志。可能是因为主题的改变,和爱情渐行渐远,吉祥物也有所不同了。据说,七夕节是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既然有“乞巧”二字,应该和原来传入时的传统有关)。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我想,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似乎织女没有上过学吧?会写字吗?不知道。我们在文化方面,信奉的是文曲星,读书写字这事,好像不在织女的工作范畴里。不过她织得一手好布,应该是千真万确的。我小的时候,听家中保姆讲过一个版本的牛郎织女神话,说是每日的朝霞和晚霞,都是织女辛辛苦苦织出来的,头一天半夜里织完了,天还没亮就被天兵天将拿去铺在东方天边上。刚刚吃了早饭,又要忙着织黄昏要用的晚霞云朵,辛勤劳作,十分辛苦。那时幼稚的我,并不在乎牛郎和织女的分离,总是想,美丽的彩霞是织女的劳动成果,那下雨时的乌云又是谁织的呢?是妖怪吗?天上还另有一个存满了黑色和灰色线团的作坊,也管织难看的布吗?船上有一位日本女孩,来自仙台。她告诉我说,七夕节在仙台,有400年的历史了,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七夕节有大约200多万人参加庆典游行。我仔细想了想,牛郎织女的故事虽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起码是近些年,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用游行来庆祝的吧?看来仙台人,真是发扬光大了这个节日。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日本都可以找到翻版,比如说日本也有农历春节,也相当隆重。不过,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幅度西化和大幅度的“去中国化”,就在1873年,废除了农历新年,把新年放在阳历的1 月,叫“正月”,顺理成章的,1 月1 日就是元旦,称为“正日”。之后把1 月1 日到1 月3 日叫“三贺日”。正日的那一天,小辈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再到亲友家拜年。长辈也会给压岁钱。和咱们过春节一样,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不过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吃的不是饺子,而是砂糖竽艿、荞麦面等等。之后要连吃3 天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过年前的那一天,就是咱们的除夕日,日本叫做“大晦日”,这一天要做“大扫除”。(咱们好像是从腊月23日就开始扫了,比日本人的大扫除,要早一个星期。)日本人也有贺年片,叫做“年贺状”。每年我收到日本友人寄来的这种“状子”的时候,都觉得有趣。阳历的七夕(2)日本人在改造中国节日方面,很有一套。比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端午节,这个节日,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现在已经日本本土化了,与中国早先赋予这个节日的的意义大不相同了。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则是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因为端午有了刀兵之气,已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主要和月亮和团圆有关。特别是现在中秋成了法定假日,和附近的星期六星期天一联盟,就成了3 天的小长假,大家的重视就更上一层楼。在日本,这个节日和月亮的关系不大,8 月被称为豆明月。因为正值大豆的收获季节,庆贺这个节日,主要是希翼大豆丰收。所以日本人而对中秋节远远没有中国人重视。这一天现在已经作为日本的敬老日固定下来,似乎是把重阳节的主题也归纳其内了。日本民族不仅仅善于模仿,而且“老瓶装新酒”,加入诸多民族特色,让这些传统的节日,虽然在时间上与中国虽然相似,内涵已大不相同。还是回到七月七日吧。七夕的传说也是源于中国,日本人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励志的节日。在咱们的故事中,下凡的织女私自与牛郎成亲。