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思考》-2

也看见包围着绿色的地球的是晴空碧日,我爱它,  我们必须像上帝一样地去爱这个世界,  做世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在尘埃落定的地方,  只有鲜花的芬芳。  生活如此美,连你自己都感到惊讶。  5  默默牺牲  人活着需要什么?  伊甸园时代已经结束,天堂还未到来。  何时,天堂会降临我们左右,降临在我们心中?  卑微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我们在最低层盖建,不曾怀疑,最终到达顶峰。  ——贝利  真理与我们的心同在,  外界并不能使我们飞升,  无论如何,你要相信这一点。  ——勃朗宁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真理:我们要通过失去来收获;我们要学会放弃是因为曾经贪婪地去要,获得更多的美德就意味着抛弃更多的罪行;每一次被圣洁感动都意味着自私狭隘的心被一点点地征服;在真理的道路上每前行一步都迫使我们丢弃一些因自我无知武断而犯下的错误。  一个人如果想要穿上新外衣,必须先脱下旧衣服。如果他想要找寻真理,也必须先扔掉那些虚假的内涵。园丁锄草,是为了植物能够茁壮成长,最终,能结出饱满的果实来。智慧之树也同样需要肥料,需要铲除杂草——肃清那些错误与罪尤。成长——收获——必要的牺牲——失去。  正确的人生,幸福的人生,狂乱和困苦不会在此肆虐,要想获得这样的人生,就要懂得取舍,学会牺牲。不是一定要牺牲某些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抛弃一些内在的错误和不当,因为正是这些,也只是因为这些,为你的人生加上几分悲凉。被邪恶和虚伪控制的生活没有什么好下场,因此,所有的付出,最后的赢家还是你自己,这并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失去。是的,一开始,看上去损失惨重,并且付出的过程是痛苦的,这是因为自欺欺人和精神上的盲目,使你总是伴随着自私的狭隘之心,痛苦在自私侵入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你被蒙蔽了。当一个醉汉决心戒掉他对烈性酒的依赖时,他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巨大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放弃了人生的享受。但是当他战胜了这个恶习---戒色论坛,取得胜利的时候,当他的酗酒之心彻底死亡、意识回归平静镇定之后,他将会知道他放弃了一时的原始乐趣使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乐趣。他所丧失的是罪恶和麻痹,并不值得继续,否则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他的悲剧。但是放弃后,他的性格中赢得了更多的自控能力和冷静。这能使他的头脑达到最祥和的境界,这有多么好,并且感觉真实,这是多么必要,作为一个人,这是多么可贵的性格。  所以,真正的付出,从开始到完成,总是会有一些阵痛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抵触它,他们不能从克服自身惰性和征服自己的自私中看出其中的意义来。这看上去剥夺了他们的一些娱乐,而实际上则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娱乐:看上去招致痛苦,放弃他们的快乐,但是必须这样,人生必须学会什么值得珍惜,而什么应该放弃。如果一个人懂得放弃自身的不足,即使那给他暂时的麻痹,但这将会给这个人带来加倍的成功。在追求豁达奉献(这是很难获得的精神)的过程中,总是会涌现出更多的困难,因为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时,“自私”也感到了威胁,自私自利的情绪也会相应地高涨,成为超越自我的绊脚石。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什么是舍得后,并在内心深处不渴求回报,他才称得上一个不自私的人,才能到达幸福的顶峰。一个人必须心甘情愿谦卑地放弃自私的念头和经历,因为它们是不真实和不值得的。而对于幸福,他也要保持一种不能要求太多的心态,而不是总惦记着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不仅仅如此,他还必须随时有思想准备来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快乐和享受,甚至生命。如果这么做能使世界更加美丽和安宁,那么这算什么损失吗?当守财奴没有了对金子的兴趣的时候,他失去了什么吗?当小偷洗手不干,放弃了偷盗生涯,他失去了什么吗?当浪子回头,放弃了那些无聊的作福作乐后,他失去了什么吗?没有人在自我牺牲,或者奉献自己的某些东西中失去了什么;然而人们总是认为,他会因此而失去。正是因为这样,他反而遭受痛苦。在你经历痛苦的时候,正是需要牺牲和付出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把痛苦转变成幸福和成功。  所有的真实都蕴涵在付出中,这是隐秘的精神源泉,并且需要一颗平和谦逊的心灵。付出和自我牺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行为,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将会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但是牺牲和奉献在哪里啊?我们又是怎么实践它?怎么找寻它呢?它在你每天克服思想或者行动上的自私倾向中存在着;它在你日常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实践着;它在我们内心的躁动和外界的诱惑中找寻着。  挖掘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牺牲精神吧,它带着我们走向幸福。虽然,想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承受更多的痛苦。人们总是一心想着做一些伟大的事,而担心去承受一些额外的牺牲。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最重要的事情,哪里潜伏着不断侵扰着你的罪恶念头?哪里是你的弱点?哪里最容易受到诱惑?那便是你首先要为之牺牲的地方,应该从此处下手,开始寻觅通往平静的道路。可能,你发现自己的心中总是充满怒火,而且不近人情、缺少爱。你准备好了牺牲掉那些愤怒的冲动和言语,那些刻薄的想法和行为吗?还是打算默默地忍受自己的陋习、攻击性、谴责和薄情,而不想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它们使你变得如此盲目麻痹,得不到爱的保护。你应该暗下决心去抛弃这些恶习,牺牲那个恶劣的自我,这会使你更加接近幸福。  如果你经常生气或者待人刻薄,那么一定要尽快放弃这些性情。这些顽固、残忍和错误的思想与你为友,永远不会对你有任何好处,它们只能给你带来不安定的生活、悲哀和精神上的迷失。它们也只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可能你会说:“但是,是他先对我刻薄,他用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我。”也许事实是这样的,但这是一个多么苍白无力的借口啊!一个多么懦弱和无效的托词!别人用刻薄的态度对待你,这是错误和伤害的行为,你就用平等的态度回击他,因为别人的过错,你也要用过错来对付他。你能用水阻挡洪水的势头吗?因此也不能用刻薄来教训刻薄。你能用火扑灭火焰吗?因此也不能用愤怒压制愤怒。