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8

------------成长故事(11)------------  【草房子】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荡桨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息的人生画卷!    我实在不愿用贫乏的语言去重新简述这些故事,把它们拆开来是很不明智的。然而我也无法在这里把它们引述下来。曹文轩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有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但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美感,这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很罕见的一种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怀旧情结酿制出来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草房子》是曹文轩追随永恒的一部力作。”    这个讲述“从前”少年的故事发表后,获得了海峡两岸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根据这个故事的改编的影片《草房子》,也获得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草房子》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销售近13万册。被它感动的人群中,既有八、九岁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成长故事(12)------------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一般被定义为“幻想小说”,但我宁愿把它看作一个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康拉德,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7岁男孩,他与普通男孩的惟一区别就是,他是人工生产出来装在罐头里的。不过抛开科幻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不也是被“生产”出来的吗?    这是奥地利女作家涅斯特林格的一部名作,我们在“动物故事”的《狗来了》中曾经详细介绍过这位作家。她是一位特别关注日常生活,眼光十分犀利,带有浓厚批评色彩的作家。虽然她也尝试创作各种题材的小说,包括幻想小说和侦探小说(如《小思想家在行动》),但她最后总是着眼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问题。她以不凡的见识直指人心,但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异常幽默精彩。在给孩子讲故事的人中,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作家是非常罕见的。    我敢担保,《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是一本你一旦拿起来就会放不下去的书!    一天,巴达洛提太太收到了一个邮寄来的大罐头。她把罐头打开,里面出来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还亲切地对她点头说:“你好,亲爱的妈妈!”    你听说过这么离奇的故事吗?    更加离奇的是,这个男孩拥有一切合法的身份证明,证实他名叫康拉德,母亲是巴达洛提太太,父亲是巴太太的已经离家出走多年的丈夫。原来,这个男孩是由一家工厂生产出来的。巴太太猜测他大概是她丈夫在出走以前订购的。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位巴达洛提太太。在她的邻居们看来,这位太太是个十足的怪女人。她靠自己手工织挂毯为生,独居多年,除了与药店老板埃贡先生偶有来往外,几乎不与人交往。她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有艺术家的一大堆“怪癖”。    巴达洛提太太特别不喜欢的词有一大串。除了上面提到的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稳重牢靠和有秩序、有规律之外,她不喜欢的还有:目标、明智、有意义、按时的、有教益的、体面的,以及礼貌、习俗、家庭主妇、相适应和恰如其分等等。    可是,现在“儿子”康拉德闯入了她的生活。更为有趣的是,这个七岁的小男孩是一个按照通常大人所希望的“完美儿童”的标准而生产出来的:智力发达、体能拔尖、懂事听话、严格自律、有教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反正是所有你能想像得出的优良品质。热心的埃贡先生对他极其推崇,并且自告奋勇来担当了康拉德“爸爸”的角色。    一个古里古怪的“家庭”就这样建立了。尽管巴达洛提太太面对这个“完美”的儿子有些不知所措,她还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全身心地爱护康拉德。她时不时地想改变一下这个孩子的完美性格,拿她的话说就是希望康拉德“更加孩子气一些”。    康拉德上学了。他的完美品质使他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极度赞誉,也成为了同学们极度嫉妒的对象。他成为了老师惩罚其他同学的标准和理由,老师甚至时常指派他作“临时监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讨厌他。    只有女孩金迪喜欢他,因为只有她一个人了解康拉德的身世。她知道,并不是康拉德真心要与所有的同学作对,只是因为他被制造出来就必须“听大人话”,靠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康拉德答应金迪,为了她他会努力尝试改变一点。    就在生活渐入佳境时,巴达洛提太太又收到了一封来自那个“方便儿童罐头厂”的信,这个工厂宣称由于电脑资料的错误,康拉德是被误寄给她的,厂方要求马上收回康拉德,把他转交到法定父母手上。    怎么办?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康拉德就会被抢走了!    巴达洛提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尽快让康拉德变“坏”,彻底改变产品!    这个改造性教育计划由金迪负责实施。    金迪说:“康拉德,这很简单!现行教育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孩子做得正确就会受到夸奖、表扬;孩子做错了什么时就要挨骂、受责备。简单地说:好就夸奖,坏就处罚,这你听明白了吗?”    康拉德听明白了。    “那么,我们俩现在要做的,”金迪讲解着,“就是要学会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这就是说:坏的就夸奖,好的就处罚。”    康拉德把这也听明白了。    可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康拉德变“坏”,并非如此简单。    金迪和康拉德躲在埃贡先生药店的楼上,争分夺秒地练习;埃贡先生和巴达洛提太太坚守在药房;工厂的蓝衣小分队包围了药店;厂长先生亲自领着“法定父母”来到药店,咄咄逼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个全新的康拉德出现了!要知道全新的康拉德是怎样的,听听“法定父母”的评价就知道了:“这样的孩子,真是太可怕了!我们还不如去买一条狗呢!”罐头厂长也断然否定这是本厂的产品,带着蓝衣小分队灰溜溜地撤走了。    康拉德坐在一只婴儿食品的纸箱上。他看上去脸色相当苍白。    “天啊,”他说,“累死我了,做到这一切可真够艰辛、吃力的。”    “我可怜的宝贝!”巴达洛提太太边说边抚摩着他右边的面颊。    “我可怜的宝贝!”埃贡先生边说边抚摩着他左边的面颊。    “你表现得真了不起!”金迪说着在他的脸蛋上亲了一下。    “我必须得永远像现在这样吗?”康拉德问。    “不,绝不能这样!”埃贡先生叫道。    “那我必须要恢复到以前那样去吗?”康拉德又问。    “不,绝不能那样!”巴达洛提太太叫道。    金迪把双臂搭在他的肩膀上说:“嘿,康拉德,别担心,样样我们都能做到!”    好一个“涅斯特林格式”的结局!故事结束了,可问题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真正完美的康拉德,应该是怎样的呢?    时代少年    由于种种原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少年小说一直占据了国内儿童文学的主导地位,而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讲述作品同时代的少年的故事。在这个创作群中集中了最优秀的一批作家,也诞生了一些相当不错的作品。这批作家的创作态度大多数非常严肃,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孩子,有的作家甚至以“旁听生”的身份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不过,在这类作品中,真正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们为之深深着迷,而且在传播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断传递下去的,非常罕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不想在这本书中探讨这个问题。    但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孩子们虽然很乐意津津乐道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仅仅去关注他们身边的生活本身,并不是让他们着迷的魔质的源泉。那些讲述“从前”的故事,甚至讲述“子虚乌有”的魔幻故事,一样能让他们感动,一样能令他们着迷,只要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具有真正的魔力。    