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我们姑且称它为口头掸吧。我曾经仔细聆听这些口头禅,发现这些话在无意间暴露了说话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大家实在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以了解自己。“快去做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句话突然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口头禅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晚都听到这句话,但是知道自己应该用功读书,所以也没有办法反驳,了不起没好气地回一句:“我知道啦!”或许孩子真正想说的是:“烦死人了!这么啰嗦!”可是一说出这些话,少不了又要和爸妈吵上一架,所以孩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忍了下来。个性乖巧柔顺又认真的孩子,从早到晚听这句话,很容易被洗脑,顺从父母的要求,认为只要用功念书,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听话,也很放心。可是,这样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吗?用功读书是为了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获得好成绩又为了什么?为了进好学校呀!进好学校以后呢?毕业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找到好工作,又能怎么样呢?当然就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啰。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呢?这个嘛,因为这样才能幸福呀!只要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会很幸福的。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讦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一些话,是父母必须对孩子说的,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将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过活。例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该追求什么?“活着’’的真谛何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应该向他们灌输这些道理,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念书给孩子听,也就是为了传达这些观念。还有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是:“看书去!”这句话和“快去做功课”比较起来,意义非常含糊,充其量不过是在强调读书是一件好事,一定会对功课有帮助。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图画书和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经常听我念书,他们似乎逐渐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我数不清我到底念过几百本书给他们听,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希望全心全意和孩子们分享的故事,也有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有时候,说着说着,我自己比孩子们还陶醉。我常在事后才察觉到,我期望某个故事能让孩子们了解某些事情,或产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孩于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这一本又一本的故事书,已经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说得一清二楚了。这就是书。书里清楚地记载了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书里所写的事情。这比起让孩子自己看更有意义。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带给别人快乐。只有父母,才能带给孩子快乐,使孩子幸福,而这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盼望您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因为,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我的后面留下了路”……——我与松居直先生的神交王林(儿童文学作者)“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这是”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推动日本的图画书发展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常让我浮想联翩,神思飞扬。这句话的前半句表明了先生对形势的判断。1956年,先生在创办图画书月刊《儿童之友》时,日本的现代图画书尚未真正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还很少很少,也没有可供参考的出版思路,但是先生并没有被作家资源、画家资源、市场通路这些现实问题吓倒,而是“决心试试看”,并按自己的想法出版图画书。空白,会成为一些人退缩的理由,也会成为一些人挥洒自如的舞台。这句话的后半句表明了先生坚定的信心。几十年后,他的身后留下了图画书在日本发展的“光荣的荆棘路”。战后,日本的图画书飞速发展,在世界图画书的发展格局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与先生几十年的努力耕耘密不可分。先生当年发掘的图画书作家,如赤羽末吉、长新太、堀内诚一、安野光雅、加古里子、中川李枝子,已是世界级的图画书作家;先生当年出版的图画书,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大萝卜》、 《河马》、 《古里和古拉》等均长销了几十年,印次达到一百多次。“我的后面留下了路。”每个人都可以据此来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位图画书推广人也可以据此来掂量自己的责任。当年我在读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季颖译)时,令我感动的除了先生对图画书的爱之外,还有先生的坚韧与坚持。他在创办《儿童之友》杂志之初,经营惨淡,压力大得让人觉得“像患了神经衰弱”,可是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编辑方针,毫不妥协”,最后才有了日本图画书的辉煌之路。当年先生遇到的困难,全部会在今日之中国上演,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图画书推广中要抱有“三不主义”——不等待、不着急、不抱怨,要拿出先生当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勇气。事实上,这些年我也习惯从先生的人生之路中获得精神动力,当沮丧和无力蔓延全身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读先生的文字。通过阅读先生的书,我和先生已经神交良久。2000年,北师大的张美妮先生带着我编写《幼儿文学》教材时,把《图画书》这一章留给我。当时,《我的图画书论》和台湾版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几乎是我唯一的参考资料。先生不是“做”图画书学问的人,他的文字都来自他作为孩子、读者、编辑、作家、父亲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其著作不那么系统化,不那么条分缕析,不那么引经据典。可是,那些娓娓道来的话语,反而会让人觉得更靠谱,也更能让人从中探到图画书的本质。在先生的文字中,除了他的被广泛采用的对于图画书的定义外,能烛照我们模糊认识的清晰观点俯拾皆是:◎儿童的读书生活从幼儿期开始,要使儿童了解书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从图画书入手;◎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专家一致公认;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类似的“格言”几乎在先生的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它可以非常实用地被引用来解释那些对图画书充满疑惑的大人们听。我和先生只有一面之缘。2006年,我参加了在中国澳门举办的“国家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30届世界大会”。起初,我并不知道先生会参会并发表演讲。当看到先生在台上发表演讲时,我回忆起了很多曾熟读过的先生的文字,我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像“追星族”似的请先生签名,并和先生合影。我感佩于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希望能更广泛地传播先生关于图画书的观点,希望至少能把《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团画书》的简体字版介绍到大陆。这本书虽然有部分篇章和《我的图画书论》重复,但编排得更有针对性。感谢唐亚明先生的支持和帮助,让不懂日语的我能实现这个“天方夜谭”。记得唐亚明先生曾对我说,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儿童阅读要走图画书阅读这条路,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这句话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等待的信心。也感谢台湾英文杂志社转让译稿,张咸良先生的真诚帮助让我心中充满暖意。更重要的是,先生还答应2007年11月来中国做关于图画书的巡回演讲。当知道先生答应了我的请求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的梦想又实现了。先生可能还不知道,他在中国已有大批的拥趸,他关于图画书的观点正被广泛引用,他的理念正被实践在家庭和学校中。虽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曾多次来华访问,但这一次和十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的图画书阅读人口正在激增,中国的图画书出版正在蓬勃兴起,中国的图画书发展之路也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广阔。我们期待着……【目次】爱的语言“我的后面留下了路”……——我与松居直先生的神交第一章 图画书与幼儿的世界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之前丰富的语言体验传递亲情的桥梁幼儿期的图画书体验第二章 插画和想象力图画书的插画与艺术什么是好的图画书表现真实事物的图画书阅读图画书的插画图画书的乐趣爸爸的图画书想象力的幼苗想象力与图画书第三章 怎么教孩子看图画书带孩子进入书的世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乐趣选择图画书的方法残酷与幽默关于天真可爱我对迪士尼图画书的看法第四章 陪孩子成长的图画书婴儿的图画书两岁孩子的图画书三岁孩子的图画书第五章 图画书与幼儿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附录福音馆书店的《儿童之友》月刊绘本简介部分图画书原著名及其作者第一章 图画书与幼儿的世界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之前人类的语言要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丰富的语汇。