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元素-4

⑧信嫌比(Signal/Noise),原是电声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指声音源产生最大不失真声音倍号强度 与同时发出矂音强度之间的比率。这里用子表示相关内容与非相关内容的数置对比。⑨公民百科(Citizenchum),又译为大众百科等,是由维基百科共同创办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创办的以Wik肢术为基础的在线百科全书,它要求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并要求内容 舰专家评审。THE STEALTHY ANONYMAKT 隐秘的匿名市场有什么会比在“野外”遭遇到一个技术的新“物种”更令人兴奋呢? "Threat Level”①和“Gawker”博客最近就报道了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匿 名市场。顾名思义,匿名市场就是你在互联网上,使用不可追踪的货币,匿名购买或 出售任何东西的地方。目前,在这个隐蔽的市场中交易的,大部分是大麻和迷幻 药之类的软性毒品。世界上的每个城市里,或多或少都会有黑市存在,但不管它 们有多地下,有多隐蔽,为了交易,你最终还是要亲自出马。尽管在互联网的法 外之地,不用你亲自现身的黑市也兴旺了不是一天两天,但付钱的时候想要神不 知鬼不觉,终归还是个难题。现在,这个被称为“丝調之路”的新型网络匿名市场,用两种现有技术解决 了以上难题。“丝绸之路”利用公认的匿名化网络一洋葱网络来完成匿名交易。 同时,它还采用了比特币(Bitcoin)这种点对点的加密支付系统,从而使得支付 行为不可追踪。而从理论上讲,比特币又可以兑换成美元,以及其他国家的货币。想要登录“丝编之路”,你必须使用洋葱网络。登陆网站后,你可以看到, 从大麻,到摇头丸、LSD、鸦片、MDMA等等,都在可供购买的毒品种类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而且保证交货!而且用户还可以给上面的买家打分回馈。“丝绸之路”是这么介绍自己的:“丝绸之路”是一个无需现身即可购买、出售物品的匿名市场。从访问本站,到 购买物品,再到接收货物,我们能在流程中的每一步,保护你的身份。访问网站“丝绸之路”采用洋葱网络,以实现网站上所有流量的匿名性。因此,不会有人 通过你的互联网流量,顺藤摸瓜知晓你我的身份《通过洋葱网络遍布全球的节点,所 有流量均被加密,而且每一个节点也不知道流量的来浠和去向。关于洋葱网络,如需 了解更多,请访问:g。购买物品“丝绸之路”使用比特币作为购买物品的货币。比特币采用加密技术和点对点双 重检查系统,是一种完全数字化的货币。比特币不会同你的个人信息产生任何关联,因此是理想的匿名交易选择。此外,“丝绸之路”还将虚拟交易入账的比特币混合起 来,然后再予以发放。如需了解比特币的获得方法,请点击这里,或访问Bg 了解更多。递送这里绝对不会要求你填写个人信息。然而,实体货品在递送时,仍然需要详细地 址。即便如此,地址信息也会加密保存,并在交易结束之后尽快删除,不会留下任何 记录。而且,由于“丝绸之路”是一项“洋葱网络隐匿服务”因此地址信息在洋葱网 络内传送时,也是经过加密的。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改进匿名性及购买的信息,请阅读我们的购买者指南。“丝绸之路”开张仅有四个星期,因此其是否隐蔽尚不得知。但是从理论上 看,还是可行的。不过,由于洋葱网络和比特币都是开源,因此髙手还是能够看 到他们背后名堂的。任何私有货币,任何加密方案都有其固有的挑战。这些系统 只要一旦接触到了合法的世界(而且在合法世界中确实有用),破解、欺骗、入侵、甚至破坏,就有可能出现。特别是比特币,它有着极端的复杂性。它是一种私有货币,而且任何私有货 币都有可能成为一场骗局。至于匿名的点对点私有货币,则更有可能。因为这个 货币系统中没有传统定义中的中央性的执法机构。比特币技术令人惊讶,复杂到 了几乎超越大部分外行用户的理解范围。我推荐大家在决定使用比特币之前,至 少阅读一下某个坏疑论者写下的这篇发人深省的批评。他的观点,是比特币的设 计方式使得比特币有利于其早期使用者(他们手中比特币的价值增长速度,比后 期用户要快),因此比特币更像是一种传销骗局。这位批评者的眼光着实长远, 长远到他泼出的冷水或许还没法让哪个孩子打消这周磕点药的想法。此外,评论里面对于比特币加密方面的潜在弱点只字未提。通常来说,加 密方式没有被直接破解的,都是通过使用方式被间接破解的。就像密码朋克 (cypherpimk)说的那样,加密就是经济学。只要出钱足够多,任何东西都可以 被黑客黑掉。所以,只要这些隐蔽市场中的货币数童不至于那么显眼,它们就还 是安全的。但是,一旦这些货币突破了某个临界点,破解比特币的投入也就幵始 启动了。没准黑客们会在整个网络里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地分析流量,也没准某些 好评多的大麻贩子会被下套,一头扎去了那些不可信的地方一什么都可能。隐形的匿名市场会利用更先进的创新对这些控制企图作出回应。其支持者为 了购买大麻,会制定出更加出色的伪匿名声誉技术。匿名市场不会消失。但它们 也不会广泛流行。它们会保留一些计算上的风险。像病毒制造者、骗子、秒杀购 物、扑克机器人一样,这些匿名市场组织已经落地生根,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在比特币的论坛里,有个自称是“丝绸之路”员工的人贴出来了一篇满怀激 情的帖子:大家好,“丝绸之路”已经进入上线后的第三个星期了。我对结果感到非常高兴。网站上有不少买家和卖家达成了双方都同意的价格,而且今天,网站上已经完成了28笔交之路”的未来会遏到什么障碍?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社区里弥漫着这样 一种情姥:我们正在发展壮大,壮大到能够带来其正的改变。一“丝绸之路”员工。 “丝绸之路”的未来无法确定,它会蓬勃发展,直到某个用户在某个地方被 抓捕归案(毕竟你得找地方取邮包)。但是,物已发明,覆水难收。没准是“黑 洞”,没准是“交易海”,没准是“海盗窝”,也没准是“暗间”,但无论叫什么, 匿名市场的数董会越来越多。每倒下一个“丝绸之路”那样的隐蔽市场,就会有 五个类似的隐蔽市场浮现出来。“丝绸之路”声称自己不会允许出售“有害”产 品,但其他匿名市场不会像这样严加限制。它们出售的没准不只是毒品,或许还 有偷来的信用卡、偷来的护照、武器和性服务。匿名市场是网络世界里的另一个全新的网络生命物种。它们难以根除,还会 在全球经济的夹缝中茁壮成长。在名为“爱丽丝的隐蔽匿名市场”里,你能够买 到任何想要的东西,甚至包括爱丽丝。所以做好准备吧。但匿名市场不会推翻资本主义,也不会造成全球经济崩溃,更不会让每个学 校的校园里都充斥着廉价的毒品。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单独一个新物 种就能改变生态环境动态的情况实在罕见。最多只会带来些小变化。匿名市场会 改变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甚至可以引发出新版本eBay,或者Craigslist这类合 法交易平台的火花。所以匿名市场的诞生,还是应当作为重大新闻去关注的。2011年6月6日①?Threat Lever是{连线> 杂志网站一个关注网络安全的专栏。由凯文?保尔森(Kevin Poulsen)担任创始编辑。WAGGING THE LONG TAIL OF LOVE 摆动爱的长尾m ?髙汀一直在探究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像往常一样,赛斯为这 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带来了清晰的解释和启发,他发表了对长尾理论中三个“收 益区间”的剖析,并用如下图解进行说明:la长尾 3pmmmH产品赛斯(和几乎所有人)在解释长尾理论时,都有一个明显的突然转折。塞斯 认为曲线上的1号收益区间关乎内容创造者,曲线上的2号收益区间也是关乎创 造者。但在长尾区域,他的谈论对象就从创造者转向了拥有其他创造者作品的聚合商。这是为什么呢?内容创造者怎么了?因为长尾对创造者来说无利可图,因 此到长尾上的那个“收益区间”,创造者就减少了。这个区间只有受众和聚合商 有利可图。赛斯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在长尾内运作的小段长尾”(每个领域都有自 己的长尾),我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概念是否能有很大帮助,除非你能在自己的细 分领域里尽可能靠近头部。这个道理很简单。让创造者成为聚合商也不是个好主 意。我所认识的创造者中,几乎无人能够多产到创造出数量充足的新事物,以聚 集自己的作品。聚合商从定义上来说并不是创造者。因此,从短头开始穿越至长尾的过程中,你必须始终如一,要么从聚合商的 角度看待问题,要么从创造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我认为把两种视角混为4是不对针对这个问题我冥思苦想了一段时间,我认为长尾对创造者唯一的好处是, 聚合商可以创造或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长尾域。就像赛斯的Squidoo网站所做 的那样。在Squidoo、亚马逊和Netflix出现之前,它们现在所销售的许多创意作 品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市场。长尾聚合商向创造者提出的建议重要而又简单:你只 有两个选择——极小的利基受众(利润微薄)或完全没有受众。在长尾扩展之 前,如果你想兜售有关养殖红海咸水观赏鱼的大作,应该没人买账。而现在,可 能会有100个人感兴趣。只拥有一百名读者、观众或听众都不合算,因为没有商业模式能通过不断 创作从这么少的购买者处维持利润(它当然能支撑创造层面之外的聚合商的生 意)。但从激情、热情、痴迷、好奇心、高贵地位、热爱和礼品经济的维度来 说,长尾利基市场的创造作品运作得很好。从换取精神能量、鼓励、人生意义和 生活理由的角度来说,长尾则是好处多多。但从收益上来讲就并非如此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长尾越长,就有越多的 事物来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进而创造者也更难通过出售作品获利。也就是 说,长尾越长,销售就越糟糕。但是,如果我们把长尾看成另一种不同市场——一个由强烈兴趣和联系组成的市场,那么长尾的延伸将大大增加两个热情创造者 相遇的机会,所以长尾越长越好。曲线上的前两个区间试图实现利润最大化,而 长尾上第三个区间试图将热情和联系最大化。长尾还有一个更间接的优势。由于你创造的内容现在存在于市场上(而以 前根本不会存在),如果幸运的话,你的创作就能幵始沿着长尾向上移动。在创 造力的帮助下,你也许还能让自己的创作走出长尾的经济不景气,上升至2号区 间,那里是有一千铁杆粉丝和其他中等成功所在的区域。正如我在“一千铁杆粉 丝”那篇文章里说的,这是^造者想要达到的状态。赛斯把它叫做“有利可图的 成功利基产品”区间。我同意他的观点,也觉得2号区间而非1号区间才是创造 者想要的目标。但是,如果公正地用1号区间和2号区间的衡量指标——对于创造者的金钱价 值——来评价3号区间,15么长尾就是利润的沙漠。在3号区间内,只有转变视角 才有意义。