交出你所有的刻薄、所有的愤怒吧,“它使两个人都陷入争斗”,不要成为争吵的另一方。如果一个人无礼或者刻薄地对待你,试一试去找出你自己在什么地方犯下了错误,仔细分析你是不是真的犯了错误,不要用恶意和愤怒的言辞或者刻薄的行为来回复他,保持沉默、自控和和颜悦色的状态,并且学着,通过一些正确的努力来同情那些犯了错误的人。这正是一个训练内心平和与善良的好机会。  可能你习惯性地不耐烦和易怒。那么,开发牺牲精神对你很有必要,你应该去这么做。放弃你的不耐烦吧。克服它,克服身上的惰性,放弃自己身上的固执。下决心叫自己不再忍受这种不安定性格带来的痛苦,要去征服它,并且把它彻底扔到垃圾箱里去,一分钟也不再浪费。它不能再去支配你,因为你一旦被这种错觉和烦躁的状态控制,就会失去自我,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甚至嘲笑辱骂你。缺乏耐性和急躁一点用都没有,除了加重事情的恶劣性,起不到任何别的作用。平静、内心强大和深思熟虑能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耐烦和与之相伴的易怒总会带来你性格上的软弱和无能。这些性格都在你身上做了什么?它们能给你带来和平、快乐吗?难道不是它们使你的状态每况愈下吗?并且,你的不耐烦,可能会伤害他人,同时也灼伤了自己,最终枯竭了自己的精力。  那些不耐烦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身上贯穿着动荡和不安现状的因素。平静的美妙和耐心带来的永久甜蜜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平静无法靠近他们,无法抚慰他们,无法使他们波澜不惊。  如果不牺牲烦乱情绪,就没有幸福可言,这种牺牲意味着发展内心的忍耐和韧性,创造出一个新的温文尔雅的自己。当不耐烦完全离你远去的时候,自私被你甩在坟墓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充实的幸福与安详,拥有清醒平静的头脑。  每一时刻,为别人想的比为自己的多,  我们的生命便获得了新生。  我们生活在为他人的境界中,比生活在私有的空间要舒适。  打开灵魂的窗户,向着更高的圣地。  为你的命运欢呼吧,你拥有快乐的一生。  还有那些自私的放任,可能看上去是无害的,不显山露水,但是所有自私的放任都是有害处的。人们并不知道,在习惯性地屈从于矫情和沉浸在自私的满足的过程中,他们最终失去了什么。如果说神灵保佑人们,为我们增加勇气和信念,走向成功,那么恶魔引导人们萎靡不振最终枯竭,它诱导人们变得如同禽兽一般缺少灵性。有的时候,这邪恶的任性可能看上去是无辜的,甚至有些甜美,但是它的本质是使我们远离真理和幸福。当你觉得你的人性越来越少的时候,它就在你体内感到满足,它会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变得越来越有野心和庞大,并且你最终被欲望占据了头脑,它将控制真理。直到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放弃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力量,什么能使你心静如水,而又是什么使你一直沉迷在对错误的满足里。直到你放弃了任性,才会享受到完全而持久的幸福快乐中去。这种任性会使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个人将为了扩张和满足自己的任性而丧失自尊,使自己丧失任何防御能力和通向成功的能力,最终在工作中、生活中,在这个世界上瓦解崩溃。同样,被盲目的欲望蒙住了眼睛,从而使得精神也变得偏执狂热,他便失去了一双清晰透彻的双眼,因而无法澄清事实,无法理解事物的真实和分辨什么是真理。任性和真理是两条不同的轨道。通过放弃你的任性,人们可以摆脱迷惑,拥有一双慧眼和坚定的信念。  放弃你珍爱和渴求的放任不羁,让自己思考一些比短暂的愉悦更高贵、更持久的东西,让你的生活存在于单纯地寻求感官刺激之上,那么你的生活将充实而坚定。  懂得牺牲的影响远比其他的教诲深刻,因此他将获得那丰富的真理的启示。牺牲那些固执的己见,放弃与别人关于生命、见解和宗教的冲突,代之以理解、爱和同情。固执己见是妄自尊大和自私自利的表现,它通常与理智和辩证的技巧相连。比起茫然无措,那盲目的假设和断言通常被看做是一种美德;然而一旦你感受到那条充满温柔的爱的道路,那固执本性中的无知、残缺和苦痛就自然地显现。  抱残守缺的危害在于,他总是将自己的观点作为正确的标准和判断的尺度,把所有与自己生活和观点背道而驰的人都看做是错的,他总是热衷于评判别人,而不让别人评判自己。他的态度招致了那些担心遭到他评判的人的反对与驳斥,而这正触及到了他的空虚,使他痛苦不已,导致他生活在连续不断的不幸、怨恨和残酷的思想狂热中。这样的人内心永无平和,除非他抛掉那些总想将别人纳入其思想和行动轨道的欲望。他既不能领会别人的心情,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努力和欲望。他的头脑里充满了狭隘与怨恨,所有亲切的同情和精神的交流都被他拒之门外。而当他抛弃了固执己见,每天在与人交往中,将自己的偏见和看法搁置一旁,乐于以人为师,学会谅解,允许别人有发表观点和选择生活道路的充分自由,如此,他将获得比他之前的经历更深邃的洞察力、更宽厚的同情心、更丰富的幸福感,告别了此前的生活,他将走上那幸福的小径---戒色论坛。  那时一切贪婪的欲望和想法都将被摒除,我们甘于别人的拥有胜过我们。我们并不觊觎任何东西,相反为别人的痴迷和享乐而欣喜,这带给他们幸福与快乐。我们中止了自我的需求,并无怨无悔地将别人迫切需求的东西赠送给他们。正是那种牺牲自我兴趣的姿态是内心深切平和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对物质的占有是短暂的,在这种感觉中我们并不能真正认为它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不过是它们的短暂看护者,然而精神上的占有却是永恒的,它必定永远属于我们。精神上的财产是无私的,只要我们中止那些对物质占有与享乐的渴求,不再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独自享有的,放弃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尽可放心地享有。  无私的人即使置身于财富中也会远远站开,因为更高形式的占有主宰着他的思想,于是他也将避开与贪婪的灵魂永伴的辛酸、恐惧和焦虑。他往往并不看重自己的富有,而把无私的品德看做是整个世界和苦难的人类所远离和失去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憎恨是凶猛的火焰,它会烧毁你心中驻留幸福的港湾,烧毁所有内心平和、幸福和甜蜜的花朵,它所到达的任何地方都将成为地狱。  憎恨有许多名字,许多形式,但它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怨恨别人的想法不停地燃烧。有时候,仅仅是由于对某个宗教名称的盲目信仰,便招致相互攻击、诽谤与迫害,原因是他们不能接受别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从而将痛苦与泪水填满整个地球。  所有针对别人的怨恨、不满、诽谤与恶劣的想法都是憎恨,而哪里有憎恨,哪里就永远不会有幸福。当愤恨的思想由心头升起时没人能克服它,直到一个人能够容忍那些试图找茬儿的人,它才被克制住。在真正的幸福被领悟和知晓前你必须做到这些。超越那些艰难困苦、那如钢铁般憎恨的大门,神圣的爱的天使就等在那里,她显现在那些征服和舍弃了可憎思想的人面前,引领他进入自己内心的平和。  无论别人对你说什么还是做什么,你都不要心怀不满,不要用憎恨来回击憎恨。如果憎恨有意地重生,那你的行为必然会在某处不知不觉地有所失,在放弃友善和理智的行为中误会必然会产生。无论什么情况下,“神甫,忘记他们吧”都要比“我将无法容忍他们”有着无限的美好、甜蜜和高贵。憎恨是如此的渺小和乏味、盲目和可悲。而爱则永远是那么的伟大和丰富,远见且有福的。  