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3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温翠芳.唐代长安西市中的胡姬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西域研究,2006(2)注8:龟兹、于阗,均为古西域绿洲国家,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注9: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注10:李端《胡腾儿》。注11:施肩吾《戏郑申府》。五谷轮回,人有三急欢迎使用纯天然绿色循环模式洗手间,可爱的猪仔陪您一起方便!【厕所】亲爱的唐穿团客人,当您跟我们的导游一起领略过大唐王朝的壮丽山河、风土人情、美酒佳肴以后,为了能让您的穿越之旅安全顺利,还有很多不太高雅华丽、人们都尽量避免提到,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事必须交代清楚。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阅读这部分章节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边吃东西边看,除非您正在减肥打算控制食欲。话又说回来,唐穿团的客人您减什么肥啊亲……言归正传,您穿越成长安城里的一名贵族男子,在春秋天气适宜的日子里跟一群朋友出城打猎,架着鹰,牵着猞猁,带着狗收获颇丰。眼看天色晚了,有个朋友说他家在附近有一处庄园,于是大家一起去吃饭投宿。现成的新鲜兽肉烧烤起来,朋友的家人搬出大坛自酿米酒,你们一边吃喝一边行令歌舞,您醉醺醺地吃饱喝足了正高兴着,肚子里一阵叽咕乱响,得,五谷轮回,人有三急,赶紧出去找地方吧。捂着肚子溜出宴会厅,您抓住个男仆人,张嘴问:“洗手间在哪里?”回答您的肯定是一副张嘴茫然的听不懂表情。“卫生间?化妆室?WC?toilet?……厕所!茅房!”真是的,这种时候还玩什么优雅含蓄小清新啊。终于听懂了您吼出来的后两个词,仆人转身带着您弯弯曲曲绕走上好一阵子,到了一面院墙边,指着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行了,这就是,您自个儿进去方便吧。这间小房子呢,简陋点可能连屋顶都没有,更没有窗子,就是四面墙中间有个门洞的样子,而且还建得比较高,您得登上一道石阶或者木梯子才能进门。三步并作两步上去,哎哟,我去!这股子味……为大家的消化系统着想,这里就不仔细描述房子内部的景象了。实在是急得不行了,您也顾不上什么卫生条件了,挑着拣着能下脚的地方挪到地面上那个坑洞前,撩衣服一蹲,嗯,爽!然后呢?您抬头左顾右盼地寻找雪白柔软的卫生纸?别做梦了吧,在汉唐时代,“纸”可是贵重物品,特别是没写过画过的净纸,拿来给您收拾残局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是在有大量废纸的地方,比如有钱文化人家里,或者成天抄经的佛寺、写账簿的商铺里,您还可能弄到一些正反面都写满字画、实在没别的用处的旧废纸张用来方便。但即使这样,很多人也会喊着“敬惜字纸”的口号反对这一做法,因为在他们看来,美丽的汉字是神圣不容玷污的。专门用于个人卫生的“草纸”在上层贵族社会成为日常用品,大概要到宋元以后了,而在广大平民百姓当中这玩意儿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算奢侈品呢······[注12]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的田庄里,如果主人很挑剔、生活质量高,奴仆们又不敢偷懒,那算您运气好,厕所角落里可能放着一笼类似于筷子筒的东西,筒里插着十几根扁平的竹签子或木签子,这就是用来解决后事的“厕筹”或者叫“筹片”了。抽一根出来,练习着用用吧。其实这是最环保的工具了,因为一般都会反复循环使用——当然,讲究的人家用完一次以后,会放置在固定地点,由奴仆们拿走清洗过才再度投用。不讲究的呢?呃,不细说了,您自己想象。您觉得这样太可怕了?其实,在主人不经常居住的田庄别业,厕所里很可能连“厕筹”都不给预备。那怎么办呢?有经验的古人会在如厕前,路上拣块石头、土坷垃甚至揪几片大点的树叶子,就用这些解决了。再多说几句,您知道在东汉之前,书写用纸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是用竹子或木头削成扁片“简”,在简上写字,对吧?那些写满了字,再没别的用处的“简筹”,有时候也会被拿来如厕用。比如敦煌马圈湾、悬泉和汉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上面写了很多有价值的珍贵信息,但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从茅坑里掏出来的……当时人可能觉得这样废物利用方便节省,用得挺爽,但你们考虑过后世考古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巨大压力吗,祖先们······场地环境和完事后的问题还不是您会遇到的全部麻烦。就是在过程当中,您好不容易觉得松快一点了,刚出一口气,只听“吭哧”几声,身下突然伸出一张长嘴,两排獠牙张开,对着您的命根子就过来了——哎,不要叫得这么惨嘛,没事没事的。从坑洞里拱上来的长嘴君,目标不是您身体上的零件,人家只是在趁热乎吃环保餐而已。您问这猪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间厕所的位置比较高、要登台阶上来吗?那是因为它就建在猪圈的上面,一墙之隔,一板之下,就是二师兄们的地盘啦!赚到了吧,方便的同时还能跟主人圈养的猪仔们联络感情,古代人的生活就是绿色健康亲近自然,啊哈哈!这种茅厕和猪圈连在一起的“连茅圈”,基本形式在我国延续了两三千年都变化不大,直到现在,一些农村里仍然能见到。这种厕所的好处就不说了,它最大的害处是容易交互传染人畜寄生虫病,另外呢,占地面积也比较大。在农村、在郊外田庄里还好说,如果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家,弄个圈养猪可就不太容易了。