你要么以大型聚合商的角度在3号区间里谋取经济利益;要么就将其看 作另一种不是建立在金钱上的“经济”领域,一种有着自身活力的新区域。换句话说,SQuidoo、亚马逊和Netflix让有利可图的长尾成为极大的乐事。 但美好的长尾并不能让创造者笑逐颜开。我更喜欢把这长尾看作是另一种不同动物的尾巴,我们一直都认错了长尾所 属的那个无形的存在。它并非商业利润之兽的长尾,而是热爱之龙的长尾。是对 创造、制作、建立联系、无理由的激情、创造不同和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的热 爱;对建立联系、给予、学习、生产和分享的热爱。知道我们摆动的是哪一条尾巴,至关重要。2008年7月18日第三章Web 3.0WO STRANDS OF CONNECTIONSIM 两种形式的联结主义一种大联结主义目前被称作社交媒体。它们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 将每个人与除他自身以外的所有人联结起来。Twitter、Fiickr、Facebook、Digg, Delicious以及雅虎知识堂所有这些前一万名的Web 2.0站点为归属不同网络的人 们纖了足够多的空间来完成新事情。在此,人类就是节点。他们产生信号。另一种大联结主义的实现依靠的是数目庞大的机器、CPU以及晶体管,这 些东西尽其所能联结在一起从而来完成任务。比如,巨大的服务器场、数据中 心以及电信网络。硬要说的话,我们还得把由所有手机、PDA、PC、路由器、令球人丨:智能SeU>@b,釓人JJl1紙..:人类联结?Wi-Fi热点以及卫星联结等组成的统一体机器(One Machine )的大网络算进 来。从这方面来说,每个节点的信号都是由机器产生的。当然,“人类联结主义”这边的信息仍旧要通过机器来传输(不同于大型会 议、古老的城镇或者火人节等传统联结方式)。不过在人类连接和机器连接这两 个部分之间还存在着一处空白。本来人类和机器能够在这块空白区域紧密且大范 围地联结在一起,不过现在这儿还是一块空白。这个新的领域能被中央的这个箭头很好的表示出来,随着机器联结和人类联 结区域的不断增大,这两个区域将在中间箭头那块相遇。这块重叠交叉的区域将 会被新兴的全球超有机体所占据。这块区域所代表的实体不单是由所有其他机器 联结起来而形成的统一体机器,也不完全是由所有人类智能联结成的超智能的智 域(noosphere)。它是由所有人类智能以及所有人工智能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 活跃的杂合体。它是一种泛智能。在这片结合区域内,所有产生信号的物体都是 节点——不管是人类还是机器。在谷歌这个依靠大机器联结以及众多人力点击链接的网站上,我们能感觉到 一些这种混合的痕迹。同理,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到,整个星球上的科技、人 类活动以及人类思想的联结程度将会更髙。这块人与机械交叉的白色区域同样是大部分语义网站试图进入的领域。语义 互联网想使人类的联结活动能被机器识别(相反亦然),这样两个网络之间就可 以相互协作。语义网站就是这两种联结活动之间的桥梁或者说是转换通道。所有 人类的思想、动作和记忆都能机器解码并重新组织;而机器的联结行为也能被人 类所理解。图中空白区域以及箭头就是我认为Web 3.0或者未来网络该具备的特性。实 现这个过程还需要花费我们许多年的时间去研究。因此两边都有足够多的空间来 发展更多的创新。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已经开始了。你知道的还不算太晚!2009年1月30日DIMENSIONS OF THE ONE MACHINE人类技术下一阶段的进阶产品应该是一台具有庞大规模的囊括思维、网页、 计算机为一体的统这台巨大的机器将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最可靠的机 器。同时,建成之后,它也将是大部分商业和文化的运行之所。网络是这台统一体 机器的初始操作系统,而我们每人所拥有的小型个人终端将是进入其操作系统的途 径。未来,这些小玩意将成为我们进入统一体机器的网关,而为这台新机器设计产 品和服务则需要独特的思维模式。这台全球统一体机器的尺寸规格到底是怎样的呢?如今,它包含12亿台个人电脑、27亿部手机、13亿部固定电话、2700万台数 据服务器以及8000万部无线PDA。上^有终端的处理器芯片整合起来才能达到互 联网、网页、通信系统的计算要求。那么,为统一体机器供电,又需要多少晶体管2004^#尔奔腾处理器需要大约1亿个晶体管,而到了2005^,服务器内的 安腾处理器则需要超过1啦晶体管。电流模型越多,所需的晶体管当然腿多,但 这些老的晶体管数量还是很接近平均值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统一#m器的处理器的芯片(一亿台在线个人电脑的一亿个芯片)与安腾处理器芯片中的晶体管一样多。统一体机器的“超级”之处在于它 的每个“晶体管”都是一台计算机。粗略估计,这个统一体机器的计算能力大概相 当于有1018个晶体管。由于只有最新的服务器有y乙个处理器,这个数字很可能是 个较小数量级。经过计算,当我们把手机和掌上终端的晶体管都算进去的时候,连 的有线雖俩會翻170万亿个。人类大脑里有大约1000(乙神经元,而当今统一体机器的晶体管数量则可达到并 超过这个数字的五次方之多。而且统一体机器与大脑最大的区别在于,每隔几年, 其繊至少扩大200禅,我们生产了大约有一T亿亿个離管,但并非所有的都被连入统一体 机器。多数晶体管被用于相机、电视机、导航仪及类似的电子产品,还有少部分目 前被用于互联网。但总有一所有的晶体管都将被应用于统一体机器,修^个芯 片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链接入网,这意味着终有一日,我们将像现在这样,为未来 的统一加入尽可能多的晶体管。如果统一体机器有十万亿亿个晶体管,那么,它的运行速度能有多快呢?如果 将垃圾舰牛_入计数,那么全球每天收发的由附是1960{雄,也就是说,每秒钟 收发220万封,即对每年收发的文字讯息为1万亿封,也就是每秒310_,或 31千赫。每天有140亿即时讯息被发送,即162千赫。操作中的搜索数量是14千赫, 点击链接的速度是每秒52万次,或0.5^赫。网络世界中,可见、可搜索的网页有200亿,而不可见、不可搜索或深层网络 的网页(比如输入密码登陆后才可见的页面,或者你在亚马逊査询时显示的动态页 面)则有900CMZ。每个可搜索网页上链接的平均值是62个,假设动态页面也一样的 话,那么这意味着整个网络中的链接数量是55万亿个。我们可以把每个链接设想为一个突触个待我点击的潜在链接。人类大脑中约有1000(乙?100万亿的突触,而统不多。200禅,世界上已存储的信息超过5EB (即1018)字节,多数在线下存储于纸 媒、电影、CD和DVD中。自此以后,线上存储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今,统一体机器的信息内存总额达到了246EB (即2460{乙GB)。预计到2010年,其存储量 将增长到600EB。并非所有流向统一体机器的信息都会被存储。越来越多数量的信息以临时 副本的形式被产生、推送或进入网络。一项研究估计,2007年的信息流量为 255EB,但信息存储量为246EB,而且这种信息产量与存储量之间的差距将扩大 到每年20%。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总量视为“移动存储”,甚至可以视为随机存储 器(REM),尽管两者相差9EB。预计2010年,统一体机器的移动存储总量将达 到 1ZB (1021)字节。要是一切正常运行,统一体机器每年将耗电约8000亿千瓦时,约为全球电量的关于这台统一体机器,我们讨论过的问题之一是,其尺寸远远超过我们惯于使 用的普通单位,因此我们无法估测其规模。例如,统一体机器的国际宽带总量约为 每秒7TB。我们曾经谈到过国会图书馆,其信息量大约是10TB,但这个数字如今 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未来十年内,你iPad的容量将以TB计算。以此为单位,统 一体机器每秒钟可以压缩一个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这是非常惊人的处理周期。 十五年后,我们还能用什么单位来麵信息繼呢?我们可以说统一体机器目前等量于1HB(HB, Human Brain,人脑),这个单 位大概能使用十年左右,但当它达到100HB、10000HB时,仍然使用HB就好像在 用英尺来if算星际空间一样不合适了。虽然个人电脑功率的增幅与摩尔定律的速度大致类似,每隔几年就翻一番, 但统一体机器功率的增幅却更快,因为它的总功率是组成它的所有个人电脑的幂数 倍。不仅其“晶体管”的功率会翻番、晶体管的数量翻番,而且它们之间的连接也 成倍增加。为了在另一维度扩大晶体管的数童,计算机芯片制造商都只考虑制造3D 芯片,而不是传统的平面2D芯片。统一体机器提供的思路还不止于此,它可以在其自身的各个层面上扩张,这样,其功率的增速也可以超过其零部件。统一体机器的规模17亿亿晶体管55万亿链接2兆赫电子邮件31千赫文字讯息162千赫即时讯息14千赫搜索246EB存储9EBRAM7TB/秒宽带8000亿千瓦时/年功耗2020-2040年间,统一体机器的信息量将超过60fSHB,这也就意味着,它将 臟人类的麵能力。2007年11月2曰EVIDENCE OF A GLOBAL SUPEKORGANISM 全球超有机体存在的证据在我们这个表面被电缆、无线电波和电子节点团团包围的星球上,一个超有 机体正涌现出来。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相信这件事的人。没人能质疑这 种广泛连接性的真实性或它的规模。人们还不能确定的是,它到底是什么?这个 由计算机、服务器和各主干通信光缆组成的网络仅仅是一个机械电路、一种大型 工具,还是通向变革的大门呢?到目前为止,沿着互联网电线形成的超有机体的概念最多被视为一个有韵律 的比喻,或者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神秘幻象。我已经决定严肃对待全球超有机体这 个问题,并尝试看我能否为它的出现找到一些能验证其存在的论据和证据。我的假想是:世界上快速增长的计算设备(包括无线设备)通过互联网互 联,从而组成了一个具备涌现行为特征的计算超有机体。超有机体是一种不同的有机体。大雜是由/J.组成的,大机器由小部件 组成,可见的活有机体是由不可见的细胞组成。但是这些组成部分通常并不独 立。而一个超有机体的组成部分除了在构造上略为相似外,它们都能够以相当自 主的形式存在。像昆虫或者裸鼹鼠群居地这样的超有机体中包含了许多分个体。 这些分个体自由取食、自由移动、自由行事。从大多数角度来看,它们表现得很 完整。但是群居性昆虫和裸鼹鼠中,这些自主行动的分个体需要超大的种群才能 繁衍自身。从这个方面来看,繁衍就是一个发生在超有机体层面上的现象。我将“统一体机器” (One Machine)定义为正在形成的计算机超有机体0 它是一个由数以十亿计计算机分机所组成的超巨型计算机。这些分机能够独立进 行运算,大体上来说它们就是独立完整的齿轮部件。但当它们组合到一起时,集 合涌现的智能要比任何单个计算机都聪明。可以说学习(或者智能)发生在超有 机体层面。搭建在子计算机上的超级计算机是50年前发明的。那时,一大群结合紧 密、彼此相邻的专业化计算机芯片被设计用来处理同一类任务,比如模拟。这被 称为集群计算。近年来,我们已经^造出由结合不紧密的单独计算机所组成的超 级计算机,这些单独计算机并非集中在一栋建筑中,而是分布于各个大陆;这些 计算机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也非常多样和通用。