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5

〔一〕七月一日这一天,我奉上级的指示,送到  农村参加工作的同志到指定的生产队去。汽车开  到万寿山西北约二十余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汽车  水箱大漏水。司机下来一检查,才知道水箱上的  皮垫坏了。怎么办呢?这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  正在这紧要关头,一辆摩托车从西边飞驰而来。  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摩托车驾驶员的帽子上,  原载一九六四年十一月《语文学习讲座》第二十一辑,原题为  《评改一篇作文》。  165    语文随笔  八一帽徽闪烁光芒,银辉耀眼。来到近处再一看,他穿着一身崭新的绿  军装,是一个英俊的解放军战士。  〔二〕这位解放军战士一面给我们打招呼,一面下了车。“同志,你  们的车子坏了吗?”我们向这位解放军同志说明了情况。他原来是甲  211信箱汽车修理工张开元同志,今天替通讯员到解放军某部送急件。  张开元同志说:“你们别着急,我给你们想办法。”说罢,飞身跨上摩托车  飞驰而去。一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三〕大约二十分钟后,张开元同志给找来一块胶皮垫。他和汽车  司机左量右算,结果只够三分之二。张开元同志一看这情景,抱歉地  说:“我到他们连之后,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么一小块,真不凑巧,还是回  我们的驻地去吧。请你们再等一会儿。”他又跨上车飞驰而去。  〔四〕没等多久,张开元同志就回来了。这次他带来了钳子、搬子、  剪子、小工具箱,样样都有。另外,还带来一个大水壶,我很纳闷。他  搬起工具就忙碌起来。这时,好像天气也和大家作对,憋在天空的太  阳,就好像是浇上汽油的大火球,烤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汗流不止。张  开元同志头上的汗水就像雨点一样,掉在地上、胳臂上、衣服上,衣服  很快被汗水浸透了。但他不顾这一切,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把汽车水箱  给修好了。张开元同志提起水壶直奔河沟,大家适才明白水壶的  用意。  〔五〕这时,司机高兴地说:“汽车又活了!”我们紧紧地握着这位解  放军同志的手,感动地说:“谢谢你为我们想得这样周到,连装水用的壶  都带来了,要不我们就得用手捧了。”张开元同志说:“要谢,你谢党和毛  主席,这都是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教导。”  〔六〕我在第二天特意带上一封感谢张开元同志的信给他送功。到  166    评改《雷锋式的战士》  达该部受到刘指导员的热情接待。刘指导员向我介绍了张开元同志的  情况,他说,张开元同志是为人民做过一百零八次好事的模范战士,因  此,全连都管他叫  “活雷锋  ”。  〔一〕  “这一天  ”可以不要。拿另外一句话来比比。譬如说  “七月一日这一天  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这句话里的  “这一天  ”也可以不要。但是两种说法有区  别。说“这一天  ”,见得郑重些。本篇的  “七月一日  ”只是表明干这件事的时  间,无须乎郑重。  “奉”改为  “受”。“指示  ”改为  “指派  ”。原文的说法宜用于文件,口头没  有说  “奉”谁的什么的,“指示  ”也不切实际。  这儿有两个  “到”字,念起来拗口,总得想办法去掉一个。从意思方面  想,“送同志到生产队去,”后一个  “到”字不能去。只能去前一个。再看  “到  农村参加工作的同志  ”,不是也可以说成“参加农村工作的同志  ”吗?这样一  改动,前一个  “到”字就去掉了。  顺便说说拗口的问题。照原文,“送”是一个单音词,“到”是一个单音  词,“农村  ”是“到”的宾语,可是骤然读下去,很容易误认  “送到  ”是一个词。  待辨明白  “送”和“到”各是一个单音词,该读成  “送———到农村  ”,就觉得拗  口了。另外举两个例子。譬如说  “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上,我跟你有分歧  ”,  “在”是一个单音词,“对”是一个单音词,“这件事情  ”是“对”的宾语。又如  说“从定计划到实现计划..”“从”是一个单音词,“定”是一个单音词,“计  划”是“定”的宾语。这两句话念起来也拗口。可见凡是这样形式的话,念起  来都拗口。要它不拗口,得避免两个单音词叠在一起。本篇改成  “送参加农  167    语文随笔  村工作  ..”“到”字就去掉了。举例的前一句不用“在..上”的说法,只  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只有一个单音词“对”了。举例的后一句改为  “从制定计划到实现计划..”“从”之下就是双音词  “制定  ”了。请念一念,  是不是觉得都顺口了?  咱们写东西,不能只顾眼睛看,要注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拗口  的话不便于念,不便于听的。咱们要养成敏感,随时留意,不要写拗口的话。  “约”字不要。