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20

[主治]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操作]直刺0.8-1寸。  期门  [定位]乳头下下,第六肋间隙。(图10-49)  [主治]胸肋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共28穴,图10-50)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图10-51)  2.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常用腧穴:  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图10-50)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癫狂痫等。  [操作]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直刺易伤直肠。图10-46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图10-47 足厥阴肝经循行示意图 图10-48 大敦、行间、太冲穴图10-49 期门穴图10-50 督脉穴位图图10-51 督脉循行示意图图10-52 大椎穴表10-17 足厥阴肝经穴位表穴名定位主治提要 大敦行间见常用穴见常用穴腹股沟疝,睾丸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眼科病症 太冲见常用穴   中封内踝前面、当胫骨肌健与长伸肌健之间  蠡沟中都内髁上5寸内踝尖上7寸月经不调,盆腔炎月经不调生殖,泌尿系统病症膝关曲泉胫骨内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屈膝,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痛经  阴包五里阴廉急脉股骨内上髁上4寸,当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气冲下3寸,当长收肌外侧气冲下2寸耻骨结节外下方  章门期门见常用穴见常用穴黄疸,胁痛、脾肿大黄疸,胁痛   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图10-50)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等。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图10-52)  [主治]热病、疟疾、喘咳、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哑门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图10-50)  [主治]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或向上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府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图10-50)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操作]直刺或向下刺0.5-1寸,不可深刺或向上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图10-50)  简便取法:耳尖直上,头项正中。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水沟(人中)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图10-50)  [主治]癫狂病、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二)任脉(共24穴,图10-53)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图10-54)  2.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3.主治概要: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表10-18 督脉穴位表(28穴)穴名定位主治提要长强见常用穴脱肛,痔 腰俞骶管裂孔中癫痫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 命门见常用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悬枢第一腰椎棘突下 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背部病症中枢第九胸椎棘突下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黄疸,疟疾灵如第六胸椎棘突下 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咳嗽陶道第二胸椎棘突下发热、疟疾大椎见常用穴发热,疟疾、有强壮作用哑门见常用穴聋,哑,精神病颈部,上肢部病症风府见常用穴精神病脑户枕骨粗隆上缘 头部病症强间脑户上1.5寸 后顶强间上1.5寸 百会见常用穴昏厥,子宫脱垂前顶百会前1.5寸  囟会前顶前1.5寸 上星入前发际1寸鼻胸病症神庭前发际正中 素髎鼻头尖端休克,呼吸衰竭鼻,唇病症水沟见常用穴休克,昏迷、急性腰扭伤兑端人中沟的尖端 口唇部病症龈交上唇系带的下端 图10-53 任脉穴位图图10-54 任脉循行示意图  中极  [定位]脐下4寸。(图10-53)  [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关元  [定位]脐下3寸。(图10-53)  [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  [定位]脐下1.5寸。(图10-53)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神阙  [定位]脐的中间。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水肿,久痢脱肛,溺水及中风等各种脱证。  [操作]禁针。多取隔盐大艾柱灸5-1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注]《针灸甲乙经》谓不可刺。  下脘  [定位]脐上2寸。(图10-53)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操作]直刺1-2寸。  中脘  [定位]脐上4寸。(图10-53)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泄泻、黄疸、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实验观察,针刺中脘穴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空肠粘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上脘  [定位]脐上5寸。(图10-53)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  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中央。(图10-53)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大,暴暗、瘿气,梅核气、喳膈。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附注]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臭  [定位]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图10-53)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5-0.8寸。  承浆  [定位]颏唇沟的中点。  [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表10-19 任脉穴位表(24穴)穴名定位主治提要会阴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中间窒息,呼吸衰竭生殖,泌水系统病症曲度耻骨联合上方 中极见常用穴 关元见常用穴虚脱症(有强壮作用)石门脐下2寸 气海见常用穴虚脱症(有强壮作用)阴交脐下1寸 神阙见常用穴虚脱症肠、胃病症水分脐上1寸浮肿,腹水下脘见常用穴 建里脐上3寸 中脘见常用穴 上脘见常用穴 巨阙脐上6寸精神病鸠尾脐上7寸精神病中庭平第五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胸、病症膻中见常用穴心绞痛玉堂平第三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紫堂平第二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华盖平第一胁间的胸骨中线上 璇肌胸骨正中线,平第一肋上缘 天突见常用穴 廉泉见常用穴哑、失语,吞咽困难承浆见常用穴面瘫,三叉神经痛  (三)冲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图10-55)  2.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3.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四)带脉  1.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图10-56)  2.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3.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足少阴经)。  (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图10-57)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六)阳维脉(图10-57)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图10-55 冲脉图10-56 带脉图10-57 图10-58  (七)阴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图10-58)。  2.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3.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八)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图10-58)。  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三、奇穴  四神聪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图10-59)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操作]平刺0.3-0.8寸。  鱼腰  [定位]眉毛的中心。(图10-59) 图10-59 印堂、鱼腰穴图10-60 太阳穴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翳。  [操作]平刺0.3-0.5寸。  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向后约1寸过凹陷中。(图10-60)  [主治]头痛、目疾。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金津、玉液。  金津、玉液  [定位]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主治]口疮、舌肿、呕吐、消渴。  [操作]点刺出血。  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图10-61)  [主治]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5-0.8寸。图10-61 奇穴(3)  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见下表。  [操作]斜刺0.5-1寸。  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图10-62)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  四缝  [定位]第二、三、四、五掌指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图10-62)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液体。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营养不良小儿合佝偻病者,针四缝后血清钙、磷均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活性增加,大大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针刺蛔虫病患儿四缝穴,可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图10-62 十宣、四缝穴  中魁  [定位]手背,中指近端指关节中点。  [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递。  [操作]艾柱灸5-7壮,针刺0.2-0.3寸。  鹤顶  [定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中。  [主治]膝痛、足胫无力、瘫痪。  [操作]直刺1-1.5寸。  阑尾穴  [定位]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图10-63)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瘫痪。  [操作]直刺1.5-2寸。  胆囊穴  [定位]阳陵泉穴下1-2寸处。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图10-63 阑尾穴第三节 刺灸法  针炙法的种类很多,本节介绍常用的针灸法,包括毫针、灸法(附:拔罐法)、三棱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及针刺麻醉等。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分为五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的部分称针尖;针柄与针尖之间的部分称针身;针柄与针身的连接之处为针根。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指针身而言(其规格见表10-20,21)表10-20 毫针的长短规格寸0.511.522.533.544.55米15254050657590100115125表10-20 毫针的粗细规格号数26272829303132333435直径(毫米)0.450.420.380.340.320.30.0.280.260.230.22  (二)针刺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指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基本技能训练。  1.纸垫练针法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执垫,右手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穿透纸垫,反复练习。(图10-64)  2.棉团练针法  用棉花做衬,用布将棉花扎紧, 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的练习。(图10-65)图10-64 针刺练习示意图(1)   图10-65 针刺练习示意图(2)  (三)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  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3.消毒  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  (四)刺法  1.进针法  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0-66)  ②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10-67)  ③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图10-68)  ④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图10-69)图10-66 指切进针法图10-67 夹持进针法图10-68 舒张进针法图10-69 提捏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 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图10-70)图10-70 针刺的角度  ②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3.行针与得气  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示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准,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  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图10-71)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图10-72)  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法运用。  ②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图10-73)  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性,如有的适于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有的适宜泻实如十宣、少商等。  针刺手法 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图10-71 提插法 图10-72 捻转法图10-73 刮柄法图10-74 弹针法  5.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出针。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2.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毫针刺入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使肌纤维缠绕针身。  [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取针一段时间,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进针进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可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处理]如系轻微弯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而致,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医生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得随意改动体镁,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2
正序
倒序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2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3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4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5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6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7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8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9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0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1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2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3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4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5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6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7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8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9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20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21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2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