最有文化的表现是谈吐间没有恶意;  最伟大的革新者,总能迅速发现所有美好和有价值的事情。  他们那贤明而有序的一生本身就是在斥责罪恶。  放弃所有的恨吧,在爱的神圣的祭坛上将它们斩杀——投入地去爱别人。不要再去想那些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侮辱了。把目光转向以后,你不再会伤害和侮辱任何一个人。打开心灵的闸门,用甜美、包容和美好的爱把心填得满满的,让它们融合在一起,互相拥抱,使你拥有如此温和的性情、平和的神态。不要丢弃下任何一个人,甚至,对那些恨你、诽谤你、嘲笑你的人,也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冷酷无情。  我们还应该为另外一些不纯洁的欲望而默默牺牲,那些懦弱的自怜和虚荣的显耀,那些空虚和狂妄,因为它们也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些恶性的生活态度,是畸形的心灵。那些有这样性格的人们,应该逐渐放弃或者克服它们。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走向成功,避免脆弱的心灵遭受悲哀,最终理解快乐和完美不朽的幸福的真谛。  此时,我们所提到的所有的默默牺牲都是纯洁的,那颗卑微之心被搁置在神圣、人迹罕至的祭坛上,你第一次在这个庄严的地方拿出所有的勇气忏悔道:“我错了。”你将为之付出代价,同时也将感知并且获得真理,获得那曾经因你的错误而黯淡的真理。  “并不是我们努力观察,就能发现天堂的。”默默牺牲对于自我,对于别人都是很有好处的。每天你都在放弃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这是无形的变化,它悄悄降临在你身上,没有沉重的脚步声,也不能一下子就能使你名利双收。它隐藏在世间无数双眼睛之外,不仅如此,甚至那些平时最亲近你的人,用肉眼凝视你,也不能发现你的变化,因为精神上的真善美是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但是不要认为默默牺牲不能被别人看到,它就是无用的,你将享受着它的幸福光辉。对于别人,它的作用也是巨大和深远的,尽管他们看不到你在变化,甚至不理解你的内心,但是他们也在无意识中被你的精神感染了。他们不知道你曾经进行过一场默无声息的战争,你最终战胜了自己,但是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态度在改变,你的崭新的精神面貌,你充满了爱和对人的关怀,他们也会多多少少与你一起分享幸福和福佑。他们对你内心的波动一无所知,那些痛苦和随后的平和,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受到伤害、康复并且找到新生的。但是他们将会感觉到,你变得更加可爱、纯粹和强大,更加内敛、耐心和优雅。人们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宽慰和平静。什么样的回报能与之相比呢?那些谄媚的人令人生厌,自私带来的一时快感不值一提。爱就是最好的回报,使我们感觉快乐和富足;爱是我们最终的避难港湾,是我们饱经痛苦的灵魂的休身之所。  仅靠一次伟大而光荣的自我牺牲行为,是不能完全获得它所给予的至高的智慧和幸福的,必须从平凡生活里点点滴滴不断的牺牲中获得,必须每天一步一个脚印牺牲自我获得真理。每一天他都超越自我获得一些胜利,他都要战胜一些刻薄的思想、不洁的欲望和罪恶的倾向,并把他们抛在身后,就会使每一天变得更加强大、纯粹和明智。一点一滴的奉献与牺牲使他在每一个黎明都会发现,离最终的真理之光更近了一步。  寻找真理的幸福之光,不要四顾彷徨,也不要左右张望,回到自己的内心吧。你将发现真理就在你每天有限的生活半径中,甚至在心灵细微、无声息的奉献中。  6  同情心  当你将凝视的目光  转向自己的灵魂,那目光当是冷峻的  当凝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兄弟  那目光里当蓄满和善;莫让  从庸俗口中流出的蔑视的责难声经过你的唇边。  那是湫隘地里乱长的野草。  ——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  我不去问受伤的人是何等感受,  我要自己去感受伤痛。  ——维拉•维勒考茨  只有征服了自己,我们才能同情他人。仍然处于自我怜悯和同情中的我们不可能为他人着想,不可能体会他人的感受。热衷于自我的显赫,惟我独尊,自我保护,只顾及自己的想法,总之是只顾及自己的一切的话,我们就不能温和亲切地与人相处。同情若忘记自我,又怎么会想起为他人着想呢?  若要同情他人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他们;要理解他们,我们首先要放弃对他们的一切个人观念,必须真正认识他们。我们必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合而为一,借助他们的眼睛,包容他们的一切经历。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智慧和经验超过了你,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认为自己高于他人(因为自私和同情不能共存),你也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你可以试着去同情与你遭遇类似的那些卷入罪恶与苦痛的人们。尽管你的同情不能包容涵盖比你高明的人,但是你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大的同情和庇护,使自己更容易摆脱仍然束缚你的痛苦。  偏见与恶意是阻塞你流露同情的障碍,傲慢与虚荣是通往包容之路的屏障。你不可能同情让你怀恨在心的人;你不可能以同情你嫉妒的人为乐;你不可能理解你厌恶的人;你不可能同情因为肉体的冲动而产生畸形爱恋的人。你没有也不可能自然地看待这些人,你有的只是你自己对他们的不完全概念;只是以一双片面的眼睛扭曲地看待这个世界。  如要真实地看到他人,在你和他们之间,必然不允许存在任何盲目冲动的好恶之情,或是强烈的偏见和自私的想法。你要尽量让自己不痛恨他们的行为、谴责他们的信仰抑或观点。你必须将自我完全排除,暂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他们亲善,才能探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的故事。当你理解一个人时,就不会再去责备他。人们作出不公正的判断,相互谴责、相互回避,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彼此理解,不能彼此理解是因为人们没有克服自己、没有净化自己。  生命,就是生长、发展、进化。在罪过之人与圣贤之人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不同。圣贤之人曾经是罪过之人,罪过之人有一天也会变成圣贤之人。罪过之人是孩童;圣贤之人是成人。将自己与罪过之人分开,将他们看做恶劣之人来回避他们,就如同一个大人因为小孩不懂事,不成熟,喜爱玩玩具,就拒绝与孩子一起相处一样。  一切生命都是一个整体,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长成的花朵无异于树木:它是树的一部分,也只是叶片的另一种形式。蒸汽无异于水:它也只是水的另一种形式。同样,善只是由恶转换而来:圣贤之人只是由罪过之人发展转变而来的。  罪过之人是还没有开悟的人,他无知地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圣贤之人是理解力成熟、悟性好的人,因而他明智的选择了正确的行为方式。罪过之人指责罪过之人,指责便是错误的行为方式。圣贤之人从不指责负罪之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曾经处于同样的位置,他带着深切的同情去看待罪过之人,将他视作年轻的兄弟或朋友,因为惟独同情才是正确明智的行事方式。  