事实上,建立幼儿阅读能力的基础,是从耳朵不断累积词汇开始,而不是让幼儿提早识字、看书。母亲抚育婴儿时,不论喂奶、洗澡、换尿布、逗弄、哄睡,都一定会对婴儿说话,而不是默默地照顾。母亲所说的往往是一些没太大意义,甚至支离破碎的词句,但是这些话充满了深挚的母爱,温暖了孩子的心。当母亲不断和婴儿沟通时,婴儿一定能感受到母亲的心情,亲子之间就产生了交流。这正是人类的语言,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语言。我们在襁褓中的时候,一定也是沉浸在母亲温暖的话语中逐渐成长的。我们长大以后,也用同样的话语来养育自己的子女。因为每天生活在洋溢着感情的语言中,婴儿才能成为“人”。相反,如果婴儿由狼养育,他就会有狼性;如果由猿猴养育,他就会长成一副不通人语的猴儿模样。这种例子确实存在,这证明了入要以人类的感情来养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那么,由电视等机械养大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或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愚蠢,但事实上,许多家庭都让电视从早到晚地陪伴着孩子。我遇见年轻的父母,一定会告诉他们,有婴儿在场时绝对不要吸烟,也不要一直开着电视,因为香烟会伤害婴儿的呼吸器官,电视则可能妨碍婴儿脑部的正常发育。岩佐京子在其著作《别把电视当保姆》中提到,根据她的调查,有一个家庭一天开机的时间长达十七个小时,每天开机十个小时左右的家庭更是不在少数。假设婴儿诞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不论他睡觉或醒来,也不论他想听或不想听,电视的声音都会传入他的耳朵,就像在用机械的声音拷问他一般。等到婴儿长大之后,这种拷问的声音很可能会对他的精神造成某种伤害,因为这种声音和语言是机械的声音、机械的语言。请读者不要误会,我不是全面否定电视。我只是觉得,最好别让婴儿接触电视,尤其不要整天开着,看完要看的节目应该立刻关掉。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母亲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话语,会促进婴儿心智的健全发展。这种发自人类的声音,正是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是人类成长和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大自然的存在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人类活在大自然中,人类由大自然赋予生命并得以生存。人类常从自我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对人类十分重要”,这种想法反过来看,是在支持人类破坏大自然。我认为,人类在大自然中与其他生物共存,才是正确的。这是如今人类必备的观念。人类的声音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声音,也是促进婴儿的听觉发育并扩大婴儿词汇量的基础。同样,对婴儿最有价值的音乐,未必是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作品,而是父母亲和家人亲口为他们唱的儿歌或摇篮曲。不论唱得好还是不好,歌声中的感情和思绪都会传达给婴儿,抚慰他们的心灵。我想,这种简单而原始的做法,是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式。有不少母亲会唱儿歌或摇篮曲给宝宝听。试想,如果小时候看过《鹅妈妈之歌》图画书的女娃儿,长大当了母亲以后,却不唱和《鹅妈妈之歌》同样轻快活泼的字母歌或童谣给孩子听,那么她以前看的图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书不过是舶来的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褪色,成为废物。在给孩子看图画书之前,先对他们说话,对他们唱歌吧!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母亲在他的身边。其实,母亲才是婴儿生存的最大力量与依靠,所以母亲应该用温暖、轻柔的爱抚和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养育宝宝,而图画书则负责把词汇的种子一粒一粒地播入母亲犁好的心灵土壤中。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与理性认识。父母亲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婴儿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真正让父母与子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簿或出生证明书,而是温柔的、人性化的言语。小林登教授所写的《儿童即未来》一书,以正确的小儿科学为佐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母子关系的重要性,有许多颇堪玩味的内容,建议您务必一读。丰富的语言体验语言深植心中父母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为心智健全的人,给孩子看图画书也正是这种心情的表现。的确,图画书可以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过要发挥这种作用,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我曾有一些相当特殊的体验。当我还是一个图画书的编辑时,我试着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图画书对孩子的意义,结果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快乐的情绪。我回想起三岁或五岁时,母亲念给我听的一本图画书杂志《孩子国》。我一首一首地念着母亲读过的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些童谣所配的插图也一幅幅浮现于脑海。我非常惊讶,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些字句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这件事使我开始思考幼儿期的语言体验,并尝试从自己的记忆中获得答案。我记忆中最鲜明的语言体验,就是摇篮曲、儿歌以及图画书杂志《孩子国》中的童谣。而进入幼儿园之后看过的画册,反而没有什么印象,即使觉得好像听过、看过,但是已经想不起故事和图画的内容了。至于老师仔细讲解、我自己也曾反复阅读的小学国语课本中的内容,我只记得“开花了,开花了,樱花开花了”这么一句话。歌曲也是同样的情况。我还清楚地记得摇篮曲、儿歌.但是我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所学的歌几乎都想不起来子。为什么没有刻意讲解或要求我们记得的词汇和儿歌,能够清晰地留在记忆中,而在学校努力学习的文章和歌曲却反而退出记忆了呢?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现在,这些现象仍然令人不解。后来,我逐渐发现,“快乐”与否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儿歌是和朋友、兄弟姊妹边玩耍边唱的歌,图画书中的童谣则是母亲在床前念给我们听,陪伴我们入睡的曲调,都是孩子沉浸在快乐时听到的。当时的快乐与喜悦,随着年龄的增长,印象却越发深刻,清楚地留在记忆之中。如果不是伴随着心灵的满足,不论歌曲或词汇都很难留下记忆。当然,如果老师教的歌曲或文章也是在满心喜悦的情形下学的,相信一定也能长留心底。因此,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而且一本图画书愈有趣,它的内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之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听觉的体验假设现在大家要读图画书给两三岁的孩子听。这时,孩子站在图画书世界的入口,正要跨进去……请父母先静下心来,注视孩子的脸庞,想一想这本书能带给孩子多少快乐,然后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获得真正的喜悦。这说起来似乎有点儿复杂,但做起来并不困难,只要认真地反复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就好了。同时,大人应该顺着孩子的思绪,不要企图左右他或对他说教,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发现乐趣。我认为这是幼儿体会图画书乐趣的最好方法。孩子如果打心里喜欢,必然会主劫问问题或表达白己的想法,这时父母应该温暖地回应他,与他沟通。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心灵间的沟通,使得图画书上的词汇和插画,伴随着喜悦,生动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头。如此一来,图画书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东西,讲图画书给他听的人(父亲或母亲)的身影,也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心头。这就是图画书能充实孩子内心世界的原因。有涵养的人,是曾经聆听丰富语言而且永志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涵养的人,就必须通过孩子的“耳朵”,向他们传输感情丰沛的丰富语言,从耳朵获得的丰富体验,能成为未来学习的基础。单是教孩子认字,教他们看图画书,是无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因此,如果您希望孩子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好从孩子的婴儿时代开始,就用自己的声音——不是录音带,不是收音机,也不是电视——唱歌、说话给他们听,等他们大一点了,再用自己的声音念图画书给他们听,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丰富的语汇,成为内心充实的人。孩子学说话都是模仿大人,如果大人词汇贫乏,孩子当然吸收不到丰富的词汇。换句话说,幼儿的语言是以父母的语言为标准而产生的。而从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听到的语言,无法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因为这些都是机械的语言。在心灵互通的情形下所交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人类语言。而图画书就是在为孩子制造机会,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常常体验这种语言。传递亲情的桥梁婴儿时代不久以前,人们几乎没有想过要给一两岁的幼儿看图画书,孩子接触图画书,最早也要到五六岁。大多数孩子都是进入小学以后,才开始走进书本的世界,而且也不会一口气囫囵吞下一大堆书,而是一本一本地慢慢读下去,碰到喜欢的书,甚至会百看不厌。阅读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人的阅读速度快,有的人的阅读速度慢,我就是属于后者,所以很羡慕会速读的人。