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抓回天宫,牛郎担着担子,两个箩筐里,一边挑着一个孩子,好不凄惨。王母娘娘不动恻隐之心,反倒在担着孩子追赶妻子的牛郎面前,用发簪划出了一道浩瀚银河,从此只允许他们一年一度鹊桥相会。这基本上是一个歌颂纯真爱情的反封建故事,是一个自由恋爱的悲剧。其中无奈伤感是主旋律,也不乏坚持和期待。这个故事和七夕节一块儿移植到了日本,日本人把它动了整容手术,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说的是牛郎和织女在天帝撮合下结为夫妻,但婚后牛郎不再勤于放牛,织女懒于纺织,两人才被天帝分开。为了争取一年一次的相见机会,牛郎和织女从此努力工作。仰望星空千古感伤的故事,变成了励志教育的教科书。可能是因为这种换汤又换药的差异,日本的七夕,不再悲苦和情意绵绵,更多的是喜庆和祈福。七夕节期间,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神仪式则是其中的“重头戏”。盛大的仪式从七月七日凌晨1时左右进行,此时群星都已升到天顶,是人们仰望牛郎星、织女星和璀璨银河的最佳时刻。最富有日本特色的七夕风俗是写纸笺许愿。七夕节期间,日本的神社、商店等公共场所都会辟出专门的地方,移栽一丛婆娑的翠竹。人们在五色纸笺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用丝或线将纸笺挂到竹枝上。在靠海的地方,人们通常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凌晨,趁天还没亮的时候,把写着自己心愿的纸笺扔到海里。据说,这种风俗始于江户时代,是日本人的独创。也许是因为出门在外,思家心切,所有的节日都让人格外郑重和在意。七夕之前,和平号的翠竹上面开始悬挂缤纷彩饰。各色纸笺如蝴蝶般扑倒了翠竹上,绵绵密密的几乎看不到假竹叶了。有一点像挂满了礼物的缩略版圣诞树。由于纸条太多,假竹子有点不堪重负。我本来也打算写点什么表达祝愿挂上去,后来一看祝愿太拥挤了,估计日本的织女也顾不上惠及我这个外国老太太的愿望了。本人老眼昏花,持针手抖,早已是做不成女红了(年轻时的最高水平,也就是在军裤膝盖上打一针脚粗大的补丁),就不祈了吧。至于字写得漂不漂亮,也已定型,老大徒伤悲,认了把。拉着芦淼在这丛翠竹下照个相,留作纪念。在日本习俗里,当七夕的庆典结束时,供品和竹子上的纸笺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和平之船是环保先锋,虽然大海对于这区区几张彩纸可能并不在乎,但还是没有人把纸笺丢入大海,就只能让它们孤寂地在假竹子上慢慢枯萎了。好在,大海是和天空接触最频繁最紧密的地方,接触的面积也是最大的。这些心愿就是不埋在水中,也能直捣天庭。可能你要说,和天空最接近的地方,应该是高山啊!比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啊!我觉得接触这个事,不但要有高度,还要有宽度。比如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多么小的一块地方啊,至多能站上几十个人吧?因为没去过,只是看着别人登顶的影像资料猜测,可能不准。但不能容纳上百个人站在峰顶,估计是没错的。可大海,无边无际啊!半夜时分,假如没有风浪,你走上甲板,可以看到万籁俱寂万物轮廓俱失,世界上仅存两样永恒波动的物体,相互舔犊情深。这就是蓝得发黑的大海和黑得透蓝的天空。在这里,有世界上最辽阔最亲密最生死与共的接触,风和雨、水和汽、古和今、生命和死亡……所有的信息都毫无保留地交换着,包括万物的前世今生。 你还有什么心愿,不能飞抵它的胸膛?最后的金发女子出生地(1)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他们不仅皮肤的颜色不同,头发的颜色也不一样。东方人是黄种人,黄皮肤、头发是黑色的。而传统的欧洲人是白种人,白皮肤、头发都是金黄色的,非洲人是黑皮肤黑头发……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据研究,头发的颜色是由头发内部含有的色素种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头发中含有三种色素,它们分别是优黑色素、红黑色素和嗜黑色素。头发中所含上述色素的比例不同,也就出现不同颜色的头发。人类的头发有黑色、黄色、红色和棕褐色之分。大体上看,黄种人的头发是黑色的;而白种人的头发是金黄色的。在全世界走了一大圈,我的感觉是黑颜色头发的人最多。为什么这么说呢?亚洲人的头法基本上都是黑色的,这没有疑义。非洲人也是黑发,此乃不争之事实。美洲土著人,如果不是和欧美人混血,绝大多数人也是黑颜色头发。因纽特人更不用说了,印地安人也是黑发。