您从朋友的郊外田庄回到长安城内自己家里,过半天又想去方便了。您家地方不算小,有独立的院落,但也没大到能弄个猪圈还不影响居家市容环境的地步。那么厕所该建在哪里?跟我来,走出正堂和居住的厅房,一般人家的厕所都是一间独立的小房子,建在院子的某个角落里,有屋顶有四面墙,有的木门上还有小洞,人们在内方便时可以通过门洞看到外面。如果不巧也有人这时候想来如厕,里面的先到者可以大喊一声,提醒后来者忍上一会儿,避免尴尬情况发生。厕所里面呢,通常是先在地下挖一个大坑,或者埋下一口大缸,坑上或缸上用木板或石板铺好,留出缝隙供人蹲用。有的人体弱,蹲不住,那么可以用专门的坐器,当时叫“厕床”,样子像是现代的马桶圈垫,下面有腿支在板缝两边,其实整体看上去像个环形的板凳,中间镂空。这种坐便器在战国晚期就有了。[注13]不管是蹲着也好,坐着也好,提醒您,方便的时候尽量别往下看。下面的旱厕粪坑里可没有水冲,蓄积既久,各种生物都十分活跃。至于那一阵一阵冒上来的气味,躲也躲不过,没办法,忍着吧。据说有那富贵皇族人家,在厕所里专门放着干枣用来堵鼻孔(然后被傻女婿当零食吃了)。地下挖的坑洞或者埋的瓦缸再大,也有填满的一天,那怎么办?别担心,唐朝已经有人专门以“剔粪”为业了,也就是后世的“倾脚头”“掏粪工”,他们专门负责从城市的厕所里清走粪便,然后作为上好的肥料卖到农村去种田用。这个行当虽然污秽被人看不起,利润却是很高的,历代都有干这一行发大财的人,后来甚至还成了被黑道把持的行业呢。[注14]不过应该说,职业清粪工们的工作范围,有一大部分是各种公共厕所。对,公厕这东西在我天朝也很早就出现了,《周礼》就有明确记载,位置一般是在主要道路的旁边,样子和上面描述过的普通人家厕所差不太多,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有男厕女厕分开并列。这些公厕也有管理人员,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运粪赚钱,打扫厕内环境只是附加工作。因为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积肥种田”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维护市容清洁卫生。也因此,掏粪业的服务网络很可能覆盖不到城市里的所有人家,有些城市居民人家会在自己家院墙上挖个洞,把厕所设在这里,很没公德地往门外道路、公共空间里排泄污秽。为此,《唐律》里特意明文规定:允许百姓往院外排水,但不允许排倒脏污,违者要被打六十板子。[注15]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出台这种法律,本身就说明这一现象已经比较常见了,所以唐朝城市街巷里的公共卫生,恐怕真是好不到哪里去。看到这里,您已经恶心反胃得不想穿到唐朝长安城了?呵呵,说实话,在当时的年代,我天朝的城市环境卫生恐怕是全世界(已知的“旧大陆”)最好的,您知道当时的欧洲城镇居民怎么处理自家排泄物吗?用桶子接完,直接往街上一倒!特别是住二楼以上的,连提下楼都不用,开窗子往外一倾,哗啦,完事。所以当时欧洲人走在城镇街上,时不时被天降肥沃浇灌一身,都习以为常没啥可埋怨的。当然,上面也说了,我天朝唐人收集处理城市粪肥主要是为了种田用,这是我们农业社会的一个特色,而欧洲国家就没能建起这么一个城乡资源利用的系统。结果对比,我天朝不但市容环境相对较好,农村耕地肥力、粮食生产率也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欧洲国家。后者因为土地肥力匮乏,普遍必须实施“休耕轮作”,即一块土地耕种一阵子后再撂荒一段时间,让它恢复自然肥力。唐朝一般人家里最常见的厕所,就是上面说的这样子了。如果您到皇宫内、宰相府里、特别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做客,可能会见到一些“高级厕所”,比如供人坐着出恭的“厕床”弄得非常舒适,用软垫子来抚慰尊臀、解放双腿,厕所里有干净光滑的筹片备用,地上还燃着香炉来缓和异味。甚至,坑洞下面不是恐怖的长期积蓄物,而是一次一清的缸桶,缸桶里还放些木屑、草木灰、败絮等吸味用的碎物,尽量让整个过程无声无臭。还有更夸张的,厕所里站几个浓妆艳抹的婢女,手里捧着香炉、厕纸或厕筹、洗手水盆、手巾、更换衣物,瞪着大眼睛看您,准备等您完事以后服侍洗手换衣服。这阵仗一般人可消受不起,真有人蹲、坐、站半天,被围观得浑身不自在,脸憋得通红却死活出不来事的。不管怎么说,只要家里有地方有条件,唐朝人建造住宅的时候都会同时再建一个独立的厕所房,而且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大部分人也都习惯了有情况时去厕所解决。比如隋文帝杨坚有一次跟儿子发脾气,就抱怨说自己闹病拉肚子,想睡在离厕所比较近的房间里都被熊孩子闹得睡不成。[注16]按理说以他老人家的地位,在卧室里放个马桶然后让宫人奴婢负责清理不是更省事吗?可他就是愿意自己跑厕所,那有什么办法。尽管如此,在普通人家里,类似于“马桶”功能的便器仍然是生活必需品,因为确实有很多时候跑出居室去蹲厕太不方便,比如月黑风高的时候、打雷下雨的时候、患病生娃的时候······而且唐朝一般人家普遍家里都蓄养奴婢,对于做主人的来说,在室内方便完然后丢给奴婢处理,唯一麻烦的就是室内可能有股味道不容易散除。可以说,对大部分唐朝人而言,选择跑厕所还是坐马桶,纯属个人生活习惯问题。说说您穿越过去能在家里看到的“马桶”吧。这玩意儿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男女通用经常用来接大号的,基本上是木制的容器,可能内外都涂了漆还画上花,带盖子。早先可能是方形的,后来慢慢变成圆形坐桶。古老的叫法是“牏”和“窬”,后来也被叫为“行清”“清器”“便器”“亵器”等,“马桶”这个词是由“马子”或“木马子”演变来的,不会早于唐朝出现。另一类便器是男性专用的承接小号的东西,从南北朝至唐宋都流行烧铸成一只仰张大嘴的陶瓷带柄虎形壶,文雅的叫法是“楲”,一般人口语则直接叫“虎子”——等下,客人您注意了,这是唐朝以前流行的叫法,入唐以后,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虎”字要避讳,更不能用在秽器上,所以人们逐渐改叫“马子”。嗯,后来这个词又变成了一个带侮辱性的称呼语,具体怎么回事您自己想吧。