说二十馀里,就是约计。“馀”改为  “多”。  “怎么办呢  ”总得跟  “不着村,不着店  ”连在一块儿说。原文分开了,后一句  就见得不完整,收煞不住。改法有两个。一个是把  “怎么办呢  ”调到后边,改成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呢?”又一个是改成  “怎么办呢,前不着村,后  不着店的!”两个办法都改成连在一块儿说了。还可以比较一下,在这里,哪个  改法好。后一个改法惊叹语气比较强,用在人物的对话里很能传神。这里只  是一般的叙述,不必用那么强的惊叹语气,所以我采取前一个改法。  习惯说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说前后是对的,因为设想中的村和店是在  一个平面上,无所谓上下。写稿者用上下,或许是有意换个新花样,或许是他  曾经看见有人用上下。只要想一想究竟上下对还是前后对,就不会用错了。  “不着村  ”之下用个逗号好。  “紧要关头  ”用在这里不合适。譬如说  “修建大坝,合龙是紧要关头  ”,那  是对的。拿来一比较,就知道这里用  “紧要关头  ”不合适了。“紧要开头  ”是  事情的最关重要的阶段,而这里只是一时没有办法,并不是什么最关重要的  阶段。现在改为  “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  ”,表明摩托车开来的时间。上文说: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呢?”就是说全车的人正在着急。用“大家  正在着急的时候”接上,连得紧,而且跟下文张开元说的“你们别着急  ”照应。  原文用两句话叙明来的人的服装,知道他是解放军战士。先说远看,看  168    评改《雷锋式的战士》  清楚来人帽子上有  “八一  ”帽徽;后说近看,看清楚来人穿一身崭新的绿军  装。咱们不妨想一想,这样分两层说,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形。军装形象大,  帽徽形象小,那一天天气又晴朗,帽徽都看清楚了,军装应该同时看清楚。  写稿者分远看近看两层说,是写稿时候的空想,并不符合实际情形。写作要  符合实际情形,所以这儿要改。帽徽和军装虽然同时看清楚,说的时候总得  有个先后。现在把军装说在前头,把帽徽说在后头,用意是使  “八一  ”帽徽跟  “解放军战士  ”连得紧密。  原文还有一点不符合实际。“八一  ”帽徽并不是银色的,却说  “银辉耀  眼”。这也得改。  现在把原文的两句话改为如下的一句话:“老远就可以看清楚,驾驶摩  托车的穿着一身崭新的草绿色军装,‘八一  ’帽徽闪着光,是一个英俊的解放  军战士。”  原文  “从很远的地方  ”为什么改成  “老远  ”呢?这里只须表明写稿者跟来  人距离还远,用现成的  “老远  ”就够了,说“从很远的地方  ”是不自然不顺当的  说法。原文  “看到  ”为什么改成  “看清楚  ”呢?看出军装是崭新的,看出闪着  光的帽徽上的  “八一  ”二字,那不仅是  “看到  ”而是  “看清楚  ”了。“驾驶员  ”是  跟“司机  ”“通讯员  ”同类的名称,这时候不能断定来人担任驾驶员的职务,所  以改为  “驾驶摩托车的  ”。“绿军装  ”改为  “草绿色军装  ”,比较确切。“帽子  上”不用说,帽徽当然在帽子上。  〔二〕  第一句的  “给”改为  “跟”。  “车子  ”去“子”字。  169    语文随笔  去掉  “吗”字,还是问话,而意味不同。有“吗”字,问得着实。不用  “吗”  字,虽是问话,实际上已经明白了,可又不是敷衍。  前面已经点明一个人的姓名或者身份,再说到这个人,只要能叫人家明  白,不致引起误会,一般不重复说这个人的姓名或者身份而说  “他”。这里  “跟我们打招呼  ”并且问话的,是“这位解放军战士”,“我们  ”当然只有向  “他”“说明情况  ”,所以尽可以用  “他”,不必说  “这位解放军同志”。  写东西称一个人,用他的姓名或者身份还是用代词“他”,最好有个体  例,不要随便。一般的办法是,每一段第一次说到这个人,用他的姓名或者  身份,以下再提到这个人,只要能叫人家明白,不致引起误会,就一律用代词  “他”。  说了  “我们向他说明了情况”,接着说  “他原来是  ..”,前后两句连不  起来。怎么知道他是谁呢?一定要他自己说了才会知道。现在补上  “听  他自我介绍  ”,下面转述他自我介绍的内容就连得上了。  “原来  ”可以不要。说“原来  ”,有早已慕名,喜得见面的意味。这里并不  是那样情形,所以不必说  “原来  ”。  “甲  211信箱  ”用得很不妥当。部队或是机关为了不对外公开,用一个  信箱号码跟外间通信,这是常事。但是说一个人属于某部队或是某机关,决  没有说这个人是多少号信箱的什么人的。再说,张开元自我介绍决不会说  “我是甲  211信箱的汽车修理工  ”,一定是问他通讯地址他才说出来的。因  此,“甲  211信箱  ”非改为  “某部队的  ”不可。  这里是转述张开元自我介绍的内容,应该顺着张开元的口气。他决不  会自称  “张开元同志  ”,所以在  “修理工  ”之下加个逗号,把“张开元同志  ”改  为“叫张开元  ”。  “替”改为  “代替  ”,念起来顺口些。  170    评改《雷锋式的战士》  上文已经改用  “某部队  ”,这儿  “解放军某部  ”改为  “另一部队  ”。“部队  ”  之下加  “去”字。  “张开元同志说  ”改为  “他对我们说  ”。照刚才所说,这里用代词  “他”能  叫人家明白,就该用  “他”。