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蔡颖卿)自序 爱的双结看过这本书初稿的人,很容易产生两种不正确的印象:第一,我们家有两个毫无问题、非常优秀的女儿;第二,我当妈妈当得轻松愉快,信手拈来。这两点如果不稍加说明,我担心本书因此可能会失去与读者的共鸣以及对读者的鼓励。 这份亲子生活记录整整持续了十年,十年来我从不认为有结集出书的可能。它们最大的功能原是使我平静下来,储备好足够的力气再出发;有时候,我也会把这些记录传给同为父母的好朋友看,当做是随手写下的生活报告与教养孩子的心得交流。每一次提笔,都是为了鼓励自己从内在的挣扎中找到出口,借着文字平息一时产生的沮丧与愤怒。我记录的方式不是尽情抒发不平之气,而是从整理思绪中,寻找下一个希望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它们看起来总是云淡风轻。 当出版方提议出版这份记录时,我也曾考虑过,要不要借着回忆来补足那些生气或痛苦的体验,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这份记录对我来说就不真实了,因为这完全不是我的生活信念。母亲在教养子女上所拥有的力量真奇妙,一如生产的身体之痛,过后就忘了。即使凡事都十分计较的母亲,也很少刻意存留孩子所带来的失望或愤怒;也许是这份永远期待有转机的希望,为许多痛苦裹上糖衣,让父母选择忘记并不难;也或许是,我们都清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许多状况,根本不能停留在情绪的难关,提振精神、面对问题才是养儿育女的不二妙方。 两个女儿有时非常可爱,有时十分恼人。在本书中,我之所以看起来平心静气,是因为该发的气都直接对她们发完了,没有残余。我从来都没有办法把孩子的问题放到第二天,当面讲完之后还会写下来,但是因为讲过了,写起来就会温和许多。 我是个既脆弱又坚强的母亲,爱哭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孩子。记得大女儿乐旂第一个学期回台湾家中过圣诞节后要返回美国,那一次因为我们考虑她飞抵纽约后还要转车回费城,不能选择半夜到达的直航班机,所以决定让她搭乘国泰航空由香港转机。一个刚满19岁的女孩带着两只大行李箱只身出发,从肯尼迪机场先乘车到纽约中国城,再转巴士回费城。到费城已经天黑,基于安全也不敢让她乘出租车,得乘地铁到校区,再联络学校来接。那天清晨5点,在中正机场送她的时候,我一想起这条远路就心疼得止不住眼泪,乐旂抱着我说:“妈咪!不要哭!不要哭!回学校没有那么难,我会安全到达的。”19年来,我从来不曾希望过她是个男孩,但在那一刻,我心中无比自责,生女儿却不能娇宠地将她捧在手心,为了求学得让她渡重洋、赴他乡。 虽然脆弱,但是生活并不容许当母亲的过度多愁善感。我的坚强都是跟前辈母亲们学来的,那就是把日常生活的力量展现扩大,不管处境如何,都要维持一个家庭生活的温暖与正常的节奏。我从小常甜人给我那极为忙碌的母亲一个“文武双全”的评语,一直到自己当了母亲好多年之后,我才发现,母亲之所以什么都会,不是因为她有过人的智力,而是因为那份独属于母性的“责任感”。那种性格的力与美,让我十分仰慕,我但愿自己永不忘记她给我的启示与教诲。 然而,似乎有更多的时候,当母亲的是既坚强又软弱。2006年8月,乐旂要从新加坡的家出发去赴大二的开学,前一天传来舜将搭乘的那班飞机从纽约起飞后引擎出现故障、机身冒烟,回纽瓦克机场紧急迫降的新闻。妹妹书旂一得知消息后,马上担心地问姐姐:“明天还要出发吗?”乐旂对酸定地点点头。我心中一时非常慌乱,但强做镇定,帮她收拾行李时,忍不住拉起她的手问:“会害怕吗?”她笑笑说:“我想发生事情后航空公司会特别小心,反而最安全。”我借故跑到洗手间,一次又一次把蓄积的眼泪偷偷擦掉。她绝对不会没有压力,我不能再让帅着我说:“妈咪!不要哭!不要哭!”第二天早上,在樟宜机场送她启程之后,那18个半小时我就像一直陪伴着她一样,身体与心灵一刻都没有休息过,直到从网上查到飞机平安落地的那一刻,我才觉得全身放松下来。 我很庆幸曾这样逐年逐月地记下自己当母亲的心情。这些篇章不是回忆录,所以文字当中显露的教养方式,无论是青涩或成熟,是过虑或豁达,它们都给我提供了重温自己当时心情的机会。孩子使我随着她们的成长而成熟,在当母亲满20年的此刻回头看,我学到的东西超乎想象。 跟所有因为工作而无法兼顾团聚与教育连贯的家庭一样,1996年我们第一次做出重大的决定。那个决定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离开台湾,移居到丈夫新赴任的曼谷去,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包括中止某些已经稳定的梦想与工作,改变既有的生活安定感,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教育方向因此将完全改变。 五年之后,第二次迁移对我们来说更加困难——对孩子而言,遥留好不容易开出花朵的英文教育,还是选择全家团聚再转回台湾受教育?那是2001年的6月,八年级的乐旂不但文化课、体育、音乐都出色,还是中学部学生会会长。而书旂也快乐地悠游在知识与艺术的海洋,是无忧、充满创造力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然而,我们的大家庭出事了,已经病了一年的婆婆病情非常不稳定,身为长子的丈夫,心头的重压无以言表,却每每写在紧锁的双眉中。我们开始非常害怕夜间10点之后响起的电话,忧虑随着空间的距离无限放大。我跟丈夫好好沟通了一次,我建议他调整工作,准备搬回台湾。那一刻,宽慰与疑惑同时出现在他那忧愁已久的面容上,他问我:“孩子怎么办?”我说:“一起回去吧!两个孩子都懂事,她们会知道现在谁最重要。” 虽然这是个困难的决定,但我的信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我发现向来最黏腻的书旂,以往我一出国她总是哭,但自从知道奶奶病后,我几次离家回台北,嘶但不掉一滴眼泪,还总是在每天跟我的通话中,用她那最甜美、最体贴的声音告诉我:“妈妈,我们很好!”我确定,回到台湾,我们一定可以克服种种教育难题。 在我们考虑回台北的时候,曾有许多朋友劝我们把孩子留在曼谷,或送到美国的寄宿学校继续英文教育,我们几经思量,还是决定全家一起行动。理由很简单: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不只是生活照顾,父母也是知识与品格教育的直接影响者。在她们高中毕业前,我们不想因为学校或教育制度的优势而考虑舍弃家庭所能给予的生活力量。 一年之后,我们再次回到曼谷,并在2004年再赴新加坡,这两次迁移因为有了前两次经验的支撑,适应已不再是艰难的挑战。孩子从初中进入高中,我一步步认识到不同教育阶段中,亲子协力可以渡过许多难关,大女儿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父母的关怀对她有很大的帮助。 我很高兴这本书是在乐旂经历过一年大学生活后才将出版,因为如果少了孩子在外独立的经验,我将难以证实自己坚持的生活教育是不是值得与大家分享。乐旂如今远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不只努力求学也勤奋工作,我为她有充实的大学生活而感到非常欣慰。18年来点滴的琐碎教导、无数次的讨论,或曾有过的冲突,都在她离家后才证实当时的坚持并没有白费。 印度有句谚语说:“孩子小的时候,给他深根;长大之后,给他翅膀。”这一直是丈夫和我教养孩子的指导准则。在养育“十全十美的孩子”与做个“尽心尽力的父母”之间,丈夫与我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对我们来说,那才是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此刻我们陪伴还在读高中的书旂,感到特别珍惜的原因。 这本书看起来虽然只是一位母亲的手札,但在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对父母给两个女儿爱的双结。如果我们的家庭在别人的眼中总是努力向前,那并不是由于用笔记录的我在前面指引,而是因为宽厚耐心的丈夫默默地在后面推动、守护着全家。我把这本书献给他,相信这不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一定是两个女儿的心愿。第一部深根手牵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1996年, 为了兼顾丈夫的工作与家人团聚, 我们第一次做出重大的决定。 那个决定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离开台湾, 移居到丈夫新赴任的曼谷去, 但背后真正的原因, 包括中止某些已经稳定的梦想与工作、 改变既有的生活安定感, 当然, 最重要的是, 孩子们的教育方向因此将完全改变。 进入曼谷国际学校之后, 两个孩子猾面对语言学习的挑战, 也同时融入多国文化的新生活。 我们一方面吸收学校教育中 尊重、开放、 启发的特质与优点, 一方面坚持我们所重视的家庭生活教育:在亲师交流、 家事教导、 亲子共读与母语的维护中, 我们与孩子留下携手成长的足迹。真金不怕红炉火 林老师有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 我常常跟学生说,成绩单只是一扇美丽的窗户、豪华的门,我们要盖的是坚固的地基,只有真金才不怕红炉火。 从市区去曼谷国际学校的路崎岖得令人难以置信。离开高速公路后,我们在泥泞的小径上穿过一个村落才进入学校外的独栋住宅区。当校门前那片漂亮的喷泉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情总算轻松了一些。 虽然才9月上旬,但美国学制的曼谷国际学校已经开学整整一个月了,我领着两个一句英文都不会说的孩子,带着齐备的证件到办公室去办理入学手续。证件交给校方后我才知道,目前学校并没有接纳新生的名额,我们得在候补名单上等候考试的通知,时间大约会是在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通常是家长一有调动,学校便通知考试,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开车回来的路上,我觉得那些弯曲不尽的小路已经没有那么难认了,但是新的彷徨却占据了我的心思。