至尊的圣贤,给予所有人同情却从不需要被同情,因为他超越了罪恶与痛苦,生活在延绵无疆的至福的快乐里;然而一切苦难的人都需要同情,一切犯下罪过的人一定要吞下苦果。一个人明白了不论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的罪过,都会带来相应的痛苦时,认识了并且领教了罪过引起的痛苦,他就不再责难别人而是选择同情别人,他就会通过自我的洗涤来达到理解他人的境地。  当一个人褪去了自己的憎恶之情,转化了自己的私欲,放下自私的念头后,他就达到了拥有人生所有涵义的深度——领悟一切的罪、痛与悲,一切的动机、思想与行为——就理解完美状态的精神法则。完全征服了自我,就得到了完美的知识,完美的同情。用纯洁的心看待他人的人,也是用一颗同情心去对待他人的,将他们看做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将他们看做肮脏的、被排斥的异己者,而恰恰,他人正是自我,他们与自己从前一样犯下罪过,像他自己从前那样感受痛苦,像他自己从前那样悲伤,他还会快乐地认为他们也会如自己的过去一样,超越自我最终到达完美宁静的彼岸。  真正善良的人不是狂热利己的党徒,而是将他们的同情施与所有人,不是着眼于他人的邪恶,不去谴责和抵抗他人,他们能够透析罪过之人的罪过,以及罪过之人始料不及的接踵而来的悲伤与痛苦,那些使罪过之人手足无措的悲伤和痛苦。  一个人的怜悯之情与其智慧相伴相长,而不会超越智慧所及之处;一个人只有在变得更温和更富有同情心时才能更为明智。束缚自己的怜悯之情,等于束缚自己的心灵,也会令自己的生活黯淡痛苦。散布同情使怜悯之情更为广博,意味着使生命充满光明和快乐,使他人通向光明和快乐的道路更加平坦。  同情别人就是要包容他,与他成为一体,因为无私的爱将自己与对方不可分割地维系在一起。选择同情的人伸出双臂拥抱整个人类和所有的生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一致和归一,理解无处不在的爱与法则以及智慧。  一个人在将他人拒于同情心之外时,自己也被拒于平静真理的天堂之外。当其怜悯终结时,其黑暗、痛苦与不安便要作祟,因为拒他人于我们的爱意之外,就是将我们自己拒于爱的福地之外,是将我们自己箍在自私的黑牢里。  行一里路而无悲悯之心  是一座包裹自我的墓穴。  只有同情无限时,真理的永恒之光才能昭显;只有爱无束缚,才能享受至福的快乐。  同情是幸福;同情赐予我们最高尚最纯洁的幸福。它是最圣洁的,因为在相互照耀的光芒中任何自私之心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与他人合一的乐趣和美不可言的精神认同上的交流。当一个人不再富有同情心时,他将不再懂得生活、不再去理解、去意识、去知晓。  一个人只有放下一切关于他人的自私想法时才能真正同情他们,当他努力去做努力去认识他人时,去意识他们的罪过、诱惑、悲痛、信仰、观点、偏见时,最终会准确地看清他们处在怎样的精神发展状态里,会理解他们的经历,会明白他们目前只能这么做。他会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行动是由他们缺乏经验造成的,如果他们行事盲目荒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尚不丰富,要想他们能够更为明智地行事,只有等他们的思想渐渐地成长到更为明智的境界。富有同情心的人还明白,虽然这个成长过程可以通过更成熟的例证去影响,可以通过适宜的教诲来鼓励,但是却不能太多地强制,要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中慢慢领悟;爱与智慧之花需要时间来浇溉成长,仇恨与荒诞的分枝也不可能马上折去。  同情之人懂得如何迈进与之往来者内心世界的门槛,他能打开这扇门,走进去并与主人居住在他最隐秘最不可测的灵魂深处。他发现没有什么好去恨的,没有什么让人诟骂的,在这样的至圣处着实没有什么可让人非难的,倒是有些东西让人去爱、去关怀。此时他心里只有释放更大的怜悯之情的空间,更大的忍耐和更广博的爱了---戒色论坛。  他看到自己与他们合而为一,他们只不过是自己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本性无异于自己的本性,除了某些改变和程度上的不同,其他都是一致的。假使他们的行为有罪过的倾向,他也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同样的倾向,虽然自己的这种倾向可能已被制约或净化;如果他们表现出圣洁的品质,他也只能从自身寻找同样纯洁的精神,虽然可能力量与发展的程度轻一些。正所谓“人有异同之性”。  一人之罪过也是众人之罪过,一人之美德也是众人之美德。没有人能与他人有区别。没有本性的区别只有状态的区别。即使有人认为自己以自己的高洁操行而与众人分别开来,那么他内心的黑暗与荒诞一定是极大的。人类只有一种,在同情这座圣堂里,圣贤与罪痕累累者相遇相融。  据说耶稣将世上所有的罪都承担到他一个人的肩上。这便说明,耶稣自认犯下了那些罪行,并不是将自己从本质上与犯下罪行的人区别,而是将自己看做与他们同一本性的人——他与整个人类的合一精神表现在他对罪孽深重、为众人躲避遗弃者的深切同情。  那么到底是谁最需要同情呢?不是圣人,不是明智之辈,亦非完美之人,是罪孽深重者、精神蛮荒者和不完美之人,罪孽愈重所需愈急。“我为召唤罪孽之人忏悔而非为正直之人而来”,一个能够理解人类一切需要的人如是说。需要你同情的不是正直之人,而是邪恶之辈。犯下罪孽的人长期遭受痛苦和悲哀的折磨,他们最需要怜悯。  与臭名昭著的邪恶者心态相同的人势必会非难、鄙视和躲避邪恶者。虽然这些人暂时不会制造相同的罪孽,可是这种人的拒绝给予怜悯和他们之间的互相责骂,都是缺乏理解的最普遍表现,因此罪孽也最容易从中滋生。当有人陷入罪孽时他会指责与他处于同样处境的人:他罪孽愈深重,他对别人的责难愈刻薄。只有当他开始为自己的罪孽感到悲伤,并将自己升华到高于罪孽的更加清明的纯洁和理解时,他才会停止对别人的指责而去学着同情别人。但是那些陷入更强烈的憎恶之情的人,他们之间无休止的辱骂偏偏又是一种固定法则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那些邪恶者接受责难并不再做招惹指责的事,便会更快地接受更崇高更不寻常的心灵和生活状态。  真正善良明智的人不谴责谁,而是将盲目的憎恶之情和自私之心释怀,这样他就会生活在爱与平静中,就会理解形形色色的罪孽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和悲伤。智慧被启迪,意识被唤醒,从各种偏见中解脱的他会如实地看待人们,他的心灵与对所有人的同情相互呼应。倘若有人谴责他、辱骂他、诽谤他,他会在周身掷下几分同情作为盾牌,他明白是无知作祟让他们如此粗暴,他知道他们是唯一自食其果的人。  通过自我征服与对智慧的获取,学会去爱你谴责的人,去同情责备你的人。对他们的责难充耳不闻,探索自己的内心,恐怕你会发现某些无情刻薄或者错误的想法。一旦发现和明白自己原来是这么想的,你就会反过来谴责自己。  许多被普遍称做同情的只是些个人情感。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是人类的喜好也是偏见;去爱那些不爱我们的人才是最大的同情。  因为痛苦肆虐,所以需要同情。没有从未经历过痛苦的存在或生命,同情在痛苦中变化。不是在一岁,不是在一生,也不是在一个时期里人的心灵就会从痛苦中变得纯净和平和;要经历几代人断断续续的痛,通过几个时期反复呈现的悲伤,人类才会采撷黄灿灿的经验之果,储存一束束丰盈成熟的爱与智慧。那时他就会理解;理解,他就会同情别人。  所有的痛苦都是世间的法则被践踏的结果,经历类似歹行的多次重复后,同样的痛苦随之而来,获得了对法则的认识,也就能达到循规蹈矩的更高智慧境界,然后便开出纯洁完美的同情之花。  同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可怜。应该可怜那些哀伤的痛苦的人,渴望能够帮着缓解他们的痛苦,帮他们消除痛苦。