不过,只要有耐性读下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也读了相当多的书籍,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我不是说速读不好,因为这也是一种才能。如今出版物的品种不断增加,人们又提早教孩子认字,孩子开始看图画书的年龄已经慢慢降低。在这种趋势下,从婴儿时代就开始接触图画书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久前,我在一家书店听到业者表示:“最近有不少家长来为婴儿选购图画书,还常问我怎样的图画书适合婴儿。”这让我感触颇多。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退一步来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我担心大家如此争先恐后,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物质主义的迷途,用物质去填塞孩子的生活空间。在婴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他“图画书”,而是让他听到丰富的语汇,让他充分地活动身体。现代人有一种共通的心态,认为物质多少能发挥一点效用,所以常给孩子买东西就觉得心安,否则就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太少而感到愧疚。的确,物质是富裕的象征,但物质真能满足幼儿心灵成长的需要吗?幼儿最大的财产是健康,亲情与语言。如果有人经常紧紧地拥抱他,用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孩子就能通过肌肤的接触和语言的交流,感受到亲情。幼儿充分体验到这种感情,心灵会一点儿一点儿地充实起来,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这其中又以语言的影响最为重要。我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在孩子的耳边诉说有感情的、温暖的、人性化的话语,因为这是现代幼儿生活中最欠缺的体验。充分利用图画书为三岁以前的幼儿制作的图画书,词汇一定不会太多,有些甚至只有简单的单字。这些图画书,以大人的眼光来看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实际上,图画书中隐藏着无数的语言,只要念绐孩子听,孩子立刻就可以了解。即使大人只是照着书逐字逐句地念,孩子们也会时而提出疑问,时而要求大人同意他们的意见,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故意改变说法,有时更可能进入和书中完全相反的世界中。也就是说,语言能启发新的语言,印象能发展新的印象,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够像波涛般无休止地扩展,而且与最亲近的人一起阅读,这种反应会比他自己一个人阅读更强烈。图画书的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心灵沟通,正是让幼儿接触图画书的最重要的目的。换句话说,以图画书为媒介,帮助大人与幼儿心灵相通,才是给幼儿看图画书的意义所在,所以图画书可以说是大人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由这—点来看,把孩子抱在膝上,念图画书给他听,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时,大人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有语言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幼儿全身,甚至全心,都能感觉到牢牢拥抱自己的“那个人”。图画书能孕育出充实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心灵的相通,图画书不过是普通的东西。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让图画书发挥了作用,这些声音交织出的语言,将孩子引进了图画书的世界。这时,幼儿一定能满心喜悦地步入到图画书神秘而多姿多彩的世界。这种感觉就是“幸福”。根据我的观察,在幼儿时期反复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幸福的滋味。我希望图画书是以这种方式与幼儿的生活结合,我相信这也是图画书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请大人们重视孩子的感觉与好奇心,不要让孩子去配合图画书,或是强迫孩子接受图画书,而要自然地引导他们进入图画书的世界,让活力和好奇心旺盛的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从图画书中不断挖掘出新的事物。幼儿期的图画书体验一位母亲的手记我在前面反复提到,母亲所说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下面,我要介绍一位母亲的手记,具体地让大家了解,母亲对幼儿所说的话有多少会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深刻的意义。这篇手记说明了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包含了感情与丰富思想的语言。手记中有许多叙述与我前面所说的不谋而合,她的体验似乎可以证实我的想法。这一篇手记原本刊登于福音馆书店(母之友)杂志第三百期的纪念特刊中(一九八七年五月号)。幸福的种子斋藤洋子现在,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幽默的丈夫,有欢笑声不断的孩子,身边还有爱看的书。大约十三年前,我偶然得到一本书:《儿童之友》第一百零九期——《亲切的朋友》。我觉得这本书好像为我今天的幸福播下了一粒种子。我不禁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第一次生产的那一刻,那种充实、美好的感受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经过漫长的阵痛之后听到婴儿的哭声,我要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出生、长大,就是为了生育下一代。随着体内自然涌起的喜悦,我真真实实地体认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生活在不安之中。如今,我居然从孩子身上了解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大女儿的出生,也是我成为母亲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我不断累积新的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第一次喂母乳,女儿的眼睛还看不见,但是已经知道寻找轧头,熟练地吸吮。乳头那种被撕裂般的疼痛,使我惊讶于并了解了婴儿旺盛的生命力。虽然护士替宝宝洗澡时,会将她带到其他房间,但是当乳房发胀流出乳汁时,我就知道喂奶的时间到了。不知道是母乳分泌足够后她才产生食欲,还是因为她想吃奶的哭声刺激了母乳的分泌,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房间,但是在喂奶的时间上,我们始终配合默契。每当看着女儿含着乳头,“怜爱”的感觉立刻油然而生。这种不知不觉产生的感情,连我自己也觉得讶异。这种“怜爱”的感觉,与母乳一起流入女儿体内,渗透到她身体的每个角落。不知为什么,喂奶时我与女儿都有一种满足感。或许她的感情也经由舌头进入了我的体内吧。出院时,我想起医生的话,不由得莞尔一笑。医生这样说:“每个产妇进来时,都是一副一只脚已经踏入棺材般的悲伤表情(可能是因为阵痛以及对生产的不安),可是等到出院时,却完全变了一张脸。大家都带着全世界没有人比我更幸福的表情,抱着婴儿回家去。因此,我想我绝对不会放弃这份工作(接生)。”一个月后,来家里帮忙的妹妹回去了。丈夫上班之后,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女儿。那时,我每天都惊慌失措地打电话到医院,问一大堆问题,像粪便颜色不同、没有食欲、睡觉时眼皮变成紫色、吐奶、长湿疹……不论多么幼稚的问题,医生们都仔细为我解说,在百忙之中碰到这种母亲,相信他们一定很固惫,但是,我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方,只担心女儿身体有什么不对,才会出现这些状况,只管拼命打电话求救。因此,孩子可以说是由许多人一起抚养大的。生产两个月后,六月十六日。我与平常一样,利用女儿睡觉的时间,到室外的洗衣场洗尿布。突然,地面剧烈摇动,四周喧哗了起来,人们发出尖叫声,从楼梯飞奔出去。地震!天啊,女儿还在屋子里!我顿时血脉贲张,朝着和其他人相反的方向,直舞上楼梯。这时,楼上已经没有人影,显得安静无比。我本来想从走廊跑回家中,但是地震摇得我左右碰壁,一路“之”字形地走回去。这栋二层楼公寓,就像大浪中的小舟一般,摇晃不定。女儿被衣柜压住的情景浮上脑海,几乎令我发狂。我想快跑,却只能踉琅跄跄地前进。好不容易走到家门,,我侧耳一听,发觉里面静悄悄的,连哭泣声都没有。我担心不祥的预感成真,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打开房门。女儿仍在酣睡,毫发无伤。“啊,感谢上帝!”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将女儿抱起。我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跑到室外的。等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在附近树下的草坪避难,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女儿的内衣和尿布。听说在发生紧急状况时,人会本能地拿出重要物品,而我带出的布袋中,一毛钱也没有。或许有价值的东西会因当时的情况而异。这时,丈夫骑着摩托车,满身泥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他担心我们,特地从公司赶回来,在途中碰到道路崩裂、泥水喷出的惊险状况。我和丈夫为全家平安无事而深感庆幸。当天晚上,在烛光下,我深深体会到母乳的可贵。在没有水电、瓦斯的状况下,怎么冲牛奶呢?需要给孩子喂牛奶的母亲一定非常焦急。我很惊讶,自己开始真心关心陌生人,或许这就是创造生命(生产)后的改变。梅雨季节结束后,我们母女过着宁静而平稳的日子:或是在日光浴后,看女儿津津有味地喝着果汁;或是边喂奶,边唱摇篮曲蛤她听;或是推着婴儿车带她去散步,对她说话。和女儿一起看着雨后从柿子树叶上滴下来的水滴,看风吹的样子,看云的颜色和形状,一起听麻雀的叫声。我把我看到的、感觉到的,都一一告诉女儿。我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睡在怀里的女儿,有时觉得只看了两三分钟,抬起头来才发现,已经超过三十分钟。常常等到丈夫下班回来时,我才发现时间已经晚了。充实的一天,过得飞快。后来翻阅当时所写的文章,发现它们几乎都是以对女儿说话的口吻写的。婚后,我们夫妇才从筷子、饭碗开始,一样一样地添购生活用品。我们认为,家庭应该由两个人共同创建,这个想法至今未变。我们原来希望两个人都外出工作,但是我怀孕后有流产迹象,不得不在工作与孩子之间作一抉择。我选择了孩子。于是,全家靠丈夫一个人的收入,过着拮据的日子。后来,母乳无法满足女儿的营养需求,必须补充奶粉,但是有时我们没有足够的钱买整罐奶粉.只好用一小罐奶粉的二十分之一的价钱,买一瓶鲜奶来喂女儿。夏季某一天的黎明,女儿因为饥饿而哭泣。或许生活贫困使我营养不良,因而母乳分泌不足,女儿因为吃不饱而哭个不停。这时,商店又尚未营业。我想:如果有一台冰箱就好了,我可以先买一瓶鲜奶放着。当时左邻右舍几乎都已经拥有各种家电产品,但我从未想过。即使产后我为了洗尿布,手指用力过度,导致拇指根部的软骨突出,必须经常打针、治疗,我也没有想过要买洗衣机,但是在那一刻,我却渴望有一台冰箱。艰苦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智慧。母乳不足,又买不到鲜奶,我决定自己做米汤。丈夫努力工作,女儿却仍要挨饿,这到底是谁的错?我做看米汤,悲愤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用汤匙喂女儿喝米汤,她满足地睡着了。看着她熟睡的脸庞,我终于放心了,同时也决定,以后再也不让她挨饿了。