决定来曼谷是对的吗?我不禁自问。再回台湾上学去,一家团聚的生活岂不更遥遥无期了;留下来,孩子的教育又该怎么办? 先上英文吧!孩子的爸爸说。我们决定先为入学考试做准备,而我也把带来的中文课外书当做教材,自己负起中文老师的责任。 曼谷有许多外籍英文老师和世界连锁的语言补习班,校方也曾推荐一个由他们的退休老师开办的辅导班,但是,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到一位住在哼别墅的老师那里上课。林老师是一位颇为严谨的中年马来西亚华侨,跟随从新加坡派任的先生定居曼谷,他们的两个女儿在曼谷国际学校就读十一和十二年级。那一天,和林老师一番恳谈后,我决定每天不辞辛苦地接送孩子上下课。 为孩子选择适任的语言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当我听到林老师教养两个女儿的观念,了解她对学生的辅导原则时,我觉得嘶但是一位好母亲,也一定是个好老师。她有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我常常跟学生说,成绩单只是一扇美丽的窗户、豪华的门,我们要盖的是坚固的地基,只有真金才不怕红炉火。” 虽然我无法单从谈话去认识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观念正确的老师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希望孩子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把根扎深。每天去林老师家的路程虽然遥远,但我们对新的开始却感到非常兴奋。我跟孩子们约定,不要担心暂时无法上学,每一天,我们仍要好好努力。 离开台湾前,乐旂就读的宝仁小学已为三年级学生开设英文课,虽然学习的内容很简单,我却常要为她的学习成效不彰被请到学校去谈话。我心中也非常纳闷,她常跟着我们进出美国,英语的环境对她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然而她似乎就是与学校所教的英文格格不入。一个学期连十个单词都记不下来,学校老师不得不跟我好好沟通。 我的疑问超过着急,这使我可以面对老师对我们“辅导不周”的质疑。乐旂的中文由我亲自启蒙,她识字很晚,小学开课的前一个星期我才开始教她拼音,但是拼音一学会,她读写的进度就令人惊喜。我通过观察发现她的理解力特别好,所以演绎式的学习让她的中文短时间内有了飞速进展。一年级的功课很简单,我于是开始带她读唐诗,读的方法跟传统相反。小小孩通常不明诗意只求背诵,我们则从理解诗意、体会美感开始。一年级结束前,很多诗歌、绝句她都记熟了,长诗也多半能自己解意而后背诵。然而,这样的孩子却记不牢十个英文单词,我深信她的问题不在智慧,我相信有一天她一定会建立起学习英文的桥梁。四个月结出美好果实 “这是你的第一个测验,对你来说应该非常困难,然而你却表现得这么好,你真棒!” 我看着那落在试卷一旁美丽的字迹,心中深深感谢林老师带着她们一砖一瓦砌着地基时所投入的心力。 今天,林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翁妈妈是所有的家长中最不捧场的一位。”她指的是我从来不像许多母亲,送孩子到达之后就在桌边旁听陪伴。林老师家很远,对那些家长来说,接送时间之内的等待的确很难安排。我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我希望孩子们跟林老师上课的时间是完全自主的,我的停留虽然未必是个打扰,但难免稍有影响。离开只是我对老师的一种尊重。所以,每天我把书或工作带在手边,送完孩子后,绕一个大圈去百货公司,找个咖啡座坐下,有时两个小时,多则四个小时。 孩子们去林老师家算来已满两个月了,师生相处得很愉快,那种愉快不是嬉笑轻松的,而是一个三人小组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愉悦。我完全不知道林老师是怎么激励孩子的,但隐约觉得,这个从不花时间与家长多做寒暄的老师,一分钟都不浪费地投入教学,给了孩子最好的身教与鼓励。每天在接回乐旂和书旂的时候,她们总是赶着要回家完成老师所留的功课。一做完功课她们就看书,一本本、一本本,由薄到厚,没有一丝倦怠地努力着。孩子在家所做的每一道题林老师都要和她们共同讨论,他们的教学互动十分紧密。 “连上四个小时会累吗?”我忍不住问还不满七岁的书旂。 “不会,一下子就过完了。”这个被林老师称赞非常有耐心的小小孩这样回答我。 孩子的努力热忱不但震撼了家中的长辈与我们,也为她们不能上学的日子带来一种安全感。她们过得很好,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上不上学好像不再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了。 1997年1月,在校外“游荡”了一整个学期的乐旂与书旂正式成为曼谷国际学校的新生。学校诬免严重的塞车问题,上下学的时间重新调整,校车因为要挨家挨户接送,所以时间更要提前。每天早上5点40分,孩子们在夜幕尚未完全收拢前就要出门上学去。 带书旂上学的第一天,娇小却充满活力的导师雪儿女士从我们手中把孩子迎了去,她让我们放心。那些一年级的金发小孩似乎一眼就认同了这个小小的新豆豆,天真地递来一支蜡笔或小纸片作为欢迎的表示。我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却不免想起稍早在楼上,乐旂初见老师时紧张得僵硬的神情。我放眼看到四年级中有几个亚洲孩子,虽然不知道是哪国人,心中却寄望着有会讲中文的同学可以缓和嘶安的心情,毕竟,巳较大了,感觉到的文化差异会比妹妹来得强些。 第一天的学校生活似乎很顺利,两个孩子还在眼花缭乱的新鲜中,语言上的懂或不懂感受还不深。每天,她们还是跟去林老师家一样,放了学就努力读书。我们可以感觉到,小小的书旂完全是在姐姐乐旂的感染下,进行着一项项前进的工作。 上学后的第三天,学校的秘书来电,说乐旂的英语补习班老师想跟我谈话。话筒的另一端换人后,吉洁儿女士很客气地跟我说,一般规定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得在英语补习班上两年的课程,但是她想跟学校建议让乐旂直接进入正规班。她说了许多嘉许孩子的话,并征询我们对这个提议的想法。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回答好或不好,但我跟吉洁儿女士说我回头会把决定告诉她。我得跟孩子的爸爸与林老师谈一谈,我们三个大人应该讨论出一个适当的决定。 当我打电话给林老师的时候,电话的距离掩盖不了她那激动的声音,我可以想见她心中的安慰,四个月来她认真的引导与孩子的勤奋,已经结出令人惊喜的果实。 林老师最后做出结论:“让她出来吧!这不是人人都有的机会,乐旂会很辛苦,但是她一定可以靠着坚强走过去,我们也要帮她。”就这样,乐旂成为正规班的四年级学生。一个星期之后,我去领回已经交纳的英语补习班学费,望着那张金额不菲的支票,我有点担心,乐旂手上所带的工具是否足够她此去在每一门功课中披荆斩棘、顺利过关。 受了免上英语补习班鼓舞的乐旂更努力了,充满斗志向前冲。但因为语言能力有限,她仍然闹了不少笑话。有一天放学时,她一脸尴尬地跟我说,从图书馆借书出来,在走廊上遇到校长费特先生,校长笑着问她: “乐旂,你好吗?” “我很好!” 校长又问:“你把自己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吗?” “是的,费特先生,我很努力。” 校长于是拿过她借的几本书看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说:“我相信你一定非常用功,这些书很难,好好加油!好孩子。” 说到这里她掩脸惨叫一声说:“妈咪!有本书是法文的,我竟然不知道。”我看着她绯红的小脸,完全可以理解当她发现的那一刻,心中有多难堪。但是,我也在那些免不了的小小尴尬中,看到不断使她成长的美好契机。 进入正规班后,乐旂也跟着大家一起考试,她的第一张试卷得分不算好,但体贴的老师却这样鼓励她:“这是你的第一个测验,对你来说应该非常困难,然而你却表现得这么好,你真棒!” 我看着那落在试卷一旁美丽的字迹,心中深深感谢林老师带着她们一砖一瓦砌着地基时所投入的心力。有实质意义的成绩单 传统上,学生的成绩总是被认定为“他”和“别人”学习表现的比较。 但是我们认为成绩应该是一个孩子的“独立程度”、“个人进步”、“学习质量”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和“整个年级程度”的关系。 6月11日是学期的最后一天,孩子带回所有的作品、工作篮和一张成绩单,装成绩单的信封里,还有一封四年级所有老师的联名信。虽然内容很短,但“成绩单”这个从小到大熟得让人几乎麻木的名词,却在短短的说明中有了新的含义。 亲爱的家长: 今天孩子们带回了最后一张成绩单,全体四年级的老师想跟您报告我们评价的标准。 传统上,学生的成绩总是被认定为“他”和“别人”学习表现的比较。但是我们认为成绩应该是一个孩子的“独立程度”、“个人进步”、“学习质量”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和“整个年级程度”的关系。 以下是我们四年级用来评分的五个等级和各个等级所代表的学习表现。 ·“5” 一直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并保持良好的学习质量,也懂得持续应用学习技能。 ·“4” 凭借某些协助,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常能应用学习技能。 ·“3” 在完成四年级水平的学习时,多半能令人满意,偶尔也懂得应用学习技能。 ·“2” 多半能完成同级水平的学习,但常常需要反复指导。 ·“1” 很少能完成同级水平的学习,明显地表现出努力不够。 我仔细读了这封信,想到这其中虽然没有比出高下的“名次”,却有实质意义的评价。当孩子们拿到这样的成绩单时,不需要跟别人比第几名或差几分,只要知道下学期要加强的是哪些方面,值得赞许的又是什么样的学习质量和学习习惯。 