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神圣品质。“因为怜悯之情,世界变得对弱者温恭,对强者高尚。”  然而只有根除一切的坚忍和残酷,一切控诉和痛恨,才能生出怜悯之情。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因犯了罪孽而忍受痛苦,这时他却横下心来想或说“他自作自受”,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施舍怜悯,也不可能替别人擦疗伤的药膏。每次一个人举动残忍(哪怕是对不能讲话的动物)或是拒绝给予别人同情时,他也是在阻碍自己的成长,在剥夺自己妙不可言的幸福,让自己痛苦。  同情的另一种形式在于与比我们取得更大成功的人一起快乐,就好像成功也属于我们。脱离一切嫉妒和怨恨的人,能够在听到他视为敌人的人走运时高兴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圣洁同情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保护比我们脆弱和没有防卫能力的人。动物是不能说话的,它们无助的脆弱呼唤我们最深切的同情。强大的力量在于保护而不在于摧毁。真正的生活在于对他们的保护而不在于对弱势群体无情的破坏:“一切生命都是亲密相连的”。最低级动物与最高级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更脆弱、更低能。可怜并保护它们就是揭示和拓展我们内心世界的生命与快乐。当我们不假考虑并无情地滥施痛苦或肆意破坏时,我们圣洁的生命变得暗淡,其生命的快乐也渐淡渐无。肉躯相食,激情相生,而人类的本性只能由和蔼、爱怜、同情和各种各样的纯洁无私的行为来滋养维系并发展。  通过给予他人同情来加深我们的同情,给予的同情永远不会浪费。即使最低等的动物也会对美妙的感触作出反应,因为那是所有动物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最近我听到一个叫达特姆尔的囚徒的真实故事。该囚犯在各种狱所的监禁期限达50年以上。作为一名罪犯,他被视为最无情最不可救药的自暴自弃者。典狱官也发现他是最不听约束的一个。可是有一天他捉了一只老鼠——脆弱、战战兢兢、被追赶,就像他自己一样——它的无助的脆弱,与他自己如此相似,这一切都引起了他的共鸣,在他罪痕累累而又坚忍的心中默默燃烧的同情火花,一下子燃起熊熊火焰,使他从此开始反省生命,然而,人对他的感化却起不到如此的作用。  他把老鼠养在自己房间的一只旧靴子里,喂它、照料它、疼爱它。在他对弱者和无助者的爱里,他忘记并丢弃了对强者的憎恨。他的心和手不再对抗同类,他变得极其驯服听话起来。典狱官们并不能理解他的转变,一个所有罪犯里最残忍的人竟然变得如温和听话的孩子一般,这太希奇了。而且连他的面部表情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是丑陋地咧嘴狞笑,而现在嘴角浮现出悦人的微笑;曾经眼睛里充满仇恨的残忍消失了,代之以柔和、深邃、温暖的光明。罪犯不再是罪犯:他得救了,皈依了;他被赋予了正直的思想;他重获人格和人性。可怜并照顾无助的动物,使他坚定地走上了幸福之路。被释放时他把老鼠一起带走,典狱官是在他出狱之后才得知这一切的。  施舍同情会使我们内心储存更多的同情,让我们的生命更丰富更有结果。施与同情就是接受幸福;抑制同情就是丧失幸福。当一个人的同情心增长扩大时,他会更接近理想生活和完美的幸福。当他的心变得温柔时,就不会有任何无情的痛苦或者残忍的思想,会进入并从永恒的甜美中走向光明之路,这使他享受着丰富而圣洁的幸福。  7  谅解  但愿人们理解  他们如此无情刺痛的心  他们如此盲目判断的灵魂  这心与灵魂的梦与醒的一切  空寂以及游戏,他们将会有着  温婉的言辞与柔和的情感,  会涂擦可以疗伤的安慰  但愿人们理解。  亲善之心永远都比复仇之情崇高  ——莎士比亚  受过伤害的记忆是精神上的黑暗;对痛恨的滋养是精神上的自杀。领悟原谅的精神和付诸实践是启蒙的开端,也是平和与幸福的开始。自认为受到蔑视、伤害、冤屈的人是永无宁静的;自认未得到公正对待,构想如何让敌人遭受最大不快的人是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息的。  幸福怎会驻足被恶意侵扰的心?鸟儿难道会在火势蔓延的树林中搭巢唱歌?幸福也不会在燃着愤恨念头的胸中逗留,智慧不会前来与如此的荒唐同处。  只有在没有谅解的精神中,复仇的味道才是甜美的;否则,当品尝到原谅的美味时,就会尝到复仇的痛楚滋味了。对于那些陷入激情漩涡的人来说,复仇似乎是通往幸福的;而当他们放下强烈的憎恶、并诉诸原谅的温和之举时,我们会看到复仇导致痛苦。  复仇是咬噬思想精髓、毒害整个精神实体的病毒。愤恨是焚烧思想全部能量的精神烈火,发怒是让善意与和蔼流失的道德疾病,男人和女人都应求得解脱。不肯谅解的愤恨思想是极度痛苦与悲伤的源头,拥有并且助长这种精神、不去征服和放弃这种精神的人丧失了许多幸福,更不会得到真正的启迪。心肠坚忍便是一种痛苦,它意味着剥夺内心的光明和舒畅。内心温善便能平静安乐,获得光明与舒畅的情怀。好像听到心肠坚硬、不擅原谅之人十分痛苦时我们会感到惊讶似的,然而深刻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一种别人对他的复仇心理——这大概是由引力规律引发的,更反映出那些使他连绵不断的痛苦的源泉——是他的坚硬心肠。每当一个人对他人心肠坚硬时,他自己也遭受五种痛苦的折磨,即为:爱的丧失;情谊与交流的丧失;思维混乱困惑;受挫的激情或傲慢;来自他人的惩罚。每个不谅解别人的举动都导致施事者忍受这五类痛苦;而每个谅解的举动都带给施事者五类幸福——爱;交流与情谊的增进;宁静平和的心态;激情的抑制与傲慢的克服;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幸福和蔼与善意。  今天,许多人正忍受着不谅解精神的巨大折磨。只有那些努力克服这种情绪的人,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被一个残忍刻薄的头目奴役的。只有放弃这个主人、并去选择崇高的谅解精神做主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意识并明白前一种服侍令人心感凄恻,而后一种则令人心情甜美。  沉思一下世界的纷争吧:个人与集体,邻居民族是生活在怎样的不绝的冤冤相报中的。请看清心里的痛,苦涩的泪,争吵和误解——是的,甚至还有流血与来自此类争斗的悲伤——有了如此的意识,就会不向愤恨这种不光彩的思想屈服,就不会再对他人的行为动怒,就不会再生活在对他人的不谅解里。  心存善意  对一切生命;让无情消融  让贪婪,让愤怒隐去;你的生命  便如和风旭日  当我们放弃复仇、选择谅解时,我们便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不肯谅解的精神如此无知与黑暗,明智抑或得了启迪的人都不会在这里沦陷。然而直到它被抛到脑后,我们都在寻求,直到我们探求到更美好更崇高的行为之路并在那条路上阔步前行,人类只是被自己黑暗罪恶的倾向蒙蔽、欺骗。放弃所有的不肯谅解意味着放弃傲慢和某些激情的形式,放弃根深蒂固的妄自尊大和必须维护自己私利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被放弃,傲慢与偏执就会隐退,更高尚的生活,更伟大的智慧和纯洁的启迪就会在一片光明与美丽之中呈现---戒色论坛。  还有一些琐碎的冲突,小的怨恨,一时的蔑视,这些都没有根深蒂固的痛恨;与复仇心结性质不同,但是也能阻碍性格发展,禁锢人的灵魂。这要归于自私与自大的罪孽,归于对虚荣的追求。不论是谁,如果被虚荣心蒙蔽、欺骗,就会不断地从他人的动作和态度中看到让自己生气的东西,虚荣心越是强烈,想象中的蔑视或者冤屈就越容易被夸大。而且,经常沉迷于琐细的怨恨会导致更大的黑暗、痛苦和自欺欺人。勿动怒,不让自己的感情受到伤害,这就是说,摆脱傲慢和虚荣之心。不要给感情受到伤害的机会,对所有人温和体贴,善于原谅,善于宽恕。  