后一种超级计算机被称作网格计 算,因为计算能力能被网格(比如电网)当作一种功能传递到任何地方。网格计 算也被称为云计算,因为具体组成机器的数目变化不定、没有定形,就像云一 样。网格或云的实际轮廓会根据当时上线或离线的机器而变化。目前有许多批云计算机。亚马逊搭建了第一批商业云计算机。谷歌运行 的云计算机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根据谷歌基础架构工程师杰夫?狄恩(Jeff Dean)的描述,谷歌正希望扩建自己的云计算机,在1000处地点安装1000 万个处理器。这些处理器都是成品个人计算机芯片,与驱动笔记本电脑的芯片几乎一模一 样。几年前,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为超级计算机制造专业芯片并没有好处。 将一排排廉价的通用个人计算机芯片相连,并在这些芯片失效后绕过它们要划算 得多。如今,云计算机的数据中心里全是一排排地球上最常见的芯片。这一策略 有个出人意料的好处,它们的髙产量意味着漏洞被减少到最低,通用芯片要比计 算机科学家们能设计的任何定制芯片更可靠。如果云是由大量个人计算机处理器组成,那为何不将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或台 式计算机加入其中呢?从某个方面来说,事实已经如此。不管你何时在线,何时 点击或创建一个链接,你的处理器都加入了一个更大的云一所有计算机芯片都 在线的云。我称这个云为“统一体机器”,.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像一台超巨型计 算机一样运行。互联网的主要内容在这台虚拟计算机中得到创建。消费者和企业一我们在 其前面工作的大量智能手机、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莓手机和工作站一一创建了这 块云。在这块分散的、拓展的云中,人们编写链接,选择点击,移动文件,安装 代码。转移数字及存储转移历史的业务都发生在服务器集群深处,但云与现实世 界的交互则发生在极度分散的领域——笔记本电脑、手持和桌面设备。这些外部 设备与服务器不同,它们都有输出屏幕,都有摄像头、触摸板和麦克风这些眼、 皮肤和耳朵。我们也可以说,云主要由这些计算机芯片组成,而作为部件的芯片 则松散地与网格相连。超巨型计算机是所有云的云,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互联芯片集群。这是一个 拥有超多维度的庞大机器。它由千兆个芯片组成,消耗地球5%的电力。迄今为 止,它不为任何一个组织或国家所有,也并非真的由人类管理。许多组织运营着 规模很大的子云,作为其中一员,谷歌现在占据了统一体机器的用户界面。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争议。从抽象层面来看,肯定有一个非常大的集合体虚拟 机器。但这并非大部分人听到“全球超有机体”时所想到的东西。这个术语暗示 了一个活有机体的持续整合性,或是一种可防御及有防御的边界,或是一种自我 的感觉,乃或有意识的智能。不幸的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些术语并没有明确定义,如生命、思维、智能和 意识。这些术语通常都有一长串特性,但这些特性并不总是与术语相关。每当这 些特性被纳入一个待评定的定义中时,我们都能轻易找到令人讨厌的例外。比 如,如果繁衍是生命的定义所必需的,那么不育的骡子算什么?骡子很明显是活 物。智能也是个很容易让人栽跟头的主题,意识更是如此。合理的答案是,所有 这些现象都是连续统一的。一些东西比其他东西更聪明、更具活力或更没有意识。生命、智能和意识的主题具有梯度性,而不是非此即彼。从这种角度看,有一个证明是否有一个全球超有机体正在涌现的有效方法: 提供一个由四条断言组成的梯度问题。地球上存在:I一个制造出的超有机体;II一个自主的超有机体;III一个有智慧的自主超有机体;IV一个有意识的自主超有机体o这四条断言可以被看作一个逐步升级的定义集。我们从最底部接近无关紧 要的观察幵始,即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能表现出大规模行为、全球分布的机器 集群。这是超有机体存在的较弱形式。接下来是两个中间层次,这两个层次都 让人感到不确定和恼怒(因此可能是探索最具成效的层次)。最终,我们会碰到 “噢,主啊,它在思考! ”的极端断言。这是超有机体的强形式。只有极少人会 否认弱断言,也极少有人会肯定强断言。我认为,除了这些定义的四个优点外,这四个层次都是发展阶段,统一体机 器要通过这些阶段进步。统一体机器从形成一个普通的超有机体开始,然后变得 自主,产生智慧,最后变得有意识。这些阶段平和、轻柔且模糊。我的感觉是, 统一体机器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历第一和第二阶段,现在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如 果我的感觉正确,我们应该能发现一个如今在运行且有智慧(但没有意识)的自 主计算超有机体的最初证据。但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吧。第一层次:一个制造出的超有机体根据定义,有机体和超有机体都有边界,都有内外部之分。统一体机器的边 界很清楚:如果一台设备在线,它就处于有机体内部。“在”意味着其正在与其 他内部构件通信。即便一些部件以消耗电力的形式“在",它们也可能只是短期 内在(通信)。笔记本电脑可能只在一段五小时的飞行途中对你有用,但从技术第-二?章 Web 3.0 209上讲,也许只有当飞机着陆,笔iB本电脑发现一个无线连接时,它才算“在”统 一体机器中。一台没有连接的电视不是这个超有机体的一部分;但一台有连接的 电视却是。大部分时间里,汽车里的芯片处于离线状态,但在极少数情况中,当 人们出于诊断目的下载其内容时,它们就变成了更大的云的一部分。尽管很多 变,但这个网络的维度可衡量且有限。统一体机器消耗电以产生结构化信息。和其他有机体一样,它也在成长。其 体积增速极快,年增速近66%,这一增速相当于摩尔定律的增速。统一体机器每 年都会消耗更多电、更多材料、更多钱、更多信息和更多关注。每年它都会生产 更多结构化信息、更多财富和更多利益。平均而言,生物有机体细胞放松状态下的代谢率在每千克1?10瓦之间。基 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纳森?库米(Jonathan Koomey )的研究,2005年最 有效率的常见数据服务器(由IBM和Sun生产)的代谢率为每千克11瓦。目前, 统一体机器的其他部分(电网本身、电话系统)也许没有这么高效,但我还未发 现任何与此有关的数据。能效是工程师们面临的大问题。随着统一体机器规模扩 大,其整体代谢率也极有可能会降低(尽管消耗的总能量会上升)。统一体机器的疆域基本上就是地球表面。其中一些部分会漂浮在地球轨道几 百英里的高空,但与地球的规模相比,卫星、信号塔和服务器集群组成了薄薄的 一层。一个部分的活动能被整个有机体所感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蜂巢中,蜜蜂不能进行温度调节。蜂巢超有机体必须管理蜜蜂的工作温 度。通过让数以千计的小蜜蜂一起扇动翅膀,蜂巢超有机体能将热空气排出蜂 巢。类似的,单个计算机不能管理统一体机器中计算机之间的数字流。预测:统一体机器会继续成长。我们应该能看到,在日常使用模式中,数据 是如何在整个机器中流动的。整个机器的代谢率应该接近活有机体的代谢率。第二层次:—个自主的超有机体自主是个麻烦的概念。许多人认为,非生命实体根本谈不上自主。在人类创 造的事物中,我们有许多部分自主的例子。自主飞机能无人驾驶:它们能控制自 己,但不能修复自身。我们还有不能复制自己的自我修复网络。我们有自我复制 的计算机病毒,但它们不能代谢。所有这些发明都需要人类至少对它们生存的一 个方面加以帮助。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创造出一种完全无需人类即可持续的人 造物。但自主也是连续统一的。我们通常只需要或想要部分自主。我们会很高兴出 现需要我们帮助和批准才能复制的微型自主清洁机器人。要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自 主性,全球超有机体也需要有人参与。如果一个实体表现出以下特性:自我修 复、自我防御、自我维护(获取能量,排出废料)、自我控制实现目标和自我提 髙,我们就视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所有这些特点的最普遍要素当然是在 超有机体层面涌现一个自我。在统一体机器的例子中,我们应该在更大的云层面寻找自我管理的证据,而 非在组成芯片层面。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常见的云层面现 象。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中,隐藏的庞大计算机网络会被主计算机唤醒,不再 执行日常任务,而是秘密地大量呼叫特定目标计算机,以便让目标计算机来不及 处理请求并下线。这其中一些网络(被称为僵尸网络)可能包含一百万台隐藏的 计算机,因此这种分布式攻击的影响相当大。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量非常巨大, 能干扰目标路由器之外的流量,这是一种超有机体层面事件才可能出现的后果。我不认为我们能得出太多成果,但像雷金纳德?史密斯(Reginald Smith ) 这样的研究人员们已经注意到,过去几十年间通信网络中的流量出现了重大变 化,从过去主要是语音转为数据、语音和其他东西的混合体。贝尔或AT&T时代 的语音流童遵循知名的泊松分布模式,该模式类似于高斯钟形曲线。但自从来自 多种部件和网页的数据成为线上的数字主体,互联网上的流量就开始遵循一种尺 度不变、不规则碎片形的幕律模式。到这时,大块包或小块包分布变成了为人们 所常见的长尾曲线。目前互联网的这种尺度不变或是长尾流量模式意味着,工程 师们要发明一种全新的算法集来塑造电话流量。这个向尺度不变流量模式变化的 阶段也许是一种提高了的自主程度的证据。其他研究人员也都对最初条件很敏 感,“奇异吸引子”模式和流量自相似本质的稳定周期轨道都是自管理系统的迹 象。无尺度分布通常由各部分间宽松的互相依赖所引起,这可以被理解为内部反 馈的结果。反馈循环用其他二进制数字限制一些二进制数字的动作。比如,以太 网冲突侦测管理算法(如CSMA/CD)运用反馈循环管理堵塞,方法是中断由其 他流量引起的冲突。基础的TCP/IP系统支持着互联网流量,从而“在部分上表 现得像一个巨大的闭环反馈系统”。虽然许多研究验证了互联网流量的无尺度模 式无可争议,但人们在这是否意味着系统自身倾向于优化流量效率上仍有争议, 一些人相信的确如此。全球互联网中的二进制数字洪流表现出周期性韵律并不令人讶。绝大多数 韵律都在日间发生,类似于心跳。但人们也能看到由巨大流量随对互联网数字 流造成的扰动。对这些“异常”事件的分析显示,它们和异常心跳很相似。就和 患病心脏的波动偏离健康心脏的跳动一样,它们也偏离“放松时的韵律。预测:目前,统一体机器的自主度还很低。如果超有机体假说是正确的,我 们应该能在未来十年侦测到尺度不变现象增加,稳定的反馈循环案例增多,以及 一个更加自主的流量管理系统。第三层次:一个有智慧的自主超有机体有机体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智慧。老鼠有智慧,但我们假定它没有太 多自我意识。