澳洲的毛利人是黑发。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多黑发。这让我对黑发生出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我是医生出身,对人的生理特征,有一种职业探究欲。查了资料,得知形成头发颜色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人类的进化和遗传因素,这与肤色不同的道理是一样的。黄种人长期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使得祖先的皮肤及毛发中黑色素含量增多,以对自身进行保护。这样,一代代遗传下来,头发就是黑色了。欧洲人多生活在目光稀少的寒带地区,紫外线较少,皮肤和毛发内黑色素含量较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金黄色的头发。黑色素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的摄入,所以气候炎热日照强烈的热带非洲,无论肤色和头发的颜色,都达到尽可能黑的程度。这是人类进化、适应自然的结果。如果有人要问莎士比亚、哥伦布、哈里王子和妮可?基德曼的身体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大多数人可能不知所以。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都有一头独特的淡黄色中透着红色的头发。基因科学家声称,红发人的历史不会延续太久了,生来一头美丽红发的人会越来越少,可能在100年之后就不再有红发人种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说,天生红发的人在全球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足2%,红发是几千年前北欧人的一种基因突变“创造”出来的。全球化的发展,拓宽了择偶地理选择性,降低了红发人碰到一起的几率。红发人的后代中,就很难再现纯粹的红发这一遗传体征了。如果夫妻两个人中有一人是天生红发,另外一个人是金发,那么他们生下的宝宝就是淡黄色头发。苏格兰红发人种占全球比例最大,据估计,40%的苏格兰人携带红发基因,而13%的苏格兰人长着一头炫目红发。专家预测,到2060年,天然红发可能会消失。不过,基因也不会一点反抗都不做,就悄悄地隐退了。它们会无声无息地隐匿于生殖系统中,数代人之后也许会猛然蹦出一两个红发后裔。《国家地理》杂志说,红发的由来估计是这样的——最初,红发基因对人体有益,可增大日照生成维生素D的能力。不过,携带这种基因的人更易患上皮肤癌,并且对热和与疼痛相关的敏感性更高。所以会慢慢被淘汰。某年我在国外旅行,同行的女子十分关注别人的头发。地铁上,她会悄悄附耳细说,你看到边上那女子的头发了吗?最后的金发女子出生地(2)我说:“看到了啊。怎么啦?”她说:“你注意到头发的颜色了吗?”我说:“金发啊。”她说:“你不要被蒙骗了。再仔细看一看。往她的头发根上瞅。”我不明就里,佯装无意多瞟了几眼。那女子的发根是褐色的。像咱们的老年人,染发不及时,发根显出虱虮样的白色。只是这上头是金发底下是褐发的样子,一时找不到恰切的比喻。我点点头,证明发现了秘密。又一次,在超市排队结账。同行的女伴又向我眨眨眼睛。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到前面有一位中年妇女,染着金发。不过因为是在背后,得以不动声色地从容观察,看到金发下约一寸处,露出的都是灰发。因为马上就轮到我结账了,故没有观察清楚,这女性到底是天生的灰发,还是黑发变的灰白了呢?总之,要从斑驳的灰发染就灿烂的金黄色,这不是一个小工程。那女子染的不很彻底,显出奇怪的灰烬般色彩。没事老盯着别人的头发干吗?我腹诽。推着购物车走出人们的视野,女伴说:“你看美国金发的人多不多?”我说:“当然多。这些天,我看到的女子,几乎都是金发。”她笑说:“你差了,被他们骗了。天生金发的人,在美国很少,绝大多数都是染的。这就是西方国家的染发业为什么如此发达,因为染不了多久,发根就会冒出来,就露馅了,只好再接再励地染发。”我说:“这能够理解。中国人也有染发的,如果不染,就会露出马脚。所以,染发是会上瘾的。”女友说:“中国的事情还简单一点,主要是老年人把花白的头发染黑。可是在美国就不同了,不同发色的人,都愿意把头发染成金色。这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工程,要染一辈子呢。”我说:“染发剂有毒。长久用下去,很有危险的。”女友说:“他们也知道。不过,金发有很多好处呢!你知道什么人才有最纯正的金发?”我说:“不知道。”女友说:“只有央格鲁撒克逊人!