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韩)金光彦.东亚的厕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日)光藤俊夫,中山繁信.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注12: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若有筹片,持入亦佳。如其用罢,须掷厕外。必用故纸,可弃厕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四: “应用土块或以树叶,或将破帛故纸而净拭之。”北齐《颜氏家训》:“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唐《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用厕筹……不得用文字故纸。”《元史》里出现了厕所专用纸的记载,《列传》第三:“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注13:2007年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楚文化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这种漆木坐便器。注14:唐代关于城市粪便售卖产业的记载可见张《朝野佥载》卷三:“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里中谓之‘鸡肆’,言若归之因剔粪而有所得也。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有士人陆景旸,会邀过,所止馆舍甚丽,入内梳洗,衫衣极鲜,屏风、毡褥、烹宰无所不有。景旸问曰:‘主人即如此快活,何为不罢恶事?’会曰:‘吾中间停废一二年,奴婢死亡,牛马散失;复业已来,家途稍遂。非情愿也,分合如此。’”另唐法砺《四分律疏》卷三十九:《衣犍度》中也提到有“市中巷陌粪扫”这一行业。注15:《唐律疏议》杂律十六“侵巷街阡陌”条:“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注16:《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高祖因作色谓东宫官属曰:‘……我为患利,不脱衣卧。昨夜欲得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特殊日子,怎么办呢?用来制药?【妇女卫生】亲爱的唐穿团客人,领略过绿色环保的古代厕所以后,您的呕吐止住了没有?恶心症状减轻了吗?穿越欲望降低了吗?希望您的神经够坚强,因为考虑到穿越团的安全和谐,我们必须提醒您注意的类似事项远不止“厕所”这一处。上次谈唐朝人的如厕问题,主要是从男性的视角来说的,因为他们活动范围大,遇到内急时的状况可能比较复杂。相比之下,妇女的大部分活动是在自己家里进行,解决个人问题的地点和方式简单固定些。不过这也不一定,因为女性在隐私方面的麻烦更多,比如每个月都有的那几天吧……那几天在古代叫“月事”“月经”“月信”“入月”“天癸”,还有种种隐晦避讳的说法就不细讲了。美女您穿越到唐朝,一觉醒来,发觉内衣上一片血红,第一反应是什么?开了柜子找卫生巾?算了吧,别费这力气了。唐朝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棉花都没种植,上哪里去找棉絮给您做卫生巾?这玩意儿现代女性都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但其实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的发明物。穿越回中国古代社会的妹子们就别惦记它了。如果您打算穿越回去“发明”卫生巾,也请选择穿越宋朝以后,才能找到制作材料,谢谢。那么当您流着血在唐朝的床上醒来以后,该怎么办呢?请轻声呼叫身边的婢女,或者亲近的女性家人,问她们“月布”在哪里。顾名思义,“月布”就是放置在下衣和身体之间、专门用来吸收经血的布块,一般是用旧衣物、帐被等改制成的。什么?您说一块布能吸收多少,会很快洇湿漏出?那就一次多垫几层呗。多垫几层也坚持不了多久?那就隔一阵子换一次新的嘛。您说换得这么频繁太麻烦太不方便了?那这几天就尽量别出门,老实待在家里甚至卧室里吧。跟家人说“不舒服”“病了”,基本上都能理解是怎么回事。您认为用这么多“月布”很浪费很昂贵?又想岔了吧?您以为这是一次性卫生巾,换下来直接扔?别做梦了,绝大多数妇女包括后宫妃嫔在内,“月布”都是用完清洗晾干、循环使用的,区别只在于贵族妇女的沾血月布由她们的奴婢去洗,而平民妇女只能自己动手洗而已。“月布”是最简单低级的用品,要问它是哪个朝代开始有的,大概早在有“哎呀衣服破得没法缝补了怎么办”这一情况出现时,一些聪明的妇女就想到把破衣服剪开用来处理自己身体不便了。再往后发展进化,又出现了“月经带”这种更高级一些的用具,并且一直持续使用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被大规模推广开的一次性卫生巾取代。就是现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年龄较大的妇女,很可能仍然在使用它呢。“月经带”的基本形制是:用厚布缝成一个长条形的前开口袋子,大小形状基本跟现代的长卫生巾差不多。袋子四角再缝上几条绳带,用来将布袋绑系在胯下。不过,这些还不是全部,在实际应用之前还需要再添加些别的。您起床发现自己流血了,从床垫下或柜子里找出月经带,别忙着往身上系,揣在怀里悄没声地先去厨房——对,厨房——不是去偷吃或者往锅里投奇怪东西啦,别想歪——您走到那台大灶前,弯腰从灶洞里掏一把灰出来。当时所有家庭里做饭烧水都是用柴草的,所以灶里的草木灰炭块非常丰富,也很容易弄到。躲着点人,把月经带拿出来,从前面开的小口子里装灰进去,尽量多装些而且要均匀地铺开,铺一厚层。这些灰粉就是月经带里的吸血主力了,经过高温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病毒传染,纯天然材质、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的会对皮肤构成敏感、损害的成分,什么杀菌剂、防腐剂、酸化防止剂、人造香料、人造色素、油脂和表面活性剂统统都没有哦!