如果统一体机器和老鼠一样拥有没有意识的智慧,我们可以预测, 它会遵循聪明动物都会追寻的策略。它会寻找能量来源,收集能找到的尽可能多 的资源,也许还会囤积。它会寻求安全、防卫严密的住所。它会偷成长所需的任 何东西。它会反击试图杀害它的意图。它会抵抗寄生虫,但如果寄生虫不造成任 何肉体损害,它也不会费心去消灭它们。它会随着时间学习,并变得更加聪明。谷歌和亚马逊这两块分布式计算机云变得越发聪明。谷歌学会了拼写。通过 在线观察正确拼写人类的模式,谷歌现在成了一个足够好的拼写者,甚至能纠正 拼写错误的人类。谷歌正在学习几十门语言,并在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上变得越来越好。它正在学习如何识别照片中的物体。当然,它在回答日常问题 上也变得越来越优秀。亚马逊以差不多相同的方式学会了使用人类集体行为预测 人类的阅读和购买习惯。在这一领域,亚马逊要远比老鼠聪明。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云计算机组成了智能超有机体的学习中心。让我们称它 们为厄尔谷歌逊(el Googazon ),简称为厄尔谷歌(el Goog )。厄尔谷歌不仅仅 包含谷歌公司的功能,还包括由雅虎、亚马逊、微软在线及其他基于云的服务所 提供的所有功能。这块定义宽泛的云表现得像一只动物一样。厄尔谷歌会寻找能量来源。它在全世界廉价能源的战略位置建造发电厂。它 还在运用其智能网络寻找能量更廉价的地方,规划未来的发电厂。厄尔谷歌正在 吸收地球上最聪明的人为它工作,帮助其变得更智能。厄尔谷歌变得越聪明,就 有更多聪明人和更聪明的人想要为它工作。厄尔谷歌把钱都圈在了一起。钱是其 更高形式的新陈代谢。它把投资者的钱用来创造吸引人类关注的技术(广告), 而技术反过来又会创造更多钱(利润),这又会吸引更多投资。厄尔谷歌让自己 变得更聪明,就有更多关注和钱流向它。制造出的智能是世界新的大宗商品。到目前为止,所有可用的智能都以人类 形式存在,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人类的麻烦。厄尔谷歌和统一体机器提供没有人 类麻烦的智能。在一开始,这种智能是超人而不是非人的智能。这是源自人类群 体智慧的智能,但随着它继续发展,这种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人类将急切地为 厄尔谷歌智能付费。这是一种不同的智能。它不是人造的——比如一种机械智 能,因为它提取自在统一体机器中工作的数十亿人类。它是一种混合智能,人类 和计算机芯片各占一半。因此,它可能会对我们更有用。我们不知道其价值的极 限在哪。你愿意为这样一个知道已知所有事情的便携精灵花多少钱?借助这种让人极度渴望的智能滚雪球般积累起来的财富,厄尔谷歌将建造一 个不能被拔线的强大网络。它将运用其分布式智能发明更髙效的能源技术,更能 产生财富的发明,更有利的人类法律,从而保证其持续繁荣。厄尔谷歌正在发展 免疫系统,限制冲击其防御带的病毒、蠕虫和爬虫所带来的损害。这些寄生虫会让人类受害,但却不会影响厄尔谷歌的核心功能。随着厄尔谷歌不断寻求芯片去 占据,寻找能量去燃烧,寻找电缆去填充,寻找无线电波去发送,它最想要的就 是钱。因此,厄尔谷歌成功的测试之一就是当厄尔谷歌变成我们的银行时。到时 不仅所有数据要流经它,所有钱也是。rnMA,__丨MaflK U:mMmWfc rat tooMtmmm 么 mrm .m+10^54>UJ% *。。A% +14.7% +11.6% +1L?%S'WWXfmm?零,i图注:这张《纽约时报>制作的2008年10月金融市场崩溃图显示了全球市场是如何同步的,就像它们是对某个信号做出反应的同一个有机体。这一场景离我们有多远?谷歌公司CEO说“比你想的要近”。我喜欢乔 治?戴森(George Dyson )的说法:如果你建造了一台在所有事物之间制造联系,积累世界上所有数据的机器,然后 引导所有现存的思维,共同教导它有意义的连接和數据在哪(谁在搜索谁?),同时 植入具有欺骗性的简单算法以增强有意义的连接,并在物理上按顺序移动、优化和复 制數据结构。如果你从高度合算(是的,盈利)的位置做了所有这些事情,你将会得 到一个“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远的”结果(智能 要实现所有这些,厄尔谷歌不需要有意识,只需要有智慧即可。预测:这块无所不包的云将学习更多语言,冋答我们更多问题,预测我们更 多行动,经手我们更多钱,创造更多财富,变得更难被关闭。第四层次:一个有意识的自主超有机体我们怎么知道是否存在一个有意识的自主超有机体?我们需要一项针对全球 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但在本次搜寻中运用图灵测试会有缺陷,因为图灵测试是 用来侦测类人智能的,而如果意识在全球超计算机规模上涌现,其智能不大可能 和人类相似。我们可能需要转向SETI (搜寻外星智能)寻求指导。根据定义, SETI是一项针对非人智能的测试。我们将不得不把搜寻从星球上转移到地球, 从外星智能转向互联网智能。我称这个提出的系统性程序为SII——搜寻互联网智能(Search for Internet Intelligence )Q这次搜寻假设我们要寻找的和是人类不同的智能。它也许与我们思维相异, 间隔运行。还记得《指环王》里的树人吗?它们说句“你好”要花几小时。或是 弗雷德?霍伊尔所作的《黑云》中的气状云智能。一个有意识的全球超有机体也 许会“想”这么久或频率如此低,我们也许不能侦测到它。搜寻互联网智能可能 需要对智能有非常宽的敏感性。但正如外星智能理论学家艾伦?塔夫(Allen Tough)跟我说的:“不幸的 是,无线电和光学SETI天文学家们极少关注智能。他们的关注集中在搜寻外太 空的异常无线电波和髙速脉冲激光信号上。他们并没有对会制造这些信号的智 能想太多。” 一个全球超有机体畅游其中的云计算机就是异常波动和有规律的信 号,因此目前的SETI工具和技术对搜寻互联网智能没有多大帮助。比如,研究人员们在2002年分析了互联网上约3^乙个数据包,对它们的来源 分类。他们尤其对一小部分畸形数据包感兴趣。畸形数据包(消息的信封)要么 是由要让计算机崩溃的恶意黑客所为,要么是由系统中的多个漏洞所造成。结果 显示,这项研究检验的畸形数据包中有约5%来源未知——既非恶意来源也非漏 洞。研究人员们对这些畸_据包不屑一顾,简单?这些不可阅读的数据包打 上“未知”标签。也许它们是由黑客出于研究人员们不知道的目的所制造的,也 许是由未被发现的漏洞所导致。但畸形数据包也可能是一个涌现信号。一种自创 造的数据包。从定义上几乎可以看出,这些数据包不能被追踪、被监控,即便看 到时也被当作“未知”。有许多科幻小说场景描述与一个涌现的全球人工智能的首次接触(感知)。 艾伦?塔夫描述了另外两种场景:一种策略是,假设互联网智能也许会有自己的网页,并在上面解释它是如何产生 的,现在在做什么,其对未来的计划和希望。另一种策略是,贴出一份对互联网智能 的邀请(就像我们对外星智能提出的邀请一样)。邀请它展现自己,与我们对话,参 与到我们的互利項目中去。当然,也有可能互联网智能已经决定务决不暴露自己,但也有可能它还没下决心,而我们的邀请会打破平衡。这些针对一个有意识的互联网智能超有机体的“测试”存在一个主要问题, 它们似乎不像超有机体要开始的地方。我怀疑超有机体意识出现的初次行动就是 发表生平,或者冋应电子请柬。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自己逐渐觉醒意识的道 路可能要更富有成果。对一个婴儿或成年灵长动物自我感知的一个标准测试是, 在镜子中反射它的图像。当它能识别镜屮是它自己的行为时,它就发展出自我 感。那么互联网智能的镜子在哪呢?但在通过镜子测试之前,一个有意识的智慧体会获得对它自己的看法,或者 更精确点讲,对自我的看法。因此,有意识的互联网智能的象征之一将是侦测自 身的“地图”。这张“地图”不会是一张中心化的可视图表,而是表明其存在。 那是一张它自己的“图像”。什么在内,什么在外。这必定是其自身的一个实时 (也很有可能是分布式的)地图集。部分是目录,部分是操作手册,部分是自画 像,它会像一个内部镜像一■动。它会关注这张地图。测试会打乱这张内部自 画像,看有机体其余部分是否会被打扰。这张自我地图没有自我意识,这点需要 重点说明。这就像要求一个婴儿描述S身一样。在出现这样一个有意识的全球人工智能一试图隐藏自身,或掌管全世界, 或开始操作股票市场,或胁迫黑客消灭与之竞争的互联网智能(见科幻小说《精 灵》——很久以前,它将是一个脆弱的婴儿超有机体。即便我们知道 如何衡量和侦测其智慧和意识,这些智慧和意识都会很微弱。想象一下,如果我 们是火星人,不知道人类婴儿是否有意识。在我们最终确信它们有意识前,这些 人类婴儿长到多大?也许会长到他们变老。预测:云将发展为一张其自身的活跃、支配地图(地图里包含一张相同的地 图),并产生一种管理“其它”的感觉。超有机体为何如此重要我们还没有非常科学的测试方法能测定动物或人的一般智力。我们有一些测 试能测定几种非常狭窄的任务,但对于超出普通智商测试的智慧,我们还没有可靠的方法能衡量其分值或种类o不管我们会否衡量一个全球有机体,这会造成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担心?衡量统一体机器的自组织级别很重要是出于下列原因:1.我们越了解这块机器的大云如何表现,它对我们就会越有用。如果它像有机 体一样适应,知道这一点就至关重要。如果它能自我修复,这也是关键知识。如果它 有智慧,弄清它有多聪明将帮助我们变得更聪明。2.通常而言,一台自组织性更强的机器会更有用。我们对这台机器的各个方面 加工,为其自组织做更多准备。我们能偏好能賦予自组织的改进。通过了解这台机器 的成长和开发其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能协助其发展。3.变聪明和强大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对如此大规模的超有机体——由十亿小 芯片组成——可能有多少个没有任何头緒,但我们知道其可能形式不止一个。如果我 们能在这一过程早期阶段就知道,我们就能塑造一个全球超有机体可能有的那种自组 织和智能。正如我所言,我并非首个也非唯一思考所有这些问题的人。菲利普?泰 特洛(Philip Tetlow )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互联网的觉醒》(The fVebfs Awake)的书,探索这个概念。他列举了许多活系统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似处。当 然,这驻都是类比,不是证据。要说服你存在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阶段,你需要什么证据?2008年10月24日FOUR STAG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的四个阶段时髦的綱“图表”是否会取代仍在使用但却显得有些过时的“互联网”或 “网络” ?我并不试图为此下结论。我敢打赌,“博客” 一词一定是一个谦逊的 人发明的。但我的结论并不重要。蒂姆?伯纳斯-李①(Tim Bemers-Lee)在 他发布的《巨型全球图表》中,用了很时髦的“图表” 一 词,给出了我见到过的、对“语义网”最好的总结——我想部分原因在于他并不 谈论语义。他的论点很值得转述。以下内容重述了他的观点,并加入了我对语义网和 Web3.0的总结。第一阶段:当前信息传播演进的第一阶段是与电脑联机。我们称这种联接为网络群之间的网络,或者互联网。联机阶段的互联网有用但很枯燥——有点像没有电话的电 话系统。如果你要订机票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联接航空公司的电脑。