金发就表明他们的祖上是从欧洲来的,血统高贵。”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直到10000年前,地球上的原始人一律都是黑头发和黑眼睛,北欧女子是在冰河时期快要结束时,才开始出现“金发碧眼”的特征的。那里气候恶劣,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更多的狩猎活动,以便猎取到鹿、野牛和马等动物作为食物。由于这些狩猎活动通常由男性进行,很多男性都因此死亡,使北欧地区形成了男少女多的独特现象。 由于男性缺少,“物以稀为贵”,女性们的性竞争就显得非常激烈。正是在那时,开始发生基因变异,一些女性的头发渐渐变浅,成为金黄色,她们对男性配偶更具有吸引力。当金发女郎和黑发男性发生性关系后,金发基因就一代代遗传下来,导致欧洲大陆的金发男女从此就越来越多。加拿大人类学家彼得?弗洛斯特说:“金发女郎的出现,是早期欧洲女性面临性选择压力的结果。面对很少的男性,原始女性必须进行竞争,才能获得潜在的丈夫。而金黄色头发可能会刺激大脑中的性吸引因素,原始男子面对许多黑发女子时,里面一个金发女子可能最会被他选出当配偶。”英国中兰开夏郡大学教授约翰?曼宁称,金发女郎之所以得到原始男性喜爱,还因为她们可能拥有更高的雌激素水平和更高的生育能力。曼宁说:“如果你在极端寒冷的气候和食物短缺状态下只能养活一个妻子,如果你不得不走很远的距离去打猎,那么你必须确保你娶来的女人拥有高生育能力,可以为你繁衍更多的后代。”直到现代,金发女郎对人们依然充满了吸引力,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和法国影星碧姬?芭铎更成为了金发美女的象征。然而,因为携带金发基因的人种已越来越少。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家预言,地球上最后一个金发女郎将可能在2202年出生于芬兰,在此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金发女子了。哈!如果这些研究正确的话,金发的出现,说明那时的欧洲果然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比其他的地方更险恶。所以其它地方的人,都可以保留着黑发基因,不必发生大规模的变化,欧洲的女子却必须让自己“适者生存”。10000年前,当时的欧洲穴居人由于打猎伤亡,造成男性奇缺,一些原始女性为了增加对男性的性吸引力,开始发生基因变异,进化成金发碧眼的美女。金发美女将会在200年内绝种。又是一个将在200年内绝种的发色。把这些有关发色的小资料收集在这里,并不是说黑发就有什么可骄傲的,但同理,金发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不过是大自然按生存法则发牌时的一个小例子,不必分出高低贵贱。这些年,国内的女孩子也有爱染金发的,可能不一定谙晓这其中的斗转星移,但中华文化中“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我觉得还是有道理。起码,不用受染发剂之荼毒,对健康有益处。以头发的颜色来寻找配偶,那是10000年前穴居的人水平,现在当然要有新的标准了。这世界上,有些人肤色如雪,有些人黄白相间的(注意啊,我说的是肤色介于黄色和白色之间,而不是格子布似的,一块黄一块白的),有些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巧克力色的,有些人……有些人已经无法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了,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汇集了各国各族的基因,成为了一只强大的人体基因调色盘。丑闻缠身的美国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1975年生于加州。据说父亲分别有美国黑人和印第安血统。母亲则分别有泰国、中国、荷兰血统。如此推算,伍兹本人有1/6中国血统,1/6泰国血统,1/4黑人血统,1/4印第安血统,1/6荷兰血统( 我查找的资料不一定准确,如果错了,诚恳道歉)。人类血统的大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没有哪一种肤色或是发色,比别人更高贵。我们都是大海的儿女。喜欢一句禅语——说话时便说话,行走时便行走。死亡时便死亡。套用一下,该黑发时就黑发,该金发时就金发,该变白时就变白。皆是基因的戏法,不分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