下面我来介绍两部讲述时代少年的成长故事的小说。从那么多的作品中只挑选两种,似乎显得我过于苛刻了。但我必须向你坦白,这两部小说也不是我选的,而是我所熟知的一群孩子们向我强烈推荐的。他们的态度是那么热诚,我相信至少就今天而言,他们真的对这两个故事着迷。而在着迷与否的问题上,他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成长故事(13)------------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我是在几年前在网上与孩子们聊天时听说这本书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本书《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不过我一直把它们当作一个故事。当时,有几个孩子问我,“听说过秦文君没有”、“听说过贾里贾梅没有”?我发现在那个圈子里的孩子都知道,而我却一无所知,真是出了一身冷汗。于是赶快到书店买书来恶补。从这本书开始,我不但认识了秦文君,还有一个与她一样创作同类成长故事的群体。    秦文君是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最优秀的作家群体中的一员,她与他们一样曾经创作过许多相当优秀的作品。虽然时间并不算太长,但那些作家和那些作品到今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了。而秦文君却脱颖而出,她的名字为大多数爱好文学的孩子们所知悉,甚至连许多对儿童文学并不在意的大人也听说了她的大名,这主要得益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这个故事,当然也得益于这位作家孜孜不倦地坚持为孩子们创作到今天。    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孪生兄妹,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也在同一间学校学习。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各方面都很好;他们就学的学校也很好,各方面都好;他们虽然都有一点点小缺点,但肯定是好学生,在各个层面和各种意义上都好。他们有很好的老师,和一群很好的同学,虽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点,但有个性,而且很好。    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大概14岁。    故事结束的时候正好15岁。    如此完美的人物和环境,在我以前的阅读经历中是极罕遇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什么都好”的人物和环境下,会有什么被称得上故事的东西发生。然而秦文君确实给我们讲了一堆关于贾里和贾梅的成长故事,而且很成功。大人读来轻松愉快,孩子们读来非常亲切,总是觉得这里说的是我,那里说的是他(她)。整个阅读过程其乐融融。获得一致认可的是全书的幽默趣味,俨然是一部少年成长的生活幽默故事集锦。    不过作者的幽默并不是为了笑而笑的,她是有备而来的。故事讲到了当今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苦恼和问题,只是作者解决起来尽可能轻松愉快、大大方方。比如关于少年“追星”的问题。作者让以贾里为代表的男生和以贾梅为代表的女生都迷上了一个当红的歌星左戈拉。只是贾里们表面上有些自命清高,只敢偷偷来追星(怕没面子),结果落得到演唱会外洗厕所的闹剧;而贾梅一族们在演唱会散场后,痴痴地等在冷风中,最后却发现这位左歌星文化程度很差,连简单的英语对话都不会。一笑之余,作者在教化上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得到不少家长和老师认同的关键所在。    生活中的确需要多一些的笑,当然是健康的笑。记得八十年代有一首电影插曲是这样的:“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 啊,我看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秦文君选择了让她的这个贾里贾梅成长世界充满欢笑。虽然你或许会觉得这个世界说的是身边和眼前,而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但你也或许希望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的确有许多孩子在读完这个幽默故事集后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就是贾里、鲁智胜、贾梅、林晓梅,可他们在现实中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在贾里贾梅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点释放。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少年,他们的成长太依赖成年人的价值判断了,假如我们给他们更多的宽容、赞许和鼓励,他们就真的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好”了。我猜秦文君是这样想的,在贾里贾梅的故事里,你可以读到她对少男少女们那种带着大姐姐的宽容式的关怀。    1994年至1996年间,《女生贾梅》与《男生贾里》分别获得了国家的多项大奖。如果要把这些奖项的名字都写全了,恐怕要占一页纸。它们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并出版了中文繁体版、日文版、英文本……好不热闹!秦文君后来还扩充了这两个故事,变成《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里全传》,之后她还继续创作了原来故事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的新故事,可以看作是这个故事的续集,如《小丫林晓梅》、《小鬼鲁智胜》等。仅原来那两本书的销量,就早已超过了20万套,如果加上盗版至少有50万套。这在近年来国内作家创作的同类作品中,实在是罕见的纪录。  【e班e女孩】    年轻女作家张弘的《e班e女孩》,是我们这本书中介绍的最年轻的一本书。它是2002年8月新鲜出炉的,至今才刚满一周岁。照理说,短短一年的时间,何以能判断它就是一本“让孩子们着迷的书”呢?不过你不要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而这本书恰好讲述的是网络少年的故事。    与大多数经过炒作而畅销的书不同,这本书可以说是静悄悄地出版的,你很难得在媒体上见到有关它的报道和介绍。但令人惊讶的是,它正以奇特的速度在传播。在短短九个多月内,它就再版了四次,目前销量已经超过四万册,令业内的行家包括作者本人都大跌眼镜。    单纯从情节上看,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成长故事。    诸贺是一个小学的女生,她也是一个小网迷,网名是“长发飘飘”。她从新闻中得知,知名门户网站幻想中国网推出“e少年”评选,她非常想参加这次活动。她所在的班级是e班,就是说,班上的同学都是网络小能手,他们有自己的网站。虽然有时男生女生之间会有误会,但终能和睦团结。全班同学都很支持诸贺参加“e女孩”评选。    不过对于参加这项活动,诸贺并不总对自己很自信,幸好有一个“不明飞行物”的神秘网友,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她提醒,并不断鼓励她保持自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就要面临升初中考试,妈妈担心影响学习,把她的电脑收起来,宣布考上初中之后才还给她。可是这样怎能参加活动呢?善解人意的实习班主任了解到这个情况,巧施小计,帮助她说服了妈妈……就这样,生活中的巧事、趣事一件接一件,最终伴随着诸贺走入网络大赛的现场,而“不明飞行物”的谜底又在一种很特殊的情景中被揭开。    除了“网络”二字外,很难从情节的角度看出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张弘也没有在悬念的设计上大做文章,读者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在读到一小半时就猜到谜底。它让孩子们着迷的地方另有所在。    如果说到新潮,它也不过是一本充斥着e时代词汇的书:高兴说“^O^”,不高兴就“55555”,不明白就“?-?”,骂人就说“YYP”;主人公都有网名,说起身边的事情用电脑网络术语替代;近在咫尺的人也在用Email和BBS进行交流……整个就是网络菜鸟的入门手册。显然这些也无法解释它的魔质。    我来抄几段网上孩子们的评语,给你琢磨一下。孩子们对它的评价极其夸张——“帅呆了! 酷毙了!”;“好一个YYP,现在可是风靡我们全校了!只要看过就一定会迷死你!!不信?不信就自己去看看吧!”;“如果有谁敢说《e班e女孩》不好看的话,我就会脱口而出:YYP!”;“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种从来没有的满足感”;“诸贺简直就是我的翻版!”;“比现实还要现实。棒!”……    读着孩子们的评语,我突然间有一种感悟:当我反复分析这部作品的特点时,不知不觉中我戴上了厚厚的成人的眼镜。我不能非常直觉地、毫无功利心地感受这部作品,于是我无法获得孩子们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    大胆抛开对这本书的所有技术性分析,你会发现《e班e女孩》是一组与孩子们一起疯玩的符号。它本身就像一个充满有趣文字和图片信息的网页,孩子们通过浏览来玩耍,通过投注于这个虚构世界的自我镜像来获得交流,获得情感的释放。让孩子们着迷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的语言和趣味所带来的一种氛围,他们感到这种氛围离自己很接近,甚至就像是自己营造出来的一样。打个比方,他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呆在这个故事里一样,而这么呆着他们觉得很舒服。    张弘1975年出生于上海,10岁时就发表了第一篇童话,是儿童文学界的新生代作家。