联机系统的 积极参与者得采取开放的姿态——互联网上的电脑必须乐于中转其他人的数据 包。在联机系统中,单机并不能完全控制它的数据包(这与电话系统是不同的)。第二阶段:信息数字传播的第二阶段是联接文件和网页,而这就是网络。在第二阶段,可以进入关于你航班的页面或文件,而非航空公司主页。信息分辨率的细化使系 统更为有用。但是,想要在这个信息的竞技场有所表现,参与人员需要公幵并分 享他们的网页,SP些登陆后才能显示页面的设置往往会弄巧成拙,而且你也不能 限制那些联接着你的文件的网络链接。新手们往往会在上述几个方面误操作。当 你网页的内容被复制粘贴时一有时是部分,有时是搜索引擎索引的全部~你 得心胸开阔地接受它。这是个信息共享化的阶段,但联接的价值基本上都获得了 普遍认同。第三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第三阶段开端的收尾之处。在这一阶段,我们继开始联机共享 电脑和文档之后,开始了共享文档中的数据。我们联机共享各自文档中的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并主动制作链接。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直接联入航班信息,而非之 前的航空公司輸或者航班页面。数据已被拆分成便于在彳挪网络设备上阅读的 形式,事实上,当这一阶段正确完成时,信息就可以被网络本身所包含,因为这 时,它不再以英文等语言文字呈现,而是以一种一般语义形式存在。这种普遍形 式是存在于数据库中的。其实,你可以将此阶段理解为全球数据库。拥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数据访问权,是与那些被以三个首字母作为简称的互联 网技术的发明与自由应用分不开的,比如XML、RSS、API、RDF和OWL。这 些都是在网络上交流和共享数据的标准。仅仅依靠使用RSS服务来聚合网站中的 内容,能够完成的工作都是惊人的。另一项极受赞赏的使能技术是API,该网关 允许庞大数据的可控共享,通过一般的网络效应,它能尽可能地释放数据的力 量,即使用数据的人越多,其价值就越大。正如前两阶段,人们挣扎着克服对共 享的恐惧,而相较于电脑或文件共享,数据共享使人们更加亲密,因此也更容易 让人感到恐惧。但是,学习如何共享数据将是下阶段网络的发展方向。这一阶 段,数据共享全部的真正价值建立在从深层链接、深层縣和自由(必须是合理化的)释放个人宝贵数据中涌现出的价值上,而那些能够放手共享信息、并理解 以上价值的将是从中获利最大的技术和组织。以下是蒂姆?伯纳斯-李的表述:共享邀请方的控制力在减弱。事实上,在每一个层级一网络、万维网或图 表——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已经让渡了一些控制。让你的數提与别人的数据相 连,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放手。这仍然不是送給别人一些他们没有权限的数据,而是 让它们与来自同层级网站的數据相连接,也就是让我们的數据与来自其他应用程序的 数椐相连。第四阶段:顺便说一句,我不认为第三阶段是历史的终结,或是故事的结尾(我已经学 会了质疑那些三段论的历史)。我认为我们可以迈向第四阶段,即趋向于连接起 事物本身的阶段。你想把关于某物的所有数据都嵌入其中,你想要把位置的信息嵌入到位置本身中去。其实,你想要联接的并非航空公司的电脑,也不是航班页 面,更不是雌数据,而是赚自身。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连接到嵌入式数 据处理程序及飞机的原始信息,连接到机舱里的特定位置一~所有这些我们称之 为“航班”的复杂项目和服务。我们最终想要的,就是物联网。语义网在物联网中,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都包含一条连接链——虽然还有段路要 走,但我相信我们能够创造它。数据的互联网全球数据库——正在加速建设 中。据我所知,这正是人们理想中语义网的样子。这是因为,为了共享,信息被 从自然语言中提取出来,并被简化为截然不同的信息元素,而后进行标签,放至 数据库。在这一基础形式中,它可以被以数以千计的新方式重组为有意义(具语 义)的信息分子。但当它还停留在浅层的未注明的原始文件状态时,这些新方式 则毫无用处。我想数据的这种共享式提取也是人们所理解的Web3.0。在这个版本的网 络层中,数据激增、流动并在网站间扩张,就像它出于大型数据库或大型机器 中一样。我的网站索取了来自爱丽丝和鲍勃的稳定数据流,通过以新的(语义 学的)方式重组的过程,这些数据增加了价值,而后,我将我自己组织好的数 据流发布出去,使它们成为别人消费的原始数据。这种数据生态系统在一种开 放的交互系统下运行,即使并非所有数据都被共享或公开,但这也是一种经双 方同意的的协议。一个运行良好的语义网、全球数据库、巨型全球图表、Web3.0,将让数 百万看起来更聪明的服务成为可能。我不会重复告诉每个网站谁是我的朋友,一 次就够了。如果我的名字出现在文本中,它就会知道那是我。我所在的城镇也将成为网络上的城镇个拥有可定义字符的地方——且别的字符不能替代。这种遍在性使任何我所在城镇的消息都链接到关于这个城镇的真实信息。网站看起 来更聪明了,这表现在它“知道”更多东西一并不是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而 是表现在程序化方式上。呈现在网络上的概念和物品将能够互相指认并了解对 方——以一种它们现在还不可用的基本途径。细节很重要。哪项协议成功?哪个标准有效?哪个公司保持多数优势?—— 这些都是未知数。政策细节也很重要。文档和电脑作为所有物,不像数据那么不 可预断,因为数据是出名的难以标定所有权的。再有就是难以界定的身份问题。 如果网络知道你总是你,那么“你”是谁?如果绝对的个人服务的代价是绝对的 个人透明度,那么它们与绝对的个人监视又有什么区别?语义网的灵活性将使很多人焦躁不安。尽管它将与人类保持很大的距离,但 它对事及对人的无所不知仍然会使很多人畏缩不前,并推迟其发展。我只能指望 孩子们会喜欢上它了。2007年11月29曰①蒂姆?伯纳斯-李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者。CLOUD CULTURE 云文化虽然世界上只有互联网这一台“统一体机器”,但云计算机却有许多。每一 台云计算机,都是众多计算机的集合,而这个集合又群策群力,扮演着一台计算 机的角色。互联网是最大的云计算,它汇聚其他所有的云。在云计算的世界里, 无论是你的工作,还是你的数据,都会被储存在网络里。经常保持与网络的连 接,会成为每日的常态。而你手中的设备,便是进入云计算世界的大门。你会使 用网络应用,在网络上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托管邮件、谷歌文档、谷歌日历、 Facebook, Flickr,以及大多数的社交网站,都会成为常用的网络应用。最重要 的是,云计算是无形的。你在聆听音乐,调取论文,购买下单的时候,不会意识 到它们都存储在一个分布式服务器场里。使用云计算的感觉,就好像所有的信息 和活动,都来自于你手中的那个设备。事实上,云计算的世界正在成为现实。根据刚刚发布的皮尤互联网与美国人 生活项目中的云计算使用报告,三分之二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应用,但我 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点。69%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会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云计算,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基于网 页的邮件(占受访者的56%),其次是个人图片存储服务(占34%)。不难想象,我们可以向云计算转移去更多的信息活动。如果我们完全迁移进 云计算,在云端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如果这种迁移像它应该的那样不被察觉, 我们的行为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云计算会怎样改变我们?目艮下,云计算的创建及运营,主要出于企业利益,而非用户利益。更准确地 说,?云计算的第一批用户,是商业用户。网络服务的提供商是公司。云计算也被 称作网格计算,或效用计算。围绕着云应用,服务商、供应商、制造商们组成 的小型产业正在兴起。除了谷歌、亚马逊网络服务这些众所周知的云计算外, GridLayer和Aptana Cloud也是这个产业中的成员。我们可以从Aptana Cloud的 营销页面上,以企业的角度,对云计算作出实用的解读:您再也无需为您的网站托管、服务器配置和附加服务的设置发愁。云计算能够让 你把这些烦心事推给别人来做,甚至,推到别的地方去做。以上所有事务,都可以在 互联网上,实时全面地为您打点到井井有条。简而言之,您所需要的所有技术,都会 作为一项服务,在后台为您管理好一切。而您所需要做的,就像支付每月的电费和话 费那么简单。这就是云计算,后台里的机械师。那我们呢?云计算的文化是什么?我的 直觉告诉我(虽然我还无从证明),从网络转向云的结果,会远远超过网络已 经给我们带来的转变。我梳理出了我脑海中,关于云计算世界里将会出现的文 化动向:永远在线。时时刻刻的连接,会使得“在线”这种状态变得不可见。我们不 用为了连接去做任何事,因为连接本身就是默认选项。这就像是空气一样。就像 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展示过的那样,默认选项会带来巨大的改变。默认在线会让我 们走向沟通和共享。永远在线的默认选项会让我们期待所有东西都能连接网络, 而且是永远处于在线状态。我们会希望所有的代理程序能够永远在线,所有的服 务都应该始终可用。所有事物都在不断趋向7x24小时不间断可用。除了某_ 外,不能永远在线会成为一种缺点。永远在线也意味着我们生活中的更多部分会 被抓取、分析、消化和“在线”。云计算越是“永远在线”,我们自己就越会向云中迁移。云的多样化。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被包括进云,云内和云外的区别将会消 失。最初,云是服务器组成的云。随后,云成为了服务器和我们所有的笔记本电 脑所组成的云。再随后,云还包含了我们所有人的手机。而在未来,我们的电视 屏幕也会成为云的组成部分。云不断改进“网络效应”与更多设备、更多传感 器、以及更多芯片的整合,而这些改进又能吸引更多设备、更多传感器、以及更 多芯片加入云,使得云变得更有吸引力。最后,云将会变得多种多样,涵盖每一 样事物。照相机、麦克风~任何能够产生麵的东西,都会投入云的怀抱。所 以未来无论我们想要找到什么东西,云都会成为我们首选的工具,虽然并不一定 会在云里找得到,但我们的寻我总是会“从云开始”。更智能。云不一定非要比我们现有的网络更智能,但它终将比现有的网络 更智能。网络可以被看作是被超链接捆绑在一起的各色文件。而云则可以被看成 是通过超链接汇聚在一起的数据。最终,将事物接入云的主要原因,将会是深层 次地分享这些事物中的数据。云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提供便利的备份,永远能够保 持连接一虽然它们确实可以通过云来实现,还在于云能够将不同计算机中的数 据和互动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云计算中的所有计算机变得比以往单独运算时更 加智能,更加强大。