这封老师写给家长的信,提醒了我该用什么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事实已经证明,有太多无谓的比较,损毁了孩子原有的价值,父母与孩子都被困在成绩单上的数字迷思中。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总觉得自己所需要的教导并不比孩子少,我们一样需要提醒和自我检讨。但是当我们尝试修正自己被偏见所困的价值观时,我确信孩子们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得到一片更开阔的天空! 养育你们之后 我才开始懂得探索自己 你们是我成长的灵感培养学习的好习惯 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做功课或读书,而且要求他持续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尽量不要打扰他, 以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的老师经常写信给家长,除了周报之外,老师的信件成了我们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最好的资料。曼谷国际学校的教育风格非常明确,小学部五年以“爱的教育”为主导,让你不禁怀疑学生会不会被宠坏。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每一点小成绩都被极力称赞。然而就在家长还带点担心的时候,孩子升上了中学。六年级的学生们给五年级的学弟学妹捎来一封信,除了欢迎他们加入中学之外,还希望他们“别再混了!”似乎就在一瞬间,学校已经完全以大人的方式来对待这些新人了。 他们有自己的餐厅,供应各国食物,学生可以自由购买,不再像小学生,拿餐券吃三选一的套餐。功课中开始有选修课,而且每堂课都换教室,不会管理时间的孩子就会弄得一团乱。每天还有一堂体育课,让正值青春期发育的身心得到适当的锻炼。老师不再叫他们甜心、宝贝,而以先生、小姐相称。考试虽然不多,但功课很重,不用功的孩子,对不起,明年重来。所以,“努力”也是成绩评估的重要项目。 开学的时候,我收到了“出版与写作”老师的来信。信写得明确而诚恳,虽然是针对孩子们选修的课而谈,但是这些学习建议值得与所有的父母分享。 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做功课或读书,而且要求他持续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尽量不要打扰他,以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有选修“出版与写作”的学生每周至少要写两篇日记和一篇正式的文章,所以您的孩子应该每星期都需完成功课,请要求他们给您看。 由于写作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有时不免会要求他们重写,每一个星期都可能有重写练习,请您也要看这些练习。 所有中学部的学生都有一本《中学组织手册》,我希望他们把每一项功课记录在手册里,您将可以从中查询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项目。 请详细阅读我的附件,附件里有这堂课评定成绩的详细说明,这个评分标准有一份会保存在学生的活页夹里;此后课堂里所发的每一份通知和资料也都要放入活页夹。如果每一次您都能和孩子一起检查他们的活页夹,就是在帮孩子建立更稳固的组织能力,并发现不足之处。 学生所有的作品都被保存在个人的档案里。因为只有在全程的回顾中,孩子才能了解自己进步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全剩存这些作品。如果您在任何时间想看这些作品,可以让孩子将档案带回。不过,请您也一定要叮咛他们再带回归档。万一这个档案夹弄丢了,是个重大的损失,当然,孩子也一定要把任务补足。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 才能在爱里相遇 作为亲子 或为手足乐旂的偶像 我曾想,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偶像,与其说是光彩照人的明星或转瞬即逝的流行,不如说是更深刻伟大的情感和人物。 虽然他们的能力还无法达到,但心中的热情却深受这种典范的吸引。 家里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最甜蜜也最困难的挑战。我日日看着渐渐长大的女儿,找不出任何适当的言辞来形容她。说虽化莫测吗?她又时时有一种坚定的意志。说她已经成熟稳定了吗?她又有时哀喜无常。我因此不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努力在她情绪变换的节奏里,给些适时的帮助和教导,也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个尽心尽力的母亲! 这几天孩子们有四天的休假,我看到忙完功课的乐旂在计算机前打一首中文诗,是诺贝尔奖得主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所写的《如果》。吉卜林是乐旂崇拜的作家,《如果》是她最钟爱的一首诗。那首英诗原作早被诵在每天都要带到学校的档案夹里,她把诗背得滚瓜烂熟。我很好奇,为什么还需要这首中文译诗?她摇摇手上那本旧《读者文摘》(1993年9月号),无限激赏地对我说:“妈妈,这首诗实在翻译得太好了,我要把它也夹在夹子里。” 我接过书,看着篇章上有我细细圈画的笔迹,不禁想起三年前,我为乐旂讲解这首诗的情景。那时她刚转受英文教育,压力与负担都非常沉重。为了鼓舞她,我把自己喜欢的诗介绍给她,并且跟她分享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年轻的心中曾涌现的震撼。相信从那个时候开始,吉卜林和他的诗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乐旂的心。 刚来曼谷的时候,乐旂央求在台湾的亲友帮她找吉卜林的书,起先找到了一本卡尔杜其(Giosue Carducci, 1835~1907)和吉卜林的合译集。等她有能力看懂比较难的英文书时,她开始买吉卜林的书来看,但是,“最爱的还是《如果》这首诗!”她这样对我说。 我从乐旂这句话去探测这个13岁女孩的心灵,再对照手中的文章,不难发现这股热爱并非乐旂独特的情感。文章中说:“书评家并不认为这首《如果》是吉卜林的杰作。但在短短几年内,这首四节诗已成为全球的经典之作,并被译成了27种文字。学童都把诗背熟,青年列队出发作战时也朗诵它。诗中那些简单、富有启发性的行为典范,为几百万、几千万人立下了一套信守不渝的道德标准。” 我把这首诗抄录给了许多和女儿一样大的小朋友,也和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看到了**的责任。我曾想,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偶像,与其说是光彩照人的明星或转瞬即逝的流行,不如说是更深刻伟大的情感和人物。虽然他们的能力还无法达到,但心中的热情却深受这种典范的吸引。 如 果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 你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被众人猜忌怀疑时, 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至于走火入魔; 如果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 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听到自己说出的奥妙, 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生怨艾; 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 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 也不肯放弃;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 为了新目标, 你依旧冒险一搏,哪怕功名成乌有。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变谦恭之态,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做答时……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我的儿子!我的小小艺术家 书旂,这个星期起,你的小小手也许不再去触摸琴键,但是妈妈仍然要牵着它们,和你一起去探索不同的领域和新的乐趣。 书旂参加每周一次课外活动的那天,素须乘第二班校车回家。那班校车不像第一班校车挨家挨户把小孩送到家门口,所以我必须到指定地点去接她。通常我会带一本书早点到,等校车,也等我的小小孩被跟车的工作人员叫醒,睡眼惺忪地下车来。我们会手牵着手,穿过百货公司慢慢走回家。经过超级市场时,书旂会去菲儿太太的饼干柜拿试吃的饼干,两小片,一片给自己,另一片给每天都躺在超市门口的大狗。 牵着她的小手走这段路的时候,我心里总有很多的感触,眷恋这软软的手还依依握在我的手里,也一次次感觉到她唧唧喳喳的话语越来越成熟。再过一些时日,她会像现在的姐姐,不再需要接送。等到她的身高渐渐超过我的时候,牵手已不再合适,我们会改成手臂挽着手臂!她每天放学时还会热情地拥抱亲吻我,然后用甜甜的声音说:“爱你!”我紧一紧手中的小手,不禁想到飞逝的时光。 这一段时间,我心里正在挣扎着要不要停掉书旂的钢琴课。她一点都不喜欢钢琴,却在我们的恩威并施下学了两年。前几天,她突然很懊恼地问了一句:“是谁发明钢琴的?为什么要发明这种乐器?” 