大学毕业后,她在《新民晚报》担任记者,还创办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幻想中国”。e女孩的构思是在2001年9月,她到苏州采访APEC财长会议时想到的。这个创意让她很兴奋,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学校,又变成了孩子。虽然采访写作已经疲惫不堪,她还是连夜开始创作这个故事。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妙的创意:用网络来写孩子,并不是写孩子在网络上。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时代催生了一种新文化,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化的主流群体正向越来越低龄化发展。有时这种文化的破坏力是很强的,最近一名17岁的美国中学生,就能在一夜之内用“冲击波”病毒让全球50万电脑陷于瘫痪!在这种新文化面前,许多大人感到很恐怖,而大多数涉足其中的孩子却感到新奇,甚至如鱼得水。这是一种电子代沟。    如果以老网虫的眼光来看,《e班e女孩》所描述的新东西还只是“菜鸟”级的,但在一个对网络陌生的人看来,它已经有点高深莫测了。这正说明这本书在分寸上把握得很好,它一方面给孩子们的新文化找到了支撑点,另一方面又向“局外”的大人们敞开了大门。所以我特别推荐对孩子上网抱有疑虑的大人好好读读这本书,它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入门手册。    “成长”二字一向专用于孩子,其实也不妨用在与孩子相关的大人身上,比如家长和老师。我们常常提到“和孩子一起成长”,但真的做到很不容易。有时我们会感觉孩子成长得过快了,其实不然,原因只在我们自己“拒绝成长”。在网络时代,或许我们还要“成长”得更快些。    少年,成长在那个时代和所有的时代      ------------成长故事(14)------------  【根鸟】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前面介绍的那些成长故事,都有时代的标记,即使在《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这样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里,我们大体上也能看出,那是奥地利当代的孩子。可是曹文轩的《根鸟》却没有这样的标志。它讲述少年根鸟的成长故事,但只能说故事发生的时代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    有位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写过一本《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又译作《炼金术士》),表面上看也是讲一个少年人在探险奇遇中成长的故事,而骨子里却是有关心灵成长的寓言。从这个角度看,《根鸟》的故事与它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少年小说,又都是带有浓重传说色彩的寓言故事。    曹文轩在讲述根鸟的故事时,更像是一位诗人,那种专门在部落中讲述英雄故事的盲人诗人。他用叙事诗似的美丽词句,带着潜藏不露的激情,讲着一个看来流传已久的故事,故事里的少年英雄不知生活在哪个时代,但他与我们是那么相似,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我们自己。    根鸟,生活在菊坡,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村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在很久以前神秘地出走了。    十四岁的那一天,他独自一人到树林里打猎,这是他的第一回,他必须证明自己已经是一名猎人了。可是整个上午过去,他一只麻雀也没打着。黄昏渐近,蓝如湖水的天上,飞来了一只鹰——白色的鹰。    少年从未见过,甚至也从未听说过鹰是白色的。那鹰不但样子特别,而且有一种令人震慑的高贵气质,少年的心完全被它牵引了。可是鹰不是他的猎物,他必须继续打猎,哪怕打到一只小兔子也行。    天色渐暗,几乎完全失望的少年,终于发现了一只在岩石上蹲着的兔子。少年像一个真正的猎人那样瞄准了它。可白鹰再一次如幽灵一般从天而降,把兔子吓跑,挑衅般地站在少年猎人的枪口前。气急败坏的少年扣动了扳机。    垂死的白鹰用目光把少年召唤,他来到了白鹰的身边。在鹰的腿上有一个布条,布条上竟然写着字: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拿着这个布条,少年寻遍了菊坡周边所有的村庄、城镇和山谷,没有人听说有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也没有一个见过、哪怕听说过白色的鹰。可倔犟的少年绝不放弃。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少年的痴傻,父亲也摇头叹息:“这孩子,死心眼!”    一天夜里,一个大峡谷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一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峡谷。百合花静静地开放着,它们不疯不闹,也无鲜艳的颜色,仿佛它们开放着,也就是开放着,全无一点别的心思。几只白色的鹰在峡谷里盘旋着。一个女孩出现在一棵银杏树下,她说她叫紫烟。女孩双眼里流出哀惋的声音:救救我!    秋天在菊坡走完最后一步时,大峡谷的梦再次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被梦唤醒的少年根鸟离开了菊坡。父亲说:这是天意。    少年根鸟就这样以梦为马踏上了征程。你或许会有些疑惑,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这个少年“唤醒”而使他踏上漫漫征程的呢?曹文轩用根鸟父亲的嘴说:“天意”。这个词在整个故事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种传说式的解释。还有人用别的方式解释过,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用词来比喻人生经历的三种境界时,第一境用的是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被使命感唤醒之后的气概,踌躇满志,也有一丝悲壮。    征途上磨难重重。初涉人世的少年,遇到的第一重磨难,是没有人相信和理解。根鸟满怀热诚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几乎所有人都把他看作痴傻,只能引来嘲讽和哄笑。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这个故事欺骗他。这个少年渐渐学会把故事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不过少年人并不完全孤独,他在路上遇见了为家族寻梦的中年人板金,也知道了没有梦才是最可怕的噩梦。    还有一重磨难是生存本身。寻梦,首先必须能够生存。板金教会他,在必要时甚至要用乞讨来生存,为了梦想,其他的一切,只能不在意。不过少年根鸟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来生存。可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专门靠占有别人的生命而获得生存。根鸟因为善良和太容易相信别人,被拐骗到一个鬼谷中。那是一场真正的生存磨难。经历此劫后的根鸟渐渐成熟。    也有一重磨难其实很迷人,那是安逸的现实,美丽的温柔乡。路经鱼米之乡的米溪时,根鸟被富庶的米店老板一家相中,他与美丽的秋蔓两情相悦,只要他愿意留下来,甜蜜的生活触手可及。可是梦境仍在继续,父亲在梦中再次将他唤醒。在一个恬静的清晨,告别了米溪,他再次毅然前行。    在所有的磨难中,最为可怕的,是你自己的心。少年根鸟可以克服苦难,拒绝安逸,却不能轻易摆脱心魔的纠缠。在进入一个名叫莺店的小城时,少年的心中变得空空荡荡。他开始闲逛、看戏、酗酒、赌博,痴迷于唱戏的女孩金枝。他开始恨白鹰,恨大峡谷,恨那个名叫紫烟的姑娘。他恨自己的梦,恨自己为追寻梦所做的一切。然而逝去的一切已不复存在。少年人自甘沉沦。    金枝和板金挽救了他。金枝对根鸟说:你快离开吧。我觉得那个大峡谷也许真是有的。板金在临终前告诉根鸟,虽然自己没能找到梦,但自己的儿子还会继续去寻找的。    终于有一天,一群白鹰将骑着白马的少年引进了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当无数只白鹰在长空下优美无比地盘旋时,久久地仰望着它们的根鸟,突然两眼一阵发黑,从马上滚落到百合花的花丛里。    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饱经磨难后,才能体会这一刹那的百感交集。    《根鸟》的故事,是讲给少年人听的成长故事,也是讲给每一个大人听的。真正好的成长故事,并不特别属于某一个时代,它属于所有的时代。    《淘气包埃米尔》    [瑞典] 林格伦 /著 李之义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在前面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在“侦探故事”中还介绍了《大侦探小卡莱》。除此之外,中少社还出版了林格伦的《疯丫头马迪根》、《米欧,我的米欧》、《狮心兄弟》、《吵闹村的孩子》。这八本儿童小说都非常精彩,相对来说,《淘气包埃米尔》比较适合年龄偏低一点的孩子。    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儿童心理手册。已经是家长的大人读起来,不但会非常开心,没准儿还能从中琢磨出如何对付孩子的招数呢。    《小淘气尼古拉》    [法] 葛西尼 /文 桑贝 /画 高宪如 /译 外文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套书由5册组成——《小淘气尼古拉的烦恼》、《小淘气尼古拉和他的死党们》、《小淘气尼古拉的下课时间》、《小淘气尼古拉的梦想》、《小淘气尼古拉的假期》。每一册又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文字和图画大体上各占一半,有时它也会被归入漫画书。    葛西尼本来也是漫画高手,后来专门从事漫画脚本的编撰。