毫不夸张地说,云作为一种工具,能够让我们分享我们手中 数据和行为的最基本方面,而分享的方式又能使这些数据和行为变得更加聪明。 云是蜂巢思维下的工具。不可分割的依赖。“永远在线”,再加上优异的性能,将会导致我们对云的超 级依赖。这中间有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计算不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设备中(而 是发生在云里),另外一方面我们却在心理上与身边的设备更亲近。设备越智 能,它们就会变得越亲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有次捅了篓子,要接受父母的惩 罚。他们没收了她的手机,结果孩子真的生了场病,把父母吓坏了。拿走手_ 好像是砍掉她的手一样。而在某种程度上,手机确实成为了她的另一只手。我记 得有本书叫做《黄金罗盘》,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在书中的世界里,孩子们拥 有灵魂上的守护动物,叫做灵兽。这些无形的动物会盘坐在孩子们的肩膀上,也 可能会在附近有嗰,给孩子们出谋划策,抚籍安慰。在这个世界里,最残酷的折 磨,便是与你的灵兽分离。在未来,云和云智能将会像《黄金罗盘》那样,成 为我们的灵兽。与云所提供的建议和舒适状态分开,将会让人感到害怕,难以 忍受。极髙的可靠性。没有一台机器是完美的,但和你家那台单独的电脑比起来, 云会更加可靠。和云所提供的接入时间相比,记录中的云岩机次数少之又少。根 据云计算事故数据库,200#中有报告的事故有11起。即便是我那台非常稳定 的Mac电脑,今年死机的次数也比11次要多。云的可靠性指数,意味着云会越来 越多地作为一种备份。我们生活的备份。无论你在线下保留了多少份重要物品的 副本,你的安全感还不如把它放上线,雛云中要髙。我们也有可能会觉得,把 东西只存放在云上,会不安全,云的可靠性有可能超过我们自己。维基百科已经 被公认为非常可靠,这也正在改变我们关于“信任从何而来”的态度。在云生活 中,相比任何形式的单一来源,我们或许会对各种来源的聚合更力卩信任。自我延伸。我的东西在哪儿?如果我用谷歌搜索了下自己的邮件,看看自己 之前说了什么,或者干脆依靠云来记忆,那么“我”与“它”的边界会在哪里? 如果我生命中的所有影像,所有有趣的片段,所有的个人笔记,以及同朋友谈笑 风生的所有记录,还有我的所有选择、所有推荐、所有想法、所有愿望——如果 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安放在某个地方~但又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它”会改 变我如何看待自己。如果“它”离开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的一个非常 分散的方面将会随之离开。如果麦克卢汉(McLuhan)关于“工具是自我的延 伸”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如果轮子是腿的延伸,如果照相机是眼睛的延伸,那么 云便是我们灵魂的延伸。或者用你喜欢的话来说,云是自我的延伸。法律冲突。和云生活中将要出现的法律大战相比,版权之战似乎要温和许 多。在云世界里面,我们应当以谁的法律为准?以居住地的法律为准?以服务器 所在地的法律为准?还是以国际贸易法为准?如果所有的工作都在云中完成,那 么你的税金又要交给谁?法律制度之间明显的不连续性,将会成为云扩张的威 胁。这种摩擦也会迫使多种不同类型的云的出现。虽然有可能在许多地区别无选 择,但不同法律框架下的云将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但其中的法律争议并不仅仅 是适用哪国法律的问题。数据的拥有者是谁?你?还是云?如果你的所有邮件和 语音呼叫都是通过云来完成,谁来为云所说出的东西负责?在同云建立起的新型 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有了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做了个奇怪的白日梦,这些想法是 不是要和你真正相信的东西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个永远在线,无处不在的云世界 里,政府在公平和正义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又是什么?分享隐私。隐私将不复存在。更确切地说,我们臆想出来的隐私将会消失。 人类需要不同等级的亲密关系,在云中我们(已经是一个被云延伸了的自我)则 需要全新的策略,来重新确定这些亲密等级。我们不再会用公共和私人,甚至朋 友和非朋友这些“非此即彼”的方式来描述我们的人际关系,转而釆用一种更 加细致更加复杂的方式。对于每一类的“cousin” 0,中国人都有不同的称呼 (表姐,表妹,堂弟,堂兄);云也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方式,用以标记我们认 识的人,我们曾经认识的人,我们不认识的人等。分享是云端的基本行为。某 些形式的分享,以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或许被称为侵犯隐私。但是如果对于 分享的观念和能力没有随之进化的话,我们也不可能分享同一个云来完#所有 事情。社会主义2.0。云是一个集体。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社会主义。开源软件项目 则有点像共产主义的模式。人们在分享他们的医疗记录、个人基因组或者家庭相 册的时候~他们在为集体作出贡献,通过分享,被分享的物品的价值也能得到 提升。维基百科、Linux操作系统,以及整个网络的成功,创造出了乐于接受群 体力量的一代人。但和旧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共产主义那种陈旧、自上向下的 社会化媒体不同,在这里,个体不会被迫同化。而且,在这个新兴的2.0版本社 会主义里,个体还能通过群体的力量得到解放(比方说任何人都可以编写百科全 书)。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动向,所以只能使用社会主义这种带着沉重文化包袱的词语。但无论如何,生活在云端的集体里,将会加强群体力 量的地位。云世界带来的文化转变一定还有很多。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还有疏漏,欢迎 在评论或者电子邮件中补充。2008年10月22日①英语中对cousin-词对同辈的兄弟姐妹堂表不加区分,都可以被称为“cousin”。BELIEVING THE IMPOSSIBLE 相信天方夜谭每年约翰?布鲁克曼(John Brockman )都会在他名为“边缘” (Edge)的 网站上举办年度“世界问题”的活动。年末的时候他会向他圈子里的科学家和思 想家提出“一个最近在问自己的问题”。今年我也提了一个问题:你对什么东西 改变过想法吗?我自己对很多事情改变过主意,这也许是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我对人们改变自己想法的方式和原因很感兴趣,因此这165个答案都非常值得一 读。要找一个改变想法的例子有点难,但我挑选了最近的一次。我把给“边缘” 的答案复制在了这里。维基百科颠覆了许多我对人的本性和知识的本质的想法。我知道对于年轻 人和无聊的人(他们中有很多网民)来说恶作剧是一种天性,这似乎意味着所 有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也知道即使是最负责的贡献者 有时也不免夸大其词或者是想当然,这让维基百科更不可能成为权威可信的文 本。从我20年的上网经历来看,你不能完全依赖于随便读到的一篇帖子;并且 我也认为一群随机组合起来的贡献者肯定会是一团糟。即使是专家团队编写的 不能随便修改的网页有时候也会让我失望,更不用说一本完全由没有编辑经验 的业余人士编写的百科全书,其中还不乏不学无术之人,这一切都让维基百科对于信息结构的认识让我坚信,不花许多精力和智惹专门来转化的话,知识 不会自己从数据里冒出来。我过去参加过所有没有指挥的集体写作,最后都只产 生了许多马上会被遗忘的垃圾。在互联网上,又怎能不一样呢?所以,当维基百科的前身(当时叫做Nupedia)在2000年上线的时候,我 粗略地审视了一下,对它没有成功毫不惊讶。网站当时的编辑和重写的流程自顶 向下,劳神费力,让潜在的随机贡献者望而却步。到后来,网站创建了一个后台 的维基系统来管理Nupedia的文本,这是一次重大的更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编 辑和发布文章,不过在它更名为维基百科的时候,我更不看好它了。我大错特错了。维基百科的成功不断地超越着我的预期。尽管人无完人,但 维基百科却变得越来越好。它将规则和精英的运用压缩到了最低,但却把不同个 体所具备的优缺点一并转化成为了共同财富。在合理工具的帮助下,(通过维基 百科中的恢复功能)恢复受损文本要比(蓄意)破坏文本容易得多。足够好的文 章也因此日渐增多。因为有了合理的工具,合作社群的进步速度,' 会超过相同数图注:就像原子弹是上一代 人的标志,思想手榴弹是这 一代的标志。量个体互相竞争带来的进步速度。显而易见,人多力量大——城市和文明就是这样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 是我们需要的工具和监管是如此之少。维基百科的层级体制小到几乎不见。相比 基于管理者的管理,维基内嵌的基于代码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新鲜之处。然而维基 百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力量能走多远。我们还没有看到维基 化智能的极限。我们能用它来制作教科书、音乐和电影吗?用它来立法和行政又 会怎样呢?在我们说“不可能”之前,我想说,走着瞧。我能列出很多理由来说为什么 法律不能由一些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人来编写。不过鉴于我已经改变过了我的想 法,我想暂缓得出这个结论。我曾认为维基百科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它就在那 里。理论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但是实际却存在着,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旦你认识到这是可能的,你就必须转变你的预期,还有什么其它的东西是理论 上不可能但实际上可能运作的呢?我不是唯一一个对这个问题改变看法的人。维基百科运转良好的事实让我们 看到,共产主义式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是值得向往的。和其它 开源软件和幵源的东西一样,这种共产主义的倾向深深流淌在网络世界中。换句话说,这也深埋在年轻的下一代当中。或许这种改变世界的观点,要花 上几十年的时间,才会综放出全部的色彩。当年轻的下一代从小就知道(而不是 被动承认)维基百科这样的事情是可行的时候;当你自然而然地认为开源软件是 更好选择的时候;当你肯定分享自己的照片和其他数据,能比保护它们收益更多 的时候一这些假设就会变成一个平台,一个让我们更彻底地接受共有财产的平 台。