几天以后,我去向父亲借钱。开服装店的父亲认为,钱很快就会花完,因此给了我一大堆领带,希望我用卖领带所赚的钱做资本,从事领带生意。我拿着领带回来,烦恼了好几天。我对做生意一窍不道,而且女儿才六个月大,我希望和女儿在一起,因为她是我快乐的泉源。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将孩子寄放在邻居家,打算利用一般公司午休的两个小时,去卖领带。但我走了没有多远就停了下来,觉得发尾被一只看不到的手拽得好痛,我真的舍不得离开女儿。第二天,走到同样的地方,我不禁喃喃自语: “乖女儿,今天别再拽妈妈的头发了!”像我这样没人教,对做生意一无所知,打不起精神,又不爱讲话的人,当然卖不了几条领带。我非常后悔。这段浪费掉的时间如果能和女儿一起度过该有多好!不过,第二天我还是打消了陪伴女儿的念头,背着领带出门,然后每天过着对女儿心怀愧疚的日子。我到处寻找可以为我解决困扰的书,后来我发现,许多母亲都和我有同样的烦恼,大家都希望能够整天陪着孩于,但是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无法如愿。我从这些母亲身上获得一个启示:与其漠不关心地整天和子女共处,不如珍惜有限的时间,让母子间能有充分的沟通。就在这个时候,福音馆书店送来了一本书:《儿童之友》第一百零九期——《亲切的朋友》。我到现在仍不知道福音馆书店为什么送给我这本书。我被故事的内容及柔和的插画所吸引,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开始念给女儿听。这是我们仅有的一本《儿童之友》,其余的都是朋友送的故事书。后来,我们也开始自己买书,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多余的钱。母女在一起时,我就为她读书或是唱摇篮曲。女儿一岁半时,大儿子出生了。为了他的奶粉钱,我卖领带的时间被迫延长了。冬天,我卖完领带去接孩子时,太阳都已经下山了。背上背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另一只乎拿着装领带的袋子,我们一家三口踏上归途。我们踏着路上的积雪,仰望群星闪烁的星空,有时还碰到大雪纷飞的坏天气。回家的路上,我们总是一边唱,一边走。到家时,经常加班的丈夫多半还没有回来。走进家里,身心都已疲惫不堪,本想稍微休息一下,但是孩子们已经饿了,哭闹着要吃晚饭。当时,我不止一次地忍不住和孩子们一同痛哭。夜里,钻进棉被时,脚底像被几百根针扎般地疼痛不堪。大儿子出生后,为了家计,产后不到一个月,我又开始提着沉重的袋子,冒着大雪,四处卖领带。勉强外出工作的后遗症,使我的脚经常疼痛。我没有时间上医院,只有默默忍受痛苦。白天工作加上晚上带孩子,使我精疲力竭,只有夜里熟睡后,才能暂时遗忘脚的疼痛。等到女儿三岁、儿子一岁半时,我将他们送入托儿所。手脚笨拙的我,在育儿方面并不得心应手,因此看到保姆细心地照顾孩于,就认为保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后,老三出生。在那段无法外出工作的日子里,我一面照顾孩子,一面自修取得了保姆资格。这可能是当时对保姆的第一印象所促成的。有一次,负责照顾女儿的保姆告诉我,女儿每天都会讲故事给邻座的小朋友听。她很好奇。女儿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可以讲呢?原来,女儿把我前一天晚上讲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别的孩子听。如果碰到像《白雪公主》之类比较长的故事,她也会模仿我的语气,对小朋友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女儿五岁时,有一天在从托儿所回家的路上,她认弃地问我:“妈妈,美国有没有图书馆?” “有啊!” “美国的图书馆里一定没有《非洲的大鼓》这本书。” “为什么呢?” “夹国人如果看过这本书,越南战争一定会停止!”她天真地以为,美国人不知道生命的美好,因此建议日本可以将《非洲的大鼓》这本书送给他们。当时,家里还没有余钱买书,女儿常到图书馆看书,所以她认为只有在图书馆里才有书。关于越战,我曾和丈夫谈过,或许她无意中听到,所以有感而发。不久以后,儿子在电视中看到成田机场的抗议骚动,要我告诉他,“为什么那些人不知道,农夫最珍惜的就是土地”。我花了几个晚上为他读完《龙子太郎》,终于让他得到满意的答案。从每天晚上快乐的亲子共读中,孩子们到底吸收到了什么呢?我很高兴地看到托儿所里放着从市立图书馆借来的套书,我希望别人也能和我一样,分事到这些快乐的种子。我今天的幸福,就是多年前播下的种子所结的果实。我的孩子说:“人没有权利轻视他人,应该不卑不亢,带着尊严活下去。”这正是我的亲身经历。当时,我硬着头皮外出工作,数年之后才了解到职业不分贵贱,开始自信地面对工作。父亲用领带代替金钱,让我以劳力赚钱,正是当时播下的种子。“你要哪一个?”看到孩子和朋友在分她的糖果,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哪有人这么笨我心想,应该先拿自己想要的,再把其他的分给别人呀!可是又立刻想起,以前朋友和我分享食物,如果有两个苹果,她们会分给我一个;如果只有一个,她们就会分给我一半。她们的慷慨和体贴传染给我,又通过我传给了孩子,现在又传给孩子的朋友。这也是一粒幸福的种子。现在,小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我还是把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念给他听。我保持着读书给孩子听的习惯,大约十三年了。此时此刻,我以为快十四岁的大女儿正在专心地看小说,结果发现她仍然津津有味地在看《顽皮的妖怪》(《儿童之友》第二百六十三期)。童书让我邂逅了不少有趣的主角,通过童书认识的朋友,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那一天偶然收到的一本《儿童之友》,正是一粒种子,后来孩子们使它开花结果,但是也多亏丈夫,我才能拥有这群天真可爱的孩予。今天的幸福,我应该感谢谁呢?图画书的价值因人而异由前面这篇手记,我深切地体会到图画书与孩子的人格成长,甚至一生的发展,有多么密切的关系。为孩子念图画书,绝对不只是为了眼前的育儿生活,更不是为孩子将来的学校教育做准备。同时,父母为孩子念图画书也能充实自己。因为父母投入感情,专心地去念,不知不觉就会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用言语及插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会念图画书的人,不但是图画书艺术的最佳解读者,同时也是最好的媒介。父母如果在为孩子念图画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喜欢图画书的话,这将是儿女的福气。有这样的父母为他们讲故事,孩子在幼儿期必定有非常快乐的读书经验,这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讲图画书的人能决定图画书的最终价值。不论多好的图画书,如果讲的人态度敷衍,就无法生动传达书中的意韵。当然,图画书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好的作品,本身就有足够的力量展现其特色,让孩子乐在其中,但是一个讲图画书的人如果能与好的图画书产生共鸣,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并自得其乐,必定能将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孩子。而且把心放在孩子身上,诚心地念图画书给他们听,也可以了解孩子对图画书的感觉。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可以察觉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难了解到的。这时双方的关系,将成为日后亲子沟通及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彼此交谈、分享喜悦及心灵交流的真实感受,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一直留在他们心中。这绝不是父母亲单方面的付出。在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一直感觉到父母的存在,知道父母是不可取代的。亲子每天生活在—起,精神上是否也能彼此相通呢?当我们在假日牵着子女的手散步,或一同到动物园参观时,亲子双方都觉得很充实、喜悦,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这种体验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时间有限,也应该努力创造这种心灵交流的机会。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正是亲子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训练孩子关电视现在的孩子,在他们出生之前,家中就已经有了电视;在还不懂事以前,他便生活在电视的声音之中;等到稍微懂事,他们就开始与电视的影像交往。但是,因为视听资讯量过分庞大,电视的语言和影像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有多少电视的资讯,会以何种形态留在脑海中,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确定。未来,当人类能够确定什么资讯会留下、什么会消失的时候,电视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可否认,由电视画面送出的资讯,在幼儿的经验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在这种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从幼儿期开始教给孩子“使用工具的方法”。电视不过是一个工具,工具对人虽然重要,但必须依实际的需要,妥善地使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这才是正确的使用工具的方法。但是,一般家庭却很少这样训练孩子。孩子喜欢看电视,大人也不例外。孩子看完想看的节目,还继续坐在电视前不肯离开,当然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过,孩子看完电视节目以后,会不会主动关电视,也是父母应该留意的。即使已经没有人看了,可能大多数的孩子跟让电视继续开着。训练孩子关电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工作,这也有助于训练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人类被机械操纵,那么机械将逐渐侵入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精神出现异常。电视中的影像与声音不太可能只有开机者自己看到,听到。一旦打开电视,电视就给我们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带来了“暴力性”(容我如此大胆地用词)的影响,所以如果电视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那就是因为大人没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教给他们看电视的方法,从而使电视语言恣意横流,逐渐侵蚀人类的精神。我无意夸大图画书与电视的差异,但事实上,仅就亲子直接沟通这一点而言,图画书就远比电视更能促进孩子的内在成长,否则图画书也只是单纯的工具而已。第二章 插画和想象力图画书的插画与艺术错乱的色彩感有一家人因为使用多年的彩色电视的影像已经模糊,所以买了一台新的电视。新电视画面清晰,色彩美丽。与旧电视的影像相比,新电视的影像的确赏心悦目多了。可是,这一家人面对如此鲜明美丽的画面,却觉得有些不对劲,而且怀念起看惯了的旧电视的色调,于是又把旧电视搬上桌看。旧电视的画面虽然不如新电视清晰,但是由于看惯了,反而觉得安心。最后,他们刻意把新电视的色调调得与旧电视相近,不对劲的感觉才逐渐消失。习惯是很可怕的。我们看惯了不正常的色调之后,反而会无法接受真正完美的色彩,如果不把它调成原来的色彩,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您家中的电视,色彩是否正常呢?我发现很多公共场所都放置着电视。 (世界上大概只有日本如此,其实这是一种异常现象,我认为公共场所的电视应该全部被撤除。)同时,这些电视的色调十之八九都有问题。每天看这样的画面,眼睛会正常吗,孩子被迫接受这种有偏差的色调,对颜色的感觉会不错乱吗;我很担心孩子以后见到自然而美丽的色彩会无法适应,甚至陷于色弱或色盲的状态。近年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泛滥,彩色电视、月历、海报、多色印刷的杂志、彩色传单、壁纸、塑胶桌布、衣料、图画书……人工色彩像洪水般淹没我们,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真正美丽、清新的色彩却已经难得一见。我一直认为,能同时鉴赏传统与现代的色彩之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愈来愈多的人连其中的一种也不懂得欣赏。图画书的色彩话题再回到图画书上,在这种人工色彩泛滥的情况下,图画书的色彩对幼儿会有什么影响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图画书的插画通常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画。以前的家庭并不像现在这样,充斥着艳丽的色彩。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用色彩来装饰,生活的节奏与色彩保持着微妙的调和。在日常生活朴素的色彩中,图画书给人美丽、鲜艳的印象,是非常愉快的视觉体验。我小时候看的图画书杂志《孩子国》,色彩并不华丽,图画也都美丽而素雅,这样反而能显出色彩之美。例如清水良雄端正的黑色、初山滋活泼的中间色、武井武雄新潮的配色等,都令人印象深刻,舍不得转移视线。这本图画书杂志的插画,是我最早意识到的“图画”。它使我开始关心艺术。也就是说,图画书让我关心绘画,并引导我发现有关画的美与乐趣。我想,我的父母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层面,但是我的确通过图画书,发现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美丽世界。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重视图画书的插画,因为这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绘画和艺术作品。如果大人做了正确的选择,孩子可以接触到最美好的事物,相反,孩子将失去这个重要的机会。插画与艺术小时候,书店会定期将父母为我订的图画书杂志《孩子国》送来。当我阅读时,母亲和姐姐也在一旁观看,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一期杂志中哪一幅插画好看,或者谁画得好、谁画得不好。当时,幼小的我还不知道如何判断好坏,但是已经意识到“欣赏图画”这件事,也知道有所谓的“画家”存在,而且每个画家的作品各有特色。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虽然我还不识字,但是已经能够一眼看出哪幅画是谁的作品。我还记得我们常常遮住画家的签名,玩“猜画家”的游戏。直到现在,那些画家的签名仍然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也要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意识到:大人关心的事,孩子们也会跟着关心。我上幼儿园和小学时,父亲经常带我去参观画展。现在,我已不记得父亲是否带我去过动物园,但是却记得我们去过好多次京都的冈崎美术馆。当时,我觉得索然无味,对油画更是了无兴趣,我只觉得大人们在欣赏画时的表情很有趣。在那些画中,只有日本画我比较能接受,有不少作品我认为很美丽,当时,横山大观的作品前总有很多人伫立围观;上村松园的美入画美丽而脱俗,也让年幼的我记忆深刻。另外,我听说竹内栖凤是一位相当伟大的画家。现在,每次翻阅他们的画册时,我都会非常怀念年幼时去参观画展的日子。这些经验培养了我的艺术眼光。这些日本画家和儿童插画家的作品,对年幼的我而言,都是一种“图画”。如今我才了解,他们都是各个绘画领域中的佼佼者。图画书的画,具备超乎一般人想象的重大意义。后来,我对油画产生了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我的叔父(西洋画家须田国太郎)的影响。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祖父家玩,祖父家的客厅里就挂着他的作品,家里总是充满着强烈的油彩味。叔父的画让我体会到与我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文化,就好像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至于我真正开始欣赏油画,则是从叔父在美术馆举办个展开始。什么是好的图画书辨别好的事物用放大镜观看花草和昆虫时的那种新鲜和惊讶,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体会过。一旦有过这种惊奇的感觉,不论手边有什么东西,都忍不住想用放大镜去看一看。显微镜的趣味与放大镜相同,但是放大的倍数太大,对孩子来说,还是放大镜比较顺手好用,价格也比较合理。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看图画书的感觉就像用放大镜—样。带着好奇的幼儿到动物园或游乐场,他们到了那里就会东张西望,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从哪里玩起。就参观动物园而言,他们什么动物都想看,结果只是跟着大家一步步往前走。俗语说:“走马观花。”孩子上动物园的感觉,可能就是这样。我每次到欧洲的大型美术馆参观时,也会想起这句话,然后一面苦笑,一面思考自己这次到底想要看什么东西,预先定好目标。不过,有时漫无目的地走走,也会意外地发现一些好作品,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优秀画家。从另一方面来说,好作品看得愈多,眼光就会愈敏锐。我自己的体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论美术、音乐或文学,多接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每当接触到新的作品时, “第六感”就会发挥作用,将它与过去接触的作品做比较,然后给予评价。不知不觉间,这种能力就会成为感觉的一部分,如同反射作用一样,自然地分辨出作品的好坏。“好”东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真实的东西、值得信赖的东西、让人立刻产生反应的东西、让人感动的东西、愈看愈能产生共鸣的东西、百看不厌的东西、有品位的东西、能开阔视野的东西等等。追根究底,这些东西都能触动“第六感”。这是人类除了五感之外,能够敏锐掌握事物本质的直觉反应。我在十六七岁时,因为偶然的机会开始对石造艺术产生了兴趣。某个春假,我突然注意到父亲的书架上有十几册关于石造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于是一口气把它们全部看完。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和古代艺术,这些书更进一步地引导我将目光锁定在石造艺术这个特殊领域上。之后,我也自己掏腰包购买专门的书籍,并尽可能到实地观赏。京都是个研究石造艺术的好地方,或许是地利之便,使我走入了这个领域。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现在我看到石造艺术品,立刻就能判别它的好坏,或是大略推知它的出品年代。现在我对石造艺术的狂热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开车走访各地时,目光仍会敏感地停留在路旁的石佛、石塔、石碑、石灯笼上,有时在刹那间就可以感觉某一件作品很好,从而下车仔细观赏。这时,我觉得是那些作品在呼唤我,主动投入我的眼帘。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名画鉴赏)一书的自序中,说了下面这段话:“我会先将画当做一个整体来欣赏,在确认主题之前,先去感受它的整体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是由画的基调和扩充性、形状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来的。这种第一印象的冲击力是瞬间的,如果商店的橱窗里陈列着伟大的作品,即使坐在时速三十英里的巴士中,惊鸿一瞥,我也依然能够立即感受到它带给人的震撼力。”接着,他继续针对第一印象,以及如何评估艺术作品,展开颇富趣味性与启示性的评论。看完之后,我深有同感。时速三十英里大约相当于五十公里,一件好作品即使在这种时速下也能被发现,这是作品本身综合力量的引爆,也是一种美。视而不见图画书也是一样。孩子不断接触好的作品,自然能培养出鉴赏图画书的眼光,如果再加上对艺术与文学的敏锐感受,那就更理想了。不过,只会鉴赏艺术与文学,还是没有办法评估图画书。因为图画书是经过图文整合的作品,必须将它视为一个整体来评估,对图文的“质”能否互相配合,必须有足够的判断力。另外,全书是根据什么想法来做整合的,也是个重要的问题,这牵涉到创作者有没有卓越的构思和艺术感觉。我们的眼睛整天都在看东西,但大部分所见之物都只是过眼云烟。近年来,人们从幼儿期就开始接受大量的人工视觉刺激,到成年时,眼睛大概早就疲倦,不想再看东西了。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看图画书就像用放大镜来看日常的东西一般,能带给幼儿新鲜而惊奇的感受。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它们或真实或抽象,或知性或感性,例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玩具熊,又如友情、有趣的言语、美丽的色彩、多变的形状,还有带领人们进入幻想世界的故事。而图画书替我们缩小视野,定出视觉的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换句话说,图画书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更深刻地感受到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我们常常不经意地看到、感受到、注意到,而且感兴趣,但是却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由此看来,好的图画书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孩子喜欢的事物,让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并且深深地被感动。如果孩子看到一本内容精彩,而且描绘了他们想看、想听、想体验的事物的图画书,一定会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制作图画书的人、买图画书的人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人,如果确实体认到这一点,就能与孩子心灵相通,获得孩子的信赖并拥有与孩子在情感上的共鸣。表现真实事物的图画书表现事物的真实面貌从前,父母最早给孩子买的图画书,大多是一排排地陈列在书店的书架上的那些色彩艳丽的交通工具图画书、动物图画书等。大家都知道这类图画书价格低廉,最多一两百日圆。父母也认为,一开始买这类图画书给孩子看,是很正常的。拿交通工具图画书或动物图画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对幼儿的成长有一定的意义。可是,问题出在书的品质上,那些可怕的图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不自然的鲜艳色彩,使整本书成为俗气的人工着色画册,动物被刻意画得像玩具一样可爱,完全感觉不到动物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及美丽的外形。在交通工具图画书里,高速火车、跑车、喷气式飞机、救火车等一一登场,宛如一场引入注目的交通工具秀;而且,这些交通工具与动物图画书中的动物一样,色彩过分夸张,外形欠缺棱角,表现得太过甜腻柔和。其实,要表现交通工具的美,画家要以不同交通工具的与其用途相适应的不同外形为基础,再设法将美感融入其中。换言之,交通工具的美在于机械所独具的美,与它的动态行进是无法分割的。