丈夫与我都从小学琴,对我们来说,孩子会弹琴不是梦想的寄托,而是“理所当然”,然而这理所当然认真想起来也并不公平。书旂最擅长也最爱的是绘画,嘶管到哪里,小朋友都围着她,要她画画。学校老师用“超群”形容她的艺术气质,他们认为她的父母当中应该至少有一个人是画家。 这个孩子只要一坐上钢琴椅,就完全像另一个人!她平常很乖、很甜,但是一到上钢琴课的时间,她就用“时间战术”跟老师拖延。爸爸生气了,跟她两个关在房间里好好地谈。 我进去时,只见她泪流满面,我说:“你不负责,爸爸生气骂人了吧!” 她委屈啜泣着说:“可是骂人也可以温柔一点呀!” 爸爸当下又好气又好笑地说:“温柔就不叫骂了!”但这对书旂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她的世界温和美好,整天笑嘻嘻。 记得更小的时候,有一次她耍赖,爸爸佯装要打她手心,拿的是一只浅蓝色的玩具球杆,书旂竟含着泪水,伸出手说:“我比较希望你用粉红色的打!” 我们也曾让她罚站,怎么说都无法使她双腿并拢站挺,耐下心来问她,伺一脸委屈地说:“那样不好看。”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从小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或许我们该给她更多的空间。 回想书旂的成长,这两年来,我不禁自问: 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真正面对过嘶喜欢弹琴的事实? 我是不是根本就当这是一个失败而不愿意面对它? 我是不是认为有美术天分的孩子,就理所当然该有音乐才情? 是否我在无意中认为会画画其实不如会弹琴? 整理完自己的想法后,我问丈夫孩子停掉钢琴课他会不会遗憾,他说:“不会,这并不代表她这一辈子都不再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也想起书旂对音乐的天赋也许不在于会弹奏乐器,而是另一种欣赏。她很喜欢读音乐家的生平,也喜欢听作曲家写曲的背景故事。如果她在当中得到有关音乐的快乐,我为什么要只介意嘶会弹琴这回事。于是我们决定停掉书旂的钢琴课,不把这件事与恒心毅力相提并论。 我把这篇记录留在计算机档案里,希望书旂长大之后再看,我要对她说:书旂,这个星期起,你的小小手也许不再去触摸琴键,但是妈妈仍然要牵着它们,和你一起去探索不同的领域和新的乐趣。让我们手牵着手,牵着手的我们可以慢慢地走。我也想告诉你,妈妈真的很羡慕你左手拿着笔可以画出任何东西的能力。我爱你!我的小小艺术家。 因为我是母亲 所以 我愿意比孩子更猾地 面对成长的困难今天可不可以不洗碗? 让孩子做家务,除了要帮助嘶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人人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不能因为用功读书,其他事情就由别人代劳。不亲近生活琐事的人,会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减损体会快乐的能力。 晚餐结束后,孩子们和家惠(我们请来的帮手)开始清理餐桌,我回书房继续黄昏前进行到一半的期刊整理工作。没垢分钟,乐旂走进房里,用商量的语气问我: “妈妈,我明天要交的功课还有一项没做完,今天可不可以不洗碗?” 我从满地的书里站起来,扶着她的双肩对她说:“不差这一二十分钟,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完再去完成你的功课吧!” 也许是因为我的态度很坚决,她爽快地答了一句:“噢!好。”就转身往厨房走去。我坐下来继续工作,脑中不断浮现有关孩子做家务的教育问题。 这个学期乐旂的功课的确很重,加上她的自我期许很高,因此时间总是不够用。我看到她预习功课、复习功课、准备口头演讲、准备一篇又一篇的报告,甚至连周末也不放松。每天,嘶再像五年级一样,5点多就无事一身轻地下楼去打篮球或游泳,而是把时间花在讨论报告的内容、检查语法上。看得出来,她对课业全力以赴,并乐在其中。 然而,当她开口要求我能不能免去她的洗碗工作时,我还是断然拒绝了。我一边整理书,一边细想餐后的整理工作。通常是一个人负责擦桌子、整理餐垫和检查地板的清洁,一个专司洗碗,另一个负责把碗盘上架的人则同时擦拭炉台和整理柜。一切就如我跟乐旂所说,工作是在一二十分钟内就能完成的。 洗碗很重要吗?我想,任何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务代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 我心里衡量,乐旂可以晚些上床,也可以节省其他的时间来补足这一二十分钟的学习。这个坚持除了要帮助嘶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人人都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不能因为用功读书,其他事情就由别人代劳。不亲近生活琐事的人,会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影响体会快乐的能力。 在我求学的年代,母亲执意要给我们最好的家庭教育,即使是联考的前一天我们也照常洗碗、拖地。教育与日常生活是紧紧相连的,知识也不是只存在于书本课业中。这些学习与磨炼在进入社会后,使我受益无穷。 如今在我的小家庭中,我因为有时得出门远行而不得不雇请帮手。我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有帮手的家里,仍能好好教养女儿,教会她们关心家务以及用心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 做家务和带孩子长大一样,如果完全假他人之手,便不容易产生深厚的情感,我喜欢自己熟悉家中的所有事务,所以每个星期会刻意挪出一两天留在家里做家务。有时候,我用一整个上午重新布置家里的摆设;有时候,我流一身大汗拖地洗衣、给橱柜换香纸、检查孩子们的衣柜,看哪些衣物该送人,哪些该汰旧换新。因为一星期中有那样的一两天,虽然家里有帮手,我仍然与居家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孩子渐渐长大的这几年,我更猾地教导她们做家务。 我常常担心家惠为孩子们做太多事,所以得花很多时间跟她沟通,比如八岁的书旂不应该一边看书、一边让她吹干头发,或者洗衣篮里的换洗衣服如果没有翻面,应该请她们再做一次。所有对大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事,要用来教导孩子往往最难。不过,坚持是处理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这除了让孩子学习做家务,也是让孩子懂得正确对待人的好机会。 曾有朋友晚餐后来访,看到我带着女儿和家惠在清理厨房而大惑不解。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的成长经历。母亲曾花费许多时间,教会我逐渐加深的生活功课,她的心血成就了我的生活能力与创造力。我爱我的孩子,希望她们也能了解我曾体验的快乐,学会我所拥有的生活技能。营造妈妈气氛 许多时候我会自问:生活的梦想和快乐到底是什么? 当了母亲之后,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了。做一道菜时,想到的是她们惊喜的表情;布置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想到的是她们闪亮的眼睛。一盆花能不能换来一瞥惊艳的目光? 书旂每个星期会写一篇文章交给她的老师,题目自定。这种方式非常符合她那种天马行空的个性。不管她写什么,我都很爱看,因为从文章里,我可以看到一个九岁小女孩的心思体会和生活写照。 上个星期,书旂的文章是三段小短文。“信息不够,所以我写短短的。”她这样告诉我。我知道她写文章就像用字来画图,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打开她的本子,第一段的主题是“兰花”: 兰花是妈妈最喜欢的花之一。曼谷有各种颜色的兰花,有深浅紫色、白色、黄色,还有带着斑点的各种特别的颜色。妈妈通常用咖啡点点的黄色兰花搭配橘色兰花来装饰我们家的餐厅,她还在起居室里种了很多白色和紫色的兰花。爸爸很会照顾植物,他自己去买所有的用品,照顾这些花需要很多东西。 每个星期五下午,妈妈会走路到中央百货公司的花店去选一大把兰花回家,所以星期六的早上,当我们吃早餐的时候,姐姐和我就可以看到最新鲜、最美丽的花在餐厅里绽放。 看完这篇短文我很高兴,书旂注意到了我总是选星期五去买花,只因为一个星期中,孩子们在家最长的时间是星期六、日两天。我很希望把花期最好的时候留给她们在家最长的时间,所以才会特别安排在星期五下午买花。孩子注意到妈妈的用心,我当然感到很欣慰。 许多时候我会自问:生活的梦想和快乐到底是什么?当了母亲之后,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了。做一道菜时,想到的是她们惊喜的表情;布置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想到的是她们闪亮的眼睛。一盆花能不能换来一瞥惊艳的目光?一道新点心她们会说“好”,还是“非常好”?受了挫折的孩子有什么可以鼓舞她?面对哭泣的小孩,我拿什么来抚慰她受伤的心灵?母亲的担子既烦琐又甜蜜,有时沉重,但没有人想抛开。我也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探索着专属于“父母亲”的乐趣。 每一次,我在不得不离家,无法亲自照顾两个孩子的时候,总会考虑如何营造一点“妈妈”的气氛。通常是在冰箱里留一些特别为她们做的食物,和她们预读一些诗,好让自己不在家时,她们也可以再读一遍,就像平常每个晚上的陪伴一样。更重要的是,我总是交代家惠,餐桌上的花要记得保持新鲜,好让孩子们看到花的时候觉得开心一点。 这些花就这样默默地、美丽地传达着一个妈妈想为孩子做的一切,我很感谢它们的存在! 无论什么理由 设想你们的快乐 就是我生活中最开心的计划书旂的寻根工程 “没有什么比留下这些记录让人更富有;没有什么比能在未来清楚地对你的后代叙述家族历史更重要; 我喜欢这门功课,我要把她送给我的家人。” 