桑贝作为漫画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两位绝顶高手的合作,令这本书妙不可言。    ------------成长故事(15)------------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    梅子涵 /著 沈苑苑 /画 新蕾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5-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个系列儿童小说还在不断的创作中。目前已经出版的有《我们的公虎队》和《我们全是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的书从文字、图画到排版都是精心为适读年龄的孩子设计的,文字相当简单,排版开阔宽松,阅读的舒适感很好。国内同类的儿童小说能做到如此用心的,很罕见。    这套儿童小说在叙述儿童趣事的同时,也添入了作者有关儿童在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相信对家长和老师也会很有启发。    《调皮的日子》    秦文君 /著 戴萦袅 /画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6-12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虽然这是一篇长篇儿童小说,但实际上是由40多篇短小的故事组成,它是一本相当轻松的读物。在这个故事的末尾,作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结尾,小读者还可以再加上自己的创意.    秦文君还创作了这本书的续集,名字是《年糕包子兄弟和紫苜蓿农场》。    《汤姆·索耶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著    译本1 朱建迅 郑康 /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译本2 张友松 /译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这本书一般旧译为“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在幽默讽刺作家的行列中是绝顶高手,翻译他的作品要想达到传神的效果其实很不容易。张友松先生是一位老翻译家,毕生的主要精力都投给了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和翻译。他的译本相当经典。    这本书虽然是按照儿童小说的思路创作,但它在成年人的阅读世界里也是一部经典名著。正如作者在创作时所期望的那样。他说:“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在与努力帮助成年人愉快地回忆起他们童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回忆他们当时的情感、思想和言谈,以及有时做出的荒唐事情。”    这本书里的故事非常有趣,但不太适合直接读。如果想吸引孩子去读,不妨先讲几个最有趣的故事给他们听。    《男孩彭罗德的烦恼》    [美]塔金顿 /著    译本1 《彭洛德》 李航 /译 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译本1 《男孩彭罗德的烦恼》 马爱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塔金顿也是一位堪称讽刺大师的作家。他创作的彭洛德被誉为“汤姆·索亚第二”,实际上彭洛德更具有讽刺的趣味。作者努力想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性与大人的期待之间往往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他还很善意地提示大人,别忘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虽然这是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小说,但从语言上看,塔金顿并没有刻意让语言贴近孩子,他使用的是大人的语言,只是说得特别有趣罢了。不过有这么好玩的故事,相信孩子们不会被语言上的难度吓跑的。塔金顿还为这本书写了一个续集《彭洛德和萨姆》。    《大草原上的小房子》    [美]槐尔特 /著 吉裕生/译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槐尔特本来不是一位专业作家,她直到64岁才开始创作。最初她写的是自传,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议下改成小说。她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大森林里的小房子》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喜欢。在读者们的强烈要求下,她写了一本又一本。《大草原上的小房子》是第二本,也是被公认为最吸引人的一本。带自传色彩的“小房子”系列共有七本,除这两本外还有《李树溪岸》、《银湖岸边》、《漫长的冬季》、《大草原上的小镇》和《流金岁月》,一直讲述到自己结婚前。以她丈夫的儿时故事写成的《农场少年》也被列入“小房子”系列。她还写过一本《最初四年》,讲述婚后四年的生活故事。    槐尔特的创作风格朴实,讲述的故事也是普通的生活故事。她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一种了不起的精神。至今美国孩子们还深爱着这本书,说明这种感动是不会过时的。    ------------成长故事(16)------------  《铁路边的孩子们》    [英]内斯比特 /著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在“魔幻故事”中我们介绍了内斯比特的幻想小说。这位女作家的文风典雅,今天的孩子读来多少会感到有点儿沉闷。多亏了老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他的译文浅显易懂,又尽可能保留了原著的味道,还透着一丝俏皮劲儿。作为译作,这本书也应该算是任溶溶先生的代表作。    《秘密花园》    [美]伯内特 /著译本1 许虹 汪莹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译本2 张建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译本3 中英对照版 张润芳 /译 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建议:这是一部呼唤生命的大作。除去一片野草,呼吸一下春风,捕捉一缕阳光,生命的活力就来到你的眼前。呼唤生命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容易。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足够了。小说的开篇也许稍有些沉闷,这是伯内特夫人惯用的手法。要鼓励孩子读下去,不要轻易地放下,奇迹就在你的不懈中诞生了!    《学校屋顶上的轮子》    [美]德琼 /著 杨恒达 李嵘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建议:这位作家有时也被翻译为“狄扬”,这部作品还有另一个常见的译名“校舍上的车轮”。作者另外的著名作品还有《六十个老爸的房子》和《坎迪,快回家》等。    这本小说也可以被看作讨论人与动物关系的故事。人类和动物共生存、相依相恋的情形,没有比这篇故事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的了!为了让绝迹多年的鹳鸟重新回到家乡来落户筑巢,孩子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难,以一颗颗纯真的心灵去呼唤美好的大自然的回归。他们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很多成年人,全村人投入了用鲜血和生命作代价的苦斗。人们的心灵不知不觉间都被净化了,人与人间的隔阂和猜忌也被消除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像这样能让人激动、让人感动的书可不是常有的。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 /著 岩崎千寻 /画 赵玉皎 /译 南海出版社 2003年版    适合年龄:6-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本书的作者本来也不是专业作家,但小说的文字清新、流畅,特别是在描写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时,非常细腻生动。其实有不少专门给孩子写作的作家也未必能做到,真实的感受和骨子里的热爱比技巧更重要。为本书插图的岩崎千寻女士是在日本久负盛名的画家,一生留下了7000幅令人赞叹的美术作品。而在描绘孩子方面,她是被公认的天才。总之,这是一本文与图都十分精美的书。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常常被误认为是女性色彩很浓的书,因此不少男性避而远之。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仅因为这种误解而与它失之交臂,那才是真正的遗憾呢。    我自己是这本书的强烈推崇者。曾经弄到几百本它的旧版书,逢人就送,送给孩子、家长和老师。有一个孩子的反馈让我特别高兴。她说,她妈妈“抢先”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很郑重地对她说:“我们应该好好谈一谈”。这的确是不俗的成效。如果你很久也没有跟孩子“谈一谈”了,或者你不知道该和孩子谈些什么,不妨先读一读这本清新愉快的书。    《草房子》    曹文轩 /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曹文轩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杰作。这种创作态度在当前这个有些过分喧闹的社会里,的确很少见、很不容易。