这类图画如果不能表现出交通工具的本质和特性,那么就只是在画玩具,称不上是交通工具图画书。认知类图画书一开始给幼儿看的图画书,主要是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通过图画书上的画,孩子可以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是用真实的事物,来确认在图画书中所看到的。例如,孩子在图画书上看到大象,再到动物园里参观真正的大象,印象就会分外深刻;或是见过大象的孩子,当他看见图画书上画的大象时,可以回想并确认自己已有的经验。这一类图画书的功能,主要是要让实物与图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并且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这些“事物”。第一本给孩子看的动物图画书或交通工具图画书,必须具备这种功能,这样的图画书才够资格被称为“命名类图画书”、 “第一本认知类的图画书”或“认知类图画书”。图画书不是“骗孩子”的东西,但是大人对于图画书的要求还不够严格。这意味着大人常用姑息、马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即使是幼儿,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东西。动物图画书近年来,在都市中看见动物的机会已经显著减少。愈是这样,动物图画书就愈重要,因为它能让孩子树立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观念。动物和交通工具本质上是不同的:交通工具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动物却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幼儿仍然对动物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过也有些孩子对动物漠不关心,我想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种缺陷,而且是由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七个月之内,必须得到下面三项教育,而且这对孩子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一,在婴儿七个月大以前,必须让他了解有人在爱他;第二,学会看、听、将附近的物品移到自己的身边,以及翻身等简单的动作;第三,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发挥。这三点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小林登所著的《儿童即未来》一书,也讨论了类似的主题。书中收录了他和多摩动物园附设动物医院院长增井光子之间有关动物养育子女的对话整理,颇具启发作用。我认为动物图画书比交通工具图画书更有意义,两者都是会动的物体,交通工具发动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能与幼儿实际搭乘的经验相结合。动物也会动,而且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外观与体形,引入注目。不但如此,它们还有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动作,是生命力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移动”。因此,动物画如果不能令人感受到生命力,就只是死的图像,这一点是动物画的精髓所在。另外,在整体结构上,动物图画书也应该设计得让人想去亲近动物。小森厚撰文,薮内正幸绘图的《动物的妈妈》,可以说是一本最理想的动物图画书,也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认知类图画书。他们两个人分别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动物学家和动物画家。薮内正幸之前已经创作了图画书《动物的亲子》,这本《动物的妈妈》扩充了内容,加入了动物妈妈如何“背”小宝宝,以及动物间的互动关系等内容,非常吸引幼儿。书中画出各种动物的动作,比《动物的亲子》的诉求更积极。至于文字部分,只用最简单的文辞,做最低限度的描述,但是文章的基本结构非常严谨,将必要的资讯简洁、正确而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表现方式相当完美。在重复相同形式的词句时,相继加入衔、抱、搂、背、骑、跟等和身体接触有关的单字,这些字对婴幼儿非常重要。而且,图画正确地将动物妈妈的这些动作描绘出来,整本书非常适合年幼的孩子。如果大人能在陪伴孩子看这本书时,辅之以游戏,对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孩子就一定能获得更美好的体验。如此一来,幼儿会拿图画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逐渐对各种动物不同的生态产生兴趣,并通过精致、科学性十足且生动的图画,进入动物的世界。孩子与图画书之间酝酿出的这种亲密感,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爱护动物的种子。另外,对动物奇妙而有趣的生态满怀好奇与惊叹,也能引导孩子进入科学的世界。阅读图画书的插画孩子和大人不同的阅读方式大人看书时,目光习惯随着文字走,通过文字来了解其中的意义,然后在心中描绘书中的世界。即使看图画书,人人也是从文字去了解故事的内容,根本没有注意图画里画了什么、图画的细部与整体有何关联、前一幅图画与下一幅之间如何串联、画与画之间的串联如何铺陈出故事的情节。总之,大人看图画书时很少仔细看图画。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几乎只看图画。这可以说是大人与孩子看图画书时最根本的差异。我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发现了这种差异的。那时,我的孩子都在读小学低年级,他们常拿我书架上的外国图画书去看。他们只懂日文,对外文一窍不通,但是他们仍然能专心地“阅读”插画,根本不在乎这些书是用哪种文字写的,而且他们反复地翻阅他们所喜爱的书,和看日文图画书没有两样。反而是我们这些大人比较排斥有陌生语种的图画书,只有英语图画书,因为多少看得懂,才会专心地阅读。孩子并不在意文字,看完以后,他们还会自动地把喜欢的和没意思的书分开。有时,我半开玩笑地问他们看懂了没有,他们说从图画可以知道大概的内容,有时甚至热心地讲给我听。后来,我请看得懂的人解说给我听,发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虽不中亦不远矣,即使有部分细节错误,但大意总是八九不离十。有时候,孩子由图画了解的故事内容,与文字描述有出入,结果证明是图画和文字没有配合好。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图画表现的重要性和难度。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具有优异的图画理解力,也了解到好的图画是多么强而有力。从此,我也养成看图画书只看图画的习惯。就连无字书,我也看得津律有味,不会因为没有文字而不知所措,或不知道如何讲给孩子听。因为有无字的图画书,却不可能有无画的图画书。至于安徒生的作品《没有画的图画书》,只是一个故事,可不是一本真正的图画书哟!画中有话图画书一定有图画,只要有图画,就不怕看不懂。平常看书,我们是一字一字地阅读,将文字组成词汇或句子,然后了解其中的含义或意象。同样,仔细阅读图画的细节,将每个细节组合,了解整幅画的意义,也并不是件难事,幼儿就是这样阅读图画书的。但是大人常拘泥于文字,不愿去阅读图画,只要少了文字,大人就会觉得整本图画书不知所云。其实,无字书中也隐藏着语词。例如一幅象的图画,里面就隐藏着“象”、“大象”、“长鼻子”等词汇,就像隐藏着各种东西或形状的“寻宝画”一般,可供读者自由去探索。大人用大人的感觉,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地找出隐藏在画中的词汇来相互交谈,一定会很愉快,并且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画中有话,即使是有文字的图画书也不例外。因为图画书的杰作几乎都是用图画来弥补文字的不足,以图文的巧妙配合,使整本书更丰富可读。无字书就是希望借图画的力量,让孩子自由发挥,挖掘出脑海中储存的丰富词汇,所以如果无字书的图画内容不够丰富,孩子就很难乐在其中并发挥想象力,当然也无法培养从图画中找出丰富词汇的能力。例如五十岚壁子画的《庙会》、西村繁男作的《澡堂》和《夜车》、太田大八的《雨伞》,松冈享子著、加古里子绘的《小苗儿在哪里?》等图画书,即使是大人,也能在这些图画中找到乐趣。喜欢推理或做研究的人,可以阅读加古里子的《海洋》、 《地球》、《宇宙》等图画书。这些书一定要配合图画来看,而且通过图画才能了解这些书的好处,看它们如何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另外,巴顿(Virginia Lee Burton)的《小房子》、《凯蒂和大雪》、 《生命的故事》等,也有许多有趣的图画。最后,我希望喜爱艺术的人不要错过安野光雅的《旅之绘本》和《旅之绘本Ⅱ》。图画书的乐趣为自己看图画书前面我从各种角度说明图画书对幼儿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希望母亲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先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看图画书时的心情,以及从书中获得的乐趣。如果小时候没有看过图画书,那么想想小学时的读书经验也可以。如果连这种印象也没有,那就回想一下所读过的最有趣的书,想想您在这本书中获得了多大的乐趣、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当时的喜悦到现在还忘不了。因为在思考图画书和孩子的关系,或如何教孩子看书等问题上,母亲的亲身体验能提供最重要的线索。图画书对孩子而言,不只是“有用”或“有益”的东西。就像大人享受读书的乐趣一般,孩子读书也应该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想通过图画书教育孩子之前,让他们获得乐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大人先亲身体验图画书的乐趣,会更清楚地知道它能带给孩子多大的快乐,这是了解幼儿与图画书的关系的最好方法。在这里特别要建议的是,母亲最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孩子去看图画书。例如,前面提过的美国图画书作家巴顿的《小房子》,如果配合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去看这本书,您会惊讶地发现书中的内容有多丰富,也会了解图画书多样而优异的表现能力。另外,看过法国画家路德威?白蒙(Ludwig Bemelmans)所画的《玛德琳》,一定有人会喜欢书中法国式的时髦风情和高尚品味。如果将我们的人生与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的《田鼠阿佛》中的老鼠诗人相对照,或许有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艾斯(Marie Hall Ets)的《陪我玩儿,好吗?》、八岛太郎的《乌鸦太郎》也能使人产生同样的感觉。实际上,能让大人产生共鸣的图画书并不少,而且几乎所有好的图画书,大人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有人说大人觉得有趣的书,孩子也会喜欢,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说,真正能够让孩子喜爱的书,大人也会乐在其中。如果不了解孩子们喜爱的图画书中究竟哪里有趣,就当然无法进入孩子的世界。喜爱图画书的大人有一些担任幼儿保育工作的人体会不到图画书的趣味,这表示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我很怀疑这些人能否很好地与孩子相处。