灶灰的坚持时间也比几层旧布持久得多,而且是“抛弃式”的,过半天一天解下来,把吸饱血的灰块倒出扔掉,再抓几把新灰装进去继续用,又能撑一天半天,这样就降低了妇女们清洗月布的劳动量。宋朝以后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有条件的人家也用旧棉絮代替草木灰,但外面那层“月经带”模样变化不大,倒是有巧手女子给它内外绣彩镶滚、富装丽饰,跟春宫、睡鞋什么的一起成为“闺中秘宝”。当然了,“月经带”和“月布”也有非常多隐讳代指词,其中在明清之际比较流行的一个隐语是叫“陈妈妈”或“陈姥姥”。为什么姓“陈”?因为都是用“陈旧”的布头布料制作的,“妈妈”则是“抹抹”的转音,后来又转借为“姥姥”。至于现在流行的隐语“大姨妈”是不是也从此发展而来,就不能确定了。[注17]穿越到古代的娇小姐们,洗月布嫌麻烦手冷痛经,做月经带嫌抓灰手脏,想多垫几层卫生纸应付应付?上一篇不是说了吗,就算是两面都写满了字画的废旧纸张,老夫子们也坚持必须“敬惜”,不同意拿来处理个人卫生。而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用字纸来处理月事,在主流价值观当中是比拿来拭秽更加严重卑劣的行为,因为人们普遍觉得“女人月水”是天底下最阴毒、最脏污的事物。《明尼戒法》规定尼姑们行经时应穿着“遮月期衣”,以免月水从两边流出污染衣物。倘若行经期间到访俗人之前,应先表明“我有病”,俗人表示明白则但坐无妨。若未曾事先告知自己“有月水不净”,而坐污他人床褥的尼姑,戒律指斥“如似淫女贼女有何等异”!在这么奇葩的社会里,秉承着“以毒攻毒”“阴阳相克”等各种奇葩观念的男性,倒也承认女性月经并非完全腌臜无用,还想出了不少异想天开的利用方式,比如,用来制药。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东晋《肘后备急方》到唐代《本草拾遗》《千金要方》等,里面各种用女性月水、月布和药治病的方子,随手一翻就一大堆。至于使用方式,有用新鲜血水敷涂伤患处的,有直接饮用的,有用沾血月布热敷的,也有把月布烧成灰加入药剂里喝掉的。那么这些聪明的古人认为女性月经能治疗什么病呢?哦,那也是相当多啊。打个比方,如果您家有男人上战场跟人打架,不小心中了一箭,箭头陷在咽喉胸背里取不出来,那么就赶紧取女人月水或月布给他涂抹中箭处,据说金属箭头就会自动蹦出来。不成功说明剂量不够,再给伤者嘴里灌月水、把月布捂在伤口上不放,直到折腾完最后一口气为止。按马王堆《养生方》的说法,如果您想练习轻功,那么可以把少女初潮的月布揣在怀里,就能“增强腿劲、养生补强”,努力去当个神行太保。其他比较常见的用法,还有用来解箭毒、治刺伤、疗久疮、解“马血入疮”之毒,治丹毒疮、豌豆疮、痔疮、虎毒。如果混在酒里服用,还可以治蛊病、霍乱、女劳黄疸、胞衣不出、交接损卵缩筋挛。上面是说以月经为主要药物的疗效,如果和其他本草药搭配,还可以治疗妒忌、痈疽、久咳不止、癫痫、溃烂、肠(病颓)······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行医用药是一项寂无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难言玄的活动,参与者必须自能觉悟体真意、普施慈怀挽狂澜,差上一点儿都不行,所以按以上方法来用药治疗,能不能把病治好取决于天意。万一发生不幸,那是你病家心不诚、意不正、缘法没到、前世冤孽索魂,跟医生和药方都没关系的哦!除了用来治病以外,古人还认为女性月经是“天下至阴之物”,可以拿来驱邪做法事,对付阳气过盛的东西,比如番邦蛮夷的洋枪大炮······好在这么奇幻荒诞的一幕您穿越到唐朝是看不见的,所以就不细说了。最后再说个生活习惯的问题。其实古代的一般平民妇女,被大姨妈困扰的时间并不如现代女性这么久。因为营养水平低、人均寿命短,她们的初潮晚、绝经早,而在生育期内,又没有避孕的观念和方法。十六七岁来潮嫁人以后,就处在不间断地怀孕——哺乳——恢复行经——又怀孕——又哺乳这个循环区间里,正常月经期不会太长。所以已经拥有了现代卫生条件的美女们忆苦思甜一下,跟生育期间的痛苦相比,大姨妈带来的麻烦还是可以忍受的吧!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李贞德.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台北:三民书局,2008注17:(明)李梅实《精忠旗·银瓶绣袍》:“[贴]我又偷了一块袍缎在此,拿与哥哥。[丑]好做陈妈妈。”(明)冯梦龙《双雄记·胡船透信》:“[小净]还有两顶巾儿。[内]也没了,做陈妈妈用了。”《醒世姻缘传》第六五回:“又将那第三个抽斗扭开……又有两三根‘广东人事’,两块‘陈妈妈’,一个白绫合包。” (明)汤显祖《牡丹亭》:“做的按月通经陈妈妈。”此为双关语玩笑话,既指人物“陈最良”,也喻月经布。用栉篦去除头垢虱蚤,不但环保省水还能够占卜运势呢!【洗头】亲爱的唐穿团成员,如果您还没被如厕和妇女卫生状况打败的话,继续我们不愉快的穿越真相之旅。您早上醒来下床,捏着鼻子完成了自然生理需求,又感觉到头上和身上发痒。低头闻闻自己,一股馊臭味扑鼻而来,得,也不知道您穿越进的这个身体多久没洗澡了。现代人哪儿受得了这个,叫来奴仆吩咐:“准备热水,我要洗澡沐浴。”“洗澡沐浴?”奴仆愣了一下,好像不太确定您到底要干什么的样子。也难怪,您随口说出来的这四个字,现代人都能理解是指的一种清洁活动,但是在古代,最早的时候这四个字可是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行动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洗头发、洗身体、洗手、洗脚,各有固定字眼表示。当然到了唐朝,这四个字的意义区分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一般家仆也不会再往洗手洗脚那个方面想,可能也就是要再确认一下:“主人是要洗头发还是浴身?”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因为古代人正常情况下洗头发要比洗身体频繁。大家都知道中原汉文化圈里是不主张人们正常情况下剪短头发的,对吧。