书旂拿了一大沓资料从我身边走过,她以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问我:“妈妈,我的Roots Project中文该怎么说?”她的中文不大好,所以我常常建议她,把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英文问清楚中文该怎么说,而她也一直认真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如果就这项五年级足足做了一个学期的功课而言,这个project的确是一项“工程”。“寻根工程”是每年五年级的孩子都要做的功课,写直系家谱、采访三代的成员,并为他们写小传记,工作分量不轻但很有意义。经过这半年,书旂对家族有了更深的认识,最起码,在为了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传记时,她和祖辈交谈的话题已经超过日常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我看到书旂在这项52页图文并茂的功课里加上的最后的感言: 我要对我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说“谢谢”,不管他们住得是远是近,家人提供了所有我需要的资料和照片。罗森老师严格地督促我们,因此这个工作才能顺利完成。还有这么多好朋友给了我不同的意见,所以我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份工作,谢谢你们! 我记得好几个温馨的夜晚,在曼谷家中的茶屋里,书旂左手执笔,一脸专注地采访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每一个细节,烛光、茶香和弥漫其中的祖孙情令人动容。通过她那次采访,连我对公公婆婆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许多事是我嫁入翁家15年才头一次听到的。通过孩子的笔,我们留下了感动与世代接续的柔情,这是这项任务真正的意义。 学期中有一次亲师日,罗森老师曾让我看过书旂写的有关爸爸和妈妈的部分文章。我很失态,难掩激动地当场落泪。我没有想到书旂在平常琐琐碎碎的谈话里汇集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也不知道才11岁的她,心中竟有这么强烈的家族观念。多年来,我一直担心她从小受西方教育,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也担心让她从小在异国文化中成长,使她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看了她的文章,我终于放下过多的忧虑。 今晚书旂就要把她的功课交出去了,而学期也近尾声,挥挥手她就要成为美国学制里的中学生!我们用摄像机留下了她的“寻根工程”,纪念她的成长。就如她自己在作业的前言中所说: 没有什么比留下这些记录让人更富有;没有什么比能在未来清楚地对你的后代叙述家族历史更重要;我喜欢这门功课,我要把她送给我的家人。 是的,书旂,我们都收到了你来自心灵与智慧的礼物,谢谢!炒虾的学问 一直到孩子渐入青春期,我才深深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教导是多么的巨细靡遗。 我也总是在别人对我的赞许声中才发现,许多良好的工作习惯都是母亲从小陪伴我建立起来的。 晚餐前,我准备炒一盘新加坡式的咖喱明虾。家惠已经帮我把每一只明虾剪成三段,在大盘中各据一角。下锅前,我把正在做功课的两个孩子叫到厨房来,要她们看我做这道菜的程序。我先把虾头放入热锅中翻炒两三分钟,再放入中段的虾身,最后再放入虾尾。我一边做,一边询问她们,知不知道要分次放入食材是因为有食物的厚度与热处理所需要的时间问题。仔细思考后,她们的回答都很正确。后来在餐桌上,我们又分享了一些厨房里的小常识。 像这样的生活教导,每天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的书房、浴室或我们的厨房及起居室中。我的灵感并非来自养儿育女的专家著作,我只是在重复父母亲对我的教导而已。 一直到孩子渐入青春期,我才深深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教导是多么的巨细靡遗。我也总是在别人对我的赞许声中才发现,许多良好的工作习惯都是母亲从小陪伴我建立起来的。我在小学的时候,母亲就教过我,煎鱼之前要先把鱼擦干才不会引起油爆。污斑要勤于清理才不会因为经年累月成为顽垢,更是母亲一点一滴以身教、言教同时引导我的。当我左手握铲、右手持长筷,稳稳地翻弄着锅中一大团难以操作的食物时,旁观的亲戚曾惊讶地问我: “你怎么知道要这样使用工具?” 我想了一想,转头幸福地答道:“妈妈教我的。” 答完后,我不禁自问,我有没有把母亲给我的日常教导也以耐心和行动传递给孩子,像接力赛一样,让家族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我曾在书上看过一段心声,这个有心人语重心长地写道: 有时候,我们只顾把我们少时未能享有的东西给子女,却忘记了给他们我们曾经享有的东西…… 这段话对我来说真是美妙无比!父母养育我们的年代,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我们养育孩子的现在,然而物质的丰富不一定带来同等的满足与快乐。我也想给孩子自己童年时的许多丰足,那都是父母亲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和无限的关注为我们经营累积起来的。 上星期,七年级的乐旂正在课堂里学家庭缝补的工作。由于她出了一趟远门,所以落下了两个星期的功课,她问我能不能教她使用缝纫机。那个晚上,在为她解说许多细节和要领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初学缝纫机时,母亲叮咛我的许多话。时间过了28年,但是除了脚踩的“胜家”缝纫机变成了电动的工具之外,什么都没有变。我成了母亲,乐旂成了当年在缝纫机边受教的我。更重要的是,有一份完整的爱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把母亲、我和孩子的情感线,丝丝缕缕地织成一片。令人激赏的教学参观日 礼堂中闪光灯此起彼伏,每一个孩子都卖力演出,每一对父母都感动万分,就像校长的结语所说:“你们一定会以他们的成果为荣!” 12月的第一个星期四,是四年级的教学参观日。算一算,这是孩子入学后我们参加的第六次教学参观日。三年来,我觉得最惊讶的是,学校的活动总是排在早上7点半开始,但是父母的出席率却非常高。一大清早,校园中到处是衣着正式,带着相机、摄像机的父母。 所有音乐课的成果都在礼堂展示。在这个小学,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明星学生,所有的表演都是大小团队的呈现。孩子们开朗活泼,但他们的表演非常自然,不是精英教育式的训练结果。礼堂中闪光灯此起彼伏,每一个孩子都卖力演出,每一对父母都感动万分,就像校长的结语所说:“你们一定会以他们的成果为荣!” 在礼堂看表演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件事:四年级一百多个孩子全坐在右侧,他们虽不算吵闹,但也低声嘻嘻哈哈地各自交谈。准备开演的时间一到,一位老师走到座位的前面,开始做了几个手势,越来越多的孩子跟着做。等虽换了两三个手势之后,全场已经鸦雀无声,每个孩子都跟上动作了。就这样无声无息,一个老师集合了一群混乱中的孩子。当所有的孩子都静默下来之后,老师便对孩子们深深一鞠躬并用唇语说:“谢谢!”我非常欣赏这一幕,比起传统中的集合,老师总是声嘶力竭而孩子也多半无动于衷,这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教学法。 集体表演结束之后,家长们被带领到教室里,一学期的学习成果都整理好了。我发现老师自始至终只说了 “欢迎”和“谢谢你们到来”这几句话,其余所有的成果报告都由孩子各自带领父母进行。 显然他们事先已经有周详的计划和路线,所以每个孩子都懂得如何引导父母,并详细介绍他们的学习进度:语言课学了哪些,科学学了哪些,谁是学习伙伴,计算机里又有哪些档案,孩子都交代得清清楚常 一个教学参观日让我了解了书旂的学校生活,在离开前我还拿到一封信。信上写道: 亲爱的家长: 在看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之后,相信您一定会以他们的努力为荣。如果您能写下对他们的感觉及鼓励,并及时寄出,那么,星期一的早上他们便能愉快地打开您亲笔写的信。为此,我们已帮您准备好学校的信封,只要写上班级老师和学生的名字,信件就会送达孩子的手中。 谢谢! 四年级所有的老师启 后记 在给书旂的信中,我告诉她,爸爸多么喜欢她设计的用来标志时间的那条蟒蛇图腾;而我看到她的水鸟观察日记时,觉得她用艺术家的眼光记录动物的生活习性,既丰富又有创意。相信她收到信的时候,会觉得惊讶又开心。太空之旅(1) 那天下午当我打开信封时,上面写着: “亲爱的乐旂:恭喜你!欢迎你成为1999宇宙飞船上的一员!”我即将进行太空之旅的喜悦从那一刻起充满了我和家人的心中。 乐旂从科学营回来已经将近三个月,偶尔翻看她带回来的几十页密密麻麻的日记时,总想催促她把此行的经过写成一篇中文。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行前我们曾陪她出席一学期一次的学习进度报告,当乐旂问她的数学老师缺课这两星期要补交哪些报告时,满头银发的慈祥的威廉斯老师望着孩子的眼睛说:“乐旂,我要你给没能同去的同学带回你搜集到的所有资料。我要你用心去体验所看到的一切,我为你生长的时代感到喜悦。在我的年代里所看不到的科学进展,在你们的年代里一定有令人惊喜的不同……”老先生诚挚的神情、殷切的叮咛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耳际。下面就是乐旂的分享: 我在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进入曼谷国际学校读书。