同样,母亲也可以通过图画书,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大人从图画书中获得喜悦和共鸣时,一定会将这种心情与孩子分享。大人以喜悦的心情念图画书给孩子听,自然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也陶醉在图画书的世界里。读的人最喜欢的那一本图画书,通常也是孩子最喜欢听的那一本,这可能就是感情传递的力量所造成的。因此,让孩子喜欢图画书的捷径,就是母亲自己先去喜欢。不过,如果母亲热心过度而采取强迫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同样,读的人过分沉迷,听的人就会觉得被排斥在外,感到无聊。这和过度的赞美让入觉得恶心,是同样的道理。唯有适当而由衷的感动,才能打动听者的心。母亲喜欢看图画书,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对图画书产生兴趣。因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一定想知道书里到底写了什么,让母亲这么爱不释手,所以会反复询问书里的内容,要求大人讲给他们听。这可以说是引导孩子读书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要武断地认为,图画书只是孩子的读物,我希望母亲们也能从图画书中获得乐趣。图画书有其他书籍无法表现的趣味和美感。最近,发现这种乐趣的成年人和年轻人逐渐增加,我认为他们比其他人多拥有一个快乐的世界。不过,也有一些喜爱图画书的成年人,对别的书籍没什么兴趣,让我觉得有些可惜。适合成年人的读物非常多,而且成年人也必须不断成长。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更大量地阅读古典书籍,并且把图画书视为众多读物中的一种,这才是最理想的。看到有的年轻人喜爱图画书,却不重视其他重要读物,我的心情真是颇为复杂。爸爸的图画书初为人父时,您的感受如何,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喜悦,还是情绪复杂,一时无法表达?一般说来,应该是喜不自胜才是!但是,因为有人比父亲的感受更强烈,所以父亲常被遗忘在一旁,暗自玩味那种五味杂陈的喜悦。首先,妻子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荣升为母亲,她心中的喜悦就远非父亲所能想象。而夫妻双方的母亲分别当上祖母、外婆,又回想起当年生产时的情景,也会感到无比满足、喜悦与骄傲。在生产过程中,女性似乎是唯一的主角,做丈夫的根本插不上手。时候到了,自然有人来告诉你结果,把孩子抱到你面前,说:“恭喜你!这是你的宝宝。”一直等到为孩子命名时,父亲才从配角转成主角,通过为孩子命名,挣得一点父亲的权威。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才开始拥有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的名字应该由父亲来决定,使父亲体认自己接下来要扮演的角色及责任。当然,命名时应该尊重妻子及亲友的意见,但父亲要拥有最后的决定权。这时母亲应该稍做退让,让丈夫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和孩子无法割舍的联系。生产后,几乎所有的育儿工作都由母亲负责。可以说,父亲在这时毫无用武之地,而且父亲最爱的女性被宝宝抢走了,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不过,当孩子八到十个月大时,父亲表现的机会就来了。八个月大的孩子已经会玩玩具,也开始牙牙学语了,所以父亲可以陪孩子玩游戏,教他说话,和他做简单的沟通。有些性急的父亲便想到,应该让孩子看看图画书了,于是兴冲冲地跑到书店,买了一堆书回家。一个没有经验的父亲,很难判断怎样的书适合十个月大的孩子。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的内容太艰深了,不行;民间故事对未满周岁的孩子来说,也不是很好懂。难道没有更简单明了的图画书吗!或许,以交通工具或动物为主题的图画书,会是很好的选择吧。无论如何,第一次为孩子买图画书,对父亲来说,意义非凡,母亲们不妨将这个机会留给父亲。现在的宝宝,大概十个月左右就喜欢看图画书了。许多父母是在发现孩子指着图画书中的汽车嘟嘟地大叫之后,才开始对图画书另眼相看的,父亲一时兴起买回来的交通工具图画书,霎时变得风光极了。不过,父母对这些交通工具图画书也有些不满。他们认为这些图画书的色彩太鲜艳,刻意迎合孩子的口味,画得像玩具一样,一点儿也不真实,而且内容一成不变。我认识一位父亲,有一次他看到孩子指着旧报纸,兴奋地大叫。仔细一看,原来孩子正指着报上一则小小的汽车广告。这么小的汽车照片,宝宝都认得出来,真是太厉害了。惊喜之余,爱车的父亲灵机一动,把过期的汽车杂志上的彩色汽车广告统统剪下来,然后将这些精彩、充满速度感的照片贴在纸质坚硬的剪贴簿里。当孩子看到这本父亲自制的图画书时,兴奋得一边流口水,一边咿呀咿呀地大叫。父亲受到鼓舞,于是再接再厉,收集各家汽车公司的新车广告,编辑出比第一本更杰山的交通工具图画书。想想看,每一份汽车广告都是厂商费尽心力,投注大量制作费做成的,其中不乏世界一流汽车专业画家的杰作,有些插画甚至比实物更精彩生动,而且印刷用色之多,也不是一般四色印刷的图画书比得上的。这两本成本低廉、独一无二的图画书,成为那个孩子三岁前的最爱,这位父亲也因此充分感受到为人父的喜悦及满足。想象力的幼苗常听到年轻的母亲们抱怨: “我们小时候没有看过图画书,也没有像现在这鹏美的童话故事集,根本没有体会过看图画书的乐趣,所以现在也不知道该怎样为孩子选书,或怎样教孩子看书。每次想到我们童年的那种日子,常忍不住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这些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要理解未曾经历过的事有多么不容易。即使战争已经结束五十年了,它的影响仍然如此鲜明。战争结束后那几年,粮食匮乏,三餐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闲工夫去制作图画书?当时的父母认为最重要的事,莫过千竭尽所能地培育下一代(也就是现在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时我正是青年,可以说亲眼目睹了上一代父母的辛劳。这些父母,现在都当爷爷、奶奶。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图画书可看,但是亲子关系却远比现在亲密,更能互相安慰扶持,胼手胝足地过日子。然而,最近我坐在成堆的优良的图画书前,却不时涌上一种空虚感。在此,先不谈这个问题。童年时看过图画书的人,一定知道图画书可以带给孩子多大的乐趣。有过相同体验的人,只要听到熟悉的书名,似乎就能心意相通。而缺乏这种体验的母亲们,就很难想象图画书对孩子的意义。她们怀疑孩子能从书中得到多大的乐趣,或是图画书是否真蕴藏了神秘的力量,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可是,为了不让孩子榆在起跑线上,她们只好随意塞一堆图画书给孩子。我一直忘不了多年前在石井桃子家中,第一次拜读川上由里(音译)女士的图画书时的感动。川上女士只是一位住在东京庶民区的平凡的老太太,所以我对于她从哪儿学到如此天真烂漫的表现手法,而且为何乐此不疲地悠游在童话世界很好奇。小时候,是不是有人用了什么独特的方法,在她心中播下了快乐的种子?这粒种子又是怎样开花结果的?我始终没有获得答案。一直到最近才听说,川上女士五六岁时,她的奶奶常讲故事给她听。我想,也许这就是答案吧。从前的人认为,故事是用来哄孩子的,因为拗不过孩子的央求,只好反复地讲.但是对孩子来说,故事是一个充满惊奇、趣味,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世界。这些故事在川上女士的心中撒下了弥足珍贵的想象力的种子。这粒种子因为无法在成人的世界中成长,沉睡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川上女士再次与孩子们接触时,沉睡的种子才苏醒过来,发芽、开花、结果。川上女士亲手制作的图画书,又结出更多神奇的种子,悄悄地撒入孩子的心中。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及图画书中,也蕴藏着许多类似的神奇的种子。大人在讲故事或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同时,也在默默地进行播种的工作。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如果您仍然无法了解图画书的好处及乐趣,那么我建议您看看艾斯女士创作的(在森林里》、《森林大会》和《陪我玩儿,好吗?》。如果这三本图画书能让您会心地微笑,产生共鸣,开想象出孩子看书时的开心表情,那么您已经抓到孩子的心和图画书的精髓了。这不是大人捏造来哄骗孩子的无稽故事,它描绘的是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人类想象力的根源,不论人类登上月球或征服火星,也不论人类在科学上有多长足的进步,它都仍会永存在孩子的心中。想象力与图画书近年来,父母愈夹愈早地训练孩子认字。有的孩子四岁左右就识字了,等到五岁,母亲们更会热心地教孩子认字,至于他们是不是了解字的含义,那又是另一回事。父母似乎忘了图画书原本是让孩子享受的书。看着孩子们结结巴巴、专心一意地把图画书上的文字一个一个大声地念出来,我常忍不住摇头叹息。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让孩子体会读书的乐趣吗?真的能带领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吗?我很怀疑。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应该都能从头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认为只要识字就能读书的话,那么面对那些升上小学四五年级,却无法吸收知识的小朋友,又该如何解释呢?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识字能力大同小异.但是会不会读书,却很容易看出来。大人的情况也是一样。也有人说,只要识字,日后不断努力,自然就会读书。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有些偏颇,只是大人们一厢’隋愿的想法。刚刚提过,读书是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俗语说:“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句话就是在讽刺那些认识字,但却不子解《论语》真意的人。反过来说,我认为即使不识字,还是可以读书。比方说,把三四年级小学生在看的《小飞龙》等长篇童话:念给还不识字的五岁的孩子听,他也会很高兴、很专注地从头听到尾,因为五岁的孩子听得懂这个故事。我认为,这也是读书。自己看得懂和用耳朵听得懂,只是运用的方法不同,只要能够了解故事的内容,都可以算是读书。一个辛辛苦苦地读完《小飞龙》的二年级小学生,和一个快快乐乐地听爸妈讲《小飞龙》的五岁的孩子,我相信后者对故事理解得更快、更轻松。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图画书助孩子一臂之力如果光会识字,不能算会读书,那么读书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呢?当幼儿园老师讲《一寸法师》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专心地听故事;有的孩子却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邻座的小朋友打闹,根本没在听;也有的孩子一开始很专心,但听到一半就不知不觉被其他东西吸引了。同样的故事内容,为什么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入神,有的孩子却心不在焉呢?是因为个人的特质不同吗?难道会不会读书是先天注定的吗?其实,那是因为用心听故事的孩子,脑海中会清楚地浮现一寸法师的模样,整个故事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上演:一寸法师用小碗当船,用筷子当桨,顺着河流来到京城,当上公主的侍卫。有一天,他陪公主到庙里拜佛,在路上打败了妖魔,取得小金锤。小金锤实现了一寸法师的愿望,使他长大,并且娶了美丽的公主……这些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或嘴巴,表情专注地在听故事。