除了这里介绍的《草房子》和《根鸟》外,他还有另外两篇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相信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曹文轩的作品另一大特点是文笔非常优美,他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当考究,作品格调高雅,如诗如画。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它完全可以作为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范本。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奥]涅斯特林格 /著 杨立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6-99岁    家长提示:我们在“动物故事”中曾介绍过这位女作家的《狗来了》。    这是一个构思奇特、幽默精彩的故事,看似幼稚的故事背后蕴藏着深意。作家通过一个很新奇的视角,提出了有关教育的价值标准的问题,而结尾是开放式的,她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完美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很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秦文君 /著    版本1 《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版    版本2 《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适合年龄:8-15岁    家长提示:需要对这个故事的版本做一点特别说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最初发表于1993年。后来应小读者的要求,秦文君新增了一部分故事,出版为《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再后来合在一起成为了上面推荐的第一种版本全传版。而第二种版本并非全传,但将原来的两本书合二为一。除了以上两种版本外,还有作家出版社的版本和其他版本,在阅读和选购时,你留意一下其中的区分就行了。    在故事的叙述结构上,它采用了比较新奇的做法。贾里和贾梅是孪生兄妹,由于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于是作者同时让他们各自讲述同一个环境中发生的相同的和不同的故事,不断变化角度,让男生来讲女生,女生来讲男生。所以建议在阅读时,可以考虑两本书同步交叉读。    《e班e女孩》    张弘 /著 杜晓西 /插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8-15岁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时代感特别强的书。它的奇妙之处,不仅开拓了儿童小说选材的新领域,反映儿童的网络生活,同时具备传统儿童小说的各种优点,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无论网民还是对网语一无所知者都能读得有滋有味忍俊不禁。    如今大人都在讲时尚,说得文绉绉些就是“与时俱进”。其实孩子们也在讲时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既时尚健康又不落俗套的书。如果你在某个特别的日子把它当礼物送给孩子,孩子说不定会把你当作“知己”呢。    《根鸟》    曹文轩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我个人认为这是曹文轩到目前为止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它是一部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将幻想、传说、寓言和少年成长故事融合在一起。    你也许会担心孩子是否能读懂它。完全不必担心,这部小说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就可读性而言,不亚于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不过人生阅历不同,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肯定也会不同。所以,如果大人能一起来读,并和孩子深入地聊一聊,孩子阅读的收获会更大。    这本书也适合任何一个大人阅读,并不限于家长或老师。------------漫画故事(1)------------  荐    ∷ 三毛流浪记    ∷ 丁丁历险记    ∷ 晴天,有时下猪    读图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读图的时代。任何东西,只要不能变成图画或图像,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眼球。对于依恋文字的人,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之处。我们最早的祖先就是用图画来记录的。近年来还有学者们坚信,就激发智慧而言,使用象形文字优于使用字母文字。我不想讨论优劣的问题,但很想提醒一句,我们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达到充分开发的程度,还有许多可“拓荒”的空间。读文字还是读图画,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至少在今天没有讨论的必要。    真正令大人们担心的,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当今青少年的阅读世界里充斥着的漫画书忧心忡忡,几乎每一本劝诱孩子们阅读的书,都把正在阅读市场上泛滥的日本、韩国的卡通漫画视为“洪水猛兽”,告诫孩子们远离那些肤浅的“刺激品”。可是我们如果瞪大了眼睛,就会发现,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类图书并没有听从大人的“劝告”而被抑制住,反而蔓延到更深更广的角落。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你在“少儿书店”里也可以找到品种十分齐全的日、韩漫画。这些书虽然没有合法的地位放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但它们就蹲在大城市的报亭里,孩子们的书包里或口袋里。它们的“发行量”让号称畅销的合法出版物的出版者都感到汗颜。    有一位国外的儿童文学评论家,说过这样的话:“但凡被大人们批评的作品,就是被孩子们喜爱的作品。”它看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但你仔细琢磨,实在太有道理了,你不是天天能听到这么有道理的话的。我不提具体的作品,就拿食物为例。大多数大人都认为“麦当劳”的快餐食品既谈不上可口,也谈不上营养丰富。我们反复告诫孩子,千万别吃那些“垃圾食品”,应该多吃家长精心烹饪的营养餐。但当你准备给孩子一个奖励并征询意见时,孩子们往往说:“我要吃麦当劳!”孩子们的阅读世界常常遇到类似的尴尬。    我也在搜集这类卡通漫画书,时常也会去拜读,和孩子们聊起这类书的时候,还不算太无知。有两个事实很想说给大人们听:第一,这类书也许有可以被定义为无聊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但比起被广泛接受的电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也不过是“菜鸟”级的。我们评价这些书时所持的“双重标准”,一点儿也不亚于美国人的外交政策。第二,很多优秀的孩子也在读这些书,只是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知道,但读这些书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优秀”。当然也有不少“不优秀”的孩子也在读这些书,他们“不优秀”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公然在读这些书。    但我并不想为它们唱赞歌。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推荐这类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大多没有取得合法的出版权,另一方面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真正让人着迷的书,应该是有趣的,让人获得感动的,这样才能持久地把它们纳入到生活的一部分里来。我坚信这一点。我的女儿也喜欢麦当劳,一听说要带她去就会高兴得蹦起来。但我知道她喜欢的并不是那里的食品本身。如果我们把麦当劳的汉堡包和薯条拿到家里来烹制,连续吃到第三餐,我想孩子就会厌倦的。孩子喜欢那里的气氛和“到那里去”的过程。你想想看,孩子们之所以迷恋麦当劳,往往是因为我们常常“告诫”他们不要去。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禁忌”这两个字更有诱惑力的了!就那些平庸的书籍而言,“非法”和“大人的强烈反对”是最好的广告,它给孩子们私下里的阅读和传看平添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如果把这两个广告去掉,它们至少会失去八成的追随者。在汤姆·索耶的故事中,如果汤姆不是让其他人来排队并拿小东西交换,相信村里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周六的上午去刷墙。道理再明白不过。    在向孩子们推荐读物的活动中,大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了被推荐读物的适合性,而忽视了两个最基本的要点:第一,大人自身的热爱。一个不能打动大人的东西,根本不可能真正打动孩子。第二,阅读选择的自由度。真正的阅读者,从来是自主地选择阅读对象。而且在阅读中的成长也是需要过程的,谁也不能避免成长中的错误和弯路,那同样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适合健康成长的食粮。    话题扯远了。由于篇幅所限,我在下面只能介绍三种漫画故事书。