我不得不说,世界上的确有一种新形式的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虽然这两 个过时的术语并不能准确表达其中的革新之处。我是一个还算坚定的个人主义者,维基百科改变了我的想法,将我带到这个 全新的社会氛围中。我现在对于集体的力量和个人对于集体担负的新义务有了更 大的兴趣。除了扩大公民权利,我也主张扩大公民义务。我坚信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未完全浮出水面。它改变想法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作用在全世界的千禧一 代身上:维基百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群体智慧的证据,并且让他们知道 可以去相信那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天方夜谭。这就是它对我带来的改变。2008年1月14日A TRILLION HOURS 一万亿个小时网络很大。谷歌的研究人员都没法告诉你谷歌能检索出多少个网页,但在最 近,他们说据他们观察,网络上有一万多亿个独立网址。想知道网络上有多少独 立页面可是个难事,因为据谷歌的研究人员解释,在网络日历这类的网站上,单 是点击“下一天”的链接,就可以生成无数个页面。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网页诞生 于1991年8月。也就是说,我们(也包括了你)在过去的6200天里,已经创造出 来了一万亿个有内容的网络页面。我敢保证,在6000天前的1991年——或者再往后推一推,10年前的1998 年,没有人会相信我们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创造出来一万亿个网页。那么接下来 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谁会为这一万亿个网页付钱?谁又有时间来制作这一万亿 个网页呢?创造一万亿个网页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我们保守一点,每一个网址在研究、 构思、设计、编程制作上平均要花费一个小时的话,那么完成今天的网络,就需 要一万亿个小时的劳作——而且还是至少。如果算上过去15年里消失掉的其他 数万亿个网页的话,工时翻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这一步还是略过好了。一万亿个小时就是1.14亿年。如果制作网络的工人只有一个的话,他(她) 的开工日期可能就要从白垩纪时代开始,才能赶上我们今天的规模。但1.14亿个 人24小时不停地并行工作的话,制作一万亿个网址的时间就会缩短到一年。考 虑到即便是最亢奋的网络管理员也得时不时地去睡个觉,我们就把每天的工时再 减少到全天的三分之一,即8个小时,那么1.14亿个人就需要#的全职工作才能 制造出来今天的网络。换句话说,制造出今天的网络,需要3.42亿个工作年。但是,既然我们只用了 15年就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那在过去的15年 里,我们就只需要2280万网络工人全职工作。粗看起来,这个数字似乎要比我 所猜想的实际人数多得多。建造网络的巨大工作量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免费完成的。我曾经计算 过,网络中有40%是非商业性的。但这40%中还包含了给员工发工资的政府部 门和非营利组织。我猜想,网络中有80%Jg有偿创造出来的。因此,3.42亿个工 作年的80%,就是2.73亿个有偿工作年。这2.731 乙个工作年的工资有多少?或者 说,今天网络的更换成本有多高?如果所有用来备份的硬盘都消失掉,我们不得 不重新制作网络中的一万亿个网址,要花多少钱?再或者,为互联网这个“统一 体机器”重新录入内容,花费究竟能有多少?以每年最少2万美元来算,答案就会是5.4万亿美元。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大 可以根据各种因素对这个数字或乘或除,好使制作网络的开销更力卩接近真实。制 作一个有内容网页的平均时间或许用不了一个小时,或许比一个小时要多。但我 觉得,答案的数量级大体接近。在网络最初的6000天里,我们已经投入了一万亿个小时、一万亿个网页、 和五万亿的美金。在下一个6000天里,我们可以期待些什么呢?2009年8月4日ZILLIONICS亿万差级多即不同。一样东西,一旦拥有巨大的数量,就能改变这些东西的性质。就像斯大林所 说:“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计算机科学家J ?斯托尔斯?霍尔(J. Storrs Hall)在《超越人工智能》(Ayom/W)里写道:如果一样东西有足够多的数量的话,会显示出单独的时候完全没有的特性,这有 可能发生,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见。能产生这一差异的数量至少是在一万亿这个数量 级。在我们的经验里,任何一个涉及到一万亿的案例都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异,而是 质量上的差异。一万亿是太小看不见太轻摸不着的一粒尘埃和一头大象重量上的差 别,是50美元和全人类一年的经济产出的差别,是一张名片的厚度和地球到月亮的距 离的差别。我把这个差别称为亿万差级。通过复制的过程,特别是数字化的复制,可以把日常事物的数量放大到前所 未知的巨大量级。这一数量可以从10—直到十亿、万亿乃至不可数的量级。你的个人图书馆可以从十本书扩充到谷歌图书馆中全部的3000万本电子书 籍。你的音乐库可以从100张唱片扩充到世界上所有的音乐。你的个人文档可以从一盒旧信件扩充到跨越你一生的几百PB (PB为数据量单位,1PB=1百万GB)的信息。一个公司也许需要管理每年几百PB的信息。科学家也许需要产生每秒 几个GB的数据。政府部门需要去追踪、加密和分析的文档可能会达到1000的六 次方那么多。亿万差级是一个新的领域,是我们新的家园,在这个尺度上需要新的工具、 新的数学和新的思维转变。当你达到万亿、亿亿及更大的数量单位的时候,陌生的新的力量出现了。在 这个数量级上,你可以做一些以前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亿亿个超链接带给你 的信息和行为,是永远无法从几百或几千个链接中得出的。一万亿个神经元会 带给你智能,而一百万个不会。一亿亿个数据点会给你几十万个数据无法给出 的洞察。但是,管理万亿差所需要的技能却并不简单,概率和统计统治了这个领域, 我们人类的直觉却往往都不可靠。我曾经这样写过:数学让我们知道,拥有数量巨大的部件的系统和少于一百万个部件的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万亿差级是一个容量极其庞大的状态,由许多个一育万构成。网图注:一万亿个一美分硬币与一 个足球场的比例对比,来自巨型美 分(Megapenny )项目? 0络经济意味着亿万个部分、亿万件物品、亿万份文件、亿万个机器人、亿万个网络节 点、亿万个连接和亿万个组合。相比我们近代才出现的生产社会,亿万差级更像是进 入了生物学的领域——亿万个基因和组织已经在那里存在了很长时间。生命系统知道 如何去处理亿万差级,我们可以仿照生物学来处理亿万差级的多样性(摘自《新经济 的新规则》1998年)。社会网络也在亿万差级的领域运作。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以及虚拟现实都需 要掌握亿万差级。随着我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集体创造的成 果,我们正在将媒体和文化也提升到了亿万差级的领域。供我们选择的音乐、艺 术、影像、文字任何东西——的数量正在达到亿万差级的水平。我们要如何才能不被亿万差级的选择弄得瘫痪?如何不被它伤害?亿万差级 是无限的吗?这个长尾如此长、如此宽、如此深,以至于最终它将完全变成另一 样东西。多即不同。2008年4月17日①發美分项目网站:http ; //www.KokogiaK.com/megapenny/TRIUMPH OF THE DEFAULT 默认^事关选择的意外成功“默认”(default)是现代生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却很少得到人们的喝彩。 这个技术概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率先使用“默认”来表 示一系列预设标准。比如,这个程序默认釆用两位数而不是四位数来表示曰期。 今天,“默认”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已经从计算机科学领域广泛延伸到我们的文 化之中。虽然看彳以微不足道,“默认”的思想却构成了技术元素的基础。我们已经很难冋忆起没有“默认”的生活了。其实它不过是随着计算技术的 发展才渐渐兴起。“默认”是复杂技术系统的标志,它不存在于工业时代。早期 的计算机,系统常常崩溃,变量输入非常麻烦,所以当程度崩溃或首次启动时, 系统会自动为其内身分配任务,这就是“默认设置”。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除非用户或者程序员特地去更改,默认设置掌管着系统,保证主系统能够正常工 作。电子产品和软件程序出厂时的所有选项都采用默认设置。这些默认设置或是 根据购买者预计标准而设定(比如,默认为美国标准电压),或是根据预料的购 买者偏好而设定(比如,电影播放时默认关闭字幕),又或是根据最佳习惯来设 定(比如,默认打开病毒检测)。大多数情况下,预设都能很好地工作。如今, 我们在汽车、保险项目、网络、电话、医疗保障计划、信用卡和其它一切可定制的东西里都安装了默认设置。的确,任何哪怕只有一丁点计算智能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复杂的现代人 造物品)都内嵌了默认设置。这些预设偏好毫不掩饰地体现在物件、系统和社会 机构的设计当中。但默认设置不仅仅是任何制成品中未予明示的假设。例如,大 部分手工工具都默认为右撇子设计。“右撇子”的用户假设是如此天经地义,甚 至大可不提。同样,工具外形又是基于使用者为男性的假设。不只工具,早期汽 车的设计也假设司机为男性。制造一样东西之前,必须先设想一下购买者是谁、 他们的动机如何,这些假设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技术设计的一部分。系统的规模 越大,需要进行的假设也就越多。仔细研究某个技术设施,就会发现深藏于设计 之中的广泛假设。所以,从美国的电力系统、铁路、公路乃至教育系统的设计当 中,我们会发现美国式的乐观、对个体的关注以及对于改变的热切期盼。这些技术中常见的内置偏好,与“默认”的概念有很多共同属性,却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默认”。“默认”是可以被改变的假设。适用于右手的锤子、钳子 或者剪刀,不适合左手使用;过去,汽车座椅位置一旦根据司机的性别假设进行 设计,就很难轻易改变。但是在许多现代技术中,假设是可以改变的。灵活的技 术系统的重要标志便是,可以方便地重新连接、修改、重新编程、调适和改变, 以配合新的用途和新的使用者。在这样的系统里,许多(虽然不是全部)设计中 的假设可以被改变。无穷灵便和多重默认设置的优势在于,个人扼有了真正的选 择权,如果你想要的话。技术可以为你的偏好而量身定做,可以为适合自己的能 力而进行优化。