在台湾念完三年级之前,我懂的英文不超过十个单词,所有的基础都靠来曼谷后的几个月中,到一位新加坡籍的林老师家补习。每天妈妈开很远的车程送妹妹和我到哼别墅去上课,有时一两个小时,有时一连四个小时。回想起来,四年级的课堂上,我所能听懂的东西真是非常有限,但是老师们鼓励我,让我相信自己很棒。他们甚至在我上课满一周后,就让我离开语言补习班,进入正规班跟着大家一起上课。 五年级,我从日本同学惠美子那里得知,她上七年级的姐姐到美国参加了太空科学营,虽然我不太清楚那是个什么样的活动,而且我的英文水平也很不足,但心里却很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我告诉爸妈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是一个超乎我能力范围的梦想,只给我极大的鼓励和清楚的建议:我得加强英文跟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妈妈常常跟我们提“取法其上”的意义,她希望我们做事都设定最高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如果真的努力过,结果好不好就不必在意了。 六年级我上了中学,学校把我们当成大人一样看待,教我们许多组织的能力。我的英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科成绩也迎头赶上,于是我决定参加太空营的选拔。送出申请之后,三个星期的等翠得很漫长。宣布录取名单那天是愚人节,我忍不住问老师,公布的结果会不会是个玩笑,老师很确定地说:“不会!”那天下午当我打开信封时,上面写着:“亲爱的乐旂:恭喜你!欢迎你成为1999宇宙飞船上的一员!”我即将进行太空之旅的喜悦从那一刻起充满了我和家人的心中。 1999年10月23日清晨,三位老师带着我们30位七、八年级的学生,从曼谷起飞,在东京转机,自西雅图进入美国境内,入境后再飞往曼菲斯过一夜,第二天早上才飞抵我们的目的地杭特村。在出发前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一本手册,沿途所需要记录的事项都列在上面(比如,我们得记录为什么MCO是奥兰多机场代号这一类的问题,以及沿路的飞行图和每天的受训日记)。当我们被安顿在宿舍时,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电影中的宇宙飞船、基地和一切装备都在我的眼前。而房间、餐厅、升降梯,所有的一切设计都与太空有关,这都是我未曾亲眼见过的。 我们很快开始分组上课。我的小组里有六位同校的同学和六位来自美国当地的学生,负责带领我们的是一位名叫迪恩的年轻教练。我们首先接受的是各种不同的基础训练,像快速的旋转座椅,以适应晕眩;急速上升至48米再迅速掉落的升降梯,这个升降让我们体会到两秒钟之内失重的感受;贴壁站立在一个高速旋转的小房间内,在其中感觉到因为地心引力而变形的肌肉真是让人心惊;同时,我们也在强力弹簧椅上模拟月球漫步的情景。 每天晚上,我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就记录当天学习的课程。要记的东西太多,而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我决定先写草稿,回曼谷再做整理。最好玩的部分终于到来,我们要开始仿真执行任务了。第一次我被分派到的工作是MS(Mission Specialist,执行任务的科学家)。宇宙飞行服太大,行动很不方便,我对任务还不熟悉,但努力想做好它。第二次是SOCC(Satellite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太空指挥中心),我的工作是负责帮助宇宙飞船中的科学家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执行第二次任务时,我的体会已经比第一次好多了。我在当天的日记里用英文写下:“这是我在太空营里最棒的一天,我真是喜欢当一个航天员的感觉。对我来说,最具挑战性的经历是我的第二次任务,我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宇宙飞船着陆,我们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时,真是最难忘、最珍贵的一刻——我们的小组同心协力实现了目标。在一整个星期中,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协作,如何互相支持,如何领导以及如何坚强。” 最后一天,每个人上台接受结训证书。我们的小组“卡力斯多”还得到一个最佳团队任务奖,而我自己则得到一枚“卓越受训员”的奖牌。 这次太空营之行让我有机会发现更多的自我。我肯定自己具有领导力,在团体中被领导时也很配合、协作。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宇宙太空非常有趣,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也会希望成为一个航天员,或像我的教练一样,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孩子们。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春风化雨 生命无法彩排或练习,也无法回头,因此每一个老师都掌握了学生重要的生命时刻。 他们通过亲切的照顾、警告、训诫、赞扬和身教来完成最困难的工作。 孩子带回学校每个月发行一次的刊物《砥砺》。前两页照例是校长多明尼克先生的文章,恳切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传达着他对这个学校和自己的殷殷期望。我很喜欢看,有时记下一点简单的笔记与孩子及朋友们分享。 这个星期,校长谈的是“老师”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所产生的影响。他从自己小学六年级的回忆写起,回忆中有奇妙的诗歌和故事,那是当年一位老师时常大声朗诵给他的礼物。这些朗读的文字和老师的心意,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希望,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去探索那个别具深意的世界。 对于老师所能给予的无边影响,我自己也感受极深。前天凌晨,我们去机场迎接离家两个星期的乐旂。当她在人群中出现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比离家前更成熟持重的少女向我们走来。一阵久别重逢的激动后,我们要乐旂跟老师先告别。就在那一刻,我看到几乎和老师齐高的乐旂向克拉马女士走去。两人同时伸开双臂深深地拥抱了对方,静默了几秒之后才说再见。我在一旁看着这真情流露的一幕,眼眶不禁湿润了。这两个星期中,老师不只是“老师”,老师也同时是“母亲”,在每一个生活的片段中照顾、引导她。孩子的恋恋不舍中,必定有着许多的感谢与美好的回忆。 多年来,我一直帮孩子们保留老师给的每一张纸条、卡片或作业上的留言,那些话语记录着老师与她们的互动。鼓励的言辞和溢于言表的真情与期许,在小小的心灵中,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累积出更大的力量。 当我离家的时候,小女儿书旂的老师不但写纸条告诉我孩子的状况,更鼓励孩子、拥抱孩子,并且告诉她:“我非常以你为荣,爸妈不在家,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得这么好,爸妈一定非常骄傲。”书旂的功课并没有因为我们不在场有所下降,反而在老师的鼓舞下一次比一次更好。 乐旂的老师也时常在报告之后给她一些留言——一针见血的批评或毫不掩饰的激赏。最近她收到科学老师给她的卡片,其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话,这都是激励乐旂中学生涯热情十足的动力。卡片的最后写着: 我时常希望能幸运地遇到和他们真正联系起来的年轻人。谢谢你成为其中的一位。 生命无法彩排或练习,也无法回头,因此每一个老师都掌握了学生重要的生命时刻。他们通过亲切的照顾、警告、训诫、赞扬和身教来完成最困难的工作。他们和父母一起深深地影响着明日世界的参与者,亲手栽植未来的希望。我羡慕为人师而自豪的人,更感谢在春风吹拂中,许多孩子得以自信健康地成长。写在书上的笔记 孩子和我一起度过许多美妙的心灵时光,她们学习克服自己的困难,而我学习做个尽心尽力的母亲。 生活里琐琐碎碎的感怀,就这样随着淡淡的笔迹,永远留在任意翻出的某一本书的某个角落里…… 每次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总是喜欢在书上写下一点小记事,遇到她们不懂的词或字也会用铅笔轻轻一画,加点注解。我一动笔孩子就叫,非常心疼地制止我:“别画,妈!拜托你别画!”但从来没有人能制止得了。我兀自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她们的“痛苦”之上,不时地用铅笔轻轻在书页的空间里记下一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我知道很多惜书的人都会讨厌我这种做法,但是我有自己的心情故事。 上星期,学校要孩子调查自己家里藏书的数量,于是我们点算了一下书房书架上的书,我从这个清查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1 600多本书中,将近有200本是15岁以前伴随我成长的旧书,这些书现在孩子们还都爱看。翻开旧书,会发现在书上做笔记是我年轻时就有的“坏习惯”,但也是在和孩子们一起读这些书的时候,那些随意记下的笔记串联了我和孩子的童年。那种感觉真是奇妙极了,我们竟能穿越时空同桌共座,共读同一本书! 我留着大学课堂用的四书读本和唐诗,上面有许多笔记。这些书陪伴过大女儿好几年成长岁月,现在我又用它来带领小女儿。书页因常翻阅而变得很陈旧,再不细心保护就要支离破碎。每当我从书架上小心翼翼地抽取出它们的时候,心中总会泛起一种丰富扎实的满足感。 