您摸摸自己脑袋,无论男女,都是让头发自然生长,长了以后为活动方便不碍事,就盘起来梳成各式发髻固定在脑袋上。当时又没有什么硬化路面,室外尘土飞扬,所以经常在室外活动的男性们都愿意再在脑袋上戴冠、帽子或至少裹一块布巾,一方面是帮助固定发髻,另一方面也可以隔离尘土,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头发干净。虽然如此,在那种外部环境中,头发还是会在几天内变脏的,所以先秦时代的《仪礼·聘礼》中就明文规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鼓励人们每三天洗发一次,每五天洗澡一次。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真具体执行起来,也就有钱的达官贵人家有那个条件容易坚持。一般的小官吏、书生、士子家庭,即使爱干净喜欢洗浴,这方面的高耗费也往往逼得人能省则省、能少则少。假设您穿越到的这家,是个有老少主人四五口加奴婢四五人的中等小康城市人家吧。作为主妇的您张嘴要求洗浴,还不说更费事更麻烦的洗身体,就只先洗洗头发,奴婢们就得跑来跑去忙活半天。先是取水,您不会认为当时家里都安装自来水系统,拧开水龙头就行吧?那得一两个人担着桶去水井里打水,如果家里有井或者水井离家不远还好,否则为了这几盆日用之外的洗头水,一两个劳动力的半天工夫就耗出去了。然后,除非是在夏季最热的时候,水还得烧热了才能用来洗头发。当时城市里的家庭燃料以外买的柴炭为主,对一般家庭而言,说贵不贵,说便宜可也不便宜。如果家里有公婆在堂,看您没事儿三天两头地耗柴烧水洗这洗那,二老那脸色就相当可观了。最后,水烧热了还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还要有一两个奴婢负责往铜盆或木盆里倒水、换水、撒抹各种洗发护发用品、帮您擦头发等。至于当时人都用哪些东西洗发护发,有便宜的也有贵的,一会儿我们可以向您介绍几个当时流行的配方,不过不管怎么说,都算一笔消耗,会过日子的人很可能要心疼。正因为耗费大、不方便、惹人嫌,也因为当时一般百姓都没那么强的个人卫生观念,所以大家想出了一个替代洗头发的“好”方法。您的贴身奴婢就说了,看娘子的头发也没脏到需要用水洗的地步,不如拿篦子来拢一拢就好了。您不知道“篦子”是什么?也是,现代的年轻人哪里用过这东西,虽然三十年前它还算家家户户都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不信您问问身边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在农村住过的,谁没用它拢过头?篦子,简单地说就是细密齿的梳子,普遍形状像个汉字的“非”,梳背在中间,两侧各有一排梳齿,梳齿之间的间距要非常非常微小,勉强能容许几根头发通过最好。不过它和梳子的作用不同,梳子是用来把头发梳理整齐的,而篦子是用来清刮头发上黏附的油泥脏污,以及最重要的——消灭虱子和虮子。“虱子和虮子”您也不知道是什么?真是现代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啊……这些是人体和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古代大部分人特别是平民百姓身上都有。来看看过来人的描述吧,这还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呢。冬天逮虱子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中午,屋檐下脱了棉袄,翻过来袖子,顺着针脚的线路,一路捉过去。人身上的虱子有白的,有灰的,于棉袄的皱褶处蠕蠕爬动着,体形像极了乐器琵琶。捉住一只,放在板凳上,用大拇指指甲向下一旋一按,只听“吧”的一声,虱肚爆裂,肚内物什迸溅出来。喝过血时间不长的,虱肚里的内容呈浓厚的深红色;没来得及喝血的,肚子瘪如秕谷,须使劲下按,才可以听见“嘙”的微响,钝钝的。被子上也隐藏有虱子,夜里熟睡,感觉身上某处发痒,随手摸过去,肉肉的,鼓鼓的,逮了个正着。黑灯瞎火的,扔到地里,又怕它重新爬上床,索性放进嘴里,“吧嗒”一声咬爆了,和着一大口口水,“啪”的一声,吐进床前的火盆里。虱子和虮子,以女孩子头上的为最多。虮子是虱子的子女,白色,大如蝇卵,晶亮亮的,伏在发根上,很少见其爬动。发棵里的虱子有淡黄和暗褐两种,不易捉逮,你这边拨开头发,它那边就惶惶逃逸。于是乎,梳子和篦子一起上阵。梳子开道,先将球结的头发梳顺,然后篦子才走马上前。从头顶开始,被梳者低着头,面前放张火纸,梳者手执篦子,篦齿顺着发丝缓缓理过。那些头发棵里的虱子、虮子、头皮屑便纷然而下,午季扬场一样。“顺梳梳子倒梳篦”,这句顺口溜只有到了梳头的尾声时才可以用到。因为,被梳者脑后面的头发梳起来极为不方便,顺着梳,梳下的虱子会趁机爬进袄子里,只好倒着梳。梳者运篦缓缓向上,让篦出的虱虮和头屑就留在齿面,轻轻拿过头顶,迅速倒在火纸上。最后,一把火烧成一缕肉香。[注18]您的贴身奴婢帮您把头发散开,倒垂向前,然后拿起篦子用力插进您的头发里,再用力向前拉扯。在您的鬼哭狼嚎中,一篦子好不容易拢到发尾,只听噼里啪啦·······虱子、虮子、发屑、油泥头垢等各种原本隐藏在您头上的物质如天女散花般纷纷落地。这个过程重复几次,把您的长发全篦过一遍,这次干洗就算结束了,既省水又省燃料又省人力,是不是非常环保绿色呢?至于这么弄完以后,您的一头乌黑长发里是不是仍然藏着虱子、虮子、发屑、油泥头垢,是否彻底清理干净了······这个,您说呢?一般人家不经常洗头洗澡,可能是囿于物质条件,但当时社会“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观念还没被广泛接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像皇帝宰相贵族富商这样很有钱很有钱、完全负担得起洗浴消耗的阶层,也经常有“老子就是不爱洗”的人士出现。比如东晋元帝和太子(后来的晋明帝)父子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交流。太子发短信给老爹:“听说您今天洗头发了,今天是个好日子啊,洗头有益于身体健康,特意祝贺一下。”晋元帝回短信:“我从新春正月里洗过一次头发,到现在都没再洗,脑袋脏臭得不行了,所以努力洗了一次。儿子我们一起保持健康活久点吧。”