极端灵活的技术的坏处则是,它所带来的爆炸性可能多到令人崩溃。太多选 择让人头脑麻木,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它们一一评估。超市货架上99种不同 的芥末酱,医疗计划中的235@选项,网络化身的56000种发型选择,由它们造 成的焦虑感引起大量的选择困难乃至选择终止。选择过多令人筋疲力尽,而“默 认设置”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绝好方案。默认设置让我们自己决定何时进行选 择。比如,一开始你有一个默认形象(穿牛仔裤的小孩),以后你可以改变所有默认描述。可以把这设想为可控的选择。成千上万个选择——真正的选择一都 能通过采用巧妙的默认设置来加以管理,它为我们“做出”选择,而我们也保留 再次选择的完全自由。我们的自由并没有受到限制,而是被错开了。当我更了解 这个系统的时候,我再回到偏好设置里,选择默认退出或默认加入,把某个参数 调高调低,或者选定这个放弃那个。而在我了解更多之前,这些选择都是隐藏不 见的,像小猫小狗一样乖乖地呆着。一个默认设置设计得好的系统,会让人享有 充分的自由,而选择的提交方式又会鼓励你及时做出选择__以逐步积累经验的 方式。默认设置,可以用来驾驭不断膨胀的选择。把这种膨胀与锤子、汽车或者50年代的电话系统对比可见,当时的使用者 对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只有很少的选择。世界级的工程师花很多年打磨一套固定 的、通用的设计,力图使其对大多数人都非常好用,时至今日,从这些设计里仍 然能发现永恒的设计之美。工业制成品和基础设施的相对惰性,通过普通人精致 完美的使用体验得到弥补。对于电话,也许今天的你并不会比50年前做出更多 的选择,但你是可以的。而且对于在哪里做出这些选择,你也会有更多选择。这 些渐渐显露的潜在选择嵌套在移动电话和网络的自适应天性之中。选择的结果是 有求必应。而在固定的设计中永远不可能出现这种充裕选择。默认设置最初出现在计算和通信网络的复練域中,但是并不因为这样,就 与锤子、汽车、鞋子或者门把手无缘。如果用电脑芯片和智能材料来生产这些产 品,我们就可以把自适应性注入其中,让它们也拥有“默认设置”。想象一个用 自适应材料制造的■柄,它可以自我改变来适应你的左手或一个女人的手。你很 可能可以选择直接把性别、年龄、熟练度、工作环境等信息指定给锤子上的小神 经元。这样的话,这个工具在出厂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默认设置。不过默认设置很“粘”。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改变默认设置需要花 费哪怕一丁点儿的额外气力,也会让大多数人打消念头,他们会“粘”在默认设 置上面,而不愿意去享用自己的自由。他们的相机时钟会一直在12 : 00的默认 设置上闪烁,他们从不更换临时分配的密码。每个工程师都会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多数默认设置从来都不曾被更改。随便拿起一个设备,十有八九还是出 厂设置。我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发现,即便可以更改,我也很少更改偏好设置, 我“粘”在了默认设置上面。25年前苹果Macintosh电脑刚问世的时候,我就幵 始使用它,直到现在我仍然发现,有些基本的默认设置和优先设置我甚至从未听 说过。从工程学的角度来说,默认设置的惰性是个成功的措施,因为这意味着默 认设置是起作用的。无需太多改变,产品就可以使用,系统也能忙得不亦乐乎。因此,默认设3的确定特权就是权力和影响力的博弈行为。默认设置不仅仅 是个人驾驭选择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者——预设设置的人——操纵系统的工 具。这些选择的架构深深影响并塑造着这个系统的使用文化。就连默认设置和选 择的顺序都会使结果改变。零售商人就深谙此道,他们以特定顺序幵店和开网 站,籍此引导消费决策,实现销售最大化。让饥饿的学生首先—甜点而不是最 后才选,这样的默认顺序会对他们的摄入营养产生影响。复杂技术的每个要素,从编程语言到用户界面设计,再到周边设备的选择, 有大量默认设置:系统是否采用匿名登录?它假定大多数人基本上是善意的还是 不怀好意?它的默认设置是分享最大化还是隐私最大化?其规则是一段时间后失 效还是默认自动更新?撤消一个选择有多容易?控制过程是个默认退出还是默认 加入的过程?把四五个默认参数重组一下,就会产生出许多拥有几百个不同特性 的系统。相同的技术配置——比如两个采用相同软硬件构架的电脑网络一一随便改变 几个系统内置的默认设置,都会具有非常不同的文化意义。默认的影响如此之 大,它轻轻一推,再大再复杂的网络也要晃两晃。例如,大多数养老金投资项目 (如,企业401k计划)参加比例很低,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有非常多子选项要去选 择。行为经济学家里查德?萨勒尔(Richard Thaler )讲述了他所做的实验,通 过默认选择(“委托选择”)实现自动注册,籍此使雇员的储蓄率大幅提高。参与 者随时可以退出这个项目,同时有完全的自由来更改计划的具体内容,只需将默 认设置从“必须注册”改为“自动加入”就改变了整个系统的进程。捐赠器官时自动选定“默认加入”(即除非预先拒绝,否则自动加入)而非“默认退出”(即 除非选择加入,否则不参加)时,就发生了类似的改变。“默认加入”机制大幅 提高了器官捐献的数量。默认设置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手段,但有了它,我们竟然可以改变技术创新 看似必然的演变方向。例如设计精良的跨北美大陆110伏交流电技术系统,在从 其它技术系统(比如柴油发电机、工厂流水线)获得自我强化支持的同时,它还 能积聚自己的动量。不断增加的动量会使早先的系统不堪重负。然而,这个电力 系统的每一个节点都存有一个默认设置,通过精确校正和熟练选择,那些渺小的 默认设置只需一个信号,就能让巨大的系统迅速进入某种状态。系统可以做出改 变,使其易于增加虽然新但又不太安全的创新,或者难以改变,但更安全。默认 设置轻轻一 “推”,便决定了其网络扩展的难易程度,其对不同来源电力的整合 能力,或者,它倾向于集中还是分散。技术系统的形态由技术自己设定,但其个 性却可以由我们来设置。系统不是中立的。它们天生有偏好。加速发展的技术给我们带来接踵而至的 选择,我们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驾驭它们——将我们自己的偏好(即默认 设置)嵌入其中。在势不可挡的技术发展中,我们掌握了偏好这一武器,让其服 务于我们的共同目标一日益增加的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感知性和美感。默认设置还提醒了我们另外一个事实。从定义上看,只有我们——无论是使 用者、消费者还是公民——什么都不做,默认设置才会接管工作。但是“什么 都不做”并不意味着中立,因为它激发了一种默认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做选 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甚至于说,即使是“不行动”也无中立可言。与许多主 张不同,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即便你不对用它做什么做出选择,它也会自己选 择。不管我们是否对其施加影响,系统都会从这些内在偏好(倾向性)中获知明 确的趋势和动力。我们最多也只是推它一把。2009年6月22曰DIGITAL SOCIALISM 数字社会主义数字社会主义运动究竟能带领我们多么接近一个非资本主义、开源、大 众生产的社会?每当这个问题被问起时,答案都是:比我们想象得近。想想 Craigslist。它只含有分类广告,对吧?但事实上,这个网站放大了有用的社区 交换版块,以接触地区用户;并且用图像和实时更新强化了其有效性分类网 异军突起,成为国家宝藏。Craigslist的运营没有国家资助或控制,但却实现了 公民的直接对接,这个绝大部分免费的市场在取得社会效益上的效率,让任何政 府或传统组织相形见绌。的确,它破坏了报纸的商业模式,但同时也无可置疑地 表明,对于营利组织和依靠税收支持的民事机构而言,分享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替 代模式。贫穷的农民能从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那借100美元,然后归还,这种事谁会 相信?这就是Kiva从事的点对点借贷。所有公共医疗专家都信心满满地宣布, 照片分享还好,但没人会分享自己的医疗记录。但在PatientsLikeMe (像我这 样的患者)网站上,患者们分享各自治疗结果,为自己谋得更好的治疗服务, 这证明集体行动能同时战胜医生和担心泄露隐私的恐惧。日益增加的平常习惯——分享你所想(Twitter )、分享你在读的东西(StumbleUpon )、你的财务 (Wesabe)、你的一切(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跨 洲际的人们正组成各种小组,协作创建百科全书、新闻机构、视频档案馆和软 件,这些人互不相识,不论_——这让政治社会主义看起来像是社会发展的合 理趋势。上个世纪自由市场发生的变化也与之类似。每天都会有人问:市场不能做什 么?我们列出了一长串似乎只有合理规划或家长型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却在 这些问题上釆取了市场逻辑。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市场解决方案的效果要好得 多。近几十年来的大部分繁荣都得益于市场力量在社会问题上的释放。现在我们正在协作社交技术上釆取相同套路,在不断壮大的愿望清单上应用 数字社会主义一时不时也会用于解决自由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看其是否能 奏效。到目前为止,结果令人惊讶。几乎每一次,分享、合作、协作、开放、自 由定价和透明的力量都被证明要比我们这些资本主义者所想的更为实际。每当我 们尝试应用数字社会主义,我们都发现新社会主义的力景要比我们想象的大。我们低估了重塑我们思维的工具的力量。我们是否相信,我们真能协作创建 一个虚拟世界,每天身处其中而不被其影响我们的观点?在线社会主义的力量正 在壮大。其动力正超越电子一也许正在进入选举2009年5月24日①作者在此处利用电子(electrons)和选举(elections)字形的接近,玩了文字游戏。MAPS OF KNOWLEDGE 知识地图之前绘制现代科技分支之间联系的地图是通过描绘学术文献之间的引用情况 来实现的。这些引用往往以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文献的注脚形式出现。引用就相当 于网文中的链接,它们将你带回源头。引用索引按照学科不同来统计这些链接。 绘图软件可以复现链接间的内在联系模式。以下图为例:肇学法律?大肺'.核礅共攞成镰.*生猶化学31生物材料利学_ 地糾学 生犓学? *徽生输攀幢*功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2
技术元素-3
技术元素-4
技术元素-5
技术元素-6
技术元素-7
技术元素-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