我之所以喜欢随手记下只言片语还有另一个原因。我的生活里时时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片段与感悟,但时间却常常不允许我坐下来,郑重其事写成记录,所以我喜欢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记几句心中所感。日后翻阅重读时,脑中会浮现当时的景象,心情也记在其中,这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今天是假日,早上我约了两个孩子一起读《泰戈尔诗集》。这本诗集和另外染英诗集我们已经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年,所以书上有一些我的记录,比如哪一首诗是何时我曾和哪个孩子一起读过的,行距中的字迹也画出我们认真讨论过的诗句。在书页中,我看到在《叶慈诗集》的序言下有一段留言,时间是1998年2月,我写着: 带你们念书这么多年,妈妈今天才发现有个小步骤我可能一直都错了。我应该先让你们把文章看过一遍之后,再请你们开口朗读。 记了很简单的几句话,笔触轻轻地占据了标题旁的一小块空白。这段笔记对别人来说不会有什么意义,但对我却是充满回忆与感触的见证。孩子和我一起度过许多美妙的心灵时光,她们学习克服自己的困难,而我学习做个尽心尽力的母亲。生活里琐琐碎碎的感怀,就这样随着淡淡的笔迹,永远留在任意翻出的某一本书的某个角落里。片段的言语虽然难以结集成册,却是我最值得珍惜保留的生活笔记。别出心裁的健康课 我多么希望每个孩子在既定的课堂上、成长的过程中也都能受到这么健康的“健康教育”。 如果他们有机会深度了解自己、照顾自己,那将是我们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和乐旂散步的时候,我们常常谈到她的“健康课”。最难忘的是过年前的一次同行,她问我:“妈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上健康课吗?”先前她们正在上“人体的骨骼”,她喜欢一边散步,一边复习那些拉丁文的学名给我听,还告诉我为什么页这些名称。现在她又考我新问题,为什么要上健康课? “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然后才能好好注意健康。”她自问自答。 我很欣慰老师这样教她,事实上,她对健康课的认真态度是我难以理解的。这门课不管在自己受教育的哪一个阶段中,都是无法跟主课相提并论的点缀,然而我看到了乐旂学校不同的做法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他们把一整学年的课都集中在一个学期,授课总时数跟台湾课程一年所排定的差不多,但是每天上课让概念更连贯(同一个时段健康课结束后,依序排的是音乐、设计及家庭经济)。当孩子们上完六年级的课之后,要等到七年级的第一学期才会再排健康课程。他们有个可爱的传统——全班在结束一个学期课程的那一天一起宣誓,明年再上健康课前要努力保护自己的健康。 六年级的健康课除了概论之外,学校更致力于毒品与烟酒之害的教育。先是安排一组特地从美国飞来的毒品专家,举办一个星期的密集演讲。我问乐旂听得懂吗,她说非常清楚,因为演讲者都是自己曾经陷入毒品或烟酒的瘾君子,因此他们对毒品的了解非常深刻,讲起来特别生动也更具警示性。听完演讲后,健康课正式进入课程讨论与器官教学,而科学课则在同时安排认识相关的化学物质,以便和健康课挂钩。 我看到他们做的功课非常有趣,比如去搜集许多香烟广告,研究烟商如何避重就轻地放松人们对烟害的警觉。他们还同时做另一组反讽的文字广告来谴责烟商,指出他们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从她微微激动的语气里甚至可以感觉到正义的愤怒,很值得成年人来检讨和思考。 上完六、七两个年级的健康课之后,乐旂轻易就能在生活中为我们解说烟酒与毒品的深度知识。当她偶尔举出精确的数据时,我常感到惊讶,但她笑着对我说:“妈,想想看我们已经学过多少次了!”接着她又告诉我,当她看到健康的猪肺和养在二手烟里的猪肺时,心中有多么震憾。她又说,有些小孩抽烟是因为跟大孩子在一起,自己没有定力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知识很重要。 分享完乐旂的健康课,我多么希望每个孩子在既定的课堂上、成长的过程中也都能受到这么健康的“健康教育”。如果他们有机会深度了解自己、照顾自己,那将是我们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陪伴关怀是我亲子功课的第一项青春少女的毕业舞会 乐旂和我商量很多装扮上的细节,我知道自己必须非常耐心地用孩子所能接受的观点来讨论,最好的方法就是“证明”。 当她想戴项链,而我觉得那可能太成熟、不适合她时,就让她在镜子前试试另一个小花项圈的感觉会不会更好…… 乐旂就要从中学毕业,学校将于5月26日晚上在饭店举行毕业舞会,男孩一律穿西装,女孩着正式礼罚学校每年都为中学生办三次舞会,除了身为学生会会长必到的舞会之外,乐旂很少参加其他舞会,所以看到通知单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不觉得要为她准备些什么。可是对孩子来说,这是意义不同的“毕业舞会”,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我成了美容顾问,完完全全融入青春少女对初次正式舞会的期待与兴奋中。 首先是找礼罚要找一件妈妈和女儿都满意,而爸爸又不会受到惊吓的小礼服就很不容易。周末我们花了六个钟头到处奔走,终于找到一件完全不用修改、极合身的小礼罚当我看到女儿穿着平口、细肩带的晚装,亭亭玉立地站在眼前时,除了眼睛一亮之外,老实说还有更多的不习惯。“吾家有女初长成”,但讼竟是只有14岁、每晚还来床上撒娇的大孩子,竟然以如此窈窕的姿态出现,还有那完**露的双肩,真是让人担心。 当爸爸的恨不得那件漂亮的小礼服能密不通风,三番两次问道:“不用加个披肩吗?或者小外套也很好。”直到我们同时想到,在游泳池旁她穿的并没有比这礼服多时,才突然觉得自己真好笑。 班上的女孩们全都很兴奋,家里电话响个不停,情况交流、唧唧喳喳。然而学校的考试一科科接踵而来,还有一大堆报告要交,所以我必须不时把她从高昂的情绪里唤回书桌前。不过仔细想想,换做是自己,恐怕也一样难掩兴奋。我切实地体会到了孩子们是如何期待一探**世界的心情,也希望在准备这次舞会时教她做得体的打扮。 整整一个星期,乐旂和我商量了很多装扮上的细节。我知道自己必须非常耐心地用孩子所能接受的观点来讨论,最好的方法就是“证明”。当她想戴项链,而我觉得那可能太成熟、不适合她时,就让她在镜子前试试另一个小花项圈的感觉会不会更好。她的所有想法也一定要试试看再做决定,这种软性的说服很有效,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我想让她知道,装扮不是把最美的东西往自己的身上堆就好,协调是最基本的原则,适合年龄的打扮更重要。无论穿什么衣服,让一个人变漂亮的不是名牌衣物,而是人与衣服的融合,看起来舒服自在。所以自己要先完全接纳衣服才会产生自然的仪态,散发自信的仪态最漂亮。 舞会很成功,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是令我最安慰的是,舞会结束的第二天早上,乐旂已经自己做了早餐吃,并读完报纸,一身家常衣着地安坐在书桌前写报告了。脱掉水晶鞋的灰姑娘又开开心心地回到一个中学生该有的生活里,没有太多的杂念与余波,而是踏实地迎接下一项功课和报告。至于舞会呢,反正九年级还会有!第二部 蓄积绵延三代的家庭爱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依靠。 2001年6月, 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迁移。 当时不但八年级的乐旂是学习、 体育、 音乐各方面都出色的学生, 妹妹书旂也快乐地悠游在知识与艺术的天地, 是无忧无虑、 充满创造力的小学五级学生。 但因为丈夫对重病母亲的牵挂, 我们还是选择全家团聚, 让孩子们再转回台湾受教育。 在考虑回台湾的时候, 曾有许多朋友劝我们把孩子们留在曼谷, 或送到美国的寄宿学校继续英文教育。 几经思量, 我们还是决定全家一起行动。 理由很简单——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 不只是生活照顾, 父母也是孩子知识与品格教育的直接影响者。 在她们高中毕业前, 我们不想因为学校或教育制度的优势而考虑 舍弃家庭所能给予她们的生活力量。196道题的数学作业有一个周末,她拿到196道题的数学作业,竟然在桌前笑得前俯后仰地说: “我在曼谷时真是太好命了,老师最多布置40道题。” 我永远忘不了在餐桌前对两个孩子宣布要搬回台湾的情景。话题才一开,惊愕的气息就漫涌在她们与我对坐的空间里。乐旂两眼睁得大大的,一阵阵难以置信的轻笑,脸渐渐转红,问道: “妈,有多大的可能性?” “90%吧。爸爸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 她的脸更红了,眼里闪着泪光,却始终没有让眼泪掉出来,只继续拍着自己的前胸,用一声声不自然的笑来掩饰激动不安的情绪。我不忍心多看她,目光转向不知所措的书旂,轻声对她说:“我们至少会回去一两年,你的中文学得少,会很辛苦、很辛苦,知道吗?”她乖巧地点点头,眼中闪着茫然,一时间我心里真是难过到了极点。 然而我的难过与担心并没有持续太久,第二天早上,姐妹俩已开开心心地在做回家前的种种准备。家里电子信箱忙个不停,暑假里都回到自己国家的同学纷纷给两个孩子来信。 有人说:“让你爸妈自己回去,我们家有很多房间可以让你住。” 还有同学说:“我们可以领养你,我妈妈一定会爱死你,而且美国政府还会帮你付学费。” 邻居一看到孩子们也说:“哦!你们真的要走?我们会很想念你们!”关心与友爱充满我们离开前的每一个日子。 既已决定,我们立刻以最猾的行动为孩子们接受台湾的教育做衔接准备。美国学校放假后,我们还有三个星期才启程回家。我们跟孩子们讨论了一下从台湾寄来的课本,打算回家之前尽可能先为国文课做补习。乐旂的中文比较好,我把四本国中课本该背的古文都圈出来,以一两课为例,指导她该如何进行研读,然后让她自己去准备。 