太子又回:“听说您洗头发洗了好长时间啊,没太累着吧?”晋元帝回:“还行,洗完好爽!”[注19]您穿越到唐朝,替你梳头篦发的一般还是家人奴婢。到了宋明时代,干这活儿的已经发展成一个行业,文雅点叫“待诏”,口头上就叫“剃头匠”了。他(她)们负责的活计除了给人用篦子洁发除垢,还会剃头毛(婴孩普遍剃光头或只留少许头发,成人有时候也需要剃掉部分不整齐的鬓发等)、绞掉脸上身上的汗毛、剪鼻毛、掏耳垢、修整眉毛胡子、捏拿按摩……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有严格的行规,还有不少专用工具,不是随便谁都能干得了的。这种市民社会里的服务从业人员,除了手上技术要熟练,嘴也要甜,要会与主顾交流,比如明朝的剃头匠就声称他们可以从头发上篦下来的泥垢里占卜运势。《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西门庆坐在一张京椅儿上,除了巾帻,打开头发。小周儿在后面桌上铺下梳篦家活,与他篦头栉发。观其泥垢,辨其风雪,跪下讨赏钱,说:“老爹今岁必有大迁转,发上气色甚旺。”西门庆大喜。篦了头,又交他取耳,掐捏身上。他有滚身上一弄儿家活,到处都与西门庆滚捏过,又行导引之法,把西门庆弄得浑身通泰,赏了他五钱银子,交他吃了饭,伺候与哥儿剃头。说了这么多,您又犯恶心了吗?其实也还好啦,至少在古代的上层社会,在儒家文化传统里,还是一直都大力提倡定时沐浴、保持身体清洁卫生的。而且在有条件的富贵人家,很多人确实也喜欢多洗澡,或者至少在口头上承认勤洗澡、讲卫生是好事。唐朝人别说女性了,风流少年们去会见情人前,也要“汲水澡颈巾首膏唇”[注20],也就是洗脖子(应该也包括洗脸甚至洗头),重新把头发用幞头裹一遍显得整齐干净些,还要涂润唇膏——这可是膀大腰圆的唐朝男生!最后说一说唐朝人洗头发的姿势和工具吧。当时桌子、架子等高足家具还不很流行,所以大部分人洗头的时候,都是跪在地上(有条件可以在地上先铺一张席子垫子)。用大铜盆、瓷盆或木盆盛满水,也放地上,洗发者跪在旁边弯腰俯身蹶臀,把头发浸水里。如果有奴婢,由他(她)们动手清洗,穷人就自己动手吧。没钱的人家,也别奢望什么高级昂贵的洗发水,从灶里抓一把柴灰或者暖炉里的炭灰,放在清水里涮搓头发,算是最便宜最常见的洗发剂了。这些草木灰里含有天然碱,去污功能很不错,所以既可以用来洗头发,像东晋《肘后备急方》里说的“以灰汁洗净须发”,还可以用来洗脸、洗身体、洗衣服、擦洗清洁各种物品。有些人家会专门放置一个“灰筐”,筐底置二三层席子,把烧完的柴炭灰放筐子里,再浇水进去,收集从筐底淋下的含灰溶液。浓灰水用来洗涤,淋二三遍以后的淡薄灰水还有别的用途。家境再稍好点的人,会用淘米水或发酵米汤来洗头发。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子了,先秦的《礼记》里就提到用淘黍米汤洗发,用淘粟米汤来洗脸。晋人注《左传》里的“遗之潘沐”这一句时,明确指出“潘,米汁,可以沐头”。至于微微发酵变酸的米汤,那时候叫作“浆水”或“泔汁”,也是经常用来洗头的东西。上文提到的《肘后备急方》里,给了几个“治脱生发秘方”,其中有两个是需要用发酵米汤来加工的。疗人须鬓秃落,不生长方:麻子仁三升、秦椒二合,置泔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长二尺也。(每天用这种药洗发一次,一个月头发可以长二尺。)又方:麻子仁三升、白桐叶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以洗之,数之则长。再一个普通大众能用得起的洗发液,是皂角树结出的果实“皂荚”。比较讲究的用法是把皂荚的皮和子都剥掉,只取荚肉晒干,然后用热水泡煮,做成专门的“皂荚汤”,用来洗手、沐浴、洗衣物等,当然也可以洗头发。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有一个“沐头汤”的方子,是用来治疗“头生白屑瘙痒不堪”的:大麻子、秦椒各三升、皂荚屑半升,上三味熟研,纳泔中一宿,渍去滓,木篦搅百遍,取乃用沐头发际,更别作皂荚汤濯之。皂角树是一种分布地域非常广泛,寿命也很长的树木,北方尤其多见。不过如果您穿越过去的居所附近没有这种树,也不用着急,因为最晚到南北朝的时候,“皂荚”就跟扫帚簸箕一样已经是家常日用品到处有售的了,价钱也不会太贵,还是容易买到的。当然还是那句话,再便宜也要花钱,节俭过日子的一般百姓能省点儿就省点儿,能不洗就不洗,只要没脏出病来,就不会鼓励您费水费柴费人力地成天洗这洗那。说了这么多,刚把“洗头发”这事讲得差不多清楚了,下面您还有一项更大的工程呢——浴身洗澡。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孟晖.贵妃的红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注18:摘自《篦子与虱子》,李星涛,2012年5月27日《羊城晚报》B6版。注19:原文载于(南朝梁)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时,闻元帝沐,上启云:“臣绍言,伏蒙吉日沐头,老寿多宜,谨拜表贺。”答云:“春正月沐头,至今大垢臭,故力沐耳!得启,知汝孝爱,当如今言,父子享禄长生也。”又启云:“伏闻沐久,想劳极,不审尊体何如?”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劳也。”注20:见唐传奇《任氏传》。皇帝带头正风气,澡堂子里谈工作【洗澡】这位爱美爱干净的唐穿团娘子,当您经过一番挣扎斗争,终于成功地洗了一次头发,想不想继续挑战下一个难关——给自己全身洗个澡呢?您将遇到的阻碍,基本跟洗头模式差不多:费水、费柴、费人力、费清洗材料。不过因为身体皮肤面积比头发面积更大,这些东西的耗费量会更多。另外再加一个阻碍:需要一个比较隐私的单独空间。毕竟如果洗头发的时候不小心被别人看见,虽然尴尬但不至于有伤风化,可要是脱光了洗澡的时候被丈夫以外的人看见,这性质就严重太多了。像您穿越到的这种城市小康家庭,想有个独立的浴室,可能性不大。上篇已经说了,洗浴活动在古代非富贵人家里并不能经常进行,当然也就没必要,也没条件建房子时弄个单独浴室。偶尔要洗澡洗头发时,你大概只能在自己的卧室里放个大盆,让奴婢弄来必需品然后把门窗关好,门外留个人看着点,自己和贴身奴婢在卧室里快点洗完了事。