放弃——彻底的根除——虚荣和傲慢,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但却是一项幸福的任务,它可以在恒久的对无恨的尝试中完成,可以在沉思个人思想行为并理解净化它们的过程里完成;只要克服傲慢与虚荣,原谅精神就会完美地自成一体。  不动怒和不触怒他人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人不再痛恨他人的行为时,他对他们已经是友好相待了。他优先考虑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这样的人言行温和,会激发他人的爱与友善,不会激起他人的恶意与争吵。他也会将自己从所有的对与己相关的他人行为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因为不伤害他人者不畏惧任何人。而不肯原谅的人急切地针对想象的或实际的蔑视或伤害进行报复,不会体谅他人。因为他首先考虑自己,不断地树敌。他是在对别人的惧怕中爱的,他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举动会同他对别人的举动一模一样。害他人者惧怕他人。  下面这个关于德格虞王子的美丽故事,是古印度的一位老师向弟子们讲述的,他想告诉他们崇高直觉的真理所在,即:冤冤相报无了时;恨终于无恨。故事是这样的:布拉玛达特是贝纳勒斯强有力的国王,他向库萨拉的国王德格提发动战争以吞并比贝纳勒斯弱小的库萨拉。德格提看到自己无力御敌便弃国逃跑。很长时间里,他乔装流浪,最后与王后在一个工匠的茅屋里住下来;王后产下一子,取名为德格虞。  这时,布拉玛达特渴望找到德格提的匿身之所,以处死这位失国之君,因为布拉玛达特想:“我侵夺了他的王国,如果我今天不杀掉他,他肯定有一天会杀掉我的。”  可是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德格提潜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通过勤奋学习变得学识广博,灵巧智慧。  可是后来德格提的秘密还是被发现了。怕布拉玛达特发现他并杀死他们三个,他更多的是考虑儿子的生命,于是就把王子送走了。不久之后,流亡的国王与王后落在布拉玛达特手中并一起被处死了。  这时布拉玛达特心想:“我已经除掉了德格提和他的王后,可是他的儿子,德格虞王子还活着,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谋杀我的。可是谁都不知道他,我没有办法找到他。”于是国王整天忐忑不安,精神极度痛苦。  父母被杀不久,德格虞化名到国王马厩谋活计,他被大象饲养师雇用了。  德格虞很快就得到大家的喜欢,他出众的才能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国王让人把年轻人带到面前,非常喜欢他并把他安置到自己的城堡里,年轻人勤奋能干,不久国王就给他一个仅次于自己的亲信职位。  有一天国王远行狩猎。国王没带随从,只有德格虞一个人留在身边。国王累了就躺下来枕着德格虞的腿睡着了。  这时德格虞想:“国王让我蒙受如此沉重的冤屈。他夺走了我父亲的王国,还杀了我的双亲。”  他拔出剑想杀死巴拉玛达特。但是想起父亲教育自己永远不应该寻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谅解,于是他又把剑收了回去。  最后,国王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年轻人问他为何如此恐惧。“我睡眠总是不安宁”,国王说,“因为我经常梦到落在德格虞的手里,他是唯一要杀我的人。我躺在这里又梦到这场景了,而且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生动。真是让我害怕恐惧。”  然后,年轻人拔出剑说:“我就是德格虞王子,您落在我的手里,复仇的时间到了。”  这时国王跪下来哀求德格虞饶他一命。德格虞说:“国王陛下,应该是您饶我一命。因为多少年来,您一直派人追杀我,现在您找到我了,我恳求您饶我一命。”  此时此地,布拉玛达特和德格虞互相饶过一命,握手起誓永不伤害对方。国王被德格虞高尚的谅解精神征服,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把他父亲的王国归还给了他。  就这样,恨被无恨和原谅精神化解了。原谅是美丽的,而且比复仇情绪更美更有效。这是爱的开始,是圣洁的无私的爱的开始。尝试如此去爱的人,在这种爱里完善自己的人,最终会意识到,在至福的境界里,傲慢、虚荣、恨和复仇都会被永远驱除,善意与和平是永恒无限的。在这种宁静的默默的至福里,甚至连谅解也消失了,因为不再需要谅解,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不到令人恨的恶,看到的只是无知和一时的迷惑,这时需要的是同情。只有存在痛恨、复仇、动怒的倾向时才需要原谅的精神。对所有人平等的爱是完美的法则。在完美的境界里一切欠缺的境地都得到了圆满。谅解是通向至洁之爱这座无瑕神殿的门槛。  8  视无邪  牢固的,牢固的宇宙,  却能让爱穿透;  蒙上了眼睛,却从也不向歧路走,  只是穿梭于上上下下和四周,  他的炫目的光芒。  他对着上帝的后裔和撒旦的亲党,  投下一抹亮亮的白色,  用了什么诡计,  如此神异,  让恶与善相处和谐。  ——爱默生  你要清楚,假若你思有瑕邪,  你的行为将要背负瑕疵的影子;  假若你思无瑕邪,  那么你的行为将完美、正确、纯洁。  ——孔子门徒  有了许多原谅的经验并培养了一定的宽容精神之后,人们就能对善与恶的真实性质有所了解,就能明白思维与动机是如何在心中形成、发展并滋生相关行为的。这标志着内心新视野的敞开和更高尚、更崇高、更圣洁的生命的开始。因为恨是由于自己的无知产生的,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抗或痛恨别人是没有必要的,等于是枉费了自己精神上的苦痛。达到如此高远的境界我们就会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如此不休的报复又宽容?为什么要对别人怒不可遏,之后又懊悔不已、宽容谅解?难道不是宽恕浇熄怒火使我们最终放弃怨恨吗?倘若愤恨对我们有所裨益且必要,为什么又要心生懊悔放弃愤恨?既然放弃痛苦并原谅别人能让我们感到甜美与平静,那么干脆就别让痛苦产生,别去体验愤怒,也别去对别人的行为心生厌恶,而是生活在那种纯净至福的爱中,这样不是让人觉得更美妙、更温馨、更娴静吗?这种至福的爱只有在能谅解别人并将对他人的一切偏颇之情释怀时才能体会得到。假使有人让我蒙受中伤,我对他的恨是否就不是错误,是否要去冤冤相报?而且,他对我的冤屈是伤害了我、还是伤害了他自己?我难道不是被我自己的错误伤害而并非被他的欺侮伤害了吗?那么,我为什么动怒?我为什么要痛恨、报复并沉溺于痛苦的思绪中?是因为我的自尊心被刺痛,或者因为我的虚荣心受到挫伤,还是因为我的自私之心遇到阻挠?是因为我的盲目原始的情结被激起并压抑了我更善良的性情吗?与其为了自尊、虚荣,或者未被控制、未能净化的激情而伤害别人,不如排遣我内心的冤屈而不是去责怪别人的中伤,这样放弃自尊、虚荣、憎恶,并以此避免受到伤害不是更好吗?”  如此地扪心自问,本着平和的思绪与冷静的行为,一个人的心境也就渐渐明朗,他就能慢慢克服憎恶情绪并从滋生憎恶的无知中自拔,最终达到至福的境地不再注视他人的瑕邪,从而会有一份博大的善意爱意以及恬静永驻心田。并不是要无视无知与荒诞,并不是要无视痛楚忧伤与凄悲,也不是要把纯洁淫猥、是非曲直混为一谈。放弃憎恶偏见,一个人就能完全用最清醒的理智公正地看待此类事情。人在面临伤害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力抗击并粉碎伤害、进而达到自保的力量。放弃了憎恶偏见,他从这种力量中就已经看不到任何邪恶的东西了。当他将所谓的邪恶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洗刷时,就是能够正确理解邪恶的时候,他会看到这一举动向我们呼唤的不是敌意、恐惧或憎恨,而是体谅、同情与爱。  莎士比亚通过笔下的一个人物说“没有黑暗只有无知”。一切的恶来自无知,是我们心智上的阴霾。