书旂是需要我一课一课教的,因为嘶曾在台湾上过小学,中文虽说得不错,但不大会读,写就更不用说了。在此之前的五年中,我虽常常教她中文,却多半以思想或美学的范围来吸引她的兴趣,如今我已无法回避这些文字基础的缺漏。我决定从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开始教起,以地毯式的搜索,会的快速复习,不懂的多花时间。这当中最让我费心的,是她用左手写中文的笔画,因为书旂其实是用“画”的方式把字写出来的,更奇怪的是,她的每个字都像植物一样从地里生根,由下往上写成,我一时之间才明白,这趟回去对她的挑战有多大,而自己又将要下多少工夫。 三个星期中,我们忙着里里外外的各项准备工作,孩子们则一心一意在家准备中文。她们迎接变化的态度使我感到欣慰,这已不是第一次。五年前我们初到曼谷,她们没有学校可读,那半年在家自修的日子中,两姐妹也曾如此耐心努力地克服迎面而来的问题,那段经历所延伸出来的能力,应该有助于她们今天所处的困境吧!我在难以回避的沉重中试图朝着乐观的方向设想。 7月底,圣塔飞公司帮我们把所有的大小东西都打包好,放进温度与湿度都符合标准的仓库里,明细单上详列着280箱物品的名称。当我接过签收单时,才真正有了要回家的感觉,心中也不确定下一次再把这些物品领出来重新布置成一个家又会是在什么时候。 7月28日,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二百多公斤的书回到台南的家。两天后,乐旂就上学去了——国三的暑期辅导。这个一向都勇敢乐观的女孩义无反顾地走向她第二度转学的路程,五年里空白的课程都要重新补上,而曼谷国际学校的生活理念、学习方式也都要暂时放下。当旁人都为她捏一把汗时,乐旂对新生活并没有一丝埋怨,只有很多有趣的分享。如果你问她:“你喜欢哪一种教育?”她会认真地回答说:“各有各的好处。” 有一个周末,她拿到196道题的数学作业,竟然在桌前笑得前俯后仰地说:“我在曼谷时真是太好命了,老师最多布置40道题。” 我担心别人对她英文的期待成为一种压力,所以问她:“别人问你英文时如果你不懂,会不会觉得尴尬?” 她一脸天真,觉得这个问题太奇怪,自在地说:“不会呀!毕竟我又不是一本英文字典。” 我想起曼谷国际学校的老师曾说:“这个孩子心理非常健康。”我于是放下心来,祝福她辛苦奋斗的明天,每天为她准备一餐丰盛的晚餐和一束鲜花,配合着她的作息而早一点开饭。在餐桌上,我仔细聆听她轻言浅笑谈论一天的学校生活,然后记下当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无法为你们铺一条 平坦的成长路 但是 我们可以用稳定的生活节奏与你们一起努力读书读饱了吗? 乐旂回台湾后却没有时间写中文,她每天最常写的字是A、B、C、D和1、2、3、4。 有一天我抱怨地谈起她整天只在考卷上填写这些字时,她带笑地安慰我说:“妈,还有甲、乙、丙、丁也会变得很熟,这是以前我没有用过的中文。” 回到台湾后的几个星期中,乐旂全力投入学校的学习中。除了写作业之外,她真的没有时间做任何事,成为一个我最不喜欢她成为的“专业读书人”。 在曼谷的时候,虽然功课也很重,但孩子至少每天还能拉拉琴、看点课外书,假日里也一定能抽时间出来学做烹饪、打扫之类的家务。但如今她整天只能与一堆参考书内的题目为伍,我甚至无法用“读书”来形容她所从事的智力活动。 回台湾前,我曾有个很美丽的梦——每晚在桌前与我放学回家的女儿读中文。我计划以国中三年的国文教材,循序渐进地补上她落下的中文课程。但乐旂回台湾后却没有时间写中文,她每天最常写的字是A、B、C、D和1、2、3、4。有一天我抱怨地谈起她整天只在考卷上填写这些字时,她带笑地安慰我说:“妈,还有甲、乙、丙、丁也会变得很熟,这是以前我没有用过的中文。” 我不敢相信一个转学的孩子在衔接课程时,竟然不是以语言的加强为主要项目,我觉得她应该把上英文课的时间拿去上任何一个年级的国文课。 乐旂也不能再每天运动了。在曼谷国际学校的中学部,每天都有体育课,并规定课后一定要淋浴才能再进教室上课。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管是体能的训练还个人卫生的教导都很有成效。不再运动的乐旂常常觉得疲倦,有一天嘶无遗憾地对我们说:“我们只有没带课本或答错问题的人‘才’可以被罚站。”听完这充满伏笔的陈述后,我们全都惊讶地望着她,接着她慢条斯理地道出心事:“我常常想被罚站,因为我坐得**好痛。” 这几个星期中,她闹了不少笑话。考卷上人家要她填“几年级几班”,我看到她写的竟然是“娥○一年级义班”。还有,嘶知道在课堂上是不准喝水的,回家很神秘地告诉妹妹,妹妹更不上道,竟然问姐姐:“那能不能吃东西?劳森先生都要我们带点加餐的点心去上课。”我望着另一个浑然不知的小女孩,心中充满了送她去学校上学的担忧与一些莫名的兴奋。 上学后的乐旂胃口不如从前好,她说不太吃得下时,我总是笑她读书读饱了。说笑中有很多的不舍,想着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多做事、多运动,食欲应该是很好的,但面对着我特意准备的食物,她的兴致却不如从前了。然而她的睡眠倒是好的,每晚她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基本上,我不是睡着而是直接昏过去的。”她对我们宣告自己的睡眠状态。她睡着后我常去看她,有一两次她突然坐起来,用英文噼里啪啦自语一段话又倒头睡下。我不禁纳闷梦中的她可是回到了曼谷国际学校的教室里,兴高采烈谈论的话题又会是什么?轻轻带上她的房门,我心中有了一道无解的生命问题。 如果教育可以用加减法来算,如今乐旂所减去的除了生活教育之外,还有法文、英文、音乐和思考性的读书方法,那么一年后,她所加上的又会是什么?牵你的手,我们一起慢慢走 我跟书旂说,上课来不及记的东西或不会写的中文,先用英文记下,回家我再陪斯上中文。 但嘶大愿意,仍然勉强写上中文,可惜有些字回到家不只嘶懂,连我也不懂。 乐旂加入国三暑期辅导班后的一个月,妹妹也开学了。不同于姐姐的是,书旂从来没有在台湾上过小学,因此每件事对她来说都是陌生而新奇的。 第一天带她去六年级报到的时候,我发现,在曼谷国际学校看起来相当大的书旂,跟新同学比起来显得好稚嫩。中文程度落人一大截的她能努力且开心地度过这一年吗?我怀着些微的忧虑把她交给了老师,直到放学后接到一脸笑意的小女孩,才终于放心了。 第一天的晚餐桌上,栓告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你们知道吗?我们学校很像百货公司。” 大家都挑眉不解地同声问道:“为什么?” 她突然发出四个长短不同的音高,然后用那种我们大人很熟悉、她却从未听过的声音缓慢地说:“报告,报告……”她原本就很擅长声音的模仿,不管口气或措辞都学得惟妙惟肖,逗得我们笑成一团。 然后她很慎重地问姐姐:“你知道什么叫‘司仪’吗?” 姐姐对她解释:“就是MC(Master Ceremony)。” 她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可是她说话的声音很奇怪,又像唱歌,又像说话。”然后又扯着喉咙念了一段开学典礼上司仪的说辞。 我才想起,五年来不管参加曼谷国际学校的任何聚会或典礼都没有过这些形式,主持的师长总是单刀直入地问候大家,然后就开始主题,难怪对书旂来说这一切都这么新鲜好玩。 上学后的第一天,我问书旂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她说:“有很多,但有三个是比较近的(我猜是从‘亲近’的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 “那你记得她们的名字吗?”我又问。 “嗯……那个苏什么丝,郭什么什么的……”讲了半天,一个名字也拼凑不齐,然后她突然非常感慨地说:“我觉得她们都应该给我一个短称(昵称)。” 看来我们这位小朋友似乎一点都还未觉察,是自己跟中文不够亲近所以记不起来。她想:三个字的名字似乎长了一点,徒增新朋友的烦恼。 书旂是个左撇子,不只写中文、英文都用左手,经过她脑子处理过的东西也常常是相反的。我跟她说,上课来不及记的东西或不会写的中文,先用英文记下,回家我再陪斯上中文,但嘶大愿意,仍然勉强写上中文,可惜有些字不只嘶懂,连我也不懂。努力研究了半天,大部分是左右全反了的东西。比如,她会由左而右先写“月”,再写“古”,再写“虫”,当成“蝴蝶”的“蝴”,而有些字又无中生有,多出好多东西出来,猛然一看活像一只鸵鸟,复杂得让人不禁发笑!但是看到她那么专注地把字写得漂亮,我知道她一定有一份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和成就感。于是每个晚上我们继续在灯下努力,期待着一日日进步。 书旂喜欢在每一项作业上都画一幅与题意配合的小插图,老师对她这个作风给予热情的鼓励。她的第一篇日记是用英文写成,自己再用有限的中文翻译出来的,虽然文章写得短,但要自己翻译成中文时,却绞尽脑汁花了许多时间。老师体贴这个小小的新来者,在她的本子后面写着:“书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包括中文和英文),我读完你的日记,很喜欢英文的写法,配上最后的小插图,感觉真的很棒!”书旂很喜欢,但有点好笑地看着我说:“我有很多错字呢!”我知道她想问:“妈妈不是帮我检查过作业的吗?为什么没有叫我改?”我没有告诉她,我是故意留着她的原稿,好让老师不要错估她的实力。 转学的路上不能飞车。又一次,我要牵着书旂的手慢慢地走,一路上相信我们会有充实、愉快与进步。乐在学习中 她每天回家一刻也不得闲地做功课、准备考试,没有电视、没有玩乐,但她就是开心。 从参加暑期辅导开始到现在,乐旂已经加入国三生活整整两个月了。别人看到她的态度或衡量她的成绩总会用“适应力很好”或“这个孩子很聪明”来形容,但每天看着她,我总觉得除了“热情”之外,没有更贴切的字眼可以一语概括她的内心与形之于外的兴致。她喜欢每一件事,她有一种异于常人的乐观。 她每天回家一刻也不得闲地做功课、准备考试,没有电视、没有玩乐,但她就是开心。周末复习了一个晚上的数学之后,她走出书房对我们宣告:“我又比两个小时前更有进步,理解更多了!”除了英文之外,她读每一科都觉得棒极了,特别是国文中的古文,篇篇都陶醉,老是拉着我要听顺诵。她正襟危坐、抑扬顿挫地朗声背诵着课文,从声情中就知道她很享受这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