洗澡的时候如果是在夏天还好,如果是气温比较低的冬天或初春秋末,在卧室里洗澡还有个好处,就是这地方一般会长燃着炭炉等取暖工具,室温保持得较舒适,洗澡时冻得感冒发烧的概率小。当然了,春秋冬三季很少出汗,您要求勤洗澡的理由更不能成立了。给您出个主意吧。如果您实在想洗,又不想面对家里长辈、丈夫甚至奴仆下人的议论贬损,那可以装病,叫家里人请来医生,说自己的症状是“皮肤瘙痒,有黑白屑脱落,遍体生虱,油腻垢臭”,那医生开出的治疗方子八成就包括“浴身”——对啦,在古代“洗澡”普遍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呢,也可见这在平民阶层当中是多稀罕的活动。为了治病,家里人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允许您洗一次澡!这赶紧地,叫人烧水拿大盆准备吧。普通平民人家洗澡的家什也挺简单,一个大澡盆或者类似的大型平底盛水容器,当时叫“浴斛”[注21], 您可以在里面放一个像凳子的坐具叫“浴床”,自己坐在浴床上,由奴婢动手给您头上身上浇热水擦抹身体。至于清洁剂,和洗头发一样用草木灰、米浆、皂角也行,还可以用以豆粉为主料加其他药材合成的“澡豆”,配方很多,有时间自己在家里做也行,市面上也很容易买到。洗完了用干净的布巾擦掉水,讲究的还要求上半身和下半身用不同的布巾来擦,擦上身的叫“絺”,是比较精细的布,比较粗薄的“绤”只用来擦下身。[注22]擦完再换一套干净衣服,重新梳理好头发,这个洗澡过程算结束。相比之下,你家男人如果想洗澡,会便利得多。一些大型官衙机构以及寺院里有公共浴堂,允许多人共浴,但只限男性。在盛夏特别热的时候,平民小康人家的男子和小孩也会到天然的河湖水塘里扑腾洗澡玩水,比如杜甫就写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注23]的句子。还有白居易老先生,他在一个“炎光昼方炽,暑气宵弥毒”盛夏时节,跑到香山寺的石楼潭里,趁夜里人少,“平石为浴床,洼石为浴斛。绡巾薄露顶,草屦轻乘足”,坐在露天水池岸边痛痛快快洗了一次澡,然后“清凉咏而归,归上石楼宿”。[注24]白居易如果生在现代,应该是一位微博狂人,而且还特别喜欢把日常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小事都拍个照写个段子往网上发。光是跟“沐浴”有关的诗,他就写了很多首,但这是否能说明老先生经常洗澡呢?呃,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不过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这是他一场大病以后写的。在那时候的医生看来,有些病可以用洗澡的方法治疗,有些病却是不能洗澡的,否则容易“伤元气”“中风邪”等。所以白大诗人到底爱不爱洗澡?这还真是个问题哈。其实从先秦时代起,在上流社会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周礼》《仪礼》《礼记》记载为代表的士人价值观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要求大家勤洗浴、讲卫生。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在奉养父母、接待客人的时候,都应该提供能让他们三天洗头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的生活条件。而这个士人自己,也应该每五天洗浴一次,为此汉代的朝廷特意把官员们每上班五天可以休一天的假称为“休沐”,意思约等于“给你们时间都滚回去把自己拾掇干净再来上班,别熏死人”。到了唐朝,这个假期延长到每十天休一天,也被称为“旬假”。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贵族士大夫要搞点什么隆重仪式,比如祭祀、参加公共活动、拜见上司贵官等,都要提前“沐浴斋戒”,把自己里里外外都清理干净,才能怀着一颗纯洁虔诚的心去天人合一。可见无论喜欢不喜欢洗澡,上流社会人士一般还是都承认洗澡是好事,是应该鼓励提倡的。不过正像世间所有事一样,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即使在生活水平提高、卫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照样有一堆人不爱洗澡,别人也拿他没办法,何况是在物质水平低落的古代呢。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以“不爱洗澡”留名青史的贵族士大夫,人数比“爱洗澡”的只多不少,随便数一下就有嵇康、王猛、王安石等。还有一位桓冲,这位倒是洗澡的,但洗完澡不爱换衣服,干净身体往脏旧衣服里一套完事,这也折腾出了一些典故是非。在中古社会里,能保持“勤洗澡”生活方式的阶层,可能只有寺庙里的和尚了。因为佛教是从热带国家传入我国的,热带国家人民洗澡比较方便(如著名的“恒河晨浴”),所以沐浴的习俗也跟着佛经一起在寺庙里安身。大中型寺庙往往在建造时就设计了专门的浴堂或者浴室院,以供佛教徒洗浴。《洛阳伽蓝记》卷四:“宝光寺……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众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出土了无数唐代珍宝的法门寺,“寺之东南隅有浴室院,或供会辐辏,淄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洎百年已还,迄于今日,檀那相继,未尝废坠。”[注25]敦煌壁画上也有僧众洗浴的场景。这些公共浴室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跟现代的公共浴池也没太多本质区别:在地下挖个体积不等的池子,池壁和池底铺上不易渗水的材料(一般是石条或青砖),在水源和浴池之间设个加热炉灶,把冷水加热以后注入浴池,尽量保持池内温度合适人体洗浴。这是基本的设置,至于冲淋设备、莲蓬头、按摩喷头、桑拿房那些就先别想了。后世那种建在街面上、城区里、收钱让人进去洗澡的商业公共浴池,在唐朝的城市里似乎也不多见,但在宋朝城市里就已经很普及了,而且在浴池里还有搓背等附加服务。