上一句是转述他的自我介绍,这一句不是他的自  我介绍了,所以加  “对我们  ”。  “说罢  ”下停顿也可以,可是不如不停顿而说“就”见得紧凑。  从前有  “飞身上马  ”的说法,上摩托车当然也可以说“飞身  ”。但是下文  有“飞驰而去  ”,为了避免重复用  “飞”字,“飞身  ”改为  “纵身  ”。再看第三段  末一句,那里用  “纵身  ”可以传出他赶紧上车的情形,所以让给那里用。“摩  托车  ”下加逗号。  明明看摩托车开走,到完全看不见的时候,说“无影  ”当然对,说“无踪  ”  却不贴切,车去的那条路就是踪。其实这一句可以不说了,有了  “飞驰而  去”,尽够表达车去得飞快了。  〔三〕  “大约二十分钟后  ”,平常说话不这么说,改为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  ”,  “后”字去掉。  说“给找来一块胶皮垫  ”,话过于简略。“找来  ”要在听他说明之后才知  道,这时候只见他拿来一块胶皮垫。因此,改为  “张开元同志回来了,给我们  带来一块胶皮垫”。  第二句前一部份改为“他跟汽车司机一块儿左量右算  ”。两个人共同做  一件事,一般是这样说。譬如说  “我跟他一块儿劳动  ”,“我跟你一块儿去找  张三  ”,如果  “和”“跟”分工,这儿决非  “和”字。  171    语文随笔  上文说  “左量右算  ”,意思是这样量那样量,这样算那样算,不只量一回  算一回。量来量去,算来算去,只够三分之二,径说  “只够三分之二  ”最干脆,  用不着说  “结果  ”。“只够三分之二  ”是个判断,不是量和算的  “结果  ”。  第三句的  “张开元同志  ”改为  “他”,“一看这情景  ”删去。说“情景  ”,所  遇的困难总要复杂些,而这里很简单,不过是胶皮垫小,不够用罢了,不适用  “情景  ”这个词。  “之后  ”改为  “里”字。“到他们连之后  ”表明  “找”的时间,不用  “之后  ”,  意思一样,只因一个  “连”字站不住,所以加个  “里”字。有许多  “后”或“之  后”往往是多馀的。譬如说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后,张开元同志回来了  ”,“我  读完某一篇文章之后,仔细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了一则笔记  ”,把  “后”“之后  ”去掉,意思绝无损伤。当然  “后”和“之后  ”保留在那里也不算  错,可是那是可要可不要的,就得去掉。  “一小块  ”之下改用句号。  记人家的话不能改动原意,但是可以选择。写对话本来不应全部照录  的。“真不凑巧  ”跟下面的话连不上,可以不要。  回到驻地去做什么,总得点明。“去”之下加个  “取”字。取什么呢?当  然是取一切需用的东西。说起取东西,顺便说说写稿者写下一段的疏忽。  这儿说胶皮垫小,不够用,张开元是为此而去的,下一段却只说带来工具和  水壶,没有交代胶皮垫。是用了这些工具修理就不需要胶皮垫呢,还是张开  元带来了胶皮垫而写稿者漏说了呢,咱们无法断定。无法断定就不能凭主  观想法改,只能提出来说一说而已。  记完张开元的话,就说  “他又跨上车  ..”,连得不紧密。改为  “话一说  完,他又纵身跨上摩托车,飞驰而去  ”。上一段的  “纵身  ”移用在这儿,写他去  得急迫。  172    评改《雷锋式的战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6
正序
倒序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2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3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4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5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6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7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8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9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0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1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2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3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4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5
《语文随笔》作者: 叶圣陶-1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语文随笔
语文随笔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