它们都是曾经打动过不少孩子和大人,并且值得终身咀嚼的书。    从分类的角度看,前面在“成长故事”中提到的《小淘气尼古拉》也是属于一种漫画书,梅子涵先生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系列也很类似。在“动物故事”的《柳林风声》中我们还推荐过法国画家皮埃西编绘的《风中的柳树》,那也是典型的漫画故事书。    有人曾经问道:“漫画故事与连环画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定义和分类不是我的强项,作为读者我甚至觉得分不清楚完全没有关系。作为书迷我说一点阅读体会吧。通常,我们把国内传统的连环画叫做“小人书”,这种连环画中的文字往往是对图画的解释,人物的对话一般也写在下面的文字中。有许多连环画,你甚至可以把文字单独抽出来,形成一个不依赖图画的独立故事。我们常说的漫画故事,形式是从国外传入的,或许叫“外国的连环画”更准确些。这种书的文字和图画往往是一体的,人物的对话经常就直接画在图画里,图画本身就是完整的故事。当然有许多例外,因为画家和作家们一般也不按照我们的定义和分类创作,如果我们一定要执着地下定义,就反而变得很愚蠢了。  ------------漫画故事(2)------------      【三毛流浪记】    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漫画故事书。我的童年和少年,在七、八十年代间度过。那时候孩子们中间流行连环画,漫画书很罕见,在我的印象中那是惟一的一部,也是百看不厌的。《三毛流浪记》还被拍成了电影,有黑白版的老片,也有彩色版的新片,都很棒,但都不如看原汁原味的漫画书过瘾。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喜欢这本书,比我大的或比我小的都有。当我向孩子们郑重推荐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书,今天的孩子能读懂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考虑。虽然大多数人对这本书已经很熟悉,我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内容。    这是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1910-1992)于1947-1949年期间创作的,讲述一个流浪儿童三毛的生活故事。    三毛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他骨瘦如柴,头上只剩下三根标志性的头发。三毛曾经被一个打渔的老人收养,但老人被争渡的国民党兵枪杀,他只能继续流浪。在他的想像中,上海是一个好地方,于是历经艰辛来到上海,却发现这里只是富人的天堂,而他的命运只能是流落街头。    在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三毛尝试过各种求生的手段。他帮人擦鞋,卖报,到印刷作坊去做学徒,跟江湖艺人练功卖艺,被恶棍拉去偷窃,也偷过米、抢过棉花。偶尔也有一两顿温饱,但大多数时候都衣衫褴褛,饿得头晕眼花。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欺负他,街上的警察、衣冠楚楚的有钱人、美国大兵、地痞、流氓、小偷,还有作坊里的老板,他们对他动辄打骂,还抢走他最后一点可怜的“财产”。    不过三毛也不是孬种,他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还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即使在饿得头晕眼花的时候,他还会去抢救落水的儿童,拣到钱包主动交还失主,试图帮助被遗弃的婴儿,而且以自己的方式捉弄警察和那些心怀不仁的大人。这个流浪儿只会与和他一样穷的孩子、大人相处,在生活最低限度的边缘,一起分享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温暖和快乐。    这是一本从头到尾除了标题外没有文字描述的漫画书,要想讲述它的故事实在很困难,而且会很无趣。这本书除了描述三毛所生活的苦难遭遇外,最让人感动的,是故事中的那种特有的趣味,它居然能让我们带着微笑读完这个故事。    比如三毛刚开始给人擦鞋,一个衣冠楚楚的大人来跟他讲好价钱,然后把裤子一撩,露出一双长长的长统皮靴,三毛只能硬着头皮擦鞋,鞋油用完了只能自认倒霉。比如,他为了与其他骑自行车的报童竞争,弄了一个小孩的滑板车,可刚蹬到路口就被警察没收。比如,他饿得发晕,这边警察刚刚贴了个“注意卫生”的告示,那边他就把警察用的浆糊给喝到肚子里。比如他没有上衣穿,赤膊在街上转,可警察贴了张“禁止赤膊,违者究办”的告示,他就用黑炭在自己的身上画了一圈,看上去好像穿着衣服一样。比如,他在大街上看见有人在卖孩子,女孩七万,男孩五万,他就在自己身上挂个牌子,贱卖一万,在橱窗里摆卖的洋娃娃还值十万呢!比如他和几个流浪儿被一个好心的穷车夫家收留,每到吃饭前,车夫给每人发一根草绳,大家先把自己的肚子勒成一小圈,然后才扒拉着吃几口。    张乐平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让我们读这样的故事还能发笑。这种笑虽然有点儿让人心寒,但却是真实的、善意的、充满同情心的。三毛的故事在当时上海的《大公报》连载期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不认识字的大人和孩子都为之感动,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后来”的故事。有些人认为故事中的三毛确有其人,就向报社捐钱捐物,希望帮助这个流浪儿;还有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到报社,希望把自己的玩具亲手交给三毛,情景催人泪下。    今天的孩子,是否能读懂三毛?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温饱之中,而其中的大多数甚至比三毛当时所处时代的“富人”家的孩子还要富足。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不会从三毛的故事中获得感动。那些在三毛同时代的相对富裕的孩子,也能够被三毛感动,那些在解放后获得温饱生活的孩子也能够被感动,我们这些在新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曾经的孩子也能够被感动,那么今天的孩子,一样可以被感动。    《三毛流浪记》里有一幕很有启发。三毛和另一个孩子去电影院看儿童电影《苦儿流浪记》,看到一半,三毛放声大哭,他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其他一起看电影的孩子,虽然不会像三毛那样感慨万分,但他们同样获得了极大的震动。兔死狐悲——连动物也有感情,何况人呢?人们除了喜爱让自己欢快的喜剧故事,也特别着迷于那些让自己悲伤的悲剧故事,有许多代代相传的经典故事都是悲剧。在别人的苦难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活的另一面,它让我们的心灵接受洗礼,感受到同情的伟大力量。这也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们都需要的营养。    漫画本身是带有很强烈的喜剧色彩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毛流浪记》并不是一个悲剧。将苦难的悲剧故事,用喜剧的形式上演,这本身具有更大的冲击力。正因为如此,我敢说,即使几百年后流浪儿童三毛的故事也仍然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    据说,张乐平先生当时为了创作这个故事,主动去和上海的流浪孩结识。开始孩子们避而远之,他发现原来是自己穿着西装革履的缘故,在流浪孩看来,这样穿着的大人不会是好人。于是他穿上旧衣服,蹲在街边啃大饼,孩子们才敢聚在他的身边,争相给他讲自己的故事。三毛的故事就是这些流浪孩童的真实写照。张乐平先生的出身也很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做学徒工,儿时的生活也很艰辛。三毛的故事也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    今天,我们觉得三毛的时代已经离得很久远了。我们穿着光鲜的衣服,打着手机,吃着麦当劳,在大城市里做着各种符合身份的事情,当然感觉不到什么。但是,如果你也在夜里,穿着旧衣服,蹲在某个僻静的街头啃大饼,也许你会获得另外一个视角。我们都很清楚,即使在今天,流浪的群体、流浪的儿童,并没有消失。三毛的故事所唤起的同情和思考,并没有真正成为历史。    在创作《三毛流浪记》之前,张乐平还创作过以抗战为主题的《三毛从军记》,这也是一部公认的杰作。在此之后,他还创作了不少反映三毛在新时代生活的漫画故事,如《三毛翻身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三毛日记》、《三毛学雷锋》、《三毛与体育》、《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等。但这些作品大多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甚至有些鲜为人知了。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形式,作品失去了这种色彩,就像一只野兽没有了牙齿。    ------------漫画故事(3)------------  【丁丁历险记】    “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漫画故事大师埃尔热(1907-1983)创作的系列漫画故事。埃尔热毕生的成就主要就是创造了这位少年记者丁丁的形象,并出版了24本以丁丁为主角漫画故事。根据出版年份排列如下:    丁丁在苏联(1930)、丁丁在刚果(1931)、丁丁在美洲(1932)、法老的雪茄(1934)、蓝莲花(1936)、破损的耳朵(1937)、黑岛(1938)、奥托卡王的权杖(1939)、金钳螃蟹贩毒集团(1942)、神秘的流星(1942)、独角兽号的秘密(1943)、红色拉克姆的宝藏(1944)、七个水晶球(1948)、太阳的囚徒(1949)、黑金之国(1951)、奔向月球(1953)、月球探险(1954)、卡尔库鲁斯案件(1956)、红海鲨鱼(1958)、丁丁在西藏(1960)、绿宝石失窃案(1963)、714班机(1968)、丁丁和流浪汉(1976)、丁丁和阿尔法艺术(1986,生前未完成的遗作)。    