但事实上,他们看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脑海中的一寸法师。那么,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将一寸法师的故事想象成画面,所以故事讲得再精彩,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内容,进入故事中的世界。他们瞪大双眼,内心却看不到任何影像,自然会被眼前其他的事物吸引,或将目光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看看窗外来往的人群,或和邻座的小朋友说话、打闹。因为人不可能睁着眼睛,却不去看任何东西。而那些中途分心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故事,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一寸法师的模样,甚至还描绘了其他细节,但是可能当老师讲到一寸法师到达“京城”时,孩子在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为孩子不了解什么是“京城”,没有办法想象京城的样子,于是一寸法师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电影演到一半,胶卷突然出问题了,影像断断续续,无法连接,一点儿也不精彩,所以孩子自然把注意力转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了。由此判断,要想专心地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成画面,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想象力(imagination)。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心”看到。而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愈多,想象力愈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譬如上述的《一寸法师》,如果我们先把故事编绘成图画书,给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看,结果又会怎样呢?他们应该会轻松地从头听到尾,并且完全了解故事的内容。他们虽然没有能力想象故事的画面,但是可以通过图画书的插画知道一寸法师的模样;当故事的舞台随着情节的发展改变时,另一幅新的插画又能帮助孩子看清原本模糊不清的影像。借助插画,孩子可以在心中自行勾勒故事的情境,获得崭新的体验。品味、勾描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画面,孩子才有足够的能力想象并理解未知的事物。在脑海中描绘过《一寸法师》的孩子,在听到《香久姑娘》的故事时,自然会拿《一寸法师》为蓝本来想象《香久姑娘)的世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影像。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如果插画的品质精良,具有艺术价值,那么孩子脑海中的影像想必也十分优美;相反,在孩子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一些乏善可陈的画面。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能决定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还是贫瘠。如果孩子经常接触二流、三流,或是刻板、僵硬的插画,那么他只能凭着这些画面去想象,去观察事物,当然也只能勾勒出类似的影像。能从一本书中发掘丰富绚烂的世界,或是只能掏出有限的知识,完全有赖于读者的想象力,而图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启蒙工具。等孩子进入小学,再来谈读书的问题,就太迟了。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良的图画书,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第三章 怎么教孩子看图画书带孩子进入书的世界父母亲手养育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很会读书的爱书人。不过,近年来父母似乎将读书与“K书”混为一谈,导致孩子远离书本。对孩子来说,读书不是“K书”,他们不希望父母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对学业有帮助。我觉得父母应该以更轻松的心情,把书看成有趣的东西,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情。如果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享受,那么他们的阅读量一定连大人都会自叹弗如。那么,父母应当怎样让孩子亲近书本,做一个爱书人呢;孩子的成长是每天不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这种努力是无形的,所以教孩子爱书的最好方法,就是由父母亲自来教导。这里所谓的“亲自”,就是不假他人之手。虽然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可以借助于老师,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成长绝大部分还是要靠父母的力量。父母亲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子时,都会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但也不至于想将孩子交给别人来抚养。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也是父母自身成长的大好机会。其次要“满怀爱心”。母亲抱着婴儿喂奶时,心中总是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母爱,这种深刻的感情会通过母亲的身体传入婴儿体内。通过身体接触来传达爱情,就好像恋人的牵手与拥抱般,是最直接而真实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父母所说的话,对婴儿或幼儿而言,就像奶水或食物,是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大家可能都听过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印度女孩的故事。几年前,报纸也曾报道在非洲的猴群中发现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这些被狼养大或是在猴群中长大的孩子的共同点,就是不会说话,因为狼和猴子都没有语言,所以这些孩子虽然有人的外貌,却没有人的精神。在旁人的努力下,被狼养大的印度孩子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但是她们仍然保留了狼的习性——生食肉类、昼伏夜出、快跑时一定四肢并用,怎么教都改不过来。或许是因为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吧,没过多久,她们就不幸夭折了。人必须由人来抚养才能成为人。人如果由狼或猴子来抚养,就可能变得像狼或猴子。大家如果想知道狼孩子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格塞尔 (Arnold Lucis Gesell)所著的(野狼养大的孩子》等书。不要让孩子自己看很多母亲会问:“我的孩子已经五岁,认得一些字,会自己看图画书,也很喜欢看。以后,我该怎么教他才好呢?”我认为,在思考图画书与幼儿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认清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因此,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如果因为孩子能自己看了(其实只是认识书里的文字),母亲就不再读给他听,不但可惜,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在孩子上小学以前,甚至进入小学以后,父母都应该继续念图画书或童话给他们听。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以下就来看看幼儿自己看图画书,和大人(父母或保姆)念给他们听,有哪些根本的差异。五六岁的孩子自己看图画书,大都是盯着文字一个一个地念。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读字。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不太可能了解书中的故事,更别说乐在其中。从常识来判断,大人念给孩子听和孩子自己看,哪一种比较容易懂,也比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能快乐地享受,图画书的内容就不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就无法带给孩子精神上的成长。因此,提早让孩子自己看图画书,在教育上并没有好处。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自己看图画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能这么深入解读图画书的人,如果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换句话说,读的人把自身的内涵与图画书结为一体,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幼儿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因此由大人读图画书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心理和智能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而且读的人对书的了解愈深、共鸣愈强烈,听的人(孩子)愈能深入书中,丰富自己的经验。由此可知,图画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价值可大可小,影响可深可浅。握着孩子的手念图画书日本天主教幼儿园联盟发行的小册子(光之子》第十六期上,刊载了荣光学园校长古斯塔夫?佛斯先生所写的《父母亲的味道》,文中有一则年轻德国母亲所讲的故事。吃过晚餐以后,五岁的玛丽都会热心地帮我收拾餐桌,清洗餐具,因为她希望早一点听我讲故事。可是,对我这个母亲来说,每天晚上为她讲有趣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相当有趣的连续剧——《童话天国》。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下子我就不必每天费心准备故事了,但是我的轻松日予没有维持多久。才过了三四天,玛丽就自己关掉电视,对我说:“妈咪,讲故事给我听。”“电视里的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讲的故事还好听吗?而且还有美丽的图画。”“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这个故事与前面我所说的不谋而合,也正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不过,五岁的玛丽远比我有说服力,让我甘拜下风。另外还有一次,一位小学老师从远处来看我。在闲聊之中,他提到他和孩子相处的情况:“我有一个五岁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一定会握着他的手,念图画书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