从我们心智上驱除罪恶意味着我们从黑暗走向精神上的光明。这恶就是对善的否定,恰如这黑暗是对光明的否定,或是光明的匮缺。那么,什么因素在这否定里激生怒与恨?当夜幕降临,世间对着黑暗一片谩骂时,这时候,明哲、智者或许会温声责备并指出光明的所在,他却不会非难或谴责笼罩于人们心中的精神黑暗。  被我称之为恶或者恶之源的无知具有双重性。错误的做法是在没有善恶之分、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导致的——这是无意识的错误。还有当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时犯下的错误——即有意识的错误。但是,无意识的错误和有意识的错误,都来自无知——即是对错误举动的真正性质及其令人痛苦的后果的无知。  为什么当一个人明知道不可为时,还是会继续做出某些事情?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错事,那么他的无知在哪里?  他继续做这些错事是因为他对它们的认识不足。他只通过来自外界的告诫和内心的疑虑知道不应该去做,而并没有彻底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他知道某些行为会给他带来一些快感,所以尽管随后可能良心不安也还是继续去做。他的信条是快乐,快乐对自己来说是好的,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应该享受快乐。他并不知道快乐与痛苦是并存于一体的,而只是想可以独取其一。他对制约人类行为的法则毫无认识,从不考虑把自己的痛楚与自己的错误行为联系起来,而一味地认为自己的痛楚来自他人的错误或者是神秘宿命的安排,所以从来不去对此进行探究或理解。他寻找快乐,做事情是认为从中得到极大的愉悦,然而却对自己的行为隐藏并可能引起的后果一无所知,而这种后果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一次,一个有不良习惯的人对我说:“我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对我而言是弊多利少。”我说:“你既然知道你所做的是件坏事而且有害处,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  这个人当然并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习惯不好。他听说自己的习惯不好,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或者相信那个习惯不好,但是,事实上,他仍然认为是个好习惯,认为自己的习惯有利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此旧习不改。当一个人通过经验知道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每次去做的时候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或者对二者都不利时;当他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如此彻底而能知道全部的不良影响时;他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甚至不再有做这件事情的欲望,甚至他曾经从那件事中汲取的愉悦变成一种痛苦。没有人会因为一条毒蛇色泽美丽就把它揣到兜里。大家都知道在美丽的斑纹中潜伏着致命的毒。当一个人知道错误的想法与举动隐藏着难以逃避的伤痛时,他也是不会继续这么想和做的。即使他曾经贪婪找寻的一时快乐就存在于这样的想法与行为中,但它们表面的吸引力已经消失,他看清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我认识一个经商的年轻人,尽管只是一个教会的成员,担任的也只是志愿教义辅导的职务,但他却对我说绝对有必要在生意场上撒谎欺瞒,否则就一定会破产。他说他知道撒谎是错误的,但是只要在生意场上就得这么做。在对他进行提问时,我发现他从未尝试着讲实话和诚实待人,从未尝试过更好的途径,态度却是如此坚定。他不可能知道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是利润还是破产。那么,那个年轻人知道撒谎是错的吗?在他所认识到的东西中,只需要说教就可以理解、判断,在他未能认识的东西中才需要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与判断。是别人告诉他撒谎是错误的,他的意识证实了这种说教,但是他认为撒谎给他带来利益、幸福和成功,诚实反而会给他带来损失、贫穷和困苦。总之,内心里他将撒谎当成正确而将诚实当成错误。他根本不清楚撒谎这种行为的真实性质:在撒谎的那一刻是怎样丧失个性,丧失自尊,丧失力量,丧失益处,影响幸福的;是怎样导致名誉的丧失以及物质上的利益和成功的丧失的。当一个人开始考虑他人幸福并珍惜自己害怕的损失,而不是攫取他渴望的东西时,才能获得只有高风亮节的人才具备的真正认知;那时,体验到更大的幸福,他就会明白他一直在欺骗、蒙蔽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他就会明白他是怎样一直生活在最黑暗的无知和自欺欺人中。  这两个具有普遍错误行为的例子将帮助我的读者——到现在仍心存疑虑犹豫不定困惑苦恼的那部分人——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阐释清楚这样一个深刻的事实:任何的罪与邪恶都是无知的条件,因此应该本着爱而不是恨的精神去化解。  跟坏习惯和撒谎一样,所有形式的罪——淫欲、仇恨、狡诈、妒嫉、傲慢、虚荣、自我沉沦、自私自利,都是精神黑暗的一种状态,是心中真理光明的缺乏,是对知识的否定。  因此,当我们克服心中的不良状态,充分意识到邪恶的本性时;当纯粹的信条让位于活生生的认知时;邪恶就不能再被狠狠地谴责和强烈地抗拒,而我们也会以温和的同情心看待为非作歹者。  这就让我们想起邪恶的另一方面——个人自由主义,即每个人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利。看到他人内心的的邪恶,与之伴随的是我们想改变别人、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思想行为的欲望。可能人们最普遍的错觉就是总认为自己相信的是对的、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自己做的事就是好的,而此外一切都是有害的、应该极力非难和抵制的。所有的迫害就产生于这种错觉。有些基督徒将所有的无神论者视作邪恶之人,认为他们是向邪恶势力屈服的人;而同样有些无神论者坚决地认为所有的基督徒通过“迷信和歪理邪说”做出对全人类最大的危害。事实确非如此,基督徒和无神论者都没有为虎作伥,只不过是每个人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并且在自己确信的正确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让人们去静静地沉思吧!世上有数以万计的各种宗教信徒,常常投入这样的争斗:视他人为邪恶错误,视自己为善良正义。这样会让人们意识到邪恶纯属无知和精神上的黑暗。这一事实引发的最严肃的思考,将最大的帮助我们加深仁爱慈善、增强洞察力和开阔思维。  真正善良明智的人在一切中看到善而非恶。他放弃了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他人的思考、行动的荒诞念头,因为他明白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精神的发展方面处于不同的状况,因此必须不同地思考、行动。放下仇恨、非难、自私和偏见,他会变成一个明智的人;看到纯洁、爱、同情、善良、耐心、谦恭和无私都是光明与智慧的表现;而肮脏、恨、残忍、憎恶、暴躁、傲慢和自私则是黑暗与无知的表现,不论人们生活在光明还是黑暗中,都在无一例外地做他们认为必须的事,都在按照自己衡量光明或者黑暗的准则去行动。