其中第一本《丁丁在苏联》和最后一本《丁丁和阿尔法艺术》没有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其余22本均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翻译引进。这套由埃尔热倾毕生心血精心创作的书,是漫画迷、侦探迷、探险迷的绝妙大餐,即使科幻迷也能从中找到不少乐趣和启发。    要想在这里介绍全部的作品是不可能的,我先挑一本与中国人相关故事简单介绍。    创作于1936年的《蓝莲花》是埃尔热的代表作,也是丁丁历险记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故事中的中国少年张仲仁也是整个丁丁系列中惟一的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丁丁和他的小狗白雪,为了追踪国际贩毒黑帮而来到上海。在这个神秘而陌生的国度,他遭遇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事件。先是一位日本商人平野松成要帮助他,劝他赶快离开上海去印度;然后他在大街上被不明身份的人枪击;回到旅店又有人开枪向他射击,打中了茶杯。有一个中国人连续两次出现在事发现场,并在神秘的约会中举刀向他就劈。丁丁莫名其妙,只能坐船离开上海回印度,可是轮船刚刚离开海港,他又遭袭击,被人装进木箱运回岸边。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睡在一个中国人的家中。主人是一位和蔼的老先生,他是“龙堂”的帮主王仁杰。王先生为丁丁揭开了迷雾。原来平野先生是日本间谍,而且是国际贩毒团伙的头目,他千方百计要将丁丁骗离上海,并安排了两次刺杀行动。那个中国人是王先生的儿子,他在暗中帮助丁丁,并希望取得联系,可是他误中了平野的怪毒,人变得疯疯癫癫,整天拿着刀对人要砍要杀。“龙堂”是一个爱国帮派,一直在与平野作对,希望制止日本人的贩毒行动。    丁丁了解真相后,开始对平野先生展开调查。他查清了上海最大的烟馆“蓝莲花”原来是平野的贩毒窝点,并跟踪日本人发现了他们间谍活动。日本人发现了丁丁的行踪,咬牙切齿要消灭他。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又搞笑幽默的追踪与反追踪活动。    当时的上海,局面相当复杂。日本军占领着一部分,欧美各国的租界占据一部分,当时的中国政府占据一部分。丁丁是欧洲侨民,按理说只要呆在租界就很安全。但是租界的不法商人因为丁丁对中国人友好而嫉恨他,从中挑拨;租界的警察局长私下里收受日本人的贿赂,以权谋私;而中方的警察又受到来自租界方面的压力,也参与了围捕。总之,关系错综复杂,丁丁每走一步都遇到危险。但他勇敢机智,每到一个险情都能化险为夷。    一天,丁丁在洪水中救出了一位中国少年张仲仁。两人结为亲密的好友,并肩作战。这个小张,不但熟悉当地的环境,而且那股子聪明劲儿与丁丁相比,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丁丁在小张的帮助下,无往而不克,最终打败了平野一伙,揪出了贩毒团伙的老板拉斯泰波波罗斯先生,而且向全世界揭露了一桩日本人在中国实施的间谍罪行。    在故事的末尾,王老先生收养了小张,丁丁和白雪乘坐轮船回国,与他们依依惜别。    这个故事高潮迭起,险象环生。每到最危急的关头,又异峰突起,主人公总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这种精彩热闹的场面,很像是英国大片“007系列”的风格,不过从时间上看,这个比利时的少年007应该是詹姆斯·邦德的老师。经过当代商业化的包装设计,“007系列”往往以故事中的艳情来吸引观众。而丁丁是一个少年人,他的故事中往往以少年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来打动读者,另外还有埃尔热精心设计的搞笑情节。    比如丁丁到中国辖区的浦口去调查,租界的警方指派滑稽侦探汤姆森兄弟去抓捕他,兄弟俩随身带着租界的官方文件。为了避人耳目,两兄弟自作主张地脱下西装,换上唐装进入中国辖区。他们的所谓“唐装”是旧时清朝的官服、官帽,还戴着长长的假发辫。这种小丑式的打扮引得全城的人来围观。当他们发现丁丁,准备到中方的警察局去交涉时,丁丁的伙伴小张偷换了他们的公文。当中国警察打开“公文”,看到的是这样的疯话:“恐君未知我二人为疯子,特此声明。”中国警察当然把这两位“疯子”给轰出了大门。这样一场“惊险”的抓捕便以搞笑而收场。    在《蓝莲花》一书中,还有一个令中国读者特别惊叹的特征,就是“中国味儿”十足。无论是中国场景下人物的服装、建筑的造型,还是上海十里洋场的各种招牌、路标、标语,更细致到房间里的摆设、墙壁上挂的字画,都是地道的中国地方风味儿。而埃尔热在这本书中不但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还表现出对中国的政治时局、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更表现了一种欧洲作家所罕见的对中国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它的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埃尔热以前从未到过中国,本来他只是觉得因为这个东方国家很神秘,就设计了丁丁从印度追踪到中国。为了创作好这本书,他委托朋友找到一位当时正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张仲仁先生。张仲仁是地道的上海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当年他享受政府的津贴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洋的美术。埃尔热与张先生相识之后,一见如故,两个人甚至一聊就是几个星期,主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蓝莲花》里有一段对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欧洲人与中国人的交流。那是丁丁刚刚从洪水中把小张救起来那段。    小张说:“你干吗要救我呢?我以为所有的洋人都是坏蛋,就像那些在很久以前杀害我祖父祖母的人一样。我父亲说那是在‘义和团’起义的时候……”    丁丁说:“不,张,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是坏的。因为不同种族的人民之间互不了解。同样欧洲人也这样认为:中国人都是狡猾凶狠的人,还拖着一根长辫子。欧洲人还以为,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小脚,甚至现在的中国小女孩仍然在忍受缠足的痛苦……而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刑罚,吃臭鸡蛋,吃燕窝……其实,他们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人民……他们还愚蠢地认为中国的河里漂满了无法喂养的婴儿……”    小张说:“啊!你们国家的人一定是疯了!”    张仲仁先生因为这本书而在欧洲扬名,据说至少有十亿欧洲人知道他的大名。当作品出版的45年后,张先生到欧洲访问时,埃尔热满怀激动地到机场去迎接,欧洲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也云集在机场,和他们分享这份重逢的激荡心情。    在《蓝莲花》中,埃尔热还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对日本侵略者以痛快地嘲笑。当丁丁要去见日本人平野先生时,他的小狗白雪问道:“日本人中有好人吗,丁丁?”在后面的故事中,更是抓住机会就大开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玩笑。所以,当时这本书传入中国后,给正在遭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以很大的安慰和激励。当时,宋美龄女士甚至邀请埃尔热到中国来访问,只可惜因为战火而未能成行。    埃尔热的研究者认为,在《蓝莲花》之后,埃尔热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在此之前,他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创作故事的,故事中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分居多。但是在创作了这部作品后,他体会到故事的内在真实所带来的强劲效果,开始在幽默、搞笑、刺激的故事背后,添加使人感觉真实、让人感动的元素。    比如在他后来创作的《丁丁在西藏》中,丁丁不畏艰难,去营救被困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张,在历险途中他也掌握了登山技巧,更学习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探究了那里的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这本书也是公认的代表埃尔热最高成就的作品。    又比如,在《奔向月球》、《月球探险》中,卡尔库鲁斯教授发明了登月飞船,丁丁和阿道克船长一行代表人类登上了月球。这个科幻故事发生在人类真正登上月球的15年以前,为了完成这个故事,埃尔热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务求在描写技术细节上达到真实的效果。他确实做到了,即使在今天读来,这个月球探险故事也仍然真实有趣。为了感谢埃尔热在天文科幻方面的贡献,1982年比利时天文协会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埃尔热星”,它就位于火星和木星中间。    能拥有埃尔热这样的漫画故事家,的确也是我们的福气。    ------------漫画故事(4)------------  【晴天,有时下猪】    当我第一次读矢玉四郎(1944-)的《晴天,有时下猪》时,差点儿没笑破肚皮。    听说过吗,天气预报员报道:今天晴天,有时会下猪!?真的,这本书上就这么写着呢。    见过下雨,真没见过天上下猪,那本书上说下猪的时候满天都是猪,大大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把太阳都快遮住了。真想看看啊!不过当时可把一个日本的三年级小同学吓坏了,他赶紧用橡皮把自己的日记擦掉,于是满天的猪就逐渐消失了。    