苏东坡在享受完搓背工的服务以后还赋诗填词留念:“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注26]除了寺院以外,另一处有大型沐浴设施的地方是——皇宫。唐朝最著名的皇家浴池是骊山脚下的“华清池”,这个我们穿越团已经去过不止一次了,不再重复介绍。而且华清池主要是利用了天然温泉,和我们本次说到的人工沐浴也不太一样。在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兴庆宫特别是大明宫,以及不少避暑离宫,也都有大型浴池供人使用。而且这些皇宫里的浴殿,除了让皇帝后妃们洗澡,还有别的奇妙用途。比如您家丈夫在婚后仕途得意,从一介平民书生考科举中了状元,又步步高升,有朝一日做了翰林学士,负责书写圣旨,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的角色。那么有一天他正在宫内直房值班的时候,内侍宦官过来传诏,天子要找他商量政务。没说的,带上纸笔墨盒跟着走吧。七拐八拐,没往正常传召的延英殿或紫宸殿、清思殿方向走,反而走向那座窗冒白汽、檐蒸水雾的“浴殿”。到了跟前,一看一堆宦官宫女手捧各种沐浴用具和干净衣物等,隔着垂地的帷帘纱帐,只听浴池里确实水声哗哗直响,皇帝正在里面洗澡呢——这是要干啥?别紧张,别紧张,这是正常情况。唐朝皇帝的确有这个奇特癖好,喜欢在澡堂子里谈工作——嗯,当时叫“浴堂召对”。这是纯洁的工作关系,不一定会命令您家丈夫脱衣陪浴,很可能只是皇帝自己泡池子里或者洗完了穿上衣服坐着,口述想法,您家丈夫负责讨论和记录,谈得起劲可能会一直聊到天黑吹灯拔蜡[注27]。这种事如果经常发生,别的大臣还会羡慕您家丈夫呢,这是君恩深重的表示啊。您不信,来看看白居易在给皇帝当秘书的时候,和好朋友元稹相互写诗传情吐嘈,都特意要点出“浴殿”这个关键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元稹《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时乐天为中书舍人予任翰林士)》:“未勘银台契,先排浴殿关……偷瞻咫尺颜。恩垂天语近,对久漏声闲······”同时,既然您家郎君升官发财了,全家人当然也会跟着飞黄腾达,搬进大宅子,奴婢更多,生活更富裕,那么跻身于上流社会贵妇中的您自己,想要常洗澡也不再那么困难了。首先,您可以有一间单独的浴室啦。这个房间叫“湢”,往往设立在离炉灶和水源都比较近的地方,要往室内地下挖个浴池还是太奢侈了点,一般挖一条专门的排水道,地方够用来放个大的“浴斛”,旁边再放衣架(桁)和比较大的“浴床”,让您能有地方挂衣裳布巾,还能舒舒服服地坐着洗澡就行了。其次,您用的洗浴剂,也不能再满足于简陋的草木灰、浆水、皂角或便宜澡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各种神奇洗浴药剂配方,如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专门开辟章节,记载了大量“妇人面药、面脂、澡豆”的配方。随便摘二则:澡豆方:细辛(半两)、白术(三分)、栝楼(二枚)、土瓜根(三分)、皂荚(五挺炙去皮子)、商陆(一两半)、冬瓜仁(半升)、雀矢(半合)、菟丝子(二合)、猪胰(一具去脂)、蒿本、防风、白芒、白附子、茯苓、杏仁(去皮尖)、桃仁(去皮尖各一两)、豆末(四升)、面(一升),上一十九味,捣细筛。以面浆煮猪胰一具令烂,取汁和散作饼子,曝之令干,更熟捣细罗之,以洗手面甚佳。(意思是把这十九种药材搅在一起捣成细粉。用面浆将猪胰脂煮烂,取汁和细粉团成饼状晒干,再捣细并用细罗布筛过,取来用以洗手洗脸,当然也可以洗澡。)又方: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两)、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复花(各四两)、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成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膞皆用洗之,悉得如意。(这里一共列出了十七味配料,其中包括花、香料和真珠玉屑,这三种分别捣细再与大豆粉混合,研磨千遍,密封贮存。坚持用这种香药来洗手洗脸化妆一百天,就可除去体臭粉滓,脸部皮肤如玉光净润泽。这种香药也可以用来洗脖子洗胳膊,当然更可以洗全身。)这些配方真的有它们所宣称的那些神效吗?嗯……马马虎虎地说,就算疗效达不到,也应该是洗不死人的,只要您别一激动把浸了澡豆香药的洗澡水大量喝进肚就行。而且这些配方里总有一些东西有点好的效果,比如面粉、豆末、皂荚可以用来吸附污垢,有助于清洁,花汁和香料可以掩饰体臭等。所以,只要您家里有钱,就可着劲造吧。不过还要提醒您的是,如果您是作为丈夫的原配正妻陪着他一步一步从中等人家迈上了成功仕途,那等他当了大官,您的年纪也不会太小了。等到您用得起这些昂贵精致的沐浴护肤品时,您的肌肤很可能已经枯涩干瘪、布满斑点皱纹了,再怎么折腾也恢复不了青春少女的润泽丰盈,这还不要提年轻时恪于生活困顿,无法经常沐浴保养而留下的种种身体隐患。总之,想要穿越成唐朝“小家碧玉”然后“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美女们,还是三思吧。注21:《北齐书·南阳王高绰传》:“后主即夜索歇一斗,比晓得三二升,置诸浴斛,使人裸卧斛中,号叫宛转。帝与绰临观,喜噱不已。”注22:《礼记·玉藻》:“浴用二巾,上絺下绤。”注23:引自杜甫《进艇》。注24:引自白居易《香山寺石楼潭夜浴》。注25:引自刻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法门寺浴室院暴雨冲注唯浴室镬器独不漂没灵异记》碑。注26:引自苏轼《如梦令》。注27:《旧唐书·柳公权传》:“充翰林书诏学士,每浴堂召对,继烛见跋,语犹未尽,不欲取烛,宫人以蜡泪揉纸继之。”社会救济与公共文化生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2
唐朝定居指南-3
唐朝定居指南-4
唐朝定居指南-5
唐朝定居指南-6
唐朝定居指南-7
唐朝定居指南-8
唐朝定居指南-9
唐朝定居指南-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