明智的人懂得谅解,懂得理解便能从痛苦与指责中解脱出来。  每人都依着自己本性以自己的是非观处身立命,认为一定能更多地吸收经验。有一种每个人都拥有的至高权利——按照自己的选择思考、处事。如果他选择自私地思考和处事,想到的只是他自己一时的幸福而不去想他人的幸福,那么,按照因果伦理法则,会令自己备受折磨,这样会导致他停下来思考并找到更好的处世方式。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比人们无知地加在自身上的惩罚和净化更能矫正其错误的了。自私之人是无知之人;他选择自己的方式,但那是会带来痛苦的方式,通过痛苦走向知识与至福。善良之人是明智之人,他同样选择自己的方式却依据知识进行选择,经历了无知与痛苦的阶段从而达到知识与至福。  一个人在对他人的判断中摒弃一切个人欲望,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以他人的标准判断别人的行为时就会开始理解什么是“视无邪”。因为人们确立起一套武断的标准,并渴望一切都服从他们的这个标准,因而他们只看到彼此的邪恶。只有以他的而不是我的或你的标准才能判断一个人,与他交往不是判断而是爱。只有当我们以不含个人恩怨的爱的眼光去看时才能受到启迪,才能如实地认识他人。当他在心里说:“我是谁?也能对他人品头论足?我有如此纯洁无邪吗,却要指责人家并将邪与恶的判断加给他?在成为对别人议论不休的最高评论家之前,还是先让我自己谦恭些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吧。”  古时候有一个女人在犯下最不可告人的罪时被抓到,因而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人们欲向他投石以示鄙视,这时一个人却对投石的人群说:“没有罪恶者投下第一块石。”结果没有一个人敢问心无愧地投出第一块石。虽然说这话的人没有犯过任何罪恶,但他却没有拿起一块石子、也没有做什么令人痛苦的判断,只是语调充满无限温和与同情地说:“我也不会难为你;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在纯洁的心中没有给偏见和憎恨留下生存的空间,因为蓄满了温情和爱意。只有当人们能对他人视无邪恶时方能摆脱罪恶、悲伤和痛楚。  没有人在自身的行为中看到罪恶,除了正在变得明智的人,他会放弃他认为错误的举动。每个人都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辩护,不论别人怎样看待他的行为,他自己都认为那是正确且必要的,而当他不那么做时就不会也不可能认为那是正确的。愤怒之人总是会为自己的愤怒争辩;贪婪之人总是为自己的贪婪辩护;不洁之人总是为其鄙俗辩护;说谎者认为自己的谎言完全有必要;喜欢诟病者相信诽谤永远是做得对的,因为能警告别人提防他们“邪恶”的本性;而盗贼们则坚信偷盗是通往富裕成功幸福的最快最好的途径,甚至杀人凶手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辩护的余地。  每个人的行为都依照自己光明抑或黑暗的准则进行选择,没有人能生活得超越自己的知识范围。然而,他可以提高自己,并借此逐渐增长见解、扩大知识面。愤怒的人沉迷于谩骂和诽谤,因为他们的见地达不到容忍和耐心的程度。没有尝试过温和待人,他就不能理解温和是什么,也就不可能选择它;他也不可能通过与对温雅见地的比较去懂得愤怒的阴暗面。喜欢说谎者,喜欢诟病者和盗窃者一样,他们生活在思维与行为的昏暗状态中是因为他们为自己不成熟的知识和经验所限制,因为从未生活在更高的状态里。他们没有更高的认识,对他们而言,那好像是不存在的:“光明投向黑暗,黑暗却不予理会。”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生活的状态,因为黑暗使他们辨不清方向、看不透自己。  再三的折磨,驱使一个人最终思索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愤怒或说谎,或者他意识到,一直生活的无知状态只能导致苦恼和悲伤的诞生,这时他就会放弃这种状态,开始寻找并体验相反的更为理智的状态;当他坚定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后,就会对两种生活状态有更彻底的认识,会意识到他从前是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中。这样对善与恶的认识便构成了启迪。  当一个人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待别人、用别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时,他会不再着眼于别人的邪恶,因为他懂得每个人关于善恶的观点和标准都是不同的。有人将没有比之更低卑的恶看做是善,也有人将没有与之争高洁的品德视为恶;还有的人,他认为对自己善的人就是善的、对自己恶的人就是恶的。  心灵净化就不再关注他人之恶,也不会有任何征服别人使之遵从自己方式和观点的欲望,而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因为他知道只有更广泛的经验才能使我们到达更高知识的幸福和仁爱的境地,而不仅仅是观点的改变。  我们会发现人们从与己意见相左的人身上所见尽是恶,而从与己意见相符之人身上所见皆为善。非常爱自己、迷恋自己观点的人会去爱所有与自己相同的人而憎恶与之意见相左的人。“如果你爱爱你的人,你能得到什么回报?爱你的敌人,对恨你的人友善相待,你又能得到什么回报?”自私和虚荣让他们盲目地想。宗教观点对立的人互相痛恨、互相迫害;政治观点对立的人相互斗争、相互指责。游击队员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所有人,并相应地确立自己的评判体系。如此确信自己的正确性与别人的错误性以至于最终形成这样一种信条:将自己的残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必要可行的,这样才能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思考、行动,按自己的正邪标准矫正他们,使他们背离原有的理智和意愿。  人们互相憎恨、非难、抵触,令彼此忍受痛苦的折磨,不是因为他们内心邪恶,也不是因为他们故意为之、明明能够辨别是非曲直却要为非作歹,而是因为他们把此类行为看做有必要并且正确的。所有的人内心都是善良的,只是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明智,在阅历方面比其他人更老练。我最近听到了下面两个分别被我们称为D某和E某的对话。而被提及的叫X的第三个人是位卓越的政治家:  E.大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要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后果负责,为自己的过失忍受痛苦。  D.如果这样的话,没有人能逃脱自己不良行为的惩罚,那么当权者该是在给自己建造怎样一所地狱。  E.一个人当权与否,只要生活在无知与罪恶里就要遭受悲伤与痛苦。  D.比如说X,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完全为自私和野心驱驰,这样一个毫无道德的人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我的人生思考》
《我的人生思考》-2
《我的人生思考》-3
《我的人生思考》-4
《我的人生思考》-5
《我的人生思考》-6
《我的人生思考》-7
《我的人生思考》-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我的人生思考
我的人生思考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