这位日本小同学的日记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要写真话,于是他就老老实实这么做,有时也记下自己做过的“不太光彩”的事情。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妈妈偷看他的日记,特别可气的是,妈妈一边看还一边偷乐。这怎么行?他非常愤怒,于是想办法报复,他开始记“明天的日记”,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所以怎么瞎编乱造都不能说“没有写真话”,对吧。他的“明天日记”写得非常荒诞,比如说明天厕所里会有条蛇、明天妈妈把铅笔油炸了给爸爸吃、还有明天晴天,有时会下猪,等等。有趣的是,这一切居然都发生了……    这位小同学可真是个神人,他后来不满足只写日记了,开始在镇上废弃的告示板上贴自己写和画的报纸,先是办《真话报》,结果发现说真话会得罪人的。于是他改办《吹牛报》,结果发现胡吹的东西大家特别爱看,而且相信的人多了,吹牛反而变成真事了。最后他决心发一则绝对不可能的荒诞新闻:明天全国庆祝猪日!结果你肯定猜到了,第二天全国放假一起过猪日,一到猪时间,从天上、地上、家里、学校跑出来数不清的大猪小猪,大家忙着上街赶,小朋友们人手一个捕蝴蝶的网,到处去捉猪……    还有更好玩的呢,后来一个猪魔鬼把学校的同学、老师、校长都变成了猪脑袋,甚至整个城市的东西都着了魔,汽车、飞机、轮船也都变得猪头猪脑的。最好玩的是,当魔法被解除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怎么也不愿变回人了,他觉得做猪可以天天放假,开心极了!    这本满篇猪言、猪语、猪画的书从一开始就是很边缘的东西。首先它从头到尾都是“疯话”,没有多少合乎逻辑的正经话。其次它从头到尾都是“疯画”,没有几张画看着像真人真猪,人的眼睛一般占脑袋的三分之一,脖子可以任意拉长,脑袋有时可以拿下来当球玩,而且线条出奇的粗简,就像孩子随意的涂鸦。再就是关于书的形式,说不清楚它是什么类型的书。我最先读到的是小说版,其实是把原书的一部分文字抽出来合编而成的。后来读到严格根据原版翻译引进的版本,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古怪的书。    “晴天下猪”系列由这样几本书组成:《晴天有时下猪》(1980)、《明天是猪日》(1985)、《我有时是猪》(1987)、《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1990)、《梦里来的梦孩子》(1993)、《搬家机器人》(1995)。它们介于图画书与文字书之间,每一本书的文字都不多,译成中文也不过就是两万多字,几乎每一页上都配有作者自画的夸张而又稚拙的插图。如果说它是小说,图画又太多;如果说它是漫画书,文字又太多。这种形式与前面介绍《小淘气尼古拉》很相似,而且作者本人就是漫画家,所以我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漫画故事书。    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先生曾经见过作者矢玉四郎本人,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印象的:“小个子,一脸的桀骜不驯,脚上穿着一双摩托车手的长筒皮靴,手上还捧着一个巨大的头盔,他是日本儿童文学的‘暴走族’。”矢玉四郎和他的作品,在日本的儿童文学界都算是很另类的,开始评论界很难接受这种很有些疯狂的荒诞味道。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却酷爱这味道,他们疯狂的追随使“晴天下猪”的书变成了超级畅销书,而且使“晴天下猪”变成了流行语,收入到《现代用语基础知识》里。    为什么孩子们会对“晴天下猪”这么疯魔呢?彭懿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有关猪的童书孩子们读得还算少吗?古典的有《三头小猪》,现代的德国童话《飞翔的小猪》……但问题是它们都太拘谨了,想像力太文质彬彬了,还与孩子们所看惯了的儿童文学没有什么两样,一句话,还不够疯狂,还不够信口开河。”    写到这里,我们的这本“让孩子们着迷的书”也将要告一段落了。我特别选了“晴天下猪”作为尾声,就是因为它是具备“让孩子着迷”魔质的最有代表性的书之一。我甚至想说,它的那种疯狂,正是今天我们这些大人在为孩子写书、推荐书时,最缺乏的一种劲头。    我们习惯上将孩子的阅读想像成某种甜蜜的、文静的、圣洁的东西,许多儿童读物不约而同地带着某种甜腻腻的味道。但只要有过与孩子一起“疯疯癫癫”的经历的大人,都知道孩子的活力远胜于大人,每次和孩子一起疯时,首先叫饶的肯定是大人。但许多大人却认为,与孩子“疯玩”可以,切不可与孩子“疯读”,因为阅读不是游戏,而是一个人不得不去做的功课。汤姆·索耶比这“许多大人”都明白其中奥妙,他能把刷墙的苦差变成人人争做的美事。我相信如果按照汤姆的规则教孩子阅读的话,能把所有的厌学者都变成饕餮的书虫。    不过,我相信许多人还是认为“疯”这个字眼未免太浅薄了一点。我请矢玉四郎自己来解释一下吧。    他在《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一书的后记里,写了一篇很有力的文章《不毒辣,就不叫漫画了》,这篇文章也许是对他的“疯狂”主张最好的诠释。他在文章里谈的是“画漫画”,把这三个字换成“阅读”二字,基本上也是我对孩子们阅读的看法。    “连想都不想,光是画漫画,那可就错了。幼儿园里的孩子,人人都会画画,一点都不费力。可是一长成大人,许多人就不会画画了。是错误的教育及思考方法的结果。”    “过去,伟大的人物都知道画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力量。漫画,也是画的一种,而且它还是笑的武器。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有一句话叫做‘寸铁杀人’,漫画在嘻嘻哈哈的伪装下,一针见血地就抓住了真相。漫画本来就是毒辣的。”    “不过现在画这种漫画的人少了,相反,漫画的力量被滥用一气。为了出售无聊的甚至是危险的商品,就会用漫画创造几个形象。买的人也是够没脑子的,便宜的、好的东西不买,专挑带漫画的、电视上演过的买。日本的大人和孩子,都变成了傻瓜。”    “没有钱,也能画漫画。谁都能画。而且,能打动大多数人的心。孩子不能丧失了画画的力量。虽然和考试的分数是没有关系的,但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影响的。”    “就乱涂乱画好了,绝不能不画画,画画对心灵是十分有益的。”    “机器人不会画漫画。只有人才会画漫画。”    《三毛流浪记(全集)》    张乐平 /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5-99岁    家长提示:《三毛流浪记》曾经多次再版。它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大公报》上连载,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发表了最后2幅。本书根据《大公报》刊登的内容,并补充了当时没有收录进去的6张原稿,整理后共有261页,比1995年版本又增加了11页,是出版最全的一本。这个版本是原始的黑白版。    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过一个彩色注音版。这个版本是在上面那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电脑配色,编辑在每幅图下面加上文字说明(类似传统的连环画),并在文字上加上汉语拼音而成。这样的处理改变了原书的性质,如何选择还要看读者自己的习惯和需要。我个人偏爱没有文字的纯漫画版,没有理由。    《丁丁历险记》    [比] 埃尔热 /著·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5-99岁    家长提示:这套书目前拥有合法中文版权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市面上还有所谓“新丁丁历险记”,那与这个丁丁历险记没有任何关系。埃尔热本人对自己作品的版权非常在意,他临终时曾特别交代,不允许其他画家继续丁丁的创作。这个遗嘱一直被严格地遵守。    中少社出版过两个不同开本的版本。一种是大16开的版本,一种是小16开的版本,都是彩色版本。前者比后者的阅读舒适程度高,但定价也高出不少,前者的定价是后者定价的2.5倍。所以我一般建议买后者,再附带一个放大镜。    丁丁历险记整体上以对话为主,如果你在朗读时善于摹仿不同的人物,可以尝试给孩子读。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非常鲜明:丁丁冷静略带俏皮,阿道克船长冒失、粗鲁而且夸张,卡尔库鲁斯教授神经质而且常常自说自话,侦探汤姆森呆傻却又带一点绅士味道的絮絮叨叨,小狗白雪总是一肚子的委屈。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些人物的特点,你肯定能演一出好戏。不过,你也可以选择人物出场较少的故事来读,最好是《丁丁在西藏》。    《晴天,有时下猪》(绘本6册)    [日]矢玉四郎 /著·画 彭懿 /译 21世纪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5-99岁    家长提示:这套书曾经有一个单本的小说版,是《晴天有时下猪》、《明天是猪日》、《我有时是猪》文字部分的合编,所选插图不到原版的三分之一。另外三本书是相对独立的。    这是一套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漫画故事,它的荒诞味道即使在以荒诞著称的作品中也属少见。如果缺乏游戏精神,很难接受这套书(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2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3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4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5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6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7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